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會計準則財務制度范文
時間:2024-02-26 17:53:08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新會計準則財務制度,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摘 要 為了適應企業新形式下的發展需求,新《企業會計準則》(以下稱“新會計準則”)應運而生,它彌補了過去企業在財務會計制度上的不足,推陳出新,為企業創造了良好的發展環境。那么同樣作為市場主體的醫院,是否也應該借鑒新會計準則來規范醫院內部財務會計制度呢?本文基于新會計準則,首先指出醫院現行會計制度存在的問題,進而闡述醫院借鑒新會計準則的必要性,最后論述了如何借鑒新會計準則。
關鍵詞 現行會計制度 “新會計準則” 醫院 財務會計制度
一、醫院現行會計制度存在的問題
(一)會計報表體系不完善,財務分析不健全
現行醫院會計報表體系主要由資產負債表、收入支出表、基金狀況變動表等主表和管理費用明細表、基本數字表等副表以及編報說明組成。隨著市場競爭機制在醫院的引入,醫院的投融資活動日益增加,目前的報表已不能滿足多方對會計信息的需求,給予領導層的參考價值也難以顯現。此外,現行醫院會計報表中反映的財務分析指標主要有:每職工平均業務收入、藥品收入占業務收入的比例、每門診人次收費水平、出院病人平均醫藥費以及床位使用率等,側重的是醫院收入水平和社會效益的分析。
(二)成本核算不夠準確,管理費用分攤不合理
管理費用所包括的范圍較廣,除醫院管理部門的費用外,還包括為醫療、藥劑、管理等部門服務的輔助部門的費用以及借款利息費用等。管理費用的大小直接影響醫療服務成本、藥品銷售成本和制劑產品成本,最終影響到收支節余和凈資產。而現行醫院會計制度簡單地將管理費用按人員比例在醫療成本與藥品成本中進行分攤,不能準確反映醫療成本和藥品成本。
(三)對風險的抵抗力較差
現行醫院財務會計制度缺乏對醫療風險的規定,只在產生了風險發生經濟賠償時將其列入“其他支出”科目,未涉及關于風險的財務保障問題,未充分貫徹會計制度的穩健性原則。不考慮醫療事故可能導致經濟賠償的財務風險,必將導致財務支出和凈收入背離穩健性原則。同時由于缺乏財務風險保險,一旦發生嚴重的醫療事故,會因巨大的經濟賠償嚴重影響醫院工作的正常進行。
二、現行醫院會計制度借鑒“新會計準則”的必要性
(一)“新會計準則”的頒布為醫院現行會計制度提供了新思路
“新會計準則”為醫院現行會計制度提供了新思路。例如,用資產負債觀來規范醫院會計的確認、計量和報告行為,提高醫院會計信息質量,彌補現制度上的缺陷。因此借鑒“新會計準則”中有關規定,改進和完善“現制度”勢在必行,可以充分反映醫院的資產狀況和經營成果,保障醫院經濟健康有序地發展。
(二)醫院改革的不斷深入是醫院現行會計制度改革的助推力
當前醫院改革的不斷深入出現辦醫形式多樣化、投資主體多元化,會計總是依存于一定的社會經濟大環境,具有發展性、理論與實踐相融合性的特點。“新會計準則”的頒布對原制度理論及相關體系產生了巨大沖擊,為日益擴大的醫院經濟活動提供有用的計量、確認方法,因此,借鑒“新會計準則”,完善現行醫院會計制度,對“現制度”進行相應的修改、充實和淘汰,擴大其適用范圍,統一會計標準,對醫院經濟業務進行核算、監督,實現不同類型的醫院在會計核算、財務報告方面的趨同勢在必行。
三、醫院現行會計制度如何借鑒“新會計準則”
(一)以“新會計準則”為藍本
根據醫院行業新環境需要增減有關科目,加強醫院負債核算,審慎使用公允價值計量模式,達到各類資產更加清晰,凈資產核算更加真實。增設反映醫療支出與藥品支出的相關間接費用的過渡性科目,用于歸集屬于醫藥成本但不能直接進入醫療支出、藥品支出的各種間接性費用,月末再按人員比例在醫療成本與藥品成本中分攤;增設“財務費用”科目,把原在“管理費用”科目中列支的借款利息支出和在“其他收入”中核算的存款利息收入統一歸集到“財務費用”一級科目中核算。
(二)按醫療風險保障原理,改革與完善現行的《醫院財務會計制度》
引入《企業會計準則》第8號———資產減值準則,提高醫院的資產質量。如根據醫療服務行業的高科技、高風險和高難度項目的不確定性特點,增設“醫療風險基金”科目,建立醫療責任風險基金制度,專款專用,提高醫院抗風險能力具體而言應在《醫院財務會計制度》中建立醫院財務風險保障機制。
(三)完善醫院財務報告制度
“新會計準則”作為較為完整的會計準則體系,明確規定會計報表至少應當包括資產負債表、利潤表和現金流量表等報表,這對保證醫院會計信息質量,有效地搞好醫療服務產品經營和資本經營,充分掌握區劃內的衛生資源整體利用情況尤其實用,減少了實際工作中醫院財務數據向企業財務數據調整和轉換成本。首先,修訂資產負債表和收支總表列報內容。醫院財務報告可借鑒《企業會計準則》第30號———財務報表列報、《企業會計準則》第33號———合并財務報表的有關規定,修訂資產負債表列報格式。其次,新增現金流量表。現金流量表是反映企業會計在一定期間內經營活動、投資活動與籌資活動等對現金及現金等價物產生影響的會計報表。當前市場經濟條件下的醫院已經具備了現金流量表定義中的經營、投資、籌資對醫院的現金產生影響的三大要素。
參考文獻:
[1]徐永浩.醫院會計制度借鑒新會計準則的思考.中國衛生經濟.2007(9).
篇2
一、新會計準則背景下的財務管理工作遇到的挑戰
1.對會計人員的要求更高
由于新會計準則是對舊會計準則的完善和補充,因此,會計人員只有全面的提高自身的專業素質,才能夠保證對新會計準則研究的深入和具體,也才能夠保障新會計準則應用的合理性。但是,從目前會計人員的整體水平來看,雖然會計人員的專業水平在不斷的提高,但是,依然有部分會計人員沒有加強學習和加強自我監督,進而導致無法對新會計準則進行科學的運用,影響到新會計準則應用的合理性,對財務管理工作造成較大的影響,長此以往造成的后果較為嚴重,因此,應該引起財務部門的高度重視,通過采取有效的措施,提高會計人員的專業素質,以更好地完成財務管理工作。
2.要求財務管理制度更完善
從目前的財務管理制度上來看,依然是沿用著舊會計準則中的相關要求制定的,很多沒有及時的對其進行更新和補充,影響到財務管理的質量,長此以往對管理質量的發展非常不利。針對于此種情況,在新會計準則實施下,應該進一步完善財務管理制度,結合實際情況以及財務管理的特點對財務管理制度進行完善,這樣才能夠保證財務管理的良好發展。
3.要求深化財務改革
伴隨著我國社會經濟的不斷發展,財務管理工作也應根據社會經濟的發展情況進行不斷的改革。尤其是新會計準則頒布以來,在實際的工作中,應該不斷的深化財務改革。但是,從實際的工作來看,并沒有根據新會計準則中的相關要求進行財務改革,影響到財務管理水平的提高,嚴重的阻礙了財務管理工作的順利開展。
二、新會計準則下的財務管理工作
1.提高會計人員的專業素質
首先,應加強對在崗會計人員的培訓,不僅應提升會計人員的財務管理能力,同時,還要提升會計人員對新會計準則的重視程度,確保新會計準則的良好實施。其次,應該結合本單位的實際情況,對會計人員的新會計準則學習情況進行調查和考評,針對于一些沒有全面學習新會計準則的會計人員,應該集中對其進行培訓,以確保會計人員全面的了解新會計準則中的相關要求,確保會計人員在進行財務管理工作的過程中,能夠按照新會計準則中的相關要求進行,這樣才能夠保證財務管理質量。
2.完善財務管理制度
新會計準則要求各企事業單位結合自身的實際情況,對財務管理制度進行進一步的完善,以實現最佳的財務管理效果。因此,在新會計準則的實施下,應該進一步完善財務管理制度。首先,會計人員應該結合新會計準則的要求,對目前財務管理制度中已經落后的相關條款剔除掉,并且將新會計準則中的相關要求制定成為財務管理條款添加到財務管理制度中,這樣才能夠保證財務管理的科學性和有效性,實現良好的財務管理效果。其次,會計人員還應該結合財務管理工作的發展,對財務管理制度中的相關條款進行及時的更新和完善,這樣才能夠保證財務管理工作更加符合新會計準則的要求,促進良好發展。
3.深化財務改革
篇3
摘 要 我國為擴大對外開放,增加國際市場的競爭力,實現與國際會計準則的趨同頒布了新會計準則。電力企業也已從2008年起全部執行新的企業會計準則。新會計準則對于電力企業到底帶來了哪些影響呢?如何有效應對呢?本文對此進行了探討。
關鍵詞 電力企業 新準則 影響 應對
一、新會計準則概述
