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工類專業論文范文
時間:2023-04-04 09:39:18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化工類專業論文,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畢業設計(論文)是工科專業學生大學四年最后的實踐教學環節,是培養學生綜合運用所學的基礎理論、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來分析和解決實際問題的重要環節[1],是對大學四年綜合知識的總結并進一步提高自己的階段。對于化工制藥類專業本科畢業生而言,畢業設計不僅是對動手能力和所學知識能力的全面考查,而且是對創新能力和掌握新知識能力的全面衡量。
在當前人數多、時間短的情況下,如何充分利用有限的實驗條件加強對學生的綜合培養,是每一位指導老師面臨的挑戰。目前的畢業環節管理模式已經運行多年,已不適應新世紀化工制藥技術及相關科學技術的飛速發展[2],不利于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和創新能力,急需改革。為此,我們從畢業設計的制度建設、選題內容、過程管理、答辯形式等方面進行了改革探索。
一、以不斷完善的管理制度保障畢業環節的質量
完善的教學文件和規章制度是畢業設計正常運行的保證。學院制定了《化學與制藥工程學院畢業設計管理的有關規定》,對畢業設計過程中指導老師、學生等提出具體要求,這些規章制度為畢業設計(論文)工作的高質量完成提供了有力的保證。
學生在畢業設計期間,由于考研復試、找工作等原因請假情況較多,學院根據請假時間長短,采取多級審批和登記制度,并要求學生及時請銷假。對于無故缺勤一周或請假累計達四周者,取消答辯資格,成績按不及格計。
對在校外進行畢業環節的同學制定了更嚴格考核制度。校外的同學,由學院指導老師負責進行定期檢查、考核,每兩周向學校導師遞交工作進展情況匯報,并在企業工作結束時由企業給學生填寫鑒定意見,以此作為判定該生論文成績的重要參考依據,由學院負責組織答辯,給出畢業設計(論文)成績。另外還要求學生必須在中期檢查前一周和畢業答辯前兩周返回學校,準備畢業論文及答辯。
此項規定確保了學生在畢業設計期間的出勤率,并提高了工作和學習的效率,保證了畢業論文和答辯的質量。
二、以合理的選題保證畢業設計(論文)的內容
注重提高化工制藥類專業學生工程實踐能力和工程設計能力是工科院校教學工作的重點。因此,在選題上,應盡量使學生有更多的機會進行實際動手操作。一些教師科研工作業績突出,承擔大量的國家級、省部級科研課題,但是工程設計類題目較少,以實驗研究為主,由于教師的科研課題直接與學生畢業設計課題相關,這也導致畢業環節課題中工程設計類題目較少,部分學生只會做試驗,不懂工藝流程設計,成為偏科型人才。工程設計是化工制藥類生產過程中重要的組成部分,需要我們培養具有此方面素質的人才,因此在畢業環節中學院鼓勵增加設計性課題,并為參加設計性課題的同學無條件提供上機條件,確保學生的設計時間,提高效率。
三、用對過程的管理及時解決過程中的問題
在我國高等教育現狀下,學生往往理論比較扎實,實驗動手能力較弱,一旦遇到實際問題常常束手無策。雖然畢業設計時間受到限制、畢業設計課題存在局限性,但是在畢業設計過程中加強學生實際動手能力的訓練是非常必要的。要充分利用實驗室現有的條件,結合畢業課題,使學生在充分了解前人所做工作的基礎上,在技術路線、研究方法等方面有所創新,自己獨立設計并安排完成整個實驗過程,最終完成畢業設計。
指導老師要在思想上給予高度重視,以身作則,全身心地投入到對本科生的畢業設計指導中來,與學生共同完成畢業設計的任務,制定周密的計劃,采取嚴謹的科研態度。畢業設計期間,我院要求老師每周指導學生的次數不低于3次,每次不低于4小時。老師要經常檢查學生畢業設計的具體進度等情況,啟發學生獨立思考和善于發現問題,鼓勵學生敢于發表自已的見解,并定期組織畢業環節進展的匯報會,開展相互討論和交流,針對學生存在的問題給予具體指導,及時指出不準確、不嚴密的地方,以及如何克服和改正錯誤的方法和途徑。針對一些重點問題進行深入鉆研,培養獨立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并且注重發揮學生的主動性和創造性,逐步使學生從被動學習向自主學習方向發展,從各個環節加強對學生科研能力和創新能力的培養。
教師要嚴格對學生的要求和管理,激發學生參與科研活動的興趣,積極參與科研活動,幫助學生克服科研上的困難,培養他們肯吃苦、肯動腦、勤動手的良好的科研素質,使學生所學的知識融會貫通,更好地鍛煉學生的科研實踐能力,并順利完成其畢業設計。
四、用三級二次答辯的形式使學生得到錘煉
畢業答辯是對畢業設計的良好總結,通過答辯把學生在畢業設計所做的工作進行總結、匯報和交流。高校本科畢業環節是學習、實踐、探索和創新相結合的綜合教學環節,是高等學校培養人才的重要教育教學環節,指導老師要抓好畢業設計工作的每一個環節,促進學生的綜合素質的提高。因此,我們把學生畢業論文答辯看成培養學生表達能力的最好機會。但是,有的同學閱讀了大量的文獻資料,實驗進行得也很好,但由于自己的表達能力較差,不能夠很好地將自己的工作完整地表述出來,這就需要在畢業答辯環節得到更好的鍛煉。
我院每年本科生畢業答辯都進行“三級畢業答辯”,包括小組答辯、系級答辯和院級答辯。順利通過三級答辯的同學可取得畢業論文的合格成績。此項政策我院已開展很多年,為培養學生的創新實踐能力,進一步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近幾年我院對畢業環節提出了幾項改革措施,并加以實施,成果顯著。
一是系級答辯過程中指導教師與自己的學生采取“背靠背”的形式,即二者不同時出現在同一答辯組,以提高對答辯學生的要求。二是院級答辯采取“二次答辯”的形式,即每個系級答辯小組答辯成績最后1―2名同學參加院級合格答辯,凡院級答辯不通過的學生畢業論文成績為不及格,并將參加學院于同年的7月初至9月初組織二次合格答辯,通過者方可取得畢業設計(論文)的成績。
答辯過程中要求學生在8―10分鐘內闡述清楚畢業論文的核心內容,PPT的制作要求內容精練、突出重點,不允許出現大量的文字內容,應以課題背景、實驗結果與討論、創新點等作為答辯PPT的關鍵內容。并且每位同學要求有5―7分鐘回答問題的時間,這就能充分反映出每位同學畢業環節過程中具體工作情況和對本課題的熟悉情況。
通過改革畢業答辯形式,促進良好學習風氣的形成,效果顯著。學生制作的PPT精美程度明顯提高、內容精煉、錯誤明顯減少;學生在答辯過程中能夠做到語言簡練、重點突出、避免了答辯過程中照本宣科的情況出現,同時還鍛煉了學生的表達能力。
畢業設計(論文)過程中幾個重要環節管理的改革,強化了畢業設計(論文)各個環節的重要性,充分地培養了學生的創新精神,提高了實踐能力,為今后學生走向社會進入工作崗位提供了堅實的基礎。
參考文獻:
[1]倪化境等.提高畢業設計(設計)質量的探索與實踐.化工高等教育,2004,3:101-102.
