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質類專業論文范文
時間:2023-03-31 04:30:42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地質類專業論文,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關鍵詞:地方理工類高校;文科定位;專業設置;影響因素
一、引 言
隨著我國高等教育大眾化進程的不斷深入,高校間的競爭更加激烈,我國眾多地方性理工類高校都拋開早期單一理科、工科為主的發展思路,朝著多科性或綜合性大學方向進軍,發展文科在其整體規劃和發展實踐中占據了重要地位,成為地方理工高校學科擴張、實現快速發展的有效途徑。學科定位和專業設置是高校獲得核心競爭力的重要發力點,關系到大學發展的戰略目標、發展格局以及發展態勢,關系到大學發展什么、怎樣發展等一系列全局性問題,是各個高校形成特色、取得優勢的基礎所在。本文所論述的文科是一個學科概念而非科學概念,文科是對藝術與人文學科、社會科學的學科、科研和教學體系的總稱。地方理工類高校辦文科以及如何辦文科的問題在我國由來已久,我國地方理工類高校文科的建設發展大體經歷了三個階段:即從“政治思想理論和基本文化知識課階段”到“文化素質教育階段”、再到“為學校的綜合化轉型而大力發展文科階段”。地方理工類高校文科的科學合理定位不僅僅關系到其自身的發展,更關系到整個高等教育系統結構的優化。受產業結構變化及其對人才需求等因素的影響,目前地方理工類高校在我國高等教育辦學層次和類別中占有很大比例,地方理工類高校文科建設和專業設置該如何定位?文科如何在競爭中取得優勢、實現自身以及學校整體的可持續發展?其文科定位與學校整體定位的關系如何協調?這些都是眾多地方理工類院校關注的問題。
在高等教育大眾化進程中,地方理工類高校從自身辦學條件、辦學質量、所處環境等出發,根據社會、政治、經濟、文化發展的需要,大力發展文科建設,不論是作為“花邊”還是走向“中心”,文科建設都獲得了長足的發展,為各自學校的定位發展做出了貢獻。地方理工類高校的文科定位是受多種因素影響的復雜決策過程,具體包括有大學的服務面向定位、發展目標定位、人才培養規格定位、辦學層次辦學結構定位、特色定位等多項特征方面,本文分析總結地方理工類高校文科定位和專業設置的影響因素,以期為地方理工類高校合理定位科學發展提供幫助。
二、高等教育國際化和大眾化的影響
一定的大學定位總是與一定的國際政治經濟大背景和社會歷史條件相聯系,經濟全球化推動了現代科技的迅速發展,形成全球信息一體化的趨勢,從而打破了地域和國家間的界限,也打破了人們在觀念、文化上的界限,社會需要大量懂得其它國家歷史、人文、地理的財經、政法、文秘等各個領域的文科專業人才,為信息交流和合作提供條件。經濟全球化為中國高等教育帶來了廣闊的發展前景,促使其與世界各國進行廣泛交流,進而促進了我國高等教育的國際化。地方理工類高校在我國高等教育辦學層次中居于中間地位,但國際化的浪潮并非只影響到我國高等教育的“尖端”部分,地方理工類高校如何在全球化的浪潮中利用資源,吸收當代世界先進的教育理念,加強與世界先進學校的交流與合作,在競爭中發展自己,提高辦學能力與水平,培養出適應社會需求發展的新型人才,是當前中國教育體制以及眾多的教育家們努力與思考和積極探索的一個問題。
在教育大眾化方面,從1999年中國高校招生大幅度增加、拉開高等教育大眾化進程的帷幕。在經歷了十多年規模急速擴張的過程,中國高等教育已經全面進入大眾化發展階段。高等教育的大眾化要求有與之相適應的教育思想、專業結構和培養模式來適應其發展的多樣性需求,適應社會政治、經濟、文化發展和個人發展的需要。從精英到大眾、從單一技術性到多樣綜合性需求,文科教育作為提高民眾基本素質的有效方法,也成為高等教育大眾化的有效途徑。
三、政府管理模式和政策導向對地方理工類高校文科發展起決定性影響
世界各國的高等教育都是在一定的政府組織領導管理下發展的,各個國家對大學的不同管理模式、政策導向對大學學科的設置和發展有著至關重要的影響,目前世界各國對大學的管理模式主要有以美國為代表的間接控制模式和以前蘇聯的我國為代表的直接指導模式,政府通過不同的管理模式和政策導向配置社會資源,對不同高校、學科的發展扶持和優先排序將直接影響到各個高校對自身以及學科專業的設置定位。
篇2
一、跨專業研究生培養的現狀
從現有文獻調研來看,目前國內大部分高校對于跨專業研究生培養的關注不夠,涉及該方面的文獻非常有限,大慶石油學院[6]對地質類跨專業研究生、浙江財經學院[7]對管理類跨專業研究生的培養模式進行了一些探索。大慶石油學院在分析地質類跨專業生源的研究生對碩士點建設利弊的基礎上,對跨專業地質類研究生的培養進行了探索與實踐,認為跨專業研究生作為一個特殊群體,需要作為一個系統工程來設計和實施,即從招生、入學前、授課階段、開題報告前及進入論文寫作階段等各個環節結合導師、授課教師及管理人員給予共同的特別關注,協同指導,才能在較短時間內克服跨專業研究生的不足,適應地質類研究生教學與培養方式,并發揚其跨專業的知識結構特色,成為高層次的復合型人才,真正成為合格的地質類碩士畢業生。[6]
目前國內大部分高校對于跨學科、跨專業研究生培養的機制、模式及策略等問題還沒有給予足夠的重視并進行深入研究,對于跨學科、跨專業報考研究生這一特殊群體的成長、成才還缺乏有益的指導。
二、焊接學科跨專業研究生培養的特殊性
南昌航空大學焊接學科是材料加工工程碩士點的方向之一,歷來就業前景較好、研究經費充裕、科研條件好,因此,每年都有近60%的生源是跨專業、跨方向報考的。以2009、2010級研究生為例,其本科專業有應用化學、機械設計及自動化、生物醫學工程、電子科學與技術、金屬材料工程、飛行器制造工程、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鍛壓方向)、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鑄造方向)等。
1.跨專業報考焊接學科研究生的優勢
跨專業考生與本專業考生相比,有一些特點和優勢[6]:來自不同的專業背景,考慮問題的角度和思路頗有特色,對于圈內傳統觀點和學說敢于質疑,另辟蹊徑。通過問卷調查結果發現,焊接學科研究生,本科所學專業為材料類專業的,往往表現出較強的微觀組織結構分析的能力,本科所學專業為機械類專業的,在焊接設備、工裝夾具的設計方面和本專業學生相比有優勢,這些對本專業生源的研究生構成了激勵和促進。
2.跨專業報考焊接學科研究生培養中的問題
跨專業報考焊接學科的研究生雖然有利于選拔更多的具有寬廣基礎知識的優秀生源入學,從源頭上為培養復合型、具有創新能力的焊接技術人才奠定了基礎,但也帶來了嚴重的問題和矛盾:
(1)在焊接學科專業課程的教學中存在較大的困難。由于現有研究生的培養計劃是針對本科為焊接專業的研究生所制定的,但現在面對的對象有一半左右是對焊接專業一無所知的跨專業研究生,因為統一授課對象的基礎不一樣,如果授課內容和難度以跨專業研究生為基礎來安排,那么本專業研究生會“吃不飽”,如果以本專業研究生為基礎來安排,跨專業的考生又“跟不上”。
(2)由于與本專業學生的專業基礎相差太遠(不同的跨專業生源的基礎也還有明顯的差別),跨專業報考焊接學科的研究生對于焊接專業的一些基礎理論問題不太清楚,一方面在后續的課題研究中無法進行深入研究,碩士論文的質量也不高,在規定的時間內難以完成課題的開題報告,進而影響到整個培養環節的進行。另一方面,部分跨專業學生比較勤奮、努力,雖然能夠完成碩士論文、順利畢業,但碩士論文的撰寫中經常會用到一些令人啼笑皆非的詞語,反映出其專業基礎不扎實,在畢業后的工作中也會出現對焊接專業的很多基本知識掌握程度不夠、內行人說外行話的情況。根據問卷調查結果,有相當一部分學生自認為:雖然讀了焊接方向的研究生,做了與焊接相關的課題,但并不真正了解焊接,在畢業后的工作中缺乏自信心。
三、焊接學科跨專業研究生培養的策略
針對南昌航空大學焊接學科跨專業報考的研究生日益增多、培養對象的基礎相差越來越大這一現狀,為了全面提升南昌航空大學焊接學科跨專業報考的研究生的專業基礎知識,在跨專業報考研究生的培養中引入了國際焊接工程師培訓、認證的新模式。
“國際焊接工程師”是ISO1473l標準中所規定的最高層次的焊接技術人員和質量監督人員,是與焊接相關企業獲得國際產品質量認證的要素之一,獲得者可從事產品的結構設計、生產制造、質量保證、研究和開發等各個領域的焊接技術和相應的管理工作,在企業中起著極其重要的作用。培訓內容包括與焊接專業相關的基礎知識和專業知識,既有材料、機械、力學、電子電工等焊接專業基礎知識,也有“焊接工藝及設備”、“材料及材料的焊接行為”、“焊接結構與設計”、“焊接生產及應用”四門主干課程,還有國際(ISO)、歐洲(EN)、美國(ASME)、德國(DIN)標準與規程和國際先進的焊接技術、國內著名專家的科研與生產實踐經驗。
通過對近幾年跨專業、跨方向報考南昌航空大學焊接學科的研究生的本科專業、知識結構進行調研,與國際授權的機械工業哈爾濱焊接技術培訓中心進行研討,確定焊接學科研究生參加國際焊接工程師培訓的入學條件和資格,結合國際焊接工程師培訓的入學要求,對焊接學科研究生培養的現有課程體系進行了優化和改革,將部分焊接本科專業的核心必修課程如“焊接理論基礎”、“弧焊電源”、“焊接結構”、“材料焊接性”等設置成研究生培養計 劃的選修課程,供跨專業、跨方向學生選修,使其具備一定的焊接基礎理論,以滿足國際焊接工程師培訓的入學資格審查。通過中期考試后,對這些學生進行國際焊接工程師的培訓,并按照國際焊接工程師培訓體系的要求,將部分培訓內容和現有課程有機融合,全面提高其焊接理論基礎知識、專業知識。按照“國際焊接工程師”培訓體系,對參與培養的研究生進行40學時的焊接技能實訓,包括焊條電弧焊、氣焊、氣割、二氧化碳氣體保護焊和氬弧焊操作,提升這些研究生的操作技能和對焊接的感性認識。
四、焊接學科跨專業研究生培養新模式的實施效果
3年來,共有23名跨專業報告的研究生參與了該培養模式的試點,取得了良好效果。2011年畢業的碩士研究生吳某,本科所學專業為電子科學與技術,與焊接專業相差甚遠,通過該模式的培養順利畢業并拿到國際焊接工程師證書,畢業后成為某學校焊接專業的教師,能夠勝任焊接專業課程的教學;2012年畢業的碩士研究生龔某,本科所學專業為化學工程,通過該模式的培養順利畢業并拿到國際焊接工程師證書,畢業后成為某公司焊接責任工程師,碩士論文被推薦為省級優秀碩士論文;2013年畢業的碩士研究生姜某,本科所學專業為機械設計及其自動化,通過該模式的培養順利畢業并拿到國際焊接工程師證書,并簽約某高鐵車廂生產企業。
五、結論
焊接學科跨專業研究生的專業基礎和本專業研究生不同,且各個個體之間的差別也較大,導致跨專業研究生的培養在課程教學、課題研究和碩士論文的撰寫等方面存在較大差異。
通過改革現有培養模式,在跨專業研究生的培養體系中引入國際焊接工程師培訓課程,夯實了跨專業研究生的焊接專業基礎知識,提高其焊接專業的技能,培養了焊接學科研究生的國際視野和工程實踐能力,增強了研究生的就業優勢。
參考文獻:
[1]楊春艷,王晨.21世紀以來歐美研究生教育改革新趨勢[J].學位與研究生教育,2010,(9):60-65.
