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解法范文
時間:2023-03-17 08:25:55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分解法,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關鍵詞】 正交分解法;高職物理;解題指導;注意事項
在高職物理教學中,教師常常運用一種解題方法就是正交分解法指導學生進行物理習題的求解。正交分解法是一種研究矢量的方法,采用正交分解法的一個優勢就是在于能夠將復雜的問題不斷的簡單化,進而促進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和掌握。本文針對于正交分解法求解高職物理問題的解題指導主要進行了如下幾個方面的分析和研究,一是研究了正交分解法的解題步驟。二是通過幾道典型習題研究了如何應用正交分解法求解習題。
一、正交分解法
在高職物理教學中,正交分解法主要用于對矢量的求解。力是矢量,力學是高中物理學學習中,學生需要重點掌握的內容。[1]矢量的運算與標量的運算有著很大的區別,而正交分解法主要是平行四邊形定則的一個非常重要的應用,通過采用正交分解法能夠在很大的程度上降低解題的難度。因此,在實際的教學中,教師通過教授學生運用正交分解法解決物理問題,能夠收到很好的教學效果。
正交分解法就是將各個受力沿著兩個選定的互相垂直的方向進行分解。力的正交分解法是處理力的一個非常重要的方法,教師在進行正交分解法教學的時候,首先應該教會學生如何進行直角坐標系的確定。[2]在力學中,以少分解力和容易分解力為原則兩軸的方向可根據需要選擇;在動力學中,由于受力不平衡產生了加速度,須以加速度方向和垂直加速度方向為坐標軸建立坐標。
二、正交分解法的教學方法分析
教師在教授學生采用正交分解法解題的時候,教師應該按照如下步驟進行教學,能夠使學生更容易理解正交分解法的解題思路。運用正交分解法進行矢量的求解,主要的步驟如下:(一)教師應該教會學生進行受力的分析,只有將受力分析的正確了,才能夠利用正交分解法進行正確的求解。[3](二)以力的作用點為原點建立合適的直角坐標系。x、y坐標的設立,并不一定是水平與豎直方向,可根據問題方便來設定。[4](三)將與坐標軸成角度的力分解成x軸和 y軸方向的兩個分力。(四)根據物體沿著x軸和 y軸所處的狀態列方程求解。最后對結果進行說明[5]。
三、例題演示
在進行有關于力學方面習題的求解過程中,通過運用正交分解法能夠有效的提高解題的效率。下面就根據典型例題具體的研究和探討運用正交分解法求解物理問題。[6]
習題1:有三個大小均為F的力,這三個力共同作用于一點,O點,將這3個力分別命名為F1、F2、F3,F1與F2、F1與F3之間的夾角均為60°。求F1、F2、F3三個力的合力。
解析:此題采用正交分解法解題較為容易。
以點O為原點,以F1為x軸建立直角坐標系,各個力的分布如圖2所示。
根據圖2我們可以得出,
F1y=0,并且F1x=F1
F2x=F2cos60°,F2y=F2sin60°,F3x=-F3cos60°,F3y=F3sin60°
則,Fx=F1+F2cos60°-F3cos60°= 0+F2sin60°+F3sin60°=
F1、F2、F3的合力為
F= F2x+F2y =2F
tgθ=
習題2:一個物體重量為500N,這個物體放在水平地面上,其受到呈水平面為30°角的力的作用,我們將這個力命名為F,這個力大小為200N,該物體沿著水平方向進行勻速運動。求:該物體受到地面的壓力和受到的摩擦力各為多少?
解析: 對該物體進行受力分析,然后建立直角坐標系,將F力進行分解,主要分解成水平力和豎向力, F 的效果可以由分解的水平方向分力Fx和豎直方向的分力 Fy表示。
則:
Fx=Fcos30°
Fy=Fsin30°
N+Fsin30°
N=G- Fsin30°=500N- 100N=400N
由計算結果,我們可以得出,由于該物體所承受的地面壓力是作用力和反作用的關系,因此,我們可以得出,地面所受的壓力大小為400N,豎直向下。
四、運用正交分解法解題的注意事項
在采用正交分解法進行高職物理力學解題的時候,教師不僅應該讓學生學會運用正交分解法解題的技巧,還應該讓學生了解在運用正交分解法解題的注意事項,才能夠促進學生學習上的不斷進步。學生在解題中,主要應該注意以下幾個方面。[7]一是,在采用正交分解法進行力學習題的求解時,一定要進行受力分析,一些學生覺得麻煩,將受力分析的部分省略掉,進而造成習題求解結果的錯誤,因而強調在進行求解前進行受力分析是非常的有必要的。二是,在求解的過程中,需要根據求解步驟的變化,反過來檢查受力分析是否正確,如果求解的步驟和受力分析的結果不符合,再檢查是受力分析出現了錯誤還是求解哪一步出現了問題。
五、結語
本文主要對運用正交分解法求解高職物理問題的解題指導進行了具體的分析和研究,通過本文的探討,我們了解到,在進行習題求解的時候,教師通過對學生進行解題方法的指導,將具體的解題思路教授給學生,然后讓學生依據教師教授的解題方法自己去不斷的研究和探索,能夠進一步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和學習水平。在日后的教學中,教師還應該進行不斷的努力和研究,探索出更多的有效解題的方法,提高物理教學水平,促進學生的全面進步和發展。
【注 釋】
[1]樊瑞根.圖解法在解力的動態平衡問題中的應用[J].赤峰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07(03).
[2]楊雁.對物體進行正確的受力分析是解力學問題的關鍵[J].佳木斯教育學院學報.2009(04).
[3]閻增偉.淺析正交分解法求解力的合成[J].天津職業院校聯合學報,2009(05).
[4]楊雁.對物體進行正確的受力分析是解力學問題的關鍵[J].佳木斯教育學院學報.2009(04).
[5]李元齊,沈祖炎.本征正交分解法在曲面模型風場重構中的應用[J].同濟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6(01).
