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堂練習范文

時間:2023-03-25 08:28:12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隨堂練習,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隨堂練習

篇1

一、調研形式及對象

筆者通過隨堂聽課、檢查常規、與師生交流等形式,對我校6個教學班進行調研。以“兩看”為主,了解教學常規的落實。一看教師教案里“隨堂練習的設計與操作”的預設情況,二看教師課堂上“一課一練、分散安排、當堂反饋”的實踐情況。

二、調研情況

1.備課

六位語文教師都能做到講練齊備,但存在教案過簡、備課質量不高等問題,具體表現在:(1)講練兩張皮。個別老師隨堂練習的設計隨意性較大、針對性不強,未穿插服務于教學。(2)集體備課價值不高。三年級以備課組為單位,由主備人提供人手一份提綱式簡案,“個人調整”或“個人觀點”程序化、形式化。教案成了擺設,課堂效果缺乏基本保證。

2.上課

講練結合,適時訓練。98%的教師在課堂里都適時、適度地安排了隨堂動筆,或檢測,或推進,或遷移。尤其是二年級、六年級兩位老師結合教材配套作業本,適時穿插,有機訓練;五年級老師充分利用小黑板,隨教學進程精心預設遞次推進的遷移、運用習題,以練推進“得意”,以練保證“得言”。

反饋不得法,訓練不到位。教師給予了學生較足的動筆時間和較多的動筆指導,但不注重反饋,或流于形式走過場,或個體反饋見空隙。

鉆研不深入,解讀不到位。教師高度不夠,對文本缺乏全貌式解讀,滯“瑣碎分析,游離文心”而不前,拖長“得意”時間,擠占“得言”空間。

3.作業

六位教師按要求及時全批全改全糾作業本;三年級教師或批改滯后,或教師批改痕跡少,或未及時糾錯、跟蹤。

三、教學建議

1.加強教學常規的指導與監控

教務處應加大對教師整體教學常規的指導與監控。要求教師的教案做到“講練齊備”,課堂教學體現“講練結合”。

2.正確認識“講練結合”,注重講與練的有機、科學結合

講練結合,備課是重點。

(1)備課應該以“精講多練”為原則。講清、講透教材的重點,非重點內容可以略講,學生通過閱讀可以自行理解、掌握的問題不講。以騰出一定的時間,加強基本訓練,加強能力的培養。“精講”可以讓學生對新知識有個初步的了解,而“多練”則是知識轉化為能力的關鍵。

(2)備課應該保證練習在課堂中所占的比例。課堂是動態變化著的,很容易“跟著感覺走”而忘了時間。所以,備課時,應該科學預設每一道練習的時間并嚴格按教案進行教學。有時間的保證,才有講練結合的空間。

(3)備課應該保證練習設計的質量。練習設計可以從形式和內容兩方面著手:練習形式方面,可以是課前預習,課間巧妙穿插有針對性的練習,課后布置相關的作業,以對課內的訓練進行查缺補漏。練習內容方面,課前預習,應該教給簡單易行的方法,或以具體的練習題,引導學生在預習中學會區分主次,抓住關鍵,把握中心;課堂練習,則要結合教學重、難點,考慮學生預習的情況,精心設計,穿插安排于課初、課中、課尾,由淺入深,循序漸進;課后練習,預先估計課內訓練達成度,再安排相應的作業,以使教師對學生的習知情況做到一條龍預計與有效掌控。

(4)備課應該兼顧學生的層次。真正的講練結合,分層教學是升華。根據教學目標的層次、隱顯關系,設計相應的隨堂練習,提供難易有度的訓練機會,讓所有學生都能不同程度地體驗成功,感受學習的快樂。

正確理解講與練的意義,才能真正做到講練結合,小語教學的高效課堂才有實現的保證。

篇2

課堂練習是小學數學課堂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學生學習過程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環節,是學生掌握知識,形成技能、發展智力,挖掘創新潛能的重要手段,是教師了解學生知識掌握情況的主要途徑,高質量的課堂教學必須有較高的練習質量作基礎。因此,課堂練習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有著特殊重要的地位,必須精心設計。練習是教師掌握教學情況,進行反饋調節的重要措施。如何讓數學練習散發出新課程的氣息,是新理念下教師們所應該共同思考的問題。

1.求新――提供新鮮的東西引起興趣

興趣是學習的動力。當學生對學習產生興趣時,學生的心理活動就會處于激活狀態,富有滿足感和愉悅感,從而積極性高漲,思維活躍,注意力集中,"我要學"的意識增強。這時,學生的被動學習將會轉變為主動求知,厭學情緒將會轉變為樂學欲望。因此,從學生的學習興趣入手,創設新型的教學情境,正是"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教育思想在教學學科中的具體體現。我們要積極探索,大力倡導。在練習中也要體現一個"新"字。

2.求活――挖掘習題本身的內在力量保持興趣

數學教學的一個重要任務是培養學生的靈活思維能力。靈活的思維能力表現在能從不同角度,運用不同的方法,對題目進行分析推理,從而獲得不同的結果。這種思維能力的培養,需要開放式的課堂結構,需要教師設計出靈活性較大的練習題。

3.求近――揭示知識的應用價值提高興趣

"生活味濃"是新課程背景下小學數學練習題的一個重要特點。我們應把生活實踐當做學生認識發展的活水,把數學習題與生活實踐緊密"鏈接"起來,讓學生 3在這些來自于實際的鮮活的數學事例中,感受到學習數學是有用的,是快樂的。如學生熟悉的校園、公園、衣服、電話機都可以成為習題的情境;學生喜聞樂見的"手心、手背""石頭、剪子、布"等游戲也可以成為習題的內容。這樣的設計,既讓學生的數學學習有了更好的依托,又讓學生在自主選擇中增強了練習的樂趣,更多地感受到學習的快樂。

4.重動手操作,引導學生在數學活動中體驗數學

馬芯蘭教師曾經說過:"兒童的智慧在他的指尖上。"的確,學生在動手操作中,思維和想象最為活躍,能夠獲得直接經驗和親身體驗,能夠更好地促進學生對數學的理解。無論是知識上、能力上,還是情感態度上,均得到發展,特別是體驗到了學習數學的樂趣與輕松。

例如:教學"平行四邊形的面積"時,教師打破以往教師在臺上演示,學生在臺下觀看推想得出結論的做法,先創設情境,激發學生的研究欲望。先出示用同樣大小的磁磚鋪成的平行四邊形地和長方形地(平行四邊形的底、高和長方形的長、寬相等),藍貓與菲菲剛剛掃完地,正為誰掃的面積大,誰得的報酬多爭吵?你能幫幫它們嗎?然后讓學生觀察、比較、猜測,為藍貓與菲菲解疑難。鼓勵學生動手操作,采用剪拼的方法把平行四邊形轉化成長方形。學生在操作中明白了長方形的長、寬、面積平行四邊形的底、高、面積的關系,十分順利的推導出了平行四邊形的面積公式。把抽象的知識學習設計成動手操作的具體活動,有趣易理解,獲得的數學體驗更是無比的深刻,比你枯燥的講解效果好多了。