[2]沈以赴,夏品奇.國際化培養:高質量研究生教育的重要舉措[J].中國高等教育,2010,(1):36-38.
[3]熊玲,李忠,趙偉.基于大工程觀的工程研究生培養目標及相關思考[J].學位與研究生教育,2010,(4):60-65.
[4]楊華.基于工科特點的研究生教育培養模式創新研究與實踐[J].河南教育,2010,(12):3-4.
[5]李秀兵,姚秀穎,何振雄,等.我國高等工程人才培養的現狀調查與問題分析[J].學位與研究生教育,2010,(4):64-71.
篇3
論文關鍵詞:層次分析法,地質,擇業
一、研究背景
隨著我國經濟發展水平的不斷提高,人們再一次把關注的目光聚焦在資源、環境等問題上,地質工作是經濟社會發展重要的先行性和基礎性工作已經形成共識,石油、鋼材等生產物資價格上漲,能源危機、地質災害等是我們必須面對的現實問題,尤其是2006年《國務院關于加強地質工作的決定》的,進一步激發了廣大地質學子投身于地質行業的熱情與信心。最近幾年來,地質類專業大學畢業生在就業市場上一直十分搶手,完全可以用“一生難求”來形容。
我們依然清晰的記得在上世紀八、九十年代,地質工作在人們心目中無疑是艱苦、邊遠的代名詞,地質畢業生多數不太愿意服務于本行業,跳槽和改行的人不在少數。在我國大學生的就業制度從計劃經濟的統包統配開始轉向市場經濟的自主擇業、雙向選擇的今天,已經走過了20多年的歷程,地質類大學畢業生的擇業又發生了什么變化呢?他們擇業時主要考慮的因素有哪些?這些因素的權重如何?這就是本文作者致力于探討的問題。
許多學者分別從理論和實際調查的角度出發,分析了當代大學生的擇業觀,取得了一系列的成果。黃發友(2004)的研究表明,大學生擇業時主要考慮的因素是經濟收入、單位發展前景、施展才華三個方面;李春霞(2005)認為部屬大學畢業生的首選單位是三資企業,其次是黨政機關和高等院校;李志(2005)的調查結果表明,大學生最看重的三項是:用人單位的發展前景、員工晉升發展的機會和員工學習的機會。劉芳芳(2005)的調查表明:大學生在就業認識上逐漸打破機關、事業、企業和國有、集體、個私單位之間的等級觀念,不再單純把就業看成是惟一的謀生手段,而是向往適合自己興趣的職業,把物質需求與精神追求結合起來。周文霞(2007)認為:大學生的擇業觀念相對穩定,比較一致,大學生所在地域、學校、所學專業及性別等對大學生擇業觀的影響并不顯著,他們選擇職業時優先考慮的因素主要有兩大類,物質因素(如經濟收人、物質待遇、工資福利等)和職業發展因素(如個人興趣、專長的發揮、工作發展前景等)。這些成果為本文作者構建層次分析模型提供了基本依據。
大學生畢業就業是一個多因素的決策過程。大學四年了,誰不想順利步入職場為今后的發展尋求一個較高的發展舞臺呢?地質類專業大學生既有前述學者研究結論的共性,又有其自身的特殊性。因此,筆者在前人研究的基礎上,在工作的過程中選取了部分地質類學生樣本,運用層次分析法的原理和方法,分析研究了地質類大學生擇業決策問題,旨在給教育工作者提供定性與定量相結合的參考依據。
二、研究過程
層次分析法(TheAnalyticHierarchyProcess,簡稱AHP),是把一個復雜問題分解成各個組成要素,并按這些要素的支配關系組成遞級層次結構,通過兩兩比較的方法確定層次中諸因素的相對重要性,然后綜合決策者的判斷,確定決策方案相對重要性的總的排序。它體現了人的決策思維的基本特征,即分析、判斷、綜合。它又是一種定性與定量相結合、將人的主觀判斷用數量形式表達和處理的方法。
(一)建立擇業決策的遞級層次結構
由上面所述,大學生擇業總體上表現出一定的共性,但對于不同學科專業的學生來說,其擇業決策過程是有區別的,對于上面所提到的因素的決策順序是不同的。發展舞臺、薪資福利、興趣愛好、就業地區是四個主要考慮的因素,這些因素是在擇業時必須考慮并做出適當權衡取舍的主要因素。
作者根據學生擇業的實際情況,為了簡化問題的方便,特作出如下假設:
1.家庭背景、大學學習期間學習(包括社會工作等)的差異性等個體特性只影響擇業結果,但不影響學生擇業決策過程;
2.只有“大學生就業”,沒有“大學生創業”(這是另外需要探討的問題);
3.從學生來看,他們較多的選擇主要體現在“地礦行業”、“公務員”和“非地礦行業”三種。因此,本文只簡單的討論這三種方案。
4.在大學生通常擇業的決策因素中,本文選取相互獨立的發展舞臺、薪資福利、興趣愛好、就業地區四個準則(當然他們彼此不能完全一點關系都沒有,只是簡化而已)。
遞級層次結構為:
(二)建立判斷矩陣,確定要素權重
1.判斷尺度的確定
判斷尺度是表示要素B對B的相對重要的數量尺度,即B的數量形式。
判斷尺度
定義
1
表示兩個要素相比,具有同樣的重要性。
3
表示兩個要素相比,一個要素比另一個要素稍微重要
5
表示兩個要素相比,一個要素比另一個要素明顯重要
7
表示兩個要素相比,一個要素比另一個要素強烈重要
9
表示兩個要素相比,一個要素比另一個要素極端重要
篇4
數學類
數學可分為兩大類,一類是純數學,另一類是應用數學,其專業包括信息與計算科學。數學與應用數學,數理基礎科學等。純數學又稱基礎數學,偏重于理論,只研究單獨的數的關系。而純數學的孿生兄弟數學與應用數學可就“親民”多了。所謂“應用”,當然是指與實際密切結合。在人們的日常生活中,從天氣預報到股票漲落,到處都有數學與應用數學專業的用武之地。
榜單解讀
數學不同于其他專業,學校的教育發展方向不同,教學的質量能力也不同,所以如果選擇本科畢業后進一步深造,就必須考察高校在該專業上的科研實力、教學實力等。數學類專業是中國大學中比較大的專業,開設該專業的高校超過兩百所,主要是綜合性和理工類院校。北大在該學科上的雄厚實力居于國內領先地位。因數學大師陳省身定居南開大學,身邊匯聚了一大批國內外知名的數學人才,南開也因此成為國際數學重鎮之一。清華、復旦、浙大、川大等院校也具有很強的實力,各校均設有基礎數學、應用數學的國家級重點學科點。中國科技大學、中山大學則擁有基礎數學國家級重點學科,也擁有數學一級學科博士學位授予權,另外,前者的概率論與數理統計亦為國家級重點學科。其他如此師大、南京大學、中南大學、新疆大學等院校也有較強的實力。數學教育較好的學校有首都師范大學、廈門大學、西南大學、東北師范大學、陜西師范大學、清華大學等,可以選擇的深造方向有計算數學、統計學、信息數學等。
報考須知
數學系是理論學科,學習難度相當大,如果沒有對數學的熱情或者沒有努力的心情,最好還是不要選擇本專業。
物理學類
作為最基本的理論學科,物理學能鍛煉人嚴密的邏輯推導能力,使人具備扎實的理論功底。該學科的訓練是培養高素質人才的重要途徑,物理研究的進展,直接改變人類發展的進程,就像物理學家愛因斯坦的相對論一樣震撼人類的文明進程。物理學科水平往往能代表一個學校的理科水平,一個學校物理學科的實力,必須經過長期的積累。國家重點實驗室是學科實力的一種表現。
榜單解讀
我國有近四百所高校開設物理類專業,該專業有比較多的研究方向,各招生院校的側重點及優勢也不同,考生可以根據自己的愛好與特長選擇報考。作為我國最年輕的全國重點綜合性大學,中國科技大學、南京大學的物理學具有國內領先的實力,復旦則設有理論物理、凝聚態物理、光學等學科的國家級重點學科點,清華的粒子物理與原子核物理、原子與分子物理、凝聚態物理等學科也是國家級重點學科。吉大、上海交大、山東大學、蘭大、山西大學等院校的物理學學科亦實力不俗,各校均具有物理學一級學科博士學位授予權,另外,吉大的原子與分子物理、凝聚態物理亦為國家級重點學科,而上海交大、山東大學則擁有凝聚態物理的國家級重點學科點,蘭大設有粒子物理與原子核物理的國家級重點學科點,山西大學的光學亦為國家級重點學科。其他如北師大、川大、大連理工大學、中山大學、鄭州大學、北京工業大學、哈工大、華南師大等院校的物理學也各具優勢。
報考須知
除了物理系之外,國內部分高校還開設了物理學專業。這為廣大的學生提供了很好的機會。但一些院校的應用物理學系,有其名而無其實,對應用方面的重視遠遠不夠。如果是一心想向應用方向發展的考生,最好還是仔細選擇一個工科水平比較強的學校。
化學類
化學是最基礎的學科,它提供了大量的理論和方法。除化工生產領域。凡是存在反應過程或傳遞過程并值得重視的場合,幾乎都可以找到化學工程的用武之地。如服裝行業、日化行業、醫藥行業的藥劑分析和醫藥合成、環保行業的空氣質量檢驗、材料檢驗以及制造等行業,都能找到化學學生的身影。
榜單解讀
學好化學,一定要有一流的國家重點實驗室,要有一流的導師?;瘜W專業,北大的實力位居榜首,其擁有的國家級重點學科多達五個;南京大學、復旦的化學專業也屬國內一流水平。吉大、中國科大、南開、廈大等院校也有雄厚的實力,各校均具有化學一級學科博士學位授予權。另外,吉大還設有無機化學、物理化學、高分子化學與物理等學科的國家級重點學科點,中國科技大學則擁有無機化學、物理化學等國家級重點學科,南開的有機化學、高分子化學與物理等學科亦為國家級重點學科,廈大設有分析化學、物理化學兩個國家級重點學科點。蘭大長于有機化學,而武大、湖南大學則在分析化學方面頗具實力,中山大學的高分子化學與物理學科為國家級重點學科,福州大學的物理化學學科優勢突出,擁有該學科的博士點和國家級重點學科點。
報考須知
隨著社會分工的細化,化學類專業細分了很多專業,如材料化學、高分子科學與工程、應用化學、化學生物學、無機化學、物理化學、高分子化學與物理、有機化學和分析化學等,報考時需要仔細區別。
生物科學類
生物科學類一般分為生物科學與生物技術兩個專業。在許多學校,包括清華大學,這兩個專業都是按“生物科學”一個專業招生。兩者在課程安排和教學內容上并沒有什么區別,只是在寫畢業論文時各有側重。生物科學專業主要涉及生物化學、分子生物學、生物物理學、結構生物學和細胞發育生物學等學科領域。生物技術專業則主要包括生物芯片技術、微生物發酵工程、藻類技術、細胞工程及酶工程和生態環境工程。
榜單解讀
國內各高校已完善至生物科學的所有分支,有的院校以生化、植物為主;有的以微生物學為主:有的是由制糖、發酵發展而來:有的則側重于生理、人體學。雖然同在生物科學這一藍天下,但具體的內容卻有很大的差別,各有千秋。
報考須知
生物科學類專業,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學科,色盲、色弱和嗅覺喪失的學生都是限制報考的。生物科學課業繁重,有大量的實驗等著你去做。報考本專業的學生,既要有扎實的化學、數學基礎。還要有很強的動手能力。
天文學類
天文學天文學及其分支天體物理學以整個宇宙為對象,研究天體(包括人類賴以生存的太陽系行星系統)乃至整個宇宙的起源、結構、運動和演化。今天,研究生命的起源與演化,探求星際航行的可能性,尋求地外類地行星系統,已成為21世紀自然科學和高科技的重大領域。近幾年來,以國際合作形式建造并投入使用或正在研制中的一系列大型設備,如哈勃空間望遠鏡,紅外、X-射線空間觀測站,新一代空間望遠鏡以及地面巨型光學、紅外望遠鏡和大毫米波陣等等,都反映了當今天文學和天體物理學的勃勃生機和廣闊的發展前景。
榜單解讀
