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廣新局雙擁工作計劃范文

時間:2023-03-17 12:48:23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文廣新局雙擁工作計劃,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文廣新局雙擁工作計劃

篇1

“十二五”時期,是新型工業化、新型城鎮化發展加速期,經濟社會發展加快轉型期,“兩型社會”建設突破期。組織實施好《市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二個五年規劃綱要》(以下簡稱《綱要》),確保完成各項主要目標和任務,對于今后五年推動全市經濟社會科學發展、跨越發展,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打下堅實基礎,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為切實做好《綱要》實施工作,市人民政府決定,按照職責分工,將《綱要》提出的主要目標和任務分解落實到各地、各部門。現就有關事項通知如下:

一、分解原則

(一)合理定位。對涉及政府履行職責、合理配置公共資源、調控引導社會資源的目標和任務進行分解,對主要依靠市場主體自主行為實現的目標和任務不作分解。

(二)突出重點。對《綱要》中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全面實施“三大戰略”總體部署、促進和諧建設等戰略重點以及各項任務中的重點內容進行分解落實。

(三)操作可行。對《綱要》中主要指標、重大舉措、重大工程和項目、重大改革任務等要求明確、操作性強、有利于評價考核的內容進行分解落實。

二、任務分解

(一)約束性指標。

《綱要》確定的約束性指標是對各地、各有關部門綜合評價和績效考核的重要依據,必須確保完成。

1.高中教育毛入學率98%,九年義務教育鞏固率98%以上。

——由市教育局和各鄉鎮辦場區園組織落實。

2.耕地保有量保持15.58萬公頃。

——由市國土資源局會同有關部門和各鄉鎮辦場區園組織落實。

3.單位生產總值能源消耗五年下降13%。

——由市發展改革委會同有關部門和各鄉鎮辦場區園組織落實。

4.單位生產總值二氧化碳排放五年下降17%。

——由市發展改革委會同有關部門和各鄉鎮辦場區園組織落實。

5.主要污染物排放總量:化學需氧量排放五年下降7.4%;二氧化硫排放五年下降8.3%;氨氮化物排放五年下降10.2%;氮氧化物排放五年下降7.5%。

——由市環保局會同有關部門和各鄉鎮辦場區園組織落實。

6.森林蓄積量達到280萬立方米。

——由市林業局會同有關部門和各鄉鎮辦場區園組織落實。

7.單位工業增加值用水量五年下降10%。

——由市水利局、市經信委、市住建委會同有關部門和各鄉鎮辦場區園組織落實。

8.全市總人口控制在166.2萬人以內。

——由市人口計生委會同有關部門和各鄉鎮辦場區園組織落實。

9.城鎮參加基本養老保險人數16萬人,城鄉三項醫療保險參保率達到95%。

——由市人社局、市衛生局會同有關部門和各鄉鎮辦場區園組織落實。

(二)加快產業發展。

1.加速推進新型工業化。

突出工業經濟的主導地位,實施“工業強市”戰略,堅持壯大產業規模與結構優化升級并重,做大做強骨干企業與培育形成優勢產業集群并舉,促進技術創新與品牌經營相結合,大力推進“321產業工程”,即打造紡織服裝、醫藥、食品加工三個產值過100億的產業,壯大機電汽配、化工兩個產值過50億的優勢產業,積極培育一個以生物產業為主的戰略性新興產業,全面提升工業整體素質,努力塑造產業競爭新優勢,力爭工業經濟成為跨越發展的核心支撐。到2015年,全市規模以上企業發展到450家以上,工業總產值實現1000億元,實現工業增加值250億元。

——由市經信委、市發展改革委會同有關部門和各鄉鎮辦場區園組織落實。

2.大力發展現代農業。

以工業化理念發展農業,加快農業現代化進程,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抗風險能力和市場競爭能力。推進農業生產經營專業化、標準化和規模化,加強高標準農業基礎設施建設,打造農業規模經濟,大力發展農產品加工業,積極推動農業向生態農業、設施農業、高效農業、休閑農業方向轉型升級。力爭通過5年的努力,農業綜合生產能力穩步提升,農民收入持續較快增長,農業產業體系更加完善,農業科技和物質裝備水平明顯提高,農業生產經營組織方式不斷創新,農業生態環境逐步改善,農產品加工業產值占農業產值比重大幅提升,將建成為湖北省重要的農產品加工基地、武漢城市圈的菜籃子基地和生態農業基地,實現由農業大市向農業強市的跨越。到2015年,農業增加值年均增長4%;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11000元,年均增長12%以上。

