賬戶管理論文范文

時間:2023-03-25 09:11:54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賬戶管理論文,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賬戶管理論文

篇1

關鍵詞:人民幣;支付結算;賬戶管理

銀行結算賬戶管理是人民銀行支付結算工作中的一項重要內容,有效的銀行結算賬戶管理,可以為中央銀行實施穩健的貨幣政策、維護金融秩序提供有力的支持。銀行結算賬戶作為集中反映整個社會經濟活動資金收付結算的起點與終點,也是一切經濟活動資金往來的基礎。

為進一步規范人民幣銀行結算賬戶的開立和使用,維護經濟金融秩序穩定,中國人民銀行于2003年9月1日起開始施行《人民幣銀行結算賬戶管理辦法》(以下簡稱《辦法》),此辦法的出臺,為有效保證支付結算工作的正常進行,維護經濟金融秩序穩定,促進經濟金融的改革和發展,推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建設發揮了重要的作用。

1《人民幣銀行結算賬戶管理辦法》實施以來出現的新情況新問題

1.1賬戶的開立和使用中存在的問題

(1)《辦法》對一般存款賬戶放開,使存款人可以自主選擇不同的銀行。但同時《辦法》規定存款人因向銀行借款或其他結算需要可開立一般結算賬戶,沒有對“其他結算需要”的內容進行明確,因此,存款人會以“其他結算需要”為名將其他款項以現金或轉賬形式轉入一般存款賬戶,再以“其他結算需要”名義轉出。上述行為可能會有以下弊端:

①易將有借款的基本存款賬戶架空,只辦理現金支取而逃避銀行債務。

②銀行為擴大存款余額為存款人開立多個一般存款賬戶,勢必造成一般存款賬戶過多過亂。

③資金頻繁轉入轉出,為洗錢犯罪活動打開方便之門,容易將資金轉為己有。

④一些地市為防范上述現象產生,至今未放開一般賬戶,仍采取取得借款后方予開立一般。

(2)《辦法》與相關法律法規缺乏關聯性,實施存在梗阻。一是與《行政許可法》不符,如,規定商業銀行可對睡眠戶(包括核準類)進行強制銷戶,與“誰許可,誰撤銷”的原則不符;同時,《辦法》賦予開戶銀行賬戶年檢權,造成行政許可機關“實施許可”與履行“監督檢查”義務相分離,影響了賬戶管理的有效性。二是人行對賬戶的監管和處罰權缺乏法律依據。新金融三法規定支付結算檢查、處罰權屬于銀監部門,而《辦法》及相關規定卻明確由人民銀行負責監督管理銀行賬戶,結算賬戶而其他情況不予開立的做法,此類做法又嚴重違背了新《辦法》的立法原則。由于“法大優先”,除核準類賬戶的審批外,人行只能借助反洗錢檢查對賬戶進行監管,客觀上形成監管缺位。

1.2人民幣銀行結算賬戶管理中存在的問題

(1)地方財政部門實行集中核算以后開立專用賬戶增多。究其原因:一是銀行機構為了拉存款;二是銀行賬戶管理與財政管理脫節,財政預算賬戶管理松懈;三是預算單位巧立名目開立其他專用賬戶。

(2)部分賬戶管理人員對結算賬戶認識不夠,未能按《人民幣銀行結算管理辦法》要求存款人出具規定證件,放松對存款人的要求,開立結算戶時出具單位副本、或無效過期證件。

(3)《辦法》規定專用賬戶(預算單位專用賬戶除外)只需報備無需核準,因此,從一個地區來講,儲源不可能無限增加,存款任務卻年年加碼,銀行工作人員要完成存款任務,就會搞不正當競爭,受利益驅使或信貸資金吸引,客戶將其整體資金按用途分解到各家銀行。銀行為留住客戶可能會提供不真實的開戶資料,由于各種因素限制,人民銀行無法對其開戶資料的真實、完整、合規性進行監督,給銀行賬戶管理帶來一定難度。

(4)銀行結算賬戶管理執行層面的難點。一是賬戶生效日制度執行不到位。存款人開立單位銀行結算賬戶,自正式開立之日起3個工作日后,方可辦理付款業務。但開戶銀行為協調客戶關系或經辦人員對賬戶管理辦法學習不透,新開立賬戶在未經當地人行賬戶管理部門核準前,就擅自辦理對外支付業務,賬戶生效日控制制度執行不到位。二是大額公轉私款項提供付款依據監控難。目前對單位賬戶支付給個人賬戶的款項,每筆超過5萬元的,應向其開戶銀行提供規定的付款依據。但開戶銀行為處理好銀企關系,放松對該項規定的執行,如建議單位簽發規定限額以下的多筆轉賬支付憑證逃避監測,或不要求單位存款人提供相關付款依據。三是賬戶實名制未能得到有效執行。目前賬戶管理員只能憑肉眼對單位和個人申報的開戶資料和證件的真偽進行審核,缺乏不能有效監控匿名開戶、虛假開戶等行為,為公款私存、逃避債務、逃稅漏稅等提供滋生的土壤。

1.3人民幣結算賬戶系統運行存在的問題

(1)賬戶開立及使用的實時監督難度較大。部分金融機構工作人員對賬戶的開立,對各類賬戶的性質、使用缺乏了解,為了保客戶,拉存款,變相違規開立賬戶或將存款人“睡眠戶”賬戶不做銷戶,也不做“久懸”,一直留存,占用賬戶系統資查核對才能發現金融機構是否違規給企業或預算單位開立結算賬戶。現場檢查有一定的間歇性,給企業逃廢債務等不法行為留下可乘之機。

(2)系統的功能不完善,如系統提供的查詢權有限,查詢、公告提示等功能不是很盡如人意,修改刪除功能也不是很完善。

(3)系統未能實現真正意義上的全國聯網,跨地區的異地非臨時機構臨時戶難以開立異地基本戶開戶許可證號碼確定后,系統發出異地征詢,過了數分鐘,系統提示發出征詢失敗,或信息發送成功,但沒有回復,使異地存款賬戶開立受到系統障礙限制,特別是專戶和臨時戶的開立無法正常核準。

2對人民幣銀行賬戶結算管理的建議

2.1對賬戶管理的建議

(1)建議財政部門與人民銀行積極協調配合,對所轄財政預算單位的銀行賬戶進行定期和不定期檢查,防止開戶銀行與預算單位共同蒙混過關辦理開戶。對于開戶資料不全不真實,騙取銀行開戶許可證的預算單位、金融機構進行通報處罰。并制定切實可行撤銷戶制度,加強對撤銷戶管理,嚴格撤銷戶原因審核,防止惡意競爭。

(2)財政、工商、稅務、技術監督等各部門業務系統在辦理業務時,應以個人身份證姓名,企業單位公章名稱為主,避免漢字、名稱、地區簡寫,確保存款人賬戶資料真實性。

(3)加強對支付結算人員的業務培訓,提高業務人員綜合素質。賬戶管理作為社會信用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與反洗錢、大額和可疑支付交易監測以及現金管理有著必然的聯系。因此,央行和金融機構應設立專門的銀行結算賬戶管理崗位,配備專人對銀行結算賬戶進行管理,并加大對相關人員的綜合業務培訓,使相關人員在熟悉掌握《辦法》的同時,了解掌握《金融機構反洗錢規定》、《人民幣大額和可疑支付交易報告管理辦法》、《現金管理條例》及稅法的相關規定,強化綜合業務素質,提高依法管理銀行結算賬戶、防范風險和各種違法犯罪行為的能力,同時通過加強聯動網絡的防范功能,確保賬戶管理富有成效并積極推動金融安全區和金融信用區建設。

2.2對完善人民幣銀行賬戶管理工作的對策建議

(1)金融機構應在《辦法》規定的框架內,滿足不同客戶群體需求采取開發多樣化的支付結算工具來吸收客戶資金。

(2)商業銀行經辦人員要嚴格依照《銀行賬戶管理辦法》等有關規定管理賬戶。人民銀行要嚴把賬戶開設的審核關,并加大對銀行存款賬戶的監管力度,強化內部賬戶管理部門和現金管理部門之間的配合,對違反《銀行賬戶管理辦法》等規定的行為,按《辦法》規定嚴查嚴管違規操作。

(3)完善現行賬戶管理辦法,堵塞制度上的漏洞。盡快出臺《銀行賬戶管理辦法實施細則》,對在賬戶執行過程中遇到的問題加以明確。依法確立和強化央行對支付結算的監督檢查職能,提高央行執法權威。由于金融監管職能的分離,調整后的央行職能更加凸顯了央行的貨幣政策制定、實施和金融服務等職能,同時強化了央行對支付結算工作的管理職能,由此應從法律上對等地賦予央行為保證自身法定職能正常履行的結算監督檢查權,特別是對存款人違規行為的監督檢查權。通過法定程序檢查、規范結算賬戶的開立和使用,督促金融機構加強賬戶管理,有效地防范和打擊利用銀行結算賬戶進行偷逃稅款、逃廢債務、套取現金和洗錢等違法犯罪活動,維持經濟金融秩序穩定。

