異步教學法論文范文
時間:2023-03-13 18:24:47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異步教學法論文,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1.1效果評價
采用綜合考核表、評判性思維能力測量表(CIDI-CC)及筆者結合相關文獻資料自制的主動性學習調查量表對學生綜合能力進行評價。綜合考核表分為理論考試與操作考核,各占100分;CIDI-CC量表共7個維度70個條目組成,采取6級(1~6分)評分法,分值在70~420分之間,得分越高表示評判性思維能力越強。學習主動性調查量表主要是學習時間調查,分為課外學時間、利用網絡學習時間及與其他同學討論學習時間。
1.2統計學處理
所有數據均采用SPSS17.0軟件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x±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評判性思維能力得分比較
觀察組CIDI-CC總分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在各種思維能力得分比較中,兩組學生在求知欲得分方面相當,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其余各種思維能力得分觀察組均高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
2.2考核成績比較
觀察組理論考核得分與對照組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操作考核得分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2.3學習主動性比較
觀察組學生課外自學總時間、利用網絡自學時間及與同學討論學習時間分別為均高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
3討論
在本研究當中,教學步驟劃分法將整堂課分為5個階段,其中課前引導共有1個學時,主要是講解數據庫使用方法、文獻獲取方法、教學步驟劃分法的意義及內涵。在進行問題歸納時,根據教學大綱對教材每章制定3個典型案例,對于每個案例設計5個具有引導性的問題,然后對其進行討論并分解為若干小問題,每次用時為1個學時。例如血液系統疾病的案例,可以根據患者的臨床表現、既往史、檢查結果等設計5個問題:
(1)初步診斷為什么疾病,且患者相關癥狀對診斷結果有指導意義;
(2)存在疑問的地方,還需要哪些檢查來進行鑒別或診斷;
(3)所進行的檢查項目當中屬于臨床血液學和血液檢驗的包括有哪些,這些檢查項目的原理是什么,如何操作可以得到最佳結果;
(4)除了該病之外哪些疾病的臨床表現與之相似,且如何進行鑒別診斷;
篇2
關鍵詞 探究式教學法 單相異步電動機 缺相
中圖分類號:G424 文獻標識碼:A
The Design and Application of Inquiry-based Teaching Methods in the Teaching of Single-phase Induction Motor
Abstract Studying from three-phase asynchronous motor and the design of its open-phase running experimental, the inquiry teaching method in single-phase asynchronous motor is discussed. The teaching practice has proved that the inquiry teaching method is effective. Not only students' interest in learning has been cultivated through the integration of theory with practice, and students' subjective initiative has been greatly improved. Its result is very good.
Key words inquiry teaching method; asynchronous motor; open-phase
電機是所有電相關專業的學生必學的重要設備之一。目前,大部分作者在安排有關電機方面教材的篇章思路基本上是分為兩大篇,直流電機篇和交流電機篇。交流電機篇主要是對三相異步電動機的工作原理及性能參數進行分析,對單相異步電動機則是一概而過,然而在實際生活中使用最多的還是單相異步電動機,例如電風扇、電冰箱、空調、洗衣機等,因此,讓學生學好單相異步電動機的工作原理具有很強的實踐意義。經過幾次教學后發現,按照傳統的講授式的方式分析單相異步電動機工作原理后,達不到理想的效果。經比較分析多種教學方法,后著重采用了探究式教學方法來設計分析單相異步電動機,效果較好。
1 知識準備
一般,單相異步電動機是在三相異步電動機介紹之后才進行,而且三相異步電動機的介紹詳細,單相異步電動機的介紹簡略,所以教學的思路期望能從三相異步電動機來推導單相異步電動機的工作原理。
經詳細分析三相異步電動機的工作原理后,得知三相異步電動機工作原理大體上可分為兩部分內容:一要產生旋轉磁場,二轉子在旋轉磁場的作用下產生感應電流受力后能轉動。產生旋轉磁場是關鍵,這也需兩個條件:一是各相繞組在空間上要相隔一定角度;二是流進各相繞組的電流要有相位差。
單相異步電動機與三相異步電動機均屬于異步電動機類,從大類上來說工作原理相類似,最大的區別就在于前者供電電源為單相交流電,而后者為三相。經電路分析知,三相交流電若缺任一相后就相當于單相交流電了,以此類推,那么三相異步電動機缺相后的運行情況就跟單相異步電動機相類似了。
2 探究式教學法的課堂設計
2.1 課堂前的實驗設計
經上節分析,只要知道三相異步電動機缺一相后的運行情況就能類推單相異步電動機的工作原理。可經過實驗設計三相異步電動機缺一相后的運行情況。
主要實驗設備:三相交流電源(對稱)、三相鼠籠式異步電動機。
實驗內容:(1)采用三相交流電源將三相鼠籠式異步電動機全壓起動,觀察起動情況;待電動機運行平穩一段時間后,突然拆出其供電電源中的任一相電源(注意小心操作,以免觸電),觀察電動機的運行情況;(2)斷電待電動機完全停穩后,讓電動機在缺一相電的情況下起動,觀察起動情況。實驗完畢后,得觀察結果如表1。
實驗可以在上課前單獨準備,也可作為學生實驗內容的一部分,由于實驗存在一定的危險性,建議一定需注意安全。需注意的是在實驗前需排除三相異步電動機在缺相情況自起動的可能性,可依據文獻①進行操作。
2.2 探究式教學法的課堂設計
以上述實驗為基礎,進行課堂教學設計。在課堂教學設計中始終堅持探究式教學的目標性、主體性、環境性、方法性、過程性及終結性六個原則,②設計流程如下:
(1)由缺相不能起動①不能起動原因是沒有形成旋轉磁場嗎?②沒產生旋轉磁場的原因是不是流進兩相繞組(不包括缺相對應的那相繞組)的電流不存在相位差?
(2)引入圖1③若采用圖1電路,仍由單相電源供電,流入A、B繞組的電流是否存在相位差?
(3)畫出、的向量圖如圖2
④、的相位差能否通過選擇電容量使其接近90度?
進而分析、相位差為9 0度時的磁場情況,得出單相異步電動機起動原理。
(4)由缺相能運行⑤異步電動機在正常起動后,各相繞組電流不存在相位差的情況下可不可以運行?⑥圖1所示異步電動機正常起動后,斷開開關S電動機能否繼續運行?
分析電容起動式單相異步電動機運行原理。
(5)由缺相運行存在輕微異常聲響,可推出此時三相異步電動機運行不是特別平穩,同時可推斷電容起動式單相異步電動機對運行平穩性能要求不是很高。⑦若對單相異步電動機運行平穩性能要求很高,仍需在正常起動后,斷開開關S嗎?
引出電容起動式單相異步電動機。
由于電阻式、電容起動和運轉式等其它單相異步電動機的起動及運轉原理與電容起動式單相異步電動機類似,所以無需再一一分析。
3 探究式教學法與傳統教學法的比較
探究式教學方法注重引導學生提出問題,思考問題,從而解決問題。實踐證明,這種教學方法能夠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能培養學生的發散思維能力,能開闊學生的創新思路,能提高學生實踐及理論推導能力,最重要的是它是提高課堂教學質量的重要途徑和手段。③④用探究式教學方法來講解單相異步電動機工作情況,與傳統的教學方法相比較,存在以下的不同:
4 總結
本論文從三相異步電動機的缺相起動及缺相運行出發,采用探究式教學法對單相異步電動機的教學進行了探討,經教學實踐證明,該方法的有效性,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得到了較大的提高。但是今后還有很多地方需要繼續努力,在以后的教學中仍需繼續重視以人為本的教學原則,因材施教,仍需注重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以便更好地培養其學習的主觀能動性。總之,教學方法的研究是需要不斷地探索、不斷地更新,才能有利于培養更高素質的人才。
注釋
① 梅素珍.三相異步電動機電源缺相也能自起動的原因[J].電工技術,1995.11:50-60.
② 唐智松.探究式教學的基本原則[J].中國教育學刊,2001.5:13-16.
篇3
論文摘要:電工電子技術的教學是計算機及電子工程專業中的重要教學內容,關系到專業理論的深入以及技能的拓展。本文以電工電子技術課程的特點、電工電子技術教學存在的問題作為切入點,簡單的探討電工電子技術教學改革的有效措施。
電工電子技術是電類專業教學中的一門重要的專業基礎課程,在專業教育教學和人才培養的過程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該課程的特點是:概念多,抽象,實踐性強。通過本課程的學習,學生應在電路、電工技術及電子技術方面獲得知識、素質、技能方面的培養,并為以后學習各專業知識和高一級的職業技能打下良好的基礎。
一、電工電子技術課程的特點
電工電子技術課程是高等院校理工科電類專業必修的一門技術基礎課程,在工科教學體系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它為學生學習后續課程以及畢業后從事工程技術和科學研究等工作打下一定基礎。隨著電子工業的飛速發展和計算機技術的迅速普及,它已成為所有理工科本科生的必修課程和部分文科專業的選修課程。
二、電工電子技術教學存在的問題
(一)考核方式簡單化,不利于學生綜合素質的提高
電工電子技術課程是一門實踐性較強的課程,通過本課程的學習,學生不僅要掌握電工電子的基礎理論知識,更要掌握電工電子技術技能。我們現行的考核方式是:百分制,其中筆試成績占70%,平時成績占30%。顯然,筆試成績所占的比例過大,使得學生過分關注書本知識,死記硬背,不能體現學生的動手能力和綜合素質。
(二)教學方法、手段落后,不利于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主動性
通過調查發現,學生的基礎普遍較差,自主學習能力欠缺,學習興趣不高,還有來自文科的學生,而電工電子技術課程對物理知識和數學知識需求較多,這就容易使學生產生厭學情緒。而現在的教學主要仍沿用傳統教學方式——“粉筆+黑板”或者簡單的演示,教師講,學生聽,學生的主體地位沒有被發揮,教學內容的生動性得不到體現,學生便不能積極參與到學習過程中,嚴重影響教學效果。
(三)教材內容理論性強,不利于學生職業技能的培養
職業教育強調理論知識以“必需、夠用”為原則,注重操作技能的培養,而現有教材內容仍包含有一些復雜的理論推導、應用較少的難記的公式、注重知識的系統性。同時,缺乏本學科新理念、新技術、新成果及應用實例的引入,使學生視野得不到開闊,不利于學生職業技能的培養。
三、電工電子技術教學改革的有效措施
(一)優化調整教學內容
第一,結合電工電子技術課程目標,選用符合具有職業教育特色的教材。因為現行很多教材大多套用知名高校學歷教育相關教材,知識陳舊,理論性強,未能突出職業能力的培養以及及時反映新理論、新技術、新工藝、新裝備、新材料,成為制約應用型人才培養的瓶頸;第二,在考慮學科內在的邏輯關系和培養職業能力宏觀指導下,微觀上精選、調整教學內容。電工電子技術課程知識面廣、信息量巨大,而課時非常有限,必須根據職業能力培養的目標,有所側重地選擇、調整教學內容,使“培養應用技能人才”落到實處。例如:在講授我校計算機科學與技術、電子信息工程專業的電工電子技術課程時,要充分考慮在現代儀器儀表上電工電子技術的應用。 轉貼于
(二)教學方法的改革
采用案例教學法貫穿全課程的教學方法:精心選用典型的、有實用價值的、學生感興趣的實例,以該案例的設計和改進中的問題為切入點,步步深入,將實踐技能的培養貫穿于教學的始終。克服傳統教學方法中理論與實踐嚴重脫節造成弊端。學習本課程后,學生分析電路雖然頭頭是道,但若要設計制作一個電路系統往往不會查手冊、不會選器件、不會連電路、不會調試系統。可見,案例教學法從真正意義上實現了以學生為主體,以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為基本價值取向,案例教學法若運用得法,將會最大程度地調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和學習興趣。但采用案例教學法一定要注意以下幾點:第一,案例要有典型性和實用性,才能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和學習興趣;第二,案例要有綜合性和啟發性,案例應將課程內容與案例有機結合、融會貫通;第三,案例應體現本學科的前沿知識、技能,這樣才能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應用能力和創新能力。
(三)教學手段的改革
有了好的教學理念、教材、教學方法,要取得好的教學效果,還要有好的教學手段,要善于根據課程不同內容、不同的知識點的特點選用不同的教學手段,才能推動教學內容和課程體系改革取得實質性進展。我校在教學過程中,不再采用傳統的黑板加粉筆的教學方法,大量地使用多媒體課件、EDA仿真軟件、網絡教學等多種教學手段。比如:第一,在講到三相異步電動機結構、工作原理及常用控制電器結構、動作原理時,若用傳統的黑板加粉筆的方法,在課堂上把電動機的結構和常用控制電器的結構畫出來是不可思議的,即使畫得出來,也很難將此部分的內容講清楚,課堂效率極低是可想而知的。但采用PowerPoint和flash做成的多媒體課件,節省了在堂上畫電動機、常用控制電器的時間,還可以通過flash動畫生動地表現電動機的內部結構、工作原理和常用控制電器的動作過程,非常的直觀而富感性,有利于學生準確、全面、深刻地接受知識,大大地降低理論學習的難度;第二,在講單管的共射極放大電路,工作點設置對放大電路的非線性失真的影響(工作點設置得太高,容易導致飽和失真;設置得太低,容易導致截至失真);負反饋對放大電路性能的影響;放大電路的幅頻特性和相頻特性。雖然我們可以借助PowerPoint、flash、VB等制作的包含文字、圖片、動畫的課件進行講解,降低學生對這些知識點理解方面的難度,但學生還是覺得缺少感性的認識。但通過利用Multisim對單管放大電路進行仿真后,學生好像置身于實驗室,體驗到:設置適當的工作點的重要性;負反饋的作用;放大電路的頻率響應等,對所學知識豁然開朗。實現了理論教學由難化易,由繁化簡。
四、總結
總而言之,電工電子技術課程是電類專業開設的一門實踐性很強的專業基礎課,教與學都存在一定的難度,通過對教學模式、教學方法等教學要素進行改革,最大限度地優化教與學過程,使課程的教學質量更上一級臺階,為后續課程的學習及繼續深造打下堅實的基礎。
參考文獻:
[1]臧桂美.《電工電子技術》課程教學改革初探[J].中國校外教育,2011,(11).
