綜治管理論文范文

時間:2023-03-19 04:46:31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綜治管理論文,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綜治管理論文

篇1

每天都有繁多的書籍、文獻信息不斷地進入高校中的圖書館,這就要求管理人員要對這些信息先收集后加工,然后經過提煉快速地把這些信息傳遞給讀者,讓這些信息充分發揮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在這種高強度的工作壓力下,需要管理人員非常優秀的心理素質,才能在短時間內完成工作,從心理上相信自己一定能夠勝任工作,這是管理人員必須要做到的,充分做好心理準備,去迎接新的工作挑戰,敢于嘗試使用現代化的信息管理模式,積極探索工作方式,從心理上戰勝工作帶來的壓力。

2高校圖書管理人員綜合素質的提高措施

2.1加強有關職業道德教育,增強管理人員服務意識

根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對圖書管理人員提出的道德要求,圖書管理人員要自覺的對自己進行職業道德的教育,在自我教育的同時,通過對國家形勢與政策的學習,積極參加單位組織的社會實踐鍛煉等活動,可以在單位組織的圖書管理人員職業道德交流會上相互交流學習心得,通過這些方式,深入理解讀者第一、愛崗敬業、全心全意為讀者服務、當好教學科研的后勤兵的戰略思想,讓這些優秀思想植根于每一個圖書管理人員心中。做到這些,圖書管理人員首先必須明確自己的工作性質是服務于大眾讀者。其次,培養圖書管理人員的責任意識,每個人都有主人翁意識。最后,圖書館需要全面而深入的了解圖書管理人員的各種思想變化,大力的開展各項政治方面的活動,讓管理人員擁有正確的思想導向。

2.2提高圖書管理人員的業務能力

要大力培養圖書管理人員的業務水平,作為高校的領導,要通過有效策略,以組織培訓的方式,讓每個圖書管理員都能有不斷學習的機會,以此方式提高圖書管理人員的業務能力。只有圖書管理人員的業務能力得到提升,才能有效提高圖書管理工作的工作效率和質量,才能為廣大師生提供最優質的圖書服務。在信息化不斷深化發展的今天,對圖書管理人員不斷進行業務培訓就顯得尤為重要。

2.3注重管理人員的心理素質培養

針對不同讀者的各種要求,圖書管理人員要提供各種不同的服務。因而就需要管理員具有分析讀者的心理特點、讀者需要、活動過程等能力。讀者在查找文獻時的心理特點是不完全相同的,有的希望工作人員幫助,帶有目的性地請求工作人員幫助查找資料,有的讀者喜歡親自查資料,但遇到問題后又表露出無奈的情緒。遇到無奈的情況時,圖書管理人員應主動提出詢問,熱情幫助讀者解決困難。這種服務方式往往比第一種方式更加適合讀者的心理。管理人員是信息資料和用戶的橋梁,資料的價值因人而異,工作人員應主動與讀者聯系,了解他們對信息資料變化要求的規律,研究讀者的變化對提高圖書館管理人員的專業素質和能力具有十分現實的意義。

3結語

篇2

論文摘要土傳病害是一類嚴重的植物病害,土壤處理是防治土傳病害的重要途徑之一。針對睢寧縣設施蔬菜發展較快的特點,提出蔬菜栽培土壤處理技術。

睢寧縣地處徐淮地區北部,溫光資源豐富,春季氣溫回升早而且迅速,適宜早春設施蔬菜栽培。近兩年由于政府加大投資力度,各級領導高度重視,我縣設施蔬菜發展較快,目前,全縣已有6000~7000hm2,主要以春提早辣椒、西瓜、番茄、黃瓜等為主。但隨著面積的擴大及重茬次數的增加,在生產過程中病害越來越多,特別是土傳病害發生嚴重,如根腐病、立枯病、枯萎病、炭疽病等,只要發現就很難根治。每年3~4月份都有不少農戶反映這個問題,這些病害都是由土壤帶菌引起,要想根治必須從土壤處理上著手進行。

1重施草雜肥,提高土壤綜合肥力

茄果類蔬菜一般都是連續坐果性強、采摘期長、產量高,當然對營養的吸收也就很高,要想滿足這些蔬菜品種的生長需要,就必須加大施肥量才有可能形成高產,但過多地施用化肥不但會造成土壤板結、根系不發、營養不全等,而且植株生長不健壯,抗病性極差,所以要想蔬菜高產、抗病,搞好土壤培肥是關鍵。培肥土壤就是在田內多多施用充分腐熟的有機肥(土雜肥)、爛草(稻殼)等。至少施土雜肥75~120m3/hm2、爛草45~75m3/hm2,提前1個月施下去后深翻40cm以備用。特別是糧田改菜田的農戶,由于糧田土壤板結,容易造成根系難發,更要加大草雜肥的施用量。如我縣梁集鎮光華村農戶劉金山在這方面就做得比較好。他每年4~5月份就開始將鮮雞糞(牛糞)摻些碎草,然后蓋上薄膜,堆在田頭進行腐熟,一直到11月份才施入大田。他家辣椒從1997年種到現在都未換過茬,但是從來就沒發生過根腐病等現象,而且產量都在75t/hm2以上。這是因為多施土雜肥不僅能為作物提供全面而又充足的養分,更重要的是它們能使土壤變得疏松、透氣,這樣才能促使根系發達,養好根,從而使植株生長健壯,抗病性增強,形成高產。

2加熱

加熱的基本原理是使土壤的溫度升高,從而有效殺死土壤中的病原體、節肢動物和害蟲,通常70℃處理30~60min即可有效殺滅大多數害蟲,但對于特定的病毒病TMV沒有效果。在歐洲20世紀前該方法即在溫室中被利用。該方法的2個關鍵性問題是:①溫度必須達到或超過土壤中害蟲可以忍受的溫度;②溫度不能太高,高于70℃特別是溫度達到100℃時,可能會傷害土壤中的大多數生物,并導致有益微生物(根瘤菌、菌根、拮抗菌)死亡。如果溫度控制不當,加熱的土壤可能比不加熱的土壤更易感病。因此,土壤剖面溫度的分配對于最小限度地擾亂土壤中微生物活動非常重要。

