鏡頭語言范文
時間:2023-03-29 18:51:51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鏡頭語言,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關鍵詞:精品課程,鏡頭,錄像
[摘 要]精品課建設中,課堂錄像成為了精品課中一個非常重要的環節,如何拍攝好一部精品課錄像,使用好鏡頭語言將是一個非常有效的方式,無論是在教室內拍攝或是實驗室或操作間,不同的場景使用不同的鏡頭來表現,將會達到不同的效果,本文通過鏡頭的推、位、搖、移和甩等多種鏡頭的解釋來協助精品課的錄制工作。
隨著信息技術大量被引入課堂,傳統教學形式導致的資源孤立,資源浪費已受到嚴峻的挑戰,現代教育技術的深入使用,使得新教學體系表現出明顯的靈活性、先進性和開放性。為進一步規范教學,近年來,國家精品課程建設在各校開展。精品課程建設,除了解決好課程的教學內容、教材、隊伍和機制建設外,還在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建設大力加強,其中精品課程教學視頻制作也顯得非常重要。教學視頻不僅要客觀反映教學的全過程,還要表現教師的教學思想和教學水平。如何拍好一部精品課錄像,運用好鏡頭語言將是精品課拍攝的關鍵所在。下面就詳細介紹拍攝中鏡頭的使用技巧。
一、推鏡頭技巧
鏡頭的推、拉是一組在技術上相反的技巧,在精品課教學錄像拍攝中往往可以使用其中的一個鏡頭來實現另一個鏡頭。推鏡頭相當于[1]我們沿[2]著直線向物體不斷走進觀看,而拉鏡頭則是攝像機不斷地離開被拍攝物體。推鏡頭是重點介紹人物或物體的鏡頭語言,這是推鏡頭最普通的作用。[1]在精品課教學過程中拍攝,鏡頭可以使視線逐漸接近被拍攝對象,逐漸把觀眾的觀察從整體引向局部,在課堂中往往用推鏡頭來表現從課堂全景到教師或特定設備人員的過程。拍攝過程中,畫面所包含的內容逐漸減少,越來越突出主導地位。免費論文。鏡頭的運用擯棄了畫面中多余的東西,突出重點,把注意力引向某一個特殊表現的部分。
二、拉鏡頭技巧
拉鏡頭和推鏡頭正好相反。就是攝像機不斷地遠離被拍攝對象,作用有兩方面,一是為了表現主體人物或者景物在環境中的位置。拍攝機器向后移動,逐漸擴大視野范圍,在鏡頭內反映局部與整體的關系。二是為了鏡頭之間的銜接需要,比如前一個鏡頭是一個場景中的特寫鏡頭,而后一個鏡頭是另一個場景中的鏡頭,這樣兩個鏡頭通過這種方法銜接起來就顯得自然多了。[2]如在實驗室拍攝教學課程時,從教師的指導細節到教室內全局的表現。拉鏡頭在畫面里的效果是場景中的物體向后移動,場景大小有變化。同時,這樣的拍攝在較小實驗桌或大型實驗儀器工作時往往會用這種鏡頭來表現實驗或操作過程。
三、搖鏡頭技巧
這種鏡頭技巧是法國攝影師狄克遜在1896年首創的拍攝技巧,也是根據人的視覺習慣加以發揮。用搖鏡頭攝像時攝像機的位置不動,只是鏡頭變動拍攝的方向,這非常類似與我們站著不動,而轉動頭來觀看事物一樣。
搖鏡頭分為好幾類,可以左右搖,也可以上下搖。搖鏡頭的作用使得觀眾對所要表現的場景進行逐一的展示,緩慢的搖鏡頭技巧,能造成拉長時間和空間的效果,給人一種表示印象的感覺。如在精品課拍攝過程中,為表現學生的聽課狀態,或是集體實驗進行操作時都使用搖鏡頭來表現這種場景。
搖鏡頭把內容表現得有頭有尾,一氣呵成,因而要求開頭和結尾畫面目的很明確,從被拍攝目標搖起,一直到另一個被拍攝目標,并且兩個鏡頭之間一系列的過程也是被表現的內容。搖鏡頭的運動速度一定要均勻。開始先停滯片刻,然后逐漸加速,勻速,減速,再停滯,最后要緩慢。[3]
四、移鏡頭技巧
這種鏡頭技巧是法國攝影師普洛米澳于1896年在威尼斯的游艇上受到啟發,設想用“移動的電影攝影機來拍攝,使不動的物體發生運動”,于是在電影中他首創了“橫移鏡頭”,即把攝影機放在移動車上,向軌道的一側拍攝。
這種鏡頭的作用是為了表現場景中的人與物,人與人,物與物之間的空間關系,或者把一些事物連貫起來加以表現。移鏡頭和搖鏡頭有相似之處,都是為了表現場景中的主體與陪體之間的關系,但是在畫面上給人的視覺效果是完全不同的。搖鏡頭是攝像機的位置不動,拍攝角度和被拍攝物體的角度在變化,適合于拍攝遠距離的物體。[4]而移鏡頭則不同,是拍攝角度不變,攝像機本身位置移動,與被拍攝物體的角度無變化,適合于拍攝距離較近的物體和主體。
移動鏡頭時除了借助于鋪設在軌道上的移動車外,還可以用其他的移動工具,如利用升降鏡頭則能增強空間深度的幻覺,產生高度感。如果能在實際的拍攝中與鏡頭表現的其他技巧結合運用的話,能夠表現變化多端的視覺效果。在精品課的拍攝過程中,在教室狹小的空間中往往不使用這種表現方式,但是在實驗室,或是操作間中為了表現實驗操作的大場面,可采用軌道拍攝,拍攝效果較好。
五、跟鏡頭技巧
攝像機跟著運動的物體進行拍攝,使處于動態中的主體在畫面中保持不變,而前后場景可能在不斷的變換。這種拍攝技巧既可以突出運動中的主體,又可以交代物體的運動方向,速度,體態以及其與環境的關系,使物體的運動保持連貫,有利于展示人物在動態中的精神面貌。在精品課程的錄像中,使用這種方式大多表現實驗的特種效果。比如汽車實驗室中汽車的駕駛,貨車的貨物搬運等鏡頭表現都可以使用跟鏡頭來表現。
六、甩鏡頭技巧
這種技巧對攝像師的要求比較高,是指一個畫面結束后不停機,鏡頭急速“搖轉”向另一個方向,從而將鏡頭的畫面改變為另一個內容,而中間在搖轉過程中所拍攝下來的內容變得模糊不清楚。免費論文。這也與人們的視覺習慣是十分類似的,非常像我們觀察事物時突然將頭轉向另一個物體,可以強調空間的轉換和同一時間內在不同場景中所發生的并列情景。
甩鏡頭的另一種方法是專門拍攝一段向所需方向甩出的流動影像鏡頭,再剪輯到前后兩個鏡頭之間。免費論文。
甩鏡頭所產生的效果是極快速度的節奏,可以造成突然的過渡。剪輯的時候,對于甩的方向、速度和快慢、過程的長度,應該與前后鏡頭的動作及其方向、速度相適應。[5]
旋轉鏡頭也是甩鏡頭的一種,是被拍攝主體或背景呈旋轉效果的畫面,常用的拍攝方法有以下幾種:一、沿著鏡頭光軸仰角旋轉拍攝;二、攝像機超360度快速環搖拍攝;三、被拍攝主體與拍攝幾乎處于同一軸上作360度的旋轉拍攝;四、攝像機在不動的條件下,將膠片或者磁帶上的影像或照片旋轉,倒置或轉到360度圓的任意角度進行拍攝,可以順時針或者逆時針運動。另外還可以運用旋轉的運載工具拍攝,也可以獲得旋轉的效果。在體育訓練的教學精品課程拍攝中,高速度物體的運動狀態大多使用這種效果來加強力量與速度的表現。這種鏡頭技巧往往被用來表現人物在旋轉中的主觀視線或者眩暈感,或者以此來烘托情緒,渲染氣氛。
總之,想拍攝一部成功的精品課錄像,需要各種相關知識的配合,除了要了解教師講課的內容,掌握學生的學習動態,如果再加上能熟練運用各種鏡頭語言,一定能拍出一堂精彩的精品課。
[參考文獻]
[1]詹宏.視音頻編輯處理技術教程[M].人民郵電出版社,2005,(10).
[2] 楊欣,徐建太. 電視攝像實驗教學的創新策略——以南昌大學現代傳媒中心電視攝像實驗課程為例[J]. 今傳媒, 2009,(07) .
[3] 李可. 淺議攝像機的廣角鏡頭[J]. 太原城市職業技術學院學報, 2009,(04) .
[4]鐘曉流.多媒體視聽技術與應用環境[M].清華大學出版社,2007-9-1.
[5]孫景琪,孫京.數字視頻技術及應用[M].北京工業大學出版社,2006-7-1.
