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女教育論文范文
時間:2023-03-24 08:50:21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子女教育論文,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隨著我國工業化、城鎮化進程的不斷推進,廣大農民紛紛進城務工就業。隨之而來的人口遷移帶來了許多社會問題,尤其是農民工流動子女教育問題日趨突出。如果不能很好地解決農民工子女的教育問題,不僅耽誤孩子們的青春和前途,將來很可能出現結構性失業,更嚴重的是長此以往,在未來的一定時期內我國的人力資源儲備受到嚴峻挑戰。因此農民工子女的教育問題,亟待引起各方的重視。
本文在大量搜集材料的基礎上,首先分析了農民工流動子女這一特殊群體的生活狀態和就學狀態;其次,農村的經濟基礎、教育體制、戶籍制度、農民工自身的經濟收入、觀念和文化素質、農民工流入地學校的接受能力和學生自身的適應能力等各個方面分析了農民工子女教育問題的成因;最后,從觀念、體制、社會態度和政策舉措等方面上提出了解決農民工子女教育問題的相應的措施和建議。
農民工流動子女的教育問題,是全社會不可忽視的一個問題,因此,黨和國家及各級政府應從戰略高度、從整個城市化和現代化的角度,鼓勵和支持流動人口和農民工子女進城上學,并為他們創造一切可能的條件。在黨和政府高度重視下,在社會各界共同努力下,在各有關部門各項政策不斷完善的情況下,這個問題一定會得到妥善解決的。
關鍵詞農民工;流動兒童;教育
隨著我國工業化、城鎮化進程的不斷推進,圍繞解決“三農”問題和增加農民收入,全國各地大力發展勞務產業,廣大農民紛紛進城務工就業。隨之而來的人口遷移帶來了許多社會問題,尤其是農民工子女教育問題日趨突出。在我國城鄉之間,每天流動著上億農民工。在這些農民工的身后,有數千萬未成年的子女。他們是父母的希望也是祖國的未來。如果不能很好地解決農民工子女的教育問題,耽誤的不僅僅是孩子們的青春和前途。隨著城市發展進程的加速,農民工的素質將會出現下降的征兆,將來很可能出現結構性失業,更嚴重的是長此以往,在未來的一定時期內中國的人力資源儲備受到嚴峻挑戰。因此,農民工子女的教育問題,亟待引起各方重視。
一、農民工流動子女的教育現狀
(一)關于農民工子女稱謂的界定
對流動于城鄉之間的農民及其子女,人們給了不同的稱謂。目前,關于城市農民的稱謂多達十多余種:流動人口、外來人口、流入人口、外來流動人口、暫住人口、外來務工經商人口、盲流、自發遷移人口、流遷人口、暫時遷移人口、農民工、民工等等。上述一些稱謂存在著明顯的社會歧視和偏見。而對于他們的子女,稱謂也比較模糊,這種稱謂和概念上的模糊和混亂,容易造成管理上的真空和困難,同時也不利于這一特殊群體的權益保護。2003年9月,國務院辦公廳轉發了教育部等六部門《關于進一步做好進城務工就業農民子女義務教育工作的意見》中,則統一稱為“進城務工就業農民子女”。
流動兒童少年是指隨父母或其他監護人在流入地暫時居住半年以上的兒童少年。而通常所說的“農民工子女”特指那些在城市工作和居住但未取得城市戶口的農民的子女,他們也屬于流動兒童。
(二)農民工子女的規模和結構
關于目前我國農民工子女的數量和結構,主要是基于微觀調查和宏觀估算,缺乏精確的統計。從宏觀來看,我國流動人口約占全國人口的10%,且絕大多數流動人口正值生育高峰,家庭流動也占有相當比例,這使流動兒童群體日益龐大,有調查顯示,在一些大中城市里流動兒童已占兒童總數的30%~40%。2003年11月,國務院婦女兒童工作委員會和全國婦聯根據2000年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結果推算:我國流動人口規模已超過1億人,其中18周歲以下的流動兒童有1982萬人,占全部流動人口的19.37%。0到14歲的兒童已經超過1410萬,占全部流動人口的13.78%以上。但是,進城務工就業農民工子女僅僅是他們在城市的兒童或者在城市入學的兒童,而非其“全部”子女。除了這些已經進城的“暫居兒童”之外,事實上還有數量更多“留守兒童”仍然滯留在家鄉。據推算,全國進城務工農民工子女至少有7000萬以上,是一個龐大的群體,他們的教育問題是值得全社會關注的問題。
(三)農民工子女的兩種生活狀況
對于進城務工的農民家庭,孩子的生活狀態可分為兩種類型。一種是負擔不起城市里高昂的生活支出和教育支出,只能將孩子們留在家鄉,或由祖父母監管,或寄宿其他親戚家,我們稱之為“留守兒童”或“空巢兒童”,從對“留守兒童”的專門調查來看,父母不在身邊對“留守兒童”的心理健康、行為方式及學習成績有較明顯的影響。尤其是不少舉家外出打工的農民,其子女大多是交給爺爺奶奶或請他人照料。而爺爺奶奶一般都是文盲或半文盲,不可能輔導小孩的學習,加之爺爺奶奶對孫子、孫女的溺愛,他們更加放任小孩;即便是管教,也存在交流、溝通上的“代溝”問題。正如一些老師所反映的那樣,這些留守孩子不好管,回到家里又沒人管,放學后往往在外面玩,在外放任自流,沒有約束力,拉幫結伙,思想方面不單純。除了留守孩子的心理缺陷、行為偏差以外,缺乏管教的子女也時常發生安全問題。事實上,農民工最大的愿望不僅是能賺更多的錢,也希望子女進城上學,受更好的教育,“更有出息”。將子女留在家鄉上學也“是不得已的辦法”。
另一種是為了更好地照顧孩子,讓孩子跟在父母身邊在城市里不停地輾轉流動,我們稱之為“流動兒童”。這兩種模式下的兒童都面臨著一系列的社會問題,成為社會的社會弱勢群體,而本文主要討論后者的教育問題。
(四)流動兒童的就學狀況
1.農民工流動子女,即流動兒童輟學現象嚴重,相當一部分流動兒童得不到相應的教育機會,被迫或主動放棄了受教育的權利。3到6周歲流動兒童入托率低于城市戶籍兒童;6周歲兒童中有46.9%沒有接受入學教育;超齡現象也比較嚴重,有近20%的9周歲的孩子還只上小學一、二年級,13周歲和14周歲還在小學就讀的占相應年齡流動少年的31%和10%。另外,在學兒童的“童工”問題也比較突出,在失學的12到14周歲的流動兒童中,有60%的人已經開始工作。
2.“流動兒童”的入學呈現倒“U”型結構。據不完全統計,在石家莊市務工經商的流動人員達30萬,其中流動兒童近6萬人。從對省會石家莊市的調查中顯示出,小學階段入學率很高,可達到98.5%,同本地兒童相應階段的99.1%相比,幾乎沒什么差別;隨著年齡的增長,流動兒童入學率明顯降低,最低可至88%.這表明,隨著年齡的增大,流動兒童中失學者的比例逐漸提高,農民工子女的入學率呈現倒“U”型結構。
3.在公辦學校就讀的農民工子女的心理問題日益嚴重。進城務工農民大多工作不穩定、流動性大,有的臨時租房居住,沒有固定場所;有的居住地離學校較遠,學生上學不便,學校與家庭聯系不便,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不能很好地結合,學生脫離父母監護的問題非常突出,課余時間及往返學校途中學生的人身安全沒有充分保障。此外,農民工子女往往存在很強的自卑心理,性格大多內向,不容易與同學和老師溝通。由于農民工子女介于城市和農村這兩個群體之間,他們無法在短時間內適應城里的生活,也不愿意再回農村,孩子因為父母的流動性大多頻繁轉學,使一些農民工子女錯過了最佳受教育的時期。所以,他們最后形成的價值觀念即人格核心,往往會出現一些問題。
4.民辦學校境況堪憂。目前一些適應普通農民工子女上學要求、費用低的簡易民辦學校發展很快,但是由于資金的匱乏,其辦學條件相當惡劣,學生安全和辦學質量都沒有保障。這類學校的辦學者多為初、高中畢業生,其目的多以營利為主,授課教師多數是從勞動力市場招募的人員。此類學校有許多根本沒有注冊登記,校舍多由民居、倉庫改建,教室昏暗、狹小、通風差,消防隱患十分嚴重。除此之外,很多農民工子弟學校缺少合法的辦學手續,處于三不管的半地下狀態,在倒閉邊緣苦苦掙扎。
5.雖然教育部門三令五申要求各公辦學校要一視同仁,但實際上高收費這道無形的門檻依然存在。目前教育部雖然已經出臺政策取消“借讀費”、“贊助費”等費用,但各地政府依然通過各種渠道向農民工子女收取1000到3000元不等的高額入學費用。有些地方雖已取消了各項額外收費,但每個學期幾百元的書費和學雜費對于收入并不高的農民工家庭來說依然是個不小的數目。
二、農民工流動子女教育問題的原因分析
農民工流動子女教育問題的出現,是不合情、不合理、不合法的。不合情是因為青少年應當上學;不合理是我們國家的起步是在農村,而現在最落后的反而是農村;不合法是剝奪農民工子女上學,與《義務教育法》不符。經過分析,問題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一)根本原因在于農村經濟滯后,薄弱的經濟基礎決定了當前的教育現狀
