禪茶文化論文范文
時間:2023-04-10 13:20:29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禪茶文化論文,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茶文化對茶產業經濟發展的作用體現在:茶文化可以擴大茶產品的銷售傳播渠道,可以推動茶產品的品牌建設,可以增加茶產品的附加值,可以開發休閑旅游產業等。在國內有很多茶文化推動茶產業經濟發展的典型例子:“茶馬古道”,一千多年來,聯系著內地與的經濟文化交流,如今,古道已成為一種精神與文明的象征,這種古道文化掀起了此起彼伏的黑茶熱,推動了黑茶產業的快速發展。西湖龍井,品質上乘,但其本身的歷史文化淵源,賦予了其更高的附加值。安溪鐵觀音,暢銷全國,得益于多年開展的茶文化宣傳活動,讓安溪縣從有名的貧困縣向全國經濟百強縣華麗轉變。
2茶文化推動廣西茶產業經濟發展的實例
2.1茶文化發展對三江縣茶產業經濟的促進作用
三江縣位于廣西北部山區,是全國重點產茶縣、全國十大生態產茶縣。據報道,2013年三江縣共有5萬多農戶30多萬人種植茶葉,茶園總面積達9867hm2,年產干茶10500t,總產值10.1億元,茶葉年產值突破10億元大關,茶園成為富民強縣的綠色銀行[3]。三江縣茶產業的快速發展壯大,當地茶文化的發展是重要因素之一。近年來,三江縣政府意識到茶文化對茶產業經濟發展的重要性,采取有效措施大力發展宣傳三江茶文化:將具有濃郁侗族風情特色的侗族文化與茶文化結合,通過以“多耶程陽橋”文化旅游節為載體,把旖旎的自然山水風光,獨特的侗族風情與茶文化結合,開發茶文化旅游,以侗民俗文化品牌提升三江茶葉品牌[4];舉辦“三江春”等茶文化節,展示茶葉產品、茶葉加工設備,組織百名侗妹手工炒茶、打油茶,萬名游客在風雨橋上品嘗茶葉等,淋漓盡致地體現了當地特色茶文化。三江縣通過大力打造具有特色的茶文化,在社會各界引起了強烈反響,很好地向外界宣傳、推介三江茶葉,提高了三江茶葉的知名度,拓寬了茶葉市場。
2.2茶文化對六堡茶發展的推動作用
廣西六堡茶歷史悠久,文化內涵豐富,品質及保健作用獨特,在清朝嘉慶年間就成為全國24個名茶之一,但由于歷史原因,其文化內涵長期得不到系統的挖掘整理宣傳,僅有東南亞、粵港澳、廣西和國內極少數消費者對六堡茶有所了解[5],嚴重制約了六堡茶產業的發展,導致梧州長期存在茶園稀少、茶產量低、六堡茶制作出現斷層的現象,甚至一度淪落為邊緣的“夕陽產業”。到2002年,廣西的六堡茶生產企業僅存2家,產量不足1000t,產值不足2000萬元,內需市場低迷,65%的產品供出口[6]。2004年以來政府先后出臺了一系列六堡茶產業發展的政策與措施,把六堡茶培育為梧州重要支柱農業產業。同時,有關六堡茶的文化也逐漸被重視挖掘宣傳,政府和企業通過舉辦或參加各種茶博會,茶文化節,六堡茶品茶、斗茶賽,相關的攝影、詩歌大賽,大力挖掘六堡茶的文化精神內涵,展現六堡茶魅力。此外,越來越多介紹六堡茶的書籍《中國六堡茶》、《六堡茶文萃》、《六堡茶》等也出版發行。六堡茶茶文化的挖掘與發展,極大地推廣了六堡茶,提高了六堡茶的知名度,迅速擴大了市場影響力。六堡茶的價格穩步上升,市場需求不斷擴大,特別是國內市場發展前景廣闊,國內銷售已從2003年以前的幾乎空白拓展到2012年的遍布全國十幾個省市區[7]。截至2012年12月,梧州六堡茶生產企業共有38家,六堡茶年總產量達到了8500t,產值超8.5億元[8]。據2012《中國茶葉區域公用品牌價值評估報告》顯示,六堡茶區域品牌價值達8.79億元,在黑茶類列第2位,僅次于普洱茶,在整個中國茶葉區域公用品牌價值榜中列第31位。六堡茶發展已經進入了新階段,這與茶文化的推動是分不開的。
2.3茶文化旅游推動廣西桂林茶葉科技園的發展
廣西桂林茶葉科技園,位于廣西桂林茶葉科學研究所內,該園將茶葉科學、茶文化與旅游、經營相結合,以游覽、科技示范、休閑、品茶為主題,開展茶文化旅游。園內一直致力于茶文化的建設,設置有“二園”和“五廳一臺”(茶樹品種園和茶葉高產示范園,茶葉加工廳、科普廳、茶史陸羽廳、茶藝品茶廳、產品展示廳及了望臺),以一個別致的窗口,展示了源遠流長、博大精深的茶文化和現代茶業。作為全新的桂林特色旅游產品、涉外旅游定點單位,在國內外享有一定的知名度,至2007年4月,共接待國內外游客80多萬人次,其中國外游客10萬多人次;至2006年底,旅游者購買茶葉、茶制品、茶具等銷售額共4800多萬元[9],取得了良好的社會和經濟效益,探索出了一條茶文化與茶產業經濟相結合的新模式,為廣西的茶產業創新發展提供了示范和經驗。
2.4茶文化旅游帶動七仙峰茶場的發展
