射頻消融術范文
時間:2023-03-29 13:19:36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射頻消融術,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關鍵詞:射頻消融介入治療護理
【中圖分類號】R47【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671-8801(2013)03-0232-01
射頻消融是指通過靜脈或動脈血管進入心臟的電極導管輸入一定的物理能量,以破壞心動過速病灶及折返途徑,達到根治或控制心律失常發作的一種介入性治療。目前已成為治療快速心律失常的一種安全有效的方法[1],其適應癥包括:陣發性室上性心動過速、陣發性室性心動過速、房性心律失常,手術的成功進行需要護理人員密切的術前、術后配合。
1術前護理
1.1進行相關的術前檢查,如血常規、凝血功能、肝腎功能、超聲心動圖、心電圖及胸部X線片。房顫患者的射頻消融還需做經食管超聲波檢查,主要是檢查左、右心耳的病變(血栓)及瓣膜贅生物和肺靜脈內血栓,防止手術時血栓及贅生物脫落形成栓塞。
1.2向患者介紹射頻消融手術的目的、方法及注意事項,告知患者在手術過程中如感到心悸、胸悶等不適感時立即報告醫護人員,以便及時處理。另囑患者術前1-2日練習床上大小便。
1.3常規清潔備皮,備皮范圍為右側頸部、腋下、雙側腹股溝及會。同時檢查患者的足背動脈搏動情況以便于術中、術后做搏動情況的對照。
1.4術前一晚遵醫囑應用鎮靜劑,以保證睡眠質量,克服緊張情緒。
1.5一般的射頻消融手術術前不需禁食,手術當天給予低脂、易消化、清淡飲食,飲食不宜過飽。房顫患者進行射頻消融手術時,由于進行基礎麻醉要在術前6小時禁食,服藥時可少量飲水。
1.6術前3天應停用各種抗心律失常藥物,停用藥物在體內代謝的5個半衰期以上,消除藥物對心肌細胞電生理特性的影響,減少手術中不能誘發心律失常的可能性。口服胺碘酮者,需要停藥1個月后藥物才能完全排出體外。
1.7術前在左下肢留置靜脈留置針,以便術者右側操作方便,而左上肢用于血壓監測。進入導管室前排空大小便。
2術后護理
2.1生命體征的觀察。術后遵醫囑進行心電監護和生命體征的觀察。尤其加強體溫的觀察,每4小時測量一次,如體溫超過37.5℃要檢查有無穿刺部位感染和感染性心內膜炎。心電監護一般24-48小時。
2.2術后患者的。患者術后取平臥位,消融左側房室旁路時因采用股動脈入路,在鞘管拔除后囑患者穿刺下肢制動6-8h,防止出血。6-12h后可左右翻身,12-16h后可下床活動,臥床期間注意活動腳趾,做足背屈伸運動,避免深靜脈血栓形成。消融右側房室旁路或改良房室結時采用股靜脈入路,則囑患者平臥4h后下床活動。
2.3穿刺部位護理。穿刺部位用彈力繃帶固定,加壓,不可太緊,以免引起皮膚破損,增加感染機會。注意觀察術側肢體血動情況、皮溫、皮膚的顏色是否正常,觀察足背動脈的搏動情況。穿刺部位出現血腫可用熱敷,促進血腫吸收。足背動脈搏動減弱或消失時,要立即向醫生報告,以便及時采取措施。
2.4預防感染。導管經血管穿刺送入心臟,增加了感染的機會,尤其是感染性心內膜炎會帶來嚴重的后果,因此要嚴格執行無菌操作,導管鞘管和各種器械的消毒一定要嚴密,同時術后使用抗生素。
2.5飲食護理。飲食上給予高蛋白、高維生素易消化飲食。由于手術時間較長,加上術中體力消耗,術后應注意液體的補充,如不注意液體的補充,易發生低血容量性休克。
2.6保持二便通暢。術后24h大小便應在床上,當發生尿潴留時應及時誘導排尿或導尿,以免膀胱過度充盈而發生意外。術后可常規給予緩瀉劑,預防腹脹、便秘,必要時進行肛管排氣、灌腸。
3并發癥及處理
3.1心包壓塞:射頻消融術心包壓塞發生率為0.2%-0.6%,為嚴重并發癥之一。其產生原因為;冠狀動脈竇破裂、心臟穿孔。在手術過程中或手術后,一旦患者出現胸悶、心搏減弱、血壓下降、心影擴大,則應高度懷疑為心包壓塞。有條件立即進行超聲檢查明確診斷。若無急診超聲條件應根據患者臨床癥狀綜合分析判斷,必須時應該立即做心包穿刺引流。若已用肝素,應該給予魚精蛋白對抗治療。同時快速補充液體并準備輸血。經上述處理病情仍未緩解者應行外科手術治療[2]。
3.2三度房室傳導阻滯:術中如出現短暫三度房室傳導阻滯應即停止手術,并給予靜脈推注地塞米松,多數患者的房室阻滯可恢復正常。個別永久性損傷傳導系統的患者則需要安裝永久性心臟起搏器治療。我院開展射頻消融術10余年來尚未有需要安裝永久性心臟起搏器病例發生。
3.3心室顫動:立即行體外非同步直流電除顫。
3.4血管并發癥:主動脈血栓形成和栓塞。術后嚴密觀察足背動脈搏動情況,發現血栓形成或栓塞征兆應及時、及早處理。早期可采用拉網法取出血栓。對發現較晚者采取血管內溶栓治療。動一靜脈瘺發生主要是因穿刺股靜脈時進入股動脈、術后壓迫止血不當,經聽診血管雜音及床旁超聲明確診斷后可持續壓迫半小時或更長時間加壓包扎,如不能緩解或大的假性動脈瘤發生可行外科修補術。
4健康教育
術后72h不要參加劇烈的體育活動,以后逐漸恢復正常活動。服用抗凝藥阿司匹林,連續一個月,以免發生下肢靜脈血栓形成,預防血栓性疾病的發生。術后第1、3、6個月來醫院復查。
射頻消融介入治療在臨床廣泛開展,需要護理人員密切的術前、術后配合,認真做好術前、術后健康宣教,術后并發癥的觀察,可以提高病人生活質量。
參考文獻
篇2
關鍵詞:肝癌;射頻消融術;外科手術;Meta分析
肝癌,這種較為常見的惡性腫瘤之一,近年來的發病率在我國一直處于上升趨勢。以往在肝癌治療中主要方法就是施行手術切除,現在微創治療以其傷害性小、風險較低在臨床上逐漸普及,尤其是以射頻消融術為代表的局部微創治療方式,已經是手術治療肝癌之外的另一個主要治療方式。關于肝癌手術治療和射頻消融術治療兩者孰優孰劣的問題,醫學界的意見一直不是很統一,本文就這個問題將兩者在療效、長短期存活率和并發癥等方面運用Meta分析法進行綜合對比研究,得出結論以供醫學研究和選擇臨床治療方式時參考借鑒。
1 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通過檢索知網、萬方、維普、重要會議論文、pubmed等數據庫,以及中文中國學術期刊網、中國全文期刊數據庫等,進行文獻追溯、查詢,搜集了眾多國內外在肝癌射頻消融治療和手術切除治療對比方面的病例,進行對比和研究[1]。檢索時以肝癌、手術切除、射頻消融術等為關鍵詞,檢索的文章最終時間為2013年6月15日。
1.2文獻篩選 首先設定好選取文獻的標準:在2013年6月15日前以論文形式發表,文章中詳細列舉了病例原始數據,并進行了對照或隊列研究,報告了射頻消融和手術治療在一定時期內的生存率、無瘤生存率、術后并發癥等情況。按照這些標準將文獻進行篩選后,納入參考選擇文獻[2]。
1.3統計學方法 運用RevMan412軟件進行統計學分析,射頻消融組和手術治療組的危險度比值用OR表示,計算出95%的可信區間(CI),檢驗水準采用A=0105,以P0105,不包含1時為有統計學意義,等價于P0105、I256%),采用隨機效應模型對效應量進行加權合并。最后得出Meta分析結果。
2 結果