篇2
摘要:結合本校實際,對高師院校化工類專業轉型改革進行了研究與實踐。通過轉變觀念,推動專業轉型改革求實效;落實校企合作,立足地方求發展;強化實踐,打造特色求支持,取得了良好成績。
關鍵詞:高師院校;工科;專業轉型;實踐
中圖分類號:G65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6)50-0105-02
高院校化工類專業一般是依托化學師范專業而派生出來的,天生帶有師范遺傳基因,表現在就業師范化、專業實習學校化、主干課程理論化、學習氛圍師范化[1],導致培養的化工類專業學生缺乏動手能力、創新能力,進而缺乏競爭力。我校化工類專業2014年被批準為河南省專業轉型發展改革試點專業(集群),在專業轉型改革方面開展了研究與實踐,取得了初步成效。
一、轉變觀念,推動專業轉型改革求實效
大學,歷來被視為研究高深學問的學術機構,始終陷于“揚學抑術、尊學貶術”的境地[2]。高師院校化工類專業必須遵循辦學規律,以轉變觀念為先導,跳出師范的思維模式,推動專業轉型改革取得實效。
1.明確專業定位,由知識型人才向應用技術型人才培養轉變。專業轉型發展要求學校辦學與地方經濟發展對接,專業設置與地方主導產業對接,人才培養目標與行業需求對接,人才培養規格與工作崗位要求對接。因此化工類專業集群的培養目標應著重培養學生“將理論轉換為技術、將技術轉換為生產力和產品”的能力,滿足經濟社會發展對高素質化工技術技能型人才的需求。我校化工類專業集群主要對象為化學工程與工藝、應用化學、材料化學專業,課程開設以理論課與實踐課并重,特別強化知識應用和工程特色,使學生在眾多技術領域具有用武之地。
2.調整課程設置,由偏重理論性課程向加強應用類課程轉變。工科專業應打破重理工輕人文、重專業輕基礎、重知識輕能力、重技術輕素質等片面的教育觀念[3]。我院邀請相關企業專家共同完成了化學工程與工藝、應用化學、材料化學專業培養方案修訂。培養方案在通識教育、學科基礎、專業基礎、專業拓展、素質拓展、通用技術等平臺課程體系中,新設置了化工過程分析與合成、現代化工物流技術、現代化工商務、能源工程、化工過程模擬及其應用、化工節能原理與技術、化工實用技術等應用型課程和工程制圖與CAD、化工實訓、化工過程虛擬仿真等實驗實踐課程。按照“知識、能力、素質”相結合原則,更注重實踐與實訓,增加實驗、實習、實訓等實踐學時,使實踐環節總學分達35%以上。邀請企業專家增設了“企業專家報告或講座、化工企業生產試車開車規范”等應用性課程。前三年學生在學校接受理論和實驗學習,最后一年開展校內訓練和工廠實踐相結合的專業生產實習、課程設計、畢業設計,突出應用,突出訓練。
3.改變課堂教學形式,由注重理論灌輸向突出能力培養轉變。我校按照工程問題、工程案例和工程項目組織教學內容,采用基于問題的探究式學習、基于案例的討論式學習、基于項目的參與式學習等研究性學習方法。通過案例教學、專題討論、專題講座、情景模擬等形式,突出實用性,有效地提高學生的工程實踐能力[4]。(1)實施生活常識聯想教學法。化工原理教學中的流體流動與輸送、傳熱過程、吸收過程、精餾等實施了生活常識聯想。(2)實施案例教學法。板式塔設計教學,通過分析回流比對精餾過程的影響,選定回流比使操作與設備總費用最小,達到經濟上的最優化。案例考察了學生的知識應用能力,培養了學生的工程理念。環境工程教學結合信陽化工廠、污水處理廠等“三廢”的處理實例,介紹各種工程的工藝參數、運行效果,強調工程注意事項,引導學生提煉和歸納。(3)實施自學輔導教學法。環境工程教學要求學生對污染處理設備或構筑物進行自學、資料檢索,通過自學闡釋設備或構筑物的結構特點、不足之處,提出完善的想法和理由,教師與學生一起討論,引導深入思考。這種不局限于課本的教學方式,引起學生獨立思考的興趣,提升了學習效果。(4)實施游戲、演講教學法。選擇了“再說環境風云”、“環境保護永遠在路上”等主題,開展環境工程討論式教學,學生用新聞播報、小品或演講的形式展示問題、分析問題、點評問題,通過不同形式表達小組或個人的觀點。(5)實施調研學習法。環境工程教學課后提供了“面對酸雨的對策、淺談農村鄉鎮企業小化工污染防治的對策、論交通與大氣污染、論城市固體廢棄物資源化的途徑和措施”等思考討論問題,學生通過問題分析與文獻查閱來實現。選擇“信陽市污染源調查、某化工廠污染程度和主要污染物分析、信陽市自來水水源調查”等調查研究性課題,通過社會實踐調查,學生掌握了第一手資料,深刻體會到了環境工程課程的重要意義。
二、落實校企合作,立足地方求發展
地方產業集群的發展為地方高校的發展提供了機遇,也提出了挑戰。地方高師院校工科專業在未來競爭中的成敗取決于與地方經濟建設結合的緊密程度[5]。
1.引進來。高師院校化工類專業集群應完善學校與企業聯合培養人才新機制,積極推行基于實際應用的案例教學、項目教學,建立校企一體、產學研用一體的實訓基地,構建符合化工真實環境的技術技能體系和實訓體系,不斷推進化工專業(集群)與經濟建設的緊密結合。近年來,我院與海客邁斯生物科技(上海)有限公司、河南甾體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在學校設立了校企聯合研發基地、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孵化基地,企業提供研發、訓練項目和委派指導教師,在企業技術人員指導下,學生參與項目研發和創業訓練,實現校企雙贏。
2.走出去。化工類專業設置的基本宗旨是為地方經濟發展服務,專業發展方向應與區域產業集群發展趨勢相適應。近年來,我院與海客邁斯生物科技(上海)有限公司、河南甾體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光山博正樹脂有限公司、萊帕克(北京)科技有限公司等多家企業建立了認知實習、生產實習、畢業實習等不同層次、不同類型的實習實訓基地,形成了以就業為導向、應用技術型創新人才培養為目標的校企合作人才培養機制,在校企合作中形成了“資源共享、利益共贏”的多贏局面,提升了化工類專業服務地方經濟社會發展的能力。
三、強化實踐,打造特色求支持
高師院校是高校中的弱勢群體,在地方高師院校專業轉型的過程中,必須采取學科―課程―職業―專業的專業成長路線,走“以特色求發展”之路[2]。
1.建完善的實踐教學體系。在新的培養方案中,構建了實驗教學、課程實踐、認知見習、專業實習實訓、科技文化課外實踐、科技創新訓練、課程設計、畢業設計等實踐教學新體系。新建了化工過程實訓基地、化工過程虛擬仿真實訓室、科技研發實訓室、校企合作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室等,購置了精細化工生產線、常減壓精餾和危化品特種作業實際操作仿真實習等實訓設備和軟件。化工原理等技術類課程均設置了課外實踐學時。實現了包括“助理實驗員、助理研究員、學科競賽、自主實驗、課外實踐、科研基金項目”等全方位開放實驗室。
2.強化實踐考核。積極改革實踐課程考試方式和考核評價體系,實施了閉卷筆試、口試答辯、實際操作、論文資料綜述、方案設計等多種形式相結合的考核方式方法,引導學生積極思考,把考試考核變成學生能力培養的一個重要環節。隨著高校專業轉型改革的不斷深入,實踐教學越來越受到師生重視,人才培養質量越來越符合應用技術型人才要求。近三年來,我院學生積極參與各類實踐活動,學生在《Supramolecular Chemistry》、《化學世界》等期刊145篇;承擔國家級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10項;完成校大學生科研基金27項,獲得大學生“挑戰杯”科技作品省級獎6項、國家發明專利2項,學生實踐動手能力得到了充分鍛煉,化學化工類專業(集群)轉型改革取得了初步成效。
參考文獻:
[1]楊燁.“非師范”的師范化:地方高師院校專業轉型中的問題與應對[J].淮北煤炭師范學院學報,2007,28(2):158-160.
[2]唐衛民,彭萬英.大眾化背景下我國地方高等院校的專業轉型[J].遼寧教育研究,2008,(4):26-28.
[3]周詩彪,肖安國,黃小兵,等.材料科學與工程專業轉型的探索與實踐[J].科技文匯,2015,308(3):59-60.
篇3
【關鍵詞】工作過程;高職;化學教學;改革
當前,我國高職院校各專業的課程設置一般都按職業素質課—職業知識課—職業能力課—職業拓展課—公共選修課體現在人才培養方案中。化工類專業的化學知識主要以職業知識課的形式安排于教學中,課程一般包括無機化學、分析化學、儀器分析、有機化學、物理化學等,這種課程設置方法其實仍是沿用著普通高校原有的傳統做法,注重的是學科的完整性,各課程教材一般仍都是普通高校原有教材的刪節版,基本上未能反映出高職院校所倡導的以工作過程為導向的課程特色。因此,加大力度進行高職化工類專業的化學教學改革是我們義不容辭的任務。
1.高職化工類專業化學教學存在的主要問題
審視現實,不難發現,高職化工類專業化學教學主要存在四方面問題:
1.1不同課程間有些教學內容重復
目前,由于高職教學仍基本上沿承著普通高等院校長期貫用而形成的教學體系,其最大特點是:各門課程相互獨立,學科的完整性和系統性強。然而,正是由于各課程之間過于注重學科的完整性和系統性,從而造成了不同課程間有些教學內容的重復。例如,酸堿質子理論、溶液酸堿性、弱電解質電離平衡、鹽類水解、緩沖溶液、沉淀溶解平衡等這些知識點,在無機化學中已作重點介紹,但在分析化學中仍列為重點內容;化學平衡理論、化學反應速率這兩個知識點,在無機化學已作重點內容學習,但在物理化學中仍濃墨重彩。
1.2各門課程教學內容偏多
由于在編寫化學課程時仍過于關注學科式教學體系,這種面面顧及的做法必將導致課程教學內容偏多。教學內容的偏多對學習能力普遍不高的高職學生所造成的后果是:(1)增加了學習負荷,學生難以集中精力對某些重點知識進行全面理解,出現一知半解的現象難以避免;(2)每門課程由于過于關注各自的教學體系,導致不同專業所學習的化學知識內容都相差不多,不能突出各專業的特色,學生難以理解所學內容對所讀專業的普遍實際意義,因而對學習的重視程度不高;(3)由于教學內容偏多,導致學生無暇對各知識點進行梳理內化,更無法進行深度探究某個具體化學理論對所讀專業的某項技能的具體實際意義,學而不精的現象因而普遍存在。
1.3大多數課程教學內容應用性差