陽朔七仙峰茶場位于旅游名縣桂林陽朔縣城北十余里的山區,是著名歌劇《劉三姐》“采茶歌”的拍攝場地。茶場景區開設有茶葉科普區、產品展示區、制茶體驗區、茶葉品嘗區等,游客在景區里,除可以盡情游覽優美的茶園景色外,還可以親自采茶制茶,體驗茶葉生產的全過程,品嘗親手加工的茶葉,品嘗用茶葉烹調的各種美食,享受茶文化的樂趣。目前茶場已發展成為廣西農業旅游示范點,2012年榮獲廣西第一批“新樂茶休閑游”新線路景點,是一個名符其實的生態農家樂旅游景點,集觀光、餐飲、住宿、采茶、茶藝表演、品茶購物為一體[10]。據李良活、陳新強報道[11],七仙峰茶場景區2010年春開始運營旅游業務,經過一段時間的宣傳,2012年全年接待游客已達53000多人次,游客以桂林市與附近城鎮的年輕人為主,還有部分是前來陽朔旅游的國內外游客。茶場2012年茶葉產量15000多kg,景區內銷售量就占了60%,每公斤平均售價250元以上,茶葉銷售收入450多萬元。
3加快廣西茶文化的建設步伐,推動廣西茶業經濟發展
隨著人們對精神生活需求的日益突出,茶文化對茶產業經濟的推動作用更加明顯,要充分重視挖掘整理具有廣西特色的茶文化,弘揚茶文化精神,借文化打造品牌,提高廣西茶葉的知名度,促進廣西茶產業持續、健康、有效發展。
3.1提高意識,做好規劃
茶產業發展到今天,茶文化的作用越來越突出,茶文化賦予茶產品的附加值越來越高,茶文化的發展已成為茶產業經濟的一個重要增長點。因此,廣西茶行業要抓住機遇,提高意識,把廣西茶文化建設作為重點納入到廣西茶產業發展規劃中,拿出切實可行的詳細方案,讓茶文化更好地推動廣西茶產業經濟發展。
3.2加強茶文化的挖掘宣揚力度
廣西產茶歷史悠久,唐代就有呂仙茶、象州茶、容州竹茶等生產[12],應充分重視廣西茶史資料的挖掘、開發和利用,特別是具有廣西地方特色的六堡茶、南山白毛茶、西山茶、凌云白毫茶、茉莉花茶等文化的研究,形成本土特色茶文化,使廣西茶產業在發展中不斷地注入豐富的茶文化內涵。定期舉辦茶歌、茶聯、茶書畫、茶攝影創作等比賽,舉辦茶文化節、茶事活動;定期開展以茶文化為主題的學術論壇,適時邀請茶文化專家做相關報告,交流廣西茶文化、茶產業經濟的經驗,探討發展之路,等等,積極傳播、宣揚廣西茶文化,使廣西的茶產品打上文化的烙印,走向全國市場。
3.3加強茶葉企業的茶文化建設
廣西茶產業發展長期面臨的問題之一是品牌少,茶葉“有品無牌”,導致廣西茶葉價值低,知名度小,沒有市場競爭力。其中的原因之一是廣西的茶葉企業在自身的發展中忽視了文化的建設。文化,是企業的一種軟實力,是企業的精神靈魂,是企業吸引民眾的永恒魅力。因此,加強廣西茶葉企業的茶文化建設,以茶文化建設來支撐茶葉品牌的建設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茶葉企業要挖掘、提煉與總結茶文化元素,不斷創新與提升,將茶文化內涵融入到茶葉生產、茶產品中,打造特色,以優秀的茶文化來塑造和提升企業的品牌形象,擴大企業品牌的知名度和影響力,從而提高品牌的附加值,推動茶企的經濟發展。
3.4進一步發展茶文化旅游
篇2
關鍵詞:縣域經濟;產業結構;區域差異
問題提出
江蘇省自改革開放以來,其經濟實力一直在全國處于領先地位。然而,該省經濟發展水平存在著巨大的南北差異,嚴重制約了其總體經濟實力的進一步提升。文章利用空間分析的方法,對江蘇省縣域經濟存在的空間差異進行研究,基于前人認為“產業結構對經濟發展具有重要作用”這一結論,從產業結構的視角來研究江蘇省各縣域在產業結構上的空間差異,并據此提出針對性的產業發展策略,以期對江蘇省經濟發展政策的制定具有一定的意義。
文章以江蘇省“十五”規劃的起始年份2001和2005兩個年份的截面數據,利用地理信息系統ArcGIS9.0軟件,對其縣域經濟和產業結構進行空間分析,將經濟發展水平分為“極高”、“較高”、“一般”、“較低”和“極低”5個等級(見表1),并輸出地圖(見圖1、圖2)。
江蘇省縣域經濟的區域差異
由圖1、圖2可以看出:“十五”計劃的起始年份,江蘇省縣域經濟均明顯地表現為蘇南、蘇中、蘇北的地區差異,經濟發展水平“南重北輕”格局明顯。江蘇省縣域之間的等級擴散效用明顯,蘇中的多個縣域逐漸從“極低”等級上升為“較低”等級。這驗證了郭金海等(2009)關于經濟發展存在明顯的空間作用的結論。多數縣域經過“十五”期間的發展其等級沒有變化;只有寶應縣、洪澤縣、興化市、如皋市、沛縣由“極低”等級上升為“較低”等級,而贛榆、盱眙二縣則相反。在等級內部,除去少數縣域在經濟水平排名上沒有變化,多數縣域的經濟排名均有不同程度的變動。這說明,江蘇省各經濟發展等級之間差距明顯,但等級內部差距較微弱。
江蘇省三大區域產業結構的差異
江蘇地域依次劃分為蘇南、蘇中和蘇北三大區域,為研究三大區域產業結構,計算“十五”計劃起始年份的各產業增加值和從業人口比例(見表2、表3)。由表2、表3可以看出:無論從產業增加值,還是從業人員比重來看,蘇南地區的產業結構要優于蘇中和蘇北,蘇北的產業結構最不理想。經過5年的時間,各地區的產業結構均呈逐漸優化的趨勢。即使產業結構優化程度最高的蘇南地區,2005年其第三產業增加值所占比例僅為36.05%;而第二產業增加值為61.10%,占據主導地位。據錢納里的六階段劃分標準來判斷,蘇南地區仍處在工業化的中期階段,非農業勞動力開始占主體,第三產業開始迅速發展,但仍未占主導地位。由表2可見蘇南、蘇中和蘇北三大區域第一產業的比重均有較大程度的降低;第二產業比重增長明顯;蘇南和蘇中第三產業的比重有所降低,而蘇北略有增長。
