機床設計論文范文

時間:2023-03-28 01:04:50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機床設計論文,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機床設計論文

篇1

機床作為制造業中普遍采用通用設備,其性能標志了一個國家的工業發展水平。隨著電力電子和軟件技術的飛速發展,使機床柔性化、精密化、自動化、智能化成為可能。盡管數控機床已經部分具備自動化和智能化的特征,使勞動強度大為下降,但是其仍是按照加工程序進行加工設備并不能完全取代人在零部件加工中的作用。人類社會的進步和科技的發展以及人類文化素質的普遍提高,在機床設計領域不單著重提高機床的加工精度、機床壽命以及自動化智能化等性能方面,同時給予機床造型設計足夠的重視。一個成功的機床造型設計能兼顧美學與工程學,在滿足功能需要的前提下協調人與環境的關系,在造型上能讓人們感受到一種覺有科技性先進性的美感。造型設計中操作布、色彩、材料和工藝都應滿足功能和便于實現,應考慮到機床實際所處于的環境以及機床器件對風路等的要求,盡可能給操作者提供一個舒適的環境,以提高操作者的工作效率。

二、現代機床造型設計與技術設計的關系

機床設計、美術設計與機床造型設計三者性質和著重點不同,但有著密切的關系。機床設計著重機床的性能,合理布置各部件位置,以滿足用戶對機床的性能要求為首要目的。美術設計著重于藝術性美感的體現,重要通過外形結構、色彩和材料等來體現。而機床造型設計需要應用藝術表現法則和美術設計技能,來為機床服務,將機床設計的部分與美術設計部分相結合,在保證機床性能的基礎上合理的解決產品造型的有關技術問題。現代機床要求在機床結構設計時就要對造型設計有一定的考慮,因此技術設計與造型設計時同步配合進行的創造性工作,貫穿于機床設計制造的全過程。

三、現代機床造型設計的原則

經過對國內外機床造型的研究和分析,總結出一些造型設計的原則如下。

3.1全局設計機床是一個由若干個復雜的系統構成的集合體,為使造型設計的優勢最大化,在設計之初就要對機床的機械結構、界面要求、零部件材質及布局、人機構成等設計部分做到全面的了解。并與機床設計階段提出全局化的設計規劃。以保證機床經過造型設計后具有獨特品格和特征。

3.2功能第一機床的根本功能是對零部件進行加工,其最主要的性能指標為加工精度。造型設計中重要采用藝術的形式體現機床的科技感并且結合使用環境調節操作者的精神和心理有一定的調節作用,因此不能以造型需求而對機床的性能造成影響。

3.3工業工程工業工程作為精益生產的重要組成部分,關系到產品批量生產時的品質與成本。因此在造型設計時要考慮到工業工程性,應對部件進行工藝性的審查,所涉及的部件應具有易于加工和一致性的特點,同時要提高零部件的通用型和標準化程度。以適合批量生產的要求。

3.4以人為本機床造型設計不僅要對已操作性和思考習慣性還應心理、生理、工效和安全健康方面有所考慮。所使用的材料應具有環保性,機床視窗應采用安全玻璃等不易碎材質制成。

3.5精神功能人在零部件加工中起決定性作用,因此現代機床造型設計還需要特別重視產品對人的精神功能。研究顯示人的心理和生理會對色彩產生相應的反應,通過認識和掌握色彩規律,利用機床造型設計中色彩的微妙變化來調節操作者的心理和生理狀態有助于提供操作者的效率。

3.6簡約原則現代機床造型設計要符合簡約的原則,不應使用過多的裝飾性部件以免產生不必要的成本。以實用、美觀、經濟的設計方案,達到增加產品的附加值的目的。

3.7綠色環保造型設計所應選用對環境友好,無毒無害的材料,兼顧節能降耗的要求。使得產品從設計、制造、包裝、運輸、使用到報廢處理的整個生命周期中,對環境的影響最小,資源效率最高。

四、結語

篇2

制造業作為我國的支柱產業,在整個國民經濟中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它是我國比較優勢產業,是勞動密集及智力密集型產業。而制造業的主體和基礎是機床行業;2002年中國機床一躍成為世界最大的消費國和全球最大的機床進口國。同時加入WTO以后,全球經濟貿易的一體化,這對我國制造業的要求不斷提高,各種技術壁壘已經阻礙了我國機床行業走向國際化。如何刷新今天的被動局面,積極的應對挑戰、抓住機遇、贏得發展的契機,成為機床行業普遍面臨的問題。在國外,機床改造已有較長的歷史,在美國已有50多年的歷史。由于各國的政治、經濟、科學技術的差異,機床的種類、性能、結構的繁雜多樣,使機床的改造內涵更加豐富多彩,出現了機床的翻修、改進、改裝、改造、再生、再造。機床改造在汽車、機床、內燃機、航空等行業廣泛應用,并批量投入生產。

一般認為:機床改造就是:利用最新的控制裝置和進給系統使舊機床獲得新生再造是一種較高的設備改造形式,國外稱這種工程技術是把老設備“重新回到圖板,以進行再設計,再制造,再鑒定的工作過程。通過全面改造設備主體結構和控制系統,引入最新技術,使機床達到現代化設計的新機床的水平,以滿足現代生產率、精度、環靜和技術標準。鑒于機床改造工藝技術水平要求較高。一般工廠用戶自行改造。往往難于達到技術性能和經濟效益。

現代制造業的優化,除了信息化以外,還包括加工順序的工藝優化、加工參數、切削刀具、熱處理金屬成型的優化設計制造,從而實現降低成本、高效益的運作,達到高標準、高規范的要求。

設計課題涉及到課題的分析、資料的查詢、資料摘錄,整理收集的資料。然后深入鹽城市機床廠生產一線向使用者、設計者學習,從而了解所設計的產品的成本、生產效率、特殊用途、設計理念、以及產品的市場競爭力。具體的了解機床的外形、主軸箱的大致結構,并記錄了如何有所改進,最后確定設計的方案。以及箱體的結構圖,并進行相關零件的選型計算。此種機床的構造設計要求我們具備相當強的實踐知識和經濟意識因此考慮到:動力裝置、電機的選用,優化的配置企業內部現有各種資源,真正做到資源最小化,提高產品精度,實現了經濟效益最大化的要求,更好的服務于生產和經濟建設。

本課題就是從培養我們的工程實踐意識、經濟意識,樹立正確的生產觀出發,并結合機床廠的多年實踐總結,該課題的設計由本本人單獨完成,設計任務由指導老師作了明確指配:由于我負責該立式組合機床的總體設計和組合鉆床主軸箱設計,故本人的設計說明書包括立式組合機床的總體設計和組合鉆床主軸箱設計,附件有生產率計算卡、圖的詳細說明。

1立式組合鉆床總體設計概述

1.1零件加工工序圖

加工工序圖是根據選定的工藝方案,表示一臺機床上或一條自動生產線上完成的工藝內容。包括加工部件的尺寸精度、技術要求、加工時的定位基準、夾緊部位以及被加工零件的材料、硬度和在機床上加工前毛坯的情況。

本工序的加工內容是鉆口面Φ14孔,要求在立式鉆床上加工,以底面兩銷孔(上箱體為頂面)為定位基準,夾緊點位于第三軸孔和對側的第二、四軸孔上。

在一個箱體上,因為有兩個孔是不對稱的,為了提高生產效率,縮短輔助時間,減少設備,用一臺組合機床來加工上、下箱體。在主軸箱上把所有軸孔都排成對稱的,在加工時,把不應有的鉆頭取下就可以加工上下箱體,則該立式組合機床有16根主軸。

該加工孔的直徑為Φ18mm,表面粗糙度,孔深分別為110mm、50mm、25mm。定位時以底面和兩銷孔為定位基準是合理的,這樣定位精度高,易于保證各軸孔間的位置精度,故這種在立式組合鉆床上采用“一面兩銷”的定位方法加工精度是較高的。

1.2零件加工示意圖

加工示意圖反映了機床的加工過程和加工方法,并決定了浮動夾頭或接桿的尺寸、刀具的種類和數量,刀具的長度和加工尺寸、主軸、刀具與工件間的關系尺寸等。合理的選擇切削用量、并決定動力頭的工作循環時間也是調整機床和刀具的依據。

1.2.1鉆頭的選擇

加工時選用麻花鉆由《量具、刀具標準》P290-JB781-65查得:

①鉆110mm深的孔,用錐柄長麻花鉆

d=18mm,柄部形式:BL=320mmL0=215mm

錐柄尺寸莫氏圓錐2號,L2=90.5mmd1=17.2mm

②由P282-JB780-65查得

鉆50mm深的孔和25深的孔,用錐柄麻花鉆

d=18mm柄部形式BL=320mmL0=215mm

錐柄尺寸莫氏圓錐2號,L2=90.5mmd1=17.2mm

1.2.2導向選擇:

①由[I]P223表3-4和3-3及[Ⅱ]P63選擇選擇導向長度L1=45mm的固定式導套。

②導套配合的選擇查[I]表3-5可知:

d用Db新標準為G7

D用D/db,新標準為H7/g6

D1用D/ga,新標準為H7/n6

(導套)