財政部于2006年2月15日頒布了《企業會計準則》,電力企業也于2008年1月1日開始實行新會計準則。新準則與國際標準的趨同取得實際性進展。在國際上歐盟認可了中國企業會計準則的建設與實施,決定自2009年起至2011年底的過渡期內,允許中國企業進入歐盟市場時采用中國企業會計準則編制財務報告。這一切表明我國企業會計準則已實現了國際趨同,增強了我國企業在國際市場上的競爭力。
二、新會計準則對電力企業會計工作的影響
1.新會計準則對電力企業借款費用核算方面的影響。原會計準則對于借款費用可以予以資本化的,僅限于為購建固定資產而專門借入的款項,而新會計準則擴大了利息資本化的范圍,新會計準則對于借款費用可予資本化的范圍由專門借款擴大到一般借款的規定,對于在工程建設中使用流動資金借款或其他借款的電力企業,這一改變會增加工程造價,降低在建期間費用化的利息,從而增加在建期間的利潤。
2.新會計準則對電力企業固定資產核算方面的影響。一方面,新準則對固定資產進行了重新界定,取消了舊準則中單位價值的限定條件,只要是為生產商品、提供勞務、出租或經營管理而持有的,且使用壽命超過一個會計年度的有形資產均可認定為固定資產。由此,固定資產的范圍較舊準則中的范圍有所擴大。只要符合固定資產初始確認條件的,即允許計人固定資產賬面價值。對于電力企業進行設備更換的備件,在舊準則中列為存貨,而在新準則下符合固定資產的初始確認條件,則增計固定資產價值,從而使得企業當期費用減少,當期利潤增加。
3.新會計準則對電力企業計提資產減值準備方面的影響。新準則對固定資產、在建工程、無形資產和長期股權投資計提減值準備后不允許轉回的規定,簡化了企業的會計核算工作,但同時也要求企業在計提上述資產減值準備時應更加慎重。一方面有可能使本來打算靠多提取減值準備“隱藏”利潤的企業打消念頭,從而真實地反映資產的實際狀況,更真實的反映出企業的利潤信息;另一方面如果企業按照賬面價值大于可收回金額的差額計提了減值準備,當資產的價值回升時,因資產減值不能轉回,將使利潤偏低。此外,新準則對應收款項計提減值準備條件更加嚴格,電力企業目前應收款項減值準備的計提普遍采用賬齡分析法,無論是否存在減值跡象,一律按應收款項余額的一定比例計提壞賬準備,這一做法和新準則計提減值準備必須有客觀證據表明減值的條件不盡一致。
三、電力企業應對新會計準則的策略
1.強化新準則的培訓教育,為其實施奠定良好基礎。在電力企業中,雖然在新會計準則實施前以及實施后的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財政部門以及社會培訓機構已組織了較多的培訓學習,但從目前的情況看,效果并不理想。公司執行新會計準則是否規范,直接涉及到公司公開披露信息的質量,直接涉及廣大投資者的切身利益,必須引起公司管理層和會計人員的高度重視。開展多層次、不同角度的系統培訓,有助于全面深入地理解新準則的內容,更好地把握新會計準則的精神實質,為新準則的順利實施奠定了堅實基礎。
2.在財會制度方面。新會計準則的實施需要健全的財務制度與之相適應,才能發揮應有的作用。電力企業應結合新準則制定科學的財務管理方法。從原則性的管理制度到細節性的財務運作細則做出明確的規定。從而提高會計信息的真實可靠性及可比性。財務管理制度化能使電力企業的財務管理各環節都能做到有據可依。此外,還要建立資產清查、績效考核評價制度,提升財務管理的層次。當前,我國電力企業對新會計準則的執行,對自身財務管理的水平尚低。面對市場化的經營方式的轉變,電力企業要想適應市場化的經濟環境,實現對財務風險的有效防范、提高資金利用的效率,必須全面拓展企業的財務管理的內容,在實施資產管理和財務管理的同時,還應拓展到金融風險管理、稅金管理、保險管理及知識資本管理領域;在財務管理方法上,需更新會計管理方法。實施定量預測、滾動預算、風險決策及不確定性決策等。重視對風險的防范,對財務控制、財務分析方法和效率的提高,不斷對財務管理手段進行改進,實現企業財務管理的信息化建設,逐步將網絡財務融入到企業整體管理系統中。
3.加大會計系統的信息化建設,逐步規范具體業務的操作。鑒于目前大多數公司均已實行會計電算化或者實行更為高級的ERP系統,執行新會計準則要求修改和補充會計核算信息系統,通過軟件升級,增加錄入模塊,進一步明確具體業務的操作方法與操作程序。
四、小結
在新會計準則環境下,我國電力企業要根據新準則對會計核算的影響,采取有效措施。改進資產管理和會計核算制度不合理的地方,嚴格執行新準則下的財務管理制度,完善內控制度,強化會計信息化建設。從而促進電力企業更快的適應市場經濟環境和國際化競爭需要,以實現可持續的健康發展。
參考文獻:
[1]趙瑩.新會計準則下的企業財務管理變革.經濟研究導刊.2009(03).
篇4
會計政策就是企業在進行會計的確認、計量以及會計報告中所遵循的原則、依據以及具體的會計處理方法。會計政策選擇則是指企業在外部宏觀的會計政策規定下,按照企業的實際情況以及實際需要,對會計政策的確定行為。企業進行會計政策選擇不僅僅是為了進行會計核算以及處理會計業務問題,更重要的是通過會計政策選擇對企業內部的利益相關者的利益、經濟以及分配關系等進行處理。企業會計政策選擇的作用主要體現在以下幾方面。
(一)企業會計政策選擇可以確保會計工作的合法合規性
企業進行會計政策選擇,其前提就是以會計法規作為依據,重視會計政策的選擇,勢必會要求會計政策選擇應嚴格遵守會計法律、法規以及規章制度并在其范圍內合理確定符合企業自身實際情況的會計政策,因而可以確保企業會計工作的合法合規。
(二)會計政策選擇有助于提高企業會計信息質量
會計信息主要是企業在經濟業務活動中所產生的各種數據,就企業而言,在會計核算中做出不同的會計政策二是新會計準則推動會計科目的規范化。會計科目是根據經濟內容而設置的,要求呈現出客觀存在著的會計要素。對比新舊會計準則,你會發現新會計準則中增添了許多內容。例如,金融工具的使用和投資性地產的新業務。為了推動會計事業的發展,就必須要在原有的會計科目上增添一些新的內容,來適應會計行業和時代的發展,使會計科目更加地全面和具體。與此同時,這樣的做法也避免了一些單位、公司、企業因為特殊因素而不顧忌財務制度規定的會計科目胡亂記賬的行為。第三是新會計準則推動記賬結賬的規范化。在現實生活中,普遍存在著單位、公司、企業記賬不規范,結賬不及時的情況。有些單位、公司、企業為了提高利潤,或者為了應付某些考核指標,記賬不按時進行來更換一些會計憑證,這樣的行為嚴重與會計基礎工作制度相違背,還導致了一系列問題,例如會計信息不真實。新會計準則推動了會計報告的規范化發展,因為新會計準則對會計工作有了更高的要求。同時,新會計準則不僅與國際財務報告制度相趨同,而且它在一定程度上要求更加全面、可觀、科學。
二、新會計準則推動會計規范的完善
會計規范是在漫長的發展過程中,根據自身特色,為滿足會計目標外部和內部要求所建立、形成的,對會計工作具有深刻而又意義的影響。任何一種結果的產生都有它存在的緣由。各單位、公司、企業中從事會計工作的人員的素質、水平高低不平,這是會計制度沒有對會計人員素質做出明確的規定的結果。新出臺的會計準則中根據從事會計行業不同的職位,具體對會計從業人員的專業素質、思想道德修養、綜合素質做出了明確的規定。由此可見,新會計準則的實行有利于推動會計規范的完善與發展,為會計制度的進一步完善做出了重大的貢獻,同時也為市場經濟的發展做出貢獻,為中國經濟的可持續發展提供制度保障。
三、結語
篇5
【關鍵詞】中小企業;執行;新會計準則;問題;對策
中圖分類號: C29 文獻標識碼: A
1、中小企業執行新會計準則概述
2006年,我國財政部頒布了新的《企業會計準則》(以下簡稱“新會計準則”)。建立新會計準則體系的目的是要進一步規范企業會計行為和會計工作秩序,提高會計信息質量,以滿足投資者、債權人、政府和企業管理層等有關方面對會計信息的需求,維護社會公眾利益。新會計準則具有科學性、全面性和國際趨同性等特點,它的頒布和實施,對我國企業的財務會計工作必將重大的影響。對廣大中小企業來說,新會計準則帶來的不僅僅是會計政策的變化,而且涉及了從確認、計量到記錄、報告的整個會計過程,將對中小企業的會計核算方法、科目體系和賬務系統等帶來一系列的沖擊和改變。因此,中小企業在執行新會計準則的過程中必定會面臨著一系列的問題。
2、中小企業執行新會計準則的問題
2.1企業內部會計制度不健全
中小型企業的規模比較小,并且很多企業是家族式經營,因此相關的制度由于人為因素的影響而隨意性比較大,受人情因素影響比較多。由于人力物力財力的不足,很多中小型企業沒有完整的財務機構,即使設置了財務機構的企業,由于機構簡單,分工不明確,甚至由家族人員兼職,或者由企業總負責人一人包辦,財務制度嚴重缺乏,致使會計缺乏監督,虛假壞賬嚴重。
2.2會計的主體界限不清晰
