報業數字化論文范文
時間:2023-04-08 02:56:52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報業數字化論文,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中圖分類號G216 文獻標示碼A
近期,美國百年老報《基督教科學箴言報》宣布將從今年4月起終止目前的每日印刷版,轉而在網絡上進行每天新聞的更新。雖然該案例的出現有其內部經濟因素的制約,但是不可否認,報業數字化已經成為了全球報紙發展的大趨勢。
一、日益凸顯的版權問題
1 報業的數字化進程
所謂報業數字化,即報紙作為傳統媒體與新興互聯網媒體的結合,由過去的紙媒營銷借助信息化工具逐步轉向數字化營銷。報業的數字化轉型不僅是在采編、印刷以及發行等層面的數字化改造,更是突破了傳統的紙質媒介,使新聞內容在整個網絡環境中得以共享,從而產生全新意義上的數字報刊。
目前,幾乎所有的紙質報刊都擁有自己的新聞網站。有些僅僅是將母體報紙原封不動地照搬到網絡上。方便在線用戶瀏覽。而另一些則更為充分地利用了互聯網這一平臺,有效地實現了報網互動。除此之外,類似于手機報、網絡電視等數字媒介也緊隨其后,迅速成長。
2 版權保護勢在必行
雖然各種形式的數字報刊繁榮發展,但是絕大多數的媒介公司卻僅僅把“數字化”當作是對傳統報刊的一種點綴或補充,缺乏整體的戰略規劃。對于很多媒介公司來說,進行數字化轉型只是一種被動的順應潮流的變革,而數字報刊也只是作為傳統報刊的附屬品或是輔助宣傳工具得以存在。由于缺少對整個競爭環境的洞察,新聞資源被貿然地搬上了數字平臺,這一舉措換來的并不是新聞網站本身的蓬勃發展,而是其他商業網站的高歌猛進。
應當說,新聞網站和商業網站幾乎同時起步,但是兩者的境遇卻大相徑庭,這其中自然有其自身運營模式的限制。商業網站從一開始就是按市場化、企業化運作的。而新聞網站則大多靠回報或是政府支助,存在著先天的體制惰性。除了這點差別之外,我們還應該看到,商業網站之所以紅火,歸根到底依靠的還是海量的新聞內容,“內容為王”是各數字媒體制勝的關鍵法寶。而縱覽目前的局面,絕大多數的商業網站都是通過大量轉載傳統媒體數字版的消息得以維生,他們幾乎是零成本地占用傳統媒介的新聞資源,并且依靠自身的市場化運作和商業化包裝一舉戰勝名不見經傳的純新聞網站,統領天下。雖然有些知名的商業網站也會象征性地支付轉載費用,但這僅僅是冰山的一個小角,更有成千上萬的商業網站免費地蠶食著傳統報業的新聞資源。而對于傳統報業來講,在他們還沒有能力完全保護自己版權的情況下便紛紛將新聞內容公布于數字平臺之上,實際上也是毀掉了自己立足的根基。
二、《數碼版權千禧法案》與《版權指令》對中國版權保護的借鑒意義
1 西方在版權保護方面的經驗:法律與技術互動
毫無疑問,新興數字傳播技術的發展使得版權侵害行為日益滋長。如何順利地解決這一問題無論是對全球各領域的數字化運作還是對報刊數字化的轉型都有著舉足輕重的意義。
針對這樣的局面,國際組織和政府都采取了立法行為進行約束。其中,最重要的立法項目有《世界知識產權組織版權協定》和《世界知識產權組織表演和音響制品協定》,它們為《數碼版權千禧法案》和歐共體的《版權指令》建立了一個框架??v觀這些法案,最為核心的一種觀念即是法律和技術之間的相互影響。在西方有一種主流觀點,認為只有技術手段才能最終解決由技術所引發的侵權行為。所謂技術手段通常是指允許信息提供者以數字形式控制對他們作品的存取。它們可以僅僅被用作收集合成數字作品信息的手段,也可以用作限制或阻礙信息存取的手段。這些技術手段包括加密、亂序、作品內容轉換的其他方式、或復制控制機制。也就是說,我們可以通過某些特殊而具體的技術手段對數碼作品形成保護,使其不會因為一些常規的技術操作而完全被占用。這種措施可以說是從源頭上制止了侵權行為發生的可能性。從這點上講,技術保護手段比任何法律都能更有效地控制對具有版權作品的獲取。但是技術同樣也有相反的一面,存在一些借技術以規避這些保護的方法。新技術的產生以及被破解就如同一場永遠沒有盡頭的博弈,在意圖侵占作品和保護作品的雙方形成對抗。在這種情況下,法律的出現就能夠防止這種現象大面積的發生。諸如《數碼版權千禧法案》或是版權指令,都試圖通過認定規避行為屬于非法而重新強化技術保護措施的應用。而這正是法律能起到作用的地方。
2 “他山之石”對中國在版權保護方面的借鑒意義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介紹西方的成功經驗,主要還是想讓中國在數字化進程中吸取國外在版權保護方面的經驗。就目前的中國來看,雖然報業數字化正在如火如荼地進行著,但是其中所暴露出的一些問題卻無人問津。在版權保護方面,無論是法律還是技術上都沒有達到西方的水平,亦沒有獲得足夠的重視。
(1)盡快完備適合當下形勢的法律條款
縱觀中國現行的法律,雖然對于著作和版權的保護有一定的涉及,但是其內容往往不夠完備、界定不夠清晰、有些甚至已經跟不上目前的發展形勢,因此,這些法律條款不能從根本上杜絕或是打擊盜版和侵權行為的發生。
《著作權法》可以說是目前中國在版權問題上最權威的一部法律,但是該法案的頒布實施早于互聯網在中國的盛行?;ヂ摼W的崛起為大眾傳播開拓了新的空間,但也改變了原有的媒介環境。如果說原來各個媒體之間在現有《著作權法》環境下相互轉載新聞并沒有引發多少糾紛和問題,相當程度上是因為他們都處在內容生產者的平等地位上,但現在網絡媒體純粹作為內容的消費者而不是內容的生產者卻參與大眾傳播,實際上是“信息懶漢”的不勞而獲行為。也可以說,《著作權法》的適用性隨著網絡的出現而受到了削減。
在這種情況下,國家和媒體之間都紛紛出臺各種暫行條例和媒介公約,希望通過這些規定規范網絡版權非法占用的行為。最主要的一些條例包括2000年11月國務院新聞辦公室和信息產業部頒布的《互聯網站從事登載新聞業務管理暫行規定》,2001年4月國內23家網絡媒體通過第一屆“中國網絡媒體論壇”簽訂的《中國新聞界網絡媒體公約》以及在2002年的第二屆論壇上112家網站所通過的《保護網絡作品權利信息公約》。這些公約都是根據《暫行條例》這一部門規章而確立的,其宗旨基本是呼吁全社會尊重網上的信息產權和知識產權,堅決反對和抵制任何相關侵權行為。對于侵權行為,公約單位將共同行動,聯合抵制。但從其性質上來看,它們仍然只是簽字單位之間的一個內部協議。該內部協議不具有法律的普遍的約束力,其中的條款只能約束各方當事人,而不能約束協議以外的主體。因此,在信息技術日益發展的今天,十分有必要從立法的角度明確闡釋或進一步修正版權法中的一些不適應當前形勢的條款,從而更好地保護勞動者們的知識產權和新聞作品的版權。
2 重視技術保護手段的運用
目前,雖然幾乎每個新聞網站都有禁止轉載的警告,但各種商業網站卻依然我行我素地占用著傳統媒體的新聞資源。那么,為什么傳統新聞媒體擁有自己的新聞網站卻還要被其他網站無償地占用新聞資源呢?關于這點,除了缺乏有力的法律武器之外,還因為沒有可靠的在線版權保護技術。因此,即使你不同意將你的網上新聞提供給別人,也無法限制別人利用各種網絡技術使用你的新聞。在這點上,西方的經驗便給了我們很好的借鑒。技術上的問題還要依靠更強大的技術手段得以解決,一方面進行反復制技術的研究,另一方通過法律制止更進一步的技術規避行為,兩者相互影響、相互促進的做法正是我國當前應該學習和借鑒的地方。
篇2
[論文內容提要]縱觀2006年報業增幅的減緩,有其自身的原因和合理性。而國家相關行政部門行政管理體制的改革,理性、合理的報業競爭秩序的回歸,與新技術的融合,與新媒體的合作,都將使人看到報業的又一個“春天”。
慧聰國際咨詢的統計資料表明,2006年中國報刊業經營總額為760億元,其中,報紙總額為691.5億元,比上一年增長39億元,同比增長5.97%,而2005年的增幅為9.97%。面對增幅的下降,曾一度出現“報業冰河期論”、“拋物線論”、“消亡論”等悲觀論調。實務界對此卻有不同看法,“我們沒有理由唱衰紙媒,相反,紙媒將發揮自己得天獨厚的優勢,與新興媒體共存共榮,迎來新的發展契機?!爆F任北京日報報業集團社長梅寧華如是說。解放日報報業集團社長尹明華以紙媒體的“既存優勢”闡述了“在日趨激烈的競爭中,紙媒體依然具有著改革與發展的廣闊的、未可限量的空間”的觀點。北京日報報業集團社長梅寧華從報業總量在不斷增長的事實,以及傳媒功能說、報業的歷史地位說等方面,駁斥“唱衰紙媒”的言論。哈爾濱日報報業集團社長程穎剛從紙媒不可替代的優勢,以及“將新媒體新技術為我所用”的理念批駁了“紙媒消亡論”。
報業經營總額增幅放緩的原因
2006年報業增幅較2005年相比呈現放緩趨勢,但其總量在增長卻是一個不爭的事實。報業2006年增幅放緩有其自身的原因和合理性,筆者認為有以下幾點:
第一,我們應該以相對的觀點來看待報業增長“放緩”問題。應該說它是我國傳媒市場發展到一定階段的必然結果。梅寧華認為,“隨著市場競爭逐步規范化,秩序化,報刊市場已經度過了早期較為混亂的跑馬圈地式的高速增長期,開始進入了一個相對的平穩發展期?!眻髽I經營總額增長速度的“放緩”,源自于報業多年的增長過快和總量的積淀。1998年全國報紙廣告收入近1101億元,比1978年0.75億元的報紙廣告總額增長了140多倍;報紙發行種類由1978年的186種猛增至目前的2000多種;報紙印量也由1978年的40億對開張增長到現在的540億對開張,增長了10多倍。一些大型的報業集團還成立了自己的發行公司,擁有少則數百多則上千人的發行隊伍和密布所在城市甚至遍布全國的發行營銷網絡,而如此高速的增長往往會令人忽視隱藏在背后的潛在問題。而網絡廣告的激增,則是由于其剛剛起步以及基礎的“菲薄”,容易以一種強勢的面貌出現在人們面前。
第二,2006年國內經濟的宏觀調控是引起報業廣告收入減少的原因之一。由于2006年國家進一步規范了房地產和醫藥業廣告的投資,而房地產、醫藥衛生正是許多報紙廣告的重要來源,從而給廣告增長帶來了很大壓力。也由此可以看到廣告是支撐報業經濟來源的單一性,使中國報業有理由冷靜下來審視自身的不足,圍繞報業主體開拓多元的經濟增長模式和廣告投放體制。“廣告、印刷、發行以及與信息收集、整理、、咨詢相關的信息服務是報業經營的主體?!倍皥髽I的主體經營在經過多年積累之后,目前雖然已取得初步規模和實力,但同時也不同程度地顯露出經營內容單一、經營方式陳舊、市場容量制約以及增長后勁不足等危機的征兆,報業傳統的主體經營模式和產業結構正面臨著嚴峻的挑戰?!钡嘣洜I應該從媒體自身的客觀條件出發,首先在自己熟悉的領域里展開。
第三,2006年中國報業增幅的“放緩”,其根本原因在于報業內部的自戕,而不是由于跟互聯網的競爭。目前我國有1.6萬個商業網站,網絡廣告僅占據整個中國廣告市場的2.83%。從這些數字我們可以看出,網絡廣告份額很小,對整體廣告市場的影響并不是非常大。因而其對報紙廣告份額的影響也可以說很小。而“媒體內部的惡性競爭,如報業價格戰,則導致了廣告版面價格的下跌、報紙常年虧損、大量優秀人才流失、市民低價買報的觀念固化成型。”從而導致大量內部資源的浪費、辦報成本上升、受眾減少、報紙質量下降等問題,使報紙經營虧損。
第四,新媒體的出現,因其媒介屬性,勢必對報業受眾和廣告造成分流,但目前尚不是主要原因。
中國報業正在迎來又一個“春天”
在網絡媒介等新媒體勢力看似大行其道的今天,中國報業不但不會“走衰”,反而會結合自身優勢、實際情況博采支撐新媒體背后的先進技術,迎來發展的又一個“春天”。
第一,國家關于報業行政管理體制的改革有利于報業的進一步發展。新聞出版總署積極推進行政管理體制改革,報業因此出現轉型和升級:1、報紙出版“準入機制”和“退出機制”的建立健全,報業結構將得以優化,報紙出版資源將得到更加合理的配置。2、逐步推進報業跨地區、跨行業、跨媒體經營,使報業市場由條塊分割、地區封鎖、城鄉分離的市場格局向統一、開放、競爭、有序的現代報業市場體系轉變成為可能。3、報業經營體制的試點改革促使報業經營機制的創新。2006年,中國的報業在推進體制創新和產業轉型升級中取得了一定成績,如南方報業傳媒集團完成了從報業集團到傳媒集團的戰略升級:評估、重組、壯大和全面利用、綜合開發現有的資源,全面推動集團發展,探索黨報的合作機制,與地市報合作,利用規模效應擴大區域優勢實現雙贏;創新實地投融資體制,引進戰略投資優化集團核心業務結構,夯實了競爭實力。浙江日報報業集團創新管理體制,打造新的集團宏觀管理構架以及媒體、公司兩分開一本賬的微觀市場主體,推進報業產業化;以報為本、多元經營,以媒體為核心,已形成廣告、發行、印刷相互支持的報業產業鏈,推進了報紙相關產業的拓展,集團營業收入、廣告收入和凈利潤有較大增長。寧波日報報業集團確定“打造以報業為核心,報紙、期刊、圖書網絡等多媒體互動發展的新聞出版文化傳播集團”的發展戰略等,可以看到,2006年中國報業從體制到產業的轉型和升級都呈現了良好的態勢。
第二,理性的回歸和報業競爭新秩序形成。報界的有志之士已經充分認識到市場競爭中理性、秩序的回歸是報業健康發展的前提。中國報業的無序競爭局面在行政主管部門的有效規范和調控下,2006年已經逐步得到好轉。報業市場秩序的改善使市場競爭主體深受裨益,黑龍江多家報紙共同向社會承諾:“今年訂報不送禮,送禮就送好新聞”,同城各報間的關系明顯改善。沈陽、大連、鞍山三市的12家都市報,2006年總發行量比2005年增長6%,發行成本減少1.3億元。河南省委宣傳部、省新聞出版局把省會的15份報紙分為都市類、專業類、對象類報紙,從辦報宗旨、讀者對象、專業分工等方面作了較為明確的定位,使各報逐步向個性化方向發展和轉型,以差異化定位規避了同質化競爭帶來的惡果。梅寧華在分析中國報業處境時談道:“目前,中國報業發展已經進入到一個從混亂轉向規范的整合期,這是中國報業從單一壟斷進入規范競爭形態的新階段。經過一段時間市場力量和行政手段的整合,加上報業退出機制的建立,中國報業競爭一定會走上規范有序、快速發展的正常軌道?!笨梢姡硇?、秩序的回歸將為中國報業的健康發展帶來蓬勃生機。