篇2
熱分解法適用于:鋅、鐵、錫、鉛、銅等金屬。熱分解法是金屬的冶煉方法之一。加熱金屬氧化物、碘化物、羰基化合物等使其分解制取純金屬。一般適用于銀、汞等不活潑的金屬單質提煉。
鋅是一種化學元素,它的化學符號是Zn,它的原子序數是30,在化學元素周期表中位于第4周期、第ⅡB族。鋅(Zinc)是一種淺灰色的過渡金屬,也是第四"常見"的金屬。在現代工業中,鋅是電池制造上有不可替代的,為一相當重要的金屬。此外,鋅也是人體必需的微量元素之一,起著極其重要的作用。
(來源:文章屋網 )
篇3
關鍵詞:L―P指數均值分解法;單位GDP能耗;結構份額;效率份額
中圖分類號:F224.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09)07-0129-03
一、文獻綜述
20世紀 80年代起,國外學者開始用因素分解方法討論經濟結構與產業活動問題,并形成了Laspeyre Index、Paasche Index、Divisia Index三種指數分解方法。國內專門研究產業結構與能源消耗之間關系的文獻不是很多,方法也比較集中。李俊、韓智勇等用統計指數等方法,分析20世紀80年代中國能源強度的變化后認為,能源強度降低的主要原因在于產業能源效率的提高,產業結構變動沒有貢獻甚至有反向作用,但史丹通過計量回歸分析卻認為,結構因素對能源強度的降低有積極的作用。周勇、李廉運用“適應性加權迪維西亞指數方法”(Adaptive Weighting Divisia IndeMethod,簡稱 AWI方法),考察1980―2003年中國能源強度的變化,全面解析產業結構要素與產業能源效率要素對能源強度的影響方向以及影響程度。
另外一種運用得比較普遍的方法是結構分解分析法(SDA),它的基本思路是把一個目標變量的變化分解成若干個組成要素的變化,從而辨別各要素的影響程度,確定影響作用較大的因素,按此方法層層進行分解最終把各影響因素對目標變量的影響區分開來。蔣正華采用結構分解分析法,分析了中國經濟結構、能源效率與能源消費之間的關系,研究結論是:當某一時期結構份額為負的時候,即說明了經濟結構不太合理,這樣會阻礙單位GDP能耗的下降;各產業能源利用率的提高會促進總的能源效率的提高。孫天晴對結構分解分析法做了進一步的深化。基于結構分解分析(SDA)方法,他提出了分解萬元GDP能耗變化中結構份額和效率份額的L―P指數均值分解法。
二、廣東省三大產業結構與能源消耗現狀
(一)廣東省三大產業發展現狀
1.三大產業結構處于不斷調整階段,第二產業、第三產業的比重在2006年達到了94%
在1997―2006十年間,廣東經濟延續著迅猛的發展勢頭,以平均15%的速度增長,三大產業結構也在不斷調整,從1997年三產結構為12.6∶47.6∶39.8調整為2006年的6.0∶51.3∶42.7,產業結構發生了很大的變化。第一產業的比重不斷下降,第二產業、第三產業的比重在2006年達到了94%。
2.工業增加值不斷提高,重工業比例在2006年占到60.4%
從2000―2006年,廣東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不斷提高。全部工業總產值由2000年的16 904.47億元增至2006年的51 131.94億元,按可比價計算七年間增長202.48%。全省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也不斷提高,從2000年的3 422.60億元增加到了2006年的11 780.89億元,增長了約244.81%,其中輕工業增加值則從1 628.13億元,增加到4 642.86億元;而重工業增加值由1 794.47億元,增加到7 138.03億元。輕重工業比例由47.4∶52.6轉化為39.6∶60.4,七年間重工業比重上升了7.8%。
(二)廣東省能源消耗現狀
1.三大產業能源消耗量呈上升態勢
2006年廣東的終端能源消費量達到了19 616.0萬噸,比上年增長了10.3%。其中第一產業的能源消費量由1999年的308.31萬噸上升到2006年的436.03萬噸,年均增速為5.18%;第二產業的能源消費量從5 754.86萬噸上升到了13 393.09萬噸,年均增速為16.59%,主要是由于廣東正處于大力發展重工業的時期,對能源的需求旺盛,始終占據70%以上的比重;而第三產業的能源消費量則從1 449.13萬噸上升到3 708.78萬噸,年均增速為19.49%,高于第一產業、第二產業的增長速度。
2.工業經濟的快速發展帶動能源消費的增加
廣東正在適度發展重化工業,會帶動能源消費的增加,給節能降耗帶來較大的壓力。2006年,廣東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增長25.1%,比生產總值增幅高3.7個百分點。其中,重工業增長18.9%,比輕工業的增速快1.5個百分點。經濟適度重型化伴隨而來的高耗能,使工業能源消費增長較快,2006年,廣東工業能源消費13 195.56萬噸標準煤,同比增長14.4%,增幅比全省能源消費總量的增速高出3.2個百分點。由于工業能源消費加快,工業能源消費占全省能源消費總量的比重達到了66.8%,比上年提高1.9%。其中,紡織業、石油加工煉焦及核燃料加工業、化學原料及化學制品制造業、非金屬礦物制品業、黑色金屬冶煉及壓延加工業、電力熱力的生產和供應業等主要高耗能行業共完成工業增加值2 398.56億元,占全部工業增加值的22.4%,增長20.4%,增幅比全部工業高2.1個百分點。這些行業的能源消費7 474.17萬噸標準煤,占全部工業能源消費量的比重高達56.6%,增長15.6%。
3.三次產業的單位GDP能耗呈下降趨勢
近年來,隨著國家加大對節能的投入,節能技術得到了大力的推廣,能源的使用效率得到了一定的提升。廣東的單位GDP綜合能耗從2004年的0.99噸標準煤下降到2006年的0.77噸標準煤(2005年為0.79噸標準煤,當年全國最低水平),下降了28.6%,相當于全國單位能耗平均水平的60%左右。從下圖中可以看出來,第一產業的單位GDP能耗由1999年的0.30噸標準煤下降到0.28噸標準煤,下降幅度為6.7%;第二產業則由1.30噸標準煤下降到1.01噸標準煤,下降了22.3%,是促使總體單位GDP能耗下降的主要原因;第三產業則下降了8.1%。
三、產業結構與能源消耗之間關系的實證分析
(一)基于結構分解分析方法對廣東單位GDP能耗變化的分析
