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覓春天的蹤跡作文范文

時間:2023-03-18 02:39:57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尋覓春天的蹤跡作文,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尋覓春天的蹤跡作文

篇1

卻只看見滿眼殘冬的蕭瑟。山林蒼黃,梧桐樹已無葉可落,一切都顯得那么孤寂、悲涼……

走進山林,頓時鴉雀無聲,伴隨的,則全是風吹樹林,那一片片孤獨的銀杏葉兒發出的悲鳴,那銀杏樹上幾片金黃的葉子在寒風中飄零。那一刻,我終于明白了,明白了它們那種樹對生命的渴望。它們不愿凋落,仍在枝頭上隨風搖曳、搖曳……

伴隨著對春天那種向往、那種憧憬,我帶著那份渴望,步隨在幽幽竹林之中,一陣微風拂過,竹葉伴著春風的伴奏,在為春天演奏一首對春天美好向往的歌謠,竹葉颯颯作響,竹筍側耳傾聽,一切張顯出了春天的美好,初春的寧靜,那么自然、那么和諧!這使我見到春姑娘的心情更迫切了。

帶著那顆對生命充滿向往的那顆熾熱的心,又隨之來到了花林。漫步在幽幽林蔭之間,那香淡淡的花香沁人心脾,那種花香里有一種桃花夾雜著一種淡淡的梨花香,又仿佛夾雜著一種淡淡的青草香,遠處看那一片桃花林,像天那一片云霞,朦朧之中,仿佛置身于世外桃園,走近觀賞,那一簇簇桃花競相開放,一朵一朵地佇立在枝頭,顯得朝氣蓬勃,十分美好,一團似一團地,仿佛一位位妙齡少女,在向人們展開美麗的笑靨,多么可愛,多么嬌鮮!

遠離了城市那些喧囂的噪音,拋開世間那些繁瑣的事情,拋棄那些枯燥無味的生活,抬頭吧!用微笑面對人生,向人生發起挑戰,不要做生命的奴隸,要做生命的主人,

篇2

詠春

在冰雪融化之后,這里迎來了第一場春天的雨。雨點“稀里嘩啦”地敲打著“大地木青”,仿佛也在說:“大地母親,春姑娘來啦。”“大地母親”在冰天雪地的沉睡中醒來,雨水洗刷了她的“眼睛”、“臉龐”與“嘴巴”,更為她的“孩子們”成長提供了水分。因為如此,小草、樹木、花朵原本有陽光的滋養,現在更有了雨點的“激勵”,使它們“挺拔”起來,為春天添加了一幅“春雨滋潤萬物”美好的畫面。是的,這正是春雨的功勞,春天才更加美麗。這不得不讓我搖身一變,嘆道:“天街小雨潤如酥,草色遙看近卻無。最是一年春好處,絕勝煙柳滿皇都。”

頌春

草地上一片嫩綠,花朵兒上有著蜂圍蝶陣;樹上有著“音樂家”的鳴唱;河流也發出清脆緩緩的聲音。這真是和諧的畫面!春雨后,草木茂盛起來。清晨,嫩綠的樹葉上增添了少許露珠,在陽光的照耀下,樹葉似乎有著鉆石般璀璨的光芒。這里有著各種動物生存的訊息,也有著露珠的晶瑩剔透,還有的正是這春天里唯一不可缺少的翠綠。這一幅場景,勾勒了這春天的風光,這正是春天與其他季節不同之處啊!使我不禁在心中大喊道:“真是‘一年之計在于春’啊!

傷春

溫暖的春風來到這片動人景色中,它似乎也加入了這場比賽。它吹拂著整個大地,使它們“蓬蓽生輝”。它踏著“寒風刺骨”來到這濕潤的季節,自己也發生了改變。在冬天里,風是悲涼的,同樣它也加速了許多生物的壽命的迅速“發展”,在冬天里它是無情的。但它也未必是無可奉獻。春天是由“無情”演變而成的,它深藏著許多的生命,在春天既是生物的貢獻者,也是春天里的一種“寒風凜冽”的“困境”。此時我坐落在蘇軾的身旁,與他共吟起了<<水龍吟>>:“似花還似非花,也無人惜從教墜。拋家傍路,思量卻是,無情有思。縈損柔腸,困酣嬌眼,欲開還閉。夢隨風萬里,尋郎去處,又還被、鶯呼起。不恨此花飛盡,恨西園、落紅難綴。曉來雨過,遺蹤何在?一池萍碎。春*三分,二分塵土,一分流水。細看來不是楊花,點點是、離人淚。”