——由市農辦、市農業局、市水利局、市林業局會同有關部門和各鄉鎮辦場區園組織落實。

3.適度超前發展現代服務業。

以“增加供給、完善功能、服務發展、提高生活品質”為目標,大力發展生產業和生活業,推進服務業與制造業、農業的融合,不斷拓展服務新領域,積極引進服務新業態,促進服務業集聚化、規模化發展,構建“功能完備、業態多樣、主體多元、模式先進”的現代服務業體系。

——由市商務局、市住建委、市人行、市外僑旅游局會同有關部門和各鄉鎮辦場區園組織落實。

(三)統籌城鄉發展。

1.優化城鎮空間布局。

加快形成以城區為核心,菏沙公路、皂岳公路為兩條城鎮化發展主軸線,工業園(多祥濱江新區)、鎮為副中心的城鎮發展總體格局,建設5個區域中心鎮、14個特色鎮和200個中心村,構建吸納百萬城鎮人口規模的復合型城鎮化發展體系。建立城鄉一體規劃編制體制,完成城鄉一體總體規劃編制工作。到2015年,城鎮人口突破90萬人,城鎮化率達到55%。

——由市住建委、市城鄉規劃局會同有關部門和各鄉鎮辦場區園組織落實。

2.加快推進城區建設。

堅持擴容與提質并舉、建設與管理并重,高起點規劃,標準化管理,進一步加快城市開發建設,拓展城市空間,完善城市功能布局,改善城市生態環境,提升城市承載力和服務功能。到2015年,城區建成區面積達到50平方公里,人口達到50萬人,形成大城市框架,宜居城市品質初步顯現,市民幸福指數顯著提高。

——由市住建委會同有關部門組織落實。

3.加強小城鎮建設。

推進荷沙公路、皂岳公路沿線城鎮帶建設,推進鎮級市建設,加強重點鎮建設,大力發展鎮域經濟。

——由市住建委會同有關部門和各鄉鎮辦場區園組織落實。

4.大力推進新農村建設。

統籌城鄉經濟社會發展,按照“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的目標要求,以產業集中、人口集聚為基本方向,加強岳口、馬灣等試點鎮和其他各鄉鎮新農村示范村建設,推動全市新農村建設健康快速發展。

——由市新農辦會同有關部門和各鄉鎮辦場區園組織落實。

5.構建一體化機制。

大力推進城鄉規劃、產業布局、基礎設施、公共服務、勞動就業“五個一體化”。

——由市農辦、市發展改革委會同有關部門和各鄉鎮辦場區園組織落實。

(四)加強基礎設施建設。

1.建設綜合交通運輸體系。

統籌建設各種交通基礎設施,以交通主骨架、樞紐節點、農村和偏遠地區交通建設為重點,增加出口,完善網絡,形成比較完善的綜合交通運輸體系,把建設成為江漢平原北部、武漢城市圈西部區域性綜合交通樞紐。

——由市交通運輸局會同有關部門和各鄉鎮辦場區園組織落實。

2.構建水利保障體系。

實施防洪減災、水資源綜合利用、水生態與環境生態保護三大保障工程,構建較為完備的防洪減災體系、安全可靠的供水保障體系、持續有效的水生態環境保護體系、穩定健康的農村水利發展體系。

——由市水利局會同有關部門和各鄉鎮辦場區園組織落實。

3.提升能源保障能力。

堅持節能優先,市內開發與市外合作相結合,統籌煤、電、氣、油等能源建設,構筑穩定、經濟、清潔的能源供應體系,提高能源保障能力。

——由市發展改革委、市供電公司、市住建委會同有關部門和各鄉鎮辦場區園組織落實。

4.建設“數字”。

加強骨干網絡建設,構建城市管理、應急響應和公共服務信息平臺,全面提升信息化應用水平,提高城市綜合管理能力和公共服務水平。

——由市政府辦、市住建委、市城鄉規劃局會同有關部門和各鄉鎮辦場區園組織落實。

(五)建設“兩型社會”。

1.強力推進節能減排。

實施節能工程和污染治理工程。積極發展清潔能源。力爭2015年全市污水處理能力達到20萬噸/日以上,全市污水處理率達到60%以上;城區污水處理率達到90%以上;單位生產總值綜合能耗明顯下降,主要污染物排放總量逐年減少。