2.3對賬戶管理系統管理的建議

(1)加強相關部門的協調配合,盡快實現賬戶管理系統與工商、稅務、公安、技術監督等部門的聯網,提高開戶信息錄入的準確性,杜絕違規開戶行為的發生,維護系統在賬戶管理中的權威性。

(2)在賬戶管理系統中完善各項功能。①增加開戶銀行的查詢、修改功能。金融機構通過賬戶管理系統對錄人存款人開戶相關資料及信息提交到人民銀行待核準數據庫后,可進行一定范圍內的信息查詢、修改、變更、刪除,如發現錄人有誤時可在本機構三級別的授權下進行查詢、修改,確保為人民銀行提供一個資料齊全、核實一致的待核準數據。②對于核準類賬戶可設定為在人民銀行中心支行高級主管審批授權的情況下,能對客觀因素引起的賬戶變更進行修改。③完善系統公告提示功能。當上級行向下級行公告時應在系統任意操作界面彈出提示;金融機構發出存款賬戶信息公告時,任意操作界面“公告”菜單作閃動提示或“公告”彈出。

(3)從實際出發補充完善賬戶管理辦法的不足。結合實際,針對性的制定《實施細則》或補充說明,進一步完善法規,以利于實際操作。同時應該盡快升級賬戶管理系統,解決賬戶管理系統在運行中出現的問題,將人民幣賬戶系統設置可在盟市(地區)級所在地的金融機構辦理轄區預算單位專用存款賬戶(也就是小異地),使國家的專項資金真正落實到實處,有利于專項資金管理,防止專用資金挪用。

(4)寬進嚴控是今后賬戶管理的必由之路。賬戶管理應當根據經濟、金融發展的需要,逐步從依靠行政手段監管逐步轉向利用市場機制監管。如適當調整銀行賬戶的開戶準人條件,將管理的重點放在加強開戶申報和日常使用的監控管理上。在管理模式的選擇上可考慮借鑒澳大利亞的成熟做法,就是對銀行賬戶不限制其使用方式,任何賬戶都可以辦理轉賬和現金收付業務,但對銀行賬戶的使用管理主要體現在交易報告制度上,商業銀行對存款人存取現金超過一定限額或有可疑交易嫌疑或有匯人、匯出境內外的,必須按規定向交易報告分析中心報告。

總之,賬戶管理現在還是起步階段,需要在實踐中逐步把制度完善、健全起來。由于當前各方面對賬戶管理的重視,相信不久賬戶管理的成就會對金融系統,乃至經濟的良好運行起到保駕護航的巨大作用。

參考文獻

篇2

關鍵詞:個人賬戶;醫療保險;激勵型賬戶

一、個人賬戶的基本知識

(1)個人賬戶設計的初衷。我國實行個人醫療賬戶的目的是通過對勞動者在職期間的強制性儲蓄達到部分醫療自我保障,抑制醫療費用的過快增長和醫療資源的浪費。展開來講,建立個人賬戶主要出于兩個目的:一是明確個人在醫療保障中的責任。即個人要為自己的賬戶繳一部分費用,個人賬戶用于支付門診或小病費用,用完賬戶里的錢后由個人自付;二是通過明確個人賬戶屬于個人所有,促使個人主動約束不合理的醫療消費。從功能上講,支付現時醫療費用是個人賬戶的直接功能,約束醫療行為和積累醫療基金是間接功能。

(2)個人賬戶的優點。第一,個人賬戶的選擇和建立對平穩地解決公費勞保醫療向社會醫療保險過渡發揮了積極作用,極大地緩解了經濟改革特別是國企改革給職工帶來的震動。第二,個人賬戶的建立彌補了共濟型醫療保險的缺陷,使我國的社會醫療保險制度更有可持續性。

(3)個人賬戶的資金來源。個人賬戶資金來源于兩部分:一是職工個人繳納的醫療保險費全部記人個人賬戶;二是用人單位檄納的基本醫療保險費按30%左右劃人個人賬戶,具體比例由統籌地區根據個人賬戶的支付范圍和職工年齡等因素確定。個人賬戶的本金和利息歸個人所有,可以結轉和繼承。

二、個人賬戶推行中存在的問題

2.1設計違背了社會醫療保險的基本原則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課題組在報告中指出個人賬戶的設立降低了醫療保險的互濟功能。個人賬戶屬于個人所有,沒有互助互濟,不能在群體之間分散醫療風險。現行個人賬戶制度規定的支付范圍很不合理,這不僅會導致當期基金供給減少,統籌壓力加大,也不能讓個人賬戶在參保人醫療風險出現時發揮更有效作用。

另外,個人的醫療衛生服務需求是隨機性的,不可能先積累后消費;引人積累制并不符合醫療需求規律。“大病統籌,小病自費”的制度設計,違背了“預防為主”的醫學規律。另外個人賬戶支付的只是門診費用,是小額的醫療費用,這都不是個人醫療費用風險所在。而醫療保險基金主要是用來防御疾病風險,所以作為基金之一的個人賬戶是不符合保險原理的。

2.2主管部門監督不力

(1)監督人員不足,手段困難。醫保部門的編制,多是在醫療保險制度建立之初確定的,隨著參保覆蓋面的擴大和參保人數的不斷增加,醫保部門的工作量在不斷加大。而人員卻沒有增加,因此人手不足是醫保部門面對的普遍難。

(2)沒有專門的監督機構。目前,除了作為主管部門的勞動和社會保障局,還沒有一個機構和部門對醫保中心的業務進行直接監督。就醫保中心而言,醫保定點機構的選擇、日常考核與監管,還有醫保定點機構的報銷,都是醫保中心說了算。這種“自我監督”的運作模式,也使得監督相對缺乏。

2.3個人賬戶管理成本高,收益小

個人賬戶的建立需支付很大的管理成本。醫療保險經辦機構要建計算機網絡系統、向參保人發放個人賬戶卡。參保人持卡就醫、購藥后,醫保經辦機構還要通過網絡系統向醫療機構結算費用,并在結算過程中對是否合理診治和用藥進行監督和審核。加之小額醫療費用面廣量大。更增加了管理的難度,個人賬戶的管理成本大,收效小也就成了必然。

2.4個人賬戶的約束功能沒有實現

制度設計的初衷是通過個人賬戶控制醫療消費,但運行中不僅沒有達到目的,甚至起到了反向刺激作用。參保人員對個人賬戶認識有誤區,認為個人賬戶的基金歸自己所有,是自己的錢,可以隨便花,加之個人賬戶資金中有一部分來自單位繳費,人們對賬戶資金的珍惜程度便遠遠不如對個人手中的現金的珍惜程度了。

2.5個人賬戶的積累功能沒有得到體現

在積累方面,一些地方的管理松弛也使積累功能得不到體現。由于個人賬戶管理的工作量大,參保人又希望使用個人賬戶更方便,相當一部分地區醫保經辦機構對個人賬戶的管理十分寬松,不僅沒有相應的監督、審核,有的甚至完全放開不管,“只管建賬、不問去向”。加之部分參保人員對醫療保險卡的作用認識有誤,認為卡不是錢,隨意借用給他人刷卡購藥,或者一人參保全家持卡購藥這便加快了個人賬戶基金的流失。使得個人賬戶積累的功能受到限制。

三、個人賬戶的出路

個人賬戶出現了太多的問題,從其設計到其運行操作,都顯得象個爛柿子,所以有專家提出要廢除個人賬戶,如中國社科院社會所研究所社保專家鄭秉文所認為,取消個人賬戶是大勢所趨。有報道還透露,國家勞動和社會保障部正在研究“個人賬戶的存廢”問題。

那么個人賬戶應不應該取消呢?筆者認為醫療保險個人賬戶雖然問題很多,但是它的存在是有必要的,當前中國老百姓已把個人賬戶視為國家給予的一種福利,在這種情況下,如果取消個人賬戶,容易引起強烈反應。所以對于個人賬戶應當采取改進的態度,逐漸淡化其功能和作用。

最先在療保險制度中引入個人賬戶的國家是新加坡。新加坡于1984年建立了強制儲蓄型個人賬戶,用于支付職工本人和家庭(配偶、子女、父母)的住院醫療費用和一些昂貴的門診費用。它強調家庭的責任,不注重社會共濟。根據對新加坡的個人賬戶的了解和中國的實際國情,筆者認為中國的個人賬戶應當從以下幾個方面努力:

3.1引入互濟功能

個人賬戶的設計沒有體現社會保障的互濟性,這也是它不能夠健康發展的一個重要的原因。個人賬戶設計之初就是歸定由個人支配的,所以既便在最早使用醫療保險個人賬戶的新加坡,互濟的問題也很難解決,但是新加坡政府作出了一定的措施——調整了個人賬戶的功能,允許個人自愿從賬戶中拿出一定額度參加大病統籌或互助醫療保險;同時對醫療保險個人賬戶積累規定了最高限度。

根據我國個人賬戶的運行情況,調整個人賬戶的功能是十分必要的。重新定位個人賬戶功能,調整個人賬戶管理方式。是解決問題的必然選擇。在個人賬戶上,政府應控制其規模,適當放松對個人賬戶管制,允許并鼓勵參保單位將個人賬戶定向用于基層醫療機構的門診保障,將互濟引入個人賬戶使用。

