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義學論文范文
時間:2023-03-23 17:13:42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語義學論文,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關鍵詞:博弈論;語義學;邏輯哲學
賈可·辛提卡是當代著名的邏輯學家,他將博弈論與語義學直接結合起來,創建了博弈論語義學。辛提卡用博弈論的方法來處理命題,就是要確定命題的值,即命題的真或假。同經典邏輯一致,辛提卡預設了命題是二值的。辛提卡首先給出一個定義域D,任何名稱都可以在這個集合中找到所指。博弈論語義學的核心是將量詞短語看成專名,將句子看成語句函項,然后在給定的定義域D中選擇相應的個體將句子中的量詞短語替換,從而達到消除量詞,找到原子句的目的。在方法上,辛提卡選擇了博弈論,他將人們對句子的理解過程比喻為一個兩人博弈,兩個參與人分別為“我”和“自然”,每個回合必定要分出勝負,不容平局,那么對于一個句子S,根據規則,博弈雙方輪流將S約化為S’、S’’,等等,直至最后使得約化的句子不再包含變量和連接詞,即原子句,此時雙方就可一決輸贏。如果這個原子句為真,則我取勝,自然失敗;如果這個原子句為假,則自然取勝,我失敗。運用博弈論語義學,我們能夠從大量的語言信息中得到最基本、最簡化的語句,從而能夠輕松地判定這些語言信息的真假。理解這一理論的關鍵是理解定義域D、原子句、博弈等概念。辛提卡的博弈論語義學可以說是維特根斯坦前后期哲學的綜合:“語言博弈”概念源于維特根斯坦后期哲學中的語言游戲說,而它的理論核心則是維特根斯坦前期哲學——圖象論。[論-文-網LunWenNet-Com]
一“圖象論”與命題真值
維特根斯坦是學界倍受關注的大師,其前后期思想的迥異恰當地詮釋了他的哲學主題:“哲學不是一種學說,而是一種活動。”①有趣的是,辛提卡博弈論語義學所強調的也是動態的理解命題,這與維特根斯坦哲學在本質上殊途同歸。
維特根斯坦哲學的主要貢獻之一就在于提出了著名的“圖象論”。維特根斯坦前期哲學和后期哲學的目的都在于通過研究語言的結構和界限來理解思想的結構和界限。維特根斯坦工作的基點,就是回到邏輯的出發點,即考慮命題的性質。這樣,真的界限就構成了語言的界限,維特根斯坦所考慮的就是關于事實的話語。“人給自己造出事實的圖象”②。維特根斯坦指出:命題是實在的圖象,“圖象是實在的一幅模型”③。“圖象是一種事實”④。“圖象所表現者即是其意義”⑤。“圖象的真假在于其意義與實在的符合與否”⑥。維特根斯坦認為,圖象與它所圖示的事實之間的關系包括兩個方面:一是這種關系“由圖象元素與物項的配合而成”⑦,這種關系本身也是一種圖象;二是“凡圖象,不論只有什么型式但要能表象實在———對或錯———所必須與實在共有的東西,即是邏輯型式,亦即實在的型式。”⑧所以,“每個圖象亦是一邏輯圖象”⑨。“對象是簡單的”⑩。“對象構成世界的本體。因此不能是復合的。”
一切復合物必然可分解到不可再分的部分,這就是絕對簡單的對象,那么,這種絕對簡單的對象是什么?很顯然,維特根斯坦這一思想的形成深受羅素和弗雷格的影響。羅素對客體進行了區分,一類是親知的客體,一類是描述的客體,通過“親知還原”,描述的客體可以轉化為親知的客體,維特根斯坦對羅素的客體進行了擴展,認為屬性和關系也是一種客體。語言中的一個名稱來表示一個簡單的客體,通過這些客體的結合方式,指稱客體的名稱可以相互組合成句子。對于簡單的客體,我們無法定義它們是什么,我們僅僅能夠指示它們,這樣,我們也就無法言說這些客體是存在的,因為定義一個客體就是意謂著被定義項的存在。維特根斯坦的絕對簡單的對象實質上是羅素親知客體的變體,是經驗的客體。圖象論的主旨是說明圖象如何具有命題的內容,圖象可以看成一個句子,一個句子也可以看成圖象,這對于解釋最簡單句子的合理性是顯而易見的,那么如何處理復雜的句子呢?
維特根斯坦最開始的設想是用合取和析取處理一切復雜句子,這也是辛提卡采取斯科倫前束式處理量詞句的直接思想來源,但是維特根斯坦后來采取了另一個思路,代之以集成的圖象法,“凡對于復合體的陳述,都可解析成對于其成分的陳述,解析成一些把復合體完全摹狀了的命題。”即一個復雜的表達式的真值取決于組成它的表達式的真值,即命題就是基本命題的真值涵項,這樣,維特根斯坦就完成了語言的運作方式。維特根斯坦的這一思想源于羅素和弗雷格的啟發,羅素和弗雷格兩人都認為命題才是最基本的意義單位,主張將命題形式化,即用數學中的函數表示命題。維特根斯坦對這一思想的運用是水到渠成的。維特根斯坦認為,“命題是原初命題的真值函量”。“原初命題是命題的真值函目”。換句話說,“一切命題都是對原初命題做真值運算的結果”。“命題就是從一切原初命題的總和(自然也從其確是一切原初命題的總和)而得出的一切。所以,從某種意義可以說,一切命題都是原初命題的總括。”
命題與世界的圖象論包含了兩層含義:一是圖象的元素與事物之間具有對應關系;二是圖象與事實之間具有相同的邏輯形式。由此,在維特根斯坦看來,“圖象是實在的一幅模型”,“圖象是一事實”,“圖象所表現者即是其意義”。
正是因為命題具有相同的結構,才使得我們可以將其形式化,并且可以進行變項替換。那么,圖象如何與世界相聯系?在維特根斯坦早期哲學中,這種關系由名稱—客體的關系來決定,但是名稱如何與客體相聯系?與其說維特根斯坦后期哲學是對前期哲學的反叛,不如說是進一步的深入,在維特根斯坦的語言游戲說中,名稱與客體的關系被受一定規則支配的人類活動所確定。在完成這個思想轉變之后,維特根斯坦不需要圖象論了,取而代之的是語言這種被規則所支配的特征。
辛提卡的博弈論語義學是將博弈的方法引入命題分析,他的研究涉及兩個問題,第一個問題就是命題的構成和命題的真假,第二個問題就是如何確定命題的真假。第二個是維特根斯坦后期哲學討論的一個主要問題,其前期哲學為解決辛提卡的第一個問題提供了思想元素。命題是由概念構成的,而博弈語義學中的概念則直接對應維特根斯坦意義上的存在。值得注意的是,維特根斯坦的存在是與事實相對應的存在,是以現實世界為界限的,所以辛提卡用他的可能世界改造了維特根斯坦的客體。在辛提卡看來,很多情況下,人們的語言交流所涉及的客體多是描述的客體,這些描述的客體有些能轉換為親知客體,有些不能,如“結構為H3O的水”,但是人們在日常的交流中又會涉及這些概念,自然在定義域D中也就應該包含這些元素,可以看出,辛提卡的客體是對維特根斯坦客體的擴展。辛提卡的客體分為存在的和可能存在的兩類,即在現實世界中存在和在可能世界中存在。而且很明顯的是,辛提卡的存在概念不是語義學層面上的,而是語用學層面上的語義,這在博弈論語義學的操作性中得以體現。在辛提卡的博弈論語義學中,定義域D中的個體必須能與可能世界中的對象一一對應,脫離了這種對應關系,我們就不可能知道自己在言說何物,更不用說判定言說語句的真假。正如DanaScott所指出的那樣,語義確定一個實現不是必需的,它應該為證實一個實現是正確的提供標準。
在確定了命題的構成之后,需要解決的問題是命題真假的標準是什么。辛提卡認為,命題是有意義的,命題的意義就是命題的真假值。博弈論語義學的處理方法是找到一個體用概念的名稱代入量詞所約束的變元,即參與人“我”在定義域D中找到相關的個體以證實語句,而參與人“自然”則企圖找到范例來證偽語句。那么,如何才是找到相關的個體呢?或者說,怎樣才知道代入個體后的語句為真?如前所述,辛提卡在擴展了維特根斯坦概念的基礎上明確了命題的構成問題,相應的,辛提卡的命題范圍較之維特根斯坦就寬泛的很多。辛提卡將博弈論語義學稱為“尋找并找到的”邏輯,尋找并找到了什么?就是找到一個適當個體代入后的原子句所反映出來的圖象與現實世界相符合。這不僅直觀,而且符合人們的日常交流。可見,在確定命題真假的標準上,辛提卡與維特根斯坦是一致的,就是采用圖象論的符合標準。辛提卡自己也曾明確指出,“博弈語義學不排斥圖示的(同形的)關系理論,圖示的(同形的)關系理論在原子句和現實之間建立了聯系。”從這句話我們可以看出,要確定命題的真值,只要將命題與圖象做個比較就可以了。用辛提卡的話說就是,“名稱-客體關系曾經被建立,僅僅需要一件事,這件事就是將原子句和現實相比較。”
辛提卡指出:“維特根斯坦的圖像理論和邏輯語義學之間的相似性和非相似性更有趣。最重要的大范圍相似性之一,就是在兩個理論中,語言的基本元素和現實的特定方面之間的代表關系,用任何的方式都不能進一步的分析。”羅素指出,事實是意指那種使一個命題真或假的事物。而一個命題的本質就在于:它可以兩種方式,即以人們所謂的真的方式或假的方式對應于一個事實。最基本的事實是原子事實,與原子事實相對應的是原子命題,它肯定某物具有某種性質或某些事物具有某種關系。原子命題的真假取決于它是否與原子事實相符合。在原子命題的基礎上,借助邏輯聯結詞就構成了分子命題。分子命題的真假取決于組成它的原子命題的真假,是原子命題的真值函項。在分子命題的基礎上,借助邏輯量詞可以構成更高一級的概括命題。其真假最終也取決于原子命題的真假。維特根斯坦繼承了這一思想,認為任何復雜命題經過分析都可以還原為最基本的原子命題。辛提卡由此得出結論:“一個指示性句子的表達在通常的本質上不是這些語言博弈的一個回合,在這些語言博弈中,給出了幾個構成成分的詞語,并且因此給出了整個句子的內涵。”在辛提卡的博弈論語義學中,我們根據可能世界理論可以確定定義域D,根據維特根斯坦的圖象論可以處理命題,并且將命題的具體處理方法轉化為真值函項的求解,那么,接下來要考慮的是,我們究竟應該如何為真值函項求解,并且這個方法是否可以形式化。遵循維特根斯坦的哲學思路,辛提卡找到了博弈論。[