長期以來,由于經濟實力和中國投融資環境的制約,我國中小型企業的會計主體一直難以界定。在我國,中小型企業成立之初,資金和大部分負債基本上是來源于家族成員和親朋好友,因此,這些問題也導致了中小型企業的主要的職務由家庭成員擔任,在這種形式的組織結構中,由于人情因素的影響,家庭關系和業務關系往往很難以區分,在企業的資產方面更是經常性的混淆,企業的資產往往被用作家庭開支或者被家族成員占有,挪用和處置,使得企業的資產,負債和收益難以真實的反映,企業的經營狀況和財務狀況也無法科學地計算,致使會計人員也無法做出準確的判斷。
2.3中小企業主對新會計準則認識偏差。
中小企業主和管理人員對待新會計準則的態度也是中小企業執行新會計準則重要影響因素,雖然經過各相關部門的大力宣傳,人們對新會計準則有了一些認識,但是仍然有些中小企業主和管理人員在對待新會計準則的認識上還有一些偏差。有部分中小企業主和管理人員本身就不重視會計工作,認為會計工作就是收款、付款、發放工資,并沒有意識到會計工作對企業生產經營情況的影響,使會計核算工作的各個環節在執行上出現了問題。還有部分中小企業主和管理人員認為原有的小企業會計制度就已經很完善了,沒有必要執行新的會計準則,而且執行新的會計準則還可能會增加企業的經營成本。這些認識上的偏差都有可能使中小企業不會認真貫徹執行新會計準則。
2.4財務人員能力不足,無法勝任執行新會計準則的任務
財務會計工作人員是新會計準則的直接執行者的,因此,中小型企業能否順利執行新會計準則的關鍵就是取決于財會人員是否有足夠的能力來勝任若財會人員缺乏足夠的能力,將使得新會計準則的執行效果受到一定的限制。首先,往往由于我國中小型企業的規模較小,組織結構相對較簡單,資金不夠等等,這一切不足使得企業沒有更多的精力和資金來對會計人員進行培養訓,而這些會計人員往往缺乏這些專業的知識和技能。其次,新會計準則與原來的會計準則相比,無論是在哪方面都存在著很大的差異,新會計準則有很多規定是基于原則導向執行的,在理解方面存在著很大的困難,但是很多財務方面的業務卻需要財會人員根據經驗來判斷實施會計處理方法,這些都對財會人員的技能和素質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這是一個飛速發展的時代,任何行業的人都需要隨時進行知識更新和自身的充電,所以,對于財會人員也不例外,財會人員也更需要更新知識,需要學習新技能,學習新會計準則,只有這樣財會人員才能更好的去適應這個市場體系,做到更好地去執行新會計準則。
2.5會計信息質量不高
我國中小企業的會計信息質量不高來源于兩個方面:一是信息需求者對信息的需求層次不高;二是中小企業受限于自身的缺陷難以提供可靠的會計信息。小企業一般不對外籌集資金,不發行股票或債券,與公眾利益不直接相關。中小企業負債又大多來自新朋好友或家族成員,因此,中小企業對外提供信息的主要對象是主管稅務機關、借貸商業銀行、政府主管部門。很多地方稅務機關對小企業采取核定征收或“包稅制”,商業銀行對小企業的貸款基本都要求有抵押、質押或擔保,政府只需大致了解中小企業的發展狀況,并不需要詳細了解。因此,稅務機關、銀行和主管政府部門對會計信息的要求自然降低。另外,受中小企業自身規模、經營業務、人員素質及內部會計制度和法人治理結構的制約,又很難保證會計信息的可靠性。
3、解決中小企業執行新會計準則問題的對策
3.1提高財會人員執行新會計準則的能力
中小企業可以從以下兩個方面來提高財務會計人員執行新會計準則的能力。一是要加強對企業已有的財會人員的培訓,使他們認識了解新會計準則的精髓以及對實務的操作,使財會人員徹底地拋棄以過去為重心的理論體系和觀念,建立面向未來的會計觀念和理論體系,以適應新會計準則的要求。二是要注重人才的引進培養,建立一支符合中小企業發展需要的財會人員隊伍,考慮到規模較小和業務的需要,中小企業可以適當地聘請具備勝任能力的兼職財會人員,這樣能優化中小企業財務會計的管理機制,最大限度的確保新會計準則的執行,提高會計信息的質量,實現社會、企業、財會人員的三方共贏的發展局面。
3.2強化內部會計制度
明確企業內部會計控制目標,包括,控制投資風險,提高資金報酬率;保持較高的償債能力和較低的財務風險;加強營運資金管理,降低資金占用和耗費等。企業在內部控制上,應著重做好以下幾個方面的工作:第一,創建企業文化,為營造良好的內部控制環境奠定基礎。我國中小企業是家族式企業,家長制作風盛行,缺乏企業文化。良好的企業文化有利于內部控制制度的建立。第二,成立和完善審計委員會,加強審計監督,降低財務風險。企業還必須將內部審計納入規范化和制度化的軌道,建立、完善企業內部稽查制度。第三,建立和完善內部控制信息披露制度。雖然企業規模不大,但實施內部會計控制非常必要,運用多種方法控制企業內部風險,如不相容職務相互分離、授權批準控制、會計系統控制、預算控制、財產保全控制、風險控制、內部報告控制及電子信息技術控制等。第四,企業是不斷發展的,中小企業會計制度設計應具有一定的靈活性,以適應企業未來發展的需要。隨著企業的成長,中小企業有可能轉化為大企業,企業的會計需求也會變得復雜。因此,企業還應充分考慮目前會計準則與未來會計準則的銜接。
3.3提高會計信息的真實性
提高會計信息的真實性是保證信息質量的關鍵性因素,在新會計準則中明確要求中小型企業要保證會計信息的真實性。因此,中小型企業的經營者要加強新會計準則的重視程度,在工作之中要有主動學習的意識,主動地接受新會計準則,自覺遵守新會計準則里面的法律法規,對于一些尚未建立會計機構的小企業要盡快建立和完善會計機構,并聘用專業的會計人員。
3.4規范會計核算流程
會計核算的一般流程:收集整理原始憑證,審核原始憑證的合法性,編制記賬憑證,登記賬簿(總賬、明細賬),編制會計報表。在匯總編制記賬憑證時,會計人員首先應該對原始憑證進行審核,檢查經濟業務的發生是否真實,是否有相關人員的簽字,蓋章;并檢查原始憑證記錄是否有錯,經濟業務是否合理。通過對原始憑證進行核對,可以編制記賬憑證。記賬憑證編制完畢,登記賬簿,編制會計報表。此外,要進行賬賬核對,賬證核對,賬表核對。對賬工作,也必不可少,是保證會計核算工作質量的重要因素。明細賬要按規定及時核對,并填寫對賬單。
3.5培養會計人才
人的因素是第一位的。所以,企業從最初的員工選聘上一定要把好用人關,對選聘的人員素質、誠信和道德觀一定要關注。人才一直是中小企業發展的瓶頸。鼓勵現有會計人員學習深造是提高企業會計工作績效的重要手段,是中小企業實施新會計準則的重要保障。實施財會學習和崗位交流制度,促進財會人員業務水平和工作能力的提高。中小企業應加強中小企業會計準則的宣傳,允許并鼓勵會計人員參與會計培訓,學習財務、涉稅法律法規等知識,使其充分認識到企業發展必須建立在規范生產經營、財務會計核算和誠信納稅上,真正做到完善賬證、準確核算、依法納稅。此外,中小企業還應重視人才的引進工作,建立一支符合企業發展需要的財會隊伍。
4、結語
小型企業的會計一般是一些實習的學生或是正規的會計師,所以在處理某些問題的時候會出現一些問題。為了解決問題,企業需要執行新會計準則,嚴格把握好會計這一職責,只有這樣,才有利于企業的長久、穩定的發展。
【參考文獻】
[1]鄺才忠.新會計準則執行對中小企業的影響[J].中國管理信息化,2007
篇6
(一)大陸銀行業會計制度的變遷
簡單地講,大陸銀行業會計制度經歷了不審慎、非常審慎和完全國際化的發展過程。
關于曾經的不審慎。20世紀90年代以前,大陸實行的是計劃經濟體制,會計制度以收付實現制為基礎,會計的任務是記錄、報告經濟計劃的執行情況,實質上沒有現代會計關于確認和計量的內容。比如,當時沒有資產負債表,只有資金平衡表,沒有資產等于負債加權益的基本等式;不允許對
經營中形成的損失計提減值準備,沒有給予企業和會計人員進行職業判斷的空間等。
關于非常審慎。1992年,大陸財政部了《企業會計準則》和《企業財務通則》,并了13個行業的會計制度和10個行業的財務制度(“兩則兩制”),當時被稱為“會計風暴”。之所以被稱之為“會計風暴”,是因為它完全改變了大陸40多年來在計劃經濟基礎上建立起來的會計模式。比如,建立了新的會計等式、使用借貸記賬法、允許計提呆賬準備等。此后,隨著改革的深入,特別是亞洲金融危機后,大陸的會計制度更加重視審慎性的原則,出臺了多個提高審慎性的會計制度,如大幅度提高應收賬款、貸款的減值準備計提比例;縮短應收利息的核算期限。這里舉個最突出的例子,目前,我們關于應收利息的確認比國際會計準則還要審慎,我們規定,貸款到期90天后尚未收回的,其應計利息停止計入當期利息收入,納入表外核算;已計提的貸款應收利息,在貸款到期90天后仍未收回的,或在應收利息逾期90天后仍未收到的,沖減原已計入損益的利息收入,轉作表外核算(以上通常被簡稱“雙90天”政策)。我們的會計人員普遍反映,“雙90天”政策比國際會計準則好用。