3.2推廣健康保險

從數據統計中可以看出,目前個人賬戶變“購物卡”的現象主要在健康人群中存在,針對這種情況,應該認真研究的是健康人群的個人賬戶使用問題,使其更有效地發揮作用。

有專家提出,可以在健康人群中通過推廣健康保險來完善個人賬戶制度。我國的醫療保險制度主要是針對參保人員中患有疾病的人通過保險的方式給予事后經濟補償,是疾病保險,不是兼有預防保健功能的健康保險。而許多國家的醫療保險已經從疾病保險向健康保險過渡。相比之下。這是一種更為積極的保障方式,因為只有預防抓得好,患病的人才少。如果基本醫療保險與預防保健能夠結合起來,使得那些還沒有得病的健康人和亞健康人能夠用自己個人賬戶內積累的資金用于健康保健和疾病預防上,既有利于減輕醫療保險基金的負擔。也有利于實現健康的最終目標。而基本醫療保險與預防保健結合的途徑,也使得個人賬戶找到了發展出路。

3.3建立激勵型個人賬戶

我國,既沒有政府保證的基本利率,也沒有考慮對患者使用個人賬戶資金的額度做出限定。因此,賬戶持有人存在著提前支取和使用不斷貶值的個人積累的強烈動力和充分自由。

所以,要實現個人賬戶的積累目的,都不是解決問題的根本辦法,更重要的是引導。政府在監督其專款專用的同時,要限制提前過度消費和鼓勵儲蓄動機。

這就要求建立激勵型賬戶。現在有很多職工雖然參保了,但仍對有病時多不愿支付現金,如有可觀的個人賬戶來支付,則能解決很大的問題。所以應當提高個人賬戶的利率,以吸引更多的職工自覺地積累個人賬戶里的基金。如此反復則使個人賬戶的基金越積越多,產生“滾雪球”效應。職工的富足感和安全感也隨之建立。為鼓勵積累,在計息方面,應高于同期的銀行定期利率。

如果能對激勵型賬戶合理的操作,那么便能增強參保職工對個人賬戶的合理使用的意識,使醫療保險工作進入良性運行軌道。

3.4放寬個人賬戶使用范圍,宣傳個人賬戶的用途

個人賬戶的使用范圍被規定的過死,應當有管理地放寬個人賬戶使用范圍,由個人支配,定向用于與醫療相關的用途。也就是說允許個人賬戶支付門診醫療費用或其他醫療費用外,也可以為自己購買保險,用于預防、體檢等。另外,許多人雖然建立了個人賬戶,但是對個人賬戶的了解還很不足,所以有關部門應當宣傳個人賬戶對參保人的益處。使其主動參加,積極有效的使用個人賬戶,使其發揮出更有效的作用。

3.5加強對醫保定點醫院、藥店的管理。改進管理措施

針對醫院藥店出現的違規現象,許多地方出臺了相應的措施,其中鎮江的一些做法是比較成功的,可借鑒性很強。具體做法是:

①加強醫保行為管理,大力推進社會監督機制成立醫保行為督查小組,專門負責醫保行為的督查工作。讓社會直接參與醫療保險行為的監督,使醫療機構和參保人員的醫保行為得到進一步規范。

②不斷完善結算辦法,加大人頭人次比指標的考核力度。

篇3

論文關鍵詞:生命周期,內部控制,要點

內部控制是企業為了提高經營管理效率、保證信息質量真實可靠、保護資產安全完整、促進遵循法律法規等的一個管理過程。它是一套相互監督、相互制約、彼此聯系的控制方法,有助于企業及時識別、預防和處理風險。內部控制是一個不斷發展完善的過程,隨著企業內外部環境的變化適時改進。企業的內部控制也要隨著所處生命周期的不同階段不斷調整。企業生命周期一般分為初創期、成長期、成熟期和衰退期四個階段。企業沿著生命周期的軌跡不斷發生變化,從一個階段轉化到另一個階段,表現出不同的行為特點,遵從特定的行為模式。企業應隨著所處生命周期階段的不同,不斷調整內部控制,在不同階段采用不同的內部控制制度。

一、企業初創期的內部控制要點

企業在初創期,客戶不穩定,銷量少,但卻需要大量的資本支出和營運資金,產品能否為市場接受并取得一定的市場份額,都存在很大的不確定性,企業經營風險很高,隨時都在為生存而戰,許多決策史無前例,企業總在危機中徘徊,靈活性和適應力成為生存和發展的關鍵,因此,企業要具有高度的靈活性和適應力,以隨時抓住市場機會,及時化解危機。初創期的企業,剛剛發展企業管理論文,業務活動少,資金短缺,迫使企業內部無明確的分工和制度,這樣無論在財力還是在管理方面都使企業更加靈活,提高企業對環境的應變能力。如果浪費大量時間建立嚴格的內部控制制度,形成龐大的組織機構,會超過企業可承受的范圍,不但浪費資金,而且丟棄了靈活性和適應力,會使初創期的企業大傷元氣。不相容職務分離控制、關鍵崗位輪換控制、內部報告制度、經濟活動分析控制、內部審計控制組織規劃控制 、人員素質控制等內部控制制度都可以暫時不建立。如果企業急需的有關內部控制方面的建議和幫助,可以通過更小的成本從企業外部咨詢取得。

但是,初創期的企業需要建立有效的授權批準制度和會計信息系統。在初創期,創業者是企業的最大資產。企業能否度過創業期,成功進入成長期,很大程度上依靠創業者的智慧和魄力。企業剛剛建立,資源缺乏,經驗不足,各方面管理工作剛剛起步,非常脆弱,隨時會陷入危機。因此,處于初創期的企業應盡快建立授權審批制度,使創業者掌握控制權,全方位地控制企業的行為。企業內部辦理各項經濟業務,必須經過規定程序的授權批準,明確授權批準的范圍、層次 、程序和責任。另外,初創期的企業,要先建立會計信息系統,包括建立會計工作的崗位責任制,設計良好的憑證格式,規定憑證取得、填制、傳遞、裝訂、保管等程序、方法和責任,合理設置賬戶,登記會計賬簿,按要求編制、投遞和保管會計報告。

二、企業成長期的內部控制要點

企業進入成長期,產品已為市場接受,但市場占有率和產品價格仍然不穩定。企業經營風險有所下降,但仍然維持在較高水平,這些風險主要與產品的市場份額能否保持并增長有關,戰略目標是確立和鞏固市場競爭地位。進入成長期后,企業適合采用成長型戰略,即以發展壯大企業為基本導向,致力于使企業在產銷規模、資產、利潤、新產品開發等方面獲得增長。成長期的企業的規模越來越大,包括資產的規模和人員的規模,所以,企業必須要建立組織機構,引入責任結構和規章制度。為此,企業在成長期初期要逐步建立和完善內部控制,在成長期末期基本建成有效的內部控制體系。

(一)完善授權批準制度

進入成長期后企業管理論文,創業者開始逐漸授權。企業在初創期領導獨占了有關營銷、技術、財務和人力資源的所有權力,職權是個人化的會計畢業論文范文。但是,隨著企業的發展,企業成長得過于復雜,個人有限的精力難以應對企業管理的需要,企業成長超出了創業者能夠管理的能力,因此,要求創業者在適當時機準確無誤地授權,創業者要開始劃分責任,逐漸淡化個人職權。企業必須要注意授權之前,要完善相應的授權批準等內部控制制度。在缺乏控制制度下,創業者試圖授權的結果就是過渡分權,最終失去對企業的控制,使企業無序運營。

(二)完善會計信息系統

成長期的企業規模增大,業務增多,應該逐漸完善信息系統,以保證企業正確搜集、識別、交流各種摘要,信息傳遞和信息反饋迅速高效。

(三)建立內部會計控制

進入成長期,企業的市場地位逐漸穩固,應從主要關注外部市場轉向開始關注企業內部。為了管理好大規模的資產和人員,企業需要重新確定各種職能和責任,探索創建政策、規章、標準和制度,以適應不斷擴大的企業規模。因此,需要建立企業內部會計控制,包括貨幣資金控制、采購與付款控制、銷售與收款控制、工程項目控制、對外投資控制、成本費用控制、擔保控制、預算控制、固定資產控制和存貨控制。

(四)建立明確的內部控制制度

進入成長期后,企業的規模越來越大,人員越來越多,因此,必須建立明確的內部控制制度,包括不相容職務分離控制、關鍵崗位輪換控制、內部報告制度、經濟活動分析控制、內部審計控制 組織規劃控制 、人員素質控制等。