江蘇省縣域產業結構的優化對策
處在上述“極高”、“較高”等級的縣域,其產業的優化首先,注重產業的融合。服務業應加速向工業的生產前期研究、中期設計和后期信息反饋過程展開滲透,電子網絡技術向傳統的商業、運輸業滲透;第一產業內部應通過生物鏈將種植業、養殖業、畜牧業融合形成新型生態農業。其次,注重技術創新和制度革新。必須大力推進自主創新,營造鼓勵自主創新的政策環境,加強創新人才的培養和引進,構建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區域創新體系。促使企業作為技術創新的主體,在教育、科學、技術和產品之間形成良性轉化機制。第三,注重產業的關聯效應,在重點發展現代服務業的同時,重視先進制造業、現代農業和現代服務業的互動關系。在發展現代服務業時應綜合考慮服務業的規模、層次和結構,當前除要大力發展生活業,更應重點發展生產業。最后,注重“溢出效應”。就這類發達縣域而言,其經濟的發展需要外部資源支持,也可以產生溢出效應。特別是將相關產業向毗鄰的縣域進行滲透,有助于拓展市場空間,舒緩資源壓力。
處于“一般”和“較低”等級的縣域多位于蘇中地區,蘇北少數地級市轄區及附近縣域也處在該等級。這些縣域工業經濟起步較早,紡織、機電、醫藥、汽車、建筑等傳統產業具有明顯優勢,土地、耕地面積數量充足,豐富的后備土地資源潛力巨大,對保持生態平衡,促進經濟發展起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另外,蘇中地區具有豐富的石油資源和礦產資源,對資源短缺的江蘇和華東地區具有重要的開采價值。農副產品較為豐富,是全國重要的商品糧、商品棉基地,農村剩余勞動力較多,能夠提供一個低生產成本和低交易成本的發展條件。海洋資源十分豐富。特色產業集聚效應初步顯現,已逐步形成石油化工、汽車及零部件、船舶制造、電工電器、服裝加工等主導產業,產值占全市規模工業產值的比重達70%。由上文可知等級之間的擴散效應明顯,因此,處于“一般”和“較低”等級的縣域經濟的發展應發揮與高等級縣域毗鄰的區位優勢,吸引相關產業,特別是第二產業的滲透。處于“極低”等級的縣域多位于蘇北地區,這類縣域應充分利用自己的資源稟賦,發展自身的特色產業。
參考文獻:
1.姚麗虹,趙陽.產業結構調整與經濟增長關系協整分析——以廣東省為例[J].經濟研究導刊,2009(20)
2.張輝,王曉霞.北京市產業結構變遷對經濟增長貢獻的實證研究[J].經濟科學,2009(4)
篇3
中國茶文化和日本茶文化都是東方文化的奇葩,在世界文明史上,各顯風采,要想更內在地、更深刻地了解中日兩個民族,不了解中國茶文化和日本茶文化,都難以全面地了解。因為中國的茶文化和日本的茶文化都蘊含豐富,充分體現了各自的民族特性。
日本茶文化源于中國的茶文化,然而,從最初的不斷模仿到不斷的改造并注入日本的民族特色,而最終成為代表和體現日本民族性的文化。本文通過對這兩種文化進行比較,以說明這兩種文化所體現的民族性和在各自的思想文化中的不同地位及不同的歷史作用。
關鍵詞:中國;日本;茶道;文化;淵源
一、茶文化的定義及研究目的、意義
(一)文化及茶文化的定義。文化是人們生活樣式的全部,是人們親手創建的有形無形的成果的總和,每個民族、地域、社會都有自己的文化,通過不斷的交流得以發展,尤其在哲學、藝術、科學、宗教等領域發展迅猛。文化由人類創造并推進了人類和社會的進步關于茶文化先學大家們有各自不同的定義,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茶文化以茶為載體傳播各種文化,茶和文化的有機結合,體現了特定時期的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
茶道是茶文化直接的表現形式之一,現今的茶道追求修身養性,遵從禮法,日本飲茶起源于鐮倉時代,后發展成諸多派系。
(二)研究的目的和意義。茶由中國傳入日本,成為日本傳統文化的代表,也是中日兩國文化的象征,因此也可以說茶是中日交流的結晶和見證。研究日本茶道,對于促進對日本文化的了解有重大意義。而且在當今這個物質化世界,競爭更加激烈,人們的心理也容易失衡,人際關系緊張,而茶道中的“和、靜、清、寂”正是當今世界所需要的,因此,提倡茶文化,有助于構建和諧社會。
二、提出問題
茶道精神廣泛,內容深刻,形式多樣,可以從茶在日本的由來,發展及所傳達的精神方面來考慮中國對日本茶文化的影響,此外,還可以考慮其作用和歷史地位。
三、研究方法并收集資料
(一)收集資料。本文不僅有老師的細心指導,還利用圖書館、網絡等收集有關茶文化的資料,以確認其中的人物、時間、歷史事件都是正確的。
(二)研究方法。讀很多有關茶文化的文獻,根據自己的研究方向選取素材,觀點,發現茶的起源,發展和歷史,探求茶文化的社會意義。
四、茶的起源及茶文化的發展