篇2
關鍵詞:鏡頭語言、情感表達、故事情節、場景設計
1.鏡頭語言的表現和運用
1.1鏡頭語言的表現
在動畫中,每一個動畫角色都有自己的性格特征,而他們的性格特征需要通過鏡頭來表現。巧妙的運用鏡頭語言可以準確的表達角色的生理和性格特征,對角色的塑造和情節的表現有重要作用[1]。因為觀眾對鏡頭的情感表達具有一定的認知和感受,所以角色的外貌特征、表情特征、心理反應都可以通過鏡頭語言運用一一展現。
在整部動畫影片中的鏡頭語言的使用是尤為重要的,可以說整部影片的精彩程度是取決于鏡頭語言的使用是否得當[2]。如果沒有很好的把握鏡頭語言,那么再好的畫面和角色設計都是徒勞的,因為表達不出應有的情感。用鏡頭來渲染情緒,體現情感,這會使作品更加富有“個性”,使觀眾在感情上達到共鳴。
在進行動畫短片《妹妹》的創作過程中,本人也仔細研究了鏡頭語言的使用,雖然因人而異,但是這其中也有不變的因素在里面。在充分學習的基礎上,利用所學知識結合影片來設計鏡頭,極大的發揮鏡頭語言的表達能力。在本片的開頭用了一個全景鏡頭,交代故事發生的地點。然后是一個推進頭,把故事發生地點交代出來。緊接著切鏡頭,出現影片角色,交生的故事。通常可以使用一個全景交代事件發生的地點,然后一個推鏡頭到角色,交代情節[3]。這部影片故事由兩姐妹爭搶電視遙控器開始的,姐姐在看自己喜歡的電視劇,妹妹看到姐姐在看電視,興趣來了自己也想看喜歡的電視劇。就蠻橫無理的搶過姐姐的遙控器換了電視臺,姐姐也想看,就跟妹妹搶了起來。這個場景中,運用切換鏡頭和特寫等鏡頭語言,交代人物之間的關系狀況,帶動觀眾的情緒。
1.2鏡頭語言的運用
動畫會運用不同的鏡頭語言來表達故事情節、情景氛圍的。當說到一部動畫片的鏡頭語言時,不會只有一種鏡頭語言的使用,而是會有很多種鏡頭語言變化共同組織成的[4]。不能夠說一種鏡頭就能表現整部片子,決定整個片子的情感表達。而每一部動畫片大都會有其特別出色的鏡頭運用,什么樣的情節故事配合什么樣的鏡頭。
動畫短片《妹妹》講述的故事情節是:深夜兩姐妹的爭執,嬌慣的妹妹喜歡搶姐姐的東西,搶完之后姐姐不理她了她也不開心,這種是希望什么都依著自己來的公主病。作品主題是感嘆小朋友互相爭執互不相讓的表現,越來越受寵的小孩子嬌慣成性,也希望通過對這次創作中作品表達的主題對我們起到一個教育意義。讓小朋友看到之后能夠反過來看到自己身上的不足和缺點,然后積極改進。但是生活中,父母的作用也是很大的,小朋友需要父母的正確引導,如果沒有父母正確引導的話,那也許會讓小朋友認為我做的都是對的。對于現代的小孩子需要寵愛,但不能一味的寵愛,應該在適當的時候給予一定的嚴格要求。作品的主題是關于小朋友的正確價值觀,下面根據這個主題具體分析鏡頭語言是如何服務于劇情的。
1.3鏡頭語言的情感表達
在動畫短片《妹妹》中的鏡頭組織上,大多是以全景和中景來表現的,同時在其中穿插使用一些特寫鏡頭和大特寫鏡頭,使整部作品具有精彩的敘事性,用多種鏡頭方式貫穿影片之中。這樣做的原因是為了使劇情精彩,使影片前前后后相互聯系,而不是幾個單一的鏡頭拼接組織,毫無聯系。在影片中,在主人翁登場前一切都是平靜的,如圖(2-1),寬敞的大街上空無一人,天色慢慢變暗,深夜安靜的街道,一切都是那么順其自然,平平靜靜。在畫面鏡頭里,就可以采用大全景來展示這中寬闊又寂靜的環境狀態,輕松明亮的色調來組織畫面內容,這個情節里的色彩是和諧統一的,用固定鏡頭拍攝增強了畫面的穩定性,充分表現寧靜的情緒[5]。整個場景一覽無余,清清楚楚的交代了故事發生的地點和環境。隨著影片劇情的推入,周圍的環境也有所變化,故事發生的地點也發生了變化,進入到房間內如圖(2-2),鏡頭拍攝方法開始發生了變化,與之前的畫面使用大全景有所不同,由原先的大全景變為全景圖。處理成這樣的鏡頭變化,是為了服務劇情,配合劇情和推動劇情的發展,鏡頭語言在影片中是以動態方式呈現的,它也在發生著變化。
《妹妹》動畫短片中畫面所闡述的內容是:從小嬌慣受寵的妹妹,總是想著搶姐姐的東西,只要是姐姐的她都要搶過來,她認為這樣能證明她是家里最受寵愛的,是爸媽心頭肉,而姐姐卻不是。在我們的潛意識里,姐姐讓妹妹是理所應當的,但大部分人卻忽略了對姐姐的關愛,其實姐姐雖然比妹妹大那么一點,但她也只是個小孩子。所以,為了更好的突顯矛盾的沖突性,在鏡頭的運用上,不能再使用平靜的大全景和全景來表現,而使用表現角色性格強的中景來拍攝,中間給一些表情的特寫,以加強情感表達。把各個鏡頭的運用作對比,不同的鏡頭有其自身的、特定的表達意義
2.鏡頭語言的潛在魅力
2.1鏡頭為情節服務
動畫《妹妹》的受眾群體也包括少年兒童,所以僅僅從鏡頭語言設置上來講,跟拍的中景還是占一定地位的,盡量減少大全景與全景在影片中的運用,這樣才會吸引住孩子們的眼睛,得到他們的認同,不會被他們所排斥,讓他們可以被巧妙變化的鏡頭中表達的故事情節所吸引,通過鏡頭變化刺激他們的情緒,從而能夠讓他們更好的了解故事的內容,最終起到積極的教育引導意義[6]。
在進行人物拍攝設計過程中,我觀看了動畫短片《南茜的早晨》,該影片以多變的鏡頭來敘述整個故事,首先來一個跟拍引入故事,然后一個大全景搖鏡頭交代故事發生地點環境。緊接著拉鏡頭到室內再到手部特寫,引發觀眾的好奇心,很好的吸引住觀眾的眼球,使得人有想要看下去的沖動。其中有個特寫腿部的鏡頭,只是腿部墊腳的動作,已經生動的體現出角色當時焦急的心態,同時又很好的吸引了觀眾的好奇心,很想知道她是誰她要干嘛。這些鏡頭的運用每一個都是有理由的,每一個都是經過仔細推敲的,每一個都是有傳達出特定信息和情感的。
2.2鏡頭語言在情節中的獨特魅力
所以我在創作《妹妹》的過程中,也考慮到用鏡頭的變化來表達人物的心態特征。其中主要表現兩姐妹爭搶遙控器的場面,用的是一個中景的景別,中景能夠有很好的敘事性和對于手部動作的表現性。這種取景距離的畫面,可以給人物形體以自由活動的空間,人物的表情和動作都能清晰可見,同時還使人物不與周圍環境氣氛相脫節,很有利于交代人與人、人與物之間的關系1。我在用全景交代完房間里的環境后換作用中景把姐妹兩放在畫面中間,這樣能夠很好的表現兩人的表情和肢體動作,交代兩人的關系,來達到一種緊張的氣氛,這樣更能吸引觀眾的眼球。
3.結論
鏡頭語言作為動畫影片的元素之一,它可以對影片中的其他元素作用,比如說推動故事情節發展、塑造角色形象、渲染影片氛圍、表達情緒等環節,鏡頭語言具有它獨特的表現魅力。不同的鏡頭攝法,造成了不同的情感表達,也讓觀眾置身其中,有身臨其境的感覺。不論任何形式任何題材的動畫影片,都會十分注重色鏡頭語言在畫面中的組織關系,用鏡頭來服務并豐富影片效果和劇情內容。所以在動畫短片《妹妹》的創作中,我充分考慮到鏡頭對于動畫的重要作用和影響,將鏡頭語言的獨特魅力表現在角色性格塑造和場景設計之中。
參考文獻:
[1] 郝巍東.著《動畫視聽語言》湖南師范大學出版社[J].2009年一月第1版
[2] 伍鐵平.著《普通語言學概要》高等教育出版社[J].2004年6月第2版
[3] 孫立.著《動畫視聽語言》京華出版社[J].2010年3月
[4] 王可.著《動畫學通用完全教程》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J].2006年七月第1版
篇3
[關鍵詞] 《刺客聶隱娘》;敘事手法;情緒營造;詩意性畫面;鏡頭語言
《刺客聶隱娘》上映于2015年,侯孝賢憑借該片獲得了戛納電影節金棕櫚的最佳導演獎。在商業電影以視覺奇觀和緊湊曲折的情節俘獲觀眾眼球的時代,這部影片可謂獨特而清新。《刺客聶隱娘》最大限度地淡化情節,截取相對獨立的人物生活斷面進行敘事,增加了劇情理解上的難度。同時,影片的人物設置也相對簡單,對白極少。影片最大的特點便是節奏的緩慢和畫面上的安靜。這些都需要觀眾付出相當的耐心用心來體會影片的審美意境。
此外,影片用大量的筆墨去描繪自然的景色,不同韻味和地貌的自然風光在畫面中多有展現。同時,人與景色的融合可謂渾然天成。導演以一貫的長鏡頭與空鏡頭為觀眾呈現出一幅幅靜態的但又充滿了自然神韻的美麗畫卷,這是影片最具魅力的所在。即使在現代商業電影一場場華麗的視覺盛宴面前,這部以膠片所拍成的《刺客聶隱娘》也毫不遜色。本文從敘事手法、情緒營造和詩意性畫面三方面,分析了侯孝賢這部影片的鏡頭語言特色。
一、《刺客聶隱娘》的鏡頭語言敘事
敘事的片段化是《刺客聶隱娘》最突出的敘事手法。影片自始至終都沒有相對清晰的敘事動力所在。它講述的是聶隱娘從遵師命刺殺田季安,到深明大義,放下刀劍歸隱田園的經歷。實際上,這個題材完全可以如傳統的武俠片一般,設計出引人入勝的敘事走向、驚心動魄的武打場面、一波三折的矛盾沖突以及棱角分明的人物形象。但侯孝賢卻沒有采取這一更具市場號召力的敘事形式,而是看似隨意地截取隱娘歸家后的某些片段,前后也少有鋪陳與解釋,加之人物語言的極簡化處理,使得這些片段之間的聯系極為松散。