三、企業成熟期的內部控制要點

成熟期是企業生命周期最為理想的狀態,是企業的巔峰。企業進入成熟期后,具有較高、較穩定的市場份額,大量的銷售收入和較低的資本支出使企業現金富裕且比較穩定,企業經營風險進一步降低。進入成熟期比較困難,留住成熟期更加困難。企業最高的挑戰同時也是最大的問題是如何延長成熟期。企業在成熟期適合采用穩定型戰略,即企業戰略方向上沒有重大改變,在業務領域、市場地位和產銷規模等方面基本保持現狀,以安全經營為宗旨,為企業創造一個加強內部管理和調整生產經營的修整期,有助于防止企業過快發展。內部控制方面主要對已經建立的內部控制制度,進行修剪和完善,以適應企業戰略的要求。企業在成長期制定的某些內部控制制度,有些經過檢驗標明是無效的,有些已不適應變化的企業,有些尚不夠明晰,因此,進入成熟期后要及時修剪和完善內部控制制度企業管理論文,清理與企業效能無關的內部控制制度,整合為能起作用的內部控制制度。

四、企業衰退期的內部控制要點

小企業進入衰退期后,原有的產品已在市場上逐漸萎縮,不能持續地給企業帶來盈利,銷量、收入和利潤持續下降。企業衰退是由于企業未能及時適應內部環境和外部環境的變化。通過整合,可以使企業達到可持續的理想結果。企業不適應外部環境變化,導致企業能力與市場需求不相匹配,銷量下降,被市場淘汰,可以通過外部整合,重新根據客戶需求定義市場范圍,激發創新精神。企業不適應內部環境的變化,導致內部缺乏協調,企業分裂,失去穩定狀態。為了使企業內部重新統一,必須對企業內部控制制度進行整合,以適應內部環境的變化。企業要對內部控制的控制環境、控制活動、風險評估、信息與溝通、監督等內部控制要素和控制方法進行調整,適應企業戰略要求,以創建支持企業成功運營的內部控制制度。比如,在預算管理中引入標桿瞄準。如果企業在預算管理中只采用內部標準,各責任中心為了不低于預算,盡量定低預算目標。因為目標定得越低,就越容易完成。預算即不是企業真實能力的反應,也不是真正市場機會的反應。解決方法是在預算標準中引入標桿瞄準,從企業外部建立標準,使預算管理目標與同行業競爭對手或先進水平比較,以消除內部標準的低效。

參考文獻

[1]伊查克·愛迪思.企業生命周期理論[M].北京:華夏出版社,2004.108,116,366,393

篇4

【關鍵詞】新企業會計準則;企業融資;影響

在管理論文"target="_blank">財務管理活動中,如果預測到企業的現金流出量大于現金流入量,而銀行存款又不能完全彌補這個差額時,企業就必須通過一定的方式籌集資金。會計以貨幣計量企業活動并把他們記錄在賬戶里。因此,賬戶提供給企業一個系統的方法追蹤企業活動。它是對企業交易的回顧,揭示了交易的發生、發生的時間、金額、涉及的權利義務。正確的企業決策依賴于準確及時的經濟業務活動信息。會計是獲得這些信息的主要渠道。會計可以提供完整的企業經營活動記錄,這對決策者非常重要。只有這樣,決策者才可以對這些活動有一個完全和公允的評價。

一、新企業會計準則對企業融資成本的影響

隨著全球經濟一體化和國際資本市場的發展,企業跨國經營、跨國上市、跨國投資和跨國融資的現象日益增多,我國經濟開始走向國際舞臺。要使中國融入國際經濟體系,會計作為國際通用的商業語言,必須走國際趨同之路。新企業會計準則首次實現了國際趨同,獲得了IASB、歐盟等組織的認可。這一方面使得中國市場經濟地位在全世界更大范圍內得以接受,另一方面也提高了我國企業會計信息在全球經濟中的可比性,降低了財務信息報告和會計信息理解與應用的成本。這兩個方面的進步和成果,會提高中國資本市場的效率、降低國內外投融資成本、減少國際貿易摩擦、增強跨國經營管理水平。上述這些,既降低了財務融資的成本,又拓寬了企業投融資的渠道和市場。

二、新企業會計準則對資本結構的影響

1、新企業會計準則長期利好于資本市場發展。

企業資本結構趨于合理長期以來,我國資本市場效率比較低,財務激勵與約束機制不健全,委托鏈條過長,股票發行制度不完善,產權改革不到位。多種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是我國多數國有企業融資主要依賴于銀行貸款,導致其資本結構不合理。新企業會計準則的實施,將長期利好于資本市場發展和投資者、債權人、員工等利益相關者對企業價值的評價,加之資本市場改革、金融改革、國有企業改革等多個領域改革的同步深入,企業尤其是國有企業的資本結構將趨于合理,與“新優序融資理論”、信號模型、最優資本結構理論等西方資本結構理論的偏離得以逐步糾正。

2、公允價值的引入——企業資產負債率偏離實際

公允價值計量可能使企業的資產負債率偏離實際。相對于國際會計準則而言,我國會計準則在公允價值的使用前提、范圍及具體方法上更加謹慎,這既是對我國過去曾使用公允價值計量屬性出現問題的總結和改進,也是基于我國國情,減少公允價值被濫用的現實選擇。盡管如此,由于會計信息的相關性和可靠性的沖突,在物價總體趨漲的情況下,如果資產反映公允價值,對擁有大量固定資產的企業來說,在其他方法不變的情況下,其賬面資產價值增加,賬面現實的負債率及其代表的負債風險會下降,但實際卻未必如此。企業在進行融資決策時考慮的一個重要因素便是目標資本結構,因此企業在考察資本結構時,應充分關注資產、負債的計量方法,排除宏觀經濟的影響,遵循謹慎性原則,從而降低企業財務風險。

三、可轉換公司債券計量方法的變化對融資決策的影響

1、舊準則對于可轉換公司債券會計處理方法的規定

舊準則對于企業發行的可轉換債券作為長期負債,在“應付債券”科目核算。基本做法是:可轉換債券在未轉換前,會計核算與一般公司債券相同,按期計提利息,并攤銷溢價和折價;債券到期時,如果沒有轉股,與普通債券償還本息的會計核算一致;債券到期時,如果轉股,按債券賬面價值結轉,不確認損益。

2、新準則對于可轉換公司債券會計處理方法的規定

新企業會計準則對于可轉換債券的會計處理方法發生了重大變化,其核算規定主要在與金融工具有關的四個基本準則中進行了規范。其關鍵在于正確處理可轉換債券所包含的賦予投資者未來以特定價格(轉股比率)將債券轉換為股票的選擇權。

3、新舊變化對企業融資決策的影響

新企業會計準則對于可轉換公司債券的處理方法,更符合可轉換債券的經濟實質。可轉換債券既保障了投資者獲得本息的能力,同時又賦予他們在企業股票市價上漲時以低于市場價格將債券轉換為股票的選擇權。因此,可轉換債券的票面利率一般低于市場利率,而價格卻高于市場上類似但不具有可轉換權的債券。新企業會計準則對于可轉換債券處理的重大變化,主要優點有:一是于將可轉換債券的權益成分和負債成分進行了拆分,使得在債券的持有期,可以準確評價企業的融資能力。二是盡管可轉換債券所包含的負債可能永遠都不需要以現金償付,但投資人可以從報表中清晰地看到問題的本質,從而正確評估企業資產負債情況。

由于準則規定的變化,企業在進行融資決策時,要清晰地看到可轉換公司債券的發行將不再是減少利潤的工具,投資人也不會被可轉換債券的表面現象所蒙蔽,同時也要分析出可轉換公司債券對每股收益指標的影響。這樣才能正確判斷發行可轉換在債券的優勢和劣勢,進行利弊權衡,從而找到最佳的融資渠道和方法。

篇5

【摘要】人才隊伍建設是醫院學科建設和學術水平提升的核心動力,筆者通過醫院在人才培養體系構建中建立博士培養專項資助項目構建及實踐,提出具體實踐的創新舉措,提升青年人才隊伍的整體水平,以保證學科的可持續發展。

【關鍵詞】人才培養 核心競爭力 專項資助

doi:10.3969/j.issn.1671-332X.2014.07.053

我院是天津市衛生局直屬最大的醫療機構,是天津市醫學中心之一,現有專業技術人員2 600余人,高級職稱379人,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專家33名,衛生部突出貢獻專家2名,天津市政府授銜醫學專家4名,醫療專業技術人員613人,碩士以上占70%。醫院發展規劃中明確發展規劃目標:立足于天津市醫學中心,建成設施完善、管理現代、學科一流的輻射北方并與國際接軌的創新型醫學中心[1],建立和打造一支梯隊完善、富有創新精神、具有國際、國內及天津市領先水平的學科的人才隊伍,提升醫院核心競爭力。為保障創新型醫院學科建設的可持續發展,2011年,醫院成立人才工作領導小組,研究構建和完善醫院人才隊伍建設體系,學科帶頭人培養方案、中青年專業技術人員培養實施方案。

1醫院博士培養專項資助項目的建立

1.1實施背景

近年,醫院實際工作中,對于中青年人才的缺乏科學的培養體系,培養目標不明確,機制不健全,過分依賴于科室和完全個人自由發展,隨意性和主觀性強,缺乏科學合理的培養計劃,一定程度上造成了中青年人才(特別是新招聘博士研究生)成長緩慢,潛力得不到充分的挖掘,無法達到預期培養目標,中青年人才隊伍中缺乏拔尖人才和具有較強創新能力的人才。

