射頻技術論文范文

時間:2023-03-19 01:39:23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射頻技術論文,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射頻技術論文

篇1

射頻技術可以實現非接觸識讀,識讀距離可從十幾厘米到幾十米;不需要光源;使用壽命長;識讀距離遠;抗惡劣環境能力強;安全性高;可同時識別多個對象,數據的記憶容量大;可不需人力介入操作。射頻技術可應用于產品防偽、物品追蹤、自動收費,尤其在物流管理系統中,應用非常廣泛。

二、物流管理系統

物流是物品在一定時間里的空間運動,物流的目標在于以最小的費用滿足消費者的物流需求。2007年中國物流企業信息化推進大會在北京舉行。大會指出,我國目前的物流產業現狀是物流信息化程度低,信息化系統功能欠完善,我國今后物流發展的主要任務是鼓勵生產流通企業應用現代物流管理技術,改善傳統企業的管理,促進流通的現代化。

三、射頻技術在物流管理中的應用

射頻技術在物流配送中的應用可分為商品的入庫、出庫、存儲、運輸跟蹤、配送等。RFID技術可以加快供應鏈的運轉,提高物流管理的效率。

1.商品出庫與入庫

物資配送中心所派車隊進入倉儲中心時通過門禁,閱讀器讀取到射頻標簽信息并在倉儲中心系統中顯示此時車隊所載物資為空。車隊裝載物資完畢離開發物倉庫時再次通過門禁,物流系統將出庫物資信息寫入到系統數據庫中并上報給物資配送中心,這樣就等于射頻標簽承載了其所運物資的相關信息,自動完成物資出庫,此時運送物資的車輛和物資進入在途狀態。運輸車隊到達收物倉庫時再次通過門禁,閱讀器讀取到射頻標簽中的信息后傳輸給倉儲中心系統,系統即顯示待入庫物資的相關信息并寫入數據庫,自動完成物資入庫,并上報給物資配送中心,通知物流配送中心配送任務已經完成。

2.存儲與庫存盤點

在倉庫里,射頻技術最廣泛的應用是存取貨物與庫存盤點,它能用來實現自動化的商品的登記、存貨和取貨等操作。在倉儲管理中,通過將供應計劃系統與射頻識別技術相結合,能夠高效地完成各種操作。可增強作業的準確性和快捷性,提高服務質量,降低成本,減少物流中由于偷竊、損害、出貨錯誤等造成的損耗,實現快速供貨并最大限度地減少儲存成本。

3.運輸跟蹤

在運輸管理中,通過在貨物和車輛上貼RFID標簽,完成設備的跟蹤控制。接收裝置收到RFID標簽信息后,連同接收地的位置信息上傳至通信衛星,再由衛星傳送給運輸調度中心,送入數據庫中。利用射頻技術可準確、迅速地完成配送任務并實現對在途物資的跟蹤。在物資運輸期間,物資配送中心根據發/收物倉儲中心上報的數據可知在途物資的名稱、品種和數量等信息,達到在途物資的可見性。

4.物流配送

在配送環節,采用射頻技術能大大加快配送的速度和提高揀選與分發過程的效率與準確率,并能減少人工、降低配送成本。到達中央配送中心的所有商品都貼有RFID標簽,在進入中央配送中心時,托盤通過一個門閱讀器,讀取托盤上所有貨箱上的標簽內容。系統將這些信息與發貨記錄進行核對,以檢測出可能的錯誤,然后將RFID標簽更新為最新的商品存放地點和狀態。這樣就確保了精確的庫存控制,甚至可確切了解目前有多少貨箱處于轉運途中、轉運的始發地和目的地,以及預期的到達時間等信息。

RFID技術可以實現合理的產品庫存控制和智能物流技術。借助電子標簽,可以實現商品對原料、半成品、成品、運輸、倉儲、配送、上架、最終銷售,甚至退貨處理等環節進行實時監控,使整個供應鏈管理顯得透明而高效。

四、RFID的發展方向

RFID與其他新興技術一樣,仍存在很多問題。缺乏統一的技術標準是制約RFID發展的重要因素。RFID的成本過高是抑制RFID技術的關鍵問題。其成本主要是標簽、讀寫設備及相關管理軟件的成本。其中,由于標簽將貼于單件產品上,數量巨大,標簽成本的降低,將是RFID成本降低的重要部分。采用RFID技術的最大好處是可以對企業的供應鏈進行透明管理,但同時會使個人隱私受到影響。因此,RFID的安全性也非常令人關注,需要盡快推出增強安全性能的RFID產品。RFID的讀取仍存在錯讀率高的問題。

射頻技術在物流管理系統中的應用,提高了商品入庫、商品配送和管理的工作效率,減少了人力資源的浪費,提高了人員的利用率,射頻技術作為供應鏈下物流管理硬件將會得到越來越廣泛的應用。

參考文獻:

[1]劉志強丁鵬盛煥燁:物流配送系統設計[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3

[2]鄭志軍資道根:物流信息管理實務[M].北京:海天出版社,2005

篇2

隨著社會的發展、技術的日漸成熟,數碼已經不是白領層人士與青年一代的專用品,數碼產品正向普及性、大眾化發展,而消費群體的擴大也為數碼產品的發展帶來了新的契機。海外一家公司就推出了一款專為老人設計的手機,大字體大屏幕,按鍵接觸面積相比普通手機要大出30%,方便老人撥號或者編寫信息,而且內置多組快速撥號鍵,可以在遇到緊急情況時一鍵撥打求救電話。同時,殘疾人用數碼產品、兒童用數碼產品等也已成為廠家與設計界研究的重要課題。

市場在擴大的同時也呈現出細分化的趨勢,消費者越來越突出與強調對個性化或個人特有的風格的追求,也就是說當前人們對產品的選擇,主要基于個人獨特的感受和所在階層或小團體的價值觀,由此導致產品的設計正逐漸由尋求“原型”到追求“個性”。而當前“原型”與“個性”相互矛盾的傾向并列,造成一種矛盾雙方并列存在的時期。正如TufanOrel所說:一方面,消費者們期望變得自然,具有創造性,和成為自己趣味的主人;另一方面,各種模型、趣味或風格標準又不斷強加于消費者,為的是使他們將自己的生活環境“個性化”。而如何才能在原型與個性、獨特化與標準化之間找到平衡,以廣博得創新應對多變的市場,也是數碼產品所要面對的問題。而在這一問題上,我們也一直在不斷地思考與嘗試,尋求解決“原型”與“個性”的方法,例如,在手機產品設計中由系列產品的組合到單一產品的變異,利用模塊化的設計進行單一手機的造型形態的變化,滿足不同消費者的需求與審美。像索愛SO703i這款手機就提供了Style-Up面板更換功能,只要將Style-Up面板與安置在手機上的“香囊”粘貼在一起,手機就能夠發出香味。同時,不同的Style-Up面板具有不同香味的Style-Up面板,比如藍色的面板和香囊粘貼后可以散發海洋一樣的香味,因此可讓消費者根據自己的喜好有所選擇。

二、功能的多元化、集成化

數字技術在音、視頻傳輸及信息的互動方面存在傳統的模擬技術無法比擬的優越性,伴隨著數字技術的推廣與成熟,現代個人數碼產品的功能呈現一種由標準化、單一化向靈活化、集成化的轉變,多數產品都集多功能于一身。以手機為例,現代的手機除了基本的通訊功能外還集攝像、游戲、音樂、電子閱讀器等為一身,根據不同的消費需求,產生了不同的產品概念,已經脫離了傳統的手機概念。

歐洲一家公司研制出一種名為“SmartBadge”的ID胸卡式手機(圖1),它將ID胸卡與手機這兩樣必備物品合二為一,平時可當作ID卡,在配上相應的耳機后便可接電話,用于通訊。

三、系統的網絡化、平臺化

隨著網絡與數字技術的發展,數碼產品的兼容化、網絡化、平臺化正逐漸顯現,以家庭為中心的多媒體綜合處理系統正成為未來生活的一大發展趨勢,網絡與日常居家生活產品的融合正才成為時尚生活的代表,智能家居生活系統已不再是傳說。例如:微軟和惠普力推的MEDIACENTER多媒體中心操作系統、聯想大力研發的關聯電腦、海信“DNet-home”數字家庭系統都是數字技術與家電融合的顯著代表。

四、交互的人性化、虛擬化

傳統的“人機工程學”僅集中于用戶與產品之間的物理性界面,然而現代更需要研究的是用戶和產品之間的認識的和情感的關系。在信息化時代,信息的交互是數碼產品設計的核心,是人機之間互動的平臺,已經成為決定產品功能能否成功實現的關鍵因素之一。

當前,由于交互的頻繁與產品環境的復雜,人機交互越來越多地考慮人的因素,注重交互方式與交互界面的研究。其中界面設計是一個多學科參與的工程,結合計算機科學、美學、心理學、人機工程學等工業和商業領域的行為,了解各類用戶的習性、技能、知識和經驗,執行和優化信息與通信系統以滿足用戶的需要。加之科技的發展與高端技術的運用,也為人機的交互帶來了巨大的靈活性。虛擬現實技術的運用就帶來了一種全新的模式,其通過借助于部分特殊虛擬外設,將交互基礎由“以計算機為主體”轉換成“以人為主體”,向用戶提供一個身臨其境、實時交互、自由構想的環境與平臺,建立和諧、靈活、人性化,以人為中心的交互式系統。

總之,隨著社會的發展,數碼產品的普及與普遍化,產品的競爭也就由初期的高新技術轉向產品的設計——市場的開拓、功能的開發、系統的建立、交互的人性化等等,由此就需要我們對數碼產品的現狀進行分析與研究,以便了解與把握數碼產品的發展趨勢。

參考文獻:

[1]馬克·第亞尼.非物質社會.四川人民出版社.