天文學專業的畢業生就業領域多是航天、測地、國防等部門,就業省份主要集中在江蘇、上海、北京、山東和遼寧等五個地區。由于目前招收該專業本科生的只有4所名牌大學,所以不存在就業困難問題。該專業每年有一半以上的本科畢業生考取研究生。另外,由于天文學是一門國際性專業,許多發達國家都招收該專業的研究生,所以該專業學生留學機會也比較多。
報考須知
選讀天文專業的學生應當對自然科學特別是物理和天文有強烈的興趣,現代天文學是和現代物理學緊密相關的,當然,要學好物理必須要有良好的數學基礎。特別喜愛數學的學生可以在天文學的某些領域找到自己的用武之地。要想進入天文學的前沿領域,必須具備良好的數理基礎。
地球物理類
全球變暖致海平面升高,汶川大地震成為許多人不堪回憶的噩夢……地球內部的運行規律研究已成為各國及科學研究機構密切關注的焦點。地球物理學是從物理學的角度研究人類生存的地球及其周圍空間,認識地球內部的各種物理過程并揭示其規律,探討與地球相關的各種自然現象及其變化規律,從而在此基礎上優化和改善人類生存環境的一門學科。該學科發展到現階段已經是一門內容廣泛的應用學科,包括預測地震、勘探地下資源、監測地下爆炸、研究地球內部地動力等。
榜單解讀
目前,有不少學校有地球物理專業,像北京大學、中國科技大學、中國地質大學、長江大學等。不同的學校根據自身學科發展及市場的需要專業發展也有所側重:北京大學側重于固體地球物理及地球動力學,中國地質大學側重于地球物理勘探,而吉林大學地球探測科學與技術學院側重于地球物理儀器方面。雖然側重點不同,但在本科生培養階段各校都是強調基礎知識的學習的,報考時可以根據自己的喜好及實際情況量力而行。
報考須知
地球物理學專業對考生的數學、物理科目有較高的要求。因為這個專業一般都在野外作業,盡管生活條件不一定比城市差,但勞動強度要比一般專業大得多。
統計學類
統計學是研究客觀事物數量方面的方法論,其方法廣適用于所有科學技術領域、工農業生產和國民經濟的各個部門,還適用于社會科學方面。如人口統計學、心理統計學等。
目前為止,統計學最為重要的還是在經濟方面的應用,可以說是經濟研究中最為客觀、最為重要的工具。金融、證券、保險等會經常用到統計學的知識。例如在證券投資中對于一個股票的分析,就需要用統計學的方法處理股票的歷史數據;又如在保險業中的精算師。就要具備非常深厚的統計學功底。它的應用幾乎遍及所有生產生活領域,所以,統計學近年的發展越來越快,各個部門和企業對統計學人才的需求越來越大。
榜單解讀
統計學是中國大學中比較大的專業,也是比較熱門的專業,約有一百所高校開設該專業,主要是綜合性和財經類院校。在統計學方面,人大、廈大、北大、復旦等院校都具有相當強的實力,均設有統計學博士點,其中,前兩者還擁有統計學的國家級重點學科。上海財大、西南財大、遼寧大學、南開大學等院校也較有實力。也都有統計學博士學位授予權。其他如中央財經大學、云南大學等院校也不錯,都設有統計學碩士點。
報考須知
本專業在多數一本院校只招理科生,二本院校文理科考生兼招。作為數學中的一個重要分支,統計學所學的很多課程是以數學為基礎的,即使是“經濟統計學”,相對于其他的經濟管理類專業,純理論學的內容也不少,難度也比較大。
大氣科學類
天為什么會下雨,雪是怎樣形成的,臺風是如何移動的,人怎樣能讓天下雨,如何控制沙塵暴的發生,全球變暖、南極臭氧洞是怎么回事等等都是大氣科學研究的對象。傳統觀念認為,大氣科學是基礎學科,社會需求量少,學生就業面窄,遠不如計算機、經濟學等學科熱門。但是很多人忽視了開設大氣科學類專業的高校都是國家綜合性重點院校,畢業生少而精的事實。目前用人單位對該專業畢業生的需求量相對較大,而且工作相對較穩定。各高校注重“寬基礎、強能力、高素質、重實用”的人才培養模式,數據處理、計算機技術等都是大氣科學專業畢業生的強項,因此他們的發展空間和潛力都很大。
榜單解讀
開設大氣科學的院校較少,比較優秀有名的院校包括:北京大學、南京大學、南京信息工程大學、中山大學、蘭州大學、成都信息工程學院、中國海洋大學等。南京信息工程大學(原名南京氣象學院)是該專業招生最多,培養氣象人才最多的地方。
報考須知
大氣科學的就業面很窄,大多數只能去氣象局和機場,而且東部省份的市局省局幾乎只要研究生,所以想留在大城市得做好考研的準備。
心理學類
心理學是一門交叉學科,從它誕生之日起,就不斷地從生理學、數學、統計學、哲學、行為科學、管理學、教育學、醫學等諸多學科中汲取營養,不斷地完善自己。本科階段的心理學學習還是以基礎為主,會學習一些理論課,比如:普通心理學、教育心理學、人格心理學、發展心理學、心理咨詢、變態心理學、管理心理學、營銷心理學等等。在這些課中,我們會學到心理學應用各個方面的理論和研究結果,這些課就有意思得多。
榜單解讀
“有人的地方就有心理學”,這是心理學專家對心理學的適應范圍所作的肯定答復。該專業幾乎涉及一切應用科學,諸如教育、工業、商業、醫學、軍事等領域。由于心理學在國內學科發展歷史上的欠缺,專業人才,特別是高級專業人才非常缺乏。不過,由于該專業大多設在師范類院校,所以,不論是現在還是將來,大部分本科畢業生選擇的就業領域還是中小學校。
篇5
關鍵詞:電子技術,實驗教學,探索
一、引言
《數字電子技術》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課程,是高等院校電子、電氣類各專業和部分非電類專業學生必修的專業基礎課,該課程的教學目標是使學生能夠學習數字邏輯電路的基本原理、基本電路,能夠系統地掌握數字邏輯電路的分析、設計及應用方法。該課程對于學好后繼專業課程以及提高學生的工程實踐能力都有著極其重要的作用。作為獨立學院的中國地質大學江城學院,以培養應用型、創新型人才為出發點。實踐教學是該課程的重要教學環節,是實現該課程教學目標和中國地質大學江城學院培養目標的關鍵,是學生獲得動手能力的主要途徑之一。而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直接影響其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的發展。
二、數字電子技術實驗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傳統的實驗教學往往是以老師講解和演示為主,學生按照老師講解的步驟或者實驗指導書進行實驗操作。這種實驗方式按部就班,雖能避免學生在實驗操作中出現一些這樣那樣的問題,使實驗順利完成。但這種實驗方式存在著一些弊端:①實驗操作中出現問題和故障的機會減少,甚至從頭至尾沒有任何問題,不利于學生分析、解決問題能力的培養,降低了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和創造性的發揮;②壓制了學生思考和發揮的空間;③老師講解的時間多,學生相對實驗時間變少,導致其動手機會減少和動手能力下降;④學生實驗的興趣不大。因此,打破傳統的實驗教學方式,改革實驗內容,增加實驗類型等,勢在必行。
三、解決數字電子技術實踐教學問題的對策
1. 加強基礎實驗,強調理論與實踐的聯系
為使學生建立起正確的數字電路的概念,明確邏輯和電路之間的關系,基礎實驗是必不可少的環節。其目的是教會學生常用電子儀器的使用方法、電子電路的測試方法、集成邏輯電路的應用、基本實驗技能,并加深對理論知識的理解,強調動手能力和基本概念?;A實驗內容以中小規模集成電路為載體,強調與課堂講授相輔相成、相互補充。如設計譯碼顯示電路,用集成計數器構成進制計數器,利用移位寄存器實現乘法和除法運算等,讓實驗不再是一味的驗證,而是理論聯系實際充分闡述和說明問題,使學生真正感受到知識的實用性。
2. 開設趣味型實驗,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在實踐教學環節中開設一些接近生活實際且能使學生產生強烈的視覺和聽覺效果的實驗??萍颊撐摹H缭谧龌具壿嬮T實驗時,請同學設計“搶答器電路”;在做組合邏輯電路實驗時,同樣是優先編碼器的設計,讓學生設計“病房呼救系統”;在做觸發器實驗時,讓學生設計“報警系統”;在做計數器實驗時,讓學生設計“電子時鐘”;在做555多諧振蕩器實驗時安排學生設計“救護車鳴笛系統”等??萍颊撐摹S捎趯嶒瀮热莺蛯嶒烆}目使學生有學以致用的成就感,提高了學習興趣和實驗效果。讓學生在實踐中感悟、體察理論知識的重要性,在實踐中遇到的問題,引導學生運用理論去解決以提高自己的能力。這樣教學雖然省略了許多推理和分析過程,卻極大調動了學生課程學習的積極性和自覺性,真正提高了學生動手操作、獨立分析問題、研究問題與解決問題的能力。
3.開設研究型實驗,激發學生的創新能力
研究型實驗環節要求學生利用課余時間,以學生自愿組織的電子制作興趣小組或科技作品制作小組的形式進行活動,也可以單個學生獨立活動。在教師指導下,學生可根據自己的興趣查閱有關資料自己擬訂實驗項目,將課外科技活動、電子制作大賽納入教學活動中來,課內外學習相互結合,課堂教學與實踐教學相融合,使學生視野開闊、能力增強。實驗室在儀器設備和器材方面為學生提供方便。此類實驗要求學生獨立完成從電路的設計到實驗的全過程,強調學習的自主性和創造性,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潛在能力,提高研究和創新能力。
4. 建立完善的考核制度
為了使學生能重視實驗且能更全面的考察學生的綜合能力,我們進行了考核方式的改革。在考核方式上建立了融職業素質和職業能力為核心的課程考核標準。課程總成績=職業素質成績(20%)+職業能力成績(80%)。其中職業素質成績包括態度評價、安全評價和工作習慣評價,主要考察學生出勤紀律,學習態度,對實驗本身意義的認知程度,對實驗目的、實驗內容的預知程度,對實驗中人身及設備的安全重視程度,對實驗善后工作的處理等??萍颊撐?。職業能力成績主要考察學生的現場動手和操作能力,排查實驗故障的能力,對實驗現象的觀察和思考能力,實驗設計及制作方法是否具有創新意識,實驗報告是否正確、科學、嚴謹,對實驗結果分析、結論是否合理。在評價方式上,采取現場打分,把實驗過程的各個環節納入考核要素中,通過觀察了解每位學生的實驗態度及動手能力,通過學生提出的問題和指導教師的提問了解學生對知識及實驗技能的掌握程度,通過實驗數據及實驗報告了解學生處理現場問題的方法及能力,做到目標評價與過程評價的有機結合。
四、結束語
本文從現代教學設計理念、數字電子技術的教學目標以及中國地質大學江城學院的培養目標出發,對數字電子技術的實踐教學方式進行了探索,提出了將學生所學理論、學生的興趣、提高學生的研究與創新能力以及培養學生的職業素質有機結合的教學模式,在過去多年的教學中進行了積極的探索并取得了較好的教學效果。面對世界科學技術的迅猛發展,筆者將在教學內容、教學方式等方面進一步探索,以期取得更大的進步。
[參考文獻]
[1] 閻石. 數字電子技術基礎[M]. 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
[2] 陸瀅. 高職高?!稊底蛛娮蛹夹g》課程改革設想[J]. 無錫南洋學院學報,2006,2.
[3] 付青青,吳愛平. 關于“數字電子技術”課程的教學改革探討[J]. 湖北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09,11.