5.重自主探究,引導學生在思考研究中創造數學

蘇霍姆林斯基說:在人的心靈深處,都有一種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自己是一個發現者、探索者。兒童更是這樣。他們對自己感興趣的事物產生疑問時,他們自主探索的欲望十分強烈,我們經常看到小孩子對自己的玩具車為什么會自動行走感興趣時,他們不惜破壞自己心愛的玩具。那不是破壞,那是研究與探索,那是求知的欲望與膽略。學習數學也是這樣,學生能夠通過自主探索得到的,教師要創造研究的氣氛,引導學生積極的觀察、實驗、猜想、推理、研討等活動,自主地去發現數學,去創造數學。記得教學圓的周長,我說我國數學家在幾百年前就發現了圓周率,我們有信心通過自己的研究發現嗎?學生通過自己的研究果然發現了圓周率,那個高興勁簡直就像發現了新大陸。對于學生來說就是發明,就是創造。學生自己發明的、自己創造的,就理解得更深更透。

6.重實踐運用,引導學生在解決問題中實踐數學

課程標準指出:"人人學習有價值的數學","人人都能獲得必需的數學"。也就是說,學習數學應該滿足學生未來生活的需要,引導學生在自己熟悉的生活背景中去發現數學、掌握數學、運用數學,讓學生感受到數學學習的價值,讓學生體驗到學習數學與個人成長的關系,從而增強學習好數學的信心,學會用數學的眼光去觀察事物,想身邊的事物,應用數學知識去解決實際生活中的問題。

7.讓"生活"走進課堂,加強學習材料的實用性

篇3

【關鍵詞】 自體骨髓干細胞移植;中藥;糖尿病足

糖尿病足是由于糖尿病患者并發神經病變及各種不同程度末梢血管病變而導致下肢感染、潰瘍形成和(或)深部組織的破壞,是導致糖尿病患者致殘致死的嚴重慢性病發癥之一。我院自2006年-2010年間,采用自體骨髓干細胞移植聯合益腎安足中藥治療糖尿病足,初步臨床觀察結果令人滿意,現將治療過程和隨訪情況報告如下。

1 對象與方法

1.1 研究對象

選擇2006年10月~2010年4月我院內分泌科收治的確診為糖尿病足患者10例。所有患者肢體均有不同程度的病變,包括肢體疼痛、冷感、麻木、間歇性跛行、潰瘍和(或)壞疽、足背動脈搏動減弱、踝肱指數(ABI)降低、震動感覺閾值(VPT)增高等。其中有八處足部潰瘍,四處足趾壞疽。將病變級別相同的患者隨機地分為兩組,保證各組病情嚴重程度相似,性別、年齡、病程等一般情況也相似。A組為常規治療組,所有患者均給予控制血糖、血壓、血脂,并給與擴血管、改善循環、抗炎、營養神經、換藥等傳統內科治療。B組在A組治療的基礎上加用自體骨髓干細胞移植術聯合益腎安足中藥治療。

1.2 移植方法

自體骨髓干細胞的動員:術前三天起每天皮下注射一次粒細胞集落刺激生長因子150ug,每天查血常規一次,直至白細胞達到30×109/L左右。

自體骨髓干細胞的采集及處理:在層流手術室嚴格無菌操作條件下, 局部麻醉后于患者髂后上棘處穿刺采髓, 每例約采集骨髓250~300 mL,并將其置于肝素化1640液中。在超凈工作臺上用Ficcol液密度梯度離心液分離出骨髓液中的干細胞,干細胞數總量要在1×109以上,根據移植點數將細胞懸液總容量稀釋到20ml至30ml。

自體骨髓干細胞移植:采用缺血肌肉局部注射法:連硬麻,消毒患肢皮膚,用注射器行腓腸肌及足部網狀注射,每點注射單個核細胞懸液0.1ml至0.5ml,每點間隔約3cm,共注射50―70點,最后在潰瘍或壞死周邊組織進行點狀注射。完畢后用無菌紗布包扎。

中藥方劑治療:術后第一天開始服補腎、益氣、活血中藥。給予我院院內自擬方劑益腎安足湯(熟地,狗脊,牛膝,補骨脂,當歸,黃芪等),每劑水煎成200 mL,100 mL/次,2 次/d口服,連續服用兩周。

1.3 觀察指標

分別于治療前、治療后4周及12周對患者進行靜息痛、肢體冷感、肢體麻木感間歇性跛行評分, 測量潰瘍及壞疽的面積和深度,用Doppler動脈分段測壓計算踝/肱指數(ABI),用震動感覺閾值測量儀測定震動感覺閾值(VPT),觀察不良事件和副反應。

1.4 評分標準

①靜息痛評分:0分:無疼痛;1分:偶有疼痛,被問及能回憶起來;2分:疼痛經常出現但能耐受,不需或偶用一般止痛劑;3分:經常用一般止痛劑;4分:因疼痛影響睡眠,一般止痛藥難以緩解。②肢體冷感評分:0分:無冷感;1分:患者偶述肢體有發涼怕冷的感覺;2分:受累肢體經常有發涼怕冷的感覺;3分:受累肢體有明顯的冷、涼感覺,需要采取局部保溫措施,癥狀方能得到一定程度的緩解;4分:受累肢體有明顯的冷、涼感覺,采取局部保溫措施,癥狀也無明顯改善。③肢體麻木感評分:0分:無肢體麻木;1分:患者偶述受累肢體有麻木感;2分:受累肢體經常有麻木感;3分:受累肢體有明顯的麻木感,采用保溫、按摩等措施,癥狀能得到一定程度的緩解;4分:受累肢體有明顯的麻木感,采用保溫、按摩等措施,癥狀也無明顯的改善。④間歇性跛行評分:按正常速度( 60~70 m/min) 步行,0分:行走≥500 m, 無疼痛;1分:行走400~499 m,有疼痛;2分:行走300~399 m,有疼痛;3分:行走200~299 m,有疼痛;4分:靜息痛,無法行走或行走

1.5 隨訪

治療后1個月、3個月12個月24個月隨訪,了解患者足部情況,以及是否有不良事件和副反應發生。

1.6 統計學

應用SPSS13.0統計軟件進行數據統計。組間比較用X2檢驗,計量資料用Paired-Sampies T Test。

2 結果

2.1 治療前后患者靜息痛、肢體冷感、肢體麻木感、間歇性跛行、震動感覺閾值(VPT)、踝/肱指數(ABI)評分的比較,詳見下表。

A組治療后4周疼痛較前改善,治療后12周麻木較前改善,僅這兩項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各項指標評分分值比較(x±s)。

與治療前比較,*P<0.05,**P<0.01;B組與A 組治療后比較,P<0.05,P<0.01

2.2 糖尿病足潰瘍變化情況

A組患者中有3處足部潰瘍, 其中1處在3個月內愈合, 1處在3個月內接近愈合, 1處在3個月內仍未愈合。B組患者中有5處足部潰瘍, 其中4處在2個月內愈合,1處在足趾的潰瘍隨壞疽趾殘端處理術一并切除。