(一)茶的起源。中國是茶樹的原產地。清代郝懿行在《證俗文》中指出:“茗飲之法,始見于漢末,而已萌芽于前漢。司馬相如凡將篇有荈詫,王褒僮約有武陽買荼。”郝懿行認為飲茶始于東漢末,而萌芽于西漢。西漢著名辭賦家王褒《僮約》“烹荼盡具”的約定,是關于飲茶最早的可信記載。《僮約》中有“烹荼盡具”、“武陽買荼”,一般都認為“烹荼”、“買荼”之“荼”為茶。《僮約》訂于兩漢宣帝神爵三年(公元前59年),故中國人飲茶不會晚于公元前一世紀中葉的西漢晚期。我們認為中國的飲茶始于西漢,而飲茶晚于茶的食用、藥用,中國人發現茶和用茶則遠在西漢以前,甚至可以追溯到商周時期。
(二)茶文化的發展。茶在中國有著根深蒂固的地位。茶文化是東方文化的精髓,是東方民族不朽的文化遺產之一。中國是茶的故鄉,是茶的發源地,也是最早發現、利用茶葉的國家。中國茶,是文人異士會面必不可缺的一種東西。這些人能在茶中喝出友誼、喝出交情。中國人,自然謙和,不重形式。所以不管是唐代的茶經,宋代的大觀論茶,或明代的茶疏,一般人民將飲茶融成生活一部份,沒有什么儀式,沒有任何宗教色彩。中國茶與中國文化息息相關,是中國禮儀之邦的體現點之一。
從漢魏、兩晉、南北朝開始以來,飲茶風俗從巴蜀地區向中原廣大地區傳播,茶文化由萌芽逐漸發展。王褒是四川資中人,買茶之地為四川彭山。最早對茶有過記載的王褒、司馬相如、揚雄均是蜀人,可見是巴蜀之人發明飲茶。當今世界廣泛流傳的種茶、制茶和飲茶習俗,都是由我國向外傳播出去的。據推測,中國茶葉傳播到國外,已有二千多年的歷史。
五、日本茶道的發展
約于公元五世紀南北朝時,我國的茶葉就開始陸續輸出至東南亞鄰國及亞洲其他地區。公元805、806年,日本最澄、空海禪師來我國留學,歸國時攜回茶籽試種;宋代的榮西禪師又從我國傳入茶籽種植。
據記載,中國茶傳入日本可以分為四個時期,第一期是奈良時代(六朝—唐),雖然這一時期沒有記載文獻,但是1422年的《公事根源》有記載,圣武天皇賞賜給僧侶遣唐使帶來的茶葉,當時唐朝把茶葉當做藥來使用,而這一點也被日本人所學習;第二期是平安時代(六朝—唐),日本佛教徒最澄和空海于804年和遣唐使一起乘船回到唐朝,最澄于805年回到日本,空海于806年回到日本,兩人在傳播佛教的同時,也帶回了我國的茶葉。在當時的日本,茶屬于珍貴物種,因此只有天皇、僧侶及貴族階級等人才可以喝,庶民是喝不到的。《茶經》詳細記載了茶的起源、制法、飲用以及茶具,是世界上最古老的茶書:第三期是鐮倉時代(宋),此時代有榮西去我國學習臨濟宗,同時,為日本帶去了茶籽,茶的功效很容易被日本人接受,中國的陸羽被稱作“茶祖”“茶圣”“茶神”,而日本的茶祖是榮西,他也有卓越的功績。因此,這一時期隨著茶產量的增加,能喝到茶的庶民也逐漸增加了。以上三個時期都是以抹茶法為主,而從第四期江戶時代(明)開始更盛行煎茶法,江戶前期,隱元禪師晚年應日本長崎興福寺之請赴日弘法,從福建省來到日本,帶去了當時明朝盛行的煎茶法,永谷宗円于1738年將煎茶法成功進行改良。現在飲茶成為日本人的日常,茶在超市和便利店都有賣,在居酒屋也經常喝烏龍茶。
茶文化作為我國文化的優秀組成部分,在日本得到了登峰造極的發揮,它并不是并不是簡單的模仿和吸收,而是從最初的模仿到不斷改造,最終形成了深含日本民族特色的茶道文化,并成為日本的國粹,享譽世界。日本的茶道非常注重精神主義,有一種“脫離世俗別具風格”的精神表達。
六、儒教、道教、佛教和茶道
茶道文化是儒教、道教、佛教等諸家思想的結合,結合了唐代文化的特色,奠定了茶文化的基礎,創造了茶道精神。其中,“和、敬、清、寂”形象地表達了茶道精神,“和、敬”表達主客心靈相通的意蘊,而“清、寂”則表達出茶院和茶室之間微妙的關系。“和”即同事之間相互協作,和睦相處,“敬”即朋友之間的相互尊敬,“清”即身心清凈,心無雜念,“寂”即普通,以平常心看待事物。
(一)道教和茶道。暫且不談飲茶始于道教這種說法的真假性,在道教中,茶道實現了人生的藝術的完美結合,道教主張的“天人合一”“無為而治”思想和茶道的協調(也就是“和”的精神)相一致,中國的歷史學家說道教思想是對道教“生于現世術”的回答,也就是說道家思想在現在也是以自我為中心展開的。現在是無限移動的,處于相對性的主要地位,相對性對于調整來說是重要的,是具有藝術性的。道教和儒教、佛教不一樣,道教會調整周圍的生活環境,從生活的痛苦中看到美好的一面。
老子主張虛無當中存在本質的東西,可以說虛無當中包含著全部,也就是說在什么都沒有的空間里也存在運動的可能;自己無論在怎樣的情況下可以支配自由不被踐踏,那是因為整體通常是由部分來支配的,這種教育思想具有自我解脫的意蘊,這和茶道精神相同。
茶道在生活中有很多的表現形式,雖然可能會覺得茶室和日常生活中的有所不同,實際上那正是人們生活的場所。所有的事物和自己一體化,身處其中,過更加自由的生活,所以說日常生活和茶室沒有區別,同處一個世界。
茶道的主流是包含著道教老莊思想的“禪”,茶道的全部理想,就是從“在人生微小的事情中學習到重要的東西”這樣的禪的思想中得來的,道家思想為茶道奠定了堅實的基礎,禪就是其中真實存在的東西。