2.1入選文獻基本情況 經過篩選最后將5個研究資料作為最終參考文獻[3],5個研究資料中都包含對肝癌手術切除和射頻消融治療的臨床對照研究,合計病例798例,其中采用射頻消融治療的患者405例,采用手術治療的患者393例。文獻中有5個研究對比了射頻消融治療與手術治療肝癌總生存率和無瘤生存率的情況,均列舉了1、3年的總生存率和無瘤生存率。
2.2統計分析結果
2.2.1肝癌射頻消融治療與手術治療總生存率分析 采用的5個研究中:射頻消融組有393例、手術治療組有405例,均比較了射頻消融治療與手術方法治療肝癌的1、3年總生存率。異質性檢驗分析顯示,1年總生存率:P=0193、I2=0%,3年總生存率:P=0160、I2=0%,都無異質性差異,采用固定效應模型研究1、3年總生存率的合并效應量結果顯示:1年總生存率比較:OR為1127(95%CI:0187-1186,P=0121),差異無統計學意義;3年總生存率比較OR為0191(95%CI:0173-1114,P=0141),差異無明顯統計學意義。在異質性檢驗分析中兩者在1、3年的總生存率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接下來采用固定效應模型[4],分析各研究1、3年無瘤生存率的合并效應量,研究顯示:1年無瘤生存率比較OR為0167(95%CI:0150-0192,P=01007),差異有統計學意義,說明通過手術治療,患者1年后的無瘤生存率優于射頻消融治療;而患者3年無瘤生存率比較中,OR為0160(95%CI:0146-0179,P
3 討論
大多研究結果顯示,射頻消融對那些不能進行手術治療的小肝癌患者療效較好。在本文中總結了5個研究資料,結果顯示,雖然射頻消融治療肝癌的生存率低于手術治療,但在遠期、總體的生存率上卻和手術治療差別不大,因此可以作為治療小肝癌的首選方法。
綜上所述,隨著治療儀器的不斷改進,微創介入已經被選為對手術不可切除、中晚期及轉移性肝癌的首要方法之一,而且隨著以射頻消融技術為代表的局部微創治療技術的不斷完善和提升,射頻消融在肝癌治療中將被越來越普遍的應用,還可以與其他的治療方法或手術治療相配合,共同完成肝癌的治療。
參考文獻:
[1]陳雨節.射頻消融術與手術切除治療小肝癌療效比較[J].山東醫藥品,2013(8):19-23.
[2]王振.錢葉本.小肝癌射頻消融術與手術切除術療效的Meta分析[J].肝膽外科雜志,2011(2):225-228.
篇3
【關鍵詞】射頻消融技術 子宮肌瘤
中圖分類號:R737.33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5-0515(2011)5-063-02
子宮肌瘤是女性生死器官常見的良性腫瘤,也是人體最常見的腫瘤,發病率為25%左右,[1-2],射頻手術治療子宮肌瘤再發率高,子宮全切除術是防止復發最有效的方法。但當前子宮肌瘤患病呈現出年輕化趨勢,為此患者往往要求采用保留子宮機能的射頻手術治療方式[3],故對于美觀、微創及保留生育功能的要求也日漸明顯。射頻是一種高頻振蕩電流,使組織產生生物熱效應,對組織沒有電解作用,不會引起肌肉收縮。近年來,射頻消融技術作為一種快捷、有效的治療方法,在子宮肌瘤的治療方面已日漸被認可和推廣,它使不宜和不愿手術的患者亦能獲得治療機會。本文收集2005年3月~2008年11月間筆者所在醫院疏浚的應用射頻消融技術治療子宮肌瘤病例36例,對其病變特征和治療情況進行總結性分析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擇2005年3月~2008年11月在筆者所在醫院婦科就診的子宮肌瘤患者36例,單發肌瘤15例,多發肌瘤21例(不超過4枚),最大肌瘤直徑<5cm,漿膜下肌瘤除外,年齡(40.6±11.9)歲,體重(59.1±10.4)kg,無嚴重心肺疾病,近3月內未采取其它治療措施。
1.2 方法
1.2.1 儀器
西安半邊天醫療器械有限公司生產的BBT-RF-B型射頻治療儀,工作頻率(550±50)kHz,發生器功率0~60W,治療子宮肌瘤的功率參數預置為25W,治療電極銳刀具,遠端0.5~1.2cm,其余部分均被絕緣材料包裹。
1.2.2 操作方法
治療前患者適度充盈膀胱,治療前10min肌注安定10mg,或莨菪堿0.3mg,度冷丁100mg,取膀胱截石位,電極板放置于腰骶部與皮膚接觸,射頻治療儀工作率設為25W。常規消毒外陰和陰道,查清子宮位置,擴宮器擴張宮頸至6號,B超橫縱觀察監視下將治療電極也頭插入肌瘤中心,確定位置正確后按壓開關開始凝固肌瘤治療直到自動報警,退出自凝刀刀頭,若為多發肌瘤則繼續在B起指引下凝固其它部位。
1.2.3 術后處理
常規口服米非司酮3月,口服抗生素5d,禁性生活2月,術后1、3、6個月分別隨訪。
1.3 療效評價
治愈:B超觀察肌瘤完全消失,臨床癥狀消失。有效:B超觀察術中肌瘤由低回聲變為強回聲光團,復查肌瘤直徑縮小20%,臨床癥狀好轉。好轉:B超觀察術中肌瘤由低回聲變為強回聲光團,復查肌瘤直徑縮小未達20%,臨床癥狀好轉。無效:術中肌瘤回聲無變化,肌瘤無縮小,臨床癥狀無好轉。
2 結果
射頻消融技術治療36例子宮肌瘤的總有效率93.1%,治愈率76.4%,好轉率12.8%,無效率3.9%。36例子宮肌瘤患者均一次完成射頻消融,平均治療時間(8.23±4.2)min,術中僅感到輕度的灼熱和下墜感,出血很少,無子宮穿孔,宮腔粘連,周圍臟器損傷和感染等開發癥發生。術后可能有少許陰道排液不影響日常生活。
3 討論
3.1 射頻消融術治療子宮肌瘤的適應癥和禁忌癥
射頻消融技術治療子宮肌瘤的適應癥為宮體宮頸的壁間肌瘤及黏膜下肌瘤,直徑≤5cm。禁忌癥包括嚴重的心肺疾病、貧血和感染,患有惡性腫瘤,凝血功能障礙,帶蒂漿膜下肌瘤。
3.2 射頻消融術治療子宮肌瘤的穿刺要點
穿刺時,適當牽拉宮頸便于推插自凝刀頭,肌瘤直徑≤3cm時,穿刺點選擇在肌瘤的中間,肌瘤直徑≥3cm時,穿刺點應選在1/2或1/3的中心,先穿肌瘤一側或一極,再穿另一極,碰到5cm大的肌瘤,應穿刺治療2次,行穿中間,再穿兩頭,中間治療3cm,兩頭各余1cm的肌瘤組織再各穿一次,避免反復穿刺3次以上。穿入到1/3濃度時要橫切觀察確定刀頭位置是否合適。
3.3 射頻消融術治療子宮肌瘤的安全性
有學者從病理學角度揭示:射頻治療后子宮肌瘤局部組織細胞核基膜不完整,胞質內肌絲、線粒體變性消失、核固縮、核膜消失、核碎裂,最終發生凝固性壞死[4],組織逐漸機化吸收,子宮肌瘤縮小或消失。由于細胞的基因和功能變異,血管存在一定的生理調節缺陷,肌瘤組織對熱的耐受力明顯較正常組織差,子宮肌瘤的包膜也限制了熱的傳導,所以治療時周圍正常肌組織細胞開頭結構完整,不易損傷。本組口才中出血少,不良反應少,術后無明顯不適和并發癥,說明該技術治療子宮肌瘤是比較安全的。
3.4 射頻術治療子宮肌瘤的可靠性
本資料中36例子宮肌瘤應用射頻消融術治療的總有效率93.1%,治愈率76.4%,好轉率12.8%,無效率3.9%、充分說明該技術治療子宮肌瘤有與手術一樣的可靠性。
總之,射頻消融術治療子宮肌瘤微創、安全、有效,對于具備適應癥的患者,其臨床療效并不亞于傳統的手術方法,值得推廣。
參考文獻
[1]雷萍,腹腔鏡子宮肌瘤剔除術的臨床效果評估[J],中國醫藥導報,2009,6(12):38-39.