例如,隱娘歸家后,影片突兀地插入嘉誠公主撫琴的片段;隱娘在田季安的花園被發現,與護衛打斗后,出現了戴著面具,手拿利刃的女子。這位神秘女子在隱娘護送父親與田興時再次出現,面具被隱娘挑下,但依然未與觀眾正面相見。此外,磨鏡少年與采藥老者的出現,也是沒有任何前情鋪墊。這些都使觀眾對影片敘事內容的理解相對困難,需要更多的審美介入,才能夠理解前情后果之間的關系。可見,雖然這部影片以江湖、俠客和混亂的歷史背景為敘事基礎,但又不同于傳統的武俠電影。它沒有鮮明的敘事動力,沒有劇烈的矛盾沖突,也沒有清晰的起承轉合。因此,觀眾如果以慣常武俠片的審美慣性去欣賞,其審美期待必然會落空。實際上,對人物關系的理解,對人物精神世界的解讀,對場景隱喻作用的推敲,對畫面意境的感受等,才是影片更值得玩味的地方。
這種片段化的敘事方式,使得受眾在觀影過程中,總會有一個審美追溯的過程。例如,隱娘回家后,嘉誠公主撫琴時,低吟“青鸞舞鏡”。實際上,這是隱娘的一段回憶。當鏡頭切換到隱娘,再切回至嘉誠時,畫內音琴聲已經全無,轉為畫外音,進一步表明了這是隱娘內心世界的圖景。嘉誠教隱娘撫琴,對其視如己出,隱娘亦能夠體會到嘉誠的孤寂,就如現在的自己一般――一個人,沒有同類。這里插入隱娘的一段回憶,實際上點明了影片的一個核心主題。隨后,觀眾從母親與隱娘的談話中,得知之前那撫琴的女子便是嘉誠公主。她身后那朵朵碩大的、綻放著的白牡丹,正應了隱娘母親談話中 “當年,從京師帶來繁生的上百株牡丹,一夕間全都萎了”那句話。這時,觀眾才得以了解人物的真正身份。至于“青鸞舞鏡”的主題,觀眾更是要在影片后半程,在隱娘受傷后境由心生的慨嘆中才能體悟。這些細節若是被輕易地忽略掉,觀眾必然會感到影片晦澀難懂,更不可能體會到畫面背后的審美意境。
除了片段化的形式外,影片在敘事方面的另一個特點便是節奏上的相對緩慢。影片外景采用了大量的長鏡頭和空鏡頭,這種表現形式是侯孝賢一貫的藝術風格。自20世紀80年代的第一部長片《就是溜溜的她》開始,侯孝賢的這一藝術風格幾乎在他所有的影片中都是一以貫之的。《刺客聶隱娘》的外景拍攝中,許多長鏡頭和空鏡頭的運用,為影片增添了很多真實感和從容感。導演經常將山、樹、河流等自然事物置于前景,而人物被作為背景來處理。例如,影片結尾,聶隱娘與磨鏡少年、采藥老者一起,隱匿于江湖。導演以時長一分半的長鏡頭予以展現。攝影機采用固定機位,人物從中景到遠景,逐漸變小,與黑色的樹影逐漸融為一體。前景處,黃色的枯草在風中微微晃動,遠處的青山靜默地佇立,與湛藍的天空相互交映。這種時空上的統一,不但增強了影片的真實感,也令人感到那天地之間人的渺小。而人一旦回歸天高地遠的自然中,便也像鳥兒一樣,獲得一份天高地遠的自由。
二、鏡頭語言里的情緒
對于《刺客聶隱娘》這部影片,并不能從傳統武俠類型電影的審美角度去看待它。影片不是以武俠電影的“動”來吸引觀眾,而是以“靜”來表達情緒。正如侯孝賢所說,“我感覺有時候就是這樣,不見得是我們習慣看的戲劇性結構,要(觀眾去)追蹤的,我的比較模糊,拍比較長,(要的是)一個氛圍。有時候這些訊息你很難說,它會比較復雜,變成不是在追蹤劇情,是在感覺”。
大多數時間里,影片的氛圍是沉悶而壓抑的,環境是靜的,人也是靜的。領師命下山的隱娘,剛剛回到家中,便聽聞家母講述嘉誠公主一生為維護大唐與魏博之間和平的努力。公主留給田季安和聶隱娘的玉i,便是希望倆人以決絕之心,去維護唐與魏博之間的和平。去世前“一直放心不下的,是當年屈判了阿窈”。母親的這段陳述,恰與道姑的訓誡相矛盾。一方面,這些話擊中了隱娘內心的柔軟處;另一方面,也引出了隱娘需要在魏博和平與師命之間做出選擇的困境。這為影片壓抑的基調奠定了基礎。
影片的內景設計很好地表現出這種壓抑的情緒。華麗的唐式建筑給人以霧鎖重樓的壓抑感;室內搖曳昏暗的燭光,層層帷幔、珠簾,在不大的空間內造成一種景深效果;而窗棱與門框在前景的位置,將空間“堵”成封閉狀態,使人物活動空間和人的視野范圍變得極為狹小,營造出強烈的壓抑感。隱娘于暗處窺視田季安與胡姬在臥房內談話時,鏡頭與臥床上坐著的人物之間隔著紗簾,燭光的光暈在紗簾背后顯得刺眼,人物卻極為朦朧。紗簾在風的舞動之下,人影變得更加迷離與飄忽。同時,影片對人物采用了近景處理,這造成了聶隱娘與二人又是近在咫尺的壓迫感。這段鏡頭的處理既有人物的主觀視角―― 一簾之隔,隱娘在默默地注視田季安,當風停,紗簾落下,鏡頭切換到胡姬的主觀視角,隱娘一身黑衣靜靜地站在那里,又很好地營造出一種局促感、壓抑感和暗流涌動的危機感。
此外,一方面,影片對人聲做了最大程度的簡化。這就避免了人物情緒的外露與明朗化。聶隱娘在影片中的臺詞極為有限,甚至面部表情的變化亦十分有限。在母親與隱娘說起嘉誠的段落,隱娘實際上內心有著強烈的情感波動。此時的她卻將面龐緊貼在繡袋之下,畫面中只見人物由于啜泣而微顫的身體,而那極細微的啜泣聲,也很快轉變為沉重的呼吸。這實際上是整部影片中主人公唯一的情感爆發點。影片以極其內斂與克制的方式進行處理,卻較通常直白的表現方式更具情感張力。另一方面,影片對自然的聲音給予大量的、鮮明的展現。這與靜寂的人聲之間構成一對反差。但風聲、樹葉沙沙聲、知了的鳴叫聲與寥落的鳥聲,雖然極為突出,卻少有變化。因此,這些聲音不但沒有緩解,反而起到加重影片壓抑感的審美效果。
由此可見,導演通過景別的選擇、場景的設計以及各種聲音的運用,營造了一種既安靜又壓抑的氣氛。這實際上都是為烘托人物精神世界所設計的,影片的這一情緒與隱娘真實的內心相呼應。隱娘感到師命難為,卻不能以劍斬斷情愫,又不能棄母親與嘉誠公主所述的大義于不顧。安靜的表象揭示的卻是人物復雜的心境和劇烈的內心沖突。
三、鏡頭語言里的詩意
侯孝賢的電影因其冷靜的視角、淡化主觀情緒的融入、安靜緩慢的節奏、恒定不變的長鏡頭的鏡語風格,輔之以他自稱為“氣韻剪輯法”的電影觀念, 顯露出一種“素面相對”的生命姿態。就畫面而言,影片中天高地遠的山水畫卷,人與自然之間的巧妙融通,自然景物與影片情緒氛圍的互相影射,都賦予了影片質樸的詩意氣息,其中蘊含著清晰的生命意識。
風是營造出影片詩意氣息的重要自然元素。《刺客聶隱娘》的風雖然與影片人物配合得渾然天成,卻沒有動用任何現代設備,而是捕捉自然風而成。無論是母親與隱娘談論嘉誠公主的段落的風,還是隱娘忽隱忽現于田季安紗帳背后時舞動的薄紗的風,都是如此。風與隱娘之間構成了一對影射關系。風獨行而無影,是對隱娘孤獨感的詩意化詮釋。在唐代詩人李嶠的《風》中,“解落三秋葉,能開二月花。過江千尺浪,入竹萬竿斜”,是對柔情與堅韌并蓄之風的最好詮釋。因此,影片中的風,不僅詮釋出主人公的孤獨感,也是主人公性格的精準注解。隱娘雖能“刺其人于都市,人莫能見”,但最終卻恪守“劍道有情”,隱沒于江湖。
此外,影片中的許多自然景觀也極具詩意美感。例如,隱娘決定放棄師命,護送父親與田興時,影片以固定機位展現出夜晚的自然美景,令人陶醉。近景中,藏藍色的天空里,投下黑色的樹影,泛著白色薄霧的水面,倒映出天與樹。一切顯得朦朧而安靜,而緩緩流動的霧與靜默的樹、水、天空之間,動靜結合,營造出恬淡而意境深遠的美感。隨后,畫面轉為遠景,薄霧漸散,天空的藏藍漸淡,遠處現出朦朧的群山,一群鳥兒飛起于樹林。鏡頭跟隨著鳥兒飛行的方向,直至成為小小的黑點,隱沒于自然當中。這一段極富詩情畫意的景物,預示了隱娘內心的決定。隱娘對“劍道有情”從感性的追隨,轉向理性的超越,人物的內心也必然漸漸趨于從容和平靜。而那騰空而起的群鳥,也象征了隱娘必將掙脫心靈上的束縛,獲得主體自由,其中既有詩意,也有寓意。
綜上,《刺客聶隱娘》這部影片雖然不能以傳統武俠類型片的角度給予審視,但其中所蘊含的俠義、包容與人文傾向,又是優秀的武俠電影所共有的精神特質。侯孝賢淡化視覺奇觀而重寫實,淡化傳奇色彩而重日常的創作方式,在很大程度上突破了觀眾的審美期待。現代商業類型電影創作的模式化,培養了觀眾的審美定式,其很難靜下心來品味這樣一部劍走偏鋒的武俠片。但它也無疑為當代武俠片提供了一個新的創作角度與欣賞視角,是頗具啟示性意義的。
[參考文獻]
[1] 侯孝賢,謝佳錦,王志欽.《刺客聶隱娘》:闡釋的零度――侯孝賢訪談[J].電影藝術,2015(04).
[2] 顧春芳.“劍”與“鏡”:心靈的澄澈――《刺客聶隱娘》的美學追求[J].電影藝術,2015(06).
[3] 凌彬麗.從“俠”之孤獨看《山河故人》和《刺客聶隱娘》[N].中國藝術報,2015-11-06(004).
[4] 黃喜林.奇觀性與民族性的契合──談香港武俠電影中的民族傳統文化[J].廣西梧州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學報,1998(03).
[5] 陳林俠.新世紀武俠電影:西方文化沖擊下的精神嬗變――兼論全球化語境中的武俠電影發展困境[J].理論與創作,2006(02).