本文將采用基于結構分解分析方法的Laspeyres―Paasche指數均值分解法來研究產業結構的變化對能源消費的影響。結構分解分析法Structure Decomposition Analysis(SDA),它的基本思路是把一個目標變量的變化分解成若干個組成要素的變化,從而辨別各要素的影響程度,確定影響作用較大的因素,按此方法層層進行分解最終把各影響因素對目標變量的影響區分開來。孫天晴在《基于結構分解分析法的L―P指數均值分解法的實證研究》一文中,基于結構分解分析(SDA)方法,提出了分解單位GDP能耗變化中結構份額和效率份額的Laspeyres―Paasche指數均值分解法 (L―P指數均值分解法)。通過實證研究得出該分解方法不僅能夠消除分解殘差的存在,而且解決了現有結構分解方法(SDA)中存在的雙偏現象,能夠很好地反映區域經濟發展過程中單位經濟產出能耗中的結構和效率份額,故可以作為本文的研究方法。
在 L―P指數均值分解的基礎上,將單位GDP能耗按三次產業進行分解,即可得到單位GDP能耗變化中的結構份額和效率份額,分別為:
上述能源強度變化的結構份額公式和效率份額公式分別表示從基期t=0以來,到t期所發生的能源強度變化總量中,經濟結構變化和能源利用效率分別提高的貢獻率大小。
1.利用 L―P指數均值分解法求廣東2000―2006年單位GDP能耗變化的結構份額和效率份額
由公式1和公式2可以計算得到廣東省2000―2006年單位GDP能耗變化的結構份額和效率份額,如下表所示。
從上表可知,在2000―2006年間,效率份額有兩年為負數,平均達到159.31%,表明廣東省單位GDP能耗的下降主要歸功于能源利用效率的提高;而結構份額在2004―2006年連續三年為負數,平均只有-59.31%,表明廣東省產業結構的變化阻礙了單位GDP能耗的下降,需要對產業結構進行合理的調整。
2.三大產業對降低單位GDP能耗的貢獻
廣東省在2000―2006年間單位GDP能耗下降主要歸因于能源利用效率的提高,從2003年以后產業結構的不合理成為阻礙單位GDP能耗下降的原因。因此,有必要明確三次產業的結構和能源利用效率分別對單位GDP能耗變化的影響。對單位GDP當期貢獻率可以用L―P指數均值分解法中的分產業結構份額和效率份額的計算方法。
(1)效率份額
從三次產業的效率份額比較看,第一產業在2000―2006年的效率份額正負的年份相當,年均僅為-0.25%,從總體上來看對降低總體單位GDP能耗作用不大。
2000―2006年間(除2002―2003年外)第二產業效率份額在整體效率份額中所占的比重都超過了50%,在整個期間平均達184.70%,說明在推動廣東能源強度下降的效率份額中,主要是來自第二產業能源利用效率的提升,而且在2004―2006年間連續三年為正數,這與廣東省加大對第二產業的技術投入和貫徹執行節能降耗的政策不無關系。
第三產業在2000―2003年間的效率份額都為正數,表明它對能源利用效率提升也起到了一定正向作用,但在2004年以后其作用方向基本是相反的,已經阻礙了總體單位GDP能耗的下降,廣東省需要加大對第三產業的節能投入。
(2)結構份額
從三次產業的結構份額比較看,第一產業在2000―2006年的結構份額都為正數,但年均只有8.58%,對單位GDP能耗的降低作用不是很大。
第二產業的結構份額在2000―2003年間都為正數,年均為58.55%,對促進單位GDP能耗的降低起了主要的作用。在2004年以后,第二產業的結構效率均為負數,主要是由于廣東正處于大力發展重工業的時期,對能源的需求旺盛,這對節能降耗工作的實施產生了很大的影響。
第三產業在2004―2006年的結構份額都為正數,對促進單位GDP能耗的下降起到了比較大的作用,但是在2006年結構份額僅為1.74%,廣東省在未來的產業結構調整中需要加快發展第三產業。
(二)廣東省產業結構調整的節能效益分析
2006年廣東三大產業對生產總值的貢獻為0.06∶0.513∶0.427,而“十一五”的目標是要使三大產業的貢獻比例調整為0.05∶0.5∶0.45。在假定2010年的GDP保持在2006年水平的前提下,筆者根據各個產業的比例以及各個產業的單位GDP能耗計算出各個產業的能源消耗總量。
四、研究的結論
結論一: 在2000―2006年間,效率份額有兩年為負數,平均達到159.31%,表明廣東省單位GDP能耗的下降主要歸功于能源利用效率的提高;而結構份額在2004―2006年連續三年為負數,平均只有-59.31%,表明廣東省產業結構的變化阻礙了單位GDP能耗的下降,需要對產業結構進行合理的調整。
結論二: 2000―2006年間(除2002―2003年外)第二產業效率份額在整體效率份額中所占的比重都超過了50%,在整個期間平均達184.70%,說明在推動廣東能源強度下降的效率份額中,主要是來自第二產業能源利用效率的提升,而且在2004―2006年間連續三年為正數,這與廣東省加大對第二產業的技術投入和貫徹執行節能降耗的政策不無關系。第二產業的結構份額在2000―2003年間都為正數,年均為58.55%,對促進單位GDP能耗的降低起了主要的作用。在2004年以后,第二產業的結構份額均為負數,主要是由于廣東正處于大力發展重工業的時期,對能源的需求旺盛,這對節能降耗工作的實施產生了很大的影響。
結論三: 第三產業在2000―2003年間的效率份額都為正數,表明它對能源利用效率提升也起到了一定正向作用,但在2004年以后其作用方向基本是相反的,已經阻礙了總體單位GDP能耗的下降,廣東省需要加大對第三產業的節能投入。
結論四: 通過L―P指數均值法,我們知道廣東省單位GDP能耗的下降主要歸功于第二產業尤其是工業行業的能源效率的提高,而且工業能耗占我省全社會能耗的63.9%,這一比重決定工業單位能耗的高低對單位GDP能耗高低起關鍵作用,產業結構向高級化的演進,對降低全省工業能耗起了積極的作用。
結論五: 廣東工業行業結構變化在總體上對工業能源強度下降的貢獻份額接近20.0%。非金屬礦物制品業,電力、熱力的生產和供應業,紡織服裝、鞋帽制造業,紡織業以及水的生產和供應業在廣東工業能源強度下降的結構因素中發揮了主要作用,這五個行業的結構變化對廣東工業能源強度變化的影響份額占到了23.35%(把這五個行業的結構份額累加起來得出的),它有效地抵消了黑色金屬冶煉及壓延加工業,通信設備、計算機及其他電子設備制造業,石油加工、煉焦及核燃料加工業,電氣機械及器材制造業等的結構變化對廣東工業能源強度下降的負面影響。
結論六: 能源利用效率提高幅度最大的行業是石油加工、煉焦及核燃料加工業,這一行業效率提高對廣東工業能源強度的下降影響的份額就達18.72%。其次是非金屬礦物制品業,其效率提高對廣東工業能源強度下降影響的份額就達17.56%,此外,農副食品加工業和化學原料及化學制品制造業 的影響份額也分別達10%左右。有色金屬冶煉及壓延加工業和黑色金屬冶煉及壓延加工業的影響份額也達 5%左右。以上這六個行業的效率提高對廣東工業能源強度下降影響的份額總共就達到了65.4%。由此可以看出,推動重點行業能源利用效率提高是實現能源強度下降的關鍵。
參考文獻:
[1]中國能源統計年鑒[K].北京:中國統計出版社,2007.
[2]廣東統計年鑒[K].北京:中國統計出版社,2007.
[3]陳友芳.從比較優勢看珠三角地區的產業結構轉型[J].珠江經濟,2004,(5).