惜春

篇3

春天究竟在哪兒呢?我決定試著去找一找。上學的路上,經過旁邊的幾棵小樹,微看見樹尖上的一點綠,突然覺得它們是多么的可愛。它們眨著綠色的小眼睛,左看看,右瞧瞧,似乎在找自己的同伴,臉上浮出一絲的失望。要不是為了綠化這個城市,它們也就不會和自己的同伴分離了。它們眺望遠方,它們多么想回到自己的故鄉--森林啊。

來到校園,我似乎已找到了春天。花壇里冒出了綠色的星星點點,一朵朵紫色的小野花已相擁在一起。我想它們此時的心情和我是一樣的,都是為了春天的來臨而充滿喜悅。

春天的到來。一陣暖風從我身邊拂過,像是在沐浴,又像是在享受。樹枝上總是會出現幾只小鳥,在咯咯的笑。向陽坡上,露出蔥綠似的嫩芽。向遠方望去,萬樹千枝可真是疊景披翠,可真美啊!可是自從來到了城市,我就再也沒有見過這番景象了,再也沒有聞過那清新的嫩草味兒了。這兒一年四季永遠不變,每天映入眼簾的都是那些高樓大廈和在馬路上馳騁的車輛。幸好,風是不受約束的,它的本色仍是存在的。

篇4

關鍵詞:導入;技巧;設計

在初中語文課堂教學中,導入是一個很重要的環節。一堂成功的語文課須有一個良好的開端,這個開端就是導入。

導入,顧名思義就是“引導進入”的意思,導入是課堂教學的前奏。語文課堂教學的首要任務就是通過導入找準教學的切入點,創設良好的學習情境,調動學生情緒,激發學習興趣,活躍課堂氣氛,使學生的注意力盡快地進入課堂學習中。所以,導入在語文課堂中發揮的重要作用是不容忽視的。

在多年的語文教學實踐中,我深刻地認識到精巧的導入能使語文課堂充滿生機和活力,有效的導入也能使語文課堂教學更加有效和高效。語文課堂教學的導入要根據課型的不同、教學目標的不同、教學內容的不同甚至教學環境的不同、學習氛圍的不同而采取不同的方式,也就是說語文課堂教學的導入要講究技巧性,語文課的導入需要精心設計。我個人在不斷的學習與實踐中也積累了一些經驗,以下就結合我發現的一些語文課堂教學導入的成功案例談談我的感悟。

案例一:現代詩《天上的街市》課堂教學導入

授課前在課堂導入這一環節里先在黑板上畫了一個圓圈,問學生,看它像什么?有的說像雞蛋,有的說像太陽……我隨即告訴學生,能夠從一個簡單的圓圈想到這些事物,這種思維過程叫做聯想。所謂聯想,就是人們“由于某人或某事物而想到相關的人或事物,由于某概念而引起其他相關的概念”的過程,是從已知到已知。那么誰能在上面添上幾筆,它又能成為什么?經過短時間的思考后有的學生畫成了一只小鳥,有的畫成了一張燦爛的笑臉……隨即告訴學生,這種思維的過程叫想象。想象是指人在腦子中憑借記憶所提供的材料進行加工,從而產生新的形象的心理過程。也就是人們將過去經驗中已形成的一些暫時聯系進行新的結合,屬于從已知到未知。本節課的學習就認識聯想和想象這兩種思維形式,它們在《天上的街市》這首詩中被詩人運用得淋漓盡致。接下來請同學們閉了眼聆聽全詩,看看會在腦海中浮現出哪些意象。

語文教學是一門藝術,而想象能讓這門藝術錦上添花,有了學生的參與,這門藝術就更加鮮活生動。就這樣通過導入設計的技巧,一節課的重難點問題在課堂教學的導入環節就迎刃而解了,而且還使學生留下印象深刻。課堂教學效果良好。