篇6
關鍵詞:地質學專業;教學質量國家標準;基本要求;多樣化
目前,我國高等教育規模位居世界首位,進入了國際公認的大眾化發展階段。“十一五”期間,高等教育教學改革不斷深化,人才培養質量穩步提高,科學研究水平全面提升,社會服務能力顯著增強,國際合作交流日益廣泛,國際地位明顯提高,各項改革取得突破性進展,高等教育迎來了生機勃勃的嶄新局面。然而,當前高校人才培養也面臨不少困難,存在許多薄弱環節,深化改革的任務相當艱巨。
“十二五”是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承前啟后的重要時期,如何準確把握新時期高等教育發展的歷史任務,進一步提升高等學校的科學研究和社會服務水平,扎實推進高等學校的各項建設,把高等教育工作重心放在更加注重提高質量上來,緊緊抓住高等教育質量這一生命線,乃是當前我國高等教育面臨的最根本任務。
作為教育部“十二五”規劃的重要任務之一――研制專業類教學質量國家標準,對于規范我國本科專業教育,推進高等教育教學改革,實質性提升本科人才培養質量意義重大。
一、專業類教學質量國家標準制定原則和依據
根據教育部高等教育司理工處2013年7月17日的《關于理學本科專業類教學質量國家標準框架說明》通知的精神,本科專業類教學質量國家標準乃是該專業類人才培養、專業建設等應達到的基本要求。主要適用于三個方面:一是作為設置專業的參考。各高等院校增設新專業時,應對照“標準”來評估師資隊伍、教學條件等是否達到專業的基本要求。二是作為人才培養和專業建設的指導性規范。學校要以“標準”為基礎制訂人才培養目標和專業建設規劃。三是作為質量評價的參考。因此,專業類教學質量國家標準的制定應該遵循的原則是:(1)把握好標準的定位。將“標準”作為各類本科專業設置、建設和評價的基本要求和依據。(2)統籌考慮標準內容的集成。將“標準”作為專業準入的門檻,指導高校制訂和實施本校的專業人才培養方案,促進人才培養質量的持續改進。(3)按照參考框架進行研制。“標準”應嚴格符合教育部的統一格式,對于我國各類本科專業具有良好的普適性。(4)科學合理確定標準內容。“標準”內容要盡可能體現專業類的共性要求。(5)注重相關標準的銜接?!皹藴省币⒅嘏c本科教學工作評估標準、學位授予基本要求等的銜接,工科專業類國家標準要與工程教育專業認證標準相銜接。(6)廣泛征求意見。“標準”制定過程中,要廣泛聽取不同類型高校和行業企業的意見,達成基本共識。
需要指出的是,我國高等院校數量眾多,實際存在研究型大學、教學科研型大學、教學型本科院校和高等??茖W?;蚋叩嚷殬I學校等不同的類型。因此,在專業類教學質量國家標準制定過程中還必須關注以下重要事實:(1)正視高校多樣性現實。不同類型的高校應有不同的分工,具有不同的發展目標、重點與特色,彼此不可替代。不同高校辦學歷史、學科基礎、師資水平、辦學條件、服務面向等存在較大差異。制定統一的專業類教學質量國家標準應該盡可能避免導致人才培養的趨同性、同質化,甚至導致一些高校失去自己特色。應該在大類基礎上充分考慮到分類學科的質量標準,使之更有針對性。(2)要充分注重我國當前社會經濟建設及科學研究和學科發展對不同類型人才培養的多重需求。(3)人才培養目標應該分層次,充分容納不同類型人才培養的實際需求。(4)允許專業類的特色培養目標。即不同高??梢栽诜稀皩I類教學質量國家標準”的基本要求前提下,根據自己的人才培養目標特色定位制定自己的進一步細化、量化的質量標準。從而鼓勵各高等學校決策者根據自身的類型定位,選擇差異化發展策略,辦出特色,有效規避“千校一面、千人一面”的局面。
二、地質學專業特色
地球科學是以地球系統(包括大氣圈、水圈、巖石圈、生物圈和日地空間)的過程與變化及其相互作用為研究對象的基礎學科,其研究的尺度大到全球甚至整個宇宙,研究的時間長達數十億年,其中有高等生命出現的時間也長達5~6億年,無法用實驗的方法重現。與其他經典自然科學相比,地質學對大部分問題只能用定性的方式表述,用將今論古推理的方法。研究方法包括巖石、礦物、化石的鑒定,邏輯推理,以及將今論古的類比法等。因此在研究手段和思維方式上地質學及地質教育與其他學科間存在著明顯的差異,具體表現如下。
(1)地質學是“推理和歷史的科學”。地質事實往往是對地質作用結果的描述而不是作用過程的描述,地質作用歷史的漫長性和地質客體的巨大性及其演化的不可逆性,決定了主體不能親身歷驗地質作用過程及作用范圍,地質實驗也只能反映一種極為理想的邊界條件下的情形。因此它的教學和研究手段必須建立在倒推性思維(對過去事件的預測和推斷)、宏觀尺度思維和綜合大量不完備數據資料的基礎上進行,并且由于地質學的推論常存在多解性和不確定性,造成了地質學理論的普遍假說化傾向,為基于問題的討論和探究性學習提供了很好的素材。
(2)地質學在整體系統科學思維的發展中起著決定作用。地球自身就是一個由相互作用的地核、地幔、巖石圈、水圈、大氣圈、生物圈和人類社會等構成的統一巨系統,因此在地質教學中必須注重整體性思維和推理能力的培養。
(3)地質學的很多理論模型必須建立在大尺度、長時間、大空間的框架下。因此,地質學需要較高的空間想象能力和對長尺度時間的理解能力。
(4)地質學具有非常強的地域性,地質學所研究的客體――地球在空間上的巨大性、非均衡性、復雜性,使得地質學事實普遍存在不完整性。
地質學的這些特點,決定了一般的地質研究以及地質學專業人才培養必須通過一定比重的野外實際調查,配合相應的室內研究。野外調查和室內研究,構成一次觀察、記錄(包括制圖)采樣、初步綜合、試驗分析、總結提高以至復查驗證的完整的地質研究過程。因此,地質學類專業人才必須具備從簡單的觀察記錄到高水平的分析綜合能力。
地質學學科的特殊性要求我們在地質學類專業人才培養方案、課程設置和教學過程中要改變傳統的以知識傳授為目的的人才培養模式,在以培養學生的實際技能、培養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培養學生綜合性與創新性思維和團隊協作能力為主要目的的基礎上,對地質學類專業人才培養的教學質量國家標準進行客觀現實的綜合考慮。
三、目前我國地質教育存在的問題分析
與國外地學領域各高等院校相比,我國的地質教育存在著許多不容忽視的問題。長期以來,理科地學的一些專業,除了專業知識面偏窄之外,其專業技能訓練有余,科學思維訓練不足。因此,培養出來的學生,往往有較強的“解應用題”的能力。這類人才的知識結構,無法把握隱藏于各種現象之后的內在聯系,“提出問題”的能力較弱,因而難以在理論探索過程中有大作為。中國地質界曾經創立了多個地質學理論,涌現出李四光、黃汲清、陳國達、張文佑、張伯聲等一大批著名地質學家。但近年來,研究人員的學位層次越來越高,研究手段也越來越先進,但科學理論的研究卻未見有顯著突破。雖然其內在的原因不少,但理科地質學的教育理念和著重點顯然需要思考和界定。
對于高素質創新人才,科研意識、科學素質、科研能力的培養十分重要。一個人的科研意識、科學素質和科研能力,是很難通過某一門專門的課程來培養的,必須在教學過程中有意識地滲透感染,在教學中改革內容、改進方法,以加強學生的科研意識和科研能力,提高科學素質,培養學生創新意識,充分調動學生自我學習的能力??梢栽鲈O選修課和一些不計學分的任意選修課。不把教學活動囿于教室課堂,而要擴展到整個校園以至于校園之外。要努力調動學生自我學習的能力,注重教育的個性和適應性。
在教學環節上則主要表現在:在教學方法上,還是以教師為中心,教師講學生聽,滿堂灌,注入式,不能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主動性,沒有立足于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和發展學生的個性。實踐教學環節滯后,突出認識與方法的訓練,實踐課程具有明顯的單科性和驗證性,啟發學生自主思維不足,訓練方法傳統落后。特別是課程的“自我封閉”和傳統教學思想方法的束縛以及教學條件的限制,實踐性教學環節尚未構建起既科學合理,又有新技術新方法參與、多學科交叉綜合,激發研究性學習和創新思維的完整教學體系,缺少綜合性、研究性教學實踐,缺少創新性思維引導。“一錘定音”的考試方式,主要引導學生死記硬背,以考試分數確定學生的優劣,束縛了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創造能力。
因此,在制定“地質學專業教學質量國家標準”的過程中,我們必須對傳統的教學體系、實踐體系、教學方法、教學氛圍等進行全面的革新,建立以現代地質學理論為主導、新技術為手段,引導學生接觸學科前沿的課程體系。系統改革實踐教學構架,構建在教學上循序漸進,內容上密切協調,地域上相互關聯,特色鮮明、科學合理的教學模式,賦予課堂教學、課程實踐、野外實踐新的內涵。
四、地質學專業教學質量國家標準的基本要求
1.培養目標
地質學專業(專業類代碼:070901;學制:4年;學生畢業后獲理學學士學位)主要培養面向未來國家發展對地質學的需要,適應未來學科和我國社會經濟發展,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知識、能力、人格協調統一,知識面寬,基礎厚重,具有較高專業素養、突出實踐能力和一定的科學研究潛力,具有國際視野的高級專門人才。
按照21世紀國家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的需要,以“可持續發展”為主題的地球科學學科服務領域還在不斷擴大,地質學專業的涵蓋面也在橫向、縱向上不斷拓展延伸,并形成一些新的邊緣、交叉學科。在地質學人才培養上各??筛鶕陨硖攸c,在基礎研究型、應用研究型、應用型、復合型或職業型等多種辦學類型中選擇一個或幾個培養規格。各校根據人才培養規格、類型的不同制訂相應的專業培養目標和要求,所制訂的培養目標應符合學校的基本定位,應開展人才需求的廣泛深入調研;對目標的描述要具體、明確、可達成;各校應根據人才需求和培養效果對培養目標進行定期自我評估,并根據需要進行修訂。
2.素質結構要求
熱愛科學事業,養成良好學風,理論聯系實際,具有較強的學習能力、觀察能力、實踐能力和綜合分析能力,訓練并掌握基本的科學研究方法,培養科學思維方法和創新精神。擁有扎實的專業基礎、廣博的知識面、良好的知識結構和較高的文化素養,有較深厚的文化底蘊和文化氣質,如對文學、歷史學、地理學、書畫、音樂、藝術、美學、世界經濟、國情等知識都有所了解,而且還應具有現代意識和較好的語言表達與人際交流能力。
3.能力結構要求
在本科教育實施過程中,要重視學生能力的培養。能力是一個人的生存力,也是人在社會中產生直接作用的重要內容。對大學生而言,主要的能力包括:
(1)獲取知識的能力。訓練和培養自學能力,應體現在更新原有專業知識的能力、學習新知識的能力和綜合各門學科知識的能力等方面;良好的人際關系、社交與表達能力,指能協調處理好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并在交往中清晰完整地表達出自己的想法;信息處理能力,即具有辨別、判斷各種信息、提取有效信息、綜合分析與歸納決策的能力。
(2)應用知識的能力。學習的目的在于應用,書本知識只是知識的一部分,還應具備理論聯系實際的能力,更需要高素質的創造型應用能力。主要應培養大學生的綜合應用知識、獨立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實驗操作能力,設計計算能力,撰寫科研論文、參與學術交流的能力,組織管理能力,發明創造能力等多方面的應用能力。
