回歸母校社會實踐總結范文

時間:2023-03-14 03:14:37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回歸母校社會實踐總結,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回歸母校社會實踐總結

篇1

關鍵詞 大學生 社會實踐 就業 學習 選擇

企業和社會對于大學生來說,既陌生又期許,這個領域從前屬于父母,屬于長輩,屬于向往而敬畏的夢想,屬于放飛青春的地方,更是大學生學業成果的檢驗場。因此,利用假期時間,積極參與社會實踐,盡早了解未來就業形勢,對于大學生將來自主擇業,做出更加切合自身的選擇具有重要的意義。

北京化工大學文法學院“砥礪成才,尋訪校友”就業實踐團,連續3年從深圳到東北再到西北,尋訪校友百余位,深度訪談30余人;參觀了中國中車、蘭州石化等15家企業;參觀的行業從化工、信息、房地產到新聞娛樂及各行各業,足跡遍布深圳、大連、西安、蘭州等12個城市,沿著校友們的返鄉足跡,尋找就業的經驗和創業的精神。

力學篤行,腳踏實地,行實踐尋訪征程。實踐本身就是最好的學習,一路聆聽校友的閱歷和經驗,一路交流感悟和心得,一路相互幫助和鼓勵,難忘的經歷,滿滿的收獲和溫暖。在尋訪校友的社會實踐活動中,大學生們感受著不同城市的就業環境,在改革開放最前沿的深圳,人們以其特有的快節奏創業和工作方式發展著自己;在東北三省,感受著老工業基地煥發的生機和活力;在大西北,高科技和物產資源的緊密結合呈現在眼前。實踐團參觀的行業有化工、房地產、傳媒、信息產業等,其中有大型國企,也有民營企業,還有自主創業。大家看到,不管身在何處的大學生都能全身心地投入到自己所在的崗位,在他們的身上閃爍著當代大學生執著的進取精神。

踏進企業,見到校友,交流與訪談間,感受著他們的蛻變和成長?!皺C會不是留給有準備的人,而是留給準備好了的人”“沉淀自己、管理自己、成就自己”“夯實專業基礎,切勿眼高手低”“努力學習,注重實踐,完善知識結構,做好人生規劃”……這些感悟是校友們的肺腑之言。大學生們在感受著就業形勢嚴峻的同時,也得到了莫大的鼓舞與激勵。

敬受良箴,縱橫捭闔,建校友資源機制。幾十年來,母校培養的大批人才正活躍在社會發展的廣闊舞臺上,日漸成為各行各業的中流砥柱。一流大學的建設離不開學生畢業后,在國家各個建設崗位上乃至國際上體現出的公認信譽。校友是大學生就業發展道路上有力的社會資源,是體現學校教學水平,注重學以致用的最好實例。社會實踐團對構建校友聯系網絡、推動校友機制建設進行了有益的思考。堅持可持續性,把控情感性,注重信息互通,建設長效機制,利用校友機制為在校大學生就業、擇業提供最真實、最快捷的幫助。

立足數據,研討問卷,看理性分析結論。社會實踐團在出發前,從學校就業指導中心領取了調查問卷,針對大學生就業城市、就業方向、就業崗位、就業心理展開調查。同時,密切關注本校畢業生的就業去向、就業前景、就業心得等。調查的形式除發放問卷外,更加注重面對面交流,調查原因,了解心理,觀察細節,體會實情。通過對調查問卷的綜合分析,得出了一些傾向性的觀點:一是個人價值體現渠道更加多樣化。就業、創業分向分流,如深圳等沿海發達地區偏向自主創業,且以高科技形式的依托為主,東北、西北地區偏向返鄉就業。鐵飯碗概念消失,選擇股份制企業、私企就業已很普遍。自主創業更是體現了青年人挑戰自我的勇氣。二是返鄉情節更加普遍。體現了大學生擇業更加理性客觀,更加注重自身價值實現,更加關注家鄉發展和機遇。三是終身學習更加堅定。社會的大學堂注重學以致用,堅持終身學習,努力成為實踐練兵場上的好學生。四是個人素養更加關鍵。包括扎實的理論功底、適應社會的能力、誠信敬業的品質和不斷創新的勇氣。

