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會計法論文范文

時間:2023-03-30 04:18:27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新會計法論文,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新會計法論文

篇1

1、正面影響

發展會計技術對于會計信息質量的正面影響包括可比性、相關性、可理解性和可靠性四方面。發展會計技術能夠增強會計信息的可比性,不同企業通過相關會計政策的采取來確保會計信息的可比性;同一企業不同時期與不同企業相同會計期間的可比,以相關會計處理方法為手段,來確保會計核算指標的相互可比性。利用相關會計技術使企業按照財務報告使用者的經濟決策要求來提供合適的會計信息,幫助投資者等來全面評價和分析企業各個階段的發展情況。會計技術由傳統的單式簿記轉變到復式簿記,對于企業管理的預測與反饋價值有著極大的提高作用。會計技術的發展與應用增強了會計信息的可理解性,利用電算化會計信息系統,能夠以信息數據的形式將手工財務報告輸出,增強報表的簡潔性,可以讓使用者更加清楚會計報告內容,便于使用者全面理解與正確使用。發展會計技術,進一步增強了會計信息的可靠性,復式記賬的方式要求每項會計業務都要在兩個以上的賬戶中重復登記,便于賬戶記錄結果的試算平衡,增強了會計信息的可靠性和真實性。利用計算機系統來輸入各項會計信息,能夠有效確保大量信息數據輸入的精確無誤性,為會計信息質量提供保障。

2、負面影響

任何科學技術的應用對于企業的發展都有著雙面影響作用,發展會計技術對于會計信息質量有著諸多的正面影響,但是它同樣給企業帶來了一定的負面作用。會計技術的應用以計算機系統為依托,這就為會計技術的應用造成了一定的安全隱患,容易導致企業內部會計信息的泄露。現代網絡技術在應用中滋生了許多網絡病毒,很多專門以盜取企業資料為生的黑客群體直接威脅到企業的會計信息安全,她們通過惡意系統的構建來破壞企業信息數據,導致企業會計系統癱瘓,將會嚴重損害到企業會計信息的安全性。計算機會計信息系統具有復雜性的特點,它需要相關技術人員處理各種系統程序,如果技術人員缺乏專業的技術素養,在處理繁多的程序時,很容易出現漏洞而為會計信息質量帶來安全隱患。另外,計算機系統自身存在一定的癱瘓問題,很容易發生數據丟失或程序被破壞的現象。由于計算機更新換代的速度比較快,在一定程度上也造成了會計信息檔案的安全保密性問題。在發展會計技術時,相關人員一定要認識到會計技術中的負面問題,采取有效措施來解決問題,使之更好地為會計事業服務。

二、提高會計信息質量的對策

1、建立健全會計管理制度

發展會計技術,應當不斷完善企業會計管理制度,會計管理制度包括宏觀管理制度與內部管理制度。宏觀管理制度包括相關會計法律法規、電算化網絡管理制度以及網絡犯罪法規等制度,國家通過建立健全會計法律制度來提高會計信息質量。內部控制制度包括會計技術的操作與管理制度、安全保密與會計檔案管理制度等,完善內部控制制度將在很大程度上為系統的正常運行提供保障。

2、加強會計人員的專業技能培訓

在企業中發展會計技術,必須要不斷加強會計人員信息化技能培訓,會計人員應當自覺地轉變傳統的會計知識結構,適應計算機網絡會計。在匯總各類會計信息時,合理利用計算機程序和系統數據庫來編制各項財務報告,會計人員要熟練掌握會計系統,善于解析和拓展系統,為企業相關人員提供有價值的會計信息。會計人員具有職業敏感性,他們更容易感知會計數據的真實性,企業要鼓勵會計人員參與到計算機信息系統的設計活動中,組織會計人員相互交流與討論,為財會人員安排相關的計算機知識等必修課,使之熟練掌握必要的財會知識。會計人員要不斷更新自身的專業知識,提高職業責任心和系統應用的安全意識,為會計信息質量的提高提供保障。

3、加強會計信息系統的安全管理

加強會計信息系統的安全控制與管理對于發展會計技術有著重要意義,企業要不斷完善內部控制制度,提高內部人員的安全意識。通過系統管理與維護、組織機構和人員管理控制以及計算機病毒預防等制度的建立,來確保網絡環境下會計系統的健康運行。在發展會計技術時,企業要對各個層次采取安全控制措施,通過綜合安全體系的建立來增強企業安全管理。企業可以采取建立網絡防火墻、添加加密技術等的方式來確保系統的安全性。此外,企業還要安排相關人員來定期檢查計算機硬件設施,發現計算機硬件存在的安全問題,及時采取措施來維修處理。企業要做好會計信息的備份工作,避免突發事件的發生而造成重要會計信息的丟失。

三、結束語

篇2

2007年3月16日,我國修訂了《中華人民共和國企業所得稅法》,該法將于2008年1月1日起施行。新的《中華人民共和國企業所得稅法》將取代1991年4月9日公布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外商投資企業和外國企業所得稅法》和1993年12月13日的《中華人民共和國企業所得稅暫行條例》。新法在納稅人、稅率、扣除和資產處理、應納稅所得額、稅收優惠、納稅調整、納稅方式等方面與現行稅法有較大變化。在新法出臺的基礎上,2007年又將穩步推進增值稅轉型、個人所得稅制、資源稅計稅方法、土地使用稅標準、稅收優惠政策等多項稅制改制。同時,國際反避稅政策及《關聯企業間業務往來資料管理辦法》等一系列新的重大稅制改革文件也即將出臺。

本文擬就新會計準則及其與稅法差異方面的幾個具體問題進行探討。關于新會計準則與稅法的差異,體現在很多地方,細節問題比較多,但本文的主要目的是通過下面幾個重要方面的闡述,使會計與稅法之間的政策更加協調。

一、新會計準則、稅法對會計實務的挑戰

(一)在資產和交易的計量中引入了公允價值概念

新會計準則改革,使中國會計導向發生了變化。原來的導向是面向過去,即會計主要是記錄過去,財務報表就是一個價值記錄。未來會計徹底變成決策性會計,叫做“面向未來的會計”。

新會計準則引入了公允價值概念。但引入公允價值概念是有限制的,即在個別層面上引進,不是全部業務引進。如生物資產、投資性房地產、商譽、企業年金、股份支付等都采用公允價值計量模式,這些規定將使得以后的經濟交易在計量上能夠更為公允。

引入公允價值以后,一些業務的未來決策基礎依賴于公允價值。從會計與稅法差異的角度分析,公允價值將導致更多的會計與稅法差異,因為稅收是以資產和交易的計稅基礎為依據,不承認公允價值。

(二)新會計準則在會計核算時引入了貨幣時間價值

這一點變化體現在會計確認與計量的許多方面。

例如:

1.固定資產折舊的殘值必須考慮貨幣時間價值,即折現值。

2.收入準則第五條規定:凡是有融資性質的收入,按照公允價值來記錄收入的金額,其間的差額作為未確認融資費用,并在以后期間逐漸攤銷。這對稅收顯然是有影響的,導致了稅收收入確認時間的變動。

如果按照新會計準則的要求去做,在稅收上記錄的價款是合同開票的金額,這樣又出現一個矛盾,即開票的時間和金額問題,到底是按開票金額作收入,還是按會計公允價值確認的收入納稅。這會由于權責發生制的確認及貨幣時間價值因素導致差異。

(三)新會計準則對會計六大要素進行了修訂

新會計準則對收入概念進行了修訂,提出了讓渡資產使用權和利得、損失的概念。稅法對利得的稅務處理規定不明確。

二、新會計準則與稅法形成的差異

(一)新會計準則豐富了會計理論和實務,但加深了與稅法的差異

1.資產確認問題

固定資產是指企業為生產產品、提供勞務、出租或經營管理而持有的、使用時間超過十二個月(不含十二個月)的非貨幣性長期資產,包括房屋、建筑物、機器、機械、運輸工具以及其他與生產經營有關的設備、器具、工具等。

在新會計準則中,固定資產確認的條件是:

(1)與之相關的經濟利益流入企業;

(2)固定資產的成本能夠可靠計量。

在新會計準則中沒有提到金額問題,也沒有提及經營性及非經營性固定資產的問題。

無形資產的商譽金額的確定及資產減值金額的確定與稅法上有差異。

2.特殊行業、特殊業務確認計量

(1)生物資產中關于天然起源生物資產的核算問題

如果企業擁有一些馬,會拉車、拉磨,或者被宰殺后被食用。這時涉及到的馬,如果拉車,則要歸入生產性生物資產范疇;如果吃馬肉,那就要歸入消耗性生物資產范疇了。當然現在會計核算問題解決了,但稅法如何處理還沒有明確的說法。

(2)生物資產折舊問題

關于馬的折舊問題,稅法指的折舊都是對不動產、固定資產的折舊,關于生物資產的折舊沒有涉及如何提取。

(3)生物資產的價值問題

如果母馬生下一個小馬駒,小馬駒的價值應該如何計量?新會計準則談到采用名義價格,如果名義價格不容易找到或沒有辦法獲取,則采用一塊錢計價模式。

如果這個小馬駒一年以后長成一個成馬,那么這個馬是有價值的,也可能為企業提供服務和收益,這個馬本身實際上也應該按照生物資產準則要求進行核算。這個馬在飼養過程中所花費的代價部分要全部計入當期費用。

如果馬的賬面價值一直維持在一塊錢,馬的增值部分一直要延續到這匹馬最終轉讓時才能體現出來。那么馬的前期代價什么時候能收回呢?一直要延續到馬轉讓的時候才能收回。比如這匹馬賣了1000元,而賬面成本只有一元錢,這999元的增值是在馬轉讓的時候才能得到,實際上也只有在實現轉讓時才對馬的轉讓凈收益征稅,征收所得稅是肯定的,但是否征收流轉稅,征收多少,稅法沒有明確規定。

(二)關于收入、資產減值等項目確認的差異

這個差異影響很大,不光對會計核算產生影響,而且對年終所得稅納稅申報,包括56號文所規定的新的納稅申報表影響很大。

新的納稅申報表的附表1《銷售(營業)收入及其他收入明細表》在對收入進行填列時,也體現了會計與稅法的差異。

在附表1中,首先填列會計確認的收入,即主營業務收入與其他業務收入;然后填列視同銷售業務收入,即會計不作為收入入賬,但需要視同收入納稅的事項。

新的納稅申報表里面的附表4《納稅調整增加明細表》和附表5《納稅調整減少明細表》就是關于納稅調增和納稅調減的項目明細表。新會計準則對資產減值范圍、資產減值的處理作出了規定,但納稅申報時除壞賬準備外其他減值一概不允許扣除,這體現了會計與稅法的差異。