由于城鄉二元結構的長期存在和國家政策上的傾斜,導致城市和農村的發展極度不平衡。甚至可以說,我國城市的發展是以犧牲農村和農民的利益為代價的。即使是在今天,我國城市的快速發展也是以一部分農民不能享受正常的城鎮化進程為代價換來的。如2002年中國城鄉居民人均收入之比由2001年的2.81∶1擴大為3.11∶1,整體收入的基尼系數達到了0.46,已經超過國際公認的警戒線(0.4)。城鄉收入的極大差距引起了農村勞動力向城市大量涌入,也引起了農民工子女入學難問題的發生。試想如果農村居民的收入水平與城市居民持平,那么農民工子女問題肯定不會陷入目前這種尷尬的境地。如果城市居民能夠對此給予理解和支持,將有助于消除兩者之間的隔閡。城市居民在享受現代科技帶來的物質文明的時候,也注重農村的發展,將農民工的權益和要求也納入考慮范圍。這樣,對于解決農民工流動子女的教育問題會有很大的積極作用。
(二)政府的原因
教育屬于公共產品,理應由政府出面提供。因此當農民工子女教育出現問題時,政府要負主要責任。目前政府在很多方面的政策措施限制了農民工子女受教育的權利,剝奪了其受教育的機會。
第一、義務教育體制不完善。自1985年以來,我國義務教育體制經過三次改革:即“地方負責,分級管理”——“在國務院領導下,地方負責,分級管理”——“在國務院領導下,地方負責,分級管理,以縣為主”。三次改革,都始終堅持著“地方負責,分級管理”,正因為如此,導致了“城鄉分割”的局面。目前我國城市少兒的義務教育費用基本上由各級政府負責,而農村的義務教育費用則由鄉鎮政府以教育統籌的形式向農民征收,相當于農民自己掏錢解決義務教育問題。這樣,農民工離開農村后,流入地的城市財政在義務教育經費中沒有包括這筆經費,從而使我國義務教育體制出現了一個真空地帶,實際受害的只能是農民工子女。
第二、現行戶籍制度與人口流動需求不相適應、不夠協調。進城務工農民工子女上學之所以成為一個問題,從根本上說,是現行的不合理的城鄉分離的戶籍制度造成的。中國的“二元”結構戶籍制度承載了太多的附加功能,戶口簿不僅是一種身份的體現,更是一種資源享有權的確認。進城務工農民雖然在城市工作、居住和生活,但他們難以獲得所在城市戶口,不僅他們本人,包括他們的子女也難以享受城市市民的待遇。農業戶口和城鎮戶口享有不平等的權利,從而造成人民在事實上的不平等。這導致了農民工子女就地接受教育需要支付高昂的借讀費和贊助費,使本來經濟拮據的農民工家庭承擔著沉重的教育成本,使得一部分農民工子女不能平等地享受教育資源,有的甚至被迫輟學。
第三、教育資源浪費現象嚴重,在供給方面存在地區性差異。目前許多農民工通過“朋友介紹”或“媒體報刊獲悉”為其子女在城里聯系學校,而通過教育部門入學的很少,由學校主動聯系的就更少之又少了。這就是說,在教育資源的利用上,農民工很少利用政府為其提供的資源和渠道,而相應的教育部門也沒有主動發揮好自身的作用,沒有主動擔負起自身的社會責任。這表明農民工流入地還沒有充分利用社會資本為農民工子女教育服務提供便捷的信息渠道,這無形中增大了農民工子女在接受教育過程中的社會交易成本,給社會帶來很大的損失。另外,教育資源的地區性差異現象十分明顯,在有些城市學校已處于飽和狀態,入學機會很少;而在有些地方情況卻恰恰相反。這些城市都存在供需上的不平衡,但由于地域的限制,使得有些地方教育資源不能很好利用,而有些地方卻存在教育資源短缺的現象。
第四、農民工流入地政府的一些做法有待改善。首先是認識上的問題。由于加入農民工子女的教育問題,流入地政府既要考慮增加財政支出,也擔心會降低本地的教育水平,所以,為了不影響地方政府的政績,在計算人均國內生產總值時,把農民工的貢獻排除在外。另外,接受農民工子女就學會導致農民工家庭的集體進入。這意味著城市政府還要考慮解決由此帶來的住房、社會保障、就業等問題,乃至會增加城市公共設施的壓力。其次是深層次的體制矛盾。農民工子女就學關系到我國城鄉分割的義務教育體制。大批外地民工進城勞動,不僅為當地創造了財富,也提供了稅收,并推動了整個地區社會經濟的發展。他們有權享受當地的公共資源和公共服務。城市的義務教育資源不僅屬于城市居民,也屬于那些未能獲得居民身份的所有農民工,不能將他們排除在外。正如長春市一位市長所言,“農民工在所在城市納稅,有權享受國民待遇。在農民工所繳稅款中,已包含教育行政事業性收費,因此不應讓農民工再額外承擔不合理的教育支出。”
(三)農民工自身的原因
其主觀原因有三個方面:一是經濟貧困。農民進城后,有的工作和收入比較穩定,有的工作和收入不穩定,且收入普遍偏低。長期在城市打工的農民,往往家庭計劃生育狀況較差,幾乎都是兩個以上孩子。收入低,人口多,馬馬虎虎度日都相當困難,更沒有節余支付孩子的學習費用。二是觀念落后。他們中的一部分人希望孩子通過讀書的方式改變父輩貧困、落后的狀況,但是也有相當一部分農民工認為讀書沒有什么用,他們認為時下城里的工人紛紛下崗,大學生畢業后找不到工作,他們的孩子即使讀了書,今后未必能在城里找到合適的單位,與其這樣浪費錢財,還不如讓孩子早點學做生意,多賺些錢,為結婚成家做好準備。三是文化素質低下。城市里的大部分農民工,自身的文化素質較低,也不懂得教育孩子的藝術,家里也沒有營造適合孩子讀書的基本環境。孩子學習成功與否,與家長的素質有著緊密的關系,如果家長對教育不重視,或家長不具備教育孩子的條件(包括文化素質、心理素質、道德素質等),孩子的學習狀況幾乎都不理想。這樣,就導致了由于學習受到極大困難而不得不中途退學的結局。
(四)農民工流入地學校的接受能力
學校的對農民工子女的接受能力涉及基礎設施、師資力量以及財政能力三個方面。從城市學校來看,近些年來,雖然有些學校具有接受農民工子女入學的條件,但是,由于城市公辦學校通常分散在各個城區,而打工人員卻聚集在城市邊緣的城鄉交界帶,區域內的公辦學校資源相對緊張,造成公辦學校無法接收全部打工人員子女借讀。
接收農民工子女的城市學校的師資力量在整體上是好的。不過,部分簡易民工子弟學校中的師資情況則令人擔憂。以情況較好的北京行知打工子弟學校為例,該校的教師主要是招聘剛畢業的大專、中專、高中畢業生,其中80%左右是從外地招聘來的,在教師中經過專門練的只有25%左右。招聘的方式主要有:通過熟人介紹、自己慕名而來、由學生家長散發廣告、直接到各省招聘。由于教師中師范學校畢業介紹的很少,因此大部分教師缺乏教學、教法等方面的專業訓練,不了解學生的心理特點。此外,這些教師尤其在音樂、體育、美術等方面缺乏訓練,這些課的開設存在很大困難。
學校資源緊張更為嚴重的是財力緊張。一方面是學生人數急劇增長,另一方面是借讀費急劇下降,給本已捉襟見肘的學校經濟狀況帶來巨大的缺口。在財政壓力下,尤其是在政府實行“一費制”及限制高收費的條件上,城市學校通常少收甚至拒收農民工子女,也衍生出形形的濫收費行為,近而迫使農民工不得不放棄子女的上學選擇。
(五)學生適應城市生活方式和城市社會環境的能力
學生的適應能力不僅包括農民工子女是否適應城市的生活方式,也包括是否在心理上適應城市的社會環境。目前城鄉之間存在較大的差別,農民工子女與城市學生在經濟上、生活上及觀念上存在不少差別,加之社會環境對農民工子女或明或暗的歧視,給農民工子女帶來了較大的心理壓力。正是因為對城里生活及社會歧視的“不適應”,一些農民工子女放棄進城上學的選擇。
然而,對大多數農民工來說,將子女留在鄉村上學也是一個極其艱難甚至痛苦的選擇。雖然不少農民工也認為,將子女留在家鄉不利于子女的教育和成長,尤其是難以直接輔導子女的學習、管教子女的行為,也不放心其安全。但是,在不少進城務工的農民看來,他們進城打工就是“為了家庭過上更好的生活”,“子女有更好的未來”。由于經濟能力及多方面的限制,他們目前無力支持子女在城市的學習,只能將他們留在鄉村上學。“為了子女的將來”,也只好忍受暫時的別離和困難。事實上,對于這些農民工來說,“最讓人放心不下的是在家的孩子”。
三、解決農民工流動子女教育問題的建議及措施
(一)正確認識農民工子女的教育問題
首先,教育是“全民教育”,農民工子女享有受教育權利,而且是平等的教育權利。其次,隨著城市化進程的加快,進城務工農民工子女正成千上萬地遞增,搞好農民工子女教育是一個刻不容緩的問題。這不僅是教育問題,也是推動城市建設和發展、加快農村勞動力轉移、維護社會穩定、實現社會公平的客觀需要。再次,農民工子女有良好的自強自立意識,但也有孤僻、自卑的性格傾向和與社會對立的不良情緒,他們需要得到健康、積極、向上的教育。總之,農民工子女也是公民,他們的父母也是國家的建設者,政府義不容辭地有為他們提供教育的責任。
(二)進一步完善義務教育管理體制
自1985年以來,我國義務教育體制經過三次改革始終堅持著“地方負責,分級管理”,正因為如此,導致了“城鄉分割”的局面。城市適齡兒童的義務教育費用基本由各級政府負責,而農村教育經費由縣級政府為主的各級政府通過財政預算安排。可是,在現實中,農民工子女離開農村時,并沒有相應的教育經費隨之流轉,其流入地也沒有相應的教育經費預算。這樣,農民工子女接受教育就沒有了保障,要解決這一問題,就要進一步改革和完善義務教育管理體制,變“地方負責,分級管理”為“地方負責,分級管理,城鄉統籌,協調發展”,破除城鄉分割,保證教育投入,維護教育公平,促進教育和諧健康發展。
從目前的現實情況來看,農民工子女在城市就讀,需要支付高昂的借讀費,這給孩子們上學帶來了很大的阻礙。從總體上說,農民工本身是一批經濟收入比較低下的社會群體。過高的借讀費及教育支出使農民工難以承受,更重要的是這種面向農民工所收取的“借讀費”本身就是一種歧視性的規定,違背了公平教育的原則。因此,必須堅決取消面向農民工子女收取的“借讀費”及其他一切歧視性的收費。