(3)創新能力。只有開拓創新,才會有突破和發展。在教育中要注意培養以抽象邏輯思維為特征、以創新思維為核心的創造性思維能力,逐步提高大學生理論思維水平,提倡創新意識和創造能力的培養,在教學計劃和教學實施過程中加強實踐教學和科研訓練環節,培養創新實驗能力、科學研究能力、科技開發能力等。
4.知識結構要求
(1)堅實的工具性知識。大學生應較好掌握一門外語,能熟練地閱讀本專業的外文文獻資料,具備初步的外語寫作和語言交流能力。掌握計算機及信息技術的應用技能,熟練掌握資料查詢、文獻檢索、利用網絡獲取信息的方法,并培養初步的科技寫作能力。
(2)人文社會科學知識。學生通過政治理論課程、文化素質課程和其他人文社會科學選修課程的學習,了解文化、藝術、歷史、哲學、政治學、思想道德、法律、心理學等方面的知識。有較寬的知識面,培養科學人文素質。
(3)自然科學知識。學生應具備系統扎實的數學、物理學、化學、生命科學、地球科學等方面的知識。
(4)學科專業知識。包括較扎實的本學科專業知識、跨學科專業知識和較為廣博的綜合交叉學科知識。通過專業主干課程和選修課程學習,建立合理的知識架構,了解地質科學發展現狀、前沿和熱點問題,跟蹤地質學研究的最新理論。大學生知識結構應以本學科專業為基礎,并依據社會需求和自身學習狀況,進行多元化選擇,努力做到基礎知識要廣,專業知識要新,理論知識要深,應用知識要多,跨學科知識要寬。
5.師資隊伍
本專業應有一支相對穩定的師資隊伍,有學術造詣較高的學科帶頭人。承擔本專業課程的主講老師應符合教育部要求的崗位資格,主要課程的主講教師應具有講師及講師以上職稱。
根據研究型大學、教學科研型大學、教學型本科院校和高等專科學?;蚋叩嚷殬I學校等學校類型不同,建議生/師比例為8:1~16:1之間,最高不超過18:1。
師資隊伍中教授、副教授、講師、助教應有合理的比例。建議比例關系為1:2:4:1,各??筛鶕嶋H情況構建高于該比例關系的師資隊伍。
師資隊伍應具有合理的年齡結構。以富有朝氣和發展潛力的中青年教師為師資隊伍的主體。
重視師資隊伍學緣結構優化,采取有效措施促進學緣交叉,改善知識結構和教育背景。
師資隊伍中以具有碩士及以上學位的教師為主體,嚴格控制碩士以下學歷的教師數量和比例。應大力支持教師出國進修,在職攻讀博士、碩士學位,同時積極引進具有博士學位教師,不斷改善教師的學歷結構。
適應地質學專業學科特色,不斷加強實驗教學隊伍建設,新進教師原則上要有至少一年的實驗室工作經歷。形成能夠滿足實驗教學需求、隊伍穩定、專/兼結合的實驗教學隊伍。
本專業所在校/院(系)應擁有愛崗敬業的專職教輔/教學管理人員隊伍,隊伍穩定、結構合理、團結協作、素質高、服務意識和質量意識強。教輔人員應具有學士及學士以上學歷。
6.教師背景和教師發展環境要求
高度重視師德師風建設,完善制度,落實措施,不斷提高教師的思想道德素質和業務素質。建立和明確教師在各個教學環節中的職責要求和教學質量標準,對教師的教育教學水平進行定期和不定期的評價,不斷促進教師教育教學水平的提高。教授、副教授必須為本科生上課,教師應積極開展教學研究,積極參與教學改革與教學建設。
本專業所在院/校原則上應建立教師發展中心。推進教師培訓工作常態化、制度化,形成教師培訓的長效機制。本專業所在院/校必須對新進教師實施崗前培訓,并達到教育部要求的崗位資格。定期或不定期開展教學研究活動,研究教學發展,解決教學中存在的問題。本專業所在院/校應根據實際情況,采取多種途徑和方法,不斷優化教師發展環境。
7.教學條件
本專業所在院/校應具備基本的普通教室、多媒體教室、視聽室等各類功能教室,能夠滿足不同形式的教學需要。各種教室的利用率高,普通教室和部分多媒體教室原則上應向學生開放。
有科學的教材選用和評價制度。教材選用要符合培養方案與課程教學大綱,主干課程選用同行公認的正式出版的優秀教材,盡可能做到使用近10年內出版的新教材,專業課程應有符合教學大綱的講義。
學校和院系公共圖書館應有一定數量的圖書、中外文期刊、各類資料、數字化資源和具有檢索這些信息資源的工具,以滿足教師和學生查閱和借用的需要。
基礎課程實驗室要能滿足教學要求,普通實驗儀器要做到每個學生人手一臺,貴重的或特別的實驗儀器也要有讓學生觀摩甚至操作的機會。專業實驗室儀器設備(指單價高于800元的設備儀器)固定資產總額應達到一定金額以上,達到教育部教發〔2004〕2號文件要求的普通高等學?;巨k學條件指標合格標準。根據課程教學的需要設置若干個實驗,編制實驗教學大綱并有實驗員管理和輔助教學實驗工作。鼓勵教學實驗室和部分科研實驗室向本科生開放。
本專業要有相對穩定的實習基地,實習基地應能滿足地質學教學實習和其他教學活動的要求。各??赏ㄟ^多種途徑,因地制宜,在校內外建設實習基地。
本專業所在院/校應依托校園網,對教學、管理、科研、技術服務等校園信息進行整合。基本具備從環境(包括教室、設備等)、資源(包括圖書、講義、課件等)到應用(包括教學、管理、服務、辦公等)的數字化體系。
8.教學過程質量監控機制要求
學校應始終把提高教學質量作為生存與發展的生命線,不斷建立和健全教學質量保障體系,制定和完善各教學環節質量標準,實施校、院、系(專業教研室)三級教學督導制,教學管理隊伍穩定、結構合理,教學質量監控體系科學、合理,運行有效。
(1)管理決策體系。本專業所在院/校必須建立由學校本科教育教學委員會和院(系)本科教育教學委員會構成的管理決策體系,負責決策重大教學工作并審議重要教學文件。
篇7
我校的實習基地與國內其他大學的實習基地一樣,多年來已在培養地學人才過程中起到了應有功能作用,但由于多方面原因的制約和影響,這種作用有所減弱,已影響到學生的培育質量。例如實習班數多,觀察路線少;學生對羅盤、地形圖等一些基本技能應用較差,到后續的地質填圖實習,甚至生產結業實習許多學生都不會正確使用。所以,加強野外實踐教學,重視實習基地的教學建設,改革教學手段、教學內容與教學方法勢在必行。根據多年的峨眉山野外教學實踐,對峨眉山的基地建設、教學條件、教學方法、教學內容及教學質量等方面存在的問題進行分析,并通過“質量工程”的實施和教學改革研究,提出一些可行的教改方案及建議。
1.實習基地的教輔條件難以滿足實習教學發展的需要
(1)基地的住宿條件仍不滿足實習需要。近幾年,雖然學校對峨眉山實習基地基建投入較大,新修了學生宿舍及教室,學生的住宿條件有所改善,但地質類專業擴大招生,每年有近2千人在基地進行實習,每一批次的時間是近一個月,所以基地的吃住等條件還是不能完全滿足教學的安排,使有些專業的野外實習時間被安排在一個學期的中間段而打斷了其他課程的教學時間。
(2)基地軟硬件設施簡陋。多年來實習基地只是應付學生的吃住基本問題,對基地的其他建設如標本模型陳列室、資料圖書室及多媒體室等幾乎沒有投入,并可以用簡陋來形容。這些年計算機技術和數字信息技術在室內教學中廣泛應用,并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但這些教學手段完全沒有在野外教學中發揮作用,主要原因是教育經費不足,但也有不夠重視的問題,甚至連基本的野外地質“三大件”都有損壞,數量不夠,常出現兩個學生一個羅盤,或木把釘錘易脫落,在野外根本不能使用。
(3)實習教學路線數量不夠。近幾年學校地質類學生擴大招生,如我校2011級僅地質學一個專業就有6個班,同時還增加了地學的其他專業,現有的實習路線數量及觀察內容已不能滿足這些專業的要求。如幾個班學生同時在一條路線上實習,在某個觀察點上幾個班同時出現,一個班在觀察,另外幾個班只有等待。曾發生在龍門洞剖面中一個觀察點上同時有三個班實習,在狹窄的山路上,上百名學生從山上排到山下,這種情況學生只能是匆忙觀察。所以亟須開發新的教學路線。
(4)實習經費不足。野外實習中最大的支出就是交通及通行費,由于物價上漲,實習經費日漸緊張,有些教學路線由于路程較遠,費用較高,只能舍去,這都是教學中的一些遺憾。另外師生的野外補助較低。
2.教學及教學管理的不足
(1)教師人數嚴重缺編。這些年地學類的教師承擔著相當繁重的教學、生產及科研任務,教師人數嚴重缺編。比如我校地球科學學院構造教研室有11位教師,去年承擔了:①全校57個班普通地質學(40~60學時)的教學;②全校34個班的構造地質學(48~80學時)的教學;③承擔本專業和其他某些專業的地質認識實習、地質填圖實習和生產畢業實習教學;④承擔研究生的教學和論文指導工作;⑤承擔中國地質調查局多圖幅的生產任務及其他科研項目和合作項目,許多教師身擔3~5個項目。其他地質專業的教學情況也大至如此,所以每次組建實習隊都存在較大的困難。許多教師都是舍去了自己的假期時間,超工作量地參加實習教學工作,一些教師在工作中精力疲憊,不能充分發揮作用。另外,由于組隊困難,一些青年教師剛分配到學校就被安排帶野外實習,由于其他的科研任務,帶班教師常出現臨時替代。這種情況下提高教學質量,只能是心有余而力不足。
(2)高校評估體系失衡。高等教育中教學質量是高校辦學的根本,對這個問題學校領導和教師都能達成共識,學校成立了“教學督導工作組”和“教學質量辦”等機構,每年都要進行各種提高教學質量的工作,如:教學檢查、青年教師講課比賽、教學評優和學生評教等。盡管這樣,我國高等教學質量的下滑也是有目共睹的。深刻分析其主要原因之一是高校評估體系的失衡而帶來的政策導向偏離。在高校的評估體系中科學研究的成果占有相當大的比重,迫使許多學校在制定教師晉級的主要指標中把科研項目及的篇數作為主要晉升指標,其權重值大大高于教學工作,這對有心從事本科教學及野外實習教學與教改的教師的積極性產生了不利影響。野外教學時間大都在一個月或更長,當科研和野外教學的時間有沖突時,許多教師選擇科研而放棄教學,因為搞科研項目才能發表高水平的論文,獲得名利雙收,這就迫使一些教師產生重科研輕教學的傾向。
(3)教學管理問題。由于參加實習的學院及學生多,教務管理均由實習教師兼任,學校將實習期間的一切管理和實習經費下放到實習隊,實行隊長負責制,這樣實習隊長把主要的精力放在如何在有限的實習經費下完成教學的組織、安排上。在這種情況下,要想組建一支強有力的教學團隊,按質按量完成教學并推進教學改革存在較大的困難。
二、“質量工程”建設的內容
對于存在的問題,不論在基地建設或在教學管理方面學校都已做了大量的工作,但收獲甚微,在某些方面還有所退步,這不僅是在我校,在全國其他學校都有相似的問題。這些已引起國家及相關部門的注意,教育部決定在“十二五”期間繼續實施“高等學校本科教學質量與教學改革工程”,表明在新時展過程中,教學質量與教學改革的迫切性和必要性。我校目前進行的省、校級的“質量工程”建設項目共幾十項,說明了學校領導對提高教學質量的決心。我們希望這次質量工程建設是一個真正意義的教改工作,不要只是應付或對付,要開個好頭,打好質量工程建設的基礎,并且長久地、堅持不懈地做下去,只有這樣才能達到“質量工程”建設的目的,從而提高教學質量,培養出合格的高等地學人才?!百|量工程”是一個系統工程,需要有長遠的政策方針、切實可行的計劃及措施、完善的政策配套保障。結合我校的實際情況,峨眉山實習基地“質量工程”建設內容包括以下幾方面。
1.學校統一認識,重視野外實踐教學
野外實習是地學類教學中一個非常重要的環節,是培養學生具有感性認識、實際工作技能、理論聯系實際的唯一途徑。重視教學質量如同重視學校的聲譽,如同重視我們每一位教育工作者自己的生命一樣。重視教學不要搞形式主義,學校各級管理機構要制定相關的政策來促進對野外教學的重視,在各種評優、評定、晉升職稱上要考慮是否參加野外教學及教學水平;每一次實習組隊應由學校統一組隊,校級和院級領導要輪流承擔實習隊隊長一職,這樣,領導可直接了解實習中的情況及問題,增加領導和師生之間的親和力;后勤工作由學校統一安排,統一實習用車,這樣可以充分利用資源,提高實習經費的使用效率。