(二)儒教和茶道。鐮倉時代日本傳來了供僧侶學習的程朱理學,這是繼佛教以后,接受了中國的儒學、老莊思想和道教的影響。日本人從鐮倉時期開始,就集儒教、佛教和神道為一體,不久,在室町時代末期,儒教從禪宗當中獨立,但是,實際上在接近國家安定期的江戶時期開始擴展,江戶幕府把程朱理學定位官方學說,朱子理學很受歡迎,隨著儒學的發展,不僅程朱理學,古學派、折衷學派也積極擴展,據資料記載,儒學對武士道和茶道有很大的影響。
儒學思想是中國百家思想的綱領,也是茶道思想的主體。儒家思想中的“中庸”和“仁禮”被用于茶道,在飲茶的時候能夠促進交流,創造氛圍,增加友人之間的情誼,而且在烹茶的時候,可以進行自我反省,從而客觀地認識自己和世界。內省不僅可以增進理解,促進協調,而且還可以增進友好發展。在儒教中可以實現個人幸福和社會幸福的調和,或者可以說實現個人和社會共同進步的理想,這就是茶道的基本理念。
(三)佛教(禪)和茶道。日本的茶文化由中國傳播而來,在文化傳播過程中起主要作用的是佛教的僧侶們,他們帶著茶的種子和茶器回歸,把茶作為藥來使用,而且以他們為中心把飲茶傳播開來,所以說,日本的茶文化結緣于佛教的傳播。
佛教的修行可以達到凈化精神的作用:而禪就是集身心于一體,達到無我無心的境地,所以說宗教是茶道主要的因素,茶道存在意義的根源,最明了的定義就是茶道是禪的化身。
茶道深受儒教、道教和佛教三種精神的影響,佛教中的禪給茶文化帶來了巨大發展,融合儒教形成了茶禮來敬奉先祖,而且融合道教進一步發展。
篇4
關鍵詞:中國茶文化;英美茶文化;比較
茶已不再是一種商品而是一種文化,是代表國家特征的標志。茶在中國體現的意境和在歐美國家體現的意境是截然不同的。在中國,茶如君子之交,淡薄靜雅,而在英國,茶就是一種優雅的姿態,展現了紳士的風度。本文通過對茶文化在世界的傳播發展和“茶”在英語中的表現探討了中國與西方國家不一樣的茶文化,這對研究中外文化有著重要的意義。
1茶在西方國家的發展
唐朝時茶已經成為了一種風靡全球的風雅之物,當時對外貿易相當活躍,不少傳教士來到中國傳教并記錄了在中國的所見所聞再傳回歐洲大陸,引起強烈的反響。中國的茶西行經過廣州、福建等沿海城市再到馬來半島、印度半島最終到達歐洲大陸。意大利的馬可﹒波羅在其《馬可﹒波羅游記》中詳細記載了中國的茶葉,三百多年后的葡萄牙傳教士撰寫了一部專門介紹中國茶葉的書并刊登出版。從此,中國的茶走上歐洲發展道路,讓無數歐洲人了解茶并喜歡上茶。最初引入茶進人們視野的是葡萄牙人但真正推廣的卻是荷蘭人。葡萄牙人通過馬可﹒波羅的游記對東方茶葉好奇無比,借助當時海上霸權的地位和發達的海路運輸技術,入侵中國,獲得中國最早的貿易權,得到大量的茶葉并運回國,引起上流貴族的關注和好奇。但是因為葡萄牙人注重國內自身消費而沒有國際貿易的意識,所以并沒有將茶全面推廣,真正實現茶葉推廣的是后來居上并擊敗葡萄牙的海上馬車夫—荷蘭。荷蘭通過大量的貿易將茶帶進歐洲市場,帶入歐洲人的生活中,并使其成為時尚的象征。除了進口各種茶葉之外,還將配套的茶具也以商品的形式在市場上銷售。雖然荷蘭將茶有效地傳播到歐洲各地,但是并沒有形成全面飲茶的氣候,只有少部分地區已經接受茶這個新的事物。到了18世紀,強大的日不落帝國英國替代了荷蘭海上貿易的地位,也將茶的貿易規模不斷擴大,使茶走進英國貴族的日常生活中,發展成為一種英國茶禮儀,最終走進了英國百姓家庭。英國人自此以后鐘愛喝茶,尤其是紅茶,更是將茶作為貴重物品招待客人,也會在聚會時品嘗享用紅茶的香甜。至此,茶的發展并沒有止步,而是隨著世界經濟的不斷發展,傳入了美國,在傳統茶的基礎上改造成風靡全球的美國冰茶。茶在不同國家得到不同的發展,形成了不同的茶文化,中國的茶文化與以英美為代表的西方茶文化迥然不同,不僅僅因為政治經濟發展的不同而不同,還因為受所處時期的主流文化的影響不同使得茶文化在各國有了新的發展。
2中國茶文化的內涵
茶在中國有上千年的發展并逐步形成了燦爛的茶文化。茶文化不是只指如何泡茶、飲茶、品茶或是表演茶藝這些外在的表象,而是在泡茶品茶的過程所感悟的人生哲理。著名的茶圣陸羽在其《茶經》中用簡潔而形象的語言詳盡地描述了茶的制作工藝和他所要表達的治國為人的思想。由于茶的歷史悠長,受到不同時期的影響,形成了復雜而豐富的茶文化,其中所受影響較大的要數唐朝時期的儒釋道思想文化了。
2.1儒家的“中庸”思想
“中庸”一直是儒家思想中的核心思想,中庸一直不偏不倚,折中的處事態度。朱熹曰:“中者,不偏不倚'無過無不及之名。庸者,平常也。”,很多學者認為中庸思想就是軟弱、妥協,這是進入了誤區。中庸的思想講究的是和平、真善美、寧靜致遠的意境而不是簡單意義上的不爭取。儒家思想還要求人修身平天下,茶經中茶性就充分體現了這個觀點。茶的妙處在于修身養性,平靜心態,追求淡雅的生活。古代君子通過飲茶彰顯為人處事之道,無處不在地體現了儒家的“仁”思想。
2.2道家的“順其自然”、“精”“儉”的理論