大多數化學課程教學內容應用性差,究其原因主要有:(1)編寫課程時所追求的學科完整性、系統性與解決實際問題時的零散的、不成體系性不相襯,致使所學知識向專業必需能力的轉化存在很大困難。(2)傳授知識時過于強調“是什么”、“為什么”而忽視“怎么用”、“如何做”,未能把所傳授知識與實際工作過程緊密聯系在一起,使學生感到所學知識過于抽象,感覺不到高職院校那種學以致用的氛圍。
1.4未能充分發揮出化學實驗的教學功能
目前,高職化學實驗教學主要存在四方面的不足,即:(1)重視獲得實驗結論,不重視展示實驗的全過程;(2)重視實驗的操作或演示,忽視實驗過程的問題設置;(3)照方抓藥的驗證性實驗多,嘗試設計的探究性實驗少;(4)重視實驗的量,不注重實驗過程的質等。毋庸置疑,這樣的化學實驗教學只能使學生加深對相關化學知識的理解,但難以起到熏陶學生崗位職業技能的形成作用。關注實驗實訓過程的各環節,是促進學生崗位職業技能成長的關鍵,但這一點正是我們現在最缺失的。
2.高職化工類專業化學教學改革實踐與探討
針對高職化工類專業化學教學存在的問題,我們進行了較有成效的教學改革實踐與探討,主要做了五方面工作。
2.1基于工作過程選取各課程教學內容
基于工作過程理念選取無機化學、分析化學、儀器分析、有機化學、物理化學等各課程的教學內容,其基本做法就是打破各門化學課程原有的完整性和系統性,本著“必需和夠用”為原則,根據各專業職業崗位需要選取在完成工作過程中所需要的化學知識和技能,并在原規定學時內有側重的進行教學。
例如,對于化學制藥專業,無機化學課程中的物質的量計算、化學反應速率、化學平衡、配位化合物、金屬元素、非金屬元素,分析化學課程中的四大滴定,有機化學課程中的有機化合物合成等都是與該專業關系十分密切的,這些必須作為重點內容傳授;而對于無機化學課程中的原子結構、分子結構、電化學、有機化學中的石油、煤、塑料、橡膠等知識可以說與該專業不是很密切,因而可以減少學時甚至根本上可以省去。對于各課程實驗內容的選擇,其取舍原則同上。例如,對于工業分析專業,在無機化學實驗教學中,因“滴定操作”是該專業崗位能力的重要組分,我們在無機化學和分析化學中都有意地增加了教學比重,不但安排了酸堿滴定實驗,還增加了配位滴定、氧化還原滴定、無水滴定等實驗內容,而對于諸如化學反應速率等實驗則省略。
在選擇教學內容時,我們還對不同課程間重復的內容一一進行了取舍,但其取舍是在保持各課程授課學時不變和知識能順暢銜接的基礎上進行的。實踐證明,由于各課程教學內容的調整,學生感覺到所學東西在未來的實際崗位上確確實實有用,無疑激發了他們的學習興趣,充分調動了他們的積極性。
2.2基于工作過程優化教學手段
為了使學生在各課程的化學教學中更好地得到職業崗位相關的知識和技能熏陶,我們必須基于工作過程理念優化教學手段。對于純理論性的課型(如原子結構、分子結構等),可采用課堂教學模式,但要盡可能地借助一些模擬課件,以使一些抽象難懂的知識具體化、形象化,使學生易理解易掌握;對于一些帶有可演示可實操的課型(如氧化還原滴定、無水滴定等),要盡可能地把教學由一般教室轉移到實驗實訓室去,創設條件加大理論知識與實踐的結合度;對于實驗課教學,要采用學生先做教師后講的歸納式教學方法,讓學生邊實驗邊觀察邊討論,從而讓自己感知掌握知識的過程,體驗獲得真知的喜悅;另外,我們還要求學生選擇一些與職業崗位知識或技能相關的自己又感興趣的小課題進行研究,做法是首先讓學生選擇由教師提供的課題題目,然后通過學生查閱資料,設計合理實驗方案,然后由學校統一安排出時間將實驗室全天開放,讓學生利用實驗室的儀器設備完成課題相關的實驗,最后進行數據處理,以小論文的形式提交研究結果。
2.3基于工作過程增強教師的專業素質
高職院校的化學教師絕大多數都是從校園到校園,專業知識主要來源于課堂與課本,十分缺乏企業一線工作經驗,對于所任教科目的各個化學知識點在實際工作崗位的應用價值往往不十分清楚。因此,各門化學課程的任課教師都要積極到企業中去鍛煉,去探索各個化學知識和技能在生產過程中的實際應用和潛在價值,以尋求各門課程的化學知識與專業課程的結合點,從而選取化學授課內容,確定相應教學手段,把化學知識的傳授融入到以工作過程為導向的教學過程中去,讓學生在平時的化學學習過程中就能得到職業崗位相關的知識和技能的熏陶。我們的比較成熟做法就是在每年的學生頂崗實習期間分批次地讓化學教師隨著專業實習指導教師到學生的實習點進行調研學習。
2.4基于工作過程編寫所教專業適應的化學課程教材
基于工作過程理念進行化學教學,因為各課程教學內容及教學手段發生了改變,這就必然要求有配套的教材與之相適應。因此,相關教師要盡可能地根據以工作過程為導向的教學形式編寫出與所教專業相適應的化學課程教材。編寫教材時,我們從所教專業的職業崗位技能著手,從中抽取出與化學相關的知識點和技能點,并按照學生專業職業能力成長所需的化學知識和技能的順序進行編排,先以講稿或講義形式出現,經實踐修訂后再擇機編制成教材。
2.5基于工作過程積極參與項目課程建設嘗試
項目課程是以職業能力為目標確定教學內容,以工作過程為載體設計訓練項目,建立起工作任務與知識、技能聯系的一種課程形式。對于化工類專業的化學教師來說,項目課程的建設,意味著傳統的化學課程體系被打破,將需對工作任務所需的化學理論知識與技能重新整合建構;項目課程的教學,意味著必須沖破傳統教學模式的束縛和心理定勢的影響,須進行科學有效地摸索。故此,我們所面臨的壓力是巨大的。然而項目課程的建設與實施是當前高職教育大力倡導的教育教學改革方向,我們要大膽嘗試、大膽探索。
上述是我們對高職化工類專業的化學教學改革進行初步地實踐與探討。顯然地,高職化工類專業的化學教學需要改革的還有很多很多,這需要我們不斷地進行實踐、總結與探索。
參考文獻:
[1]歐盟Asia-Link項目“關于課程開發的課程設計”課題組編.學習領域課程開發手冊[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篇4
一 、“工學結合、能力遞進”人才培養模式設計理念
(一)德育為先,能力為重,全面發展
堅持德育為先,能力為重,以職業綜合素質為引領培養技術技能型人才的原則,將思想政治教育、文化基礎教育和職業素質教育融入并滲透到人才培養的各個環節,貫穿到人才培養的全過程。使學生具備良好的道德品質、職業素養和終身學習能力。
(二)立足于區域經濟發展需求,培養技術技能型人才
開展企業調研,根據現代化工企業技術發展趨勢,培養學生知識能力、素質能力和職業能力,使學生具有從事本專業工作的職業基本技能和職業發展能力,實現專業與產業對接,為國家西部建設培養人才。
(三)工學結合,能力遞進
以工學結合為切入點,將職業標準、技術標準融入教學內容,將工作規范,管理規范融入教學過程,通過認識實習—項目化教學—頂崗實習工學交替,提高學生職業能力,促進課程內容與職業標準對接、學歷證書與職業資格證書對接。
二 、“工學結合、能力遞進”人才培養模式設計思路
依托專業建設理事會開展校企合作,融合企業職業能力目標和學校知識能力目標,創新人才培養模式,制定課程標準,組織教學內容。以“工學結合”為切入點,引入企業標準,開展項目化教學模式改革,充分利用校內“教、學、做”一體化的教學場地和校外實訓基地,實現學生基礎能力→職業操作能力→綜合素質能力的遞進與提升,既要提高學生的入職能力,又要保障學生具有可持續發展的潛力。
三、 “工學結合、能力遞進”人才培養模式形成過程
充分利用“化工職教集團”搭建的校企深度合作平臺,與多家企業開展研討、調研,探索形成了“工學結合、能力遞進”的人才培養模式。圍繞“一條主線,二個步驟,四個環節”,采用“專業基礎知識學習→專業技能訓練→企業頂崗實習”階段遞進的運行模式,實現學生從基礎能力→職業操作能力→綜合素質能力的遞進。
(一)企業調研
1.人才需求調研
通過發放調查問卷和走訪等方式,對企業的人力資源和需求狀況展開調研。統計5家企業調研結果,2010~2012年化工類專業招收員工1443人,分析專業錄用員工80人,根據內蒙古石油和化學工業協會公布的數據,全區化工類企業約為12000家,幾乎所有企業都設有化驗室,所以分析人才需求量較大,畢業生就業前景良好。
2.學歷調研
對分析崗位員工的學歷做調研,從調研結果來分析,具有本科及以上學歷的員工僅占15.02%,專科學歷員工占員工總數的42.72%,高職院校畢業生有專業,懂知識,有技術,已經成為分析崗位的中堅力量。招聘員工中有42.25%具有高中學歷,可以獲知企業用人需求量很大,招聘的大量的非專業員工進行企業培訓上崗,消耗企業大量的人力資源,相比較而言,高職分析專業畢業生更具有競爭力。
(二)專業定位
根據對行業企業人才需求調研、分析崗位設置調研、職業能力需求分析,準確定位分析專業學生培養目標和服務面向。本專業學生就業崗位主要是分析工,培養目標和服務面向是:培養能從事化工、煤炭、石油、醫藥、輕工、環保及其相關行業的分析檢驗工作和實驗室(化驗室)的組織管理工作,適應生產、建設、管理、服務第一線需要的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技術技能型人才。
(三)構建基于工作過程的課程體系
本專業課程體系是在對職業崗位的知識要求、能力要求、素質要求和職業態度要求分析的基礎上,分為公共課程、專業基礎課、專業核心課程和素質拓展課程設置。公共基礎課程和專業基礎課程圍繞專業核心課程要求,安排理論和實踐性教學任務,素質拓展課程為綜合素質提高提供保障,專業核心課程是培養分析崗位核心專業能力的課程,突出分析崗位工作過程的完整性、實用性、操作性和發展性,為學生提供體驗完整工作過程的學習機會,逐步實現從學習者到工作者的角色轉換。實踐教學課程分為隨堂基礎實驗技能訓練,專業綜合技能訓練和頂崗實習專業實踐三類,結合循序漸進的教學規律,構建實踐教學體系。
四、 “工學結合、能力遞進”人才模式的實施流程
工業分析與檢驗專業人才培養方案以分析檢驗技術人員所應具備的職業能力和綜合素質培養為主線,前四學期解決專業適應性問題,后兩學期按不同就業方向設置課程及頂崗實習,以增強學生的就業競爭力。
第一、二學期,完成公共課和專業基礎課以及與專業基礎課相關實訓操作的教學,使學生掌握基本的操作技能,形成專業基礎能力和職業基本能力。
公共課程包括思想品德修養、心理健康、形勢與政策、民族理論與政策、數學、語文、英語、就業指導等課程。這些課程不僅承擔著學生基礎知識、基本技能的培養,還承擔著打造學生人文科學素養、身心素質等可持續發展性能力的任務,與學生職業技能的形成、就業競爭力的提高密切相關,是高職課程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實現職業教育與終身學習對接的重要基礎。