第三,數字報業的興起,新技術的支持,為中國報業開辟出一條發展的全新模式。1、2006年,中國報業的從業者們紛紛開始探索傳統報業向數字報業的戰略轉型。解放日報報業集團在“E”世界里可謂一馬當——2006年前9個月相繼推出i-news(手機報)、i-mook(電子雜志)、i-paper(電子報)、i-street(公共新聞視頻)4種新媒體,實現以不同的終端對各個細分市場的受眾無縫覆蓋,以全新的理念和措施實現了傳統報業產業鏈的延伸和增值。2、數字報業帶來的不僅是形式的變化,同時還有新的發行思路和辦報思路。天津日報報業集團從發行終端切人數字化轉型,推出衛星報,在39個國家《天津日報》可和《今日美國》等報紙同步落地,實現在全球當天發行,即時閱讀。社長張建星稱:“衛星報的意義不在于發行量,而在于提升整個發行價值。它改變了我們整個發行思路和辦報思路,讓我們在戰略上去謀劃未來。”。傳媒產業的未來并不是新媒體,而是支撐在新媒體后面的新技術。通過與新技術的結合,實現報業產業鏈的延伸、對廣告客戶的增值服務、建立與受眾之間的互動關系,從而形成更具潛力的商業模式。
篇3
媒體的核心價值體現在內容及其傳播上?!洞蟊娙請蟆纷鳛槲覈B續出版時間最長的黨報,自1939年1月1日創刊以來,已經連續出版了70多年。在1996年實現電子報之前,有近60年的歷史紙質報刊沒有數字化,而且早期的珍貴版本也因為紙張老化嚴重,只能封存在檔案室,無法公開檢索,也妨礙了山東省相關歷史專題資料的深入挖掘工作。而歷史報刊數字化技術則可以在充分保護歷史資料的前提下,將歷史報刊原始風貌、文章和圖片通過計算機和網絡展現在屏幕上,為想了解新聞歷史的讀者帶來便利;另外,通過數據挖掘,還可以整理出更有價值的新聞專題資料。
2011年,大眾報業集團確立了“《大眾日報》歷史報數字化項目”,并成立了專門的項目組具體負責實施,圍繞集團歷史報刊數字化的相關問題進行了一系列調研。本文對歷史報刊數字化的最新技術進行了研究和探討,主要內容包括紙質報刊及膠片掃描、OCR識別和校對、元數據抽取與標引、PDF構建技術等方面。
歷史報刊數字化流程概述
歷史報刊數字化技術與最近十多年普通的報刊數字化技術不盡相同。自從報業實現數字化工作流程以來,報紙的采編發排都采用計算機技術,其信息已經實現了數字化,而歷史報刊由于早期使用鉛字印刷或者石印、油印等,沒有對應的數字信息,因此需要通過相應的技術手段將紙質信息數字化提取到計算機當中。
歷史報刊特別是早期報紙是歷史文檔的重要資料,雖然人們對報紙的格式十分熟悉和認可,但從數字化處理的角度來看,報紙的格式是相當復雜的:文章長短不一,早期報紙有豎排版面、繁體字等,字體也不是當代的標準化字庫里的字體,有照片圖表,長篇的文字分布在不同的版面或頁面中。另外,早期報紙的印刷質量和紙張質量不是很好,隨著時間推移,有的字體可能會模糊,紙質會變得非常脆、易碎,難于處理,還有一些報紙只能在縮微膠片上找到。所有這些因素都使歷史報刊的數字化面臨很多困難,需要進行一些特殊處理。
目前,歷史報刊數字化有比較標準的制作流程和技術工藝,不同的廠商可能會有自己的特點,不過制作流程一般會包括以下幾個步驟:
1.報刊的清點。按照日期、版面清點數量,確認其完整性、可識別性、可掃描性。由于報刊一般都有一定的發行量,不止一個復本,應盡可能尋找最佳的一份,如果現實中找不到可用的報刊實體,可以用縮微膠片替代。
2.掃描和修圖。利用大幅面掃描儀掃描紙質報刊,用膠片掃描儀掃描縮微膠片。對掃描得到的TIF圖片進行修正,去除污漬、裂紋等。
3.OCR文字識別與校對。OCR(光學字符識別)是一種通過計算機自動識別圖片上文字的技術,標準印刷漢字的OCR識別正確率可達到99%以上。由于早期報刊印刷技術簡單和保存環境的原因,識別率可能稍低一些,需要進行多次校對以保證最終的質量。校對包括人工校對和智能化自動校對。
4.版面分析和劃分。將修正后的版面掃描圖片按照主題文章進行區域劃分和標識。
5.制作版式文件。根據步驟2、3、4得到的信息制作可檢索的數字版式文件,比如PDF等。
6.數字數據驗收。對上述步驟得到的文字、圖片、版式文件等數字數據進行再檢驗,以確保完整性和正確性。
7.數據入庫。文字入全文數據庫,圖片入圖片數據庫,版式文件入版面數據庫,三種數據庫是相關聯的,可以聯合檢索。
8.建立雙平臺檢索系統。一般采用B/S架構,用戶通過瀏覽器即可檢索上述三種數據庫。
經過上述步驟的處理加工后,最終的產品是一個完整的系統,其中包括:包含全部報刊文字和元數據的全文數據庫、包含報紙照片和版面掃描圖片的圖片、可檢索的PDF版式文件、基于B/S架構的雙平臺檢索系統等。此外,為了支持高質量的再印刷,也包括修正后的版面掃描TIF圖片。
歷史報刊數字化關鍵技術研究
歷史報刊數字化的關鍵技術包括:
1.圖像獲取:主要通過掃描,包括紙質掃描和膠片掃描等。
2.OCR文字識別與校對、版面分析和劃分等:將修正后的版面掃描圖片按照主題文章進行區域劃分,目前有自動識別主題文章區域的技術。
3.元數據抽取和分類標引:文章的元數據抽取包括對文章主題、副題、引題、作者、來源、關鍵詞、摘要、引文、外部特征等信息的自動識別和自動抽??;分標引類是按照國家新聞標準分類法對文章進行分類標識。
4.全文數據庫和圖片數據庫:全文數據庫是實現全文檢索的數據庫系統,為按關鍵字檢索整篇文章帶來很大便利;圖片數據庫一般按照文件存儲、按照標引檢索。
5.數字版式文件的制作、檢索技術:制作數字化版式文件是為了能夠展現歷史報刊的原始風貌,使讀者能直觀地感受到是在閱讀一份早期的報刊,更具有視覺震撼力。目前報刊的數字版式文件一般采用Adobe的PDF格式,根據掃描圖像制作成可檢索PDF一般采用雙層和重構技術。
下面進行更詳細的闡述。
1.掃描技術
掃描是歷史報刊數字化制作流程中的關鍵,因為后續工作完全基于掃描后得到的TIF圖片,其掃描質量、分辨率的選擇、所使用的設備和參數設定都對后期制作有重要影響。特別是分辨率的選擇,需要考慮到當代印刷術和近代的印刷術,當代彩色報刊的印刷一般要求彩色圖片在200~300dpi即可,既不宜過低也不宜過高,而近代的印刷主要是以鉛印、油印等為主,歷史報刊的掃描精度一般采用300~600dpi,其目的是為了保存更多的細節,更具參考和研究價值。掃描精度越高,所得到掃描圖片的容量也越大,因此,在選擇掃描精度的時候也需要考慮硬件方面的存儲容量。
由于報刊在印刷時是靠細小點陣來顯示圖像,并不是連續的色彩,高精度掃描會掃描出網狀條紋,這種情況可能會降低OCR軟件的處理速度?,F在許多掃描儀有去除網紋的功能,可以解決此類問題。對于沒有去除網紋功能的掃描儀,如對圖像要求不高的話,可用降低掃描分辨率的辦法。因此,如果考慮到下一步的文字識別率, 5號以上字體使用300dpi掃描,6號、7號字體使用400~600dpi掃描。綜合考慮上述因素,可以統一使用400dpi左右的掃描精度。
紙質報紙和縮微膠片掃描所使用的設備和參數設定也有所差別,紙質報紙一般使用大幅面的快速掃描設備,而縮微膠片掃描儀在掃描前需要進行預先光學處理,目的是為了達到和紙質掃描相同的分辨率。
OCR技術原理是對光學儀器產生的影像(比如掃描圖片)進行處理,消除一些影響識別的可忽略因素(自動或者手工),將影像進行區域分割,使之成為可以獨立識別的單元,然后從這些影響單元中提取形態特征,再與標準特征庫中的數據進行對比,根據對比的結果決定該單元的識別結果。由于不確定因素較多,比如掃描設備的質量、掃描資料的質量、掃描精度、識別軟件、學習和測試樣本等都會影響到識別的準確率。
文字識別之前的影像預處理是該過程中需要處理問題最多的階段,其中包括影像的正規化、除噪聲、圖像矯正、圖文分析、文字行與字分離等步驟。舉例說明,對于歷史報刊而言,如果其掃描圖片出現傾斜,超出計算機自動識別的誤差范圍,就需要就行圖像旋轉矯正;如果原始報刊本身由于存放時間過長,出現污點裂痕較多,影響到正常文字的識別,那么就需要將掃描圖片上的這些污點裂痕去除、背景化;此外,早期報紙有豎排版,在行、字分離上需要進行特殊處理。
從識別技術的難度角度來看,印刷體識別相對要容易、正確率更高一些,因此對于歷史報刊而言,只要預處理做得比較完善,其自動識別不會產生過多的錯誤。為了保證更高的文字正確率(比如差錯率在萬分之一以下),需要進行校對。校對包括軟件自動校對和人工校對,自動校對是根據自然語言處理技術對識別出的文字語句的正確性進行判斷和標注,然后進行糾錯;人工校對是完全依賴校對員的判斷。OCR的校對一般都是結合自動和人工兩種方式進行反復多遍的排查糾錯。
3.元數據抽取和標引技術
在建立全文數據庫、圖片數據庫和版式文件數據庫之前,需要對文章進行元數據抽取和標引,其目的是從多角度對文章、圖片和版面文件進行標注說明,以完善檢索系統。文章的元數據主要包括題名信息、作者信息、來源信息、關鍵詞信息、摘要信息、引文信息、外部特征信息等。對于報刊而言,題名信息、作者信息、來源信息一般都在版面上明確標出,在OCR識別的版面區域劃分過程中獲得相應的信息;而對于其他元數據,比如關鍵詞信息、摘要信息、引文信息等,因為沒有明確標出,需要從報刊正文中提取,由于歷史報刊數字化需要在短時間內處理海量的報刊文章,依靠人工無法完成,所以必須要進行元數據的自動抽取,需要結合自然語言處理、機器學習等技術。
在文本中抽取元數據標引,可分為全關鍵詞標引和主關鍵詞標引。自動標引過程與人工標引過程相似,其特點是標引速度快,標引的前后一致性好,在隨機存儲介質容量允許、軟件檢索功能具備的情況下,可以實現文摘、甚至全文的無人工標引自動檢索。目前自動標引系統抽出的表述文獻主題的主關鍵詞準確性較差,還不能完全代替人工標引。
4.版式文件制作技術
版式文件是一種具有版權保護、加密、防止非法復制、防止屏幕拷貝、能夠全面展示版面多媒體內容和樣式、并且能夠精確輸出到打印設備的文件格式,目前比較流行的版式文件是Adobe公司的PDF,國內北大方正采用了CEB,另外還有epub等。報刊的版式文件一般采用PDF格式。
制作版式文件是歷史報刊數字化的一項重要工作,其意義有以下幾個方面:(1)首先通過版式文件能夠直觀地展示歷史報刊的外觀,包括版面布局、文字樣式和圖片等。(2)支持版面檢索,在雙平臺檢索平臺通過關鍵字檢索就能找到包含關鍵字的版面。(3)支持再印刷,矢量字體的版式文件能夠進行更大幅面的印刷輸出,不會有字體的變形。(4)標準化的文件格式便于存儲和交換。
目前歷史報刊數字化的PDF版式文件制作有兩種技術:雙層和重構。對于前期歷史報刊而言,因為沒有對應的電子版面文件,所以需要制作雙層或者重構PDF。制作雙層PDF的重點在于掃描圖片處理成合適清晰度的壓縮圖片用于雙層PDF的上層圖片層,并將文本按照原始版面結構重排并與圖片層對應,形成隱藏的下層文字層;重構PDF則是利用圖片和文本數據按照原始版面結構進行整版的圖文混合重排,是單層結構。這兩種PDF的主要區別有以下幾方面:
(1)在PDF文件結構方面:雙層PDF,顧名思義,該PDF邏輯上具有兩層(一層純圖片層、一層純文本層),上層是用于瀏覽的可視圖片層(為了避免文件體積過大,該圖片層一般使用高清掃描圖片的壓縮格式),能夠瀏覽版面掃描原貌;下層是用于文字檢索的隱藏文本層(瀏覽時不可見),文本層中的文字就是版式圖片經OCR識別校正后的文本,它與上層圖片層版式圖片中的文字是一一對應的,一個是圖片化文字、一個是文本化的文字。這樣形成的雙層PDF既可以100%保留原始版面效果,又可以通過下層的文字信息支持選擇、復制、文字檢索等功能。重構PDF,是當代流行的單層圖文混排結構。
(2)在PDF版式重排方面:對于歷史報刊而言,雙層和重構PDF都要進行相應的版面重排,但是雙層PDF僅對其文字層的文字按照原始版面位置進行重排和對應;而重構PDF則要按照當今的圖文混排方式重現原始版面的樣貌,所以制作方面工作量要大一些。對于組版出版數字化之后的近期歷史報刊而言,由于已經存在可印刷的數字PS版面文件和對應的數字矢量字庫,而且這些PS版面文件可以精確地批量生成當今流行的圖文混排的PDF版,不必再進行版面重排,就沒有制作雙層或者重構PDF之說了。
(3)在視覺瀏覽方面:雙層PDF是100%保留掃描版面視覺效果,但受圖片層的精度所限,其中的文字縮至較小時會產生字體變形,而放大到一定程度字體會產生馬賽克模糊;重構PDF中的文字是矢量字體,可對字體進行任意縮放,保持字體邊緣依然光滑,字體色素不會丟失,因此不會變形和模糊。但是,重構PDF中的文字字體可能與原始字體有所差別。特別是早期鉛字或者油印的報刊,由于沒有對應的數字矢量字庫,所以無法100%保留原始效果。但數字化以后的歷史版面,就不存在這個問題。
(4)在用于印刷方面:同視覺瀏覽方面相類似,雙層PDF是100%保留掃描版面視覺效果(原汁原味),但受圖片層的精度所限,不能進行大幅的放大印刷,字體會產生馬賽克模糊。對此可以直接使用修正后的高清TIF掃描圖片進行大幅面的印刷。重構PDF支持任意放大的印刷,字體邊緣光滑清晰,不會產生變形和模糊,印刷質量好于雙層PDF。
(5)在版式文字檢索和定位方面:雙層和重構PDF都支持版面文字檢索和定位,在檢索速度上,雙層的速度慢于重構,因為雙層PDF的文件較大。
(6)在存儲容量方面:重構PDF文件的存儲容量比雙層PDF文件小得多,一般是其1/4至1/6左右。因此重構PDF文件的打開和網絡傳輸都要比雙層PDF快,更適合于網絡瀏覽。
(7)在文字差錯率方面:理論上,歷史報刊數字化的文字差錯率和PDF采用雙層和重構并無關系,差錯率只和OCR識別準確率和人工校正等有關。在這方面,雙層和重構的差別在于:對于雙層PDF來說,即使文字層有錯字,由于其本身是隱藏的(上層是可視圖片),也不會被看見,但會在文本檢索和復制過程中體現出來;對于重構PDF來說,文字如果有錯誤,則直接能看到。出錯率的產生,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原始掃描圖的修正、文字識別準確率、校改人員的責任心、新聞常識、歷史經驗和承接公司的項目管理經驗等。
(8)在渠道方面:雙層PDF適合在本地電腦和局域網上瀏覽,重構PDF除本地電腦和局域網上之外,也適合在互聯網上、手機、平板電腦、戶外大屏上瀏覽。
(9)在專輯出品方面:這兩種技術都能夠滿足個性化專輯出品的需求。
(10)費用方面:由于重構PDF的制作工作量相對大一些,所以制作重構PDF的費用比雙層PDF高15%~20%左右。
