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園規劃范文
時間:2023-03-28 17:07:57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花園規劃,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中圖分類號:TU984 文獻標識碼: A
1屋頂花園的概念和國內外發展史
1.1屋頂花園的概念
屋頂花園綠化,顧名思義是指在各類建筑物、構筑物、城圍、橋梁、立交橋等的屋頂、露臺、陽臺或大型人工假山山體上進行造園、種植樹木花草的統稱。它與露地造園和植物種植的最大區別在于把植物種植于人工的建筑物或者構筑物之上,其種植土壤與大地土壤不直接相連。
1.2屋頂花園國內外發展史
屋頂花園并不是現代建筑發展的產物,它可以追溯到4000年前,古代蘇美爾人最古老的名城之一UR城所建的大廟塔,這就是屋頂花園的發源地。然而屋頂綠化正真興起于20世紀50年代末到60年代初,到20世紀60-80年代經濟較為發達國家開始較大規模的建設。我國古代建筑一般以木質結構為主,所以很少有屋頂花園的出現。20世紀70年代,我國第一個屋頂花園在廣州東方賓館屋頂建成。近幾十年來,隨著我國城市化進程的加速,屋頂花園綠化已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重視,目前我國屋頂綠化的建造工作已有顯著成績,但總體來看我國仍處于初級發展階段。
2屋頂花園的功能及特點
2.1屋頂花園的功能
屋頂花園具有以下幾個方面的功能:(1)改善城市生態環境,屋頂花園綠化可以降低城市溫室效應、改善城市熱島效應、吸附空氣中塵埃物,此外屋頂綠化中的植物可吸收并貯存屋頂的雨水,有效增加城市空氣濕度,更好地促進城市環境質量的改善。(2)延長建筑物的使用壽命,城市的建筑物受外界影響因素較多。通過營造屋頂綠化很好地緩解極端天氣及強紫外線引起的屋面卷材熱脹冷縮形成的裂縫、滲漏和老化,有效保護建筑構件,延長屋頂使用壽命。(3)豐富城市景觀,屋頂綠化作為“建筑的第五面”,極大地豐富城市園林景觀,大大提高了城市的綠化覆蓋率。(4)促進人們的身心健康,屋頂綠化能夠使居住在城市的人們保持與自然的聯系,同時也為人們提供一個更寬松舒適的交流環境。(5)增加經濟效益,屋頂綠化能夠提升建筑品位,為房地產開發商帶來更高的經濟效益和商業價值,還能提高建筑的節能效益,減輕城市雨水處理系統的負荷。
2.2屋頂花園的特點
屋頂花園與露地造園和植物種植的最大區別在于把植物種植于人工的建筑物或者構筑物之上,其種植土壤與大地土壤不直接相連,因此屋頂花園有著其本身的特點:(1)光照強度大。屋頂的太陽輻射強,升溫快,夏季高溫干旱,冬季低溫寒冷。(2)風力強。屋頂風大,使植物蒸騰和土壤水分蒸發速度加快,又因屋頂水源供應有限,所以極易造成干旱。同時,大風會造成屋頂植物的折斷和倒伏。(3) 屋頂的荷載有限,制約著景觀的規劃設計。(4)成本較大。規劃設計和工程施工時,必須考慮屋頂承重、防水阻根和灌溉等問題。工程材料成本高,且后期養護管理要求成本較高。
3屋頂花園的景觀設計元素
屋頂花園設計實際上就是我們所謂的“造園”活動,所有的景觀要素同樣適用于屋頂花園中,但它又和普通造園有所不同,這和屋頂花園所處的特殊地理位置以及承接的建筑結構息息相關。
3.1植物
綠色植物是屋頂花園的主體,在屋頂有限的使用面積和空間內,各類草坪、花卉、樹木所占面積比例應達到50%~70%甚至更多,但是屋頂花園是一種特殊的園林建設形式,它處于建筑物或構筑物的頂部,屋頂花園具有土層薄、少肥, 容易干燥、失水,無遮蔭, 風大等特點,由于這一特殊性限制了屋頂綠化植物種類的選擇和應用,因此植物應以陽性喜光、耐寒、抗旱、抗風力強、耐貧瘠,根系淺且易活、易栽培、耐修剪的鄉土品種為主。屋頂花園植物種植方式主要有地載、盆栽、桶栽、種植池載和立體種植等形式。
3.2園路與鋪路
園路有組織各景觀空間、引導游覽并提供駐足休息的作用,同時它還可以成為從高空俯瞰時的景色。屋頂花園的園路與鋪路應該在滿足承壓的狀況下選擇質輕、小巧和景觀性強的材料或結構。在材料選擇上宜選擇不反射路面材料,不能選用易風化的路面材料。同時盡量避免使用大面積的石材鋪裝,可采用大量的草坪這種軟質鋪裝,其既不會造成壓傷, 又能形成美好的景觀。如果園子面積較小,園路在布局上應迂回而婉轉。
3.3建筑與景觀小品
屋頂花園的主體是綠色植物,但合理的園林建筑與小品不僅能為人們提供休息場所,還可以為設計增色不少。出于屋頂場所結構的特殊性,屋頂花園的園林建筑與小品以少、小、精為宜。亭、廊等園林建筑較適合建造于屋頂花園,設計過程中應該把握好比例尺度是否與屋頂花園成比列,建筑風格是否與環境相宜,園林建筑的內部尺寸是否滿足游人活動需求。除此之外,屋頂花園的景觀小品和建筑設施也需要考慮到承重和抗風、抗壓、抗暴曬、抗風霜等許多惡劣的環境,因此在材料的選擇上要以質輕、堅固、耐蝕等為主。
3.4水景
屋頂花園中的水景設計應該考慮到屋頂承壓能力,在此基礎上設計水景盡量以小面積的水景為主, 多為幾何形狀,為提高觀賞價值也可安排規則的噴泉,放置輕質的小假山等。水景的設計整體要考慮到排水和防水的問題。
4屋頂花園設計的原則
4.1安全性原則
對于“城市第五立面”的主要綠化場地是整座建筑的頂端-屋頂,且往往對屋頂進行綠化是在建筑建好之后才附建的,因此在綠化的過程中會對屋頂產生一些附加荷載。屋頂花園首先應當滿足屋面的荷載要求,其次還要滿足屋面的防水安全、防護安全等要求。因此,在設計前應先調查建筑的相關指標,在滿足規范的條件下設計相應的荷載和人流量。不僅要注意植物的各層防水構造是否有防植物穿刺措施,以防破壞屋面防水層造成漏水;還要注意屋頂四周應設計牢固的防護措施,防止植物墜落傷人,要有安全的防風措施。
4.2以人為本的設計原則
屋頂花園一般均具有休息、停留以及觀賞這三項基本的活動類型,所以屋頂花園的設計應充分考慮到了人們休息、停留以及游園的行為活動,滿足人們的行為需求。除此之外,設計屋頂花園時也應該考慮到不同使用人群的特征,除了青年人這個主要的使用人群外,屋頂花園還需考慮兒童、老年人和殘疾人等特殊人群來進行無障礙設計。
4.3科學性原則
屋頂花園中各項園林工程的荷載均要換算為每平方米的等效均布荷載,精確計算,確保屋頂花園建設的每一步均有章可循,科學合理。要利用建筑本身的結構受力點布置景點和設施,盡量把把大的構件安置在承重柱或承重墻上。
4.4美觀性原則
結合植物、微地形、水體、小品等造園要素,科學合理的組織綠化空間,在此同時由于屋頂本身的居高,可以收納屋頂內外各種景物,應秉著“嘉則收之,俗則屏之”的手法,打造有特色美景。
4.5經濟性原則
屋頂綠化要先做好概預算,選用低維護的植物,在豐富植物品種的前提下,盡量選擇耐旱、耐寒的植物,以減少后期養護成本,結合實際情況,節省開支。
5結論
隨著人們環境意識的不斷增強,人們對身邊的綠色環境必然有著更多要求。屋頂花園作為城市綠色環境中的重中之重,必將會受到越來越多的關注。成功的屋頂花園景觀設計應做到在考慮荷載能力、屋頂形狀、面積大小等因素的同時,結合屋頂花園的設計原則,綜合運用各類景觀設計元素來創建滿足人們行為和精神需求的具有豐富層次的環境空間。
參考文獻:
[1]張天宇,李楊. 屋頂綠化―――構建生態城市的新途徑[J]. 工業建筑, 2009,( 9) .
[2]全國綠化委員會辦公室. 2013 年中國國土綠化狀況公報[R].
[3]黃金W.屋頂花園設計與營造[M].北京:中國林業出版社,2000.
[4]劉建波,秦光同.“屋頂綠化與城市生態環境”的作用[J]建筑創作,2000,02.
[5]祁素萍,趙旭.城市建筑的屋頂綠化[J].城市問題,2010(5).
[6]陳波.建筑與屋頂花園[J].重慶建筑大學學報,2007(2).
[7]毛學農.試論屋頂花園的設計[J].重慶建筑大學學報,2002(3).
[8]任蕾.屋頂花園設計研究[D].北京:北京工業大學,2005(5):1-2.
[9]查翔.城市景觀之屋頂綠化[J].中外建筑,2006(2):55-56.
篇2
關鍵詞:高校園區規劃建設
Abstract: Based on the development of higher education concepts, the present construction for the higher education institutions have to keep pace with the times. The author will make a summary on the planning and construction for the college area from three points: goals and objectives, architecture concepts, and monomer grasp. From macro-level to micro-level, this paper overall amplified the development trend of the present college area construction for the higher education institutions.