[2]江小浦.數碼產品界面設計探討.包裝工程,2008,(6).

[3]丁毅.中國數碼產品創新設計思考.美術大觀,2008,(1).

篇3

隨著經濟的全球化與信息的社會化,市場競爭日益激烈,產品競爭已經由傳統的價格競爭轉化為技術含量的競爭,高科技產品成為市場的主流,創新成為企業發展的靈魂。為了適應新的市場變化,企業必須以最快的上市速度、最好的質量、最低的成本和最優的服務來滿足不同用戶的需求。面對不可預測、持續發展、快速多變的市場需求,企業的生產活動必須具有高度的柔性,對市場需求的變化做出快速反應。為此,探索新的設計制造方法是企業生存的最重要手段。

隨著信息技術的迅猛發展,出現了一些先進的設計制造技術,現代設計制造技術的發展方向就是不斷吸收現代科學技術,實現設計制造技術的數字化、功能化、智能化和網絡化。虛擬技術已成為當今最活躍的制造業設計技術,它的發展,促進了虛擬制造(VitrualManufacturing)的形成和發展,為機械產品的設計、加工、分析以及生產的組織和管理提供了一個虛擬的仿真環境,從而在計算機上“組織”和“實現”生產,在實際投產前對產品的可制造性等方面進行評估,保證一次成功生產,從而降低生產成本,減少上市時間,快速響應市場,提高企業競爭能力。

1虛擬制造的內涵及其分類

1.1虛擬制造的內涵

隨著制造業技術的飛速發展,人們對制造的內涵也有了全新的、更全面的認識。制造是指按照市場需求,運用知識和技能、借助工具、采用有效的方法、將原材料轉化為最終產品并投放市場的全過程。虛擬制造(VitrulaManufacturingVM)是指利用計算機模型和仿真來實現產品的設計和生產的技術,它以信息技術、仿真技術、虛擬現實技術和高性能的計算機、高速網絡為支持,在計算機上群組協調工作,實現產品的設計、工藝規劃、加工制造、性能分析、質量檢驗以及企業各級過程管理與控制等產品制造的本質過程。“虛擬制造”雖不是實際的制造,但卻實現實際制造的本質過程,它在產品設計或制造系統的物理實現之前,就能通過模型來模擬和預估未來產品的形態、功能、性能以及可加工性等方面可能存在的問題,從而可以做出前瞻性的決策和優化實施方案,從而使制造技術發展到全方位預報階段。虛擬制造是實際制造在計算機上的本質實現,它是各種計算機輔助技術面向產品全生命周期的集成化綜合運用。

實際制造具有對物質、信息、能源進行轉換的功能,即投人原材料、生產、信息、電力等能源,制造出所需的產品及與產品相關的信息。虛擬制造是將實際生產中的“物質”和“能源”信息化,針對實際生產系統中的信息及被信息化的“物質”和“能源”實現與實際生產在信息上的等價交換,虛擬制造雖然沒有制造出實際產品,但卻生成了有關產品的信息以及制造產品所需的信息。

1.2虛擬制造的分類

虛擬制造既涉及到與產品開發制造有關的活動,又包含與企業組織經營有關的管理活動。根據所涉及的范圍及工程活動類型,可將虛擬制造分為三類:以設計為核心的虛擬制造;以生產為核心的虛擬制造;以控制為核心的虛擬制造。

1).以設計為核心的虛擬制造。以設計為核心的虛擬制造將制造信息引人設計過程,利用仿真來優化產品設計,從而在設計階段就可以對零件甚至整機進行可制造性分析,包括加工工藝分析、熱力學分析、動力學以及運動學分析等。主要解決“設計出來的產品是什么樣”的問題,以便對產品各方面性能進行仿真與評估;

2).以生產為核心的虛擬制造。以生產為核心的虛擬制造將仿真技術溶人生產過程模型,以此來評估和優化生產過程,以低費用快速評價不同的工藝方案、資源需求計劃、生產計劃等。主要解決“這樣組織生產是否合理”的問題,以便對生產過程進行仿真,對各個生產計劃進行評估;

3).以控制為核心的虛擬制造。以控制為核心的虛擬制造將仿真技術加到控制模型和實際處理中,實現基于仿真的最優控制。充分利用計算機的強大功能將傳統的各種控制儀表、檢測儀表的功能數字化,對生產線的優化等生產組織和管理活動進行仿真。主要解決“如何去控制”的問題。

2虛擬制造的特點

與實際制造相比,虛擬制造具有其本身的特點:

1).虛擬性。虛擬制造不是真實的制造過程,不生產實際的產品、不消耗真實的材料與能源,是通過數字化手段來對真實制造過程進行動態模擬以實現制造的本質過程;

2).基于數字化模型的集成。虛擬制造過程依賴于模型,涉及到的模型有產品模型、過程模型、活動模型和資源模型。通過這些數字化模型在計算機上的集成,實現對產品的設計、制造、測試、裝配等操作,而不再做對傳統的原型樣機的反復修改;

3).支持敏捷制造。由于整個過程的信息存儲在計算機內,能夠根據用戶需求或市場的變化快速改型設計,快速投人生產,能夠大幅度壓縮開發新產品的時間、提高質量、降低成本;

4).分布合作。借助于計算機網絡,虛擬制造可使分不在不同地點、不同部門的不同專業人員對同一個產品模型同時工作,相互交流,實現信息共享,減少大量文檔生成及其傳遞的時間和誤差,從而使產品開發更快捷、優質、低耗地響應市場變化;

5).仿真結果的高可信度。虛擬制造就是通過模型的驗證、效驗等仿真技術來檢測設計出的產品或制訂出的生產規劃,使得產品開發或生產組織一次成功,所以它能真實地反應實際對象。

3虛擬制造的關鍵支撐技術

虛擬制造借助于虛擬環境中獲取的各種信息,集成和綜合了可運行制造的環境,用來改善從裝配產品的概念設計到動態仿真的各個階段。虛擬制造技術涉及面很廣,如環境構成技術、過程特征抽取、集成基礎結構的體系結構、制造特征數據集成、多學科交叉功能、決策支持工具、接口技術、虛擬現實技術、建模與仿真技術等。其中后三項是虛擬制造的核心技術。

3.1虛擬現實技術

虛擬現實(VirtualRealityVR)技術是美國JaronLanier于1989年首次提出的,該技術的內涵是由計算機直接把視覺、聽覺和觸覺等多種信息合成,并提示給人的感覺器官,在人的周圍生成一個三維的虛擬環境。從而把人、現實世界和虛擬空間結合起來,融為一體,相互間進行信息的交流和反饋。虛擬現實技術或由它構建的系統,最重要的特征在于沉浸感(Immersion),交互性(Interaction)和構想性(Imagination)。

虛擬現實技術綜合利用計算機圖形系統、各種顯示和控制等接口設備,在計算機上生成可交互的三維虛擬環境。虛擬現實系統(VRS)由人機接口、軟件技術、虛擬實現的計算平臺等部分組成。利用VRS可以對真實世界進行動態模擬,通過用戶的交互輸人,并及時按輸出修改虛擬環境,使人產生身臨其境的沉浸感覺。

3.2建模技術

虛擬制造系統是現實制造系統在虛擬環境下的映射,是現實制造系統的模型化、形式化和計算機化的抽象描述和表示。虛擬制造系統的建模包括生產模型、產品模型和工藝模型。

(1)生產模型。可歸納為靜態描述和動態描述兩個方面。靜態描述是對系統生產能力和生產特性的描述,給出產品設計方案的可能性;動態描述是對系統動態行為和狀態的描述,進而預測產品生產的全過程;

(2)產品模型。產品模型是制造過程中,各類實體對象模型的集合。對虛擬制造系統來說,要使產品實施過程中的全部活動集成,就必須具有完備的產品模型,即產品模型描述的信息既包含產品結構、產品形狀特征等靜態信息,還包含能夠進行干涉檢查,各項性能分析等方面的動態信息,是能夠通過映射、抽象等方法提取產品實施中各活動所需所有信息的模型;

(3)工藝模型。將工藝參數與影響制造功能的產品設計屬性聯系起來,以反應生產模型與產品模型之間的交互作用。工藝模型必須具備以下功能:計算機工藝仿真、制造數據表、制造規劃、統計模型以及物理和數學模型。

3.3仿真技術

仿真就是應用計算機對復雜的現實系統經過抽象和簡化形成系統模型,然后在分析的基礎上運行此模型,從而得到系統一系列的統計性能。由于仿真是以系統模型為對象的研究方法,借助于計算機的快速運算能力,可以用很短時間模擬實際生產中需要很長時間的生產周期,因而可以縮短決策時間,避免資金、人力和時間的浪費,并可重復仿真,優化實施方案。