總的來說,實施歷史報刊數字化項目,如果僅從保護、存檔的角度考慮,那么掃描歷史報版面建立圖片數據庫,進而進行文字識別、校正、標引、入庫、建立全文數據庫和檢索網站即可;如果進一步從滿足版式檢索和PDF瀏覽功能考慮,可采用雙層PDF技術;如果考慮未來媒體終端的應用(例如蘋果的iPhone手機、iPad平板電腦)、開發更多的衍生產品,那么可采用重構PDF的技術方案。
總 結
國內從事這一領域的廠商采用不同的解決方案。在選擇解決方案的時候,首先要以保證質量為最基礎的條件,然后再考慮技術方案、價格、知識產權保護、再開發再利用等因素。歷史報刊數字化是一項尊重歷史、保護歷史資料、挖掘資料價值的工程,讓塵封的珍貴報刊通過現代信息技術以一種嶄新的面貌呈現在讀者面前,體現了社會責任和文化創新精神,保護與開發并存,讓歷史報刊重新面對公眾,為了解和研究中國近現代新聞發展歷史提供豐富的信息源泉。
參考文獻:
篇4
[關鍵詞] 編輯資源 概念 組成要素 變革
[中圖分類號] G23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9-5853 (2014) 01-0035-03
近年來,在文化產業高速發展的背景下,傳媒業、出版業的市場競爭趨于激烈,展開了從內容、價格、人才、設備等不同層面的爭奪戰。作為各類傳媒、出版活動的策劃者、設計者和執行者的編輯在其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編輯資源”一詞也頻繁地出現在編輯工作和研究視野之中。特別是在計算機與網絡不斷普及、網絡技術高速發展和網絡用戶日益增多的新媒體環境下,從學術理論層面界定編輯資源的概念,厘清編輯資源的要素組成,關注編輯資源的發展變革,從而尋求整合與開發編輯資源的路徑,對編輯工作的數字化轉型,順應現代社會的需求是十分必要的。
編輯在現代漢語中有各種解釋,從語義學的角度考察,東漢許慎《說文解字》載:“編,次簡也”,“輯,車輿也?!薄熬帯焙汀拜嫛倍际且环N活動,“編”是排列竹簡,“輯”是整理集中,即對文字、符號等信息進行收集整理,使之集中有序,以便傳播的活動[1]。在現代社會,編輯指新聞出版機構對資料或信息作品進行組織、選擇、整理、加工的社會文化實踐活動,同時,人們把從事編輯活動的勞動群體也稱之為編輯,指稱一種職業身份。
資源一詞在《辭?!返慕忉屖?,“(1)資財的來源。一般指天然的財源。(2)一國或一定地區內擁有的物力、財力、人力等物質要素的總稱。分為自然資源和社會資源兩大類。前者如陽光、空氣、水、土地、森林、草原、動物、礦藏等;后者包括人力資源、信息資源以及勞動創造的物質財富”[2]。
綜上所述,應該這樣來理解編輯資源概念:首先,編輯資源中的編輯定義應該包括工作活動和職業身份雙重含義,因此編輯資源就是有著職業身份的編輯(人)在進行編輯(工作實踐)中所運用到的資源總和,包括顯性的以“單位人”角色獲取的工作資源和隱性的以“社會人”角色獲取的個人資源兩部分。但編輯工作的職業特點,使編輯(人)的工作和生活這兩個領域的界線無法絕對分開,因此編輯資源在行為主體認定上涵蓋工作活動和職業身份兩個部分。其次,編輯資源的“資源”主要指開展編輯活動所需的社會資源。編輯是一種社會文化現象,是參與制作包括書籍、期刊、報紙、廣播等各種形式物質媒介的社會行為,這界定了自然資源不屬于編輯資源的范疇,編輯資源是包含“物質資源”和“非物質資源”如關系資源、信息資源的綜合體。
編輯資源是編輯活動中涉及的社會資源的總和,那編輯資源具體包括哪些內容要素呢?要回答這個問題,必須以整體的、系統的觀點考察編輯活動。編輯是一種社會文化實踐活動,人類文化由生產、傳播、接受三個環節組成,編輯屬于傳播環節,是發生在生產和接受、作者與受眾之間的活動,聯系著作者和受眾,具有信息傳播的中介性。同時編輯活動是在作者有了創造動機或實踐、受眾有了接受欲望和行為以后才產生的,編輯在社會文化創造上要依附于作者和受眾才能夠完成,因此,編輯活動具有明顯的依附性。據此,編輯資源應當包括以下四個要素。
2.1 作者資源
指編輯個人或編輯部整體擁有的作者隊伍數量的多少與質量的高低,是人才資源的重要組成部分。作者資源除了狹義上的作品創作者外,還包括出版經紀人、版權公司等?!皟热轂橥酢边@句話的提出本身就證明了作者資源的重要性。作者資源是編輯活動的源頭,處于出版產業鏈中的主導地位。一位成功的圖書編輯最重要的資源就是作者資源。近年來,爭奪優質作者資源的現象十分突出,作者資源大戰愈演愈烈。挖掘、實現優秀作者的價值,培育、開發優質作者資源,已經成為編輯工作的重要任務。
2.2 內容資源
指編輯活動擁有的信息資源,即以文稿為主體的精神文化產品及其載體,主要包括作者稿件、讀者來信、報刊資料等,還包括在編輯活動中用到的政治形勢、思想潮流、文化心理、道德法令、經濟數據等相關知識。內容資源是編輯活動的最初信源,是編輯活動的起點,實現對內容資源的優化加工是編輯活動的目的所在。對內容資源的收集、占有、分析、選擇決定了編輯活動的質量和效果。
2.3 平臺資源
主要指編輯工作的環境或條件等物質性資源。換言之,是編輯處理文稿,進行編排,讓信息在流動中完成產生、傳播、變化、更新的基本物質條件,包括辦公工具、技術設備、交通工具、通訊工具、辦公場所等。這些是編輯工作必需的硬件保證,對編輯產品的特性和質量、編輯效果的實現與發揮具有重要的制約作用。
2.4 受眾資源
編輯活動的受眾對象,一般指讀者、聽眾、觀眾在內的普通社會公眾。受眾是編輯活動的服務對象,是編輯活動開展的前提與基礎,也是內容產品傳播的目的地,是編輯產品實現市場價值和社會價值的基本條件。
隨著網絡技術與信息技術的發展,數字化時代已經到來。媒介內容被統一為數字信息,通過數字集成平臺傳遞給受眾。這對傳統出版業在書籍出版、發行、營銷、品牌構建等方面產生了重要的影響,數字化的轉型與升級迫在眉睫。編輯工作本身帶有信息化屬性,在數字信息技術巨大力量沖擊下,編輯資源面臨巨大變革,作者資源、內容資源、媒介資源和受眾資源都發生了相應的變化,使編輯活動具有顯著的數字化時代特征。
3.1 作者資源的多元化與競爭化
當前,作者資源呈現出多元化和競爭化的特征。以前的作者多來自于高等學校、科研機構、學術團體、行業協會等具有相當知識水平、著作能力的領域,出版書籍被認為是高水平、高能力、高地位的體現。但隨著知識社會的到來,人們受教育水平的提高,這種單一的作者來源被打破。在網絡上涌現出一大批高起點、高水平的年輕作者,尤其是網絡,日益成為作者資源的重要組成部分。他們來自于社會的各個層面,身份各異,有學生、白領、公務員、商人,甚至很多是沒有固定工作單位的自由撰稿人。同時,隨著出版業市場化進程的加快和數字出版的發展,作者資源又有了新的組成來源。比如作家經紀人群體,他們全權負責作家作品的版權和其他合作事宜,編輯商討出版事宜都是通過作家經紀人,而非直接面對作者本人。這種作者資源的多元化,一方面使出版機構擁有優化選擇的空間,另一方面良莠不齊的作者資源又使得優質作者資源稀缺,加劇了對作者資源的競爭。在出版競爭中,對作者資源尤其是知名作者的競爭越來越激烈。各出版機構為了爭奪作者資源尤其是優質作者資源而采取不同手段,比如利用高版稅、高稿酬等各種優惠政策和優質服務來贏得作者資源,編輯對作者資源的開發和維護需要付出比以往更多更大的努力。
3.2 內容資源的海量化與碎片化
隨著互聯網的飛速發展,“不論是平面媒體的文字圖表,還是電子媒介的圖像影音都被數字化為二進制的信息流”[3]。編輯活動掌控的內容資源也多表現為網絡化的信息資源,呈現出海量化特征。互聯網以它的開放性、包容性、吸納性,成為一個集各種信息資源為一體的數字化資源網。網絡信息資源無所不包,豐富多樣,覆蓋不同學科、不同領域、不同地區、不同語言。各類學術信息、商業信息、政府信息、個人信息以文本、圖像、聲音、軟件、數據庫等多種形式混合存在于網絡當中。同時由于網絡的便利性,為出版機構提供信息、稿件、著作的企業、單位與個人數量劇增,作者資源的增加也促進了內容資源的豐富。但這也是一個信息碎片化的時代,人們在泛濫的信息潮流中迷失和焦慮。這時候編輯活動的重要性就顯現出來。經過編輯策劃、選擇、把關、優化等環節的內容資源才是可靠的、值得信任的。特別是在數字出版方興未艾、急速發展的今天,只有重視并強化編輯工作在內容資源上的職能,保證信息的可靠性、科學性,數字出版物的內容質量才能得到保障,才能符合社會需要,便于受眾接受、利用,才有利于數字出版的良性發展。
3.3 平臺資源的網絡化與融合化
在高度信息化的時代,計算機和互聯網技術在編輯活動中得到廣泛應用,編輯活動在平臺資源上已經實現網絡化,改變了以往編輯部工作“剪刀、膠水、筆”的落后狀態。大量的文字處理軟件、圖形軟件、校對軟件等廣泛運用于編輯工作。編輯工作方式也實現了網絡化變革,編輯活動過程中的各種反饋、補充、更新,以及編輯成果的傳播,都可以通過網絡輕松快捷地完成。編輯工作無紙化、稿件審理網絡化、編排校一體化已經成為現實。不少編輯部在媒介融合的語境下,嘗試整合策劃、采集、加工、制作、協調等編輯流程,建立了新的數字化、集約化、互動性的綜合編輯工作平臺,實現了平臺資源的融合化。在融合化工作平臺上,編輯人員可以輕松地接收、傳遞稿件,在線與作者交流意見或討論問題,利用網絡強大的傳輸功能與檢索功能對稿件作出客觀、可信的鑒定,選擇對口的評審專家,應用光盤技術和網絡技術編輯制作光盤將論文送上互聯網等[4],極大地消除了過去編輯工作速度慢、效率低、資源利用率差、難以協調合作等弊端,適應了數字化環境下編輯活動信息網絡化、聯動化、融合化的發展趨勢。
3.4 受眾資源的細分化與個性化
受眾資源是編輯資源中最活躍的因素,在編輯活動的各個環節都在或明或暗、或強或弱地起著制約作用,有時甚至決定了作者資源、內容資源、平臺資源變革的方向與進程。在很長一段時間,編輯活動受“傳者中心論”影響,忽視受眾需求,缺乏明確、具體的受眾觀念。隨著時代的進步和社會的變化,出版業、傳媒業日益發達,書籍、報刊等傳播載體的品種與數量急劇增加,受眾資源被分割是必然趨勢。與此同時,社會人群分化為多個利益群體和不同收入階層,人們生活內容和生活方式多樣化,導致受眾群體的分化和多元趨勢越來越明顯,群體間的興趣差異和信息需求區別日益顯著,共同興趣點減少,彼此信息需求的分野越來越明顯,呈現出日漸分流的趨向[5]。受眾隨著媒介技術手段的發展和渠道的變化而不斷發生著分化,受眾資源呈現出細分化的明顯特征。受眾資源的細分化意味著個性化受眾的涌現,特別是新媒體的流行,憑借其強大的互動性、復合性、快捷性、實時性迎合了不同受眾人群的需求。受眾能自由選擇更能體現其個性的新的信息傳播和交流方式,在媒介使用上更加個性化。這種個性化的選擇又促進了受眾資源的細分化,兩者相輔相成,互相推動。
4 結 語
數字時代編輯資源的巨大變革,給編輯工作帶來巨大挑戰?!按缶庉嫛钡乃枷肜砟钆c行為模式應運而生,其核心就是對編輯資源的整合運用,使其適應當前編輯理念、編輯組織方式、編輯手段等各方面的全面革新。在技術操作層面上,編輯人員要適應平臺資源的網絡化與融合化,熟練掌握計算機環境中的信息加工和編輯技術;在工作內容層面上,編輯人員要維護、保持、發展作者資源,捕捉、整合、延伸、優化內容資源,開發、拓展、擴大受眾資源。通過這些手段,挖掘編輯資源的潛在價值,實現編輯資源的增值,推動數字化“大編輯”時代編輯工作的發展與進步。
注 釋
[1]向新陽.編輯學概論[M].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1999:1
[2]辭海編輯委員會.辭海[Z].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1999:4082
[3]唐超. 數字報業時代信息的多重開發[J].中國報業,2007(1):46
篇5
【關鍵詞】全媒體;新媒體;新聞傳播
【中圖分類號】G210 【文獻標識碼】B
第十屆中國新聞傳播學科研究生學術年會2010年底在復旦大學新聞學院舉行。本屆年會共收到來自中國人民大學、清華大學、同濟大學、中國青年政治學院、復旦大學、山東大學、西南政法大學、蘇州大學、四川大學、上海大學等十余所知名高校的來稿118篇,最終入選宣講論文30篇。
2010年無疑是各種新媒體迅速發展的一年,借著2010上海世博會的契機,報網互動、博客、微博、SNS、手機媒體、車載移動電視、移動互聯等蓬勃發展。在這樣一個媒體行業激烈的變革與轉型、機遇與挑戰并存的時期,本次年會以“全媒體時代的新聞傳播”為主題,特設學界和業界專家組成的高峰論壇,旨在推動全國新聞傳播學科研究生對于全媒體時代新聞傳播學科相關研究的關注,為全媒體傳播環境下的新聞傳播學科的發展提供啟發和思路。
一、全媒體時代:新聞生產與受眾研究
在全媒體的新聞傳播環境中,參會的嘉賓和入選的論文首先關注的都是理論部分的新聞生產與受眾研究。
臺灣傳播管理研究協會理事長、原臺灣銘傳大學新聞傳播學院院長楊志弘博士認為,數字信息傳播的融合趨勢包括內容融合和渠道融合,在人人都是導演、記者、專家的時代,新聞生產者和消費者的界限已經模糊,媒體已經走向公共理性,即由“中心控制”走向“協同服務”,由“同質競爭”走向“異質競爭”,由“利潤最大化”走向“價值最大”。
復旦大學新聞學院碩士生王云娜把關注點著眼于符號學原理及敘事系統上,通過《新聞調查》中的“網癮之戒”的例子,進行微觀樣本分析。
而復旦大學新聞學院碩士生傅盛裕則以20世紀80年代、90年代和21世紀的歷史分期為時間規制,將深度報道作為分析對象,透過新聞生產社會學的視野對深度報道由“啟蒙”到“監督”再到“記錄”的功能轉型進行了宏觀研究。
清華大學新聞傳播學碩士生鄭恩重點關注借由新媒體造勢而發展起來的新媒體,在研究中提出,新媒體作為與傳統媒體互補的媒介渠道,在今后的發展中應該首先提升“公共性空間”,強化“言論平臺”。
同濟大學傳播學碩士生陳慧琳認為公民媒介素養的高低,不僅影響到傳媒業本身的發展,更關系到公民科學正確地使用傳媒,由此建立了一個科學的有關媒介素養測量指標的測量模型,并在此基礎上驗證了其正確性。