1.2.3主軸的選擇

切削扭矩為1424.86Kg.mm

由[I]表5-10查得

d=B=7.5=25.22mm

按標準系列取主軸軸徑為30mm

由[I]表可查得

主軸外伸長度L=115-15=100mm

D/d1=50/36

按桿莫氏圓錐號2號

(主軸)

1.2.4接桿的選擇

選用B型(A型為加強型接桿)11號接桿

(連接桿)

1.3動力部件的選擇

1.3.1動力部件的功率選擇

動力部件的功率選擇是根據所選的切削用量計算出切削功率及進給功率之需要,并考慮提高切削用量的可能性(一般提高20%)選擇相應的動力部件。

切削用量為

V=13米/分n=230轉/分f=0.16毫米/轉

刀具耐用度驗算

T=(

=181971.027分=3032.85小時

一天按工作15小時計算,刀具耐用度為202.19天,則切削用量選擇合理。

切削功率由計算得:N=14×0.3733=5.227(KW)

取η=0.8則

N動>=6.53(KW)

6.53+(6.53×30%)=8.49(KW)

故選用10KW的電動機。

1.3.2主軸箱最大輪廓尺寸的選擇

根據工件外輪廓尺寸和結構需要,選用1000×630×340mm的標準主軸箱,由于結構的需要在1000方向上再加四個導桿座,導桿座內徑為Φ100mm,這樣用來支承導桿的外形尺寸成為1200mm,外廓尺寸就成為1200×630×340mm。

D=36mmD1=30mmB型D2=50mmL1=110mmL2=30mm

莫氏錐度號為2號,L1選擇由具體情況而定

1.3.3主軸箱鉆模板工件等相互之間位置及尺寸

導向長為45mm,鉆模板厚為35mm,加工終了位置時鉆模板與工件相距10mm,切出長度為12mm,導向套與主軸箱間間距為30mm,采用活動方式鉆模板。(如下圖)

1.3.4動力循環的選擇

動力頭的工作循環包括:快進、行進、工作進給和快退等動作。

本機床采用“工進—快退”的循環,這是由機床總聯系尺寸圖確定后又重新修改的結果。

1.4機床聯系尺寸圖

1.4.1機床裝料高度的確定

考慮到通用部件尺寸的限制和操作方便,裝料高度可在850~1060mm之間選取,具體到本設計中取裝料高度1000mm。

1.4.2夾具輪廓尺寸的確定

裝卸工件是在機床外面完成的,夾具在裝卸工件時可拉進拉出。由于結構限制,夾具與滑臺做成一個整體是特制滑臺。參考63滑臺制造而成,導軌部分局部尺寸不變,最大外輪廓尺寸為1200×950×500mm。

1.4.3中間底座尺寸的確定

中間底座支撐著夾具體,按需要取長為1700mm.寬和高取坐標準值分別為1000mm和560mm。

1.4.4主軸箱各尺寸的確定

前面已經確定了其外形輪廓尺寸,根據[I]確定后蓋為90mm,前蓋為70mm(考慮作油池用)主軸箱體為180mm。

1.4.5滑臺的選擇

滑臺的選用應根據工件的外輪廓尺寸和進給抗力,工作循環來確定。

進給抗力:

ΕP=300.5×14=4207(Kg)

由一部組合機床通用機床部件設計組所編寫的指導教材直接查得用HY63B型滑臺。行程為630mm,最大進給抗力為6300Kg,快進行程速度為4.2米/分。

1.4.6動力箱的選擇

由[Ⅱ]可查得,選用TD63AⅡ型動力箱,電機型號為JO2-61-6。功率為10KW,驅動軸轉速為48.5rpm。

1.4.7其它配套部件的選擇

由一部組合機床設計小組所編指導資料查得與HY63BⅡ型滑臺配套的其它部件為:

立柱:型號CL63A

立柱底座:型號CD63

由以上資料即可作出機床總體設計的“三圖一卡”具體見圖紙和該說明書的附錄部分。

附件清單

序號內容備注

1組合鉆床聯系尺寸圖B9912027-ZZC-80TA0一張(手工圖)

2組合鉆床主軸箱裝配圖B9912027-ZZCZZX-80TA0一張

3減速器箱體加工工序圖B9912027-JGGX-80TA1一張

4減速器箱體加工示意圖B9912027-JGSY-80TA1一張

5齒輪B9912027-ZZCZZX-80T-01A3一張

6齒輪套B9912027-ZZCZZX-80T-02A3一張

7導套B9912027-ZZCZZX-80T-03A3一張

8電機齒輪B9912027-ZZCZZX-80T-04A3一張

9蓋B9912027-ZZCZZX-80T-05A3一張

10鍵套B9912027-ZZCZZX-80T-06A3一張

11手柄軸B9912027-ZZCZZX-80T-07A3一張

12套筒B9912027-ZZCZZX-80T-08A3一張

13油杯B9912027-ZZCZZX-80T-09A3一張

14葉片油泵B9912027-ZZCZZX-80T-10A3一張

15傳動軸B9912027-ZZCZZX-80T-11A3一張

16軸B9912027-ZZCZZX-80T-12A3一張

17軸承蓋B9912027-ZZCZZX-80T-13A3一張

18軸承透蓋B9912027-ZZCZZX-80T-14A3一張

19生產率計算卡一份

目錄

0引言1

1立式組合鉆床總體設計概述3

1.1零件加工工序圖3

1.2零件加工示意圖3

1.2.1鉆頭的選擇3

1.2.2導向選擇:4

1.2.3主軸的選擇4

1.2.4接桿的選擇5

1.3動力部件的選擇5

1.3.1動力部件的功率選擇5

1.3.2主軸箱最大輪廓尺寸的選擇6

1.3.3主軸箱鉆模板工件等相互之間位置及尺寸6

1.3.4動力循環的選擇7

1.4機床聯系尺寸圖7

1.4.1機床裝料高度的確定7

1.4.2夾具輪廓尺寸的確定7

1.4.3中間底座尺寸的確定7

1.4.4主軸箱各尺寸的確定7

1.4.5滑臺的選擇7

1.4.6動力箱的選擇8

1.4.7其它配套部件的選擇8

2組合鉆床主軸箱的設計8

2.1繪制主軸箱設計原始依據圖8

2.2主軸結構形式的選擇及動力計算11

2.2.1主軸結構形式的選擇11

2.2.2主軸直徑和齒輪模數的初步確定12

2.2.3主軸箱動力計算12

2.3傳動系統的設計與計算14

2.3.2主軸箱的和手柄設置17

2.3.3傳動軸直徑的確定:17

2.4主軸箱坐標系計算18

2.5主軸箱上變位齒輪系數的計算24

2.6繪制坐標檢查圖26

2.7主軸箱中軸的校核計算26

2.8齒輪強度的校核計算28

2.9其它31

2.9.1主軸箱中軸的支承軸承的類型選擇31

2.9.2軸上零件的固定與防松31

2.9.3主軸箱體及其附件的選擇設計32

2.9.4油的選擇、密封件的選擇32

2.9.5主軸箱的安裝定位33

結束語34

致謝35

篇3

20世紀初期,除了在設計思想和設計方式上有了重大發展,人們的目光同樣也聚集在新型材料的運用上。隨著化學、物理等科學的迅速發展,人們開始研究材料的物理性和工藝性等多方面的問題。隨著材料的不斷發展和進步,人們開始不滿足于當下的建筑,建筑物的功能逐漸多樣化,因此,高分子有機材料、智能化材料和新型金屬材料為室內空間功能的布置帶來了根本性的變革。比如,纖維材料與混凝土的混合材料填補了單純的混凝土材料具有的脆性等缺陷。隨著新材料的種類越來越多,設計師對材料的把握和運用也越來越重要。設計師們運用現代高科技新型材料來表達出他們對具有獨特智慧和情感的傳統材料的延續,這體現在材料上的延續性不僅能體現出人們對自然環境和文化的尊重,同時,也是對人文的關懷。著名建筑設計師倫佐•皮亞諾系統、完整地研究了棚屋建造技術,并從其中得到了靈感,最終他運用鋼結構將木肋連接起來,成功地實現了傳統材料、現代材料與高科技的完美結合,由他設計的芝貝歐文化中心具有“兩層皮”,體現了他對新型材料的完美運用。建筑的外表是模仿棚屋編織而成的木肋結構,根據當地的氣候條件,為了抵抗南太平洋的信風并使其耐用,他選用了帶有油性且易于彎曲的木材;建筑內部使用鋼、玻璃與木材相結合形式,體現了皮亞諾一貫追求的透明性和通透性。彎曲的外表與豎直的內部之間形成了自動通風系統,使海風與室內氣流相互流通。芝貝歐文化中心是傳統材料與高科技技術完美結合的典范。