案例二:《羅布泊,消逝的仙湖》課堂教學導入

教學開始前精選一些具有代表性的圖片,利用多媒體的展示來創設情境。這些圖片有魅力風光,也有荒蕪慘景。就此圖片向學生提問:看到這樣的美景你會想到什么?你會用什么樣的詞語來描繪這番景象呢?給學生一分鐘左右的思考時間作出回答。接下來再展示一些枝杈橫斜、荒涼雜蕪、死氣沉沉的圖片。追問學生:看到這樣的美景你又會想到什么?你又會用什么樣的詞語來描繪這種景象呢?通過對比,使學生形成強烈的視覺沖擊和心理感受。并就此用飽含深情的語言引導學生:我們新疆曾經有一個美麗的地方――羅布泊,就如同前面圖片中一般的美麗,而現在的羅布泊就是后面的這番景象。此時畫面的強烈反差正在沖擊學生的心理,而我順勢導出課題,然后從解讀課題中的“泊”“消逝”“仙湖”等詞語引導學生對課題及內容進行解析,并在對課題的朗讀中體會文章的感情基調。至此,學生對本課的學習對象有了初步的了解,我則乘勝追擊,回放一遍圖片,將學生回答的內容富有深意地當作解說詞配在相應的圖片中,再次從視覺和情感上去沖擊學生的思想。通過這樣的課堂導入,后續的教學活動進行得很順利,學生在后續的學習過程中也會非常投入,這主要歸功于能夠根據課型抓住教學目標和教學內容精心設計課堂導入的結果。

案例三:作文指導教學《尋覓春天的蹤跡》課堂教學導入

對于本課的導入主要有以下兩個環節。

1.給自己的祝福

同學們,我們在每一個節日都曾經為別人祝福過,但是你們自己為自己祝福過嗎?今天我們就來為自己送上幾句祝福,選一個季節,在這個特定的季節里,嘗試為你自己寫一句祝福語,在這個祝福語中最好有你的名字,然后準備展示給大家。

設計這個環節的主要有兩個層面,一是激發學生的表達欲望,以關心自己、為自己祝福來激發興趣,二是要引導出學生對四季的認識,最后著眼點是有關春天的話題。

教師歸納、點評、板書引導出春天這一話題,然后進行第二個環節。

2.春天的寄語

要求學生用自己喜歡的方式來表達對春天的喜愛和渴望的心情。

并對學生的展示互評,使課題導入進一步明確,使本課的寫作目的進一步明朗,激發了學生的寫作興趣。但是有可能學生的寫作興趣沒有被充分地激發,那么教師采用了朗讀自己寫的春天的寄語來進一步地激發興趣,營造氛圍。教師的寄語如下:

春之色為花/于青色之律動/于綠色之活力/寓意五彩繽紛

春之情為雨/于沙沙之輕柔/于淡淡之恬靜/寓意生機無限/愿你在春天里/每天都快樂

人之悅為心/于天地之韶華/于山川之靈秀/寓晴雪之滋潤

人之情為友/于涓涓之細流/于暖暖之春日/寓情萬紫千紅/愿你的一生中/暖如春天!

通過這樣的課堂導入,能夠激發學生的寫作欲望,以便更好地完成對“尋覓春天的蹤跡”這一寫作的指導目的。

總之,在初中語文課堂教學過程中,導入是一個很重要的環節。導入在語文課堂教學過程中發揮的重要作用是不容忽視的。語文課堂教學的導入要講究技巧性,要因時、因材、因主題等多種不同的因素而精心設計,其效果是顯而易見的!

篇5

一、關于“什么是綜合性實踐活動”

新課程標準指出:“綜合性學習主要體現為語文知識的綜合運用,聽說讀寫能力的整體發展,語文課程與其他課程的溝通,書本學習與實踐活動的緊密結合。”

綜合性實踐活動,貴在“綜合”。它應該在學習過程中讓學生得到多方面的成長。既有語文知識的積累又有語文能力的提高;既是語文素養提高的過程,又是綜合素質提高的過程。而不是單一的讀寫活動,或單純的知識積累,或是單一的某種訓練。總之,活動的內容要綜合;活動的方式要綜合;活動成果要綜合。

綜合性實踐活動,強調“實踐”。我們認為語文綜合性學習就是綜合性的語文實踐過程。在活動過程中,必須引導學生自主學習、自主探究。無論是觀察、思考,還是搜集、整理材料,都要強調學生的個人實踐。

二、關于“教什么”

現在存在的一個突出問題是很多教師不知道教什么?