3大水浸泡

大水浸泡土壤被認為是種植前有效防治病害的處理方法。氧氣濃度降低、二氧化碳濃度增大,以及各種微生物的相互作用對于土傳病害的存在是不利的,如厭氧過程中有毒物質的產生。經典的例子就是大面積地控制香蕉的枯萎?。合憬斗N植園中土壤被浸泡3~4個月或更長的時間(水深至少30cm),可有效控制香蕉的枯萎病。

4深耕

深耕可減少植物根系與病原菌的聯系,利用土埋和暴露病原菌在自然溫度和干燥的條件下提高病原菌的死亡率。深翻有機質是無污染的耕作方式,可有效控制花生的白絹病。同時與淺耕相比,深耕降低了番茄枯萎病的發生率,提高了產量。

5光能利用

在種植前借光能加熱土壤防治病害。方法是在土壤上加蓋塑料薄膜,提高土壤的溫度,從而控制病害的發生。溫室大棚即運用了該原理從而減少病蟲害的發生。

6土壤衛生

土壤衛生的主要目的是利用各種方法阻止或減少病原菌侵入土壤。農作時注意農具的衛生,防止因農具造成病原菌的傳播;很多地區為了更好地控制土壤的衛生,選擇在溫室種植可以方便地控制各種條件,從而減少來自土壤外界的污染,對于出現的病害植株及時地處理清除,可減少進一步侵染。

7施用土壤添加劑

土壤添加劑是一種由動植物體有機質、化學肥料及少量無機鹽合成的有機、無機營養混合物。無機添加物可以直接促進作物的生長,還可以抑制土壤中的病原菌;有機質可增進土壤肥力,改善土壤通氣性和增加微生物總量。

篇3

關鍵詞:云南;煙草;金龜甲;防治;生物學特性

金龜甲屬鞘翅目害蟲,目前資料報道危害煙草的金龜甲有10多種,但在云南省煙草生產上常見的,危害比較嚴重的主要有三種:碼絹金龜甲(Madaderasp.)、棕色金龜甲(HolotrichiatitanisReift)、銅綠麗金龜甲(AnomalacorpulentaMotschulsky)。

1分布與危害

碼絹鰓金龜甲目前主要分布于云南、貴州和廣西。棕色金龜甲在云南、貴州、河南、山東、廣東、廣西、福建、臺灣等省區均有分布。銅綠麗金龜甲國內除、新疆尚未發現外,遍及中國各省(區)。

金龜甲主要以成蟲為害煙葉,咬食葉片成缺刻或孔洞。嚴重的把葉片吃光,僅剩下葉脈;有的煙株生長點也被吃光。被迫重栽。幼蟲在土壤中活動,雖然可以齒食寄主植物根皮。但一般對煙草危害甚微。

金龜甲食性極雜,除煙草外,還為害棉、大豆、麥類、玉米、高粱、甜菜、向日葵、馬鈴薯、花生、瓜類、桃、李、梨、蘋果等草本和木本經濟植物和禾本科雜草。

2形態特征

2.1碼絹金龜甲

成蟲:體長6.5-11mm,體寬4~8mm。體橢圓形,體色暗褐色或棕褐色,鞘翅在光照下有閃光,特別是末端處閃光明顯。鞘翅上各有10條明顯的隆起線,唇基扁平,觸角10節,鰓片部外側二齒形。前胸背板長2~4mm,寬3~6mm。小盾片三角形。前足腿節粗大,脛節端部外側二齒形。中足、后足脛節內側和外側各有一矩,中間著生跗節,脛內側著生細毛,跗節5節,爪成對,端部鉤狀。中足脛節端部較平、形如斜鋸狀,外側有3根刺狀物,內側1根。后足狀如中足,只是較為粗大。腹面除上唇、上顎為暗褐色外。一其余為棕褐色,腹部5節。

卵:橢圓形,長約1.75mm,寬約1.17mm,表面呈瓦紋狀。初產卵乳白色,較小,隨著胚胎發育,卵粒逐漸增大,顏色變褐。

幼蟲:體長15.0~20.0mm,寬4.5~9.0mm。體乳白色微黃。頭頂部毛稀少且細,額內平滑,無毛,下兩側各具毛3根。腹部1-6節。每節的前、中、后盾片著生細毛和短刺毛。

蛹:小型,長約10.5~120mm,初期為黃白色,后變為黃褐色。頭頂近方形,唇基梯形,前緣明顯:卷;無發音器。

2.2棕色金龜甲

成蟲:體長18~26mm,寬9~12mm。頭小,棕色。觸角短,柄節稍長,末端3-7節。鰓節葉狀。前胸背板黃棕色,無光澤。鞘翅全長為前胸寬度的2倍,棕色,表面具不規則隆起成。前足、腹足脛節內、外均具齡狀突,前足尤適于掘土。

卵:橢圓形,長2~3mm。寬約2.5mm。初產時乳白色或淺黃色。孵化前呈水漬狀半透明。

幼蟲:別名蠐螬。C字形,體圓肥胖,體長40-50mm,寬12~17mm。頭部紅褐色,胸部乳白色,多皺褶。胸足3對,黃褐色。腹部黃白色,皺褶稍多;腹部末端著生肛毛。

蛹:長橢圓形,長約20-27mm,初期為黃白色,后變為黃褐色。無發音器。

2.3銅綠麗金龜

成蟲:體長16~22mm,寬8.3~12mm。頭胸及鞘翅均為銅綠色,具光澤。前胸背板前緣較直,兩前角前伸,呈斜直角狀。鞘翅每側有4條縱肋,肩部有疣突。前足脛節有2個外齒。雌性腹部腹板呈灰白色或雄性腹部腹板呈黃白色。