篇4
關鍵詞:動畫電影;鏡頭語言;畫面
每一種藝術都有自己的獨特性,動畫大概是人類最早發明的以運動形態被感知的藝術。動畫電影是電影的一條重要的分支,雖然與其他電影種類有很多相通的共性,但動畫的屬性使它具有與其他電影種類不同的個性。動畫電影在其表現形式上利用高度假定性的藝術手法,模仿電影中的各種鏡頭語言,使影片在視覺審美上更加突出。從早期的手繪動畫電影到當今的電腦技術合成的虛擬動畫電影,鏡頭語言的運用不僅能在敘事中構建藝術形象,還可以表達創作者的思想情感。
一、動畫電影鏡頭語言的演變
動畫電影的發展歷史比電影的發展歷史更加久遠。早在2.5萬年前西班牙阿爾塔米洞穴壁畫《野牛奔跑》就表現得栩栩如生,這是人類最早的繪畫手法,反映了人類已經開始有了用靜態的方式來表達動態的思想。在我國青海馬家窯中發現了距今四五千年的“舞蹈文采陶盆”,我們的祖先早在那時就開始追尋創造動畫了。隨著時代的變遷和科學技術的不斷發展,從6—7世紀的皮影戲到16世紀的“手翻書”,再到1877年艾米•雷諾發明的“活動影像鏡”,雷諾創作出了第一部動畫電影《丑角和他的狗》,他也成為了動畫電影的創始人。不過這個時期的動畫電影還非常稚嫩,沒有理論的支撐,在鏡頭語言方面也沒有透徹的研究,運用方式古板,創作者只是根據自己的想象讓沒有生命的靜態的畫面變成有生命的影像活動起來。而隨著1895年盧米埃爾兄弟發明了電影,鏡頭語言這個名詞才被人們知曉。動畫電影的創造者運用手繪的圖畫模擬出鏡頭變化的效果,表現出畫面的內容含義,給人一種虛擬的鏡頭視覺假象。可見,與其說是電影成就了動畫,不如說動畫是電影的“鼻祖”。鏡頭語言的形成分為兩個層面。首先,語言是人類進行溝通交流的符號,通過語言,人們可以直接地傳達信息。語言也是人們在長期的交往和社會活動中形成的對人產生的心理暗示。著名的導演丹妮埃爾•阿里紅說過:“一切語言都是某種既定成規,一個被社會承認,教會它的每一個成員來解釋某些具有完整意義的符號。”我們在閱讀書籍時,可以根據語言文字的描寫產生心理折射,通過思維想象,在腦海中構建出相關的畫面,現在的新詞匯“腦洞”就是最好的解釋。其次,鏡頭,被稱為電影最基本的構成單位,在視覺元素中占據著很大的作用。“鏡頭相當于人們的第三只眼睛”,通過鏡頭,我們可以看見他人的生活,了解世界萬物的變化,接收他人想要轉達的思想。鏡頭語言就是一種視覺元素的表達符號,吸收語言符號的傳達與暗示的特點,又增加了鏡頭可反映真實的元素。動畫電影的鏡頭語言很大程度上與電影中的鏡頭語言相似,它源于電影的逐格拍攝法,把一幅幅的圖畫拼接在一起,敘述出完整的故事。不同的是,動畫電影采用高度假定性的藝術手法,淡化了電影逼真的表現方式,使得虛擬事物具體化,實現創作者在電影中無法表達的畫面場景和人物動作,彌補電影中不和諧因素。讓想象成為現實,這也是動畫電影鏡頭畫面最獨特的特征。
二、動畫電影鏡頭語言的獨特性
1.簡單化簡單是指在鏡頭技巧的使用上,不會像電影一樣出現多種角度的變化和豐富的景別,也不會有復雜的場面調度,而是根據劇情需要使用一種或者幾種鏡頭語言。這是因為,第一,早期的動畫電影也被稱為繪畫電影,它是藝術家們純手工繪畫成一幅幅的圖畫,按照電影逐格拍攝法,把一系列不同狀態下的逐格畫面連接到一起組成的畫面,這種制作方法周期很長,工序復雜,比較繁瑣。比如水墨畫《牧笛》中的水塘景色,就必須分出好幾層顏色,涂畫在不同的賽璐珞上,每一種賽璐珞要分開重復拍攝,最后再重合用攝影的方法渲染成水墨畫的效果。如此龐大的工程量下,增加大量的景別和視角的轉換,需要充足的人力。但早期動畫電影的制作因為程序復雜、專業性強,又加上人才緊缺,最終畫面鏡頭語言單一。第二,動畫電影在簡單的鏡頭運用上,根據場景選擇、畫面元素構成,就可以充分表達內容含義。而這一點在電影的鏡頭語言中是無法做到的。如在動畫版《我們仍未知道花名》鏡頭語言的表現中,畫面景別以全景、中景為主,拍攝角度采用平視、俯視等。運用這種手法的作用既能反映在典型環境中的特定主體,又能反映主體所處的具體環境。夏季的烈日,深遠的藍天,清澈的河水,太陽透過碧綠的樹葉灑下細碎的光芒,寬寬的石頭臺階,高高的樹木,他們見到了兒時的玩伴———面碼的靈魂。這些畫面元素就像一種特定的語言符號,與觀眾的思想進行溝通,產生折射心理,達到情感升華的效果。而電影版《我們仍未知道花名》,則采用了豐富的景別、變化的機位和運動攝影手法。在影片中,主人公希望面碼可以成佛,幫助她完成心愿,為她放煙花,這短短的2分鐘里,畫面鏡頭就切換了58次。影片這樣做的目的是為了彌補在現實中無法實現的一些特有的場景。為了提高影片的視覺效果,運用豐富的鏡頭語言,有助于刻畫人物形象、烘托環境氣氛,讓正確的視覺信息通過眼睛傳遞到觀眾的大腦,從而引導觀眾的觀賞心理。所以動畫中的“畫”絕不僅僅單指繪畫,準確地說,是指動畫的表現張力和獨特的藝術形式質感。在內容決定形式的基礎上,動畫有著異常豐富的表現能力和形式,即使動畫電影的鏡頭語言簡單化,也可以清楚地表達影片的內容含義。2.虛擬化———現實與想象的結合動畫是高度假定性的藝術形式,我們在觀看動畫電影時,經常被影片中逼真的動態鏡頭所吸引,被極度具有沖擊視覺的畫面震撼。我們所看到的這一切都是創作者創造出來的視覺符號,通過畫面鏡頭表達給我們。我們熟知的電影,是根據劇本拍攝,由真人扮演的電影,而動畫電影是創作者自己的主觀思想結合了現實生活中的事物,通過繪畫和技術表現出來的。動畫電影的鏡頭語言可以使虛擬與現實相結合。第一,它是一種虛擬化的鏡頭語言,能夠清晰明確地模擬鏡頭的運用,表達出鏡頭的意義。1937年的動畫電影《白雪公主》,這部經典的二維動畫作品,創作者在賽璐珞的膠片上繪畫出人物與場景,模擬鏡頭推拉搖移,在畫面中通過人物的橫、縱向調度完成視覺視角的變化,營造一種移動鏡頭的假象,從而表現畫面的層次感,增強畫面的景深特效,使得畫面活躍,不像早期皮影戲一樣畫面語言匱乏。第二,動畫電影的鏡頭語言極度富有創作者的想象力。如《愛麗絲夢游仙境》,導演蒂姆•波頓在創麗絲掉進的兔子洞時,依靠強大的計算機技術,通過世界頂級制作公司團隊,利用數字技術進行完美的設計,創作出如同仙境般不可思議的“地下世界”。在這個極具特色、充滿幻想的世界里,我們看到了會說話的貓與兔子在喝下午茶,也看到了腦袋大于身子的紅皇后,還看到了瘋瘋癲癲不斷變換情緒的瘋帽子先生,等等。影片中呈現的一切都與現實世界截然不同。演員逼真的演技與動畫特效的結合,為整部影片增添了濃郁的魔幻色彩,也成為了影片的最大亮點。數字技術的進步,足以讓電影把虛擬的場景與現實世界相結合,動畫電影鏡頭語言的集合就是作者通過主觀思想結合繪畫與科技構成的完整的一個段落。任何藝術的創造都離不開想象與創意,動畫電影中的景物、人物等都是對現實生活中事物的提煉與概括,它們不是具體指代某種事物人物,而是一種特殊的符號象征。電影的逼真性著重反映與再現,而動畫的假定性則著重創造與表現,藝術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動畫電影中的真真假假成為了現實與想象相互反映的橋梁,只要是人類曾經有過或者正在形成過程中的念想,都可以成為動畫創意的源泉。3.自由化———超越現實,深化意義動畫電影這種視聽藝術,為了表達創作者的思想水平與審美情趣,必須借助外部的表現形式,明確主題,深化意義。創作者通過鏡頭語言的運用表達敘事,在敘事中構建藝術形象,通過藝術形象的完成體現思想情感。近期的一部動畫電影《小王子》好評如潮,而影片中鏡頭畫面語言傳遞的信息也富有代表性。影片最初,女主角在媽媽的陪同下去沃斯學校面試,考場的環境是幽暗的綠光,考官臉部表情冷漠呆板,嘴角夸張朝下,給觀眾一種嚴肅緊張的感覺,而小女孩因為緊張沒有聽清題目回答錯誤當場暈倒,創作者用夸張的人物形象向觀眾傳遞影片的情感思想。在當代社會中,上學問題給孩子們造成了巨大壓力,告誡人們重視青少年心理成長,正確客觀地判斷教育問題。女孩住進中規中矩的房子,跟它形成對比的是女孩家旁邊具有夢幻色彩的“城堡”。一個呆板,一個活潑;一個約束,一個自由。兩種住宅風格的對比,大大加深了影片的含義。家是一個人心靈的港灣,從家便可以反映人物的心靈環境。年少的小女孩被各種規定計劃約束著,而年老的飛行員卻還保持著自己的童心。無論是夸張的色彩,或劇情,或人物,各種鏡頭語言的運用都能深層次地表達出作者在呼吁觀眾尋找自我,不忘童心的主題。在《千與千尋》中,那個丑陋不堪的腐河神,據宮崎駿描述,腐河神不是源于日本的神話,而是在他居住的鄉村附近的一條河。當清理人員對這條河做清理工作時,發現河里都是泥巴,河面露出一個自行車的車輪,人們以為很好拖出來,但事實卻非常難。居民長期往河里丟垃圾,導致河道被污染得一塌糊涂。正是這種自身經歷,才能創作出充滿奇幻色彩的腐河神,以此來告誡人們保護環境。動畫電影的主題是創作者通過塑造的藝術形象和通俗的故事情節體現出來的思想要旨,它承載了作者對人與自然、社會現實等的認識與思考。動畫電影鏡頭語言的“自由性”,給了創作者無窮的想象空間,激發人的發散思維,它比現實生活更加抽象化、復雜化,使動畫電影隨心所欲、無所不能,把動畫電影的魅力無限放大,顯示出與眾不同的內容和形式,強調哲理性的思辨和特殊情緒的渲染。
三、結語
動畫電影從本質上說,是動畫形式的影視藝術。從理論上說,動畫電影的內涵與電影的要素無異,它們之間的區別在于造型的材料和表現方式。動畫電影是一類獨特的影片,它以高度假定性的繪畫或者其他形式,借助于創作者豐富的想象力,運用高度夸張的手法,以特定的故事表達人們的某種思想。動畫電影的鏡頭語言就是一種特殊的文字語言,它是一種新型的藝術性與技術性的結合產物。經歷幾百年的發展,動畫電影的鏡頭語言已具有自身的獨特性,它不僅集成了電影中鏡頭語言的運用,無論是蒙太奇還是視聽藝術,都發揮得淋淋盡致。它還突破了電影受現實束縛的局限性。當今的動畫電影已經達到了“所想即所現”的高度同步狀態,在電影中難以實現的場景和動作,都可以依賴動畫技術完成,動畫技術豐富了電影的視聽表現,使人類那些不可思議的、天馬行空的夢想在銀幕上變成了可能。
參考文獻:
1.周鮚.動畫電影分析[M].暨南大學出版社,2007.
2.肖永亮.影視動畫視聽語言[M].電子工業出版社,2009.
3.呂江,黃天來.中外影視動畫史[M].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2011.