有些把語文綜合性活動當作“情景作文”的一種形式。開展語文綜合性學習只是為了寫作收集資料,積累素材。比如七年級下冊“成長的煩惱”這一活動,有些老師就上成了單一的口頭作文形式的作文課。其實這一活動是有其特別的內涵和用意的,除了鍛煉寫作能力和口語交際能力外,至少還應容納如下內容:結合課文學習――這一單元以“成長”為主題,讓學生反思自己成長中的煩惱,正視它,理解它,從而健康地成長;學會傾訴個人煩惱,讓別人分擔煩惱,讓自己去分擔他人煩惱,培養同伴間相互理解之心,進而學會共處;感受人間之愛的存在,樹起陽光的心態,驅散煩惱的陰云。

有些老師過于依賴課本。把語文綜合性學習當作課文中的選文放在課堂按部就班地進行教學,這樣完全背離了語文綜合性學習的本質特點。比如在進行八年級下冊“尋覓春天的蹤跡”這一綜合活動時,老師只是讓學生查閱、收集有關春天的成語、詩歌、散文等。就沒有利用我們周圍得天獨厚的自然資源,引導學生融入自然、關注自然、感悟自然,在與自然的親密接觸中拓寬視野,提高能力。

因此,在關于“教什么”問題上我們提倡幾個轉變。

首先是教學生“利用圖書館、網絡信息渠道獲取信息”、“策劃簡單的校園活動和社會活動”、“查找資料、運用資料”的基本方法;并通過掌握方法的過程,讓學生學會寫“簡單的研究報告”、“活動計劃”、“活動總結”;學會“對策劃的主題進行討論和分析”、“對身邊的大家共同關注的問題,或電視、電影中的故事和形象,組織討論、專題演講”;“學習辨別是非善惡”等。

其次是自由設計活動內容。教材中的綜合性活動內容不是“圣旨”,而是可以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與地區特點作相應的改動,這其實也是由“教教材”向“用教材”轉變的必經之路。如:七年級下學期的“黃河,母親河”的綜合性學習,聊城地區的學生完全可以把探尋“黃河”引申為探索“京杭古運河”“東昌湖”航道的活動,調查有關此航道的過去、現在,為航道污染提出建議,為航道創設公益廣告等。

第三是因地制宜,充分開發語文學習資源。我們聊城是歷史文化名城,又是旅游勝地。有光岳樓、山陜會館、東昌湖、景陽岡、獅子樓、曹植墓等著名風景區,也有魯仲連、曹植、、傅斯年、李苦禪、季羨林等歷史文化名人。教師只要轉變了語文課程觀,拓寬了語文課程的視野,便能發現了生活中時時處處有新鮮的學習資源。比如學校開展的各項活動,課堂上的突發事件,自然界的異常表現等,都可以讓學生組織起來,行動起來,有所觀察,有所思索,有所表達,有所提高。

生活有多廣闊,語文就有多廣闊,家庭、社區、自然、社會,只要是學生感興趣的,有學習研究價值的,有助于素養形成和發展的,都應納入綜合性學習中,“成分”越豐富,“土地”越“肥沃”,語文之花才開得越鮮艷。

三、關于“怎么教”

綜合實踐活動倡導的是學生主動參與、樂于探究、勤于動手,培養學生搜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獲取新知識的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交流與合作的能力。

所以教的方式要徹底轉變。

首先要突出學生的自主性,注重探索與研究的過程。

我認為,要讓學生自主地學習,除了激發他們對學習內容的興趣外,更重要的是給學生比較多的選擇余地。可以根據具體的活動內容與主題特點,采取靈活方式來進行。如“感受自然”“尋覓春天的足跡”“說不盡的橋”就可以走出教室,走出學校,走進自然,去觀察、攝影、感悟;如“古詩苑漫步”“我所了解的孔子和孟子”就可以采用搜查資料、摘抄積累、朗誦比賽、成果展覽等方式進行活動;如“走進小說天地”“戲曲大舞臺”就可以采用講故事、表演、賞析等方式進行。