篇4
關鍵詞: 傳統教學 網絡教學 優缺點
1.引言
近年來,隨著因特網的蓬勃發展,人們的學習習慣從傳統的教學方式轉變為多元化的網絡互動學習,學習的環境也漸漸地由真實的世界轉換到網絡化的虛擬世界。網絡教學的網站興起,使學生不但可以突破傳統學習區域的限制,實現師生間的同步學習,而且可以依自己的學習進度調整學習的課程內容。傳統的教學模式需要教學者與學習者都在相同的時間及地點進行,因為面對面的溝通與互動仍是傳統教學模式最具優勢之處[1,2,3]。然而,由于網絡無遠弗屆的特性,不同時空的學習者能透過網絡共同參與學習活動,學習的環境也由真實環境擴展到網絡化的虛擬學習世界,透過網絡進行教學的型態已逐漸侵蝕傳統教學的領域[4,5,6],因此,以因特網為基礎的教學能否取代傳統教學是一項值得探討的課題。
2.傳統教學
傳統教學(Conventional Education)一般是指在校園中或教室進行的教學活動,通常教學者與學習者同時處于同一空間,在教室中學習者由于受環境的影響必須遵守某些行為規則和某些溝通型態。大部分的教學者仍然擔任敘述者或訊息的傳播者角色,學習者通常是被動地接受訊息。在傳統的教學型態中,教學者使用單一的教學方法把知識與經驗單方向傳授給學習者,如圖1所示。
此種教學方式有以下幾弊端:
(1)學習者缺乏多元思考的動機。
(2)學習者與教學者或學習者與學習者之間無法產生良好互動關系。
(3)教學方法單調缺乏多樣性。
(4)教材局限于理論且常與現實脫節。
(5)學習者于學習過程必須充分依賴教學者。
在傳統的教學環境中,教學內容、教學方式與進度安排等往往根據多數學生的狀況和程度,以及教師本身的經驗與習慣而設計,此種教學環境無法兼顧學生的個別差異性,導致教學成效有限。
3.網絡教學
網絡教學是一種有系統的教學活動,學習者與教師可以在同步或異步的情況下進行教學,教師事先將教材資源設計好并放置于網絡平臺上,以多媒體的方式呈現相關的文字、聲音、圖片、影像及動畫等教材內容,學習者依照自己的學習進度,選擇適合自己的學習內容,并且利用科技媒體與教師連結溝通,進行學習的活動。在網絡教學的形態中,學習者的學習來源已不限于僅從教學者的知識與經驗來取得,學習方式將更多元化,如圖2所示。
隨著科技媒體的普及化和不斷地發明、進步,網絡教學方式也隨之不斷地進步。網絡教學演進發展史與傳播科學的發展和應用有相當密切的關系,其在歷史上的演進如圖3所示。
根據教學者與學習者間的時空距離與互動方式,網絡教學可分為同步交互式遠距教學、異步遠距教學兩種。所謂同步交互式遠距教學即利用視訊會議的技術,教師與學生在同一時間上課:教師在主播教室上課,學生則可以在主播教室或各地的遠距教室聽課,課程中通過網絡將不同地方的學生和教師連系起來,彼此可以互相討論及參與各項教學活動,具有跨越空間的特性,但受時間的限制,學生與教師必須在同一時間上網進行教學活動。而異步遠距教學方式則通過網站進行教學活動,學生與教師不受時空距離的限制,教師藉由網站來進行教學活動。例如課程內容的更新、作業的給予等,學生則上網讀取課程及相關的公告,并通過網站所提供的溝通機制來取得教學互動的效果,如表1所示。
4.傳統教學與網絡教學的比較
相較于傳統的教育訓練,網路教學可提供許多傳統教學所不能提供的優點[7],包括降低學習成本、強化業務反應能力、依需求制作一致性的教材內容或量身訂制個人化的內容、實時更新教材內容、隨時學習與可建構社群知識等,如表2所示。
5.試驗結果及分析
通過研究傳統教學與網絡教學在實際教學中的效果,我們可以總結兩種教學方法的優缺點。本研究對象為無錫職業技術學院的三個專業,每個專業各有兩個班,其中一個班采用傳統教學法,另一個班采用網絡教學法。六個班分別采用兩種教學方法的人數和期末考試平均成績如表3所示。
從表3可以看出:對電子商務專業采用網絡教學方法較傳統教學方法優勢明顯;對于信息工程專業,采用兩種教學方法對學生成績影響區別不大;而對于機械工程專業,傳統教學方法反而略優于網絡教學方法。對于這種情況,我們對教師及學生進行了詢問調查,并總結出網絡教學存在著以下缺點:
(1)對于學生:學習時間不夠;難以按時繳交作業;網絡學習經驗不足;難以參與或回答討論;網絡上傳速度慢;無法理解課程內容;上網費用高;覺得很孤獨;不適應網絡學習環境;計算機操作技能不足。
(2)對于教師:①缺乏網絡知識與技術。以網絡教學而言,教師需利用網絡的特性設計不同的教學策略,其課程內容需經過設計與發展。然而網絡教學是一個全新的教學環境,大部分教師不熟悉網絡教學平臺所提供的功能,并且個人信息能力有限。②課程設計與發展能力不足。教師不僅遇到了網絡知識與技術的問題,還有許多研究指出教師進行網絡教學時最大的障礙在于課程的發展。諸如:發展網絡教學之前,教師不了解如何利用網絡特性進行教學設計、網頁編寫問題、評量作業方式,沒有合適的教學計劃等問題,陷入網絡教學教材設計能力不足的困境。③缺乏工作訓練。進行網絡課程發展時,不能預期教師原本就會設計及教授網絡課程,因此,提供教師教育訓練、幫助教師實施及支持所需是必要的。
6.結語
傳統教學與網絡教學方式兩者各自存在不同的優缺點,在目前的情況下,網絡教學還不能完全取代傳統教學,兩種教學方式應該交替運用,取長補短。
參考文獻:
[1]巫靜宜.比較網路教學與傳統教學對學習效果之研究――以Word2000之教學為例.臺灣淡江大學資訊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1999.
[2]蔡振昆.傳統教學與網路教學之比較研究――從教學媒體、班級經營及教學評量來探討.國立中山大學資訊管理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2001.
[3]葉道明.網絡教學技術應用分析.屏東科技大學碩士論文,2000.
[4]Davis,D.L.and Davis,D.F.,The effect of training techniques and personal characteristics on training end-users of information systems, Journal of Management Information System, Vol. 7, No.2,1990:93-110.
[5]Webster,J.,Heian,J.B.& Michelman,J.E.,Computer Training and Computer Anxiety in the Educational Process:An Experimental Analysis,Proceedings of the Eleven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Information System, 1990:171-182.