[2]鄭玉鳳,金黎,彭秀慈,4386例婦女科普查子宮肌瘤發病情況分析[J],中國婦幼保健,2005,20(5):542-544.
篇4
【關鍵詞】 心房顫動;射頻消融術;護理
房顫分類的定義沒有統一,按持續時間可以分為陣發性房顫、持續性房顫和永久性房顫。1陣發性房顫指能在7天內自行轉復為竇性心律者,一般持續時間小于48小時;2 持續性房顫指持續7天以上,需要藥物或電擊才能轉復為竇性心律者,有成功的轉復史;3永久性房顫指不能轉復為竇性心律或在轉復后24小時內復發;4年齡小于75歲;5 對于發作頻率很小的陣發性房顫,或同時合并其他心血管疾病需要進行外科開胸手術的房顫患者,目前暫不推薦采用導管射頻消融。血壓心臟病和冠心病心絞痛得到控制后也是心房顫動肺靜脈隔離的指征。
1 護理措施
1.1 術前護理
1.1.1 心理指導 房顫時心房喪失收縮功能,血液容易在心房內淤滯而形成血栓,血栓脫落后可隨著血液至全身各處,導致腦栓塞(中風)、肢體動脈栓塞(嚴重者甚至需要截肢)等在藥物治療無法轉復房顫維持竇性心律時,導管射頻消融術是治療房顫最好的辦法,要有信心,由于對射頻消融手術治療房顫的不了解,術前均有緊張,焦慮,恐懼等心理情緒的存在[2]。因此,根據評估情況和患者家屬的文化層次,實施心理行為干預可降低患者的焦慮和疼痛程度,因此給予患者及家屬進行溝通和心理指導,詳細介紹射頻消融手術的大致過程,房顫治療的新進展,介紹手術治療成功的案例,鼓勵患者,以緩解患者緊張,焦慮,恐懼的情緒,增強對手術治療的信心。
1.1.2 術前用藥 為避免抗心律失常藥物作用影響射頻消融術中不能誘發房顫,影響手術判斷,術前2周停用抗心律失常藥;手術治療前使用華法令抗凝治療者,于治療前3天改用低分子肝素5000U皮下注射,手術前的12小時停止應用。在抗凝治療期間觀察有無出血傾向,如牙齦,鼻腔粘膜出血,皮膚瘀斑,血尿及血便等現象,根據INR的結果及臨床表現及時調整華法林用量。
1.1.3 術前準備 協助病人做好血液檢查,如血常規,出凝血時間,肝腎功能,電解質,輸血前五項等;做經食管心臟超聲及心臟CT等檢查以了解左心耳及左心房是否有血栓;皮膚準備,即穿刺部位備皮,左右頸胸部和雙刺腹股溝;做青霉素皮試。左上肢靜脈留置針。手術前禁食8h,按需給予靜脈補液。
1.2 術后護理
1.2.1 一般護理 術后患者入CCU進行監護,密切觀察患者神智,生命體征情況,每30分鐘測量P,R,BP,直至平穩。持續心電監護,嚴密觀察患者心率,心律變化,觀察有無房顫,房撲等心律失常發生。重視患者的主訴,如出現惡心,嘔吐胸悶,出冷汗,血壓下降,心率快,心音低等立即報告醫生,協助醫生做好相應處理。
1.2.2 穿刺部位的護理 術后絕對臥床休息24小時,雙側腹股溝穿刺處于彈力繃帶加壓包扎,砂袋壓迫6小時,肢體制動12小時,觀察穿刺肢體足背動脈搏動是否良好,皮膚是否溫暖,顏色有無青紫,感覺有無麻木。保持肢體制動,定時檢測體溫變化及傷口處有無紅腫熱痛等炎癥反應,壓迫處有無瘀斑,發現異常及時處理。
1.2.3 飲食護理 術后第一天給予涼流質食物,術后2周給予涼軟食防止出現心房-食管瘺的并發癥,避免刺激性的食物;告知患者少量多餐,增強營養,保證各類營養素的充分攝入。1個月以后進食無異常可恢復正常飲食。
1.2.4 并發癥的觀察及護理
1.2.4.1 栓塞和血栓形成 術后嚴密觀察患者的神智,呼吸,意識的變化,觀察足背動脈搏動情況及術肢皮膚溫度,顏色變化,以及早發現栓塞的發生。家屬照顧時可以幫忙按摩下肢,促進血液循環,患者也需與醫生很好的配合,術后24h,患者生命體征平穩后,遵醫囑及早下床活動以促進血液循環,防止下肢血栓形成。
1.2.4.2 心臟壓塞 為最急和最兇險的并發癥。術中術后應密切觀察生命體征及心電圖變化,當患者出現胸悶,煩躁不安,胸口壓迫感,大汗,呼吸困難,血壓下降時應及時報告醫生,及早處理。
1.2.5 出院指導及術后隨訪 嚴格遵守醫囑用藥不能自行停藥。射頻消融后阿司匹林堅持服用1-3個月,服用期間如有鼻出血,牙齦出血及皮下出血點以及黑便要及時復診,檢查相關指標如出凝血時間,以調整用藥量。術后1個月內注意休息,避免勞累和激烈活動,保持情緒的穩定,睡眠充足,忌食辛辣刺激性的食物,不適隨診。
2 小結
預防血栓栓塞,就必須消除房顫。目前臨床治療房顫的方法主要有外科手術治療、藥物治療和公認最為有效的經導管射頻消融治療,而藥物治療是基礎。 Carto系統標測指導下環肺靜脈口消融治療是治療房顫的主要的射頻消融的方法之一。護理關鍵主要是手術前對患者心理,身體狀況,對疾病的耐受程度的評估并做好宣教及術前準備,術后要加強穿刺部位是否有出血的觀察和各種并發癥的護理;強調飲食宣教,完善出院指導,為患者手術的成功做好保證。改善癥狀,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
參考文獻
篇5
【摘要】 目的 分析探討射頻消融術治療圍絕經期功能失調性子宮出血的療效。方法 在超聲全程動態觀察下對38例圍絕經期功血患者進行子宮內膜消融術。患者年齡40~55歲,術前均行宮頸細胞學檢查(TCT)及宮腔診刮,排除子宮頸以及子宮內膜惡性病變,子宮小于70天妊娠大小。結果 手術時間平均8 min,無一例子宮穿孔、感染及宮腔粘連,治愈率84.21%,總有效率為100%。結論 射頻消融術治療功血手術時間短,操作簡單,微創,療效滿意,患者易于接受。
【關鍵詞】 射頻消融術 圍絕經期 功能失調性子宮出血