(三)關于公允價值計量的差異

公允價值對整個會計和稅收的影響都是很大的。運用公允價值的計量模式,改變了原有的會計處理結果。

1.會計業務中對于收入的計量

國際財務報告準則規定其原則為:“收入應以其已收或應收的對價的公允價值來計量。”

我國會計準則規定收入的定義為:“企業在日常活動中形成的、會導致所有者權益增加的、與所有者投入資本無關的經濟利益的總流入。”強調了:

(1)對收入的種類作了區分,主要分為銷售商品收入、提供勞務收入和讓渡資產使用權收入三類;

(2)強調了收入與利得的區別;

(3)強調了收入是使所有者權益增加的、與所有者投入資本無關的部分;

(4)強調了收入一定為企業帶來經濟利益。

但國際會計準則對此并沒有明確說明。

2.投資性房地產計量模式

如果采用公允價值模式的話,每一期間的公允價值是變化的,在資產負債表日進行調整,價值變動額計入“公允價值變動損益”。

3.特殊會計業務中套期保值業務的概念

特殊會計業務中套期保值業務的概念為:“套期保值是指企業為規避外匯風險、利率風險、商品價格風險、股票價格風險、信用風險等,指定一項或一項以上套期工具,使套期工具的公允價值或現金流量變動,預期抵銷被套期項目全部或部分公允價值或現金流量變動。

國際會計準則則定義為“套期是指定一項或多項套期工具,以使其公允價值的變化,全部或部分抵銷被套期項目的公允價值或現金流量變化。”在此可以看出國際會計準則避開了套期與風險的關系。

這個“公允價值變動損益”到底確認不確認,稅收上怎么理解?筆者認為不應該確認為收入。因為不影響企業的稅金。

關于公允價值計量方面,對公允價值所涉及的稅前扣除問題,也會出現許多迄今為止還沒有解決的問題。新的納稅申報表采用的還是企業會計制度和原準則,2007年還面臨著采用新會計準則的調整。區別在于“主表內容不變,每年修改附表,因為主表內容簡化了,現在只有35行,但許多細致的問題都反映在附表中,國家每年要根據稅收政策的變化修改附表內容,以后附表每個納稅年度都要調。

(四)關于損益計量方面的差異

這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

1.會計制度與原準則、稅法的差異繼續存在,必然影響到稅收;

2.會計制度與原準則、稅法的差異不再存在,已經消失了。

例如:債務人的債務重組收益,原來要求計入“資本公積”,現在新準則規定要計入“營業外收入”,這是一個最典型的例子。

例如,“存貨”準則取消了存貨發出方法中的后進先進法,這一類差異因為新準則的變化而消失了。

3.新會計準則新創造出來的差異

新會計準則按公允價值模式核算的一些項目以及固定資產、無形資產、生物資產等方面的核算產生的差異。

新會計準則對固定資產預計棄置費計入固定資產,并提取折舊。稅法對預計負債要進行納稅調整的差異。

(五)關于土地使用權核算方面的差異

在企業會計制度中,建房時把土地使用權的價值轉入固定資產。

比如某企業繳納土地出讓金以后,受讓的土地使用年限可能是40年,但在房屋折舊時可能只按20年折舊,這個矛盾怎么辦?在實務操作上一般來講就是以不動產的折舊年限為準,土地使用權不再單獨攤銷。

但新會計準則關于土地使用權的核算發生了變化,要求土地使用權單獨核算,并且要按照受益的年限攤銷,這些會對未來造成損益、折舊、攤銷產生諸多影響。

三、對新會計準則與稅法差異的思考

筆者對新會計準則和稅法的差異進行了思考,這里主要從三個角度進行分析:

(一)新會計準則和稅法之間的差異需要進一步協調

研究新會計準則與稅法差異就是為了實現會計與稅法的協調。對那些影響不重大的差異盡量協調統一。稅務機關應該研究當前會計與稅法差異的關鍵所在,通過稅收立法把一些會計與稅法的差異進行協調。

1.稅法所稱的固定資產指企業為生產產品、提供勞務、出租或經營管理而持有的、使用時間超過十二個月(不含十二個月)的非貨幣性長期資產,包括房屋、建筑物、機器、機械、運輸工具以及其他與生產經營有關的設備、器具、工具等。它與新會計準則的定義一致。

2.稅法對生產性生物資產第一次提及,需與會計實務進行協調

1)按照直線法計算的折舊,準予扣除。

2)企業應當從生產性生物資產投入使用月份的次月起計算折舊;停止使用的生產性生物資產,應當從停止使用月份的次月起停止計算折舊。

3)企業應當根據生產性生物資產的性質和使用情況合理確定生產性生物資產的預計凈殘值。生產性生物資產的預計凈殘值一經確定,不得隨意變更。

4)生產性生物資產計算折舊的最低年限如下:林木類生產性生物資產為10年;畜類生產性生物資產為3年。

(二)新會計準則對稅收的影響也需要研究

不僅研究會計與稅法之間的差異,而且要研究會計對稅收的影響。國稅發[2003]45號文件就是一個很好的開端,這是唯一一個稅法向會計協調的文件。

舉例:像預提費用中有預提的利息費用,能不能稅前扣除呢?

新會計準則規定,凡是用于大型存貨生產所占用的借款的利息費用必須予以資本化,計入存貨成本。如果存貨馬上實現銷售,但這時候利息費可能還沒有付,那么預提的利息費用能否實現稅前扣除呢?答案是肯定的,一定可以稅前扣除,因為此時的利息費用計入了產品成本。

新會計準則對稅收的影響,筆者認為有以下幾個領域值得研究:

1.會計政策選擇的稅收傾向

如果稅法允許大家在很多政策中選擇的話,這里有一個選擇的傾向問題。如果企業從納稅的角度出發,選擇有利于納稅的會計政策以及政策組合,筆者認為這是個方向。

2.計量屬性影響稅收傾向

新會計準則提出五種計量屬性:歷史成本、重置成本、可變現凈值、現值、公允價值。

考察計量屬性對稅收的影響主要有兩個方面:

(1)計量屬性直接影響流轉稅,因為公允價值影響流轉稅的計稅基礎;

(2)計量屬性影響所得稅,由于公允價值與賬面價值之間的差異,需要做所得稅納稅調整。

3.引入新的所得稅會計處理方法。會計處理方法對稅收乃至企業內部管理都有重大影響。從稅法角度來講,會計和稅法是適當分離的,但從長遠來講,會計處理方法也將對稅收產生一些影響。

4.新業務、新準則的稅收影響。新業務的稅收處理在發生變化,大家很容易忽略新業務帶來的稅收影響。從納稅角度來講,新業務中是不是也存在著稅收的技巧,即我們常講的稅收籌劃的操作空間,需要作進一步的分析。

(三)納稅籌劃:推進新會計準則與稅法差異研究的終極目標

納稅籌劃是指納稅人(或其機構)在既定的稅制框架內,合理規劃納稅人的戰略、經營、投資活動,巧妙安排相關理財涉稅事項,以實現納稅人價值最大化的財稅管理活動。

實際上,納稅籌劃是納稅人對稅收環境的反應和適應。這種反應和適應不僅僅是減輕稅負,還有降低稅收風險的要求。關于如何進行納稅籌劃,筆者從會計與稅法差異的角度出發,提出了納稅籌劃和納稅設計的三個思想:

1.流程思想

一個企業的業務及其流程實際上決定了稅收,這個業務流程怎樣去設計、如何去操作,其納稅會大相徑庭。

2.契約思想

會計與稅收業務中充滿了各種契約關系。會計與稅收操作可以從契約角度改變納稅和會計業務,契約能夠解決一些深層的經濟問題。

篇3

(一)會計信息化發展

我國會計信息化發展最早可以追溯到上世紀70年代末。1981年由中國會計學會將電子計算機在會計中的應用簡稱為會計電算化。1999年召開的會計信息化理論專家座談會上,專家們認為,隨著計算機和現代信息技術的飛速發展,會計信息需求的日益增加,會計電算化的功能不斷拓展和豐富,將會計電算化改為會計信息化,因此,會計信息化逐漸提到日程。

會計信息化三十年來的迅速發展,與計算機技術的支持得到了緊密結合。1988年,美國注冊會計師CHarls Hoffman率先提出XBRL(Extensible Business Reporting Language,可拓展商業報告語言)。2009年4月,財政部了《關于全面推進我國會計信息化工作的指導意見》,明確了我國XBRL在我國會計信息化發展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由此可見XBRL的技術優勢得到了財政部重視。

(二)XBRL涵義及技術特點

XBRL(可拓展商業報告語言)是基于互聯網、跨平臺操作、專門用于財務報告編制、披露和使用的計算機語言,基本實現數據的集成和最大化利用,會計信息數出一門,資料共享,XBRL技術的應用,需要傳遞信息的各方,按照這種語言的要求對信息進行分類,在此基礎上加上標簽就可以相互傳遞相應的信息,從而使得公司內部和外部能夠更加方便、有效以及快捷的對財務信息進行收集、轉換和處理。

XBRL技術具有無可比擬的技術特點,并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可以快速、精確地搜索信息。XBRL格式文件的所有數據都有相對應的標記,這些標記不僅對顯示格式進行描述,還對所要表現的數據賦予特定含義,并且相關數據呈現結構性,把有關的信息互相鏈接。

2.可拓展性強,同時滿足各方利益需求。通過XBRL技術的運用能夠對財務報告信息進行拓展,滿足各方對信息內容的需求,保證了良好的信息開放性和會計信息的質量要求。

3.提高了信息及時性。使用XBRL,可以解決之間存在的報告不及時的問題。在XBRL框架下企業財務信息將會實現同步提供,改變現行的按照月份、季度和年度的披露的方式,做到實時、在線披露。通過互聯網,可以增強會計信息動態性,使信息需求者在實時互動模式下,及時獲得最新的會計信息,使會計信息不對稱現象得到明顯改善。

4.提高財務報告各方效益。對企業本身提供財務報告而言,XBRL技術確立了不同應用程序之間數據交換的標準方式,無需編制不同格式的財務報表,提高了財務報告的編制效率,節約了成本,提高了效率。

篇4

郭蓉

(福州大學人文社會科學學院,福建福州350108)

摘要:在現代派音樂家中,貝爾格是非常感性的一位,在他的作品里我們總是能看到超出音樂之外的象征意義。以貝爾格音樂中數字等象征意義為著眼點,探討貝爾格音樂創作的奧秘,可以闡述貝爾格這種音樂創作特點形成的社會及個人原因。