在禁止不合理的收費的同時,要降低學校學雜費的標準,減輕農民子女上學的經濟壓力。通過設立助學金、減免費用、免費提供教科書等方式,幫助家庭經濟困難的進城務工就業農民子女就學。不僅要讓進城務工的農民子女“有學上”,而且要讓他們“上得起”。
(三)加快城鄉戶籍制度改革
戶籍制度本身要改革創新,取消不合理的戶籍制度,取消對進城農民工子女的限制,加快我國現行義務教育體制改革,實現城鄉公平、地區公平的國民義務教育制度。當前有大量農民工子女隨行進城上學,本身是我國改革和現代化發展的巨大成就:它表明,不僅農民已經“進城了”,而且已經“留下來”;不僅農民工留下來,他們的子女也“帶進來了”。如果說農民工大都是為了經濟目的而進城打工,是“經濟移民”的話,農民工子女進城上學則是基于教育的目的而進城學習,是一種“教育移民”。這種“教育移民”不僅可以提高進城“農民”的文化素質,可以使他們更好地融入社會,同時比經濟移民更具可控制、有序性、穩定性和長期性,是一種理想的移民或“非農化”的途徑。正因如此,黨和國家及各級政府對此應有“大政策”,應從戰略的高度、從整個社會城市化和現代化發展的角度,鼓勵和支持流動人口及農民工子女進城上學,并為他們創造一切可能的條件。
(四)強化農民工依法送子女上學的觀念
當前,由于農民工子女入學較難,部分農民工產生“畏難”情緒,送子女入學不積極。對此,在努力改善農民工子女入學環境的同時,要加大宣傳教育力度,引導廣大農民工千方百計增加收入,依法送子女入學,切實維護農民工子女接受教育的權利。
農民工子女教育問題,是我國教育特別是義務教育面臨的新情況和新問題,具有長期性、復雜性和全局性的特點,必須認真對待,主動出擊,積極而為,按照“一個都不能少”的要求,給每個農民工子女提供應有的平等教育,使他們得以健康茁壯地成長。
(五)興辦公立學校,扶持私立學校
《關于進一步做好進城務工就業農民子女義務教育工作的意見》已經明確規定,進城務工就業農民流入地政府負責進城務工就業農民子女接受義務教育工作,以全日制公辦中小學為主。地方各級政府特別是教育行政部門和全日制公辦中小學要建立完善保障進城務工就業農民子女接受義務教育的工作制度和機制,使進城務工就業農民子女受教育環境得到明顯改善,九年義務教育普及程度達到當地水平。由此確立了“流入地政府為主”和“公辦學校為主”解決農民工子女上學的“兩為主方針”。同時,加大民辦學校投資力度,適當放寬條件,保證農民工子女入學的廣度。當前應根據實際情況,降低民辦學校的辦學門檻,鼓勵社會力量參與創辦更多的學校以接納更多的農民工子女上學。大力支持社會力量興辦各種教育機構,鼓勵和支持公辦民助、民辦公助、國有民辦、公辦學校轉制、中外合作辦學等等多元辦學形式,動員和吸引社會資本參與農民工子女義務教育的投入。加快農民工子弟學校的建設也是解決農民工子女入學難問題的重要途徑之一。農民工子弟學校是一個過渡時期的產物,它符合農民工家庭求“平等”的心態和“流動”的特點,在一定時期內有它存在的必然性。根據當前情況應當明確農民工子弟學校審批標準,給予其合法身份和一定的優惠措施,同時因勢利導,加強對農民工子弟學校的監督管理,鼓勵有條件的公辦學校與其聯手辦學。從而打破民辦學校與公辦學校間的壁壘,為早日實現城市教育一體化奠定基礎。
(六)教學公平,消除歧視
在教學實踐中,應該做到教學公平。教師在對待學生的態度和期望上應該是一視同仁,體現平等。應該熱愛和關心每一個學生,對每一個學生都充滿信心和希望,而不應該厚此薄彼。努力消除流動兒童進入公立學校的心理門檻,克服這一群體因為戶籍原因而產生的自卑、認命心理,培養自立、自信、自強的心理形象,提高弱勢群體子女的適應能力。
1.用愛的雨露滋潤他們的心田
構建平等、民主、信任、合作的師生關系,形成融洽的教學氛圍,加強師生間的溝通和理解,不歧視民工子女,一視同仁。有一位教育家說過這樣一段話:如果孩子生活在批評中,他便學會譴責;如果生活在敵視中,他便學會好斗;如果孩子生活在鼓勵中,使他學會自信;如果孩子生活在友誼中,他便覺得生活在美好的世界。只要我們用一顆真誠的心去親近他們,他們就會向我們敞開心扉,從而親近我們,接受我們的教育。這正是所謂“親其師,信其道”啊!
2.組織活動減輕壓力
為了減輕進城務工農民子女的心理壓力,學校應組織活動,師生互動。經常與學生談心,培養他們自信、樂觀的性格,能做到尊重和理解他們,以緩解他們的心理壓力。同時,也采用榜樣示范法、講座輔導法等,幫助他們克服心理障礙,給更多學生接觸的機會。在這些活動中,教師要正確引導,教給他們一些交往技巧和方法,讓他們在同齡間的人際互動中,掌握禮貌待人的原則,增強自信心和自我表達能力,體會同伴間美好、真摯的情誼,使彼此的心靈有機地相融,從而促使其健康人格的形成和完善。
3.家長配合正確引導
學校成立家長協會,讓家長們相互切磋,相互學習彼此的教育經驗。當然學校要請專家和本校的資深人士對家長進行指導。由于城鄉差距的現實存在,農村的孩子來到城市,經濟收入的懸殊,文化背景的差別,讓他們在心理上必然產生“不公平”的想法,家長正確引導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減輕這種心理給孩子造成的不良影響。家長要有一種積極向上的態度對待自己的工作,勉勵子女努力學習,讓他們知道知識的重要性。
家長還要經常與學校老師溝通,了解學生的心理、學習情況,同時也要經常與子女溝通,然后與老師共同“對癥下藥”。
4.樹立自信,積極向上
“解鈴還需系鈴人”,為了幫助農民工子女克服不良的情緒,尋找措施解決心理問題,我們常常把他們集中起來進行心理輔導,幫助他們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教給他們控制自我,調節自我,發展自我,完善自我的方法。如針對“自卑”的心理問題,我們選擇了一些積極的、富有激勵性的語言,教會他們用充滿希望和熱情的眼睛去看待周圍的人和事。
四、結束語
我國是一個農民人口占大多數的國家,農民進城不僅是我國現代化、城市化和市場化的必然產物,也是我國社會經濟發展的客觀要求。農村及整個國家的發展最終取決于是否能成功實現農村剩余勞動力向非農產業轉移并大幅度提高我國城市化水平。當前大量農民工子女隨行進城上學,本身是我國改革和現代化發展的巨大成就。
篇2
目前,農民工子女的就讀學校主要有兩種:農民工子弟學校和城市公立學校。對于在城市公立學校就讀的農民工子女而言,他們接受的課程和教學都是與當地學生一致的;而對農民工子弟學校就讀的學生而言,他們的課程設置和教學質量相對城市公立學稍有不足。此外,在教學組織上,部分學校也存在著差別對待的現象,如“分班”、“分座”、“分教師”等做法。這些做法容易使農民工子女產生排斥和隔離心理,阻礙了其融入城市教育的步伐,更容易產生情感隔閡。政府作為義務教育的主要責任人,不僅要給予農民工子弟學校必要的財政支持,更重要的是給予均衡的教師隊伍配置,保證農民工子弟學校的辦學安全和教學質量。
學校作為義務教育的主要承擔人,可以為農民工子女提供更多的工具性支持。例如,設立農民工子女獎助金制度,每年給予一定額度的學雜費減免等。筆者所在的學校,針對一部分農民工子女在家庭教育監護方面存在缺失,一些孩子不按時完成家庭作業的現象,就特別建立了“農民工子女之家”,不僅有專職輪崗教師指導孩子們的學習,更為他們提供文藝課程教育,創造了豐富多彩的學校環境。這種方式在實踐操作中廣受好評。教師作為義務教育的主要執行人,為農民工子女提供直接幫扶。教師應在課堂上鼓勵他們積極思考問題、主動參與課堂活動,及時為他們釋疑解難,以達到感染、培養的教育目的;課后對各班學生實行“包保制度”,建立成長檔案,將學生完成學業、社會實踐、遵守紀律的情況填寫到“學生成長卡”,每周交由學生帶給家長,及時讓家長了解情況,也便于教師有針對性地開展教育補償活動。
2制定補償政策,維護教育結果公平
教育結果公平是教育質量優劣的集中體現,取決于政府無差別地配置教育資源和教師對受教育者的無差別教育。羅爾斯在《正義論》中談及教育結果公平時指出:“為了實現教育結果的真正公平,社會必須更多地關注那些天賦不足和社會身份較低的人們”。因此,在解決農民工子女教育問題時,還應充分發揮政府及教育工作者的能動性。在我國農民工子女義務教育階段,政府已制定和實施了多項政策,如2003年頒布的《關于進一步做好進城務工就業農民工子女義務教育工作的意見》規定由農民工流入地政府負責農民工子女的教育工作,不斷規范農民工子女義務教育收費標準。此《意見》給農民工子女流入地政府提供義務教育給予政策引導,但部分地區也存在將問題推給地方政府的嫌疑,在地方教育資源有限的情況下如何無差別地接納農民工子女,這無疑需要政府更多的補償政策來實現。
教育工作者對學生無差別教育的實施,首先需要提升教師隊伍的素質,教育主管部門在選聘時要嚴格把關,全面推進教師的聘任和考核淘汰制,激發教師工作熱情和積極性;其次,不斷鼓勵教師深入農村偏遠地區任教,拓寬農村教師來源渠道,不斷縮小農村與城市教育質量差異。
3結束語
篇3
[論文關鍵詞]流動人口子女;教育問題;對策