回歸初心,座談感想,促心靈收獲傳播。社會實踐團成員帶著疑問,帶著對未來的不知所措出發。在經歷了觸動心靈的訪談和親身體驗后,學校及時組織召開實踐成果座談會,總結分享實踐心得,實踐團成員有了更深層次的思考和感受。

一、書本中學習理論,工作中培養能力

校友中從事的職業與所學專業完全對口的實例很少,甚至根本與專業無關。讀書的目的到底是什么?十幾年的學生生涯,不間斷地積累知識,最重要的意義在于培養了學生超強的學習能力和鉆研精神,這是今后適應社會、適應崗位最重要的素質需求。因此,學生時期培養學習習慣和進取精神更為重要。

二、脫離學校自我管理,有責任感的學生更受青睞

無論是從事技術工作,還是管理工作,或是服務類行業,在埋頭拼技術、學管理的同時,更要歷練品行。大家都希望被認可,希望成為骨干,成為行業的佼佼者。因此,需要具備的最首要的品質是責任感。對企業、對工作、對同事有強烈的責任心,能為自己贏得更多的機會,更快地成長。其次,還要具備熱情誠懇的態度、樂于助人的心態以及謙虛好學的習慣。特別的感悟是,新入職學生一定要放下身段,主動融入環境,從零開始,抓住機會。

三、一線城市不是唯一出路,返鄉就業不失明智之舉

對于未來,多數人覺得大城市更有前途,機會更多,更有發展。在體會了校友們的心路歷程后,實踐團成員有了不同的認識。無論是一線城市,還是返鄉就業,亦或是選擇其他城市,尋找到適合自己的崗位才是明智之舉。職業生涯很漫長,做喜歡的事兒,并能在熱愛的崗位上做出成績,就是成功。聽從心靈的呼喚,理性分析自我,把對工作崗位的熱愛、能夠發揮自身特長作為擇業時首要考慮的內容。

社會實踐團成員來自天南地北,有著各自的故鄉情懷,卻又都在大都市讀大學,見識著最先進的文化和城市。看到學長們從大學生到職業人的蛻變,從職場新人到創業成功的經歷,實踐團成員熱血沸騰、充滿期待。社會實踐考察歸來,大家目光更遠了,思路更清晰了,信心更堅定了,砥礪成才,我們一直在努力。

大學生們利用假期時間,堅持尋訪校友,完成實踐目標。不僅明白了書本知識和就業實際的關系,同時對于如何選擇工作城市和崗位,如何在職場中成就自我也有了更加深刻的認識。在實踐過程中,采集鮮活的人物素材,引發學生對職業規劃的思考,為提高大學生自主創業能力和就業技能提供真誠的幫助。通過校友會、校友群與各地校友取得聯系,建立起在校生與畢業校友及所在企業的聯系紐帶,創建長期溝通交流的平臺,為就業招聘提供信息和指導。另外,社會實踐團也為母校的就業指導中心提供了人才質量培養調查分析報告,為母校改善人才培養方案提供了依據。

北京化工大學“砥礪成才,尋訪校友”就業實踐活動堅持多年,參與的學生越來越多。學校的支持與重視,每年的活動都受到師生們的一致好評,網易、新浪、搜狐三大門戶網站進行了全面報到。實踐團通過實地考察、采訪交談、思考感悟,收獲頗豐。大學生被校友們的熱情和堅守感動著,被校友們的智慧和執著激勵著,對自己的未來也充滿了信心和期待。同時,更愿意通過自己的實踐鍛煉,在校期間為學弟、學妹們做一個示范和榜樣。

篇2

關鍵詞:團體心理輔導;和諧班級;作用機理

作者簡介:湯幫耀(1969-),男,湖南澧縣人,湖南農業大學農學院,副教授。(湖南 長沙 410128)易鵬(1989-),男,湖南澧縣人,廣西大學教育學院碩士研究生。(廣西 南寧 530004)

基金項目:本文系2012年湖南農業大學思想政治研究專項課題(課題編號:10SZ08)的研究成果。

中圖分類號:G64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7-0079(2014)14-0231-02