關鍵詞:貝爾格;音樂創作;象征意義;數字隱喻

20世紀現代派音樂中影響最為深遠的樂派是以勛伯格(Aronld Schoenberg)和他的兩個學生韋伯恩(Anton von Webem)和阿爾班貝爾格(Al—ban Berg)為代表的“新維也納樂派”。他們的作品大多屬于表現主義音樂的范疇,具有強烈的不協和效果和獨特的表現力。貝爾格追隨著老師的創作道路,其早期作品的音樂語言屬于無調性音樂創作,后期轉向十二音技法創作。

貝爾格現在被公認為是20世紀最偉大的作曲家之一,他不是一位多產的作曲家,自己的前幾部作品也沒有編號,然而其完整作品幾乎都堪稱杰作,兩部歌劇也在音樂史中占有重要地位。在他的許多作品中我們常常可以看到一些超出音樂之外的神秘的象征意義,然而,由于貝爾格的早逝,他的大部分遺作及手稿都被其遺孀海倫娜固守,不為外人所知,給研究者帶來了很大的不便。直至海倫娜1976年去世,大量有關貝爾格的手稿及其第一手材料才逐漸為后世所知.為貝爾格的研究工作帶來了豐富的資料和廣闊的前景。

美國作曲家、音樂學家喬治波爾是一位研究貝爾格的專家,他不僅潛心研究了貝爾格的兩部歌劇,還于1977年從貝爾格有關《抒情組曲》的手稿中,發現了貝爾格和漢娜福克斯一羅貝廷Hanna Fucks—Robettin)的秘密戀情以及作曲家本人對數字象征的酷愛。這個發現揭開了圍繞貝爾格音樂創作的很多謎團,后來的研究者從這個角度發現了貝爾格音樂創作中對數字隱喻的喜愛以及貝爾格無法言明的情感體驗。

所渭數字象征是指人們人為地將數字符號的表層結構賦予了與數字符號本身毫無關系的種種意義。數字象征手法在以往作曲家的作品中用得并不多,但是有些作曲家為了表現自己特殊的可能也是不可言語的感情,常在自己的創作中加入部分“秘密標題”的成分,如巴托克的《第三弦樂四重奏》,以及肖斯塔科維奇的《第八弦樂四重奏》中對象征手法的應用等。而貝爾格卻對數字象征如此感興趣并且多次運用,這也是在貝爾格研究中值得注意的現象。我們可以從他的多部作品中找到貝爾格對數字象征的應用,并通過這種表象深入探討貝爾格的情感世界和歷史背景對其音樂創作產生的影響。

一、貝爾格音樂創作中的數字引用

1.歌曲《閉上我的雙眼》

貝爾格的一生中有許多女人與他都有戀情,其中和漢娜的戀情對他的影響最大,他的很多作品中都包含著對漢娜的暗示。漢娜是貝爾格出席在布拉格舉行的第三屆國際現代音樂協會舉辦的音樂節時經阿爾瑪介紹認識的,此后兩人的友誼日益加深而轉為愛慕。這段婚外戀情自然不能公開,但是,為了表達對漢娜的感情,貝爾格在創作音樂的時候常常將這份愛慕之情隱藏在音樂中。

《閉上我的雙眼》一共兩首,第一首創作于1907年,是貝爾格早期作品的一個代表,歌曲Ⅱ創作于1925年,是貝爾格運用嚴格12音序列手法對字母的應用最早來源于巴赫的作品,巴赫在《賦格的藝術》中最早使用BACH的音名動機,之后這種象征手法在許多作曲家的創作中都得到的同主題的序曲等。貝爾格創造性地將這種創作手法運用到自己的音樂中,不僅如此,1925年的《閉上我的眼睛》從1900年的9小節擴大到20小節,這個變化也不是偶爾得來的,它滲透著貝爾格數字的理解。在貝爾格看來,23這個數字代表自己,lo代表漢娜,這首歌的小節數是20,這是代表漢娜數10的兩倍。這首歌曲是貝爾格在其十二音作品中融入秘密含義的最初嘗試,在此后的許多作品中,貝爾格將這種方法更廣泛地應用到自己的作品中。

2.《抒情組曲》

《抒情組曲》題獻給曾是勛伯格老師的作曲家亞歷山大馮策姆林斯基,但是它和之前的歌曲《閉上我的眼睛》的秘密題獻者都是貝爾格的情人漢娜,其內容被公認為“貝爾格秘密愛情生活的音樂自傳”?。《抒情組曲》和之前的歌曲《閉上我的眼睛》所采用的是同一個序列,其首、尾音分別是F和B,而且貝爾格在該作品中還不斷強調這兩個音。

1976年,喬治波爾發現了一本帶有貝爾格親筆注釋的《抒情組曲》袖珍總譜,進一步揭開了圍繞在這部作品上的謎團。在此之前,學者們然從貝爾格寫給勛伯格的公開信以及其他的一些作品中知道了貝爾格某些作品的標題隱含的意義,但是,所有的發現由于沒有更多的、更具體的史料論證顯得“證據”不足而缺少說服力。波爾的發現打破了這種僵局,總譜上的標記清楚地表明作曲的最初嘗試。貝爾格將這兩首歌曲題獻給維也納環球出版社的社長埃米爾海爾茲卡,但這首歌曲的秘密題獻者都是漢娜。

在設計這首歌的序列時,貝爾格巧妙地使用了“姓名一音名”字母轉換法,將兩人名字運用到其原始序中。這首歌所采用的統一序列的首、尾音分別是F和B(德語中的H),

暗示漢娜的姓和名,貝爾格在創作中還常常在序列進行中強淵F和B這兩個音,以表示自己對漢娜的愛慕。

例:《閉上我的眼睛》的原始序列了貝爾格自己對數字的理解。

在這份手稿中,貝爾格對一些細節作了詳細的注釋。作者的照片下方有其親筆簽名,標題頁的上方寫著這樣的題獻:“為了我的漢娜”。在“12音作曲這個似乎很受限制的體系允許作曲家自由地引用了《特里斯坦》的開始小節。”一句后,貝爾格補充了如下注釋:

我的漢娜,它也允許我有另一些自由!例如,在音樂中秘密地插入我們名字的第一個字母,H.F.和A.B,并把每個樂章和其中的每個部分與我們的數字10和23相聯系。

我在這本送給你的總譜上寫下這些,其中有許多是另有意義的。

這部作品的每個音符都是為你,僅僅為你而寫下的——盡管上有公開的題獻。但愿它是一次偉大愛情的一座小小的紀念碑。‘21

正如貝爾格所言,在《抒情組曲》整部作品中都滲透著作曲家對自己情感的暗示,而其中對于數字的暗示就更加明顯。如第一章是69小結,是貝爾格數23的三倍。第二章共150小節,是漢娜數lO的15倍、第三樂章138小節,是23的6倍,第四章69小節,也是23的倍數。因此在這部作品中,貝爾格對數字的應用滲透在整部作品中,不僅在對樂章的整體布局上,對各細部的處理也是如此。

3.《沃采克》

歌劇《沃采克》的成功使得貝爾格第一次為人們所熟知,他本人從一位默默無聞的作曲家一躍而享譽樂壇。《沃采克》中所蘊含的巨大感染力和感情濃度來自于音樂和戲劇的完美處理,而在音樂中也飽含了許多象征意義,這些象征意義不像《抒情組曲》或者《小捉琴協奏曲》一樣用數字表現得那么明顯。《抒情組曲》中更是對漢娜二人世界的描畫,而《沃采克》的象征意義更多時候是暗含在音樂之中的:貝爾格在這些作品中對于富有象征意味樂句或者動機的使用只求銘刻師生恩情或者鐘情者心有靈犀,而在《沃采克》中作者使用的目的則是讓更多的人能夠理解象征下的巨大意義空間。【3 J

貝爾格在《沃采克/--幕一場很多的元素都由7組成,第一幕中代表開始和結束的兩個主題部是由7小節組成,有7次變奏,雙重賦格同樣也是建立在7個音之上的主題,甚至有些動機也是建立在三幕一場的數字7的象征之上。雖然作曲家在談到7時僅僅只是提到為了“結構的嚴謹”,但作拍都足7的倍數。

波爾則認為關于7的應用與作曲家更為私密的個人體驗相關,卡納認為瑪麗讀經一場中的7象征宗教感情,無論如何,關于數字7象征意義確實耐人尋味。有關貝爾格對于數字象征分析的方法,也許有些人認為帶有牽強或者主觀的色彩,是不管怎樣,它也可以作為我們研究貝爾格作品的一種思路而有待于進一步的探究。

4.《小提琴協奏曲》

貝爾格在音樂創作的最后十幾年中一直采用十二音技法方法進行創作,但他在這些作品中使用的技法和勛伯格、韋伯恩都有很大的不同,許多程序都帶著貝爾格音樂特有的印記。在此創作過程中,貝爾格感到無比困惑的始終是如何表現標題型內涵,甚至如何在音樂中隱藏自己的秘密,而同時又要遵循老師勛伯格的十二音的作曲規則。

貝爾格的《小提琴協奏曲》被稱為是“紀念一位天使”——瑪農格羅皮烏斯的安魂曲,描寫的是瑪農格羅皮烏斯生病、受盡病痛折磨以及后來通過死亡而獲得解脫的生命痕跡。正如《抒情組曲》所隱含的秘密程序一樣,在協奏曲的樂譜上又普遍出現了有關貝爾格個人的密碼:數字28、23、lo以及作曲家本人和秘密情人漢娜名字的首字母AB與HF。貫穿于《小提琴協奏曲》的一個重要因素便是數字象征,它對這部作品的結構和內涵起到了決定性的作用。

貝爾格在《小提琴協奏曲》中將數字象征運用到了登峰造極的程度,在貝爾格的《小提琴協奏曲》中主要出現了23、28和10。這三個本來用于區別事物量度關系的數字符號,都被作曲家賦予了另外的神秘含義。在協奏曲一開始“行板”的1至10小節就被明確地記錄為引子(10個小節),這與漢娜的數字相吻合,被當作貝爾格對自己秘密情人漢娜的暗示。“柔板”的變奏I和變奏Ⅱ均各有20小節,“蘭德勒和克恩騰民歌的回憶”是從第200小節開始的,它與“尾聲”即變奏Ⅲ相連直至第230小節結束全曲。貝爾格為何用10來象