2材料選擇的意義和重要性

材料,它就像繪畫藝術家眼中五彩斑斕的色彩,是設計師實現設計的物質媒介和重要條件,是設計得以實現的強有力的保障。材料作為表達設計概念的基本要素,必然與設計之間存在著密不可分的關系。隨著科技的發展和時代的進步,不斷更新的材料為設計提供了更加靈活的表達途徑,人們對設計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僅要求外觀和形式美觀、功能舒適,同時,更重視對傳統文化的繼承。正因為這些需求的出現,使現代設計師在材料的選用上更加多樣化、科學化和人性化,他們利用不同形式和形態的創新性材料,不斷深化和完善設計的想法和概念。隨著科技創新型材料產業的持續發展,當代新興的設計師對完全傳統的設計方式不斷提出挑戰,他們將現代科技創新作為基礎,結合現代技術,將塑料、玻璃、金屬和合成纖維等令人意想不到的材料運用到設計中,突破了傳統思維,他們的作品通常都充滿活力,令人振奮不已,為傳統的設計增添了很多新含意。隨著現代設計形式和方式的不斷變化,各類新型材料的廣泛運用,新興設計師的不斷成長,從某種意義講,設計的含義和概念被重新定義了。新的設計形式不僅僅是對新型高科技材料的運用,同時,也是對傳統材料的非傳統使用。在現代設計中,設計師對人與自然關系更加注重,通過設計給使用者帶來更多自然感受,使人們體驗設計、品味設計,最終使設計的表現形式豐富多彩。由此可見,現代科技創新對現代設計的進步和發展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現代設計想要不斷發展,就必須以開放的設計思維和方式,并結合新型科技材料。只有這樣,才能使設計不斷豐富、不斷發展。在語言方面,一個人的詞匯量的不足會限制其思考能力,同理,在設計中,局限性的思維也會限制好的設計誕生。如果設計師能以更包容的姿態、更加先進的思想對待身邊的創造和發明,將功能性問題的解決與藝術形態完美結合,就能創造出優秀的設計,為人們創造出更好的生活環境。

3結束語

篇4

中國嫩江流域少數民族由于居住地均在偏遠地區,長期以來與外界交流不便,研究達、滿這兩個具有代表性的民族傳統材料可以幫助我們更好地對傳統認知,并以產品設計的形式傳承下來,其文化不加過多修飾,具有強烈的原生態面貌,自然而淳樸,比如對于魚皮一類傳統材料的研究就很具有代表性,它們也是現代文化創意產品設計亮點的發掘處。

2達斡爾族、滿族傳統材料及工藝的分析

2.1達、滿兩族傳統材料

對于我選取的這兩個少數民族來說,傳統材料基本取自大自然生長的材料,比如動物類和植物類。動物類生產材料主要包括:牛羊鹿馬魚等,其皮、角、毛、牙,都是生活和生產的重要材料。傳統的樹木類植物主要有:榆木、松木、樺木、楊木、柳木。灌木類植物主要是指柳樹枝條等,柳條包括沙柳、紅柳、烏柳、黃柳等。木材的還原感和設計能力都是民族傳統材料中最強的,就地取材能力也很合適設計。

2.2材料加工與相應工藝

木材在加工前必須需要進行干燥處理,這樣制成的物品才會盡量減少變形和開裂,干燥處理木材有兩種傳統工藝,分別是“自然干燥”和“人工脫水處理”。達、滿兩族居住房屋所使用的粗柳條及木材都是自然干燥的。皮的加工都需要把皮熟制,經過這個步驟才能使用皮質材料。毛的傳統加工方法基本包括搓、擰、編,這幾種方法都能讓毛更好的體現其百變的特點,制作出的作品才會更能有味道。達斡爾族和滿族的傳統工藝十分精湛、樸實。具有較好的使用價值和審美價值。是達斡爾族和滿族人民在長期的生產、生活實踐中不斷創造和積累起來的。達斡爾族和滿族傳統的設計工藝首先就是雕刻,達斡爾族的雕刻工藝主要可分為骨刻、木刻、角刻、骨木結合雕刻這四種,骨刻工藝,用于制作衣扣、扳指等方面,木藝主要應用于碗類和吊籃等等,老人們使用的煙袋鍋,造型堅固耐用,是達斡爾族獨具特色的民間工藝品。

3文化創意產品的應用與傳統材料的創新結合

3.1現代民族風格文化創意產品的創新設計

材料的創新:材料本身的色彩、質感、光澤、紋理、觸感、舒適感、親切感、冷暖度、重量感、柔軟度等表面特征,對現代民族風格產品的外觀造型有著特殊的表現力,在產品造型設計中應該充分的考慮,不同的材質都有其自身的外觀特征和質感,給人們不同的感受,造型設計應該高度的重視和熟悉材料的這種特征,在造型設計中應該注重美得感受的同時,在細微設計上也要有對現代材料和傳統材料的配合,做到總體的和諧,在突出重點的同時要做到呼應。例如在傳統皮質材料上,它對產品的外觀造型有著特殊的表現力,不同的皮質給人帶來的感覺是不同的,合理的在現代設計中運用皮質材料,可以更加充分的表現出少數民族自然的傳統文化,皮質材料可以在其傳統的美感特征上做到最好的表現,它的形、色、質的表現力是獨一無二的。工藝的創新:設計中所使用的任何一種材料、都有其固有的自然屬性,不管這一材料是天然形成的還是人工合成的,都影響了工藝的創新方式。影響每一種材料的質感一般都是三種物理屬性:硬度,粗糙度,溫度。在視覺上影響材料特性的屬性:光澤、肌理、色彩、透明度等等。這些屬性能夠影響人們對產品材料的各種聯想和視覺感受,這各種聯想和感受決定著這款產品在工藝上的設計內涵。為了更好地去理解工藝的創新,我選擇了設計一款獸皮燈作為解釋。所謂獸皮燈就是一種兼具傳統材料味道和現代功能的很有代表性的文化創意產品,在燈的表面具有獸皮特有的原汁原味,讓人們看到后就產生一種溫暖的感覺,配以暖光的配合,更加富有溫馨感,放在臥室床頭都是絕佳的選擇,比起金屬質感和塑料質感的床頭燈讓人更容易產生想觸摸的感覺,讓使用者感受到更真實的傳統少數民族文化氣息。造型的創新:一件工業產品,無論是它的單元部分本身,還是多個單元的組合,總是以外在的技能形態示人。影響形態的因素有尺寸、比例、各單元組合的合理性、宜人性、安全性以及均衡、穩定、輕巧、秩序、節奏等效果。所以在現代文化創意產品的造型設計上我們要盡量回歸本源,以傳統材料自身所具備的形態特點來對最后的產品進行雕琢,無論是隨形的還是抽象的作品,傳統材料的自然形態都是現代文化創意產品設計的一個最有利的創新武器。

3.2達斡爾族、滿族傳統材料與文化創意產品的結合創新

文化創意產業的興起和發展是當代經濟、文化、科技融合發展在產業層面的具體表現。它以其獨特的形態演變和運行方式與其他產業發生廣泛而復雜的聯系,及大地影響著一個城市、一個國家的經濟運行和社會文化發展。眾所周知,工業產品設計是一門綜合性極強的學科,所以說工業產品設計是多變的。但是,無論它如何多變,都是應該本著不變的原則:外觀美和功能美。其主要研究的是產品的造型設計,所以在對產品的創新設計中,最起碼要賦予產品外觀的美,達、滿兩族的傳統材料能夠賦予產品的外觀主要的形態美,并且還具備其他設計材料所不具備的自然特點,這種民族風的突破就可以達到產品創新目的。在文化創意產品設計上我們應該把文化和產品創新完美的結合起來,達、滿兩族千百年來常常把美好的心愿寄托在裝飾上,以表達心情,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民族文化,又因不同的自然環境、生存方式、、生活習慣、審美心理等,形成了各具風采的民族文化設計材料。我們要在材料上入手,找出這兩個少數民族材料所體現出的美學規律,比如統一于變化、對比與調和、勻稱與均衡、重點與呼應等,這才是對于產品創新的重中之重,這種具有強烈民族傳統特色的設計材料必定會帶動文化創意產品設計走向世界。

4結束語

篇5

(一)消費者從市場學的角度來講,消費者指的是在各時空范圍內進行消費活動的群體或個人,也就是參與消費活動的主體是人。從消費的過程籠統地講,消費者就是指各種各樣消費品的需求者、購買者以及使用者。從這個定義上分析,整個消費過程實際上就是需求購買使用的過程。雖然從這個過程可以清楚地看出消費者定義的復雜性,但是在生活中常有這樣的事情,購買者不一定是使用者,需求者也不一定是購買者。因此,我們將具有消費過程的某一過程或全過程的消費參與者統稱為消費者。

(二)消費心理消費心理是指消費者在購買、使用和消費商品過程中的一系列心理活動。消費者在消費過程中的任一具體的行為方式均受消費心理的影響。消費者要不要購買該類商品,應該選擇什么品牌;什么花色、款式;在哪些場所購買等都與消費者性格、思想、觀念以及相應的心理因素有直接的關系。這種在消費過程中發生的心理活動就叫做消費心理。[3]消費心理與消費者的年齡、性別、文化程度、消費習俗、流行消費等很多因素有關。