篇5
一、運用鏡頭語言,增強作品吸引力
一部有吸引力的作品就是要“好看”,只有吸引住觀眾的目光,才能發揮其影響力
其首要一點在于影片故事和日常生活的緊密結合上,它既不需要憑空捏造情節,也無需過度雕琢渲染,僅僅依靠幾個人物真實生活場景的特寫,甚至可以是還原“原始”生態的自然記錄即可奏效。
在筆者前些年拍攝的紀錄片《鄉村導演》中刻畫了一位戴著小禮帽工作積極、愛較真、時刻給村民枯燥乏味的鄉村生活帶來歡聲笑語的“草根導演”。用小景深的長焦鏡頭(長焦鏡頭改變透視,可以使遠處景物看似離得很近,這樣可以在拍攝時不打擾人物)拍攝節目排練的場景,保證了拍攝的客觀性。用廣角鏡頭(廣角鏡頭視角開闊,可以在局促的空間拍攝較寬的景物)來表現“鄉村導演”樸實幽默的動作細節,如給自行車充氣的夸張動作、用唾沫卷煙這些農村常見的生活場景,使主人公一登場便與觀眾“零距離”接觸,起到放大人物生活細節的作用。抓拍“鄉村導演”組織村民編排節目的場景,現場氣氛熱烈,導演“熱情高漲”,當人物情感上升一定的情緒時,由于忘我而忽略了攝影師的存在,切實展現出了自己最真實的一面。“真實”是作品“好看”的重要元素。
其次,紀錄片的創作,不僅需要客觀真實,更要有主觀引導
觀眾在對“鄉村導演”里的個別細節捧腹之余,更多會對片中的那句“除了每日忙于編排節目外,李導每周六都定期去鎮農科站上會兒網……他送給村民的不僅是歡聲笑語,還有更多的致富經”進行深入思考。同時,“李導”又是作為新農村時代背景下農民文化生活日益豐富、生活水平逐漸提高的一個縮影來表現。這些主觀指導下的藝術介入,使觀眾看到一個有故事、有起伏、人物性格飽滿結實的影片,而不是一盤平鋪直敘的畫面素材。
拍出一部好的作品,即使設計落在桌子上的一縷光線也應該包含編導者的理念和姿態。在筆者拍攝的紀錄片《山村女教師》中,“于老師領著三個學生步行20多里,翻過三道嶺、涉過兩條河去鎮上學校上英語課”、“深夜在昏暗的燈光下備課”、“于老師與丈夫交流學生的教學和安全問題”等事件,在旁人看來也許平常,但如于老師這般三十年如一日,兢兢業業,則顯得彌足珍貴。于老師本人也許并沒有認真思考過教育事業的偉大與崇高,讓更多的孩子們走出大山、考上大學就是于老師最大的安慰。借此,觀眾能不能設身處地感受到于老師的心境呢?“哪里有最好的教育哪里就有最好的未來”,通過客觀記錄,賦予影像以內涵,將影片所要表達的思想感染力放大,是我們的最終目的。
2005年度,筆者曾拍攝過一部后來獲得過國家級獎項的電視紀錄片《校長助理》。起初,筆者打算拍攝這次競選活動時的一些花絮,反映目前校園生活的多姿多彩。但當“校長助理”選拔活動正式開始后,該校學生參與此次活動表現出的那種強烈的自信心,頓時讓編導眼前一亮,并馬上意識到這是一個很好的拍攝題材。可以說,通過對這些細節的捕捉,展示了同學們積極進取的生動形象,立意鮮明,這也是這部影片得以勝出的重要原因。
二、豐富視覺詞匯,擴大作品影響力
視覺詞匯是鏡頭語言的基本單元。視覺詞匯注重的是個性化的特征和情節化的敘事主線,賦予鏡頭以具有內涵的視覺詞匯。
筆者執導的紀錄片《海島女教師》只有三個場景:簡陋的教室、女教師陳燕的家、礁石海岸。攝影師跟進陳老師組織學生海灘課外活動的場景:老師讓學生們回答單詞,陣陣濤聲伴隨著師生的歡聲笑語,這一看似快樂的場景卻讓人不自覺地泛起一絲酸楚。鏡頭語言逐步深入,突出矛盾,運用表現人物真實情感的視覺詞匯,來創造表意空間,使“海島女教師”那強大的信仰力量深入人心。只有有著深厚的生活閱歷、歲月積淀的人才能體會:青春易逝,陳老師能在孤島上堅守著教師的信仰,是多么難能可貴,引人敬佩!
片尾的幾組空鏡:野花在微風中搖曳;靜謐的海灘;浪花拍打著礁石、濤聲依舊;從平淡樸實的分鏡中,提煉生活本源,達到情感的升華,才能使紀錄片成為一部逐漸細化、升華情感的作品。與此同時,伴隨著畫外音:“陳老師那動人的往事,又一幕幕浮現在眼前,淚水在暗暗地流淌”……舒緩的配樂響起,有效強化了該片的表現力,對表現主題起到畫龍點睛的效果。音樂所具有的豐富的表情性和配合視覺詞匯的表現功能,在紀錄片整體氣氛的渲染、畫面時空的轉換和片中人物內心世界的揭示等方面擁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三、調整組織結構,提升作品感染力
如果說紀錄片是一種“發現”的藝術,那么,它同時又是一種“敘事”的藝術、一種“結構”的藝術。例如:在筆者前幾年拍攝的紀錄片《建筑師的日記》中,當建筑師坐在試運行的快軌列車上望向車窗外,攝像機的鏡頭跟進,窗外的建筑在成長,似乎與建筑師昨天的期待和構想慢慢重合,進而引出“城市的成長猶如一輛有軌電車,記載著城市的往事……這只是大連的基礎設施的冰山一角,千千萬萬的人和我一樣,熱愛并祝福著這片土地”的影片主題。
再如《校長助理》采用交叉蒙太奇的鏡頭語言,通過對人物的采訪不斷引出新的線索,視覺詞匯的變化充當影片的關聯詞:“第一個召開競選會議的是七年二班的姚洋,請她的智囊團為她出出主意”,筆者提問姚洋“誰是你最有力的競爭對手?”引出王婭菲的出場,再通過攝影師深入王家,對其父母的訪談引出對當今應試教育體制利弊的思考,從而實現了其典型的套層結構。
上世紀90年代伊始,紀實的創作觀念開始興起。紀錄片的創作從官方主導的宣傳工具到更多從人文的角度講述老百姓自己的故事,跟上了國際紀實影片文化的潮流。然而,我們發現紀錄片鏡頭語言的濫用現象也日益凸顯,很多紀錄片過于重視技巧,創作流于形式,無法深入。我們必須對紀錄片鏡頭語言的應用有一個本質的、深入的認識,達到多種藝術手法綜合應用,才能站在專業的高度來創作出蘊含豐富、思想深刻、有吸引力和感染力的作品。
篇6
關鍵詞 試聽語言 分鏡頭設計 教學模式
中圖分類號:G42 文獻標識碼:A
作為影視動畫和攝影攝像專業的學生,想要了解如何通過視覺影像傳情達意,就要學習其中的試聽系統是如何運作。掌握視聽語言后通過什么媒介清晰、清楚地表達出來,并能夠讓這一紙媒介在影片制作中起到至關重要的互通作用,這是一個影像編輯語言輸入―輸出的過程。視聽語言與分鏡頭設計的課程融合可以更好地解決這一問題。本文主要探討這一融合課程教學模式中有成效的方法和涉及到的問題。
1教學情境設計
《試聽語言與分鏡頭設計》課程設計分兩大教學情境:以拍攝為主的教學情境和以拉片為主的教學情境。
1.1以拍攝為主的教學情境
理論講解結合分鏡繪制+現場拍攝的教學情境分四個階段。主要針對易理解和即時操作性強的知識,如景別的分類與功能、角度和構圖的作用、剪輯與蒙太奇等等。第一個階段為新課引入,講解試聽語言專業基礎知識,掌握通過景別、角度、構圖等畫面造型元素塑造鏡頭感的方法;第二階段即設定主題與場景,要求學生在給定時間內完成分鏡頭設計與繪制;第三階段分小組根據最佳分鏡進行拍攝、剪接與合成;最后階段為學生作業展播,以教師和學生共同參與評價的方式修整影片。
在此種教學情境下,要注意的是第一階段語言表達清晰精煉、邏輯準確且富有趣味性。新課講解前輪播上一次課學生作業,重點挖掘其中出現的問題并進行評述,旨在解決某一類型的問題,由此引入新的知識。學生對枯燥的理論知識從不以為意到求知若渴的認識轉變激活了課堂氛圍,化被動為主動的學習態度也提升了學生的參與感。第二階段設定主題與場景時從實際出發,主題明確無歧義,操作易行,盡量能夠貼合校園生活。進入分鏡繪制,考慮到學生手繪基本功底普遍不是特別扎實,而分鏡的目的更偏向敘述功能而非形式美觀,所以此階段的基本要求為敘事清楚、畫面清晰即可。作業展播階段教師可以從視聽語言專業角度分析作業優缺點,要求創作者講述創作思路和過程并鼓勵其他小組成員對作業進行主觀評價。
1.2以拉片為主的教學情境
理論講解結合拉片賞析教學情境分三個階段。對于影調與光線、色彩與聲音等比較抽象、需要大量拉片分析與理解的章節更為適用。第一階段為基礎理論講解;第二階段知識點結合相應影片片段理解;最后階段為拉片分析。
如果說以拍攝為主的教學情境是一個順時針的創作過程,那么拉片訓練就是一個逆時針的過程。課堂上通過對某一部影片各種元素的綜合分析幫助學生培養影片解讀能力,并要求學生注意收集影視方面的資料,讓他們能夠在課下自己進行拉片訓練。
2教學情境優勢與短板
兩大教學情境分別從畫面造型語言―分鏡頭―拍攝―剪輯幾個維度幫助初學者明白影視中運動的試聽系統是怎么起作用的。在教學情境設計的過程中還處在不斷摸索的階段,難免存在種種不足,這里主要探討其中的優勢與短板。
2.1優勢
2.1.1畫面造型和鏡頭敘事能力顯著提升
新課開始前為了讓學生重視“影像的傳情達意需要視聽語言作為媒介”這一信息,在不進行任何提示的情況下要求學生利用手中的相機或手機進行拍攝講清楚一件小事,同時不出現文字和聲音暗示。最后集中來進行輪播和點評,以是否講清楚事件而不產生歧義為基本標準。在拍攝過程中大部分學生沒有脫離拍照的習慣,橫拍豎拍構圖混亂,且表現人物時習慣用“全身照”,鏡頭繁多且雜亂,看后不知所云的情況比比皆是。接觸到畫面造型語言后,學生出現用不同景別、角度來描述一個場景的意識,能夠在鏡頭組接時排除不相關的畫面,鏡頭敘事清晰簡潔許多,且在拍攝過程中能夠做到保證畫面敘事功能的同時增添形式美感。
2.1.2分鏡繪制水平提高
《試聽語言與分鏡設計》的先修課程是《角色設計》或《場景設計》,學生還難以擺脫傳統插畫的繪畫方式,在繪制分鏡時出現構圖不統一,場景過于復雜,人物角度單一,甚至大部分學生在繪制完分鏡后還需要通過文字或口頭語言來解釋畫面,分鏡表的敘事功能嚴重缺失。通過嚴格規定分鏡格式,要求學生必須標注鏡號、景別、內容等元素后學生分鏡繪制水平得到大幅提升。
2.2不足
2.2.1設備欠缺
試聽語言和分鏡頭設計主要面向動畫專業的學生,攝影攝像專業也同樣適用。在以拍攝為主的教學情境中,大多數學生是用手機進行拍攝的,穩定性和清晰度欠佳。對于動畫專業學生來說影響甚微,但缺乏高清拍攝器材對攝影攝像專業就是一個亟待解決的問題。
2.2.2鏡頭組接能力不足