[4]廣東省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廣東發展動態[R],2006.
[5]楊大楷,范飛龍.中國制造業產業結構轉型與經濟效益提升的實證研究[J].經濟學動態,2004,(5).
[6]胡萌.再論中國能源強度降低問題[J].統計研究,2006,(3).
[7]張瑞,丁日佳,尹嵐嵐.中國產業結構變動對能源強度的影響[J].統計與決策,2007,(5).
[8]齊志新,陳文穎,吳宗鑫.工業輕重結構變化對能源消費的影響[J].工業經濟,2007,(5).
篇4
關鍵詞:技術分解 術科項目 方法與要求
前言:在體育訓練中,當技術動作較為復雜、又可以分解,且運用完整訓練法又不易使運動員直接掌握的情況下,或者技術動作的某些環節需要較為細致地專門訓練時,常采用分解訓練法。分解練習法是把完整的動作合理地分成幾段或幾部分,逐段或按部分進行練習的方法。分解練習法的優點,是因分解練習,動作技術的難度相對降低而利于掌握,也利于突出重點、難點,加強動作困難部分的學習而加快教學進程,還能提高學生學習的信心。
本文以廣東省高考體育術科近幾年必考的100米跑、立定三級跳遠、原地擲實心球三項身體素質為例,根據筆者多年的訓練實踐,粗略闡述運用分解訓練法在以上三個項目訓練中關鍵動作技術上的運用,促進學生對技術動作的快速掌握。為教練員在指導訓練起到一個拋磚引玉的作用。
一、100米項目
在100米項目的訓練中,可以把它的技術動作細分為擺臂、高抬腿、后蹬跑、小步跑、車輪步、起跑、頻率、前30米加速跑、50米途中跑、后20米沖刺跑等技術進行分解訓練。
技術要求及訓練方法:
1、對于擺臂、頻率、高抬腿、小步跑、車輪步等技術動作的訓練,首先以原地練習的方式進行基本技術動作的學習,之后再加以器械、阻力、目標定位、行進間等輔助練習來完善動作,最后再進行幾個技術動作的結合練習加以鞏固、運用動作。如擺臂與提高步頻相結合,高抬腿結合車輪步,小步跑結合車輪步等相通動作技術的組合練習。
2、后蹬跑、起跑與前30米加速跑:蹲踞式起跑在安裝起跑器時根據個人的力量、軀體長度采用適合個人的“普通式”起跑方式,個人認為在“普通式”的基礎上適當 “壓縮”下前距和兩腿間的距離,10公分左右,以期達到更大的“蓄勢”。起跑后的最初5―8步左右,兩腳沿著肩距寬的“V字形”前進的,身體要敢“倒”,借助自身的重心達到前進的“勢”,輔以加快雙腳后蹬的頻率和力度,防止身體趴倒;隨著跑速的加快,軀體慢慢抬至正常前傾姿態,兩腳著地點就逐漸合攏到一條假定的前進方向直線上。練習時以器械或阻力的方式進行單個基本技術動作的學習后,多做起跑與加速跑的組合練習。前30米加速跑還可以多采用行進間起跑方式的重復計時跑,以及下坡跑讓學生體會到加速的感覺。
3、50米途中跑:途中跑主要強調大步幅,要求大腿進行“鞭打”式向后“回拉”扒地 ,動作要協調、放松,且擺臂的幅度要適當增大。可以通過以60%速度多次重復60―80米的放松跑,或是最大加速20米后的30米慣性跑來體會動作。鞭打式積極扒地的動作通過車輪步,阻力車輪步,目標高度、遠度的車輪步,以及手扶單杠的單腿扒地、雙杠上的車輪步進行鞏固練習。
4、后20米沖刺跑:盡力保持身體前傾角度,增加兩臂擺動的速度和力量,減小擺幅,離終點線前一步時,上體急速前傾以肩部或胸部積極撞線,并跑過終點線后才能逐漸減速慢跑。多做50%速度的120米跑,后20米再加速的沖刺跑練習。
二、立定三級跳遠項目
立定三級跳遠項目可以分解為:擺臂、擺腿、蹬腿、跨步跳、第一跳動作、第二跳動作、第三跳動作等技術動作。
技術要求及訓練方法:
1、對于擺臂、擺腿、蹬腿動作的練習,可以結合一起進行原地或是單臺階的跳躍練習。要求擺臂動作快速有力,前擺的幅度與肩平行且有短暫的制動動作,以便使身體形成向前的“勢”。采用徒手或負重的連續屈腿跳、連續分腿跳等練習,發展擺腿和擺臂能力;采用跳起后用膝觸及空中懸掛的排球,來培養擺腿及蹬擺結合能力;采用各種跳的專門性擺動練習(徒手或負重),以提高擺動的速度、幅度及蹬擺結合能力。
2、第一跳起跳速度要快,蹬地角度在50°~ 60°間,起跳時把力量弱側腿作為第一跳起跳腿,騰空后起跳腿主動用力提拉,使身體重心投影點向前。采用立定跳遠弱側腿落地的方式重復練習,體會動作。
3、第二跳關鍵在擺動腿屈膝提拉式前擺至大腿接近水平或稍高時,髖關節積極前送,保持騰空步姿勢向前滑行動作,同時雙臂主動快速前擺,做有力牽引以助滑行動作的延續。著地前大腿再有個向上的提拉,然后快速有力的積極扒地式落地動作,騰空比第一步要高。采用跳跳高墊、跳箱,多級跨步跳,單腳跳跨步跳的輪換腿跳,單腿拉皮筋等方法來訓練擺動腿的積極提拉和滑行動作。
4、第三跳一般的學生應該采用“蹲踞式”,強調在完成了騰空穩定后,擺動腿積極前擺,兩臂、兩腿并舉前伸,盡量延長滯空時間;落地時兩臂要同時向后揮臂,兩腿屈膝,重心前移,身體坐在腳的落點上。采用跳越跳高墊、肋木舉腿、收腹跳、蹲踞式跳遠等方法來訓練。
三、實心球項目
原地擲實心球項目可以分解為:甩臂、拉肩、滿弓動作、三軸心鞭打動作等技術動作。
技術要求及訓練方法:
1、甩臂、拉肩可以結合練習,肩關節一定要放松后拉,角度要超過180度以上,整個手臂盡量在一條縱軸上,肘關節略微外展,且肘關節角度在100―135度間。甩臂先以肩關節為軸心,手臂弧線前擺,再以肘關節為軸心,小臂順勢前擺,實現大小臂的彈力作用于球體。多采用器械或雙人的方式來練習拉肩,再通過持器械的方法來進行拉肩的定位,并與甩臂結合練習。甩臂要做到以肩帶臂的用力順序,必須做到快速,出手力度方向在額頭前上方作用于球體。
2、滿弓動作要突出髖關節前頂,肩關節后拉,身體重心稍靠前。重點練習滿弓動作的定位和蹬腿的力度通過髖部向前上送。可以通過器械和幫扶來練習。