流動人口子女教育問題是伴隨著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產生的。這里的流動人口子女主要是指戶籍在農村,并且在城市中從事生產性和服務性勞動的“農村外出就業者”的子女,年齡范圍界定在6~16歲之間,即在義務教育范圍內的這部分孩子。本文的研究對象是指跟隨父母進城,在城市中的各類學校學習的這部分孩子,他們又被稱為“流動兒童”。
一、流動人口子女教育存在的問題
(一)家庭環境影響孩子教育
1.貧困的家庭條件,直接影響孩子的教育。家庭作為兒童社會化的重要場所,家庭教育對子女正常的社會化進程和人格發展具有重要的影響。與城市正常家庭相比,流動人口子女在城市接受教育,要繳納很大一部分費用。而對于現實中的大多數流動人口家庭來講,家長的經濟收入低且不穩定,他們不僅僅要承受生存、就業的壓力,也面臨著子接受正常教育的經費壓力。龐大的經濟壓力,使得農民工無法給子女同城市孩子同樣的條件。
2.父母對子女教育的重視程度,會對子女的教育產生很大影響。當前,城市流動人口子女中有很大一部分處于失學或輟學狀態。究其原因,一方面是由于父母自身忙于生計,而忽視了對子女的管理;另一方面有很多父母本身的文化程度不高,受經濟利益誘惑和封建小農意識、急功近利思想的影響,認為讀書無用,與其花大把的錢讓孩子讀書,不如把孩子帶在身邊,幫自己掙錢,這在很大程度上也助長了農村孩子輟學打工現象的增長。
(二)學校條件有限,孩子就學難
流動人口子女在流入地就學的途徑主要有兩種:一是在當地公立的學校借讀;二是在流動人口自發興辦的“打工子弟學校”讀書。
1.公辦學校
近年來,雖然流入地政府部門對流動子女的教育問題已經開始關注,但明顯地保障力度不夠,對于經過努力進入城市公辦學校就學的農民工子女來說,當他們的父母把他們送進校門時,問題也就接踵而來。主要表現如下:
(1)因成績跟不上,面臨老師不公正的待遇。由于經濟收入、文化背景以及教學質量等構成的城鄉差別,在農民工子女進城學習過程中,學習基礎差,出現成績跟不上的現象普遍存在,這就致使一些對農民工子女有偏見的教師,在對待城鄉孩子的態度和行為上往往會出現一些不恰當的做法。如在處理城鄉學生的矛盾沖突中,偏袒城市孩子;在學習輔導上,對農民工子女缺乏耐心,相反對城市孩子給予更多的照顧等。
(2)由于教育資源本身的有限性,公立學校不可能做到全部接收。對公辦學校來說,近些年來,新生入學人數和在校生的縮減趨勢,使之具有了接受外來人員子女入學的條件。但是,相比于外來人員子女的數量,公辦小學可接收的學生人數有限,這就致使流動人口子女被公辦學校拒之門外的現象頻頻出現。
2.農民工子女學校
農民工子弟學校的出現是進城人口自立自救的結果。農民工子弟學校的存在給那些被排斥在公辦學校之外的流動兒童提供了一個受教育的場所,但由于其自身的局限性,農民工子弟學校存在資金缺乏、校舍不穩定、課程設置不到位、師資力量單薄等很多問題,嚴重影響了孩子們的教育。
(三)地方政府支持不足
由于長期以來的戶籍管理藩籬,流動子女很難享受到和城市孩子相同的待遇。雖然有很多流入地政府制定了相關政策法規來解決流動子女就學問題,但其實施結果并沒有達到預期目標。政府對于外來人口子女的義務教育問題仍然處于支持能力不足的現狀。
二、造成流動人口子女教育問題的原因
(一)國家相關制度形成城市壁壘
1.長期實行與戶籍制度相應的城鄉分割的義務教育體制。流動人口子女教育問題的出現與我國長期實行的城鄉分割的戶籍制度以及與此相適應的義務教育體制密切相關。戶籍制度致使城市兒童與農村兒童相割裂。同時與戶籍制度相對應,我國長期實行城鄉分割的二元義務教育體制,在過去很長的一段時間內,城市的義務教育由政府財政擔負,而農村的義務教育卻由農民自己買單。這種城鄉分割的二元義務教育體制嚴重影響了流動人口子女的教育公平性。
2.政府政策管理缺位。城市外來人口子女的大量流入,使城市接受義務教育的群體結構發生了變化。在法律上,《義務教育法》中明確規定了流人地政府對外來人口子女義務教育的責任,然而,由于沒有具體的統一標準,使得上述政策在實際運行過程中面臨一系列的難題。在這種情況下,大部分流入地政府的做法是盲目地將外來人口子女義務教育的責任推出來,并對其采取放任自流的態度,致使外來人員子女教育出現很多問題。
(二)學校教育的不公平
一方面,由于公辦學校資源的有限性,面對龐大的流動子女大軍,城市學校只簡單地以家長的經濟實力作為篩選條件,直接損害了外來人員子女公平的接受教育的權利。另一方面,雖然在城市中有很多農民工子弟學校存在,但是由于其是私人辦學,不管是經費,還是師資力量都很難達到規定標準。與城市子女相比,流動人口子女在接受學校教育上存在著先天性的不公平。
(三)家庭教育的有限性
長期以來,流動人口子女家庭教育滯后于學校教育,家長在配合學校教育上處于被動地位。究其原因,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方面家長們自身的文化素質不高,對孩子的學習輔導能力有限;另一方面,由于大部分農民工進城后從事的職業大都為低層次的體力勞動,勞動報酬低且十分辛苦,父母也就沒有額外的精力來管理孩子。在這種情況下,大部分家長會認為孩子進了學校,教育方面就是學校的事了,而自己在教育子女上的任務就是為子女提供充分的經濟上的支持。
(四)變更的學校環境。使學生很難適應
流動人口子女的家庭環境、生活方式等與城里孩子有較大差別,同時流動人口工作的不穩定性,致使其子女在接受教育上也存在間斷性和不穩定性。在這種情況下,流動人口子女不僅要去適應城市學校的學習環境,還必須不斷地去適應變更的學校環境,這都嚴重影響了孩子對學習的熱情,使其跟不上學校的教學進度,心理上出現厭學、抵觸情緒。因此,在以城里孩子為主要服務對象的傳統教學模式下,流動人口子女遭遇了適應性障礙。
三、解決流動人口子女教育問題的對策
(一)加大政府工作力度,解決流動子女就學問題
流動人口子女規模龐大,其教育問題關系到我國義務教育能否全面普及,關系到教育的公平和社會的公正,更關系到社會的穩定以及和諧社會的建設。政府應從以下幾個角度解決這一問題:
1.加大就學渠道,為流動人口子女家庭教育順利實施創造條件。鼓勵公辦學校充分利用閑置教育資源,挖掘辦學潛力,使其擴大招生容量。同時鑒于城市公立學校在接受流動人口子女就學方面的有限性,當務之急就是規范民間辦學,在保證質量的前提下適當放松農民工子弟學校的審批條件,盡量簡化入學審批手續,為其提供實際幫助。
2.制定相關法律制度,將流動人口子女教育納入法制軌道。第一,應把流動人口子女的受教育權利用法規形式規定下來,當地政府要把流動人口子女就學問題納入本地重要工作內容,明確公辦學校接受流動人口子女入學的義務和責任。第二,應在全國范圍積極推進戶籍制度改革,從根本上為保護流動人口的平等權利提供法律保障,真正保障流動人口子女受教育的權利。
3.充分發揮社會、媒體的功能,使流動人口子女家庭教育環境得到改善。作為流動人口現居住地的政府,必須消除地方保護主義和歧視流動人口的做法。政府可以通過媒體向社會公布更多的關于流動人口的正面信息,讓更多的人了解他們;同時鼓勵更多的社會工作者主動走進流動人口家庭,了解這個群體。從根本上給流動人口創造一個公平的社會環境,真正使其子女在學校中樹立信心,與城市孩子共享一片藍天。
(二)充分發揮學校育人功能,保障流動人口子女受教育權利
1.充分發揮學校育人功能。以公立學校為主,流入地的公立學校應切實做好接收工作,積極利用教育資源,禁止在入學手續和贊助方面對流動人口子女設置障礙。同時農民工子弟學校在政府部門的積極引導和鼓勵下,應該積極爭取在師資、辦學條件等方面達到公立學校的標準,從而更好地發揮學校的。育人功能,為流動兒童創造一片新的天空。
2.教師尊重學生,幫助營造一個良好的班集體氛圍。流動人口子女從農村走向城市,這需要一個較長的適應過程。這需要老師、家長等積極地給予他們心理輔導,尊重他們,培養他們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但又由于流動人口子女家長本身認知的有限性,這就要求學校老師更加關注這些外來子女,在學習上給予更多的鼓勵幫助,同時在生活中還應注意組織城市兒童與流動人口子女之間的互動和交流,以便他們能夠真正融入班級中,在班集體中獲得更健康的發展。
(三)建立良好家庭環境,保障孩子健康發展
篇4
筆者工作的單位共有護理人員175人,其中獨生子女護士約占1/4,并且每年新進獨生子女護士10名左右。根據筆者多年臨床對獨生子女護士帶教的經驗,總結獨生子女護士主要存在以下問題。
1.1依賴性強,獨立性差
因為獨生子女從小很多事情都是家長包辦,獨生子女長期依賴家長,所以就造成了獨生子女在獨立生活適應能力方面顯得比較薄弱。具體在工作中表現為工作適應性差,臨床護理工作獨立性差,缺乏主動性。例如具體在護理臨床操作中依賴高年資護士,不能很快獨立值班。
1.2自我意識強,缺乏同情心
獨生子女從小的生活環境就是全家人都在滿足他們的要求,都是為他們服務,所以就造成了獨生子女缺少對他人的關心和同情,在工作中則表現為責任心不強,不懂得如何關心患者,缺乏與患者交流。例如遇到病人痛苦時,缺乏對病人得關愛,對病人態度生硬。
1.3固執任性,自制力較差
大部分獨生子女都是在家長的呵護中長大,從小都是別人順從自己,而且缺乏挫折體驗,所以在工作中表現為缺乏職業榮譽感,進取心不強,特別是出現錯誤而受到批評時,固執任性,不能正確對待別人的意見。例如受到批評時就感到委屈、流淚和鬧情緒。