篇6

一、充分感知、理解教材,培養學生的想象力

教學的經驗告訴我們:學生的想象越豐富,對教材的理解就越深刻,就越有創見性。因此,在語文教學中充分利用教材中的想象因素,引導學生進行合理想象,這不僅有利于學生借助形象感知課文的內容,理解課文的內涵,還能有效地激發學生的創新動機和興趣,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特別是豐富的想象力。如,教《狼》一文,講到“屠戶殺狼”這一情節時,我叫一名朗讀最好的學生來讀這段文字,要求其他同學根據教材中“一狼徑去,其一犬坐于前。久之,目似暝,意暇甚。”情景描繪,想象那鮮明的“狼亦黠矣”形象,然后,用自己的語言進行描述,并體會狼的狡猾、貪婪,最后,說說自己由教材中寓言故事悟出來什么道理。這樣,不僅加深了學生對課文內容的理解,寓言道理的感悟,還培養了學生的想象能力。再如,教《斑羚飛渡》一課時,運用邊讀課文邊猜想的猜讀法,激發、培養了學生的想象能力。所謂猜讀法,就是在讀課文時,到了一個新情節的開頭,不要急于讀下去,而是要學生把書和上,自己先試著想象新情節的情形。例如,讀到“把七八十只斑羚逼到戛洛山的傷心崖上”,可以想象一下這群生性溫順的斑羚進退維谷時的驚慌失措,當讀到“鐮刀頭羊‘咩——咩’發出吼叫”時,可以想象一下,隨著這幾聲吼叫會發生什么事?等等。這樣猜讀,調到了學生想象的積極性,活躍了課堂氣氛,加速、加深了學生對鐮刀頭羊的形象分析和文章主題的理解,培養了學生的創造性的想象力。

二、走進社會生活,增加課外閱讀,培養學生的想象力

想象是在已有的知識、經驗的基礎上產生的。沒有豐富的知識和經驗的積累,就沒有豐富的想象力。對初中學生來說,光靠教材積累知識,來發展想象力,是遠遠不夠的,應該不斷地擴大知識領域,豐富學生的知識和經驗的儲備。

1.鼓勵學生走進自然,培養學生的想象力。大自然是豐富想象的一部好教材,里面有用之不竭的資源。讓學生細心觀察,認真領悟,努力捕捉景物的特征(形象、顏色、氣味、質地等)及其發展變化的規律。如在《尋覓春天的蹤跡》中,我帶領學生走進了大自然,讓學生在學習實踐中深入認識大自然的物候特征,了解生命在春天里生長變化的過程及特點,加深了對春天的體驗和感悟,同時用適當的方式表達自己的感悟和感情,使學生將描寫與抒情相結合的語言表達能力在走進自然、盡情想象中得以提升。

2.鼓勵學生走進生活,培養學生的想象力。社會生活是豐富想象的另一部好教材。我經常叫學生注意家庭、學校、社會上發生的事,無論是看到的,還是聽到的,都要細心,以增加知識和經驗的儲備量。如有關“家”的公益廣告: “Family”一詞,最終演繹為“father”“and”“mother”“I”“love”“you”,就是一個很好的創意。

3.鼓勵學生閱讀課外資料,培養學生的想象力。閱讀課外資料是豐富想象的一個快捷有效的途徑。我積極鼓勵學生進行課外閱讀,讀好書,好讀書,努力使學生通過廣泛的閱讀,增長知識,豐富想象的材料,同時又能在閱讀中受到優美語言的熏陶,提高語言素養。如法布爾的《昆蟲記》里,在作者的筆下,楊柳天牛像個“吝嗇鬼”,身穿一件似乎“缺了布料”的短身燕尾禮服;被毒蜘蛛咬傷的小麻雀,也會“愉快地進食,如果我們喂食動作慢了,它甚至會像嬰兒般哭鬧”,多么可愛的小生靈!昆蟲們的一舉一動都被賦予了人的思想情感。總之,課外閱讀會為想象力的發揮奠定堅實的基礎。

三、重視學習實踐活動,培養學生創造性的想象力

心理學的研究表明:人的一切創造性的實踐活動都離不開創造性想象,反過來,一切創造性的想象也同樣離不開創造性的實踐活動。所以,應多給學生創設創造性實踐活動的時空,以培養和訓練學生創造性的想象力。

1.深入文本內容,培養學生創造性想象力。如給課文安排一個不同的結局,或給課文寫個續篇,或將課文略寫的地方充實些細節內容,或改寫神話故事、古詩等。如給《最后一課》續寫結局,班上一位小男生竟然把韓麥爾先生想象成“五號特工組”中“馬云飛”式的傳奇人物 ,在他的改寫中阿爾薩斯人們也過上了由被奴役到勝利解放的全新生活。

2.結合作文訓練,培養學生創造性想象力。例如,讓學生寫“假如……”,“二十年后的母校”;或給學生一定的材料來作文,等等,以激發、訓練寫生創造性想象力。同時也不可忽視學生的周記、日記,甚至“一天一句話”。

篇7

從上學期期終測試情況來看,跟其它班級相比較,學生的進步較大。但學生仍然存在成績懸殊的情況,優秀率不高,差生較多,及格率90%左右,平均分80多分。

思想表現方面,大部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較強,有少部分學生的預習習慣尚未形成,上課學生合作能力有待提高,發言不夠活躍。