醫院每年引進新畢業博士研究生15~20名,這部分人是醫院中青年人才隊伍的核心組成部分,具有綜合素質優秀且具有較大的培養潛質,具有嚴謹的治學態度和強烈的事業心;專業理論知識扎實,能夠掌握本學科國內外最新學術動態,對專業有自己獨到的見解,能夠提出專業發展規劃和設想,有較好的科研工作能力;具備創新精神和開拓能力,有探索醫學科學的熱情和執著追求精神,有創造性的思維方式,勇于開拓進取。

鑒于上述原因,醫院人才工作領導小組針對近10年人才培養整體情況進行專題研究和分析,充分調研中青年人才和廣泛征求專家意見,著重提出了針對新招聘博士研究生的培養體系構建實施,建立醫院博士培養專項資助項目,規范醫院青年人才培養。

1.2培養目標定位

創新型人力資源[2]是醫院學科建設的戰略性資源,是學科持續發展的核心競爭力。醫院博士培養專項資助項目著眼于新引進博士研究生,旨在通過系統規范化的培養,提升其創新能力,使其具備成為醫院創新型人力資源的潛力,為學科發展做好人才儲備,提升學科隊伍整體厚度和水平。

1.3培養模式建立

培養項目實施實行周期管理[3],2~3年為一培養期,根據項目前期考核情況,對培養個體設立2~3年的培養周期。

建立院、科兩級培養管理模式:一是人力資源管理部門負責培養過程的指導、監管和考核,人才培養成果作為人力資源部門業績考核重要指標;二是明確臨床科室科主任作為人才選拔和培養第一責任人,綜合考慮學科建設及培養對象的具體情況,指導培養對象選擇合適的專業方向,并為其選擇合適的臨床技能培養導師,協助其制定培養目標和具體培養計劃,人才培養成果作為科室主任的聘期考核重要業績指標。

1.4培養計劃的制定及實施

1.4.1項目培養立足于臨床和科研綜合能力的培養。一是臨床工作能力培養,根據天津市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要求,制定和完成住院醫師輪轉學習計劃,安排具有較強臨床工作能力的主任醫師作為臨床能力培養導師,對其進行“手把手”培養,強化期臨床技能培養,使其具備本專業領域內具有較強臨床技術水平和理論知識;二是科研工作能力培養,結合本人專業學習及所在學科整體情況,選擇合適的切入點進行基礎研究,申報醫院博士培養基金資助,醫院聘請具有較強科研工作能力的導師進行指導,旨在通過科研課題的研究實踐,著力加強其創新能力和獨立從事科學研究工作能力的培養,每年安排參加一次高水平國內外本學科學術會議,熟悉本學科的最新研究狀況及發展趨勢,展其專業視野和知識先進性。

1.4.2設置理論培訓課程。理論培訓課程的設置在廣泛征集各類專家、科室主任、新參加工作博士研究生意見及充分調研的基礎上,固定每月一次,采取必修和選修的形式,內容涵蓋醫學知識前沿、相關法律、科研課題申請、人文科學等方面,通過理論課程學習提升其理論知識容量、綜合素養及臨床業務水平,考取執業醫師資格和主治醫師資格。

2.我院博士研究生培養具體實踐措施與認識

2.1建立健全培養機制

2.1.1成立人才工作領導小組成立人才工作領導小組,由院長親自擔任人才工作小組組長,聘請在醫院學科建設中做出突出貢獻的專家為小組成員,辦公室設在人力資源部,承擔日常事務及具體工作,財務處、科技處、總務處及其他職能部門負責相關工作的協調和落實。主要負責醫院人才隊伍建設規劃、監測評估及人才引進、培養方案的制定及具體實施,積極推進醫院人才工作改革的研究和實踐。

2.1.2設立培養專項“種子”基金[4]

醫院設立人才培養專項“種子”基金,主要用于資助參加各類國際、國內高水平學術交流,資助自選課題的啟動資金等。人力資源部門負責人才培養專項資金的審批、使用管理,依據上一年度資金使用情況及本年度的人才培養規劃,申報人才培養專項“種子”基金;財務物價處負責人才發展專項資金的核撥及資金管理工作;人力資源部門、財務部門每年年初向院長辦公會匯報上一年度人才發展專項資金使用情況,并制定本年度人才發展專項資金使用計劃;著力加強資金的使用管理,針對入圍項目資助人員,建立個人專款賬戶,醫院財務部門統一進行資金劃轉。

2.1.3加強考核監管培養期內實施年度考核與培養期滿考核,醫院人力資源部負責考核的組織安排實施,醫院學術委員會專家及人事處、醫務處、財務處部門負責人為組成考核小組,科室主任列席旁聽,實施公開述職考核。由本人進行年度或期滿工作述職,專家提問答辯并進行點評,提出書面評價意見。建立明確的激勵和退出機制,培養期期滿,考核合格人員優先推薦納入醫院中青年人才培養項目,推薦申報天津市各類創新型人才培養工程。對于培養期內取得突出成績人員(如對第一作者發表sci期刊收錄論文依據影響因子),予以獎勵;作為負責人獲得國家級及省部級科研課題進行資金匹配;對于考核不合格人員,視情況責令退出,嚴重者解除聘用合同。

2.2建立導師培養制度

當前,醫院對于年青人才培養多局限于上級臨床醫師帶教模式,缺乏系統的培養,我們在入圍培養專項資助項目人才培養過程中,打破傳統的培養模式,創新性的學習和引進高等院校的多導師培養制度[5],針對培養對象,聘請本專業或相關領域的臨床專家和專職基礎研究專家作為培養導師,與培養對象及單位簽訂培養合同,保證達到預期的培養目標,從而達到臨床能力和科研水平的綜合提升,培養其進行臨床研究的創新性思維。每年定期安排培養對象前往導師所在學科單位工作一定時間,通過導師的言傳身教,達到預期培養目標;組織學術沙龍,定期聘請導師和老專家來院教學,與中青年醫師進行交流會,用老專家的經驗幫助中青年醫師提高自身醫療水平和醫德醫風。

2.3搭建公共學術交流平臺

在實際工作中,我們注重加強主動學習和創新能力的培養,充分利用信息網絡平臺,建立醫院網絡學術沙龍[6]和交流群,為青年博士研究生提供一個全天候的自由交流平臺,可以即時就一些臨床及科研工作中的問題、成果進行分享和討論;定期選擇熱點問題,在群內展開討論,逐步培養主動學習能力,培養創新思維。引進高校“英語角”模式,固定時間組織創新學術論壇,由每位培養對象選擇一個國內外研究前沿熱點問題進行專題報告,如諾貝爾生理和醫學獎獲獎者研究成果、國內外重大醫學成果等,展開現場討論,聘請相關專家現場進行指導和點評。

自2011年醫院博士生專項培養資助項目正式實施以來,已有三批次共計25人入選培養項目。首批入選8人中全部完成培養目標,均受聘為專業主治醫師,臨床工作水平達到較大提高,成為臨床經治醫師組的骨干力量;科研工作水平也獲得較大提升,目前承擔獲批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青年基金資助項目4項,天津市科技基金資助項目2項,國家博士后基金二等資助項目1項。

參考文獻

[1]劉水文.對創建研究型醫院的認識與思考[J].白求恩軍醫學院學報,2010,8(6):456-457.

[2]高燕,譚群鳴.論醫院創新型人才培養機制的建立[J].贛南醫學院學報,2007,27(5):826-827.

[3]劉忠奇.廣州市衛生局優秀科技人才管理的實踐與體會[J].現代醫院,2013,13(2):113-114.

[4]李鳳如,沈穎.從人力資源管理談醫院人才培養[J].臨床和實驗醫學雜志,2011,10(10):797-798.

篇6

關鍵詞:洗錢;反洗錢;監管制度

文章編號:1003-4625(2011)08-0106-06 中圖分類號:F832.2 文獻標識碼:A

認識是人類在實踐的基礎上對外在客觀世界的能動反映,人類對洗錢和反洗錢的認識,也要在掌握洗錢和反洗錢基本規律的基礎上進行。從已有的相關文獻看,業界對洗錢和反洗錢的研究深度和廣度與人類反洗錢實踐水平密切相關。隨著人們對洗錢危害、影響及后果的認識越來越深刻,各國政府、國際組織采取的反洗錢措施也就越來越嚴密。因而,業界對洗錢和反洗錢的研究也遵循著這樣的規律:洗錢活動的危害、影響及后果一洗錢活動產生原因一打擊洗錢犯罪的刑事立法研究一預防和遏制洗錢活動的行政手段研究一反洗錢制度、框架、技術、方法等研究。本文重點對洗錢涵義和反洗錢監管制度等方面的研究進行總結評述。