山東大學傳播學碩士生張夕從媒介環境入手,分析闡述了全媒體時代的受眾特點、受眾研究的核心以及跨學科的研究視角,進而得出了“在全媒體時代,受眾研究的最大成果,可能是顛覆‘受眾’這個詞本身”的結論。
二、全媒體時代:媒介報道與社會責任
在全媒體時代,如何使媒介報道與社會責任達到和諧統一,是學界一直關注的問題,全媒體時代中的媒介報道因其影響力增大,應當更加注重社會責任的闡釋。
北京大學新聞傳播學院副教授胡泳闡釋了公民新聞的幾種形式:新聞評論、另類編輯、事實核查、草根報道,并總結了公民新聞在“政治責任”“信息政治”“抗爭政治”和“象征政治”等方面的獨特創造和意義。
中國人民大學新聞學院博士生董晨宇、黃彪文將關注點集中在了大眾媒體在公共事件報道中的敘事邏輯,并且試圖利用敘事學視角解剖這一邏輯特點。他們發現,在新聞故事的敘述中,新聞文本偏愛尋求事件背后的“母題”,將某一社會沖突事件與公眾熟悉的民生、民權、民族等故事母題相結合。
復旦大學新聞學院碩士生劉燁鑫和吳薇通過研究對比上海世博會的報道,看到了黨性統一原則下不同媒體,由于地域不同、特色各異以及媒體級別的高低,地方媒體在報道中也會靈活處理,各有側重,關注程度和新聞著眼點都有不同。
復旦大學新聞學院碩士生周豪從分析歷史語境的角度,在還原提出“政治家辦報”背景的基礎上,考察了其思想脈絡和主要所指,沿著我國社會主義改革和發展軌跡,賦予其時代創新元素和不同政治承載。
上海大學影視學院博士生王建磊運用框架理論對收集的公民視頻新聞樣本展開了試驗設計,通過各種假設及實驗,最終證明了公民視頻新聞的傳播結構引起了受眾信息接受量(認知層面)的變化;公民視頻新聞被認為具有較高的可信度,其傳播的價值觀點能夠引起受眾態度和看法(心理層面)的改變。
中國青年政治學院新聞與傳播系碩士生莊孜運用制度經濟學原理中的路徑依賴理論、交易成本、囚徒困境等理論框架,對新聞腐敗現象原因及對策的問題展開研究,認為尋租方與新聞從業者間存在一種“合理”的交易成本,這種個人或集體的歷史尋租的錯誤元行為,成為后期行為的依賴路徑與行為慣性,并最終成為一種無效的鎖定狀態。
中國青年政治學院新聞與傳播系碩士生盧江南把關注點放在了傳媒與中國社會變遷的互動關系上,認為根據社會的新變化,及時調整經營體制,熟悉市場運作法則,更新報道理念,方能重塑黨報在傳播市場中的主流地位。
上海大學影視學院新聞傳播學碩士生樊中華對知識分子在《南方周末》評論版上的新聞實踐進行了系統分析,考察了知識分子對網絡等新興媒介的利用,發現了新媒體對知識分子獨立性言論的擴散及影響力建設,以此呈現全媒體時代知識分子影響力的全生態景觀。
三、全媒體時代:媒介發展與媒介變革
隨著科技的進步,媒介的發展是全媒體時代不變的規則,媒介發展到一定程度導致的媒介變革是全媒體時代的常態。
復旦大學新聞學院博士生劉兆明認為傳統報業在數字化方面的種種探索,基本上都是以“報”為核心、為基礎形態來展開的。他通過研究傳統報業應對新媒體沖擊下的不同數字化轉型模式選擇及其得失,探尋到了建立適應于新媒體時代的傳播環境的報業運作模式:以數字化的技術手段為依托,反周期出版、受眾中心與個性化定制。
中國人民大學新聞學院博士生馬海燕認為中國社會應當構建弱勢群體話語權有效表達的訴求和保障機制,對特權階層的話語權要進行必要限制以及擴大知識階層的表達權,這樣才能使媒體話語權做到更好地再分配。
復旦大學新聞學院碩士生單穎文從全媒體化情境下手機媒體所展示的特性出發,分析了手機媒體在全媒體中所承擔的功能,主要包括了與傳統媒體更有效融合以及使傳者與受者間迅速進行了角色轉換。
復旦大學新聞學院碩士生?;莼荨铞巍俏?、方兆玉選擇了“世紀佳緣”這一交友網站作為研究對象,基于卡茲的使用與滿足理論,分析得出這類的交友網站主要是因其網絡相親特性、網站品牌服務、方便有針對性等優勢吸引著單身男女,越來越成為婚戀市場上的主流。但其也存在著一些亟待改進的問題,比如隱私信息的泄露、信息審核不夠嚴密等。
四、全媒體時代:媒介呈現與大眾文化
在全媒體時代,不同的媒介形式呈現出不同的媒介圖景,進而影響到不同的大眾文化。
復旦大學新聞學院陸曄教授認為,報紙、電視等大眾媒介對應的社會空間分別的個人的、家庭的,而大屏幕將對公共空間和社會生活產生巨大影響,她以紐約時代廣場、香港旺角商業區、上海五角場等擁有大屏幕的區域為例,歸納了大屏幕的私人表達、集體消費等功能,并嘗試探索“新媒體技術對物理空間的重塑折射出什么樣的政治、經濟、文化與權力的關系及其互動過程?”這一問題。
復旦大學新聞學院碩士生邱悅通過分析《斗牛士》和《色,戒》這兩部電影的表現手法,并結合當代心理學對片中人物與情節設定進行初步的心理分析,力圖探討西方與東方視角下的這一共同主題的內涵及其異同點。對這兩部成功先例的研究。
復旦大學新聞學院碩士生李想采用文本分析的方法來比較《淹沒》與《沿江而上》,從主題、視角、導演情感表達和鏡頭運用四個方面闡述兩部影片的異同,考察中西方鏡頭里的中國樣貌,并進一步探討兩位導演的拍攝動機、立場和身份意識。
四川大學文學與新聞學院傳播學碩士生羅雪晴以《成都商報》、《湖南日報》、《羊城晚報》自1998年1月1日至2009年12月31日期間的所有報紙為樣本框研究,認為媒體在城市流浪乞討人員議題呈現中的偏向以及一系列的媒體排斥行為,最終造成了城市流浪乞討人員在媒體的視野內被代言、被邊緣化的社會處境。
西南政法大學新聞傳播學院碩士生劉金麗以《人民日報》對于政府形象的報道為主要研究對象,通過對其十六大大以來的政府報道進行框架分析和內容分析,考察在社會結構日益分化的轉型期,我國主流媒體如何構建政府形象,并揭示在宏大敘事和簡單概括的理論背后,政府形象再現過程中存在的問題。
復旦大學新聞學院碩士生陰良以“使用與滿足”為理論背景,以“人人網”為例,通過各種數據分析得出孤獨感和SNS使用之間是有正向相關關系,社會認同的某些方面和SNS的使用也是有關系的,而和“娛樂”、“搜集信息”等相比,“孤獨”、“社會認同”能否被確定為網絡使用動機的一種,還有待驗證。
蘇州大學鳳凰傳媒學院碩士生陸國靜對準了在網絡發展下不斷壯大的同人女群體與耽美文化,運用了內斯特•鮑曼(Ernest Bormann)的“幻想主題修辭批評”方法,對網絡場域中的耽美文化進行觀察和詮釋。
復旦大學歷史系博士生許靜波通過三十年代中期香港的《工商日報》,文本中存在著大量對于上海都市文明的描繪和想象,呈現出兩個不同的趨向,指出一方面來自于《工商日報》管理層和編輯層自身對于上海文化的觀感,另一方面則更深反映了香港社會凝聚過程中的“無根”狀態及對都市化及其所引發的消費主義、享樂主義等附加影響的復雜心態。
中國青年政治學院新聞系碩士生畢琳選取《申報》社會新聞中的女性形象進行分析,認為不僅要關注媒體塑造了怎樣的女性形象,還要探究媒介塑造出此種女性形象的影響和深層原因,論證大眾傳媒在兩性平衡發展中應該發揮積極作用,做到及時地反映社會現實,創造積極的輿論導向的作用。
五、全媒體時代:人際傳播與健康傳播
除了大眾傳播以外,人際傳播和健康傳播也是當下新聞傳播學科研究的熱點,在全媒體時代的今天,論文的入圍作者也把關注點投向了它們。
中國人民大學新聞學院碩士生何睿、任德舉認為寢室空間作為大學生日常的生活、學習等綜合區間,對大學生人際傳播以及心身發展有著重要作用。
復旦大學新聞學院碩士生董依明從人際傳播學角度出發,以“人人網”為研究對象,解析了在Web2.0時代,中國SNS社交網絡之所以能吸引用戶眼球,不斷提升用戶對社交網絡的粘著度與忠誠度,主要是因為它確保了虛擬交友網絡的真實性,更新加強了人際互動,滿足用戶情感與心理需求以及其高效率的傳播信息渠道。
復旦大學新聞學院碩士生李怡認為人際傳播是在培養與維持目標受眾關系時,一種可控性強且雙向對稱的、利于達到樹立組織形象以及危機管理目的的公共關系手段。
復旦大學新聞學院碩士生陳思認為全媒體時代的到來,迫使傳者機構進行自身的調整,引入全新的媒介組合方式和信息的渠道,需要一個能包含數字化特質的研究模式。她采用AISAS模型,對艾滋病預防知識的傳播效果進行了一個評估,并對以高學歷和較高社會地位人群為對象的戰略傳播策略提出了建議。
篇6
【關鍵詞】移動終端;數字出版物;版權保護技術;研究
1.引言
目前多數的DRM系統的授權策略是基于傳統訪問控制模型(DAC、MAC和RBAC),關注的是封閉環境下信息系統中的資源使用前的機密性和完整性。傳統訪問控制在權限規則執行前,主體S已擁有使用權限R,不能動態授權;傳統訪問控制不考慮操作的物理環境、資源狀態等上下文信息,內容使用過程不夠靈活,因此,不能很好地適用于目前開放式環境下應用繁雜的內容訪問和使用控制需求。移動數字出版版權保護使用控制模型是在使用控制模型UCON基礎上建立的一種移動數字版權保護模型。移動數字出版版權保護使用控制模型將使用控制決策作為一個獨立的模塊,整體模型結構簡單,管理容易且具適用性強。移動數字出版版權保護使用控制模型全面考慮使用規則和上下文信息,充分利用授權(Authorization)、義務(Obligation)和條件(Condition)三大決策要素實現了資源的分發控制、用戶動態授權管理和內容的使用控制。在使用UCON模型時,引入了基于角色的訪問控制機制,實現了角色職責分離和用戶動態授權的細粒度管理。移動數字出版版權保護使用控制模型內容使用控制模塊相對更更復雜,兼具用戶/角色控制和內容使用控制。
2.移動數字出版版權保護原理
移動數字出版版權保護使用控制模型工作原理如下:
(1)系統管理員(SystemAdministrator,SA)對DRM系統中的User進行屬性(Attribution)劃分,按角色(Role)為單位對User的權限R進行授權(Authorization)管理;
(2)在移動數字出版版權保護使用控制模型中,用戶的屬性是由SA分配,標識了用戶的能力和特征。通過用戶屬性(ATT(User))判斷使用者目前所具備的Role。
(3)移動數字出版版權保護使用控制模型使用控制決策包含授權(authorization)、義務(obligation)、條件(condition)三種決策策略,這些策略與連續性(Continuity)和可變性(Mutability)共同實現使用控制的決策過程。
(4)CP/SP賦予每一個客體資源唯一的標識號OID,并將客體資源的R分配給系統定義的Rotes,User通過申請/擔任某一角色,來獲得相應的權限。
(5)User使用客體資源前,通過DRM Client提交客體資源的OID和User所在可信計算平臺的硬件唯一標識號HID,需先向許可證服務器LS申請許可證。LS根據User擔當的Role查詢其擁有的R,生成許可證,分發給User。
(6)許可證包含客體資源使用的權限規則,檢查上下文信息和使用規則執行使用控制決策。
OMA DRM 2.0是目前使用最為廣泛的數字版權保護標準,移動數字出版版權保護使用控制模型參考OMA標準,根據目前移動出版實際運作情況及發展趨勢構建基于UCON模型的移動出版版權保護模型。移動數字出版版權保護使用控制模型的概念模型如圖1所示。
圖1 移動數字出版版權保護使用控制概念模型
目前移動數字出版具有多業務多平臺應用現象,移動數字出版版權保護使用控制模型包括數據分發子模塊和數據控制實施子模塊兩部分,分別用SRM和CRM體系結構。SRM負責Server整體的數據服務管理、定制與分發,不允許用戶隨意、非法下載客體資源(即使可以下載,服務器端系統和決策等也不會受到影響),允許RM控制外的用戶訪問客體資源。CRM細粒度地管理和控制已分發下載的數字資源在Client的使用情況,如使用時間、使用方式以及使用次數等。采用基于SRM和CRM協同作用的使用控制結構,移動數字出版版權保護使用’控制模型支持在線和離線兩種方式的訪問控制服務,可實現授權數字內容在多用戶多設備構成的內容共享域內的正常交換和使用,防止非授權使用和非法擴散,滿足目前多樣化的商業模式的數字版權保護需求。
3.移動數字出版版權保護使用控制模型結構
根據移動數字出版版權保護使用控制概念模型,我們給出了移動數字出版版.權保護使用控制模型結構,如圖2所示。移動數字出版版權保護使用控制模型包括數據提供平臺和數據使用平臺,前者根據后者的請求和可信度,為后者提供DRM內容和許可證;后者基于TPM,根據用戶安全等級、使用環境的完整性度量值和使用規則完成用戶對DRM內容的訪問控制和使用控制。
圖2 移動數字出版版權保護使用控制模型結構
4.移動數字出版版權保護使用控制模型性能分析
移動數字出版版權保護使用控制模型充分利用了使用控制的過程連續性和屬性可變性,滿足了開放環境對動態授權的要求。移動數字出版版權保護使用控制模型基于服務器-客戶端的結構,提高了模型的可管理性和可應用性。采用基于服務器端和客戶端的引用監控器實時監控整個訪問過程,主客體屬性可隨主體訪問行為而動態改變。引用監控器機制可基于軟件編程實現,過程簡單且易實現。移動數字出版版權保護使用控制模型數據使用模塊基于可信計算平臺,實現了用戶、USIM和終端平臺的完整性度量和完整性認證,提高了數據使用的安全性。數據提供模塊把信任度作為使用控制的重要決策,實現了基于角色的授權機制,使資源分發授權更加靈活、安全和簡便。
5.總結
使用了“問題提出--分析問題--解決方案――方案驗證”問題解決模式。首先,分析了目前開放網絡環境下移動數字版權保護存在的授權和訪問控制問題。然后,論文研究了移動數字出版版權保護過程和可信計算平臺。在此基礎上,我們提出了移動數字出版版權保護使用控制解決方案,詳細地介紹了移動數字出版版權保護使用控制模型構建思想、體系架構、邏輯描述和方案正確性驗證。最后,論文從工作機制和性能上分析了移動數字出版版權保護使用控制模型。
參考文獻
[1]J.He,Y.Geng and K.Pahlavan,Modeling Indoor TOA Ranging Error for Body Mounted Sensors,2012 IEEE 23nd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Personal Indoor and Mobile Radio Communications(PIMRC),Sydney,Australia Sep.2012(page 682-686).