1.4動手操作能力差
獨生子女從小很多事情都是家長代勞,家長過分關照和愛護,使得一些獨生子女從小養成了嬌氣、懶惰、動手能力差、勞動觀念薄弱等缺點。例如在工作中表現為不想學,動手操作能力差,該掌握的基本操作不能很好地完成。
1.5缺乏溝通交流技巧,分析、解決問題能力差
目前大部分獨生子女護士因剛從學校畢業進入臨床工作,沒有臨床工作經驗,缺乏獨立工作的能力及分析、解決問題能力。例如在工作中表現為當遇到患者突況時或危重患者時,往往不知所措,同時不能根據病人的職業、教育和疾病,進行有效地交流和開展健康心理教育。
2獨生子女護士的教育管理
根據筆者對獨生子女護士的帶教經驗,總結出以下教育管理方法。
2.1加強護理理念學習,培養關懷意識
護理工作要求護士關心、照顧病人,減輕患者的痛苦,挽救患者的生命,由此可見護理是關懷患者的行為。對于“獨生子女問題”,要針對獨生子女護士開展了一系列有針對性的教育培訓。特別是在獨生子女護士上崗前,重點對其介紹醫院的院史與環境,學習職業道德規范、醫院規章制度和護士禮儀規范與禮貌用語等。教育獨生子女護士如何關心患者,培養關懷患者的意識和能力,并注意在臨床護理中關懷患者的技巧和在護理實踐中如何具體體現。通過教育培訓使其在工作中能滿足患者的各種需要,懂得和熱愛生命,珍惜生命。
2.2加強自控能力培養,克服任性沖動
工作實踐證明,對于獨生子女護士自控能力的培養,其正式參加工作的第一任帶教老師的言傳身教和示范引領作用非常重要。為此,選擇責任心強、工作能力強的帶教老師十分關鍵,帶教過程中,要有重點的引導獨生子女護士學會自我調節,學會善于駕馭自己的感情,學會通過正確合理的途徑來舒緩自己的情緒。當發現獨生子女護士情緒不佳時,帶教老師可以引導其通過聽抒情優美的音樂,來振奮精神,增強信心,同時也可以引導其向帶教老師傾訴來緩解心理壓力。
2.3加強職業道德教育,培養慎獨精神
獨生子女護士進入臨床工作后,由被照顧者角色轉變為照顧者的角色,存在著角色轉變的適應過程。所以在教育管理工作中要啟發誘導她們盡快進入護士角色,多做換位思考,設身處地地站在患者角度考慮。同時要加強職業道德教育,[1]全心全意為患者服務,急患者之所急,想患者之所想,教育她們學會對患者的愛心和強烈的工作責任心,培養慎獨精神。在培養慎獨精神方面,首先可通過加強對獨生子女護士崗前教育,讓其認識到“慎獨”的重要性,其次帶教老師示范教育“慎獨”精神的培養,因為帶教老師工作中的任何相關的處置方式都影響著護生職業習慣的形成,最后嚴格執行各項護理操作規范及規章制度,加強監督檢查,加強對獨生子女護士工作的監督檢查,對其“慎獨”精神的養成也是十分必要的。
2.4加強技能訓練,實行激勵機制
在崗前培訓中加強獨生子女護士對基本護理操作的掌握,對其中出現的薄弱環節,應重點加強操作訓練,如存在很多對無菌觀念在理論上有一定的掌握,但在具體的護理操作中缺乏無菌觀念,所以因該加強各種無菌操作學習。同時為獨生子女護士積極創造學習提高的機會,如通過參加院內培訓學習、參加各種形式的繼續教育等,深化知識結構。具體做法:針對新進護士,建立科室輪轉制度,并且選擇臨床經驗豐富、基本功扎實、工作責任感強的高年資護師進行臨床帶教,指導獨生子女護士與患者溝通交流、規范各種護理操作,指導急危重患者的處理,及時、準確、完整地書寫護理記錄,總結經驗教訓,在工作實踐中培養獨生子女護士的綜合能力,適應臨床工作的需要。要實行激勵機制,堅持護理人員競聘上崗。針對新進護士,要定期開展護理技術比賽,通過工作年限相似的護士之間的開展競賽,調動和激發獨生子女護士的學習熱情和工作積極性,促進護理質量的提高。
3獨生子女護士教育管理的成效及體會
3.1職業道德和心理素質得到提高
通過以上教育管理,獨生子女護士基本能意識到護理工作的重要性;在具體的護理工作中能耐心地給患者進行健康教育,面對患者的不理解言語和舉動,能正確看待。同時對于自己在工作中出現的問題,能積極改正,對同事的批評能虛心接受。
3.2護理操作技能得到提高
通過以上方法進行教育管理,獨生子女護士一般能比較規范地進行臨床基本護理操作,對急危重患者能及時、準確、完整地書寫護理記錄,同時在比較短的時間內可以進行獨立操作,對出現的突況能做出一般有效處理,進入角色快,在比較短的時間內可以單獨值班。通過與非獨生子女護士的比較,通過以上方法進行教育管理后,非獨生子女護士約有20%成為業務骨干,而獨生子女近50%成為業務骨干,教育管理效果明顯。
篇5
關鍵詞:流動人口子女;教育問題;對策
流動人口問題是20世紀80年代末期形成于我國城市的一個社會問題,當前中國社會處于轉型期,隨著工業化、城鎮化進程的日益加快和市場對勞動力資源的需求不斷增加,出現了大規模的人口流動。隨著人口大規模流動,流動人口以家庭形式進入大中城市的人數越來越多,與之相應流動人口子女教育問題日趨突出。
一、流動人口子女教育存在的問題
1.流動人口子女失學現象嚴重
全國第五次人口普查顯示,中國有超過1.2億的流動人口,他們占中國總人口的10%,有近2000多萬隨父母進城的農民工子女,這些孩子失學率高達9.3%,近半數適齡兒童不能正常入學。這些失學兒童主要分為兩種情況,一種是客觀上不能上學;一種是主觀上不愿上學。但無論如何,他們由于自身條件限制只能從事一些低級勞動,如,男孩多從事體力勞動,女孩則從事保姆、打工妹、服務員等低級職業。這實際上是把這些孩子推向了社會的最底層,使他們一生的發展都受到影響。
2.流動人口子女就學質量無法保證
在公立學校上學的農民工子女卻往往不能得到和城里孩子同樣的重視。他們的成績大多未被納入學校教學質量評估之中,許多教師把他們看成是可有可無的,在實際教學過程中農民工子女并不受重視。因此,公立學校教學質量上的客觀優勢對于農民工子女而言被人為地削減了一部分,加上多數流動人口子女入學時的基礎較差,農民工子女實際上很難享受到高質量的教育。
3.就學后環境的適應問題
流動人口的子女能否入學是人們比較關注的問題。事實上,即使他們能夠入學,問題也還沒有完全解決,作為從鄉村到城市的孩子,他們與原本就在城市出生和成長的孩子是不一樣的。因此,他們會遭遇許多新問題。無論是進入城市正規小學學習的農村孩子還是進入私立學校學習的農村孩子,都面臨很大的問題。
二、流動人口子女教育問題的成因
流動人口子女教育問題看似一個教育問題,實際上是一個復雜的社會問題。在尋找解決問題的辦法之前,先要弄清問題的癥結所在。
1.戶籍制度是流動人口子女無法正常接受教育的主要原因
由于各地經濟、文化發展的不平衡性,在不同地域生活和工作的人具有不同的生活質量和發展機會。目前,農民工子女上學遇到很大的障礙,原因就在于他們沒有城市戶口,于是流入地政府往往把這些孩子接受義務教育的責任推到他們戶口所在地。如果戶籍制度問題得不到解決,那么這些孩子即使能夠暫時在城市公立學校上學,但是在升學時還會遇到障礙,無法徹底擺脫“邊緣人”的尷尬境地。
2.教育經費短缺是影響流動人口子女無法正常接受義務教育的又一重要因素
長期以來,教育經費不足是制約我國教育發展的重要因素,雖然政府部門做出了很大的努力,不斷增加教育投入,但是仍然無法兌現在教育投入方面做出的承諾。在資源嚴重短缺的情況下,教育系統之所以能夠繼續維持,在于從民間獲得了一定的資源補償。
3.接受教育的不公平
每個人都有受教育的權利,這句話說起來顯得很平等,但具體到實際生活中,每個人際遇可能卻大不相同。伴隨著中國現代化進程的加強,每年數億流動人口大軍身后就是成千上萬流動的學齡兒童,他們隨著父母成了流動大軍殊的群體。由于目前我國義務教育階段實行的是“分級辦學、分級管理”,即義務教育階段費用主要由地方政府負擔。流動兒童少年因為沒有流入地的戶口,無法享受由流入地政府財政負擔的教育經費,而且流入地政府也沒有落實外來人口子女教育的資金及任務。因此,對于流動兒童少年的入學問題,流入地政府總是以此為理由而拒不負擔主要責任,造成流動子女入學難問題越來越嚴重。
三、解決流動人口子女教育問題的對策
1.必須加快城鄉戶籍制度改革,為流動人口子女上學掃清制度障礙
從根本上說,流動人口及其子女的上學問題是不合理的戶籍制度及城鄉二元體制的產物。當前必須立足于城鄉統籌的原則,進一步完善現行的法律制度,消除對進城務工人員子女的歧視。建立城鄉一體和公平的義務教育機制,為千千萬萬流動人口子女的教育創造條件。
2.取消一切不合理收費,加大政府教育撥款,提高教育的公平與效率
“借讀費”“贊助費”以及其他不合理的收費一直是農民工反映強烈的問題。大批外地農民工進城農勞動,不僅為當地創造了財富,提供了稅收,并推動了整個地區社會經濟的發展。他們有權享受當地的公共資源和公共服務。農民工在現實社會中仍然是城市的低收入階層,是社會的弱勢群體。本應受到社會的關愛和扶助,享受基本的生活保障。而不應向這些社會弱勢群體實行歧視性收費。因此,流入地政府必須制訂進城務工就業農民工子女接受義務教育的收費標準,減免有關費用,做到與當地學生一視同仁。
3.流入地政府應高度重視流動人口子女的教育問題
篇6
【關 鍵 詞】家庭文化背景;子女;高等教育機會;影響