道家理念在《茶經》中表現的淋漓盡致。陸羽深受道家理論的影響,追求“精”“儉”,認為茶學的靈魂之一就是崇尚自然、崇尚簡樸、崇尚真善美的美學理念,意在天人合一的和諧。最為典型的就是在茶經中出現的茶用具代表青蓋碗。蓋碗是一種特別能體現道家思想的茶用具,其沖泡的每個程序如凈手、出具、開蓋、搖香等等都包含了道家的內涵,講究尊道貴德、重人貴生、天人合一,極其看重茶道禮儀。
2.3佛家的“悟”學說
評價陸羽的宗教傾向時,不能單一的歸納為儒釋道其中一家,他不屬于任何一派,因為他的思想融合了三教的精華,是個復雜的歷史人物,因此他所著作的《茶經》必然傾注了他的人生理念,其中之一就是依佛。佛家注重悟性,而茶也在于一個子“悟”,所以茶有助于僧侶在坐禪修行時提神醒腦,被視為一種修身的過程。
3東西方兩種茶文化的比較
中國的茶文化和英美的茶文化屬于繼承和發展的關系,起源于中國,流傳到歐美,再結合當地的風俗習慣和經濟政治文化等因素的影響形成了帶有獨特風格的茶文化。這兩種文化必然有相似之處也有不同之處。我們就從其經濟、地理和文化等幾方面具體分析兩種文化的特點:
3.1中國是東方大國,坐落在世界的東方,歐美相比中國的地理位置而言就是西方。中國的茶一路西行來到歐洲大陸再到美洲大陸,經歷了歷史的變遷和文化的糅合,形成了頗有地方特色的兩種茶文化。中國地大物博,因為土壤和陽光的條件不一樣,生產的茶葉品種也不同,有紅茶、綠茶等,中國人根據地理位置和飲茶習慣的不同會品嘗不同的茶葉感受不一樣的滋味;英國地處地中海,本身不適宜生產茶葉,又因常年受地中海氣候的影響,所以偏愛濃厚而甘甜的紅茶,最著名的英國茶文化當屬下午茶(afternoontea)了。東西兩大國的地理位置的不同,使得兩國的飲茶種類也就不同。
3.2中國古代的經濟體制是封建小農經濟,在滿足溫飽的條件下,人們就開始考慮精神上的提高。在封建社會的影響下,茶成了一種風雅之事,也隨著時間的不斷推移,茶由一種商品逐步發展成茶學、茶道最后融合為茶文化。在這種穩定的小農經濟里,飲茶是一種悠閑的生活方式,需要人心如止水、心平氣和,慢慢品嘗,感受茶的寧靜和芬香。而英國的茶相比中國的寧靜,帶有實用性和工業化的特點。英國人一天最重的一餐是晚餐,中午的飲食就會相對簡單許多,而又因兩餐間的時間相隔很久,由此就有了下午茶這種形式。下午茶不僅是喝茶還有糕點水果之類的甜品。英國的茶文化講究的是茶具好看、貴氣,茶味甘甜濃厚,在聚會中襯托出貴婦們優雅的氣質和優越的社會地位,這種講求實用性的飲茶方式恰恰體現了工業革命帶來的現代化的特點。尤其是隨著工業革命的進行,實用性更是發揮的淋漓盡致。速溶茶就是工業革命的產物。英美這樣的發達的工業國家隨著技術的革新,也將茶葉的外形和用法隨時代變化而變化。除了形式上的不同,還有對茶的認識的不同。在中國,茶是食品,是吃食,而在英國,最初茶是作為藥在宣傳的,他們認為茶具有很多醫藥作用,如消熱解毒等等。
3.3茶在中國的發展過程中與儒道佛三派的思想相融合,形成了天人合一、和諧供出的精神,也要求飲茶之人修身養性,提高修為。這種種要求展現了中國傳統的優秀文化,講究淡薄、豁達、內斂的品質。可以說,中國的茶道反映的是一種無處遁形、不可言傳的品性、情懷和美感。它散發的氣息實則為君子禮節,體現了“君子之交淡若水”的高尚節操。而英國的茶文化更多體現的是貴族的禮節和儀態,在其中展現了英國紳士的風采。由此可見,中國的茶文化融合了儒釋道三家思想的文化特點,講究“天人合一、修身養性、崇尚自然、崇尚簡樸、順其自然”,追求人與自然和諧統一,追求個人品行的培養;而英國茶文化則體現了貴族們的高貴優雅,是人的社會身份的標志,伴隨著工業社會的發展,越來越體現出其務實性和現代性。中國人看重茶文化是因為它的精神內涵,把它當做精神和情感的寄托,而英美等國飲茶看重的是其功效和性能,僅把它作為商品和身份的標志。
參考文獻
[1]趙淑萍,跨文化視野下的中英茶文化比較[J],農業考古,2013:313-315
[2]吳琳,中英茶文化比較[J],黑龍江科技信息,2009(18):176
[3]黎小萍,簡說中國茶文化[J],茶葉機械雜志,2001(4):34
[4]張稚秀、孫云,西方茶文化溯源[J],農業考古,2004(2):327-333
[5]畢文靜,淺析中英茶文化內涵的差異[J],大眾文藝,2012(4):128-129
[6]秦茂莉,英美文化與中國文化在語言運用方面的比較[J],西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科版),2008(S3):80-83
[7]張進軍,中英茶文化比較及對中國茶文化傳播的啟示[J],世界農業,2014(8):175-176
[8]張加明,中華茶文化與人學生人文修養[J],農業考古,2011(5):69-72,102
[9]寇丹,據于道,依于佛,尊于儒—關于《茶經》的文化內涵[J],1999(04):209-210
[10]蘭冰,淺議西方茶文化及英語茶[J],曲靖師范學院學報,2011(1):118-211
[11]賈雯,英國茶文化及其影響[J],南京師范大學碩士畢業論文,2008
[12]許嘉璐,中華文化傳播之翼—關于茶、茶人、茶文化的兒次談話[J],中國電視(紀錄),2014(10):65-67.