卵:卵圓形,長2.4~2.6mm,寬約2.2mm。卵殼表面光滑。

幼蟲:體長30-33mm,頭部前頂毛每側6-8根,成一縱列,肚腹片后部腹毛區刺毛列由長針狀刺毛組成,每側多為15-18根,兩側刺毛尖相遇交叉。刺毛列的后端少許岔開些,刺毛列的前端遠沒有達到鉤狀剛毛群的前部邊緣。

蛹:長橢圓形,土黃色,長約18-22mm。體稍彎曲,腹部背面有6對發音器。

3生活史及習性

3.1碼絹金龜甲

此蟲是近年新鑒定和報道的煙草害蟲。發生世代數有待研究。分布全省,在文山、紅河、曲靖、玉溪、昆明、楚雄、大理、保山4月下旬初見成蟲。天氣干旱年份,其他寄主枝葉稀少,食料缺乏,5月中旬一6月中旬在煙田大量危害煙株,靠近果園,山邊等地的煙苗發生嚴重,移栽煙苗早的田地重于移栽遲的。生長勢好的煙苗重于生長勢差的,有的地方成片的煙苗葉肉包括生長點都被吃光。1987年和1988年,羅平、曲靖、馬龍、富源、尋甸遭受碼絹鰓金龜甲危害的面積達12萬畝以上,蟲傷株率平均達78%,死苗率達23.4%。在玉溪、峨山、宜良、陸良、瀘西、龍陵等地調查,嚴重田每株煙有蟲數頭,多的達10余頭。近年來,云南許多地方在這段時間一直是碼絹金龜危害高峰期。7月中旬后,其他寄主植物枝繁葉茂。食料豐富,成蟲紛紛離開煙田,遷往其他寄主植物上取食。

成蟲晝伏夜出,一般傍晚7點以后成蟲紛紛出來活動。取食煙葉,到夜晚10-11時達高峰期。黎明時,成蟲潛伏于煙株根部和其他土縫中以及雜草或秸桿內躲起來。成蟲取食寄主的時期,也正是產卵的時期。成蟲有假死性。

3.2棕色金龜甲

棕色金龜甲每年發生1代。以幼蟲或成蟲在30厘米處土壤中越冬。越冬成蟲春暖季節開始出土活動。在云南煙區,棕色金龜甲成蟲于5月初出現,5月下旬至6月中旬大量發生為害烤煙。6月末7月初則多數遷往其它寄主上為害。

成蟲白天潛伏在土壤內或雜草叢中,黃昏后飛出來活動取食,并進行,黎明前又潛回土中或雜草叢中隱藏。后雌蟲一般在比較松軟而潮濕的砂壤土中產卵。卵散產或幾粒至幾十粒為一小堆,卵期14-28天。

成蟲有假死性和趨光性。天氣悶熱。風小或無風夜晚成蟲活動十分活躍。成蟲期一般200-300天。

幼蟲終身在土壤中活動,取食寄主根皮。

3.3銅綠麗金龜甲

每年發生1代,以幼蟲越冬。在云南煙區,成蟲主要在6-7月份發生。成蟲也是晝伏夜出。白天隱蔽的場所多在3-6厘米表土層,且喜在草根下。每雌產卵一般40粒左右,卵分批產下,多散產,產卵深度主要集中在3-10厘米處。

成蟲有假死性和趨光性。陰天。成蟲白天也活動頻繁,2001年6月底,在陸良縣一些煙地發生嚴重,嚴重田塊百株有蟲數15頭左右。在陰雨天,煙地旁一些木本植物上蟲口密度非常大。

4發生與環境的關系

成蟲活動與氣候因素關系密切。天氣悶熱、無風的夜晚,成蟲活動十分活躍;涼爽、有風的夜晚,則活動平緩。

幼蟲終身在土中活動,表土過干或過濕則下降;地下水位高時,幼蟲上升;人秋后逐漸下降,春暖時逐漸上升。幼蟲活動適宜的土壤含水量為10%-25%。

從環境的總體條件看,松軟的土質及雜草叢生,便于成蟲及幼蟲藏匿和活動;土壤適當濕潤,幼蟲生長發育正常;耕作粗放,則為幼蟲和蛹提供安全的生活條件:施用較多的堆肥或廄肥,幼蟲食料充足,并使土質松軟,提高土溫,有利于幼蟲生長發育。上述種種都因有利于金龜甲的發生而可能引起猖獗為害。

5防治措施

5.1冬春季深翻田地,殺傷和減少土壤中幼蟲和蛹。

5.2誘殺成蟲。這三種金龜甲對核桃葉都有特殊嗜好??稍诎碛跓熖飪炔迳蠑祬残迈r核桃枝。也可插桃、梨、石榴等樹枝,在樹枝上噴灑90%敵百蟲800倍液,誘殺成蟲效果非常好。

篇4

這些問題客觀上需要我們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加強自主技術創新,促進產業升級和糧食安全。推動產業結構優化升級,促進糧食生產,轉變經濟發展方式,事關社會經濟的可持續發展,是提升國際產業競爭力和保障糧食安全的內在要求、重要保證,直接影響到統籌城鄉改革能否取得重大突破,對落實科學發展觀、深化改革有著重要意義。

故此,基于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產業結構升級和糧食安全對經濟可持續發展、社會穩定的重要意義及其目前存在的諸多不足,我們需要全方位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促進產業升級和糧食安全:

一、推進土地承包權制度改革,尊重和保障農民土地權益,建立和完善有利于企業自主創新的制度機制。一方面,要確?,F有土地承包關系保持穩定并長久不變,賦予農民更加充分而有保障的土地承包經營權,使其具有更好的獨立性和完整性。只有農村土地承包關系的穩定以及農民土地承包權利的充分、獨立和有效,才能有利于在給予農民土地安全感的前提下,激勵農民的積極性和創造性,對土地和農業生產進行更大、更長遠的投入與經營;另一方面,要在制度上為企業的自主創新提供稅收、融資、創業等方面的優惠支持,理順各方面的關系,創造有利于企業創新的良好的政策環境。(說理式展開,操作式展開)