學習心理方面,有2/5學生學習目標明確,認真勤奮,他們的學習情緒比較穩定,有的盡管基礎較差,也能堅持不懈,能有秩序地安排自己的學習,能夠及時與教師溝通交流,調整自己的學習方法;有2/5的學生屬于鞭策進步型,但學習自覺性和穩定性不足,上課精神不振,回家很少復習功課,需要老師的督促才會有所作為;1/5學生屬于不思進取型,學習語文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極差。

二、教材簡析

八年級下冊四個現代文單元、兩個文言文單元,課文的選編主要是從文章的難易程度,以及課程目標這兩個方面來考慮的。

第一單元,是以人生為主題組織單元,且均出自大家名家之手。《藤野先生》記錄了魯迅在日本留學的一段人生思想轉變歷程;《我的母親》節選自傳,敘述了母親對自己人生的深遠影響;《我的第一本書》里詩人牛漢通過對一本書的追述,表明了讀書對人生的意義;《列夫托爾斯泰》為我們描繪出一幅大文豪托爾斯泰的"肖像畫",揭示出其深邃而卓越的精神世界;《再塑生命》向我們展示了一個盲啞女孩和她的老師不懈追求人生的一小部分。"綜合性學習寫作口語交際"也圍繞著我們人生中最重要的人——母親為主題設計。

第二單元,主要由散文詩構成,這是學生接觸的第一個散文詩單元。所選的課文都反映了作者的心靈之聲,而且語言優美,內涵豐富,含有哲理,很適合誦讀。此外,"寫作口語交際綜合性學習"——尋覓春天的蹤跡,也是一個具有詩化、抒情性的活動。

第三單元,是以人與自然為主題編寫的,五篇課文都是科學文藝作品,以不同題材、不同角度,表達了人們對生存環境的憂患與思考。"綜合性學習寫作口語交際"是"科海泛舟",這是一次跨學科的綜合性學習活動,引導學生關注科學技術,在科技活動中練習寫作與口語交際。

第四單元,以民間文化為主題編寫。《云南的歌會》描繪了三個場合中唱歌的情景;《端午的鴨蛋》寫的是在平淡的生活中發現情趣,發現詩意;《吆喝》寫的是趣味良多的"生活交響曲";《春酒》描繪了故鄉的風土人情;《俗世奇人》寫的是兩位民間藝人的故事。"綜合性學習寫作口語交際"也是圍繞以民風民俗為主題設計。

第五單元、第六單元,都是文言文單元,每單元五篇。教學時應當做好以下兩點:

(一)狠抓誦讀教學,使學生讀得正確,并逐步養成自覺誦讀的習慣。文言單元的背誦量相當大,要求全文背誦的有《與朱元思書》、《五柳先生傳》、《馬說》、《送東陽馬生序》、詩詞曲五首、《小石潭記》、《岳陽樓記》、《醉翁亭記》。

(二)倡導探究式的學習,著力培養學生自主領悟的能力。"寫作口語交際綜合性學習"是一次小型的綜合性學習活動,要求學生對學過的古詩詞作一番梳理,激發學生學習優秀古詩詞的興趣。"背起行囊走四方"的實踐活動,主要是培養學生留心觀察自然風光、名勝古跡及其楹聯的興趣和習慣,培養在觀賞過程中勤于記錄,樂于考證的意識。

三、教學目標

課程目標根據知識和能力、過程和方法、情感態度和價值觀三個維度設計。各單元的"單元說明"中都依據這三個方面設計了單元教學目標。本冊教材在培養學生的知識和技能并使他們掌握一定的方法方面設計的學習目標如下:

1、要注意把握敘事性作品中的人物和事件,對作品中感人肺腑的形象、驚心動魄的情景和各具特色的語言,有自己的心得和評價;還要努力提高默讀的質量和速度。

2、熟讀這些課文,要從中了解敘述、描寫等表達方式,揣摩記敘文語言的特點。要注意課文怎樣抓住特征來介紹事物,理清說明順序,掌握常用的說明方法,體會說明文準確、周密的語言。