2.3 糖尿病足壞疽變化情況

A組患者中有2例足趾壞疽, 在3個月內仍未愈合。B組患者中有2例足趾壞疽, 在做骨髓干細胞移植的同時行壞疽趾殘端處理術, 一例于半個月后痊愈,一例于三個月痊愈。

2.4 不良事件和副反應

B組有1例患者移植當天晚上出現低熱,未予特殊處理,于術后第二天體溫恢復正常。未見其他異常癥狀或體癥出現。

2.5 隨訪情況

B組三例患者隨訪24個月,一例隨訪六個月,足部情況穩定,未見不良事件和副反應發生。

3 討論

在導致糖尿病足形成的多種因素中,下肢血管病變及周圍神經病變無疑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糖尿病足的常規治療包括內科保守治療、介入和血管搭橋手術等,但療效多不理想,多數患者最終難免截肢。如何能最大程度地提高糖尿病足患者的生存質量、保存患肢、降低截肢平面是近年來國內外學者普遍關注的問題。

自體骨髓干細胞移植技術是目前國際上最先進的醫療技術之一。將自體骨髓干細胞移植到缺血部位,可從先前存在的血管床發芽生成新的毛細血管,能給血管狹窄或閉塞的患者提供一個治療性生物“旁路”。因為自體骨髓干細胞移植采用的是患者本人的骨髓干細胞,所以不存在排異及倫理問題。

初步研究發現某些補腎、益氣、活血中藥對于EPCs 的增殖和功能具有動員作用[5]。中藥可通過對相關細胞因子的影響,使血管再生因子的數量增加。中藥的干預在干細胞移植中發揮重要的生物反應調節劑的效應。

本研究中,常規治療組治療前后僅在疼痛和麻木方面有顯著緩解,肢體冷感、間歇性跛行、踝/肱指數(ABI)、震動感覺閾值(VPT)均無明顯改善,潰瘍愈合也不理想;而自體骨髓干細胞移植聯合中藥方劑益腎安足湯治療組,患肢靜息痛、肢體冷感、肢體麻木感、間歇性跛行、踝/肱指數(ABI)、震動感覺閾值(VPT)均有明顯改善,尤其是在改善患肢麻木及間隙性跛行方面效果更顯著。兩組比較,自體骨髓干細胞移植聯合中藥方劑益腎安足湯治療組在改善疼痛、麻木、VPT及ABI明顯更佳。足部潰瘍及壞疽均痊愈,未見明顯不良事件和副反應,隨訪6-24個月足部情況穩定。這提示,自體骨髓干細胞移植術治療過程簡單、安全、創傷小、并發癥少,能有效地增加患者的下肢血流,促進潰瘍及壞疽愈合。中藥益腎安足湯具有增強自體骨髓干細胞移植治療糖尿病足療效的作用。這可能與補腎生血藥通過動員骨髓EPCs的遷移、分化,促進局部的血管新生,達到改善供血的作用有關,其確切機制還需進一步研究。10例患者均具有明顯的雙下肢麻木癥狀,這與合并周圍神經病變有關。自體骨髓干細胞移植治療能改善患者雙下肢麻木癥狀機理不清, 可能與改善周圍神經供血有關,因微血管病變是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的主要發病機制,故循環改善后就能緩解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另外,從骨髓提取的干細胞中還有神經干細胞,在下肢神經病變的情況下,自體骨髓干細胞會向神經組織分化,用以替代修復神經[6]。故有可能在局部形成神經再生,從而緩解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由于這一方法應用臨床應用時間不長,觀察病例數不多,尚有許多問題有待研究,但最終的結論還需要進一步增加病例數量和進行遠期效果隨訪觀察。今后的研究方向主要應致力于如何提高臨床療效,包括適應證的選擇,摸索干細胞移植的細胞種類與最佳移植方法。同時開展干細胞移植的時機也需要進一步探索,目前所治療的患者大都已到了疾病晚期,臨床療效相對較差。在下肢血管病變早期或糖尿病高危足階段就進行干細胞移植治療,對于預防、治療糖尿病足壞疽或許會有積極的意義。隨著這項新技術的日趨成熟,預期治療的適應證將會逐漸放寬使更多的患者受益。

參考文獻

[1]郭連瑞, 谷涌全, 張建. 自體骨髓干細胞移植治療糖尿病足13 例報告[J ]. 中華糖尿病雜志, 2004, 12 (5)。

[2]谷涌泉,糖尿病下肢缺血的外科治療進展[J ]臨床外科雜志,2008,5 (16) :305。

篇4

【關鍵詞】 阿糖胞苷;阿克拉霉素;G-CSF; 復發性;AML

急性髓細胞白血病(Acute myelocytic leukemia,AML)是一組具有不同生物學特性的惡性血液腫瘤,標準的蒽環類抗生素和阿糖胞苷(Ara-C)的聯合誘導完全緩解率(CR)達60%~80%,但復發的AML的治療仍是一棘手問題,預后差,再次CR率

1 資料與方法

1.1 臨床資料 選擇我科2007年3月至2010年3月收治的復發性AML患者40例,除急性早幼粒細胞白血病外,均經免疫學、細胞形態學及細胞遺傳學確診。隨機分為兩組:觀察組20例,男12例,女8例,年齡19~70歲,按FAB標準分型:M0型2例,M1型3例,M2型7例,M3型4例,M5型3例;對照組20例,男13例,女7例,年齡20~71歲,其中M0型2例,M1型4例,M2型8例,M3型2例,M4型1例,M5型3例。兩組性別、年齡及病情方面均無顯著性差異(均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療方法 對照組:阿糖胞苷(Aar-C)100~150 mg/d、阿克拉霉素(ACR)20 mg/d靜滴,共10 d,根據患者年齡及病情調整ACR使用時間。觀察組在基礎治療上給予粒細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皮下注射,200 μg/d,共10 d。白細胞>20×109/L時停用。化療期間發生感染者予以抗生素治療,Hb

1.3 觀察指標 治療前后進行血常規、X線、心電圖、骨髓及肝腎功能檢查。觀察并記錄患者用藥后骨髓抑制、胃腸道反應、口腔潰瘍、感染、肛周疼痛及重要臟器毒性等不良反應。

1.4 療效評定標準 臨床療效評定根據張之南主編的《血液病診斷及療效標準》分為完全緩解(CR)、部分緩解(PR)、未緩解(NR)。總有效率以(CR+PR)計算。

1.5 統計學處理 應用SPSS13.1軟件進行統計學處理,計數資料以%表示,計量資料以(x±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組內比較采用t檢驗。P