[13]姜欣、姜怡,茶典籍譯文中異域特色的保留與文化增殖[J],北京航空航天人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21(3):61-62.
篇5
關鍵詞:茶葉專業英語;教學改革;專業英語詞匯
隨著世界茶葉貿易的發展和茶葉外貿活動的增多,茶葉專業對外英語的重要性與日俱增,茶葉專業急需一大批專業英語對外人才。茶葉專業英語人才不僅要熟練掌握一系列茶葉常用英文知識,還要能掌握常用的英文對外交流語言和詞匯,更要聽說讀寫樣樣俱全,這樣才能在激烈的國際競爭中很好展示國家形象。
1茶葉專業英語教學作用
茶葉專業英語教學培養具有多方面能力的茶葉對外英語人才,首先是閱讀對外英文文獻的能力,對外英語人才要能夠熟練的翻譯茶葉英文文獻;其次是書寫文獻和論文的能力,這對茶學專業秘書的培養至關重要;最后是對外交流能力,茶學專業的對外交流需要掌握一般性的英文交流術語,便于商業談判和文件的簽訂。茶葉專業對外貿易涉及到對外貿易各個方面的內容,例如:商務英語、生物英語、醫學英語、科技英語和營銷英語等。茶葉專業英語教學有以下幾方面特點:(1)茶葉專業英語針對不同的行業,有不同的服務對象;(2)茶葉專業英語針對不同的行業,有不同的服務內容和任務要求;(3)茶葉專業英語詞匯,根據不同行業的常用英語和句法,有不同的專用句式和詞匯,也有著不同的活動內容和方式;(4)茶葉專業英語的對外使用上,無論是從語法單詞和句式的復雜性,還是談判和交易的靈活性,都大大的難于普通英語教學。《茶葉專業英語》主要任務是運用英文的詞匯語法和句式,進行茶葉專業的教學。通過茶葉專業英語知識、語法和句式的講授,讓同學們掌握茶葉專業英語詞匯,能夠看懂茶葉英文資料和文獻,并能進行簡單的茶葉專業英文交流,最終能夠書寫茶葉專業英文論文和進行茶葉專業英文資料的統計整理。這不僅僅要求茶葉專業英文授課教師能夠順利的完成相關課程,也需要教師能夠緊跟時代潮流,與時俱進開拓創新。通過教學內容和教學方式的改革,引入和時展有密切聯系的茶葉專業對外英語相關知識,引導學生書寫茶葉專業英語論文,進行理論與實踐教學的結合,增加學生的就業競爭實力。茶葉專業的教學,不僅是對學生專業知識網絡的構建,更是對學生知識面的拓展,最重要的是聯系實際,講解和目前行業擇業就業相關的內容,使學生能夠真正理解行業要求,增強學生的自信心。我國茶葉產量提高依賴于茶葉科技的發展,茶葉科技的發展又為茶葉教育提供相關教學資金。近年來茶葉教育教學體制的改革,培養大批的茶葉專業對外英語人才,他們具有優秀的英文文獻閱讀和書寫能力,也有著良好的對外英文表達能力,為我國對外茶葉貿易發展做出巨大貢獻。
2茶葉專業英語教學目標
茶葉專業既是我國傳統的農業教學專業,也是隨著時代不斷發展改進的新型教學專業。茶葉專業融合農業專業、工業專業、商貿專業、醫學專業和英文專業等多個學科的專業內容,對各個行業的發展具有極大促進作用。改革開放使我國經濟發展迸發出蓬勃的生命力,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又使我國經濟持續快速發展,連續多年保持10%的發展勢頭。茶葉商業貿易也在全球化的背景下逐漸發展起來,沿海地區的茶葉貿易在全球市場上有廣泛的知名度和強勁的競爭力。因此茶葉專業對外英語人才缺少,成為我國對外貿易最主要的短柄之一。茶葉專業對外英語人才的培養,不僅要求相關人才有著專業的茶葉知識和對外英語知識,也要能夠了解用人單位專業發展需求。根據自我所學專業和用人單位的崗位要求進行有效調整,最大限度發揮自身實力,創造可觀的企業經濟效益,并在對外貿易的談判和協議簽訂中熟練進行交流,提升企業形象。
3茶葉專業英語教學改革與實踐
3.1優化授課內容
茶葉專業英語有很多不同的方向,和不同方面的課程,主要有以下幾方面:茶樹病蟲防治學、茶葉生物化學、茶史與茶文化、茶葉審評與檢驗、制茶工程與茶葉機械和茶葉營養與保健等等。茶葉專業英語教學一般選用國家編寫教材和學校自助編寫教材進行教學,國家指定教材主要為學生專業知識打基礎,自編教材為擴大學生的知識面和增強學生能力編寫。教學內容也不僅限于教材和課本,通過目前行業熱點的深度挖掘,找到行業的發展方向,進行學生能力培養。通過教材結合課外知識講解,學生分組討論,自主發言提出問題和課外口語鍛煉,書寫鍛煉等多種形式提高學生能力。專業的研究不僅僅要緊跟行業潮流,還要把握時代的發展方向,特別是國際茶業對外英語的發展,只有這樣才能適應行業的發展要求。因此我們要提倡學生閱讀相關茶葉英文期刊和雜志,探討國際前沿茶葉英語問題,提高學生專業認知力,掌握最新茶葉科研成果。
3.2改進教學方式