關于完全國際化。2005年8月,大陸財政部印發了《金融工具確認和計量暫行規定》,這個規定與國際會計準則39號《金融工具:確認與計量》的有關內容是完全一致的,標志著大陸在金融工具的會計處理上率先與國際會計準則接軌。2006年2月15日,財政部公布了由1項基本會計準則和38項具體會計準則組成的新會計準則體系,要求上市公司自2007年1月1日起執行。這套會計準則使用我們習慣的表達方式,與現行的國際財務報告準則幾乎一一對應,得到了國際會計準則理事會的認可,實現了與國際財務報告準則實質性趨同。需要說明的是,國際會計準則委員會(IASB)承認大陸會計標準與國際會計準則接軌的工作是非常認真的、負責任的。在會計準則前,國際會計準則理事會兩次派出專家組,把我們的會計準則與國際會計準則進行了細致的對照、分析,然后才鄭重承認大陸會計準則與國際會計準則沒有重大差異。同時,大陸對完善國際會計準則也做出了重要貢獻。比如,國際會計準則理事會采納了中國大陸關于關聯方交易的披露做法,于2007年2月重新修改了關聯方交易披露的規則。中國大陸的一位專家已經被任命為國際會計準則理事會的專職理事。
我們當初也認為,大陸會計準則國際化的速度有點過快,金融工具會計的有關問題是最復雜的,我們的上市銀行能否很好地執行?目前,新會計準則在上市銀行中得到很好的執行,很多非上市公司也在準備執行。其原因可能是,自*年開始,大陸證監會要求上市商業銀行年度報告須按國際準則編制補充財務報告,并請國際會計公司(主要是四大國際會計公司)審計,這一要求已經執行了6年。
(二)目前的會計法律框架
在大陸,涉及銀行業會計的法律主要包括《會計法》、《銀行業監督管理法》、《人民銀行法》、《商業銀行法》、《注冊會計師法》等,這是法律層次的規范。通過這些法律,確定了大陸會計管理的基本框架:
大陸會計事務的主管機關是財政部。《會計法》第一章第七條規定:“國務院財政部門主管全國的會計工作。縣級以上地方各級人民政府財政部門管理本行政區域內的會計工作”。
大陸實行統一的會計制度。《會計法》第八條規定:“國家統一的會計制度由國務院財政部門依據本法制定并公布”。
相關的部門有一定的會計管理職責。大陸的《人民銀行法》第三十五條規定:人民銀行根據履行職責的需要,有權要求銀行業金融機構報送必要的資產負債表、利潤表以及其他財務會計、統計報表和資料。《銀行業監督管理法》第二條規定:“國務院銀行業監督管理機構負責對全國銀行業金融機構及其業務活動監督管理的工作”。第三十三條規定:“銀行業監督管理機構根據履行職責的需要,有權要求銀行業金融機構按照規定報送資產負債表、利潤表和其他財務會計、統計報表、經營管理資料以及注冊會計師出具的審計報告”。第三十六條規定:“銀行業監督管理機構應當責令銀行業金融機構按照規定,如實向社會公眾披露財務會計報告、風險管理狀況、董事和高級管理人員變更以及其他重大事項等信息”。
從企業會計制度組成看,大陸的會計標準體系非常清晰,它由基本會計準則、具體會計準則、會計準則運用指南、會計準則解釋構成。目前,大陸還有企業會計制度、金融企業會計制度以及有關的財務制度,主要供非上市企業使用。這些制度與會計準則有一些差異,將來都要使用會計準則。除了企業會計準則以外,大陸正在研究建立政府會計、小企業會計制度等。
二、我們高度重視會計標
準對銀行監管的基礎性作用
與其他銀行監管當局一樣,我們高度重視會計標準對銀行監管的基礎性作用。巴塞爾銀行監管委員會的“有效銀行監管核心原則”,明確提出了完善的會計準則是有效銀行監管的先決條件。會計準則之所以成為“先決條件”,是因為會計系統生成的會計信息是銀行持續監管的基礎,會計謹慎性原則同銀行審慎監管在理念上一脈相通,銀行監管的重要指標實質上是財務比率的演化。近年來,我們對銀行監管的思路能夠非常好地體現對會計基礎作用的重視。我們的監管思路是:準確分類——充足撥備——做實利潤——資本達標;充足撥備和做實利潤主要是會計核算方面的工作,實際上是要求有高質量的會計信息。這種監管思路將以資本充足率為核心的風險為本監管與會計基礎完美結合,得到了國際監管界的肯定。
從具體工作上看,我們主要有三個方面的工作。
一是促進完善會計標準。我們積極配合財政部門研究制定各項會計制度,反映銀行業的意見,提出監管當局的建議。我們銀監會的一位副主席也是大陸財政部會計準則委員會的委員。同時,我們根據監管的需要了一些制度,如信息披露管理辦法、內部控制指引和評價辦法等。
二是推動執行會計標準。大陸銀行業機構有13類,資產規模、業務種類、管理水平、人員狀況等存在非常大的差異,目前執行的會計制度也存在或大或小的差異,我們正在研究推動新會計準則在整個銀行業執行的問題。
三是監督執行會計標準。為了保證會計準則的執行,我們要求商業銀行對業務制度和操作程序、IT系統進行改進和完善,要求對會計人員和業務人員進行培訓。我們還專門成立工作小組,跟蹤各銀行執行會計準則的情況。與此同時,我們要求商業銀行統籌考慮執行新會計準則與巴塞爾新資本協議問題。在我們日常監管工作中,利潤準確性、會計內部控制、信息披露等都是監管的重要內容。
三、我們正在積極應對實施新會計準則對銀行經營和銀行監管的影響
大陸的會計標準已經與國際接軌,這對銀行監管當局提出了新的挑戰。我們積極推動完善會計標準,更加關注會計標準變化給我們帶來的挑戰。就應對新會計準則的挑戰看,主要有下面三個問題。
(一)如何計算資本充足率問題
會計準則對計算資本充足率的主要影響來自于采用公允價值確認和計量有關銀行資產(如衍生金融產品、債券投資、股權投資等)。一旦使用公允價值計量金融工具,必然導致未實現的收
益或損失列入損益表或資產負債表,進而直接影響監管資本(即資本充足率計算公式的分子)和資本充足率。美國、歐盟、香港等對會計準則之于資本充足率的影響采取了不同的應對方式。巴塞爾銀行監管委員會的基本意見是保持現有監管資本的定義和屬性不變,確保審慎監管框架穩定。我們正在全面考慮會計準則變化對監管資本和資本充足率的影響,結合大陸的實際情況,借鑒相關機構的做法,對計算資本充足率使用的有關會計數據進行必要調整,以保證資本充足率符合審慎監管目標。
(二)如何計提貸款損失準備問題
實行新準則后,商業銀行應采用未來現金流貼現法計提貸款損失準備。會計準則關于貸款減值準備計提的規定非常原則,操作性較差。比如,如何合理估計未來現金流、如何確定單筆重大貸款、如何確定組合計提貸款的損失率等,這些問題看似簡單,實際上都會影響會計信息的真實性和可比性。從監管的角度看,我們曾了計提呆賬準備的指引,要求商業銀行根據五級貸款分類和對應的計提比例確定呆賬準備的數量。根據這個規定,我們比較容易地判斷各銀行準備的充足情況。若各行按會計準則計提準備金后,監管部門沒有數量標準來簡單、直接地判斷準備的充足情況,會對監管工作產生很大影響。目前,我們正在研究這個問題,我們也想了解臺灣的銀行如何計提減值準備,臺灣的銀行監管部門是如何監管這些機構計提減值準備的。比如如何判斷減值準備是否充足?一旦發現不足,如何處理?與此同時,我們也想了解臺灣稅務部門對計提呆賬準備的相關做法,比如,允許多大比例的呆賬準備在稅前扣除,商業銀行呆賬核銷是否需要經過稅務部門或其他部門的審批等。
(三)如何防范可能存在的操縱利潤問題
實行新準則后,我們認為利潤操縱的可能性增大。這里有兩個方面的原因,一是新準則賦予企業自主選擇會計政策的權利增多,比如研發費用是列入成本還是進行資本化、對投資性房地產是選擇公允價值方法還是歷史成本法都將直接影響利潤;二是公允價值計量的不確定性增加,有活躍市場的,公允價值可以用市場報價,這里有操縱價格的可能;沒有活躍市場的,采用估值模型計算,這里會涉及到歷史數據、參數等的可靠性,也會影響公允價值的合理性。國際上,對公允價值作為基本計量屬性的研究仍在繼續進行中。我們也非常想了解臺灣銀行監管當局是如何加強這方面監管的。
篇7
一.會計信息質量的現狀
(一)全面性較差。會計信息是企業財務信息中重要的一部分,能夠有效的反映出企業的財務狀況,是評估企業資產以及經營狀況的主要依據。當前,企業會計信息的全面性較差,難以將企業的經營情況和市場收益完整的呈現出來。對于會計信息質量的影響因素未能嚴格的進行考慮,會計確認、計量和報告都是從單一層面進行,所反映出的會計信息也只是片面的,全面性較差。隨著企業的發展和進步,會計科目也相應的增加,但企業的審計工作卻不能面面俱到,會計信息不夠完整,會計信息的真實性也會相應的受到影響,從而導致會計信息質量的下降。