二“語言游戲說”與語義博弈
維特根斯坦的“語言游戲”說中的所謂“語言游戲”,實際上是把游戲當成是運用語言的比喻,即強調語言的使用,他指出:“我將把由語言和行動(指與語言交織在一起的那些行動)所組成的整體叫做‘語言游戲’”。維特根斯坦認為,語詞的意義在于使用,運用語言是一種活動,我們使用的語詞在不同的場合會有不同的意義,必須根據具體的使用環境才能確定語詞的意義,試圖通過孤立的邏輯分析來揭示語詞的意義,結果只能誤入歧途。維特根斯坦對語言的這種處理方法,實質上是從具體的語境動態地觀察語詞的用法,我們不能孤立地去問“什么是意義”這一類的問題,而應該說“什么是意義的解釋”。弄清一個語詞代表什么之前,必須首先掌握包括這個語詞在內的那種語言游戲,一個詞語的意義也就是它在語言游戲中的實際用法。維特根斯坦對于語言及其意義問題的思考,得益于一場足球比賽的啟發,同時,相較于足球比賽,語言游戲也存在規則,在維特根斯坦看來,遵守規則是語言游戲的靈魂,也是一切人類行為的必要條件。維特根斯坦用了很多篇幅討論規范和遵守規則。“遵守規則,做報告,下命令,下棋都是習慣(習俗,制度)。
“遵循規則類似于服從命令。人們是被訓練這樣做的;人們是以特定的方式對命令做出反應的。人類共同的行為方式乃是我們據以解釋陌生語言的參考系。”可見,規則和遵循規則是人們在實踐和交往中形成的相對穩定的行為準則和行為模式。這種語言游戲所遵循的規則究竟是什么?是否就是邏輯必然性?“維特根斯坦最終在他的認識論斗爭中失敗了”。
其實[論/文/網LunWenNet/Com]只要留意維特根斯坦前期哲學,我們不難發現維特根斯坦在處理這個問題上的缺陷,維特根斯坦指出:“我的根本思想是‘邏輯常量’不代表任何東西。事實的邏輯不可能為任何東西所代表。”“沒有‘邏輯的對象’、‘邏輯常量’(照弗雷格與羅素的意義),于此便顯然可見。”雖然維特根斯坦不承認邏輯常項的存在,但是認為客體具有邏輯形式,這種形式使得客體能夠聚攏。
辛提卡認為維特根斯坦的語言游戲受到博弈論的影響。“游戲概念的主要用法如此多地分享了像馮·諾意曼(vonNeumann)和約翰·納什(JohnNash)那些數學家構建一個詳細的游戲的一般理論的結構,那個理論旨在幫助科學家與哲學家理解有趣的問題的范圍。它們甚至包括了真理與意義的問題(以及其他的語言—世界關系)以供討論,維特根斯坦從中提出了他的語言游戲觀念。”
與維特根斯坦相同,辛提卡在確立了命題和世界的圖示關系之后,需要研究的就是這種關系是如何建立的,“處于這些描述關系之間的關系是什么?”在辛提卡看來,單純的圖像論已經不能解釋這個問題了,圖像論的任務是描述關系,那么對關系的關系的刻畫,則需要另一個理論。辛提卡指出:比起那些為解釋語言與現實結合所需要的思想,維特根斯坦經常包含更多的語言博弈思想。“為了理解(一個給定的一階邏輯語句)F,我們顯然沒有足夠的時間和記憶空間,事實上,我們對一階語句的理解必須建立在對語句和世界的有限的逐步比較之上,而不是(潛在的)F的圖像本質。”“有時語言博弈能夠明顯的被發現用于提供詞語和它所刻畫之間的關聯”。
這里我想指出的是,或許我們用圖像論處理語句理解的時候已經不足道了,但更為恰當。辛提卡認為自己受到“維特根斯坦有關思想的啟發,強調受規則支配的人類活動,亦即尋求和發現語言游戲的重要性。”但是,辛提卡“比維特根斯坦走得遠得多,因為后者的思想是輪廓性的且不系統。”“在我沒有有效的方式找到我的下一步該如何行動時,我怎么可能在實踐中采取一個策略?”
這里有幾種選擇。也許有人會像在非確定性證據系統內所做的那樣提出某種思路,但是辛提卡建議把我的策略限制在遞歸中。這種限制的方法是非常精致的,它注意到了維特根斯坦對語言游戲中實際可游戲性的思考。辛提卡堅持認為語言目標導向語言本質,這可以幫助我們重新認識處于維特根斯坦形式化時期的游戲概念的意義。當時,維特根斯坦使用“游戲”來指稱目標導向的活動,諸如證實或者證偽的活動。辛提卡延用了這一思想,他說:維特根斯坦的“用法”概念強調的是一種活動,是一種構成一個詞的自然環境并使該語詞從中獲得其意義的活動。
篇2
核醫學作為現代醫學技術與醫學相結合的學科,有著對實際操作更高的要求。而傳統“教”與“學”的方式,缺失了課堂及課后的提問討論環節,老師和學生之間缺乏溝通。普通的課堂學習,多數同學對核醫學理解都不深,缺乏直觀的學習掌握和實際操作能力。通過增加見習教學的比重,讓學生更加直觀的接觸和學習核醫學相關知識,讓學生克服對核醫學的恐懼心理,更好的培養學生的興趣。通過增加見習課的課時,讓學生了解核醫學科室的布局,親手現場檢測工作場所的放射性,進一步全面了解和掌握核醫學相關知識。通過見習教學,提供給學生更多與老師接觸溝通的機會,充分的發揮師生間的互動性。在見習期間,可以讓同學們參與到PET、SPECT等機器的實際操作,圖像的采集、處理和分析,高活性放射藥物的標記分裝及注射等實際操作中,使同學們將課本上的知識運用到實際操作中來,有助于學生理解和記憶,更好的達到教學目標和要求。
2靈活運用多媒體技術,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
核醫學發展至今五十多年,從開始的甲功測定儀到放射免疫測定儀、再發展到今天的數字化雙探頭及三探頭單光子發射型計算機斷層儀(SPECT)、正電子發射型計算機斷層儀(PET),儀器在不斷更新,技術在不斷進步。正因為核醫學的特殊性,在教學中涉及了大量的解剖結構、疾病、正常及非正常的影像學表現,在核醫學教學中,老師應親自制作多媒體課件,輔以大量的圖片、動畫、視頻等多種形式,比如核醫學的動態顯像、血流灌注,獲得的是一系列、連續的影像,這些都是在以往的教學方法中無法生動的體現的。核醫學科的一些常見操作,如動態顯像的床旁“彈丸”式注射、圖像的動態采集,放射性藥物的標記等過程都可通過多媒體投影形象生動地演示出來,使學生的學習由被動變主動,抽象的理論更加的直觀,從而使學生更好的記憶,在有效時間里取得很好的效果,使教學的實際效果得到提高。
3鼓勵學生參與科研活動,加強學生實際操作能力
篇3
一、立志
指立定志向。每個人對未來都有所希望和計劃,立志是成功的起點,有了壯志和不懈的努力,就能向成功邁進。
1、立志多在少年,但宋朝文學家蘇洵27歲開始發憤,立志就讀,晝夜不息,結果大器晚成,終于成為唐宋家之一。
2、我國明代畫家王冕,少年放牛時,立志要把荷花佳景惟妙惟肖地畫出來。他不分晝夜地繪畫,立志不移,后來成為當時著名的畫家。
3、越王勾踐被吳國軍隊打敗,忍受奇恥大辱,給吳王夫差當奴仆。三年后,他被釋放回國,立志洗雪國恥。他臥薪嘗膽,發憤圖強,終于打敗了吳國。
4、有志者事竟成,百二秦關終歸楚;苦心人天不負,三千越甲可吞吳。——蒲松齡
二、拼搏
指豁出性命,進行激烈的搏斗。比喻盡最大的力量,極度的努力,去實現自己的目標。
1、逆水行舟,不進則退。2、人生能有幾回搏,此時不搏何時搏。——容國團
3、生當作人杰,死亦為鬼雄。——李清照
4、貝多芬拼搏成長大作曲家貝多芬小時候由于家庭貧困沒能上學,十七歲時患了傷寒和天花之后,肺病、關節炎、黃熱病、結膜炎等又接踵而至,二十六歲不幸失去了聽覺,愛情上也屢遭挫折,在這種境遇下,貝多芬發誓“要扼住生命的咽喉”。在與生命的頑強拼搏中,他的意志占了上風,在樂曲創作事業上,他的生命之火燃燒得越來越旺盛了。
5、司馬遷寫《史記》漢朝司馬遷繼承父業,立志著述史書。他游歷各地,閱讀了大量書籍。不料正在他著手編寫《史記》時,遭到了李陵之禍的株連。但他矢志不渝,忍辱負重,身受腐刑,幽而發憤,經過十余年的艱苦奮斗,終于寫成了鴻篇巨著——《史記》
三、勤奮
業精于勤而荒于嬉,汗水是滋潤靈魂的甘露,勤奮是實現理想的階梯。
1、業精于勤而荒于嬉,行成于思而毀于隨。——韓愈
2、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樂府詩集》
3、莫等閑,白了少年頭,空悲切。——岳飛
4、一分耕耘,一分收獲。——徐特立
5、王羲之與“墨池”王羲之是東晉有名的書法家。他每天堅持練字,練完后就在家邊的一口池塘里洗筆。這樣日復一日,竟將整口池塘的水染成了黑色,像墨一般。于是人們把這口池塘叫作“墨池”,也叫“洗硯池”、“洗筆池”。
6、達·芬奇畫蛋(具體事件略)……從此,達·芬奇用心學習素描,經過長期勤奮艱苦的藝術實踐,終于創作出許多不朽的名畫。
7、司馬遷從42歲時開始寫《史記》,到60歲完成,歷時18年。如果把他20歲后后收集史料、實地采訪等工作加在一起,這部《史記》花費了他整整40年時間。
8、天才來自于勤奮。愛迪生一生有一千多項發明。他為了發明電燈,閱讀了大量資料,光筆記就有四萬多頁。他試驗過幾千種物質,做了幾萬次實驗,才發明電燈。
9、“哪里有什么天才,我是把別人喝咖啡的功夫,都用在了工作上的。”——魯迅
反例:10、方仲永就是因為沒有勤奮學習從天才變成一個平庸的人。
四、毅力
指堅強持久的意志。勝利的鮮花在血汗中綻放,榮譽的桂冠用荊棘編織,排除萬難,堅定不移,成功屬于意志堅定者。
1、頑強的毅力可以征服世界上任何一座高峰。——英·狄更斯
2、人要有毅力,否則將一事無成。——法·居里夫人
3、在科學上沒有平坦的大道,只有不畏勞苦沿著陡峭的山路攀登的人,才有希望達到光輝的頂點。——德·馬克思
4、張海迪礪志成才張海迪自幼就患有嚴重的高位截癱,幾次瀕臨死亡的邊緣,身體可算弱小,可是20多年來,她學會了4門外語,翻譯了16萬多字的外國著作,獲得了哲學碩士學位,并自學了針灸技術,為群眾治病1萬多人次,作出了巨大貢獻,與張海迪相比,我們這些身體健壯的人又當做些什么呢?