專業基礎課程包括基礎化學課程,是化工專業的基礎,是奠定專業職業基本能力的基石。
第三、四學期,完成工業分析與檢驗專業必需的工業分析技術、儀器分析等主干專業核心課程方面的理論知識和主要單項技能訓練,形成專業技術核心能力。
在教學內容安排上一方面將行業規范、職業標準融入專業教學內容,重新整合、序化,強化了課程內容與職業標準的對接;另一方面密切追蹤行業發展狀況,將行業發展對職業標準及技能人才的新要求不斷反饋,及時將標準納入專業課程和實踐教學環節,更新教學內容,貼近行業發展實際,實現學歷證書與職業資格證書對接。
專業核心課程以項目化教學模式為核心,根據典型工作任 務分析,分解形成一般化的分析檢測工作步驟,分解典型工作過程由溶液配制—實施檢測—分析報告組成。結合工作過程和教育教學規律,設計項目化教學一般流程,通過項目布置—資料收集整理—制定檢測方案—實施檢測過程—提交檢測報告—項目匯報—結果評價環節完成教學任務,實現教學過程與工作過程的對接。
第五學期,根據區域經濟發展多樣化特點和就業面向行業企業發展和變化產生的對人才需求的不斷變化,參照職業崗位任職要求,通過設置具有鮮明專業拓展課程,比如藥物分析、食品分析、煤質分析和石油產品分析等課程,讓學生全面掌握各種分析領域的專業知識及技能,拓寬學生的就業面,增強學生綜合應變能力和創新發展能力,為學生今后從事各領域分析與檢驗工作奠定扎實的理論基礎、夯實操作技能。
第六學期,學生進入校外實訓基地頂崗實習,在真實工作場景下開展分析檢測工作。聘請企業技術人員與專業教師形成雙導師,為學生提供技 本文由wWW. DyLw.NeT提供,第一 論 文 網專業寫作教育教學論文和畢業論文以及服務,歡迎光臨DyLW.neT術指導和理論指導,校企雙方共同評價教學質量,使學生的職業實踐能力和綜合素質得到進一步提升。
與企業合作,開發“工學結合”特色課程,從認識實習—項目化教學(引入企業檢測任務)—頂崗實習的教學過程的設計,是學生對分析檢測職業的認知—把握—融入的過程,逐步了解專業知識的實際應用,同時感受企業的工作環境與職業氛圍。頂崗實習安排在第六學期進行,結合工作崗位進行綜合性技能訓練,培養學生職業能力和職業素質,形成“實習銜接崗位,學生成為準員工”的良好局面,全面提高學生的綜合職業素質。
五、“工學結合、能力遞進”人才培養模式實施的保障
(一)組織保障
1.內蒙古化工職教集團
學校組建“內蒙古化工職教集團”,搭建人才培養新平臺。聯合政府部門、行業協會由企業參與學院實施,推進校企深度合作,以合作育人為目標,以合作就業為導向,以合作發展為動力,形成利益共享、責任共擔的多贏機制,探索化工類高職院校校企合作辦學新模式。
2.化工分析類專業建設理事會
化學工程系成立了由專業帶頭人、行業企業技術骨干、企業人力資源專家、專業教師組成的“化工分析類專業建設理事會”。通過理事會各成員的共同努力,進一步拉近學校與企業的距離,深化校企合作,促進資源共享。
(二)制度保障
1.內蒙古化工職業學院關于修訂人才培養方案的指導性意見
學院認真貫徹以就業為導向,以服務為宗旨,以職業能力培養為主線,著重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辦學思路,進一步深化教育教學改革,制定了“內蒙古化工職業學院關于修訂人才培養方案的指導性意見”,規范各專業人才培養方案的制定,完善“工學結合”的人才培養模式,突出德育為先、能力為重、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職業教育理念,以全面提高人才培養質量和學生可持續發展能力。
2.實施院系兩級教學監控
成立有企業專家參與的院、系兩級質量監控與評價機構。與企業共同確定專業建設目標、人才培養目標、教學改革目標、各主要教學環節教學質量目標、各主要教學環節教學質量標準、各類教學評價指標,加強過程考核,促進多元考核、多形式考核,完善與工學結合人才培養模式相適應的教育教學質量標準體系。教務處負責全院教育教學質量監控與評價的日常工作;各系(部)執行學院制定的各項質量標準、建設標準,檢查落實執行情況,確保人才培養質量。院系共同監控為專業教學質量提供了保障。
3.社會評價機制
引入相關企業的領導或技術人員、各專業理事會成員和校外實習基地的領導或技術人員作為校外質量督導員,對 本文由wWW. DyLw.NeT提供,第一 論 文 網專業寫作教育教學論文和畢業論文以及服務,歡迎光臨DyLW.neT學院的專業建設、課程建設、師資隊伍建設等工作及學生的綜合素質做出評價。
4.信息機制
實現網上教學信息、網上評教、教學資源共享。設立教育教學質量評價,進行學生網上評教;建立教學質量監控信息制度,利用學院網、教學工作簡報等不同渠道教育教學質量信息。
六、結束語
工業分析與檢驗專業本著為社會服務、為企業服務、為學生和家長服務的宗旨,以骨干校建設為契機,深化校企合作,加強專業建設工作,提高專業教育教學水平,加快學校的建設和發展,努力提高畢業生就業質量,讓他們為社會多做貢獻。
參考文獻:
篇5
【關鍵詞】地方產業需求 技能型 人才培養體系 能源化工
基金項目:陜西省高等教育改革研究項目(項目編號:11BY60);榆林學院教學改革與課程建設研究項目(項目編號:HGY2015-10,JG1530,ZD1508)。
榆林學院在陜西省高等學校“質量工程”和“本科教學工程”項目的導引下,以“育人為本、夯實基礎、廣泛聯合、突出實踐、注重應用、提高能力”為指導思想,以知識、技能及素質的培養為主線,在地方應用型高校中首次構筑并實踐了“重基礎、寬口徑、廣聯合、突實踐、強能力”的能源化工技能型人才培養新體系[1-2],即從傳統化學工程與工藝理論課程體系向“化工課程群―化學課程群―材料科學課程群―裝備與控制課程群”四元三階的交叉學科理論課程體系演變;從傳統實踐教學體系向“三層次實驗―三模塊實習實訓―多途徑技能創新訓練”三元三階的立體化實踐教學體系演變。
四元三階理論課程體系
現代化工學科的發展已經和能源、材料、機械等多個學科深度交叉,化學工程與工藝專業的傳統課程體系已經無法為這一發展提供充足動力,能源化工生產過程中也急迫需要化工工藝師、化工設備師、化工儀表師、化工產品分析師等復合技能型人才,這意味著傳統化學工程與工藝專業課程體系面臨重新“洗牌”的形勢,不少課程需要減少學時,一些新課程又需要開設。化學工程與工藝專業從傳統課程體系向“化工課程群―化學課程群―材料科學課程群―裝備與控制課程群”四元三階的現論課程體系演變。全新的現論課程體系可以使學生在知識結構上達到“產教融合,卓越培養”,既具備扎實的工科基礎,又具備與時俱進的工程思維,有力地提升了學生的綜合應用能力[3]。榆林國家級能源化工基地的產業發展為化學工程與工藝專業新課程體系的建設提供了思路。圖1顯示了已構建的四元三階理論課程新體系的框架。
“化工課程群―化學課程群―材料科學課程群―裝備與控制課程群”均由學科平臺課(必修課)、專業方向課(必選課)和選修課組成,使學生具有扎實的化工基礎和良好的工程素養,為學生提供了適應地方產業特色的知識體系,為區域能源化工基地的建設提供了大量復合技能型人才。
三元三階實踐教學體系
新形勢下,應用型本科院校教學改革的重點是注重應用、重視實踐、突出工程思維能力的培養。化工學科作為一門注重實踐能力培養的應用型學科,人才培養更需要深入了解實際能源化工生產過程,加強基本技能培養,強化應用能力訓練并提升綜合工程素質。[4-5]我校構筑的化學工程與工藝專業實踐教學體系已從傳統單一的“基礎實驗―專業實驗(實習)”演變為“三層次實驗―三模塊實習實訓―多途徑技能創新訓練”三元三階的立體化實踐教學體系。圖2顯示了三元三階實踐教學新體系的框架。
三元三階實踐教學體系中,三層次實驗包括基礎實驗、綜合實驗、專業技能實驗;三模塊實習實訓包括課程設計與專業見習、仿真與綜合實訓、生產實習;多途徑技能創新訓練包括畢業論文、科創活動、產教融合。其中,三層次實驗、三模塊實習實訓和畢業論文為必修內容,科創活動、產教融合為選修內容。立體化的實踐教學體系貫穿了本科四年的學習,使學生掌握嫻熟的實踐應用技能。通過系統的、綜合的技能訓練,使學生了解了產業發展方向和地方經濟特點,強化了學生工程意識和實踐能力的培養,全面提升了技能型能源化工人才培養質量。
3、寬口徑大類培養與特色化分類提高
化學工程與工藝專業工程特色顯著、專業口徑寬、覆蓋面廣,作為榆林學院升本后的第一個本科專業,在榆林煤、氣、油、鹽四種資源轉換驅動下,專業培養目標不能局限于單一方向,適應性要廣,因此只能實行化工大類招生。新形勢下應用型本科教學改革的趨勢一是加強專業基礎、實行大類培養;二是重視實踐、突出創新思維和創新能力的培養。因此,實施“寬口徑大類培養與特色化分類提高”的培養方案,對于國家能源化工基地經濟建設所需的技能型能源化工人才的培養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參考文獻:
[1] 張鵬、高維平、李健秀:《化工專業人才培養的教育內容和知識體系的構建》,《化工高等教育》2007年第24卷第5期,第1-4頁。
[2] 劉崢、陶慧林:《地方高校化工專業人才培養方案構建與實施》,《教育教學論壇》2010年第35期,第214-215頁。
[3] 姚干兵、王雅瓊、張曉紅:《拓展化工專業實踐 優化創新人才培養》,《廣州化工》2012年第40卷第23期,第170-172頁。
[4] 陳田田、趙宜江、徐繼明:《新建化工類本科專業實踐教學體系的研究與實踐》,《陜西教育:高教》2012年第12期,第58-59頁。
篇6
【關鍵詞】高職語文 模塊化教學設計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2)08C-0109-02
一、模塊化教學概述
模塊化教學是受積木游戲、建筑搭建、家具組合、計算機組裝等的啟發而創造的一種新的教學模式。模塊化教學是國際勞工組織在20世紀70年代開發出來的一種較為先進的培訓模式,它是在深入分析每個職業(工種)和技能的基礎上,嚴格按照工作標準(崗位規范),將教學大綱和教材開發成不同的教學模塊,形成類似積木組合式的教學方式。模塊化教學的特點是:培訓目標明確,每個模塊的學習都以掌握必要的技能為目的,以勝任本職業的能力要求為目標,讓學生能夠根據自己的情況,選擇不同的專業模塊學習。
高職語文模塊化教學就是借用積木的小巧靈活和可以組合的精髓,針對不同專業對語文能力的不同要求,制定不同的教學目標,選用不同的教學內容,采用不同的教學方法和教學評價標準的教學模式。高職語文模塊化教學是當前高職語文教學改革的熱點,本文試對此加以探究。