(二)信息失真。新會計準則出臺后,一部分企業對于準則的要求沒有進行充分的理解,甚至會存在判斷上的誤區,在執行方面存在明顯的不足。有一部分企業通過對利潤的控制,自行修改成本收益,以對外呈現出良好的業績。收入的確認時間提前或是延后,使調節利潤的數據很容易脫離實際,導致會計信息失真。固定資產預計使用年限也是由企業自行調節,會計計量屬性的不同,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會計信息的真實性。還有一些企業通過虛構業務收入,使財務報表上呈現出盈利,使企業的資產信息和經濟收入不能被真實的反映出來。
另外,在企業內部,經理人與股東之間存在利益的沖突,經理人出于自身利益的維護,會發生操縱會計信息的現象。在會計信息披露的過程中,經理人往往會選擇有利于自身價值的會計信息,導致會計信息質量的下降。同時也未能根據企業的發展進行長遠規劃,而更著重于追求短期的效益,從而忽視了企業長期的發展,加上相關的監督管理力度不夠,對經理人員的約束力不夠,從而導致企業會計信息的失真。為此,企業尤其是上市公司,必須深入分析新準則對會計信息質量的影響,不斷提高會計信息的透明度,為投資者、債權人等會計信息使用者做出合理決策提供可靠的依據。
二.新會計制度的積極作用
(一)優化會計信息環境。新會計準則的頒布實施,是繼1993年我國會計準則改革后,與國際慣例接軌的又一次飛躍。新會計準則的出臺與實施,極大的彌補了原有會計準則下的不足。實現了企業內部控制環境的優化,為企業的經營管理提供了可靠性的條件。生產經營是企業立足的根本,加強內部控制與管理對于新時期的企業發展來說是十分重要的,同樣也是新會計準則的要求。新會計準則下,對于企業會計人員的業務能力和職業素養有了更高的要求,以能夠將新的會計理論知識應用于企業會計實務當中去,實現會計信息環境的優化。
固定資產折舊制度進行有效改革,可利用直線折舊法或加速折舊法,進行分類折舊,以獲得真實的會計信息。完善成本管理制度,以制造成本法替代完全成本核算法,能夠將企業的經營狀況和經濟效益真實的反映出來。與此同時,建立壞賬準備金制度,以及時有效的彌補企業經營過程中所產生的壞賬損失,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企業的經營風險,有效實現了對會計信息環境的優化。
(二)會計信息更加公開透明。新會計準則下,公允價值是會計信息質量的評價標準。企業資產與負債的評估也是按照這一標準來執行的。企業經營的財務狀況以及資產情況,都是以公允價值進行計量,以提升企業會計信息的真實性和透明度。會計信息能夠反映出企業真實的資產狀況時,會相應的建立風險預警機制,結合企業自身的發展情況,獲得更加客觀而準確的數據信息。會計信息更加公開透明,通過真實完整的會計信息,以贏得市場的信任,從而提升企業的形象和競爭力。
(三)會計信息的可靠性的提升。新會計準則對于會計政策的頻繁調整有了很大的限制,有效遏制了企業操控利潤的行為,要求企業明確會計政策和方法,一經確認不得隨意更改。將人為的影響因素降至最低。同時,提升新會計準則的執行力,企業會計信息管理要嚴格按照準則進行,保證合理的操作,為會計信息的質量提供保障。通過會計信息,能夠將企業真實的經營情況反映出來,可以作為企業決策的重要參考依據,能夠有效的降低投資風險。
三.提升會計信息質量的思路
(一)完善會計制度。新會計制度對于企業會計信息質量有著積極和消極的雙重影響。新會計準則下,企業更加注重會計信息質量的重要性,但與此同時會計制度本身存在不足和缺陷。針對會計制度當中存在的問題,予以完善和修改。明確會計制度當中的每一條準則,以進一步完善會計制度,有效解決會計信息披露當中存在的不足,為會計信息質量帶來更多的積極影響。會計制度的完善,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了企業財務制度的完整度,有效提升會計信息的質量。能夠客觀、真實、可靠的判斷和評估企業的會計信息質量。將企業最真實的財務信息反映出來,是推斷企業資產以及經營狀況的重要途徑,確保企業會計信息的真實可靠,為企業管理層提供有用的參考依據。新會計準則經過完善和修訂之后,能夠從多方面、多角度對會計信息進行分析,對于信息質量相關概念進行明確的界定,為現代企業的發展創造良好的條件。加強企業財務管理,保證會計信息質量。有效降低企業的經營風險,獲得更高的經濟利益,對企業的投資發展也具有重要的意義。同時,企業提供的會計信息應當與財務會計報告使用者的經濟決策需要相關,有助于財務會計報告使用者對企業過去、現在或者未來的情況做出評價或者預測。
(二)真實性會計信息披露。首先,對于企業管理層自行增加盈余的做法要予以制止,以保證企業的收益與盈余信息的準確性,能夠獲得更加準確的會計信息,提高會計信息質量。企業財務信息造假,會計信息質量難以得到保證,很大程度上增加了企業投資的風險性,不利于企業做出正確的投資決策。對會計信息要求更高的真實性、客觀性以及公正性。對以公允價值為標準的企業會計計量,明確其操作流程。保證以會計信息可靠性為前提,確保公允價值的真實性,根據新會計準則的要求,對公允價值進行嚴格的規范和評估,從而保證所獲取的會計信息真實可靠,以全面、準確的進行信息披露。
(三)加強會計信息的監督審查。內部控制以及社會監督是企業會計信息監督審查最主要的形式。通過嚴格的監督審查,能夠有效防止企業會計信息失真現象的發生。企業要配合政府監管部門的工作,相互協作。同時,政府管理部門也要加強對企業財務數據的監督審查,以加強對企業的控制。根據需要,可以建立相應的經濟指標體系,不再以單一的財務指標作為參考標準,以獲得更加可靠的企業財務信息。內部控制與外部監督相互配合,雙管齊下,充分發揮會計信息監督管理的作用。加強會計法規體系的建設,以會計法、會計準則、企業會計制度和各行業會計制度為基礎,建立完善的會計法規體系,并將《會計法》和《審計法》作為重要的參考依據,為企業會計信息的監督提供有力的法律保障。
另外,新聞媒體的輿論監督也是對會計信息監督審查的重要途徑。企業的會計工作要嚴格按照新會計準則來執行,由社會公眾進行監督管理,利用新聞媒體這一平臺,以達到更好的效果。為了增加社會公眾對于企業會計信息的監管,需要給予新聞媒體更大的空間,為公眾監督創造更大的平臺,完善社會公眾的輿論監督體系,使其更加專業和客觀,以達到監督管理的有效性。能夠充分利用新聞媒體這一平臺,使社會公眾輿論監督成為新的會計信息管理的途徑,有效避免外部干預,企業的內部控制以及政府的外部監管共同發揮重要的社會作用,對現代企業的發展增添新的活力。
篇8
【關鍵詞】財務通則 應用價值 實踐策略
一、《企業財務通則》的結構變化與管理創新
(一)《企業財務通則》結構體系基本要素的變化
1.改革了財政對企業財務的管理模式。新《企業財務通則》就新形勢下財政部門對企業財務管理的任務、內容、方法做了新的調整,適應了新形勢下建設公共財政、對企業財務活動實行寬松式宏觀調控的需要;財政管理企業財務的主要工作內容體現為:制定財務規章制度和財政、財務政策,建立健全支持企業發展的財政資金管理制度,檢查企業會計報表質量,實施財務評價,監測財務運行狀況。其主要的管理方法是:指導、管理、監督、服務。
2.明確了政府投資等財政性資金的財務處理政策和措施。我國現階段,國家財政支持企業的資金大量存在,這是由我國以公有制為主體的經濟體制及國家經濟管理職能所決定的。新通則根據現階段國家財政資金的使用方式,對財政資金的財務處理做了特殊規定,并與新企業會計準則相銜接。
3.采取了變革傳統的企業職工福利費用核算內容的財務制度與辦法。我國以前一直采用按照工資總額的一定比率計提職工福利費。新通則將原來從職工福利費列支的職工醫療、養老等社會保險項目統一改為按照規定比例直接從成本中列支,不再按照基本醫療與補充醫療、基本養老與補充養老、試點地區與非試點地區實行不同的財務政策,相應取消了按工資總額14%提取職工福利費的做法,說明了國家為了適應企業現代經濟管理新需要,改革了傳統的員工薪酬分配辦法。
4.實行期權激勵方式,規范了企業員工的激勵制度。企業可以采用即期獎勵和遠期股權激勵等政策激勵職工。即期獎勵屬于工資管理范疇,新通則規定可以通過調整內部分配制度來解決。遠期股權激勵是一種再分配制度的安排,企業現有投資者將既得權益讓出一部分給職工,既可通過可供投資者分配的利潤解決,也可以通過回購股份實施激勵,這些規定與現行的《公司法》的規定也相吻合。
5.強化了企業財務風險管理觀念與手段。企業經營失敗,不僅投資者、債權人受到損失,還會引起一系列連鎖反應,并可能轉化為財政風險。為此,新通則明確規定企業應當建立財務風險管理制度和財務預警機制。在涉及有關資金管理、資產營運、收益分配、重組清算等條款中,充分體現出控制財務風險的規范要求。