5、成就與汗水
①晉代著名書法家王獻之寫字,用盡18缸水,終于成為一代書法大師。
②李時珍花了31年功夫,讀了800多種書籍,寫了上千萬字筆記,游歷了7個省,收集了成千上萬個單方,為了了解一些草藥的解毒效果,吞服了一些劇烈的毒藥,最后寫成了中國醫藥學的輝煌巨著——《本草綱目》。
③馬克思寫《資本論》,嘔心瀝血,花了40年時間。
④英國生物學家達爾文研究進化論,花了22年時間,寫出了《物種起源》一書。
⑤法國著名物理學家居里夫人,歷經12年的實驗,不怕挫折失敗,從幾十噸的礦物中提取了幾克鐳。
6、貝多芬“扼住命運的咽喉”;日本首相田中角榮不怕嘲笑,力糾口吃;李白遇老婦,“鐵杵磨成針”;司馬遷的事例。
五、逆境
指困難,多指不順利,甚至很惡劣很不幸的境遇。它使人憂愁、痛苦,但也能磨煉意志。杰出人才幾乎都經歷過艱難險阻,成為生活的強者。
1、生于憂患,死于安樂。——孟子2、故天將降大任于是人也……曾益其所不能。(同上)
3、《生于憂患,死于安樂》中所舉的事例。
4、吳王夫差立志為父報仇,打敗強國——楚國;貪圖享樂,敗于自己曾打敗過的小國——越國。
5、經受磨練,方能“稱王”球王貝利成名后,有個記者采訪他:“您的兒子以后是否也會同你一樣,成為一代球王呢?”貝利回答:“不會。因為他與我的生活環境不同。我童年時的生活環境十分差,但我卻正是在這種惡劣的環境中磨練出我堅強的斗志,使我有條件成為球王;而他生活安逸,沒有經受困難的磨練,他不可能成為球王。”
6、寶劍鋒從磨礪出,梅花香自苦寒來。
六、成敗
就是指成功或失敗。成功指事業或工作獲得預期的結果;失敗指遇到挫折,或在斗爭、競賽中被對手打敗。人人渴望成功,但在失敗時千萬不要氣餒。
1、失敗是成功之母。2、成敗不是永恒的,而是可以轉化的。
3、勝不驕,敗不餒。
4、失敗往往是黎明前的黑暗,繼之出現的就是成功的朝霞。——霍奇斯
5、愛迪生發明電燈,歷經了幾萬次失敗,但他始終不氣餒,最終發明了電燈。
6、威靈頓失敗而不氣餒,重整旗鼓打垮拿破侖。(《失敗是個未知數》)
七、時間
我們的生命由時間構成,哪怕是浪費一點點時間就是虛擲部分生命。
1、時間就是生命,時間就是速度,時間就是力量。——郭沫若
2、時間就是生命。無緣無故地耗費別人的時間,跟謀財害命沒有什么兩樣。——魯迅
3、莫等閑,白了少年頭,空悲切。——岳飛
4、白日莫閑過,光陰不再來。——陶淵明
5、你熱愛生命嗎?那么請別浪費時間,因為時間是組成生命的材料。——富蘭克林
具體事件略,可參見“勤奮”中的幾例,或自己整理。
八、積累
指事物逐漸聚集。“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學習需要日積月累,成就事業也需要積累,不懈地努力奮斗。
積累是一種毅力,是由微小到偉大的必經之路,是成功的前提,是由量變到質變的過程。
1、鍥而舍之,朽木不折;鍥而不舍,金石可鏤。——《荀子》(也可證明“毅力”)
2、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荀子》
3、合抱之木,生于毫末;百丈之臺,起于壘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老子》
4、水滴石穿,繩鋸木斷。5、千里之堤,潰于蟻穴。
6、禍患常積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歐陽修
7、李賀雖只活到27歲,但留下了許多優秀詩篇。他的成功在于積累。他隨身攜帶錦囊,一有靈感便記在紙上,放入囊中,晚上再將紙片拿出來整理。這樣就積累了許多創作素材,最終成為一位著名詩人。
8、馬克思為寫《資本論》,閱讀了1500多種書,留下了100多本讀書筆記。他幾乎掌握歐洲一切國家的語言,他在頭腦里積累儲存了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信息和資料。
九、團結
指為了集中力量實現共同理想或完成共同任務而聯合或結合。人心齊,泰山移。團結就是生命,團結就是力量,團結就是勝利。團結是戰勝困難的保證。
1、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孟子》
2、一根筷子易折斷,一把筷子折不斷。
篇4
集成化在醫學科技發展的背景下,現代醫學充分融合了環境科學、化學、物理學和生物學等方面的新理念與新技術,對現代醫學的發展與進步具有重要的激勵作用。比如納米材料、分子生物學技術及藥質體等與藥劑學的融合,就有效地提升了藥物的研發水平,大大提升了其實際使用價值;再比如核磁共振技術與臨床診斷的結合,加快了醫療手段的進步與現代化,以及分子藥理學、分子病理學等學科都是借助于醫療科技的進步,在原有醫學學科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所以,隨著醫療科技的進步,單一的學科實際上已經集成了物理學、分子生物學、信息學等方面的理論與技術,是多種技術的綜合體。而隨著未來物理學、信息網絡技術的發展還將進一步推進醫學科技集成化,能更有效地提高醫學科研效率。快速化隨著現代網絡技術的進步與發展,網絡對各種新技術、新知識的傳播速度也在逐漸加快,對醫學科技及醫學知識的更新已經基本實現了實時傳播,全球醫學知識共享已成為可能,而新的醫學科學技術的出現與應用也將進一步推動未來醫學教育及醫學事業的進步,醫學知識及醫學專利、專著等成果更新速度也將加快,大大減少醫學知識的更新周期。更多的醫學專業人士及醫學愛好者都能夠更加及時地獲得醫學知識的更新。此外,在無線網絡逐漸壯大以及信息技術進一步更新的情況下,醫學科技的普及速度變得更快,普及范圍更加全面。網絡化互聯網的發展推動了現代醫療遠程系統的開發與應用,實現了世界不同領域、不同地區及不同水平的醫院專家之間的合作與交流,為現代醫學科技的發展條件下,醫療人員之間的合作與科研創新提供了重要平臺,為疑難雜癥的診斷和治療提供了幫助。
2醫療科技發展對醫學教育的影響
充分開發與利用醫學教育資源現代醫療科技的發展對醫學教育的影響首先表現在對醫學教育資源的充分開發與利用,現代醫學教育活動逐漸改變了傳統的教育方式,而是更多地利用現代信息技術,在教學中將先進的醫學科技知識與技術第一時間傳授給學生。這樣一方面豐富了學生的醫學科技知識,改變了學生接受醫學科技知識的方式,另一方面也轉變了教師的教育方式。具體來講,涉及以下三方面的內容。一是醫學教育教材的更新,改變了傳統教材只有教科書的現狀,增加了配套光盤及學科網站資源,讓學生可以借助于生動形象的音頻、視頻等進行先進醫學科技知識的學習。二是應用CAI軟件庫,為教師提供適用于不同年級及學科的課堂教學資料,包括一些優秀教師的教學案例等,實現了教學內容的豐富性與教學形式的多樣化。三是借助于電子圖書館向學生傳遞各種先進的醫學科技知識,利用電子圖書館與互聯網的強大功能,為學生提供一種新的圖書資料檢索渠道。實現醫學教學模式創新與教育理念的更新隨著我國教育改革的逐漸深入及信息技術的快速發展,醫學教育模式也在不斷轉變。但是在轉變過程中,由于教師受到傳統教育思想的影響頗深,并不能在很短的時間內完全改變其落后的思想,學生在大多數情況下依然屬于被動接受知識的狀態,對于學生學習主動性的提升并不明顯。因此,醫療科技的發展應進一步加強對醫學教育模式的創新,改變傳統醫學教育中的教育理念,運用現代信息技術將先進的醫療科技知識及技術傳授給學生,為學生提供圖文并茂、豐富多彩的交互式人機界面,真正提升學生學習的積極主動性,激發學生進行醫學學習的興趣,為我國醫療事業培養更多更優秀的人才。