二、促進技術創新,提高工業及農業生產方面核心技術的自主研發能力,培養和引進技術人才,以此推動產業結構轉型升級和糧食增產、穩產。一方面,充分發揮科技在糧食高產穩產中的作用,尤其要避免有些國家利用高科技手段研發農業生產技術,將其作為受保護的專利,并以此作為控制糧食、要挾和掠奪他國農民的手段工具;另一方面,增強企業的自主研發能力,使其走出低端化,能夠推出高端產品,改變過去資源消耗型和勞動密集型的生產方式,避免國內企業集中于世界產業鏈條結構的中低端。(點評:糾正轉換,抽取歸納)

三、明確政府在產業升級和糧食問題方面的公共責任,加大政府對糧食價格、農資價格、企業原材料價格、人民幣穩定性的宏觀調控的力度,這些問題事關社會穩定和長遠發展,要避免過度市場化、唯市場化的傾向。一方面,合理提高糧價,降低化肥、農藥等農資成本,加大農業補助和種糧補貼,增加農民收入,激勵其種糧積極性。當前,化肥、農藥等農資價格上漲過快,政府補貼趕不上農資上漲的速度,農民生產成本不斷提高,而糧價卻缺乏相應合理提高,導致農民收益得不到保障,種糧積極性下降;另一方面,合理調控企業原材料價格的過快上漲,保證人民幣的穩定性,有效避免企業生產成本過高。據統計,2007年,受人民幣升值、原材料上漲等影響,合計增加的成本超過20%.(點評:糾正轉換,針對式展開,抽取歸納)

篇5

關鍵詞:VBM 股東價值理論 利益相關者價值理論

一、引言

現代意義的企業價值管理(Value Based Management)是在股東價值理論與利益相關者價值理論的較量中產生并不斷發展完善的。自1963年斯坦福研究所提出利益相關者概念以來,利益相關者理論的影響逐漸擴大。在20世紀60年代,已經有許多公司接受利益相關者理論的基本觀點,開始關注員工福利、社區利益并且積極履行社會責任。企業關注股東以外的利益相關者利益的行為激起了理論界對股東價值的重新關注,以往被限制在學術圈的股東價值的思想發現了一塊肥沃的土壤并且隨著財務咨詢的活躍而溢出(Michel Aglietta,2008)。一些被Wheeler & Sillanpaa(1997)稱之為“公司劫掠者”的小公司和金融家聯手,掀起了一場“股東價值保衛戰”,將并購矛頭對準了那些善待利益相關者的大公司。這次并購自美國20世紀70年代中期開始,一直到垃圾債券市場崩潰才宣告結束。股東價值理論支持者認為這次并購將導致公司行為的持久變化,尤其是對那些頑固的、自我防護的管理者,杠桿收購能夠促進公司的變化,這為公司的CEO提了個醒。要么通過改善公司業績來提高公司的股價,要么面對敵意收購的威脅。然而,從利益相關者價值角度看,這次并購浪潮帶來的幾乎是整個經濟世界的動蕩。在這次動蕩中,無論是公司、管理層、普通員工還是股東幾乎沒有人完全是受益者,員工大量失業、管理層被解雇、股東長期利益受損。為了避免被敵意并購,公司的首席執行官們“只操心把紅利分給股東們,或者通過每股收益和股票價格的上漲來增加他們的收益?!^分強調價格―收益比,不惜以犧牲對將來必要的投資為代價,結果是首席執行官們保持免于被接管的最低安全限度,……卻使公司面臨競爭性的攻擊、迅速的衰敗和最終被合并的命運”(Freeman,1984)。同時,“這樣的直接后果是給社會責任留下更小的空間,使權利更加集中,對資本市場的長期投資更少,而對短期要求給予更多的關注和重視”(Wheeler & Sillanpaa,1997)。并購浪潮的這種結果引起了人們關于企業價值評估的深入思考。理論界和實務界均看到了以會計數字對公司價值進行評估所帶來的短期利益取向。1994年,Jim Mc Taggar正式提出Value based management(簡稱VBM)這一術語,現代意義的價值管理理論逐漸發展起來。根據Ittner and Larcker (2001)的研究,規范的VBM應該包含六個基本步驟:選擇能夠導致股東價值提升的特定的內部目標;選擇與實現選定目標相一致的戰略和組織設計;識別具體的業績變量或價值驅動因素,給定組織戰略和組織設計,他們確實能夠在公司創造價值;發展行為計劃,選擇業績指標,并且在價值驅動因素分析中優先識別的基礎上設定目標。評估行動計劃的成功性并且引入組織的和治理的業績評價。對組織內部目標、戰略計劃和控制系統根據現有結果進行持續性的評估,如果需要就修正他們。而當前價值管理理論的發展主要集中在業績衡量指標設計、價值驅動因素識別以及價值管理模型設計等領域。