仿真的基本步驟為:研究系統、收集數據一建立系統模型*確定仿真算法*建立仿真模型神運行仿真模型*輸出結果并分析。虛擬制造系統中的產品開發涉及到產品建模仿真、設計過程規劃仿真、實際生產過程行為仿真、裝配過程仿真、檢驗過程仿真等,以便對設計結果進行評價,實現設計過程早期反饋,減少或避免產品設計錯誤。

4虛擬制造技術的現狀分析

盡管虛擬制造技術近年來在國際上取得了迅速的發展,但是目前還缺乏從產品設計全過程的高度開展虛擬制造的研究,集中體現在以下方面。

4.1基于集成的數字化產品模型技術尚處于概念階段

(1)CAD模型中的產品信息含量太低。CAD模型是在產品的設計過程中形成的,很多信息(幾何的非幾何的)需要記錄在其中,它是重要的數據源。在虛擬制造中,很多分析模型需要從CAD模型中提取相應信息。然而目前的CAD模型主要是從幾何實體的角度描述產品,遠不能全面的描述產品,能夠提供的共享信息太少;

(2)現有的CAD模型無法支持產品的概念設計。產品的全新設計要經過概念設計、詳細設計、產品工藝規劃及制造幾個過程,而CAD模型只支持產品的詳細設計;

(3)缺乏良好的產品信息重用機制。由于目前各應用軟件間的產品數據交換主要是通過專用的數據接口來實現,這種轉換也是同一問題數據的簡單映射,無法實現模型間數據的自動轉換和衍生,無疑增加了虛擬制造產品開發的復雜性。

4.2產品創新支持工具尚不充分

(1)缺少創新設計支持系統。產品創新設計是一門綜合性科學,需要新技術、新材料、新工藝的支持。虛擬制造的環境為創新設計提供了很好的運行機制,但是還需進一步組織開發創新設計的支持系統;

(2)缺乏將知識與虛擬制造結合的工具。知識可以創造革新產品和新技術,產品創新注重知識。但是由于知識表達與組織的復雜性與重要性,如何將其與虛擬制造的數字化產品結合起來是一個有待解決的難題;

(3)缺少交互式外形設計技術與虛擬制造的集成工具。

目前,虛擬制造被認為是最有發展前景的產品創新技術。如何解決將有關產品整體定位、外觀設計的交互式外形設計技術引人到產品虛擬制造中并與之有機地集成起來尚需進一步研究。

4.3產品數字化技術

(1)基于產品數據管理(PDM)與其他軟件的集成問題。產品數字化的核心是PDM技術的應用,目前,出現了各種版本的PDM軟件,但是缺乏標準,由此造成了PDM軟件與其他應用系統的集成問題。在虛擬環境下,各專業、各部門人員基于同一產品模型協同工作,必須解決PDM與其他應用軟件的集成;

(2)虛擬產品開發的產品數據組織體系。虛擬產品開發方式生成的產品數字樣機的產品結構樹既要反映產品設計階段的構造層次結構、產品的裝配順序,還要反映生產流程,制造部門可以直接根據產品數字樣機進行制造。因此,研究適合虛擬產品開發的產品數據組織體系是切實必要的;

(3)與數字化產品模型相關數據的組織和管理。

產品的數字化包括建立產品的數字模型及其相關的性能指標,包括結構分析、運動學分析、動力學分析、熱力學分析的結果,為產品的定型提供理論依據,并對產品性能進行改造。如何有效地解決數據的組織和管理,使之有效地適合虛擬制造的需要是目前研究的熱點。

4.4制造過程仿真建模方法和技術

基于物理模型的制造過程仿真技術已經得到廣泛應用,但建模方法與建模技術仍未有突破性進展。

(1)虛擬加工工具有待完善。目前已有很多商品化軟件可以進行“可加工性”評價,但虛擬制造還需研究開發大量的虛擬加工分析工具,如具有切削力分析功能的加工過程仿真系統等;

(2)虛擬裝配的基礎理論研究。虛擬制造對虛擬配中的公差分析與綜合技術還缺乏理論基礎,在模型的生成以及對ISO公差標準、形位公差的支持方面還存在很多問題,迫切需要解決;

(3)裝配工藝規劃的進一步研究。目前基于虛擬裝配工藝規劃的研究存在很大的局限性,主要是指:僅考慮沿坐標軸方向的平移,裝配運動方式過于簡單;偏重于幾何計算,工程語意知識的利用有待加強;裝配順序的選擇標準不夠廣泛和統一;

(4)虛擬測試技術研究。虛擬測試是成功運用“虛擬產品開發”技術的關鍵環節,也是必不可少的。當所有環節計算機化后,測試和效驗環節就成為影響效率的重要因素。

篇4

我國的剪紙藝術源遠流長,其自身的形成和發展經歷了漫長的過程。據考證,在剪紙藝術出現之前,人們就已經學會用雕、鏤、剔、刻、剪的技法在金箔、皮革,甚至樹葉上刻紋樣,這為剪紙藝術的形成奠定了一定的基礎。伴隨著紙的出現,剪紙開始成為民間大眾的一種藝術表現形式。剪紙是一種傳統民俗文化,它用鏤空的手法給人以透空的感覺和視覺上的享受。剪紙這種藝術形式廣泛流傳于中國民間,其材料易得、成本低廉、制作簡單,是百姓美好愿望、審美理念最簡單而又直接的綜合體現,具有鮮明的藝術特色和豐厚的文化內涵。

(一)構圖方式

中國傳統剪紙是一門平面二維的紙質鏤空藝術,它“線線相斷”,卻又“線線相連”,其基本單元是線條和塊面,基本語言符號是裝飾化的點、線、面[1]。由于材料的限制,剪紙很難表現層次多變的內容、物體體積、光影效果、深度和起伏,因此剪紙藝術采用平視構圖,即任何形象的塑造都共存于一個特定形制的可視平面內。在沒有體積、空間、透視、比例關系的約束下,通過對素材的極度概括和大膽取舍,用簡練的線條進行概括,使剪紙畫面重點突出、黑白關系虛實相襯,以增強作品的表現力,用平面的視角表現立體世界的物象。與西方的焦點透視不同,中國傳統美術在透視上不追求縱深感,而有著“看得多、看得全”[2]的藝術特征。剪紙藝術采用散點透視的構圖方法,將多種物象組合到一起,彼此獨立互不交叉。

(二)造型手法

“中國民間剪紙的造型更趨于傳情而不在寫形,更在于寫意而不在寫實”[3],因此傳統剪紙作品的造型具有概括性、隨意性、象征性和平面性的特征。剪紙是樸實的勞動人民對美好生活表達期許的一種藝術形式,因此在剪紙作品中,創作者善于把多種物象組合在一起,以表達想象中的美好結果。在剪紙作品中,無論是一個還是多個形象組合,皆以“以象寓意”、“以意構象”來造型,而不是根據客觀的自然形態來造型。受工藝的限制,剪紙無法采用完全寫實的方法,因此在創作時會突出表現物象輪廓特征,并運用變形、夸張的手法來突出表現對象的特點。

(三)文化內涵

傳統民族風俗是文化和藝術的依據和載體:因為民族風俗,造物設計必然具備了民族文化的社會群體性和全文化性,這是造物藝術的獨特性質。中國民間剪紙藝術作為民俗文化組成鏈條中的重要一環,它并不是以單純的藝術形式存在,而是具有實用功能和社會功能。[4]傳統剪紙藝術形成于經濟發展落后的農耕時代,那時的人們希望遠離貧窮、天災、疾病的威脅,他們幻想另一個美好世界的神靈相互感應,愿他們多子、多福、長壽、吉祥,于是他們將這種美好的意愿和情感借用剪紙這種藝術形式來表達,將剪紙用來祭祀、祈福。隨著社會的發展,剪紙的裝飾性、實用性和藝術性不斷增強,題材類型、表現方式、造型手法也更加豐富多變。從最初的祭祀祈福到后來的裝飾,剪紙這種藝術形式作為民俗文化的載體,它深刻的反映了中國勞動人民原始的視覺思維方式、審美觀念以及中國的本源哲學和世界觀。

二、傳統藝術在現代產品設計中的運用方法

柳宗悅認為,尊重傳統并不是重復古代,若是那樣就會陷入停滯或帶來倒退[5]。中國傳統藝術是有生命的,不能沒有創造和發展,在傳統的基礎上發展才能讓傳統藝術富有更強的生命力和感染力。剪紙這門極具欣賞價值的傳統藝術,其突出特色體現在圖案視覺效果上陰陽形的交替使用以及圖案的內容寓意表達,其視覺效果通過采用近似、漸變、變異、密集、放射、肌理等形式營造。剪紙藝術的色彩、構圖、造型等是現代設計的重要素材,但對它們的應用不能停留在簡單的復制、沿用層面,“要做到完美的融合,就一定要對剪紙藝術充分了解,將制作工藝、創作技巧、文化特征以及藝術個性等充分掌握”[6]。

(一)構圖方式在產品設計中的應用

“剪紙藝術”獨特的表現形式和材料加工技術,是區別于其它藝術形式的顯著標志。[7]圖1、圖2是來自06倫敦設計節的兩件作品,SusanBradley設計的光雕板飾。該作品用一層薄金屬板制作而成,其中最為引人注目的是用剪紙手法制作而成的精美圖案,這些剪紙圖案極大地增強了產品的審美功能。雖然這些精巧的花紋都是用激光技術刻出來的,但其虛實相依,陰陽共存的風格和剪紙藝術中鏤空的構圖方式如出一轍,不僅突出了作品的形式感,也賦予了作品新意的視覺效果。