3、默讀有一定的速度;能按照要求篩選信息。

4、要先借助注釋和工具書讀懂課文大意,然后在反復誦讀中領會它們豐富的內涵和精練的語言,并積累一些常用的文言詞語。

5、要借助注釋和工具書,整體感知內容大意。在反復誦讀中,了解借景抒情的寫法,體會作品的語言特色。

四、教學措施

1、根據語文學科的特點,以及社會發展對語文的新要求,使學生在潛移默化的過程中,提高思想認識,陶冶道德情操,培養審美情趣,做到既教書又育人。

2、在語文教學中,要加強綜合,簡化頭緒,突出重點,注重知識之間,能力之間以及知識、能力、情意之間的聯系,重視積累、感悟、熏陶和培養語感,致力于語文素養的整體提高。

3、重視學生思維能力的發展。在語文教學的過程中,指導學生運用比較、分析、歸納等方法,發展他們的觀察、記憶、思考、聯想和想象的能力,尤其要重視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

4、教學過程應突出學生的實踐活動,指導學生主動地獲取知識,科學地訓練技能,全面提高語文能力。每堂課教師根據學生實際精心備課,尤其要備好學生,改變繁瑣的教學方式,突出重點和難點。要提倡靈活多樣的教學方式,尤其是啟發式和討論式,鼓勵運用探究性的學習方式。要避免繁瑣的分析和瑣碎機械的練習。

5、重視創設語文學習的環境,溝通課本內外、課堂內外、學校內外的聯系,拓寬學習渠道,增加學生語文實踐的機會。

6、作文教學,貼近生活實際,富有生活氣息,靈活命題,形式多樣,多寫隨筆,讀書筆記,嘗試互批共批,以改促寫,有效提高作文水平。

7、實行分層目標教學,根據教學內容對不同層次的學生進行分層教學。利用課外實行培優輔差,力爭整體提高。

8、引導鼓勵學生成立課外學習小組,培養合作精神,開展互助互幫,實行一幫一學習語文,幫助中下生提高學習興趣和成績。

9、優化作業管理,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自我管理,加強課代表,小組長的模范帶頭作用和監督作用,力爭做到每課過關,單元過關。

10、作業的布置和批改要有所區別,要因人而異,充分照顧到不同學生的特點。

11、利用競賽,學科活動法等多種多樣的教學形式,開展豐富多彩的讀書報告會,故事會,朗誦會,演講會,辦手抄文學報,鍛煉能力,提高興趣。

12、課前2分鐘演講,包括自我介紹,新聞消息,小故事,成語解說等,鍛煉表達能力。

13、做好開頭的轉化工作,扭轉以往不良的學習習慣。

篇8

教室是開展語文課堂教學的主要場所。長期以來,有的教師往往把“主要”當成了“唯一”,不敢越雷池一步,其中不乏教了一輩子語文,卻從來沒有一次在教室之外進行語文教學的經歷。如此一來,自然而然造成語文教學與生活的脫節,語文學習時空的封閉,使得學生的思維受到禁錮,個性得不到張揚,更談不上對語文學習的濃厚興趣。筆者在語文教學一線從教二十余年,深知“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愛因斯坦)的道理,力求在“輕負高效”的前提下,適時利用課本劇、相聲、音樂、美術等各種藝術元素,解放學生的大腦、雙手、眼睛和嘴巴,使學生的多種感官全方位地參與學習,使語文課堂煥發出生命的活力。通過以上的嘗試,學生對語文學習逐漸產生了興趣,但筆者總感覺教學空間受限,猶如“戴著鐐銬跳舞”(錢夢龍語)。在我嘗試把部分語文課從教室里搬到室外之后,意想不到的效果產生了。在這些課上,學生更真切地體驗了生活、自然和文學作品的魅力。

一、語文室外體驗課的理論支撐

1 開展語文室外體驗型教學,符合新課程改革的核心理念。《語文課程標準》“實施建議”強調:“自然風光、文化遺產、風俗民情、方言土語,國內外的重要事件,日常生活的話題等也都可以成為語文課程的資源。”語文教師應高度重視課程資源的開發與利用,創造性地開展各類活動,增強學生在各種場合學語文、用語文的意識,通過多種途徑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語文課程標準》還指出,學生欣賞文學作品,要有自己的情感體驗,初步領悟作品的內涵,從中獲得對自然、社會、人生的有益啟示。所以,我們應當在教學中盡量利用身邊的資源來為教學服務。