Keywords: College area,Planning,Construction
中圖分類號:F123.8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
隨著全國各地的教育事業蓬勃發展,國家政府支持教育建設,掀起了一股大學建設的浪潮??v觀近年來高校的建設和發展,高校建設理念卻是伴隨著高等教育理念的發展而不斷更新的,對應于宏觀層面的規劃目標到具體的建筑設計都有深刻的體現。
規劃目標
校園規劃本身涵蓋的內容豐富,涉及到功能、交通、景觀以及文化等諸多方面,如何在滿足功能的同時體現一種鮮明的個性特色?筆者認為,規劃應該把握整體設計的原則,形成文化勢差,最終達到實現高?!案母镩_放”的目標。
1.1整體設計
整體設計(Holistic Design)是出于荷蘭的一種規劃概念。其“設計”對象主要是建筑。整體設計,目的是使高校這部樂曲旋律連貫、緊湊、和諧。校園內建筑類型繁多,功能各異,可大致分為兩種格調:其一是“基調”建筑,如教學樓、實驗用房、學生宿舍、食堂、辦公樓等。這些建筑功能單一,形體整飭,但卻起著決定校園建筑基調的作用。其二是“變調”建筑,如校門、會堂、體育館、圖書館、學生活動中心等。這些建筑功能復雜,形體特殊,能突破校園建筑基調,是打造特色校園的一個重要方面。整體設計要求在對“基調”建筑的內容、形式以及風格既定的同時,突出“變調”建筑的特色打造,增添一種充滿樂趣和使人愉悅的氛圍。
1.2文化勢差
所謂文化勢差,是要在一般的建筑文化環境中,有意創造一種高品級的建筑文化,傳遞高品級的文化信碼,對一般的建筑文化起著提高作用。若將建筑文化的水準線描繪成一個波形線,校園建筑的文化水準始終要處于波峰。至于如何形成這種文化勢差,以下提出兩點:
1.2.1整飭
與博覽會夸張新奇的建筑形式不同,高校力求展現濃郁的學術氛圍,其規劃結構趨于嚴謹,建筑語言力求精煉,外觀避免花哨浮飾。密斯的“少即是多”理論即是利用盡可能少的元素創造多的變化。高校建設要力求簡潔明快,應當注意,過分地強調分區是不可取的,這不僅造成了地塊的到達性減弱,一定程度上削弱了人際交往關系,還使得校園空間形態散亂。伴隨著教育事業和科技的發展,越來越多的交叉學科和綜合學科不斷產生,這要求專業之間應加強相互的聯系和交流。
1.2.2文脈
文脈是人們唯一能通過視覺體驗可以感知到并產生深刻印象的歷史見證物,它反映的是特定地域的歷史與文化。高校是是充滿學術氛圍的殿堂,不同時代建造和規劃設計的校園和建筑,都鐫刻著特定歷史時期學校發展的軌跡與痕跡,體現了一個學校所蘊含的教育傳統和文化積淀。同樣,文化的地域性也是影響高校文化傳承的重要因素。當然,文脈的傳承并非為歷史和地域所局限。所謂傳承,是去粗求精的過程,它要求在尊重歷史、尊重文化的地域性的同時,適當融入現代建筑的特點。
1.3“改革開放”
校園規劃是百年大計,要為未來發展提出設想,保留余地。在過去,社會的改革與開放引發了高校的改革與開放,今后,我國將進一步改革開放,高等教育的理念在變化,高校建設勢必與之同步。因此,筆者借用“改革開放”一詞來說明規劃的深層內容。將它落實到校園規劃,需做好三個統籌:
1.3.1規劃要著眼于全校范圍處理建設項目的資源共享,統籌校內資源
這首先要求合理的功能分區,保證生活區,教學區,活動區的可達性。在此前提下,校園建筑的組團化和網絡化成為了現代高校發展的必然趨勢?,F代社會的發展,產生了越來越多的邊緣學科和交叉學科,這就要求校園建筑間的聯系緊湊、集中,為學生使用相鄰學科的資源提供了方便,也有利于各學科師生的交往、交流以及創造性人才的培養。它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教學設施的重復建設,有利于設施集中、資源共享。
1.3.2規劃要考慮到高校園區與校際資源共享,統籌校際資源
伴隨著高校間科技文化互動與資源交流趨勢的日益增強,大學城的建設勢不可擋。它的發展已有很多年的歷史,是由幾所大學及研究所、科技工業園區等構成。近幾年,我國各大城市如北京、上海、杭州、南京等均已形成了別具特色且具有一定規模的若干個大學城。由于大學城是整體規劃,在選址、交通、環保等方面均可統一考慮。另外,區域的公共教學設施、信息資源也可共享,很大程度上促進了高等教育事業的發展。
1.3.3規劃要注意社會化并充分利用城市設施,統籌社會資源
隨著知識經濟時代的到來,信息化網絡化是教育事業的飛躍,高校資源及設施的社會化使其管理必須直接面對市場。因此,走向開放化成為現代大學發展的趨勢。高校建設應充分開放,這有利于大學成為輻射城市的高新技術孵化基地,還能將城市文化與校園文化融為一體。牛津大學就是個典型的開放式高校,特點即是它是由一個小城鎮逐漸改造和修建而來的。
建筑理念
校園建筑的種類與數量繁多,建筑設計眾口難調,它涉及到不同的設計人與評審人。如何使建筑具有說服力,筆者認為:不論設計方案、領導意圖、群眾意見如何,高校建筑與設計,都得確立一種前瞻性的“建筑理念”。這里用人文建筑、智能建筑、綠色建筑來進行概括。
2.1人文建筑
人文建筑突出在“人文”二字上。在教育層面,強調的是人的精神境界、創造力的激發和綜合素質的培養;在校園的空間形態上,注重人性化空間的設計,提高校園的可生活性,并賦予其場所精神的意義。自上世紀70年代以來,建筑現象學得到了人們的普遍關注。它與“人本”相仿,是一種強調人的感覺的無前提性的一門學科,旨在恢復人的直接感受。它主要的研究內容是人、建筑、環境之間的關系。落實到校園規劃建設上,可以從以下兩方面闡述:首先在環境設計上,要最大限度地利用自然元素。其一要處理基地保護、生態環境塑造、人性化的空間布局和交通組織等問題,它要求營造安全、衛生、便捷、舒適的環境氛圍。其二,注意新老校區、新舊建筑之間的文脈傳承。其三,室內外環境的過渡應自然親切,避免給人造成巨大的心理反差。其次在建筑設計上,要個性鮮明,體現對人無微不至的關懷。要求建筑不僅要考慮空間、體積、墻面處理、頂棚、布局等,更重要的是與人的感覺相關的內容,比如光線、材料、色彩等。
2.2智能建筑
智能建筑突出在“控制”二字上。智能建筑是20世紀80年代初興起的,隨著國民經濟的發展,人們對于學習和工作的環境要求也越來越高,保證其舒適性是校園規劃與建設的基本要求。此外,高校與國際交流日益活躍,人才引進越來越多,舊有實驗室、辦公樓的設施和環境已經不能滿足現代化教學研究的需要,這就要求建設一批能與國際接軌的先進的實驗室、教室、辦公樓等。至此,各地高校紛紛出現了許多的智能建筑。但無論校園建筑類型多樣,類別多樣,但都得施行對應的控制措施。如對于特殊建筑,應當按智能建筑的要求進行設計,至少應當留有數碼控制的發展余地,以滿足長遠發展的要求。對于一般建筑,也可按不同情況考慮數碼控制,至少在方案階段應該加入弱電系統設計的內容,以適應網絡時代校園功能的變化,如教學研發與生活區域界限的交融,圖文信息中心的布局,非課堂教學活動的組織及安排等。
2.3綠色建筑
綠色建筑突出在“和諧”二字上,指的是注重的是人與自然的和諧、人與人的和諧以及人自身的和諧。它重在“綠”字,首先,建筑周邊的道路、場地、庭院要最大限度地綠化,并納入校園綠化系統,提高綠化比重。非特殊情況下,應避免使用人工草坪。此外,要提高可滲場地與道路的比重,如植草磚、塊石鋪筑,以保持水土生態平衡?!熬G”其環境是基礎,就建筑本身而言,在設計初期,要做到因地制宜,對于成材的樹木,伐不如移,移不如不移;對于坡地、臺地、山地,要因勢隨形地布局,減少挖、填的土方量;對于已有的水面, 則盡可能地結合校園環境設計,使其成為校園一景。這一方面降低了成本,另一方面使建筑與周圍環境融為一體,豐富了校園景觀。其次,建筑設計要保證良好朝向,盡可能自然通風和采光是其基本要求。當然,建筑材料的選擇也是綠色建筑考慮的范疇之一,要優先使用地方建材,體現地方特色,降低建筑成本,適當運用高新技術和節能材料。
單體把握
前述的規劃目標與建筑理念,均屬于把握原則的范疇。在實際工作中,更多的工作是單體設計與評審。筆者認為,將各建筑在校園中進行正確的定位以外,更具體的工作是按各建筑的特點,進行相應的處理。下面以四種單體為例進行簡要的說明。
3.1教學樓
3.1.1教學樓都是框架建筑,其底層如能架空,可解決停車及設備用房的問題。公共教學與基礎教學可分別集中。但是,專業教學應當分散到各學科組群的建筑中去,各學科的專業樓群應當毗鄰基礎教學區,做到各部分既有相對的獨立性又便于相互聯系。如前所述,現在多數大學采用連廊的方式將教學區組織在一起,它既整合了建筑群又方便了各專業的交流與聯系。
3.1.2門廳、過廳、走廊應有顯示教學樓區間設置和動作狀態的查詢系統、磁卡電話、飲水設備、小賣等。增設展示及交往功能,上述部分的面積應適當加大。此外,還可以增加必要的交往休閑空間,方便師生交流,創造富有情趣的空間壞境。
3.1.3教室要有良好的通風、采光,并努力創造最佳視聽環境。特別是多媒體教學室,語音室、CAD教室以及遠程教學室等,都應當根據其各自具體的特點與要求,提高設計的技術含量,進行科學的裝修,而不是僅僅滿足于外觀。
3.2圖書館
3.2.1設計要注意流線的復雜性,借、還、閱以及報告廳、展覽廳和辦公室要合理分區;以開架閱覽為主。考慮到可能的人流量,書庫可適當縮小,展示與交流空間適當加大?;镜氖嵌鄬哟蔚拈営[與研究空間的設計,保證創造一個寬敞、安靜的環境。設計同時要注意報告廳和展覽廳的多功能性和開放性。
3.2.2采取“模塊化組合”,統一荷載、統一柱網、統一層高。柱網尺寸以7.2M―7.5M為宜,層高以保證凈高2.8M―3.3M為宜,荷載以500―600KG/為宜。模數化設計的特點具有顯著的靈活性、適應性和可持續發展性。21世紀,模數化的設計思想與計算機多媒體技術相結合,將有更廣闊的發展前景。
3.2.3要為數碼化與網絡化創造良好條件,增加查詢及指示系統以及必要的生活服務設施。
3.3實驗室
3.3.1功能布置上應注意對廢氣、廢水、噪聲、光污染以及有害物質的處理。有重型設備或層高較大的實驗室宜布置在底層或單層建筑中。有干擾源的實驗室單獨布置在偏僻的地方。產生有害氣體的實驗室布置在上層。排放污物與液體的實驗室布置在下層。