(三)消費心理與新產品新產品是指在構成要素上進行了整體或部分創新的產品。[4]新產品的開發主要是為了滿足消費者日益變化的新需求,這里所指的需求分兩個方面:第一,是指市場的需求(消費者的需求)。第二,是微觀需求,是指消費者的心理需求。消費者對新產品的需求除了實用性、便捷性、舒適性、耐用性、經濟性、安全性以及綜合性等基礎功能外,還有對產品的象征性、審美性、時尚性以及個性性與性別差異性等的心理需求。對于新產品的開發,既要分析消費者對新產品的基本使用價值需求,更要考慮新產品是否滿足消費者的心理需求。當然,這要根據具體的產品決定側重因素。比如:以滿足消費者生理需求為主要功能的產品開發,主要考慮功能是否多樣化,使用是否便捷化,是否具有可靠性和環保性等。以滿足消費者追求個性化心理為主要需求目標的新產品開發設計,則主要考慮能否充分展現產品的身份與個性,能否滿足消費者的自尊感和自我價值體現性,能否滿足消費者個體情感差異的心理需求等才是此類心理需求條件下對新產品開發創新設計時重點要思考的問題。

二、以消費心理學為基礎的馬尾繡創新設計產品

(一)創新產品的基本特點從市場消費理論講,創新的產品大致有這么幾種類型:全新創意產品、新換代產品、改良后新產品、模仿式新產品。創新設計的產品具有共同的特點:創新產品具有新的原理、新的構造或新的組成結構;采用了新的具有優勢的原料或部件;質量或性能方面更具先進性;功能更具實用性。

(二)建立在消費心理學理論基礎上的馬尾繡創新設計產品馬尾繡在水族先民生活中通常只用在婦女服飾、背帶、童帽、繡花鞋等有限的生活用品上,在傳統的水族生活中有著特殊的作用和意義,是水族民俗文化的集中體現。在博物館中這些令人驚嘆的文化藝術精品,一絲一線都是水族先民生活歷程以及心靈和精神的高度凝煉,使專家學者贊不絕口。但其作為產品在旅游市場等出現在消費者面前時,相對較高的價格與其現實生活中的經濟和實用價值在眾多消費者心目中是不成正比的。(圖1馬尾繡服飾局部圖圖2馬尾繡童帽圖3馬尾繡小電扇圖4馬尾繡銀飾小電扇圖5轉動著小電扇)因此,馬尾繡在現實市場中是不能滿足或適應現代消費者心理需求的。從消費心理學的角度來看,為了使市場更好地接受馬尾繡,“創新設計”是第一步,只有將水族古老文化藝術的精華與現代設計手段相結合,才能使現代消費者更好地接受。圖3中的小電扇是將水族馬尾繡與現代材料相結合創新設計的旅游產品設計。圖4中的小電扇是運用水族馬尾繡童帽中的馬尾繡與銀飾元素裝飾創新設計開發出的旅游小產品。旅游產品是指市場上由旅游經營者向游客提供的,滿足其一次旅游活動中所消費的各種物質產品和服務的總和。[5]旅游產品的市場營銷是作為市場營銷理論的一個分支,具有市場營銷學的普遍共性。從消費心理學的角度講,在通常情況下,消費者新產品的接受過程如下:了解欲定嘗試評判決擇。消費者除了需求之外,對新產品還有一定的心理要求,諸如是否便捷實用,是否耐用經濟,是否舒適安全,是否具有審美情趣,是否能夠彰顯個性以及體現時尚。

1.定位準確首先,對于圖3與圖4中馬尾繡文化旅游新產品的創新與開發要考慮顧客的需要,也就是針對目標消費者進行分析。作為旅游消費者,有本地和異地游客,通常情況下,本地游客只是我們目標消費群體很小的一部份,需要購置此類文化旅游產品的主要消費群體是外地游客或外國游客。馬尾繡屬于非物質文化藝術遺產,對其產品目標受眾的定位既要考慮到消費者具有一定的文化素養,又要考慮消費者具有一定的藝術修養以及受眾的消費水準。圖3與圖4系列電扇旅游產品具有濃郁的水族傳統文化特色,價格定位屬普通大眾消費能力所能接受產品。為此,在成本較低的情況下,以批量生產代替傳統刺繡手工生產的格局,以較低的價格占領市場,以巨大的銷售數量來刺激消費者對水族馬尾繡傳統文化技藝的感知力,擴大社會影響力。2.便捷實用性上述圖中旅游產品小電扇創新設計,在設計以袖珍型為主,對于材料的選擇運用PP材料,強度高、彈性好、輕巧耐用,電源處特別設計了用USB接口直接充電。另外,此款產品耗材小,成本低,既考慮到經濟性因素,又考慮到該產品的定位是“文化旅游小產品”,可謂便于攜帶、簡單實用。當然,這類旅游小產品只是旅游文化紀念品開發的一種途徑,在設計或加工、制作過程中,或消費者的實際使用過程中定會發現更多的諸如此類的形形的旅游小產品,對典型的傳統地域文化進行挖掘刺激以帶動貴州旅游產業更進一步發展。3.產品的多樣性消費需求的多樣性決定了產品的多樣性。同樣,旅游產品要符合消費者心理需求的特點決定了產品創新設計的多樣性。圖3、圖4中的小電扇是水族馬尾繡元素在旅游產品中創新設計的范例。采用馬尾繡多種元素在小電扇中巧妙運用的系列設計,從產品的款式、色彩、視覺肌理上都進行了精心構思與設計,盡可能地滿足消費者的心理需求和使用要求。4.較強的地域性特色是文化旅游產品的靈魂。對馬尾繡產品而言,水族文化便是特色之本。融入了水族民俗文化的旅游產品附加價值就會更高,相對生命周期也比較長。具有水族文化特色的旅游產品很容易從當前同質化的旅游產品中脫穎而出。我們要開發出具有更多功能且能滿足旅游消費者多種心理及用途需求的產品,更好地滿足旅游消費者對異地文化風情等的體驗,彰顯獨特的個性美感與欣賞品味,從而使消費者產生好奇心和購買欲望。5.獨特的審美情趣上圖中旅游產品小電扇不僅經濟實惠、輕巧易帶、使用方便,而且有很好地視覺美感和較好的觸覺手感,小電扇的轉速可隨機調試,旋轉的風扇猶如水族孩童和少女嬉戲和舞蹈時漂動歡快的銀鈴與裙擺一樣。擺放不同色彩或同種款式的小電扇在一起展示,“群扇”旋轉時猶如一群水族少女在翩翩起舞。當電扇靜止時,風扇葉片上都是水族的銅鼓紋、刺繡、蠟染、童帽等水族喜聞樂見的傳統紋樣,充分利用了水族傳統文化藝術中獨具特點的元素,體現了貴州多彩的旅游文化資源。除此之外,扇葉上運用了水族馬尾繡女式服飾和小孩童帽中的紋樣元素,濃重、明快的色彩,飽滿吉祥的圖案以及具有浮雕感的肌理效果,突現出一種生動和諧、精美細膩的藝術審美情趣。小電扇的成功設計與開發為貴州文化旅游產品的開發提供了可供參考的發展思路。6.時尚性與個性化水族馬尾繡非物質文化藝術元素與現代時尚材料相結合,運用現代化的高科技與現代設計語言的創新設計與加工,是古老傳統文化與當代文化的一種融合。設計師應充分利用現代高科技與貴州省優秀的非物質文化藝術,讓“新生”的帶有民族特色文化的旅游產品彰顯出強烈的時代氣息和時尚的輕柔之美。這正迎合了生活在喧囂都市中的人們在快節奏和高壓力狀態下,愈加對民間樸實無華藝術的追求以及對水族人民純真質樸情感的一種向往。此外,作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藝術遺產,水族馬尾繡旅游產品的創新開發應該與貴州省特有的喀斯特地貌自然景觀有機結合,這也是一種新的發展模式與途徑,值得我們研究和反思。當前,將非物質文化資源向旅游產品轉化,已成為馬尾繡非物質文化藝術在現代市場經濟尋求生存與發展、保護與傳承的有效途徑。

三、結論

篇6

技術創新分為產品創新及過程創新;新產品開發績效分為二大構面,分別為市場績效及產品績效;企業社會責不做維度上的劃分。平均數越高表示認同度越高;標準差越大表示看法越不一致。從表3結果分析可得知,以產品績效平均數最高2.8690,表示企業認為其在產品績效程度較認同。為了檢驗測驗結果的穩定性及一致性的程度。本研究采用Cronbach'sα系數作為測量信度的指標。由于本問卷技術創新的過程創新、新產品開發績效的產品績效的Cronbach'sα系數低于0.7標準值,故予以刪除。刪除后的Cronbach'sα系數皆達到標準值,其分別為0.832、0.875及0.708。本研究針對技術創新、新產品開發績效等變量的構面進行信度分析。