建設和諧班級是高校加強學生教育管理,促進學生健康成長的重要途徑,采取有效方法建設和諧班級是高校教育工作者的共同理想。筆者試圖從理論上分析團體心理輔導與和諧班級建設中的聯系,找出以團體心理輔導方法促進和諧班級建設的作用機理進行,以期為高校建設和諧班級提供新的方法參考。

一、和諧班級建設的理論基礎及其概念

和諧作為一種文化,可溯及遠古,我國儒家學說所倡導的“和為貴”、“和而不同”、“天人合一”以及道家始祖老子宣揚的“天之道,損有余而補不足。人之道,損不足以奉有余。孰能以有余以奉天下,唯有道者”等理念,無一不顯示出古人對和諧的追求與向往。而現今人自身發展的不和諧、人際之間的不和諧以及人與自然環境的不和諧等現象卻屢見不鮮,將這些不和諧現象引申至高校班級建設,“生生不和諧、師生不和諧、班級建設與家庭教育不和諧、和諧班級建設與學校評價體系不和諧”[1]最為人所熟悉,原因是大學生班級建設與其他教育階段的班級建設存在差異性特點,其主要表現為:第一,多元性。班級成員本身所具的文化差異、民族差異、地域差異等決定著班級多元性文化的形成。第二,獨立性。大學生個體所處的期望擺脫束縛、走出依賴、向往獨立的成人化階段心理斷乳期的特征,激發了班級群體性追逐獨立及差異化發展方式的思想。第三,社會性。大學生是特殊的社會個體,既是學生,又是國家公民,都有自己的父母、家庭與社會關系網絡。大學班級承載著班級成員由學生過渡到社會人的重要任務,處理著班級、學院、學校與社會的種種利害關系。[2]由此可見,倡導和諧班級建設對于整合大學班級多元文化理念、及時診斷并處置大學生個體心理特征發展中不和諧因素中將大有作為。

和諧班級建設理論多見于“人本主義教育理論”、“主體教育理論”和“和諧教育思想”。[3]人本主義教育理論是在人本主義學習觀基礎上形成并發展起來的,該理論植根于自然人性論,且強調人是自然實體而非社會實體,即在處理與人相關的事件上,一切要從尊重人的本性的角度來考慮,落實到班級建設中則體現在強調學生是班級的主人上,班級管理活動要尊重學生的個性發展,這是人本主義教育理論與和諧班級建設觀相呼應的重要體現。關于主體教育理論,我國學者丁建志在其著作《主體教育》中談到,主體教育就是遵循教育哲學和兒童身心發展的規律,強調學生作為教育主體參與教育過程,與教師等各種因素和諧結合,以高效地促進學生德、智、體、美、勞等素質和諧發展,使他們成為具有鮮明主體精神和主體人格的主體創業人才的教育。[4]故而在班級建設中,承認學生是班級的主體,并依托學生開展自我管理、自我教育和自我服務的途徑是與主體教育理論相容的和諧班級建設思想的主要思路。與此同時,儒家學說中“和為貴”以及“仁者愛人”等思想可謂是和諧班級建設中處理師生關系、生生關系的一副良藥,“天人合一”強調人與自然和諧相處,也是班級建設具體實踐中處理班級與其他社會環境,如校園環境等和諧相處的良方。

綜上所述,和諧教育與和諧班級建設的根本著眼點都是人。認為,人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而班級是一個由學生人群構成的集體,因此,高校班級和諧就是以大學生為中心的各種關系和諧的總和,其中包括大學生個體自身心理、生理發展和諧,人際關系和諧以及學生與其他環境的和諧等,而和諧班級建設則是班級責任人運用有效的管理方法或協調手段,促使上述和諧關系實現的具體執行過程。