(二)《企業財務通則》體系管理視角的創新分析
新通則對現行企業財務制度的改革是多方面的,歸納起來,新通則的結構體系主要在以下6個方面有改革創新舉措:
1.致力于構建均衡、穩健的管理機制。新通則按照“規范、有效”的原則,建立健全企業財務運行機制,明確落實財務決策的要求、運行財務控制的路徑和方法。通過實踐新財務通則,企業可以構建“宏觀與微觀、外部與內部、決策與控制、激勵與約束”等方面管理觀念與措施的相協調、相統一的企業內部財務管理體系,并實現我國企業管理機制的創新。
2.拓寬了現代企業管理功能。新通則大大拓寬了財務管理的范圍,在繼承現行有效規定的基礎上,將企業重組、財務風險、財務信息管理作為財務管理的重要內容,以滿足市場經濟發展對企業財務管理的要求,增強了企業財務管理的前瞻性和指導性。如,在新通則里,企業財務制度不再對會計要素的確認、計量做出規定,也不再為企業納稅項目扣除標準做出規定,而是圍繞企業財務的實質,對企業財務行為和財務關系做出規范,引導企業實行科學動態的管理。
3.豐富了企業管理的基本內容和方法。新通則圍繞企業財務管理環節,明確了資金籌集、資產營運、成本控制、收益分配、信息管理、財務監督等6大財務管理要素,并結合不同財務管理要素,對財務管理方法和政策要求做出了更加明確的、具體的規范。新通則規定企業可利用財務預算、財務預警等管理工具,監測企業經濟運行,控制企業財務風險,確保企業財務活動取得最佳經濟效益,并符合國家有關社會經濟發展政策,從而推動企業發展戰略目標的順利實現和社會的和諧進步。
4.確立了全新的企業管理理念。為了更好地適應市場經濟發展的要求,新通則強化了企業財務風險管理方面的內容,明確要求樹立企業的社會責任觀念,并對企業重組中的資本權益事項和財務管理進行了規范、明確了企業應建立財務決策、預算管理、風險管理制度和財務預警制度。這一規定改變了企業過去單純強調政府管理的做法,將政府直接管理企業的具體財務事項轉變為指導與監督相結合,將企業財務微觀管理職責回歸企業,而政府只是為企業的財務管理提供宏觀指引,強調企業財務效益的取得應更多地側重于企業內部的管理和風險控制。
5.致力于建立適合新環境的企業管理體制。新通則立足于政府實行公共財政管理的目標,根據市場經濟條件下的政企關系和國有產權的實現模式,明確劃分了政府、投資者和經營者在財務管理方面的職能和權限,從政府宏觀財務、投資者財務、經營者財務等3個層次;構建了資本權屬清晰、財務關系明確、符合企業法人治理結構要求的企業財務管理體制。
6.構建了完善的企業管理制度體系。新通則建立了開放性的企業財務制度體系,便于日后根據企業財務運行、國家法制建設情況和宏觀經濟管理的需要,不斷地調整、改革與發展。新通則進一步明確和規范了現代企業財務管理與控制行為,尤其是改革了企業的員工薪酬分配制度,強化了企業財務信息管理,建立企業財務監督機制,改進財政監管方式,建立和完善我國企業財務管理的內控機制,實現從傳統向現代轉變的企業財務制度安排的創新。
二、《企業財務通則》的積極價值與現實效應
(一)新通則通過與現行主要財經法律、法規的協調,創立了比較完整的用以約束企業財務管理活動的財經法律體系與環境
1.新通則注意了與《會計法》銜接和配套
《會計法》是指導財務會計工作的根本大法。現行《會計法》第7條規定:“國務院財政部門主管全國的會計工作。縣級以上地方各級人民政府財政部門管理本行政區域內的會計工作。”新《通則》第4條規定:“財政部負責制定企業財務規章制度。各級財政部門(以下通稱主管財政機關)應當加強對企業財務的指導、管理、監督。”兩者之間是相輔相成的。
2.新通則實現了與《公司法》銜接和配套
市場經濟既是風險經濟和競爭經濟,也是信用經濟和法治經濟。《公司法》是公司制企業的根本大法和公司運作的行為指南。
從某種意義來看,企業財務通則的修訂是為了貫徹落實《公司法》等法律法規,促進現代企業制度建設,適應政府職能轉變,促進企業科學管理和決策,保護和平衡企業各方利益的需要。為此,新通則對企業財務管理工作進行了許多改革創新,如改財政對企業財務的主要管理方式為指導、管理、監督、服務;在借鑒國際通行做法的前提下,根據現階段國家財政資金的使用方式,對財政資金的財務處理做了特殊規定,明確了政府投資等財政性資金的財務處理方式;在涉及有關資金管理、資產營運、利潤分配的條款中,體現了控制財務風險的要求,強化了企業財務風險管理等等。
3.新通則注意與現行的稅務法規相銜接和協調
新通則第6條規定:“企業應當依法納稅。企業財務處理與稅收法律、行政法規規定不一致的,納稅時應當依法進行調整。”隨著我國會計逐步與國際會計慣例趨同,以及稅制改革的不斷深化,財務會計與現行稅法的差距會逐步加大。如,新會計準則體系引入了公允價值計量,規范了資產減值計提、非貨幣性資產交換、債務重組、借款費用、所得稅會計、股權激勵、投資性房地產、存貨和資產處置、合并報表等方面的會計處理,在許多重大會計處理的理論上有一定創新,而且在核算方法也更加完善和合理。但有關會計確認、計量與報告的規范要求只是對企業的會計行為而言,并不是針對企業納稅行為的規范要求。企業納稅行為還是應當滿足現行稅法對經濟行為進行確認、計量與報告的規定要求。現行稅法并沒有完全認同會計確認、計量與報告行為在納稅行為中的應用。因此,新通則第6條的這種提法,符合財務會計與現行稅法互相分離的實際狀況,并滿足了現行稅法對企業納稅調整的需求。
(二)《企業財務通則》通過與新企業會計準則的有效對接,進一步理順了企業財務管理關系和方向,規范了企業的會計核算和信息披露行為
《企業財務通則》貼近會計準則體系,與會計準則之間既有分工又相配套,而不是簡單的雷同或相似。從形式上來看,新通則沒有按照會計6大要素(資產、負債、所有者權益、收入、費用、利潤)來編排章節內容,而是按照財務管理的6大要素(資金籌集、資產營運、成本控制、收益分配、信息管理、財務監督)來編排章節內容。從具體內容來看,新通則在很多地方保持了與新會計準則之間良好的銜接與溝通。
新會計準則體系提出的挑戰涉及會計業務的各個方面,如全方位采用公允價值計量確實對會計實務工作者具有相當的難度,而且也會加大會計職業風險,對此,應當加強財務監管。與歷史成本計量屬性相比,用公允價值對資產和負債(包括期初和期末價值)進行計量一般都會產生差額,而這種差額的處理在新會計準則中被允許計入當期損益。這不但會引起股東、監管部門和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而且更重要的是往往會使人們對公允價值計量的合理性和必要性產生質疑,對企業為什么要在特定時期對特定資產采用公允價值計量提出一定的疑問。這就要求會計人員和管理人員不但要在理論上對公允價值的性質有充分的理解和把握,而且要對采用公允價值計量的對象及經濟業務的實質有深刻認識,要具有充分可靠的依據和基礎,以保證具有很強的解釋能力,否則將會承擔較大的職業風險。
同樣,會計中的謹慎原則要求企業計提各項資產減值準備,并正確核算各項資產損失,但客觀存在著有人利用減值準備政策任意調節利潤的情況。對此,新通則規定:企業應當建立各項資產損失或者減值準備管理制度。各項資產損失或者減值準備的計提標準,一經選用,不得隨意變更。企業在制定計提標準時可以征詢中介機構、有關專家的意見。對計提損失或者減值準備后的資產,企業應當落實監管責任。能夠收回或者繼續使用以及沒有證據證明實際損失的資產,不得核銷。新通則諸如此類的規定是與新會計準則體系相互銜接、互相配套的,從而形成一個完整體系,用以規范企業日常的財務與會計行為。
三、企業執行《企業財務通則》應當注意的問題或對策
(一)做好新舊財務制度的平穩過渡與銜接
新舊財務通則客觀存在差異,新通則實施后,由于配套辦法需要逐步出臺,原有的企業財務制度以及其他財務規定暫時還不能完全被替代,但凡是與新通則不一致的,企業應當以新通則為準進行修訂,凡是原有規章制度和新通則都沒有規定的,企業應當隨時向財政部門反映情況,加強溝通。
(二)注意落實投資者、經營者不同的財務管理權限與責任
按照原有的財務制度,投資者、經營者容易造成角色互相錯位、越位或者缺位等情況。新通則要求,對于企業重大財務事項,明確應當由投資者審議決定,或者按照企業內部授權審批制度執行,并規定了相關的法律責任。企業應當對照檢查各項內部財務管理辦法,該補充的補充,該制定的制定,然后在實踐中嚴格執行,并加強內部財務監督,把規章制度落到實處。當然,投資者履行財務管理職責與權限時,應當按照規定,通過企業股東會、董事會或者類似權力機構進行,而不是游離于企業法人治理結構之外。
(三)貫徹企業集團發展方針,由集團公司組織實施新通則