(二)造型理念在產品設計中的應用

傳統民間剪紙縱橫時空的造型手法是人們的愿望、理想和精神境界的一種體現。剪紙藝術縱橫時空的造型理念是超自然形象的組合,是人為的虛化形成,它體現了作者無窮的想象力與創造力。不同特征屬性的形象組合起來能給人深層次的思考和聯想,更能體現出多種象征和寓意。如圖3,托德•布歇爾設計的伊卡魯斯之燈(IcarusLight,2005):這是一款羽翼型燈,設計者以希臘神話里過于靠近太陽飛行而使翅膀融化墜落的少年伊卡魯斯(Icarus)為主題,插上翅膀的燈飾既浪漫唯美又不失飄逸瀟灑。這種設計題材反映了設計者的愿望以及他的精神世界。英國本土設計師YuJordyFu設計了一系列以“云”為主題的燈具(如圖4),在這組產品中,設計師細心的將生活中的的點點滴滴用剪紙藝術記錄下來,裝點家居環境。YuJordyFu將剪紙從二維拓展到了三維的世界,將人、植物、建筑等多種元素有機的結合在一起,圖案樣式紛繁復雜卻又極具概括性,配合著若明若暗的燈光,呈現出一番獨特的視覺效果。設計師“以象寓意”,表達了對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的美好愿景。

(三)符號化元素在產品設計中的應用

在滿足產品功能的基礎上,通過賦予產品具有中國傳統風格的圖案、色彩、材質,適當地更改產品的表面特征,可使之具有中國傳統獨特的韻味,這是一類較為常用且簡便的中式產品設計方法。中國傳統文化博大精深,對中式產品設計來說,則蘊含著豐富的圖案素材,因此元素的選取、提煉與滲透是傳統藝術在現代設計中應用的一個必不可少的環節,否則只是簡單的裝飾。在中國傳統文化中龍和鳳分別代表男性和女性,將龍紋和鳳紋組合在一起成對出現體現了和諧對稱的陰陽之美,所以古代人們喜歡用“龍鳳呈祥”來形容夫妻間相親相愛、相濡以沫、怡合百年的忠貞愛情。與“龍鳳呈祥”一樣,“囍”字也承載著對新婚夫婦比翼雙飛、幸福美滿、白頭偕老的祝福。“龍鳳呈祥”和“囍”字符號在新人結婚時運用最多最廣,(如圖4),該款臺燈,采用了剪紙的藝術形式,并選擇了傳統剪紙作品中常見的吉祥圖案。臺燈的四個立面以“囍”字作為裝飾骨架,在相接的兩個立面上分別配以龍紋和鳳紋,寓意“龍鳳呈祥”。紅色的外觀加上暖色的燈光,增添了濃郁的中國傳統韻味。

(四)意境美在產品設計中的應用

意境是中國傳統美學思想的重要范疇,李可染認為“意境是藝術的靈魂,是客觀事物精粹部分的集中,加上人的思想感情的陶冶,經過高度藝術加工,達到情景交融,借景抒情,從而表現出來的藝術境界,詩的境界。”剪紙藝術在創作與表現過程中體現了形式層的悅耳悅目、意象層的悅心悅意、意境層的悅志悅神。國內剪紙藝術設計用于產品設計的優秀例子不多,而國外一些設計師卻借鑒了我國的剪紙藝術的理念,設計出了具有強烈視覺沖擊力卻有充滿意境的作品,荷蘭設計師托德•布歇爾就是其中最典型的代表。托德•布歇爾善于從中國傳統剪紙藝術中汲取靈感,從他的作品中很容易看到中國傳統剪紙藝術的影子,其設計作品大多圍繞“自然”的主體,以動植物作為作品的主題風格。如圖5,花冠之燈(GarlandLight,2002)是托德•布歇爾的成名之作,設計師將在森林里散步所感受的植物光影大膽融入作品中,采用切割的方法將薄金屬剪裁出花草茂盛的剪影,層層疊疊的花草“剪紙”掛在燈光上,透著隱約而刺眼的光,運用三維立體的重迭剪紙技法令作品散發出仿佛童話故事里的仙境氛圍。

三、結語

篇5

(一)“旅游工藝品”的概念及旅游工藝品設計的形式美要求

1、“旅游工藝品”的概念國內外很多學者對于旅游工藝品的概念有不同的見解,一般認為,旅游工藝品是指依據現階段旅游市場的發展狀況和消費者需求的變化在原生工藝品的基礎上進行一些加工處理而形成的一種全新的旅游商品。旅游工藝品是旅游商品的重要內容之一,具有強烈的區域特色,其主要包括陶瓷類、鑲嵌類、織繡類和雕刻類等以及相關的傳統和民間工藝品。隨著區域特色的不同,旅游工藝品的表現形式也具有多樣性。因此,可以認為,旅游工藝品不僅是旅游商品的重要表現形式之一,而且具有自身的重要特色包括地域性、紀念性和民族性等,是藝術價值與旅游產品的完美結合。

2、旅游工藝品設計的形式美要求我國旅游市場中的旅游工藝品設計水平差異性很大,存在造型單一性、工藝技術程度較低等嚴重問題。旅游工藝品的設計和開發難以滿足消費者不斷增長的消費需求。因此,要想滿足游客的消費需求,帶動當地經濟文化產業的長期發展就必須要從整體上提高旅游工藝品的設計水平。旅游工藝品的設計除了要考慮地域文化、人性親和力等以及當地產業的特點室外,還要不斷引進先進的設計理念和設計方法以豐富工藝品設計的思維和語言,這樣才能夠設計出迎合現代形式美特點以及具有現代化和國際化的旅游商品,以此提高旅游商品的市場競爭力,因此需要不斷培養出具有現代設計理念和素養的人才隊伍,以滿足我國旅游產業發展的需求。

(二)構成藝術

1、構成構成是人類在發展過程中對大自然不斷理解和總結的結果。不斷是從平面色彩或是立體的角度都要充分了解構成的意義。對于“構成”一詞的解釋略有差異,可以將其理解為是對人類視覺要素的提煉和重組,是現代藝術設計必須要遵循的重要技術。以造型的視角來看,構成與寫實和臨摹有很大的區別,但是卻與自然原型有間接和本質的聯系。從感性的視角著手,通過我們理性的思維方式來提煉和升華視覺及空間形態效果。

2、構成藝術構成藝術經過將近一個世紀的發展逐漸成為現代造型藝術的重要基礎和手段。其主要以形態材料為基礎要素,依據視覺效果和形式美的法則以及心理學和物理學的相關原理進行組合的一門藝術。構成藝術存在于一切藝術和相關的設計之中,比如常見的繪畫藝術、攝影藝術以及雕刻藝術、環境設計、工業設計、裝飾設計等等。世界上很多國家在實現工業化的過程中都不斷引入和應用構成藝術,而且構成藝術也是促進現代產業和經濟不斷發展的有效手段之一。

(三)旅游工藝品設計和構成藝術的關系

旅游工藝品設計和構成藝術之間的關系是十分復雜的,既密切相關又存在很大的區別。構成藝術中的設計方法構成了現代所有裝飾藝術的基礎,旅游工藝品設計也是構成藝術在某一特定領域的實踐之一,工藝品從產品到包裝的整個過程都離不開造型,也離不開構成藝術的具體應用。因此,旅游工藝品設計是誕生在構成藝術之上的,以此達到視覺上的美感。與構成藝術一樣,旅游工藝品設計對設計思維也有著同樣的要求,即要求理性和感性兼具。要通過觸覺感知材料并發掘其潛力,通過抽象思維對組合元素進行分析,通過形象思維以構筑形態和表達情感。構成藝術對于形式美的應用情況將對旅游工藝品設計有著直接性的影響。構成藝術作為所有藝術與設計的基礎理論和方法,其所具有的創造性思維及語言是現代旅游工藝品設計過程中的精髓所在。

二、構成藝術的形式美

(一)構成藝術的形式美

形式美就是人類在長期創造美的過程中對于美的形式及其規律的一種經驗總結和抽象概括。對于形式美的法則不斷進行研究和探索可以最大程度上增強人們對其的敏感度,能夠在人們創造美的過程中起到更好的指導作用。熟悉和掌握形式美的法則,可以促使人們自覺地運用其相關原理來充分表現美的內容,以此實現美的內容與形式的相互統一。

(二)形式美法則

法則實際上是對原理的具體化,其中形式美法則是所有造型活動中必需的準則。旅游工藝品是各地人們通過不斷勞動而創造出來的具有區域性、藝術性等特征的旅游商品。必須要充分遵循形式美的法則才能夠最大程度上表現旅游工藝品的視覺效果和優良品質,并創造出優秀的旅游產品和顯示出其藝術價值。構成藝術的形式美法則有對比例與尺度、稱與均衡、節奏和韻律、對比與協調。隨著人們審美要求的不斷提高,形式美的法則在內容上不斷拓展,還包括聯想及意境、穩定與輕巧等。旅游工藝品的設計者應該具備精巧的創意并借助于工藝技術和造型感受力,以當地的文化因素為基礎,通過運用形式美的法則來創造出優秀的特色工藝品。