學生在鏡頭組接時通常僅僅靠感覺判斷,對鏡頭時間長度的把控和對剪輯點的合理選擇還需要大量的訓練來積累提高。對剪輯軟件的選擇也普遍采用手機剪輯APP制作,雖說此類剪輯軟件可以達到簡單組接鏡頭的效果,但是相比專業剪輯軟件來說很多功能及轉場都難以達到要求。而專業的剪輯軟件(如premiere)又涉及到幀、場、制式等專業術語,難以在短時間內熟練掌握,這也是學生制作視頻非專業化的一個重要原因。
3結語
《試聽語言與分鏡設計》的教學模式仍有很大拓展空間,如經典場景分鏡臨摹和開展行業技能專題講座等等。為了讓學生更快、更好地掌握試聽語言的規律并能夠在準確無誤的表達基礎上體現風格化、個性化的特征,同時還能結合行業標準,《試聽語言與分鏡設計》課程還走在不斷地完善創新的道路上。
參考文獻
篇7
[關鍵詞]硅谷;投融資;風險投資;硅谷銀行;NASDAQ
[中圖分類號]F83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283(2012)04-0046-03
一、硅谷概況
硅谷位于美國南加利福尼亞州舊金山灣的南部,從舊金山綿延到圣何塞市,南北長約50公里,寬約16公里。硅谷是美國現代高新技術產業的搖籃,是世界各國科技園區效仿的典范,也是迄今為止最成功的高科技園區。
硅谷的歷史與斯坦福大學密不可分,其起源于斯坦福工業園(后改為斯坦福研究園)。1885年,美國前國會議員斯坦福先生及夫人為了紀念他們不幸夭折的15歲兒子,捐出超過8180英畝位于帕洛阿爾托的土地用以籌建斯坦福大學,并規定學校的土地不得出售。經過6年的籌建,1891年10月1日斯坦福大學成立。斯坦福大學的校訓是:自由之風永吹,目的就是鼓勵和保證學校師生能自由地從事教學和相關科學研究。正是在這種倡導重視培養創造力和實踐能力的環境中,推動在斯坦福大學周圍逐漸衍生出世界上最早、最成功的高科技園區。
2009年硅谷的人口達到262萬,比2008年增加了33170人,同比增長1.3%。硅谷的實際人均收入2009年比2003年增長了10.5%,同期加州的實際人均收入增長了7.5%,美國的實際人均收入僅增長了4.2%。2008年,硅谷的家庭收入中位數達到87000美元,超過加州家庭收入中位數的44%和整個美國家庭收入中位數的69%。即便在國際金融危機期間,雖然加州和整個美國的家庭收入中位數分別下降2.0%和1.3%,但硅谷的家庭收入中位數仍然增長了0.6%。
1990—2009年硅谷的人均生產總值高于加州和美國。2008年硅谷專利注冊數為9474件,同期加州和美國的專利注冊數為19288件和77888件,分別占加州和美國專利注冊數的49.12%和12.16%。硅谷綠色技術的專利注冊數量一直在增長,2006—2008年綠色技術的專利注冊數超過100件,其中美國有12%的太陽能專利是由硅谷地區企業或個人注冊。
目前,硅谷已成為美國最大的高科技和風險投資中心,超過1/3的美國風險投資基金投向了硅谷,主要投向信息產品與服務業、生命科學、創新和專業服務、商業設施、社區基礎設施和其他制造業六個領域。從就業情況看,硅谷超過20%的就業人口集中在信息產業與服務業,盡管在生命科學行業就業人數相對較少,但此行業硅谷的就業集中度幾乎是美國的3倍,在創新和專業服務領域的就業人口比例約為11%,商業設施和其他制造業的就業人口各占約5%,在社區基礎設施建設行業中集中了大約57%的硅谷就業人口。
二、硅谷的投融資環境
(一)寬松的法律和文化環境
盡管硅谷地區與美國其他地區以及其他發達國家具有基本相同或相似的社會經濟體制與法律環境,但硅谷在法律制度上仍然具有明顯的優勢。加州的法律環境很寬松,如硅谷的商業秘密保護法律(主要用于防止雇員辭職時泄漏公司商業秘密)遠不如其他州執行得嚴格,這有利于人才的流動和信息的交流,從而極大地激發了硅谷企業的活力和靈活性。同時硅谷文化具有的廣泛包容性及其推崇創業,寬容失敗,鼓勵冒險的社會文化觀念能夠極大地激發人們的創新創業熱情,為硅谷企業注入了強大的活力和創造力。
(二)嚴格有效的園區管理
硅谷的園區管理集中在對土地的出租和管理上。打破界限促進交流合作,協作創新是園區管理的主導思想。最初研究園區的土地租借期為99年,在1960年把租期縮短為51年,當時企業需要預付租金總額。到1987年,建立了每年支付租金制度。對投資者的申請持十分謹慎的態度,尤其對工業企業的進入有嚴格的限定,園區的土地出租必須經過談判,雙方的行為都建立在嚴格的規范之上。即便如此,各公司仍愿意在硅谷占有一席之地,地處園區內部,公司可以經常與大學相關部門接觸,通過這種接觸可以發現更多商機。
(三)美國政府的大力支持
1933年,美國政府頒布的《購買美國產品法》第一條就規定,政府出于公共目的的采購必須購買本國產品,除非有關機構或部門的負責人斷定,本國所供應的貨物或服務的價格不合理或者不符合美國的公共利益。在硅谷形成初期,正是由于美國國防部對尖端電子產品的大量需求才使許多年輕的高技術公司生存下來并在日后得以發展壯大。據統計,1955—1963年,硅谷半導體產業35%~40%的營業額來自于政府采購。從20世紀60年代到70年代初,硅谷成功實現了向民用產品的平穩過渡,政府采購的比例才逐漸下降。大量的國防采購,對硅谷集成電路、計算機產業的發展起到了很大的促進作用。
同時,硅谷地區所在圣何塞市也出臺了諸多優惠政策,包括:市政府為公司提供貸款擔保,如申請100萬,從銀行可貸到70萬,余下30萬由政府提供,年息通常不超過8%;保護中小企業,對在本區域內發展的公司實行稅收優惠等。
三、硅谷的投融資模式
(一)硅谷風險投資
1.風險投資的形成
隨著硅谷向民用市場的發展,20世紀70年代初以來,風險投資取代國防軍費的支持成為硅谷企業的主要資金來源。
硅谷地區的許多風險投資公司集中于門洛帕克市(Menlo Park)的沙丘路(Sand Hill Road)。1972年,硅谷第一家風險投資公司KPCB公司成立。該公司有12名普通合伙人,其中就有英特爾公司的創始人之一杜爾,前SUN的總裁喬伊斯,在其風險投資的名單上有PC巨頭康柏公司、太陽微系統公司以及互聯網的一批旗艦企業,如美國在線、亞馬遜、奮揚和網景等公司。由唐·瓦倫丁在1972年創立的紅杉資本(Sequoia Capital)已成為硅谷最有影響力和最成功的風險投資公司之一。紅杉資本主要投資于種子階段和早期階段的美國公司,也向其他國家的成長公司投資。一般來說,對于種子階段的公司投資額在10萬~100萬美元,對于早期階段的公司投資100萬~1000萬美元,對于成長階段的公司投資在1000萬~1億美元之間。據估計,受紅杉資本投資過的公司市值占到NASDAQ市值的14%。紅杉資本投資過數百家高科技公司,其中包括蘋果、谷歌、思科、甲骨文、藝電、雅虎和英偉達等公司。
目前,沙丘路的風險投資公司的投資領域廣泛,特別是生物技術、清潔技術、計算機硬件和軟件及服務、互聯網公司、電信、半導體和醫療健康業等。以清潔技術為例,2000—2005年,在此領域風險投資額緩慢增長,從2006年開始步入快速增長期,2006年的風險投資額為5.5億美元,2007年為11.4億美元,2008年達19億美元,2009年為12億美元。雖受國際金融危機影響,2009年對于清潔技術的風險投資額有所下降,但仍比2007年增長了5%。
2.風險投資的資金來源
硅谷80%以上的風險投資資金來源于以下渠道:個人資本,這部分資本相當一部分投到早期風險企業;大公司資本,大公司出于戰略考慮常投資于與自己戰略利益有關的風險企業,以合資或聯營的方式注資;私募證券基金,私募證券基金通常將一部分資金投資于接近成熟的風險企業,以期得到高額回報。
還有一部分來源于機構投資者資金,包括退休養老基金、大學后備基金、各種非盈利基金及共同基金等。因受政府管制,共同基金一般不投資于上市前的風險企業,但某些高科技產業允許共同基金將不超過基金總額的1%~2%投資于變現性低的風險企業,尤其是即將上市的企業。
3.風險投資的組織形式
(1)有限合伙制。是由私人資本參與的專門向風險企業提供資金的投資公司形式。它不能從政府獲得優惠貸款,但可以參與“小企業管理局”制定的部分投資計劃。這是一種合伙性質的非股份制的企業,其合伙人分為兩種:一種為“普通合伙人”(即風險投資公司的經營者),他們對公司承擔無限責任,另一種為“有限合伙人”,只對公司承擔有限責任。合伙人的權利義務由“公司章程”規定。
(2)股份制。這類風險投資公司完全按股份制企業運作,入股者可以是私人、企業法人、銀行和事業部門等。公司經營者可以是股東,也可以是由董事會聘請來的風險投資專家。
(3)子公司型。這類風險投資公司的資金和管理者來源于母公司,主要目的在于為母公司提供多角化或創新的可能性,一般不對外投資。
4.政府在風險投資中的作用
對于硅谷風險投資的形成與發展,美國政府起到了間接扶植和引導的作用。首先,政府對風險投資業務基本不干預,任其自由發展。目前,在美國還沒有專門圍繞風險投資制定的法律,美國風險投資家認為這一點至關重要,因為風險投資文化與政府文化很難相容。其次,政府的一些間接政策又為風險投資的發展給予了極大的支持。美國政府的間接扶持政策主要是通過立法,制定政策和發展計劃,健全服務與監管體系來規范風險投資的規則,優化風險投資環境,令風險投資社會化和市場化,提高風險投資能力。如小企業投資法(SBIC)、小企業研究計劃(SBIR)、知識產權保護政策和對外貿易政策等都有力地支持了風險投資的發展。如1978年稅法法案將資本利得稅率從49%降至28%,1981年又降為20%,直接刺激了社會上風險投資供給規模的擴大。
(二)硅谷銀行
1.概況
硅谷銀行成立于1983年,總部位于加利福尼亞州的圣克拉拉,當時的注冊資本僅為500萬美元。1993年以前,硅谷銀行所服務的客戶群體和提供的金融服務業務與其他商業銀行相比沒有太大區別。1993年是硅谷銀行的重要轉型期,也是它從一家傳統商業銀行成功轉型為科技銀行的關鍵點。1993年硅谷高科技產業發展得如火如荼,當時在硅谷開設的銀行雖達350家,其中包括美洲銀行、巴黎國民銀行和標準渣打銀行的分支機構等,但這些大銀行主要服務于大公司,無暇顧及科技型中小企業。硅谷銀行董事長John Dean決定把目標市場定在那些新創的、發展速度較快和被其他銀行認為風險太大而不愿提供服務的中小企業上。他同時提出了“技術創新的中心在哪里,我們就在哪里”的理念。