功能失調性子宮出血是由于神經內分泌功能失常所致的子宮異常出血,圍絕經期功血主要由卵巢功能衰退引起。傳統的治療方法是藥物治療、刮宮+藥物治療,無效時行子宮次全切或子宮全切除術。近年來采用宮腔鏡下子宮內膜電切術雖取得一定療效,但操作復雜,技術要求高,在基層醫院難以推廣應用。而我院自2005年6月以來采用B超監視下子宮內膜射頻消融術治療圍絕經期功血38例,取得滿意效果,現將資料總結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擇2005年6月~2007年12月在我院婦科門診確診并自愿接受子宮內膜射頻消融術治療的圍絕經期功能失調性子宮出血患者38例,其診斷標準參照樂杰主編《婦產科學》第6版[1]。患者年齡40~55歲,平均47.2歲。曾接受長期藥物治療(孕激素、雄激素、米非司酮及中藥治療等)者10例,診刮+藥物治療1~3個療程者21例,未治療者7例。合并輕中度貧血24例,重度貧血2例。術前均排除婦科急性炎癥及全身器質性病變,常規行宮頸細胞學檢查(TCT)及宮腔診刮,排除子宮頸以及子宮內膜惡性病變,子宮小于70天妊娠大小。
1.2 器械 采用武漢半邊天醫療技術發展有限公司研制的BBT婦科多功能治療儀(BBT-RF-B型),工作頻率550 KHz,輸出功率范圍15~50 W,普通黑白超聲。
1.3 方法 選擇月經干凈3~5天,如宮腔連續出血不止,可先行診刮并抗生素防感染治療3天,待病檢回報為子宮良性病變后可實施手術治療。無陰道出血者術前1 h陰道放置米索前列醇400 μg以軟化宮頸,便于操作。8例術前10 min肌注安定10 mg和度冷丁50 mg后施術,30例選用丙泊酚靜脈麻醉。適當充盈膀胱,患者取膀胱截石位,將電極板置于患者腰骶部,碘伏棉球常規消毒外陰、陰道、宮頸,鉗夾固定宮頸。將治療功能參數預置在40~50 W,超聲全程動態監視。探針探測宮腔深度及寬度和方向,5號或6號刮匙刮宮腔1周,清除較厚的功能層子宮內膜,并再次送病檢。將BBTME2刮匙樣(相當于6號刮匙)刮凝器送達宮底部,啟動手柄開關,由前壁開始依次刮凝宮腔2~3周,刮凝速度為蜂鳴器鳴2次移動0.5 cm為宜。一般前后壁消融4次,兩側壁各消融1次,注意強化宮角及宮底部消融。超聲縱觀觀察:腔內有一條7 mm寬強反光帶,橫切觀察呈“一”字形,厚7 mm。子宮縮小,子宮壁變硬,宮頸口無鮮紅色血液流出,有咖啡樣液體呈泡沫樣溢出,刮凝器粘有黑色或黑褐色痂狀物,術者有子宮夾刮凝器感覺即為治療滿意,手術完成。
1.4 術后處理 術后預防感染治療3~5天,術后當天給予縮宮素肌注以幫助子宮收縮排出壞死脫落的子宮內膜,禁性生活2個月。術后1個月、2個月、3個月、6個月必須隨診。隨診方式采用電話咨詢和門診就診兩種方式,并做記錄。
1.5 療效評定標準 治療后1~6個月閉經或不規則陰道流血停止為治愈;有周期性少量陰道流血(少量月經)為明顯有效;有間斷性少量流血為有效;癥狀同前為無效。總有效率為治愈率、明顯有效率和有效率的總和[2]。
2 結果
2.1 術中情況 術前探宮腔9~11 cm有14例,
2.2 術后情況 術后留觀12~24 h,20例有不同程度的下腹及腰骶部墜脹痛,其中疼痛難忍2例,予肌注度冷丁50 mg后好轉;5例疼痛可忍,予口服氨酚待因片后緩解;13例輕度腹痛未做任何處理。術后7~10天均有不同程度的陰道排液,均在術后20~40天左右完全干凈,陰道血性排液均少于月經量。術后1個月內無一例感染。32例術后永久性閉經治愈,4例有少量周期性陰道流血明顯有效,2例點滴樣不規則流血有效,治愈率84.21%,總有效率100%。本組病例術后無宮腔感染,無宮頸管粘連。
3 討論
BBT婦科多功能射頻治療儀屬自凝刀微創系統,射頻是一種高頻電磁波,對組織具有生物熱效應。治療時在超聲動態觀察引導下,將射頻電流通過治療刀經女性自然腔道介入到宮腔,儀器自動精確地控制治療功率、時間和溫度,在病變部位局部產生60 ℃~85 ℃高熱效應,使子宮內膜的功能層、基底層及淺肌層均發生凝固、變性、壞死及脫落,最后逐漸被機體肉芽組織吸收或排出,破壞子宮內膜,導致子宮永久性閉經,或殘留少許子宮內膜而出現少量的月經。由于破壞子宮內膜,該技術僅適用于無生育要求的婦女。我院應用射頻消融技術治療38例圍絕經期功血患者,84.21%(32/38)永久性閉經,15.79%(6/38)術后出現少量月經,治療總有效率為100%。與尹格平[3]、李志英[4]報道的總有效率94.1%和96.84%相近。
本組射頻消融治療功血手術時間短,平均8 min。超聲動態觀察下對患者創傷小,未發生子宮穿孔、腸管及膀胱損傷等嚴重并發癥,手術安全性高,方法簡單,熟練診刮和人工流產術的醫生便可操作。術后恢復快,不影響卵巢功能,并發癥少,且治療效果可與宮內膜電切術(有效率95.6%)相媲美[5]。該技術治療圍絕經期功能失調性子宮出血效果確切而滿意,值得臨床推廣應用。
本組患者出血時間長者術前均抗感染治療3天,所有患者術前行陰道沖洗或抹洗(陰道出血者),術中嚴格無菌操作,術后繼續給予抗生素治療3~5天,保持外陰清潔衛生,有效地預防了感染及宮腔粘連的發生。
參考文獻
1 樂杰.婦產科學,第6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330.
2 尹格平,陳銘,邵旭,等.射頻熱凝固微創技術治療子宮良性病變的初步研究.現代婦產科進展,2003,12(3):200-203.
3 尹格平.射頻熱凝固治療子宮良性疾病的進展.中國實用婦科與產科雜志,2007,8:642-643.