二、價值管理理論發展回顧

(一)業績衡量指標發展回顧 1986年,Alfred Rappaport提出公司價值等于未來自由現金流量的現值,確定了以自由現金流量為基礎的企業價值評估方法。然而,未來現金流量的折現方法在實物中因其操作困難,多為評估公司所采用,實務界需要更加簡單的方法來引導價值管理實踐。1989年Finegan提出了“經濟增加值”(EVA)的術語,并經斯圖爾特咨詢公司的Joel Stern 和 Bennett Stewart在接受《財富》雜志采訪時宣傳推廣后,這一建立在剩余收益基礎上的指標引起了人們的廣泛關注。為了克服EVA指標單期評價時的短期傾向問題,斯圖爾特咨詢公司又推出了市場增加值(MVA,Market Value Added)的概念。然而,EVA指標中,收益被定義為NOPAT(net operating profit after tax),受折舊方法和資產使用年限的影響,與ROI一樣會隨著時間的過去而增加,即使經營業績不變(Strack &Villis,2002)。瑞典學者Erik Ottosson和Fredik Weissenrieder(1996)提出的現金增加值(CVA,Cash Value Added)彌補了EVA的缺陷。CVA指標的目的是從股東角度持續衡量公司價值的增加。即從現金流開始,對戰略投資和賬面投資加以區別,并認為只有五年的平均現金增加值指數的折現值等于或大于l,才意味著創造了價值 (馬格麗特?梅,2002)。20世紀90年代,波士頓集團還提出了投資現金流回報(CFROI)的概念。Wheeler & Sillanpaa (1997)曾評論道,“EVA就是芝加哥學派自由市場理論的一個產物。這些方法都沒有考慮到執行官更廣泛的責任:帶動真正的經濟活動,保障所有利益相關者的生計和企業的生存和發展。與之相適應的,還需要其他一些衡量業績的措施”。Strack&Villis(2002)也認為這些概念(EVA、CVA等)依然更多的集中在投資資本上,很難解釋和管理在今天服務經濟和知識經濟中的價值創造現象。雇員、顧客等這些新的價值創造資源在當前被廣泛使用的資本導向的經營控制標準中沒有發揮任何作用。進而他們提出了能夠將顧客、供應商以及員工等主要利益相關者納入其中的實物資產價值提高器(RAVE,Real Asset Value Enhancer)來實現EVA或CVA的增加。RAVE不僅增加了顧客、供應商和員工三個價值維度,還建立了三個維度同EVA或CVA數量上的聯系,能夠更加有效的將顧客、供應商和員工管理與企業最終財務目標結合起來。但RAVE只是在價值管理中引入了利益相關者管理的元素,是利益相關者價值理論的最初表現,但指標本質上依然服務于股東價值最大化。Freeman (1984)、Blair (1995)、Donaldson and Preston (1995)在內的利益相關者理論學者普遍認為,企業決策應該是平衡所有利益相關者的利益,而不僅僅是最大化股東的利益。Jensen同意企業價值管理必須要考慮利益相關者利益的觀點,其在對利益相關者價值管理中的多重經營目標批評的基礎上提出了“進步價值最大化”的理念,并有“當經濟中所有公司企圖最大化自身總價值的同時,社會福利也達到最大”的著名論斷。然而,Jensen的進步價值最大化,必然是建立在市場強勢有效的基礎上,以股東價值最大化與社會福利最大化統一說來解決利益相關者價值最大化的問題,這實際上依然是股東價值最大化的有效捍衛。從價值管理業績衡量指標的發展歷程中可以看出,從單純的股東指標,到重視包括股東、顧客、供應商和員工等更加廣泛的利益相關者指標,價值管理理論在股東價值理論的基礎上吸收了部分利益相關者理論元素,呈現出理論融合的趨勢。

(二)價值驅動因素識別發展回顧 在Ittner and Larcker (2001)提供的價值管理理論框架中,價值驅動因素是價值指標的細化,也是設定目標、制定行動計劃的基礎。Copeland(1994)指出,價值的根本驅動因素就是投資資本回報率、企業預期增長率。Alfred Rappaport(1986)通過貼現現金流量模型揭示出企業價值的七大驅動因素:銷售增長率、銷售利潤率、所得稅率、固定資本增長率、營運資本增長率、現金流量時間分布和加權資本成本。Morin & Jarrell(2001)指出EVA指標暗示了企業價值的三個基本動因:一個公司未來現金流量的數量、時間和風險。Strack&Villis(2002)認為,除了這些以投入資本為基礎的動因外,還應該對顧客價值增加值、雇員價值增加值以及供應商價值增加值分別進行價值動因的識別。他們提出價值動因分析可以分為五步:評估現有指標;度量新的指標;價值驅動樹;場景/行動分析;實施報告系統,并認為這五步不僅能夠分析出價值驅動的顯性因素,還能找出價值驅動的潛在因素,如顧客價值增加值的潛在動因包括回頭率、取消預訂和應答率等。但這些驅動因素主要是從股東價值的角度出發得出的,而利益相關者理論的發展使得利益相關者管理對于企業價值創造不可或缺。蔣茵(2003)認為企業價值的影響因素不僅包括“物要素”,更主要的還在于“人要素”,企業價值含量中除了包括實物資本的財務價值外,還應包括人力資本價值和良好治理結構的價值含量。尹美群(2008)認為,企業價值動因不應該僅鎖定企業內部資源,她在借鑒Kathandaraman等(2001)的價值網模型的基礎上,認為除了傳統的價值動因外,顧客價值、核心能力和企業間關系是在供應鏈競爭時代的價值動因。Wheeler & Sillanpaa (1997)在其著名的《The Stakeholder Corporation》一書的導論中寫到:我們相信,納入利益相關者忠誠的關系的發展今后將成為決定企業活力和成功的最重要的因素,提出了利益相關者關系作為價值動因的重要觀點。Lougee & Wallace(2008)提出企業社會責任聲譽也是企業價值驅動因素??梢姡趦r值動因方面,單純的股東價值驅動因素正在向更加關注利益相關者價值動因的方向轉變,由完全的財務指標轉向關注客戶、供應商、員工管理,甚至直接將利益相關者關系、社會責任聲譽等作為價值驅動因素,顯示了利益相關者理論對股東價值導向的價值管理的影響。