2 結果

2.1 臨床療效 觀察組20例中,CR 15例(75%),PR4例(18.5%),NR 1例(6.5%),總有效率94.5%;對照組20例中,CR 10例(50%),PR5例(25%),NR5例(25%),總有效率75%。兩組總有效率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2.2 毒副反應 兩組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骨髓抑制和肝腎功能損傷,并伴不同程度肺部感染。觀察組粒細胞缺乏(粒缺)發生15例75.0%,對照組為20例100%;觀察組和對照組粒缺持續時間分別為(7.1±3.5)d和(6.7±3.0)d;2組發熱持續時間分別為(5.4±3.6)d和(6.5±2.9)d。2組粒缺和發熱持續時間分別比較,差異均有顯著性(P

3 討論

復發AML的治療仍是治療的難點,這類患者易對常規的蒽環類抗生素聯合Ara-C方案耐藥,由于其中有一部分患者之前已接受大劑量的化療、auto-PBSCT或HLA匹配的allo-PBSCT,難以耐受繼續進行大劑量的強烈誘導化療。Ara-C是細胞周期特異性嘧啶類藥物,主要作用于S期,靜脈給藥后可迅速在系統池中被脫氧胞苷脫氨酶催化,成為目前認為無活性的代謝產物Ara-U。Ara-C同時也被迅速轉運到細胞中磷酸化,在核酸激酶的作用下成為有抗腫瘤活性的化合物Ara-CTP。Ara-CTP結合到DNA鏈后將導致復制終止和DNA鏈斷裂,在Ara-C化療中起著核心作用。ACR為葸環類制劑,是細胞周期非特異性藥物,在低濃度時對白血病細胞具有誘導分化作用。低劑量Ara-C與低劑量ACR合用導致的毒副性作用明顯小于強烈聯合化療,且由于兩種藥物的作用機制不同(細胞周期依賴性不同),故小劑量聯合應用可增加療效。ID-ARa-C在藥理學上與普通ARa-C相比有以下優點:脫氨酶活動飽和;進入細胞內ARa-C量增加,細胞內阿糖胞苷(ARa-C)增加對DNA合成抑制作用;透過血腦屏障的濃度增加,因而能進一步減少體內白血病細胞負荷,有助于庇護所包括中樞神經系統白血病的防治,可以最大限度殺傷體內殘留白血病細胞,達到凈化目的。本組應用小劑量Ara-C、ACR聯合G-CSF方案治療的20例CML患者,總有效率達94.5%,明顯優于常規對照組(P

參 考 文 獻

[1] 張之南,沈悌.血液病診斷及療效標準.科學出版社,1998:188-214.

[2] 沛.含G-CSF的預激方案用于難治性或復發性急性髓系白血病治療的臨床研究.中華血液學雜志,2004,25:51-52.

[3] 趙鈺.含G-CSF的預激方案治療急性髓系白血病效果觀察.中國交通醫學雜志,2006,20(2):146.

篇5

重視并努力發揮好“隨堂練”的作用,使寫與聽、說、讀并駕齊驅,這樣的語文課堂才是科學的,符合(2011年版)新課標“加強語言文字運用”之精神的。

在“隨堂練”的教學實踐中,筆者通常在這么幾“點”上下工夫:

一、抓“關鍵點”

學生已有的積累不同,接受新知的能力也不一樣。文本體裁、結構不同,重難點也不同,這就要求我們在設計“隨堂練”時,要講究針對性,不能為練而練,必須抓住課文的關鍵點,考慮學情,進行精練巧練,方能促進閱讀,提高練筆效率。比如,《爬山虎的腳》一文,重點是了解爬山虎腳的特點,難點是了解爬山虎是怎樣一腳一腳往上爬的。因此,“隨堂練”可設計為:

1.輕聲讀課文,說一說爬山虎剛長出來葉子的3個特點;長大了的葉子的3個特點。

2.爬山虎是怎樣一腳一腳往上爬的?先說一說,再畫一畫(畫出動作詞語:觸、巴、拉、貼),最后再演一演(用自己喜歡的動作演出來)。

這樣就把關鍵點――課文的重難點抓住了,并在這樣由淺入深的練習中將抽象文字形象化,化解了文本難點。

二、抓“激情點”

“隨堂練”要練出實效,關鍵在于把握時機,順勢而練。尤其是語言遷移類的寫話練習,要“情到深處方動筆”。只有在學生與文心產生碰撞,打開文思了,傾訴的欲望才能油然流瀉筆端。其實每篇課文都有“激情點”,關鍵看教師是否能發現并抓住。

以《地震中的父與子》為例,文本重點是理解在整個救助事件過程中父親的想法與做法,進而體會父親的偉大。我讓學生角色置換,進行如下“隨堂練”:

想象一下,阿曼達在廢墟下會想些什么,說些什么呢?把你想到的寫下來。

先讓學生進行一番入情入境的口頭表述,再訴諸筆端。文本的品讀,加上對這道題的集體交流,似一股股氣流,相互碰撞、交揉;順勢的筆練,則給了學生一個切入點,將內心情感及時轉化成文字,自然流淌,教學目標也就水到渠成了。

三、抓“模仿點”

學生模仿優秀作品進行寫作,不僅可以在潛移默化中受到經典作品的熏陶,提高文學修養,更重要的是依樣畫葫蘆中,能學會作者謀篇布局、遣詞造句、表情達意的方法。例如,《皇帝的新裝》,為了讓學生感知童話故事的最大特點,即想象和夸張,可設計如下“隨堂練”:

請充分發揮想象,運用夸張手法,沿著課文的思路,模仿安徒生的寫法,給《皇帝的新裝》一文添加一個合理的結尾。(提示:想象要合理,要有現實依據,夸張要起深化主題的作用。建議先看看葉圣陶和魯兵寫的續篇,感悟一下他們的寫作思路。)

學生在融會文意中自然展開想象,在模仿借鑒中嘗試體會并運用童話的寫法,在自己的童話作品里進一步感受童話的魅力,進而提升賞析水平。

四、抓“拓展點”

字詞句段的遷移模仿,是語文教學的基礎性目標,其意義在于為實現拓展性目標鋪墊。二者角色簡言之,即為授人以漁,學以致用。教學中,我非常重視拓展性練習的設計。如,《跳水》一文中,在教學船長命令孩子跳水這一段,出示練習:

除了船長這個辦法之外,你還有更好的辦法救孩子嗎?