一、關于洗錢的研究

關于洗錢的研究,可以概括為來源“引申化”、定義“官方化”、過程“階段化”、危害“不確定化”。

(一)來源引申化

從已有文獻來看,洗錢最早來源于20世紀初美國舊金山一家飯店老板圣-弗朗西斯的行為。該老板看到飯店收取大量沾滿油污的硬幣容易弄臟顧客的白手套,而這些污染的硬幣可能會影響飯店的日常經營,于是就用堿液清洗這些“臟錢”。因而,最初的“洗錢”行為是與犯罪沒有任何關系的一般清潔行為,與現代意義上的洗錢含義有重大區別。現代意義的洗錢行為則是在20世紀30年代,美國芝加哥阿爾?卡彭(Al?Capone)等有組織犯罪集團以經營洗衣店為名,將販毒收益融入正常的營業收人并申報納稅,變成合法收入的一部分,業界普遍認為這就是現代意義上帶有犯罪性質的洗錢活動的開端。

第一次使用“洗錢”是在20世紀70年代美國“水門事件”期間,當時美國總統尼克松的競選班子將受賄所得的非法政治捐款轉移到墨西哥,隨后再通過邁阿密的一家公司將這些資金轉回美國,此后英國媒體報道了這一事件,并創造性使用了“洗錢(Money Laundering)”一詞。而最為權威的英語詞典《牛津英語詞典》則在“Launder”詞條中收錄了洗錢的現代含義,特別援引了英國《衛報》(The Guard-ian)的相關報道"Suitcases stuffed with 200,000 dol-lars of Republican campaign funds;money being‘laun-dered’in Mexico”。可見“洗錢”的現代意義與其原意不盡相同,而是在其原意基礎的引申。隨著經濟全球化和金融服務國際化,洗錢手法和方式隱蔽性、多樣性、專業性和技術性的特征越來越明顯,洗錢的過程也越來越復雜,更加賦予了“洗錢”一詞的現代含義,在現代法治社會中已成為一種犯罪的專有名詞。

(二)定義官方化

由于洗錢是一種嚴重的經濟犯罪行為,從目前的文獻資料來看,對洗錢的定義大多見諸各種國際公約、各國法律。

1988年《聯合國禁毒公約》第3條第1款將洗錢定義為:“(一)明知財產得自按本款(a)項確定的任何犯罪或參與此種犯罪的行為,為了隱瞞或掩飾該財產的非法來源,或為了協助任何涉及此種犯罪的人逃避其行為的法律后果而轉換或轉讓該財產;(二)明知財產得自按本款(a)項確定的任何犯罪或參與此種犯罪的行為,隱瞞或掩飾該財產的真實性質、來源、所在地,處置、轉移相關的權利或所有權”。這是最早得到國際上認可的正式的定義。此后的1995年《聯合國禁止洗錢法律范本》對洗錢作了如下界定:“直接或間接參加來自于犯罪收益的財產的交易,接受、擁有、隱匿、掩蓋、處理犯罪收益財產或將犯罪收益財產帶入所在國;明知或者有理由表明財產來自于非法活動或者間接非法活動變現而來,沒有合理的理由,不采取合理的步驟確認財產是否來自于非法活動或者直接或間接從非法活動變現而來”。

巴塞爾銀行監管委員會從監管者的角度1988年對洗錢下的定義為:“銀行和其他金融機構可能在無意中被用作轉移或儲存來自犯罪收益的中介。犯罪分子及其同伙利用銀行系統付款和將資金從一個賬戶轉入另一個賬戶,掩蓋資金的來源和受益人以及通過保管設施保存銀行票據,這些行為一般稱之為洗錢”。

此外,美國、英國、加拿大、法國、澳大利亞等國家也都在相關的反洗錢立法中明確了洗錢的定義。我國則在刑法修正案(六)第191條明確了洗錢犯罪的定義,“明知是犯罪、黑社會性質的組織犯罪、恐怖活動犯罪、走私犯罪的違法所得及其產生的收益,為掩飾、隱瞞其來源和性質、提供資金賬戶,協助將財產轉換為現金或者金融票據,通過轉賬或者其他結算方式協助資金轉移,協助將資金匯往境外,以其他方法掩飾,隱瞞犯罪的違法所得及其收益的來源和性質的,即構成洗錢罪”。

可見由于洗錢活動的特殊性及打擊洗錢的專業性,對于洗錢的定義一般由國家立法機關或權威組織界定。

(三)過程階段化

洗錢通常涉及以隱藏資產來源為目的一系列交易,以方便罪犯在處置這些資產時不被暴露。對于洗錢的過程,杰弗里?羅賓遜(1998)認為,典型的洗錢有三個階段:一是放置(Placement),即洗錢分子將犯罪收益融人合法收入放入銀行,轉化為金融機構存款;二是離析(Layering),即掩飾犯罪資金的來源與實際控制人的關系,掩蓋其非法特征;三是融合(IntegrNion),即將清洗后的犯罪收入或資金轉移至與犯罪組織或個人無明顯聯系的合法組織或個人的賬戶中,從而完成整個洗錢過程。

國內學者多是借鑒國外經驗,也將洗錢分為三個階段,盡管表述不盡相同,但意思相近。鄒明理、宮萬路(1997)認為一旦非法資金業已被存人金融機構,該筆資金可以電匯的形式存放在世界的任何角落。其運作步驟為:部署,主要指非法資金存入金融機構以便將其轉化為無紙存單;也可以把贓款走私到境外而只申報一部分或不申報;或者以商業機構作為屏障,以解釋巨額現金儲蓄的來源;或賄賂銀行管理人員以免于銀行的審查。分層,即洗錢分子偽裝交易的層次,以迷惑司法機關。同化,一旦非法資金經過足夠的“屏幕公司”多次使用,則將不必擔心被查獲。周云龍(1999)認為洗錢的過程分為三個階段,放置就是將販運所得的收入轉移到金融系統中;離析是旨在隱瞞非法現金來源的一系列轉移活動;歸并是洗錢的最后階段,在這一階段,非法所

得終于同化為合法收入。陳亮(2000)認為洗錢通常有三步:存放階段,對來自非法活動的現金款項進行處理;分離階段,通過一系列復雜而頻繁的金融交易掩蓋資金的來源;融合階段,將資金轉回犯罪地,以合法的形式回到罪犯手中。張燕玲(2002)認為洗錢活動的過程相當復雜,也沒有固定的模式,但是從邏輯上講,一個典型和完整的洗錢過程包括三個階段,即放置階段、培植階段和融合階段。封文麗(2002)認為典型的洗錢交易分以下三個過程:入賬,即通過存款、電匯或其他途徑將不法收入放入一個金融機構;分賬,即通過多次復雜的轉賬交易,使犯罪活動收益脫離其來源;融合,以一項顯示合法的轉賬交易為掩護,隱瞞不法錢財。通過這些過程,罪犯便將非法所得轉移并融合到有合法來源的資金中。有時洗錢過程中的三個階段并不容易明顯劃分,李若谷(2004)認為洗錢活動的過程相當復雜,模式并不固定,但一般的洗錢過程有四個特征,洗錢分子首先要考慮隱藏犯罪收益的真正所有權和來源;其次要改變有關犯罪收益的形式,例如,將現金變成金融票據;再次,盡可能避免在洗錢過程中留下明顯痕跡;最后,洗錢全過程能被洗錢分子有效控制。在實際操作過程中,三個階段有時明顯,有時則發生重疊,交叉運用,難以截然分開。

(四)危害不確定化

從國內外的研究成果來看,洗錢危害的不確定性,主要表現在危害后果不確定和洗錢規模不確定兩個方面。由于洗錢活動侵害的是一個國家的經濟金融秩序,并沒有最直接的受害人。因而,對一國的洗錢規模及對經濟金融活動的損害難以直接觀察,單從局部或微觀領域角度出發很難研究。Quirk.Peter.J(1997)就國際范圍內的橫截面數據進行了計量分析,對一國貨幣表現和洗錢、逃稅、就業的關系進行了研究,結論是洗錢對一國貨幣具有重要影響;在1997年的研究中,他進一步指出,犯罪行為是工業國家通貨和貨幣需求之間存在差距的重要解釋變量,犯罪量每增長10%會導致通貨需求量減少10%,總的貨幣需求量就會減少6%,而從貨幣需求的變動情況也能估計出洗錢的規模。

由于反洗錢數據屬于國家秘密,反洗錢權威機構受制于保密要求不能隨意向社會公眾,國內諸多研究機構和學者由于無法掌握上述數據,因而對我國洗錢規模的測算不一定能夠反映全貌。如蔡羽中(2002)估算,中國每年通過地下錢莊“洗”出去的2000億元人民幣黑錢主要分為三部分:走私收入洗錢約為700億元人民幣,腐敗收入洗錢300億元人民幣,其他則為外資企業把合法收入通過地下錢莊轉移到境外,逃避在中國繳納稅款。梅新育(2004)通過計算,得出1987-2002年中國資本外逃合計2766.6億美元,是同期我國利用外債資金總額的1.47倍。其中1998年,中國資本外逃規模平均估算為536.8億美元,大大超過當年實際利用外資金額455億美元,當年中國資本外逃占GDP比重高達5.7%,甚至超出金融危機時期的墨西哥、韓國(約2.2%)一倍以上。盡管如此,上述學者的研究成果對于測算我國洗錢規模仍具有開創性意義。