二、高職語文實施模塊化教學的必要性
(一)實施模塊化教學是專業人才培養的需要
語文是工具性、人文性、藝術性相統一的基礎學科,但各專業人才對語文知識和能力的要求是有差異的。工科類的學生,其今后的工作對聽、說的能力要求不高,但對應用寫作能力有較高的要求。經管類的學生,其今后的工作不僅要求有較高的寫作能力,而且要求有較高的口語表達能力。只有針對不同專業的人才對語文能力的不同要求來選定語文教學模塊,實施模塊化教學,才能符合專業人才培養需要。
(二)實施模塊化教學是因材施教的要求
我國高等教育已進入到大眾化的階段,作為最后一批錄取的高職學生,生源的質量已經有所下降,加上很多專業文理兼招,學生語文素質參差不齊,如果執行統一的教學目標,統一的教學內容和考核評價標準,有些學生學習動力就不足,積極性就不高,教學目標也就難以實現。因此,教師必須考慮因材施教的問題,即應針對不同基礎的學生,實施不同的教學內容模塊,采用不同的教學方法,采取不同的教學評價標準,以激發每個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使每個學生看到自己的進步和成績,不斷增強學習信心。
三、高職語文實施模塊化教學的原則
(一)區別對待原則
應根據專業培養目標對語文能力的不同要求,制定不同的語文教學內容、教學方法和評價標準。語文能力包括聽、說、讀、寫能力,但根據所從事工作(工種)的不同,對學生語文能力的要求有所差異。高職各專業的培養目標十分明確,不同的培養目標對語文能力的各方面要求是各有側重的。比如經管類的學生今后工作的主要對象是人,經常與人打交道,對口語表達能力要求比機械類、機電類和冶煉化工類高;語言類專業的學生聽、說、讀、寫各方面的能力都要強,否則難以勝任工作。所以,高職必須根據專業培養目標來設計不同的語文教學模塊,制定不同的語文教學內容。
(二)以學生為主體的原則
模塊化教學,就是把教學內容分成若干個模塊,不同的教學模塊安排在不同的教學班進行,讓學生根據自身語文學習和能力及興趣的需要,自主選擇教學模塊。因此,在編班上應打破傳統教學班人數的限制,讓學生自主選擇。學校應把語文課安排在同一時間上,讓學生能根據自己的基礎和興趣選擇適合自己的班級就讀。
四、高職語文模塊化教學設計
實施高職語文模塊化教學可進行如下設計:
首先,按照專業特點及其對語文能力的不同要求對學生進行分類,并按類來安排教學模塊。把專業相近,語文能力要求基本相同的學生劃歸為同一個類,如機械類專業、電氣類專業、冶煉化工類專業和計算機類專業對應用寫作能力都有較高要求,可把這些專業的學生劃歸理工類,安排學習應用寫作模塊;物流管理、財務管理、市場營銷、酒店管理等專業不僅要求具備較高的應用寫作能力,而且要求具備較好的口語表達能力,可把這些專業的學生劃歸經管類,安排學習應用寫作和口才與演講等教學模塊;外語和文秘等專業對聽、說、讀、寫能力都有較高要求,可把這些專業的學生劃歸語言類,安排學習漢語模塊、寫作模塊和文學模塊。
其次,按語文基礎的不同情況,把學生分為不同的層次,針對不同的層次,設定不同的教學目標。在高職語文教學活動中,許多教師在教學目標的設計上搞“一刀切”,無論學生處于什么樣的基礎水平,對其教學要求都一樣,忽視學生的學習基礎與能力的差異性。這樣的教學目標要求往往會挫傷一部分學生的積極性。因此,實施模塊化教學,既應把教學內容分成不同的模塊,也應把教學對象分成不同的模塊,即應根據學生語文基礎的不同情況分為最好、較好、較差三個層次班,針對不同的層次班,設定不同的教學目標。對于最好的層次班,教學目標設定應提高,讓學生處于努力向上的思維狀態;對于較好的層次班,教學目標設定應稍微低些;對于較差的層次班,應進行緩沖處理,適當降低學習目標。以應用寫作教學目標的設定為例,對最好的層次班,不僅要求能夠準確地掌握各文種的概念和用途,而且要求能夠熟練地掌握各文種的寫作方法,出口成章,下筆成文,能夠寫出格式規范、中心明確、語言準確、邏輯嚴密的應用文,能夠評價和欣賞文章。對較好的層次班,只要求能夠準確地掌握各類文種的概念和用途,能夠熟練地掌握各類文種的寫作方法,能夠寫出格式規范、中心明確的應用文。對較差的層次班,只要求學生能夠基本掌握各類文種的概念和用途,基本掌握各類文種的寫作方法,能夠寫出格式基本規范、中心明確、文從字順的應用文。
再次,因材施教,針對不同的層次班級,采用不同的教學方法。不同層次的班級,學生的學習能力和學習方法及學習主動性存在很大差異。最好層次的班級,學生基礎好,掌握了一定的學習方法,可采用討論式的教學方法,以培養學生的口語表達能力和批判性思維能力。較好層次的班級,學生有一定的語文基礎,應精講多練,通過練習,讓學生掌握好語文知識和寫作技能。較差層次的班級,學生基礎差,學習積極性不高,教師應著重講清最基本的知識概念,注重啟發學生理解問題,講解應深入淺出,力求通俗易懂,同時應增強教學內容的趣味性和教學方式方法的新穎性,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又次,針對不同的層次,采取不同的評價標準。高職教育是技能教育,其考試不是選拔考試,而是終結性的考核,它以考核衡量學生掌握知識和技能為主要目的,所以應針對不同的層次采取不同的評價標準。層次不同,確定的教學目標不同,采取的測評方式和評價標準也應該不一樣。但不管對哪類層次的學生,都應注意對其學習過程的評價,包括他們學習的態度、課堂的表現、作業的成績和校園文化實踐活動能力的表現等。對最好層次班的學生,可側重考評其作業,對較好和較差層次班的學生,可側重考評其學習態度和課堂的表現。部分試題也可以按不同層次類別的學生來出,讓層次高的學生做難度大的題目,讓層次低的學生做難度低的題目。總之,考核方式及評價標準應多元化,以有利于學生進步和學生發展以及增強學習信心為原則。
最后,編寫一本多用,符合模塊化教學需要的高職語文教材。實施模塊化教學應有教材作依托,但是,目前高職語文教材有很多直接使用本科院校的《大學語文》。《大學語文》是針對大學本科生編寫的,其教學內容以文學賞析為主,很少有漢語和寫作的內容,不適合高職院校使用。作為公共基礎課的高職語文課,應為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和競爭能力,為學習專業課服務,其內容應該涵蓋漢語知識,寫作知識和文學欣賞等。
篇7
關鍵詞:物理化學實驗;教學改革;團隊合作;改進措施
《物理化學實驗》是化學化工類專業本科生必修的一門綜合性基礎實驗課,它以高等學校物理化學課程教學基本要求為依據,在實驗內容的選題上除了以培養訓練高校學生的基本實驗技能,及加強基本理論的理解為目的的經典實驗外,還引入了一些近代科學研究基本的物理化學測試方法。因此,本課程不僅在化學專業的課程體系中具有承前啟后的地位和作用,而且更能具體地體現實驗與理論的緊密聯系,也是學生進行后續科研學習或生產實踐的專業技能之基石。然而,在長期的教學實踐中發現,《物理化學實驗》課程傳統教學手段明顯模式化,沒有跟上時代的發展,導致學生出現正向反饋低靡、學習目標不明、動手能力沒有得到實質性的鍛煉等現象,表明傳統的《物理化學實驗》教學模式與“新工科教育”的發展要求相悖,因此必須對本課程現有教學模式進行與時俱進的改革和創新。
1團隊合作實驗教學模式
隨著工業生產的社會化進程加深,合作意識和團隊精神在提高產品競爭力,掌握市場需求方面顯得日益重要,任何項目的開發,以及公司單位的管理,都需要一個和諧而默契的團隊,才能夠有條不紊地進行下去。個體學習的教育模式對大學生融入社會造成了一定障礙,團隊合作精神是現代教育及學生逐漸面對的一項遲來的意識內容。不少企業為了保證組織的高效運轉,已明確將“合作精神”或“團隊意識”作為用人選聘的一項基本要求,要求大學生將團隊精神融入自身整體素質,這對現代高等教育提出了更高更全方位的要求。另一方面,高校在追求高質量學習的過程中,恰恰又忽略了團隊合作模式發揮的重要意義。高質量學習的發生絕不是孤立的,傳統課堂教學忽視了通過團隊合作使學生的學習成果最大化有效教育途徑,且成果受益學生個體終身甚至全社會的積極發展。現代高校實驗課程教學環境恰好給教學過程提供了適應團隊合作學習的良好土壤,遺憾的是大量教學工作者們沒有將團隊合作學習這顆優良的教學種子進行精心的培育,以至教學效果遠不及教學目標制定的高度,這在《物理化學實驗》教學中尤其明顯。將團隊合作精神融入《物理化學實驗》教學中,給實驗教學帶來與時俱進的活力,使實驗教學由單維度活動變成多維度活動,可以有效調動學生對化學化工學科的學習積極性,從而能在整體上優化課堂教學的結構和效果。
2《物理化學實驗》教學現狀
為了適應新時期國家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的需要,《物理化學實驗》教學進行了多次重大改革。但長期以來,其教學目標仍然主要以三方面為主,其一是加深和鞏固物理化學基本理論知識;其二是掌握物理化學實驗的基本方法;其三是掌握一些基礎儀器的結構原理和操作方法,培養和提高學生的動手能力[1-2]。但隨著我國工業的迅猛發展,傳統的《物理化學實驗》很難跟上“新工科”人才培養的需求,《物理化學實驗》教學還存在很多亟需改進的地方。
2.1教學維度單一,學生興致低迷
現階段的《物理化學實驗》大多是驗證性實驗項目,采取的教學方式是先由教師講解實驗基本原理,熟悉實驗儀器結構和操作規程,學生按照教師要求逐步進行實驗,得出數據并處理得到實驗結論[3]。此外,《物理化學實驗》都是借助相應的儀器設備完成實驗過程的,由于經費的限制,學生分組共用一臺儀器,形式上表現出3~4人合作完成一個實驗項目,但由于操作流程的程序簡化,實際可能并非全部學生得到了儀器操作體驗,一方面由于學生的惰性和依賴性使然,另一方面不能人手一臺實驗儀器,容易造成學生眼高手低的現象。在此過程中,學生多表現被動、缺乏創新,很難起到高效的學生能力培養作用,長此下去,勢必陷入惡性循環,降低高校物理化學教學質量。
2.2實驗教學項目陳舊,缺乏學科發展新趨勢