篇6

一、課堂教學模式

根據巴班斯基教學最優化理論“實現教學過程最優化的關鍵是選擇組織教學過程的最佳方案”,設計和選擇組織教學過程的最佳方案,就能保證在規定時間內使教學和教育任務的解決達到可能范圍的最優效果。依據上述教學過程最優化的基本要求,借鑒布盧姆目標教學的基本理論,我們在教學過程最優化的探索和實踐中,以最大限度地提高課堂效率為目標,逐漸摸索形成了下面的課堂教學模式,其程序是:復習——新課——練習——反饋——評價驗收。

二、隨堂評價的實施

1、評價測試題的編擬。評價驗收作為整個實驗的重要組成部分,旨在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因此,試題的編擬直接關系到整個實驗的效果。在試題設計上,我們有如下的要求:(1)題量要充足,以最好的學生也只能剛剛來得及做完為準。(2)60%為基礎題,20%為基本題,10%為中檔題,10%為提高題。(3)試題為A、B卷(有時為A、B、C、D卷),其目的是為了測試的真實性,以求準確的信息反饋。

2、課堂評價驗收。每節課的最后10分鐘進行評價驗收,此評價驗收的特點是:只要努力,上課聽好,就能有較好的成績或及格成績;成績一次未達標者有重考機會。因此,這就給學生創造出一個“必須考好”和“有信心考好”的氛圍,使得學生從害怕考試轉為喜歡考試,學生內心產生了“爭取考試成功的欲望”,真正達到了考試評價的激勵功能。

3、課后跟蹤輔導。在課堂教學的最后一道程序——評價驗收之后,我們會及時批改學生的課堂驗收試題,分析學生對一堂課內容的掌握程度,利用課余時間組織進行個別輔導,基本題搞人人過關,使一節課的知識及時鞏固落實,以達到預期的教學效果。

4、課外分層練習。課堂驗收之后,發給學生一張練習(課外無其他書面作業)。練習內容包括三個部分:一道復習思考題,一道預習思考題,一道課外研究題。

復習思考題包括了當天一節課及前面相關的知識點,旨在知識的落實;預習思考題包括為下一節課所要學的知識點作準備,旨在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更好地落實下一節課的知識點;課外研究題主要設計一些難度系數較高、與所學知識密切聯系的思維訓練題,它主要是針對基礎較好的學生而設計的。這樣,既面向中等生,照顧到困難生,又促進了優等生的提高。

三、實驗的初步成效及體會

本實驗在初一、高一各設立了兩個實驗班進行試驗,經過一個學年的實驗,通過調查、座談會以及實驗相關紀要記錄,與非實驗的普通平行班進行比較,在以下幾個方面取得了顯著的成效。

1、激發了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提高了學習積極性。據調查分析,造成學生數學學習差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由于他們失去了學習數學的興趣。“隨堂評價模式”就是利用學生對取得好成績的成就動機來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一方面,如上所述,給學生創造了“必須考好”、“有信心考好”的條件;另一方面,在成績控制上,我們教師可利用手頭的分數,刺激那些因為在一兩次測試中失敗而喪失信心的學生,幫助他們找回信心,重新激發學習數學的興趣。

2、提高了課堂45分鐘效率。提高課堂45分鐘效率是永恒的主題。“隨堂評價模式”在時間上作了合理分配,充分利用45分鐘的分分秒秒。復習時間在5分鐘左右;新課時間20—25分鐘,主要是學生帶著預習思考題(前一節布置的)學習新內容,通過問題解決的方法完成新課的講授;練習、反饋5—10分鐘,主要通過課堂練習,學生將獲得的新知識得到鞏固和消化,并通過練習出現的問題進行講評和小結;測試時間10分鐘。

3、減輕了學生的負擔。“隨堂評價模式”在很大程度上達到了減負的要求,主要表現在:(1)課堂上測試題很大一部分來自書本的習題以及輔導材料;(2)課后布置三道題(復習題、預習題、課外研究題),這樣,既減輕了學生的作業負擔,又起到了復習、預習的作用,并且給學生爭取了看書的時間,鍛煉了他們的自學能力。

4、達到了分層教學的目的。一個班級總是由不同層次的學生組成的,這給教學上帶來了一定的難度。“隨堂評價模式”就是要在總體上立足廣大中等生、照顧困難生、促進優等生。這主要體現在:(1)課堂的教學;(2)課堂分層測收;(3)課外的三道題。另外,每次測驗之后,及時批改和及時輔導,使得中下等學生能夠掌握最基本的要求與技能,從而使整個班級不同檔次的學生都取得了進步。

篇7

關鍵詞:小學數學;先學后教;當堂練習;探究學習;翻轉課堂;小組合作

中圖分類號:G62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2-7661(2015)14-169-01

翻轉課堂模式是大教育運動的一部分,它與混合式學習、探究性學習、其他教學方法和工具在含義上有所重疊,都是為了讓學習更加靈活、主動,讓學生的參與度更強。互聯網時代,學生通過互聯網學習豐富的在線課程,不必一定要到學校接受教師講授。互聯網尤其是移動互聯網催生“翻轉課堂式”教學模式。“翻轉課堂式”是對基于印刷術的傳統課堂教學結構與教學流程的徹底顛覆,由此將引發教師角色、課程模式、管理模式等一系列變革。在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筆者對“翻轉課堂”教學模式進行了演繹和借鑒,創設了符合小學生認知特點和心身發展特點的“先學后教?翻轉課堂”教學形式,它是對“以學生為本”思想的闡釋及實踐,受到了學生的喜愛。總的來說,“先學后教?翻轉課堂”教學法包括了“先學后教”和“當堂練習”兩個緊密相連的部分,學生在教師的指引下展開自主、協作及探究式學習,教師注意觀察學生的學習動向,接收反饋信息,及時解決學生的各種難題,最后以隨堂練習鞏固所學的知識,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筆者下面主要從教學的形式出發,就這一模式在小學數學教學中的應用策略做一探討。

一、先學

“先學”是指學生在教師講授課程內容前先進行自主的學習。當然,“先學”不是完全自主的學習,而是指在教師指引下有的放矢的學習。教師不僅要為學生展示學習的目標、范圍、要求和自學途徑,而且要為他們制作出詳細的導學方案,指導他們如何進行自主學習、如何合作探討知識要點等,讓學生明白所學的內容是什么、應該怎么學、學到何種程度。例如,教學“克與千克”一課時,教學重、難點是讓學生感知1千克和1克的重量大小,使學生在這一基礎上形成“千克”和“克”的概念,明白1千克等于1000克的相互轉換的關系。為了方便學生進行自主學習,我給學生發放了教學方案,在其中羅列了課程內容、要求和注意的事項,還準備了彈簧秤及大小不同的水果、磚塊以及1千克方便裝的洗衣粉、50克袋裝的雞精等物品。在學生閱讀課本素材,大概了解知識系統后,讓他們動手掂量,自己親身體驗1千克的重量,并計算多少袋的50克雞精才能和1袋1千克的洗衣粉具有相同質量。這樣教學,讓學生通過自己的自主學習,形成形式多樣的感性認識,為學生認知結構的建構打下了良好的基礎。在“先學”的過程中,學生要把口、手、腦三者結合起來去探索新的知識,教師要不斷進行觀察和指導,關注不同水平學生的學習,特別是差生的自學狀況,整理及明白學生遇到的難題,從而使教師的“后教”做到精簡和有的放矢。