集團公司是一個以產權為紐帶,由母子公司組成的利益群體。對集團內部,需要避免眾多成員企業各自為政、政令不一、互相扯皮的情況。集團公司應當從集團的整體利益和大局出發來調整企業集團內部財務體制,統一企業集團的財務政策,實施企業集團的發展戰略,增強企業集團的競爭力。對集團外部,需要統一歸口主管財政機關的管理,加強與有關部門、機構的溝通、協調,爭取有利的理財環境。
篇9
關鍵詞:新會計制度;行政單位;財務管理
中圖分類號:F230 文獻識別碼:A 文章編號:1001-828X(2015)024-000-01
為了能夠使企業單位更加的規范化、科學化的使用和管理財政資金,新會計準則由此應運而生,由于它的實施涉及到大量的理論和事務問題,內容錯綜復雜,自開始實施后,社會有關各方面人士都必將迎來更多問題,本文主要針對新會計準則對行政事業單位的財務管理影響作出了相關探討研究。
一、新會計準則帶來的影響
新會計準則頒發實施后,現已開始在各大企業執行,隨后相繼有其他企業競相實施。新會計制度的實施,對提高企業會計信息的質量和增強企業財務的透明度都有著相當大的作用影響。它的頒布和實施給現代化的企業管理提出了新的要求,同時也為現代化企業的財務管理模式改革開辟了一條全新的道路。另外,隨著我國經濟的不斷發展,我國的行政事業單位也在不斷的改革和創新. ,財務管理在我國行政事業單位的良好發展和運行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但為了促進我國事業單位的財務管理能力和水平,在事業單位的財務會計活動提出了新的要求.新會計制度的實施在會計的分類、核算方式、會計報表上都有新的突破,不斷結合了舊的會計制度,并對事業單位的財務管理起到了推動的作用.進一步促進我國行政事業單位的財務管理水平的提高,促進行政事業單位的健康和諧發展。
二、行政事業單位財務管理現狀
1.缺乏對財務管理概念
對于行政事業單位來說,它的運營管理目的主要是為服務社會而非盈利,所以其內部所需資金大多數是來自相關國家補貼或者政府渠道捐款而來,這些資金是無償的,所以這就導致了行政事業單位對于財政管理的松懈與忽視。隨著市場經濟體制的不斷深入改革,很多行政單位為了能獲取更多的收入,也開始進行經營國有資產以獲取利潤,但是由于許多行政事業單位缺乏財務風險指導,往往造成其財務資金陷入風險當中,比如因對內部財務資金沒有透徹了解而在對外投資過程中超出了預支能力導致資金難以周轉;對商業信息缺乏導致投資失敗等問題。
2.缺乏財務預算及控制管理
由上述所知,因為行政事業單位的主要資金來源是國家政府無償補助,這就導致行政單位內部缺乏對財務管控的意識,往往對財務預算的編制準備不充分,難以從自身實際需求出發去考慮預支,導致預算不合理,不準確。而在實際的使用資金當中,又缺乏財務管理對資金的約束力,導致在實際使用中造成大量浪費甚至是專項資金被挪用現象,導致財務管理混亂想象。
3.資金管理不嚴謹
由于對資金的使用支出控制不嚴格造成嚴重的超支浪費現象,很多內部人員利用公款購買公車,公款吃喝,旅游,高額消費等,對政府部門在公眾中的形象有著極大的惡劣影響。另外,對會計賬目隨意設計,財務處理松懈導致會計信息失真等問題在行政事業單位也是較為普遍現象,這對會計信息使用者和行政內部單位信息使用者的管理及外部信息使用者對其評價監督都有著不利影響。很多行政單位在資產管理上較隨意,資產閑置現象嚴重,甚至沒有明確的資產管理制度導致對資產的保管維護及驗收工作流于形式,導致資產賬目不符。
三、新會計制度下的行政事業單位財務管理
1.建立新會計制度下的財務管理理念
首先,作為行政事業單位負責人就得擔負起在單位財務會計工作中的第一責任主體地位,然后根據新頒布的《會計法》規定來提高行政事業單位對內部會計管控的重要性認識,盡可能的在財務管理上減少人為因素,分清類型進行分配資金支出,把財務資金用在該用的地方,對財政資金使用實行透明化制度,提高財政資金的使用效率等一切按照新會計制度要求樹立合理的財務管理觀念。
2.提高財務管理制度的嚴謹性
行政事業單位在財務資金上之所以有這么多的弊病,關鍵在于內部對財務制度管理的不嚴謹,為了確保其財務管理工作能夠高效,有序的實行,行政事業單位進行對財務管理制度的完善迫在眉睫。首先應該做的就是完善收支審批,監督管理,資金管理等財務管理制度,嚴格執行不相容崗位分離制度,對崗位會計師的專業化要求提高,執行崗位責任制,管理人員分工明確,各種審批及核算要有一定標準,透明公開平時日常收支核算,時常接受監督檢查確保會計核算的真實可靠性。
3.規范資金管理
行政事業單位財務管理的最大弊端就在于對資金管控的不嚴格,只有在確保證明專項資金預算數目準確及用途明確,專項資金在使用過程中專款專用的前提基礎上,才能進行撥款使用,要保證專項資金部能超過預支金額,不與基本支出混淆,不被隨意挪用,把專項資金的使用情況,完成情況,達成效果進行全程跟蹤評價,發現有對資金使用不合理規范人員實行嚴厲處罰力度,作為警醒作用,使得其他相關人員提高自覺性。
四、結語
通過對行政視事業單位的財務管理研究了解,我們對其中存在的一系列問題有了相對的了解,要使得這些問題得到實質性的解決,就必須加緊對財務管理的改革實施,實行新會計準則,完善改革財務管理上存在的問題,使得行政單位的財務管理真正發揮作用,有用武之地。
參考文獻:
[1]禚能斌.新會計制度下行政事業單位財務管理初探[J].財經界(學術版),2013(10).
[2]鄭姍.淺析新會計制度下如何加強事業單位財務管理[J].現代商業,2013(12).
[3]姜婭.行政事業單位在新會計制度環境下的財務管理工作研究[J].現代經濟信息,2015(03).
篇10
【關鍵詞】金融改革;會計制度;評價
一、金融改革的回顧與金融會計的演進
(一)30年來金融改革的基本回顧
黨的開啟了改革開放歷史新時期。30年來,我國金融改革大致經歷了重塑金融體系、啟動金融改革和攻堅與擴大對外開放三個時期。
重塑金融體系時期(1978-1992)。這一時期,初步奠定了我國金融業三足鼎立局面。1979年4月,國務院作出了“逐步恢復國內保險業務”的重大決策,使我國停辦20多年的國內保險業務開始復蘇。1983年9月,國務院了《關于中國人民銀行專門行使中央銀行職能的決定》。該項決定,打破了人民銀行大一統銀行體制,由此催生了包括中國工商銀行在內四家國有專業銀行和一批新型商業銀行。1990年12月,上海證券交易所和深圳證券交易所先后開業。
啟動金融改革與加強法制建設時期(1993-2001)。1993年,國務院頒布了《關于金融體制改革的決定》,由此拉開了銀行業商業化改革的序幕。此后,《人民銀行法》、《商業銀行法》、《票據法》、《保險法》、《證券法》、《擔保法》等一系列金融法律法規陸續頒布與實施。隨著1992年10月移交證券業監管權,保險業監管權也于1998年11月由人民銀行移交新成立的中國保險業監督管理委員會。
攻堅與擴大對外開放時期(2001-至今)。為化解經濟體制改革過程中積聚的金融業巨額不良資產和處置嚴重違規經營以及資不抵債金融機構,我國政府陸續出臺了一系列包括行政關閉、不良資產剝離、注資、債轉股、中央銀行再貸款、中央財政直接償付等多種政策措施。中國銀行、中國建設銀行、中國工商銀行在完成“三步曲”基礎上實現整體上市。隨著我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后過渡期結束,金融業實現了全面對外開放和逐漸“走出去”。2003年12月,十屆人大常委會第六次會議通過了關于修改《人民銀行法》的決定和《銀行業監督管理法》,從法律上最終奠定了“一行三會”對金融分業監管體制。2004年1月,國務院了《關于推進資本市場改革開放和穩定發展的若干意見》,將發展我國資本市場提高到國家戰略高度,為我國證券市場發展提供了新的機遇。
經過30年的努力,我國金融發生了歷史性變化。由單一的國家銀行體制發展到了由“一行三會”調控和監管,大型商業銀行為主體、政策性金融與商業性金融相分離的多種金融機構分工協作、多種融資渠道并存、功能互補和協調發展的金融體系,使我國的金融體制初步形成市場化框架。金融宏觀調控實現了從無到有、從粗到細、從直接到間接、從無法可循到有法可依的轉型。
(二)改革開放以來金融會計規范的演進
隨著我國金融業市場化改革的深入,對會計信息的質量以及產生會計信息的依據提出了更高要求,同時也推動了相關會計制度的不斷革新變化。金融業改革不僅改變了我國傳統的會計制度,而且也使會計核算逐步走上國際化的道路。