篇5
"任務驅動教學法"在實施的過程中,以任務為明線、培養學生的知識與技能為暗線,教師起引領作用,啟發學生,提出任務,學生完成具體任務的實施,知識點和技能包含在任務當中,學生完成任務也就完成了對知識和技能的掌握。
完成學習任務的過程就是學生知識的自我構建過程,正所謂"教學生十遍不如讓學生動手做一遍",學生在完成任務的過程中,需要靈活運用已有的知識,這樣既復習鞏固了之前學習的知識,又鍛煉了動手能力,而且學生在完成任務的時候,會有很強的滿足感,可以更大地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和求知欲望,也會進一步激發學生對課程的學習動力。中職學校培養的是具有理論基礎和實踐能力的應用型人才,因此,在課程結構設計中增加一定量的生產工作情景和實踐環節,并將相關的知識技能融人到實踐當中,可以讓學生在完成任務的過程中既學習了知識,又鍛煉了實踐能力。
二、任務實施的過程
實施的步驟可以分為以下幾步:
1、創設情境,提出任務。教師針對學校的教學條件,從學生實際出發,充分考慮學生現有的認知能力、興趣等特點,設計出 "任務",讓學生來完成。
2、學生在教師指引下研究完成任務所需要的知識和技能。任務提出后,首先讓學生討論、分析任務,得出完成任務需要做哪些準備以及需要什么知識能力。如果任務涉及到已經學習的舊知識,教師可以簡單地回顧復習,對于新知識則應由教師進行啟發式講解,再由教師提供資料讓學生進行探究,這樣可以培養學生自我學習能力,提高他們利用已有知識學習新知識的能力。
3、協作完成任務。在完成具體任務的過程中,最好采用小組合作的形式,分好若干學習小組,明確每個學生在小組中的角色,讓他們為完成一個共同的目標而努力,同時小組之間可以開展競爭,讓學生在任務中體會到合作與競爭的快樂。
4、總結評價。評價過程很重要,可以把它作為激發學生學習積極性的手段,在評價時,采取小組自評、組間互評、教師評價相結合的方式;采用自評和互評相結合的方式,來鼓勵學生主動、客觀地評價自己和他人的學習成果,教師最后進行總結性評價,評價應以鼓勵為主,對完成任務不好的學生應促進其對自身學習效果的反思,目的在于通過評價促進學生的發展。
"任務驅動"教學中應注意的三個重要問題:
1、任務應具有可操作性,要符合學生的特點,通過完成"任務", 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和合作精神。任務的目標要明確,任務不宜太大,一個大的任務可以拆分為幾個小的任務。它們之間并不是孤立的.而是相輔相成的。
2、每個小任務所對應的知識點應該是由易到難,因為知識的學習需要有一個逐步深入的過程;而且它們之間的關系是逐步遞進的,這樣才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
3、學生在完成任務的過程中應能積極討論、互助協作,學生是完成任務的主體,教師在其中起指導的作用。
三、具體案例
電工類專業課是實踐性很強的課程,學生不僅是簡單地學習電工理論知識,還要培養實際的電工操作能力。其中不少內容比較適宜開展任務驅動的教學方式,比如:照明電路的安裝、配電柜的接線、電機的點動和連動控制電[dylw.net專業提供論文寫作,歡迎光臨]路、電機的正反轉控制電路等;讓學生"動"起來,通過動手操作、自主學習、合作交流,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做到在"做"中"學"的目的。
案例:"自鎖控制電路的安裝與檢測"
任務應用的背景:
學生已經學習了三相異步電動機的點動知識,手按下啟動按鈕,電動機轉,手一松開,電動機就停了。而現實生產中經常需要電機連動,就是手按下啟動按鈕,電動機運轉,手松開以后,電動機仍然繼續運轉,直到手按下停止按鈕為止。
任務實施的目的:
1)掌握使電機連動的原理——自鎖原理
2)掌握自鎖線路的安裝
3)掌握控制線路的判斷與排除
1、創設情境,提出任務
任務一:畫出自鎖控制正轉電路的電路圖
任務二:安裝控制電路
控制電路的安裝:為方便檢查,在導線兩端線頭套上標有與電路圖相一致編號的編碼套管
任務三:對控制電路進行檢測
分段電阻測量法查找故障點:根據被測電路的電阻阻值大小來判斷該電路的通與斷,從而判斷存在的故障點
(其中:R為接觸器KM線圈的電阻;在進行3-4檢測時需先按下按鈕SB1)
分段正常的值不正常的值實測情況存在的故障
1-20∞
2-3R0或∞
3-40∞
4-50∞
2、學生在教師指引下研究任務所需要的知識和技能
自鎖正轉控制線路能控制電機長時間連續工作,利用交流接觸器自身輔助觸頭閉合的這把"鎖",來維持線圈通電的作用稱"自鎖"。
自鎖觸頭選擇——接觸器的常開輔助觸頭
安裝位置——并接在啟動按鈕兩側
實訓設備:電工考核配電柜、導線、剝線鉗、螺絲刀
3、任務的實施
1)學生小組分配任務
2)畫出電路圖,根據電路圖在配電柜上接線
3)檢查接線,經教師檢查允許后通電測試
4)教師設置故障點,由學生進行檢測
4、總結評價
評價標準包括:各小組完成任務的時間、接線的工藝要求和走線規范、安全用電規范。評選出優勝小組,不僅對工藝進行點評,而且對學生解決問題的方法、協作精神進行點評。通過自評,互評、教師點評,幫助學生總結完成任務過程中的技能和方法,促使學生反思自己的思路和操作,從而鞏固所學的知識與技能。
四、小結
在任務實施的過程中,教師要充分發揮指導者的作用,加強巡視指導,特別注意關注學習能力差的學生,并對完成任務有困難的學生給予必要的幫助指導,對于他們完成的任務或作品要多給予鼓勵;同時,要利用好總結評價這個手段,對學生在任務過程中的表現進行積極的評價,以激發學生的學習主動性。
篇6
【論文關鍵詞】高等職業學院 電類專業的電工實習 教學法
【論文摘要】高等職業院校電類專業的電工生產實習是在學生通過進校學習一年或兩年文化課和理論課后,對電類專業有了一定的了解和具有了一定的專業理論知識,如何實施電類專業技能的教學。怎樣才能使這些從未接觸電類技能的學生能較好得掌握這門技能,本人在長期的電工生產實習教學過程中,認為啟發式教學法是一種行之有效的教學方法。
高等職業學院電類專業的學生在進校學習一年至二年文化課和專業技術理論課后, 都有一段時間的電工生產實習,實習課教學是職業院校培養學生操作技能的一個重要環節,而技能的形成則是學生通過觀察、模仿、實踐來重復教師所演示的動作和反復練習來實現的。根據教學目標,電類專業學生在三年內要掌握的技能應達到高級工應知應會標準,都要通過生產實習教學來完成。由于諸多困素,職業院校的學生綜合素質不高,學習基礎普遍較差,良莠不齊,對專業知識了解甚少缺乏感性認識,學生對專業理論、專業技能的學習感到困難很大。尤其是電工課程,因為學生本來對電就有害怕心理,不敢輕易動手,而對學習電工課程的高職學生來說,如果對電沒有感情,沒有興趣,就會直接影響實習訓練的效果。采用什么樣的教學方法,才能使他們既復習和鞏固所學的專業技術理論知識,又提高專業技能的操作水平呢?本人在長期的電工生產實習教學過程中,認為啟發式教學法是一種行之有效的教學方法。
什么是啟發式教學方法呢?《教師教學基本功全書》把啟發式教學的含義概括為:教師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與主動性,遵循教學的客觀規律,以高超精湛的教學藝術適時而巧妙地啟迪學生的學習活動,幫助他們學會動腦筋思考和語言表達,生動活潑、輕松愉快地獲得發展。其方法有:直觀演示啟發、表情動作啟發、類比啟發、圖示啟發,設疑啟發、激勵啟發等等。由此可見,啟發式教學是非常寬廣的教學手段。下面就談談啟發式教學的幾種方法在電工實習、實訓教學中的具體運用。
1直觀演示啟發教學
學生剛到電工實驗、實訓室或實習場地。對場地的一切都感到很新鮮,很陌生、很好奇、都想動手摸一摸、做一做、試一試。此時,在教學中采用直觀演示法可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對各種電工工具的使用,實習指導老師講解時,力求對每一樣工具的使用做出正確的直觀演示,如電工刀剖導線的角度,各種導線的連接方法,電工登高操作的具體動作,電烙鐵焊接的正確方法等等。直觀演示啟發教學是電工實習教學中入門指導應用最多、最廣泛的、學生最易接受的一種身體語言,對學生的影響很深,正確的姿式操作方法使學生養成良好的操作習慣,在今后的工作中受益無窮,否則,會貽害學生,造成誤導、產生人身或設備損害事故。
2表情動作啟發教學
電工生產實習教學,最大的隱患是學生發生觸電事故,這是令人頭疼的大事,所以實習老師在一切教學活動中總是強調安全注意事項,把安全生產實習放在第一位,而剛到實習場地的學生是初生牛犢不怕虎,你說電老虎厲害,我偏偏要摸一摸,碰一碰,什么都不怕。所以本人在講授安全用電和安全操作的實習教學中采用“觸電”表情動作啟發,“百聞不如一見”,讓學生嘗試一下“觸電”的滋味(當然有絕對的安全保障),用自己或他人的切身感受和表情動作來達到教學目的。具體方法是用一個500伏的兆歐表,本人用雙手捏住兩個接線端,讓學生由慢到快搖動手柄,一直到自己觸電,發出觸電的動作表情,然后讓學生自己用雙手捏住接線端,我輕輕搖動手柄,讓學生“觸電”,讓其他學生觀察觸電學生的表情動作,如此“觸電”幾位同學,并讓觸電部位各不相同,“觸電”同學的表情動作豐富多彩,然后讓“觸電”的同學談談觸電的感受,啟發教育其他同學在電工實習過程中要時刻牢記安全第一,嚴防觸電事故的發生。然后再給學生講解一些實際生產中發生觸電案例,使學生知道“電擊”“電傷”的危害,腦袋瓜里時刻繃緊“觸電”這根弦。
3圖示啟發教學
電工生產實習教學中有一個最大的難題是學校的電氣實習場地沒有教材上給出的各種機床電氣設備,而機床的電氣控制系統往往是和機械的、液壓的系統一起配合運動的。由于沒有實物,講解時學生往往難以理解,這時,可采用各種機床的結構和原理掛圖進行圖示啟發教學、如講X62W萬能銑床就是利用掛圖講解兩個操作手柄,如何實現工作臺六個方向的運動,講解工作臺的單程自動控制和半自動循環控制,這樣,盡管沒有接觸到實際機床,但對機床電氣控制與機械部分的配合運動,有了一定的了解,所以在機床電氣維修的實習教學中,采用圖示啟發教學加上機床電氣模擬板的實物教學,效果較好。
4類比啟發教學
在電力拖動線路安裝的教學過程中,首先要學生安裝接觸器控制單向運轉電路,當該電路安裝完畢通電試車后,再進行接觸器控制的正反轉線路安裝,這時候采用類比啟發教學,啟發學生,能完成電動機正轉方向電路的安裝,那么電動機反轉方向控制電路是否也是一樣呢?學生思考后回答:在主電路上改變電源相序,在控制電路上是相同的,這樣,學生學會了在電動機單向正轉的基礎上,采用同樣的元件和控制原理實現電動機正、反兩個方向的控制電路的安裝。再用類比啟發:如果要實現電動機正、反轉自動往復運動電路的安裝能否行?讓學生比較一下限位開關和按鈕開關的結構原理,學生即明白,限位開關和按鈕開關的動作原理是一樣的,只不過是一個安裝在板內,一個安裝在板外,因此原電動機正、反轉電路不動,增加兩只限位開關,在控制電路上采用常閉觸點串聯,常開觸點并聯的接線方式,即可達到電路的要求,因此,順序控制,多地控制等線路的教學都可采用類比啟發。學生通過裝接一個簡單電路后,采用類比啟發教學能達到舉一反三,觸類旁通地安裝較復雜的控制電路。 5設疑啟發教學