3.3.2設計固然從近期使用出發,但也要考慮到遠期發展變化,包括對遠期開發的項目的用地以及可能產生的污染等的預見,留有余地并防患于未然。
3.3.3重視實驗室向社會開放的需要。高校的科技產業應與社會發展相契合,一方面可共享社會信息、設施和資源;另一方面,高校對新產業新技術的開發最終必然以投入市場為目標,不能與社會發展脫節。
3.4學生宿舍
3.4.1采取彈性設計,教育部提的標準是“4.2.1”(本科生4人/間、碩士生2人/間、博士生1人/間)。按目前經濟條件,部分高校增加一種過渡性的6人間。其平面參數取3.4M×6.6M。由于4人間取3.4M×4.5M,衛生間參數是2.1M。因此,這也是為目前的6人間在今后改造成4人間創造條件。
3.4.2考慮到舒適衛生條件,要注意采光與通風。宜坐北朝南設置。其中衛生間不論是放在陽臺一側,還是放在走道一側,都要有良好的通風。特別是后者,應增加拔風井排氣等設施。
3.4.3增加必要的輔助房間,如洗衣房、電視室、多功能活動室、會議室等。這些房間既可以放在半地下室,也可布置在連接體部位。同時,體育健身設施也要就近布置,若在室內設置,可考慮規模較小的乒乓球室等,也可布置在屋頂花園。
結語
臺灣一位學者在專門研究高校園區規劃與建設時引入了“Contextualism”概念,并形成中文術語即:“涵構”。筆者的理解是:“涵容兼蓄,自然散構。”高校園區的規劃與建設如能做到這一點,將會有所突破。
參考文獻
【1】 王建國.從城市設計角度看大學校園規劃.城市規劃,2002(5)
【2】 何鏡堂.當前高校規劃建設的幾個發展趨向.新建筑,2002(6)
【3】 向科.當代大學校園建設的回顧與展望.新建筑,2006(10)
篇3
【關鍵字】生態型;校園規劃設計
引言
進入21世紀,隨著科學技術突飛猛進,人們在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水平得到不斷提高的同時,對人居環境質量亦不斷提出新的更高的要求和標準,把經濟、社會、資源與環境視為一個密不可分的,以人為中心的復合環境。對于我們來說,其理想的環境應該是一個與大自然和諧發展的空間,是一個以人為本,創造寧靜、優美的自然生態空間。人們在其中學習和居住有一種歸屬感、安全感、舒適感,起到有利于改善城市生態環境,重塑城市自然生態的功能和作用。
近些年,國家提出“科教興國”戰略決策的實施,為中國高等教育帶來了大好的發展機遇,由此也引發了發展高校新校園建設的熱潮。本文著重運用生態學原理到校園規劃設計的工作中,探索能夠適應21世紀生態文明時代要求的生態型校園規劃設計的思想,指導學校走“以人為本”的環境生態化,符合學校建設百年大計的新型生態型校園之路。
第1章
生態型校園規劃設計綜述
21世紀是回歸自然的世紀,隨著城市的進步,現代化交通的發展與城市地域不斷擴張,加劇著城市生態環境的惡化,如大氣、河川污染及熱島效應等不良現象接踵而來,人居環境矛盾突顯……。城市漸漸成為了鋼筋混凝土的森林,人們渴望綠地、渴望森林、渴望回歸自然,城市生態建設已成為人們關注的焦點。校園作為城市的組成部分,同樣重視生態建設,生態型校園規劃設計已成為今后校園規劃設發展方向。
1.1 校園規劃設計的特點
校園是育人的環境,是培養學生具有健康的體魄、豐富個性的空間,它應使受教育者感受到一種個性成長的需要和心靈成長的力量。它應是積極向上、充滿知識和趣味的室外大課堂。校園環境應寓教于綠、寓教于樂。它應創造良好的人文環境、自然環境。
校園規劃設計是要給青少年創造一個積極向上、和諧美麗的環境,使它既有視覺效果,又會使置身于此環境者產生心理聯想,它尤如一個無聲的課堂。在這大自然的課堂里,一花一草一木都孕育著豐富的思想內涵,有著高度的啟迪感。它們對青少年的道德、品格、修養無時無刻不在起著潛移默化的影響。
校園中良好的教育環境、自然環境,能滿足他們生理及心理上的要求,從而使學生心地平和、情感端正、使其個性得到全面和諧地發展。根據校園的具體情況將其劃分成不同功能區,并發揮各自的作用,為師生服務。
1.2 生態型校園特點
通過道路、建筑物、植物的合理規劃布局,營造出生態環境優越的綠色網絡體系,更適合師生的工作與學習。
生態型校園應具備以下的特點:
校園規劃布局合理,功能分區明確;
校園道路系統完善,便捷,步行空間與非步行空間關系處理得當;
建筑物盡量選用新型環保、節能無公害材料;
校園內部綠化自成網絡系統,具備自我調節、發展、循環的功能;
綠化植物豐富多彩,力求做到四季有花,四季常青,達到以點帶面的綠化效果。同時多采用對人體有益的植物,創造一個良好的校園環境。
生活服務娛樂設施齊全,方便師生購物與休閑;
整個校園具備良好的采光通風條件;
校園采取先進技術和嚴格、科學的管理方法,對校園內的空氣、噪聲污染、垃圾處理、污水排放等進行監控,污水、垃圾等有害物質的收集與處理符合國標。使校園內形成一個清潔、優美、生態良性循環的學習、生活環境。
1.3 生態型校園規劃設計的基礎與條件
校區基地環境、土壤、氣象、地質、水文等自然條件與社會經濟條件。
第2章 生態型校園規劃設計的內容
2.1 規劃設計的思想
通過環境景觀布局,美化校園,裝飾建筑,創造一個以靜為主,具保健功能、凈化空氣功能,建筑似自然生成的可持續發展的生態環境藝術式校園,適合師生工作、學習和生活的良好自然生態環境景觀場所。
2.2 規劃設計的原則
(1)體現園林景觀與生態保健相結合的原則
充分利用具有生態保健功能的植物來提高環境質量,殺菌和凈化空氣,以利師生身心健康。
轉貼于 (2)體現生態環境藝術式學校的原則
在布局上增設建筑和園林小品,強化校園的園林氛圍;在綠化上以常綠樹為主基調,適當穿插四季花卉,力求樹木高低錯落有致、疏密有序,形成優良的植物總體和局部效果,真正達到綠化、美化、凈化、亮化、香化和靜化,從而產生一種安靜優雅的綠化格調。
(3)體現可持續發展的原則
以生態理論作指導,盡可能進行喬灌草復式綠化,增加單位面積上的綠量,以有利于人與自然的和諧,使其可持續發展。
(4)以人為本的原則
生態景觀規劃上要考慮以人為本,體現個性化,這要求:A空間的組織與劃分應依據不同層次需要,組織不同活動空間;B為滿足人們回歸自然的渴望,各種空間中的設施設置、材料質感的應用,景觀的創造應充分考慮人們鐘情于自然的心理需求;C關注人的審美習慣,以園林山水布置景觀,并賦予文化內涵表達思想感情;D綠化植物配置應選擇各種有益于身心健康的保健植物,各種能消除疲勞的芳香植物。比如,園路的設計走向要充分考慮到學生的出入方便,大喬木的位置要考慮到是否影響師生日常生活的采光、通風及安全問題。
(5)平面綠化與立體綠化相結合的原則
做好平面綠化和景觀并進行垂直綠化和布景,同時在一些建筑天臺布置空中花園,組成一些立體圖案,形成立體景觀。
第3章 生態型校園規劃設計的實踐
3.1 概況
西北農林科技大學西林校區是楊凌農業高新技術產業示范區的重要組成部分,占地總面積約80公頃。東臨邰城路,南接陜西省飼料廠,北靠渭匯渠,西面為大片的綠地。整個規劃地被城市主干道劃分為三部分。
3.2 規劃的指導思想
運用生態學原理,力圖在有限的環境空間中解決功能與形式美的矛盾,通過規劃設計改善生態條件,突出以人為本的思想,營造宜人的校園生存環境。
3.3 布局手法
規劃布局手法是條帶加組團的布局方式。
道路交通
設東北兩主入口,并有60M的景觀道通入校園;連接兩次入口的自然環路為車行道(14M),引導車流;教學實驗區道路采用規則式棋盤式布局(7M);學生生活區道路自成體系,各組團均有或縱或橫主路(20M)引向自然式環路;體育運動區道路將各場地整齊分割成各功能小區,相互聯接,并有道路引向主環路。
建筑樓群
教學實驗樓建筑群成條帶狀布置,為東西走向;宿舍樓為組團式布局。
3.4布局結構
總體布局可用“一心三帶四區”來概括。
一心:為核心生態區。其內綠地連片布置,形成整個校區的中心綠島,并與其它各功能區的條帶狀、環狀、團片狀綠地共同組成縱橫交錯的校園綠色網絡系統。它由樹木園、植物園、苗圃三部分組成。樹木園、植物園內樹種繁多,內置花架、鋪裝步道、坐凳;苗圃內設一大型溫室。此區不僅滿足了師生的教學科研需要,而且方便學生課余休息和晨讀。
三帶:全院三條主干道構成一橫一縱一斜三帶。一橫一縱為東、北主入口各寬60m的景觀帶,其兩側配置高大喬木,構成林蔭道,中間為寬20m的綠地,兩景觀帶交匯處為一圓形廣場,其內設置有升旗臺、雕塑以及一圓形禮堂,產生對景的效果。此種設計使入院者視野開闊,心情不受壓抑,并且高大喬木與綠地的規則式條帶狀布局充分體現了高等學府的嚴謹、有序、端莊、優雅的高品位、高質量。斜向景觀帶采用節點呼應手法,大學生活動中心、禮堂、信息交流中心分別位于其起點、中點和端點處,遙相呼應。大學生活動中心有建筑組合成麥克風型,內設影劇院、咖啡廳等活動場所,意寓此為大學生文化傳播地,提高了學生文化生活質量。在信息交流中心旁邊,為園林園藝和校園特色(植物標本館、昆蟲博物館、校史館等)兩大展示大廳,供人參觀欣賞并可由此加深對本校的了解。斜向景觀帶為步行道,植物配置采用漸變式,達到步移景異的效果,使校園景色具有較高的園林藝術水平。
四區:按用地功能不同將其劃分為四個區,分別為:
教學區
由條帶狀的公共實驗區、公共教學區、各院系樓群和圖書信息中心組成。其中以教學樓、辦公樓為主體,并配置雪松和彩色植物圖案。植物配置豐富,裝飾性較強,其目的在于為全校師生教學和學習創造一個良好的環境。
體育活動區
分為對內對外兩部分。對內使用的體育活動區位于校園西面,連片集中布局,通過其間道路分隔成不同的功能小區。以足球場、籃球場、羽毛球場等各類運動場為主體,適當配置耐踐踏的草坪、生命力強的植物,供活動后短暫休息。對外使用的體育活動區,位于規劃地的東北角,由于此地瀕臨城市主干道,交通方便而設在此處。
學生生活區