【作者簡介】崔瑩瑩(1982―),女,河南商水人,新鄉醫學院社科部中國化研究專業2008級碩士研究生;閆小劃(1983―),女,河南新鄉人,新鄉醫學院心理學系應用心理學專業2008級碩士研究生;張冰(1985―),男,河南遂平人,新鄉醫學院社科部中國化研究專業2008級碩士研究生。
家庭文化背景是一個廣泛而含糊的概念,父母的受教育水平、社會地位、經濟收入、家庭住址、民族等都是家庭文化背景的組成部分。本文著重從父母接受教育水平的程度來研究,主要是因為不同學歷的人所擁有的社會資源不同,父母的受教育程度與家庭的經濟地位和教育背景聯系密切。父母的受教育程度決定著家庭的經濟收入、社會關系等;社會關系和家庭的經濟收又會對子女接受高等教育機會產生影響。因此在不考慮住址、民族等因素的前提下來探討家庭文化背景對子女接受高等教育機會的影響。
一、父母受教育程度通過家庭文化和父母特質等隱性因素對子女教育產生影響
不同的家庭文化背景造就了不同的家庭特征,有些家庭民主,開放,在對孩子教育消費方式上,更加注重經濟思維的養成和職業素養的提高;而有些家庭在子女教育上更重視傳統,教育方式單一。此外,在排除家庭物質條件對子女接受教育的影響外,父母特質對子女的受教育程度也常常發揮著意想不到的作用,一般情況下,父母接受教育的程度直接影響著對子女接受高等教育的重視程度,父母的文化水平越高,對教育的重要性認識就會越清晰深刻,對子女教育就會更加重視,他們對子女的教育期望也會比較高,而子女的學業成績和父母對其的教育期望有高度的一致性,正如羅森塔爾效應,父母的較高的教育期望對子女學習能力的肯定通常能轉化成子女學習的動力和信心,有利于提高學習成績,不斷形成良性循環。而如果父母對子女根本不抱任何希望,子女也會漸漸的對自己失去信心,缺少學習動力,學習成績偏差。另外,如果父母持有“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的價值取向,經濟條件不好,也會炸鍋賣鐵想方設法創造條件讓孩子接受較高的教育,而受“讀書無用論”影響的父母則恰恰相反,即使經濟條件允許也不太熱衷于對子女教育進行投資。
二、家長的態度及其提供的文化資源影響子女接受高等教育入學機會
家長的受教育程度從他們對子女的教育期望、教育方法、教育態度、以及所提供的教育設備和文化環境等方面來影響子女,從而間接地影響到子女的學業成績,間接地影響到孩子們對高等教育教育入學機會的享有。家庭對教育的態度有助于決定學生受教育的程度。家庭的文化背景有助于塑造孩子們的認知技能,來自文化資源豐富家庭的學生―例如,家里書很多―就比那些文化資源貧乏家庭的學生更有機會學習各種知識和技巧,以便更快的取得學習上的成功。羅伯特?卡斯特爾指出:“教育社會學領域中新近最重要的成就之一是它表明:如果我們不涉及作為學生來源的集團所具有的亞文化狀態,我們就不能估計他們能否獲得有教養的文化。”
三、家長自身對子女接受高等教育入學機會的影響
首先,文化水平高的家長能夠有意識,有目的的對子女進行教育,輔導子女的功課,能夠及時的解決子女在學習過程中遇到的難題,提高學習效率,主動培養子女良好的生活和學習習慣,從而使子女逐步建立自我控制和獨立學習的能力。而文化水平低的家長通常缺乏對孩子的指導,很難擔當起輔導子女的重任,子女的知識來源只能是學校,缺少教育孩子的意識和能力,他們對子女的教育多是自發的,盲目的。
其次,家長自身的生活習慣對子女的影響也不可忽視,其中重要的一點就是父母閑暇時的活動,有知識的人在閑暇時多從事與文化有關的活動,如讀書、看知識類的電視節目,而沒有文化的人則經常閑聊天,打撲克牌,前者使子女獲得很安靜、良好的學習環境,后者則會影響到子女安心學習。
再次,父母的交際圈也間接的影響著孩子,一般情況下,接受文化程度比較高的父母,其朋友大多也會是同一層次的,他們的子女也會接受較好的教育,平時他們的子女之間就會有很多的接觸,于是可能會相互學習,比較以形成更好的學習氛圍。
四、減小家庭文化背景對子女接受高等教育入學機會的影響,推進高等教育機會均等的對策
首先,要減小家庭文化背景對高等教育機會的影響,首先,應讓所有的學生享有人生教育起點入學機會的平等、人生基礎教育階段的教育資源平等和教育質量平等,進而保障受教育者教育過程平等和教育成功概率的平等;減小家庭文化背景對子女接受高等教育機會的影響,不僅需要國家創造優越的條件,提供更多的高等教育機會,公民不僅要把接受教育看成自己的權利,同時也要當成自己的義務,只有使教育權利、機會與義務得到有機的統一,只有使所有的公民深深意識到了教育權利和義務的統一性,教育機會平等才能得到更充分的實現。
篇7
幼兒教育論文范文1
摘要:全面放開二孩政策的廣泛實施,標志著獨生子女時代的終結。二孩時代的全面到來,勢必會帶來人口數量的增長,人口數量的變動不可避免地會對不同階段教育的發展、資源配置、規模等產生影響。
關鍵詞:二孩政策;教師;教育規模;教育資源配置
為促進人口均衡發展和適應社會經濟發展的需求變化,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提出:“堅持計劃生育的基本國策,完善人口發展戰略,全面實施一對夫婦可以生育兩個孩子的政策。”這一政策的提出,將對未來我國人口數量和人口結構產生重大的影響,也給幼兒教育的發展和規劃帶來新的挑戰。“百年人生,立于幼學”,幼兒教育擔負著“人之初”教育的重大責任。作為人生的初始工程,它關系著億萬幼兒的成長發展,關系千家萬戶的幸福生活,關系著民族的命運與祖國的將來。
一、學前教育迎來新的機遇
“2015年11月4日,按照我國計劃生育有關部門的預測,全面實施二孩政策后,未來幾年新生人口在一定程度上會有所增加。數據顯示,最高年份人口出生數量會超過2000萬。”新生人口數將在2016年到2020年迎來增長的高峰。西南大學的一份研究報告顯示,“全面二孩”政策2016年正式實施,從2019年開始,學前教育資源將大幅度增長。2016年到2020年在園兒童人數將從4000萬增長到5000萬,約新增1000萬個需求。《中國兒童發展綱要(2011—2020)》提出:“到2020年全面普及學前一年教育,基本普及學前兩年教育,有條件地普及學前三年教育。”需求在不斷增加,實際卻依舊面臨著學前兒童入園難、入園貴等問題。隨著政策的落實,人口數目的增長,原本存在的問題將變得更為突出,但問題的加劇也帶來了學前教育發展的新機遇。二孩的到來,對學前教育的需求進一步增加,品牌較好的私立幼兒園收費標準可能會變得更高,公立和普惠性幼兒園學位緊缺。對于年輕的父母來說,綜合各種因素公辦和普惠性的幼兒園將成為他們的首選。而公立及普惠性幼兒園卻供應不足,造成了學前資源的相對緊張以及學位不足。針對這些問題的出現,增加公益性幼兒園,重點發展普惠性公辦幼兒園,堅持學前教育的公益性和普惠性,促進學前教育服務公平化將成為當前發展的重點。私立幼兒園也應更新理念提高質量,在與國際新的教育理念接軌的同時融合本土特色,為民眾提供多種選擇。與此同時,與學前教育相關的早教行業、培訓機構等也將迎來新一輪的發展。
二、幼兒教育的方式、觀念產生變化
隨著社會的不斷進步發展,幼兒教育被越來越多的家長所重視。“全面二孩政策”實施后,許多家庭從原來的“四二一”形式的家庭結構變成了“四二二”形式的家庭結構。很多家庭將轉變為非獨生子女結構,長久以來的獨生子女的教養方式、教育理念和教育內容已經無法適應新的家庭結構。二孩的到來,親子關系發生變化,家中的老大不再孤單,有了新的游戲伙伴。但同時也產生了新的問題,家長不再把所有的注意力都放在一個孩子身上,由于二孩較小,家長很容易將較多的精力放在老二身上,使得家中的長子(女)出現心理落差感覺爸爸媽媽不再愛自己,他們害怕自己不再是家中的唯一,擔心弟弟或妹妹奪走父母的愛,并將這種失落感歸罪于自己的弟弟或妹妹,從而開始抗拒家里多了一個弟弟或妹妹,并采取各種極端的手段威脅抵觸。因此做好溝通,協調好家長與兩個孩子關系以及教導兩個孩子和諧相處是每個二孩家庭必須面臨的新課程。家庭對幼兒有著潛移默化的影響,良好的家庭教育在學前兒童的成長發展過程中起著重要的作用。面對家庭結構的變化,對家庭教育方式作出適當地調整也是家長們面臨的挑戰。作為兩個孩子的家長,公平理智施愛是必要的,關注長子(女)的心理變化是必須的。家長應重新定位自己的角色,轉變傳統的獨生子女教育觀念,建立新的家庭教育方式,引導孩子適應新的親子關系,做好二孩生育前的溝通和解釋工作,讓孩子早些適應自己即將成為哥哥或者姐姐的事實,緩解其心理壓力。獨生子女家庭,孩子成為幾代人的唯一寄托,家長把所有的愛和所有的期待都集中在一個孩子身上,他們“望子成龍,望女成鳳”,不惜一切地對孩子進行各種培養。二孩的到來,這種唯一狀態將會被打破,家中有了兩個孩子,兩個孩子的存在使得父母過于集中的注意力得到分散,原有的過度關注、過度期望的教育觀念將會得到平衡和改善。