[2]Y.Geng,J.Chen,K.Pahlavan,Motion detection using RF signals for the first responder in emergency operations:A PHASER project[C].2013 IEEE 24nd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Personal Indoor and Mobile Radio Communications(PIMRC),London,Britain Sep.2013.
[3]S.Li,Y.Geng,J.He,K.Pahlavan,Analysis of Three-dimensional Maximum Likelihood Algorithm for Capsule Endoscopy Localization,2012 5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Biomedical Engineering and Informatics(BMEI),Chongqing,China Oct.2012(page721-725).
[4]Y.Geng,J.He,H.Deng and K.Pahlavan,Modeling the Effect of Human Body on TOA Ranging for Indoor Human Tracking with Wrist Mounted Sensor,16th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Wireless Personal Multimedia Communications(WPMC),Atlantic City,NJ,Jun.2013.
[5]Y.Geng,J.He,K.Pahlavan,Modeling the Effect of Human Body on TOA Based Indoor Human Tracking[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Wireless Information Networks 20(4),306-317.
作者簡介:
李勁松(1972―),男,碩士研究生,現供職于重慶日報集團報業集團,主要研究方向:傳媒數字化。
篇7
關鍵詞 高校圖書館;移動圖書館;應用;發展
中圖分類號:G2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7597(2014)09-0146-02
從2000年開始,國外許多大學已開始了手機等移動信息服務的應用。在美國,南阿拉巴馬大學圖書館制定了“無屋頂圖書館計劃”,讀者通過使用PDA移動通信網實現在線目錄0PAC的館藏資料查詢。在我國,2003年12月,北京理工大學圖書館率先開通了移動短信信息服務平臺;2008年9月9日,中國國家數字圖書館開通了名為“掌上國圖”的移動數字圖書館;2009年以后,移動圖書館服務成為高校圖書館繼數字圖書館服務之后的新興服務方式,各大高校都積極進行著本校移動圖書館的建設。
1 移動圖書館概念及特點
移動圖書館源自英文Mobile Library譯詞,最早專指用作圖書館的大型交通工具,熟知的諸如“汽車圖書館”,但隨著移動信息技術的興起與普及,移動圖書館特指利用國際互聯網、無線移動網絡以及多媒體技術,使用戶不受時間、地點、空間的限制,通過使用各種移動設備,如智能手機、掌上電腦、平板電腦、IPad等,方便進行圖書館各類數字資源的查詢、瀏覽及獲取的新興服務模式。
移動圖書館的4個鮮明特點:
1)無時空限制的可移動性。移動圖書館使讀者借助無線網絡,隨時隨地、隨心所欲、通過手中的便攜設備上網登陸移動圖書館,訪問圖書館數字資源。
2)使用的方便快捷性。讀者利用手持輕便靈巧的移動終端載體如智能手機、IPad等,對圖書館集成管理系統、0PAC目錄查詢系統、專業數據庫、特色數據庫資源、一站式搜索等應用系統的利用。
3)信息資源的廣泛性。移動圖書館即揭示了圖書館已有數字資源,更是涵蓋了中外文圖書、學位論文、會議論文、報紙等各類資源,信息的無限化得到了海量體現。
4)個性化服務的體現性。用戶通過個人圖書館的設置與圖書館0PAC系統對接,實現館藏資源查詢、預約、續借、掛失、超期提醒移動服務,還可自由選擇咨詢問答、新聞、新書推薦、信息交流,體現讀者的自主性與隨意性,同時也體現出移動服務的主動性。
2 移動圖書館的服務模式及功能
1)SMS短信服務,是一種免費服務,利用手機短信功能廣泛進行具有信息認證和推送的簡單功能服務。
2)WAP圖書館服務,具有較高資費的服務,依托于無線網絡,讀者利用手持終端設備訪問圖書館的WAP網頁,實現書目查詢、續借及資料下載等需求。
3)APP圖書館移動服務客戶端。APP移動客戶端能夠實現圖書館與讀者的無縫鏈接。對高校學生來說主要是利用智能手機免費下載和離線方式使用圖書館已購買的APP,APP注重用戶體驗,集平臺、資源、社交等為一體?,F階段,WAP網與APP相結合的系統服務模式已成為移動圖書館的主要模式。
3 高校圖書館建設移動圖書館的優勢
3.1 讀者綜合素質優勢
高校圖書館讀者由教師和學生組成,數量龐大的智能化上網手機的普及奠定了高校圖書館建設移動圖書館的基礎,利用時間碎片進行隨處可讀、碎片閱讀的手機閱讀模式,正在成為人們的閱讀習慣。
3.2 高校圖書館已存在的數字資源優勢
從傳統圖書館到數字圖書館的發展,圖書館積累了豐富的館藏,使圖書館具備了將專業數據庫資源、電子期刊以及一些特色自建設資源及非書資源等進行資源數字化移動的物質基礎。
3.3 高校圖書館已具備的個性化服務意識
從傳統圖書館發展到數字化圖書館,為讀者提供個性化服務滿足個性化需求是圖書館發展的動力和追求的目標。在教學科研中,高校圖書館組織專業信息服務人員針對不同讀者的需求,提供文獻保障、動態跟蹤、定題文獻檢索等不定期的有針對性的個性化服務,確保教學科研工作的順利施實。
4 高校圖書館在建設移動圖書館中存在的問題
4.1 移動圖書館核心功能的缺失。
使用過移動圖書館APP的讀者都有這樣感覺,形式具備,想要的信息資源不足,主要提供圖書OPAC目錄查詢、預約、掛失、參考咨詢等圖書館事物服務,也就相當于PC版基礎業務服務向移動網絡的延伸,而讀者最常用的專業數據庫、特色數據庫處于不能進行全文完全查詢的缺失狀態,這幾乎是移動圖書館的致命缺陷。受技術與財力的影響,高校圖書館主要通過購買和與知名數據庫商合作開發APP這兩種方式進行移動圖書館信息服務。中國知網剛剛開通手機移動數據服務。書生、超星數字圖書館開通較早,數字資源數量偏向于圖書,受版權制約,專業期刊的大部分文獻資料使用與下載權還有未完全開通,APP內容更新不及時,時效性差。
4.2 沒有對移動圖書館做廣泛宣傳,缺少認知度
師生手機用戶數量龐大,但讓讀者養成利用手機登錄移動圖書館并不是一件簡單事情,更多依賴于圖書館自身對移動圖書館的大力宣傳與推廣,讓他們充分了解移動圖書館服務的功能及使用方式,體會它的方便快捷。但通過對高校圖書館主頁的調查,在主頁中能醒目看到有手機圖標、移動圖書館文字鏈接的屈指可數,大多圖書館都只是將其放在讀者服務子項中,這樣就比不上用文字直接鏈接的一目了然。南京大學圖書館主頁用大大的手機圖標,就能勾起讀者想點擊使用的好奇心。
4.3 網絡系統不穩定性,技術標準不統一
數字資源移動化需要強有力技術層面的支持,它不是圖書館單方面能解決的,表現在各個數據庫商為了保護企業利益,常導致數字資源格式的不統一,標準的不一致,為了使用不同的數據庫,常要下載不同的閱讀器,再加上各類型智能手機的操作系統各不相同,這些差異使不同格式的全文文件的轉換,產生了一定難度,不能下載,不能閱讀,或者網絡不暢,使下載、閱讀緩慢,雙方互動性不友好等等,這些不順暢的用戶體驗都會使移動圖書館失去對讀者的吸引力。
4.4 館員綜合素質的整體提高
數字時代的圖書館,在生存環境、技術環境、資源環境三方都發生了巨大變化, 面對海量的數字信息,圖書館員不僅能使用專業數據庫、各種搜索引擎,推送數字信息,還要在論壇與微博上成為給讀者提供在線信息服務的“網絡圖書館員”。館員利用自身業務技能,在眾多的APP軟件中,分析出哪些是免費且有實用價值的對讀者進行推介,更重要是培養讀者掌握獲取移動信息資源的技能,學會分析區別有用與無用的信息資源。但實際情況,我們的館員缺失傳統情報業務知識與現代信息技術的完美結合,接受和學習使用新技術的熱情不高,或者過分依賴于信息技術部人員,而沒有大局觀念,利用網絡信息技術服務于讀者是每個圖書館人的職責。
4.5 專業數據庫知識產權與版權的障礙
高校圖書館,訪問量最多的就是那些購買的專業數據庫,而這些數據庫的使用常受ID限制,這就是電子資源的知識產權與版權問題,但這個問題不是在這說幾句話就能解決的事,但它就是影響了移動圖書館開展信息化服務的深度。
總之,高校圖書館從來都是新技術使用的積極接受者,移動圖書館不是傳統圖書館服務轉移的介質,有其自身發展的特點與要求,在發展過程中,會遇到這樣那樣的問題,對這些問題,圖書館人要樹立正確的思想,積極的態度,做好扎實的基礎工作,提高綜合素質,才能利用好新技術,讓移動圖書館為讀者提供方便快捷的個性化信息服務,實現它的功能與作用。
參考文獻
[1]盛小利,韓正廣.利用第三方應用軟件實現移動信息素養的培養[J].農業圖書情報學刊,2013(12).
[2]徐士新,王敏,王惠.移動圖書館問題研究[J].淮海工學院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3(8).