二、和諧班級建設與團體心理輔導的理論聯系

心理輔導起源于歐美,作為心理輔導主要形式之一的團體心理輔導也是從歐美發展起來的,至今已有百年歷史。[5]團體心理輔導又稱團體咨詢、小組輔導、集體咨詢,是指在團體情境下進行的一種心理咨詢的形式,通過團體內人際交互作用,促使個體在交往中通過觀察學習、體驗、認識自我、探討自我、接納自我,調整改善與他人的關系,學習新的態度與行為方式,以發展良好的適應的助人過程。[6]從宏觀上看,學者們把團體心理輔導理論劃歸于以人為中心的團體心理輔導理論;從微觀上理解,團體心理輔導的理論基礎主要由群體動力學理論、社會學習理論、人際相互作用分析理論、人際溝通理論、個人中心治療理論構成,更有學者在上述微觀總結基礎上繼續豐富和完善其理論體系,比如廖飛在其碩士論文《團體心理輔導對男性戒毒者的應用研究》中認為,該理論基礎在除了群體動力、社會學習、人際相互作用、人際溝通、以人為中心的理論之外,還應包括理性情緒理論。對于本研究而言,要探討團體心理輔導與和諧班級建設的理論聯系,結合前述中關于和諧班級建設的理論基礎,筆者認為以人為中心的治療理論、人際相互作用分析理論、群體動力理論是團體心理輔導的主要理論基礎。團體心理輔導與和諧班級建設的理論聯系主要表現為:

1.以人為本是二者共同倚靠的理論基點

無論將團體心理輔導與和諧班級建設分列,還是將二者串聯,人始終是兩者的主線,離開人的存在,團體心理輔導將失去實施對象,和諧班級的建設也會失去根本,因此,尊重人的本性以及承認人的主體性是二者得以繼續進行的前提,而以人為中心的治療理論及人際相互作用分析理論則是以團體心理輔導促進和諧班級建設的理論基礎。美國人本主義心理學家羅杰斯是以人為中心治療理論創立的鼻祖,他對人具有自我實現的內在動力表示贊同,認為在尊重和信任的環境中,人會出現向積極心態靠攏的自發性傾向,因為人是理性的,人能感知到自身心理方面的不良狀態,并努力通過改變自己的現狀來尋求心理健康,而人之所以會出現心理問題,關鍵在于對關愛、信任、歸屬感的缺失。所以,在團體心理輔導中,輔導者采取積極接納、尊重與關懷的態度,并為整個團體營造出一種充滿真誠、信任、尊重的氛圍非常重要。再對照人本主義教育理論,首先該理論亦強調“以人為中心”;其次,在內容實質上,人本主義教育理論所強調的自然的人性以及對人的個性發展的尊重與團體心理輔導的理論基礎――以人為中心的治療理論相互呼應。對于自然人性的強調基于性善論、潛在論和價值論,在和諧班級建設過程中體現為對班級成員主體性的尊重及對其成員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的信任。此外,該理論所強調的對人的個性發展的尊重,也就正好說明了在和諧班級建構中,在集體內部,積極為學生建構一種關愛、和諧和尊重氛圍尤為重要。

人際相互作用分析理論由美國精神分析學家柏恩創立于1959年,作為一種心理治療理論與方法,目的在于協助人們了解他們與別人互助的本質,教育當事人改變生活態度,通過人際交往獲得更為深刻的領悟力,建立自尊、成熟的人際關系。在團體輔導中,團體成員通過互動可以觀察到他人的變化,并逐漸了解自己的人格特征,在互動中增強對自己與他人的覺察力,并學會如何與他人交往和溝通。[7]對比分析強調學生是班級主體的主體教育理論,其主要內涵就是和諧班級的建設必須依托于主體的自我管理、自我教育和自我服務。因而可以得出兩點結論:一是它們具有共通性的一面,即在自我教育意義的認識上形成聚焦點,無論教育當事人改變生活態度或是了解自己的人格特征,都是人對于自身情況認知發生改變的心理活動,應該納入自我教育的范疇。二是人際相互作用分析理論是主體教育理論的基礎和方法指導。主體教育理論中所表述的發揮人的主體性,強調自我管理、自我教育和自我服務,從某種意義上看不過是一種沒有實際行動方向的概念,而人際相互作用分析理論所倡導的通過人際間的相互交流與幫助而實現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與自我服務正好解決這一難題。