2 開展語文室外體驗型教學,符合中外教育家的教育觀點。為了把學習的自由還給學生,陶行知提出了“六個解放”,其中有一個“解放”就是解放兒童的空間,不要把兒童關在籠中,使他們到大自然、大社會里去擴大認識的眼界,取得豐富的學問。著名語文教育家顧黃初也有一句名言:“我想用一句話來概括我的語文教學方法論的基本點:語文教學要貼近生活。”語文教學一經聯系現實生活,就能使遠的變近,空的變實,死的變活,還能使教學過程由沉悶變得流暢,由冷漠變得熱烈,由苦成樂事。將室外體驗型學習作為語文室內教學活動的補充,把學生引向自然、引向社會、引向生活,使學生感受生活的問題情境,豐富他們的人生閱歷,讓他們在身臨其境的體驗中認識世界。

蘇霍姆林斯基也提倡讓學生走出教室,走進多元復雜的生活,從而迷戀大自然這所學校:“我們坐在山岡上,感受七彩的晚霞、夏天的黃昏、星星的閃光、蟈蟈兒的齊鳴……空氣中彌漫著草原野草的芬芳。”這位偉大的教育家讓學生到大自然的懷抱里去聽、去看,去細細品味“天人合一”的意境,認真體會人的心靈廣闊,領略大自然的獨特造化,達到封閉式課堂無法達到的教育境界。

3 開展語文室外體驗型教學具備建構主義理論基礎。建構主義認為:學習者要想完成對所學知識的意義建構,最好的辦法是讓學習者到現實世界的真實環境中去感受、去體驗,而不是聆聽別人關于這種體驗的介紹和講解。因此,室外的空間才是學生生活的真正空間,教學中有必要帶學生到自然中和生活中去觀察、去學習、去體驗。

二、語文室外體驗課的組織類型

1 說明文室外體驗課。初中教材中有很多說明文,都很貼近學生的生活。如《看云識天氣》一文,在室外組織教學就能化難為易、化抽象為具體。為了上好這一課,我選了一個晴朗的日子,領著學生在操場上席地而坐,我們呼吸著新鮮的空氣,沐浴著陽光,大家的心情都特別開朗。在我的引領下,他們一邊觀察云彩,一邊思索問題、交流體會,學生與作品產生了強烈的共鳴,文本在這節課中被實踐、理解并得到了很好的延伸。

2 綜合實踐活動室外體驗課。綜合實踐活動以學生的直接經驗為基礎,密切聯系學生自身生活和社會生活,體現了對知識的綜合運用,讓活動與學生的生活相聯系,讓孩子走出封閉的課堂,在廣闊的天地里實踐、探索、創造。例如“尋覓春天的蹤跡”的綜合性學習活動,我們可以有組織有計劃地帶學生深入大自然中觀察、感悟,然后寫成詩歌、散文、隨筆等,既可以激發學生的興趣,陶冶他們的情操,又可以鍛煉他們的觀察能力和寫作能力。

3 寫作類室外體驗課。許多語文教師認為,作文課是最難上的語文課。其實,只要我們大膽改變那些傳統的、古板的書本教學、理論教學、室內教學,把作文課上成寫生課、活動課,還會擔心學生不喜歡嗎?走出教室,學生就會處在一種新鮮、亢奮的狀態之中。一旦學生有了切身體驗,文章便如行云流水般真情流露,他們也就體會到寫作文并不難,只不過是把自己的所見、所聞、所感寫下來罷了。

由于室外語文課的側重點不同,除了以上三種類型,教師也可以根據教學需要隨機應變,靈活運用。

三、語文室外體驗課的組織策略

一般來說,語文室外體驗課的實施都需要三個過程:課前的準備,課中引導觀察、討論記錄和課后的總結點評、深化提高。

1 課前準備。首先,教師在課前根據教學的需要和資源條件選擇室外授課的地點,學校操場、花壇、圖書館、公園、田野都可以成為語文室外體驗課的教學場所。其次,制定相應的教學計劃或活動安排,向學生明確學習目的和要求,分好學習小組,指定組長負責教學活動過程的監督和落實。

2 課中引導觀察、討論記錄。到了指定地點后,教師應當積極引導學生開展相關活動,在觀察、體驗的基礎上組織學生展開討論,并轉化為文字材料。在室外,學生的思維往往比室內活躍,教師要抓住這個有利時機,給學生增添有一定深度的問題,培養學生的能力。為了保證安全,要盡量讓學生在教師的視野范圍內活動,教師也要特別關注活潑好動學生的去向。

3 課后總結點評、深化提高。在回到教室后,教師要及時進行點評,要求學生對文字材料進行整理,根據各自的特長與同學合作,或寫成文章,或編寫小報,以豐富多彩的形式來展示自己的成果。教師對整個學習過程中表現優異的學生應予以表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