物理化學學科正以日新月異的步伐向前發展,其趨勢和特點可以概括為:“宏觀研究與微觀研究相結合,但更多地向微觀層次深入;體相研究與表面相研究相結合,但更多地向表面延伸;在微觀研究的領域中,表現出靜態觀測與動態觀測相結合,更多地向動態研究轉移;理論與實踐結合更為緊密,并進入更高的層次[4]。”與物理化學學科密切相關的生命、材料、能源、環境及電子科學等的迅猛發展,都給物理化學實驗教學提出了更廣闊的理論與實際課題,迫切需要現代教學工作者們能夠密切關注學科的發展特征[5],能適當順應時代潮流,開設一些具有學科發展代表性的綜合性實驗項目,提升學生探究事物現象背后科學規律的好奇心。而目前《物理化學實驗》教學部分內容較為陳舊[6],在實驗安排上通常以驗證性實驗為主,對提升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探究事物現象背后科學規律的信心都不夠。即綜合性實驗開設較少,尤其設計性、探究性實驗更是少有提及。
3團隊合作模式在物理化學實驗教學中的實施方案
3.1提供開放式實驗平臺
基于“因材施教、講求實效”的原則,根據學生不同學習理解層次和要求,確定開放實驗的內容。內容應包括:設計性、綜合性和研究性實驗以及科技發明、制作、科研論文等課外科技活動實驗。提倡學生通過文獻閱讀及調查研究自擬實驗課題,并提出可行性計劃,鼓勵學生參與教師課題,學習解決生產實踐和科學研究問題。在無實驗課時,實驗室可以部分向學生開放,為學生提供積極發揮創造力的平臺和良好的氛圍。愛好深度鉆研的學生可以組建科研分隊,申請利用開放時間選做實驗項目。教師應鼓勵引導這類學生團隊參與文獻查閱、設計具體實驗方案、分析實驗結果、討論改進計劃。這不但有利于學生對物理化學知識的綜合理解,更重要的是,契合“新工科教育”對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的全面要求。
3.2增設具有學科發展代表性的綜合性實驗項目
開設物理化學研究型和開放性實驗,讓學生在掌握熱力學、動力學、及電化學等理論知識和操作技能的同時,增強理論指導實際的應用意識,提高創新能力。教師由傳統的知識傳授型轉為指導型,學生則由被動接受型轉為主動參與探索型,進一步提高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主動性及能力。這就要求學生能夠主動組建團隊,充分發揮每個人的優勢,合力分析解決問題。例如,電絮凝技術廣泛地應用在廢水處理的各種行業,其發展已進入一個強產業化的過程,學生對此技術的了解具有很強的實踐意義。而有關電絮凝過程的實驗一般會給環境工程專業必修的《水污染控制技術》課程內作為專業實驗項目開設,但非環境工程專業的學生就沒有機會了解這一基礎實驗技術。電絮凝過程涉及《物理化學》課程中的電化學及膠體化學兩章內容,很強地聯系到了基礎理論知識點;同時,電絮凝過程作為物理化學實驗內容開設時,所需設備及藥品耗材也不繁瑣,過程簡易可行,可以作為研究性實驗項目,讓學生深切體會物理化學理論是如何密切聯系實際應用的。這類型的實驗若由學生獨立完成,有一定難度,但若由學生團隊共同努力,一起探討實驗設備的搭建及實驗方案的制定,對學生將起到很強的鍛煉作用。
3.3團隊合作實驗考核形式
評價考核是合作性學習中的重要環節,是檢查教學效果、評價學生成績的手段,合理的實驗考核評價體系對學生的學習過程具有反饋作用和激勵作用[7]。傳統的《物理化學實驗》教學都是通過實驗報告來評價學生的實驗成績,而實驗報告無法體現學生實際動手操作的狀態,以至多數學生以提交實驗結果為目的,忽視了實驗能力的培養和訓練,未能達到《物理化學實驗》教學課程的開設目的。因此,需要建立適用于學生團隊合作實驗的考核評價辦法。考核可分為實驗可行性設計考核,實驗過程考核和實驗報告考核,分數分配比例分別為20%,50%,30%,這種分數設置能夠客觀地反映團隊合作物理化學實驗中的實際情況。這就要求指導教師對整個實驗過程定期跟蹤,及時獲取學生實驗進展情況,最終要求團隊將整個實驗過程以PPT匯報形式表現,綜合考慮學生團隊在實驗過程中的表現并予以評定;實驗報告考核要求學生以實驗團隊為單位撰寫并提交,指導教師結合基本理論與實驗結果分析能力等對學生的報告成績進行綜合評分,對整個實驗過程中的不足和出色之處要給出明確的批改意見。新的考核辦法把傳統的結果質量控制轉變為過程質量控制,加大平時實驗過程中團隊合作交流和操作部分所占的比重。
4結語
經過團隊合作模式進行的《物理化學實驗》教學,必然能對學生的探索創新能力、動手能力、表達能力起到不同程度的推進和鍛煉作用。將團隊合作精神引入《物理化學實驗》教學中,給予課程新的形象和內容,使實驗教學由單維度活動變成多維度活動,可以有效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從而能在整體上優化課堂教學的結構和效果,有效地輔助物理化學理論課教學,同時提高物理化學實驗技能和科學研究能力,為其今后從事相關專業研究打下堅實的理論和實踐基礎。
參考文獻
[1]張姝明,王桂香,陳玉煥.物理化學實驗教學改革與學生綜合能力的培養[J].廣州化工,2015(15):252-253.
[2]吳慧敏,艾佑宏.物理化學實驗教學改革的初步探索[J].實驗室科學,201619(4):116-117.
[3]梁吉雷,吳萌萌,宋娟,等.基于應用型人才培養的物理化學實驗教學思考[J].山東化工,2017(5):125-126.
[4]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自然科學學科發展戰略研究報告之五:物理化學[J].科技導報,1992,10(92081):7-20.
[5]馬洪坤,于海峰,梁鵬舉,等.構建新型物理化學實驗教學體系的實踐與探索[J].實驗室科學,2014,17(6):65-67.
篇8
【關鍵詞】應用型人才;實驗技能;實驗體系
隨著我國經濟的快速發展,企業對人才的需求不但在層次上逐漸提高,而且對創新能力、應用能力和實際操作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河北省著力發展先進制造業,推進現代服務業和新興產業的發展,需要一大批面向生產和建設的高層次應用型人才。“十一五”期間,河北省把促進經濟結構調整和增長方式轉變作為經濟發展的核心任務,對高層次應用型人才的需求更為緊迫。因此,作為一所傳統的本科院校,從高等教育大眾化及地方社會經濟發展的現狀出發,同時,為了與其他本科院校錯位競爭并辦出自己的特色,提出大力培養社會發展所需要的高層次應用型人才。
應用型人才就是把成熟的技術和理論應用到實際的生產過程中,工程實踐能力是應用型高級技術人才的一項重要素質,是學生能否適應社會需要的一項重要能力。實驗技能是工程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的基礎。給水排水工程專業作為一門實驗性很強的學科,實驗教學在應用型人才培養過程中顯得尤為重要。杜志強等以培養創新型、研究型人才為教學目標, 把綜合化學實驗開設成實驗時間開放式、實驗內容自由選擇式、設計性和研究性的教學模式。高冬梅等通過發揮高校的科研優勢,對已具備基本實驗技能的高年級本科生開設環境科學綜合實驗,彌補單科實驗在實驗技能教學上的孤立性,加強了各門課程之間的內在聯系,增強了知識的系統性,大大促進學生綜合素質的提高。楊正銀等對綜合化學實驗近十年來在改革進展、思路及實踐進行了總結。對大學化學實驗中心新的實驗課設置, 特別是綜合實驗課的課程體系、開設方案及教學目的進行了研究。陳睿通過加強實踐教學來培養和提高學生能力,并利用化學實驗課加強學生能力培養,提高學生素質的教學改革實踐。
因此,對實驗技能培養體系進行改革,合理設置實驗課程、實驗項目以及適當強化實驗教學,對于培養社會需要的高級應用型化工類專業人才是極其重要的。
一、促進教學工作,提高教學質量
在給水排水工程專業的教學中引入綜合實驗體系中,將基礎理論講述與綜合實驗等過程融為一體來解決給水排水工程中的實際問題。堅持素質教育與工程教育緊密結合,加強基礎,強化工程概念,激發創新精神,提高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堅持理論教學與綜合實驗相結合,不但豐富材料力學的授課內容,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并且能夠使學生更深刻地理解基本概念、基本方法,優化教學內容,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堅持課內、課外相結合,課堂教學啟發引導,課外學習提倡研究,為優秀學生創造良好的條件和環境。通過本改革,得到一套完整、合理、科學的,適合于培養“應用型本科”創新人才的實驗教學體系,制定出分別適合于各專業的各類課程的實驗教學大綱,以及“專業實驗技能考核”大綱,建立較完善的畢業論文(設計)的質量保障與評價體系,使學生更好地掌握本專業的實驗技能。
二、實驗體系劃分及分析
(一)對實驗體系進行模塊劃分,明確各模塊的教學內容和側重點。將實驗課程體系劃分為基礎化學、專業基礎和專業實驗三個模塊,三個模塊的教學內容和側重點各不相同,修改實驗課的大綱,重視三類課程相互之間的銜接、重要知識點的互補。專業三個模塊的主要課程見表1。
在模塊內部建設中,強化專業基礎實驗課的實驗教學,在教學過程中能讓學生動手拆裝常見的設備,增加學生對常見管件、閥門和容器及儀器設備的感性知識,提高學生的動手能力和工程觀念。
(二)建立基礎化學和專業基礎課的課程組,加強課程建設。同時,本課題組教師參加教研活動和專業建設工作,根據專業的特點和要求,適時地修改或調整實驗教學內容和方式,有利于提高“專業基礎”和“專業”為教學服務的意識。
(三)重視畢業論文(設計)環節在提高學生的實驗技能方面的重要性,建立較完善的畢業論文(設計)的質量保障與評價體系。強化畢業論文(設計)過程管理,重視前期畢業設計(論文)工作的總結,及時發現工作中的不足,制定修正策略并反饋到后期畢業設計質量保證和管理工作中。
(四)對于本改革的效果進行問卷調查。調查主要面向畢業論文指導教師和用人單位,了解學生在畢業期間的實驗操作狀況,到工作單位對工作的適應性等等,并與以往的畢業生的情況進行比較。
三、結語
該研究促進了教風及學風的建設。端正了給水排水工程專業任課教師的教學態度,認真教學,嚴謹治學。調動學習的自覺性和積極性,使學生注重平時知識的積累,注重運用知識分析問題、解決問題能力的培養。促進了教學質量的全面提高,使教與學的雙方形成共識,明確教學目的,調動雙方的積極性,促進教育質量的全面提高。以培養應用型人才為目標,實現理論與綜合實驗的有機結合。
參考文獻
[1] 杜志強,李寧,封子先,等.培養創新型人才的綜合化學實驗教學模式探索與實踐[J].大學化學,2006.