此外,現代科技革命尤其是醫學科學技術的飛速發展,新知識和新技術手段的涌現一方面更加依賴于創新思維,另一方面也激勵著醫學教育更加注重學生創新思維的培養。創新思維的形成與醫學科技發展情況存在密切的關系,醫學生是未來醫學事業進步及醫學技術、醫學新知識發現的重要力量,加強其創新思維的培養對于我國醫學新知識及新技術更新周期的縮短具有重要作用。所以,在醫療科技逐漸進步背景下的醫學教育中,應當更加重視學生創新思維的培養,建立以創新思維為核心的人才培養模式。也就是說,不僅要向學生傳授一定的醫學理論知識,還應注重對學生創新能力的引導。比如通過數學建模的方法預測疾病的研究,就是在原有醫學知識積累的基礎上實現的創新:通過建立疾病和指標之間的數學模型,再借助于計算機的計算與處理能力來進行醫學現象的預測,從而發現醫學中的一些發展規律。這就要求研究者具備一定的發散思維能力,能夠很好地將數學計算與應用技巧應用于醫療當中。培養醫學專業人才的團隊合作與創新精神首先,醫學科技創新思維的提出往往來自團隊的智慧。在當今快速發展的醫療科技背景下,醫學知識的更新速度十分快,若醫學研究失去群體意識,或者是醫療人員之間不具備一定的社會聯系,每一個獨立的醫療人員個體是無法完成重大科研成果的,緊緊依靠某個人個人的能力是幾乎不能處理好當前復雜的醫療問題的,還是需要團隊的支持、幫助與合作,由團隊共同進行協調,發揮開發團隊應變能力和持續的創新能力,依靠團隊合作的力量創造出更多的醫學奇跡。因此,在醫療科技發展條件下要加快培養醫學專業人才的團隊合作與創新精神。其次,醫療科技的進步促使不同區域、國家之間的醫療專業人才合作,現代科技革命尤其是信息化技術的發展,使合作更加突出,聯系更加緊密。因此,要進一步加強醫學教育中對學生的團隊合作創新能力培養。最后,在現代醫療科技影響下出現的醫療知識大爆炸時代已經到來,未來更多的專業性研究成果、專著、產品等都不能完全由某個個體單獨掌握,而是需要在團隊合作的基礎上共同開發,才可能更好地解決各項疑難醫療問題。
3結論
篇5
隨著新課程教學改革的推進,小學語文教學從講授式的教學走向了探究式的教學,在引導學生探究過程中,教師的引導是至關重要的。在小學語文教學實踐中,以問題為抓手,引導學生圍繞問題展開探究活動,在分析和解決問題過程中學習,能讓學生經歷知識的建構過程,提升學習效率。要掌握引導藝術,教師還要注重結合教學內容科學地設計問題,引導學生展開探究。以《“諾曼底”號遇難記》中“災難降臨”的引導環節為例,教師用幻燈片出示句子“那是‘瑪麗’號它筆直地朝著‘諾曼底’號逼了過來”。并追問面對此情此景,想象一下可能會發生什么事?(可能會撞船。)那會是怎樣的災難?
由此引導學生勾畫出“從螺旋槳推進器”“五百噸”“非常快”等詞語,初步感悟“巨大的災難”,繼續演示句子“全速前進的在它的船身上剖開一個大窟窿”“海水嘩嘩海浪嗆得咝咝地直喘粗氣”。追問此時此刻,船上的人們會怎么樣?由此引出表現人們反應的句子,在引導學生對人們的表現探究后追問“船長是怎么做的?從他的話中你能體會到什么?”如此,利用問題層層追問,以問題來引導學生合作探究,讓學生在問題的引導下更好地理解“諾曼底”號遇難的過程,感悟哈爾威船長臨危不懼、舍己為人的形象。在教學實踐中以問題作為引導,組織學生展開探究活動,可以突出學生的主體性,讓學生主動經歷知識的建構過程。
二、發揮主導作用,精講釋疑
以合作探究的方式組織學生展開學習活動,教師從傳統教學模式過渡到新教學模式,往往不知道哪些知識是該講的、哪些是不該講的,結果課堂中很多時候讓學生進行交流,教師的主導作用沒有得到發揮。其實,采用合作探究模式,教師在探究過程中依然是主導,利用問題引導學生展開探究活動,教師不僅要對學生的探究活動進行監督和指導,還要注重根據學生的探究情況進行精講。首先,要根據教學重點在學生探究后精講。如在《用目光傾聽》的教學中,讓學生知道理解“用目光傾聽”的含義就是重點,教學中教師以問題“目光怎么能傾聽呢?
篇6
國家教育部于2007年組織有關專家制訂了《大學英語課程教學要求》,對非英語專業英語教學提出了三個層次的要求。翻譯教學作為大學英語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必須達到以下最低標準:遇到熟識的題材,能利用工具書完成漢英互譯,且譯文基本忠實原文,其中,漢譯英達到250字/時,英譯漢達到300單詞/時。[8]然而,目前大學英語教學重聽說讀寫,輕翻譯,使得翻譯教學面臨的問題越來越突出。
(一)外部問題1.CET4和CET6指揮棒的作用。四六級考試出現翻譯題型始于1996年,但是此部分所占分值少,難度較小,因此沒有得到教師和學生的足夠重視。[9]久而久之,在四六級考試指揮棒的誤導下,教師不愿多花時間和精力教翻譯,學生也缺乏學習翻譯的主動性。令人欣慰的是,2013年12月CET4和CET6進行了改革,首次將段落翻譯作為一個專門的題型進行考查,翻譯材料選材廣泛,牽涉中國社會的方方面面。此次改革明確了翻譯教學在大學英語教學中的重要地位,必將推動大學英語翻譯教學的研究和發展。2.缺乏專門的翻譯教材。長期以來,幾乎所有的大學都未為非英語專業學生訂購專門的翻譯教材。非英語專業學生多數只有讀寫和聽說教材,教材很少對翻譯理論和技巧進行系統的講解,翻譯部分基本以課后題的形式出現,且多是簡單機械地鞏固已學的詞匯,因而并不能稱之為翻譯。
(二)內部問題1.教師方面。一是很多大學英語教師理論水平和實踐能力欠缺。他們未系統學習過翻譯理論知識,而且畢業就從事教學工作,實戰經驗不足,因此翻譯教學只能照本宣科,不能給學生提供有效的指導。二是教學方法陳舊。大學英語翻譯教學多以教師為中心,但教師很少給予理論指導,而是偏重詞匯、語法和翻譯技巧的講授。課堂上,教師一般要求學生做口頭翻譯,或給出譯文讓學生自己檢測,但學生的翻譯能力并未因此得到較大提高。此外,課后翻譯作業也往往強調無語法和詞匯錯誤,很少關注語篇連貫、邏輯清晰等因素。2.學生方面。一是對翻譯不夠重視。很多學生認為聽說讀寫是關鍵,翻譯無關緊要。因此,在翻譯學習中,部分學生缺乏興趣,處于被動地位,從不主動探索。二是缺乏跨文化和語用意識。很多學生片面地認為翻譯就是字對字、詞對詞的轉換,因此只要掌握語法和詞匯就足夠了。但是中西文化存在差異,如果只重視語言形式的對應,翻譯出來的句子可能佶屈聱牙。同樣,在不同的語境中存在一詞多義現象,需要學生多積累、勤思考,才能譯出準確的譯文。大學英語翻譯教學的不足之處如此之多,引入有效的翻譯理論對其進行指導,從理論高度設計出合理的教學體系刻不容緩。
二、語用翻譯理論對大學英語翻譯教學的解釋力
作為一種專門研究語言的理解和使用的理論,語用學不僅關注說話者對信息的傳達,還關注受話者對信息的理解和轉化。翻譯是一種跨文化的交際活動,既關注譯者理解原文的過程,也關注譯者在譯文中表達原文意義的過程。從這一角度看,兩者具有共同的關注對象。[10]正如呂俊所說,語用學與翻譯結合,讓譯者從一個全新的視角理解翻譯中的問題,從而為翻譯提供了有效的理論指導。[11]將語用學理論,指示語、語用預設、會話含義理論、言語行為理論等引入大學英語翻譯教學,將從一個新的角度為教學提供指導,從而克服以往教學中的各種不足。