2.回歸分析

本研究將探討控制變量、自變量與因變量間的關聯性,其中控制變量是三年內最主要的創新產品開發屬于何種類型。分為兩類,分別為一般傳統商品與已取得有機認證商品、未取得認證商品;公司登記資本額分為1億元以下與1億元以上,將上述控制變量數據轉換成0與1虛擬變數。自變量為技術創新中的產品創新與過程創新;調節變量為企業社會責任,新產品開發績效中的市場績效和產品績效為因變量,進行回歸分析與驗證假設。Model1為檢驗控制變量與新產品開發績效間的關系;Model2則加入技術創新的產品創新與過程創新兩構面,探討對新產品開發績效的影響;Model3再加入企業社會責任中經濟責任干擾變量進行分析,探討與新產品開發績效的關系,借此分析結果來驗證本研究的假說,詳細分析結果如表5與表6所示。

3.各構面與市場績效的回歸分析

本部分主要探討技術創新與企業社會責任中兩干擾變量分別對市場績效的影響。由表5可得知,Model3的解釋變異量(調整后R平方)為0.336,F值為6.755,P值皆0.000,表示Model3達到顯著水平,各變量對市場績效有顯著影響;Model3加入企業社會責任的干擾變量后(調整后R平方)變化皆不大,由此可知加入干擾變量對原模型并無顯著的影響效果。從Model2可以看出產品創新對市場績效有顯著正向影響(β值為0.475,p<0.001),表示企業的產品創新能力提高同時也能提升市場績效;讓公司的獲利率、銷售額及市場占有率提升。根據以上分析,可驗證H1a成立。本部分主要探討技術創新與企業社會責任干擾變量分別對新產品績效的影響。由表6可得知,Model3的解釋變異量(調整后R平方)為0.235,F值為6.49,P值為0.000,表示Model3模型達到顯著水平,各變量對產品績效有顯著影響;Model3加入企業社會責任干擾變量后,(調整后R平方)變化不大,由此可知加入干擾變量對原模型并無顯著的影響效果。從Model2可以看出產品創新對產品績效有顯著正向影響(β值分別為0.475,p<0.01),表示產品創新能力提高同時也能提升產品績效,從該項假說可以推論出企業的產品開發技術、包裝設計能力或推出產品的速度提高同時也能提升產品績效。根據以上分析,可驗證H1b成立。從Model3可以看出過程創新對產品績效有顯著負向影響(β值為-0.279,p<0.05),由此可推論出企業在過程創新方面,企業嘗試不同作業程序、或引進能改善過程的新技術及設備,會花費不少成本,因此不會提升產品績效,反而會降低企業的產品績效。在Model2中為加入經濟責任的干擾變量探討與產品績效的關聯性,從Model2可以看出產品創新與經濟責任的交叉項無顯著關系;過程創新與經濟責任的交叉項有顯著正向影響(β值為0.107,p<0.01),因此我們可以推論企業在過程創新中越有經濟責任的表現,其對產品績效即越好。

4.結論與建議

篇7

新經濟時代,科學技術從理論到應用的步伐加速,最新、最尖端的科技成果也會很快進入家具設計領域。高技術不僅僅作為材料和手段被廣泛應用于家具的設計與制造中,而且還作為文化符號影響著當下的設計觀念[2]。

1.1材料的開發與創新

材料的開發與創新主要分為兩類,一類是將發明創造出的新型材料應用到設計產品中去,使產品的外觀與功能受益于材料性能的獨特性,從而解決產品研發中的難點問題,完成設計革命。另一類是在傳統材料的基礎上,進行不同材料組合搭配上的探索和創新,以獲得全新的產品體驗與視覺享受。作為創新的源泉之一的視覺體驗是情感化體驗變革的核心。通過打破人們對固有材料的情感上的認知,逆向推動材料的定向研發和改良,提高新技術在產品研發中的利用率[3]。材料演變曾在家具工業中對家具結構產生了巨大影響,傳統材料演變對家具結構的影響。

1.2工藝的改良與革新

新工藝的改良與革新是建立在新材料的加工需求和制造技術的提升的基礎上。針對新型材料的成型加工和表面裝飾工藝的提升,不光是被動地去適應材料的設計學特性,更是從工藝美和細節設計的角度對產品設計進行詮釋。先進的制造技術降低了生產成本,提高了產品的生產效率和附加值,從細節上提升了產品的品質。

1.3設計的開放與進步

新技術在推動設計對象,包括材料、結構、工藝等方面發展的同時,也在改變設計企業的運行和管理模式,使得設計過程更加虛擬化、信息化和數字化,為設計理念的革新提供了源源不斷的動力。隨著互聯網技術的飛速發展,人們消費觀念和生活習慣也發生了質的飛躍。現代設計過程中,設計師憑借信息技術,對設計進行科學、準確地分析變得更加容易。消費者與設計師之間的網絡互動平臺技術,也在循序漸進地改變著傳統設計的研發模式和思維。設計不再是精英們的游戲,而成為普遍的社會化活動,設計服務也不再是單線從設計師到消費者,而成為設計師—消費者—設計師的一個反饋循環。

2技術美與家具結構創新設計

2.1技術美學概念

技術美包括生產中的美學問題和生產中與美學相關的設計問題,比方說結構美、工藝美和功能美等。就現代的工業產品而言,技術美存在于人們的日常生活和勞動環境之中,也強調產品設計中科技進步與社會及自然環境的協調統一,其技術美的表現形式可以歸納為產品功能與形態結構、材料成型工藝、表面裝飾以及舒適性等多個方面[4]。

2.2家具結構創新設計

家具結構創新設計包括新結構形式的發明,新結構節點連接技術的應用,以及結構設計流程和方法的創新。新結構形式的發明,是為了獲得全新的結構美的體驗。所謂家具結構美,屬于在結構形式影響下的各部件的構成藝術,屬于造型美學的細節延伸。新結構節點連接技術適應材料設計學特性,以獲得最佳的結構質量,同時完成一些特殊功能的需求。結構設計流程和方法的創新是在傳統結構設計的基礎上,吸收新材料技術、計算機應用技術、環境保護技術、現代管理技術等現代技術的科學知識,轉化成新的家具結構設計理念和方法。

2.3意義與影響

創新性設計能夠滿足求新和多變的市場需求,有效地提高產品的市場份額。創新性已經成為當前評價產品開發成功與否、是否具有市場前景的一個基本尺度[5]。家具結構創新設計是家具設計的重要一環。推動家具結構設計整體創新,將新材料、新技術靈活應用到家具設計中,不光解決了家具產品結構美觀和強度等實際問題,也為家具創新理論在實踐中的推廣與應用提供了平臺。

3材料開發對家具結構創新設計的影響

3.1材料設計學特性與家具結構創新

材料設計學特性是指材料在產品設計、生產、使用和回收過程中所體現出的應用價值屬性,如理化特性、力學性質、加工特性、裝飾性、環保性、經濟性、壽命以及感性屬性等[6]。家具新材料越來越向復合化、多功能、多元化的方向發展,其不光關注產品制造的本身,也關注與涉及使用、回收再利用的整個材料生命周期。材料的綠色化發展也為家具結構設計創新提供了新機遇,便于運輸和回收利用的平板家具、DIY待裝家具日益流行;減少膠黏劑用量的可拆裝化家具成為實木家具結構的新的形式。

3.2新型材料對家具結構創新設計的影響

新型材料的誕生,為家具設計提供了新的表達方式,其全新的材料設計學特性決定了家具新產品在造型與空間、結構與功能以及工藝與裝配等多個角度上和傳統家具材料的差異。例如纖維類(碳纖維、玄武巖纖維)復合材料,具有質輕、比強度和比模量大、耐腐蝕性好、高溫性能好、抗蠕變性能強、抗疲勞性能好等優點,可用來制造強而輕,剛而薄的構件。碳纖維復合材料家具見圖1(圖1-2均摘自中國設計之窗網)。纖維復合材料的拉伸強度和彎曲強度都遠高于普通家具材料,因此其家具的部件在一定空間內可以大尺度延伸而不彎折,可以給家具帶來豐富的變化,亦可以作為室內空間分隔的裝飾件。纖維復合材料通常是樹脂型復合材料,既可以一次注塑成型,也可以具備特殊的柔韌性和可編織性,將其織成碳纖維布,覆蓋在其他材料的表面起到裝飾作用。纖維復合材料打破了傳統家具結構的節點概念,使家具成為了有機整體,減少了裝配環節。有時為了增加一些折疊移動的功能,其也可以安裝金屬五金件,實現結構的特殊功能。

3.3材料組合創新對家具結構創新設計的影響

傳統材料的重新組合搭配也會給設計帶來全新的視覺體驗。由于不同材料的設計學特性不同,不同材料搭配時除了要在感性層面如質感、肌理、色彩上達到協調統一之外,還要保證結構的連貫性和穩定性。家具結構接合方式的選擇應適應不同材料的特性,避免長時間使用后,產生不同材料之間相互分離或者破壞的結構問題。