2.群體和諧是二者共同追逐的價值目標

追求人的和諧是團體心理輔導與和諧班級建設最原始的動機。關于人的和諧,在包括人自身發展和諧的同時,還應包括人與外界和諧,比如人與人的和諧或者人與環境的和諧。但人們對和諧的追求若止步于追求自身和諧的層面,這種和諧注定是不完全的和諧,還可能會成為影響團體和諧的因素。也正如和諧班級的概念所述,和諧班級是一切以大學生為中心的和諧關系的總和,而團體心理輔導則是幫助達成這些和諧關系的工具,由此可見,在理論淵源上對群體和諧的追求是二者理論價值的終極回歸。

團體動力學理論也可對此進行闡釋:團體動力學理論認為,團體動力是指某社會團體之所以形成的原因,及維系團體功能的一種力量或方式。團體動力是一種團體內互動的過程。[8]該理論是由德國心理學家勒溫提出,他認為團體是一個心理場,這個心理場是由人的行為和心理組成,個體或團體所表現出的行為是人和環境的函數。由于場具有多變性,且這種多變性所產生的動力結構會使場演變成動力場,因此,當場發生變化時,人的行為和心理也會發生變化。這種思路對于研究團體的形成與發展、團體和個體的關系、團體之間的沖突、團體的行為、團體的內在動力以及團體的整體凝聚力等與群體和諧相關的問題有著重要指導作用。同時,和諧教育思想作為和諧班級建設的理論基礎之一,在回歸群體和諧方面也與團體動力學理論有著異曲同工的效應,只要將“齊之以禮,和為貴”的和諧教育思想引申到和諧班級建設,就可通過尋求生生之間、師生之間的和諧而實現班級集體和諧,同時亦可通過尋求班級與班級之間的和諧而達到更高一級團體和諧的目標。

三、團體心理輔導在和諧班級建設中的作用

1.強調以人為中心,促進學生個體的身心和諧

人的和諧說到底即為人的心態和諧,而關鍵又在于個體是否能讓自身的心態保持開放。團體心理輔導強調以人為中心,就是要求輔導者在輔導的過程中要時刻秉持對人性的尊重和對個體能力的信任,并在此基礎上極力為群體創造出一個相互信任、相互關愛、相互尊重的環境和空間,誘使受輔導者保持開放的心態。開放的心態便于個體在精神上、心理上、道德上保持動態平衡,從而適應外部的動態環境。于個體來說,心態開放無外乎三點,敢于還原自我;勇于面對現實;善于走向升華。[9]還原自我,即讓人敢于承認“原來的我”最美好,團體心理輔導所營造的堅持對人的信任以及承認個體自身能力的氛圍,是對過度否定自我傾向的一種有效的遏制,還能自動驅離由此可能在個體內心世界產生的人格分裂、心理不安等不良情緒。勇于面對現實是個體保持積極人生觀、憧憬美好未來的心理條件和前提,團體心理輔導在活動設計上,強調要為集體營造出一種相互關愛、相互信任以及相互尊重的氛圍,讓一切有助于個體心理健康的理念深入人心,讓受輔導者在這種活動氛圍中主動審視自己,了解自身內部或外部的現實情況,勇敢地面對現實。走向升華的意義在于讓個體保持積極健康的心理狀態,改變曾有過的自閉、自虐、自殺的心態,轉向積極的生活。無論是團體心理輔導所強調的營造積極、健康的氛圍,還是堅持對人的信任與尊重,都會對此產生積極的暗示作用,從而影響他們的思維方式和行為方式。