(三)價值管理模型發展回顧 價值管理模型的構建是價值管理理論中最富成果的領域之一。Morin和Jarrell(2001)在《Corporate Value:Driving Shareholder Value》一書中,提出了一個包括公司戰略、公司理財和公司治理以及公司價值四個基本模塊的完整的價值管理模型。Morin和Jarrell認為通過這四個基本模塊,企業可以有效的實現股東價值最大化。流行較為廣泛的價值管理模型還有麥肯錫管理模型、德勤價值管理模型、阿爾弗雷德?拉帕波特價值管理模型、加利?阿什瓦斯價值模型等[。這些模型雖然各有側重,但對股東價值最大化的價值管理目標則達成了一致。Liu和Leung(2002)提出了一個“軟性價值管理模型”,模型包含利益相關者投入、利益相關者價值、潛在的價值矛盾、目標、行為和項目產出結果五個組成部分。其中,投入代表了利益相關者通過過去的經驗、未來的希望、當前實際環境所形成的個人價值;目標是被個人價值系統所支撐的、對高業績的特殊性需要;價值管理被描繪為受環境中內部和外部輸入觸發所導致的決策制定程序,這個程序決定了結果;而價值管理系統的輸出變成了對其他系統的輸入。Liu和Leung的貢獻在于:一方面將利益相關者因素引入價值管理中,明確了利益相關者與價值管理目標互動的影響機理,另一方面軟性價值管理模型是一個循環體系,能夠有效體現出企業長期價值的塑造過程。我國學者在價值管理模型方面的論述也十分豐富。杜勝利(2003)在總結了國內外CFO的理論和實踐的基礎上,提出在經濟全球化和信息時代的市場經濟中,CFO要扮演五大角色,并相應地從17個方面構建CFO管理模型及價值管理系統框架,稱為“CFO17BM”。湯谷良、林長泉(2003)結合我國實際構建了價值型財務管理模式。羅菲(2007)構建了一個以股東價值目標為基礎,考慮期權,涉及財務驅動因素和非財務驅動因素、包括戰略制定、戰略實施和業績評價在內的一套價值管理模型。利益相關者理論的支持者側重于以利益相關者價值最大化為目標來構建價值管理模型。Freeman(1984)提出了利益相關者管理模型(SHM模型),從理性、程序和交易層面闡述了在戰略制定以及執行過程中應該如何將利益相關者考慮在內。Freeman 和Liedtka(1997)重新闡釋了利益相關者的概念,提出了利益相關者資本主義模型(Stakeholder Capitalism Model),并認為利益相關者資本主義代表了公司的最好狀態。我國學者王乃靜(2005)將價值鏈理論和價值分析理論結合起來,提出了“全面價值管理”的概念,并設計了“現代制造業中的價值創造型企業”的框架。該框架中的價值包括企業社會價值、顧客價值和企業產品價值。社會價值的提出體現了利益相關者理論的基本思想。 綜上可見,國內外價值管理模型已經開始在一定程度上接受利益相關者理論,將股東以外的利益相關者納入到模型中,并且從利益相關者價值的角度探討價值管理問題。然而,從利益相關者理論支持者的角度看,在價值管理模型中適度引入利益相關者因素的做法還不夠,關鍵的問題是企業最終價值應該是實現利益相關者價值最大化,而非僅僅是股東價值最大化。但遺憾的是,到現在為止,利益相關者價值依然是一個定性的“平衡說”,尚未有量化的辦法,這對于以利益相關者價值最大化為目標的價值管理體系的構建是十分不利的。

三、價值管理理論未來發展趨勢

(一)價值管理目標的多樣化 Wheeler & Sillanpaa (1997)曾指出:生態學的主要原則就是多樣化是生物界力量的源泉。在任何地方,其物種越少,它徹底崩潰和毀滅的可能性就越大。不同實體間的相互依賴性是現今許多生態哲學和“體制思考”的中心。我們所處的經濟社會正逐漸由單一的物質資本主宰向物質資本、人力資本、技術資本、信息資本以及關系資本并駕齊驅方向轉變。與之相對應的是企業所有權形式的多樣化將成為一種歷史必然。我國2007年6月開始實施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合伙企業法》中規定的有限合伙制則進一步印證了企業所有權的多樣化的發展趨勢。雖然該類企業依然被稱為合伙企業,但財務資本投資者的有限責任為這類企業適應現代資本市場提供了必要的條件,將來或許會打破股票市場專為公司制企業服務的現狀。價值管理理論也必須要適應所有權多樣化的需要,摒棄單一的股東價值最大化目標導向,發展出更具兼容性的利益相關者價值最大化的多樣化目標導向,而該多樣化的目標導向并非意味著企業同時有多個目標,只是說不同企業或同一企業不同發展階段價值管理的目標可能是不同的。

(二)利益相關者價值的歸屬和計量研究利益相關者價值是利益相關者理論的核心內容,也是利益相關者價值管理的基礎。從文獻回顧中不難看出,價值管理理論與利益相關者理論結合的趨勢十分明顯。但受制于利益相關者價值本身的模糊性和定性性,利益相關者價值管理理論研究依然十分薄弱,解決利益相關者價值的歸屬和計量問題將是未來價值管理領域的一個重要的研究課題。

(三)價值驅動因素的系統化、微觀化 價值驅動因素是影響或推動價值創造的決策變量Thakor(2000),是企業將日常經營活動與價值管理目標,與企業最終運營目標連結的橋梁。對于不同類型的企業來說,其價值驅動因素也不盡相同。不能要求所有企業都按照同一種方式來經營,因而也不應該要求所有企業都對統一的價值驅動因素進行管理。價值驅動因素應該與價值管理目標保持一致,并且形成一種完整的、自循環的系統,即價值驅動因素會直接決定企業價值創造的效果;反之,價值管理目標的實現程度也應為價值驅動因素的動態調整提供依據。價值驅動因素還必須盡量細化、微觀化,以最終落實到企業經營活動的基層,便于管理和控制。

(四)價值管理模型的簡約化、柔性化 現有的價值管理模型更多的表現為一種程序。Malmi &Ikaheimo(2003)以芬蘭公司為樣本所進行的研究表明,芬蘭主要公司中大約有98%的CEO接受VBM的基本理念,但只有17%的公司實際宣布要應用VBM。然而,與CFO或CEO面對面的訪談發現,在實踐中真正應用VBM的公司的數量更少,且VBM在管理控制領域和決策制定領域的實際應用狀況與規范的VBM文獻并不相符見(表1)。具體應用方式也不像規范文獻那樣復雜,這表明實踐中更加呼吁VBM的簡約化和柔性化。

參考文獻:

[1]〔英〕大衛?威勒、(芬)瑪利亞?西蘭琶:《利益相關者公司》,經濟管理出版社2002年版。

[2]〔美〕約翰?D?馬丁、J? 威廉姆?佩頓:《價值管理――公司對股東變革的反應》,上海財經大學出版社2005年版。

[3]〔美〕R. 愛德華?弗里曼:《戰略管理――利益相關者方法》,上海譯文出版社2006年版。

[4]湯谷良、林長泉:《打造VBM框架下的價值型財務管理模式》,《會計研究》2003年第12期。

[5]翁世淳:《從價值創造到市值管理:價值管理理論變遷研究評述》,《會計研究》2010年第4期。

[6]尹美群:《價值鏈與價值評估》,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8年版。

[7]〔美〕羅杰?莫林、謝麗?杰瑞爾:《公司價值》,企業管理出版社2002年版。

[8]羅菲:《基于價值的管理研究》,《東北財經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07年版。

[9]杜勝利:《CFO管理前沿:價值管理系統框架模型》,中信出版社2003年版。

[10]湯谷良、林長泉:《打造VBM框架下的價值型財務管理模式》,《會計研究》2003年第12期。

[11]王乃靜:《現代制造業中的全面價值管理》,《管理評論》2005年第1期。

[12]Christopher D. Ittner, David F. Larcker.Assessing Empirical Research in Managerial Accounting: A Value-based Management Perspective,Journal of Accounting and Economics,2001.

[13]Rainer Strack,Ulrich Villis. RAVE: Integrated Value Management for Customer, Human, Supplier and Invested Capital,European Management Journal ,2002.

篇6

    然而,不可否認的是,我國目前的政治傳播研究還剛剛起步,現代政治傳播理論肇始于美歐等西方國家,是針對西方國家特有的政治背景與媒體環境而發展起來的學問,當代中國的政治傳播無法照搬和模仿這些現有的西方理論資源,只能從自身的時空背景出發,吸取西方理論資源可以帶來的啟示,開創出符合中國特色的政治傳播研究。本文試圖在宏觀效果研究這一政治傳播研究的核心問題上,評析梳理西方兩大理論資源,并嘗試指出其對當代中國政治傳播宏觀效果研究的啟示。

    政治傳播的宏觀效果研究

    任何涉及到政治傳播的研究首先面臨的一個難題就是政治傳播的定義。由于身處政治學和傳播學的交叉地帶,“政治”與“傳播”這兩個詞匯組合中的開放性,使政治傳播的定義非常困難。③過往中外學者給出的政治傳播定義通常也是出現“政治學”本位和“傳播學”本位兩種傾向,以致一些學者強烈呼吁建立一種“政治與傳播的視界融合”的政治傳播定義。④比如,我國最早系統介紹政治傳播之一的邵培仁認為,政治傳播是指政治傳播者通過多通道、多媒體、多符號傳播政治信息,以推動政治過程、影響受傳者的態度與行為的一種對策,⑤這個隱約可以看到傳播學奠基人拉斯韋爾“5W模型”縮影的定義是比較典型的從傳播學本位出發的政治傳播定義。

    另一個影響廣泛的定義是英國學者布萊恩·麥克奈爾(Brain McNair)的論述,他認為政治傳播可以簡單地定義為“關于政治的有目的的傳播”,⑥這其中涵蓋了政客、政治行動者、非政治行動者以及媒體等多個主體的所有的政治話語。⑦美國學者多麗絲·格雷伯(Doris Graber)則給出了政治傳播是“對可能直接或非直接地產生鮮明政治影響的信息的構建、傳送、接收和處理”的定義。⑧和布萊恩·麥克奈爾(Brain McNair)一樣,多麗絲·格雷伯(Doris Graber)也認為政治傳播中的信息發送者和接收者可以是政治家、新聞記者、利益集團的成員或者是個體的、未經組織的一般公眾,政治傳播的關鍵在于“信息對于個人、團體、組織的想法、理念和行為,以及所處環境和整個社會都能產生顯著的政治影響”,⑨無論政治傳播的定義有多少種,幾乎所有定義都要包含“政治影響”這一關鍵要素。

    多麗絲·格雷伯(Doris Graber)進一步指出,政治傳播學始終是建立在媒體具有重要政治效果的判斷之上,即“信息對于個人或組織的思想和行為、社會機制、以及所有這些存在的社會大環境有鮮明的政治效果”。⑩政治效果是政治學的核心,效果研究也是政治傳播學的重點關注領域。實際上,20世紀20年代美國政治學者沃爾特·李普曼(Lippmman)的《輿論學》被公認為是現代政治傳播學研究的起源,而李普曼的研究恰恰是關于無線電廣播和印刷媒體的宣傳效果的,(11)也就是說,李普曼從一開始就為政治傳播定下了“效果研究”這一核心議題,傳播可以帶來政治效果以及怎樣的傳播可以帶來更好的政治生活,這也成為更多學者投身于政治傳播理論與實證研究的重要原因。正如美國學者麥克羅德等人(Mcleod et.al)所評價,自李普曼1922年發表《輿論學》以來,通過自由而負責任的媒體進行主動和廣泛的公民參與的價值,一直是政治傳播研究的重要動力。(12)

    縱觀自李普曼以來近百年現代政治傳播學的發展,尤其是上世紀70年代之后,大量的政治傳播學文獻圍繞著“效果”二字展開,或是直接研究“效果”,或是以“效果”為研究的前提與目的。然而,效果研究又恰恰是政治傳播學、乃至整個傳播學研究中最為復雜和難以定量定性分析的課題之一。粗略地看,過去西方政治傳播學中和效果有關的研究大概可以分為兩類:一類是微觀層面,圍繞傳播對于個體的政治效果而展開;一類是宏觀層面,圍繞媒體與其他社會構成的權力關系以及對于民主政治發展的影響而展開。