二、后教

教師的“后教”是針對學生“先學”的一種應對方案,重點在于解決和梳理學生在“先學”中遇到的難題,加強學生的認知能力。在“后教”過程中,教師應當把握好以下幾個方面:第一,所講授的內容要符合學生自主學習中出現的問題,規范學生不準確的表達方式,糾正其對課程內容的錯誤理解;第二,教學方式不是流水式的講授,而是教師對學生進行啟發和指引,引導他們自己糾正錯誤,完善不足之處;第三,教學要求要與課程目標聯系緊密,不能僅靠問題找尋答案,而是要尋找出事物的規律所在,讓學生既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例如,教學“小數筆算除法”時,學生在列豎式計算10.73÷0.456的過程中,不明白應該怎么擴大除數及被除數的倍數。于是,我就筆算豎式中除數及被除數的小數點移動順序進行講解,讓學生掌握小數點移動的位數是由除數的小數位數所決定的,而不是由被除數的小數位數決定的,使學生都明白了小數除法的算法規則。教師在“先學”基礎上進行詳細準確的講授,既使學生的知識得到升華,學習的潛在能力得到提高,又改變了以往教師“滿堂灌”的被動格局,更使教學得到和諧統一的發展。

三、練習

“翻轉課堂”教學法旨在引導學生由“學會”向“會學”轉變,并通過隨堂練習能夠適時掌握學生的學習情況,便于教師隨時進行指導,把“學”和“練”緊密聯系在一起,從而達到鞏固課堂知識、培養學習能力的教學目標。例如,在教學“三角形面積計算”的隨堂練習中,我出示以下題目:(1)一個底為6cm、高4cm的三角形,面積是多少平方厘米?(2)兩個具有相同底和相同高的三角形能拼接成一個平行四邊形嗎?(3)與面積為30平方厘米的三角形同底同高的四邊形面積是多少平方厘米?以上3道隨堂習題,第(1)題是最基礎的練習題,目的在于讓學生掌握公式;第(2)和第(3)題則是提高性習題,培養學生思維的靈活性及訓練他們的逆向思維能力,幫助其找到解決某一類問題的思路。這樣的分層練習,滿足了不同水平學生的學習需求,讓水平不一的學生都從中獲得成功。

“先學后教?翻轉課堂”教學法打破了以往教師單向傳授、以教師為主體的教學模式,體現了“以生為本”的教學思想。因此,教師要針對教材內容的特點及學生的實際情況,指引其掌握自主學習的方法,鼓勵其親自動手和動口,大膽提出疑問,在師生間的相互研討中高效地完成教與學的任務,努力開創出一條既符合實際的翻轉課堂教學法,又體現自身鮮明特色的教學改革創新之路。

參考文獻:

[1] 趙興龍.翻轉教學的先進性與局限性[J].中國教育學刊,2013(4):65-68.

篇8

關鍵詞:高職院校;康復;中醫康復;教學

許多臨床對照實驗已證實傳統康復與現代康復的結合更有利于患者的恢復[1]。從臨床療效出發,為適應臨床崗位的需要及提高學生就業競爭力,我校針對康復治療技術專業的學生開設了《中醫康復技術》課程。我校將本門課程設為康復治療技術專業的必修課程,主要學習毫針刺法、艾灸、推拿、拔罐等傳統康復技術,通過課程教學,旨在讓學生掌握上述技能以更好地服務于臨床。

我校康復治療技術專業學生的學情比較特殊,目前,在校生有兩個年級,每個年級兩個班,其中一個為高考統招班(以下簡稱高招班),另一個為自主單獨招生班(以下簡稱單招班)。單招班學生的整體水平偏差,而且其中有部分學生為社會人士,文化學歷水平較低,高招班情況相對較好,但是由于高考分數普遍不高,整體上水平也偏低。不管是單招班還是高招班的學生,都存在一個普遍現象,學生普遍不愛動腦、貪玩、比較懶惰、缺乏學習主動性。而任何一項技術的學習都首先要求掌握基礎理論知識,然后通過勤奮練習才能掌握好。所以,針對實際情況,為培養出能適應臨床崗位的高職技能型人才,現將工作中的幾點體會總結如下。

一、抓基礎,固基石

“沙上建塔”容易倒塌,學習技術也一樣,沒有牢固的基礎知識支撐就不會有優秀的技術。經絡循行、腧穴定位、主治、操作方法都是中醫康復技術的重要基礎知識,必須牢固掌握。在課堂教學中,多采用多媒體實訓室授課,教師先進行理論講課,利用多媒體進行圖片及重要知識的展示,同時結合臨床案例、趣味故事的引用加深學生的印象,利用模型及真人模特進行經絡循行及腧穴定位展示,讓學生對經絡循行及腧穴的相關內容有全方位的認識。多媒體講授完畢之后,班級分成2大組,由帶教老師以講―點―畫方式進行經絡循行及腧穴定位示范,結束之后,學生2人一組,進行定位練習及記憶。最后,通過隨堂考核的方式檢驗學生學習效果,并將隨堂考核成績納入期末考試成績,整個學習氛圍非常緊張,有利地提升了教學效果。

二、勤練習、強技術

要想擁有一項過硬的技術,那就必須多練習。中醫康復技術是一門技術課程,其中的毫針刺法、艾灸、拔罐、刮痧、推拿技術,無一不是要通過勤奮練習才能掌握好的。為了能更好地讓學生掌握相關技能,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在課堂教學中,采用任務驅動法[2]激發及保持學生學習興趣,培B學生分析問題及解決問題的能力,提高學生自主學習以及與他人協作的能力,利用隨堂考核模式營造緊張學習氛圍,利用晚自習及周末開放實訓室給學生提供場地練習以加強操作能力。毫針刺法練習先采用紙墊及棉花團練習法,分別練習指力及持針方法、力度、進針速度、角度、深度等,然后選取常用穴位如曲池、合谷、印堂、天樞、足三里等穴位進行不同針刺方法的分組(2人一組)練習,練習之前均由教師示范操作,人體練習前強調不同位置穴位的進針安全方法及針刺意外的處理,同時要求學生嚴格消毒進行規范化操作。推拿手法練習分基本手法和分部練習兩類。在進行推拿基本手法教學時,教師先進行基本手法動作分解講解,結合視頻及學生身上示范操作,然后學生2人一組進行練習,教師在旁指導及糾正,做到讓每一個學生掌握基本手法的要點及操作。在進行分部推拿教學時,以臨床常見病為例進行講解教學,如頸項部推拿以頸椎病為例(或者以學生當中常見的頸項部疼痛為例)進行講解,結合視頻及教師示范操作,然后學生2人一組練習,教師在旁指導及糾正。推拿手法要求學生課后多練習,可相互操作,達到學以致用。艾灸、拔罐、刮痧練習以實訓課練習為主,教師示范,學生相互練習,最后依次隨堂考核過關。

三、加強校企合作,提高教學水平

“校企合作”形式的開展,給學生提供了更多的臨床實踐機會,提高了學生的臨床實踐水平。在課程教學中,根據教學內容實時安排學生去醫院見習,讓學生更加直觀的感受中醫康復技術,不僅增加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同時也讓學生對自己所學內容的認識更加清晰。除課程教學安排的見習之外,我們同時與醫院的相關科室進行溝通,為學生爭取周末及寒暑假見習的機會,學生可利用假期自主去醫院進行學習,為學生提供了更多的學習機會。