采用組團式布局,各個組團鑲嵌于大片綠地之間,通過道路、公共綠地,運用藝術手法將其內的建筑和大大小小的空地有機的組合,達到和諧的境界。從建筑的通風、采光、用材,植物的遮蔭、減噪等方面充分體現出“以人為本”的生態型設計規劃理念。組團內又分別包括商業服務中心、食堂、浴室和休息運動廣場,以滿足學生各方面的需求,真正做到以人為本。
教師生活區
位于規劃地的東南部。
篇4
進入21世紀,隨著科學技術突飛猛進,人們在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水平得到不斷提高的同時,對人居環境質量亦不斷提出更高的要求和標準,把經濟、社會、資源與環境視為一個密不可分的,以人為中心的復合環境。對于人們來說,其理想的環境應該是一個與大自然和諧發展的空間,是一個以人為本,創造寧靜、優美的自然環境。人們在其中學習和居住有一種歸屬感、安全感、舒適感,起到有利于改善城市生態環境,重塑城市自然生態的功能和作用。
近些年,國家提出“科教興國”戰略決策的實施,為中國高等教育帶來了大好的發展機遇,由此也引發了發展高校新校園建設的熱潮。本文著重運用景觀規劃設計原理到校園規劃設計的工作中,探索能夠適應21世紀生態文明時代要求的景觀型校園規劃設計的思想,指導學校走“以人為本”的環境生態化,符合學校建設百年大計的新型景觀型校園之路。
1景觀型校園規劃設計綜述
21世紀是回歸自然的世紀,隨著城市的進步,現代化交通的發展與城市地域不斷擴張,加劇著城市生態環境的惡化,如大氣、河川污染及熱島效應等不良現象接踵而來,人居環境矛盾突顯。城市漸漸成為了鋼筋混凝土的森林,人們渴望綠地、渴望森林、渴望回歸自然,城市景觀生態建設已成為人們關注的焦點。校園作為城市的組成部分,同樣重視景觀生態建設,景觀型校園規劃設計已成為今后校園規劃設計發展方向。
1.1校園規劃設計的特點
校園是育人的環境,它應是積極向上、充滿知識和趣味的室外大課堂。校園環境應寓教于綠、寓教于樂。它應創造良好的人文環境、自然環境[1]。校園規劃設計是要給學生創造一個積極向上、和諧美麗的環境,使它既有視覺效果,又會使置身于此環境者產生心理聯想,它尤如一個無聲的課堂。在這大自然的課堂里,一花一草一木都孕育著豐富的思想內涵,有著高度的啟迪感[2]。它們對學生的道德、品格、修養無時無刻不在起著潛移默化的影響。
校園中良好的教育環境、自然環境,能滿足他們生理及心理上的要求,從而使學生心地平和、情感端正、使其個性得到全面和諧地發展。根據校園的具體情況將其劃分成不同功能區,并發揮各自的作用,為師生服務。
1.2景觀型校園特點
通過道路、建筑物、植物的合理規劃布局,營造出生態環境優越的綠色網絡體系,更適合師生的工作與學習。
(1)校園規劃布局合理,功能分區明確。
(2)校園道路系統完善,便捷,步行空間與非步行空間關系處理得當。
(3)建筑物盡量選用新型環保、節能無公害材料。
(4)校園內部綠化自成網絡系統,具備自我調節、發展、循環的功能;綠化植物豐富多彩,力求做到四季有花,四季常青,達到以點帶面的綠化效果。同時多采用對人體有益的植物,創造一個良好的校園環境。
(5)生活服務娛樂設施齊全,方便師生購物與休閑。
(6)整個校園具備良好的采光通風條件。
(7)校園采取先進技術和嚴格、科學的管理方法,對校園內的空氣、噪聲污染、垃圾處理、污水排放等進行監控,污水、垃圾等有害物質的收集與處理符合國標。使校園內形成一個清潔、優美、生態良性循環的學習、生活環境[3]。
2景觀型校園規劃設計的內容
2.1規劃設計思想
通過環境景觀布局,美化校園,裝飾建筑,創造一個以靜為主,具保健功能、凈化空氣功能,建筑自然生成的可持續發展的景觀型校園[4],適合師生工作、學習和生活的良好自然生態環境景觀場所。
2.2規劃設計原則
(1)體現園林景觀與生態保健相結合的原則。
充分利用具有生態保健功能的植物來提高環境質量,殺菌和凈化空氣,以利師生身心健康。
(2)體現景觀型學校的原則。在布局上增設建筑和園林小品,強化校園的園林氛圍;在綠化上以常綠樹為主基調,適當穿插四季花卉,力求樹木高低錯落有致、疏密有序,形成優良的植物總體和局部效果,真正達到綠化、美化、凈化、亮化、香化和靜化,從而產生一種安靜優雅的綠化格調[5]。
(3)體現可持續發展的原則。以景觀規劃設計理論作指導,盡可能進行喬灌草復式綠化,增加單位面積上的綠量,以有利于人與自然的和諧,使其可持續發展。
(4)平面綠化與立體綠化相結合的原則。做好平面綠化和景觀并進行垂直綠化和布景,同時在一些建筑天臺布置空中花園,組成一些立體圖案,形成立體景觀。
(5)以人為本的原則。生態景觀規劃上考慮以人為本,體現個性化:①空間組織與規劃依據不同層次需要,組織不同的活動空間。②為滿足人們回歸自然的渴望,各種空間中設施的設置、材料質感的應用,景觀的創造充分考慮人們鐘情于自然的心理需求。③關注人的審美習慣,以園林山水布置景觀,并賦予文化內涵的思想情感。④植物配置選用有益于身心健康的保健植物,各種消除疲勞的芳香植物[6]。
2.3規劃理念
通過環境景觀布局,美化校園,裝飾建筑,創造一個以靜為主,具有保健功能,凈化空氣功能,建筑自然生成的可持續發展的生態環境藝術式校園,適合師生工作、學習和生活的良好生態景觀場所。
根據功能定位,景觀規劃設計的理念確定為:環境效益上追求大生態;綠化布置上追求大綠化;藝術構思上追求大景觀?;径ㄎ?“大學之道:在明德,在親民,在止于至善?!?/p>
現代教育思想認為:教育的最終目的不僅僅是傳授知識,更重要的是培養學生掌握知識的技能和方法。大學不僅提供用于傳授知識的課堂,還必須提供交流思想、表達情感、啟發智力的場所[7]。隨著知識經濟與網絡時代的到來,現代教育已實現從“應試教育”向“素質教育”的轉變,大學的職能已有了新的內涵:綜合教育治學場所;科技研發中心和綜合發展實驗室;社會文化和人文精神的藝術展示中心。
3校園景觀設計決定因素
3.1氣候
氣候包括溫度,濕度,降水量,風速風向和日照時間,日照強度。氣候是影響植物生長的自然環境。
3.2規劃
規劃有助于設計形式區別化的調查。中心區要求景觀形式和特征持久耐用,并且具有紀念性意義。而學生宿舍區以寧靜,安全,社區形象為特征,運動場和娛樂場按游戲和競賽規則設定其大小布局,停車場可以按規定標出管理區和便利區。
3.3環境適應性
環境適應性同樣重要,因此也是一個設計決定因素。設計樹木和草坪都要考慮生態問題。草坪就是校園的象征。要避免使用單一樹種,苗圃盡量多樣化。
3.4校園的面積,布局與周圍環境
比例,周圍環境,面積,布局是重要的校園景觀設計因素。校園景觀不是抽象的,而是有形的[8]。校園所在地的面積,布局及周圍環境的特征是決定校園景觀的要素。
3.5風格
無論是校園整體景觀還是局部景觀,風格的選擇是設計的一個決定因素。從風格上講很少有校園是單一形式的。各部分景觀表達形式各不相同,風格上的多樣性也許具有教育價值。
3.6植被
氣候影響植物的選擇和利用,每一種植物都有其獨特的形狀,外觀,顏色和質地。研究它們的特性,把設計理念與實際的視覺效果結合起來。樹和草是校園景觀中必不可少的。樹木是“健體強身,放松神經和刺激靈感的工具”。綠色植被在校園景觀設計中充分發揮其應有的作用[9]。排列成行的樹木能清晰表明大路,小徑,界限的位置與方向。如果恰當選取樹木,校園路線會更加明晰。在校園周圍種植的樹也許會像綠化帶一樣的密度,但樹木形成的屏障可降低噪音,如同懸浮粒子過濾器一樣提高空氣質量。樹木能加強建筑群的整體結構感,無論是按傳統還是現代的觀點,校園樹木都是重要的組成部分。
4結束語
校園環境要求完整性、穩定性和統一性,要求一種具有嚴格理性和有意義的設計。校園環境應是恬靜和充滿文化氣息的空間,它的設計應創造一個戶外學習、休息、思考、交流和集會等適應學生要求的活動場所。現代教育理念提倡以人為本,注重功能、技術和使用特點,打破對人發展的禁錮,解放人的個性,由重“教”轉到重“學”上。校園規劃設計應本著人本主義原則、生態優化原則、創新開放原則及地方性原則等理念,為學生提供表達情感、啟發智力、培養興趣、提高素質的場所。
〔參考文獻〕
[1]理查德P多貝爾.校園景觀———功能•形式•實例[M].北京世紀英聞翻譯有限公司譯.北京:中國水利水電出版社,2006.
[2]李學忠.景觀設計[M].臺北:六合出版社,1998.
[3]張國強.風景園林設計———中國風景園林設計作品集粹[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03.
[4]戴志中.高校校前空間[M].南京:東南大學出版社,2003.
[5]楊志疆.當代藝術視野中的景觀[M].南京:東南大學出版社,2003.
[6]《校園景觀與綠化設計》編委會.校園景觀與綠化設計[M].長
春:吉林文化音像出版社,2005.
[7]周逸湖.高等學校建筑規劃與環境設計[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1994.
篇5
關鍵詞:功能區規劃;成長成才;江蘇大學;校園規劃
上世紀90年代開始,在國家“共建、調整、合作、合并”方針的號召之下,全國各地高校的校園建設熱潮迭起,涌現出一大批大學城和大學科技園,校園規模不斷擴大。如南通大學、上海大學、揚州大學,其中也包括本文研究的的江蘇大學。一方面,擴展并校、舊校區再開發、聚集為大學城等方式實現了資源的集約化管理,提高了高校綜合實力,也為中國高校的發展建設提供了新的契機和條件;而另一方面,這種趨勢也使得部分短時間建設的大學過分強調校園規模和辦學條件,在片面追求招生人數和就業率指標的趨從下,新老校區之間銜接、大學建設的內涵、校園使用和管理等問題未能充分與大學生成長、成才等問題相匹配。
實際情況說明,大學功能區的布局是否合理在很大程度上影響大學生的成長、成才。因此,本文將以江蘇大學為研究對象,通過與其同宗同源的南京大學等學校的對比,為江蘇大學功能區分布的不足之處提出一些建議,以供江蘇大學及其他學校擇優采納。
一、江蘇大學發展歷史概述