在電工生產實習過程中,學生往往會碰到許多在書本上找不到(或沒有講解)的疑難問題,如“用電池——毫安表判別變壓器與電動機繞組同名端時指示為何相反?”,“鉗形電流表測量交流繞線式異步電動機轉子繞組電流時, 測量值與銘牌值實際相差為何很大?”等等問題,利用實際操作中出現疑難問題啟發學生,對培養學生的獨立思考能力和動手解決問題的能力有很大的幫助和提高。一個人的經驗,就是他在工作實踐過程中不斷的碰到疑難問題又不斷動腦筋想辦法加以解決,在不斷總結的基礎上形成的。學生沒有經驗,就是因為很少參加實踐活動,很少碰到疑難問題。本人在實習教學過程中,充分利用學生在實操中碰到的疑難問題啟發學生,復習所學過的電工基礎理論知識,運用原理,公式、法則、定律等解決疑難問題。倡導學生學會運用所學的專業理論知識解決生產實習中出現的實際問題。只有做到教、練結合,特別是電工實習教學中的電機修理、機床電器維修、電子線路的調試與排故等課題時要多設故障、多提問,提高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使理論教學與技能訓練互相滲透,課堂教學、實習訓練相互協調,學生在豐富的感性認識基礎上能動地發展到理性的認識,才能獲得較好的教學效果。
6激勵啟發教學
這種教學方法就是要培養學生的創造意識、創造思維和創新能力,養成獨立思考能力和動手操作能力,提高智力水平及實操效果。因此必須重視學生精神品格的培養、重視學生個性心理素質的發輝,激發每個學生的潛在能力,確立積極向上奮發有為的人生追求,形成尊重人、關心人、愛護人、激勵人的人際氛圍,激勵他們形成樂于奉獻,團結協作、愛護集體的優良作風。眾所周知,作為職業學校的學生,在畢業時,除取得畢業證書外,還須考取本專業的高級技能等級證書。這對每一個學生畢業走向社會,優先推薦,擇優分配,獲取較好的工作崗位和工資待遇都有非常大的作用。在實習中我們采用各種方式激勵學生的積極性。利用宣傳欄和學校廣播宣傳本校優秀畢業學生走向社會參加工作后取得的榮譽,獲取的工作崗位 ,使學生形成競爭觀念,危機觀念。在具體電工實操教學中根據考證內容或技能競賽要求,進行課題考核制,進行嚴格的模擬考試,淘汰極少數學習不認真、實際操作中不認真的學生,把他們轉為試讀生,如經過一段時間的試讀后,還不能改正,則不予畢業。同時重獎那些在實際操作中認真的學生。鼓勵有潛力的學生一專多能,獲取多種證書。如我們電類專業的學生畢業時,除畢業證書外,還取得計算機等級證,電工上崗證和維修電工高級工等級證,為踏入社會打下良好的專業技能基礎。實踐證明,這些學生走向社會后,都獲得了較理想的工作。總之,通過各種激勵啟發教學,能激發學生的自身活力,挖掘他們自身的潛能,并將他們的活力與潛能轉為推動發展的動力。培養了學生自尊、自強、自信、自愛的精神,使學生明白了要通過刻苦努力學習,勤懇扎實的工作,就能夠掌握知識技能,就一定能夠成為社會有用的人才。
當我們努力地把填鴨式教學方法轉變為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的啟發式教學時,我們會發現原來沉悶的課堂變得生動活潑,學生學習的熱情高漲,在老師的指導下,連平時表現較差的學生都變得積極思考,踴躍參與,個個動手,每個學生的潛能得到充分的發揮,培養了學生的自我意識,競爭意識,創新意識,促進他們在人格、意志、身心、體魄等方面健康發展,為踏入社會參加工作打下堅實的專業基礎。
參考文獻
[1]《教師教學基本功全書》. 北京教育行政學院教育學教研室編,知識出版社,1993.4月
篇7
【關鍵詞】技術;教學;技術促進的學習
一 引言
近10多年來,數字技術已經融入了社會和生活的每一個角落。互聯網技術將整個世界連在一起,建成了一個“地球村”,人們足不出戶就可以工作、交流和娛樂。技術對教學系統的沖擊更是有目共睹,電子白板、智能操作平臺、智能手機、平板電腦、云教育等已經走進校園,促使傳統的教學轉變為特征更為鮮明的“數字技術的”教學。然而,許多教育研究者似乎仍然沒有意識到,數字技術促進的教學,已經與電子時代的大不一樣了。這種“不一樣”,在技術前進的每一次浪潮中都會出現,只是被我們忽略了。在教育史上,技術的進步對各個時代的教學究竟產生了怎樣的影響?本文以郭提出的“媒介技術史”框架為基礎,分析了5個媒介技術時代教學要素的演變,試圖從中找到“技術促進教學”的規律。
二 本研究中“技術”的含義
人類歷史上出現的“技術”多種多樣,千差萬別,哪一類技術與教育密切牽涉?這類技術具有哪些主要特征?以往的“教育技術”視角存在很多爭議。比如,這一術語到從引進國內之初到現在,引起不少人對教育技術是定位于“教育”,還是定位于“技術”的曲解,甚至誤解。無論是哪個時代的教學活動,離不開師生的表達、交流和溝通。哪一類技術會對師生的“表達、交流和溝通”產生影響呢?北京大學郭…從技術哲學、傳播學的視角而非教育技術學的視角,對人類歷史上有關教育的技術史資料進行了梳理,提出媒介技術的定義,強調媒介技術是對教學產生重要影響的技術。她認為,人類發展史上的媒介技術包括:口頭語言、象形文字、甲骨文、竹簡、木牘、羊皮紙、活字印刷、造紙術、黑板、粉筆、電報、電話、電影、廣播、電視、錄像帶、計算機、互聯網、平板電腦等等。媒介技術支持師生的表達、交流和溝通,具有符號表達、載體運輸、復制方式和傳播方式等4個關鍵特征。
我們在本文中采用了郭的媒介技術發展史的分析框架,將媒介技術發展史劃分為口傳時期、書寫文字時代、印刷文字時代、電子傳播和數字傳播5個階段(圖1)。以此為基礎,來分析教學的“技術”發展史。
三 教學的“技術”發展史
迄今為止,教學的“技術發展史”經歷了5個階段,下面我們將梳理這5個階段中技術發展促進教學的史實,以此作為進一步研究的基礎。
1 口傳時期
在口傳時期,媒介技術的主要特征是:以口頭語言為符號,以人為載體,通過人的口述、記憶等方式進行信息復制,信息傳播的方式是同步的、雙向的。口傳時期最初可以追溯到哪里?從一些現存的落后少數民族地區的材料中,可以找到一些我們先民在口傳時代的影子。個別學者認為可能出現在舊石器時代的后期,但是現在還沒有更多的證據支持這一觀點。可以肯定的是,在這一時期,人類運用口頭語言的能力已經非常嫻熟。這一時期延續到歷史哪一個階段?在古代中國,在象形文字產生的最初期,文字被掌握和使用的范圍是極有限的,掌握起來也極為困難,學習的人少之又少,無論是甲骨、獸骨還是后來的竹簡、木牘,都是不易書寫的材料,而且甲獸之骨、竹木笨重且難以制作,凡此種種原因,使得口傳時期至少延續到公元后3或4世紀。
2 手寫時代
在手寫時代,媒介技術的主要特征是:以象形文字、楔形文字、字母文字為符號,以莎草紙、羊皮紙、竹簡、木牘等為載體,通過手工抄寫進行信息復制,信息傳播的方式是異步的、單向的。與口傳時期相比,手寫時代的技術突破體現在:產生了文字。首先,文字的產生突破了信息保存在時間上的局限,使信息以莎草紙、羊皮紙、竹簡、木牘等為載體較為長久的保存,使社會群體的信息儲量有了飛躍性的增長,不同時代人們之間的“交流”成為可能。文字產生之前,前人的知識只能靠口教心受、代代相傳,后人不可能直接了解和感受,很多歷史知識在傳遞的過程中發生變異,成了“傳說”、“神話故事”。文字產生以后,前人的知識可以通過書籍的形式世代相傳,使得后代能直接與前人進行知識學習和思想交流。其次,文字的產生突破了信息在空間上的局限,使知識得以傳到遠處,使社會群體的活動范圍和交往飛躍性的增大,異地人們之間的交際成為可能。
3 印刷時代
在印刷時代,媒介技術的主要特征是:以象形文字、字母文字為符號,以人造紙為載體,通過印刷機進行信息復制,信息傳播的方式是異步的、單向的。與書寫時代相比,印刷時代有兩項技術突破:造紙技術和印刷技術。文字產生后,方便、耐用、材料易得的載體就顯得極為重要。紙草、羊皮、甲骨、竹簡、木牘和絹帛曾是手寫時代主要的文字載體。但是紙草、羊皮取材受到限制;甲骨、竹簡比較笨重:絹帛雖然輕便,但是成本昂貴,不易書寫。我國東漢時期蔡倫發明的“蔡侯紙”便于攜帶,取材廣泛,不受拘泥,迅速傳播開來。印刷技術的發明,使得人們有了充足的可供閱讀的書籍。造紙術和印刷術的發明,使得社會群體的信息儲量空前暴漲。
4 電子時代
在電子時代,媒介技術的主要特征是:以模電信號為轉換中介,以聲音、圖像、文字為表意符號,以錄像帶、唱片、電視等為載體,將聲音、圖像、文字進行復制,信息傳播的方式是異步的、單向的。與印刷時代相比,電子時代的技術突破體現在:(1)信息傳輸速度得到極大的提高;(2)聲音和影像可以被長久地保存。電子媒介的出現,意味著一個新的時代的到來,它大大提高了信息傳播的速度;傳播手段十分簡單,只要有一臺接收裝置,即可得到電臺或電視臺發出的信號;信息的內容大大豐富,種類也大大增加了,人們不僅可用聽覺代替視覺,而且用視覺可以看到真實的畫面。
5 數字時代
在數字時代,媒介技術的主要特征是:以電子脈沖信號為轉換中介,以聲音、圖像、文字為表意符號,以硬盤、光盤、移動設備為載體,將聲音、圖像、文字進行復制和傳播,信息傳播的方式是異步的或同步的、雙向的。數字時代的技術突破體現在:(1)用01數字信號代替了模電信號;(2)用開放的互聯網代替了封閉的電視網絡。我們正處在這樣一個時代,互聯網幾乎集中了所有媒介技術的優點,強有力地沖擊著教育領域。
四 技術何以促進教學
在梳理教學的“技術”發展史的過程中,我們時時會窺見技術促進教學的影子。下面將重點考察教學系統的幾個核心要素隨著技術進步的演進歷程,從中找尋技術促進教學的規律。
1 技術促進教與學的方式的演進
(1)技術促進教與學的方式的演進路徑
在口傳時期,人體本身就是技術。教師不僅要見多識廣,還要有較強的記憶能力、較強的語言表達能力、語言加工能力,他們通常采用有韻律、有節奏的韻文形式來傳授知識。這樣的教學方法易于記憶,易于傳誦,易于傳播,可以彌補當時沒有文字的情況下口耳相傳容易走樣和淡忘的不足。學生的學習方式以記誦為主,師生面對面進行教與學的活動,教師與學生是不分離的。師生的交流是由教師單向傳遞給學生,師生間少有互動。
在手寫時代,文字的產生使教學活動發生了重要的變化。在進入手寫時代的很長時間內,口述的教學方式仍然存在,但是因為文字的出現,羊皮紙、竹簡、木牘等可將教學內容較長久的保存,教學的儲量有了飛躍性的增長,教與學的方式豐富起來。學生的學習方式,由面對面學習,演變為既有面對面學習,也有自學的方式。學習者學習的重心也發生了變化:從口傳時期的強調吟誦、記憶,到手寫時代的死記硬背為主,并開始重視閱讀和理解。師生間雙向交流多了起來,演講、問答、論辯成為主要的教與學的方式。