四、加強師資隊伍建設

優質的課程教學,必須要有強大的師資力量支撐。除引進人才之外,同時還需對專任教師進行定期的考核及安排臨床實踐。中醫康復技術是一門重技術的臨床操作課程,與臨床聯系緊密。我校為提升教師的教學水平及業務能力,每年要求教師參加臨床實踐不低于1月的時間。并且,學校積極鼓勵教師參加各種學習進修以提升自我能力。同時,可利用“校企合作”形式加強師資隊伍建設,從“校企合作”單位聘請教師為學生講授實踐技術知識。

五、嘗試多種教學方法,提升教學效果

目前在我校開展的中醫康復技術課程教學中采用的教學方法主要有多媒體教學法、任務驅動法、交流互動法、案例法等等。我校中醫康復技術課程總課時72學時,但是教學內容多,導致課時相對較少,多媒體教學能有效地增加課堂知識容量,減少傳統教學法的耗時缺點[3]。任務驅動法能有效激發學生自主學習能力,提高教學效果。交流互動能活躍課堂氣氛,使學生能在輕松的氛圍中學習。案例法多采用臨床常見疾病進行舉例,以常見疾病為例進行講解并操作示范能讓學生提前接觸到臨床知識,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在今后的教學中,還可嘗試其他有利于激發并保持學生學習興趣且提高教學效果的教學方法,如目前國際上較為流行的“工作坊模式”,注重對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獨立思考能力、團隊協作能力、主動創新能力等綜合素質進行培養[4]。

高院校的學生普遍缺乏學習主動性,如何引導學生學習并長期保持學習的積極主動性,是我們的一個大難題。而在給現代康復治療技術專業的學生進行中醫康復技術教學時,如何讓學生放棄一貫的西醫思維,運用中醫思維解決中醫康復技術當中的相關問題,難度更大。所以,在實際教學過程當中,必須做到讓學生抓基礎、固基石、勤練習、強技藝,加強校企合作,加強師資隊伍建設,綜合運用多種教學方法,多管齊下,才能培養出勝任臨床崗位的高職技能型人才。

參考文獻:

[1]李闖.針灸推拿聯合康復訓練治療腦梗死偏癱的療效觀察[J].中國繼續醫學教育,2016,8(18).

[2]史潔.“任務驅動法”在《中醫學基礎》教學中的應用[J].科技創新導報,2015,(32).

篇9

關鍵詞:語文教學 課堂教學 以生為本 評價標準

從上世紀90年代末起,教學界就開始了轟轟烈烈的大改革。彈指一揮間,已十年有余了。在這十年的時間里,關于如何教學,從來就沒有停止過爭論。可謂是百花齊放,百家爭鳴,教學理論也花樣翻新,層出不窮。但在這一片繁華熱鬧的景象下,我們的教學真的就欣欣向榮、臻于完善了嗎?筆者就自己執教的語文學科,談一下自己的切身感受。目前,語文課堂上出現了以下四種令人費解的現象:

一、花樣翻新的語文課堂

無可否認,我們的語文課自從實行課改以來,的確出現了一些令人耳目一新的現象,語文課堂也因此活躍起來,生動起來。每位教師也力爭將一個“活”字搬上課堂。其實活躍課堂本來也不是什么壞事,但是我認為,不管怎么活躍都應該把握一個“度”字。否則就會物極必反,出力不討好。有的課堂看起來豐富多彩、花樣翻新,但我們不禁要問,這是語文課嗎?學生在這一堂課上學到了什么呢?

二、神通廣大的語文老師

無可否認,課改無論如何改,課堂上教師的“教”是不可或缺的。但是,作為一名新時代的人民教師,如果你還在課堂上唱“獨角戲”,還在課堂上搞“一言堂”,那你真的是太落伍了。可是,又有多少教師能在轟轟烈烈的課改中走出原來課堂模式的窠臼,投身到改革大潮中去呢?不信,請看下面的一堂語文課:

這是某教師在執教《紅燭》時的教學過程:

第一環節:導入新課,簡介作者。

第二環節:講解詩歌的思想內容。

第三環節:課堂小結,總結詩歌的寫作特色。

第四環節:背誦詩歌。

這堂語文課在整個教學活動中,都是教師一個人在講,學生除了記筆記外,就是自由朗讀了一遍詩歌,學生主動參與學習的幾率幾乎為零。試想,這樣的語文課堂,不僅學生的能力得不到提高,就連自己思考的權利也被剝奪了。這種在課堂上百事包辦的語文老師真可以說是“神通廣大”了。

三、毫無用處的拓展延伸

所謂“拓展”就是“由課內向課外的適當地延伸,它的實質是一種遷移教學”。無可否認,適當的拓展延伸可以把知識串聯起來,可以使學生產生豐富的聯想,可以使學生走出課本,擴大學生的知識面。但是,有些老師把它用來追求新穎和時髦。請看下面的案例:

某教師在執教《致橡樹》時,前面的教學環節內容充實,環環相扣,可以說是不錯的。但是到了“拓展延伸”環節,他讓學生比賽唱有關愛情的歌曲,看誰唱得好。頓時課堂氣氛活躍起來,課堂儼然成了賽歌的舞臺。我們就不禁要問,如此的“拓展延伸”,適合嗎?適度嗎?對學生的學習有用嗎?

四、幾乎為零的隨堂練習

課堂上,教師的“教”與學生的“學”是缺一不可的。但是,“教”是不是就只是指教師喋喋不休地講,“學”是不是就只是指學生不停地做筆記,思考老師提出的問題呢?回答當然是否定的。課堂上還應包括相應的隨堂練習。用這些練習來鞏固當堂學習的知識,做到活學活用,這是非常必要的。隨堂練習可以是口頭的,也可以是書面的,它的內容主要是緊扣當堂講的知識點。但是,就有一些教師忽略了這非常重要的隨堂練習,認為課堂上的練習可有可無。

看見以上這些現象,我們禁不住驚呼:這些老師太誤人子弟了!但是驚呼之后細想一下,出現這些現象難道就只是教師的錯嗎?筆者了解到,有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因為對課堂教學的評價出現了問題。長期以來,我們對課堂是否有效率的關注點都放在了教師身上,各級各類的公開課評優課,我們課后的評價也往往關注教師的表現。學生的行為表現即使被關注到,也是看學生是否能夠配合教師的“教”,或者成為教師“教”的點綴。這樣,導致教師在課堂教學上就會用盡渾身的解數來表現自己,突出自己。不管學生學沒學到東西,有沒有收獲,只要課堂氣氛活躍了,就說明教師組織能力強;只要把知識講全講透了就說明教師基本功好;只要拓展延伸了,就說明教師的教育理念先進;只要你在課堂上做練習了,就說明你課堂沒安排好時間,用做練習來充數。可想而知,這樣的評價標準,怎能不把我們教師“引”上歪路?怎能不把我們教師“逼”上絕路呢?

那我們應該用什么樣的標準來評價課堂教學呢?