(一)指示語與翻譯教學言語交際涉及兩個過程,說話者對信息的傳達和聽話者對信息的理解,指示語在這兩個過程中發揮重要作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引導學生根據語境、說話者、受話者等因素,推理出指稱與所指的關系,同時注意文化、社交的適當性。例如,ShortlybeforeCongressmanJamesLangevincasthisvotelastmonthtorelaxfederalrulesonfundingofstemcellre-search,theRhodeIslandDemocratstoldhiscolleges…。原文中的theRhodeIslandDemocrats根據上下文指的是前文的JamesLangevin,翻譯時若將其作為他人處理,譯文將與原文相悖。指示語的意義離不開語境,教師應啟發學生關注語境的意識,切不可過分注重字面意義而造成譯文對原文的偏離。
(二)語用預設與翻譯教學語用預設對翻譯過程有重要影響。從翻譯角度看,預設對語境具有敏感性,譯者在翻譯過程中,不能堅守以前實踐中形成的預設,而應該考慮到當前的語境因素,形成恰當的譯文。例如看到game這個詞,譯者首先會利用之前形成的預設將其翻譯為“游戲、比賽”,但是在新的語境中game可形成新搭配,從而具有新的外延。如,“Gametheoryisthescienceofstrategy”,應當譯為“博弈論是有關策略的科學”。
(三)會話含義理論與翻譯教學會話含義理論要求翻譯時,譯者始終忠實于原文的會話含義。具體說來,合作原則對翻譯規定了特殊的要求:量的準則規定譯者不得毫無根據擴充或節減原作內容;質的準則表明譯者應忠實傳達原作信息,切忌錯譯、亂譯;關聯準則強調譯者應注重兩方面的關聯:原文上下文的關聯和譯文與譯文讀者的關聯;方式準則規定譯者用精煉清晰的語言傳達原文內容,不允許隱晦難懂。[2]但是,有時為了修辭的需要,說話者常常有意地、巧妙地偏離合作原則,從而產生言外之意。在此情況下,如果原文背離了合作原則,譯者翻譯時也需要相應地背離,至于語用意義則留給讀者去推理,譯者無需代勞。如:A:昨天晚上吃的什么?B:就吃了些東西。B的回答明顯背離了“量的準則”,因為其傳遞的信息顯然不足,語用意義是B不愿意告知A相關信息。翻譯此對話時,譯者即使知道乙晚上吃的是什么,也應把乙的話直譯過來,切不可畫蛇添足。
(四)言語行為理論與翻譯教學言語行為理論要求譯者在翻譯過程中努力透視一定語境下的言外之力,進而用明晰或隱晦的方式構造表達同樣言外之力的譯文。例如:“Saturdaymeantmostadultswereathomeontheroute.Sowereschool-agedchildren.IthoughtthismightmeanmoreexchangesasImadetheroundstoday.”文段描述的是垃圾工人的心理活動,從上下文信息可知這是垃圾工人苦中作樂的美好想象。“madetherounds”、“moreexchanges”可分別翻譯為“挨家挨戶收垃圾”、“搭上幾句話”,從而將原文的意圖淋漓盡致地表現出來。(五)禮貌原則與翻譯教學禮貌原則提出了交際者應遵循的六條小的規則。但是中西文化的不同致使人們對禮貌的領悟存在較大差異。例如,中國人被夸獎時,很自然地會回答:“慚愧,慚愧!”如果直譯成“Ifeelashamed”,英美讀者將稀里糊涂;如選用歸化策略意譯為“Thankyou!”,則變得規范地道。禮貌原則對翻譯教學的借鑒意義為:教師課堂上應適時引導學生弄清中外表達禮貌方式的差異。分清哪些禮貌信息是原文的重點,因而譯文中必須很好地體現出來;哪些不是原文的核心,并且直譯會讓讀者不知所云。前者通常選用異化策略,而后者多選用歸化策略。
(六)關聯理論與翻譯教學假設S是譯者對原文的解讀,T是譯文讀者對譯文的解讀。根據關聯理論,成功的翻譯應是T=S,但是實際翻譯中譯者是沒法做到這一點的。[12]翻譯要考慮兩個層面關聯性的對應:原文和譯文的關聯以及原文讀者與譯文讀者的關聯,尤其后者是譯者努力的方向,即使譯文讀者付出較少的努力獲取與原文讀者一樣的語境效果。為此,教學中,教師不僅要引導學生把英語學習當成認知過程,還要鼓勵學生尋找關聯,并把此當做學習的目標。[13]例如,翻譯“種瓜得瓜,種豆得豆”這句話,譯者不僅要通過認知推理得知它的真正含義———化詞匯的形象與語用含義關系不大。如果把“瓜、豆”的形象傳達出來,將讓讀者無法理解。所以,譯文應把原文的暗含信息翻譯出來,即,“Asyousow,youwillreap.”
(七)順應理論與翻譯教學從順應理論出發,可從以下三個維度解釋翻譯過程,即譯語要順應語境關系,順應語言結構,順應翻譯的動態過程,且這一過程是有意識的。[2]語境關系順應強調,譯文讀者有著與原文讀者不同的文化心理、社交規范等,因此翻譯時要選擇順應譯文讀者交際語境和語言語境的表達。語言結構順應強調,譯語與原語在語碼、語體、詞匯等方面存在差異,翻譯要選擇符合譯語語言結構的表達。動態順應強調,譯語不能只順應語境關系或語言結構,而應實現二者之間的動態順應。
三、大學英語翻譯教學體系
大學英語翻譯教學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探索合理有效的教學體系是當務之急。結合目前大學英語翻譯教學的不足,在語用學翻譯理論指導下,現提出如下教學體系。
(一)豐富理論知識,提高實踐水平傳統重詞匯、語法和翻譯技巧的教學方法已經無法滿足翻譯教學的要求,刻板的教學方式容易讓學生產生厭倦情緒。為了更好地駕馭翻譯課堂,教師必須先提高自身的理論和實踐水平,即扎實的翻譯理論知識和較強的實踐水平缺一不可。為此,教師應做到以下兩點:首先,成立翻譯研討小組,每周至少開一次研討會,互相交流翻譯教學和科研心得,提高理論修養。其次,積極尋找機會,從事翻譯實踐工作,豐富實踐經驗。
(二)傳授語用知識,增強語用能力語用學研究如何通過語境來理解和使用語言,脫離了語境,翻譯這種輸出型活動的正確性和得體性就無法實現。所以,教師在翻譯課堂上應有意識教授學生語用知識和能力。正如冉永平所說,語用能力或知識是可教的。[14]首先,教師不僅要強化學生的語言能力,更要有意識培養他們的語用能力,鼓勵他們在翻譯中自覺掌握和運用指示語、語用預設、會話含義理論、關聯理論等語用翻譯理論,避免產生誤讀和交際失敗。例如,公司每年生產10萬只玩具。譯文1:Thecompanyturnsout100,000toyseveryyear.譯文2:Theannualoutputofthecompanyis100,000toys.此例教師可啟發學生關注語境因素。根據順應翻譯理論,為了得體,譯文需要追求語境關系順應。如果是日常語境,譯文1較為合適,但如果是商務場合等正式語境,譯文2則更合適。其次,創造合適語境,組織互動式活動,通過反復練習達到理解和掌握目的。例如,miss這個單詞可有不同的含義。教師可引導學生自己創設語境,如在等車的場合,“Imissthebus”,表達的是“錯過”的意思。
(三)輸入文化知識,提高跨文化意識翻譯過程中,文化差異不容忽視。在運用禮貌原則、關聯論、順應論等理論指導翻譯時,譯者必須充分考慮文化因素,合理采用歸化和異化策略。首先,教師應積極向學生輸入西方文化知識,并與中國文化進行對比。其次,鼓勵學生課下看一些英文讀物或電影,要求以讀書報告的形式比較中西文化差異。最后,啟發學生用目的語思考,發展學生的移情,引導他們主動去了解西方的文化,從而避免母語的干擾。例如,“望子成龍”,直譯過來是longtoseeone’ssonbecomeadragon。但是這一譯文無法為外國人接受,因為龍雖在中國是吉祥物,在國外卻被視為兇惡殘暴之物。根據關聯翻譯理論,譯文要能使譯文讀者在付出較少的努力的情況下得到一樣的語境效果。所以教師可引導學生用歸化的方法翻譯此句,即toexpectone’ssontobecomeanoutstandingpersonage.