三、對幼兒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當前生育二孩的家長大部分是80后和部分的90后以及少數的70后,隨著近些年媒體的介入與宣傳,幼兒教育的重要性已經成為廣大家長的共識。二孩政策的全面放開,這種需求將變得更加強烈,無論從對幼兒園的教育理念、配套的硬件設施,還是對幼兒教師整體素質上,都提出了新的要求。其中,最首要的問題是提高幼教隊伍的整體素質。一方面,家長對幼兒教師期望的增高;另一方面,幼兒教師短缺卻在進一步地加劇,尤其是高素質幼兒教師。各幼兒園渴望擁有熱愛學前教育、受過高等教育、具有一定教科研能力、有新的學前教育理念、技能扎實全面、愿意在幼兒園長期工作的學前教育工作者。然而長久以來,我國幼兒教師的入門資格較低,部分教師的專業素養和專業技能水平達不到合格的標準。放開二孩政策后,傳統的教學模式和教學方法已無法適應新的需求。二孩的到來,家中幼兒的社會關系也產生了新的變化,家中的老大要接受弟弟或妹妹到來的現實,弟弟或妹妹也要學習如何和哥哥或姐姐相處。如何應對這種關系的變化,不但是家長需要面對的問題,也是幼兒教師亟待解決的問題。在新的教學活動中,幼兒教師不單要進行常規的教育教學內容,同時應更加深入地了解幼兒的心理狀況。加強與幼兒的溝通交流,注意幼兒的情緒變化。培養孩子互幫互助的精神,相互分享的意識,使幼兒樹立正確的情感體驗和價值觀。
四、對教育資源發展規劃的影響
當前,我國學前教育資源嚴重短缺,地區之間也存在較大差距。隨著二孩政策的全面落實,人口數量的增長,問題將進一步加劇。因此,應當未雨綢繆,對學前教育資源進行新的發展規劃,確保學前教育的穩定發展。首先,通過多種形式興辦幼兒園。鼓勵社會公眾以多種形式興辦面向大眾的普惠性幼兒園,建設城區配套幼兒園,充分考慮不同層次人群的需求。與此同時更應注重廣大農村地區學前教育發展,充分考慮農村人口分布情況,合理增配師資以及修建新的園舍,確保教育公平。其次,加強學前教師的培養和補充。幼兒教師的不足嚴重影響學前教育質量,可以通過多種途徑加強幼兒教師隊伍建設,培養師德高尚、技能全面、組織完善的學前教師隊伍。針對各地區實際情況,全面合理地擴充幼教隊伍,完善幼兒教師權益保障體系,提高學前教師的地位,特別應加強對農村地區幼兒教師的創新培訓,以縮小城鄉學前教育的差距。最后,通過多種形式增加學前教育經費投入,將提高幼兒園的辦園條件作為政府投資的重點。二孩政策的全面落實,給我國的幼兒教育工作帶來了巨大的挑戰,同時也帶來了新的發展機遇。因此,必須抓住機遇,建構新的學前教育理念和教育機制,保證所有幼兒都能接受良好的學前教育。
幼兒教育論文范文2
摘要:新課程改革以來,幼兒園課程游戲化教育理念已經深入到各個幼兒園對幼兒的教育中。幼兒園開展游戲教學在實踐過程中應加強教師培訓,明確游戲課程化建設的方向和實施內容、推進幼兒園課程游戲化的建設。幼兒游戲的教育價值真正體現在幼兒能在游戲中獲得知識。游戲的教育價值的體現方式就是幼兒園課程游戲化。本文對情景游戲在幼兒教育中的應用進行進一步的探討分析。
關鍵詞:情景游戲;幼兒教育;應用
伴隨著幼兒園教育改革的不斷深入,游戲在幼兒園教學中的教育價值獲得了社會大力支持和認同。它將幼兒教學目標、教學內容和教學理念融入到游戲中,幼兒園課程化可以更好地發揮幼兒園課程的教育功能,游戲成為了教學的重要手段。在對幼兒教育中教師應充分利用現代化的教學資源,創設情景游戲激活幼兒的思維,展現自我,培養創新意識及智力的開發,促進幼兒身心健康的全面發展。
一、在幼兒教育中開設情景游戲的作用
幼兒園教育是幼兒學習的啟蒙階段,幼兒時期重視幼兒思維模式的培養對幼兒的健康成長和今后的學習發展都有極大的影響。幼兒教師在進行幼兒教育時要把握好幼兒自身的發展情況,采取趣味性強的教學方式為幼兒創設一個和諧有趣的情景游戲,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和課堂環境。讓幼兒在情景游戲的過程中培養創造能力和創新意識,有效開發他們的智力和認知能力。通過情景游戲讓幼兒學到一些基本的知識和道理,在情景游戲中獲得情感的體驗,促進幼兒身心的健康發展。幼兒教師要做到將情景與實際生活結合在一起,正確引導幼兒認知這個世界,滿足幼兒的好奇心。幼兒老師應該從生活中發現引領幼兒學習,并把學到的知識運用到生活中去。并且幼兒園學前教育的教學目標是把游戲帶入到幼兒園課程教學中,充分體現游戲的教育價值。幼兒教育開設情景游戲,教師應該著重培養幼兒的自主創新意識,使幼兒積極投入到游戲教學中去,讓幼兒的天性得以釋放,這樣才能實現游戲對促進幼兒全面發展的價值。
二、情景游戲在幼兒教育中的應用
幼兒園的學前教育對象是年齡較小的幼兒,他們的認知能力和學習意識在初級的發展階段,所以對于幼兒教師,想進一步培養幼兒的學習能力,如何激發幼兒對學習的興趣是首要的問題。在幼兒教育中游戲是學前教育目標實現的最佳選擇,而情景游戲對幼兒的全面發展有很大的促進作用。
(一)多媒體在情景游戲中的作用
在幼兒教育中運用多媒體創設情景游戲,可以啟發幼兒的邏輯思維和對事物的認知,多媒體的特色功能也為幼兒教育創造了非常有利的先天條件。目前在日益發展的信息化時代,國家對學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尤其是幼兒的學前教育。在幼兒園對幼兒實施情景游戲教學時,幼兒教師應充分利用多媒體技術的優勢,與教師自己的教學方式進行巧妙的結合,這樣可以有效實現情景游戲在幼兒教育中的教學目標。比如幼兒對動畫非常感興趣,那么幼兒教師就可以通過多媒體放映一些動畫的片段開設相關情景游戲,讓幼兒在游戲中體會到學習的樂趣。在幼兒教學時采用多媒體技術可以為幼兒創設出各種形象生動的教學內容情景,讓幼兒有種切身體驗的真實感覺,促進幼兒對知識的理解并加深記憶。提高幼兒學習能力、促進幼兒發散性思維的發展是幼兒認知能力的變換過程。幼兒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的特點采取生動又有趣的教學方式,促使幼兒主動參與學習過程,增強幼兒的學習自信心,最終取得事半功倍的教學效果。
(二)鼓勵幼兒積極參與情景游戲中
當幼兒抗拒參加幼兒園的情景游戲教學活動時,幼兒教師應該多加鼓勵和開導幼兒,讓他們體會到游戲的樂趣。如果幼兒在游戲中表現得優異,那么幼兒教師要對幼兒進行適當的表揚,促使幼兒身心健康的發展和道德品質的培養。因為教師的表揚在一定程度上會使學生繼續強化他們自身的優勢,激發學生積極向上的心態和提升自己的內在動力,這樣的教學方式有助于學生的健康成長,使他們更加有動力去學習和認真做事,起到非常有效的教育效果。由于幼兒處于智力開發的初級階段。其認知能力和學習能力較弱,幼師可以通過情景游戲的方式對幼兒進行教導,讓幼兒在游戲中獲得情感的體驗,學到一些知識和道理。并且游戲可以給幼兒們帶來歡愉,讓他們在游戲中體驗到學習的快樂,把游戲規則同現實生活結合在一起,幼兒教師要做到正確引導學生,時刻關注幼兒們身邊和生活中發生的細微現象,進而通過游戲的教學方式使幼兒認知這個世界,滿足幼兒的好奇心。游戲過后教師要進行總結,正確引導幼兒創新思維及自主能力的培養。
(三)通過情景游戲營造課堂氛圍
總之,在進行幼兒教育時教師要充分挖掘游戲因素,塑造生動活躍的幼兒園課堂氛圍。借助游戲的形式進行活動教學,幼兒園的教學形式不同于其他教育方式的教學。幼兒教師要充分利用情景游戲獨有的多樣性和趣味性進行幼兒的教學活動,營造生動活潑的課堂學習氛圍,充分調動幼兒自主學習的積極性,從而提高幼兒園學前教育的教學效率。把游戲當作教學過程中的一個環節,采取科學有效的游戲形式,讓幼兒在游戲中體會到學習的樂趣,進而培養幼兒的學習能力。教師可以在組織教育活動時運用游戲性的語言,例如在幼兒認識香蕉這種水果種類時,在開頭通過猜謎語、播放有關的歌曲引導幼兒參與到合作競猜游戲中去。通過情景游戲加深幼兒對知識的認知和掌握,激發幼兒智力和創造性思維的開發。幼師通過趣味性的教學語言對幼兒耐心地教導,從而調動幼兒們對游戲的興趣,正確引導幼兒學習的積極主動性。綜上所述,在幼兒早期的學前教育中,游戲帶來的天性釋放和學前教育目標的價值體現是極其重要的。因此,小學教師在對學生開設情景游戲教學時,要將幼兒放在主置,不斷探索有效的教學模式,激發幼兒學習的興趣,調動幼兒思維的分散和頭腦的靈活性,促進幼兒創造性思維的培養,讓幼兒在游戲中感覺到喜悅和成就感,從而促進幼兒教育邁向新的臺階。
幼兒教育論文范文3
摘要:俗話說“一年之計在于春,一日之計在于晨”,在教育方面,一生之計就是幼兒教育,與之后的教育培養學生個人能力和帶給學生知識的教育不同,幼兒教育更注重的是培養幼兒正確的三觀基礎和良好的習慣,以確保他們在未來的成長過程中能夠得到幫助,近些年來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幼兒教育也同時得到了很大的發展,但在發展的同時也依然存在一些問題需要得到解決,只有將這些問題逐一解決,才能為我國幼兒帶來更好的教育。
關鍵詞:現代幼兒教育;幼兒教育問題;對策研究
一、現代幼兒教育中存在的問題