江蘇大學的前身是鎮江農業機械學院,創建于1960年。1963年6月,吉林工業大學的排灌機械專業和排灌機械研究室從長春遷至鎮江,并入鎮江農業機械學院;1970年9月,南京農學院農業機械化分院并入;1982年8月,經機械工業部批準,改名為江蘇工學院;1994年1月更名為江蘇理工大學;1999年1月更名為江蘇理工大學;2001年8月經教育部批準,江蘇理工大學、鎮江醫學院、鎮江師范??茖W校合并組建成為江蘇大學。
江蘇大學與南京大學、東南大學等學校同宗同源,辦學歷史可追溯到1902年劉坤一、張之洞、魏光燾等在南京創辦的三江師范學堂。
二.江蘇大學整體功能區分布概述
江蘇大學是以老校區基礎建設規劃新校區,新校區整體規劃突出“以人為本”的設計思想。南面是以三江樓、三山樓為代表的教學區,包括各學院辦公樓、實驗樓還有學工辦公樓;而生活區則主要集中在北面。在規劃上體現了“整體分布、分期實施、有序生長”的思路,新校區形成了“軸線――組群――節點”的空間結構,為校園發展提供了明確的脈絡,教學區、生活區建筑沿著軸線集中緊湊布局。江蘇大學新校區保留了原有地址上兩條南北走向的山體,三條主干道基本依照山體走向而建。另外,新校區的景觀環境設計著重于對原有生態環境的保護和新環境的創造,建筑的集中布局最大程度地保留了原有的自然要素,通過巧妙整合基地內的草地、山林、池塘水面,實現校園內部生態環境的最優化,形成了疏密有致、立體生動的校園空間特色。
圖一:南京大學校園分布圖 圖二:江蘇大學校園分布圖
圖三:南京大學校園風景 圖四:南京大學校門
圖五:江蘇大學教學樓(三江樓) 圖六:江蘇大學內部風景
三、江蘇大學功能區分布與南京大學鼓樓校區的對比
1.教學區和宿舍區的分區
南京大學鼓樓校區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金陵大學舊址所在地。1952年南京大學由四牌樓遷往鼓樓辦學,鼓樓校區也成為南京大學主校區,直至南京大學仙林校區啟用。
從地圖上看,鼓樓校區分為教學區和宿舍區兩部分,學生宿舍區和教學樓區之間有一條外面的馬路,將宿舍區和教學樓區分成了兩部分。宿舍樓區安排較緊湊,宿舍與宿舍之間由步行小道分開。宿舍旁邊設有餐廳和浴室,這在很大程度上方便了學生的生活。
教學樓區主要建筑有小禮拜堂,由中國建筑師齊兆昌、美國芝加哥珀金斯建筑師事務所共同設計。禮拜堂,現稱大禮堂,由美國珀金斯建筑事務所設計。塔樓,名為北大樓,由美國建筑師司邁爾設計等,這些樓中西結合,既有西方韻味又不失東方本色。后增加化學樓、文科樓等現代樓層較高的建筑樓。古典的現代的不一而足、相映成趣。
由于江蘇大學本科生和研究生都集中在同一區域內,集中人數過多。從兩所大學的地圖上不難看出,南京大學鼓樓校區相比,江蘇大學宿舍區分布較散較多,并且由于地勢原因,研究生宿舍樓建在坡上。由于學校的不斷進步與發展,江蘇大學已經有理工科高校逐步發展成為一所綜合性大學,學校也在不斷地擴建之中,教學區主要以新建筑為主。主要建筑有:三江樓,三山樓,圖書館等。其中三江樓是我校標志性建筑,有19層之高。
2.校園道路
由于地處市區中心,南京大學鼓樓校區內的道路大多較狹窄,道路兩旁都種有梧桐樹,成為林蔭大道,漫步其中成為了一種享受,給學子帶來自然的氣息。
當然,校內也會有機動車通行,但是校內對機動車管制較嚴格,更多的是非機動車或者是步行。這在一定程度上照顧到了學生的安全。
由于地勢問題,江蘇大學內陡坡較多,再加上校內人數較多,江蘇大學內建有三條通過全校的主路,道路較為寬敞,可供機動車和非機動車通行。由此也帶來了一些問題。首先,校園內機動車行駛過多,在校園內經常會有機動車超速行駛的情況;其次,校內道路多為陡坡,再加上宿舍區與教學區之間有一定距離,在一定程度上給學生帶來了負擔;此外,機動車校內鳴笛的情況很嚴重,這在一定程度上給學生的學習和生活帶來不便。
3.校園環境風景區
南京大學鼓樓校區的一些建筑注重將環境與建筑融為一體。以北大樓為例,在樓的四周種有很多綠植,而大樓周身環繞著爬山虎,給整座大樓營造出一種自然的感覺,使其更具古典風味。
與鼓樓校區不同的是,江蘇大學更注重于風景的整體性,學校的梅林,櫻花園,山頂花園,后山等形成了特色的風景區,也吸引了游客的關注。而這些風景區,都是和教學區所分離的。
四、可行性建議
本文將以江蘇大學為研究對象,通過與其同宗同源的南京大學等學校的對比,為江蘇大學功能區分布的不足之處提出一些建議,以供江蘇大學及其他學校擇優采納:
學校道理建設應以學生步行為參照,由于本校地勢特殊,陡坡較多,校內主路貫穿整個教學區,校內機動車較多,校內鳴笛現象也較嚴重,這在一定程度上給學生上課、休息等帶來不良影響。此外,很多機動車在校內并未限速,這對學生造成了安全隱患,校園出行很重要,但是安全更為重要,因此建議可以參照南京大學鼓樓校區的做法,校園內應嚴格控制機動車的使用并制定出校內限速、禁止鳴笛等一系列規定并嚴格實行。
由于地理原因再加上校園內人數較多,學校構建應該更加緊湊,不要一味求大,過大的校園面積不僅不方便學生出行,而且會使學生產生懶惰心理。
教學樓樓層不應過高,就江蘇大學三江樓為例,三江樓高19樓半,很多學生上課需要到較高樓層,造成上課前樓梯堵塞,電梯負荷過大等問題,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安全隱患,一旦發生危險,非常不利于疏散人群。
4.自習室的分布不要過密,建議在宿舍區域內分布自習室,方便學生自習。
五、結語
美國總統托馬斯?杰斐遜說過:“大學不應該是一座孤零零的房子而應該是一個村落,那種試圖從一開始就建造一座能容下整個機構的大樓的做法是不可取的?!蔽幕谴髮W時代的綠洲,而校園環境也是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所以在我們建設規劃學校功能區是應更多的從人性化的視角出發,不要過多求新求異,我們應該更多的從有利于學生成長成才的角度出發。一個校園的成功,一方面需要校園功能區分布以人為本的統一規劃,另一方面也需要時間的積淀。如何將大學教育理念同校園功能區合理規劃設計結合,這是需要我們不斷探索和研究的。
參考文獻:
[1]壽勁秋.基于學生行為的大學校園集約化規劃策略研究[D].華南理工大學,2014,(4):54-58;
[2]何鏡堂.當前高校規劃建設的幾個發展趨勢[J].新建筑,2002,4;
[3]Richard P.Dober.Campus Landscape[M].Copyright by John Wiley&Sons,Inc.U.S.A,2000;
篇6
關鍵詞 和諧公園;規劃設計;特色;原則;河南新鄉
1建設城市公園的必要性
1.1是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全面提升城市形象、推動低碳經濟發展的需要
改革開放30多年來,新鄉市的經濟有了長足的發展,文化有了明顯的進步。雖然國家園林城市、國家衛生城市、中國優秀旅游城市均相繼創建成功,但是在城市規模和環境建設方面與周邊同類城市相比仍然相對滯后。無論是從完善城市基礎設施方面看,還是從改善城市人居環境方面看,建設一座位于行政文化中心區域的城市綜合公園都是完全必要的。和諧公園的規劃建設標志著新鄉市的城市基礎設施將跨上一個新臺階,有助于樹立新鄉市良好的風貌與形象。
1.2是進一步強化以人為本、關注民生、改善民生、加快城市化進程的需要
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以及城市化水平的提高,城市框架不斷加大,新增人口大量涌入,新鄉市目前的休閑場所從數量、規模、檔次上來看已不能滿足廣大人民群眾的需要。位于城東新區的和諧公園的規劃建設,將會極大地提高人民生活質量、改善區域生態環境,不僅給市民營造了一個娛樂休閑的好去處,而且給市民提供了一個安全的生存避難空間。
1.3是大力提倡可持續發展、優化土地資源配置、帶動周邊項目開發建設的需要
通過改造已經廢棄的磚瓦窯場和垃圾填埋場,不但合理利用了土地資源,達到資源合理配置的效果,而且提升了周邊土地的價值,從而帶動了房地產等相關產業的發展,創造了新的經濟增長點,形成了社會效益、環境效益和經濟效益共同提升的和諧共融的良好局面。
2城市公園的功能及類型
公園一般是指由政府或公共團體出資建設經營,供公眾游玩、觀賞、娛樂的公共園林景觀綠地。有著改善城市生態、防災避難等作用。我國城市公園一般分為綜合公園(市、區、居住區3級)、專類公園(動物園、植物園、兒童公園等)、花園(專類花園等)3種類型。
此外,還有1種較為特殊的帶狀公園,是指沿城市道路、城墻、河岸等設置有一定游憩設施、公用設施和服務設施的帶狀綠地。
3城市公園規劃設計的原則
3.1以人為本
(1)和諧公園為開放式設計,規劃面積11.9萬m2轉自:http://,其中綠地面積7.8萬m2,水體面積1.2萬m2,硬化面積2.9萬m2。作為城市的綠肺,綠地和水體面積超過了總面積的70%,充分展現著舒適宜人的環境氛圍。
(2)自然起伏的地形塑造、蜿蜒蕩漾的環抱水系、錯落有致的植物搭配,再現了大自然的原生態氣息,令人賞心悅目,神清氣爽。
(3)貫通全園的瀝青砼環形主路、曲徑通幽的透水磚小路、樸實無華的天然山石鋪裝、以及看似隨意的草間汀步,順暢地組織著游人的交通流線。
(4)布局合理的坐凳、路牌、娛樂設施、健身器材,以及新穎別致的公廁、涼亭、親水駁岸、情景雕塑,也都時時處處體現著為“人”服務的宗旨。
3.2地方特色
城市公園不僅是塑造自然美和藝術美的空間,更是一座城市歷史文化和地域文化的載和表征,是城市記憶的一部分,應該充分體現出濃郁的地方特色,即社會特色和自然特色[3]。
(1)城市公園應突出其地方社會特色,即突出其人文特性和歷史特性等。城市公園建設應繼承城市本身的歷史文脈,適應地方風情民俗文化,突出地方建筑藝術特色,這樣才能增強公園的凝聚力和城市的吸引力。和諧公園的規劃設計非常注重對新鄉市歷史文化素材的挖掘,結合公園具體的地形特點進行合理布局。
