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腫瘤范文
時間:2023-03-18 19:02:14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抗腫瘤,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關鍵詞】 中藥;抗腫瘤作用;作用機制
惡性腫瘤是危害人類生命和健康最嚴重的疾病之一。中藥可作用于腫瘤發生、發展的多個環節,具有多靶點、多環節、多效應的特點,其在抑制、殺傷腫瘤細胞、改善癥狀與體征,以及減輕放化療不良反應、延長患者生存期等方面發揮重要作用;同時其具有不良反應低,能提高機體免疫力,不易產生耐藥性等特點;其抗腫瘤活性已得到國際公認,為近年來研究的熱點。本文就中藥抗腫瘤作用及其主要作用機制的研究現狀予以綜述。
1 腫瘤病因、病機
腫瘤在中醫中屬“積聚”范疇,歷代諸家均有論述。《難經?五十五難》中“故積者,五臟所生;聚者,六腑所成。也積者,陰氣也,其始發有常處,其病不離其部”;《金匱要略?五臟風寒積聚病脈證并治》中“積者,臟病也,終不移;聚者,腑病也,發作有時,展轉痛移,為可治”。
祖國醫學認為,任何疾病的產生都離不開內因和外因,內因主要是指人體正氣虛衰,臟腑失調,氣血失和以及七情內傷;外因指六之邪和疫戾之氣,當人體正氣虛衰,邪氣乘虛而入會導致疾病的發生。所謂“邪之所湊,其氣必虛”。惡性腫瘤的病因病機主要是陰陽失衡、氣血不調、五臟之氣紊亂,致使外來邪氣乘機而入,破壞了五臟正常的生理功能,損耗人體精、氣、血、津液等物質基礎,引起氣滯、血瘀、痰凝、濕停、毒聚等病理變化,即氣血虛衰、氣滯血瘀、痰凝濕聚、熱毒內蘊、臟腑失調、經絡瘀阻。
2 抗腫瘤中藥功效與藥理研究
根據惡性腫瘤的病因病機,中藥治療在辨證論治基礎上,分別施以扶正固本、軟堅散結、活血化瘀、理氣行滯、清熱解毒等不同方法。
2.1 扶正培本與增強免疫 《黃帝內經素問?刺法論》曰:“正氣存內,邪不可干。”
《素問?汗法論》說:“邪之所湊,其氣必虛。”《醫宗必讀》中提出“積之成也,正氣不足,而后邪氣踞之。”《靈樞?五變》曰:“余聞百疾之始期也,必生于風雨寒暑,循毫毛而人腠理?或為留痹,或為積聚。”《外證醫寨》則明確提出“正氣虛則成巖”。因此,扶正培本治療法則“補之、調之、和之、益之”是防治腫瘤的重要法則。
扶正培本類中藥能提高機體免疫,調節內分泌系統,從而預防癌癥的發生和發展,并促進造血,保護骨髓,減少臟器手術及放化療等毒副反應,激發或提高機體自動調節、控制能力。現常用扶正培本的中藥有人參、黃芪、白術、枸杞等。人參性甘、微苦、微溫,有大補元氣、調營養衛之功效,人參含皂甙和多糖類等多種抗腫瘤成分。沈玲等從增強網狀內皮系統吞噬功能、增加特異性抗體形成、促進淋巴細胞和胸腺細胞增殖、調節天然殺傷細胞―干擾素―白細胞介素-2水平、改善免疫功能與環核苷酸的關系、加強白細胞介素的促轉譯效應及病毒感染等多方面總結了人參具有增強免疫的作用。人參皂甙能夠降低環磷酰胺所致的細胞毒性,抑制其所誘導的骨髓細胞和外周淋巴細胞凋亡,從而保護細胞免受氧化損傷,這一作用對于抗腫瘤藥物副作用的輔助治療有重要意義。黃芪具有益氣養元、扶正祛邪的功效。黃芪多糖對小鼠H22、S180移植性腫瘤均有抑制作用,能提高荷瘤小鼠的脾指數和胸腺指數,能提高荷瘤小鼠血清中細胞因子IL-2、IL-6、IL-12和TNF-a的水平,表現出明顯的體內抗腫瘤活性。
2.2 軟堅散結與抑制腫瘤生長 《靈樞?百病始生篇》云:“凝血蘊里不散,津液澀滲,著而不去,而積皆成也。”華佗認為“疽癰瘡腫之作,皆五臟六腑蓄毒不流。非獨榮衛壅塞而發也。”元?滑壽《難經本義》謂:“言血脈不行,蓄積而成病也。”《內經》中指出:“堅者削之”、“結者散之”、“客者除之”。