2.強調地學基本技能及思維方式的培養
峨眉山實習主要是大一學生的地質認識實習,是地質專業學生的第一次野外實習。在教學過程中除了使學生初步掌握野外地質基本工作方法和基本技能外,還要培養學生初步建立正確的地學思維方法,包括地學時間觀思維的培養、地學空間觀思維的培養、現象與本質地學思維的培養。指導老師的教學水平及方法對學生的能力及思維方式影響重大,所以帶實習的教師要有較成熟的教學理念、較好的教學方法、熟練的野外工作技能。實習隊要組織研討教學中的難點、重點及教學方法,在安排指導教師時,每個班的至少要有一名多年野外工作實踐的教師作為主講老師,實習期間舉辦相關學術及教學講座,滿足部分學生的求知欲,并要形成一種制度。
3.加大對基地的投入和建設,真正滿足學生實習的需要
實習基地的建設除了基本的生活保障外,建設的重點還包括以下3個方面。(1)標本陳列室和模型室。主要用于陳列實習區主要的巖石、礦物、古生物標本及小構造標本,特別是龍門洞剖面中的三疊系沉積相標本;制作并陳列實習區主要地質構造模型;展示峨眉山地區不同比例尺的地質圖、構造綱要圖、地質剖面圖及各種野外地質現象圖片。(2)資料圖書室和學生實習檔案室。建立基地地質類圖書室,建立資料檔案室。包括實習區的科研資料,研究生、本科生論文及歷屆學生優秀的實習報告,這種建設是將基地幾代教師的教學經驗及教學成果積累起來為后來的教學服務。(3)多媒體教室?;匦杞⒉糠侄嗝襟w教室以滿足基地的室內教學,學生可以上網學習實習課件,查閱峨眉山相關資料等。
4.開發新的實習觀察路線
(1)大渡河金口大峽谷實習路線。大渡河金口大峽谷位于四川省樂山市、涼山州和雅安市三地交界處,距峨眉山基地100km,長26km,有動植物王國和地質博物館之美譽。2001年12月被國土資源部批準命名為四川大渡河峽谷國家地質公園,2005年被《中國國家地理》雜志評為中國最美的十大峽谷之一,可媲美長江三峽及美國科羅拉多大峽谷。該大峽谷切割深度比峨眉山攝身崖大,地層出露更多,三大巖石類齊全,地質構造更豐富,地貌特征更典型,建議開辟成為一條新的實習路線,其理由如下。①有更加豐富的地層、巖石及構造現象。該大峽谷谷底能觀察到中元古界峨邊群變質巖,如:千枚巖、板巖、變質砂巖、大理巖和火山碎屑巖,彌補了原教學觀察中無區域變質巖的缺陷。②增加學生對揚子陸塊和角度不整合概念的理解。峨邊群組成揚子陸塊褶皺基底,其上覆蓋寒武系至二疊系水平巖層(水平巖層是形成大渡河峽谷很重要的原因之一),基底與蓋層兩套地層之間為角度不整合接觸,這代表地質歷史中一次重大的地質事件,這些重要的地質現象在現有的峨眉山實習區內沒有出露。③增加了解礦床內容。在大渡河峽谷段已探明有幾個重要的礦床,如層狀鉛鋅礦床、磷礦床,途中還可以參觀大為石膏礦床,可以讓學生了解礦床學方面的基本概念,增加感性認識,為后續的室內課程教學奠定初步的基礎。④增加構造地貌現象觀察內容。大渡河主流及其眾多支流如白熊溝、深溪溝等組成完整的隘谷、障谷和峽谷河谷系統,由二疊系玄武巖組成的桌形方山(大瓦山)是古夷平面的遺跡,新構造運動造成了大渡河典型的峽谷地貌。以上內容可以滿足地質專業、旅游及地理專業學習的需要。⑤增加工程地質方面的內容。大渡河上已建立或正在建立許多水電站,如瀑布溝水電站等。成昆鐵路沿大渡河河谷修建,并且大部分鐵路都在隧道中通過。峽谷地段常發生如滑坡、崩塌等地質災害。這些都涉及地質工程、環境地質方面的知識,通過察,學生可了解本專業研究方向,以及本專業與地質的密切關系。該路線實習時間安排一天,當天可以往返,途中可以參觀峨眉大為石膏礦。
(2)建立樂山大佛-烏尤寺實習觀察路線。樂山是青衣江、大渡河與岷江三江匯合地,有獨特的河流匯合處的地質地貌特征。路線設置為旅游地質觀察路線,了解地貌及河流匯口景觀,觀察白堊系不同的巖性及沉積構造,了解自然與人文關系。樂山大佛是在白堊系夾關組砂巖上雕琢而成的,通過觀察地層產狀及巖性特征,從地學的角度了解大佛雕琢工程,風化作用對大佛的破壞,以及對文物保護的思考。樂山大佛是峨眉山“世界雙遺產”的組成部分,實習過程中學生還能欣賞人文風光,了解人文歷史。樂山大佛距基地30km,可安排半天的實習,半天的游覽,學習和旅游一舉兩得。兩條新線路的建立都具有豐富的教學內容及教學亮點,不僅增加了教學路線,還滿足了旅游、地理、地質工程等專業實習需要。開闊了學生視野,并激發對大自然的熱愛及探索其奧秘的決心。當然,新路線的開發必須有交通工具的支持,建議學校增加購買交通車以滿足實習需要。
5.加快實習教材建設,改革教學手段和教學方式
(1)重新編寫峨眉山認識實習教程。目前實習中使用的教材是我校自印版本,已不能滿足多學科的需要,應增加環境地質和環境資源方面的內容,同時還需修訂教學大綱,該項工作目前正在進行中。(2)建設峨眉山地質實習課程網站,分階段逐步改變實踐教學的模式和方式。第一階段,制作野外教學全過程視頻錄像(該工作目前正在進行)。第二階段,建設峨眉山實習課程網站,制作所有實習路線觀察點教學內容的多媒體課件。第三階段,逐步完善網站學習內容,制作一些典型地質現象形成過程的幻燈片及3D視頻。這些工作除了項目組承擔外,還可考慮基地建設與大學生科技立項結合,發揮學生的各種潛力,在教師的指導下完成各種多媒體作品—野外工具正確使用方法視頻,如羅盤定位、測量巖層產狀、放大鏡操作等。另外,建議學??紤]建立虛擬實習系統,增加新的學習模式和教學方法。通過完善輔助教學手段,使現場教學與多媒體教學和網絡教學方式結合,延長學習時間、拓展教學空間、加大野外地質信息量、使學習方式更加深動及多樣。
6.建議國家加大投入,建立開放共享的國家級實習基地
篇8
目前全國多數農林類院校的景觀設計類專業都開設了景觀生態學課程,而且大多是專業必修課,但是與其他專業課相比,學生對景觀生態學不夠重視,學習興趣不高,修完該課程后在做設計時,更多從美學和功能方面考慮,生態意識體現不明顯,教學效果不太理想,究其原因有以下幾方面。
1教學內容急需整合
對不同的專業,景觀生態學的本科教材在內容取舍和深度確定上差異較大,目前還沒有一本完全針對景觀設計類專業的景觀生態學教材。徐化成先生1996年率先編寫了我國第一本景觀生態學教材,書中的很多應用實例都是從林學專業的角度談的,比較適合于傳統林學專業的學生學習。[1]郭晉平教授和周志翔教授于2007年領銜主編了景觀生態學教材,與以往的教材相比,雖然在內容上更加全面系統,但主要是針對森林資源類本科專業教學編寫的。[2]對于景觀設計類專業的同學來說,由于專業背景不同,完全采用該教材學習也不太合適。適用于景觀設計類專業的景觀生態學教學內容體系急待完善。
2與其他專業課的學習結合較少
據了解,由于沒有完全適合于景觀設計類專業的教材,授課教師也多數只是具有林學或生態學的專業背景,講課及安排實驗時與其他專業課程如景觀規劃設計、景觀工程等結合較少,因而學生認為該課程的學習與景觀規劃設計的聯系不大,不愿意花時間學。
3教學方法有待改進
多數教學以理論內容為主,實踐教學環節較少,沒有充分利用現代教學技術手段,教學過程過于理論化、抽象化,影響學生學習的積極性,降低了課堂教學效果。
二對景觀設計類專業景觀生態學教學的建議
1建立和完善教學內容體系,增強學生學習興趣
合理的教學內容體系,既不能完全偏離于以往景觀生態學教材的一般內容(景觀結構、景觀功能、景觀變化、景觀規劃管理),同時又要具有景觀設計專業的特色,基于此,結合目前國內主要的景觀生態學教材和相關專著內容,可以制定以下教學內容體系。
(1)緒論。要求掌握景觀和景觀要素的概念和特征、景觀生態學的定義和內涵、景觀生態學的研究對象和內容;理解景觀生態學的基本原理;比較歐洲、北美和中國大陸景觀生態學學派的基本觀點;了解景觀生態學的研究熱點和發展方向。[3]緒論部分是該課程的首堂講課內容,緒論課講得成功往往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除了講述景觀生態學的相關緒論知識外,最好能簡單介紹當前景觀規劃設計的現狀與發展趨勢,點明景觀生態學的發展使當代景觀規劃設計更為理性和科學,景觀規劃設計需要景觀生態學思想來指導。
(2)景觀要素基本類型。要求掌握斑塊、走廊、本底的概念,理解斑塊大小、形狀的生態學意義,了解走廊的作用及類型。[4]本部分內容的重點或難點可與景觀規劃設計的內容結合起來闡述,如邊緣效應與人類聚居地的選擇、河流走廊與濱河風光帶的設計、網絡本底與城市綠地系統網絡規劃等。[5]
(3)景觀的總體結構。要求掌握生物多樣性的概念,了解生物多樣性喪失的主要原因;掌握景觀多樣性的類型,理解景觀異質性與生物多樣性的關系。本部分內容與景觀規劃設計聯系較緊密的一個重要知識點是“格局多樣性在景觀規劃設計和物種多樣性保護方面的重要意義”,講課時可重點闡述。如通過景觀空間格局對生態過程的影響研究,尋求合理的景觀配置,在景觀規劃和管理時考慮物質流的利用率以及營養元素的循環;通過景觀連接度和連通性的研究,正確地理解景觀規劃與管理的原理,其目的不僅僅是提高景觀中各單元之間的連通性,更重要的是增強景觀單元之間的連接度;在修建道路時,為了降低道路對生物遷移的阻隔作用,可以通過建立橋梁、隧道、增加廊道,達到保護生境的目的等等。[6]另外,在講到森林景觀的異質性時,可補充古樹名木的有關知識。
(4)景觀形成因素。景觀是由相互作用和相互影響的生態系統組成的,是特定的自然地理條件及其生態學過程、地域文化特征以及它們之間的相互關系等多種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主要有地質地貌、氣候、土壤、植被、干擾五方面的因素。前四方面的知識學生在中學的地理課上已學過,講解時不必太詳細,以圖片展示為主,稍加復習就行了,而該章的重點應放在干擾因子這一內容上,應掌握常見干擾的類型及其生態效應。
(5)全球環境問題。修過該課程的學生除了應具備較系統的景觀生態學知識外,還應具有較高的生態素養,與其他沒修過生態類課程的學生相比,要有更強的生態環保意識和高度的社會責任感,因而了解全球化的生態環境問題,激發學生形成節約能源、保護生態環境、節儉資源消費和節制發展的生態意識,促使學生自覺地運用景觀生態學有關知識去分析和處理社會經濟發展中所面臨的具體問題顯得尤為重要。
(6)景觀生態流與景觀功能。要求掌握景觀生態流的基本觀點、基本機制及五種基本形式(空氣流、水流、養分流、植物流和動物流),分析景觀要素類型對景觀生態流、景觀要素間相互作用的影響機制和生態效應;理解景觀的一般功能(生產功能、生態功能、美學功能、文化功能)的內涵。教學中發現學生對本章比較感興趣,因為他們覺得有很多知識點都比較實用,如山谷風與露營地的選擇,城市熱島效應等。
(7)景觀動態變化。掌握景觀穩定性的概念及影響景觀變化的作用力類型,不同強度干擾對景觀變化的影響;理解景觀穩定性的特性。本章理論較多,需要補充一些應用性的內容,否則講課時枯燥乏味,學生沒興趣聽。例如結合多樣性導致穩定性的原理及植物群落生態學的有關知識,補充“演替頂極理論在園林植物配置中的應用”這一內容,教學效果就很好,學生非常感興趣。
(8)景觀生態分類與評價。景觀生態系統分類是研究景觀結構和功能的基礎,同時也是景觀規劃與管理的前提。本章教學要求學生了解景觀分類的原則,掌握景觀評價的基本內涵、評價內容、指標體系、工作步驟和基本方法等。結合典型案例講解,效果較好。
(9)景觀生態規劃設計。要求了解景觀生態規劃與設計的起源與發展,理解景觀生態規劃與設計的內容與原則,掌握景觀生態設計的原理與類型。本章內容與其他景觀設計類專業課程結合最緊密,學生學習興趣很高。講課時,有針對性地講解一些國內外生態規劃設計的經典案例,如德國杜伊斯保北區公園規劃設計,中山歧江公園規劃設計等。