筆者認為,關注學生在課堂教學中的表現應成為課堂教學評價的主要內容,包括學生在課堂上師生互動、自主學習、同伴合作中的行為表現、參與熱情、情感體驗和探究、思考的過程等,即關注學生是怎么學的,學得怎么樣,收獲有多少。既是關注教師的行為,也是關注教師如何促進學生的學習,如,教師如何組織并促進學生的討論、教師如何評價和激勵學生的學習、教師如何激發學生學習的熱情和探究的興趣等,來評價教師課堂行為表現對學生的“學”的價值。■

篇10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3)03B-0094-02

作業是了解學生學習情況的重要方式,是實現課程目標的基本環節,是教學效果反饋的重要途徑,符合新課改理念的作業系統更是師生交互活動的理想平臺,可為新型的學習評價體系提供更直觀翔實的依據。

當前,學生普遍對地理作業的重視程度不足,學生抄襲作業、不完成作業的現象時有發生,致使作業的應有功能大大減弱。而不少地理教師布置的作業多是填充圖冊,或者是教材內容的簡單重復,作業的針對性、層次性不強,不能滿足學生多樣化的學習需求。還有的教師因為所授班級多、學生多、課時多,無法及時批改學生的作業。以上種種,致使初中地理作業流于形式,喪失了有效性。針對當前地理作業高耗低效的現狀,探索出一條既能減輕學生負擔,促進學生個體的全面發展,又能通過“巧妙設計作業”促進教師專業素質發展的道路,勢在必行。筆者嘗試將有效作業與隨堂化結合起來,發揮作業強大的導學功能,減輕學生的課業負擔。

一、有效作業隨堂化的理論依據

作業按照完成時間節點可分為課前作業、課中作業、課后作業。“隨堂化作業”指的是在課堂上完成的作業。

陶行知提出的“做中學”理論,強調在“做中教”,在“做中學”,要“教學合一”。“教”“學”“做”不是三件事,而是一件事,作業就是其直接的體現。教師拿“做”來“教”才是真教,學生拿“做”來“學”才是真學。作業不單純是學生學習、練習的獨立活動,更是教師指導學生養成良好學習習慣的重要途徑。加德納的多元智能理論認為每一個孩子身上都有“閃光點”。教師可以通過布置有效作業,促進學生個體潛質的發展。

如何判斷隨堂化的作業是否有效?國內的研究往往從以下幾個方面來衡量作業的有效性:(1)是否能把握教學內容的定位;(2)是否注重個體差異;(3)是否使學生積極參與到完成作業的過程中;(4)作業能否體現互動的要求,師生是否共同參與;(5)是否把作業與學生課堂學習聯系起來;(6)是否注重發展學習者的認知技能,提高其素質。

全日制義務教育地理課程標準指出:地理學習要引導學生從現實生活的經歷與體驗出發,激發學生對地理問題的興趣,培養地理學習能力,鼓勵積極探究,使學生了解地理知識的功能與價值,形成主動學習的態度。因此,教師用盡可能少的時間、精力和物力投入,擴大學生的參與面,使其有效地鞏固已學地理知識和技能,發展思維,養成良好的學習態度和習慣,形成正確的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是判定隨堂化作業有效性的重要指標。

二、有效作業隨堂化的實施

(一)實施的原則

1.少而精原則。學生在課堂上完成的作業不需要面面俱到,教師在設計隨堂化作業時可緊扣課程標準,將本節課的重難點設計成1~2道題目,少而精即可。

2.探索性原則。新課程提倡探究式學習,引導和鼓勵學生獨立思考,體驗解決問題的過程,逐步學會分析問題,找到解決問題的辦法。隨堂化作業不應該是知識點的簡單重復,而應體現地理學科的地域性和綜合性特征,應促使學生探究地理事物之間的空間差異和空間聯系,地理因素之間的相互作用,特別是自然因素和人文因素對地理現象所產生的綜合影響,讓“問題的提出―方法的選定―信息的收集―信息的處理―結論的提出―成果的展現―過程的反思”成為學生探究地理問題的思維方式。

3.獨立思考性原則。教師應將培養學生的獨立思考能力放在較為突出的位置。隨堂化作業題目的設計應考慮學生是否能綜合運用所學知識,獨立思考得出答案。

4.層次性原則。新課程理念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鼓勵富有個性的學習,強調學生學習的主體地位。在設計隨堂化作業時,教師應關注學生的學習層次,在符合課程標準要求的前提下,為學生提供不同深度和廣度的學習材料,布置不同難度的作業,對同一知識點設計出不同的題型,用多層次的地理作業滿足不同層次的學生的需求,讓不同層次的學生在完成作業的過程中體驗成功的喜悅,從而促使學生主動探究,并樂于學習。

(二)有效作業隨堂化的案例

【案例一】湘教版七年級上冊《海陸分布》之七大洲、四大洋的位置。

課程標準:運用地圖說出七大洲、四大洋的地理位置和概況。

作業一:在全球海陸輪廓略圖上填寫七大洲、四大洋的位置。

作業二:在黑板上的全球海陸輪廓略圖上進行拼圖游戲。(不能帶地圖)

作業說明:地圖是學習地理的第二語言,讀圖能力的培養貫穿于地理學習的全過程。通過完成作業一,學生完成七大洲、四大洋位置的填寫已達到課標的要求。作業二則考查學生對七大洲、四大洋空間位置的記憶,要求更高。

【案例二】湘教版七年級下冊《亞洲與歐洲》之亞洲地形。

課程標準:運用地圖和有關資料歸納出某一大洲的地形、氣候、河流及其相互關系。

作業一:請說出亞洲地形的特點。

作業二:亞洲地形有三大特征。一是高原、山地為主;二是地面起伏大,高低懸殊;三是中部高,四周低。這是教材對亞洲地形特征的總結。請你找出支持以上說法的證據。

作業說明:作業一是對知識點的簡單重復,作業二主要訓練學生的歸納能力、讀圖能力。在尋找“地勢中部高、四周低”的證據的過程中,使學生了解地形與河流的關系。

【案例三】湘教版八年級下冊《陜西省》之渭河平原優越的地理位置。

課程標準:運用地圖說出區域的位置、范圍,并對區域的地理位置作出簡要評價。

作業一:請在填充圖冊中填繪渭河平原的地理位置。

作業二:漢代的張良用“金城千里”來概括關中的優勢以勸說劉邦定都關中,假設你是張良,請你繪制一張簡圖向在座的劉邦說一說關中的優勢。

作業說明:在課堂上,能上講成作業二的學生需要具備一定的表達能力、讀圖能力、繪圖能力及歸納分析能力。

(三)實施過程中應注意的問題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在有效作業隨堂化實施過程中,教師要注意作業與授課時間的協調問題。有的教師實施有效作業隨堂化時,往往是授課時間多,留給學生的作業時間不足。這就要求教師在課前進行教學設計時,要進行充分預設,并在課堂上及時調整課堂節奏,留足作業的時間,確保作業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