2.強調人際互動,促成班級成員的人際和諧

班級是學校的基本單位,也是學校行政管理的最基層組織,通常由一位或幾位學科教師與一群學生共同組成,整個學校教育功能的發揮主要是在班級活動中實現的。由此可見,班級成員的人際和諧主要表現在“生生和諧”與“師生和諧”上。學生與學生的和諧是班級人際和諧的最廣泛的和諧形態。生生之間是否能保持和諧,不僅關乎于學生自身的心理發展,且更關乎于整個班級向心力的培養。對學生自身的心理發展而言,學生之間人際關系不和諧的班級,班級成員之間易于形成相互嫉妒、相互猜忌的狀態,長此以往,這種異質心理環境必然在學生的心理發展過程中釀造不良情緒,累積起來,便會形成自私、狹隘、孤僻等心理特質。教師和學生之間的關系和諧是班級人際和諧中又一組重要人際和諧形態,從教育的本質上來看,教育是教師通過傳授知識給學生的過程,并在教師和學生之間形成心靈的啟迪與感化,這種啟迪和感化是雙向的,因此,在師生關系不和諧的情況下,教師不會給學生以尊重和信任,使學生得不到人格尊重,長期下去,必將形成自卑、怯弱、抑郁等心態。團體心理輔導強調人際互動,以教育當事人改變生活態度,對人際交往獲得深刻的領悟力,建立自尊、成熟的人際關系為出發點,正好適合處理上述可能出現的生生關系不和諧、師生關系不和諧的問題。同時,在團體心理輔導活動中,學生能通過活動的參與,深層次了解自身人格特點,洞悉他人的變化,在學生與學生、學生與老師的互動中增強個體自身的察覺能力,悟出與他人溝通與交往的真諦,自主實現生生關系和諧與師生關系和諧。

3.強調群體動力,保障個體與外部環境的和諧

團體心理輔導以群體動力學理論作為活動設計的理論性基礎,將團體這一心理場所體現的行為看作人和環境的函數,由于環境的復雜性和多樣性,個體的心理和行為也會隨著環境的變化而發生相應的改變。大學生群體所接觸的環境主要包括學校環境、家庭環境以及社會環境,隨著自身在學校環境、家庭環境以及社會環境的移位,學生的心理和行為將會有不同的表現,其中就有好有壞,有和諧的亦有不和諧的,團體心理輔導能幫助學生解決如何與自身所處的學校環境、家庭環境以及社會環境和諧共處的問題,促成良好關系的形成。

學生個體置身于學校環境中,校園環境時刻在與學生進行心理互動,無論是有形的建筑設施、圖書資料等,還是無形的校園文化、辦學特色、培養目標等都會對學生的心理和行為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家庭中父母的行事辦事風格、與孩子的溝通交流方式以及對孩子未來的期望也是孩子的心理特征和行為風格的形成基礎;現實社會的整體的價值取向、精神道德面貌以及電視熒屏、網絡報刊的宣傳都會直接影響個體心理與行為的變化。團體心理輔導強調群體動力,把環境作為變化性函數指標,能通過模擬各種場域的變化,并輔之以愛校園、愛父母、愛社會的主題活動,影響大學生對于校園、家庭和社會的認識。如愛校園、認識校園等主題輔導活動強調校園環境在學生周圍的真實存在,孕育學生的母校情節,激發學生對校園的情感,增強學生的責任感,彰顯學校的凝聚力,能有效促進學生與校園關系的和諧。愛父母的主題輔導能讓學生深入到實際家庭環境,了解父母的現實艱辛,打開學生與父母之間的矛盾的癥結,糾正學生對父母的錯誤認知,理順學生和父母的關系,增強學生對家庭這一團體的歸屬感,形成與父母之間的和諧關系。愛社會的主題輔導能讓學生真實進入社會環境,參與社會實踐,對學生辨別社會主流和非主流文化,摒棄異質文化,改變厭世情緒,以正確的世界觀和人生觀融入社會有重要幫助。

綜上所述,團體心理輔導與和諧班級建設在理論上存在有機的聯系,團體心理輔導也必然成為促進高校和諧班級建設的有效途徑。

參考文獻:

[1]馮歌.基于儒家文化的現代和諧班級建設的策略研究[D].南京:南京師范大學,2011:1.

[2]劉天宇,孫啟洲,程艷青.淺談大學中的班干部管理工作[J].文化教育,2012(2):120.

[3]李雪英.創建和諧班級的策略研究――以烏海市實驗小學為例[D].呼和浩特:內蒙古師范大學,2010:8-11.

[4]袁振國.當代教育學[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4:80.

[5]張靜.團體心理輔導在高職生生活適應中的作用[D].濟南:山東師范大學,2009:3.

[6]樊富珉.團體咨詢的理論與實踐[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

1996:20.

[7]廖飛.團體心理輔導對男性戒毒者的應用研究[D].長沙:湖南師范大學,201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