[2] 高冬梅, 李莉. 以科研促教學開展環境科學綜合實驗的探索[J]. 實驗室科學,2007.
[3] 楊正銀, 王春明, 唐寧, 梁永民. 面向新世紀的綜合化學實驗改革思路與實踐[J].高等理科教育,2005.
[4] 陳睿.改革實驗教學, 加強學生能力培養[J].大學化學, 2001.
篇9
關鍵詞:技能型;拔尖化工人才;培養途徑;個性化
21世紀的今天,世界化學工業進入飛速發展階段,呈現出日新月異的態勢,以信息技術、生物技術、納米技術、催化技術、新能源利用技術、新材料技術等為代表的新技術已成為影響世界化學工業國際競爭力的重要因素。當前,我國的化學工業正處于戰略性結構調整的關鍵時期,要實現產業結構的優化升級,轉變化工經濟增長方式,必須突破發展中的瓶頸制約,如生產工藝和裝備落后、專利產業化率低、技術創新能力不強、物耗能耗高、安全環保隱患突出等,這對培養化工人才提出了新的挑戰。化工行業的蓬勃發展不僅需要數量充足的高素質技術人才和管理人才,還需要大量的高素質技能型化工人才,尤其是在化工生產中能進行綠色工藝改造、技能創新、解決一線生產實際操作難題的技能型拔尖人才則是企業活力與效益的核心源泉。
知識經濟時代的到來,化學工業的競爭日益激烈,技能型拔尖化工人才是保證競爭立于不敗之地的有力保障。因而,培養和造就大批高素質技能型拔尖人才是時代賦予高職化工教育的歷史使命,也是廣大高職化工教育者義不容辭的歷史責任。
一、技能型拔尖化工人才的內涵
傳統的技能型化工人才是指具備化學化工基礎知識,能熟練掌握化工生產過程專業理論和專業技能,并能解決工作實踐中關鍵操作技術和工藝難題[1],在生產、建設、管理、服務等一線工作的從業人員。技能型拔尖化工人才有別于傳統的技能型化工人才的最顯著的特征就是比傳統型人才具有更強的創造性,更明顯的創新成果,能獲得更高的經濟效益。因此,高職技能型拔尖化工人才應界定為化學化工基礎知識特別扎實,綜合能力特別強,具備創新意識、創新思維、創新能力,富有強烈的事業心和社會責任感、有潛力成長為未來化工行業或領域領軍人物的高素質技能型人才。
二、技能型拔尖化工人才的基本特征
1.扎實且不斷更新的知識儲備、合理的知識結構
對于技能型拔尖人才而言,必須以廣博的多學科交叉知識為鋪墊,才能從容進行各種技能創新。當今化學工業已進入快速發展時期,新技術、新理論不斷涌現,只有奠定了堅實的理論基礎,擁有了足夠的知識儲備,才能具有可靠的應變能力和強大后勁,才能盡快地汲取新知識,掌握新技能,不斷完善自己的知識結構,形成合理的多元化知識體系。現實中,一些技能型人才已具備了高超的技藝,但知其然卻不知其所以然,專業知識相當欠缺,導致創新能力不高,難以成為拔尖人才。可以說,知識的多少在一定程度上決定著技能型拔尖人才進行技能創新時所到達的高度和速度。技能型拔尖化工人才具有的知識應包括化工軟件的使用知識、信息收集加工知識、閱讀外文文獻的英語知識、與時俱進的化學化工專業知識等。
2.嫻熟且高超的技能
化工是實踐性很強的專業學科,要求學生的動手能力強,要勇于實踐、善于實踐、敢于實踐。動手能力是技能型人才共有的特征,但只有技能型拔尖人才才能戴上“技藝超群”這一桂冠,這也是技能型拔尖人才最顯著的職業形象特征。技能型創新項目的特點決定了創新者必須有嫻熟且高超的操作技巧,才能在實際工作中解決復雜性的應用難題,才能實現技能的創新[1]。技能型拔尖化工人才應有的技能具體表現為:生產工藝的控制技能,現場分析判斷處理突發事故的技能,化合物的成分分析、制備與合成技能,物質的分離純化技能,化工生產設備的檢測、維修、維護技能,原料采購及產品銷售技能等。
3.創造性的思維能力
現代化學工業具有生產裝置大型化、生產過程連續化、自動化等特點,使得技能型人才的勞動組成中動作技能逐漸減少,智力成分不斷增加。一線化工操作多單調、重復,常規技能型化工人才往往囿于現狀,不善思維或多進行常規思維,習慣于常規方法分析問題、解決問題;技能型拔尖化工人才則能夠根據已有的知識、經驗從生產中找出規律,找出問題,進行技術改造、技術革新或提出新方案、新手段,進行創造性的思維。這種思維具有明顯的求異性、想象性、靈感性、敏銳性等特點。
4.創造性的人格
創造性的人格是拔尖人才進行創新活動的動力機制,任何創新因素都受人格因素的極大制約。化工生產具有高溫、高壓、易燃、易爆等特點,較其它工業部門具有更高的危險性,工作環境相對較差。因此,只有那些具有崇高理想、堅定信念、務實作風、具有強烈社會責任感的技能型拔尖人才才能敢于吃苦、淡泊名利、勇于挑戰。實踐證明化工行業的技能型拔尖人才的發展,絕大多數都曾在化工的第一線工作,都曾在化工行業的艱苦地區、復雜環境、關鍵崗位磨練品質、增長才干。[2]
三、技能型拔尖化工人才的生態環境現狀
人是環境的產物,拔尖人才的生存發展離不開人才生態環境。杜業艷等認為,“人才生態環境是指能夠確保人才生存發展、展示才華和實現其價值的生活環境、工作環境、政治環境、文化環境和人文環境等的總和”。[3]一般而言,根據環境主體的層次,包括宏觀人才生態環境和微觀人才生態環境兩個方面。
從宏觀人才生態環境視角分析,主要存在以下幾種不利于我國技能型拔尖化工人才培養的問題:(1)傳統觀念的束縛及現代生活條件的改善,使人們的就業觀念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在傳統的觀念中,化工的名聲比較糟糕,人們普遍認為化工專業就是要從事“3D”工作,即污、難、危的工作,加之工資待遇與其它專業相比不盡人意,職業發展空間不大,造成近年來該類專業第一志愿率不高,錄取分數線也是最低的專業之一,這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專業拔尖人才培養的難度。(2)化工企業現行的管理體制不利于技能型拔尖化工人才的培養。化工類高職畢業生盡管擁有大專學歷,多數化工單位仍將他們當作是技術文化層次較低的普通工人進行使用,使得一些技能型拔尖化工人才長期難以發現,難以得到提拔重用。加之社會對技能型拔尖人才的評價有著傳統的“錯位現象”,即“重學歷,輕能力;重科技,輕技能”。可以說,國內的社會評價體系不利于一線工人持續性的改善工藝,即使他們操作熟練、經驗豐富也難以引起高層管理人員的重視,部分企業尚未將對技能型拔尖人才的培養上升到戰略發展的高度。(3)技能型拔尖化工人才成長空間窄,未獲得相應的等級待遇。雖然我國高技能人才嚴重缺乏,技師、高級技師在技術工人隊伍中比重較小,但現行政策中相應的人才培養激勵措施較少。以江蘇石化企業為例,燃料油生產工、分析工技師、高級技師職業資格證書的獲取就有工齡、學歷等等限制,獲得這些高級職業資格證書的技能型拔尖人才僅給予小幅度的提高待遇,使得一些技能超群的拔尖人才不愿或不屑花費精力去獲取高級職業資格證書,而是千方百計地從一線調至科室。
從微觀人才生態環境視角(特指高職院校拔尖人才生態環境)分析:(1)化工人才培養目標的終結性。人才培養的過程過多地強調了就業的導向性、人才培養規格的共性,忽視了學生的個性化發展,扼殺了部分學生的創造性。(2)高職化工專業課程體系設置不夠合理。[4]課程體系仍采用“公共課—專業基礎課—專業課”的“老三段”形式,使得高職化工教育脫離了生產實際。(3)校企合作的層次及力度不夠。化工行業的特殊性導致高職學生很難深入到化工企業內部關鍵崗位進行實習,因而難以掌握一些復雜性的關鍵技術。校企合作表現為一種自發的、松散的、淺層次的狀態,部分化工企業的實習或走馬觀花或流于形式,導致無法實現技能型拔尖人才的培養目標。(4)專業實驗室建設不力。由于近年來化工行業的景氣指數不高,化工類高職生源數目下降較快,大部分高職院校不愿將經費投資在化工專業實驗室的建設上,使得專業實驗室建設與行業的發展差距較大,制約了技能型拔尖人才的培養。(5)師資問題。技能型拔尖人才的培養需要有一批富有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教學隊伍,教師要有寬厚的理論知識、廣博的學術視野,還要具有較強的科研能力和化學工程實踐能力,但大部分高職院校的教師往往缺乏化工實踐經驗,缺少化學工程背景。
四、高職技能型拔尖化工人才培養途徑探析
知識經濟時代是個“個性消費”的時代,化工產品的“個性化”發展趨勢勢必成為潮流,新穎獨特、功能齊全、性能優異的化學品將顯著地影響人們的消費觀。化學品的“個性化”特性需求呼吁具有鮮明特色的個性化拔尖人才為之服務。因而,高職化工類專業需構建定位明確、層次清晰、銜接緊密、促進拔尖人才可持續發展的個性化人才培養體系,從多方位、多角度探析拔尖人才培養的途徑。
1.要彰顯個性化的教育理念
針對學生的不同個性特點采用不同的教育方法和評估標準,為每一個學生的充分發展創造條件。要把培養完善個性的理念滲透到教育教學的各個要素與環節之中,從而對學生的身心素質特別是人格素質產生深刻而持久的影響力[5]。人才培養目標要體現對拔尖人才的特殊要求,注重學生的全面發展及對未來的職業適應能力的培養,加強學生創新創業素質的訓練。
2.建立與個性化教育相適應的高職化工課程體系,拔尖人才可以實施以課題為基礎的課程結構模式