征漢娜,學者們大多表示原因始終不詳,不過彭志敏先生對一些猜測性的理解:漢娜雖然為復姓,貝爾格總是將其簡稱為Hanna Fuchs,這就包含了10個字母。

和《抒情組曲》一樣,23這個數字在作品中也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協奏曲的第二部分有230小節(這是貝爾格數和漢娜數的結合),“主導節奏”首次于第23小節出現,第二部分157小節是眾贊歌開始在第23小節的。其實數字10與23早就在《抒情組曲》中擔當重任,該作品中多次出現的數字10與23一起被貝爾格稱為“我們的數字”。僅僅從該作品的第五章來看,各個部分的小節數均為10的倍數,整個樂章是460個小節,是10乘23的兩倍。

不僅如此,貝爾格在這部作品中又引人了一個新的數字“28”。第一樂章開始速度為J=56,第二樂章的開始速度為J:112,第一樂章的過渡從第28小節開始,第一樂章第84小節回到A部分,56、112、28、84分別是28的2、4、1、3倍。總之,貝爾格在第一、二樂章中使用數字28以表示女性,在第三、四樂章中使用數字23以表示男性,從而《小提琴協奏曲》整體上預先就分好的兩大部分顯然以潛藏的數字“28”和“23”分別暗示著“女人”和“男人”。[5】

貝爾格在抱病創作《小提琴協奏曲》時的不停地向妻子說:“我沒有時間了”,作啦家在完成作品不到4個月的時間就去世了。《小提琴協奏曲》中所描繪的,從少男少女的無憂無慮,內心的掙扎與死亡的抗爭,以及在宗教的慰藉中重生而實現新的生命的開始,這一切都具有普遍人性化的特征,因而既適用于瑪農,也完全合理地適用于作曲家自己。在第二部分數字“23”的反復暗示下,這首眾贊歌毫無疑問就是貝爾格為自己安排的。對數理結構的酷愛致使貝爾格在這部協奏曲中將形式設計得如此錯綜復雜,以至于“在表達一些普遍人性化的內容的同時,回顧了纏繞并影響自己一生的秘密情愛歷程,并以將死的設想形成與瑪農的‘共死’來達到解脫,這些內容通過數字象征,成為《小提琴協奏曲》極端嚴謹的形式布局下具有浪漫主義色彩的秘密標題”【6 J。

二、貝爾格使用數字象征的歷史原因

數字借助語言文字符號作媒介成為象征是一種文化現象,貝爾格對數字象征的偏愛來源于20世紀初人們與日俱增的對于數學、星占學、神秘學以及神秘主義宗教和準神秘主義宗教的興趣"】,這些特殊的數字作為“秘密象征”在他的作品里面被賦予了獨特和特定的意義。

在音樂創作中,是否使用數字象征與作曲家的知識結構和藝術趣味有關。在以往作曲家的音樂作品中,也有一些作曲家表現了自己對數字情有獨鐘的范例,但在貝爾格的音樂創作中體現得更為明顯。象征手法作為一種“隱秘的藝術”一直是貝爾格慣用的手法,在他早期的創作中就有體現。在為慶祝勛伯格五十壽辰而創作的《室內協奏曲》中,貝爾格將象征師生三人的“音名動機”融人各聲部的主題之中。樂曲第二樂章的柔板一開始小提琴獨奏部分便在勛伯格的音名動機之前加上B.G.F這三個音。除了應用音名動機的象征以外,還使用數字“3”作為象征,數字3音源自德文“一切好事皆成‘3”’,而作品中的3即表明師生人,象征了師徒3人的情誼。其實,貝爾格對數字的興趣由來已久,早在1915年寫給勛伯格的信中提到自己對命運的認識“總是與一個決定性的數字有關,那就是‘23’這個數字!”貝爾格對“23”的應用與他的個人理念和人生經歷有關,盡管勛伯格并不贊同貝爾格對這些所謂幸運還是不幸數字的迷信,貝爾格對此卻深信不疑。

貝爾格的數字象征觀念是與其所在環境有密切關系的,在貝爾格生活的那個年代,雖然已經是工業社會。科學技術也有了一定的發展,但是來自于中世紀和文藝復興時期的“數字象征”以及帶有神秘色彩的“宿命論”和“占星術”在社會意識中一直占據著一席地位。1909年,維也納出版的德國生物學家弗利斯的生物學報告論文集《論生與死》引起了廣泛的關注。弗利斯認為一切生命都有它們自己的運行周期,并被嚴格的規律所操縱。其中控制生命的周期數有兩個,一個是23,一個是28。23代表男性或是雄性的命運指數,28代表女性或是雌性的命運指數。和其他同時代的同行一樣,弗利斯相信在自然現象的背后存在著數字法則,這對貝爾格相信數字的心理產生了重大影響,再加之實際生活中的種種巧合,這些都促使貝爾格越發篤信“數字法則”。

不僅如此,貝爾格對數字的迷戀和當時的社會環境和社會風氣有著重要的聯系。在那幾年里隨著貨幣的貶值,奧地利原有的一切價值觀念都在發生改變:“那是心醉神迷和天昏地暗的時代,是焦躁和盲從的一次混合。一切奇談怪論和不可捉摸的東西,如通神學、神秘學、招魂學、夢游癥、人智學、手相術、筆相學,印度的瑜伽和巴拉塞爾士的神秘主義都在當時經歷了自己的黃金時代。”¨1而在貝爾格的社交圈中,和貝爾格一樣崇尚這種神秘的象征主義的人不在少數。貝爾格對一些數字學說持有濃厚的興趣,特別是對某幾個有特殊意義的數字尤其感興趣,并將它們納入到自己的作品中,作用于形式和內容,以顯示獨特個性,這也成為了貝爾格音樂創作的獨特風格。

注釋:

彭志敏:,長沙:湖南文藝出社,2004年,第486,782頁。

余志剛:《阿爾班貝爾格的生活與創作道路>,北京:中央音樂學院出版社,2003年,第1ll頁。

馬淑偉:

[5][6]張漪:,上海音樂學院碩士學位論文,2005年,第66頁。

[7]Jarmen,Douglas.Alban Berg.Wilhelm,,liess and the Secret Programme of the Violin Concerto,The Berg Companion,Doug—las Jarmen edited,Houndmills:Macmillan,1989,p3.

篇5

關鍵詞:新會計準則對策問題探究

0引言

由于新會計準則所帶來的很多理念和操作與中國目前的會計準則和實務之間還存在著相當大的差異,因此,新準則在實施過程中必定會有很多困難。論文百事通分析新會計準則實施所面臨著的困難和障礙,提出合理建議,對于提高新會計準則的實施效果,提高我國會計國際化水平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1新會計準則的主要特點及操作面臨的問題

新會計準則具有以下六個特點:是體現了與國際財務報告準則的趨同,從而使海外投資者和報表使用者更容易讀懂中國企業的會計報表,降低中國企業海外上市重編財務報表的成本。二是引入公允價值計量的要求。公允價值的應用成為此次準則修改中的一大亮點。公允價值計量模式,是指以市場價值或未來現金流量的現值作為資產和負債的主要計量屬性的會計模式。新準則主要在金融工具、投資性房地產、非共同控制下的企業合并、債務重組和非貨幣易等方面采取了公允價值。三是規范了企業合并、合并財務報表等重要會計事項。新的合并財務報表準則從側重母公司理論轉為側重實體理論,更加注重實質性控制,母公司對所有能控制的子公司均需納入合并范圍,而不一定考慮股權比例。即使是所有者權益為負數的子公司,只要是持續經營的,也應納入合并范圍。四是規范了新的會計業務,主要是指將衍生金融工具、投資性房地產、股份支付納入表內核算。五是制定了與重要的特殊行業有關部門的準則。主要包括金融保險行業、油氣開行業、農業的會計準則。六是規定固定資產、無形資產等的減值準備,一經提取,不得轉回。

1.1新會計準則可操作性不足比較新會計準則和國際會計準則,新會計準則雖然在與國際接軌方面有巨大進步,但其原則性的規定較多,而具體的規定較少,因而在可操作性上也就略顯不足,雖然隨后頒布的《企業會計準則—應用指南》對各項準則提供了一些具體解釋和說明,但有些規定的線條還是太粗、不夠具體。比如,新的《企業會計準則第11號——股份支付》規定,以權益結算的股份支付換取職工提供服務的,應當以授予職工權益工具的公允價值計量。到底公允價值怎么計量則沒有具體說明,雖然在相關的《應用指南》中對此進行了一定的具體說明,但還是不夠細致。

1.2會計人員總體素質不高新會計準則實施后,會計核算方法發生了變化,這對會計人員是一大挑戰。比如我國企業的所得稅會計基本是應付稅款法和納稅影響會計法(包括遞延法和債務法)并在。可是絕大多數上市公司采用了簡單的應付稅款法,因此許多會計人員甚至是注冊會計師對納稅影響會計法的處理也相當生疏,因此如果按照新會計準則中的只允許企業采用納稅影響會計法,這其中的執行難度是可想而知的。新會計準則與國際趨同要求會計人員能夠與國際同行對話,而我國現有會計人員能達到這個要求的人員不多,從業人員整體素質不能滿足與國際趨同的發展需要。

1.3我國會計監管質量差我國內部審計力度相對薄弱。由于我國內部審計直接受單位領導的管轄,往往會造成內部精簡審計人員,審計取證不足。加之內部審計人員也對內部審計認識不夠,認為領導讓自己審就審,不讓審就不審。內部審計人員往往自身專業知識有限,在實務操作中容易出現差錯。新的會計準則的變動,也同樣給審核人員帶來了一定的困難。

我國民間審計的現狀讓我們對新準則的實施也不能抱樂觀的態度。由于公司內部人控制,公司治理結構不完善以及審計市場的惡性競爭,導致審計中客戶與注冊會計師的關系扭曲,注冊會計師不再存在獨立性。中國會計師事務所仍然處在尋找生存的狀態當中,所以存在過分遷就客戶。因此出現注冊會計師幫助缺乏合法有效原始憑證的客戶建立違法的賬簿;幫助沒有財務報表的公司的客戶編制報表等情況,審計質量嚴重降低。

1.4我國市場體系不夠完善,企業現狀不容樂觀市場經濟尚處于發展階段,企業間的交易行為不十分規范,企業競爭不充分,公允價值不易形成。而新準則中,對企業引用公允價值是我國歷史上前所未有的,而且它的任何變化都將反映在損益表中,導致財務報告波動性上升,可能導致市場對經濟價值的錯誤判斷。而且,我國企業的現狀也不容樂觀,由于歷史的原因,上市公司國家股(國有法人股)占據了上市公司的主導地位,導致單位領導層只在乎自己在職期間的收益狀況,盡量讓在位期間的公司收益良好,而往往忽視公司的長遠發展。因此內部監控失效是在所難免的。由于企業存在一定的問題,所以會使改革的路程更加難走。