在印刷時代,隨著造紙術和印刷術的進步,原來由教師獨占的、稀缺資源的教材,變為學生可以擁有的學習資源。書寫資料的抽象性、枯燥性,使得教師開始考慮如何有效地教學,如何選擇教學方法成為教師考慮的一個突出問題。直觀教學法、游戲教學法成為新的教學方法。而大量書籍的出現,為學生的自學創造了物質條件。教師和學生的初步分離成為現實。
在電子時代,隨著視聽技術的發明,除了面對面學習,遠程學習成為另外一種新興的學習方式。教師可以將教學內容錄制磁帶或錄像帶上,學生在家通過電視機、錄音機等就可以進行學習,學生的學習方式進一步豐富。在這一階段,師生徹底地分離。
在數字時代,互聯網技術對傳統的教學活動產生了極為巨大的沖擊。傳統的面對面學習和遠程教學各自難以克服的缺點,使得混合學習作為新興的、高效的教學方式受到了越來越多的關注。互聯網技術引發了人們的學習方式的轉變,混合學習(blended learning)由此而生。美國著名教育技術學專家柯蒂斯·邦克在其編著的《混合學習手冊:全球化視野、本地化設計》中曾對混合學習作過一個界定:面對面教學和計算機輔助在線學習的結合(a Combination Face-to-Face Instruction with Online Learning)。
從以上的分析中,我們可以看到不同技術時代教與學方式演變的一條清晰的進路:面對面教學一遠程教學一融合面對面教學優點和遠程教學優點的混合學習。
(2)技術促進教與學的方式的發展趨勢
融合面對面教學優點和遠程教學優點的混合學習在今后的很長時間內都會成為主要的教學方式。美國教育技術學教授羅塞爾(Russell)對遠程教學進行了較為系統的研究,他考察了時間跨度為70年(1928-1998年)的355篇遠程教育比較領域的論文、號題報告和教學試驗總結。通過對學生的測驗分數、等級、學業表現以及學生滿意程度的比較,羅塞爾發現所有這些研究幾乎都得出一個相同的結論:接受遠程教育課程的學生和課堂面授的學生相比較,其學習結果沒有顯著差異。在2009年美國教育部網站上公開了一項大型調查報告《對在線學習的實證研究評價:對在線學習的元分析與評論》。這份報告報告對1996-2008年間在高等教育中開展的有關面對面教學、在線學習、混合學習的實證研究進行元分析,結果表明:混合學習是最有效的學習方式;其次是在線學習;而單純的面對面教學是最低效的一種。有學者預言,在未來的課堂教學中,混合學習的模式和方法將會越來越多樣化;所有的課程都將是混合式的課程,技術和教學內容將越來越好地融合在一起;混合學習的不斷發展也會在一定程度上支持了教育的全球化國際化,學生可以通過互聯網找到各種各樣的學習資源,和來自不同國家的地區有著相同興趣的學習者交流互動;混合學習將會在很大程度上促進個性化的學習,學習者可以以任何他們所喜歡的方式學習任何他們感興趣的內容。
2 技術促進教師知識體系的演進
(1)技術促進教師知識體系的演進路徑
在口傳時期,教師是“知識的倉庫”、“知識的集大成者”,教師擁有的這些知識的類型可以稱之為“內容知識”(Content Knowledge)。在手寫時代,文字的誕生隨之出現了教材。教師是教材的擁有者,同時他們還是具有一定閱讀能力的、文字書寫技術的熟練人員。教師擁有的知識的類型仍然為“內容知識”,但是相比口傳時期,信息量更大,內容更為豐富。在印刷時代,大量書籍的出現,使得教材已經不再是教師的特權,學生手中也可以擁有教材。在這一時期,顯然,教師不再完全是知識的權威,抽象的、難于理解的“內容知識”需要教師思考教學的效率問題,各種教學方法應運而生,教師在教學中通過使用自然實物、圖片、模型等實物教材,組織學生到實地考察、旅行等方法,盡可能地讓學生運用各種感覺器官來獲取知識。他們的知識體系中多了“怎樣教學的知識”,也就是教學法知識(Pedagogical Knowledge)。在電子時代,視聽技術融入教學,技術開始從幕后走到臺前,從“潛在”變為“顯在”,真正進入研究者的視域。教師開始運用包括視聽技術在內的電子技術改進課堂教學,教師的知識體系中又增加了一種新的知識,即“技術知識”(Technological Knowledge)。在數字時代,互聯網集中迄今為止幾乎所有技術的優點,互聯網技術對教育的沖擊使得人們不得不從更深的層次思考技術,人們開始意識到,如果教師要適應數字時代,其的知識體系就不僅僅是“內容知識”、“教學法知識”、“技術知識”,或者舒爾曼提出的“學科教學法知識”(Pedagogical Content Knowledge,PCK),而是整合技術的學科教學知識(Technological Pedagogical Content Knowledge,TPACK)。密歇根州立大學的兩位研究者對TPACK給出的定義是:這是一種整合技術的教師知識的框架;該框架建立在舒爾曼(Shulman.L)的學科教學知識(PCK)基礎之上,并加入了技術知識:它是學科內容、教學法和技術這三種知識要素之間的復雜互動,是整合了這三種知識以后而形成的一種新知識形態。
從以上的分析中,我們可以看到不同技術時代教師知識體系演變的一條清晰的進路:“潛在的”技術知識一“顯在的技術”知識一整合技術的學科教學知識。
(2)技術促進教師知識體系的發展趨勢
從不同技術時代教師知識體系演變的進路,我們可以看到,技術在教學活動中的重要性迫使人們不斷增加對技術的關注程度。由技術的“日用不知”、“習焉不察”到覺察到它在教學活動中的存在,再到認識到它的重要性,乃至將其作為教師知識的必要的組成部分。當前,在國際范圍內探索TPACK已經形成一種熱潮,涌現出大量的相關研究。其中,主要有以下兩個方面:
其一,豐富TPACK的內涵,將更多新興的技術以技術知識、技術教學法的性質融入TPACK中。就像電子時代的人們不再將寫字視為技術知識一樣,數字時代人們不再將打字視為技術知識一樣,數字時代的技術知識也會不斷更新,人們已經掌握嫻熟的技術會被人們“視而不見”、“習焉不察”,新的技術會不斷融入TPACK中。
其次,探索在不同年級、不同學科中有效形成TPACK的途徑。TPACK實際上包含了具體教學情景定的學科內容、學科教學法與技術之間復雜的關系,具有情景依賴性。因此,TPACK不能脫離學科情景、采用孤立的技術課程來傳授。由全美教師教育學院協會創新與技術委員會主編的《整合技術的學科教學知識:教育者手冊》一書,詳細地介紹了TPCK在語文、數,學、科學、社會、外語、藝術和體育等學科領域的運用。該書指出,TPCK框架的構建,將有助于我們融合教與學中大量的復雜性和張力,以共同發展關于教師和學生的知識,進而改變技術在教育中的應用方式和教師的培養方式,促進從技術中心的視點轉向真正的、針對每一個學科內容領域的技術整合。
3 技術促進教材的演進
(1)技術促進教材的演進路徑
在口傳時期,教學內容幾乎全部保存在教師的大腦中,從嚴格意義上說,沒有教材。在手寫時代,人們將象形文字、楔形文字、字母文字刻在金石、龜殼、竹簡、木牘等載體上面,產生了最初的教材。最初的教材已經具備了現代教材幾乎所有的性質,通過教材人類的知識得以長久保存,不同年代、不同地域的人們也可以通過教材進行交流。但是,由于簡牘、金石等都是笨重的東西,不易攜帶,不易在上面做筆記;絹帛雖然輕便,但是成本昂貴,不易書寫;教材內容的更新更是較難的事情。在印刷時代,教材可以批量印制,而且攜帶方便,在紙質教材上很容易做筆記,所承載的信息容量也大增,更新也變不再那么難。需要說明的是,無論是手寫時代,還是印刷時代,教材還只能儲存抽象的文字信息。到了電子時代,隨著視聽技術的提升,使得知識的儲存方式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形象的、生動的影音教學內容開始進入課堂。在數字時代,互聯網、移動設備給傳統教材帶給了革命性的變化。電子教材已經進入世界各地的課堂,云書包也將在不久后誕生。電子教材把文本、學習資源、虛擬教具、虛擬學具、學習服務、學習終端等幾個方面有機的融成一個教學系統來滿足無所不在的學習需要,支持廣大教師、學生和家長反復使用,而且具有及時性、共享性、開放性、動態性、交互性特點。在媒體資源方面,它把文本、圖形、圖片、音頻、視頻、動畫、虛擬現實等媒介進行整合,并且具有動態性、生成性特點。
從以上的分析中,我們可以看到不同技術時代教材演變的進路:
教材的重量:笨重的——輕便的——沒有重量的
教材的數量:數量極少——數量較多——數量豐富
教材的容量:容量小——容量較大——容量極大
內容的更新:極其緩慢——更新較快——即時更新
(2)技術促進教材的發展趨勢
與紙質教材相比,電子教材的優勢巨大。電子教材的優勢體現在:它突破了紙質教材只有文字、圖片的限制,采取文字、圖片、音頻視頻、動畫相結合的方式,從視覺、聽覺、動態等方面將信息充分傳達給學生。它突破了紙質教材無法更新信息的限制,利用存儲技術可以隨時更新、自主增加或刪減教材內容,利用鏈接技術隨時隨地從網絡平臺上尋找學習所需要或感興趣的知識。電子教材還具有交互性,電子教材具有筆記功能和作業功能,可以將學生的學習數據完整地記錄下來,教師、家長可以通過電子教材了解學生的學習狀況。電子教材還具有攜帶輕便、環保、節能等優點。電子教材的信息容量前所未有的大增、教材內容更新的速度加快、教材更容易攜帶。
在電子教材未來發展中,隨著云教育技術的推廣,云書包有望問世。這種書包將各類教材匯入其中,這種未來的云書包不需要攜帶,只要有個賬號,在可以上網的地方就可以使用教材和完成作業。隨著技術的發展各種手持式智能終端的性能必定更加優化,會使得電子書呈現出新的優勢:電子教材內容制作趨于簡單,閱讀體驗更加人性化;更新方式快捷,出版周期縮短:呈現內容多媒體化,且媒體具有可操控性;閱讀軟件提供筆記、書簽、查詢、分享等人機交互功能,實現互動式的電子閱讀等:閱讀內容可在不同設備之間同步。
4 技術改善學習環境
(1)學習環境的演進路徑
在口傳時期,師生面對面進行教學活動,山川湖畔都可以作為學習的場所,學習的空間范圍狹小、時間范圍有限。在手寫時代,古代學校漸次誕生,并經歷了庠序、私塾、太學、國子監、書院等形態。教學活動的場所主要集中在這些“學校”里。在前兩個階段,包括文字的發明等技術對于學習環境的支持是“潛在的”,人們幾乎意識不到它的存在。在印刷時代,隨著班級授課制的出現,教學活動變得秩序化,教學場所變得“標準化”;由于大量書籍的出現,學生可以脫離教師進行自學,學習的時空得到了很大的拓展,在這一階段造紙術、印刷術等技術出現,我們可以將這一階段稱之為“弱技術”支持的學習環境。在電子時代,學習環境在電子技術的支持下得到進一步的豐富和拓延,教學活動可以通過遠距離的形式進行,師生可以在更大的時空范圍內學習。現在技術的概念進入研究者的視域,我們可以將其稱之為“強技術”支持的學習環境。在數字時代,電子書、網絡技術和云書包的出現,使得學生可以隨時隨地進行學習,理想的無縫學習的理念將會實現,智慧學習環境成為可能。
從以上的分析中,我們可以看到不同技術時代學習環境演變的一條清晰的進路:“弱技術”支持的學習環境——“強技術”支持的學習環境——智慧型學習環境。
(2)學習環境的發展趨勢