(四)檢測語用文化知識,規范評價尺度測試形式和內容易影響包括翻譯教學在內的語言教學,但是語用知識和語用能力以及文化知識等很少出現在外語測試中。為了更好的評價學生的翻譯水平,并用評價結果來指導翻譯教學,在考試中應加入語用社交等方面的內容,檢測學生語用能力和跨文化交際能力。例如,可給出原文,讓學生在各種語境中選出或給出準確的譯文;也可考查案例分析題,讓學生分析其中的文化沖突。
四、結語
篇7
健康與疾病是現代醫學最為重要的兩大概念,從生態學來看,所謂健康就是人同周圍環境兩者保持著正常動態平衡的過程,一旦這個正常動態平衡過程被打破,這就是所謂的疾病。如何防止這個平衡過程被打破?以及如何修復這個失衡的過程,使人同周圍環境的正常平衡過程得以恢復,正是預防醫學所要解決的問題。因此,按照人體所處的健康、臨床前期與疾病三種狀態,即未病、欲病、已病分別采取一級預防、二級預防和三級預防的辦法,防止疾病發生,阻止或延緩疾病進展,減少并發癥,促進康復。一級預防即病因預防:主要是針對疾病發生的原因采取預防措施,防止疾病發生。如降溫對中暑的預防、預防接種對傳染病的預防等都屬于防患于未然這一類;二級預防又稱臨床前期預防,即采取早發現、早診斷、早治療的“三早”措施,將疾病控制在萌芽狀態,防止疾病進展,為臨床治療爭取更多的時間。如定期健康體檢、普查、篩檢等都屬于二級預防的內容。三級預防又稱之為臨床預防,主要是對癥治療,減輕病痛,延長壽命,以及預防并發癥,預防疾病復發,預防腫瘤轉移等。現代醫學的專業越分越細,對于非預防醫學專業的學生而言,最重要的是要有以三級預防為核心的預防為主的思想,不論其將來走上何種醫學相關工作崗位,在工作中面對健康人或病人都能在預防為主的思想指導下開展工作。因此,非預防醫學專業的預防醫學課堂教學的目的是,以三級預防為核心貫徹預防為主的基本思想與理念。
二、預防醫學課堂教學的實踐
任何學科的課堂教學都須堅持理論聯系實際的教學原則,而非預防醫學專業的預防醫學課堂教學也是如此。為了說明某種環境對人群健康的影響,而在教室內或在實訓室內借助案例分析進行實踐性教學與理論教學幾乎沒有什么差別。因為,預防醫學主要涉及“五大衛生學”內容,具有廣泛的實踐性與現實性,單純進行理論教學難以引起學生的興趣,甚至讓學生感到枯燥乏味。因此,充實并加強實踐性教學在預防醫學課堂教學中更加重要。在實際操作中,必須親臨環境現場,通常采用的是現場調查法。通過現場調查法充實并加強課堂教學的實踐性。除了“兒童少年衛生學”中的一部分內容在教室內可以完成實踐性教學之外,其余內容的預防醫學教學實踐,必須進入各自的環境現場,通過現場調查法加強課堂教學的實踐性,而切忌照本宣科作案例分析,否則很難取得成效。環境衛生學中家庭環境衛生實踐內容,可以進入社區并走進家庭,進行現場調查;營養與食品衛生學的實踐性教學,可以參觀飯店、餐館、食品廠,可以通過體檢、化驗與膳食調查反映個體或群體的營養狀況;勞動衛生與職業病學的實踐性教學,可以通過參觀工廠、礦山工人現實的勞動生產環境,感受各種生產性有害因素對工人健康的影響,以及到職業病防治院(所)去見習,見識各種常見的職業病,以加深學生對職業病的認識,尤其是可以加強臨床醫學專業的學生將來在實際臨床工作中鑒別職業病的能力,以減少誤診。
三、預防醫學課堂教學的過程
加強課堂教學過程的研究促進課堂教學的順利進行。預防醫學課堂教學的過程可以劃分為開始、中間和結束三個階段,即開場白作為開始階段、以新課進行為中階段、以結束語為結束階段。課堂教學的開始階段能否吸引住學生,關鍵是看能否設計出一個好的開場白,吸引學生的注意力,起到導入新課、引人入勝的作用。通過開場白導入新課常見的有舊課導入式、事例引入式、問題導入式、情境導入式幾種常見的形式,通過這些形式開展師生之間的教學互動,一個好的開場白能得到學生的關注,只有學生關注了教師,傾聽教師的講課,才有可能真正具備課堂教學的兩個基本條件:教師在講,學生在聽,否則,就是無效的課堂教學。課堂教學的中間階段即主體內容設計,包括教學時間分配、教學重點與難點處理、案例的應用,以及加強與學生的互動等。課堂教學結束語是課堂教學環節與形式上完整性的體現。一次授課內容結束之前,進行結束語的設計,使所學知識更加條理化、系統化,方便學生理解、記憶,直到最終掌握并應用該知識,以及促使知識向技能的轉化,這都需要通過課堂結束語的設計來完成。前蘇聯教育家尼洛夫•葉希波說:通過總結學生在課堂上所學的主要事實和基本思想來結束一堂課是很有好處的。教師通過總結教學過程中研究問題的思路,幫助學生認識本學科思維方式的特點和學習方法。預防醫學課堂教學結束語的常見形式有解惑式結束語、歸納總結式結束語、傳道式結束語、留置懸念式結束語等。
四、預防醫學課堂教學的方法
篇8
一、易學自然觀
《周易》包括《易經》和《易傳》兩部分,實際上是上古巫文化化出的符號、周初時期占筮驗詞集錦和戰國末年理性詮釋的統合。作為《易傳》的十篇釋文已經完全脫離卜筮,建立起一套以陰陽為綱闡釋變化的理論體系。漢興,《周易》作為官學傳習和研究的對象,被尊稱為“五經”之首;漢易已經納入陰陽五行學說,隋唐時期易學即以其理性向科學領域滲透;進而逐漸形成以符號系統與以陰陽為綱紀相結合的范疇體系和理論結構。
易學對宇宙的基本觀點是:陰陽相涵相因、流變會通,構成一個合諧互補的有機整體。
張立文教授在《王船山易學思想略論》〔1-191〕中指出:船山的本體哲學,統體會通于和合。所謂和合者,就是“陰陽未分,二氣合一,氤氳太和之真體”。《易傳》有言“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作者認定道器是虛實范疇,虛與實的主要差異在于隱與顯。“形而上者是隱也”,隱不是無,而是潛在,是形而下所以存在的根據。“形而下者是顯也”,指有形質的東西,“即形之成乎物而可見可循者也”。即此可知,顯指可見可循的事物和現象,隱指寓于“器”而起作用的現象背后更本質的東西;而隱又不是虛無,“道不虛生,則凡道皆實也”。從而推定道乃實存之體,得出道器交與為體、相涵相因、流變會通的兩系統結構論。
道和器的關系究竟如何?就邏輯上講,“形上者乃形之所自生”,因為凡器皆有形,由“形”邏輯上得出對應于“形下”必然存在著“形上”。就二者的主從關系講,“當其未形而隱然有不可喻之天則,天以之化”,依此概括二者的關系為:道是器存在的依據;道通過器而表現自己,一切顯性的運動變化之因皆源之于道。再就孰先孰后的角度講,是“理不先而氣不后”,二者既不存在先后、本末之別,也就從根本上排除了天理、神創的觀念。
張教授立足于人文(兼及自然)闡述問題,認為“王船山道器、氣關系,充分體現和貫徹了《周易》和合人文的精神”,本文專門討論自然而不涉及人文。依據形上學本體哲學,自然界的物理客體應該分兩類,即“形之已成乎物”和“未形”,二者的本質區別在于形下之“顯”和形上之“隱”。
小結:易學自然觀是兩系統結構論。從靜態角度講,“萬物(包括宇宙自身)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從動態角度講,“陰變陽,陽變陰,其變無窮”。所謂的易,就是講陰陽變化之理的學問,即“易以道陰陽”。
二、兩種物理學理論
物理學作為一門學術的名稱,是從亞里士多德的希臘文著作延續下來的,這個希臘詞的意思是探討自然的秩序和原理的“自然學”,亞氏又稱其為自然哲學。大約到18世紀中葉,由于學科內容的分化,自然史和化學從物理學中獨立出來,18世紀后半葉法國討論過留下的物理學意味著什么,結果是把物理學分為一般物理學和特殊物理學。前者指牛頓力學或由《自然哲學的數學原理》導出的以數學描述質點運動的傳統,后者包括聲、光、電、磁等廣泛領域。通常都把這種劃分說成是數學科學傳統和實驗物理學的分離。
1829年,泊松把當時法國物理學的思想傾向歸為兩類:物理力學和解析力學。他把前者的特征描述為“它的唯一的原理是把一切還原為分子運動,而這些分子是把力的效果從一點傳到另一點并保持這些力之平衡作用的核心”,即期望用天體運動的牛頓平方反比定律數學格式,精密地描述宇宙一切現象,稱牛頓范式;而后者則強調現象的解析格式,輕視對物理原因進行討論,稱非牛頓范式。1840年以后,牛頓范式的地位被非牛頓范式所取代;與之同時,拉格朗日原理被泊松和哈密頓予以發展,使力學成為完全分析的形式,并且以能量取代力的概念體系。本應該由之意識到“根本不存在純粹的力學現象,實際上運動總是結合著熱和電磁的變化,它們也規定運動”〔2-9〕,從而結束牛頓的“力學神話”,可惜的是西方哲學沒有能夠為物理學提供合適的自然觀,以后的物理學就在迷茫中走了許多彎路。對兩種范式的本質差異,一般都視為用幾何法還是用解析法的數學問題。
19世紀30年代之后,隨著實驗物理學的成熟,出現了實驗物理學和理論物理學之區分;物理學的理論又分原理理論和構造理論兩類。前者是先使用分析法在經驗中發現自然過程的普遍特征(即原理),然后給出各種過程必須滿足的數學形式的判據,比如牛頓力學;后者又叫“假說—演繹”法,即先確立“想象的原理”(即“假說”),然后采用反證法通過由原理導出的結論對原理進行證明,給出的內容與經驗所顯示的現象吻合得愈多愈一致,特別是能夠從假說來預言現象并得到證實,這種構造理論就愈成功。依據這種分類方法,一般都承認17世紀牛頓的《原理》和惠更斯的《論光》就分別代表了原理理論和構造理論。對這兩種理論劃分的依據主要在于思維方式,即前者采用分析法而后者采用綜合法。
三、兩類物理客體