2正確實施新會計準則的幾點建議和思考

2.1不斷完善會計準則,使會計準則更具有可操作性此會計準則主要是為了實現與國際準則接軌,相對于中國現行會計準則和會計制度跨越是相當大的,在實施過程中必然會出現一些問題,要結合中國國情和特色,出臺詳細的實施細則,在實踐中不斷拓展準則的深度和廣度,提高其可操作性。要謹慎進行模擬試點,測試會計準則實施對企業財務狀況、經營成果以及信息系統等的影響,保證新舊準則之間平穩過渡。

2.2加強會計人員培訓對于企業的會計人員應加強新會計準則的培訓,使他們對新會計準則的精髓以及在實務中的操作做到了然于心,注重會計人員的綜合能力以及會計理論功底的培養。同時也要對會計人員的職業道德教育以及后續教育多多涉及一些新會計準則的內容,使會計人員徹底拋棄以過去為重心的理論體系與觀念,建立面向未來、面向世界的會計觀念和理論體系,以適應新的經濟發展的需要。

篇6

自20世紀90年代起,我國企業會計改革一直處在體制改革的前沿,《企業會計制度》及相關會計準則與國際通行做法的差異大為縮減,以國際會計準則為例,我們將幾十項會計政策與之對比,除個別因我國國情而未采納國際會計準則的做法外,其他在總體上已趨于一致或相近。在企業會計改革及其國際化的進程中,我國僅用了短短10多年時間就走過了西方國家70多年所走過的路。

我國的企業會計改革在國際上得到了廣泛認可。在聯合國國際會計和報告標準政府間專家工作組會議上,與會代表認為,是轉型經濟國家和中國家會計改革最為成功的典范。美國商學院保羅·希利教授發表的論文認為,美國和英國的會計準則,對于那些缺乏對管理財務報告決策監督機制的發展或轉型經濟國家是否也是最優的,還是個疑問。他用實證的方法對中國上市公司用中國會計標準和國際會計標準編制的報表差異進行,認為投資者可能發現中國會計標準比國際會計準則能夠生成更加可靠的信息。曾經參加過財政部會計司組織的會計準則國際研討會的國外專家回國后,撰文認為,中國這樣一個由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轉換的國家,在目前這樣復雜的市場氛圍中,幸好有一支隊伍在有條不紊地進行會計改革,并且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全球最大規模的7家會計師事務所日前的一份最新的國際會計調查報告顯示,中國會計準則與國際會計準則的差異已明顯減少。參與該項名為“2001年會計準則調查”的會計師事務所包括安達信、柏德豪、德勤、安永、均富、畢馬威、普華永道等。

國際化不能照抄照搬

近期,有觀點提出,會計國際化可以直接采用美國會計準則或者國際會計準則。這種觀點有失偏頗,不僅脫離中國的實際,也不符合世界各國會計國際化的通行做法。在經濟全球化的過程中,對于如何理解和處理會計國際化,不單純是會計技術層面的問題,我們應當保持清醒的頭腦,切忌妄自菲薄,盲目崇拜。中國的會計改革不宜直接采用美國會計準則,也不宜直接采用國際會計準則。

對此,我們可以看看其他國家的做法。目前,美國、英國、澳大利亞、新西蘭、加拿大、法國、日本等發達國家,印度、巴西、印度尼西亞、馬來西亞、斯里蘭卡、泰國、阿根廷等發展中國家,以及俄羅斯、保加利亞、波蘭、羅馬尼亞等轉型經濟國家,都有本國的會計標準制定機構,并借鑒國際會計準則,制定、實施本國的會計標準。盡管個別國家,如格魯吉亞、烏茲別克斯坦等,也有宣布直接采用國際會計準則的情況,但實際情況差異很大,不具代表性。

一個國家執行本國的會計標準,既是為了與其體系相適應,同時也是該國主權的一種體現。《中華人民共和國會計法》規定,“國家實行統一的會計制度。國家統一的會計制度由國務院財政部門根據本法制定并公布。”由于國際會計準則委員會制定的國際會計準則或美國的會計準則在我國沒有法律效力,如果要求我國企業直接采用國際會計準則或美國的會計準則,將會與我國現行的《會計法》、《公司法》、《商業銀行法》、《企業財務會計報告條例》等相沖突。

經濟全球化的背景促使越來越多的企業需要通過跨國上市籌集資金,而上市地證券監管機構通常要求企業根據上市地會計準則或者國際會計準則編報財務會計報告,但是,這些企業必須以執行本國的會計標準為前提,最后向上市地證券監管機構和投資者提供會計報表時,可以根據上市地會計準則或者國際會計準則的要求作出報表調整。這是國際通行做法,也是國家主權的一種體現。我國的企業在境外上市,一直都是以執行我國的會計制度(包括《股份制試點企業會計制度》、后來的《股份有限公司會計制度》到現在執行的《企業會計制度》)及相關會計準則為前提的。然后,再根據上市地會計標準或國際會計準則進行報表調整。

片面追求我國會計標準的美國化或者國際化,還有可能會出現與我國轉型經濟環境不相適應的情況。

我國尚處在經濟轉型時期,尚未形成成熟的市場經濟環境和完善的監督機制,如果我們操之過急,不顧國情、片面追求美國化或國際化,有可能會出現與我國轉型經濟環境不相適應的情況,導致會計信息混亂或者失控,由此產生的改革成本和風險將是巨大的。例如,公允價值是國際上發達市場經濟國家通行的會計計量屬性,而我國市場經濟處在初級階段,沒有形成活躍的生產資料市場,關聯交易普遍,諸多經濟行為也不規范,弄虛作假屢禁不止,如果廣泛地使用公允價值,將會給企業利用公允價值造假留下空間,“瓊民源”案例將土地使用權的評估價作為公允價值入賬,虛假評估增值5個多億元。

綜上所述,在會計國際化的進程中,如何把握借鑒國際慣例和考慮中國國情的辯證關系,這是我們應當面對的一個重大問題,借鑒國際慣例不等于照搬照抄,照搬照抄是沒有出路的;考慮中國國情不等于閉關自守和保護落后,閉關自守同樣是沒有出路的。從國際通行做法看,會計國際化并不硬性要求各國直接采用國際會計準則,而是充分尊重各國、經濟、法律、文化環境,允許各國根據本國的實際與國際會計準則存在一定差異。會計國際化的宗旨是要求各國企業對外提供的會計報表在重要方面與國際會計準則相協調,正如國際會計準則委員會在其《國際會計準則公告前言》指出的那樣,成員國企業“所公布的會計報表在所有重要方面與國際會計準則相一致”。這一宗旨反映了各國會計標準國際化的真正含義,我國的會計改革與這一宗旨是一致的。

當前我國企業會計改革 需要關注的幾個問題

(一)《制度》的實施面過窄,除股份有限公司外,國有企業尚未執行

如前所述,我國以《企業會計制度》和《企業會計準則》為主體的會計標準與國際會計標準相比,在主要方面雖已基本一致,但是,《企業會計制度》暫在股份有限公司實施,國有企業尚未執行。國有企業仍然執行1992年制定的《企業財務通則》和行業財務、會計制度(以下簡稱“老制度”),老制度不利于企業消化不良資產,已與加入WTO的新形勢不相適應。

國有企業執行新會計制度面臨的主要是如何消化和處理多年來形成的不良資產。盡管企業不良資產形成的原因較為復雜,但老制度的缺陷也是不容忽視的。國務院的《企業財務會計報告條例》,對資產要素進行了重新定義。《企業會計制度》據此作出了一系列有利于消化不良資產的規定,例如:對于待處理財產損失,企業應于年度終了結賬前處理完畢;對于各項資產的減值,企業應根據謹慎性原則的要求進行合理預計,計提資產減值準備,包括應收款項壞賬準備、存貨跌價準備等,比照其他國有企業的做法,通過測算和摸清家底,分別不同企業的實際情況,逐步實施新的《企業會計制度》。

(二)進一步完善我國的會計標準

我國的會計標準至少有三個層次,一是會計準則,二是會計制度,三是專業核算辦法。會計準則是對會計要素的確認、計量、記錄、報告所作的原則規定;會計制度是對會計要素的確認、計量、記錄、報告的操作性規定;專業核算辦法是針對某些特殊行業,如石油天然氣、農業、運輸、業、房地產開發等的特點作出的會計規范。

1.繼續完善會計準則體系。會計準則體系包括基本會計準則和若干具體會計準則。1997年至今,具體會計準則的陸續出臺,財政部1992年的基本會計準則很多已經過時,需要進行修改。我國著名會計學家葛家澍教授多次建議制定的財務報告概念框架。其目的在于明確財務報告的使用者及其會計信息的需求,會計信息質量要求,要素的定義、特征及其在財務報告中的確認、計量與報告。這是用于企業會計準則的一套內在嚴密、協調一致的體系,它能在技術上保證具體準則的連貫性,而不致前后發生矛盾。本人認為,制定中國財務報告概念框架的時機趨于成熟,會計工作者應當對此給予更多的關注,中國會計學會可以發揮自身優勢,在制定中國財務報告概念框架中作出應有的貢獻。

財政部已了16項具體會計準則,最近又成功地召開了會計準則國際研討會,對企業合并、分部報告、外幣折算等具體會計準則的征求意見稿進行了充分研討。會后,有關項目組成員將根據國內外專家意見,對上述準則的征求意見稿進行修改,盡早。力爭在不遠的將來,努力實現初建中國會計準則體系的目標。

2.抓緊制定《小企業會計制度》和專業核算辦法。在國際上,很多國家對小企業都有單獨的會計標準,因為小企業具有很多自身的特點,比如規模較小,不對外籌資,財務會計與稅務會計合一,等等。聯合國國際會計和報告標準政府間專家工作組近來也將中小企業會計制度作為的重點。我國小企業眾多,統一執行《企業會計制度》是不現實的。財政部已經著手對《小企業會計制度》的研究,預計明年出臺。

專業核算辦法是我國會計標準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證券投資基金會計核算辦法》已經,財政部正在組織各方面力量,研究和起草其他各項專業核算辦法。

(三)強化會計監督,促進新會計標準的貫徹實施

自2001年開始,財政部在全國范圍內組織開展了《會計法》執法檢查。此次檢查分為單位自查、重點檢查、巡查驗收三個階段。根據項懷誠部長的要求,《會計法》檢查要做到五個結合:一是與貫徹落實朱基總理“不做假賬”的指示相結合;二是與整頓和規范市場秩序相結合;三是與建立、完善會計的“游戲規則”(這里的“游戲規則”主要指國家統一的會計制度,即會計準則、會計制度、專業核算辦法等會計標準)相結合;四是與強化單位內部會計監督(內部會計控制)相結合;五是與提高會計人員整體素質相結合。,全國《會計法》執法檢查已進入巡查驗收階段,取得了顯著成效,大大增強了企業執行《會計法》及國家統一的會計制度的自覺性,形成了威懾力,維護了《會計法》及國家統一的會計制度的嚴肅性。《會計法》執法檢查作為財政部門經常性的會計監督工作,將長期進行下去。通過經常性的《會計法》執法檢查,促進新的會計標準得以全面實施。