在不遠的將來,理想的無縫學習的理念將會實現,智慧型學習環境成為可能。智慧學習環境具有以下特征:智慧學習環境可望實現物理環境與虛擬環境的融合;智慧學習環境可望更好地順應個性化的學習理念;智慧學習環境可望支持混合學習。從技術支持學習的視角來看,智慧學習環境的技術特征主要體現在過程記錄、情景識別、社群聯接、環境感知等四個方面,其目的是促進學習者輕松、專注和有效的學習。
黃榮懷認為,智慧學習環境是數字學習環境的高端形態。目前,智慧學習環境的理論和技術還遠未成熟。技術的發展將為智慧學習環境的構建提供了有力支持。在未來的一段時間,人工智能技術可望實現對學生學習過程的記錄和學習情景的識別,傳感器技術可望實現對學習情景和學習環境的感知,通信技術可望實現學習者的有效聯接,網絡普及可望對智慧學習環境的提供群眾基礎,富媒體技術與移動終端的普及也會強有力地支持智慧學習環境。
技術的發展除了對教學系統的4個核心要素產生影響外,還影響了教學模式的形態、學習評價的走向。技術的發展直接影響了課堂教學模式的形態,翻轉的課堂成為全球教育者討論的熱點話題。翻轉的課堂是在強技術支持下的一種新的課堂教學模式,它正在有力的挑戰傳統課堂。
技術的發展還促進了學習評價的改進,學習分析引起大家的關注。學習分析是指為了預測和指導人們的學習,通過智能數據、學習者產生的數據以及分析模型的應用,來發現信息和學習者之間的社會聯系。利用數據挖掘,數據解釋與數據建模的優勢來改善對教學和學習的理解,以及為個別學生量身定制更有效的教育。智能學習平臺技術支持的、即時的、全面的、個性化的學習分析,正在引起人們的濃厚興趣。
五 “技術促進的教學”研究對我國教學的啟示
我國當前教學領域存在的諸如提升課堂教學質量、提升學生核心素養等問題都可望通過“技術促進教學”來解決。
1 利用技術實現學習者個性化的、多元的學習方式
學習者有不同的個性特征,有不同的學習風格。隨著數字技術的發展,在未來的課堂教學中,教師應結合所在學校的主觀、客觀條件,將混合學習的模式和方法融合在更多的課程中,充分的挖掘技術優化教學方式的各個層面,最大程度上促進個性化的學習,使學習者可以以他們所喜歡的方式學習任何他們感興趣的內容。
2 增強教師“整合技術的學科教學知識”
當前,整合技術的學科教學知識(TPACK)已經引起了國內學者的廣泛關注。隨著現代教育技術化程度的不斷提高,教師應及時將新技術納入自身的專業知識結構之中,才能勝任新的環境下的教學工作,進而促進自身的專業發展。
3 利用技術優化教學資源
通過網絡技術、平板電腦、智能手機等技術支持的在線課程、電子教材,已經突破了“弱技術”對教學資源的種種限制,已經可以實現只要學生愿意學習,就可以隨處、隨時進行。在有條件的地區,教師應積極探索微型課程、在線課程、電子教材的使用與研發,處理好電子教材、在線課程與課堂教學的關系。
篇8
【關鍵詞】Blended Learning;網絡技術;教學設計
1.問題提出
計算機網絡技術是所有網絡課程的基礎課,主要學習計算機網絡概論、局域網原理和組網、網絡操作系統、網絡互連基礎、網絡安全與網絡管理等。最基本的內容是通過學習計算機網絡技術使學生對當前計算機網絡的主要種類和常用的網絡協議有較清晰的概念,學會計算機網絡操作日常管理和維護。最基本方法使學生對計算機網絡從整體上有一個較清晰的了解,并了解網絡新技術的發展。 因此,計算機網絡技術應側重培養學生對組建網絡,服務器,交換機,路由器的配置等實際技能,包括計算機網絡工程,簡單局域網的組建,網絡操作系統的配置與管理網絡的設置與管理等。針對高等職業學院的培養目標,如何進行教學設計, 如何在課程設計中靈活運用課程模式,如何安排實驗教學保持正確的方向,如何充分利用有限的時間, 盡可能多的讓學生掌握計算機網絡知識,培養學生的理論水平和實際動手能力,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和創造能力, 使學生可以適應知識日新月異迅速增長的趨勢。本文進行了混合學習在網絡技術課中的實踐應用。
2.Blended learning教學設計模式
關于Blended learning的定義,國內外學者都有自己的描述。但一致的觀點是都認為混合方式比任何單一的傳遞方式都有優勢。混合式學習體現了教學原理的混合,教學方式和教學模式的混合、教學策略的混合、教學媒體資源的混合以及倡導一學生主體的思想。我理解的定義是“混合式學習所要做的工作是在適當的時間,為適當的人,以適當的傳遞媒體,通過適當的學習方式,提供適當的學習內容。”
下圖是BL教學設計模型:
3.研究目標、工具、方法
3.1研究目標
為了提高學生的知識和技能,提高學生態度和價值觀,與他人合作的態度和團隊意識,研究目標是:如何有效地在高職教學中開展混合式學習的教學實踐活動。通過開展混合式學習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并逐漸培養他們利用對各種資源進行自學的能力,使他們在掌握知識的同時,有機會鍛煉自己的動手操作能力和實踐技能,比如學完本課程后,使學生既掌握網絡集成、網絡編程、網絡管理與網絡安全的基本技術,又具有很強的實際操作能力,培養技能型的高級網絡技術人才。
3.2研究工具
利克特量表
網絡學習平臺工具
本次研究使用的網絡平臺工具是由教育實驗室開發的凌波教學軟件(http://)。平臺教學支持模塊包括“遠程遙控”、“屏幕廣播”、“網上聊天”、“多人會話”。
3.3研究方法
本論文主要采用實驗研究法,訪談法等,訪談法主要是通過對比班教學,來檢驗過程的可行性和結果的優劣。從對照班學生成績來看也是有效果的。
3.4學習活動
混合式學習的教學模式有很多種,其中有課堂講授、協作學習、項目教學、實訓練習等方式。
項目教學法,強調 “教、學、做”相結合,解決技能學習與職業素養訓練脫鉤的難題,為高職計算機網絡技術專業發展提供理論與實踐指導。實驗內容包括網絡組建、服務器操作系統的安裝與配置、網絡應用系統的配置與安裝、網絡設備 ( 路由器、交換機等) 的安裝與配置等方面的實驗項目。高職教學采用項目教學模式,形成以工作任務為中心,有利于學生在實踐中融理論知識于實際,促進理論學習和能力培養于一體,以行動的經驗整合并反思其社會效果。學生通過行動制定、實施、評價項目,全面參與整個實踐活動,能夠更好地實現提高綜合職業能力和全面素質的培養目標。
課堂講授法要備課充分,特別是明確講授內容的目標;控制好時間;能夠聯系生活實際來調動學生的情緒,隨時關注學生的反饋。
協商討論是在學生自學教材的基礎上,由學生先確定哪些是學習重點,哪些是難點,哪些是自己的興趣點,教師把學生的這些問題匯總,把相對集中的、有代表性的問題整理出來(即構建集體學習契約),擬定討論題,進行針對性的備課,在課堂上緊緊圍繞討論題進行集體討論和講解。
協作學習是課堂擴展的重要模塊,通過該模塊,學生不僅能將課堂知識擴充和深化,而且網絡同步和異步交流功能,還為學習自定步調提供了條件。
在線解答學習模式主要用在學生自己練習過程中,而它又貫穿于任何教學模式,比如上機課,2課時,第一課時學生自己操練,第二課時,教師組織學生解決問題,每講完一章內容后,教師都可以組織學生先提問題,再把所有的問題匯總后,分別找同學演示,實驗班用的教學軟件其中有學生演示模塊,只要一個學生演示,其他學生都能夠看見,那么其他同學就會仔細的看操作是否正確,由教師確定學習提綱,學生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自由地進行選擇,選擇探討的問題可多可少(即學生構建個人學習提綱)。
4.教學后的反思
當然混合式學習應用于高職計算機網絡技術課過程中遇到了很多問題,還存在許多不足,在此就問題的存在進行反思。
學生的學習時間和精力不充足。
網絡學習提供的資料合理取舍,因此,要較好地完成任務,需要花費很多時間,網絡自主學習占用了太多的時間和精力。
學生的學習技能還比較欠缺。
雖然混合式學習有導入課指導,課程進行過程中也會有不定期的專門針對學生學習部分的指導,學生有時還會存在一些問題。平時習慣于課堂上聽教師講授,接觸一些新的模式的學習,可能涉及到觀念的轉變、人員的協調、對新的方式的適應等諸多問題,學生不一定會很快的進入狀態。
評價的標準、信度、效度和作用
該案例提到了要采用多種方法對學生的學習進行評價,并且給出了相應的評價工具和評價參考,但是這些評價表格、問卷無論從指標的描述還是任務的分解都是十分不完整的,有待在今后的深入研究和實際教學中加以改進。
【參考文獻】
篇9
關鍵詞:計算機文化基礎;教學現狀;分析與建議;探析
中圖分類號:G42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3044(2013)03-0563-03
國外在大學計算機基礎教育發展的不同階段做了大量研究,通過建立相關的標準,實行統一規劃,規范管理。比如,2000年美國國際教育技術協會聯合有關團體制定了《國家教育技術標準》,詳細規范了師生信息技術知識與能力的基本構成和要求; 2005年美國教育部頒布《美國國家教育技術計劃-邁向美國教育的黃金時代:因特網、法律和當代學生變革展望》,提出今后發展教育技術的七項行動建議;2010年美國教育部教育技術辦公室正式了題為《變革美國教育:技術推動學習》的國家教育技術計劃,圍繞學習、評價、教學、基礎設施、生產力等五個方面,提出了主要發展目標和建議。這些文件對美國信息技術教育的發展具有重要一體化促進作用。我國高校的計算機基礎教育起步較晚,發展速度相對較慢。教育部高教司1997年的《加強非計算機專業基礎教學工作的幾點意見》首次確立了計算機基礎課的地位;2006的“白皮書”,明確提出進一步加強計算機基礎教學的11條建議;2009年出版《高等學校計算機基礎教學發展戰略研究報告暨計算機基礎課程教學基本要求》一書,提出和構建了計算機基礎教學的實驗體系。這些文件為推動我國高校計算機基礎教育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本文通過問卷調查了解新疆高校非計算機專業計算機文化基礎課的教學現狀和學生需求,在“如何提高非計算機專業計算機文化基礎課程教學水平”的問題上提出一些自己的見解。
1 數據調研及分析
通過對新疆師范大學、新疆大學等新疆5所高校不同年級的750余名非計算機專業大學生進行問卷調查,本次調研了解到當前新疆高校非計算機專業計算機文化基礎課程的教學現狀,并在學生學習方式、計算機課程考核方式、教學方式等方面廣泛征求了各專業大學生的意見與建議。論文針對不同族別的學生作了調查,他們最早接觸計算機的時間各不相同,30%的學生小學就開始學習計算機,36%的學生初中開始學習計算機,23%的學生高中才學計算機,11%的學生大學才學計算機。由于接觸計算機的時間各異,進入大學后他們的計算機水平也都參差不齊,27%的學生水平較低,67%的學生水平一般,只有6%的學生水平較高。