篇6
該院為提高腎細胞癌的治療效果,對2011年12月-2012年12月收治的42例行腹腔鏡下腎臟腫瘤射頻消融術患者的臨床資料進行了回顧性分析,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現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取該院收治的42例腹腔鏡下腎臟腫瘤射頻消融術患者,最小年齡28歲,最大年齡72歲,平均年齡48.5歲。其中右側33例,左側9例;其中29例患者為透明細胞癌,13例患者為血管平滑肌脂肪瘤。腫瘤直徑最小為2 mm,最大為30 mm。其中23例患者有并高血壓癥史,7例患者為獨腎,4例患者具有肝硬化史,3例患者具有糖尿病史,5例患者有腦梗死史。
1.2 方法
術前42例患者均行常規查血、出凝血功能、電解質、尿常規、腎功能、血肌酐、肝功能、MRI、B超、心電圖及CT檢查。全麻后,給予患者腹腔鏡探查,明確腫瘤位置,并選擇穿刺點,同時對腫瘤進行充分暴露。選取穿刺活檢針,并在腹腔鏡下利用電極對腫瘤組織進行穿刺,并在B超作用下明確穿刺深度,保證電極處于腫瘤中央位置。然后開啟射頻發生器(RITA-1500型),將其輸出功率控制為150~200W范圍內,治療時間控制為8~12 min。治療后溫度可高達60~110 ℃,從而可有效的將腫瘤細胞殺死。射頻后取活檢進行病理檢查。同時在常規護理的基礎上給予患者心理護理、尿管護理、病情觀察、健康教育等護理干預。
2 結果
該組42例患者通過相應的治療及護理,手術均獲得成功,且患者均未發生護理并發癥。且42例患者中除4例老年患者外,其余患者術后第1天即可開始進食,并能下床活動,2d后患者基本恢復正常生活并出院。術后6周對患者行腎臟增強CT掃描加三維重建,患者腫瘤區域表現為完全低密度影像,且無增強現象,患者病灶完全消失。
3 討論
腎細胞癌是臨床上常見的一種惡性腫瘤,具有很高的發病率,其占據了全部惡性腫瘤的2%~3%之間,嚴重影響著患者的生命健康[1]。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進步及醫療水平的不斷提高,近些年來影像診斷技術逐漸在臨床上得到了廣泛的應用,從而有效的提高了無癥狀小腎細胞癌的檢出率,使得腎癌治療得到了長足的發展[2]。雖然現階段臨床上治療腎細胞癌的標準方式為外科根治術,然而對于老年患者、小腎癌患者及孤立或雙臂腎性腎癌患者則要考慮采用保腎手術治療。因此,臨床上通常將腹腔鏡輔助下射頻消融方式做為治療該病的常用方式。和傳統的治療方式相比,腹腔鏡輔助下射頻消融方式雖具有定位更加準確、止血效果顯著等優勢[3]。然而,為了達到良好的治療效果,在治療的同時還必須要給予患者系統的護理干預。該院為提高腎細胞癌的治療效果,對收治的42例患者行系統的護理干預,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護理干預的措施如下。
篇7
【關鍵詞】 射頻消融術 肝動脈化療栓塞術 原發性肝癌 超聲檢 彩色多譜勒顯像
0 引言
目前,臨床治療肝癌的首選方法仍為手術切除,但只有少數患者可以實施手術,在肝癌的非手術治療中,肝動脈化療栓塞術的療效已得到充分的肯定。近幾年來,射頻消融術已成為臨床上一項新技術[1]。我科從2002年4月~2003年3月,對80例原發性肝癌患者進行射頻消融聯合肝動脈化療栓塞術,療效顯著,現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全組患者150例(治療組80例,對照組70例),男130例(其中治療組70例,對照組60例),女20例(其中治療組、對照組各10例),年齡30~72歲(中位年齡52歲),全部行肝穿活檢證實為原發性肝癌,腫瘤直徑3~10cm之間,其中小肝癌30例(直徑0.05)。
1.2 儀器和方法
射頻治療儀采用美國達隆公司RF 2000型,功率10~100W,頻率50kHZ。引導及動態觀察采用Acuson及HP 1000型彩色超聲診斷儀。
射頻治療前彩超常規檢測并定位引導射頻針準確插入腫瘤內,治療全過程由電腦控制,B超動態觀察治療過程。根據腫瘤大小,采用多針、多點、多層面重疊治療,直至將腫瘤完全毀損,術后護肝、對癥處理,1周后,治療組再行肝動脈化療栓塞術:常規采用Seldnger技術,將導管超選至肝固有動脈,注入表柔比星40~50mg,羥基喜樹堿30~50mg,順鉑50~60mg,進口碘化油乳劑10~20ml栓塞,以后每月行一次彩超復查,主要觀察腫瘤大小,血供變化及臨床療效。同時,定期復查肝功能、AFP等。
1.3 統計學處理
采用SPSS 10.0統計軟件包對有關數據進行χ2檢驗,P
2 結果
2.1 治療后腫瘤血供變化 治療組治療后瘤周及瘤內血流信號完全消失60例,達75%(60/80);16例瘤周及瘤內血流信號明顯減少,4例腫瘤血供無變化。消失和減少率達95%(76/80),對照組治療后腫瘤內血流完全消失30例,15例明顯減少,10例3個月后出現新生腫瘤血管,病灶體段增大,但第二次射頻消融術后1個月復查彩超,4例腫瘤內血流信號完全消失,腫瘤血供消失和減少率為70%(49/70),兩組比較差異有顯著意義(P
2.2 治療后腫瘤聲像圖變化 治療3個月后復查彩超,治療組中72例病灶體檢縮小25%以上,其中10例直徑
2.3 AFP水平和生存期 治療組治療后1~2個月,56例AFP增高者,30例降至正常,有所下降18例,8例較治療前有所增加,有效率85.7%(48/56),對照組48例AFP增高者,20例降至正常,有所下降15例,13例較治療前有所增加,有效率72.9%(35/48),所有患者全部進行隨訪。治療組半年、1年、2年生存率為97.5%(78/80)、62.5%(50/80)、42.5%(34/80)。對照組半年、1年、2年生存率為94.7%(66/70)、50.0%(35/70)、30.0%(21/70)。
2.4 不良反應 射頻消融術不良反應主要為低熱、肝區疼痛,轉氨酶升高,一般較輕,經護肝及對癥處理一周左右均可恢復正常。肝動脈化療栓塞術主要不良反應為發熱、肝區疼痛,惡心、嘔吐及骨髓抑制,經護肝、護胃、GCSF升血象及對癥處理、10天左右均可恢復正常。
3 討論
原發性肝癌目前仍以手術切除為最有效的治療方法,但肝癌切除率僅10%~30%[2],TACE治療近期緩解率高,其遠期療效仍不理想,3年生存期不足20%[3],RFA術治療肝癌是近幾年國內開展的新療法。近6年來,國內部分醫院開展先行TACE術后再行RFA術治療肝癌的較多,而先行RFA后再行TACE術的較少,此種方法國內應用較少、報道少見。
RFA術治療肝癌是目前公認的殺傷腫瘤較多而損害機體較輕的治療方法,射頻波一次可使組織凝固,壞死范圍達5cm×5.5cm×6cm[4]但由于對射頻的多電極下熱場還缺乏具體研究,在三維上可能出現漏空現象造成凝固不完全[5],特別是直徑>5cm的肝癌,體積大、生長不規則,治療時各分區間不能完全排除留有殘余癌組織,因此,仍有原位復發和轉移的可能,而肝動脈化療及栓塞治療,既可以殺死殘余癌細胞,又具有堵塞殘余腫瘤血管的作用,使殘余癌細胞因血供中斷,營養供給中斷而死亡,從而達到增強療效的作用。
在兩組患者治療過程中,觀察其血流變化對評價療效具有重要的臨床意義。首先,彩超顯示腫瘤內的血供狀態與治療效果密切相關,本組80例中,治療后腫瘤血供完全消失60例,其腫瘤體積明顯縮小,臨床癥狀明顯好轉;對照組腫瘤血供完全消失的少、有些出現新生的腫瘤血管、其腫瘤體積逐漸增大,臨床癥狀也加重。其次,觀察腫瘤血供變化比觀察腫瘤體積變化更準確,腫瘤壞死后、瘤體在短時間內B超檢查仍表現為占位,部分腫瘤體積顯示縮小不明顯或較治療前略有增大、但治療組腫瘤血供明顯減少,腫瘤形態學和聲像圖發生明顯變化,AFP值下降至正常,故治療組血供消失和減少率、1年、2年生存率明顯高于對照組。
總之,采用射頻消融術加肝動脈化療栓塞術治療原發性肝癌是提高射頻消融術療效的有效辦法。是目前臨床非手術治療肝癌的理想選擇,彩超為觀察腫瘤血供狀態及療效評價提供重要依據,在指導治療和預測療效等方面有重要意義。
【參考文獻】
[1] Cascinu S,Catalano V,Baldelli AM, et al, Locoregional treatments of unresectable liver metastases from colorectal Cancer[J]. Cancer Treatment Reviews, 1998, 24(1):35.
[2] 李華,潘承因,劉青光,等. 肝細胞癌根治性切除術后預后影響因素的分析[J]. 中國普通外科雜志,2000,9(1):5558.
[3] 張天澤, 徐光煒. 腫瘤學[M]. 第2版.天津:天津科學技術出版社, 2005.1602.