目前硅谷銀行通過位于美國的27家辦事處、3家國際分公司以及在英國、印度、以色列和中國的廣泛商業關系網,為風險資本以及創業企業提供了26億美元的貸款。迄今共為3萬多家科技企業以及550多家風險投資和私募基金公司提供了服務支持。2009年,在支持清潔技術的金融機構中,硅谷銀行被美國舊金山商業周刊排在第1位。2009年5月,美國銀行家協會雜志評出的美國最佳表現銀行中,硅谷銀行名列第23位。
截至2008年底,硅谷銀行的總資產為94.72億美元,其中凈貸款和租賃余額為53.65億美元;凈利息收入為3.78億美元,稅前凈營業收入為2.04億美元,稅后凈收入1.21億美元。1993年以來,硅谷銀行的平均資產回報率是17.5%左右,同期美國銀行業的平均資產回報率是12.5%左右,調整經營戰略后的硅谷銀行已經成為全美新興科技公司服務市場中最有地位的商業銀行之一。
2.硅谷銀行的經營模式
(1)投資理念。第一,硅谷銀行致力于為處于成長階段的各種規模的技術和生命科學公司提供創新型金融服務。第二,硅谷銀行投資于風險投資已經投資過的客戶公司。
(2)客戶關系。硅谷銀行的客戶主要有兩類:風險投資公司和科技公司。硅谷銀行同風險投資公司合作的方式共有三種:一是向獲得風險投資的科技公司提供金融服務;二是作為風險投資公司的開戶銀行;三是直接投資于風險投資公司成為合伙人。硅谷銀行對于科技公司的選擇,會通過各種可能的途徑做最全面、詳盡的調查,包括對公司管理層的盡職調查。通過向相關公司的財務顧問、法律顧問咨詢了解這些公司的歷史和現狀,同時銀行會把借款和公司的現金流量相匹配,每月查看公司的資金使用情況。硅谷銀行與已經向科技公司投資的風險投資公司實現信息共享,使硅谷銀行可以通過風險投資公司進一步了解科技公司的經營管理狀況,從而降低投資風險。
(3)投資方式。第一,硅谷銀行突破了債權式投資和股權式投資的限制。對于債權式投資,硅谷銀行主要提取部分客戶基金作為創業投資的資本,以減少通過發行債券和股票所募集的創業投資資金,之后銀行以高利率將資金借貸給創業企業。對于股權式投資,硅谷銀行與創業企業通過簽訂協議,收取股權或認股權以便獲利。值得一提的是,硅谷銀行在投資中往往混合利用兩種方式:將資金貸給創業企業,收取高于市場一般借貸的利息,同時與創業企業達成協議,獲得其部分股權或認股權。第二,硅谷銀行模糊了直接投資和間接投資的界限。直接投資是指硅谷銀行將資金直接投入風險投資公司已經投資過的創業企業,但參與比例一般低于風險投資所投資的比例。在產生回報時,由創業企業直接交給銀行。間接投資是指硅谷銀行將資金投入風險投資公司,由風險投資公司進行投資,同時由創業投資公司回報給銀行。
(4)風險控制。第一,風險隔離。所謂風險隔離是指硅谷銀行將創業投資與一般業務分割開來。硅谷銀行的創業投資資金主要來源于股市募集,少部分來源于客戶基金項目。創業資金并不從一般業務之中提取資金,而一般業務也不會挪用創投基金,避免了相應的風險影響。硅谷銀行還設立了Silicon Valley Bancshares,L.P.和SVB Strategic Investors Fund,L.p.兩家公司管理創業投資基金,進一步保證創投基金的正常運作以及與一般業務的風險隔離。第二,組合投資。硅谷銀行投資于不同行業、不同階段、不同風險和不同地域的客戶公司,進行組合投資以分散風險。第三,與風險投資公司進行聯合投資,借助風險投資公司進行持續的風險監控。第四,以被投資公司的技術、專利作為抵押擔保,簽訂第一受償順序的條款。如SVB在與企業的貸款合同中一般會有“SVB的貸款位立債權人清償第一順序”的條款。即使企業倒閉清算,也可以將損失降到最低,從而最大程度地維護銀行的利益。
(5)退出方式。硅谷銀行主要采用公開上市的方式進行創業投資的退出。在創業公司上市后通過拋售股權獲得利潤。對于沒有上市的創業企業,硅谷銀行采用兩種收購方式:一是兼并,又稱一般收購;二是其他創業投資介入,也稱第二期收購。創業投資已經衍生出眾多的新品種,逐漸由傳統創業投資向新興的創業投資過渡。
(三)NASDAQ上市
NASDAQ為硅谷創業公司提供了上市融資的便利條件,為風險資本增值后的退出提供了一個安全出口。
1971年,當每周出版物《電子新聞》首次使用“硅谷”一詞來描述圣克拉拉縣不斷增長的電子公司數量時,NASDAQ也在當年創立。1990年,NASDAQ OMX在硅谷開設區域辦事處,在過去的20年里,不斷有硅谷公司在NASDAQ上市。
NASDAQ的IPO對硅谷經濟至關重要,它通常為企業家、風險資本家及有限合伙人提供豐厚的回報,這反過來使其增加對硅谷的更多投資。目前在NASDAQ股票交易所上市的有來自加州的513家公司,其中硅谷就有203家,在NASDAQ上市的硅谷公司占加州公司的40%,占NASDAQ上市公司總數7%。硅谷公司的市值占加州公司市值的75%,占NASDAQ總市值的29%。在NASDAQ-100指數的成分股中有28家總市值為954億美元的硅谷公司。
[參考文獻]
[1]董美玲.“斯坦福—硅谷”高校企業協同發展模式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11(9):64-68.
[2]武巖,慕麗杰.借鑒硅谷銀行模式拓寬高科技中小企業融資渠道[J].理論界,2009(7):55-56.
[3]奚飛.美國硅谷銀行模式對我國中小科技企業的融資啟示[J].商業經濟,2010(1):73-74.
篇8
深秋的陽光,照在羅田縣鳳山鎮豐衣坳村板栗園里,一排排“涂白”一新的栗樹隨風搖曳,顯得格外精神,一塊塊帶狀的板栗基地整齊劃一,裹著一層層剛剛被風吹的栗樹葉和衣而睡,開始孕育來年新的希冀。例似這樣的板栗基地全縣有上百個,總面積達幾十萬畝。信用聯社立足農村服務農業,發展特色農業仍是信用聯社扶持服務的主要對象,根據自身的產業特色,因地制宜,把板栗作為主導產業來抓。羅田縣是國家級貧困縣,也是全國板栗生產第一縣。信用聯社緊緊抓住板栗產業帶不斷延伸的契機,自主開發板栗經營戶信用貸款專項產品,適時滿足板栗生產加工微小企業貸款需要。2012年,累計發放貸款11000萬元,重點支持綠潤、利泉、豐潤、潤發等25個板栗速凍和板栗食品加工企業。
羅田縣既是板栗生產第一縣,也是中藥材生產大縣,信用聯社牢固樹立維護綠色生態第一、保護綠色產業做強、做大的理念,堅持把壯大優勢的綠色產業作為服務的主攻方向,提升縣域經濟的綜合競爭力。
圍繞藥材產業帶,支持藥品生產企業發展。羅田縣境內藥材資源十分豐富,野生“金銀花”在羅田的崇山峻嶺中隨處可見,吸引了“食為天”、“楚天舒”等知名藥品生產企業,紛紛落戶羅田經濟開發區,生產的“銀花露”供不應求。信用聯社采取“公司+農戶”的信貸支持模式,累計投放貸款3000萬元,積極支持藥品生產企業的發展壯大,不僅讓農民采摘的“金銀花”可及時銷售,而且安置了近百名下崗工人就業。
羅田縣位于大別山腹地,是當年“劉、鄧”大軍的主戰場,也是今天的紅色旅游目的地,為了大力發展紅色旅游、特色旅游和生態旅游,信用聯社圍繞旅游產業帶,支持餐飲服務行業發展,積極開辦以收費權抵押貸款品種,累計發放貸款2000萬元,大力支持天堂寨、簿刀峰等景區旅游資源的綜合開發,促進了以“農家樂”為主題的餐飲服務行業的發展。據統計,全縣“農家樂”已開辦380家,轉移安置農村富余勞動力近4000人。羅田信用聯社著眼農業,為三農服務,為支持企業的壯大與發展作出了突出的貢獻,受到了歷屆縣委、縣政府及上級主管部門的表彰。信用聯社在理事長徐有源的帶領下,繼續提升服務,只有起點沒有終點,牢記使命,負重奮進,以新的業績為羅田縣縣域經濟跨越發展當好“領頭雁”。
篇9
【關鍵詞】高中地理;環境保護理念;視頻教學;課堂交流;結合生活
【中圖分類號】G633.55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2095-3089(2017)36-0104-01
一、高中地理選修課教學現狀
(一)不斷改善
高中地理選修課教學隨著新課改的要求在不斷的發展和進步,其中教學方式的變化是促進地理教學情況改善的重要條件[1]。同時,對現代各種優勢條件的利用,如多媒體與網絡的利用,在高中地理教學中,教師普遍采用了視頻教學法、情境教學法以及時事熱點引入法等教學方式,改善了傳統地理教學中滿堂灌的教學方式,而學生也能夠更加主動地參與其中,積極思考問題[2]。這些都是高中地理選修課教學情況得到改善的體現。
(二)逐漸滲透環保理念
地理選修課是一門與環境緊密聯系的學科,地理知識的學習有助于學生對我國乃至世界的地理情況有一個更加細致的了解。作為社會中的一員,學生接受地理教學,需要將自己納入到環境保護之中[3]。例如教師可以利用高中地理教學課堂在各國國家地理、鄉土地理、時事地理、全球環境地理等方面的介紹過程中均會涉及到環境教育的知識,對高中生環保意識的培養,列舉由于人類不良的活動而帶來的環境惡化的例子,對學生起到了警醒作用,更好地滲透與傳達了環境保護的理念[4]。
(三)環保教育存在不足
高中地理選修課教學是學生深入學習人與自然相關知識的主要途徑。通過學習地理,認識到人類在自然之中所扮演的角色,進而影響到自己今后的行為。高中地理選修課教學中涉及到眾多的環境保護理念的滲透,盡管教師采取了許多途徑,但是由于眾多因素的影響,學生仍然缺乏環境保護的意識和理念,這說明了高中地理選修課教學中的環境保護理念還需要得到進一步的滲透。
二、高中地理選修課教學中滲透環境保護理念的必要性
(一)有助于學生踐行環境保護理念
學生作為社會中的一員,也有環境保護的義務。高中地理教學中滲透環境保護理念,可以提升學生道德修養,增加遠見卓識,適時適當對學生進行環境保護方面的科學教育,有利于學生的進步,幫助培養他們具有科學的世界觀和人生觀,養成科學的生活習慣,培養科學精神。
(二)有助于環境保護