新疆屬于邊疆地區,教育資源比較薄弱,為了解學生族別與其接受計算機普及性教育的起點是否有關聯,本了相關的數據分析,如圖1所示:不同族別學生學習計算機的時間起點差異不是太大,無論是漢族還是少數民族,小學就學習計算機的學生都在30%-40%之間,中學開始學習計算機的學生達60%左右,只有10%左右的學生大學才接觸計算機。可見新疆不同族別學生之間的計算機普及教育較為公平。
為了解接觸計算機時間的早晚對學生在大學階段學完計算機課之后的計算機水平是否有影響,本了對應分析。如圖2所示,從小學到高中來看,接觸計算機時間越早,大學階段計算機越容易達到一般的水平,但是要達到較高的計算機水平卻并不受接觸計算機時間早晚的影響。而大學才接觸計算機的學生,無論要達到哪種計算機水平都會受到較大影響。
2 課程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分析
2.1 教與學都在理論與實踐上脫節
本次調研了解到,在教學中理論課與上機實驗課的時間分配方面,7.5%的學生認為理論課太少,實驗課太多;51.6%的學生認為理論課太多,實驗課太少;只有40.9%的學生認為理論課與實驗課時間分配合理。在學生作業方面, 62%的學生認為老師布置的作業與現實生活不相關,38%的學生認為作業與現實生活相關。分析數據可見,新疆高校非計算機專業計算機文化基礎課教學中存在理論課與上機實驗課時間分配不夠合理、學生作業存在理論與生活實踐聯系少的問題。
2.2 課程考核標準不統一
本次調研中當被問及“你所學計算機課的考核方式是什么”的時候,30%的學生回答是上機進行CCT考試;46%的學生回答是理論考試與上機考試相結合;4%的學生回答是僅進行理論考試;20%的學生回答是平時成績加期末上機考試。通過以上數據分析,各高校對計算機課程考核的差異性可見一斑。對于計算機課程考核沒有標準統一的要求,形式各異的考核結果不具有參考價值,不但無法真實地反映學生的學習效果,而且可能會打擊他們的學習積極性。
3 幾點建議
3.1 充分利用有利條件
本文針對非計算機專業學生對計算機文化基礎課的看法作了統計,認為即使非計算機專業也有必要開計算機課的學生達到95%;而圖3也顯示,即使不喜歡計算機課的學生,也有82.79%的人認為大學生有必要開設此課。可見大多數非計算機專業大學生都很重視計算機課,教學中應該充分利用這個有利條件。
3.2同步學習,異步練習
針對非計算機專業學生計算機水平參差不齊的情況,應該盡量實行同步學習,異步練習。老師講課時學生統一探究學習,激勵學生充分利用課后時間取長補短。教師布置課堂練習或者課后作業時分層次布置,在達到最低教學目標的前提下對于計算機水平不同的學生布置難度不同的作業,爭取調動每一位學生的學習熱情,讓他們都有進步,都能學有所獲。
3.2.2 為學生營造不同的學習氛圍
為了解計算機水平不同的學生各自喜歡怎樣的學習群體,本了相關調查統計。如圖4所示,計算機水平不同的幾類學生選擇一個人自學的均不到10%,選擇全班同學一起學習的學生也都只占10%左右;計算機水平一般和水平較低的學生傾向于選擇在老師的輔導下學習;計算機水平較高的學生更愿意選擇興趣相同的幾個人討論學習。大多數學生都喜歡有老師輔導的情況下學習或者與興趣相同的幾個人一起學習計算機文化基礎。所以,教師應該在課堂上留給學生盡可能多的練習時間,并積極輔導和引導學生規范練習。課堂之外適當組建幾個興趣小組,讓那些對計算機有濃厚興趣的學生分組探討,相互督促學習。良好的學習氛圍能夠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并進一步挖掘他們的潛力。所以,教師要根據學生的計算機水平和學習需要,為他們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使他們取得更好的學習效果。
3.3教與學都需要加強理論與實踐的結合
這里所說的理論與實踐相結合應從三方面考慮。第一,教師在理論課與實踐課的時間分配上要盡量合理。既要花一定的時間讓學生理解理論知識,注重理論知識的系統性,又需要分配合理的時間讓學生上機操作,讓學生消化吸收所學的理論知識。第二,理論要與生活中的實際案例相結合。在教學過程中,從學以致用的角度提高學生學習興趣是一個重要的環節。所以,課堂教學時老師應盡量多用案例教學法,而在給學生布置練習作業時,將生活中涉及到的計算機應用實踐貫穿到作業中,讓學生能夠學以致用,增強學習的信心和熱情。第三,不但要以理論指導實踐,還要用實踐來檢驗教學效果。教師應注意引導學生用理論指導實踐,并用實踐來檢驗自己是否真正理解掌握了相關的理論知識。
3.4計算機考核標準統一化,方式多樣化
計算機文化基礎課是一門計算機基礎知識的普及性、系統性教育課,涉及知識點多,注重基礎教育和實踐。根據該課程特點,需要檢驗學生是否達到計算機基礎知識的普及性目標,所以理論考核是必須的;作為應用基礎課需要檢驗學生能否將理論應用于實踐,所以上機考核也是必須的;作為計算機文化的系統性教育課,要考核的知識點較多,在短時間內既要考理論又要考實踐能力,很難做到公正有效的考核,所以還應該結合學生的平時成績來考察學生對所學內容掌握的真實水平。總之,教師對學生的考核方式可以靈活多樣,但一定要有統一的標準來規范考核過程,不但要在理論上進行考核,還要在實踐上考核;不但要注重對學習結果的考核,還要注重對學習過程的考核。
4 結束語
計算機文化基礎知識是大學生今后工作生活中必備的基本技能,但計算機技術與應用正在蓬勃發展,新的系統與軟件不斷更新換代,所以在學習本課程時,不僅要讓學生掌握現有的軟件如何使用,重點還應該教會學生學習的基本方法,以便他們能適應計算機技術的快速發展。正是計算機在不斷地推陳出新,要求計算機基礎教育必須與時俱進、開拓進取,不斷更新教學觀念、教學內容、教學方法,培養學生的基本素質和思維方式,加強對學生動手實踐能力的培養,最終實現教師教學和學生學習都能滿足新時代日新月異發展的需要。
參考文獻:
[1] 李曉華,劉樹嫻.新疆高校《計算機文化基礎》課程教學研究[J].現代計算機:專業版,2011(3):75-76.
[2] 龍映宏.淺議高校“計算機文化基礎”課程教學[J].電腦知識與技術,2009(6):4479-4480.
[3] 朱雪蓮.新生計算機水平及分層試點教學調研與分析——以新疆藝術學院為例[J].計算機教育,2012(9):42-44.
[4] 郭鍵,董萍萍,辛向麗. 國內外計算機基礎課程教學內容對比探究[J]計算機教育,2010(9):42-46.
[5] 王曉勇,方躍峰,肖四友,梁越.以專業應用為導向的計算機基礎課程教學改革與實踐[J].中國大學教學, 2011(7):39-42.
篇10
[關鍵詞] 交互;交互式教學;教學媒體
[中圖分類號] G40-057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2―0008(2009)06-0049-03
交互式教學(Reciprocal Teaching)最早是由美國教育心理學家布朗和帕林薩(A.L.Brown & A.S.Palincsar)提出的一種旨在改善學生閱讀理解和自我學習能力的教學方法,之后又得到了進一步的研究和發展,它是在支架式教學(Scaffolding Teaching)理論基礎上發展起來的一種教學模式。支架式教學的本質在于:以最近發展區作為教師介入的空間,為學生的學習提供支持,促使學生主動而有效地學習。交互式教學的特點是著眼于培養學生特定的、具體的用以促進理解的策略。研究者把閱讀理解的策略分為兩類,即增進理解的策略和監控理解的策略;他們把訓練的重點放在四種理解策略上,即總結、提問、闡釋(澄清短文或字詞的意思)以及預測(預測下文的內容)。[1]
在我國當前的研究中,對于“交互式教學”的定義與內涵尚未形成一個統一的認識,眾說不一。主要有:
“交互式教學”是指在教學活動中合理地運用多樣化的教學方法,在教師與學生之間以及學生與學生之間形成交流互動的合作關系,使學生完成由“樂學”、“好學”到“會學”、“學會”的轉變。[2]
“交互式教學”是在宏觀教學情景下,在多點自由切入的教學平臺上,教師的教與學生的學圍繞某一個問題或課題進行平等交流和自主互動的一種教學方法。[3]
嚴格說來,交互式教學不是一種具體的教學方法,因為它沒有固定的教學格式和環節,實際上它是教學方法的指導思想。其根本目的在于實現以教師為中心的傳統教學方法向以學生為中心的現代教學方法的轉變,以保證學習的主體――學生在課堂上充分發揮學習的主觀能動性。[4]
自20世紀70年代以來,許多有關交互式教學理念紛紛被提了出來,有面對面的課堂交互式教學和非面對面的網絡交互式教學。從廣義上講,教學也是一種信息的傳遞或傳播。從傳播學的角度看,交互是傳者與受者雙方的信息交流,因而在各種形態的教學活動中都存在著交互,交互其實是教學活動最基本的特征之一。傳統的“交互”主要是指人與人、人與群體或群體與群體之間借助語言、文字等符號進行的交流活動及相互影響。然而,在不同的教學形態中,交互所呈現的方式和特征是有較大差別的。從對我國期刊網的搜索結果顯示,近30年間核心期刊中探索交互式教學的文章很多,各類教育教學書籍中涉及對交互式教學理論和實踐研究也數不勝數。國內雖然對交互式教學研究的時間不長,但還是形成了幾類比較有代表性的研究成果。
一、以“語言交流、情境教學”為特征的交互式課堂教學研究
20世紀90年代以來,我國教育界也在積極倡導推行合作與探究式教學,許多專家、學者都從不同角度對以互動為特征的教學理論與策略體系進行了不懈的探索。靳玉樂主編的《探究教學的學習與輔導》與王坦著的《合作學習的理論與實施》以及其他有關合作與探究的一些著作,都涉及到互動的問題。教育學、心理學等學科也對“互動”的特征進行了大力探討。如西南大學教育科學研究所張大均教授主編的《教育心理學》用專章論述了“教學交往與課堂互動”,其中包括教學交往的含義、基本類型、特征、條件與原則,也包括師生交往的心理結構及功能、課堂教學互動的基本特征、基本模式與基本條件等。
此類探討大多注重于從課堂互動的角度來分析,涉及的對象主要是教學主體師生之間動態因素的互動合作。教學就是在教師與學生之間進行信息傳遞的交互活動,[5]新課程把教學過程看成是師生交往、積極互動、共同發展的過程;把教學的本質定義為交往,是對教學過程的正本清源。只有師師、生生、師生之間積極的交往互動,才能充分發揮師生、文本的學習資源,提高課堂學習效率,把課堂還給學生,把學習的主動權還給學生,讓課堂教學煥發出生命的活力,這是新課程改革的靈魂。課堂教學應充分利用互動交往的形式,促進教學相長,促進學生探索創新。