牛頓的《原理》和惠更斯的《論光》,從近代物理學奠基開始,兩種截然不同的理論分別傳承為兩種體系,即牛頓范式——原理理論,惠更斯范式——構造理論,其本質差異不在思維方式和數學形式之不同,也不在是采用數學方法還是實驗方法之別,而在于研究的客體分屬于根本不同的兩類。
以質量對物體進行計量,并假定質量都集中在一個質點,以相互傳遞力的作用描述運動,是牛頓范式的核心觀念;非牛頓范式研究的光、熱、電、磁等現象,都不能以質量進行計量,最終認識到了這種現象都與“能量”直接相關,并且以能量取代了力學概念體系。
而今首當其沖應該明確的是物理學根本就不直覺研究“物質”,正象無法品嘗水果一樣,因為二者都是抽象的類概念。物理學只研究質量、能量、電量、時間和空間之間的關系,兩種理論的適用范圍不同,前者是關于質量系統的理論,后者則適用于能量系統。以往不適當地把能量說成是物質運動的形式(如“能即運動”)〔3-526〕,是產生混亂的肇端。現代物理學已經確認物理客體分兩類:宇觀上有分立的天球和連續輻射,微觀上分粒子和場,粒子物理學分費米子和玻色子,理論物理學稱其為物質粒子和相互作用;物理學理論也分用質量計量和時空描述、用能量計量和位形描述兩個系統。“我們首先把宇宙的物質內容分成兩個部分:“物質”即諸如夸克、電子和繆介子等粒子,以及“相互作用”諸如引力和電磁力等等”〔4-38〕。當代著名物理學家霍金居然會說出如此不合邏輯的荒唐話,不難看出“物質”這個誤用概念帶來的混亂是何等嚴重。
物理客體不能用“物質”這個概念進行抽象和概括,而應該分為質量和能量兩個系統,二者的本質差異有3:1、分立和連續;2、有無靜質量;3、量傳遞時物理客體僅只振動而不發生運動方向的位移。確認能量系統存在的依據有5:1、德西特從廣義相對論場方程得出沒有物質的宇宙時空解;2、無限的(負能電子)海的發現;3、愛因斯坦說:“依據廣義相對論沒有以太的空間是不可思議的”;4、3K微波背景輻射證明“空間”不空;5、粒子物理學的實驗發現,絕大多數粒子為瞬息億變的動態網絡。
“全〖ZZ(〗空間〖ZZ)〗充滿著相互作用著的各種不同的場”〔2-387〕,這種分布著某種物理量的空間,不同于經典物理學中作為參量的空間。“場從數學上表述了能量局域性概念”,“是一個具有無窮多自由度的動力系統”〔2-353〕。即此可知,一切自然現象雖表現為質量系統單元個體的運動和變化,動變之因卻源于能量系統的作用;而能量系統本身不通過作用于質量系統的效應也根本就無法觀測。物理學早已將物理客體分為彌散態粒子和凝聚態物體,3K微波輻射發現之后,就應該從分類學的角度再增添一種連續態網絡;進而將彌散態粒子分為質量子和能量子,如此一來,物理世界圖象就會變得非常清晰。
物理客體分物體、粒子、網絡三類,分別用質量、電量(或荷質比)、能量計量;人類生活的現實世界屬于質量系統(從天球到原子乃至質子、電子),能量系統則是一切運動變化的動力之源;所有的共振態、復合態粒子均屬于能量系統的動態網絡,只有那些穩定的能量子才有現實意義;不同能量子的有序組合構成信息(從質量系統講,傳遞信息必須有載體,而對能量系統,信息和載體則合而為一,于此無暇展開討論),可以用于操作質量系統的變化和存儲一切自然現象。
小結:物理客體分兩個系統三種態。質量系統和能量系統確實屬于“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的狀態;作為兩系統“中介”的彌散態,是演繹世間萬象的“大舞臺”;何以產生質量和電量,是現實世界存在的最根本機制。
四、時間和空間
無論哲學還是物理學,時間和空間都是一對非常重要的范疇,同時又是亙古至今爭論最多直到今天還沒有取得共識的兩個概念。16世紀之前,基本上沒有留下多少值得關注的重要論點;牛頓為了創立完整的力學體系,不得不提出人類歷史上第一個時空構架。他認為物質是在絕對空間中運動,時間不跟任何物質對象相關、自身等速地在那里流;時間和空間各自獨立互不相關。亦即是說時間和空間僅只是描述運動的參量。
現代物理學的發現則是:“廣義相對論用空時結構的幾何性質來表示引力場”〔2-328〕,場不但“是某種物理量的空間分布”,還是“一個具有無窮多自由度的動力系統”〔2-353〕。很顯然,時空結構應該被理解為改變物體或帶電粒子運動狀態的作用量。
依據質能兩系統結構論看待,即使在牛頓力學體系中,時空結構也是作用量而不是描述運動的參量。比如牛頓力學的第一號自然力——重力G=mg,如果沒有g作用于m,物體就不會自由下落,很顯然g是使m自由下落的作用量。如果用電磁作用相類比,g可以被稱為引力場強,其作用效應跟電場作用于電量沒什么兩樣。自從發現了動量和能量守恒之后,牛頓力學方程基本上已經不再使用,足以說明牛頓力學非常片面,能夠溝通三個領域最基本的物理量只有動量和動能,根本就不需要力這個概念。
時間和空間究竟指什么?答曰:二者分別是對能量系統單元個體持續性和廣延性的計量,恰如用質量計量物體、用電量計量帶電粒子那樣。
“空間一時間未必是一種可以認為離開物理實在的實際客體而獨立存在的東西。物理客體不是在空間之中,而是這些客體有著空間的廣延性”〔5-112〕。愛因斯坦如果對中國古典哲學稍有理解,就會再說一句:這些客體還有著時間的持續性。這種“物理實在的實際客體”即指能量系統而言。
能量系統雖是連續態,探究其具體作用時卻需要量子化。假定其最小單元為h,由ε=hν=h/T可知,只要測出周期T,即可以知道具體的能量值,同理測出波長即可知動量。故而可以說時間和空間是對能量系統兩種屬性的計量。
董光璧教授猜想對于不同的相互作用,應該“各有其時空結構”,是有道理的。用于電動力學的時空結構已經非常成功,“對于電磁相互作用,相對論提供的時空結構和量子論提供的能量結構,既在邏輯上自洽又與經驗相符”〔2-429〕;而對于質量,發揮作用的時空結構有ι2t-2和ιt-1兩種,對行星的運行則有R3/T2=K。
小結:時空不是獨立的存在,而是用于計量能量系統屬性的概念構架。對于物體或帶電粒子,不同的時空結構作用于質量和電量可得能量和動量;對于能量系統,只需要用T和λ對基本單元個體計量,即是能量和動量。
五、兩種運動
討論過物理學不應該使用“物質”這個哲學范疇,明確了物理客體分質量、能量兩個系統,確立了質量、電量、能量和時空是基本的物理量,并且弄清了時(T)空(λ)可以直接作為計量能量和動量的基本量,不同時空結構又分別是驅動質量或電量的基本作用量之后,還應該討論一下運動形式問題。
亞里士多德很早就提出自然運動和強迫運動區分之必要,物理學界至今都沒有認真對待。所謂自然運動,應該是不受人的干預,不準附加任何人為條件的運動,比如自由落體、自組織系統的變化和行星運轉等(下文稱絕對運動);所謂的強迫運動當指人為增添了特設條件的運動,比如將物體抬高、擺鐘和日常生活中經常發生的許多運動。
牛頓力學除自由落體之外,幾乎都有附加條件,將運動定義為一個物體對另一個物體的位移,運動的基點建立在物體對物體的作用(即力)之上,并將物體看作一個質點等,基本上都屬于質量系統的相對運動。現代物理學發現的因果關系被破壞,基本上都產生于對絕對運動和相對運動的作用機制之混淆。
“一個鐘所處的引力勢越低(深),它走得越慢,而那里發出的光在引力勢較高處去接收就會發生紅移”〔5-92〕,亦即是說原子鐘在那里發出的光頻率較小,周期變大。如果是擺鐘,依據T=2πL/g,由于g變大,周期就必然變小。兩種鐘的結果居然完全相反,基于什么原因呢?這就恰好能夠說明相對運動和絕對運動的作用機制不同,顯示的結果就必然會適得其反。由于原子鐘的頻率直接決定于能量子的頻率,屬于絕對運動;而擺鐘的周期則由作用量g與彈性勢的平衡決定,屬于相對運動,g變大時相對而言等于固定不變的彈性勢變小,故而鐘的周期亦隨之變小。“量子理論和每一種合理的真實世界觀念都沖突”〔6-127〕;“量子力學改變了古典物理學的因果觀和實在論”〔2-328〕。這些觀念產生于發現了絕對運動和相對運動效果迥異,感到困惑的原因是沒有樹立起時間和空間“不再是事件在其中發生的被動的背景”,“相反的,它們現在成為動力學的量”〔4-53〕,根源在于沒有突破“物質”一元論的樊籬。
問起廣義相對論場方程的意義,通常的回答是:“物質和能量要使時空向其自身彎曲”〔4-60〕,反過來彎曲時空的曲率又決定著物體運動的路徑。這種表述本來存在一個因果互易的邏輯循環,只需要將誤用概念“物質”去掉,就變成了非常明晰的單因(能量)決定單果(質量運動路徑)的關系。再如“勢函數V表示質量系統對空間任意點的引力作用”〔2-361〕,實質上則是勢函數表示任意時空點對質量的趨動作用。作用和被作用的因果關系弄顛倒的原因,許多都出在用相對運動的觀念去解釋絕對運動;產生這種觀念的根源又非常久遠和牢固,先是哲學上把物質說成第一性,繼而近代科學一開始就決定只研究屬于第一性的質量和重量,外加擔心宗教神學找麻煩,所有物理學理論就都必須把物質或質量說成是運動變化的起因。依據兩系統結構論,動因僅來源于能量系統。
宇觀上的星體都是絕對運動,很早很早之前就受到許多哲人的關注,他們的不少觀點由于跟相對運動的理論不合,都受到了冷遇。歐拉認為“一切物理過程都是以太與物質相互作用的結果”〔2-180〕,歐多克斯認為“日、月和行星分別固定在想象的勻速轉動的天球上,星體本身不動,它們隨著天球運動”〔2-51〕,笛卡爾的觀點更明確:“宇宙空間充滿媒質的旋渦運動,天體被媒質的旋渦推動”〔2-145〕;最直觀形象的描述莫過于那個陰陽互動的太極圖,那是華夏先民無數代人仰觀俯察智慧的結晶。天空中所有星系或星系團無不都是一個渦旋,其中不少渦旋的中心根本就找不到質量(被稱為質量丟失的暗物質)。很顯然這些渦旋都是能量積累形成的畸變時空,那些特定的R3/2=K的不同旋線上,都可能會有星體在做自然運動,根本就不需要什么引力作為向心力,自然也就沒有必要去找切線力的源。