1.幼兒教育機構的審核、監管不夠嚴格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人們的生活水平越來越高,在自己子女教育問題上更是不留余力地進行培養,唯恐自己的孩子在進入小學前就落后別的孩子太多,爭先恐后地讓自己的孩子進入更好的幼兒園接受教育。在這種情況下,幼兒園無疑成為了很多商人眼中的好項目,于是乎就出現了大量借著幼兒教育大熱的東風而成立的幼兒園,各種形形的幼兒園更是呈現了遍地開花的景象,然而這看似生機勃勃的幼兒教育發展,卻因為審核和監管的問題使幼兒教育存在很大的隱患,很多地方的幼兒園更是呈現出魚龍混雜的現象。例如近些年來,隨著互聯網的飛速發展,信息傳播的速度越來越快,很多過去我們沒有注意的地方都相繼暴露出了問題,幼兒園幼師虐童事件就是其中一項,家長們怎么都不能夠相信,自己信任老師、信任幼兒園,將孩子交到他們的手中,卻等同于把孩子推到了惡魔的手中,而且從越來越多的虐童事件曝光來看,幼兒園幼師虐童儼然不是個別的特例,而是普遍存在于幼兒教育當中的,之所以會產生這種情況,就是因為很多幼兒園對幼師的審核上放松了標準。一些幼兒園為了降低成本,甚至會去錄用沒有幼師資格證的人成為幼師,可想而知這些幼兒園的教學水平如何,在這種幼兒園當中,幼兒能夠學到什么完全是未知數,同時政府部門對幼兒園的監管不夠嚴格,更是縱容這種現象出現的溫床。2.幼兒被集中飼養般教育在幼兒教育中我們時常能夠看到,每個孩子都是在被當做集體中的一員在接受教育,想要得到老師們的鼓勵甚至獎勵,孩子們就必須要滿足老師所提出的要求才可以,而滿足不了老師的要求很多時候會被打上“差”孩子的標簽,就如同優秀影視作品《看上去很美》中一樣,衡量優劣的唯一標準就是小紅花,在這種教育下,幼兒們的天性往往受到了極大的限制,很多幼兒或許在別的方面有著極高的天分,卻因為這種教育被打上了“差”孩子的標簽,這無疑是幼兒教育的失敗。
二、讓現代幼兒教育更好的對策
1.增強幼兒園建設審核標準正所謂“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在幼兒教育方面,想要給幼兒更好的教育,就必須先建立起更為科學、更為嚴格的幼師審核標準和幼兒園監管方式,確保每一個幼兒園的正規性,嚴厲打擊不正規的幼兒園,以帶給幼兒們更優質的幼兒教育為理念進行辦學。同時幼兒園本身也更應當加強對幼師的審核,對于沒有幼師資格證的幼師堅決不錄用,對于危害幼兒健康的害群之馬更應當聯合政府相關部門予以制裁,而不是單純地開除就解決問題,以此為孩子們提供更科學、更有效的幼兒教育,真正有效地培養孩子,讓幼兒教育起到它應有的作用,衷心祝愿未來的幼兒教育中不再出現虐童事件,讓幼兒都能夠有一個美好、快樂的童年。2.尊重幼兒之間的個體差異就如同世界上沒有完全一樣的兩片樹葉一樣,每一個幼兒實際上都有著他們的特點,先天與后天的影響使得他們每一個都是那么的與眾不同,他們有的對數字很敏感,在學習數學知識的時候總是能展現出非同一般的理解能力;也有的幼兒對語言更感興趣,使得他們在學習語文或英語的時候能夠比其他的孩子更快。在這種前提條件下,教學當中自然就顯得一些孩子更“聰明”一些,而有的孩子則“笨”一些,所以并不能用這種方式去評價一個孩子的好壞。所以為了帶給我國幼兒更適合他們的幼兒教育,現代幼兒教育必須擯棄過去的“集中養殖”式的幼兒教育,在確保每一個幼兒都被照顧到的同時,也應當根據每一個幼兒的特點去制訂最適合他們的教育方式,讓每一個幼兒在得到了平衡發展的同時,也能夠進行個性化發展,讓每一個幼兒的優點都能得到最大化的提升,為孩子未來的學習和進步夯實基礎。3.家庭教育是幼兒教育中的關鍵一環眾所周知,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在每一個孩子的心中,自己的父母都是“全知全能”的代表,他們對自己的父母更是無條件的信任,同樣的一個道理由孩子的父母說出來,也遠比老師說出來更有效,可見在幼兒教育當中,幼兒家長的能量是不容小覷的。所以在幼兒教育當中,在對幼兒進行教育的同時,也應當讓幼兒家長明白他們對幼兒的深遠影響,讓幼兒家長通過以身作則的方式去影響他們,將家庭教育與幼兒園教育進行有機結合,讓幼兒得到全方位,立體的教育。同時幼師們也應當更進一步地投入自己的精力,將每一個幼兒當作是自己的孩子去看待,將自己無私的愛奉獻給每一個孩子,以此來更具耐心地進行幼兒教育,讓孩子們在幼兒園中也能夠感受到家的溫暖。
三、總結
對于一個國家的長久發展來說,教育永遠都是最為重要的一環,如果說孩子是國家的未來,那么幼兒教育就是國家未來的基石。在我國民間,也早就有“三歲看大,七歲看老”的說法,也許看起來有些危言聳聽,但實際上也說明了幼兒教育的重要性。希望筆者的淺見能夠讓更多的幼兒教育從業者參與到討論中來,將自己對幼兒教育的理解與他人進行分享,讓現代幼兒教育能夠更健康地發展下去,為我國的幼兒教育貢獻出自己的一份力量。
幼兒教育論文范文4
[摘要]幼兒教育質量的好壞對孩子一生的發展有著重要影響,因此在進行幼兒教育時就需要不斷的進行創新改革,才能保證幼兒得到更好的發展,現在許多幼兒園都采用了信息技術來與與幼兒教育進行整合,可見其對幼兒教育有重要作用。信息技術的出現在許多方面都能促進幼兒的發展,文章就二者的整合進行簡要分析。
[關鍵詞]信息技術;幼兒教育;整合
一、整合優勢
(一)提升學習熱情
孩子在幼兒時期普遍有著這樣的特點,注意力集中時間較短、對新奇的事物更能產生興趣等,因此在幼兒教育與信息技術進行整合就可以有效的提升幼兒學習興趣,傳統的幼兒教學中,教師僅僅去根據設定的好的教學內容去進行講解,并且講解的相對枯燥,因為幼兒好動的特性,在課堂內容沒有吸引力時,課堂氣氛就會較為混亂,這種教育形式,幼兒很難產生學習的熱情,面對這樣的情況不僅不會使幼兒的學習熱情得到提升,學習能力不會提高,而且在一定程度上還會阻礙幼兒的發展。然而在在進行幼兒教育時與信息技術進行整合就可以有效的解決這一問題,因為信息技術有較強的靈活性,在進行教學中內容的設定也能更加豐富,并且呈現出的動畫、圖片很容易吸引幼兒的注意力,并且能延長注意的時間,動畫視頻直觀的將教學內容進行呈現幼兒理解起來比較容易,他們的學習熱情也會隨之提升了。
(二)陶冶情操,促進幼兒全面發展
首先在課堂教育中教師利用多媒體進行教學時,信息技術中那些有趣的內容很容易使幼兒保持學習的熱情,這樣就可以有效的使幼兒的學習能力得到發展,教師還可以利用信息技術為幼兒創設想象的空間,使幼兒的想象力得到發展。運用信息技術很容易展現一些思維邏輯方面的內容,幼兒通過多媒體的引導,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升其邏輯思維能力,教師還可以通過一些小短片,其中可以包括一些繪畫、歌唱、舞蹈等內容,讓幼兒通過有趣的小短片,可以讓幼兒對這些內容產生一定的興趣,使得幼兒愿意主動的學習這些內容,不斷的促進幼兒全面發展。
二、整合的方法及應用
(一)信息技術與幼兒教育整合,培養思維能力
在幼兒時期如果能培養幼兒良好的思維能力,對幼兒的各項發展都是有助益的,因此作為幼兒教師在進行教學的過程中就需要找尋合適的教學方法來培養幼兒的思維能力。如果單靠教師的語言闡述來培養幼兒的思維能力并不容易,但是教師通過信息技術來培養幼兒的思維能力就相對容易了,在進行《三只小豬》故事的課程時,筆者就將信息技術運用到了教學當中,筆者沒有直接將教材拿出來對幼兒進行故事教學而是將這個故事實現進行了錄音并且還配上了合適的音樂,在課程開始時直接將故事的錄音播放給了幼兒,因為故事的錄音中不僅有語言故事的講述還有動聽的音樂,幼兒聽的非常認真并且筆者還觀察到許多幼兒在聽故事時還會模仿故事中的動作。故事聽完后筆者進行了提問,哪只小豬的做法值得我們學習,幼兒在聽完問題后,積極的進行回憶,并回答了筆者提出的問題,幼兒們還結合著小豬的動作和大灰狼的動作進行了模仿,并且表演的很形象,這時筆者并沒有結束課程而是再次了運用多媒體技術對課程進行了總結,教師將《三只小豬》的動畫場景播放出來讓幼兒欣賞,幼兒在觀看故事時可以了解到小豬們是怎樣蓋房子的,并且什么樣的房子更結實,在運用信息技術進行教學時可以使幼兒的聽覺、視覺以及感覺上都能被信息技術調動起來,這樣的形式可以使幼兒在學習過程中的思維能力得到不斷的發展。
(二)信息技術與幼兒教育整合,培養幼兒認知能力
幼兒時期已經有許多的知識具有抽象性,幼兒很難將其中的知識理解透徹,教師如果采用傳統的教學模式進行教學,幼兒在枯燥、乏味的環境中本身就不會產生興趣,再加上比較難理解的教學內容,幼兒在認識的過程中就顯得很被動,教師也會發現,即使自己很用心的在進行教學,教學效果也沒有什么提升,但是采用信息技術進行教學就會出現全新的景象,信息技術呈現出來的內容都比較直觀,許多科學現象運用信息技術進行呈現幼兒理解起來就容易的多了。例如教師在進行科學領域《磁鐵的秘密》一課的教學時就可以利用信息技術進行教學,在課堂上真正能讓幼兒去動手操作的材料并不多,那么許多無法操作的材料幼兒就不能判斷,他是否可以被磁鐵吸引,限制了幼兒的認知能力的發展,那么利用信息技術就可以將這一問題解決,教師事先可以將想向幼兒展示的材料制作到多媒體課件當中去,在課堂中,教師就可以對幼兒進行展示了,并且這種展示的效果有時會比真正的操作能更清晰的將實驗現象展示出來,并且一些實驗現象稍縱即逝,采用信息技術還可以將這一問題有效解決,幼兒可以通過信息技術進行反復觀看,了解其中的秘密。當幼兒對某一內容感興趣或感到困難時,可靈活演示,拓寬了教學途徑。孩子們仿佛被一塊強有力的磁石地吸引著,一把新奇的鑰匙正在開啟著孩子的心。這就是在信息技術下孩子們產生的主動、精彩、新奇的特性作用下的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