三、構成藝術的形式美在旅游工藝品設計中的應用

(一)平面構成的形式美在旅游工藝品設計中的應用

平面構成主要是研究在二維平面上依照一定的秩序來創造美的形象。其構成形式是有效表現形式美的重要手段,其在旅游工藝品設計過程中的應用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首先,重復。主要是指基本形的重復構成,其在旅游工藝品設計中的應用最為頻繁。其主要被廣泛應用于景區和景點內的紀念章、壁掛飾品以及編織物品等的設計中。重復的構成能夠創造出強烈的秩序感和節奏感,其產品的造型能夠具備動感和韻律之美。其次,漸變。主要是指事物的基本形構按照一定的規律發生階段性的變化。比如事物由大變小和由方變圓等,這也是旅游工藝品設計過程中最常用的構成形式。將其設計元素的依照一定的比例和大小及方向進行有序的排列,這樣就能夠最大程度上豐富旅游工藝品造型的藝術美感以及形式感。最后,近似。就是基本形以形似的規律發生變化。比如材料、形態、大小等的近似,這也是旅游工藝品設計中非常常用的構成形式。這種形式能夠賦予產品在對比與調和方面的統一性,使其達到對稱和均衡上的平衡感。除了以上幾種構成形式之外,旅游工藝品的設計還經常用到發射、特異等構成形式。這兩種表現形式往往用于具有照明功能的某些工藝品的設計中,因此會更加顯示出視覺上的形式美感。

(二)色彩構成的形式美在旅游工藝品設計中的應用

色彩構成本質上就是對色彩的創造,是其表現形式中的創造性的思維方式。是一種較為系統和完整地認識色彩的理論。能夠將復雜的表面現象還愿成為基本的要素組合。通過對色彩物力等相關特征的分析使用色彩對比等手段來實現色彩的完美組合,創造出色彩美的效果,是藝術設計中的基礎學科,也是具有較強藝術設計的構成體系之一。構成旅游工藝品形式美的要素主要包括造型、材質和色彩等。但是在這些因素中,色彩的作用最為重要,其能夠最先吸引消費者的注意,在旅游工藝品市場競爭過程中色彩構成是構成其競爭力的最重要的因素,由此可見色彩美是旅游工藝品實現價值增值的重要途徑。完美的色彩設計要將色彩本身的審美性與旅游工藝品所具有的紀念性和實用性實現緊密結合,以此達到高度的協調與統一。色彩的對比與調和應高將旅游工藝品的文化內涵與消費群體的特征相結合,實現產品形態的協調的色彩關系,實現色彩的內在統一。由于不同工藝品在結構和材質以及表現手法上的差異,導致其對色彩的要求也存在很大不同。

(三)立體構成的形式美在旅游工藝品設計中的應用

立體構成主要就是按照美的形式法則通過使用各種材料將形態要素進行組合,進而形成新的三維造型。從本質上講,旅游工藝品設計就是進行三維立體造型的一項活動,和平面構成以及色彩構成相比較,立體構成在旅游工藝品設計中從理念到實體更具有現實意義。首先,通過對設計者的構成訓練能使其掌握構成的主要方法和形式,使得設計者提高對形式美的認識,使其造型感以及判斷力得以提升。另外,構成設計中對設計者有明確的要求,設計者要掌握點、線、面、體的構成形式和方法,以便于創造出多樣化的最終形態,最大程度上豐富旅游工藝品造型和樣式。立體構成在旅游工藝品設計中的運用能夠使其產生最能吸引消費者的韻律之美,使得旅游工藝品的具有層次美感,能夠體現工藝品設計中的地域特色和構成方式的巧妙性。立體構成的方法是現代和傳統的完美結合,對于提高旅游工藝品的藝術性和市場競爭力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四)旅游工藝品設計與肌理形式美

肌理就是物體表面所體現出的紋理結構,也就是多種縱橫交錯、粗糙平滑、高低起伏的紋理變化,能夠表達人類對于物體表面紋理特點的感受。在現代旅游工藝品設計的過程中,通過創造各種肌理形態、多樣的材質、差異化的工藝手法等能夠產生各具特色的肌理效果,同時能夠創造出多樣化的外在造型表現形式。為了增強旅游工藝品的視覺效果、觸覺手感、視聽美感等,設計者都要在工藝制作方面進行不斷創新,通過嘗試各種材質的加工,通常會超出現有的想象而出現很多意料之外的肌理效果,以實現人們對美的享受。以現代銀器工藝品為例,設計者勇敢地打破了傳統銀器造型思維模式的限制,以銀材料模擬天然材料的肌理,使得金屬工藝品增添了傳統天然材料的質感和情懷,最大程度上豐富了現代工藝品的文化內涵和視覺效果,使得人們對于傳統工藝品的現代性有了更深入的認識,也實現了旅游工藝品設計的創新。

四、總結

篇6

盡管每一部影片所展現的文化形態、內涵各有不同,但其中包蘊的文化闡釋價值有些則又是共通的。如第五代導演的作品均表露出強烈的自我意識和創新意識,在選材、敘事、結構、語言等方面標新立異。作品的主觀性、象征性、寓意性都比較強,注重人物內心表現,探索民族化的歷史和民族心理的結構,從電影本體出發,努力建構獨具民族內蘊和民族形態的文化模本等等。中國第五代導演的例子表明,不論是什么電影,也不管是哪位導演的作品,在文化闡釋價值的構成中,必然有一些共通之處。概括說來,電影作品的文化闡釋價值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民俗學價值

最常見的文化闡釋價值是通過觀賞一部影片,闡釋其中所反映的某個時代、地區、民族的民風和民俗。人類的精神生活中有兩個傾向,一是眷戀故鄉,對本土文化有特別的親近感;一是向往遠方,對異域文化有特別的新鮮感。愈是民族的也愈是世界的,具有鮮明民族和地域文化特色的影片往往容易得到各方的青睞,這也是中國影片屢獲國際大獎的重要原因。而人們喜愛觀賞影片的一個重要原因也就是能經常地、直觀地接觸豐富多彩的異域文化,了解世界各個民族的不同風情。

闡釋民風、民俗主要通過影片特有的環境、道具、布景以及不同民族演員的服飾、歌舞、語言等展開。如美國影片中燈紅酒綠的現代都市、英國影片中荒涼寂寥的莊園城堡、拉美影片中莽莽蒼蒼的原始森林、阿拉伯影片中廣闊無垠的瀚海沙漠等等,這些都讓觀眾一下子就進入了特定地域民族的特有文化氛圍之中。再如日本人的和服、美國人的牛仔服、歐洲人的燕尾服、中國人的長袍馬褂等等幾乎都成了特有的民族文化符號。還有印度和日本影片中的歌舞表演,中國影片中的腰鼓、“顛轎”和信天游,美國影片中的“淘金”浪潮,歐洲影片中的“決斗”情結,無不傳遞出各具時代風情和民族特色的文化信息。當然,電影作品的民俗學價值還只是文化闡釋價值中的表層價值。

二、社會學價值

電影作品中所包蘊的社會學、歷史學、政治學等內涵,也是影片中常見的文化闡釋價值。這些文化價值作為內在層面的文化形態特征,往往存在于影片的內部結構中。如歷史事件、政治風暴、社會習俗、民間傳說等等,常常成為一些影片的整體構架,從中可以闡釋出極為豐富的文化價值。《拯救大兵瑞恩》、《羅生門》、《》、《茶館》、《泰坦尼克》、《無頭騎士》等等都是生動的例證。拍攝于20世紀40年代初的《公民凱恩》更堪稱這方面的典范。影片是根據美國實有其人的億萬富翁、新聞大王威廉·倫道夫·哈斯托的生平事跡創作的。它陳述了新聞巨子凱恩作為“大國民”精神風貌,并且由這個人物撲朔迷離的命運概括了人類前史時代的深刻命題:資本與人性的沖突以及人性在現代社會生活中的普遍性異化。是資本這個怪物打破了幼年凱恩的平衡,資本的教育代替了母親的撫愛;是資本這個怪物在養成了凱恩作為社會人的才干的同時,也激發了他對資本的貪婪。他的巨大財富的累積,是以犧牲人的良知和人的情感為代價的;也是資本這個怪物使凱恩承受著現代聲色犬馬生活的輝煌,同時也徹底地撕毀了他在人的生活中的全部溫情。凱恩擁有資本和現代生活提供的宏傳版圖,但他卻失掉了人最美好的東西和最基本的享受。他沒有愛人,也失去了朋友,他是孤獨的,生前如此,彌留之際也不能免,他的那句般的“玫瑰花蕾”,顯示了他的心靈上的疲憊,同時也是心靈的自覺。它發生在凱恩相對遠離現代生活的時刻,并且聯系著他尚未涉足現代生活的孩提時代,因而帶有特別的催人沉思的力量。凱恩的形象呈現著一種全新的沉思的濃度,幾乎也是他生存的那個國家巨大歷史矛盾的回響,從中觀眾幾乎可以完整地了解到“凱恩時代”美國社會的方方面面。