    (一)微觀層面——個體政治效果研究

    從微觀層面上來看,政治傳播的效果研究主要集中在傳播活動對于個體的政治影響,特別是大眾傳媒的傳播活動。這里對于個體的政治影響又通常集中在兩個方面,一是對政治家的影響,比如政治修辭研究,政治家在大眾傳媒舞臺上的“戲劇化”表演研究等;二是對一般公眾,特別是選民的影響研究,比如政治廣告對選民態度的影響,新聞報道與選民投票行為的關系等??梢哉f,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后的幾十年里,政治傳播學基本上局限在相對穩定的政治制度下媒體內容與個體選民行為之間關系的研究上。(13)早期傳播學中的“魔彈論”“有限效果論”“議程設置理論”等都是微觀研究的重要成果。這種著力于微觀層面效果研究的狀況在20世紀70年生了很大變化,70年代之后,對媒體在民主政治體系中的宏觀角色研究則逐漸占了上風,從橫向和縱向上都對媒體個人效果研究進行了重大拓展。(14)

    但是,進入21世紀以來,微觀層面上的效果研究又呈現出重新繁榮的趨勢,并且與社會心理學等心理學科相結合,從個人信息處理過程的角度來進一步分析媒體信息究竟會給個人帶來怎樣的影響和以怎樣的信息處理方式帶來影響。多麗絲·格雷伯及其助手曾對2000年初至2003年末四年間發表在政治學和傳播學兩個領域的社會科學期刊進行檢索,共有11本雜志刊登過137篇主要討論政治傳播的文章,而對這些文章的整理分析顯示,除了競選研究這一長期熱門的政治傳播話題外,信息處理研究和新媒體研究成為21世紀政治傳播研究的兩大新興學術方向。所謂信息處理研究就是從心理學的角度分析個人對政治信息的處理過程,借用心理學中關于人類個體的認知、功能、理性行為、異見規避等理論的研究,探索總結政治傳播中的信息處理理論。(15)

    (二)宏觀層面——民主政治影響的系統性研究

    如前文所述,20世紀70年代之后的政治傳播學研究逐漸將目光更多轉向媒體在民主政治體系中的宏觀角色研究。在宏觀層面上,媒體不再僅僅是某個主體傳播政治信息的介質手段,而且本身就作為一種享有并行使權力的主體登上舞臺,在干預政治的過程中,媒體與政府、商業巨頭等力量之間,尤其是媒體與政府力量之間的權力關系,成為政治傳播研究者的重要旨趣。所謂的傳播的政治經濟學研究也在這個過程中得到強化,其中以赫爾曼(Herman)和喬姆斯基(Chomksy)在1988年提出了“宣傳模式”理論(Propaganda Model)最為典型,他們認為在階級利益沖突和財富集中的社會中,媒體生產過程中總是貫穿著“系統性宣傳”,大眾傳媒完全是階級統治的工具,金錢和權力通過一系列的“過濾”使得大眾傳媒只向公眾傳播對它們有利的信息內容。(16)

    除了這種關于媒體與其他權力主體之間關系的研究外,政治傳播宏觀研究的另一個更為重要的方面則是媒體以及媒體與其他權力主體之間的關系對整個國家或社會的系統性影響,對民主政治制度的影響。在這個角度下,研究者要回答媒體對于政治傳播活動的參與(無論是作為介質手段還是作為主體),究竟是一件對民主政治有利還是有弊的事情?怎樣的媒體才能夠有利于民主政治這個終極目標?這樣的研究旨趣同樣可以回溯到李普曼的《輿論學》,當李普曼開始關注宣傳效果的時候,“推進了西方政治傳播研究在最初階段形成了統一的關于民主社會、新聞自由與知情公眾三者密切關系的研究旨趣”。(17)遺憾的是,由于兩次世界大戰的影響,20世紀六七十年代之前,政治傳播的研究主要局限在微觀層面,幾乎很少有相關研究關注到制度分析。(18)

    在過去三四十年的中外政治傳播學研究中,有關媒體、傳播和民主政治影響的系統性研究已成為政治傳播學研究中的重要領域。尤其在新媒體技術層出不窮、政治環境與媒體環境都在經歷轉型的當代中國,媒體如何促進民主政治的發展,不僅是政治傳播學者正在關注和應當關注的問題,也是黨和政府關注的工作重點之一。本文也重在闡述當代中國政治傳播宏觀效果研究中可以借鑒的西方理論資源以及這些理論資源的啟示。

    西方兩大理論資源的政治傳播研究影響

    毋庸置疑,在進行政治傳播的宏觀效果研究時,如果要回答“媒體行為能否促進民主政治或民主化”、“怎樣的媒體才是對民主政治是有利的”這樣的問題,首先要對“什么是有利于民主政治”的做出判斷,即研究者需要首先對衡量評判政治傳播的前提標準有所界定,然后才能對照這些標準來分析媒體行為,達到了這些標準則為民主之福、做不到則為民主之禍。

    那么,標準又來自何方?這與政治學民主理論的發展密切相關。正如麥克羅德等學者所指出的,政治研究和關于社會應當怎樣的基準假設密不可分。(19)就媒體和政治的課題而言,不同的民主理論對媒體的民主角色和民主責任提出了并非一致的要求??v觀現代政治傳播學發展的近百年歷史,盛行于18、19世紀的經典自由主義民主理論對政治傳播的影響可謂最為深刻,而被譽為20世紀最有影響力的理論之一的“公共領域”理論則成為近年來媒體研究的“圣語”(!~Godterm)。(20)

    (一)經典自由主義民主理論的政治傳播學影響

    在大量關于媒體對于民主政治系統性影響的研究文獻中,有這樣一個鮮明的特征存在,那就是很多人認為媒體對于民主有非常重要的、核心的作用,而自由的、不受干預和限制的媒體則是保證這種核心作用的關鍵,這似乎是無需證明的“公理”。(21)在中國媒體研究文獻中,“看門狗(watchdog)”角色、輿論監督功能等也常常被視為衡量一家媒體于民主建設良劣的重要的、無需論證的標準。然而,有政治學者卻指出,這種觀點實際上是以經典自由主義民主理論(classical liberalism)為前提的,而發展于18、19世紀的經典自由主義理論只是諸多政治理論中的一種,并非無需證明的“公理”,甚至在20世紀遭到其他政治理論的廣泛的批判與某種程度上的拋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