3、三軸心鞭打動作,通過腳的蹬地,一是以髖關節為軸心快速蹬腿收腹軀體前擺的鞭打動作,二是以肩關節為軸心手臂前甩鞭打動作,三是以肘關節為軸心手臂帶動實心球快速前引出手的鞭打動作。先采用單個軸心的鞭打動作練習,再徒手的練習,并多采用器械和幫扶的方式體會和鞏固動作。
篇5
在教學中,我們通過以實驗的方式對課本中已知的現象與結論向學生進行演示,其目的是讓學生了解前人是怎么探索的,是怎樣操作的,操作的要點是什么等。在這個基礎上,教師要明確演示的知識點是什么;通過演示,學生要建立什么樣的概念;這些演示實驗揭示了什么原理;演示中有哪些具體的操作等等,教師首先要做到心中有數。否則,僅僅為了應付教材中的實驗任務,對學生沒有進行必要的引導,只是讓學生漫無目的的看看而已,最后的結果必然是學生什么也沒有學到,教學效果將大大降低。
在分解示范中,還要注意,老師的實驗操作不可過快,要做到每個動作或者動作細節都能讓每一個學生看清。對于較為復雜的演示實驗除了示范分解動作以外,還要反復幾次示范,這樣更容易使學生在頭腦中形成完整的操作表象。
我們知道,掌握操作技能的唯一途徑是反復練習,而練習操作是從模仿開始的。所以,老師的演示操作必須做到規范與準確,還要做到步驟有序。否則,留給學生錯誤的“第一印象”,接下來的教學就會陷入困境,學生的學習效率就很難達成。
二、分組實驗過程中進行分解,提高學生的思維創新能力
實驗教學的目的既要了解事物發生的過程,通過操作把過程給學生頭腦中留下實驗表象,還要學會思考,培養學生的思維創新能力。
由于實驗過程與結果都是鮮明的、生動的,學生無論是看實驗還是做實驗,都會產生“這是怎么回事”的疑問,這也是探求知識的動力,學生會帶著問題去猜想與思索,并驅動自己去探究,學生的這一心理過程就是觀察--產生興趣--疑問--思維的積極狀態,學生的學習達到了有意注意,其思維必將活躍起來。但是,同是是在觀察,沒有思維與有思維兩種情況下的觀察,產生的效果有很大的區別,所以,要求在觀察時,老師要抓住時機,發揮學生的自身主導作用,誘導學生把分組實驗時的實驗過程進行分解,啟發學生自己分析問題,并不斷的推理與判斷、概括。把所看到的所學到的感性知識形成概念和理論,這樣,學生的思維能力就會得到培養。
在學生探索學習的時候給予分解,學生在每一步操作的時候,都有了學習目標。帶著問題學習,就會知道自己在做什么,做的什么是什么。都是在分解練習中起到了關鍵性的作用,要根據本實驗的具體教學目的,事先精心設計一定的程序,由表及里、能夠揭示事物的本質、能有效的學習進行的思考。在這個基礎上,老師的教學設計與學生的學習步驟結合在一起,把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起來,從而充分發揮實驗教學的教學功能。
三、課外實驗探究中進行分解,拓展學生的學習興趣
l、精心選擇小實驗
有些實驗可以在課堂上完成,但也有的實驗在課堂是無法完成的,需要在課外,由學生自己動手選擇合適的時間,合適的場所進行實驗。現行的小學科學教材中有些實驗由于時間、場地等原因,只能在課后完成。所以,老師要根據學生的具體情況精心選擇小實驗,力求器材的生活化、簡單化,而且實驗操作簡便,實驗現象明顯,培養學生自己動手的能力。
2、認真指導學生實驗
實驗有一定的趣味性,老師為了提高學生的課堂注意力,一般在快要下課的時候做實驗,但是,在這有限的時間內讓學生去操作,會有一些意想不到的事情發生,有時候在學生沒有完成實驗,或者在實驗不佳的情況下,老師做匆匆地指導,結果可想而知。當課堂鈴聲響起,老師只能布置學生回家繼續去做;也有的在課堂上遇到問題時,卡殼了;也有的未能堅持觀察……這一系列的問題產生直接原因是老師造成的,老師在實驗前的指導沒有到位所致。
筆者總結問題后,改變了實驗策略,比如,在養蠶活動這一課時,我把實驗過程分解成以下幾個方面:(1)、組織學生討論一些蠶的知識,對蠶做進一步的了解。(2)、組織學生觀看蠶的一生的錄象或者查找有關資料,讓學生對蠶的生活習性有了更深刻的了解。(3)、老師給學生講清這次養蠶活動的重要性,讓學生學會養蠶,在養蠶時注意的問題,使學生做到心中有數。(4)、鼓勵學生活動時學會畫圖畫、寫筆記,記錄蠶的生長過程中不同的特點等。(5)、為學生提供蠶卵或蟻蠶,及時提供桑葉,做好后勤保障工作。
3、及時評價與反饋
學生的家庭小實驗時進展順利嗎?遇到什么困難了?實驗的現象是否明顯?是否發現了新問題?這些問題可以利用課堂時間進行匯報。教師可以查看筆記,對好的情況進行表揚,并及時解答學生在實驗中遇到的困難,幫助分析問題產生的原因,鼓勵大家繼續實驗。也可以鼓勵學生把自己的實驗成果帶到教室里與大家分享。通過此實驗的活動,有的孩子從對蠶的畏懼到熱衷于養蠶,學生們的收獲也很多:比如,發現了蠶的發展有很大的變化,在一開始是黑色的小螞蟻,這么小就能在桑葉上咬出一個個針孔那么大的洞。隨著蠶的長大,后來發展到小米粒大小;在不斷吃桑葉的同時,不同的發育階段速度也不同:有的吃桑葉先咬成一個弧形,轉移方向再咬成一個弧形或不規則的圓形,有的形成不知名的多邊形,有的蠶碰到同伴會讓出一些地方共同吃。有的則寸土不讓;蠶排糞便也有很大的變化,一開始像小小的粉塵,后來逐漸變大;蠶的生長速度非常快,短短幾天就長了很多。這些發現都在證明一個觀點――每位學生都是一個出色的研究者,一個小小的科學家。在我的鼓勵下,孩子們觀察到了蠶的一生經歷的生長過程。
篇6
關鍵詞:配送中心;邊界分解;物流網絡
物流配送車輛調度問題,依據配送系統中配送中心數量多少,把物流配送問題分成多配送中心問題和單配送中心問題。在我們現實的城市物流體系里,一般存在多個配送中心。所以,研究多配送中心問題有著重要的現實意義。
1 改進的邊界分解算法