作者簡介
篇8
〔關鍵詞〕數字出版;產業鏈;圖書館
DOI:10.3969/j.issn.1008-0821.2013.11.002
〔中圖分類號〕G250.1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8-0821(2013)11-0008-04
數字出版產業的蓬勃發展為出版機構和圖書館帶來了深遠的影響,尤其是給圖書館帶來了巨大的沖擊和挑戰,數字出版機構正在從資源、用戶、技術、服務等多方面與圖書館展開競爭,同時,出版資源的數字化也推動了不同類型的數字出版機構與圖書館在學術、教育、文化等多個領域展開合作。無論是圖書館還是數字出版機構都希望在數字出版產業鏈中發揮更大的作用。
1 數字出版產業鏈及其結構數字出版產業鏈的形成和發展,是衡量一個國家數字出版產業是否成熟的重要表現[1]。數字出版產業鏈是指由各類數字出版關聯企業所組成的數字出版機構聯盟,聯盟之中的各企業以數字出版價值鏈為基礎的,互相之間具有追加價值關系。由此可見,數字出版產業鏈是由各類獨立發展卻又相互聯系的數字出版機構組成,各類數字出版機構在產業鏈條中發揮各自的優勢,共同推動了數字出版的發展。數字出版產業鏈的基本結構可以分成上、中、下游3個部分。位于產業鏈上游的是數字資源內容提供商,數字出版產業鏈中游包括的整合數字內容資源的平臺商和數字出版技術提供商,數字產品和終端的銷售商位于產業鏈的下游[2]。
2 數字出版產業鏈中數字出版機構的類型與傳統出版機構的界定和組成相比,數字出版機構類型多樣、范圍廣泛。筆者認為,凡是所從事的生產經營活動與數字出版產業有關聯,就可以被界定為數字出版機構。從數字出版產業鏈的角度,可以將眾多的數字出版機構劃分為內容提供商、平臺運營商、技術開發商和終端分銷商。
2.1 內容提供商內容提供商是數字出版產業中的核心機構,其擁有海量的內容資源,位于數字出版產業鏈的上游。這類數字出版機構主要是通過銷售數字化內容來獲得贏利。因為出版的價值最終是通過出版物的內容來實現的,所以數字內容資源是各類數字出版機構的基本資源和生產條件。其實作者是最基本的數字內容提供者,但因其影響力有限,且往往需要借助一定的出版機構實現數字化出版,所以本文中的數字內容提供商主要包括:經過數字化轉型后的傳統出版機構和為出版市場提供海量素材的網絡原創文學。
2.2 平臺運營商平臺運營商構筑了一個信息資源共享平臺,將大量的數字內容資源整合到該平臺上,并可以實現數字內容資源和服務的增值,最終以數據庫的形式將數字化內容傳遞給下游的讀者,便于讀者檢索、閱讀和下載。平臺運營商連接上游的內容提供商和下游的數字產品分銷商以及最終的讀者用戶,處于數字出版產業鏈的中游位置,起到承上啟下的作用。各類平臺運營商主要是通過收費下載閱讀和網站廣告來獲得贏利。目前,發展比較好的主要包括以下幾類。一是數字化期刊群,例如中國知網、Elsevier Science Direct數據庫等;二是網絡原創文學平臺,如盛大文學;三是手機閱讀平臺,如:中國移動手機閱讀基地;四是綜合類門戶網站平臺,如新浪網。
3 技術開發商技術開發商引領了數字出版產業的發展,正是這些掌握數字出版技術的機構率先開展了數字出版的實踐,事實上,這類技術開發商成為早期數字出版的王者,例如亞馬遜、谷歌等。技術開發商通過數字技術、版權技術、信息技術、技術人才輸出等方式參與數字出版,是最早涉足數字出版領域的力量之一。數字出版離不開技術,理論上來看,技術開發商位于數字出版產業鏈中游,通過技術,將上游的數字化資源傳遞給下游的用戶。但技術開發商又不僅局限于產業鏈中游,在整個數字出版產業鏈中都可以看到技術開發商的身影,例如方正公司就定位于提供數字出版技術解決方案,其面向的是整個數字出版產業。上游的內容提供商、中游的平臺運營商、下游的終端分銷商都離不開技術開發商的支持,同時,它們中的很多機構本身就是技術開發商。
2.4 終端分銷商終端分銷商位于出版產業鏈下游,通過終端分銷商將最終的數字產品傳遞到消費者手中。終端分銷商主要包括兩類:一類是數字終端設備制造商;另一類是數字產品經銷商。數字終端設備制造商同時又是典型的基于技術的數字出版機構,通過制造和銷售數字閱讀設備獲得收益。讀者一定要借助一定的數字閱讀設備才能閱讀使用數字內容資源。數字產品經銷商直接銷售電子書等數字出版物,例如網上書店。從圖書館在數字出版產業鏈中所發揮的作用,也可以將圖書館可以看做是數字產品經銷商。隨著數字出版的發展,我們可以看到數字出版機構已經不滿足于僅局限在技術、內容或平臺領域的單一發展,紛紛在數字出版產業鏈條上拓展新的業務,努力向實現集技術、平臺、內容服務于一體的數字出版綜合運營商邁進。
3 數字出版機構與圖書館合作的必要性分析
3.1 數字化閱讀的需要數字化的閱讀環境引導讀者閱讀觀念的變化,讀者的閱讀動態又影響著出版機構和圖書館業務開展。數字出版機構和圖書館所提供的數字資源和服務存在著交叉重復的問題,但同時又各具優勢。因此,兩者應該相互溝通,有效解決數字時代出現的新問題。數字出版應該吸收圖書館領域專業信息理論對數字內容進行重新組織和處理,實現可以分類,標引,檢索數字內容,實現內容的分類提取和主題劃分,根據讀者的要求和興趣提供個性化服務。圖書館要跟上數字出版的步伐,必須更新理論觀念和管理方式,適應數字化發展。
3.2 統一技術標準的需要目前,在數字出版領域存在著嚴重的技術標準不統一現象,各類數字出版機構與圖書館之間由于使用的標準不同,其生產的數字產品格式多樣[3]。數字化格式的不統一給信息的存儲和轉化帶來了很多不便,對數字市場的推廣,業務的開展增加了負擔。解決文檔格式不統一、文檔轉換、版式標準化不僅需要強大的技術作支撐,更需要數字出版機構和圖書館在使用閱讀軟件和閱讀器問題上達成共識,推出一種互相兼容,統一的行業標準。通過合作建立統一的技術標準,還需要數字出版機構和圖書館行業的共同努力。
3.3 數字版權保護的需要數字圖書館資料的下載、拷貝、設置動態鏈接、數據庫建設方面容易涉及侵害到版權人利益。圖書館作為一個社會服務機構,沒有過多的能力與作者進行版權交易。如果讀者每次閱讀或下載網上傳播的數字化作品都要向版權所有者付費,圖書館數字化的代價將十分艱巨。圖書館依靠法律途徑解決版權問題,并不能完全避免侵權情況的產生。版權保護的不能單靠數字出版機構也不能單靠圖書館,只有在利益的天平上找到兩者合作的制衡點,雙方各自發揮優勢,揚長避短[4]。數字出版機構利用豐富的版權經驗,與圖書館一起承擔版權保護的任務,為數字圖書館建設提供版權問題解決方法和指引。
4 產業鏈視角下的數字出版機構與圖書館的合作策略 數字出版機構和圖書館的最終目的是一致的,都是為了推進并實現數字信息資源的最大化利用和廣泛共享,因此,兩者之間存在的一些競爭和矛盾,可以通過一定的合作模式得到緩解,最終使兩者走上協同創新的合作發展之路。對于數字出版產業鏈中不同類型的數字出版機構,內容提供商、平臺運營商、技術開發商和終端分銷商因各自擁有的優勢資源不同,分別分析圖書館與之合作的對策。
4.1 內容提供商與圖書館的合作
4.1.1 數字內容的館配供給數字環境下,數字內容提供商與圖書館的合作仍然應該以數字內容資源的館配供給為主[5],主要是電子書。通過合作,內容提供商可以通過銷售直接增加收入,圖書館從內容提供商那里直接獲得了大量的數字資源。盡管圖書館免費向讀者借閱的電子書可能會對出版機構的電子書銷售業績產生不利,使得美國六大出版商中的4家不向圖書館提供電子書,但是蘭登書屋(Random House)還是堅持與圖書館開展電子書合作,哈利·波特官方網站也明確表示會支持圖書館建設,用戶可以從圖書館的界面上找到和閱讀哈利·波特的電子書和有聲圖書[6]。同時,由于數字內容提供商在資源上占據優勢,還可以主動選擇圖書館的類型和合作方式等。其實,圖書館也可以主導一些與內容提供商的合作方式,例如,在數字圖書館中開設新書推介專欄,主動向讀者推薦優秀的數字出版物,相信內容提供商對此一定是持支持態度的。
4.1.2 相關業務數據的共享內容提供商類的數字出版機構和圖書館在各自開展業務的同時,必然掌握與自身業務相關的一些基本數據,兩者之間可以開展這些基本數據的共享合作。內容提供商可借助自己對市場動向、出版前沿信息等方面資源優勢,向圖書館提供參考數據,以便于圖書館更好地調整館藏結構,提高服務效率。反之,圖書館也可將讀者借閱與讀者對數字內容資源的需求情況的相關數據提供給數字出版機構,以便內容提供商及時調整出版選題和數字資源類型。通過調研數據的共享,可以使雙方更好地調整業務、開展數字出版服務,并節省雙方的時間和成本。
4.2 平臺運營商與圖書館的合作
4.2.1 簽訂平臺互惠協議數字出版產業鏈中游的平臺運營商與圖書館的合作實踐廣泛,在合作之初,簽訂雙方或多方的平臺互惠協議顯得尤為重要,共同協商制定出的互惠協議,例如,2012年牛津大學出版社與曼哈頓圖書館等達成協議,將通過大學出版社學術在線平臺(University Press Scholarship Online,簡稱UPSO)傳播學術圖書內容。該協議規定,兩個機構的所有附屬機構將有權使用和訪問2012年所有新加入到UPSO的內容[7]??梢詫⑴c各方起到促進和監督的作用,有利于合作的可持續發展,相應的會促進數字出版的發展。
4.2.2 建立資源共享平臺成為數字出版領域的平臺運營商,已經成為很多數字出版機構和圖書館的發展目標,它們紛紛利用各自的優勢構建的數字資源平臺,以搶奪讀者和數字資源。例如,2012年哈爾濱報業集團與哈爾濱市圖書館合作建立了資源共享平臺,實現了平臺內百萬種書目信息和全文資料的共享[8]。但目前我國各平臺運營商之間缺少有效地溝通,平臺重復建設,平臺之間數字資源交流不暢,影響了平臺的發展和數字資源的共享。若要數字出版長期可持續發展,平臺建設必不可少。平臺運營商應該和圖書館共同合作,共建可以實現資源共享的數字平臺,圖書館在合作中應發揮自己在數字資源標準制定方面的優勢,指導平臺構建。
4.3 技術開發商與圖書館的合作
4.3.1 各類數字出版技術合作圖書館的運作需要各類數字出版技術與信息傳輸技術,而圖書館在技術維護方面顯然不占優勢,因此需要通過合作,技術開發商提供技術支持。這些技術包括數字傳輸技術、數字復制技術、數字資源長期保存技術、數據庫建設與維護技術、數字標準格式轉化技術、數字兼容技術、數字資源訪問技術、數字內容加密技術、數字水印技術、DRM技術等。另外,自助出版的發展讓圖書館開發出版特色館藏資源成為可能,雙方還可在自助出版領域展開合作。自助出版技術開發商也愿意幫助圖書館,例如美國自助出版商Smashwords憑借其自助出版技術,隨時準備為全球公共圖書館提供技術支持,以幫助他們充分利用館藏資源優勢、建立社區型自助出版[9]。
4.3.2 開展數字出版技能培訓“授人以魚,不如授人與漁”,基于技術的數字出版機構還可以在數字技術培訓方面與圖書館開展合作。通過定期技術培訓課程,可以讓圖書館工作人員了解數字出版技術,從而幫助圖書館更好地開展數字出版服務。還可以借助圖書館平臺,面向讀者進行數字出版產品使用方面的技能培訓,以幫助讀者更好地獲取數字出版資源。
4.4 終端分銷商與圖書館的合作
4.4.1 數字產品經銷商與圖書館的合作通過數字產品經銷商,數字產品最終傳遞到消費者手中。以亞馬遜為代表的網絡書店是數字產品的主要經銷商。從網絡書店購買圖書的不僅僅是普通的消費者,還可以有圖書館,圖書館不僅從內容提供商處采購數字資源,也可以成為數字產品經銷商的合作伙伴。數字產品經銷商可以憑借其增值吸引圖書館成為其固定的客戶資源,與圖書館展開合作。例如亞馬遜通過其自助出版平臺吸引了大量的作者,擁有了獨有的數字資源,與其開展合作,對圖書館來說顯然可以獲得更多的數字資源。另外,因為讀者可以從圖書館直接獲取數字產品,所以我們可以將圖書館看作是特殊的數字產品經銷商,從這個角度來看,圖書館已經和數字產品經銷商很好地融為一體。
4.4.2 終端設備制造商與圖書館的合作讀者閱讀數字產品,必須借助一定的終端設備,早期終端閱讀設備制造商憑借其產品搶占了大量的讀者資源。內容提供商和平臺提供商也紛紛推出自己的閱讀設備,如上海世紀出版集團的辭海閱讀器、盛大文學的Bambook等。隨著數字出版產業的發展,在以“內容為王”的出版業中,終端設備制造商由于缺少數字資源,其生存越來越困難。在此危機下,終端設備制造商開始尋求與擁有內容資源的數字出版機構合作,圖書館已經成為合作的新目標。例如,漢王科技已經與眾多高校圖書館合作,借助其出品的電子書閱讀器,開展電子書閱讀器借閱服務[10],開拓了新的發展空間。圖書館也愿意借助這樣的合作開展自己的移動圖書館業務。
參考文獻
[1]張晉升,杜蕾.數字出版產業鏈融合的價值和路徑[J].中國出版,2010,(16):44-46.
[2]曾元祥,余世英,方卿.論數字出版產業鏈主體及其功能定位[J].出版科學,2013,(3):85-89.
[3]蓋紅波.從數字出版到數字圖書館的有效對接[J].圖書館建設,2007,(5):20-23.
[4]張麗媛.數字出版機構與圖書館合作策略研究[D].哈爾濱:黑龍江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3.
[5]汪雪蓮.試論圖書館在數字出版產業鏈中的地位和作用[J].圖書館雜志,2005,(10):16-19.
[6]Laura Hazard Owen.出版商在電子書進圖書館問題上分歧不小[EB].http:∥/digital/2012/0302/181949.shtml.
[7]陸靜.牛津大學出版社與圖書館就紙本書與數字資源達成創新性協議[EB].http:∥/article/48022/.
[8]哈市圖書館開通公益平臺,240萬種圖書免費閱讀下載[EB].http:∥/article/36631/.