(2)城市公園還應突出其地方自然特色,即適應當地的地形地貌和氣溫氣候等。城市公園應強化地理特征,盡量采用富有地方特色的建筑藝術手法和建筑材料,體現地方山水園林特色,以適應當地氣候條件。和諧公園的規劃設計利用現代的藝術手法,充分結合本地情況,因地制宜,努力打造地方自然特色突出的現代化城市公園。如80%以上的植物選擇鄉土樹種;園內多處采用當地太行山特有的青石和紅砂巖或鋪路或立景,尤其是入口處矗立的長約6m的整塊紅砂巖點題景石,上刻著名書法家侯德昌先生遒勁有力的“和諧”二字,更顯出一種渾厚與大氣。
3.3突出主題
(1)新鄉市和諧公園以“自然生態,和諧共融”為規劃主題,秉承“構建城市自然美景,承載百姓和諧生活”的設計理念,通過廣場、噴泉、雕塑、小品以及水系景觀等園林要素,形成了“園內有山、山上有林、林下有水、水中有魚”的和諧景觀。如惹人憐愛的童趣小品、催人奮進的原陽鼓舞、親水設計的自然駁岸、寓意深刻的主題雕塑,巧妙地塑造了一座融自然美和藝術美于一體的開放式生態空間。
(2)凝聚整個公園靈氣的環抱水系以“瀑、澗、溪、湖”等形式,自西北流向東南,由最低處經過凈化處理后重新輸送回水源處,在給游人帶來不同觀賞感受的同時,也完成了自身的生態循環。
(3)高高聳立在全園最高峰上的主雕塑,是4只和平鴿與新鄉市市花——石榴花的抽象造型,寓意著新鄉市“厚善、崇文、敬業、圖強”的城市精神,展現了與時俱進的時代風采。坐落在公園東南角下沉式廣場的副雕塑,是由刻有體現仰韶文化發展繁榮的回形文字與多種字體的“和”字巧妙組合而成,表現了新鄉市源遠流長的人文脈絡。特別是位于中軸線上采用古代竹簡形式雕刻的《新鄉賦》,則完美詮釋了出自《左傳》的“如樂之和,無所不諧”所表達的千百年來國人對和諧社會的一種向往和追求。
3.4協調發展
(1)城市公園是城市中2種最具價值的開放空間之一,是表示城市整體環境水平和居民生活質量的一項重要指標,是城市中人與環境互相協調的標志,也是城市生態環境穩定和發展的基礎。對于這種最能反映現代都市文明魅力的開放空間,應予以優先的開發權。
(2)城市公園規劃建設是一項系統工程,涉及到建筑空間形態、園林綠化布局、道路交通銜接等方方面面。在進行城市公園規劃設計中應時刻牢記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環境效益兼顧的原則,切不能有所偏廢、厚此薄彼。
結語
作為現代化的城市公園,和諧公園的規劃設計符合長遠發展的戰略思想,以地方文化為背景,以全新的歷史文化內涵和鮮明的時代特征為表現形式,為新鄉市民營造了一座融人文景觀與天然雅趣為一體,納地域特色和城市精神于一園的怡人佳境。作為城市綠化美化、改善生態環境的重要載體[5],為大眾提供了身心愉悅空間,在改善現代化城市和居住環境方面有著十分重要的作用。
參考文獻:
[1]閆洪杰;;城市公園景觀設計與老人需求的適配[J];北京園林;2011年02期
[2]馬蕓;;民間藝術在城市公園中的表達[J];山西建筑;2011年28期
[3]黎洪根;;廣州市海珠區龍潭果樹公園景觀設計[J];廣東建材;2011年07期
[4]葉賀新;;淺談小區規劃和景觀設計的重要作用[J];現代園藝;2011年13期
篇7
關鍵詞:園林;城市規劃;景觀
中圖分類號: TU984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一、園林風格形成與發展的背景及意義
1、我國園林風格的概念
我國是世界上最早興建園林的國家之一,園林藝術至少有三千年的歷史。經過長期的探索與創作,中國園林無論在單體設計,群體組合,總體布局,空間處理,建筑與園林環境的結合等方面,都有了一套相當完整的成熟經驗具有高超的藝術水平和獨特的民族風格,在世界園林中享有極高的聲譽。我國的山水園林理論及其創作實踐,不僅對日本,朝鮮等亞洲國家的園林藝術創作,都產生過深遠的影響。
關于“中國園林”張家翼先生是這樣定義的:“以自然山水為主題思想,以花木,水石,建筑等為物質手段在有限的空間里創造出視覺無盡的,具有高度自然精神境界的環境。”中國園林的分類,按性質常被分為四大基本——類型以北京為中心的皇家園林,以長江中下游為中心的私家園林以及遍布祖國大地的寺觀園林和風景名勝園林。
2、我國園林風格的發展背景
元建大都后,城內外漸有私園構筑,明清時興建日盛,成為明清北京宅園。明清宅園的園主有較高的政治地位和富裕的經濟條件。即使是在野政客,也多和當朝政治息息相關。宅園的設計思想,除了為滿足物質和精神的享受而建造“城市山林”外,還追求氣派,以顯示政治地位。這和江南宅園追求超凡脫俗的意境有明顯的不同。
宅園布局受四合院建筑和宮苑影響,園林空間劃分數量少而面積大,常用中軸對稱布局。如恭王府的主要空間劃分不過五六個,花園的布局有明顯的軸線貫穿。
園林以得水為貴,宅園的選址大多在靠近水系的地方。明代北京西郊海淀一帶是私人別業集聚之區,至清代大部分改為宮苑;以后高梁河水系的積水潭、后海一帶,私人宅園逐漸增多。城內宅園缺乏水源,一般僅挖小池,以所得土方堆土山,體量也不大,常摹擬大山的余脈或小丘。疊石亦多為小品,偶得奇石就獨立特置供欣賞。
3、我國江南園林風格的特點
通過對杭州園林具體藝術手法的分析研究,挖掘其自身所蘊涵的豐富的文化內涵,并將其歸納為四種藝術精神群體,自然人文和追求意境的精神,著眼于繼續基礎上的發展。
江南的私家園林是以開池筑山為主的自然式風景山水園林。在用地有限缺乏真山真水的環境之中,通過“寫意”的手法再現自然山水,把大自然的美景模擬,縮小在不大的面積內,追求空間藝術的變化,講究細部的處理和建筑的玲瓏精巧,風格素雅。
二、園林在城市景觀規劃中的作用
隨著人類的不斷進步,居住環境日益城市化。城市,是人們集中生活和工作的環境。城市景觀規劃設計便是改造自然,創造集中的人居環境的做法。隨著人類對居住環境要求的不斷提高,在城市化的京城中,就必然包含有人工重建城市自然生態環境,使城市人群更貼近自然而生活。如何才能將于自然分離的城市通過人為的手段有機的融匯到大自然中,成為城市規劃中的重大課題,而這一課題的實施,有賴于園林規劃設計的再創造。在城市中營造園林,將自然景觀融入到人造環境中,使之成為一個自由、合理、平衡的新的生活空間,這種自然回歸力一直在有力地抗衡著城市與自然彼此疏離的傾向。這樣,園林已僅僅是高人們休憩、娛樂、觀賞的場所,而必須同時考慮到城市居民的生活需求及對社會功能的滿足和現實。園林,在為人類的活動環境創造美景的同時,還必須給予城市居民以舒適、便利和健康。這一設計理念的提出,使園林規劃設計被提高到了一個前所未有的深度和廣度。
1、將園林設計運用到景觀規劃中,創造良好的城市生態環境
現在所提出的生態園林城市,屬于“大園林”的概念,出發點是建立在保護、建設和完善大城市的共識之上,其歸宿是追求與自然和諧的共存環境。生態園林城市強調人與城市、自然與社會、現在與未來的相互依存和共生。生態園林城市的要求是:經濟繁榮,市民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富足,衣食住行方便,城市建筑及構筑物與自然環境有機融合,合理分布,相得益彰,人與動物相親相近,和諧共存。特征是到處綠蔭掩映,風清水凈,樓臺與山水相依,人類與花鳥為伴,充滿詩情畫意和生機活力。生態園林的基本理念在于創造多樣性和自然生態黃環境,追求人與自然共生的樂趣,使人們在親近自然、享受自然的過程中,認識到生態環境的重要習慣。
2、以人為本是21世紀城市規劃的主旋律
所謂“以人為本”就是要充分考慮人類的基本需求與行為特征,尊重人格善解人性。園林設計的“以人為本”,就是要隨著現代環境運用的發展,不斷注入新的景觀環境內容,其要點是要從人類的生理感受出發,根據自然界的生物學原理,利用陽光、氣候、土壤、水體等自然和人工材料、創造令人舒適的環境。
景觀是自然與文化生活系統的載體,景觀生態規劃需要運用多學科知識、綜合多種因素,滿足人類各方面的需求。例如水生植物景觀不僅要具有觀賞和美化肩頸的功能,其豐富的種類和用途可為科學普及、增長知識的活教材。
三、建設園林城市的措施與對策
1、加強都市公園規劃與建設
生態保護首先是整治環境污染。另一方面,應加強綠地建設,綠色植物及其群落是城市生態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通過光合作用、蒸騰等生理、生化過程改善小氣候,達到冬暖夏涼;增加空氣濕度、制造氧氣,吸收有害氣體,滯沙,防御風沙,減低噪聲,防治水土流失,涵養水源,從而維護城市生態平衡。
都市公園式綠色建設最多、綠色植物及其群落最集中的地方,因此,加強都市公園規劃與建設,是城市景觀規劃的主要措施。
2、控制用地性質,增加綠地面積
城市綠地系統規劃,是城市總體規劃中的一個必不可少的組成部分。對城市綠地的發展提出總體目標和要求,并對城市的各類綠地進行規劃布局,從而控制城市綠地的建設和發展。堅持綠地系統規劃和城市總體規劃同步實施,是加速發展城市園林綠化的關鍵。
3、合理進行植物配置,提高綠地中的綠量
在城市不用性質的用地中進行植物配置,應根據用地性質、建筑物的功能和營造景觀的要求以及各地的氣候變化特點,合理選擇綠地的整體設計風格及樹種,力求做到適地適樹,科學合理地配置植物,是豐富的植物群落組成多樣的園林空間和園林景觀,達到既綠化美化又改善環境質量的目標。
參考文獻:
[1]何方,葉楓.創建深圳城市中心區“活的綠色自然博物館”—蓮花山公園總體規劃思想,中國園林.2003.6—13.
篇8
關鍵詞:南山公園;規劃建設;改造;設想
Abstract: Nanshan Park Yantai city is a comprehensive tourist resort, after thirty years of development has begun to take shape, but relative to Yantai city construction, the park development is obviously lagging behind. Nanshan park planning and construction has been imminent.