我國的環境狀況不容樂觀,迫切需要廣大人民群眾參與到環境保護之中,才能夠遏制不良趨勢,促進環境狀況的好轉。高中地理教學中對學生進行環境保護理念的滲透,可以讓學生養成良好的環習慣,例如少用一次性餐具、減少塑料袋的使用、多使用環保出行方式等,能夠呼吁身邊更多的人參與到環境保護之中,將環境保護的工作落實。
三、高中地理選修課教學中滲透環境保o理念的途徑
(一)視頻教學
高中地理教學大多涉及到的是理論知識,因此死記硬背成為一些學生首選的學習方法。據調查很多的學生認為地理學科的教學比較枯燥,覺得難。因此,利用課堂視頻的展示把學生的被動學習變為主動學習。例如在講述環境污染的時候提到天津濱海新區爆炸事件,可以利用視頻,通過造成165人喪生,798人受傷,直接經濟損失68.66億元等數字帶來視覺震撼,從而調動起學生對有關地理環境方面的關注,意識到破壞環境的危害性,然后通過分析人類的不合理行為,讓學生明白環境保護的重要性。
(二)進行課堂交流
高中地理與環境密切相關,但是傳統的授課方式中教師講授內容過多,因此學生很難融入進去,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多提問,多與學生進行交流,例如在講述環境污染的時候提到天津濱海新區爆炸事件,造成165人喪生,798人受傷,直接經濟損失68.66億元,對環境造成的危害更是難以估計,通過這些數據證明環境事件造成的嚴重后果,調動起學生對有關地理環境方面的關注,明白日常生活學習中要注意到的環境問題,意識到破壞環境的危害性,形成正確人地關系思想,更好地學會保護環境,進一步促進教學質量的提升。
(三)結合生活
很多學生在生活中有許多行為對環境造成了不良影響,需要得到糾正。在高中地理教學中,教師可以組織學生參加有意義的環境保護日的活動,讓環境教育的活動進入社區、進入家庭,來鞏固環境保護上的知識,在日常生活中開展環境保護的行動,用自己的實際的行動為環境保護正名。高中地理教師帶領學生在考察鄉土地理的社會實踐中,研究這個環境存在著哪些問題,比如空氣、水源地、植被覆蓋率、野生動物數量等等,在這樣的一個學習研究過程中,認識我們生存的環境,并為怎樣去保護這個環境,建設更美好的家鄉作出貢獻。如在生活中要節約用水、二次水的利用,不做有害環境的事情等,這些都是學生應該做到的。
(四)利用多種教學手段,增加學生興趣
隨著素質教育的不斷推進和深入,人們更加注重對學生綜合能力的培養,目前,環境教育不僅傳授理論知識,而且讓學生建立正確的價值觀對待環境問題,有利于培養學生的良好生活習慣,第一,可以將多媒體技術應用于課堂上,利用幻燈片等現代多媒體技術,讓學生真切地感受到大自然的魅力,第二,在高中地理課堂上,也要注重學生的層次不同特點,組織一些課堂活動提高學生的興趣,可以提高環境保護意識。
參考文獻
[1]郝勇,詹秀娣.美國主流地理教材闡釋“人地協調觀”的特點分析――以《地理:地質學、環境和宇宙》為例[J].天津師范大學學報(基礎教育版),2017,18(04):65-68.
[2]賴興貴.高中地理教學中滲透環境教育研究[J].科學咨詢(教育科研),2017,(06):28.
篇10
關鍵詞:美術;基礎教育;環境教育;滲透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4)32-0165-02 我國九年義務教育的根本任務是全面推進素質教育,提高教育質量,使中小學生在德、智、體、美、勞等方面全面發展。學生藝術素質的培養和提高是美術教育的主要內容。在美術新課程指引下,美術學習在培養學生一種單純的技能技巧訓練的同時,更注重培養學生人文素養與美術素養,注重發展學生的審美能力和創新精神。因此,中小學美術教學,將環境教育有效地滲透到美術教育和實踐中,使學生形成基本的美術素養和技能技巧的同時,培養他們尊重和保護環境的良好行為習慣。
一、美術教育的素材來自于環境
美術與環境是緊密聯系的。美術總是以一種理想化和審美化的視角來創造一種意境,反映某種美好的愿望。這在東西方的山水畫和風景畫中體現尤其明顯和直接。藍藍的天空、飄動的白云、清澈的流水、茂密的叢林、廣袤的草原……一幅幅美術作品中描繪的優美自然環境充滿著勃勃生機,令人神往。中學美術教學中經常以校園和附近的自然環境作為教學課堂,開設課外寫生課。這可以讓學生到大自然中吸收靈感,收集素材;讓學生面對自然界優美的環境的同時,運用所學到的素描、水彩畫等知識技能,把看到和感受到的優美環境表現出來。因此,自然環境是培養學生觀察能力、想象力、創造力和學習興趣的理想大課堂。
二、環境教育是美術教育的重要內容
中學基礎美術教育是一門綜合性學科。它涉及所有自然學科和社會學科的各個領域,沒有美術教育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這種特殊的地位,決定了美術教育在環境教育中可以發揮更大的作用。因此,在美術教育中滲透環境意識教育,培養社會責任感是有絕對優勢的。中學美術教師有責任在美術課堂上體現環境意識,把環境意識滲透在美學之中,讓學生在美的熏陶中接受環境意識,從而全面提高學生的美術素養和綜合素質。美術教育在提高與完善人的素質方面具有獨特作用。美術課程具有人文性質,是學校進行美育的主要途徑。九年義務教育階段美術課程的教學目標之一就是陶冶學生的情操,提高審美能力。因為藝術和情感是美術的基本屬性,所以美術課程能陶冶學生的高尚情操,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增強學生對自然和生活的熱愛以及社會責任感,并培養他們尊重和保護自然環境的意識和態度以及創造人類美好生活的愿望與能力。
三、美術教育中滲透環境教育的形式和途徑
1.依據中學美術新課程標準,滲透環保教育理念。在中學美術教學中,許多教學和教材內容都涉及到環境教育和環保主題,如八年級美術課本第一冊第四單元中選用的就是以“綠色家園――地球”為主題的環保教育課題,主題是號召人們增強環境保護意識。中學美術新課程標準的總目標要求學生了解基本美術語言的表達方式和方法,表達自己的情感和思想,美化環境與生活。在美術學習過程中,激發創造精神,發展美術實踐能力,形成基本的美術素養,陶冶高尚的審美情操,完善人格。因此,可通過美術教學向學生滲入環境意識教育,培養學生尊重自然和保護環境,創造美好生活的愿望。如可開展美術與環境專題討論會,讓學生先搜集與環境有關的資料,結合實例開展主題討論;讓學生充分認識到環保的重要性,懂得如何尊重和保護自然環境。鳥語花香、小橋流水、濕地綠洲……通過設置不同情景,進行類比假設,讓學生展開想象的翅膀,探討這些美好的景色離我們有多遠。耕地被侵、水土流失、土地沙漠化,沒有美好的景色和環境,我們拿什么來創作。以污濁的空氣、混濁的河流、不毛的沙漠創作出來的作品能給人帶來藝術的享受?因此,以“環保”為主題,通過美術課堂和藝術的形式引導學生不斷地思考、分析、探索、創新,促使學生形成強烈的生態文明意識和環境保護意識,構建學生對保護生態環境、人與自然和諧共存的環保理念。
2.針對中小學生自身特點,靈活設計美術教學。中小學階段是青少年兒童身體發育、求知欲強、意識觀念逐步形成的時期。美術課教師必須從學生的特點和發展需要出發,主動探究新形勢下美術課教學的教法、學法,為學生綜合素質的提高鋪橋架路。教師要對美術課程設置的內容有一個全面深入的了解,要在達到課程教學知識技能目標的同時,力爭實現預期的情感價值觀目標;要靈活運用教材內容,或者重新編排教材,引導學生以審美的眼光觀察周圍環境和自然存在的客觀實體,注意形狀、質地特征、色彩、構成關系等細微的差異與變化;讓學生充分發揮自己的奇思妙想,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親自動腦動手,從多角度深入生活,使美術教學更富創造性。如在繪畫課教學中,教師可以有意識地引導學生以沙漠和綠洲作為對比題材來表現環境問題,滲透環境教育;在手工課中可引導學生利用廢瓶子、廢紙進行手工作品創作,變廢為寶,同時滲透環境教育;在欣賞課中可充分運用現代化的教學手段,將傳統的教學形式和多媒體教學有機結合起來,分析美術作品中優美環境所帶來的美的視覺享受或作品中因環境破壞而給人造成的壓抑和震撼,讓學生體會美術作品中環境在表達人物思想或作品主題所起的重要作用,并通過內容擴展,對學生滲透環境教育,使學生的環保意識在潛移默化中得到加強。
3.結合周圍環境實際,開展環保主題美術創作。基本的美術教學,可以以自然界中豐富的色彩為主題,適當加入環境保護內容,加強學生對自然界和人類生態環境的認識,培養學生熱愛環境、保護環境的情感,使其從小有環保意識。其具體可通過美術作品欣賞、風景寫生和山水畫創作等,引導學生描繪美麗的校園和所生活的城市、家鄉優美的自然風光,指導學生欣賞多彩的大自然,并通過對景物的描繪啟發學生思維、引導學生觀察自己身邊的環境狀況,體會大自然的豐富多彩,也體會到污染對自然和我們生存環境的危害性。美術的手工制作,可引導學生開展廢棄物的再創造利用,從材料到構思,將廢棄物再利用,化腐朽為神奇,培養學生創造力的同時,豐富了校園文化生活,陶冶了情操,保護了環境,也提高了學生動手動腦的能力。美術欣賞課,可讓學生欣賞古今中外優秀建筑作品,還可以讓學生到室外欣賞大地、海洋、森林、天空等自然景觀。學校周圍動植物生態環境和通過PPT欣賞到的世界名勝古跡,讓學生感受自然環境和人造環境的美,同時也可以讓學生深刻理解破壞自然環境對人類和社會所造成的危害;讓學生清楚認識到:世界是人的世界,環境是人的環境,建筑是人的建筑。每個人都要關心我們生存的世界、居住的環境與建筑,消除人與自然環境之間的隔膜,使之互相滲透、互相溝通。
參考文獻:
[1]劉美雙.淺談在美術課中滲入審美、創新、環境意識等方面的教育[J].廣西教育學院學報,2006,(5).
[2]邱浩波.美術教學中的環保教育[J].教育現代化,2005,(5).
[3]宋燕輝.環境意識在美術教學中的滲透[J].教學時空,2008,(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