2課程實驗多與其他專業課程知識結合
就景觀設計專業而言,景觀生態學是專業基礎課,課程實驗若能與其他專業課程知識(如景觀規劃設計、景觀工程)結合起來,不僅能有效鞏固該課程內容,還能培養學生綜合運用所學專業知識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華南農業大學園藝學院04級花卉與景觀設計方向的學生做過這樣一個實驗“廣州火爐山森林公園景觀生態改造建議”,實驗要求運用所學景觀生態學、景觀規劃設計、景觀工程、園林樹木學等學科的知識對火爐山的景觀進行分析評議,提出景觀生態改造建議。實驗先由任課老師帶隊組織學生去現場實地勘察,并邀請景觀規劃設計、景觀工程、園林樹木學的老師一同現場指導,然后學生以小組的形式分析討論現狀情況,提出改造建議,撰寫實驗報告。結果實驗很成功,大部分同學的實驗報告除了文本外,還附加了規劃設計圖紙,把改造建議圖文并茂地表達出來。
3教學實習盡量與其他課程一起組成專業綜合性實習
與其他專業課程一起組成綜合實習,不僅能節省實習經費,而且增加不同專業課程的指導老師數量,使學生學到的知識更全面。當然,要使相關的專業課程實習集中一起進行,需要在教學計劃里統一安排好實習時間,否則因為時間沖突而引起的調課問題很麻煩。
4完善考核內容與形式
根據教學內容和教學要求,靈活選擇多種考核形式,打破一張試卷定成績的傳統。成績評定時加大課程論文的比例,可考查學生的文獻資料查閱、調查研究、應用寫作等綜合能力;加大平時作業的比例,可促使學生認真對待平時作業,增強其動手實踐能力。
5改進教學手段和方法,提高教學質量
采用多媒體教學,利用大量優真和清晰動感的畫面、圖表和視頻等形式,使得抽象的概念和理論具體化、教學內容情景化,不僅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還有助于學生的理解與接受,提高講課的效率。但是單純采用多媒體教學,完全摒棄傳統教學方法,教師的教學創造力被束縛,教學風格被抹殺,教師成為多媒體課件與學生之間的解說員,使得教師的主導作用不能得到充分發揮。因此,講課時采用多媒體與傳統教學相結合的方法,教學效果會更好。
三結語
景觀生態學是生態學的分支學科,該課程的先修課程是普通生態學,因此在講課中要有針對性地補充相關生態學基礎知識,特別是生態學中的一些基本概念和原理。另外,為景觀設計類專業的學生授課的景觀生態學教師除了要求具有扎實的生態學知識外,還需要具備一定的景觀規劃設計專業知識,這樣講課時才能將生態學的知識和景觀規劃設計的相關內容結合起來,理論聯系實際,學生才會有較高的學習積極性??傊?有責任心的教師,合理的教學內容,優良的教學方法是良好教學效果的重要保證。
參 考 文 獻
[1]徐化成.景觀生態學[M].北京:中國林業出版社,1996.
[2]郭晉平,周志翔.景觀生態學[M].北京:中國林業出版社,2007.
[3]肖篤寧,李秀珍,高峻等.景觀生態學[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3.
[4]李建新.景觀生態學實踐與評述[M].北京:中國環境科學出版社,2007.
篇9
引言2000年教育部啟動了“新世紀初高等教育教學改革工程”,2007年,教育部了《教育部財政部關于實施高等學校本科教學質量與教學改革工程的意見》(教高[2007]1號)。在教高[2007]1號文件中明確指出:高等教育肩負著培養數以千萬計的高素質專門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創新人才的重要使命。提高高等教育質量,既是高等教育自身發展規律的需要,也是辦好讓人民滿意的高等教育、提高學生就業能力和創業能力的需要,更是建設創新型國家、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需要。湖北省教育廳了《湖北省教育廳關于實施湖北省高等學校教學改革與質量提高工程的意見》(鄂教高[2007]7號),決定實施湖北省高等學校教學改革與質量提高工程。提高高校教學改革質量關鍵在于高校人才培養模式的改革。人才培養模式就是在一定教育思想指導下圍繞人才培養目標,形成的一種相對穩定、系統化和理論化的范型,主要由指導思想、培養目標、培養方案、培養策略以及教學評價等五個相互聯系、相互制約因素構成[1]P59-62。
“人才培養模式”概念最早出現在1994年《高等教育面向21世紀教學內容和課程體系改革計劃》文件當中,1998年教育部下發的《關于深化教育改革,培養適應21世紀需要的高質量人才的意見》文件中,將人才培養模式界定為“學校為學生構建的知識、能力、素質結構,以及實現這種結構的方式”。蔡炎斌認為“人才培養模式是指在一定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理論的指導下,學校根據人才培養目標,對培養對象采取的某種特定的人才培養的結構、策略、體系及教育教學活動的組織樣式和運行方式的總稱”[2]P79-81。龔怡祖認為人才培養模式是“指一定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理論指導下,為實現培養目標(含培養規格)而采取的培養過程的某種標準構造樣式和運行方式。”[3]P86-87目前中國高校采取的人才培養模式有很多,常見與比較典型的模式有:①“2+2”的分段教學法,即新生入校一般不分專業,前2年集中學習通識課程,后2年再分專業學習專業基礎課程和專業課程。②“1+3”模式,即新生集中教學、實行一年的通識教育,集中管理,一年后再實行分專業教學。③“3+1”模式,指前3年學生在校學習公共基礎課程及相關專業理論知識,后1年主要在實習單位完成生產實習教學任務,進行畢業設計或撰寫畢業論文,參與實習單位的開發研究工作。④“2.5+1.5”,利用前兩年半進行公共基礎課和專業基礎課學習,剩下的一年半時間進行專業必修課、選修課和畢業論文的撰寫[4]P69-81。長江大學在實際教學改革過程中,不斷進行教學改革的創新活動,經歷了“2+2”的分段培養模式向“1+3”模式的轉變,在高校教育改革中走在前面。
一、長江大學一工部教學模式的現狀分析
長江大學在全校開展了教育教學改革大討論,依據拓寬專業口徑,靈活設置專業方向,加強基礎與強調適應性有機結合的要求,學校從2005級起在“文史類”、“化學化工類”、“機械類”、“電信類”、“經濟類”、“農學類”、“管理類”等7個學科28個普通本科專業中實行“2+2”的學科類人才培養模式改革。所謂科類人才培養模式是指學生進校時不分專業,經過學科類基礎平臺學習后,由學生根據本人意愿、專業興趣等因素,以及社會需要和自主擇業的實際情況,進行專業分流培養的人才培養模式。“2+2”學科類人才培養模式以“學程分段,專業分流,整合基礎,優化課程”為主要內容。學生在一、二年級不分專業,按學科大類統一學習規定的基礎平臺課程,取得規定的學分后,于第四學期末分流到相應的專業方向繼續學習,分流限定在學生就讀的大類所含專業方向內。在分流過程中,學生根據個人的興趣、特長填報專業方向,學校在可能的情況下盡量滿足學生的個人志愿。為了進一步深化改革,學校依據高等教育教學規律,遵循質量優先原則和有利于建立競爭和淘汰機制原則,在“2+2”模式的基礎上,進一步開展“1+3”學科類人才培養模式改革。長江大學從2006級新生開始實行“1+3”人才培養模式,即一年級新生入學時打破專業限制,不分文理,先學習1年以綜合教育和文理基礎教育為主要特色的通識課,在一年級集中開設思想政治理論課、高等數學、大學英語、計算機基礎、人文素質等課程,一年級結束后,進行專業分流并與“2+2”模式相銜接[1]P59-62。成立于2006年5月長江大學一年級教學工作部作為貫徹學校“1+3”人才培養模式教學改革的單位,經過三年時間的運轉和實踐操作,積累了大量的成功經驗,值得今后推廣,同時也暴露出一些問題,需要在以后的工作中加以完善。
1.“1+3”人才培養模式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許多大學在大學入學填報志愿時,由于對相關專業了解和父母的影響,所選擇的專業不符合自己的愛好與興趣,從而導致大量厭學和逃學現象。在學校專業分流的引導下,學生經過一年的學習,對相關專業有了一定的了解,也有了自主選擇專業的權利和機會,為了獲得較好專業選擇機會,很多學生自主學習的積極性得到了極大地提高,學生綜合素質的也得到明顯的提高。
2.對基礎課程實行分類分級教學,提高了素質教育,增強了人才培養的適應性。一工部根據課程設置的需要和學生專業需求,大學英語按照學生英語高考成績,分A、B兩級。高等數學、大學物理課根據不同學科專業的要求,分A、B、C、D四個層次進行分類分級教學,基礎化學分為化學化工類與非化學化工類,對每類又進行分級教學,工程訓練分為1、2、3個層次。這種分級分層次教學既兼顧了學生學習的實際情況,又兼顧學科發展的需要,教學效果顯著。如2006級學生一次性英語四級過關率為71.5%,2007級學生一次性英語四級過關率為88.6%。在2007年全國大學生英語競賽中,有60名學生獲獎,占全校獲獎總數的51%[1]P59-62。
3.集中教學、集中管理的教學模式提高了學生的適應能力,有利于大學生良好習慣的培養。一年級教學工作部針對新生特點,積極開展“專業引導、學習輔導、生活指導、作風訓導”活動,引導同學們走好大學第一步。據一工部校園網網上調查統計,學生按時起床率保持在95%以上,上課率98%,晚自習率%%,按時就寢率99%[1]P59-62。#p#分頁標題#e#
但是,一工部在實際操作過程中也存在著一些不和諧的因素。例如:
1.教學模式安排存在“一刀切”現象。長江大學本科專業涉及經濟學、法學、教育學、文學、歷史學、理學、工學、農學、醫學、管理學10大學科門類,80個本科專業。每個專業都有自己的特色,課程設置要求有很大的差異。有一些學科院系的課程教多,需要在大一開展部分專業課程,但在現有的一工部教學模式不能夠滿足部分院系的要求,導致部分院系的學生進入大二、大三學習專業課程太多,感到學習壓力較大。
2.部分學生反映一工部對學生管得過多過死,缺乏自由。從長江大學BBS等網站的一些留言看,部分學生感覺在長江大學讀了一年“高四”,每天學習日程被安排好,缺少自主安排學習的權利,課外活動不豐富。
3.由于采取單獨教學,一年級大學生主要集中在西校區,導致學生與老生接觸不多,失去了傳統的老生帶新生的優勢。很多事物需要學生自己去摸索,走了很多彎路,浪費了大量的時間和精力。新生走入大學校園,充滿激情和好奇,如果不加以正確引導,往往會誤入歧途。在學校外面的網吧里,每天都有大量夜不歸宿的大學生。
二、一工部教學模式改革建議
黨的十七大報告指出,“優先發展教育,建設人力資源強國。要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堅持育人為本、德育為先,實施素質教育,提高教育現代化水平”。高等教育的根本任務是為國家培養人才,本科教育是中國高等教育的主體和基礎,抓好本科教學是提高整個教育質量的重點和關鍵。長江大學一工部作為本科教育的基礎單位,應該充分利用長江大學已有的教學資源和優勢,繼續貫徹學校“1+3”與“2+2”人才培養模式,加快課程體系改革,提高教學質量。