簡析電影作品的文化闡釋價值

三、生命學價值

電影作品中所蘊含的生命價值(特別是人生價值)是電影文化價值中較為深層,也較為重要的闡釋價值。草長鶯飛,虎嘯猿啼,生命的蹤跡無處不在。“生命之樹常青”,而體驗生命、思索生命、張揚生命,也是電影藝術魅力的源泉。生命不是空洞的概念,而是充盈于每一個個體的存在中。如法國著名導演讓·雅克·阿諾執導的動物影片《熊》,由一只小熊擔任主角,以一只大棕熊為最佳配角,再加上兩名獵人,組成了全部演員陣容。影片用擬人手法,始終以小熊的“悲歡離合、喜怒哀樂”為主線,通過小熊那些頗有“傳奇”色彩的經歷,把觀眾帶入大自然中。攝影機展示的完全是熊的視野和范圍,觀眾在欣賞到一幅幅平時不易接觸到的自然景象的同時,深深感受到生命的律動和豐盈,進而領會到人與動物、人與自然的合諧是多么美麗又是多么重要。但電影由人創造,并因人而存在,其中心必然是人的生命形式和命運。從這個意義上說,“只有人才是美的,只有充滿生命的人才是美的”。每一個人的生命都值得仔細審視,都有屬于自己的秘密與夢想。電影藝術只有與人的生活、命運緊緊聯接在一起,才能叩響出生命的感覺,探尋到生活的意義。

透視生命,首先要展現人的生存方式。好萊塢影片精心描述了一種高度現代化和“理想化”的北美生活方式:文明、舒適、溫情、浪漫……男主角正直幽默,女主角能干漂亮,由此構成了對亞洲廣大青年觀眾的強大吸引力。與此類似,我國《黃土地》、《老井》和《愛情麻辣湯》、《沒事偷著樂》等影片分別展示了傳統的中國農村生存方式和現代的都市生活方式,因而引起中外觀眾的強烈興趣和深刻關注。生命體驗更多地存在于日常生活中,更多的人像克萊默夫婦、貧嘴張大民一般地“活著”,活在窘迫困頓中,活在雞零狗碎中,活在嘈雜擁塞中。高明的電影敘事和觀賞正在于濾去浮動的煙塵,聆聽生命真實輕微的音色。有時生命體驗也存在于罕見的突發事件中,特別是在面對巨大生存挑戰的災難時,人的生命意義會在短時間內爆發,在一瞬間閃現出劇烈而灼人的人性光輝。如《地震》、《龍卷風》、《活火熔城》、《天地大沖撞》等展現人類在自然災難面前的無能為力和堅強不屈;《泰坦尼克》、《緊急迫降》、《恐怖地帶》等則充分展示了人在技術社會里對不被自己了解或控制的技術災難的恐懼無助和劫后余生的生命體驗;《現代啟示錄》、《獵鹿人》、《細紅線》、《辛德勒名單》、《發條桔子》等則向觀眾展示了人的生命在人為的災難(如戰爭、暴力犯罪)面前既是無比脆弱,不值一錢,又是彌足珍貴,至高無上。人類的生命價值正是在生存形式的變幻中不斷得到實現和充實,人活著不管是享受生命,還是含辛茹苦,都是生命之光的閃耀。

論文簡析電影作品的文化闡釋價值來自

對每個具體的生命過程而言,淺的是人生的表象,而深的是人的情感世界。情感始終是電影創造的核心,對生命感覺的捕捉,經常表現為對情感的凝聚與剖析。電影敘事以人們的情感和心理方式為主脈,兩點之間直線最短,而將心比心,以情動情,是溝通創作者和觀眾心靈的最有效的途徑。“如果充分意識到情感意味著意識到它的全部獨特性,那么充分表現情感就意味著表現它的全部獨特性。”(科林伍德《藝術原理》,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5年版,第116頁)當人的內心隱藏著旋轉運動的情感潛流時,當情感在相反的兩極——歡樂與悲傷、希望與絕望、真誠與虛偽之間持續擺動時,電影讓觀眾看到了人類靈魂的最深處。《雨人》中的兄弟情深,《城南舊事》中的淡淡鄉愁,《廣島之戀》中的復雜戀情……或甜蜜或苦澀的種種情感,雖然是一時一地的故事,卻似一只弓拉動千萬人的心弦,喚起了縈回于每個人心頭的思緒。無論是“大江東去”,還是“楊柳岸曉風殘月”,只要表達的是永恒的情緒或意志傾向,即便是微山淺水,也能于細微處見出廣博,化瞬間成為永恒。因為“在這一瞬間,我們不再是個體,而是整個族類,全人類的聲音一齊在我們心中回響”(伍蠡甫、胡經之主編《西方文藝理論名著選編》下卷,北京大學出版社,1987年版,第375~376頁)。

電影中的生命意蘊、人生價值是電影文化闡釋價值中最易與觀眾產生交流和共鳴的部分,觀眾觀賞電影,通過經歷影片中人物的生存狀態和生活方式,品嘗影片中人物的酸甜苦辣,體味生活的歡愉和艱辛,以達到認識自身、珍惜生命、善待生活、完善人生的理想境界。一部《泰坦尼克》,讓多少人為之感傷,為之感動,為之莫名的惆悵和振奮。既有愛的甜蜜,又有恨的痛苦;既有生的歡愉,又有死的偉大。大難來臨時的人生百態讓觀眾接受了一次心靈的洗禮。愈是美好的事物,當被破壞的時候,就愈具有悲劇的力量。電影中上演的一幕幕“悲劇”把觀眾,甚至把人類的整體生命價值推向一個個新的高峰。

四、哲學價值

電影作品文化闡釋價值中,最為重要也最為深刻的是其中所蘊含的哲學價值。電影能喚醒個體生命的感覺,更可以使藝術成為超越生命的有限而獲得無限的中介。追求永恒、普遍與無限,追求藝術創造的哲理化,是20世紀現代主義文學藝術的共同特征,也是現代影視藝術的總體趨向。

簡析電影作品的文化闡釋價值

哲學和藝術都是升華現象,藝術在追求升華的進程中往往就獲得了哲學品格。同樣是對戰爭的反思,《廣島之戀》和《現代啟示錄》就超越了一般的侵略與反抗、失敗與勝利、怯懦與英勇的簡單對照,而深觸到戰爭背后人性的永恒主題。一部絕好的驚險片素材,卻引起了黑澤明對人的思考,引出了發人深省的《羅生門》。安東尼奧尼曾表示:“我的影片源自我的情感,同時對應我的生活階段。”(S·查特曼《安東尼奧尼在1980年》,載《世界電影》1999年第1期,第236頁)然而他的作品卻讓東西方觀眾在個體中看到整個人類、整個世界的面影。只有關注整個人類的共同問題,才有可能引起普遍的共鳴;也只有穿透生活的表層,努力揭示出人類生存狀態的本質,才能使作品走向永恒。人,是藝術的宗旨,也是哲學的根本,而哲學意識賦予作品穿透時空的無窮魅力,也因此成為品評作品優劣的一個重要話語。

電影作品的哲學品格主要表現在對人類及其生存處境的理性思考。聰明的俄底浦斯解開了“斯芬克斯之謎”,作為謎底的“人”,卻成為人類更難回答的問題。“人是什么?”“我從哪里來?”“我到哪里去?”“我又是誰?”從兩千多年前的古希臘直到今天,這些形而上的命題被反復追問。電影藝術無法回避也不應回避對人、人存在的本性、人的內在與外在困境的探討。電影史上那些深刻與永恒的杰作都是創作者們以深邃的目光關注人及人生存的這個世界的結果。美國當代著名電影導演斯坦利·庫布里克在他為數不多的作品中,總是將探討人、人性、人類未來的命運等哲理化命題放到創作的首位。其中《奇愛博士》《二一年太空漫游》這兩部描寫未來的影片,更可以看作庫布里克關于人類未來的哲理化思考的升華。英年早逝的基耶斯洛夫斯基被譽為歐洲“最有獨創性、最有才華而又最無顧忌的導演”之一。盡管人們試圖從政治、宗教等各個層面上解讀他的電影,然而他那自省的目光始終超越政治、宗教和社會學層面,深情地注視著現代社會中破損的個體命運。如在他的堪稱“天鵝之歌”的杰作《三色:藍、白、紅》中,他拋開政治、社會、宗教乃至藝術的層面,深入探討“自由、公平、博愛”這些人類的生存原則在個人生命層面上的巨大意義。在基耶斯洛夫斯基看來,真正的愛情是廣博無私的,能使人高尚的,但錯誤的愛情足以讓人遺憾一生。人世之愛好比一個個切成兩半的蘋果,只有找到切下的那一半,才能相合無間,用別的半個蘋果來代替是不可能完美的。但沒有遇到真正的對象的人也不必因此封閉人生。基耶斯洛夫斯基是運用電影進行人生哲學思考的為數不多的當代導演之一。同樣出于對人的思考,對人存在的可能性的探討,中國有了深沉凝重的《黃土地》,有了自由奔放的《紅高粱》,有了氣勢磅礴的《霸王別姬》……有了與世界對話的可能。但應當承認,在我國每年為數眾多的電影創作中,真正能跳出政治、道德等框架,讓觀眾通過銀幕眺望人生萬象,在短時間內感悟直接的生存哲學的力作,可謂鳳毛麟角。注重使命感的中國電影在追求哲理化方面還有許多路要走。