4基于現代新技術的家具結構創新設計

4.1基于快速成型技術的家具結構創新設計

基于快速成型技術的3D打印機可以實現平面圖紙的立體化構建,能夠以小批量甚至單件設計、生產而不增加產品的成本。3D打印的家具產品和模型實現了結構一體化,通過材料的堆積,連續無縫隙搭建起的三維模型,其材料本身就是結構。由于目前成熟的3D打印技術都是用單一材料快速成型,因此產品模型打樣的環節不存在異種材料連接過渡的問題。通過3D打印技術對模型進行初步打印,將抽象圖紙轉化成現實模型,為設計師提供直觀的感受,同時也能發現結構設計中較為薄弱的環節。對結構問題進行針對性分析,或者改變造型樣式,或者進行材料替換,或者研發新型連接方式。往往這些修改和創新都是基于計算機輔助設計完成,大大降低了成本,提高了設計的效率,同時也為設計普及作出了貢獻[7]。除了利用3D打印技術進行家具概念階段的模型制作之外,很多設計師探索利用強度較高的成型材料來制作家具。聚丙烯材料3D打印家具見圖2,木質材料3D打印家具見圖3(圖片摘自碳纖維復合材料網),這些家具具備有機的整體造型,無關節,無連接。很多細微的局部被“打印”放大以后,成為瑕疵或者是意想不到的細節美。這種微妙的平衡處理給設計師帶來了全新的設計享受,也為消費者帶來了不一樣的產品體驗。

4.2基于虛擬現實技術的家具結構創新設計

虛擬現實是利用計算機建模和仿真技術提供一個沉浸式交互環境。用戶可通過各項傳感設備實現與虛擬環境的交互,進而產生相互影響和身臨其境的作用。家具產品虛擬設計是在虛擬現實技術上,為設計師提供虛擬的感官世界,在仿真運行集成的數字化環境中進行虛擬加工裝配及虛擬產品的設計和體驗。這種數字化環境中的加工與制造消耗了更小的資源,壓縮了開發周期[8]。基于虛擬現實技術的家具結構設計主要包括家具外觀結構設計以及家具結構強度模擬仿真設計。首先可通過3D掃描技術,將大量實體家具轉化為數字模型,最終形成家具產品的外觀結構形式系統數據庫,見表2。從大量家具產品外觀結構形式數據庫中調取所需的外觀匹配結構形式,并結合研發需求對外觀結構的外形以及連接方式進行重組、修改和評測,通過模擬仿真系統形成數字模型。其次建立家具結構工程數據庫,見表3,從結構工程技術上歸納已有家具結構連接的具體節點解決方案,從而進一步指導造型、結構形式方案的二次修訂。最后通過有限元模擬分析軟件,對家具數字模型進行局部和整體的模擬靜力學與動力學分析,發現家具結構最易破損的地方,通過調整結構連接匹配參數,優化結構零部件的尺寸規格和外觀形式,針對性地對家具結構的形式和裝配方式進行創新和優化設計[9]。結合有限元軟件的模擬分析結構以及結構工藝性能的評價模型,對已有的結構方案進行初步的細節尺寸優化,得到最終模型。通過模型的制作與實體模型的打樣,完成實體結構方案的評價,補充和修正概念設計階段和細節設計階段的方案問題,從而完成設計的修改,最終形成確定的結構方案,完成整個家具結構設計的流程。

4.3基于互聯網技術的家具結構創新設計

人類社會已經進入一個網絡和數字技術為代表的大數據時代。產品設計模式也由傳統的設計師與企業主導、消費者體驗的這種自上而下的方式,向設計師和用戶共同設計的互動體驗民主化設計轉變。互聯網技術為這種社會化的設計提供了一個開放的信息互動平臺。設計師的角色由原來的設計參與者、推廣者,轉變為社會化設計的組織者和開放設計信息平臺的維護者。Quirky是美國的一個創意產品社區與電子商務網站,利用眾包方式,讓社區參與產品開發的整個過程,包括提交創意、評審團審核、估值、開發、預售、生產、銷售等多個流程。創意人變成發明人最后成為受益者。整個產品研發過程中,傳統結構設計的一些問題在Quirky網站上被分解為幾個階段完成。創意提交階段:創意提供者將概念圖、草繪圖(非專業人士)、效果圖、結構裝配圖、生產工藝圖(專業人士)等所有圖紙上傳至社區開放平臺,社區用戶可以通過客戶端,下載PDF格式或者CAD原圖進行修改,或者直接提出修改意見和建議。修改后的圖紙方案亦可重新上傳,反復修改、潤色。專家評審階段:Quirky產品專家團隊涉及產品設計、材料、心理學、工業制造、廣告等多個產品研發領域,因此專家對結構設計的合理性可以從結構外觀評價、結構質量控制、結構成本控制、結構穩定性、結構強度、結構工藝性等多重角度綜合考慮,最后通過和社區25萬會員中的參與者的頭腦風暴和民主協商的方式,確定合理的家具結構形式與家具結構節點技術。創意實現階段:結構設計從概念設計階段到最終的方案確定,需要經過模型試制和檢測環節。通過3D打印技術結合實際打樣的1∶1模型,對家具結構連接的實現性進行檢驗,對家具結構的強度和穩定性進行測試與實驗,發現問題及時反饋到專家團隊,進行方案的修改。

5結語

篇8

作為文化創意中的產業創意或稱經濟創意,是通過創意和技術手段來更好地滿足消費者的使用需求,提升商品的市場競爭力的。在服務于制造業經濟的創意行為中,工業設計是最具“跨界”性的領域。工業設計不單是外觀設計,更是從產品概念設計、造型設計、功能開發到品牌包裝策劃等一條完整的設計產業鏈,這是工業設計“跨界”的核心含義。工業設計是一座橋梁、一個載體,是使用新的創意和科學技術的手段滿足人們對產品從外形到功能的需求。它的跨界特點表明,在工業設計的研發過程中會涉及到不同的知識領域,需要如藝、機、電、智等多學科齊心協力、協同作戰,在其產業化過程中更需要產學研聯盟作為支撐。構建工業設計產學研合作聯盟——上海創意設計公共服務平臺實現跨界設計,必將在“設計之都”上海創意產業規模建設的同時,實現工業設計的能級提升,促進上海社會經濟的轉型發展,推進產業結構從低端向高端調整。許多高校每年都會組織師生參加各類創意設計大賽,產生大量的創意作品,但真正能產業化的卻寥寥無幾。有些學校只注重如何幫助學生把奇思妙想變成獲獎證書,關心獲獎等級和排名,極少關注成果轉化問題,人為造成產學研“生態圈”失衡。那些獨具創意的獲獎作品和設計專利作品在贏來短暫喝彩的熱鬧之后,除了獲獎證書外,僅有不到三成作品能夠簽約轉化,能轉化產生經濟效益的成果也僅占被轉化成果的三成,高校科研成果中也只有約十分之一能夠取得經濟效益。此外,大學生申請的作品專利主要集中在外觀和實用新型專利上,這些專利相對于發明創造專利來說技術含量低,思考度和成熟度不足,不易被市場接納。這也使得很多生產企業不會真正把注意力放在大學生的專利上,許多有很好發展前景的項目也不容易被發掘。

上海現有的幾百家服務于消費類的工業設計公司中,大都不具備具有國際競爭力的自主研發新產品的能力,多數僅停留在簡單的仿制和改進階段。原因是這些公司規模小,研發投入經費有限,產品設計單一,缺乏獨立技術支撐的能力,因而始終脫離不了在低價位上掙扎、競爭。現實證明要改變這些狀況,因為一般意義上的產學研合作模式已力不從心。產學研合作的高級階段是產學研聯盟,聯盟的重要目標之一是合作各方主體在平臺合作的基礎上構建戰略性合作伙伴關系,創造并轉移新知識。新知識轉移既是合作成果的直接體現,也是產學研合作各方主體的主觀要求,其最終目的是實現知識和技術的轉化,提升各自的知識和信息水平,提高產學研聯盟的合作績效,實現合作創新。構建上海創意設計公共服務平臺的目的就是重點依托高新技術創意產業集聚和高校多學科協同創意的技術力量優勢,圍繞“聯合國創意城市•設計之都”的建設,充分發揮產學研合作聯盟的整體優勢,在促進創意設計成果轉化的同時培養創意設計人才。

2工業設計產學研合作聯盟——上海創意設計公共服務平臺的建設方案

上海創意設計公共服務平臺是集人才培養、產學交流、展示評比、項目合作、成果轉化等為一體的新型工業設計產學研合作聯盟,體現出以創意轉化為主導的產學研聯盟特點,是一個面向工業設計(生活消費品等)為主線的以創意轉化為主導的創意設計教學和研發機構。上海創意設計公共服務平臺具體由教學平臺、研發平臺和產業化平臺組成。