由于物流的多配送中心問題涉及面很廣、影響因素眾多、約束條件錯綜復雜,求解起來難度很大。針對這種情況,我們首先把含有多個配送中心的物流運送問題,分解成若干個只含有單個配送中心的物流運送問題,也就是將一個相對復雜的多配送中心問題,轉變成多個相對簡單的單配送中心問題。這樣,對整個問題的求解,就變成了對幾個較簡單且彼此獨立的子問題的分別求解。這幾個子問題的最優解的合成,就是整個問題的最優解。經驗證表明這樣的求解方法是有效可行的,不但有效地簡化了整個問題,同時又縮短了得到最優解的計算時間。
3 應用實例
文章為了進行對比實驗來驗證改進算法的有效性,分別使用傳統的邊界分解算法和改進后的算法,對同一個具有多配送中心的物流網絡節點進行了劃分,從而形成兩組若干個單配送中心的網絡;然后分別對兩組單配送中心的物流網絡使用傳統遺傳算法進行求解(兩組物流網絡所使用的遺傳算法參數完全相同)。取同一組各單配送中心的物流網絡遺傳迭代結果的平均值作為計算結果,得到如下兩表。
由表1和表2可以看出由文章改進算法得到的一組單配送中心的物流網絡應用傳統遺傳算法,所得到的各代平均值明顯優于使用傳統邊界分解算法得到的結果。很顯然,文章提出的改進算法在對具有多配送中心的物流網絡節點劃分時,所得到的劃分結果要比傳統邊界分解法的劃分結果更加合理和有效。
4 結束語
文章改進了的傳統的邊界分解算法。針對多配送中心的物流網絡如何分解成若干個相對簡單的單配送中心物流網絡的問題進行了研究,并提出了求解這一問題的改進算法,把改進算法與傳統算法進行了比較驗證。從運行結果得知,在解決多配送中心的物流網絡分解成若干個單配送中心的物流網絡這一問題時,文章提出的改進算法,劃分的結果更為合理,更加有效地解決了這一問題。
參考文獻
[1]姜大力,楊西龍,杜文.車輛路徑問題的遺傳算法研究[J].系統工程理論與實踐,1999.
[2]周溪召,等.物流系統工程[M].上海財經大學出版社,2003.
篇7
1、提公因式法:一般地,如果多項式的各項有公因式,可以把這個公因式提到括號外面,將多項式寫成因式乘積的形式,這種分解因式的方法叫做提公因式法。
具體方法:當各項系數都是整數時,公因式的系數應取各項系數的最大公約數;字母取各項的相同的字母,而且各字母的指數取次數最低的。 如果多項式的第一項是負的,一般要提出“-”號,使括號內的第一項的系數是正的。
2、拆項、補項法:把多項式的某一項拆開或填補上互為相反數的兩項(或幾項),使原式適合于提公因式法、運用公式法或分組分解法進行分解;要注意,必須在與原多項式相等的原則進行變形。
3、分組分解法:要把多項式am+an+bm+bn分解因式,可以先把它前兩項分成一組,并提出公因式a,把它后兩項分成一組,并提出公因式b,從而得到a(m+n)+b(m+n),又可以提出公因式m+n,從而得到(a+b)(m+n)。
(來源:文章屋網 )
篇8
分解練習法的實質是以學習者為中心,把學習者學會動作、能跟上動作作為練習的前提,是教師將復雜和多變的動作分解成為最原始的動作,然后在逐漸增加變化的一種教學方法。這種教學方法在健美操教學中是非常有效的,它能夠保證大部分的學生都能夠跟上動作,然后在掌握當前動作的基礎上再逐步的加入新的動作的練習,直到全部動作完成練習為止。這種分解練習法的教學方法不同于傳統的教學方法,傳統的教學方法會使學生因跟不上聯系的節奏從而產生厭煩心理,最后放棄練習,然而分解練習法可以使學生快速的記憶和模仿動作,并且可以連貫性的完成所有的套路,這會大大的增強學生的信心和對健美操學習的興趣,從而使健美操教學獲得更好的成效。分解練習法可以分為幾種教學方法,它包括上下肢的分解法、動作的分解法以及段落之間的分解法等,在進行健美操教學的過程中,教師應根據動作的不同來采用最有效最合適的教學方法,分解練習法使教學方法變得新穎而且更加靈活多變,把一套完整復雜的動作變得更加簡單化,使學習者在學習的過程中更加易學和易懂,學習興趣和學習的效率也大大的提高。
二、健美操教學中選用練習法的依據和分解練習法的優勢
在健美操教學中,傳統的練習方法是從動作的開始到結束,中間沒有上肢下肢以及部分段落之間的分割,它是完整的將一整套動作技術教授出來。而分解練習法則是將一套完整的動作分成不同的段落和部分,逐步遞增的完成,最后慢慢的完成整套動作。在運動技能的教學中,使用怎樣的教學方法才能更有效,這取決于運動本身的特性,如果東最簡單且沒有過多的組織連接,使用傳統的練習方法即可,若動作極具復雜性和組織性,則需要采用分解練習法,把復雜完整的動作套路拆分成不同的部分來分階段完成。以便有效地達到教學效果。對于健美操運動來說,它是由大量的結構和不同的元素所構成的運動,它涉及到頭、頸、胸、腰、上肢、胯、下肢等不同的人體部位,它的所有動作在方向、速度、節奏、力度以及幅度上都有不同程度的變化,毫無疑問,健美操運動是一項極具復雜性和技能性的運動,它的每個動作和元素都是極不對稱的,沒有高度的組織性和連貫性,因此,根據對健美操運動的分析來看,選用分解練習法比傳統的練習方法更加有效,它可以增強學習者的信心和主動性,從而提高健美操教學的效率。分解練習法較之于傳統練習法在健美操教學中的優勢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一是分解練習法可以使整體復雜的動作更加簡單化,使學生都能夠跟上練習的節奏,從而增強他們的自信心和積極性。二是分解練習法可以使學生在音樂的節奏中跟著老師的示范一步一步階段性的進行模仿和觀察,這可以有效地提高學生們的記憶力、觀察能力以及模仿能力。三是學生在不間斷的音樂中進行動作分解的練習,在分解練習的基礎上不斷地重復增加動作,從而完成一整套的動作,這提高了學生動作的連貫性和完整性。四是在分解的動作練習中,配合著音樂的節奏進行不間斷的慢速練習,可以提高學生們的音樂節奏感。
三、分解練習法在健美操教學中的有效運用
(一)上下肢部分化的練習法把整套的動作