——由市發展改革委、市環保局、市住建委、市農業局會同有關部門和各鄉鎮辦場區園組織落實。

2.加大環境保護力度。

實施生態環境治理工程。貫徹落實《武漢城市圈碧水工程規劃》,加強重點流域污染治理。建設宜居生態環境。實施城鄉清潔工程和城鎮市容環境綜合整治工程,建設城鄉生態家園。倡導生態文明觀念。

——由市環保局、市住建委、市農業局、市文明委會同有關部門和各鄉鎮辦場區園組織落實。

3.積極發展循環經濟。

大力引導工業企業及企業之間提高對生產資料和固體廢棄物的綜合利用率,實行清潔生產。著力發展種植、養殖、加工相結合的生態農業模式。重點推進“生態產業園”建設,力爭建成武漢城市圈特色明顯的“兩型”產業示范區。

——由市發展改革委、市經信委、市農業局會同有關部門和各鄉鎮辦場區園組織落實。

4.推進資源節約利用。

節約集約利用土地。“十二五”期間,耕地保有量控制在15.58萬公頃以上;基本農田保護面積12.9萬公頃;通過土地開發、復墾、整理補充耕地7.2萬畝。

節約利用水資源。加強飲用水源的地下水源的保護,加快城市供水工程建設,推進城鄉集中供水,推廣農業節水灌溉。

——由市國土資源局、市水利局、市住建委會同有關部門和各鄉鎮辦場區園組織落實。

(六)推進人才建設與科技創新。

1.加強人才隊伍建設。

遵循人才發展規律,堅持黨管人才原則,創新人才工作體制機制,優化人才發展環境,充分發揮人才作用,不斷提高核心競爭力,為我市經濟社會發展提供堅強的人才保證和智力支持。

——由市委組織部、市人社局會同有關部門和各鄉鎮辦場區園組織落實。

2.大力推進科技創新。

全面落實湖北省中長期科技規劃綱要,加強科技創新體系建設和科技人才隊伍建設,加大科技投入力度,充分發揮企業在技術創新中的主體作用,切實推進自主創新,建設“創新型”。

——由市科技局會同有關部門和各鄉鎮辦場區園組織落實。

(七)保障和改善民生。

1.優先發展教育事業。

大力發展學前教育。到2015年,力爭新建和改擴建89個公辦幼兒園,創辦2所以上省級示范幼兒園,使學前三年入園率達65%,學前一年入園率達100%,入園兒童3.45萬人以上。

推進義務教育均衡發展。到2015年,小學適齡兒童入學率達到100%,初中適齡少年入學率達到99%以上,義務教育完成率達到98%以上,殘障適齡兒童的義務教育階段入學率達到95%以上。

穩定發展高中教育。到2015年,建成3所省級示范高中,高中階段教育(含中職教育)入學率達98%。

加快發展職業教育。突破性發展高等職業教育,穩步發展中等職業教育。

——由市教育局會同有關部門和各鄉鎮辦場區園組織落實。

2.積極促進創業就業。

加強農村勞動力轉移培訓和創業培訓,促進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實施積極的就業政策,完善公共就業服務體系,不斷擴大就業總量。“十二五”期間力爭各類培訓15萬人,其中再就業培訓1.5萬人、就業前培訓1萬人、創業培訓0.5萬人、農村勞動力培訓12萬人;5年新增城鎮就業崗位9.5萬個、轉移農村剩余勞動力10萬人,城鎮登記失業率控制在5%以內。

——由市人社局會同有關部門和各鄉鎮辦場區園組織落實。

3.健全社會保障體系。

完善社會保險制度。到2015年,城鎮基本養老保險、城鎮居民醫療保險基本實現全覆蓋;城鎮失業、工傷、生育保險人數分別達到6.3萬人、6.2萬人、4.5萬人;逐步擴大新型農村養老保險試點范圍,力爭參保人數達80萬人。擴大基本醫療保障覆蓋面,建立統一的城鎮職工、城鎮居民、農村居民基本醫療保障制度,到2015年全體居民基本醫療保險參保率穩定在95%。