篇9
【關鍵詞】 開放大學系統;圖書館;建設思路
【中圖分類號】 G258.6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9―458x(2014)03―0088―05
2012年7月31日,教育部批準建立國家開放大學、北京開放大學和上海開放大學,隨后又陸續有廣東、云南和江蘇獲準成立開放大學,目前正有越來越多的省級與地市級廣播電視大學逐步轉為國家開放大學省級分部或下屬學院等。在這種情況下,作為開放大學重要組成部分的圖書館,應該遵循什么樣的建設思路,怎樣成功實現圖書館的轉型,就成了擺在圖書館人面前的一項重大使命。
一、總體思路
1. 目標定位
要準確定位開放大學圖書館資源建設與用戶服務發展目標,必須首先對開放大學之定位有明確認識。
國務委員劉延東同志在國家開放大學、北京開放大學和上海開放大學成立大會上強調,“建設開放大學要堅持科學定位,突出辦學特色,強調面向人人,實現校園教育向社會教育延伸,實行學歷教育與非學歷教育并重,通過學分積累和轉換等方式建立與普通高校有效對接的‘立交橋’……要加快推進優質教育資源共建共享,著力擴大優質資源種類、總量和覆蓋面,為各類人群特別是基層學習者提供更好更多的教育服務。要加強國際交流與合作,吸收先進理念和成功經驗,不斷提升辦學水平和國際影響力。”這就從根本上對開放大學的辦學性質與定位做出了明確規定。從中,我們也可以得出,開放大學圖書館的讀者,既包括學歷教育的學習者,也包括非學歷教育、終身學習的讀者,他們希望圖書館的服務是泛在的,亦即既有高精尖的外文、研究資源,也有素質教育、個人修身養性的資源;既可以自己來館、上網查找資料,更希望有資源可以主動推送到其桌面、身邊;來館既能學習,也可休閑。
因此,開放大學圖書館應能充分滿足不同類型讀者在學習、工作、生活等各方面的需求,同時根據情況逐步向社會學習者開放。其建設目標應為:建成一個面向社會,服務全民終身教育與學習型社會建設的文獻信息資源保障和服務系統;一個既能滿足社會成員在終身學習過程中對文獻信息資源的需求,又能為機構及個人提供特定文獻信息資源服務的、兼具公益性與個性化服務的公共服務平臺;一個基于網絡、沒有“圍墻”、隨時隨地服務所有學習者的文獻信息共享空間和圖文信息中心。
2. 建設思路
依據上述開放大學圖書館定位與目標,筆者認為其建設思路應為:
(1)虛實結合、以虛為主
由于開放大學學習者的特殊性,絕大多數讀者不方便到館閱覽,且大部分地市級電大(或其它省級電大分校)沒有圖書館,或雖有圖書館僅對教師、全日制高職學生開放,總校的圖書因館舍面積、館藏量、交通、資產管理等方面的障礙,亦不太可能對分校師生提供借閱服務。因此,開放大學圖書館建設的原則之一,應是“虛實結合,以虛為主”。具體而言,就是要在繼續做好傳統形式文獻(書刊、非書資料等)的收集、整理和提供利用的基礎上,重點加強數字化資源建設。
表1列舉了英國開放大學、中國香港公開大學,以及國內北京、上海、廣東、云南、江蘇和國家開放大學(教育部批準掛牌的6所開放大學)圖書館數字資源的數量:
表1 部分開放大學圖書館數據庫數量比較
可以看出,國內開放大學圖書館數字資源建設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2)藏用結合,重在服務
圖書館典型的功能有二:一是典藏,二是使用?,F代社會中不同類型圖書館上述兩種功能所占比重不同,如對于國家圖書館、北大圖書館、清華圖書館這種區域性公共館以及研究性大學館而言,收藏某一方面特色資源永遠是其必備功能,而對于開放大學這類應用性為主的高校,重點應選擇符合讀者教學、科研、自主學習和繼續教育的需求的、適用的、有針對性的資源。
圖書館在館藏資源建設時,務必做好與師生的溝通,爭取以最少的投入形成最大的產出。
(3)專博結合、特色優先
包括:一是資源的類型方面,在注重傳統書刊資源建設外,還要加強非書資料、多媒體資源建設;二是加強開放大學自身特色資源建設,如開放大學試卷庫、學位論文庫、教參庫、出版庫、專題庫、知識庫等的建設,并逐步作為開放大學數字圖書館的主推項目;三是加大圖書館館舍建設,特別是館舍的一體化設計,融借閱、上網、研究等為一體,爭取成為學校窗口之一。
(4)加強溝通、協作共建
含義:一是與校內其它資源建設部門的協作,含頂層設計、整體布局,加強對已建資源與擬建資源的分類研究,避免互不通氣、重復建設現象持續出現;二是與校外其它圖書情報機構的協作溝通,如國家圖書館、?。ㄊ校﹫D書館及CALIS、CASHL、CADAL等的協作,充分利用社會資源,提升學校教學、科研及辦學軟實力;三是進一步加強與開放大學系統其它圖書館的協作共建。
二、實體館藏建設
1. 必要性
(1)并非所有實體館藏均實現了數字化
目前印刷型文獻尚不能完全數字化,數字化的信息資源也不能完全覆蓋印刷型文獻,數字化信息和印刷型的信息載體和傳播方式不同,帶來利用上的差異,決定了印刷型館藏存在的重要性。
(2)受閱讀習慣與類型制約
雖然數字閱讀逐步得到運用,特別是隨著信息技術、移動閱讀的發展,除年青人外,中年人也越來越多地加入到數字閱讀中。但數字閱讀畢竟不適用于所有人群,且受閱讀習慣、閱讀類型等制約,特別是對于一些需要時間精力思考的書刊(如理工類專業書刊),可能閱讀紙書更為方便。
(3)圖書館評估要求
根據有關規定:教育部在對高校辦學條件及相關評估規定中,對圖書館館舍、館藏、進書量等均提出明確要求。如:教育部《普通高等學校基本辦學條件指標(試行)》(教發〔2004〕2號)規定,綜合類本科高校合格標準為生均圖書為100冊,限制招生標準為50冊;同時明確規定,電子類圖書、附屬醫院臨床教學人員已在相關指標的定量中予以考慮,測算時均不包括在內。教育部《普通高等學校本科教學工作水平評估方案(試行)》(教高廳[2004]21號)中,又對上述指標做了進一步明確,如要求綜合類高校圖書館生均年進書量4冊。
開放大學系統圖書館館藏測算:教育部目前對新批準的開放大學本科辦學條件及圖書館的要求尚未可知,圖書館也未有獨立的評估指標體系,但根據各校開辦開放本科及部分全日制教育的實際,開放大學面臨著戰略轉型、內涵發展的機遇,因此圖書館須未雨綢繆,做好一些基本準備,避免屆時手忙腳亂,臨時購進一些不相干圖書來充數。特別是過去在實體資源建設方面缺口太大的學校,非短期突擊可以解決。
2. 建設原則
(1)需要優先原則
包括三個方面的含義:
一是館舍條件的需要原則:5所省級開放大學中,廣東、江蘇和云南均有高職學院,故在圖書館館舍面積、實書館藏量與年購新書量方面,基礎明顯較厚(見表2)。國家開放大學雖沒有直屬學院,圖書館服務對象僅為教師,但作為開放大學窗口,其館舍與館藏量仍較大。同時,國家開放大學圖書館新館采用一體化布局,將圖書閱覽、上網瀏覽、學者研修融成一體,并有咖啡、茶水等供應,為教師來館查閱資料等提供了良好的保障條件。上海開放大學、北京開放大學圖書館則均面臨書庫飽和、設施陳舊等多種問題,無法容納更多的實體書刊資料,也因條件過于簡陋較難吸引讀者到館閱讀。
二是館藏類型的需要原則:須優先滿足學校開放本科等新專業設置的需求。如上海開放大學新建了三個開放本科新專業,因學校原有計算機技術專業,相應的,有關機械電子工程與軟件工程專業的專業書刊有一定的基礎;而對于城市公共安全專業,則原來僅有管理方面的館藏,在公共安全方面基礎較薄弱。類似地,在各種新專業的館藏資源方面基礎均薄弱甚至為零。北京開放大學與國家開放大學首批7個與19個新專業建設也都大體面臨同樣問題。
因此,在館舍面積與館藏數量受限的前提下,必須優先保障新專業所需館藏。
三是館藏數量的需要原則:在可能的前提下,盡力擴大館藏。如繼續采取單復本的采訪策略,盡量使用最少的資金、占用最少的館舍,建設最大的館藏量。
表2 部分開放大學圖書館館舍與館藏比較
(2)方便使用原則
借鑒國內外圖書館建設與服務經驗,圖書館應以人為本,以方便讀者為準則,館舍宜采用大開間、一體化設計,融借閱、上網、打印、復印,以及個性化研究、小組化學習為一體。此外,針對殘疾學生逐漸增多等需求,圖書館也應在此方面有更人性化的考慮。
(3)文化功能原則
圖書館須注重環境的美觀,除提供基本的學習、研究條件外,還可辟專門的視頻音頻欣賞區、大片展映區等,可提供沙發、茶點等,讓圖書館的文化功能發揮得更充分,讓學習者能在此修身養性,能獲得更多的愉悅與享受。
(4)贈送制度原則
各校圖書館應建立贈送或接受捐贈的相關制度,即將學校自行出版的書刊,贈送給圖書館一套,圖書館設專架陳列,供師生查閱,不做外借。這樣一方面可以充實圖書館館藏,另一方面也可作為展示學校形象的一個窗口。同時,圖書館應積極與其它相關出版社、書商、高校等聯系,接受圖書捐贈。
三、數字館藏建設
1. 數字館藏的范圍
(1)商用數據庫
即在試用并評估基礎上,購置并建設一批適用于開放教育和終身學習的中外文商用數據庫。
(2)自建特色庫
學校應建設一批有遠程開放教育特征的特色資源,這樣既可以方便、適合開放大學學習者使用,也同時可以作為與外界合作的基礎之一。可考慮建設的特色資源如:優秀畢業論文數據庫、教師自編教材數據庫、開放大學出版物數據庫等。
(3)共享資源
包括與當地公共館、CALIS、CASHL、CADAL,以及國家開放大學系統內各館等的合作共享,特別是充分利用社會資源,以節約資金、提升層次。
(4)開放存取資源
指用戶在承認作者著作權的前提下,通過互聯網可以免費地獲取和使用該作品,包括閱讀、下載、復制、傳播、打印、檢索或者鏈接作品全文,為作品建立索引,將作品作為數據傳遞給相應軟件,或者進行任何其他出于合法目的的使用,不受經濟、法律和技術的限制。
目前,國際范圍內開放存取已是潮流,也有很多相關網站。圖書館可搜集、整理、歸納后向讀者提供,以便最大限度地節省經費、利用資源。
(5)校內資源整合
資源建設涉及諸多部門,相關平臺建設及關系要理順。很多學校的資源都歸屬于不同的部門,如上海開放大學資源建設部門包括:資源庫、學習型社會建設指導中心、教務處、圖書館等,各部門互不通氣,難免會出現重復建設現象。
2. 數字資源建設的原則
(1)優先建設原則
鑒于開放大學遠程開放教育實際,讀者不方便到館閱覽,同時借鑒國內外高校圖書館建設經驗,開放大學系統圖書館建設應以數字資源為主,以滿足讀者在任何時候、任何地點使用圖書館資源的需求。
(2)協作溝通原則
除與區域(本地)、行業(國家開放大學系統)、相關資源建設機構(公益的或商業的)協商探討可能的共建事宜外,更重要的是首先是校內資源建設協作共建――對已購資源通過研究及與資源商的協商,確定使用范圍;新購資源加強合作、協調,避免互不通氣、重復建設現象繼續出現。其次是采用“多結合”建設方式:一是數字圖書館平臺的搭建和開放大學籌建整體規劃相結合;二是平臺建設和資源建設相結合;三是平臺建設和教學建設相結合;四是平臺建設和信息化發展相結合;五是“借力”建設和自主研發相結合。
(3)頂層設計原則
教育部已批準的6所開放大學正式掛牌以來,各方面關系尚未完全理順。在資源建設方面,表現為各自為政、互不相干;其它正在申辦國家開放大學分部的省級開放大學也大體如此。建議各校在資源建設方面應整體協調,各部門定期召開協作會,共同商定資源建設事宜,如是否有必要建設、由哪個部門建設、適用哪些對象等。
(4)云存貯原則
通過與資源商及內部各部門協商使用范圍后,將各類資源共同作為云存貯模式,各個部門分別通過門戶訪問到一定的資源,讀者也根據不同的類型設定不同的使用權限。圖書館數字資源建設,在規劃目標、設計理念、技術實現、建設方式、運行模式等各個方面應爭取達到或超過國內高校目前的平臺建設水平。
(5)知識服務原則
知識服務是指從各種顯性和隱性知識資源中按照人們的需要有針對性地提煉知識,并用來解決用戶問題的高級階段的信息服務過程。這種服務其特點就在于,它提供的不僅是信息本身(讓用戶自行決定取舍、歸納總結,形成所需知識與方案),更是向用戶直接提供知識內容與解決方案。
有別于傳統圖書館以信息管理為主要目標的方式,現代意義上的圖書館――特別是數字圖書館,應以知識管理與服務為目標,其區別在于:信息管理與服務以信息整理與保存為目的,以信息資源為管理對象,管理的是靜態的、顯性的知識;知識管理與服務以知識創新、知識的傳播與共享為目的,以用戶需求為核心,管理的是動態的、顯性與隱性共存的知識。知識服務是對圖書館傳統服務的深化與提升。
因此,云存貯環境下的圖書館應發揮自身的信息整合、服務整合優勢,將圖書館紙質資源與電子資源、圖書館內外資源、行業與地區圖書館聯盟等結合起來,做好知識服務工作。
四、其它急需解決的問題
1. 圖書館規程及配套評估細則盡快下發
為了更好地規范國家開放大學系統圖書館的組織管理、資源建設、讀者服務、人員設置與經費館舍等,推進系統圖書館的整體發展,圖工委各成員館商討研究制定的“國家開放大學圖書館規程”已基本定稿。在2013年6月召開的開放大學圖工委會議上,與會代表均表示規程可以“試行”名義盡早下發,讓開放大學圖書館建設有據可依,加快建設步伐,提高建設水平。同時,在此基礎上盡快制定配套的評估細則,爭取作為教育部對開放大學評估指標的重要組成部分。該規程充分體現了本系統的特點、需求,極具可操作性,指導性更強。
2. 體制機制急需戰略轉型
開放大學系統中目前約有1/3的圖書館為科級建制。圖書館的地位與形象代表了一所學校的形象,圖書館要適應開放大學發展的總體需要,需要進行體制機制方面的戰略轉型,這樣圖書館的建設才能與學校資源建設和學科建設的規劃緊密結合。
此外,圖書館不是一個管理部門,而應是一個資源中心、服務中心與學術中心,圖書館的職能除為學生提供支持服務外,還是為教學和科研服務的學術性機構。因此,建議開放大學圖書館盡快實現體制轉型,即成為完全獨立的處級建制,總體配備相應的業務、服務、技術支持等部門,在組織和機構上具備現代圖書館和遠程開放教育支持服務的基本形態,確保內設機構和崗位數量的相對規范完整。圖書館正副館長須為碩士或以上學歷、副高或以上職稱,下設采編流通、資源開發、綜合服務等最基礎的服務部門,各部門負責人為本科或以上學歷,中級或以上職稱。
3. 人員隊伍建設有待加強
優質的服務應以高水平的人才為基礎,人的因素將對圖書館的建設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從國內外各類高校圖書館實踐而言,精通圖書情報業務、了解相關學科知識、外語及計算機等水平良好,能夠勝任學科館員、專業導航、數字化參考咨詢、代查代檢、外文編目,以及lib2.0、信息共享空間等業務的工作人員是開展各項傳統服務或創新服務的前提。目前開放大學圖書館總體人員隊伍素質不高,結構不合理。
4. 成立專門機構負責圖書館建設總體規劃
借鑒國內外各類大學圖書館建設經驗,開放圖書館應注重整體規劃,加強與系部聯系溝通。目前國內各高校(含部分開放大學)均成立有圖書館專家委員會或工作委員會。建議各校成立圖書館建設領導小組、專家(學術)委員會或工作委員會,作為圖書館的學術指導和咨詢機構,負責圖書館建設總體規劃、方案的制訂,以及與外部門資源建設的協作溝通等,旨在不斷提高圖書館學術研究和科學決策水平;同時,圖書館與系部設專人加強相互聯系與溝通,特別是在資源建設方面做好協調工作。
5. 圖書館各平臺建設有待加強
目前,國家開放大學與省級開放大學、各省級開放大學之間的圖書館現有各資源平臺尚不能實現完全意義上的一站式登陸、跨庫異構檢索等,統計功能也有很多欠缺,造成無法精確地按單位部門、讀者類型、資源種類等統計各種資源使用效率。在下一步建設與規劃過程中,應在云服務、一站式檢索、教學輔助等多方面下工夫。
6. 重視與外界聯系提升開放化程度
由于各方面條件的限制,開放大學系統參與系統外圖書館的各類活動較少。帶來的直接后果是,圖書館對最新趨勢與動態的了解主要限于理論文章,對于未公開發表的進展或成果基本一無所知,封閉在小圈子里閉門造車。
此外,開放大學系統應加強圖書館理論與實踐方面的研究,以及研究成果在圖書館建設與服務方面的應用。
總之,伴隨開放大學的轉型與發展,其圖書館也有相應轉型之重任。在此過程中,必須明確存在的問題,找到發展的定位與思路,才能保證圖書館又快又好地發展,成為真正意義上的開放大學之資源中心、學習中心與服務中心。
[參考文獻]
[1] 劉盈. 網絡環境下電大圖書館的發展思路[J]. 圖書情報知識,2003(6):83-84.
[2] 朱麗麗. 圖書館知識咨詢服務提升策略[J]. 圖書館學刊,2013(6):70-72.
[3] 教育部. 教育部關于印發《普通高等學校基本辦學條件指標(試行)》的通知[EB/OL]. ,2004-1-4/2013-8-1.
[4] 教育部. [普通高等學校本科教學工作水平評估方案(試行)[EB/OL]. http:///articles/2006/09-27/09161608.htm,2006-9-27/2013-8-1.