篇8
【關鍵詞】 肝臟射頻消融; 全面細致化護理; 效果評價
中圖分類號 R473.6 文獻標識碼 B 文章編號 1674-6805(2016)26-0108-03
doi:10.14033/ki.cfmr.2016.26.060
社會的快速發展在很大程度上了帶動了人們生活質量的改善,患者及家屬對于醫護人員的期望值也越來越高,肝臟射頻消融術是目前臨床上治療肝腫瘤的常用方式,也是一種新型的微創技術,將其應用于肝臟腫瘤的治療中可取得較好的效果,且具有創傷小、術后恢復快、患者痛苦小、并發癥少等優點[1],同時配合有效的護理干預還可顯著提高治療效果。全面細致化護理是指護理人員運用敏銳的觀察力,了解患者心理情況,并給予患者針對性的護理干預,消除不利因素,使護理工作事半功倍[2]。筆者所在醫院通過對行肝臟射頻消融術的患者實施全面細致化護理,取得了比較好的護理效果,具體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筆者所在醫院2014年5月-2015年8月108例行肝臟射頻消融術的患者,男71例,女37例,年齡21~82歲,平均53.69歲,其中原發性肝癌52例,轉移性肝癌32例,肝臟血管瘤24例,腫瘤直徑≤5.0 cm,將所有患者隨機分成試驗組和對照組,各54例,兩組患者年齡、體重、疾病類型等方面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1.2 方法
對照組住院后給予常規護理:術前準備、病情觀察、遵醫囑用藥等,試驗組在常規護理的基礎上給予全面細致化護理,由專門培訓過的護士負責患者從入院到出院的全部護理工作,針對患者可能出現的反應及潛在的并發癥給予針對性合理的護理措施,遵循個體化、全面性、細致化的原則,針對不同個體,制定護理方案,具體方法如下。
1.2.1 環境護理與心理護理 護理人員應多與患者溝通,了解患者心理,并針對患者的具體情況為患者開展針對性的干預:(1)由于對醫院環境較為陌生,多數患者易產生焦慮、緊張等負面情緒,入院后責任護士應加強溝通,用親切溫暖的話語詳細介紹醫院環境、醫護人員,對患者提供及時有效的幫助及鼓勵,盡可能拉近與患者的距離,消除患者陌生感;(2)護理人員要耐心的給患者講解疾病的相關知識及治療的相關情況,包括治療流程、方法、效果、注意事項、可能引起的不適感等,增加患者對疾病的認知;另外,護理人員應耐心的回答患者提出的問題,消除患者疑惑及顧慮;(3)手術前1 d可帶患者到射頻消融室熟悉環境,以盡可能緩解患者緊張情緒,且應做好病室環境干預,保持病房內干凈衛生,提高患者舒適感。
1.2.2 術前護理 術前應做好飲食干預,鼓勵患者飲食應以易消化食物為主,可多食用高維生素、高蛋白、高熱量食物,以增強機體抵抗力,同時護理人員應協助患者進行肝腎功能、心電圖、血尿糞、X線片等常規檢查,手術當日為了防止術中嘔吐、出血、疼痛及術后感染等,術前矚患者禁食4~6 h,術前30 min行靜脈注射2 U巴曲亭及肌肉注射50 mg杜冷丁治療,根據醫囑予抗生素應用,清潔手術區皮膚,床邊備好氧氣、心電監護儀等搶救物品。
1.2.3 術后護理 (1)護理:術后將患者送回病房,取患者平臥位,臥床休息6~12 h后取半臥位,24 h后可下床活動。(2)病情觀察:患者返病房后立即給予持續低流量吸氧2 L/min,嚴密監測患者心電情況及血氧飽和度,同時定時進行呼吸、血壓、血氧飽和度、脈搏等測量,一旦有異常現象發生應立即告知醫生,并協助醫生進行處理。(3)心理護理:術后護理人員應多與患者進行溝通交流,及時了解患者情緒變化情況,并給患者針對性的心理疏導及安慰。(4)飲食護理:術后6 h可給予患者流質飲食,隨著病情好轉,可將飲食逐漸改為半流質飲食,且囑咐患者飲食應以清淡、易消化食物為主,且應多進食富含蛋白質、維生素的食物,不可進食刺激性食物,比如辛辣、油膩、生冷等食物。(5)并發癥的觀察及護理:肝臟射頻消融術后可能會出現發熱、右上腹不適疼痛、血壓升高、肝功能異常、肺栓塞、胃腸道反應等并發癥,護理人員應針對性的給予患者溫水擦浴、冰敷等處理,并按醫囑予抗生素治療,待體溫恢復正常后停止用藥,同時護理人員應鼓勵患者多飲水,且做好保暖工作,并及時對患者床單、衣服等進行更換,定時測生命體征,適當補液,確保穿刺部位敷料清潔衛生。術后患者極易產生穿刺部位或肝區疼痛,其主要是由于腫瘤組織凝固壞死,導致瘤周發生充血水腫現象,進而使得肝包膜緊張度顯著增加所致,是常見的治療反應,護理人員應耐心的向患者講解疼痛原因,囑咐患者不必過于緊張,可通過聽音樂、看視頻等方式轉移注意力,必要時予止痛處理,若疼痛癥狀較為嚴重則應及時觀察是否有其他并發癥發生,注意有無腹膜炎、氣胸、血尿等癥狀,及時發現及時處理。血壓升高系由于緊張、疼痛所致,予止痛處理。出現胃腸道反應(惡心嘔吐)指導自我放松法,鼓勵患者深呼吸,慢節律呼吸,嘔吐時頭偏向一側,遵醫囑予止吐、補液處理,及時清理嘔吐物及臟的衣服、被單,以免因嘔吐物刺激引起惡性循環,定時測肝功能、凝血項,對于穿刺點應給予腹帶加壓包扎處理,查看穿刺點是否有血腫、出血等現象發生,并給予患者止血處理,另外,護理人員應觀察患者腹部體征,一旦有異常現象發生應及時進行處理。
1.3 觀察指標
(1)對兩組患者的并發癥進行比較,包括血壓升高、胃腸道反應、右上腹脹痛、出血等。(2)比較兩組患者的焦慮情緒,采用焦慮自評量表(SAS)得分在50分以下的為正常,得分在50~60分為輕微焦慮,61~70分為中至重度焦慮,>70分為重度焦慮[3]。(3)滿意度調查采用筆者所在醫院自行設計的住院患者對護理工作的滿意度的調查表,包括護理質量、技能、態度、環境等進行評分,得分在80分以上的為非常滿意,70~79分為滿意,55~69分為一般,
1.4 統計學處理
采用SPSS 19.0軟件對本次研究相關數據進行處理與分析,計量資料以(x±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字2檢驗。P
2 結果
2.1 兩組患者并發癥比較
試驗組血壓升高、胃腸道反應、右下腹脹痛等并發癥明顯低于對照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2 兩組患者焦慮情況對比
試驗組患者無焦慮49例,輕微焦慮4例,中至重度焦慮1例,無重度焦慮,焦慮發生率9.26%,對照組患者無焦慮8例,輕微焦慮16例,中至重度焦慮25例,重度焦慮5例,焦慮發生率85.19%,兩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字2=62.452,P
2.3 兩組患者對護理滿意度的對比
試驗組患者非常滿意36例,滿意14例,一般4例,不滿意0例,滿意度100%,對照組患者非常滿意4例,滿意8例,一般37例,不滿意5例,滿意度90.74%,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字2=5.243,P
3 討論
全面細致化護理是臨床上較為常用的護理方式,該護理方式嚴格遵循全面、個體原則[5],集基礎護理和專科護理、人性化和優質護理于一體,從入院到出院、從環境介紹到執行治療護理、從心理護理到專科護理,可顯著拉近與患者的距離,
肝臟射頻消融術因具有創傷小、痛苦小、恢復快、無后遺癥等優點而逐漸在臨床上得到廣泛應用,將該治療方式與全面細致化護理相結合可有效的改善患者的生活質量,并可滿足患者的心理需求及形體美觀等各方面的期望值[6]。
另外,并發癥也嚴重影響患者的康復,嚴重并發癥甚至可能危及生命,行肝臟射頻消融術患者實施全面細致化護理能明顯減少或減輕患者血壓升高、胃腸道反應(惡心嘔吐)、右上腹脹痛、出血等并發癥,減少患者的痛苦,從而增加對疾病康復的信心。焦慮情緒極易增加患者中樞神經系統及交感神經腎上腺系統活動,增加兒茶酚胺與去甲腎上腺素水平,進而可引發血壓上升、心率增快等不良反應;而配合有效的護理干預,通過給予患者針對性的心理護理干預則可顯著改善焦慮程度[7-8]。在給予患者肝臟射頻消融術治療的同時配合全面細致化護理干預可顯著拉近醫護人員與患者的距離,對改善患者滿意度,促進患者康復方面有重要作用。
總之,在給予患者肝臟射頻消融術治療的同時配合全面細致化護理干預可有效提高護理效果,改善護患關系,臨床價值顯著,可在臨床上推廣使用。
參考文獻
[1]徐新娟,曹麗華.細致化護理在人工髖關節置換患者中的應用[J].吉林醫學,2014,35(36):8150-8151.