篇7

[論文摘要]近年來,我國會計信息失真現象相當普遍,嚴重地干擾了市場經濟秩序,損害了國家和社會公眾的利益。會計信息失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企業本身內在的原因,也有社會監管不力等客觀因素,同時我們也要及時地提出相應的對策。本文揭示了當前我國企業會計信息的現狀,深入剖析了會計信息的成因,并提出了根治會計信息失真的對策。

一、企業會計信息失真的具體表現

會計信息失真是指會計信息的形成與提供違背了客觀的真實性原則,不能正確反映會計主體真實的財務狀況和經營成果。在社會主義經濟體制轉軌過程中,會計信息失真突出表現在:

(一)原始憑證失真。很多企業據以入賬的原始憑證審核流于形勢,對填寫不完整、不規范的原始憑證仍據以入賬,還有的甚至制作假原始憑證的方法進行“變通”,使一些非法的收支變成“合法”的收支。原始憑證的要素填寫不全,使收支的資金渠道不能明確地劃分,混淆了成本和專項基金的界限。

(二)財務賬目失真。有的企業不按照財政部的有關規定設置會計賬簿和使用會計科目,會計核算缺乏系統性,賬目混亂,賬證、賬賬、賬表、賬實嚴重不符。

(三)會計報表失真。利用報表編制技巧和會計制度的缺陷,對外提供虛假財務報告。這是一種較為泛濫的會計信息作假方式,其危害性也最大。

(四)收入、成本、費用、資產失真。收入的失真主要表現是截留、轉移、坐支收入;成本失真表現在少計、漏計成本費用或虛列、多列成本費用。

(五)企業業績失真。大多數企業都存在粉飾業績,逃避責任的現象,費用、資產損失等潛虧掛賬。

(六)私設“小金庫”、賬外賬。對賬外賬、“小金庫”已檢查多年,國家三令五申,仍屢禁不絕,手段也愈加隱秘。形成賬外賬、“小金庫”的渠道主要有:各種手續費收入、房租收入、大額存單的利息收入、資產變價收入、虛列費用套取現金等。

二、企業會計信息失真的危害

(一)會計信息失真誤導國家的宏觀調控

會計信息失真是國家進行宏觀調控的基礎數據。會計信息失真會誤導國家在宏觀調控上決策的失誤。比如目前普遍的虛增利潤,就會導致國民收入超量分配等不良后果。同時,失真的會計信息掩蓋了許多經濟問題,國家不能及時的制定政策解決,一旦問題爆發后果將不堪設想。

(二)會計信息失真造成國有資產流失

虛增成本,多列費用,截留收入是企業慣用的偷稅漏稅手段,因為虛假的會計信息,國家每年損失巨額的稅收收入,不利于國家以稅收為手段調節收入分配,也阻礙了國家基礎設施建設。

(三)會計信息失真導致資源浪費,信用危機

虛增利潤,粉飾業績,把投資列入問題企業,導致了銀行、廣大投資者與股民的巨額損失,也動搖了投資者的信心,導致信用危機。同時也造成了資源浪費,使真正需要資金的企業得不到資金,延緩了它們的發展。

(四)會計信息失真提高了企業的經營風險,弱化了其競爭能力

企業正常經營需要對公司進行財務分析,這才能知道公司的現狀,對公司的財務分析是建立在對公司會計資料分析基礎上的。失真的會計信息會導致失真的分析結果,企業以其作為經營決策的參考無疑是危險的。失真的會計信息成為企業帳目上的漏洞

三、企業會計信息失真的成因

(一)會計法規、準則、制度本身的不完善所導致的會計信息失真

會計制度是一個多重的、系統的博弈的結果,是相關的利益集團力量“均衡”的結果。有效的制度能降低市場交易中的不確定性,抑制機會主義行為。而我國的會計制度在時間和空間上都缺乏一個充分博弈的過程,我國的會計準則,法規的制定總是滯后于會計問題的出現,使會計工作特別是會計核算中遇到的新問題無明確規定,不同的人對此又有不同的理解和計量方法,給企業的經營者操縱會計信息以可乘之機。

(二)公司治理結構缺陷的原因

企業外部的資源所有者將其擁有的資源委托給企業經營人員經營管理,并對人進行監督和控制,所有者對企業的經營管理和績效進行監督和控制的一整套制度安排稱為公司治理結構。會計信息的基本特征之一就是同時為委托雙方所使用,但是會計信息是由人編制的,人通過向委托人提供會計信息來解除對委托人的受托責任。在現代企業制度下,所有權與經營權的分離,必然導致投資者與管理層存在著嚴重的信息不對稱,信息不對稱是會計造假的誘因之一。

(三)內部會計監督與控制弱化的原因

主要表現在沒有建立內部會計監督與控制制度,現代內部控制作為一種先進的企業內部管理制度在現代經濟生活中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內部會計監督與控制薄弱、觀念弱化、監督手段比較落后,主要集中在事后稽核、會計檢查上,定性檢查的多,定量檢查的少,工作缺乏規范。另外,會計監督運行體制制約了監督職能的正常發揮。

(四)外部會計監督失效方面的原因

外部會計監督包括政府部門會計監督和社會審計監督。政府監督方法過于行政化,不注重市場化,在信息不對稱的條件下,通過行政手段在巨大監督成本的制約下,無法解決信息質量所存在的問題。

(五)會計人員職業道德缺失,業務水平較低,造成會計信息質量低

有些不具備會計方面專業知識的人員業務不熟,對會計核算的原則、方法認識不全面,實際操作中必然會出現這樣或那樣的錯誤,導致會計核算資料不真實。新晨

四、企業會計信息失真的對策

(一)完善和創新會計法規制度體系

會計準則制定機構應利用最新的理論成果去檢驗準則體系,以確定哪些準則過時、哪些準則內容需改進、哪些問題準則尚未涉及,并按輕重緩急逐一解決。更重要的是,準則制定機構要允許和鼓勵用戶參與準則的制定,維護準則的中立性。要繼續建立和完善統一的會計制度體系。會計制度和會計準則并存是我國的明顯特色。

(二)完善公司的治理結構,健全企業內部控制

應按照現代企業制度的要求,健全企業的內部治理結構,一是明確董事會、監事會和經營者責、權、利,建立股東對經營管理者的強力約束,建立董事會與經理層之間基于合約的委托關系;二是理順委托方和方的利益關系,解決國有股產權主體虛位問題;三是通過權利分配、權利制衡和信息披露等機制,在企業內部控制機制上減少會計造假的風險;四是完善業績評價機制,應考慮增加一些涉及企業持續經營能力等的非財務會計指標.

(三)促進相關主體認真學習,提高其知識水平和職業道德修養

素質不高是眾多主體進行造假的重要原因,因此必須從以下幾個方面努力:第

一、繼續實行會計人員持證上崗制度,對會計人員的年檢不能流于形式而要落到實處,加強會計人員的后繼教育,著重介紹新的會計知識和會計處理方法,提倡良好的職業道德。第

二、加強學習并全面貫徹和實施新《會計法》。無論是政府工作人員、單位負責人、企業教育者、注冊會計師,還是一般會計人員,都要認真學習掌握新《會計法》,提高法律素質,做到懂法守法。

篇8

    【論文摘要】新的企業會計準則體系將自2007年1月1日起在上市公司施行,新會計準則與原制度相比在會計的確認、計量、列報等方面存在諸多差異,規定了會計信息的質量要求、首次規范了會計計量屬性、引入了公允價值的計量要求等。此準則的頒布,提高了會計準則的國際化,使會計準則更具趨同性,填補了我國市場經濟條件下新型經濟業務會計處理規定的空白,并能促進國際間的貿易與投資活動。  

    隨著經濟全球化進程的加快,中國經濟正向著市場化、國際化方向快速發展。為更準確地為投資者、債權人及社會公眾提供相關、可靠的會計信息,完善市場經濟下的資本市場的運行,財政部實施新會計準則,標志著中國與國際財務報告準則趨同的企業會計準則體系正式建立,實現了我國會計準則體系的新跨越,從而保證對經濟事項作全面、立體、動態的衡量。  

    一、會計準則的概述  

    會計準則是反映經濟活動、確認產權關系、規范收益分配的會計專業技術標準,是國家經濟法規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國家經濟生活甚至國際交往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我國的企業會計準則體系包括三部分內容:一是基本準則,二是具體準則,三是應用指南。基本準則是最大的原則,是準則中的準則,也是在起草具體準則時必須遵循的準則,它駕馭著所有具體準則。基本準則是經國務院批復同意、由金人慶部長簽發部長令的,在它的指導下,又制定了38項具體準則,這些準則主要為企業處理各種具體交易和事項提供統一的標準。在基本準則和具體準則的基礎上,了會計準則應用指南,對會計實務中一些要點、重點和難點進行了規范,屬于操作層面的規定。這三部分共同構成了中國企業會計準則體系。  

    二、實施新會計準則的意義  

    1、有助于維護市場經濟秩序及保護社會公眾利益,提高對外開放水平和完善市場經濟體制  

    新會計準則著眼于提高會計信息透明度、保護投資者和社會公眾利益,在信息披露方面,突出了充分披露原則。新準則對現行的財務報告披露要求進行了全面梳理和顯著改進,創建了較為完整的財務報告體系,對會計信息披露時間、空間、范圍、內容等的全面系統規定,大大提高了企業會計信息透明度,有效地維護了投資者和社會公眾的知情權,推動建立公開、公平、公正的市場經濟秩序。同時,借鑒國際財務報告準則來制定我們的會計準則,有利地架起了密切中外經貿合作的會計橋梁,可以降低在國際資本市場的交易成本,有利于企業“請進來”和“走出去”,有利于進一步優化我國投資環境,全面提高我國對外開放水平。  

    2、有助于提高上市公司質量,促進資本市場的發展  

    制定一套高質量的會計標準,有助于提高上市公司質量,提高資本市場投資價值。對于增強資本市場的活力和吸引力,充分發揮資本市場優化資源配置的功能,促進我國資本市場健康穩定發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實施新會計準則,可以更有效、更完善地為企業的經濟前景做出預測,制定科學決策,合理分配經濟利益,提高上市公司的信息質量,增強投資者的信心。  