篇10
【論文關鍵詞】融合 多元 集約 分權 法制監管 市場化
融萬物之鐘靈,合天地之毓秀。宋朝陳亮于《書趙永豐訓之行錄后》有言,“天人報應,尚墮渺茫;上下融合,實關激勸?!比诤希{和、和洽之意。融合與分離若即若離,影形相繼,于多維空間內交錯相織,架構而成多元世界。信息融合、文化融合、產業融合、人才融合、資源融合,“融合”一詞已經融合入社會生活、經濟文化生活等眾多領域。傳統媒體日趨向“大媒體”產業轉變,時至今日,三網融合逐漸被人們熟知。所謂“三網融合”是一種廣義的、社會化的說法,在現階段它并不意味著電信網、計算機網和有線電視網三大網絡的物理合一,而主要是指高層業務應用的融合。其表現為技術上趨向一致,網絡層上可以實現互聯互通,形成無縫覆蓋,業務層上互相滲透和交叉,應用層上趨向使用統一的ip協議,在經營上互相競爭、互相合作,朝著向人類提供多樣化、多媒體化、個性化服務的同一目標逐漸交匯在一起,行業管制和政策方面也逐漸趨向統一。三大網絡通過技術改造,能夠提供包括語音、數據、圖像等綜合多媒體的通信業務。在全球化語境中,三網融合的穩步推進將改革信息、文化的傳播形式及傳輸渠道,更對社會價值觀的重組及整合起著不可小覷的作用,也為政治、經濟、文化的百花齊放搭建了平臺。
三網融合是全球信息產生發展的趨勢,是衡量一個國家信息化水平的重要標志,西方發達國家把它作為新一輪it技術競爭的重要內容。1996年,美國公布了《新電信法》為三網融合掃清了法律障礙,此法允許長話、市話、廣播、有線電視、影視服務等業務向滲透,整個電信市場獲得了前所未有的競爭性準入許可。我國也較早提出了三網融合,2001年3月15日通過的十五計劃綱要,第一次明確提出“三網融合”,“促進電信、電視、計算機三網融合”。2006年3月14日通過的十一五規劃綱要,再度提出“三網融合”,積極推進“三網融合”。建設和完善寬帶通信網,加快發展寬帶用戶接入網,穩步推進新一代移動通信網絡建設;建設集有線、地面、衛星傳輸于一體的數字電視網絡;構建下一代互聯網,加快商業化應用;制定和完善網絡標準,促進互聯互通和資源共享。 2010年1月,國務院常務會議決定加快推進電信網、廣播電視網、互聯網三網融合,并審議通過了推進三網融合的總體方案。 有關負責人表示,中國三網融合工作將分兩個階段進行。2010年至2012年為試點階段,以推進廣電和電信業務雙向階段性進入為重點,制定三網融合試點方案,選擇有條件的地區開展試點,不斷擴大試點廣度和范圍;加快電信網、廣播電視網、互聯網升級改造,加快培育市場主體,組建國家級有線電視網絡公司,基本形成保障三網融合規范有序開展的政策體系和體制機制。2013年至2915年為推廣階段,要總結推廣試點經驗,全面推進三網融合;自主創新技術研發和產業化取得突破性進展,掌握一批核心技術,寬帶通信網、數字電視網、下一代互聯網的網絡承載能力進一步提升。 2010年6月,國務院副總理張德江主持召開了國家三網融合協調小組會議,會上通過了三網融合試點方案,明確了試點階段主要任務和試點區域應有的技術管理條件。在試點方案中,廣電總局獨家負責iptv集成播控平臺的建設和管理,包括epg計費管理、通過有線網開展完整的互聯網接入、數據傳送和ip電話業務。對于廣電而言,這是一個很好的開始。
一、大時代融合氛圍中廣電節目內涵的延伸與發展
河道交錯,孕育人類文明;歷史縱橫,文化源遠流長。智慧的火光照亮中世紀的漫漫黑夜。現代性在社會、文化領域復蘇,引領著時代的變遷——新時期的降生和過渡。如先賢有言“人的精神已經跟他舊日的生活與觀念世界決裂,正使舊日的一切葬入于過去而著手進行他的自我改造 ”。自由、民主、平等、法制思潮相互沖擊,匯成河流,洗去蒙昧的泥淖,啟示的浪花躍于歷史的長河,短暫的一瞬,折射出萬丈光芒。世紀的更替,輪回的流轉,文化的交融始終貫穿其中。絲綢之路綿延于無垠沙漠,交匯亞歐文明;茶馬古道輾轉于平原溝壑,通達古今。文化如溪水,潺潺涓涓,流淌至今,萬物生。文化交流最淺白的表現形式和載體是信息的互換,媒介是傳輸信息的橋梁。鴻雁傳書,古道驛馬,信息交互穿越時空,跨越國界,在波折與撞擊中,文明之光普照時代。21世紀信息高速公路快速發展,為民族溝通,經濟融合,民主全球化提供了更便捷的渠道。奇異的思想、先鋒的理念在這“新時期”交匯,這是人類精神文化的饕餮聚餐。合而不同,是原則,理性解放,呼吁創新是目的。作為信息傳播的“前沿陣地”,廣電在融合浪潮中的地位攸關重要。改革開放30年來,與信息產業和其他一些優勢行業企業相比,廣電在開放的程度、市場化的程度、思想觀念解放的程度都相對落后。一定程度上緣于制度、政策、社會環境的制約,但關鍵的是觀念的滯后。筆者認為滯后與先進本是相對而言,并沒有精確的界限,滯后向先進的演化是歷史選擇的過程。人類的發展歷史也是文明的演進歷史,新世紀以融合為原點而推進的時代變遷,也是再文明的過程。在此再文明的過程中,廣電的社會功能、傳播功能發揮著日益重要的作用。廣電媒介既是向導,也是引領“解放”的先驅?!?】截止2009年,全國共有廣播電臺251座,電視臺272座,3985套開路播出的廣播電視節目,有線電視網絡400多萬公里,廣播電視綜合人口覆蓋率分別為96.31%、97.23%。廣電媒介在全國范圍內的高覆蓋率為新時期的再文明提供了物質性的保障,真正意義上的跨地域、跨風俗融合還有賴于三網融合的普及。
全球化一詞最早出現在經濟領域,表現為驚人規模的“金融資本”流動。此外,今天的全球化還體現為由通訊技術的飛速進步引起的互聯網的興旺普及。全球化的過程對于不同民族而言是兼容、吸納、創新的過程。近一步而言,全球化導致的“趨同”是淺薄的,而導致的“逐異”卻是深刻的。趨同逐異的后果是社會變遷,是形形意識形態的興起,甚至會引起民族國家間的沖突。舉例而言,【2】當新自由主義成了新的世界主流思潮。國際政治格局發生了巨大的變化,追求“平等和公正”不再是國際政治生活的主流。什么新殖民主義,什么南北談判等等,統統讓位于全球化,讓位于各國間的自由競爭。表面上看這種信仰提倡每個人和每個國家,無論貧富,都必須自己幫助自己,自己拯救自己。實際上這種信仰提倡的是強者對弱者的“自由競爭”,資本對勞動的“自由競爭”,強國對弱國的“自由競爭”。“選擇”與取舍是化沖突為融合的有效途徑。讓新自由主義成為符合本民族特質的自由主義。互聯網的普及是文化全球化的載體,正確把握經濟需求和社會責任,促進虛擬與現實的共生在于取舍。廣電傳媒也面臨著相似的問題,低級趣味與雅致新穎的界定基于選擇。對于不同文化內容的選擇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社會的價值體系。反向來看,有利于社會價值體系發展創新的文化內容是正確的選擇,筆者認為,這是廣電傳媒在融合浪潮中履行“守門人”職責的要義所在。在日益視像化的人類生活中,廣播電視充斥著喧囂和膚淺,價值探求的淡化,深層思考的缺失。價值體系的完善和構建不僅是社會現代化的要求,更是廣電傳媒自身在多元價值取向環境下取舍標準的要求。民主與法制為歷代有識之士追求,是實現社會現代化的重要支撐。公民意識的覺醒是民主思想傳播的表現。自20世紀90年代起,民生類節目興起,互動的形式,平民化的視角讓此類節目廣受社會各界好評,百姓享有話語權,民愿民生得以反映。在多角度反映人們生活的基礎之上,培養公民主動參與社會建設,解決社會問題是民生節目發展的新方向??腕w與主體地位的轉換才真正是民生利益的所在。
20世紀的推動廣播電視產業改革。合理的重組整合信息、趨長避短、化庸俗為雅致應該在取舍過程中得以體現。“多元”的含義是豐富的也是值得把玩的,信息的繁冗未必是多元;文化形態的多樣未必是多元。筆者認為,多元在由“廣”到“精”再到“廣”的融合演化過程中產生,是創新的源泉,是集約的精粹。因此選擇、整合、延伸的理念對于信息時代的廣電傳媒而言是值得秉承的。快餐文化是多數人的大眾文化,快餐文化或許也可以成為少數人的“簡約文化”。
二、三網融合環境里廣電傳媒內外管理體制革新
市場經濟的逐步成熟,對外開放在上層建筑領域的進一步擴大,信息技術的飛速發展,以及傳播觀念的改變,給傳播業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挑戰,同時也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機遇。廣電傳媒正處在一個深刻的轉型期,以體制改革、數字化和產業化發展為標志,以體制上從計劃事業型向事業產業轉型,技術上以模擬技術體系向數字技術體系轉換,功能上以傳統傳媒向現代傳媒轉變為主要內容。廣電體制改革在整體轉型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廣電體制就是指廣播電視的組織制度和體系建設;廣播電視制度,是指由一定的政治制度和經濟制度決定的,由廣播電視所有權、廣播電視基本性質、廣播電視基本目標等方面所構成的體系?!?】有學者認為,廣電是一種特殊的生產力,廣電生產力是信息生產力。與之相應,廣播電視體制就以一種生產關系的形式表現出來。研究廣播電視體制的根本意義,在于通過體制研究,尋找能夠合理促進廣電生產力發展的制度和方法,最大限度地滿足人民群眾精神文化需求。。
四、三網融合后大媒體產業的形成和廣電集團的發展
【6】改革開放以來,盡管傳媒市場化取得了突飛猛進的發展,但傳媒領域內部生產要素和資源配置還是十分僵化的,資金嚴重短缺和資產閑置共存。一方面難以利用閑置資產調劑收入、增加收入、擴大生產能力;另一方面難以根據市場需要,靈活調整產品結構,提高市場競爭力。以廣電為例,環節壁壘森嚴,條塊分割、條條分割困局嚴重,難以適應多變的市場需求。我國自主創新的移動多媒體廣播電視取得了突破性進展,完成了技術研發、標準體系建立、設備產業化、規模試驗、運營體系建立等工作,初步走出了一條以自主創新、民族工業為支撐的產業化發展之路。以產業化為方向,服務社會為任務,廣泛融納社會資金,反哺體制是移動多媒體占據優勢的措施,值得廣電借鑒。
經歷了大致150年的歷史進程,電信業和傳媒業終于從各自分立的產業狀態經過產業融合演變為新的產業形態大媒體產業?!?】大媒體產業現象并不是孤立的個別的產業現象,而是一個具有普遍意義的產業現象,信息傳播領域的產業融合是大媒體產業形成的主要方式和途徑。在“三網融合”的條件下,電信業和傳媒業的融合已成為一種不可逆轉的趨勢。作為一種新的產業形態,大媒體產業是一個跨越國家地區邊界的,在全球范圍內進行資本運作,市場競爭和企業管理的產業體系。三網融合在全球范圍內已經顯現出不可阻擋的歷史潮流,一場比特引發的技術革命把“地球村”全面帶入一個嶄新的信息時代數字化生存成為“村民”未來生活之一。其二,跨媒介,即大媒體產業涵蓋了多種媒介形式,而且不同的媒介形式之間還正在發生并進行著相互之間的媒介融合。三網融合最終將成為三屏融合,目前,我國已成為全球排名前五的廣告大國。自1978年到2007年底,我國出版社從105家發展到578家期刊,從930種增加到9468種。圖書產品從1.5萬種增加到24.8萬種。印數從3..5億冊增加到62.93億冊。近些年,先后建立近100家傳媒集團分屬報業系統、出版系統、期刊系統和廣電系統。再次為跨產業,即指大媒體產業突破了原有電信業和傳媒業之間的產業邊界,打破了原有的相分立的格局,跨越了原先不同的產業范圍和領域。
傳媒集團的形成是大媒體產業業形成的必經環節。在我國目前的情況下,廣電集團化建設的市場環境仍未形成?!?】廣電集團是指一個實力(或少數幾個)實力雄厚的廣電媒體為核心,以產權關系為紐帶,通過國有資產授權經營以及資產、產品技術、契約等多種形式鏈接在一起的媒體聯合組織或利益共同體。廣電集團化就是若干廣電實體按照市場運作規律和現代企業制度,通過聯合、兼并、控股等方式形成廣電集團的過程。也是借助市場這只“看不見得手”實現頻道、節目、人才、技術、資金、設備等資源有效合理配置,加強分工、協作,提高資源利用率的過程?!八募夀k”雖然促進了我國廣電初期的大發展,但是它也造成了我國電視格局過度行政化的現象。行政區劃和級別的壁壘不利于資源的優化配置,管辦不分的管理體制不適應市場經濟條件下廣播電臺和電視臺的經營管理,集團化恰恰是一種通過企業間的聯合而形成群集經營效果的過程。它們可以打破企業之間的封閉狀態,實現資源的優化配置。自中國加入wto后,外國廣電傳媒進入中國的方式將傾向電視節目和頻道落地,與中方合作進行本土化節目制作等,直接和我國廣電傳媒業展開競爭。而我國的廣電機構普遍規模不大,抵御市場風險的能力不高,競爭力不強,和國外的廣電傳媒企業比起來,實力相差甚遠。集團化的形成有利于整體實力的提高,在更大范圍內整合資源,為集團跨媒體、跨地域經營創造條件,在一定程度上改革中國廣電產業的格局。舉例而言,上海文廣傳媒集團的《第一財經日報》,就是先在集團內部形成“第一財經頻道”和“第一財經頻道”品牌后再與廣州日報業集團、北京青年報社聯合推出。三大強勢媒體合作,鑄就了中國第一份真正意義上的跨媒體地域報紙?!暗谝回斀浫請蟆钡某晒\營值得廣電借鑒。截至2009年,我國付費電視節目達148套,節目市場化的大氣候逐漸形成。有學者呼吁,付費電視節目應以內容為核心,資源的匱乏是付費節目面臨的困境。筆者認為可以借助付費節目的推廣,推進廣電與互聯網的融合。付費節目除具有鮮明的特色外,還應為受眾提供實用、有價值的信息?;ヂ摼W便捷、高效,滲透性強,做為多種信息呈現形式的載體更符合快節奏的現代生活方式,具有著廣電和傳統媒體難以匹敵的優勢。在解決技術問題的前提下,廣電若與互聯網合作,將付費節目以網絡電視的形式制播,或許可以獲多的盈利。
參考書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