2.1教學平臺主要體現在整合高校資源來推動原始創新、集成創新和協同創新,多學科協同創新教學模式是它的主要特色,可以提升創意設計的內涵,實現創意設計的商品化。創意轉化的切入點聚焦在創意產品設計及專利產品的開發和研制上。創意過程中分為二個層次:①發散創意思維,是“量”的體現;②深化創意設計,是“質”的飛躍。在第一層次,以集聚各高校為主參與和搭建各類設計競賽活動。依托上海國際文化創意產業博覽會、上海工業博覽會打造上海工業設計領域具有權威、價值、產業形態的國際化設計展示、評比的交流賽事,即設立“上海國際工業設計創意設計大賽”,使其成為國內外工業設計領域學術和設計作品交流的國際舞臺,成為具有影響力的規模化、產業化并在設計界、產業界具有盛譽的賽事活動,成為上海海納百川創意都市的名片。在第二層次,以提升產品的創意設計核心競爭力為主,以取得設計發明專利為目的。集聚高校資源,在畢業設計環節,結合高校多學科優勢,設立多學科協作的畢業設計聯動機制,聯合成立由多校專家和業內專家組成的專家指導委員會。指導委員會可根據市場需求和競賽獲獎作品的二次開發,有針對性的畢業設計選題,各相關學科都可根據本學科涉及到的內容展開課題研究,這種并非虛擬的畢業設計研究課題具有非常高的實用價值。在這個過程中,多學科的互補與碰撞,非常容易產生創意靈感的火花,一些概念性設計也可在多學科協同開發下實現其功能,經過整合就極有可能誕生具有市場價值的創意設計專利產品。

2.2研發平臺主要體現在以市場需求為導向,集成行業資源,開展創意產品的研發,提升創意設計的價值與作用,引領行業的發展潮流。平臺將借鑒發達國家在功能技術產業服務上的建設經驗,協調整合上海科技資源,積極展示和提供包括設計、工藝、產品、材料、市場等方面的功能技術產業服務,將平臺打造成為各具行業特色的工藝技術檢測中心、產品設計論證中心、設計功能體驗中心、創意設計展示中心,使其成為技術研發機構、設計機構、設計師、產業管理者、產品制造企業、技術需求企業、產業園區、創意集聚區以及高校的產學研合作平臺,這一平臺既可服務于高校的實踐教學又可服務于廣大的社會生產企業,尤其是改變目前中小企業重模仿、輕研發的現狀,從整體上提升他們的產品質量和經營內涵,形成系統化的產業服務功能,服務于上海、長三角和全國的產業發展。

2.3產業化平臺主要體現在與企業、行業和產業園對接,促使技術轉移和創意產品的直接轉化。通過成果和展示,向地區輻射。根據上海各高校創意設計類專業的定位,先行聯合上海交通大學、同濟大學、東華大學、華東理工大學、上海工程技術大學、上海第二工業大學等在工業設計、建筑設計、時尚、服飾、會展、包裝設計方面已經具有一定品牌和優勢的高校為核心,對接一批行業知名度高的企業。先行試點,積累經驗,逐步擴大。平臺將建立工業設計工藝技術檢測資源數據庫,鼓勵設計機構和制造企業提供設計產品、建立檢測目錄。依托張江科技園區和高校聯合成立創意產業技術應用中心,參與建立工業產品設計技術標準,引領上海各具行業特色的創意產業技術應用中心的建立和發展;依托上海圖書館建立上海工業設計大型數據存儲托管平臺;依托上海文化產權交易所建立原創設計交易平臺。結合高校文化創意產學發展需求,探索提供網絡數據檢索的服務。擴大與兄弟省市產業集群的戰略合作,集中區域產業資源優勢、高校人才優勢、行業引領優勢、大師工作室品牌優勢,為促進設計產業與制造業的結合、功能技術與設計服務水平的提升、實現產業增值提供一個技術特色明顯、輻射效應顯著的產業服務平臺。

3結論

篇9

1.1技術特性

從技術上看,社交媒體表現在媒體豐富度和便捷性更高兩個方面。每種媒體的豐富性反映在四個方面:反饋、多線索、語言變化和個人關注點[3],豐富度高的媒體是指那些可以得到及時反饋、可用多種線索反映同一個信息、可用更加豐富的語言表達、更多地傳達一個人的情感的媒體。社交媒體的另一個技術特征是使溝通變得更加便捷。這主要是由于移動互聯網的興起,人與技術的融合程度日趨緊密,可穿戴式設備在未來必將大行其道。根據思科的研究,未來將是一個萬物互聯的世界,任意兩人、人與機器之間的溝通呈現前所未有的方便。

1.2社會特性

社交媒體的社會特性體現在廣泛性和自組織性兩個方面。廣泛性既有參與的廣泛性,又有應用的廣泛性。社交媒體的用戶數動輒以億計海量而活躍的用戶數讓社交媒體對經濟、社會產生了以往傳統企業無法企及的廣泛影響力。在應用方面,隨著微信、微博等社交媒體成為(移動)互聯網上的入口,各類應用都將基于社交媒體平臺,或者逐漸向這一平臺遷移。社交媒體根本上是其作為一個平臺,給用戶自組織提供了廣闊的空間。這一點在微信中體現得尤其明顯,微信的基礎構成單位就是根據一定的相似度而自組織起來的朋友圈。用戶在其中聊天,自愿貢獻內容。圈子的成立、規模和解散又非常自由,正是這種自由組合的圈子構成為社交媒體重要的社會特性。

1.3突顯特性

在上述技術特性和社會特性的交互作用下,社交媒體進一步呈現出各項突顯特性。其中最為重要的是個性化和賦能性。個性化是指當社交媒體與個人的日常生活和工作緊密結合,社交媒體上各項活動都刻下了深深的個性化烙印。個人的活動圈子、談話記錄和評論、點贊等能夠從不同側面反映其個人的偏好。這構成了系統為個人提供個性化服務的基礎。賦能性是社會性與技術性共同作用的結果。Web2.0讓很多產業結構產生了深刻的變化,產業之間的界線逐漸變得模糊,從而推動新型產業的出現。值得注意的是,很多新應用的爆發,并非事先精心設計,而是從社交媒體使用中突顯出來的。可以預期,通過社交媒體對傳統產業的改造,會涌現出更多的新產業和業態,激發互聯網上的創業熱情。本研究認為,社交媒體對于科研創新的影響,主要是基于其突顯特性。科研創新可以分為技術推動型和需求拉動型兩個基本類別,但是更多的、更容易獲得成功的創新,必然是二者的結合。

2社交媒體對科研創新的影響

社交媒體首先影響了政產學研體系的核心要素———知識和信息的溝通和合作互動的過程,并以較低的技術門檻讓用戶可以利用網絡參與社會交往,貢獻其專業才能,集體地建立一種新的、傳播信息的工具[4]。其本質是一種嵌入在人們互動之中的、復雜的新型信息技術。而在社交媒體的三大特性尤其是突顯特性的作用下,用戶作為重要的創新極加入到科研網絡之中,科研網絡主體回歸到科研人員本位,對傳統合作模式的科研專業性網絡進行重構。在企業作為創新主體的帶動下,科研管理機構的管理方式變得更加公開透明,進而提升科研效率。本研究將其歸納為社交媒體所形成的四個方面的沖擊:

(1)重構網絡:消費者作為不可忽視的創新極加入到科研創新體系之中。社交媒體讓消費者真正成為未來學家阿•托夫勒所說的“產消者”,消費者作為一極加入到區域創新體系之中。社交媒體通過影響企業與消費之間的溝通方式,從而影響到企業創新全過程。企業的創新已經不僅僅是自身封閉式的活動,而需要用戶主動地參與到創新和產品設計的過程中,甚至創造出自己的新產品。產品使用者應該參與到產品的設計和生產中的思維,最早是麻省理工教授埃里克•馮•希貝爾提出的。以往多數公司只是將此作為一種與公司核心市場無關的邊緣活動。但社交媒體出現之后,客戶可以創立自己的產消者社區平臺,將原本邊緣的活動日益成為公開的和主流的活動。最早而且至今仍然最為活躍的生產消費者社群之一,由樂高(Lego)所建立。樂高所推出的“頭腦風暴”機器人系列(LegoMindstorm),使用者利用“可編程”的積木,能夠組合出用兩腳站立走路的真正機器人,組合出想象得到的任何東西。當這項產品在1998年推向市場的時候,不僅吸引了青少年,還有成年愛好者。很多黑客在破解程序后給樂高提建議,該公司一開始的反應是威脅要提出法律,結果引起用戶群起反抗。最終樂高不得不讓步,發展到后來希望主動采納用戶的點子。