1.課程設置改革。本科教學課程體系改革是人才培養模式改革的核心。對課程體系進行整體優化,構建適合人才培養目標的理論課課程體系、實踐課課程體系、創新教育體系。根據長江大學學校的專業特色,在堅持基礎課程分類教學的基礎上,合理調整一年級的部分課程和授課時限。長江大學專業主要由石油地質類、師范類、醫學類、農學類與經管類專業組成,由于專業特點不同,對基礎學科要求也有很大的差異。例如,像理工科專業對數學要求較高,師范類專業對學生的傳統文化素質要求較高,而經管類專業對外語與基礎數學要求較高。因此在課程設置安排上需要有針對性的教學計劃。比如,對理工類的數學、物理、化學基本課程要多加課時,鞏固其基本知識,為以后的專業學習打下牢固的基礎;師范類專業的學生將來要走上講臺,為人師表,可以在一年級開一些大學語文以及琴棋書畫課程,提高文學修養;農學類專業可以多開一些國情介紹的課程;經管類專業生源復雜,數學基礎差異大,因此在高等數學課程安排上要區別對待。大學一年級除了開設一些基本理論課程外,還可以針對部分專業適當開設部分專業課,以緩解他們大二、大三學習的壓力。
2.正確處理好必修課與選修課的關系。當前在我們學校普遍存在重視必修課而忽視選修課的現象,大部分學生認為必修課較難,考試難以通過,所以會引起學生的高度重視,學習的積極性相對較高。相反,選修課學生重視不夠,認為課程簡單,不需要考試,或開卷考試,容易通過,麻痹大意,上課不聽講、不做筆記,逃課現象時有發生。
3.部分院系招生制度的改革。長江大學學科專業覆蓋范圍廣,學科全面,招生范圍較廣,生源差異大,而部分專業對學生的知識結構又有特殊的要求,可以在全校進行試點,該院系的所有學生在專業分流時全部由學校的一年級學生擇優選擇。例如經濟學院的學生對數學的要求較高,但是在招生的時候,經濟學院文理兼招,學生數學基礎差異大,雖然經過一系列的數學學習訓練,學生的數學功底仍然很差,從而導致學生在大學四年級考研過關率低下。長江大學可以借鑒其他一些高校的先進做法,把經濟學院的招生名額分配到其他院系,在學生經過一年的基礎學習后,從數學基礎比較好的學生當中挑選部分學生作為經濟學院的學生。
篇10
關鍵詞: 畢業設計 創新型人才 電子信息類專業
當今,我國的經濟正處于轉型的一個重要階段,迫切需要創新創業型人才。在今后相當長的時間里,培養具有創新精神的高素質人才成為教育的主題,是高校教師的首要任務。然而創新型人才需理論修養與實際動手能力兼備并同時具有創新性思維和創新性能力。但目前很多大學生都空有理論知識缺乏實踐能力,知識應用死板,不具有創新思維和創新性能力。針對以上情況,有必要對原有的人才培養模式進行重新審視,構建一個新的教學、實踐體系。畢業設計作為高等人才培養教學計劃中的最后的一個環節,是培養學生綜合運用所學的理論知識和實踐技能、提高獨立完成工作、解決實際問題能力的一種教學形式。同時也是培養大學生創新能力、實踐能力和創新意識的重要途徑。然而目前很多高校對畢業設計的重視程度下降,造成畢業設計成為走過場,并沒有起到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作用。本文以電子信息類專業學生為研究對象,分析了目前畢業設計教學過程中存在的矛盾和問題,并提出了如何在畢業設計教學環節中更有針對性地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
一、電子信息類專業畢業設計存在的問題及矛盾
(一)畢業設計選題與社會發展脫節,與就業脫節。
畢業設計的選題是畢業設計的起始環節,選題是否符合專業培養目標,是否與社會發展一致,對畢業設計起著方向性的作用。科學的選題能夠使學生具有足夠的信心和動力,充分發揮學生的專業特長和綜合運用知識的能力,并激發學生的創新思維和創造力,使學生的畢業設計具有一定的實用性。
但目前大多數院校在畢業設計選題方面都是由教師出題目,由學生選題。在教師層面,由于學生多教師少,教師在畢業設計方面指導工作量大,再加之繁重的教學任務和科研任務,教師幾乎沒時間和精力花在畢業設計方面。所以很多教師都會選擇重復的課題作為畢業設計的題目。電子信息類技術是當今社會發展最為迅速、日新月異的技術。因而重復的課題往往很多都已過時,與社會發展不相符[2],使畢業設計課題本身就失去創新性和實用性。還有部分教師直接將自己的科研帶到畢業設計中,這是一個很好的嘗試。課題本身具有創新性和實用性是毋庸置疑的,但若難度過大或是指導不當,會造成學生失去信心和動力,影響學生的發揮。在學生層面,由于畢業設計安排在第八學期,與就業時間重合,不少學生在就業壓力的影響下,認為就業和考研才是大四時期最重要的任務,只要找到工作或是考上研究生,學校就不會因為學生畢業論文而影響畢業[4]。正是這種心態的影響造成學生對畢業設計的輕視,首先反映在選題上,不是因為興趣或需要選擇相應的題目,而是隨意選題或是跟風選題,有些學生甚至于對所選題目一無所知。同時很多學生的畢業設計還存在課題與實習單位或是就業單位所從事的工作毫無關系,這也會導致學生消極地認為畢業設計無用。
(二)缺乏創新能力的培養和訓練。
當今社會是個變化莫測的社會、多元的社會,為了滿足人們各種各樣的需求,需要不斷地推陳出新,因而創新型人才成為當今社會人才需求的主流。高校作為培養高素質人才的搖籃,更是以培養創新型人才為目標。創新型人才是能夠打破常規,在原有理論知識和技巧的基礎上,經過分析、歸納、實踐,有所發現、有所發明、有所突破、有所創造的高素質人才。創新型人才必須具有創新意識、創新精神、創新能力和創新人格四個方面的素質,其中創新能力是創造型人才的核心素質,是創新的本質力量所在。因而創新型人才的培養主要是對人才的創新能力的培養。畢業設計是學生綜合運用理論知識,相對獨立地解決科學研究、企業產品制造等實際問題,最終得出創新性成果。在這個過程中必然能夠激發學生勇于探索和開拓的創新精神,創造性地提出并分析問題,同時獨立地解決問題,從而鍛煉學生的創新能力。
但目前很多高校的畢業設計都注重課程知識的運用,而忽視在畢業設計指導過程中對于實踐應用方面發現并解決問題能力的培養及綜合運用知識相互融合的技巧。而往往這方面的能力正是學生欠缺的、創新型人才所必須具備的。加強這方面能力的培養對學生今后的工作是非常重要的。
(三)指導模式和考核方式的固定化、單一化。
在多數高校的畢業設計指導過程中,依然采用一個教師定期指導幾位學生的指導方式。教師由于教學和科研任務重,畢業設計的時間又太過集中,使教師在指導學生畢業設計過程中投入的時間和精力都不夠。這樣就出現了教師為了節省時間對所指導的不同課題的學生都統一輔導,與學生的互動少,針對性不強,實現不了對學生的因材施教。這種固定的指導模式不利于學生的個性發展,對學生能力的培養也不具有針對性,遏制學生創新思維的提高。
最后考核方式也會影響畢業設計能力培養的效果。目前多數高??己朔绞蕉际且宰詈蟮拇疝q形式考核學生畢業設計的情況,對學生在研究過程中的表現并未列入考核。這種單一的考核方式對整個畢業設計的考核并不全面,同時也造成學生在某種程度上有應試心態,不注重過程只注重結果,不利于提高學生的創新能力。
二、如何在畢業設計中體現創新型大學生培養的改革措施
(一)構建多元化選題平臺,提高學生的創新意識。
為了實現因材施教,為每位學生提供更多的選擇性,更好地激發學生的創新意識,畢業設計需構建一個多元化的選題平臺[1]。我們可以將畢業設計選題分為四大類:應用性研究和設計、科學研究、創新創業設計及其他。它們的結構范圍如下圖所示。應用性研究和設計主要是由實踐性比較強的項目組成,突出在實際中的應用,并與學生的實習或就業相結合,更激發學生探索的動力,從而使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創造性得以充分發揮。科學研究主要是教師科研項目的子項目組成,與教師目前所做的科研項目相掛鉤,相對前瞻性和理論性比較強。這類題目由于不可預測性,教師和學生都不知道所采用的研究方向和方法是否正確,這對教師和學生來說都是一個挑戰。但這類題目更能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更能激發學生的創新思維,提出更具有創新性的觀點和想法,提高學生的創新能力。創新創業設計主要由大學生的創新項目、創業項目和競賽項目所組成。創新團隊和學科競賽是高校推進學科建設和教學改革的載體,對提高學生的創新能力、團隊協作性和實踐能力等方面都有著積極的意義。其他主要由學生根據自身興趣和社會調查結果自主設計選題和教師根據學生的特點、社會發展的需要設計的題目組成。學生自主選題對學生的要求比較高,需要學生通過社會調查自擬題目,并確保題目的可行性和實用性。教師可以鼓勵基礎好的學生采用此方式,更好地培養學生獨立思考的能力和創新思維。
圖 多元化的畢業設計選題系統
(二)采用“群體”指導模式,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
畢業設計是一項綜合性的教學過程,教師的指導貫穿整個畢業設計過程:從選題到調研、開題、設計、論文撰寫最后答辯??紤]到教師教學和科研任務的繁重,對學生集中的畢業設計指導并不是很現實,再加上畢業設計的選題大多涉及多學科、多領域的交叉,校企合作,因而畢業設計的指導模式該變為“群體”指導[3]。由原先的單個教師指導多個學生畢業設計變為教師團隊指導多個學生的畢業設計。學生在畢業設計過程中所碰到的不同專業的問題可以由所涉及的專業領域的教師指導。同時,教師團隊和學生團隊還可以定期舉辦交流會,交流經驗,討論畢業設計的內容和研究方法。通過交流,學生可以得到更多的不同專業領域的信息,營造良好的科研氛圍,激發學生的創造性?!叭后w”模式的指導使教師從繁重的指導工作中解放出來,與其他教師一起分工協作。學生通過這樣的指導能夠接觸到更多的專業知識,拓展知識面,綜合運用知識的能力得到鍛煉,再加上定期的交流會通過相互交流討論,激發學生的創新思維,加強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
(三)豐富考核方式,促進學生創新人格的建立。
畢業設計屬于一個系統工程,歷時長,綜合性強,涉及面廣,因此單由答辯情況考核畢業設計的優劣是不合理的。畢業設計的考核必須是多方面、多角度、多層次的考核,并對畢業設計整個過程中的每個階段按不同比例考核??己朔绞皆截S富,并在考核內容上強調創新性,就可以避免學生的急功近利,踏踏實實地做好畢業設計的每一步。同時在畢業設計的過程中有意識地提出創造性的想法并付諸實踐,從而通過畢業設計這一段較長時間的磨煉,塑造創新人格,使學生在今后的工作和學習中仍能持續創新,真正成為創新型人才。
三、結語
在當今21世紀科技高速發展的時代,人們對人才的要求越來越高,因而對高等教育所培養的目標也越來越高。具有創新意識、創新精神、創新能力、創新人格的高素質創新人才成為了當今高等教育的培養目標。畢業設計作為對大學生四年學習情況的全面檢驗,更應該注重培養學生的創新性。盡管目前畢業設計還存在很多的問題,但很多高校都已經注意到這個問題,都進行了各種各樣的改革,以發揮畢業設計在培養創新型大學生方面的作用。教學改革是一項長遠而又艱巨的任務,只要扎扎實實地走好每一步,畢業設計方面的改革就一定會有豐碩的果實。
參考文獻:
[1]劉愛紅.淺談多元化畢業設計對大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J].現代教育技術,2010(1).
[2]高明生.工科本科畢業設計存在的問題及應對措施[J].高等教育研究(成都),2009(6).
[3]王燕,李傳勛.應用型本科院校工程管理畢業設計指導模式研究[J].高等建筑教育,2011(20).
[4]周慶元,包文姝.應用型本科專業畢業設計、畢業實習和就業工作一體化模式的[J].湖南醫科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