[2]孫愛麗.肝癌介入治療護理體會[J].中國現代藥物應用,2015,9(19):200-202.
[3]王惠婷.超聲引導下經皮穿刺射頻消融術治療肝癌的護理[J].天津護理,2009,17(4):205-206.
[4]彭冰冰.細致化護理在改善胃癌患者術前情緒狀態中的效果研究[J].中國醫藥指南,2013,11(19):732-733.
[5]張宏.經皮射頻消融術治療肝癌圍手術期護理體會[J].遼寧醫學雜志,2010,24(3):152-153.
[6]耿嵐,穆素華,張真真.淺談經皮射頻消融術治療肝癌的護理體會[J].中外醫療,2011,31(14):161.
篇9
1.資料與方法
1.1 臨床資料 選自我科2013年01月至2013年10月收治的124例頸椎病患者,男65例,女59例,年齡32~65歲,病程有6個月至8年,其中頸型頸椎病52例,神經根型頸椎病45例,交感神經型頸椎病27例。本組均經過多種保守治療無效,頸椎x線、CT或MRI檢查確診,有一定程度的頸椎間盤突出且無嚴重的頸脊髓壓迫征象。術后隨訪3~6個月,顯效92例,有效27例,無效5例,總有效率98%,平均住院5天。
1.2 手術方法介紹【2】 協助患者取頸仰伸位,皮膚消毒。用1%利多卡因注射液2 ml局部浸潤麻醉,在c臂x光機下定位引導,左手鈍性分離、右手持針,以直徑1 mm等離子穿刺套管針經內臟鞘與動脈鞘之間刺入纖維環至髓核中央,透視確定位置理想后拔出針芯、置入等離子刀頭。經感覺、運動測試無異常后開始消融,時間60s。邊消融邊緩慢勻速旋動刀頭180度,同法反向旋動180度。消融完畢后熱凝皺縮治療,時間60s。結束后拔針,按壓針眼5min,敷料覆蓋穿刺點,詢問患者癥狀有減輕,術畢。手術全程僅需15~20 min。
2.護理
2.1 術前護理
2.1.1 心理護理 此類患者術前由于受到疼痛、頭暈、肢體麻木等癥狀的困擾,希望癥狀能通過手術及時得到緩解,同時又對手術產生恐懼的心理,擔心手術的效果【3】。護理人員應當與患者做好溝通,了解患者的心理需要,并進行心理疏導。術前向患者介紹:該手術是在局部麻醉下進行的微創手術,不開刀;手術耗時短、創傷小、住院時間短、恢復快、并發癥少、可早期下床活動,生活質量可在短時間內恢復正常;還可請病區內患同種疾病已治愈的患者進行現身說法,使患者樹立治療的信心,消除焦慮、恐懼,保持最佳的心理狀態配合治療。
2.1.2 術前訓練 (1) 氣管、食管推移訓練【3】。為穿刺順利及防止術中不適應術中推移氣管、食管時引起的嗆咳等。用食指和中指鈍性分離,將胸鎖乳突肌和頸動脈鞘向外牽拉、氣管和食管向對側推移過中線,保持30~60 s放松,休息30~60 s重復。術前3 d開始練習,初次2~5 min/次,以后逐漸延長到15 min/次,3次/d。(2) 頭頸后伸位訓練:為提高特殊手術的耐受性,術前指導患者進行頭頸后伸位訓練。方法:患者取仰臥位,肩胛間區墊薄的軟枕,使頭呈輕度后仰后伸,然后保持該20~30 min/次,3次/d,訓練1~2 d。(3)軸線翻身訓練。為防止術后由于不正確的翻身引起并發癥的發生,術前1天開始指導患者進行軸線翻身訓練,側臥時注意保持頭、頸、肩、軀干縱軸一致,為術后正確翻身做準備。
2.1.3 頸托選擇 消融術后頸椎間盤的穩定性降低,患者需使用頸托固定2~4周。術前根據患者體形選擇碼數合適的頸托,為術后頸部制動做準備。
2.1.4 手術區域常規備皮。
2.1.5 戒煙酒及辛辣食物。
2.1.6 向病人講解手術前30分鐘需要注射術前針:地西泮5 mg,阿托品0.5 mg的重要性。如阿托品是抑制唾液分泌的,安定是鎮靜安神作用。
2.1.7 術前認真詳細地了解并記錄病人的癥狀,以便術后對比。
2.2 術后護理
2.2.1 護理 患者術后取平臥位,暫不戴頸托,保持頭部中立位,防止頸部左右移動。若需翻身須按術前訓練的軸線翻身法在床上翻身,術后4~6 h協助戴頸托,先在床上坐位活動,如無不適再酌情下床活動,下床時要有陪伴,防止跌倒等意外發生。
2.2.2 疼痛護理 手術過程中或術后可能出現手術部位疼痛及酸、脹、麻木等感覺,詳細告知患者一般3-4天即可緩解,主動與患者交流,理解患者的心情,選擇如看電視、聽音樂等分散注意力,可以較大程度緩解和消除患者的疼痛不適。如術后疼痛程度加劇或疼痛性質改變,可能提示存在其他疾患或者對藥物的反應敏感。【4】
2.2.3 飲食護理 術后6小時可進少量溫流質飲食,以避免局部出血及減少咀嚼、吞咽所引的咽部不適感。
2.2.4 穿刺針眼處用冰袋冰敷2小時,防止出血和血腫形成。
2.2.5 病情觀察(1)嚴密觀察生命體征,密切注意呼吸情況。若術后出現呼吸困難并伴有頸部增粗,多為頸深部血腫壓迫氣管致。應立即采取緊急措施,給予局部砂袋壓迫、冷敷,使用止血藥物。監測頸圍、意識變化,同時備好急救物品、藥品等,如氣管切開包、氧氣、吸痰裝備等。尤其注意呼吸頻率、節律,深淺度的改變及發音有無嘶啞,及時發現窒息先兆情況,有無喉返神經的損傷等。根據病情采取相應的搶救措施【5】。(2)觀察吞咽情況,若患者出現吞咽疼痛、燒灼感,則提示有食管損傷。可指導病人暫禁食或延緩進流食時間。(3)及時了解患者術后頸肩部疼痛、肢體感覺運動障礙、頭暈、頭痛等癥狀是否較術前有所改善,以便了解手術的效果。如有異常及時報告醫生并及時處理。
2.2.6 康復指導 術后遵醫囑常規應用抗生素1~2d。病人臥床休息6h后即可佩帶頸托下床活動,頸托保護2~4周。指導病人下床活動必須佩戴頸托,說明其重要性,不然會使手術前功盡棄。由于頸部有頸托固定,使頭部活動不靈活,低頭向下看較困難,因此開始下床時一定囑病人動作要慢,逐步適應,要有人陪同。地面濕滑時盡可能少下地,待慢慢適應后再逐步自己一人行走。術后第l天可能有輕微頸部不適感,少數病人可出現頸部疼痛,應避免活動。可給予適當臥床休息及口服消炎止痛藥。