——由市人社局會同有關部門和各鄉鎮辦場區園組織落實。

完善城鄉社會救助體系。建立健全救災救濟工作機制,加強自然災害應急體系建設,提高救災應急保障能力。規范城鄉“低保”制度,到2015年,城市“低保”規模達到3萬人,占城鎮總人口的4.7%,人均補差150元以上;農村“低保”規模達到4萬人,占農村人口的3.86%,人均補差55元。完善農村五保供養制度,多方籌資興辦農村福利院,使全市供養率達到80%以上。健全城鄉醫療救助制度,不斷擴大救助對象,提高救助的封頂線,提高救助時效和資金使用率。發展社會慈善事業。以教育援助、生活救助、災害救助為重點,完善社會動員機制,規范社會募捐活動,精心打造“慈善陽光班”、“溫暖工程”等慈善品牌。

——由市民政局會同有關部門和各鄉鎮辦場區園組織落實。

加大保障性住房建設力度。加強廉租住房、公共租賃住房和經濟適用住房的建設,改造各類棚戶區和城鄉危舊房。完成河城區段兩岸棚戶區改造一期工程,在江家河小區建設安置房1018套;啟動河區段兩岸棚戶區改造二期工程。“十二五”時期,建設廉租住房、公共租賃住房、城市棚戶區改造等城市保障性住房8000套。

——由市住建委、市房管局會同有關部門和各鄉鎮辦場區園組織落實。

推進住房公積金制度。提高中低收入家庭受益面,解決職工“住有所居”問題,到“十二五”末年歸集公積金達到1.1億元,歸集總額突破8億元,住房公積金制度覆蓋面達到85%,提供廉租房建設補助資金總額達到1200萬元,提高公積金使用率,擴大貸款面,貸款額度提高到20萬元,貸款年限延長到20年,推進信息化建設,實行武漢城市圈住房公積金信息共享,開通異地辦理業務。

——由市住房公積金中心同有關部門和各鄉鎮辦場區園組織落實。

發展社會化養老。鼓勵和支持社會力量投資興辦養老機構,加強養老設施建設,積極發展養老服務中心,興辦居家養老院,拓展寄養式社會養老業務,提高集中養老供養率。

——由市民政局會同有關部門和各鄉鎮辦場區園組織落實。

4.加快發展醫療衛生事業。

建立比較完善的公共衛生服務體系。到2015年,城鄉基本公共衛生服務均等化的機制基本完善。

建立比較完善的醫療衛生服務體系。建設標準化、規范化的基層醫療衛生機構,推進市一醫院按三甲醫院標準的建設與申報,市中醫院按縣級醫院標準建設,完成所有鄉鎮衛生院、村衛生室的標準化建設,完善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建設。

深入推進醫藥衛生體制改革。完成公立醫院改革,推進醫療衛生機構補償機制改革,轉變基層醫療衛生機構運行機制。建立比較完善的藥品供應保障體系,實現基本藥物制度全覆蓋,切實解決人民群眾看病難、看病貴的問題。全面開展門診統籌,提高政策服務可及面和農民受益水平。

——由市衛生局會同有關部門和各鄉鎮辦場區園組織落實。

5.繁榮文化體育事業。

加大文化事業投入。新建工人文化宮(老年活動中心)、青少年宮、烈士陵園(愛國主義教育基地),改擴建婦女兒童活動中心,建設市檔案館、博物館、圖書館、群眾文化藝術中心、老年大學。穩步推進鄉鎮文化站標準化建設和農家書屋工程建設,到2015年全市鄉鎮綜合文化站統一達到國家建設標準。

——由市住建委、市婦聯、市檔案局、市文廣新局、市老干部局、市財政局會同有關部門和各鄉鎮辦場區園組織落實。

繁榮文化事業。繼續開展文化“三下鄉”活動。積極開展形式多樣的群眾性文化體育活動,組織好陸羽廣場文化活動和節假日文化活動。實施文藝精品工程,唱響“中國曲藝之鄉”品牌,充分挖掘花鼓戲、漁鼓、說唱等民間特色文化資源,創作一批文藝精品佳作。進一步加大地域文化、民間文化和民俗文化的保護和開發力度,樹立文化品牌,推進文化強市建設。爭取舉辦第二屆湖北()國家陸羽茶文化藝術節和地方戲曲藝術節。

——由市委宣傳部、市文廣新局會同有關部門和各鄉鎮辦場區園組織落實。

發展文化產業。以石家河遺址、佛祖山圣地、陸羽故里等文化資源為依托,做大做強文化旅游產業集群,使文化產業成為我市經濟社會發展中的一個增長點。

——由市文廣新局、市外僑旅游局會同有關部門和各鄉鎮辦場區園組織落實。

發展體育事業。規劃建設市體育活動中心,改擴建全民體育健身中心,發展全民健身運動,提高競技體育水平。實施“農民體育健身工程”,形成比較完善的全民健身服務體系,人均體育設施面積達到2平方米。經常參加體育健身活動的人數達到50%以上,人均體育健身消費達到全省平均水平以上,國民體質監測指標水平位居全省前列。建設乒乓球運動中心(青少年活動中心),積極打造全國乒乓球之鄉。