茶葉專業英語教學停滯不前的主要原因,是英語老師舊的教學思想。講授的內容仍舊老套,毫無新意。這樣不僅制約學生的學習主動性,也使教師思想和教學內容陷入停滯不前的境地,使教學目標和企業要求發生一定程度的偏移,取得的教學效果很差。茶葉英語的教學和其他專業的教學一樣,都要做到活學活用,不僅要以教材內容和教師教授為主要授課方式,還要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講求學生與老師之間,學生與學生之間,教材與課外知識之間,理論與實踐之間的互動交流。只有交流互動,才能加快信息傳播和知識傳遞,才能緊跟時代前沿技術和行業發展要求,才能使教學內部達到弄懂弄會、活學活用的目標。教學不僅要培養專業知識過硬的人才,同時也要培養聽、說、讀、寫能力全方位發展的人才,培養學生的綜合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茶葉專業英語教學講授不能僅限于教材的內容講解,更要深挖教材內容的具體含義,教材和現實關聯的密切程度以及教材對行業職業的指導意義;教學方式要多元化。教學要以學生為主體,以學生知識掌握為主要目標,以學生專業實踐能力發展為次要目標進行教學。教學方式可以運用課件講解、實物介紹、學生講解和學生自主討論、網絡講解和網絡作業任務布置等多種形式,促使學生掌握專業的茶葉英語知識,通過課外的反復練習和企業實地的操作演練,達到企業崗位職業要求。
3.3重視教材選取
教學活動是圍繞教材進行展開和規劃,目前茶葉英語教學活動展開是依據國家規定的《茶葉英語》為主要教材,茶葉英語教材內容涉及英語專業的知識較多,與茶葉專業相關的內容較少,因此對茶葉專業英語發展會產生一定影響。茶葉專業英語教學的宗旨為:在茶葉專業基礎知識的掌握上,進行相關英語知識的學習,過多的茶葉英語內容講授會加重學生的學習負擔,降低學生學習的積極主動性。所以茶葉專業英語教材的選擇,成為茶葉主頁英語學習最主要的問題之一。茶葉專業英語教學應該結合市場相關專業的發展情況,企業單位的用人需求以及對外交流英語口語要求等等,進行專業教材的選取工作。教材編寫首先要注重格式、語言的規范化;其次根據茶葉英語專業的教學方向和知識特征,進行教材的選擇。同時要綜合多本教材和期刊來編寫茶葉英語專業教材,盡量做到結構合理,內容合理和教學方式的合理。結構合理指的是教材編寫的整體框架和課程的整體要求符合,能夠反映當前茶葉英語教學的發展趨勢;內容合理指的是教學的內容要足夠的全面和具體,涉及的知識面要廣,細節突出主次分明,能夠完整的講授專業的教學內容;教學方式合理指的是教學方式要靈活多樣,要能夠把握茶葉專業英語教學的重難點,重點進行講解。結合茶葉專業英語領域的基礎知識和閱讀理解兩方面內容,進行茶葉英語的教學。綜合以上多方面的教材編寫要求,我們編寫出新的茶葉專業英語教學課本《茶葉英語》,《茶葉英語》將基本茶葉英語知識、課外茶葉英語拓展、對外茶葉英語研究和企業茶葉英語專業職位要求幾方面結合起來,具有注重基礎和實際操作,緊扣時展特征,反映當前茶葉專業英語教學效果等多方面的優點,是不可多得的優秀茶葉專業英語教學課本。
3.4完善考核方式
茶葉專業英語教學效果考核方式具有以下改革:改變以成績作為主要考核結果的考核方式,更加注重學生出勤率、課堂發言、作業完成情況等的考核,期末成績只作為學習考核的參考條件之一。考核的目的不在于對比學生成績好壞,而在于讓學生發現自身學習存在的問題,根據問題找出解決的方法,從而提高學習成績;也為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鼓勵學生在課堂和課外努力完成老師和教材規定的學習任務。學習任務的順利完成有利于學生未來的發展,特別是就業知識技能的掌握。教學效果考核方式有以下幾種:課堂回答問題情況、課堂作業完成情況、課外預習復習情況、實地實踐操作情況、銷售演講和期末成績考核情況。只有多方面考核,才能給予學生公平公正的評價。
4結語
通過對茶葉專業英語教學中課程體系、教學方法、師資隊伍、教材建設等改革,基本建構茶葉專業英語教學體系。茶葉專業英語教學不僅要發揮教師的能動作用,更重要的是發揮學生學習積極性,不僅要掌握基本茶葉專業基礎知識,還要能夠熟練運用英語進行茶葉課題的書寫以及對外茶葉商貿的交流。學生的自學應該成為茶葉專業英語學習的主要方式,老師提供相關的資料和適當的講解,幫助學生完成自學,使其適應行業的發展要求。
參考文獻
[1]馮延燕.中西方文化中動物詞匯的象征意義[J].青年文學家.2011(15):206-206
[2]李昱霏.我國中庸思維的研究現狀及展望[J].牡丹江教育學院學報.2011(3):109-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