    三、新會計準則的變化  

    1、基本準則方面  

    對基本會計準則適用范圍及財務報告目標的修改。首先是對適用范圍的修改,原基本準則第二條規定“本準則適用于設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境內的所有企業,設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境外的中國投資企業應當按照本準則向國內有關部門編報財務報告”,其適用范圍包括設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境外的中國投資企業,新準則調整為“本準則適用于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境內設立的企業”;其次是對于財務報告的目標進行了修改。原準則對會計目標的規定是“滿足國家宏觀經濟管理的需要”,新準則指出,財務會計報告的目標是向財務會計報告使用者提供企業財務狀況、經營成果和現金流量等有關的會計信息,反映企業管理層受托責任履行情況,有助于財務會計報告使用者做出經濟決策。財務會計報告使用者包括投資者、債權人、政府以及有關部門和社會公眾等。  

    2、具體準則方面  

    (1)《債務重組》準則的調整。新的《債務重組》準則重新界定了債務重組的定義,定義中強調了“讓步”的概念,新準則明確了只有在“債務人發生財務困難的情況下”的前提條件,才可以對獲得債務的讓步確認為債務重組收益和損失。債務重組的結果計入當期損益,原《債務重組》準則規定對債務重組的損失計入當期損益,而債務重組收益則計入資本公積,新準則改變了這種做法,將債務重組收益和損失均計入當期損益。以非現金資產方式清償債務時,引入了公允價值計量,而原準則規定采用企業以非現金資產方式清償債務時,采用賬面價值計量。  

    (2)《所得稅》準則的調整。目前所有的A股上市公司,所采用的所得稅會計方法只有應付稅款法或納稅影響會計法。但是,新準則將規定采用資產負債表債務法,這將改變所有企業的所得稅費用,并導致凈利潤的改變。  

    (3)《資產減值》準則的調整。按照新準則,“存貨跌價準備”、“固定資產跌價準備”、“在建工程跌價準備”和“無形資產跌價準備”,從2007年開始,計提后不能沖回,只能在處置相關資產后,再進行會計處理。新的資產減值準則實施后將有效地遏制利用減值準備作為“秘密儲備”調節利潤的情況。  

    (4)《存貨》準則的調整。新準則中,取消了存貨流轉的“后進先出”法,主要考慮成本流與實物流在大多數情況下是不一致的。同時新準則規定允許為生產大型機器設備、船舶等生產周期較長的資產所借入的款項所發生的利息資本化,計入存貨價值,而不再計入損益。  

    (5)會計處理的調整。企業合并會計處理方法的調整,新準則中明確了企業合并的概念,對企業合并進行了分類,將企業合并分為同一控制下的企業合并與非控制下的企業合并兩大類,規范了企業合并會計處理的基本原則,對企業合并過程中發生的與合并相關的費用的處理進行了明確的規定,并對企業合并的披露進行了規范。合并報表基本理論的調整。與《合并會計報表暫行規定》相比,新準則所依據的基本合并理論已發生變化,從側重母公司理論轉為側重實體理論。合并報表范圍的確定更關注實質性控制,母公司對所有能控制的子公司均需納入合并范圍,而不一定考慮股權比例。 

    四、新會計準則的變化對企業的影響 

    1、債務重組的變化影響著企業的償還方式 

    (1)以資產清償債務。以資產清償債務又分為以現金資產清償債務和以非現金資產清償債務兩種方式。方式一:以現金清償債務。以現金清償債務方式:按照《企業會計準則第12號——債務重組》第四條和第九條規定,對于債務人企業來說,債務人企業應當將重組債務的賬面價值與實際支付現金之間的差額,計入當期損益;對于債權人企業來說,債權人企業應當將重組債權的賬面余額與收到的現金之間的差額,計入當期損益。債權人已對債權計提減值準備的,應當先將該差額沖減減值準備,減值準備不足以沖減的部分,計入當期損益。方式二:以非現金資產償還。以非現金清償債務方式:按照《企業會計準則第12號——債務重組》第五條和第十條規定,對于債務人企業來說,債務人企業應當將重組債務的賬面價值與轉讓的非現金資產公允價值之間的差額,計入當期損益。轉讓的非現金資產公允價值與其賬面價值之間的差額,計入當期損益;對于債權人企業來說,債權人企業應當對受讓的非現金資產按其公允價值入賬,重組債權的賬面余額與受讓的非現金資產的公允價值之間的差額計入當期損益。債權人已對債權計提減值準備的,應當先將該差額沖減減值準備,減值準備不足以沖減的部分,計入當期損益。 

    (2)將債務轉為資本。對于債務轉為資本的會計處理:按照《企業會計準則第12號——債務重組》第六條和第十一條規定,對于債務人企業來說,債務人企業應當將債權人放棄債權而享有的股份面值總額確認為股本(或者實收資本),股份的公允價值總額與股本(或者實收資本)之間的差額確認為資本公積。重組債務的賬面價值與股份的公允價值總額之間的差額,計入當期損益;對于債權人企業來說,債權人應當將享有股份的公允價值確認為對債務人的投資,重組債權的賬面余額與股份的公允價值之間的差額,計入當期損益。債權人已對債權計提減值準備的,應當先將該差額沖減減值準備,減值準備不足以沖減的部分,計入當期損益。 

    2、新酬的變化有利于企業保護員工利益 

    《企業會計準則第9號——職工薪酬》規定,職工的工資、獎金、職工福利費、養老保險、住房公積金等屬于職工薪酬的一部分,應當根據職工提供服務的受益對象,分別計入資產成本或當期損益。新會計準則明確了職工薪酬和辭退福利業務的會計處理,從會計核算上維護和保證了企業員工的根本利益。新會計準則規范了企業為獲取職工提供服務而授予的權益工具或者承擔以權益工具為基礎確定的負債業務的會計處理方法,有利于企業對核心技術人員和高級管理人員實施合理的激勵,充分肯定他們創造的價值,切實創造尊重人才、鼓勵科技創新的良好氛圍。新會計準則規范了職工期權激勵的處理方法,這不但體現了以人為本的核心理念,同時對于激發科研人員和高級管理人員的技術創新、管理創新,促進經濟發展與科技發展的緊密結合,提高科技水平和創新能力,提升企業的競爭力和持續發展能力都具有積極的意義。 

篇9

[論文摘 要]會計信息是會計工作的最終產品,其質量的好壞直接影響到社會資源的配置與利用效率的高低,這就要求會計信息做到真實與公允。因此,會計信息的質量問題,是每一個會計人必須面對的。

對處于成長期的市場經濟環境而言,會計信息失真的危害是災難性的,治理我國企業會計信息失真的問題刻不容緩。我國目前經濟運行中存在的一些嚴重的問題,如國有資產流失、證券市場發育不良、企業籌資困難等,很大程度上都與企業會計信息失真有關。由于國有企業在我國國民經濟體系中占據著非常重要的地位,會計信息失真所帶來的后果是十分嚴重的。

1 會計信息質量問題的表現

(1)經濟交易失真。這種失真指的是企業為了粉飾財務報表,利用資產重組、關聯方交易、資產評估、利息資本化、交易時間差等多種手段,虛構經濟業務、從事不等價交換等導致的會計信息失真。

(2)會計核算失真。這種失真指的是會計核算過程不能真實記錄和反映企業發生的經濟業務。具體可分為原始憑證失真、會計賬簿失真和會計報表失真。

(3)會計信息披露失真。這種失真指的是隱瞞應披露的會計信息或不及時披露應及時披露的會計信息。

2 產生會計信息質量問題的原因分析

(1)公司治理結構不完善,企業產權關系模糊。國有企業作為市場的法人主體,企業及其財務會計行為的秩序化程度必然影響著市場機制的有效性,或者說,企業及其財務會計行為的規范性直接就是市場經濟運行的規范性,而這些又是建立在產權尚是企業取得市場法人資格基本條件的基礎上。然而,當前以兩權分離、政企分開為基本原則的現代企業制度的建立,盡管在某種程度上大大強化了國有企業的利潤動機和市場制約機制,但卻未能從根本上塑造出真正意義的國有企業法人主體與完全法制約束下的政府權力行為格局,致使兩權分離、政企分開始終處于分而不離、雖分未開的“隱蔽”狀態,以致國有企業的市場價值判斷行為與利益的體現不得不經常的被動調整。結果,一種情況是會計行為被動順應政府的行政權力強制與單向的大財政意圖,另一種情況是采用短期化、非規范化的會計行為。不管哪一種情況,其結果必然會出現會計信息虛假的問題,而這種虛假又與國有企業的戰略目標以及國民經濟長遠發展規劃之間產生沖突,以致隨著企業內在經營機制的紊亂和增值活力的疲弱,社會經濟效益推進滯緩,基礎腐蝕。究其根源,無疑在于企業產權關系界定的模糊性。

(2)會計準則、政策存在局限性。會計政策為企業提供的選擇范圍越來越寬,在會計政策規定的范圍內,會計信息制造者總是選擇有利于自身業績或其他會計目的的會計政策,如美國的安然公司,就是利用“特別目的實體”(SPE)符合條件可以不納入合并會計報表的會計政策操縱利潤的,本應納入合并會計報表的三個SPE被排除在合并報表范圍外,結果1997—2000年有4.99億美元的利潤被高估,數億美元的負債被低估,那么投資者接收到的會計信息是經過粉飾的虛假會計信息,其利益受損也就難以避免。會計準則的滯后性,也同樣為會計造假提供了“自由”空間。經濟飛速發展,新的經濟事項不斷出現,原有的會計準則、會計制度與新的經濟形勢發展已不相適應,而新會計政策又不能及時制定及頒布,這就會給某些企業以可乘之機,從而利用會計準則的空白來選擇有利于自身利益的會計政策。 轉貼于

(3)外部監管不力,執法力度不夠。我國針對會計信息失真現象作出處罰規定的法律雖然很多,如《會計法》、《公司法》、《證券法》、《刑法》、《注冊會計師法》等,卻普遍存在著執法不嚴、懲治不力的現象,并沒有起到應有的懲戒作用。究其原因,存在以下幾點:一是發現機制缺乏有效性和健全性。由于我國市場經濟體系尚不完善,各種制度尚未理順,無章可循、有章不循的現象仍較普遍。二是懲罰不力,對違法違規行為,不僅缺乏刑罰和經濟制裁,而且缺少道德和名譽損失,舞弊者不以此為恥,反而甚至以此為榮,良好的道德和信用并不能帶來相應的收益。三是監管部門監管不力,他們主要依靠行政處罰手段來應對會計信息造假,對直接責任人追究刑事責任的卻很少,民事賠償更是微乎其微。與普通商品造假一樣,造假的會計信息造成的后果是預期收益大于預期成本,一定程度上縱容了會計信息失真現象的泛濫。四是利益驅動,某些企業經營者存在違背會計規則提供虛假會計信息從而使自己收益(報酬、升遷等)增加的動機。