學校在充分了解學生個性特點及基本需求的基礎上,結合現代化工企業發展及地方經濟對人才的需求,經多方論證后,進行相關課程設置、課程內容設計并制訂具體的實施方法。設置的課程要能夠充分反映化工新科技、新工藝、新能源、新材料等新內容,要把企業對技能型人才的需求加入到新課程體系中。加大選修課的范圍及比例,鼓勵選修部分人文課程和非化學課程。任選課程數目需達到一定數量,保證學生選課有相當的自由度,有利于拔尖人才形成合理的知識結構。拔尖人才通過每學期安排相應的課題,讓他們增長知識和見識。課題的內容依據學生的興趣進行量體裁衣,可質疑、挑剔前人產品設計方案、化學品配方、產品測試方法,亦可對工藝指標、工藝流程缺陷或不足、產品合成方法,進行改進、改造與完善;內容不求深,但求通過實踐能賦予他們較強的專業技能,保證他們完成每個課題均有相應的專業收獲,增強他們的成就感與自信心,培養他們虛心好學、不滿現狀、不斷進取的精神以及自尊、自信、自強不息品質的培養,使他們能激勵自己,不斷開拓創新,不斷向更高的目標奮進。
3.營造良好的拔尖化工人才生態環境
在宏觀政策制定和輿論導向上,要培育適合拔尖人才發展的社會環境。化工企業要靠先進的管理和工程技術,打破種種存于人們心中的認識偏見,讓進入化工企業工作成為“有面子”的事情。化工企業應制定相應的政策和激勵措施保證技能型拔尖人才有相應的職業發展空間及較優的福利待遇。對高職院校教育環境而言,要通過和諧校園文化建設營造適合學生成才的民主、自由的學術氛圍,調動學生創新的積極性。如邀請國內外化工專家、學者進行學術講座,定期舉辦科技活動、專題研究、技能競賽、技術服務等系列高品位的校園文化活動,多方位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鍛煉學生的創新能力。
4.教研互動,搭建各種化工創新實踐平臺,讓拔尖人才在企業實踐中提高實際創新能力
當前,高職化學化工教育的現狀是教學與科研嚴重脫節。筆者注意到,在高職學院有較多一線專業教師在評上高級職稱后,就很少甚至不再從事科研活動。這樣勢必造成對本學科最新成果難以把握,難以知曉行業企業的生產實際和發展動態,使得拔尖人才很難接觸科學前沿問題。因此,實施教研互動、互滲是提高教學水平和培養拔尖人才質量的重要保證。在教學項目設計時,教師將自己的科研項目轉化成教學項目用于拔尖人才的培養,可以激發學生參與科研的興趣,拓寬學生的視野,增強他們的動手能力,也能促進教師的科研工作。鼓勵拔尖化工人才申報大學生創新訓練項目或參與教師的科研課題,盡早讓他們參與到科學研究活動中。技能型拔尖化工人才是否拔尖需在企業實踐活動中進行檢驗,實踐是拔尖人才成長的必由之路。化工企業中的工作任務復雜多變,各種事故、難題隨機而生,技能型拔尖化工人才通過在企業實際崗位上實踐鍛煉,解決各種難題、完成各項任務并積累相關的生產性經驗和技能,才能真正提升自己的創新能力,并獲得企業和社會的認可。學校要盡可能安排教師與拔尖人才同時下企業頂崗鍛煉。師生之間通過真實的崗位交流,既可使教師容易發現自身的不足,又能讓拔尖人才通過指導形成真能力。在專業實驗室和校內外實訓基地建設上學校要舍得投資,要換新思路讓化工頂崗實習不再是難題。[6]校企合作能深度融合,才能讓拔尖人才的培養高度上一個新臺階。
5.建設創新型的師資隊伍
高職技能型拔尖化工人才培養的特殊性決定了其師資隊伍有別于普通高等教育,更注重教師的工程背景、實踐經驗、技術應用創新等要求。拔尖的化工師資才能培養出拔尖的化工人才。高職院校拔尖人才的師資隊伍應該是個互助協作、銳意創新的團體,內部分工明確,既有精湛技能指導者,又有富有創新能力的科研活動的引路人,采取導師制的運作方式,多途徑、多方式發現并培養拔尖人才。學校要創設條件讓教師參加國內外各種有益于創新活動的培訓,拓寬教師知識面;要落實“訪問工程師”制度,讓教師定期到企業實習,增強教師專業技能與工程實踐能力;要鼓勵和扶持教師進行科研活動,提高教師的化工科技實際開發能力。
五、結 語
為了滿足現代化學工業對技能型拔尖化工人才的需求,高職化工教育必須摒棄原有整齊劃一的技能型人才培養模式,凸顯個性化的育人理念,在專業課程體系、育人環境、師資隊伍建設等多方面加大創新改革力度,形成一切有利于技能型拔尖化工人才成長的因素,才能實現《石油和化學工業“十二五”發展規劃》綱要中的奮斗目標,為建設創新型國家做出貢獻。
參考文獻:
[1] 劉明耀.論技能型創新人才及其培養[D].東北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8:1-6.
[2] 鄭秀英,羅偉,姜廣峰.彰顯行業特色,著力培養大化工拔尖創新人才[J].中國大學教學,2011,(2):15-17.
[3] 杜業艷,朱華杰.人才資源生態環境建設[J].科教文匯,2006,(4):149-150.
[4] 胡婉瑩.適應循環經濟發展需要改革化工教學[J].中國成人教育,2007,(8):154-155.
篇10
一、調整實驗教學內容,強化能力的培養
1.強化基本操作實驗,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
基本操作實驗是有機化學實驗的基礎,它可以培養學生的基本操作技能,提高學生的動手能力。對于基本操作實驗,首先,培養學生良好的實驗習慣,如實驗的安全和注意事項、熟悉常規儀器的使用、化學藥品的性質等。其次,讓學生學會有機化合物物理常數的測定,如熔點、沸點、折光率等。最后,掌握有機物分離提純方法。
2.組織驗證性實驗,培養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有機物性質實驗,可驗證有機物的特性,讓學生掌握官能團的性質及鑒定方法,從而加深對理論知識的理解。但由于驗證性實驗,只是“照方抓藥”,因此可根據有機物的類別,選取代表性實驗來做,壓縮驗證性實驗的數目。還可根據需要,在有的實驗中選取部分,重新組合一次實驗內容。
3.開設“系列化”有機合成實驗,培養學生的綜合能力。
所謂“系列化”有機合成實驗,根據教材內容,將多個實驗合并成一組大實驗。使前一次實驗的產品成為下一次實驗的原料。“系列化”合成實驗,只最初一次投入原料,減少了藥品用量,降低了成本,減少了污染,保護了環境。同時激發了學生的興趣,培養了學生的綜合能力。
4.開設設計性實驗,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
設計性實驗,即由教師根據學生掌握知識的情況提出課題,由學生去查閱相關文獻,設計出合成路線、裝置圖及實驗方案。師生共同討論,制訂出可行的實驗方案,學生在開放實驗室獨立實驗,教師給予相應的指導。學生通過設計性實驗,鞏固了課堂知識,訓練了綜合操作技能,培養了獨立思考和綜合運用知識的能力,也提高了創新能力。
5.參與教師科研課題,提離學生的科研能力。
讓學生參與教師的科研課題,承擔其中某一個子課題,在教師的指導下,完成課題,井寫出科研論文。學生通過參與教師的科研課題,一方面,對教師來說,提高了工作效率,另一方面,對學生來說,學生在完成課題的過程中,學到了科研方法,提高了科研能力,為將來進行科研工作打下了基礎。
二、改革實驗教學方法,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
在實驗教學方法中,應多采用啟發式、討論式、研究式等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模式,做到精講多練,提高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1.采用討論式教學,激發學生積極探索。
討論式教學,是學生在課前充分預習和查閱資料后,在實驗前由教師對實驗的關鍵、實驗操作的技巧、實驗注意事項等提出問題,由學生討論,教師總結的一種方法。它可以發展學生的思維,讓學生自己探索,發現問題,尋找規律,總結和提高。如做驗證性實驗時,教師提前將重組后的實驗方案給學生,實驗課時由學生講解,教師提問,學生討論,然后總結,可收到較好的效果。
2.采用研究式教學法,提離學生研究和創新能力。
學生參與教師的科研課題,即采用了研究式教學法,學生在導師的指導下,查閱文獻,制訂實驗方案,完成實驗,提交實驗記錄和科研論文。實踐證明,學生參與的積極性很高,井能較好地完成研究任務,動手能力、研究能力和創新能力得到了提高。
積極開展研究型,創新性教學,引導學生進行探究式的學習,是我一直追求的做法。欲開展研究型教學,則應在學生已經在本門課程的相關學習中,掌握了一定的基礎知識后進行。譬如在學習分子重排過程的親核重排或是在有機合成路線設計的討論中,均是先由教師提出問題,然后讓學生根據逆向思維的準則提出合理的分子重排機制或合理的反應機理。通過多種對比,篩選最后確定最為合理的重排機制或反應機理。通過這種訓練后學生的研究性思維便會悄然形成。同時,學生的自學潛能,分析問題與解決問題的能力會得到極大的提升。從老師自身的教學體會也自然地感受到,有機化學后半部的較深與較難的內容體系會在這種教學模式下,輕松地實現重點的突出與難點的突破,最后復習起來也就無須費什么精力了。學生也覺得有機化學越學越有味。
三、理論與實踐的和諧,互動式的實踐教學
所謂“互動式教學法”是一種雙向式的自學—質疑—討論—歸納的教學方法,其實質仍是一種師生的雙邊活動。有機化學實驗是化學與化工類專業及相關專業重要的必修基礎課程之一,要求學生在掌握有機化學理論知識的前提下,通過具體實驗項目熟練掌握試驗操作技能和使用現代儀器,其核心內容是有機物的合成與分離。通過有機化學實驗課程的訓練,旨在使學生理論與實踐的和諧統一,以及鍛煉、提高其實踐動手能力,使其綜合素質得到提升。
相關期刊
精品范文
10化工廠爆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