——由市體育局、市教育局會同有關部門和各鄉鎮辦場區園組織落實。

(八)提高改革開放水平。

1.深入推進經濟體制改革。

深化財稅體制改革,進一步理順各級政府間財政分配關系,完善公共財政體系,完善預算管理制度。推進投融資體制改革,規范政府投資行為,培育發展各類投融資主體。推進金融改革創新,加快培育各類中小金融機構。發展土地、資本、勞動力、技術、信息等要素市場,提高城市生產要素集散功能。加強市場監管,推進社會信用體系建設。

——由市政府金融辦、市財政局會同有關部門和各鄉鎮辦場區園組織落實。

2.深化行政管理體制改革。

推進新一輪政府機構改革,強化政府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職能,合理劃分各級政府提供公共服務的事權和支出責任。加強行政服務中心建設,繼續簡化審批程序,積極探索下放審批權限,嚴格實行首問負責制、限時辦結制、責任追究制,提高行政效能。進一步理順部門協調服務工作機制,推進形成審批信息共享共認機制,逐步推行審批管理“零收費”制度。完善政務信息公開制度,增加政府工作透明度。健全科學決策、民主決策、依法決策機制,完善重大事項集體決策、專家咨詢、社會公示和聽證制度,增強公共政策制定透明度和公眾參與度。完善政府績效評估體系,提高政府公信力。

——由市政府辦、市監察局、市人社局、市編辦、市物價局會同有關部門和各鄉鎮辦場區園組織落實。

3.加快農村綜合改革。

穩定和完善農村基本經營制度,加強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管理和服務,建立健全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市場,按照依法自愿有償原則,允許農民以轉包、出租、互換、轉讓、股份合作等形式流轉土地承包經營權,發展多種形式的適度規模經營。健全農村公益“以錢養事”機制,深化林權制度改革和小農水產權制度改革,創新農村公共基礎設施管理和養護機制。健全農業農村投入保障制度,積極調整財政支出、固定資產投資結構,保證財政對農業農村投入不斷增長,保證各項強農惠農政策兌現執行到位。支持鼓勵開展農村金融產品和服務創新,推進農村政策性保險試點。推進科學規范的為民服務全程制。深化戶籍制度改革,消除農民向城鎮轉移的門檻,逐步建立城鄉統一的人口登記制度,引導農民合理有序向城鎮轉移。深入推進農村民主選舉、民主決策、民主管理,完善村民自治制度化、規范化、程序化。

——由市財政局、市新農辦、市民政局、市公安局會同有關部門和各鄉鎮辦場區園組織落實。

4.提高對外開放水平。

積極對接大武漢。融入武漢、依托武漢、服務武漢,加快推進武漢城市圈“五個一體化”和九個聯合體建設,加深與武漢市及圈域其他城市政府、企業、社會組織的聯系,搭建合作平臺,開展全方位的合作互動,加快融合步伐,切實發揮同城效應。

——由市發展改革委會同有關部門和各鄉鎮辦場區園組織落實。

加大招商引資力度,加強區域間經濟合作。創新招商引資方式方法,重點以“一區三園”為承接平臺,實行集群式、鏈條式招商,加大對環渤海地區、長三角、珠三角及港澳臺地區的招商引資工作,主動承接國內外資本和產業轉移,積極引進更多的大企業、大集團、大財團等戰略投資者。加強與西部地區的合作,做好援疆工作。

——由市招商局、市商務局同有關部門和各鄉鎮辦場區園組織落實。

努力擴大出口。堅持出口型與內需型產業并重,進一步支持醫藥、汽車及零部件、精細化工等高附加值產品、高新技術產品擴大出口,不斷提高特色農產品、紡織服裝等傳統出口產品的附加值。扶持本地企業一般貿易出口,支持企業取得自營出口權,建設出口加工基地,推動出口商品的多樣化和出口市場的多元化。積極申報設立棉花保稅倉庫。“十二五”期間,全市外貿出口年均增長35%以上。