五、宗教價值

電影作品中所蘊含的宗教價值也是值得關注的較為重要的文化闡釋價值。人類藝術文化的發展歷史表明,藝術和宗教一直有著密切的聯系和同構統一性。兩者以其對人類生活的晦暗性的洞燭、突破與超越,激情滿盈地傳達了一種普遍性的東西,從而改變了圍繞它的人們,把人們納入一種秩序之中,進入一種神圣的意義領域。人類通過藝術和宗教不斷提供的全新意義模式共同展現被創造的知覺和意義構架,解釋其經驗并規范其生活。宗教不僅成為藝術孕生的母體與土壤,而且直接與藝術創作有機地融合在一起,成為藝術發展的無可爭辯的因素。電影作為一門依靠現代科學技術的各項成果迅速發展起來的最年輕、最現代化的藝術樣式,同樣也深受宗教文化的影響。一方面,在長期的藝術發展歷程中,藝術宗教化非常突出,廣義地看,甚至可以說,從古至今,沒有一個偉大的藝術作品是無宗教的,而電影作為借鑒并容括人類藝術文化各種經驗的綜合性藝術,無可避免地或多或少地留下宗教文化的痕跡。另一方面,電影藝術的思維模式(包括創作思維模式和觀賞思維模式)和宗教的思維模式有共通之處。電影是影像的藝術,面對影像的電影創作者(包括電影觀賞者)對影像的偶然性、可能性、開放性以及紛至沓來轉變流動不可遏止的一切,收視反叫,耽思傍訊,在體味和知覺象外之象、景外之景、韻外之韻的同時,也會生出“終不許一語道破”的模糊感受與“無言之美”。這種創作和觀賞中的模糊性、神秘性,散發著深沉的宗教感。電影藝術家和觀眾就有可能在特定的時間和空間里,通過獨特的“影像”話語,獨力闡釋自己的經驗,得出與宗教相似的有關世界的結論,特別是對生命與神秘之物的沉思、頓悟、揭示,是與宗教(至少是亞宗教)感情和宗教經驗的理解相聯系的。以至于有人將到電影院觀賞一部電影也比作是舉行一次宗教儀式。

觀眾通過觀賞電影,特別是觀看宗教題材或與宗教相關的影片,可以看見在某種意義上他們已經覺察的東西(否則他們便不會知道他們需要它),發現在某種意義上他們已經構想的東西(否則他們便不會知道它已經喪失了,或者當它被發現時,也不能夠認出它來);而且還可以進一步看見他們至今不能看見的東西,甚至發現他們還沒有構想的東西。例如美國環球公司1988出品的影片《基督最后的誘惑》,這是一部探討耶穌在成神過程中的內心世界的影片。影片從耶穌當木匠為羅馬人制造用來處死猶太人的十字架開始,后來,耶穌的靈魂得到凈化,開始直接與上帝對話,又在沙漠中修煉40日,得到了驚人的神力;最后他得到神的昭示,應以犧牲自己來換取神對世人的拯救;他為了成為一個救贖的英雄,讓猶大出賣自己。但是就在他被羅馬人釘在十字架上即將成神的時候,發生了幻覺。他在幻覺中得救,結婚生子,過上了平常“人”的生活,直至垂垂老矣。在他行將就木時,猶大前來指責他的背叛行徑,此時他才幡然醒悟,并且發現他仍在十字架上作著最后的成神努力。通過觀賞該部影片,觀眾看到了神對人類的重要性,人類需要神的拯救;也發現了神不是天生的,而是由人自身修煉而成,神就是人;不盡于此,影片還進一步揭示出,神雖然是一個神,但他并不想成為一個神,人就是人,人也不想成為一個神。神之所以存在,是因為人需要有一個神,需要有別人來做他們的神。神不是本身性的,神不過是一種消費性的和權謀性、策略性的存在。神不是由于本身而偉大,神只是由于人的需要才偉大。當人有一天不需要神的時候,神就沒有任何存在的意義。這一點是對以往的關于神的觀點的一次顛覆,揭開了“神圣”不可侵犯的面紗,為人類自身的自我反省和發展作出了有益的嘗試和積極的貢獻。

簡析電影作品的文化闡釋價值

但是正如藝術與宗教具有“無言之美”,觀眾對電影文化中宗教價值的闡釋也是很難的。大多數影片蘊含的宗教價值往往與生命價值、人性價值、哲學價值交織在一起。即使是宗教題材的影片,也往往借宗教的外衣傳遞更為豐富的內在的人文價值和哲學價值。如韓國電影巨匠林權澤拍攝于1981年的影片《曼陀羅》,雖然以佛教為背景,但究其實,它在本質上體現的仍然是人本主義思想。在拍攝《曼陀羅》時,導演林權澤明確表示,不是要拍什么宗教電影,因為他對佛教并不關心,也不相信宗教,他只是讀了《曼陀羅》的原作后,覺得這是一個最適合將其感受附于畫面中的故事,那種為了實現理想而獨立奮斗直至殞身不恤的執著過程竟是那樣美麗,他相信能打動他的必能打動觀眾。《曼陀羅》以守戒苦修的法云和放蕩不羈的知山進行對比,兩個修行方式不同的人都朝著同一個方向——大徹大悟而去。影片中知山走的似乎是大乘佛教的路,他不是閉門苦參“瓶中之鳥”如何解脫,而是投身世俗救度眾生。在被政府封鎖的小島上幫病人洗澡,替窮人要飯,為逝者念經超度。在他的身上隱約透露出“有一眾生不得度者,我誓不成佛”的崇高信念。但知山似乎又是一個徘徊于欲望和虛無之間的凡人,直面的勇氣常常被無盡的欲望吞沒。影片通過熟原僧人之口轉述他的救度行為,都通過閃回將他的愛情故事(也即他對欲望和虛無的斗爭)以影像完整地表現出來,這樣安排顯然是導演有意削弱他身上的宗教性而突出人性的掙扎。知山像推著滾石的西緒弗斯一樣永遠無法達到解脫的山頂。知山酒醉后坐化在冬日的山路上,未完成的佛像和他額上深刻的歲月之痕,隱隱透出的遺憾之情,在暗示他未能真正得道。而法云由于母愛缺失造成的心理創傷十幾年來始終不能釋懷,“瓶中之鳥”即是法云受困的心。他期望通過不斷壓抑自己的欲望來得道,而事實上無論是逃避還是肉體上的酷刑都不能對其有所幫助。只有當這兩個看似對立,實則相反相成的人物思想最終融合時,通往解脫的門才會轟然洞開。法云在焚燒知山遺體時體會到知山的勇氣,終于下山尋母,與母親見面后安詳離去。影片定格在一條無止境的道路上,與片頭近兩分鐘的道路的長鏡頭遙相呼應,起到了喻示主題作用,求道之路漫漫其修遠兮,法云依然會堅定地走下去。觀眾在影片中體會更深的是知山、法云知其不可為而為之的人文精神,佛門戒規、禪門公案都只是對這一精神的點綴。《曼陀羅》確切地說是一部“人”的電影,而不是“佛”的電影。(參見吳丹《宗教外衣人本內核》,載《當代電影》1999年第2期,第116頁)

一般來講,文化價值是包括認識屬性、審美屬性在內的總體化的價值屬性,因而,電影作品的文化闡釋價值除了上面提到的民俗學價值、社會歷史學價值、生命學價值以及哲學價值、宗教價值之外,還有認知價值、審美價值等,電影文化自身的豐富性也為觀眾闡釋電影文化價值提供了豐富性。正因為電影作品具有豐富的可供闡釋的文化價值,方才形成了文化發展的當代奇觀:在電影誕生剛過百年的短短時間內,觀賞電影已經成為人們最普遍、也最平常的生活經驗了。

篇7

[關鍵詞]TD-SCDMA TD-HSPA 終端測試設備 硬件結構 軟件結構

中圖分類號:TN8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914X(2017)01-0333-01

TD-SCDMA系統經過近十年的飛速發展,目前已經形成了一條覆蓋芯片、終端、網絡設備、測試儀表等完整產業鏈[2]。一方面,HSPA+網絡從2008 年開始建設,過幾年的發展已開始初具規模;另一方面,Qualcomm、Marvell等國外芯片廠商也相繼加入了TD-HSPA+芯片的研發行列,它們的加入對芯片研發的質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已經開始提供具有TD-HSPA+功能的芯片,其中要保證芯片的射頻性能符合協議規定的標準。

一.TD-HSPA+終端測試設備功能概述

TD-HSPA+終端測試設備通過模擬基站、無線網絡控制和核心網的基本功能,實現協議25.331規定的信令流程,和終端進行信令交互,從而建立數據連接,讓終端一直處于數據連接狀態,以此來測試終端的射頻性能指標。

TD-HSPA+終端測試設備具有雙模特性,不僅能夠支持GSM、GPRS射頻測試,而且兼容TD-HSPA功能,能夠支持TD-SCDMA、TD-HSPA終端射頻一致性測試、音頻測試支持功能;同時具備非信令校準功能;能夠通過GPIB命令對儀表進行遠程控制;還能夠模擬TD-SCDM系統、產生TD-SCDMA信號并對信號進行分析;在生產線上終端測試設備可以對終端進行校準測試[3]。