國內對洗錢危害的研究多采用規范的方法闡述。一般來說,洗錢破壞市場經濟規則,干擾經濟運行,嚴重危害一個國家的經濟發展、政治穩定和社會安定。梁英武(2003)認為洗錢危害新興市場經濟國家的經濟發展,造成經濟扭曲,導致經濟調控政策失靈,阻礙民營經濟發展;危害金融體系,引發信任和支付危機,影響利率和匯率的穩定;損害國家形象及危害政治穩定與社會安定。李東榮等(2004)則從政治、經濟和社會等三個方面闡述了洗錢的危害,洗錢對國內政治的影響主要表現為洗錢滋生腐敗,影響政府信譽;洗錢對國際政治關系的影響表現在洗錢會嚴重損害國家在國際社會的威信,反洗錢工作不利會使國家陷入孤立的境地;加劇國家間貧富差距的拉大,從而使得窮國依附性加強,為南北問題的解決雪上加霜。洗錢對經濟的影響表現在破壞整個社會信用體系,對金融機構的損害尤為嚴重,以洗錢為目的的假投資造成經濟短期內的假繁榮,對一國金融市場產生不良影響,發展中國家的產業結構會受到沖擊和影響,影響企業的生存和發展,影響守法投資者的投資信心。洗錢對社會的影響主要有:洗錢助長上游犯罪行為,影響社會穩定,損害社會公平原則和威脅國家安全。

二、關于反洗錢監管的研究

(一)國外反洗錢監管文獻綜述

從國外的反洗錢監管研究成果來看,對反洗錢的研究主要集中在金融機構反洗錢、反洗錢監管制度、反洗錢監管組織架構、經濟學在反洗錢中的應用和反洗錢信息技術等領域。

1.金融機構反洗錢研究。從國際反洗錢監管經驗來看,幾乎所有涉及反洗錢的國際公約都把金融機構反洗錢置于核心地位,反洗錢金融行動工作組(FATF)1990年提出了促進世界反洗錢立法和行動計劃的《40項建議》,其中第4項一25項建議為金融業在制定反洗錢措施方面提出了重要的指導原則,明確要求金融機構采取反洗錢和反恐怖融資措施,以避免金融機構淪為洗錢工具。我國已認識到金融業與洗錢密切相關,也通過立法加強對金融機構的反洗錢監管,防止金融機構被洗錢分子利用。

從洗錢的過程來看,金融業(尤其是銀行)既是發生洗錢活動的主要行業,又是各國政府有效反洗錢的前沿陣地。Rowan Bosworth-Davies(1997、1998)和Byrne,John J(2000)研究了反洗錢中重要的原則“了解你的客戶”(KYC)與侵犯客戶隱私權的問題,認為如果運用不當,無法保護客戶隱私權。JackA.Blum,Esq.,Michael Levi,R.T.NayIor and PhilWilliams(2005)深入探討了離岸金融中心、銀行保密原則與洗錢關系,研究結果表明,洗錢與其他金融犯罪在離岸金融中心有著共同的手段特征,離岸金融中心的金融機構能夠更有效地幫助個人企業隱藏自己的財產,單獨修改銀行保密法對此未必能起到幫助作用,更有甚者,還會促進這些金融機構采用更為先進的金融工具組合協助轉移資金。

2.反洗錢監管有效性的研究。國外學術界對反洗錢監管評價出現了無用論和有效論兩種觀點。無用論認為,反洗錢制度阻礙了經濟發展。Masciand-aro(1998)根據意大利反洗錢制度發展歷史,認為反洗錢制度嚴重影響銀行的效率。Rahn(2002)認為反洗錢措施對于打擊犯罪是無效的,當局采取反洗錢措施只能助長犯罪的發展。洗錢業可能由于反洗錢而發展演變成一個嶄新行業,反洗錢制度會加大了社會成本,干擾市場的運行。

與此相反,有效論認為反洗錢制度有助于減少上游犯罪。隨著各國反洗錢實踐經驗的積累,FATF組織、世界銀行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及各國反洗錢監管部門開始對反洗錢制度的有效性開始進行認真評估,英國政府不斷評估監管制度的有效性,并以此

改進和完善反洗錢體系。美國也迫于行業的壓力,于2007年6月啟動了提高反洗錢監管效益和效率的監管改革計劃。從業內學者的研究情況來看,多數認為強化監管有助于減少洗錢上游犯罪及洗錢數量,反洗錢制度越有效,洗錢成本就越高,對洗錢行為的抑制作用就越明顯。

3.反洗錢監管框架的研究。由于各國的法律、社會環境的不同,因而相關的反洗錢監管框架也不相同,概括來說有五種監管框架:一是以重罰為主的美國模式,在此模式中,不同政府部門和職能部門按照職責和優勢進行分工,形成分工清晰、有效合作的反洗錢框架,法規對洗錢行為采取了嚴厲的刑事處罰和監管處罰措施,以保證反洗錢法律的能夠有效執行。二是以自律為主的瑞士模式,自律是瑞士反洗錢監管框架的主要特征,行業自律組織在反洗錢法規體系、監管機構和監管職能方面發揮重要作用,監管職能分工以行業自律組織為主,監管部門為輔;監管手段以外部審計為主,現場檢查為輔。三是以適度監管為主的英國模式,該國反洗錢法規體系包括法律、行政規章、監管手冊和行業指引等四個層次,這種制度安排形成了政策制定部門、監管部門、執法部門、金融情報機構和行業自律組織等組成的綜合監管體系,將官方監管與行業自律、政策制定與實務操作、打擊犯罪與防范風險等有效融合,從而形成較強的反洗錢監管合力。四是以教育為主的澳大利亞模式,該國較少動用刑事處罰措施,以教育和指導式的監管為主,監管部門與金融機構強調更多的是合作關系。五是以中央集權為主的韓國模式,韓國金融情報中心承擔主要反洗錢監管職責,一般委托韓國銀行和金融監管委員會進行反洗錢檢查,必要情況下由該中心直接對報告機構進行檢查。

上述模式與所在國的法律體系、文化等密切相關,盡管監管框架和運行模式不同,但從實踐來看,上述體系和制度安排對打擊洗錢活動起到了巨大的威懾作用。

4.反洗錢監管的經濟學分析方法研究。人們逐漸認識到要全面認識反洗錢的基本規律,需要借助經濟學理論。從國外反洗錢經濟理論分析所使用的方法來看,主要體現在博弈論、成本收益分析、信息經濟學等領域。意大利經濟學教授Masciandaro(1999,2001)在洗錢分析中引入博弈論,研究結果表明反洗錢活動與監管存在反向關系,并運用意大利的數據進行了實證檢驗。英國金融監管局(2003)利用調查問卷的方法測算一個國家反洗錢制度的成本和收益。Peter Reuterand Edwm M.Truman(2004)評估了全球的反洗錢制度,尤其是美國反洗錢制度的有效性。國際貨幣基金專家Elod Tak a ts(2007)運用博弈模型推導出金融機構“防衛性可疑報告”出現的結果,并利用美國數據進行了實證檢驗。瑞士巴塞爾大學教授Hans Geiger,Oliver Wuensch(2007)認為執行規則的成本很高,銀行需要付出顯著的成本和投入,制度的收益以減少反洗錢上游犯罪為目標,而預防金融體系被犯罪分子利用是一個可靠的衡量有效性的目的指標。

5.反洗錢監管信息技術研究。金融機構要落實反洗錢義務,就必須從其龐大的賬戶交易數據中進行數據挖掘,從中發現可疑交易線索上報監管當局;而各類機構按規定將可疑交易報告給監管部門后,這些監管部門同樣面臨著從海量數據中挖掘金融情報的問題。因而,提高自身的反洗錢信息技術水平是金融機構和監管機構面臨的共同難題。

以美國為首的西方發達國家非常重視IT技術在反洗錢監管中的應用,美國金融執法犯罪網絡(The Financial Crimes Enforcement Network,FinCEN)建立了“GATEWAY”數據庫,通過SQS查詢系統、VisualLinks、12等軟件技術開展情報分析。法國、加拿大、英國、澳大利亞。以色列等國家也都開發了科技含量較高的反洗錢情報系統,來從海量數據中挖掘可疑情報線索。這些情報系統還有一個功能就是對報告機構的數據報送情況進行有效評估,利用技術手段有效遏制了金融機構濫報告、亂報告的行為。

(二)國內反洗錢監管文獻綜述

國內反洗錢研究體現出了明顯的時代特征,隨著我國1997年修訂的《刑法》首次對洗錢罪做出規定,國內開始了對洗錢和反洗錢的研究,但研究的重點集中在洗錢犯罪的刑事立法層面,而此前對洗錢和反洗錢的研究幾乎是空白。自2003年人民銀行履行反洗錢監管職責以來,國內有關反洗錢的文獻開始增多,這些文獻重點研究了我國金融業反洗錢實踐中存在的問題,并結合國際經驗提出具體建議。從研究反洗錢的群體來看,以單位組織的研究為主,復旦大學專門成立了中國反洗錢研究中心,與人民銀行合作開展了反洗錢專題研究。從研究重點來看,反洗錢監管方法由研究規則為本的轉變為研究風險為本。從研究領域來看,研究范圍由銀行業擴展至證券、保險業,伴隨著人民銀行監管范圍的擴大,又擴大到對非金融業反洗錢的研究。國內反洗錢文獻綜述如下:

1.對金融機構反洗錢作用的研究。在當今經濟及金融全球化的趨勢下,金融市場國際化和金融服務信息化成為不可逆轉的時代潮流,而金融機構在國際化和信息化的過程中,不可避免地被洗錢分子所利用,洗錢分子之所以選擇金融機構洗錢,是因為通過金融機構洗錢相對成本較低、效率較高,有利于犯罪分子對清洗后的犯罪收益再利用,而且金融市場的不斷發展給則洗錢分子提供了更多的機會。因而,許多國家都將金融機構反洗錢列為反洗錢工作重點。從國內專家學者對這方面的研究情況來看,對金融機構在反洗錢工作中的作用持肯定態度。王大東(1998)認為一切具有相當規模的洗錢活動都得通過金融渠道進行,金融機構的行動在反洗錢中具有重要意義,是反洗錢的重要環節,政府預防和打擊洗錢犯罪的各種努力,若無金融機構的積極配合將難以奏效。王自力(2003)認為由于國際洗錢活動主要通過以銀行為主的金融機構進行,金融機構在反洗錢活動中處于第一線,加強金融機構的反洗錢能力是打擊洗錢活動的核心。中國反洗錢監測分析中心課題組(2005)認為現金交易使得洗錢資金難以追蹤,異常現金交易的背后隱藏著各類違法犯罪活動,并總結了現金異常交易的特征,構建了異常現金交易監測分析模型。中國反洗錢監測分析中心課題組(2006)對證券、保險行業的洗錢風險進行了研究,總結出了證券、保險行業可疑交易特征,并提出了相關的資金監測模型。中國人民銀行杭州中心支行課題組(2006)認為銀行業電子支付在為社會經濟活動提供便利的同時,也由于自身特點,給洗錢分子利用銀行業洗錢提供了更快、更隱蔽、更難跟蹤的新手段,嚴重威脅銀行的生存與發展。中國人民銀行成都分行課題組(2009)認為銀行被動卷入洗錢主要通過存款、貸款、現金、支付匯兌、銀行卡、網上銀行、私人銀行和信用證業務,銀行應從產品設計的源頭考慮防范被動洗錢風險。

此外,還有部分學者對金融機構的內控制度進行了研究,蔡叢露(2007)認為在信息不對稱的情況下,金融機構成為洗錢犯罪的中間媒介和主要渠道。完善我國金融機構洗錢內控制度必須嚴肅銀行開戶審核制度,建設反洗錢信息系統,獨立反洗錢工作職能,加快培育反洗錢專業人才,建立內部反洗錢獎罰制度,健全反洗錢評估制度,編寫反洗錢評估手冊,完善內部會計記錄原則,提高對反洗錢的警惕性等。熊海帆(2008)從商業銀行角度揭示了內控制度與反洗錢活動的內在關系,認為商業銀行應堅持反洗錢的“基于風險的方法”原則加強內控制度建設,在風險管理框架下,致力于建立與反洗錢相關的內部報告、內部審計和內部評估制度,高度重視并切實搞好反洗錢的員工培訓工作,嚴格劃分反洗錢內控制度的崗位責任。

2.對我國反洗錢監管體系、框架的研究。國內的研究主要體現在對人民銀行作為反洗錢行政主管部門的合法性、中國反洗錢監測分析中心的職能等方面。劉澤華(2003)進行了反洗錢金融監管模式的研究,指出央行職能轉變后,反洗錢監管模式模糊、定位不準,急需借鑒國外經驗建立我國的反洗錢監管模式。中國人民銀行反洗錢局課題組(2004)從立法和實踐角度論證了中國人民銀行作為我國反洗錢行政主管部門的合理性,從合理使用政府資源的角度考慮,人民銀行是我國最適當的反洗錢行政主管部門,并提出組建國家反洗錢局的構想。歐陽衛民(2004)在借鑒國際經驗的基礎上是對我國金融情報機構(中國反洗錢監測分析中心)的定位、定性、權利和義務進行了深入研究,認為將反洗錢監測分析中心定性為“事業單位”,與聯合國有關公約關于金融情報機構的定義相去甚遠,金融情報工作與事業單位的工作性質有天壤之別,工作手段和方式更是大相徑庭。

3.對反洗錢監管制度有效性的研究。中國人民銀行反洗錢局課題組(2009)采用主客觀相結合的方法對我國的反洗錢工作有效性進行了評估,結果為我國的反洗錢監管工作和金融機構履行反洗錢義務大部分有效。中國人民銀行長沙中心支行課題組(2009)利用信息不對稱與公共物品理論、管制成本理論、激勵相容監管理論和公司治理理論等對反洗錢監管進行了分析,提出了監管內化有效性概念及監管內化有效性的實現途徑。中國人民銀行上海總部邊維剛(2010)以反洗錢監管的有效性機理起點,在對金融業反洗錢監管有效性結構分析的基礎上,以上海為例,對上海金融業的反洗錢監管有效性進行了總體評估,并提出了我國金融業有效監管的實現機制和優化路徑。

與官方研究的結果相反,西安交通大學高增安(2007)認為由于我國金融機構與監管當局反洗錢目標存在沖突,金融機構對反洗錢報告制度褒貶不一,金融機構自衛性報告心理盛行,“狼來了”效應顯著和報告制度缺乏成本交易性,導致我國反洗錢報告制度的效力較差。

4.利用博弈論、信息經濟學對反洗錢的研究。原永中、張新福(2003)認為商業銀行和中央銀行在反洗錢問題上存在博弈,并對收益和成本進行了分析,通過將反洗錢行動中收繳的黑錢返還給商業銀行,從而改變商業銀行的利潤函數,提高商業銀行的努力程度;朱寶明(2004)從博弈論的角度,通過對洗錢各方的成本利益分析,揭示了影響我國反洗錢的微觀機理及其主要影響因素,認為只有加強法制通過完善制度設計,建立反洗錢激勵機制,培養反洗錢主體的反洗錢意識,增加洗錢分子的成本,從而構建一個良好的經濟和法律環境才能更好地解決洗錢問題。嚴立新(2006)從監管部門的目標人手,分析中央銀行在與商業銀行的博弈過程中,應當如何合理地搭配和運用約束與激勵這兩個策略,進而更為有效率地打擊洗錢這一非法活動,提出銀行業反洗錢約束一激勵機制的基本框架。李成、錢華(2006)運用博弈方法,對國際反洗錢非均衡金融監管現象進行了剖析,結論是短期內國家之間的反洗錢非均衡監管現象難以消除,長期來看,反洗錢均衡監管需要建立在共同利益基礎上監管國際合作。李子白、沈杰、賀東(2007)認為金融機構反洗錢與自身利益存在沖突,監管機構應對金融機構進行成本補償,通過激勵機制引導其積極參與反洗錢。楊勝剛、何靖、曾翼(2007)認為監管機構在在完善反洗錢約束機制后適時采用分成制,按照一定原則向商業銀行分配反洗錢追繳資金,從而使其做出符合監管機構目標的行動;監管機構可運用各金融機構的反洗錢成效或社會聲譽機制等進一步規范商業銀行行為。邱兆祥、朱寶明(2007)通過對反洗錢過程中的洗錢方和反洗錢方的私人成本和社會成本、私人收益和社會收益的對比,揭示了外部性對銀行業反洗錢的影響。戴淑庚、吳錦蓉(2008)通過建立博弈模型,認為金融機構、監管機構和洗錢分子存在錯綜復雜的博弈關系,金融機構已陷入了“囚徒困境”,不嚴格反洗錢是金融機構的最優選擇。吳崇攀、朱米均(2008)站在銀行業金融機構角度,對反洗錢面臨的制度和現實困境及相應的突破路徑進行了探討。福州、海口和深圳等地的中國人民銀行分支機構也對金融機構的反洗錢激勵機制進行了研究,并提出以行政監管為主,激勵機制為輔的激勵性監管機制。

三、對國內外相關研究的評價

上述研究成果為本論文奠定了堅實基礎,詳細的研究方法、廣闊的研究思路、完美的研究框架對本文都有很好的參考價值,但也有不足之處:

(一)當前反洗錢監管研究成果呈現出“六多六少”

對反洗錢監管制度從法律角度研究和國外經驗的介紹的較多,立足于改進監管方法的研究較少;對反洗錢監管具體措施研究較多,對反洗錢監管制度低效的深層原因分析較少;利用博弈論分析工具從局部對洗錢和反洗錢研究的較多,而對反洗錢整體研究的少;對洗錢的經濟影響總體估算多,精確計量較少;對洗錢和反洗錢定性分析較多,定量分析較少,尤其是通過建模并進行實證檢驗的研究更少。

(二)跟蹤國外研究是我國洗錢和反洗錢監管研究的重要特點,這主要是由于我國開展反洗錢工作較晚,時間較短造成的,我國的反洗錢研究成果與該項工作的深入程度呈現出正相關關系

從研究成果和研究內容來看,主要是跟蹤國外反洗錢最新成果,利用相關經濟學、管理學等理論對我國自身反洗錢工作研究的還不夠深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