3 如何提升會計信息質量

(1)明晰企業產權,完善公司治理結構。產權的明確界定是會計規范和會計信息生成的基礎,在產權不明晰的企業里,權力的讓渡不足,使得企業的行為在一定程度上偏離了市場,未能按市場的規律實施企業行為,從而造成會計信息并未按市場的需要提供。只有產權的明晰界定,才會使市場主體根據會計行為規范開展會計管理交易活動。這是因為產權的明晰為會計信息目標的實現創造了兩個重要條件:一是所有者追求資產收益的最大化,二是所有者和經營者之間存在經濟上的契約關系。在這兩個條件之下,資源的配置相對地有效率:經營者在最大化自己效用的同時也不降低(甚至增加)所有者的效用,按照市場而非所有者的旨意來實施經濟行為。同時,會計主體可以根據交易費用的高低來選擇會計規范組合方式,充分發揮會計規范的激勵、約束、資源配置和收入分配功能。產權的明晰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按照“誰投資、誰管理和誰受益”的原則對國有資產所有權實行分級管理,明確所有權主體;實現所有者主體的多元化,進行真正意義上的公司改造;成立隸屬于各級政府的綜合性公有資產管理機構,實行政府的社會行政管理職能與所有權職能分開;實行公有資產所有權、公有資產資本經營權、企業法人財產權的分離。

(2)進一步完善我國的會計規范。從本質上來說,我國的會計法律體系具有第一種思路的特點,目前,我國經過多年的努力,已經建立起以《會計法》為核心的會計法律體系,并建立了《總會計師條例》、《會計人員職權條例》等行政性法規和《經濟法》、《公司法》、《證券法》等相關的法律規范。但是,正如很多的法律法規一樣,當前會計法律法規仍舊存在一個嚴重的問題,就是條條框框太多,而可操作性缺乏。我國處在市場經濟初期階段,各種經濟制度法規都有待完善,其中比較突出的就是與經濟發展直接相關的會計制度法規的完善。因此,在發現會計法律法規存在的問題之后,就要結合我國具體國情,適度減少條條框框,增加可操作性,這樣既提高了會計法律法規的靈活度和適應性,又提高了會計人員工作的積極性,加強他們的會計職業判斷能力。

當前會計法律法規還存在的一個嚴重問題是對相關責任人的法律責任沒有清晰的界定,導致法律規范形同虛設,會計信息失真現象屢禁不止,完善的會計法律法規應當使相關各方的責任明確,使各方相關人員的權力和責任相對等,有多大的權力,就應當對應多大的責任,這樣才能真正起到約束作用,也才能使會計信息的真實性和完整性真正得到保證。

參考文獻

篇10

    論文摘 要:目前,我國企業內部會計模式設計的相關理論研究薄弱,財會人員缺乏相關知識與技能,企業內部會計模式實務與經濟管理的要求存在較大差距。正基于此,以建立企業內部會計模式的必要性和緊迫性為切入點,從會計人員的管理模式等三個角度全面分析了完善企業內部的會計管理模式的對策。

    

    企業內部會計管理制度是指企業根據國家會計法律、法規、規章、制度的規定,結合本企業經營管理和業務管理的特點、要求而制定的旨在規范企業內部會計管理活動的制度和辦法。企業內部的會計管理模式,主要包括三個方面 即會計人員的管理模式;會計機構的管理模式;會計工作的管理模式。但從我國現狀來看,企業內部會計模式實務與經濟管理的要求存在較大差距。因此,建立科學、合理、適用的企業內部會計模式是會計理論和務實必須解決的問題。

    1 建立企業內部會計模式的必要性和緊迫性

    建立企業內部會計模式一方面是因為企業內部會計模式設計和執行中存在的問題,是企業內在的動因所趨。另一方面也是有效地抑制市場失靈、彌補國冢宏觀調控滯后的外在要求。

    1.1 企業內部會計模式設計和執行中存在的問題

    我國企業在設計內部會計模式時,并未完全按照國家統一會計規范和有關法規的指導和約束下,結合企業具體情況,建立符合本企業會計核算要求的內部會計模式,所以企業設計和執行中存在著很多問題:一是部分企業未制定內部會計模式。部分企業直接以會計準則和企業會計模式以及上級下發的各種文件作為企業內部會計模式,使企業日常會計核算工作隨意性過強,直接影響到會計信息質量。二是內部控制制度不健全、不完善。有一部分企業內部控制薄弱,經濟業務隨意性大,缺乏有效的制約監督機制。主要表現在業務決策人員與經辦人員沒有很好的分離制約,重大事項的決策和執行沒有很好的分離制約,存在無標準操作現象;財產清查沒有制度,家底不清楚;該設的內部機構不設,該配的內審人員不配等,使得管理力度層層遞減,管理效應層層弱化。三是內部會計模式內容設計不全面,財務處理程序欠規范。從目前企業內部會計模式設計實際情況看,企業較注重財務收支審批制度、現金和銀行存款收支管理制度的制定,忽視會計核算和監督方面制度的制定。大多數企業未建立較為完整的財務處理程序制度,因而造成會計核算行為的隨意性。

    1.2 建立企業內部會計模式的外在動力

    市場經濟發展越快越好,會計就越重要、會計法律法規體系越應當健全,但是我國企業內部會計模式的現狀,宏觀形勢的外動力需要企業內部會計模式的深刻變化,具體來說:一是貫徹執行新會計準則,加強企業會計監督,呼喚建立企業內部會計制度。新會計準則不僅明確了企業會計法律責任的主體和具體責任條件與標準,明確了企業會計核算具體流程和一般要求,而且以法律形式要求會計主體必須轉變會計監督模式,強化企業內部會計監督。二是貫徹執行稅收征管法.降低企業涉稅風險,需要建立企業內部會計制度,企業要建立和完善企業內部會計制度,確保企業內部會計制度與國冢已頒布的行業會計制度和公共綜合會計制度吻合一致,并及時報主管稅務機關備案。三是維護業主權益并確保資本保值增值,需要建立企業內部會計制度。要想達到股東增加值(SVA)最大,就必須通過完善的會計制度建設,從制度上保障股東的應得利益,所有者在依法授權經營者經營管理企業資本運營的同時,加強公司治理機制,有效監督經營者的經營過程。四是.建立現代企業制度,強化市場經濟運營機制.需要建立企業內部會計制度。強化公司治理機制和強化公司財務控制制度能切實解決會計信息失真問題,為企業的股東、債權人和管理者提供真實、有用的決策信息,提高企業會計信息的質量。

    2 完善企業內部的會計管理模式的對策

    2.1 會計人員的管理模式的改進

    研究表明,將會計人員的內部管理模式,由分散型改為垂直型,將下屬直屬單位的所有會計人員的人事關系,全部集中到財務處,由財務處任免、獎勵、調配與派遣。實踐證明,這種垂直型的管理模式,對加強會計管理極為有利。具體來說,按照程序定位和內部牽制的原則,將職能部門業務劃分為若干具體的工作崗位,然后再按崗位確定任務,明確責任與權限,由此建立起完整的自我約束和自我檢查的崗位工作關系。主要內容包括:一是會計人員的工作崗位設置。當前會計崗位設置一般分為會計主管、出納、工資核算成本費用核算、往來核算、資產核算、會計檔案等。這些崗位可以一人一崗,一人多崗或一崗多人。二是制定各會計工作崗位的職責和標準。三是明確會計工作崗位的人員和具體分工,根據企業實際業務而定。四是制定并實行會計工作崗位輪換辦法,并對各會計工作崗位實施考核。四是建立嚴格的會計人員選拔、任用、培訓和業績評價制度。會計人員的素質是決定內部會計效率和效果的關鍵因素,我國企業應盡快提高內部會計人員的素質,同時還應注重會計人員來源的多元化,還要特別注重從本企業選拔熟悉生產經營活動和內部控制、內部審計程序的人員充實內部會計隊伍。

    2.2 建立健全企業內部會計制度分析

    企業建立健全內部會計管理制度,有利于規范會計工作秩序,完善會計管理制度體系,,提高企業會計工作管理水平。主要包括:一是加強企業內部牽制制度。實施機構分離、職務分離、賬務分離制度;對出納等崗位的職責和限制性規定;有關領導和部門對限制性崗位定期進行檢查的辦法等。在內部牽制中,對關鍵崗位采取定期輪換制,這樣才能更好地達到牽制的效果。二是加強財務收支審批制度。財務收支審批制度是確定財務收支審批范圍、審批人員、審批權限、審批程序及其責任的制度。建立健全財務收支審批制度,對制定的審批制度要認真貫徹執行,嚴格按照制度辦事,費用支出要實行“一支筆”審批,編制憑證先審核后記賬,開支票實行印鑒分離復核制,以堵塞各種漏洞。三是建立會計電算化管理制度。建立健全會計電算化崗位責任制、會計電算化操作管理制度、計算機硬件和會計軟件及數據管理制度和電算化會計檔案管理制度,保證會計電算化工作的順利進行。要配備專職人員對會計電算化進行管理,同時要注重對會計人員進行培訓,促進會計人員積極鉆研會計電算化業務技術,以適應開展會計電算化工作的需要。

    2.3 強化企業風險意識,建立健全風險控制系統

    對風險的管理是現代企業會計管理的主旋律之一。《內部會計控制規范一基本規范(試行)》第24條明確提出:風險控制要求單位樹立風險意識,針對各個風險控制點,建立有效的風險管理系統,通過風險識別、預警、評估、分析和報告等措施,對財務和經營風險進行全面防范和控制。企業會計管理模式的執行不能脫離其賴以存在的環境及企業內部各種風險因素,現代企業必須對內分析自身的優勢與劣勢、長處與短處,對外分析外界的機會與威脅,考慮自己的生存和機遇。針對我國當前很多企業風險意識淡薄,在運轉過程中忽視風險控制的現狀,應建立定期財務會計分析制度。檢查財務會計指標落實情況。分析存在的問題和原因。提出相應的改進措施,是加強企業內部管理、不斷提高經濟效益的重要措施。主要內容包括:財務會計分析的時間、召集形式,參加的部門和人員:財務會計分析的內容和分析方法:財務會計分析報告的編寫要求等。

    參考文獻

    [1]馬新勇.加強企業內部會計管理制度建設的意義[J].現代審計與會計,200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