(2)網絡重心調整:社交媒體構建出更加側重于科研人員本位的創新網絡。在社交媒體下,節點由組織變為個人,更加偏向科研人員本位。這一新型組織方式有別于傳統方式之處在于,以往過于強調組織化的、自上而下的科研方式,并不利于調動科研人員的興趣點和積極性。科研人員之間通過自組織,找到自己的興趣點,更容易激發出創新。隨著教育水平的普遍提升,知識分布變得更加分散。“科研人員”不僅僅包括高校、科研機構和企業的科研人員,還包括很多科學愛好者。“科學2.0”的出現,被認為“一個更有意義的新的科學模式即將拉開帷幕”[7]。很多研究強調科學研究應該是一個社會過程,依賴于社會互動和溝通[8]。國外科研社交媒體發展如火如荼,Re-searchgate,Academia等科研網絡目前用戶數量已經以百萬計。麻省理工學院的OpenWetWare項目正是這樣一次成功的嘗試。2005年,該校生物工程專業兩名研究生發起了這一項目。它以維基百科為原型,任何人都可以進行編輯。但學生很快就發現,在這個網站他們所學到的實驗技巧(如提取DNA,細胞培養等)也非常便捷。到2007年,麻省理工學院將其剝離,成為一個獨立運作的網絡社區。

(3)改變科研管理方式:社交媒體讓科研全過程管理更加公開透明。科研管理傳統發標、申報、評標、發包、結題和跟蹤的流程雖然不會有大的改變,但在社交媒體的支撐下,項目申報、評標等管理活動都可以更加公開。尤為重要的是,社交媒體可以幫助進行跟蹤,方便地了解企業在應用科研成果之后產生的績效。在科研管理方面,國外科研基金機構已經大量應用社交媒體,如美國國家科學基金將運用社交媒體作為開放政府內容的一部分,秉承透明、公眾參與和協作的原則,通過各類社交網絡(如Facebook,Twitter,LinkedIn等網站)研究成果信息、資助機會、招聘信息,并提供兩個軟件應用Science360(僅供iPad)和Science360radio(供移動終端),內容由NSF所資助的科學家、大學和研究機構所提供。

(4)提升研發效率:社交媒體影響不同機構的溝通方式,加快產品研發速度。社交媒體影響了不同機構的溝通方式,讓各方面有了更廣的選擇。項目合作本質是一種供需匹配,社交媒體讓供需雙方從深度和廣度兩個方面更多地了解,實現更好的匹配。由于社交媒體是不同領域專家個人為單元的,他們在社交媒體上有更密切的互動、更廣泛的接觸,從而可以保持全過程的溝通,加快產品研發速度。

3兩個科技創新網絡的比較

傳統科研創新網絡與基于社交媒體的科研創新網絡形成了兩個網絡。本文提出,它們之間存在一些相近之處,但也存在重要的區別。

3.1兩個網絡的相近之處

(1)總體目標相同。從總體目標上看,兩個網絡都是為了通過不同主體之間的知識交流和轉移,促進更多的創新,是國家和區域創新體系的一個有機組成部分。社交媒體網絡的產生和形成雖然多是自發的,但是其實現創新的目標是始終堅定的,而且其創新資源是來自于社會。

(2)網絡核心主體相同。無論是傳統還是社交媒體環境中,科研創新最核心的主體都是企業,這是與企業的使命分不開的。企業的最終目標是在變化的環境中通過創新獲得超出競爭對手的利潤,維持自身的長期生存和發展。其他主體如科研機構、消費者都只能是作為企業的外腦,為企業的產品創新提供知識和思想來源。

(3)網絡交換內容相同。盡管創造信息和知識的主體不盡相同,網絡中流動的主要內容同為與創新產品或服務相關的各類信息和知識,是知識的交換。對于企業來說,它具有一定的知識和信息篩選功能,與其產品和服務相關的信息和知識是最歡迎的,是這一網絡中流動的最主要的內容。

3.2兩個網絡的不同之處

(1)從結構上看,主要體現在網絡穩固性和開放性兩方面。

①網絡穩固性:傳統科研合作網絡中的機構合作表面上相對穩固,但是這種穩固和長期經常會受到機構及其負責人變動的影響,中間具有聯系的人群也受到個人興趣和離職的影響而變動,因而具有短期導向。而后者以個人的連接為基礎,是真正基于興趣的自發組織的社交網絡圈子,因此連接更加緊密,具有長期導向,網絡更加穩固。

②網絡開放性:傳統科研網絡是一個相對封閉的網絡,由于涉及技術和商業機密,很多研發活動排斥外人的參與。隨著互聯網時代的到來,科學2.0倡導科研人員將自己的研究成果放在社交網絡上予以免費公布。企業的創新之中越來越重視用戶、供應商等相關方的參與,大大提升了網絡的開放性。

(2)從主體上看,包括網絡合作主體和主要參與企業類別的不同。

①網絡主體特性:傳統科研創新網絡是機構為合作單位,這其中也不乏個人的交往,但不是重點,合作網絡相對比較稀疏。而基于社交媒體的網絡則以個人合作的基本單位,網絡連接較為密集,密度較高。

②參與企業類別:在傳統環境下,科研創新體系主要關注于大中型企業,小微企業由于資金和人才實力弱,基本上被排除在外。而在社交媒體環境中,創新門檻較低,小微企業都能參與其中,各類企業的參與度更高。

(3)從功能上看,兩個網絡在合作方式、知識分享度和知識產權保護上的理念有所不同。

①合作方式:傳統科研網絡合作和聯系大多是具有路徑依賴性,不同組織之間的合作是由于歷史原因結合在一起的,著重于現有網絡合作的加強而非新網絡連接的建立;而借助社交媒體,可以跨越空間限制,可以更有利于新的網絡連接的建立,促進創新。

②知識分享度:在傳統科研網絡中,知識共享屬于組織安排,在圈子內部分享度較高,但對外保持封閉性。在社交媒體環境下,知識共享出于自愿,不同主體之間分享度相對更高且更開放。

③知識產權保護:在傳統環境下,由于知識產權處于高度保密狀態,可能受保護情況更好,但保護過度會限制其影響,最終抑制應用。而基于社交媒體的開放式創新,則通過聲譽機制,使知識產權在發揮影響中更好地得到保護,使基于知識產權的創新不斷涌現。

(4)從創新上看,反映在創新方式和創新效果上的不同。

①創新方式:傳統環境下的創新基本上是自上而下式,屬于命題作文型,雖然也存在科研人員的自發性,但是與社交媒體環境下眾多人員參與,激發出各類自下而上式的創新相比,顯然是非常有局限性的。

②創新效果:鑒于知識工作的特殊性和知識產權保護的問題,傳統網絡創新效果不顯著。在社交媒體環境下,組織內部、組織之間、專業之間的交流更加密切,自愿的共享和交流,更易激發出創新,產生的創新效果更好。值得注意的是,從企業層面來看,這兩個網絡并不是互相替代,而是可以通過有機的組合,形成互補。例如,基于社交媒體的網絡更適合于觀點的匯集,在項目形成初期,需要多方面的思想的匯集,社交媒體的優勢很明顯。到了集中攻關階段,需要形成核心團隊,目標更加明確,傳統科研網絡優勢相對更高。

4啟示和建議

篇10

網絡上的信息魚龍混雜,甚至存在很多無用、不真實、不健康的信息,所以學生如何在眾多選擇中“去偽存真”、“取其精華去其糟粕”是教師要考慮的問題。例如:在學生學習了《自然辯證法蓋倫》這門哲學性、政治性較強的課程之后,作為指導老師可以在課后適當告知學生如何獲取自然辯證法相關信息的平臺、網絡地址等,適時安排以“自然辯證法”為主題的主題演講比賽,讓學生充分發揮主動性,有的放矢的利用網絡信息平臺去搜尋相關的資料、信息,通過自己思辨的過程來對搜尋信息進行篩選、處理和再加工,最后以演講的形式來向其他同學集中展示。以這樣的教學形式鍛煉學生利用網絡資源首先去尋找信息,然后對所尋找的信息進行“去偽存真”的篩選,不僅使學生興味盎然,而且讓學生發揮自身主觀能動性,鍛煉了信息的搜取和處理能力,做自己興趣學習的真正主人。

2充分利用網絡資源共享,搭建課下作業交流平臺

網絡是資源交流、共享的平臺,最大限度發揮網絡的資源共享作用才能讓作業的布置和學生的作業質量得到“事半功倍”的提升效果。當我們通過網絡平臺給學生布置完作業之后,可以購買或者編制“網上作業交流平臺”作業系統。這樣,教師既可以通過網絡對其作業進行批改、展示,提高作業批改、課下工作的效率,又可以滿足優秀學生的展示個人學習成果的愿望,激發他們的學習動機,鞭策激勵學習落后的學生“比、學、趕、超”,而且還可以利用網絡的便捷、迅速達到學生之間的資源共享。平臺中可設置“優秀作業評論欄”等內容,通過讓廣大學生評改他人的語文作業,提高對課文本身的分析能力,提升對別人優秀成果的鑒賞思辨能力,找出與他人的差距,開拓思維,學習別人作業中的閃光點。最后,作為指導老師可以通過這樣的網絡信息資源平臺,分析和指出對作業中存在的共性問題,通過在QQ群或者BBS論壇上發帖,讓學生廣泛參與討論,參與答辯,教師給予集中分析總結給出正確解答。對于個別學生的問題,教師可以通過“一對一”的QQ聊天進行私下交流,這種交流方式及時性、針對性強,也相對保密,對待學習落后的學生不失為一個好的方法。

3合理布置采集編創作業,培養學生創新創造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