許多學者積極探討課堂教學中的交互式教學模式,如吳惠敏老師的“‘互動式教學法’在課堂教學中的運用”,研究探討了五種較成功的“互動式課堂教學法”:主題探討法、問題歸納法、典型案例法、情景創設法及多維思辨法;孟素琴、郭大波老師發表的“‘交互式’課堂教學模式初探”一文中,摸索出一套適合思想政治課的“交互式課堂教學模式”:教師設疑學生根據原有知識回答教師板書教材知識和體系并設疑,學生閱讀歸納整理學生討論、辯論,教師串講教材糾正錯誤課堂小結;東北師范大學周福琴教授的弟子周澍較為詳盡地介紹了交互式課堂教學模式的原則、特點、方法及意義,多層面地分析了其理論依據,簡述了國內外交互式教學模式的研究開展狀況,并闡述了在大學英語課堂教學中倡導此模式的意義,提出了適用于大學英語教學的交互式課堂教學模式:熱身閱讀訓練講解角色扮演小組討論檢測作業;宋海燕在她的碩士學位論文“交互式課堂教學對詞匯學習的影響”一文中,從語言輸入互動模式的角度分析了外語課堂互動的特點以及其對詞匯學習的作用,在Vygotskian社會文化框架下剖析了交互式課堂中通過小組活動對詞匯進行協作學習的過程;郝懷芳的教育碩士學位論文“語文交互式教學的理論及應用”,運用橫向比較的方法對語文交互式教學的內涵、理論基礎、特征等問題進行了深入探討;等等。
實踐證明,交互式教學作為一種現代教學改革的思想,聯姻現代教學媒體,必將促生適合課堂教學的現代新型教學模式。
二、以計算機輔助教學(CAI)為特征的交互式課堂教學研究
計算機輔助教學(CAI)指的是用計算機幫助或代替教師執行部分或全部教學任務,傳遞教學信息,對學生傳授知識和訓練技能,直接為學生服務。隨著信息技術在教育中的廣泛應用,運用計算機輔助教學的交互式課堂教學得到深入的研究和普遍的重視。
此類交互式教學的呈現方式是以計算機技術為核心,并以信息通訊技術、電子技術等深度整合的多媒體技術形式,集成了軟硬件系統和資源為一體的互動平臺,從而影響教學過程的各個環節,具有諸多優越性。就課堂而言,多媒體技術的運用直接影響到教學的效果,它能把一些抽象的問題形象化、枯燥的問題趣味化、復雜的問題簡單化,教師利用多媒體開展情境創設、啟發思考、師生交互、人機交互等。多媒體技術不僅具有一般教學媒體的特性,如內容展示、重復利用等,而且集成了計算機、投影儀等諸多媒體的優點,如方便可控、便于保存、便于交流、長久顯示等。交互式教學呈現方式的優越性體現在教學活動的全過程,歸結起來可以分成教師備課、課堂實施、復習鞏固、教學評價等幾個方面。[6]
此類探討大多注重于運用交互課件來突破傳統媒體的“線性限制”,以交互性、隨機性、靈活性、全方位、立體化的方式把信息知識形象、生動地呈現給學習者,具有交互性強、知識密度大、表現力強的特性,能很好地激發學習者的學習興趣。通過計算機輔助教學,改變了傳統的教學模式,教學結構發生根本性變化,教師由知識的傳授者變成了課堂的組織與管理者,學生學習的指導與監督者;學生由知識的被動接受者變成了積極的自主學習者,人際交流及合作技能也得到了提高。
三、以“交互式電子白板”為特征的交互式課堂教學研究
傳統的課堂教學手段和現代多媒體課堂教學手段各有優劣。人們希望能夠整合二者的長處,使其既具有普通黑板的功能,能在上面書寫自如,展現教師風采,又具有能夠承載豐富多彩的網絡多媒體的功能,并且能夠完整保存課堂上教師和學生在黑板上所寫的內容。交互式電子白板的出現,使這種愿望變成了可能。
“交互式電子白板” (Interactive Whiteboard)是一個具有正常黑板尺寸、在計算機軟硬件支持下工作的,既具有普通白板和聯網多媒體計算機功能,又可以實現普通白板功能與計算機功能以及軟硬件功能與教育資源、人機與人際多重交互的電子感應屏板。它通過嵌入式軟件和通訊技術,將電子屏板連接到微機和投影機,構成了一個交互式協作教學環境。它能將電腦中的文件內容投影到屏板工作區,同時人們可以用白板筆(手指也行)代替鼠標控制電腦,并利用白板筆直接對平板上的內容進行標注、修改、擦除、保存等操作,具有很強的可操作性和交互性。
“交互式電子白板”(簡稱交互白板)在我國真正應用于課堂教學應該說是從2004年4月1日正式啟動的。英方與中方的首都師范大學遠程教育研究所、北京教育科學研究院和參加實驗研究項目的北京市中小學簽署了三方合作協議書。中英合作交互白板實驗研究項目對交互白板的教學應用達成了十項共識,主要體現在交互白板能提供教師與學生、學生與學生、師生與資源、本班師生與外界師生及專家的交互平臺,促進多種多樣的交互活動;交互白板能構建一個課堂教與學的協作環境,轉換師生的教與學的角色和行為。首都師范大學遠程教育研究所所長丁興富教授認為,電子交互白板將替代黑板成為未來課堂中信息技術與學科課程教學整合的主流技術,成為中小學課堂教學信息化基礎設施建設的首選技術,成為中小學未來教室設計施工的標準。
當前發達地區中小學正大規模引進交互式電子白板,一批學校正積極投身于利用交互式電子白板教學的實踐中,從而改變教與學的方式,改善師生、教材、媒體的交互關系,提高課堂教學效益。
四、基于互聯網的網絡交互式教學研究
面對面的課堂交互式教學,其教與學的兩端都是參與教學的人。在因特網上,人們可以將預先制作的多媒體課件存放在特定的遠程教學服務器中,供人們在需要的時候下載學習,這種教學方式中,學習的一端是人,而提供教學內容的一端則為遠程教學服務器,因而這樣的學習不受時間和地點的限制。隨著多媒體技術和交互技術的發展,人們也能在因特網上進行交互式學習,遠程教學服務器可以根據學習者的需求作出相應的反應。它們提供比傳統面授課程更強的交互作用、更實際的個別化教學和更及時的反饋。一種新的教學思想與教學方式──非面對面的網絡交互式教學隨之誕生。
這種基于互聯網的交互式學習模式也將逐步成為學習的主流。網絡具有提供雙向交互的能力,使它成為非常獨特的、具有巨大潛力的教育媒介。教師可以在電子論壇中進行教學設計,可以在網上對學生進行考核,可以用e-mail對學生提出的問題做出反饋。學生利用電子郵件、在線討論、聊天室、電子公告牌、電子論壇、電子答疑系統、視頻會議等向教師提出自己沒學明白的問題,和教師及其他學習者進行討論,發表各自的看法,以達到教學相長的目的。 [7]
華南師范大學教育信息技術學院認知與技術研究室開展的一系列基于互聯網的協作學習研究,已初見成效,它主要采用非面對面的網絡交流,網絡交流方式包括通過ISNet平臺集成的協作區討論、QQ信息、Blog日志、綜合論壇發貼和e-mail等工具進行的同步或異步交流,同時也包括單獨利用QQ群開展的教師或學生全體在線會議。
伴隨教育信息化進程的深入,以媒體為中介的教學交互活動逐步取代了面對面的人際交互,是現代遠程教育的主要形式,是現代教育的發展趨勢。然而,有了先進的交互技術和交互平臺,能否實現教學所期望的高質量的交互,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我們還必須做好以下三方面的工作:
首先,要合理應用建構主義學習理論。建構主義學習理論特別強調學習過程中的社會相互作用,認為知識是個體在與環境交互作用的過程中逐漸建構的結果。因此,決定學習結果的重要因素之一是個體與環境的相互作用。無論是基于課堂的面授教育,還是跨越時空的遠程教育,交互活動都是學習者學習過程的關鍵步驟。教師為學生提供有利于意義建構的學習環境,使學生能夠建構完整的意義,并進行主動學習。
其次,要合理應用交互式學習策略。當今社會需要我們學會學習,學會合作,這就要求我們改變傳統的接受學習為主動學習;改變以教師為中心、以課堂為中心、以書本為中心的傳統教學模式,構建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模式;要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自主探索問題,研究問題,分析解決問題,獲取知識;以人為本,尊重學生,尊重學生的主觀感悟體驗,改變教學單向傳遞為多向、互動傳遞,倡導合作參與,實現真正意義上的互動學習。
最后,要合理開發交互式學習平臺。應根據教學設計活動的實施步驟,選擇適當的交互媒體,采用適當的網絡編程技術,構建網絡交互平臺。交互式學習作為一種新型的、借助現代信息技術而形成的學習模式,交互平臺是交互學習活動的前提,猶如撐桿跳高運動中的撐桿一樣,所以應根據教學的實際需要,構筑功能相對完善、簡單易行的交互平臺。
五、結論
進入信息時代,要求交互式教學在繼承傳統教學方法的基礎上,運用建構主義學習理論,體現教師的主導地位和學生的主體地位,靈活應用現代網絡環境下的技術媒體構建交互平臺,更為科學合理地調節教師、學生、學習內容、交互支撐平臺之間的關系,使新時期的交互式教學經常性地處于一種和諧、有序、生長、平衡、發展的生態環境中。已有的交互式教學研究成果已為我們的后續研究做好了鋪墊,但是作為一種新型的教學思想,要完成由教學思想到教學模式的轉變還有很多工作要做,有好長的路要走,加之筆者占有資料有限,對交互式教學的研究的概觀難免以偏概全,所以本研究的本意僅在于吸引更多的同仁來一起探討交互式教學的有效應用和新發展。
[參考文獻]
[1][3]郝懷芳.語文交互式教學的理論及應用[D].濟南:山東師范大學,2007.
[2]毛霞,陳健.以學生為主體交互式學習方法的初探[J].經濟師,2003,(8):84-85.
[4]周澍.大學英語交互式課堂教學模式研究[D].長春:東北師范大學,2002.
[5]李秉德.教學論[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12.
[6]朱寧賢.從黑板的演變看交互式課堂呈現方式在教學中的作用[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08,(4):55-56.
[7]金天允.網絡環境下教育交互的研究[J].現代遠程教育研究,2004,(1):16-20.省略)。
Research Summary of Reciprocal Teaching
LiuZhenfang
(Jinhua College of Profession and Technology, Zhejiang Jinhua 321007)
【Abstract】 Media teaching isdescribedas the center inthe article, andconduct a comprehensive analysis researches on interactive teaching whichare characterized by language exchanges, situational teaching, computer-aided teaching, Reciprocal Whiteboardas well as the network Reciprocal teaching based on internetrespectively, to explore new ways for the effective application and innovationaldevelopment of Reciprocal teaching researc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