易學中雖說沒有“自組織”這個詞,王船山卻早就講清了自組織的作用機制。“陽變陰合,乘機而為動靜”,“二氣之動,交感而生,凝滯而成物我之萬象”,如果將質量子和能量子類比為陰陽,這種說法還滿有道理的。
小結:運動有相對和絕對之別。因果關系被破壞的原因大都生之于用相對運動的理論去解釋絕對運動,根源在于物質一元論不能作為物理學的哲學基礎。
六、唯物宇宙觀
科學思想作為文化的一部分,在相當長的時間內世界各地都是沿著自己的傳統在發展;從16世紀開始,隨著西方殖民主義的掠奪,希臘傳統的科學逐漸傳播到世界各地。如今所說的近代科學,主要指希臘科學傳統的擴展,其間也不乏阿拉伯、中國和印度等地科學成果的積累。物理學思想的發展在很大程度上跟古希臘哲學有著非常密切的關系,古希臘哲學的自然觀主張人與自然分離。
在古希臘文化傳統中,從公元1世紀基督教創立開始,就出現了理性和信仰、哲學和神學的紛爭,科學思想的發展亦被打上深深的烙印。基督教成為國教之后,“知識服從信仰”成為教會的基本準則之一,于是就有人提出“學問來源于經驗”與之抗衡。
基督教創立不太久,某些護教派發現那些愚昧貧乏的教義抵抗不住古希臘、羅馬文化,特別是哲學,就開始從古希臘、羅馬哲學中尋找為教義辯護的依據,從而發展出貌似科學的神學,進而宣布真正的哲學和真正的宗教是同一的和信仰先于理性的原則。中世紀的歐洲幾乎一切學術都在宗教神學的桎梏之下,自然科學也不例外,布魯諾被活活燒死,伽利略遭受終生監禁,都因為他們的理論對神學不利。
唯物主義宇宙觀針對信仰先于理性提出物質第一性、意識第二性,自然科學總算找到了哲學基礎。由于近代科學確定只研究屬于第一性的質量和重量,而不研究與感覺有關的第二性,即把意識范疇留給宗教,總算爭得了一席之地。當我們立足于現代科學的成果和困惑,去反思物理學發展的歷史時發現,把物質和意識的關系視為全部、特別是近代哲學重大基本問題的唯物主義哲學,根本就不能作為物理學的理論基礎。為了從神學桎梏下掙脫出來,選擇第一性、第二性之分的哲學雖說必要,終歸總逃不掉為臨時應付而“舉債”付出更高的代價。
物質和意識對立,對立的雙方是自然和人,這是古希臘自然與人分離自然觀的延續。這種哲學適用的范圍應該是人天系統,即探討的中心課題是人與自然的關系;而物理學則屬于純客觀地探討自然界的秩序和原理的學問,亦即是說它只研究物質和物質之間的聯系、相互作用和運動變化規律等問題,絲毫不涉及物質與意識關系的內容。故而我們認為,唯物主義宇宙觀雖說使物理學擺脫了宗教神學的束縛,而成為一門獨立的學科,卻不能做為物理學的哲學基礎。
自然界是一個有機整體,要探討其運動變化的規律,就不應該將所有的物理客體用“物質”一個概念概括。因為變化只能發生在至少兩種客體之間,如MN和NM;而MM則是永遠無法觀測的。
“科學史界越來越多的學者認識到,站在現代科學的立場尋找歷史來龍去脈的做法有誤入歧途的危險,轉而采取從原來的境況中重新闡釋科學思想”〔7-2〕,不少人發現了《周易》中保留著自然學的原初形式,可以為科學發展提供有益的哲學啟迪。本人沿著這條進路摸索多年,學習探尋的心得是,物理學只有依據兩系統結構論的自然觀,才可以討論變與不變。
易以道陰陽;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陰變陽,陽變陰,其變無窮;陽變陰合,乘機而為動靜;二氣之動,交感而生,凝滯而成物我之萬象——僅依據上述五句富涵哲理的格言,對物質、時間、空間、運動和因果關系等重要概念做一些簡要的剖析,就可以理出一條新的思路。如果依據兩系統結構論,對物理學的概念和理論進行一次新的整合與梳理,極有可能會將物理學帶出當前的困境。不當之處,敬請各位師長、同仁指正。
參考書目:
1、朱伯昆主編《國際易學研究》第三輯,華夏出版社1997年版
2、董光璧等著《世界物理學史》吉林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
3、《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
4、(英)霍金著《霍金講演錄》湖南科技出版社1995年版
5、倪光炯等著《近代物理》上海科技出版社1979年版
篇9
九年義務教育是至關重要的,他是學生走向更高學府的基礎,擴大師資力量,強化學生的基礎知識至關重要。現今,很多中職院校為了完成招生任務,放低學生入學門檻,這種不負責任的態度,導致很多初中生過早放棄學習目標,連基礎知識都不達標,結果就是在接下來的學習中自暴自棄,逐漸放棄英語學習。
2.提供中職學生學習英語的自覺性與積極性
在教學過程中,首先希望學生意識到英語對未來工作發展的重要性,教師就要做好就業指導課的講座,利于提高學生學習英語的自覺性。“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只有學生對其感興趣,才能自覺地、主動地去學習。教師一定要關注學生,發現其感興趣的方面,鼓勵和關心學生,增進學生的自信心,使學生感興趣學習,并積極努力的去學習。
3.提高教師素質,提升教學質量
義務教育在堅持辦學宗旨的前提下,加大師資隊伍。教師自身的職業素質和文化修養對學生的學習狀況很重要。教師要學會尊重學生,人人平等在教育中也是一樣的,不要優差生歧視,應做到一視同仁。在以往的教學過程中,經常會出現老師高高在上的情況,不聽話、學不好、拖班級成績后腿的學生,常常被老師惡語相加,從而讓學生感到恐懼與不安,對教師所授科目感覺厭惡、怠倦,放棄不學。所以,為人師表,與學生建立友情,讓學生喜歡教師,從而喜歡學習。
4.創新教學方式
在教育的過程中,新穎的教學方式更有助于實現教學目的。相對于傳統的教條主義與應試教育,科技化使課堂教學呈現多元化。多媒體教學就是很好的例子,PPT教學是其中最好的范例,能夠吸引學生的注意力,使其集中精力聽講,且概括性極強,讓學生抓重點學知識。其次,口語方面可以用開講前幾分鐘做過渡,讓學生講個短的英語笑話,既增強課堂的活躍氛圍,又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同時鍛煉學生的聽說能力。做到學英語聽說讀寫全面發展,學以致用。當然,一個教學經驗豐富的教師也是關鍵因素,學校應該定期聘請英語實際英語能力的教師,讓學生對英語真正做到學以致用。
5結論
篇10
PBL教學法的應用
借著處理問題的過程,自行搜尋資訊,從而學到必要的知識。“以這種方法所取得的知識,印象深刻,記憶良久,將來面臨類似的現實問題時,舊知識即時涌現。即使舊知識不足以解決當時的問題,學生所擁有的‘面對問題、解決問題’能力,仍然終生受用”。[2]因此,PBL教學方法最適合“終生學習”的需要,可以彌補傳統方法的不足。課堂討論是手段。“PBL要著重培養學生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3]。在問題提出之后,按照“組內合作、組外競爭”的指導原則,成立學習小組,進行組內討論,分組發言。讓學生在這個環節上集思廣益、暢所欲言,發表討論的結果;之后在進行小組間的辯論,促使學生進一步的思考、探究和交流,使知識體系更加完善,從中選擇最佳答案,是學生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體現獲取知識的快樂。同時還可以讓學生利用業余時間在互聯網上進行交流,擴大學生們的知識面和提高學生們使用現代化技術的能力,從而形成一個完整的知識系統。
例如在講當代醫學倫理中的熱點問題時,由于醫學科學技術的迅速發展,不可避免地會對傳統的醫學倫理思想形成沖擊,引發一些醫學倫理問題的爭論。如器官移植、安樂死等,可以設計小型的課堂辯論,在課前留下作業,要求每位同學通過查找資料、網上搜索等方式,思考怎樣看待器官移植、安樂死及人們在這些問題上存在的倫理爭論。在討論與辯論中,使學生們認識到生命神圣與生命質量、生命價值的沖突,更加珍惜現在的每一天,珍惜作為白衣天使“救死扶傷”的職責。
教師積極參與和適度點評是劑。國外的PBL教學法研究結果顯示:教師積極而有效的教學支持對于學生的自主學習很有幫助。在課堂討論中,教師要對教學過程進行反復研究,要控制課堂的教學進度,適度活躍一下課堂的討論氣氛,引導學生融會貫通所學的知識,用準確的語言表述自己的觀點。在每次課結束前,教師要對各組學生在解決問題的思路、方法和內容等做出全面的評價,盡量做到評價中肯、適度,多激勵和表揚學生,確有不當之處也應用婉轉的語氣指出,這樣有利于樹立學生學習的自信心。
PBL教學法在《醫學倫理學》教學中的優勢
PBL教學法為學生們營造了一個愉快、自主學習的氣氛,使他們能夠積極主動地暢所欲言,踴躍地表達自己的觀點,同時也可輕松地獲取來自其他同學和老師的學習資源。運用這種教學方法,可以在師生間構建良好的雙向溝通關系,既可增加師生間的互動交流,活躍課堂氣氛,又可以有效地提高課堂教學質量,使學生能夠真正掌握所學知識。
PBL教學法使醫學倫理學在教學過程中出現的問題盡可能多地暴露出來,讓學生在討論中加深對正確知識的理解,還可以鍛煉學生不斷地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使學習過程縮短,深刻領會教學內容,逐漸培養其臨床思維能力,為今后醫學生們走上工作崗位奠定良好的基礎,成為具有個體發展優勢的全面發展德高素質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