2.2.7 出院指導 指導患者選擇高度、硬度適宜的枕頭(如蕎麥枕)。術后2周~4周禁止伏案工作,術后1個月~2個月可以伏案工作10分鐘~20分鐘,休息10分鐘~20分鐘。術后3個月以后根據自己情況及來院復診情況進行頭部前屈、后伸活動。主要是通過后縱韌帶、纖維環及神經根緊張性,進一步促進髓核的回納。遵醫囑循序漸進增加伏案工作,伏案工作應定時改變頭部,并注意休息。病情較重者可采取理療或按摩等促進康復。注意頸肩部保暖,避免風寒濕邪侵襲。術后1個月、3個月、6個月各隨訪1次。
篇10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10.01.056
資料與方法
2007年7月~2008年8月收治隆起糜爛性胃炎患者57例,男37例,女20例。有上腹部疼痛不適,伴反酸、呃逆、噯氣等癥狀。病程8天~10年,平均0.65±5.0年。鏡下診斷標準參照中華醫學會消化內鏡分會分型標準:內鏡下見圓形或類圓形隆起灶,頂端凹陷糜爛。隆起糜爛性胃炎Ⅰ級者33例,Ⅱ級者16例,Ⅲ級者8例;Hp檢查陽性者41例,病理檢查有腸化生或不典型增生者12例。排除合并消化性潰瘍、惡變傾向、重度異型增生、早期癌以及不按時診斷及復查者。
治療方法:術前進行常規準備(檢查凝血功能、肝功能及心電圖等,無射頻消融術禁忌證;禁食8小時以上)。術中,患者取左側臥位,局部食管麻醉去泡,咬緊牙墊。回流電極板放置多緊貼固定于患者下肢(注意避免橫穿心臟);操縱胃鏡至病變部位,取材活檢。輕度取1~4塊,中重度取4~8塊。經活檢孔插入射頻電極,伸出內鏡頭端至病灶上方1cm接觸隆起糜爛處,射頻功率多選擇20~30W,點灼1~3秒,使病變部位組織發白、凝固、起泡,以內鏡下整個病灶灼除為止。
術后處理:術后取出射頻電極,觀察病灶治療是否徹底,有無遺漏病灶,病灶周圍黏膜下是否出現氣腫,有無出血等。若病灶治療不徹底或有遺漏病灶,即按上述治療方法重新治療。退鏡至賁門口時盡量抽吸氣體,以免出現腹脹等不適。術后給予生理鹽水100ml+泮托拉唑60mg靜滴,2次/日,應用1周,以后按消化性潰瘍治療6周(雷貝拉唑腸溶膠囊10mg,2次/日)。術后暫禁食6小時,進流質飲食3天。記錄治療結果,以供復查時判定療效。
結 果
12周后進行胃鏡復查,以原有隆起糜爛部位全部消失為治愈,減少≥50%為好轉,
本組14例治療后出現心窩燒灼感,7例出現心窩部陣發痛,于第3天消失。未見治療后病灶周圍黏膜下氣腫、出血或穿孔等嚴重并發癥。
討 論
據世界衛生組織統計:我國胃病患者近4億人,高發人群集中在20~45歲,患病人群幾乎遍及每個家庭,并且正以每年20.4%的速度增長。
慢性糜爛性胃炎,又稱疣狀胃炎或痘疹狀胃炎,是一種具有特征形態及病理變化的特殊類型的胃炎,多見于胃竇,其次為胃體。第十界世界胃腸病大會上已把該病列為具有高度癌變傾向的疾病之一。近年來主要以內鏡下微波或高頻電治療,但有產生電火花、產熱、損傷胃鏡等缺點或危險。它常和消化性潰瘍、淺表性或萎縮性胃炎等伴發,亦可單獨發生。主要表現為胃黏膜出現多個疣狀、膨大皺襞狀或丘疹樣隆起,直徑5~10mm,頂端可見黏膜缺損或臍樣凹陷,中心有糜爛,隆起周圍多無紅暈,但常伴有大小相仿的紅斑,以胃竇部多見,可分為持續型及消失型。在慢性胃炎悉尼系統分類中它屬于特殊類型胃炎,內鏡分型為隆起糜爛型胃炎和扁平糜爛型胃炎。大多數病人常無癥狀或有程度不同的消化不良癥狀,如上腹隱痛、食欲減退、餐后飽脹、反酸等。內鏡下常表現為多發性點狀或阿弗他潰瘍,慢性非糜爛性胃炎可為特發性,也可由克羅恩病或病毒感染所引起,幽門螺桿菌可能在此不發揮重要作用。癥狀多為非特異性的,可包括惡心、嘔吐和上腹部不適。內鏡下顯示在增厚的皺襞隆起邊緣有點狀糜爛,中央有白斑或凹陷。組織學變化多樣,尚無某種方法具有廣泛療效或可治愈。
至1974年日本學者提出隆起糜爛性胃炎概念后,1990年世界消化病學會悉尼系統分類法正式將隆起糜爛性胃炎列為7種慢性胃炎之一,2002年日本胃炎研究會分類法將隆起糜爛性胃炎命名為疣狀胃炎,目前我國應用的是中華醫學會消化內鏡分會慢性胃炎內鏡分型標準。其內鏡下特征是黏膜形成痘疹狀突起,中心凹陷,常沿皺襞嵴呈鏈狀排列,直徑多小于10mm,高約2mm,多分布于胃竇部,少數分布于全胃。單發為Ⅰ級,多發局部≤5處為Ⅱ級,多發廣泛≥6處為Ⅲ級[1]。本病病因尚不明確,大多學者認為本病由多種損害因素使胃黏膜受損或損傷腺體細胞,導致腺管及腺上皮增生,從而使黏膜隆起形成特有的隆起病變。因此隆起糜爛性胃炎符合胃黏膜萎縮-腸化生-不典型增生-胃癌這一演化規律。已有文獻報道疣狀胃炎伴腸上皮化生者較淺表性胃炎者的胃液CEA濃度明顯升高。迄今仍無有效的藥物治療。
內鏡下微波或高頻電治療隆起糜爛性胃炎,使糜爛黏膜蛋白變性凝固,組織壞死脫落,能達到平伏隆起黏膜的目的。但尤易產生電火花、產熱、輻射等危險因素,并有損傷胃鏡,治療電極與病變組織粘連使切面深淺不均等缺點。而近年來,射頻消融治療因具有安全性好,治療界面大小、深淺可控制,止血等優勢,越來越受到青睞[2]。射頻實質是一種高頻交流電流,射頻治療儀的治療電極頭、導線和回流電極板與人體構成了電流環路,隨高頻組織內離子產生振動摩擦,僅在電極周圍產生90~100℃高溫,通過熱傳導使電極附近組織脫水、氣化和凝固性壞死[3]。目前已有報道內鏡下射頻治療用于消化道出血、消化道息肉、癌性食管狹窄等。我科將內鏡下射頻消融用于治療隆起糜爛性胃炎,因不粘電極頭,可明顯提高療效和治療速度;因不粘組織,電極頭始終保持良好的輸出效應,并且無電火花,明顯優于高頻電或微波治療。加之射頻本身具有止血作用,能防止凝固病灶出血及滲血。射頻為雙極導線傳輸,對患者和醫務人員無輻射,導線工作中不會發熱損傷內鏡設備[4]。療效可靠,預后好,同時具有操作方便、使用安全等優點,值得進一步總結推廣。
參考文獻
1 ,張澎田,等.慢性胃炎的內鏡診斷標準 及評價.臨床消化病雜志,2006,3:136-138.
2 谷中紅,但漢雷,等.射頻治療消化道疾病的臨床研究進展.臨床消化雜志,2005,5:258-2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