根據上下肢分解成幾個部分的練習方法,它是相對于身體的各個部位的不對稱性來進行的一種局部的練習方法。如果是要求上肢和下肢同時做出不同方向和不同空間的動作時,整體的去完成會比較困難,可以把它分解成不同的部分,采用先練習上肢的動作,再練習下肢的動作,最后再根據教學練習的順序整體的進行上下肢一起協調的練習。在上下肢分解練習的過程中,往往采用先練習下肢的動作,因為下肢的動作與上肢動作比較來看會更復雜一點,從復雜的下肢動作開始,這樣會使練習的效果更顯著。
(二)漸進式的練習方法
漸進式的練習方法就是在分解動作聯系的基礎上再逐漸依次的完成新的動作,將新的動作與上一個連接起來,最后完成整套動作。這種漸進式的練習方法可以有效地避免學習者在完成分解動作時不能順利完整的完成整套的動作。漸進式的練習方法對于學習序列動作技能是非常適用的,如健美操、自由體操或者武術等,在健美操教學中,可以讓學生先練習A組合的動作,然后再練習B組合的動作,練習完B組合的動作之后,學生再結合之前練習的A組合的動作一起整體練習一遍,接著再練習C組合的動作,最后把C組合的動作和先前A組合和B組合的動作一起練習,這樣逐一的練習并構成不同結構的連接,逐步結成更完整的部分,最終完成整套的動作,這種漸進式的練習方法不僅可以加深學生對每一部分動作的記憶,最終還可以更連貫的完成整套動作。
(三)減速式的簡化練習法
在健美操教學的過程中,學生對于完成每一個動作時間的把控是不固定的,要想更有效地記住每一個動作,不要求時間的快速,教師要根據學生的情況進行每個環節的把控,要適當的降低練習的速度,由于健美操的復雜性和技術性,學習起來比較困難,因此為了保證動作的協調性和準確性,要采用減速式的簡化練習法,用適當的練習節奏跟隨著音樂使學習者更有效的完成動作的練習。如在學習一個動作時,教師可以先把一個拍子一個動作改為兩個拍子一個動作,降低速度之后,學生可以有充分的時間和把握去練習這個動作,等到學生熟悉之后,再將節奏改為一個拍子一個動作,這樣可以加深學生對動作的記憶,使最后練習的效果更加有效。
四、結束語
篇9
1 用待定系數法分解因式
用待定系數法分解因式,就是按已知條件把原式假設為若干個因式的乘積,使這些因式的乘積與原式組成恒等式,求出各待定系數的值。
例1,分解因式x4-x3-5x2-6x-4
解:設 x4-x3-5x2-6x-4=(x2+ɑx+b)(x2+cx+d)
=x4+(ɑ+c)x3+(b+ɑc+d)x2+(ɑd+bc)x+bd
比較對應的系數,得ɑ+c=-1b+ɑc+d=-5ɑd+bc=-6bd=-4 ?圳 ɑ=1b=1c=-2d=-4
x4-x3-5x2-6x-4=(x2+x+1)(x2-2x-4)
例2,分解因式2x2-7xy+3y2+5xz-5yz+2z2
解:這是一個關于x, y, z的二次齊次式,注意到2x2-7xy+3y2=(2x-y)(x-3y),可設
2x2-7xy+3y2+5xz-5yz+2z2 =(2x-y+ɑz)(x-3y+bz)
=2x2-7xy+3y2+(ɑ+2b)xz-(3ɑ+b)yz+ɑbz2
比較對應的系數,得ɑ+2b=53ɑ+b=5ɑb=2 ?圳 ɑ=1b=2
2x2-7xy+3y2+5xz-5yz+2z2=(2x-y+z)(x-3y+2z)
2 用余數定理和綜合除法分解因式
多項式f(x)有因式x-ɑ的充要條件是f(ɑ)=0,ɑ就是f(x)的一個有理根。求出f(x)的有理根,就能得到f(x)的一次因式。這一方法的關鍵是如何尋找有理根。
【定理】設f(x)=ɑ0xn+ɑ1xn-1+…ɑn是一個整系數多項式。若有理數■是f(x)的一個根(這里u和v是互素的整數),那么v整除f(x)的最高次項系數ɑ0,而u整除f(x)的常數項ɑn 。
例3,分解因式 f(x)=2x4+7x3-2x2-13x+6
解:因為f(x)的最高次項系數2的因數是±1,±2,常數項6的因數是±1,±2,±3,±6,所以可能的有理數根是±1,±2,±3,±6, ±■,±■。 f(1)=0,f(-1)=12 1是f(x)的根,
-1不是。用綜合除法,經過逐次試除,-2,-3,■也是f(x)的根,其余不是。以2與-2為例:
f(x)=2x4+7x3-2x2-13x+6=(x-1)(x+2)(x+3)(2x-1)
3 利用行列式分解因式
被分解的多項式有時可表示成適當的行列式,根據行列式的性質,對行列式進行推演,逐步化成因式乘積的形式。
例4,分解因式x4+6x3+x2-24x-20
解:原式=(x2+6x+1)-4(6x+5)
=x2 6x+54 x2+6x+1=x2-4 4-x2 4 x2+6X+1
=(x2-4)1 -14 x2+6x+1
=(x2-4)(x2+6x+5)
=(x+2)(x-2)(x+1)(x+5)
例5,分解因式x2z+z2y+y2x-xz2-zy2-yx2
解:原式=1 1 1x2 z2 y2x z y=1 0 0x2 z2-x2 y2-x2x z-x y-x
=(z-x)(y-x)z+x y+x 1 1
=(z-x)(y-x)(z-y)
因式分解的問題形式多種多樣,解題時要多做試探,靈活地運用各種方法,才能順利地解決問題。
參考文獻:
篇10
Abstract: Methodologies for estimation based on the Guidelines for National Greenhouse Gas Inventories and for decomposition based on energy use are systematically combed in this paper. Finally, the great meaning of these methodologies used in GHG emission estimation and decomposition for low carbon economy research is boldly affirmed.