提高利用外資的質量和水平。引導外資更多投向先進制造業、新能源、節能環保、現代農業等重點領域,增強外資企業在先進技術、管理經驗和營銷網絡等方面的溢出效應。積極利用國際金融組織和外國政府貸款支持基礎設施、環境保護、教育、醫療等領域的發展。以全國開展的“萬僑助萬鄉”活動為載體,充分發揮我市僑鄉優勢,實現僑資規模的新突破。

——由市商務局、市招商局會同有關部門和各鄉鎮辦場區園組織落實。

(九)建設和諧。

1.努力維護社會穩定。

扎實做好新形勢下的群眾工作。加強基層組織建設,健全法律援助、司法監督制度,完善社會利益協調和社會糾紛調處機制。建立“社會矛盾調處中心”,構建“大調解”工作體系,形成運用法律、政策、經濟、行政等手段和教育、協商、疏導等辦法化解社會矛盾的調解合力。做好工作,繼續開展領導干部開門大接訪、矛盾糾紛大排查、大調處活動,注重從源頭上減少矛盾的發生;妥善處理好涉及群眾利益的問題,積極預防和妥善處置;嚴格執行維穩領導責任制和查究制度,努力維護社會和諧穩定。

——由市綜治辦、市局會同有關部門和各鄉鎮辦場區園組織落實。

加強安全生產。建立公共安全的重大事故預防與隱患治理、安全生產、公共安全應急救援體系,認真落實安全生產責任制,嚴格執行重大生產安全事故責任追究制度,嚴格安全生產監管執法,形成完善的安全生產監管、監察、宣傳教育和應急救援體系,全市億元生產總值生產安全事故死亡人數控制在0.2人以內。

——由市安監局會同有關部門和各鄉鎮辦場區園組織落實。

加強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建立健全社會預警體系和社會動員機制,提高保障公共安全和處置突發事件的能力。構筑社會治安綜合治理防控體系,杜絕發生重大惡性治安案件;堅持不懈開展集中打擊和專項斗爭,依法嚴厲打擊各種嚴重刑事犯罪和經濟犯罪活動,積極預防和減少違法犯罪,深入開展“平安”創建活動。

——由市綜治辦、市局、市公安局、市司法局會同有關部門和各鄉鎮辦場區園組織落實。

2.加強人口計生工作。

穩定低生育水平,提高出生人口素質,綜合治理出生人口性別比。到2015年,全面完成穩定低生育水平、降低出生人口性別比、降低出生人口缺陷發生率的基本任務,實現人口出生率8.5‰、自然增長率2.5‰、出生人口性別比100:120、出生缺陷發生率9‰的目標,以良好的人口環境促進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

——由市人口計生委會同有關部門和各鄉鎮辦場區園組織落實。

3.強化城鄉社區管理。

完善社區功能,優化社區環境,增加社區投入,力爭到2015年,在全市建4所不低于1000平方米的社區服務中心,80%的城鎮社區建成不低于300平方米的社區服務站。加強扶貧搬遷住宅小區建設。完成蔣湖農場和三江、四海棚戶房扶貧搬遷,新建8個住宅小區,建筑面積達21萬平方米;工業園建設3個搬遷安置小區,總建筑面積達80萬平方米。

——由市民政局、市財政局會同有關部門和各鄉鎮辦場區園組織落實。

4.推進精神文明建設和民主法制建設。

加強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加強民主法制建設;開展“六五”普法工作,提高全民法律素質;加強民主政治建設。

——由市文明委、市政府法制辦、市司法局會同有關部門和各鄉鎮辦場區園組織落實。

5.扎實開展雙擁工作。

認真落實各項優撫安置政策,切實解決優撫對象生活難、就醫難等問題,重點解決在鄉老年復員軍人的生活困難;繼續推行以自謀職業為主的安置改革辦法,大力開展城鎮退役士兵職業技能培訓和推薦就業工作;建立國家保障與社會化服務相結合的軍休干部服務管理新模式;建立優撫對象撫恤補助標準增長機制,切實保障優撫對象的生活水平與國民經濟社會發展相適應。

——由市委宣傳部、市人武部、市民政局會同有關部門和各鄉鎮辦場區園組織落實。

三、工作計劃

(一)制定計劃,細化任務。各地、各部門要以《綱要》為指導,全面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精心組織,周密安排,層層抓好落實。市有關部門要按照職責分工,制定工作計劃,明確任務和完成時限,提出切實可行的實施意見,于2011年8月15日以前報市人民政府并抄送市發展改革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