構建金融會計與進行適度性改革時期(1978-1991)。1987年4月,人民銀行依據《會計法》和《銀行管理暫行條例》,頒布了《全國銀行業統一會計基本制度》。該制度的頒布,實現了我國金融會計制度零的突破,奠定了中央銀行管理金融財務會計的主體地位。該制度統一了銀行會計科目、賬務處理程序和記賬方法,允許各總行從資金收付記賬法、借貸記賬法中進行選擇和比照該制度制定各行財務會計制度。
建立分行業會計制度和探索企業會計準則建設時期(1992-2000)。為適應市場經濟發展要求,根據《會計改革與發展綱要》要求,財政部于1992年11月了《企業會計準則》和《企業財務通則》。在銀行會計制度基礎上,1993年3月財政部和人民銀行結合兩則要求,聯合頒布了《金融企業會計制度》和《金融保險企業財務制度》。為滿足證券公司和保險企業會計核算需求,此后不久,財政部又分別頒布了《證券公司會計制度》和《保險企業會計制度》。
推動金融企業會計與企業會計接軌時期(2001-2005)。隨著我國在2001年加入世界貿易組織,按照市場經濟要求和國際慣例,建立健全統一會計制度的呼聲日高。為此,財政部在2000年末至2001年先后了《企業會計制度》、《小企業會計制度》,并結合金融企業會計核算的特性,根據修改后的《會計法》和《企業財務會計報告條例》,重新頒布了《金融企業會計制度》,明確要求上市金融機構遵循。該制度在分析總結我國金融企業,特別是上市金融企業經驗的基礎上對原有制度進行了完善,并使金融企業會計制度與企業會計制度真正實現了對接。
建立統一會計規范體系和實現國際接軌時期(2006-至今)。為履行入世承諾,財政部于2006年2月修訂和了39項企業會計準則(以下簡稱新會計準則),其中包括首次的金融會計準則。這些制度公布后,將率先在上市公司實施。新會計準則的出臺,宣告了我國分所有制性質、分行業、按會計主體規定會計核算和披露方式將成為過去,實現了金融會計和一般企業會計與國際財務報告準則趨同。
二、對30年來金融會計規范建設的基本評價
(一)金融會計規范建設在經過30年的探索實現了兩次飛躍和后來居上
30年來,中國金融會計改革是在金融體制改革不斷深化背景下逐步發展的。在1978至1991年間,隨著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體制的理論探索與金融體制改革的逐步實施,我國金融會計制度建設逐步建立了具有中國特色的方法體系。而自1992年開始,隨著我國經濟體制與國際經濟體系的逐漸接軌,金融會計業務處理規范也逐漸向國際慣例靠攏。從30年來我國金融業會計演進的軌跡看,可以清楚地看到起步、初步接軌、第一次飛躍和第二次飛躍的演進過程。如果說《全國銀行業統一會計基本制度》是金融會計規范建設起步階段的重要標志,那么財政部和人民銀行在1993年聯合頒布的《金融企業會計制度》,就不僅是在一定程度上第一次對各類金融企業會計核算進行了統一規范,而是啟動了金融企業會計與企業會計的初步接軌。
2001年重新頒布的《金融企業會計制度》,順應了企業會計改革的潮流,逐步把金融企業會計核算納入到企業會計核算改革的整體框架之中,基本實現了同類金融會計事項在商業銀行、證券公司和保險公司等金融企業核算的一致性,是金融企業會計核算與企業會計核算接軌的第一次飛躍。2006年的新會計準則,則是接軌后的再次飛躍。它意味著在面向市場經濟前提下,我國初步建立了比較完整的企業會計準則體系,實現了同類業務在金融企業和非金融企業的會計確認、計量、記錄和披露的統一。新會計準則的推行,標志著金融企業不再滯后于非金融企業,而是同步實施,并將范圍擴展到金融、保險、農業等眾多行業領域,同時也考慮到了在企業的普遍適用性。
(二)金融企業會計改革取得了歷史性突破,具有深遠的意義
30年來我國金融會計的演進,具有鮮明的強制性制度變遷特征,與經濟體制變遷和金融改革是一個互動的過程,經濟體制變遷的模式與路徑決定了會計演進的模式與路徑。回顧30年來我國金融會計改革,完成了兩個歷史性轉變:從計劃經濟時代習慣于統一會計制度逐步過渡到將制度制定權還政于企業,從習慣于規制導向向原則導向轉變,在會計思想完成了由“工具論”向“管理論”的轉變。通過金融企業會計改革,一方面為金融企業進行股份制改造和綜合改革奠定基礎,另一方面也有效地提高了會計信息相關性和可靠性以及境內外資本市場信息的可比性。經濟體制改革,開辟了會計實務發展的新領域。圍繞這些新興領域,產生了諸如企業兼并與資產重組會計、企業破產清算會計、企業租賃會計以及金融工具會計等新問題。會計準則的不斷完善,使市場經濟建設中出現的新會計實務逐步得到規范。2006年2月的新會計準則,是繼1993年會計準則改革和2000年會計制度改革之后新的里程碑。它是我國會計標準向國際會計準則靠攏背景下頒布的。不僅填補了我國金融會計標準的空白,而且是會計理念、會計計量技術的重大轉變。新會計準則的實施,將為社會相關各方評價金融企業經營業績與風險提供更準確的依據,同時也對金融企業經營管理層、監管者以及對金融企業財務會計報告作出評價的中介機構的職業技能、判斷能力和職業道德提出了更高要求。
三、展望與進一步完善金融會計制度的建議
(一)金融改革展望
進入2008年以來,在全球經濟整體增速放緩、通貨膨脹壓力上升、金融市場動蕩加劇的前提下,各經濟體面臨保持增長和抑制通貨膨脹的兩難選擇。美國次貸危機對國際經濟金融體系產生的沖擊不斷加劇。在全球經濟增長急速放緩和通脹抬頭以及我國經濟日益溶入世界經濟體系大背景下,我國經濟也出現了周期性波動,金融業改革任重道遠。面對國際金融市場急劇變動,我國金融業要準確把握金融市場變動,努力確保金融業可持續健康發展,繼續深化金融改革,全面提升金融業整體競爭力。
一是要進一步鞏固和繼續深化金融業的市場化改革,加快建立健全市場風險識別、計量、監測和控制機制建設,提高市場風險管理水平。對已完成改制上市的金融機構,要繼續完善法人治理與風險管理機制;對未完成改制的,要穩步有序推進改革。二是要著力解決制約金融業綜合經營的法律制約、產品制約、市場制約和監管的不協調。要從宏觀政策層面突破這些瓶頸制約,鼓勵金融創新,積極培育“相互融合”的金融市場體系,逐步改變金融市場分割的局面和增加農村金融市場有效供給以及健全金融調控和強化金融業監管的“無縫鏈接”,防止監管規定和政策不一致的問題發生。三是要主動轉變經營模式和增長方式。面對國際國內競爭加劇的壓力,金融機構應主動實施經營模式、增長方式的戰略轉型,全面調整資產結構、負債結構、客戶結構、營銷渠道,實現經營模式和增長方式分別由以規模擴張為主、以依賴傳統業務為主向以質量效益為主、以多元化、綜合化轉變,努力把金融機構建設成為治理良好、資本充足、內控嚴密和具有較強核心競爭力的現代金融企業。
(二)充分估計新會計準則對金融業的影響,主動尋求應對之策
一是充分估量金融企業會計準則的復雜性與長期影響。與其他會計準則相比,金融企業會計準則更加復雜。這種復雜性源自現代金融的復雜性和會計準則本身的嚴密與復雜。既涉及大量金融工具專業術語的理解,又包括新金融工具對傳統會計理論和方法產生的挑戰以及如何有效解決新型業務處理問題。二是充分考量中國特殊的經濟環境和會計環境,審慎評估新會計準則與會計制度關系。目前,我國銀行業的會計業務處理遵循著兩種不同的會計規范:一種是2001年版《金融企業會計制度》,另一種是2006年頒布的新會計準則和國際財務報告準則。從發展趨勢看,企業會計準則有逐步取代企業會計制度的趨勢。在《關于銀行業金融機構全面執行企業會計準則的通知》中,中國銀監會在全面評估各銀行業機構基礎條件基礎上,從有利于銀行業機構建立適應新會計準則要求的內部管理流程、信息處理系統和提高執行質量的角度,提出了有序推進金融企業會計準則在各類銀行業機構應用的時間表。三是全面學習和理解新會計準則體系,務求掌握這些新規則的精髓和各準則之間的橫向聯系,以提高職業判斷能力。由于新準則實施將對風險管理、信息系統以及整個經營管理體系帶來影響,不僅財會人員應學習新會計準則,而且包括風險管理人員在內的非財務人員也要認真學習。通過學習,加深理解和提高運用能力以及強化對國際會計準則與新型業務的研究,正確處理借鑒與創新的關系,促進會計準則體系的不斷完善。四是加強相關部門之間的協調,減少新會計準則的運行成本。新會計準則體系的實施,將對金融業財務報表的設計及其分類產生重大影響。從國際視野看,國際會計準則制定機構與相關金融業監管組織之間的協調日趨密切。從學習國際經驗出發,我國金融業監管部門應主動加強與會計準則制定機構間的協調,避免金融企業為滿足各方要求而不得不實行雙軌制,從而加大新會計準則運行的成本。
【參考文獻】
[1]夏博輝.論我國金融會計制度建設的三個階段,2008
- 上一篇:房地產公司會計實習報告
- 下一篇:小學體育學科工作計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