關鍵詞: 溫室氣體排放量;清單指南;估算方法;因素分解法
Key words: greenhouse gas emission amount;guidelines for inventories;estimation methodology;decomposition methodology
中圖分類號:X322 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6-4311(2010)19-0223-02
0引言
自1990年開始至今,聯合國氣候變化政府間專家委員會(IPCC)連續了四次全球氣候評估報告,逐漸明確了“人類活動是引起大氣中溫室氣體排放增加,并進而引起全球氣候變暖的主要原因”這一基本認識。1992年,聯合國環境與發展大會通過了《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簡稱《公約》)。這是世界上第一個旨在“將大氣中溫室氣體的濃度穩定在防止氣候系統受到危險的人為干擾的某一水平上”以應對氣候變(暖)化的國際公約,具體而言就是“個別地或共同地使溫室氣體的人為排放回復到1990年的水平”。而要實現這一目標,首要的任務就是對各國溫室氣體排放情況――包括歷史的和現實的排放量進行估算,并在此基礎上識別影響溫室氣體排放的主要因素。
1基于《國家溫室氣體排放清單指南》的溫室氣體排放量估算
1.1 《國家溫室氣體排放清單指南》的出現及發展溫室氣體(greenhouse gas, GHG)是指大氣中那些吸收和重新放出紅外輻射的自然的和人為的氣態成分。它以二氧化碳(CO2)為主,同時包括甲烷 (CH4)、氧化亞氮(N2O)、氫氟碳化物 (HFCS)、全氟化碳 (PFCS)、六氟化硫(SF6)。
早在二十世紀八十年代晚期,各種國家溫室氣體清單就開始大量出現,但由于參照標準和應用范圍不同,這些清單存在很大的不確定性。為促進有關氣候變化和應對氣候變化的信息交流,加快對歷史及未來溫室氣體排放量的估算和預測,1996年,IPCC編寫并了第一版《國家溫室氣體排放清單指南》(簡稱《指南》),首次界定了溫室氣體、排放源與匯的類別,從而為各國溫室氣體排放量估算確立了基本一致的范圍。隨后幾年,IPCC又相繼編寫了《1996年IPCC國家溫室氣體清單指南修訂本》、《國家溫室氣體清單優良作法指南和不確定性管理》、《土地利用、土地利用變化和林業優良作法指南》等。這些規定最終匯集成《2006年IPCC國家溫室氣體清單指南》。
《2006年國家溫室氣體排放清單》包括一般指導及報告、能源、工業過程和產品使用、農業林業和其他土地利用、廢棄物共6卷。總的看來,IPCC《指南》提供了編制清單通用的基本方法、表式和可供參考的基本參數,具有較高的參考價值和指導意義,目前各國正嘗試用這些標準來制定適用于本國的溫室氣體人為源排放和匯清除估算清單,以便向《公約》組織匯報。但由于IPCC《指南》對實際數據的可獲得性考慮不足,使得該《指南》用于各個國家或地區時仍然面臨較大的不確定性。其中,所提供的排放系數與各國實際排放系數的差異是影響溫室氣體排放量估算質量的重要原因。目前,只有美國芝加哥、韓國Chuncheon(春川市)等地區對石油、煤油、柴油、型煤、天然氣和火力發電行業的CO2排放系數進行了實測。2006年,我國根據ACM0002方法指南確定了中國區域電網的基準線排放因子,從而促進了CDM項目的開發。
1.2 溫室氣體排放量估算方法對溫室氣體排放量估算的廣泛關注基本上是從1992年《公約》建立前后開始的。有關全球變暖和溫室效應的熱烈討論以及對保持氣候穩定和可持續發展必要性的認識促使一些組織機構開始設計溫室氣體排放量和大氣污染物排放量的估算方法和手段,以便評價組織對環境造成的影響。Paul等人開發出一個根據可獲得燃料清單信息來估算組織機構排放量的軟件系統。由于人為活動(如能源利用)造成的排放源容易準確計算,但土地使用及其他自然現象引起的排放量卻很難獲得,因此有關溫室氣體排放量的估算研究更多集中在化石能源利用領域。David等對1988年國內化石燃料消耗排放的溫室氣體占全國溫室氣體的比例進行估算發現,能源數據的統計來源不同以及對溫室氣體成分界定的不同導致計算結果出現較大誤差。
從基于能源利用的溫室氣體(碳)排放估算方法來看,目前主要有實測法、物料衡算法和排放系數法。這三種方法是估算的基本工具,在使用過程中各有所長,互為補充。排放系數法的應用由于有IPCC《指南》可供參考,相對而言是最多的。這種方法往往與碳排放分解技術相結合,用于對各地區、行業某一時期內基于能源利用的CO2排放量進行估算和分解,剖析影響CO2排放較大的因素,從而為相關政策的制定提供指導。另外,也有部分研究機構采用AIM/排放模型估算和預測溫室氣體排放量。
從基于非能源的CO2排放估算方法來看,目前單獨研究的不多。M.L. Neelis開發出一種基于非能源消耗的CO2排放估算表格模型(NEAT),可以用于幫助政府根據IPCC《指南》進行碳儲量計算。同期,意大利的S. La Motta將NEAT模型及IPCC方法應用到了本國基于非能源消耗的CO2排放量估算中。
2有關碳排放量影響因素的分解方法
有關溫室氣體排放(主要是碳排放)量的分解研究始于二十世紀末。1991年,Torvanger使用迪氏指數分解法對9個經合組織國家制造業在1973-1987年間基于能源消費的CO2排放量進行因素分解,首次提出了能源強度的概念及其對CO2排放的重要影響。隨后,B. W. Ang對行業層面的能源消費和能源需求進行分解分析,構建了因素分解分析的方法論,并提出一種不留殘差的分解方法――對數平均迪氏指數分解法(Log Mean Divisia Index method,LMDI),從而為后來基于能源使用的碳排放影響因素研究及其在地區、部門及行業等范疇的應用奠定了模型基礎。
目前關于CO2排放分解的研究相對較多,從這些研究來看,發達國家的研究較多,發展中國家的研究相對較少。大多數研究呈現的觀點基本相似,即:從某一時段看,某一地區或部門基于能源利用的碳(或CO2)排放量的變化與其經濟發展速度有關,影響CO2排放的因素主要包括:燃料(主要是指化石燃料,如煤、石油、天然氣)排放系數、燃料消費結構、產業經濟結構、部門或地區能源強度、人均GDP等。每一種因素對CO2排放的貢獻不同,其中能源強度的貢獻相對較大。
3結語
通過多年來全球科學家、專家學者及政府部門的共同努力,有關溫室氣體排放的估算與因素分解研究已經建立起一套較為完整的方法論體系。在此基礎上,發展低碳經濟也有了較為科學的評價方法和控制依據。
參考文獻:
[1]Katrina Brown and Neil Adger, Estimating National Greenhouse Gas Emissions Under The Climate Change Convention, Global Environmental Change, Volume 3, Issue 2, June 1993, Pages 149-158.
[2]David Von Hippel; Paul Raskin; Susan Subak; Dmitry Stavisky. Estimating Greenhouse Gas Emissions From Fossil Fuel Consumption Two Approaches Compared,Nergy Policy, Volume 21, Issue 6, June 1993, Pages 691-702.
相關文章
精品范文
1分解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