Keywords: Nanshan park; planning and construction; reform; idea
中圖分類號:TU986
南山公園是煙臺市區一處綜合性游覽勝地,坐落在市區南山的臥龍崗上,經過三十多年的建設發展已初具規模,已形成由動物園、游樂園、植物園三大特色園組成的煙臺市最大的綜合性公園,但相對煙臺城區建設,公園的發展則明顯滯后了。市區新建的濱海廣場和海岸路已成為市民爭先游覽的好去處,尤其是煙臺市已獲得全國最佳魅力城市和全國文明城市的殊榮。因此,被譽為城市會客廳的南山公園,其規劃建設已迫在眉睫。以下我們針對南山公園建設發展的問題提出幾條規劃建設意見。
1、近幾年已取得的建設成就
1.1 公園東門與勝利南路成功對接
勝利南路于2007年建成通車,南山公園東門與勝利南路之間的直線距離僅有400米,兩者之間本來就有一條狹窄土路相連,現如今已對原路進行了拓寬和硬化,路兩側進行了綠化改造,成為一條優美便捷的觀光大道。為市民游園提供了捷徑,同時為公園增加了客流和人氣。
1.2 公園東門停車場已建成并投入使用
南山公園原僅有公園北大門廣場一個停車場,廣場即作為停車場,又是游客通行的通道,在節假日期間,根本滿足不了游客停車的需要,并且造成廣場外環山路的交通擁堵迫切需要增加停車場的建設,緩解游客停車的壓力。公園原先在地震局北面平整出一塊場地用來臨時停車,但該場地沒有硬化,陰雨天無法使用?,F今已將東門停車場進行了拓寬和硬化并與連接路的建設融為一體,是公園建設的點睛之筆,公園東門現今已和北大門一樣成為游客入園的便捷通道。
1.3 動物園改造初見成效
2006年新建了百鳥園,2008年新建了猛獸區,2009年新建了草食區,2010年新建了小猛獸區和熊池,2011年修建了靈長類區和動物園大門,2012年至今動物園的改造又停滯了,剩余的場館繼續改建和擴建。
改造后動物園一角
1.4 游樂園建設已成規模
2004年南山公園擇址新建了游樂園,新上了碰碰車、豪華轉馬、美人魚、腳踏車、彎月飛車、動物王國 、攀巖等游樂項目,2009年又新上了激流勇進和過山車,現在的游樂園初具規模,已成為游客放松心情的理想場所。但是同煙臺的城市建設相比,游樂園的建設還是滯后,還需增加游樂設施和服務場所,滿足游客需要。
2、亟待解決的問題和規劃建設意見
2.1 虎巖山的開發建設
虎巖山位于南山公園的東部,占地50150平米,虎巖山在1990年后進行過數次綠化整治,但一直沒有太大的改觀,現在幾乎成為一片荒山。經過實地考察,現在的虎巖山栽植有大量的石榴樹,我園準備將此處規劃建設為石榴園,擴大石榴的栽植面積,增加石榴品種并修建賞園的園路和建筑小品,使其成為獨具特色的品種園,現在緊鄰虎巖山的東門連接路和停車場已建成,到那時改造后的虎巖山將成為南山公園的亮麗風景線。
2.2人工湖改造的初步設想
南山公園是市區幾大公園中唯一有大型人工湖的,水體面積47500平米,這也是南山公園一大優勢,目前人工湖還存在如下問題。
2.2.1 人工湖的水源和水質問題
南山公園人工湖現狀
因人工湖修建時湖底采用防滲膜,此湖可以說是一潭死水,原先人工湖的水源來自新亞集團的污水,雖然水質差,但水量充足。后來市排水處對進湖污水進行了雨污分流處理,使污水流入市區西南河總排污管道。如今人工湖的水源主要是雨水,因為靠天,水量時多時少,再加上湖底滲漏嚴重,因此,在水源問題難以解決的情況下,人工湖防滲保水工程顯得尤為重要。
2.2.2人工湖缺少必要的水上建筑設施
原來規劃的人工湖有水榭、船坊、廊橋等設施,由于歷史原因都沒建成,只需恢復原來設計的水上建筑,并且增加水體綠化,比如在淺灘處栽植荷花,睡蓮,水芭蕉,蒲草等水生植物,人工湖將有更好的景觀效果。
2.3動物園繼續改造和擴建規劃意見
目前動物園還有小動物村和斑馬館尚未改建,這些場館和已建成的區域,如猛獸區、小猛獸區、靈長類區、草食區、熊貓館等場館相比很不協調,急需改造。另外動物園占地面積不足百畝,而整個南山公園的規劃面積為1200畝,實際建成面積720畝,仍有500余畝的后備發展空間。動物園作為南山公園的主打景觀,應在面積上占據較大的比例。另外,隨著我園動物品種和數量的增加,動物的緊張和擁擠狀況日趨顯著,從飼養和觀賞兩個角度考慮,應該擴大我園的動物園面積。
2.4 南山公園內住戶拆遷工程
南山公園內的住戶主要分為兩部分:一是公園北大門路西和虎巖山原西南村的老住戶。二是公園西山和零散住在公園的園林處職工。這些住戶的存在嚴重影響了公園的景觀。因此,公園要發展,要建成一個有影響力的綜合性大公園,住戶的拆遷工程必須解決。
2.5特色植物園的建設
南山公園特色植物園已建成的只有玫瑰園一個,并且在2010年重新進行了整修,園路和建筑小品煥然一新,玫瑰品種和數量也得到補充,現在的玫瑰園已成為公園的亮點。但是相比之下,梅園,櫻花園卻只是雛形,急需改造。梅園只是在棲云閣廣場南坡上散植著幾百株梅花,并擺放些自然石,只能稱得上梅林。建議規劃建設園路和建筑小品,讓其真正成為梅園,讓游客從遠處望梅變成近處賞梅,櫻花園亦是如此。
2.6 整個公園道路建設工程
梅園現狀
由于南山公園的道路還是建園初期的塊石路,經過三十多年的風風雨雨,有些道路已是坑坑洼洼,給游客行走帶來不便。我們規劃建設的意見是,將現今的塊石路更換成大理石路面,那時南山公園寬闊整潔平坦的理石路面,配以優美的園內綠化小品,將為游客提供更為舒適的游園環境。
2.7 原老兒童樂園的改造
由于歷史原因,南山公園1986年建成的兒童樂園已在2001年停止使用。2004年4月在公園東部新建的游樂園已成為南山公園的新亮點。而老兒童樂園如今已荒廢,為了南山公園的整體發展,我們規劃將老兒童樂園建成植物園的一個珍稀品種園。
篇9
關鍵詞:郊野公園 概況 開發策略
隨著城市化進程的發展和人們生活品質的提高,回歸自然,是繁忙的現代都市人所向往的。在城市邊緣區或遠近郊區及鄉村,基于山林、水體等優越的風景資源,規劃建設郊野公園,使其成為城市邊緣區開放空間的一部分,為城鄉居民提供郊野游憩,成為服務于城市和鄉村的永久性公共開放空間,已經越來越受到關注。
一、郊野公園的概念及功能
郊野公園這名稱源于英國,翻譯過來為Country Park。我國的郊野公園始于香港,香港英政府于1976年頒布《郊野公園條例》,將香港40%的土地規劃為郊野公園,但是條例中并沒有對郊野公園作出明確的定義。之后在中國內陸地區如深圳、北京、廈門、南京也叫做郊野公園。目前,郊野公園的定義,暫時還沒有形成一個統一的認識。國內狹義的郊野公園通常指在位于城市邊緣地帶的遠近郊區,具有山體、水體、林地、濕地等良好的自然生態環境和自然風景資源的地方劃定的區域,經過規劃和建設實施,可為人們提供郊外休閑、游憩、自然科普教育等活動的公共性開放空間。廣義的郊野公園包括城市的綠化圈層、綠帶、傳統農田、郊野森林等。
二、橫河基本概況
1、地理位置
廣東省惠州市博羅縣橫河鎮,地處嶺南第一山―羅浮山的北麓,面積240k,常住人口2.7萬,距離縣城30km、距惠州市區50km,距深圳95km,距廣州110km,已被納入了羅浮山風景名勝區的建設版圖。
2、資源條件
橫河鎮生態環境質量位居整個珠三角地區前列,森林覆蓋率達到90%,每立方厘米負氧離子含量高達14.3萬個。區內山水景觀資源豐富,有羅浮山余脈之一的白馬山,主峰海拔800米,山內林豐草密,溝谷縱橫。龍潭森林公園內瀑布成群。有“世界上最美”水廠之稱的景田百歲山礦泉水廠就座落在橫河鎮。顯崗水庫有2/3在橫河鎮內。鎮內的花園村被驢友成為“珠三角的香格里拉”。橫河鎮是傳統的農業鎮,農業優勢明顯,種植了30000畝優質水果、5000畝無公害蔬菜。每逢節假日,驢友自發組隊前往橫河采摘綠色蔬菜和瓜果。橫河是造化賦予的人間仙境,是珠三角地區世外桃源、生態處女地,橫河優美的自然風光和深厚的人文景觀猶如待字閨中的少女,等待世人揭去其神秘的面紗。
三、橫河郊野公園開發策略
1、定位
橫河郊野公園定位為珠三角最大、省內一流、國內知名的戶外運動休閑基地,可創建國家級生態旅游示范區、休閑體驗示范區、科普教育示范區等。
2、規劃開發思路
橫河郊野公園開發建設,采取政府主導、公眾參與的開發模式。由政府建立專門的郊野公園管理機構,統籌規劃設計、土地利用、開發建設、環境保護、游客服務等事宜。
在橫河在城鄉規劃范圍內,在遵守國家基本農田保護制度前提下,優先保護農田和自然生態資源,護農民原有的土地和宅基地,充分利用橫河現有的村道、公共基礎設施、荒山野嶺、森林、水庫、瀑布等,除必要的旅游基礎設施建設和景觀建設外,盡可能減少新增工程建設,可考慮在現有基礎上改建。允許園內有個人土地及其房屋的存在,但限制個人開發建設行為,并引導農民從事不影響郊野公園環境的居住和生產活動,如鄉村旅館、農家樂、農特產銷售等。
3、功能分區
橫河郊野公園共可分為三大功能區塊:沿水庫環線區,登山觀賞區、鄉村郊野觀光區。
沿水庫環線區根據設計可分為三大景區:
(1)中心設施區。該區主要是為游人提供飲食,停車,休憩等場所。具體包括:農莊式酒家,公園入口處,桑基魚塘農莊示范區,生態教育展館,兒童撒野公園,停車場,電瓶車游覽總站。
(2)生態濕地觀賞區。橫河鎮有雞鵝坑水庫和顯崗水庫。雞鵝坑水庫位于橫河鎮駐地以西5公里處,水庫面積100畝左右,是在兩山之間筑起水壩,攔截而成的小型峽谷型水庫。顯崗水庫的上游為橫河,庫尾為湖鎮。庫區約三分之二的面積位于橫河鎮內。顯崗水庫總體上呈南北帶狀分布,庫頭和庫尾為平緩盆地,人煙稠密;東岸低山綿延,青山如黛,鷺鳥翔集;西岸毗鄰羅浮山,灘平水闊,灣蕩交錯。充分利用水庫的環境資源,盡量保持水庫濕地景觀地形的完整性和原有性狀,創造最自然最原始的植被景觀效果,融觀光、游憩、認知于一體。
(3)親水活動區。在水庫岸邊選擇最佳觀景處設置架空的木棧道,臨岸逐漸降低,使游客視線通暢,能欣賞到水庫及周邊風景。野餐區采取組團的形式,依據地形設置環路貫通,在沿岸設置毛石灘,供游人休憩。茶室為游人提供休閑景觀系統及遮風蔽雨的重要場所。
登山觀賞區依據白馬山山勢設置多條登山道,并使每條登山道變成自然探訪路徑,野草樹木注明其科屬、學名及生長特性,寓教于游,同時也寓運動于游,使游客完全置身山林之中,在觀賞不斷變化的自然美景之時,更充分體驗登山的樂趣。在該區劃定帳篷營地,供戶外運動愛好者露營。
鄉村郊野觀光區應充分利用橫河的農業產業優勢,讓游客能綠道騎行,觀賞鄉村美景,還能體驗枇杷果園、柑橘果園、菜地采摘的樂趣,并能品嘗鄉村美食,充分感受鄉村的寧靜。該區包括水果觀光基地、農莊式酒家、鄉村旅館、自行車服務驛站等。
4、線路設計
目前,橫河大多數村道都已實現硬底化,大多山地亦適合山地騎行。是戶外徒步、山地騎行的好地方。以橫河為圓心,白馬豬頭線70公里范圍內及橫河白馬山環線為重點,邀請戶外運動網磨房網的驢友為技術指導,設計多條騎行、徒步環線適宜于中、高等強度的4+2模式的戶外運動,方便集結和撤退。
5、生態與教育設計
橫河郊野公園設計不僅能為市民提供一個休息放松身心的場所,還希望能通過生態示范區的設置,教育游人,為游人提供自然生態界的學習場所和體驗空間,在整個公園內,我們設置了生態與教育的相關設施有:⑴生態教育展館(橫河文化館內);⑵生態濕地示范區(顯崗水庫附近);⑶?;~塘農業示范區;⑷生態果園(橫河綠緣原生態枇杷果場);⑸自然探訪路徑(白馬山);⑹蜜蜂園。
6、宣傳活動策劃
政府主導橫河郊野公園整體形象宣傳,動員社會公眾參與郊野公園的日常維護,結合“游博羅愛博羅”系列活動,旅游局與教育局、團縣委聯合“走進橫河郊野公園”教育活動,組織旅游志愿者、中小學生參與“郊野公園義工計劃”、“企業植林計劃”、“自然三步曲實踐”及不同的講座等,讓大眾加深對自然護理的認識,豐富郊野活動內容。
將橫河定為磨房網等戶外組織的活動基地,磨房每年策劃有關戶外活動,如越野騎行活動,野游徒步樂行活動(遠足活動),山野教育活動、露營活動、野外生活體驗活動、定向越野活動、農莊觀賞體驗活動。
7、環境保護
橫河郊野公園位于城市近、遠郊區,具有較大面積的呈自然狀態的綠色景觀區域,白馬山森林景觀、龍潭森林公園內瀑布、水庫濕地景觀、凌云閣古塔等,也包括傳統農田、觀光果園基地,處于原始或次生狀態的郊野自然景觀等。橫河郊野公園以保護為主,利用為輔,打造郊野公園的目的就是為了保護橫河自然景觀區域,旨在保護自然資源,改善生態狀況,保護生物多樣性,為城市居民提供科普教育和游覽休閑的戶外場所。
在園內,政府設立專門的自助燒烤場地。游客只可在政府指定營地露營和燒烤。園內核心區將實行嚴格的控制,禁止游客進入。
園內建立垃圾回收體系,垃圾回收體系建設與新農村建設結合起來,由橫河鎮政府補貼一定的垃圾處理經費,由各村負責本村所屬區域的衛生清掃、收集、處理工作,在各村指定一塊合適的區域作為垃圾集中堆放點,并每天由橫河鎮環衛部門派垃圾車運送到鎮上進行統一填埋處理。
此外,還在開發環保、LNT教育徑線路。開發環保教育徑的目的是提高人們的環保意識。由博羅縣旅游局、博羅縣環保局、磨房網等牽頭指導,聯合村支部和村委對本村村民進行和外來游客開展環保教育,制定《環保守則》并向村民和游客公告,內容包括垃圾分類處理、古樹名木保護、有價值的文化(建筑、遺址)保護、野生動物保護、森林植被保護、資源節約指南等。游客中心要實現對游客及村民的環保教育功能。此外,還要對游客開展LNT教育,包括尊重當地的文化和習俗,自行處理旅游過程中產生的垃圾等,真正實現走過不留痕。
參考文獻:
[1]叢艷國,魏麗華,洲素紅.郊野公園對城市空間生長的作用機理研究[J].規劃師,2005(9):88-91.