二.TD-HSPA+終端測試設備硬件結構

圖1-1畫出了TD-HSPA+終端測試設備的硬件組成,包括射頻接收模塊、射頻產生模塊、雙工器、高穩時鐘模塊、基帶處理模塊、控制計算機、PXI總線及其他附屬模塊和線纜[4]。下面對這七個模塊的功能做簡要介紹。

1.射頻接收模塊

射頻接收模塊接收終端上行信號并把信號頻帶轉換到基帶,同時把接收到的信號轉換成LVDS數字信號,這樣基帶才能處理數據。

2.射頻發射模塊

射頻發射模塊接收基帶處理的下行數字信號,并把信號的頻段變換到TD-SCDMA規定的頻段發射出去。

3.雙工器

4.高穩時鐘

為載波發生器、射頻接收、產生模塊、基帶信號處理模塊提供穩定的時鐘信號。

5.基帶處理模塊

對上行和下行信號進行濾波,并完成物理層過程的實現。

6.控制計算機

TD-HSPA+的主控、協議棧、測量均在控制計算機上實現。

7.PXI總線

PXI總線把上述所有模塊聯系在一起,并且各模塊之間的通信也是通過PXI總線。

三.TD-HSPA+終端測試設備軟件結構

TD-HSPA+終端測試設備分為軟件和硬件兩部分,軟硬件架構都采用模塊化結構實現,各個模塊之間相互獨立,通過接口相互通信,這種模塊化結構使維護更加方便、也方便通過軟件升級。TD-HSPA+終端射頻測試是在原來儀表的基礎上通過軟件升級實現的。軟件架構完全按照協議規定的架構來實現,實現了物理層、協議棧、測量等模塊的功能,同時為了對三個模塊進行控制和模塊之間的數據傳輸需要主控和驅動來完成[4],軟件構成如圖1-2,其中虛線表示模塊間控制,實線表示數據或信令交互:

1.主控軟件包

主控軟件由控制與顯示兩部分組成。控制部分功能包括提供對儀表的控制接口,用戶可以通過接口操作儀表;對協議棧進行控制使得協議棧可以和終端進行信令交互、參數修改;對測量項的控制;用戶可以通過顯示部分來選擇需要的業務或進行必要的參數修改,而且測試的結果會顯示在界面上。

2.測量算法

測量項按照協議TS34.122要求,完成測量算法設計,對從驅動獲得的數據以及從協議棧獲得的對端控制信息進行計算,從而達到測試終端的射頻性能的目的。

3.協議處理軟件包

包括協議棧控制和腳本兩部分。協議處理完成功能:嚴格按照3GPP協議,完成RLC、MAC、MAC-hs/ehs、MAC-i/is實體的功能;模擬無線資源管理、非接入層和終端的信令交互功能。腳本處理模塊:根據主控的不同命令選擇不同業務模式下的腳本;實現發廣播、注冊、呼叫、掛機等操作下的信令流程功能,主要用來在網側和終端建立數據連接。

4.物理層

物理層完成上行和下行信號信道編碼、調制、擴頻、分割、物理信道的映射等過程,同時物理層和測量項之間通過設定的接口進行數據傳輸。

5.驅動

驅動位于物理層和協議棧之間,把協議棧數據透明傳輸到物理層或者完成物理層和測量之間的數據傳輸。

基于軟/硬件結構的射頻測試儀表有很大優越性,便于軟硬件升級,儀表的可擴展性大大增強,這樣為了實現HSPA+的功能,就可以在原來的測試表上通過軟件升級來完成,很大程度上減小軟件開發難度,并且硬件不需要做改動。

四.總結

本文主要介紹了TD-HSPA+終端測試設備的功能和特點;然后介紹其系統的軟硬件架構和協議棧軟件結構。隨著TD-LTE的引進以及無線通信技術的快速發展,終端測試儀表設備有著更加廣闊的市場空間,相信未來LTE時代的終端測試設備將為終端廠商提供更加合理的解決方案,為產業鏈的蓬勃發展貢獻更大的力量。

參考文獻:

[1] 陳潔婷,TD-SCDMA系統中慢速動態信道分配技術的研究[學位論文],廣州,中山大學,2010

[2] 陳明,TD-SCDMA在我國的現狀與發展分析[學位論文],北京,北京郵電大學,2006

[3] 劉冰玉,TD-SCDMA終端綜測儀遠程控制與自動校準的研究與實現[學位論文],北京,北京郵電大學,2007

[4] 吳昊,TD-SCDMA/GSM雙模終端射頻一致性測量關鍵算法的研究和實現 [學位論文],北京,北京郵電大學,2010

篇8

英文名稱:Journal of Minimally Invasive Medicine

主管單位:廣西衛生廳

主辦單位:廣西醫學科學情報研究所

出版周期:雙月刊

出版地址:廣西壯族自治區南寧市

種:中文

本:大16開

國際刊號:1673-6575

國內刊號:45-1341/R

郵發代號:48-72

發行范圍:國內外統一發行

創刊時間:2006

期刊收錄:

核心期刊:

期刊榮譽:

聯系方式

篇9

英文名稱:Research & Progress of SSE Solid State Electronics

主管單位:工業和信息化部

主辦單位:南京電子器件研究所(中電科技集團公司第55所)

出版周期:雙月刊

出版地址:江蘇省南京市

種:中文

本:大16開

國際刊號:1000-3819

國內刊號:32-1110/TN

郵發代號:

發行范圍:國內外統一發行

創刊時間:1981

期刊收錄:

CA 化學文摘(美)(2009)

CBST 科學技術文獻速報(日)(2009)

EI 工程索引(美)(2009)

中國科學引文數據庫(CSCD―2008)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期刊榮譽:

中科雙效期刊

聯系方式

篇10

然而,在如此大膽的目標價格宣示背后,卻是無數研發工程師日夜辛苦的結晶。讓手機芯片大廠TI能夠領先業界推出手機單芯片解決方案的核心技術――數字射頻處理(Digital Radio Process, DRP)便是一個歷時8年的漫長研發之后終于有所成就的例子。投入DRP研發的價值何在?在產品生命周期通常不到3年的半導體業,為何TI愿意承擔如此可觀的風險?且讓幾乎從DRP項目啟動的第一天便開始領導TI DRP開發團隊的Bill Krenik現身說法。

8載研發 曾經備受質疑

時間回推到2001年6月,德州儀器對外發表世界第一款DRP產品BRF6100,并隨即在2002年宣布將投入手機單芯片解決方案的研發。“這個消息在當時確實引起不少爭論,甚至不少同業公開質疑這只是個行銷宣傳的口號,單芯片手機在目前的科技水準下難以商業化。但事實證明單芯片手機絕對是可行性的。”目前擔任TI無線通信部門先進架構經理的Bill Krenik在回憶起DRP漫長且曾經備受質疑的研發歷史時,相當自豪地做出了這樣的評論。

圖一

事實上,早在1997年,德州儀器便已經開始思考將射頻數字化的可行性,并著手研究。Bill Krenik指出,將射頻電路數字化最大的好處,就在于能讓手機芯片的整合度更高,甚至達成單芯片的終極理想。除此之外,射頻電路數字化也讓手機的射頻次系統能夠享受到工藝技術精進所帶來的低功耗與低成本優勢,這是以往采用模擬架構、BiCMOS、甚至硅鍺工藝所設計生產的射頻芯片所無法達到的。

射頻數字化實為超低價手機的發展動力

如果射頻電路數字化的趨勢不曾發生,或是做得不夠徹底,手機Cost down很快就會遭遇瓶頸。Bill Krenik表示:“在今年1月份的ISSCC中,有競爭對手發表其數字射頻與手機單芯片研究的論文,但是很明顯的是,他們的架構仍然采用了不少的電感器與模擬電路,不像TI的架構已經接近100%數字化。而模擬電路的微縮發展猶如騎腳踏車上坡的過程,但對數字邏輯電路而言,微縮發展卻是其技術本質使然。”

在業界目前普遍以130納米工藝在量產所謂的超低價手機芯片解決方案,并宣告將進入90納米工藝的今天,TI基于90納米的產品已經在出貨狀態,65納米工藝的芯片已經準備要在今年下半年開始陸續送樣給客戶,研發團隊甚至已經開始著手設計45納米的芯片。驅動超低價手機不斷降低成本的動力,絕大部分的關鍵在于工藝微縮。惟有讓手機系統單芯片中的各個次系統都能跟上工藝技術進步的腳步,手機的芯片成本才能跟著降低。

低成本已經成為手機芯片市場的必備競爭條件,不管是所謂的入門級手機,或是高端的3G手機、智能型手機都是如此。即便是高端機種,制造商也必須在有限的預算空間內增加更多創造差異化的功能,而這些會帶來新的成本。因此,DRP不僅是一個適合低成本市場的技術,在高端市場上同樣可以為TI帶來產品優勢。

DRP為TI帶來可觀競爭優勢

事實上,除了手機的核心芯片之外,DRP技術對于TI所有的無線產品線都帶來重大的影響,例如手機Wi-Fi、藍牙、移動電視、衛星定位等手機周邊解決方案。將DRP技術引進這些同樣具備無線通信功能的產品,除了能夠直接帶來降低成本,提升競爭力的好處外,在與TI其它主管的訪談中,不少主管都提到將不同的無線通信技術整合在同一個芯片中,例如藍牙與Wi-Fi、藍牙與基帶處理器整合等等,對TI而言已不是技術問題,市場需求是否存在才是更關鍵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