[2]劉曉惠,李常華.郊野公園發展的模式與策略選擇[J].中國翮林,2009(3):79-82.
[3]胡衛華、王慶:深圳郊野公園的旅游開發與管理對策。現代城市研究2004(11):63
[4]莊榮:香港郊野公園模式初探.廣東園林2006,28(2)
篇10
竹子公園的規劃設計要在繼承古典園林優秀傳統的基礎上,努力達到民族化的園林藝術形式和現代游憩生活內容的統一。就山水創作而言,竹子公園應遵循因地制宜的原則,宜山則山,宜水則水,以利用原地形為主,進行適當的改造。北京紫竹院公園筠石苑原為公園花圃,地勢平坦,造園者并沒有一味地挖湖堆山,簡單模仿古典園林“一池三山”的自然山水園林形式,而是基于引水入園和造景的需要,將地形作成緩坡和山丘,以竹、石、水面和輕巧的建筑穿插于起伏的地形之中,形成一組優雅的園林。
竹子公園的總體布局應運用形式美規律處理景區、園林景點和風景透視線的布局結構和相互關系,使景區之間相互聯系,同時又有各自的特色,全園既有景色的變化又有統一的藝術風格。上海萬竹園規劃有“竹與生活展示區”、“竹與名人展示區”、“竹品種展示區”、“竹與文化展示區”和“竹與民族展示區”等五大景區,各個景區之間既有分隔又有聯系,并且相互呼應襯托,從各個側面體現了竹子造景的人文景觀和自然景觀。為了充分展示園林景點的靜觀和動觀效果,景點的布設既要注意提供游人駐足留憩細細欣賞的觀賞點,也要善于運用風景透視線來聯絡組織各個景點。筠石苑規劃有十處景點,即“清涼罨秀”、“友賢山館”、“江南竹韻”、“斑竹麓”、“竹深荷凈”、“松筠間”、“翠池”、“綠筠軒”、“湘水神‘和”筠峽“。游人沿著竹徑通幽的導游路線前進,感到景色時隱時現、時遠時近、時俯視時仰望,不斷變化,層層展開,產生一幅幅有節奏的連續風景畫面。收到步移景異的動觀效果。
2、竹子公園的園林建筑
竹子公園的園林建筑宜少而精,如筠石苑中游憩建筑的占地比例不足1%,遠遠低于《公園設計規范》中同面積專類植物園的6%。園林建筑的位置、進行朝向、高度、體量空間組合、造型、材料、色彩及其使用功能,都應符合竹子公園總體設計的要求,能夠與地形地貌、山石水體、植物等造園要素統一協調。竹子公園不論地處何方,都給人以身處南國竹鄉的感覺,為進一步強化這種情趣,一般采取南方風格的建筑形式,或用竹材作為園林建筑的主要材料。南方風格的園林建筑多為青瓦粉墻,褐色門窗,不施彩畫,體量較小,布局靈活,顯得玲瓏清雅,與竹林景觀融洽和諧,營造出南國竹鄉的園林意境。
竹子公園的園林建筑設計為突出竹文化主題,建筑裝修材料亦應多采用竹制品精心設計,如墻飾、燈具。門心板、落地花罩、漏窗花紋等都在傳統作法的基礎上推陳出新,同時欄桿、駁岸、臺階等構筑物亦做成仿竹竿形。獲得既與環境相呼應、又獨具特色的裝飾效果。在此基礎上,設計者還應借助語言文學藝術和繪畫藝術,通過景名,匾額、楹聯等形式著力渲染、弘揚竹文化,營造定出富于詩情畫意的園林意境。
3、竹子公園的種植設計
3.1適地適竹,充分考慮竹子的生態習性
竹子公園的種植設計應按公園總體布局的要求,合理運用種種觀賞竹的形式美要素,充分考慮與山石、水體、建筑和其它植物的和諧統一,經過藝術布局,組成適應園林功能要求的裥環境。同時,竹子景觀設計應充分考慮竹子的生態習性。竹子大多喜溫暖濕潤的氣候,一般要求陽光充足,年平均溫度12~22℃,1月份平均溫度-5~10℃以上,年降水量1000~2000毫米,年平均相對溫度65~82%,性喜深厚肥沃、排水良好的微酸性或酸性土。亦有部分竹種具有特殊習性,如鵝毛竹、菲白竹、鋪地竹等耐蔭性相對較強;黃槽竹、早竹、金鑲玉竹等可在冬季寒冷干燥的北京露地過冬;剛竹、淡竹等可生長于微堿性的瘠薄土壤……在氣候不太適宜的地區應用竹子,應選擇背風向陽的小環境,且有充足的灌溉水源,如能采用噴灌則效果最佳。
3.2師法自然,營造竹子景觀
自然界各種形式的竹林群落是竹子造景的藝術創作源泉,竹子公園應師法自然,種植設計以竹林為主要配置方式,竹林景觀在城市公園中宜與草坪結合,形成竹林草坪,營造清靜幽深的園林植物空間。竹林草坪如能結合微地形和溪澗曲水、自然山石駁岸,則更添城市山林、返樸歸真之野趣。竹林中開辟小徑亦是竹林景觀設計的常用作法,古典園林的竹里通幽藝術手法在安靜休息區依然適用,參照公園游人容量,竹徑的寬度應在0.9-2.0m之間,為營造含蓄深邃的意境,竹徑的平曲線和豎曲線力求變化,“曲徑通幽處,禪房花木深”,迂回地擴展和豐富了園林的有限空間,同時避免過度曲折,矯揉造作。如果竹徑較長,可在中間開辟若干開敞空間,奧曠交替,以避免產生單調的感覺,同時竹徑可用宿根花卉鑲邊,以豐富竹林景觀的色彩構圖。竹徑的鋪裝如能取古人竹子繪畫的笑意,拼成竹子圖形,則進一步促進了園林創作意境的延伸。
3.3寓情于景,創造富有詩情畫意的竹子景觀
竹子作為配景,與建筑、山石、水體、其它植物等造園要素的配置要相互因借、揚長避短。竹子與園林建筑配置時,應讓建筑立面優美的線條和色彩充分地表現出來。根據園林建筑的高度和體量特征,一般選用中小型觀賞竹種,江南園林常用的有孝順竹(ambusamultiplex)、紫竹(Phllostachysnigra)、斑竹(Phllostachysbambusoides)等等。倘若園林建筑的抱角、蹲配等置石相結合,緩解、軟化墻角廊隅的生硬線條,增加自然生動的氣氛。同時注意加強建筑的基礎種植,一般選用小型叢生竹作矮綠籬,如鳳尾竹(Bambusamultiplex)、菲白竹(Arundinariaargenteostriata)、鋪地竹(Arundinariafortunei)、闊葉竹(IndocalamusIatifolius)、矢竹(Pseudosasajaponica)、箬竹(Indocalamustessellatus)等等。
假山石和雕塑一般以表現山石的形態和質感為主,可用竹作背景,以突出主景,亦可用地被襯托雕塑的線條和質感。水體的竹子造景應因地制宜,對于溪澗曲水的自然式山石駁岸,宜配置小型叢生竹,如箬竹、闊葉箬竹、大明竹(Arundinariagramineus)等等,其體量與山石駁岸協調統一,同時竹與石的色彩、線條、質感對比大大豐富了駁岸的裝飾效果。對于大面積水體的緩坡駁岸,適宜配置大中型竹林景觀,水中竹林倒影與岸上竹林動靜對比,增加了竹林景觀的空間層次。
古典園林竹子造景的藝術手法主要適用于小型園林空間,如盆景園等各種“園中園”,此類園林空間一般采用自然式布局,粉墻青瓦,花街鋪地,建筑風格樸素淡雅。在服從空間環境總體布局的前提下,借鑒“粉墻竹影”、“移竹當窗”、“竹石小品”等造景手法,竹子景觀與建筑環境相得益彰,營造出簡遠、疏朗、雅致的園林意境。
竹子公園因竹成景,以竹為主,追求清靜幽雅的園林創作意境。在服從公園竹子景觀總體布局的條件下,竹子亦可與其它植物配置組景。古典園林竹子造景形成了一些固定的配置模式,如“三益之友”、“歲寒三友”、“四君子”等等,奇松、古梅在竹子公園不可缺少,亦可制作成花臺或大盆景形式。南京情侶園一片竹林邊幾株桃花,“竹外桃花三兩枝”,富于詩情畫意,營造出寧靜幽遠的園林意境。中國古典園林藝術講究“外師造化,內法心源”,現代園林竹子造景更應師法自然,竹子公園除應保留原址的古樹名木外,竹林景觀應形成人工栽培群落,尤其選擇觀花或觀果類下植被,如毛竹林下可配置杜鵑、油茶、
柃木、紫金牛、珍珠蓮、新木姜子等等。
4、小結
4.1竹子公園的總體規劃應強調突出竹文化氛圍。
竹子公園的地形改造要師法自然,統籌兼顧,充分利用原有地形地貌,以微地形竹林景觀為特色。竹子公園的景區、景點布局要充分挖掘竹子造景的人文景觀資源……園林建筑宜少而精年,最好選用竹子作建筑材料,建筑設計應體現樸素、淡雅的南方建筑風格,以營造出體現南國竹林風光的園林空間。
4.2竹子地被和竹子綠籬在竹子公園中有廣闊的應用前景。
竹子地被常綠闊葉,景觀效果優于一般地被和草坪,可設計成大面積圖案式景觀應用于水邊緩坡等視野開闊的園林空間,突出表現竹子的群體美。竹子綠籬以自然式為主,其獨特的姿態和質感給人以嶄新的感受,亦可按特定主題做成整形式綠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