軟堅散結類藥可治療濁痰、瘀血等結聚而形成的瘢積瘰疬諸證,通過直接抑制腫瘤增生、促進細胞凋亡而起到消散堅結、抗腫瘤的作用。常用中藥有夏枯草、海藻、穿山甲、牡蠣等。
2.3 活血化瘀與改善血液流變 《血證論》中曰:“瘀血在經絡臟腑之間,則結為瘤癮,瘕者或聚或散”,“瘤者常聚不散…或純是血質,或血中裹水,或血積既久…”。王清任《醫林改錯》中說:“氣無形不能結塊,結塊者,必形之血也。”及“凡治血者,必先以祛瘀為要。”《素問?陰陽應象大論篇》中曰:“血實者宜決之。”
現代醫學發現癌癥伴有血液粘度升高,尤其是血行播散,而活血化瘀藥有抗凝、抗纖、降低血液粘稠度的作用,對防止或減少癌栓形成具重要意義。常見中藥有莪術、三七、丹參、當歸、赤芍等。莪術辛苦開泄,能行氣破血活血。
3 結語
隨著對中藥抗腫瘤作用的實驗和臨床研究的深入開展,中藥抗腫瘤作用日益被肯定,也越來越受到國際社會的承認。中藥抗腫瘤具有多靶點、多效應、不良反應小、不易產生耐藥性、安全有效等優點。如何合理利用中藥抗腫瘤的這些優勢開發出特色有效的抗腫瘤藥物是目前中醫學研究的重點。
篇2
抗腫瘤藥物對腎及膀胱的損害
直接性損害 抗腫瘤藥物通過其原形或代謝產物的直接細胞毒性作用殺傷泌尿系統細胞,通過該機制引起泌尿系統不良反應。
間接性損害 對抗腫瘤藥物敏感的腫瘤細胞在化療后迅速大量崩解,其細胞內物質在經腎臟排泄過程中引起腎臟功能的損害。
表1 引起腎損害的主要抗腫瘤藥物
1.腎前性腎損害
心源性:ADM
有效血容量減少:IL-2
2.腎性損害
腎小球性:ADM
腎小管-間質性損害:PDD,MTX,亞硝基脲,光輝霉素
血管性:MMC,VCR,PDD,BLM3
膀胱損害:CTX,IFO
常用的引起腎損害的抗腫瘤藥物
順鉑(PDD) 順鉑是金屬類絡合物,是最易發生腎毒性的化療藥物之一,其毒性作用可在用藥后立刻發生,也可在長期用藥中延遲發生。PDD造成的腎損害大多數在1個月左右恢復;大劑量反復應用造成的腎毒性十分嚴重,常不可逆。
靜滴PDD后大約2小時內,幾乎所有的PDD都與血漿蛋白結合,然后在較短的時間內(通常在用藥結束后2~4小時)大部分PDD通過腎臟排泄掉。在排泄過程中,PDD及其代謝產物在腎小球過濾的同時,也可在腎小管再分泌和再吸收。
PDD的腎臟毒性呈劑量依賴性。這種損害可能由于鉑以原形經腎臟排泄時與腎近曲小管P3段細胞相互作用,損傷此段細胞的DNA,形成腎小管壞死,造成近曲小管的再吸收減少。
臨床表現 其毒性表現多種多樣,從可逆性的急性腎功能損害,到伴有顯著腎組織學改變的不可逆性的慢性腎功能衰竭。PDD引起2次多尿:①早期多尿于用藥后24~48小時內出現,可能由于抗利尿激素減少和前列腺素E合成增加所致。此期腎小球濾過率無改變。②第2個多尿于用藥后72~96小時出現,產生機制與抗利尿激素或前列腺素合成無關,可能與尿素循環缺乏有關。
PDD中毒所致腎損傷以腎小管受損為主,表現為腎小管性蛋白尿、尿酶、尿β 微球蛋白增高及尿酸化功能下降。由于腎小管重吸收功能障礙致使尿中Na+、K+、Ca2+、Mg2+等排泄增多,尤以Mg2+丟失突出。低鈉血癥者可達52%。Mg2+丟失過多伴隨低鈣血癥和手足抽搐,甚至癲癇樣發作,出現精神癥狀等。臨床不補Mg2+難以糾正頑固性低鉀、低鈣血癥。腎小管損傷嚴重者出現急性腎小管壞死。靜滴硫酸鎂可糾正低鎂血癥。
停用PDD數周,腎小管損傷可自行緩解。不同時間給藥對順鉑的腎毒性有顯著影響,下午8時給藥可明顯減輕順鉑的腎毒性。
預防方法:①減少藥量,控制單一劑量,減少1天中PDD用量;②加強水化,靜滴保護液(生理鹽水和氯化鉀);③用丙磺舒抑制腎小管分泌PDD。監測腎功能及尿酶(β-MG、NAG等)。
甲氨喋呤(MTX)
甲氨喋呤是應用最早的腫瘤化療藥,用于治療絨毛膜上皮癌、急性淋巴性白血病、乳腺癌、頭頸部鱗狀上皮癌、成骨肉瘤、非霍奇金淋巴瘤、癌等。是聯合化療方案中的常用藥物。
該藥主要通過腎臟排泄,腎功能改變將減少血漿中MTX的清除,增加其腎毒性。常規用量時,有90%以上以原形從尿中排泄,因此在腎小管、集合管中,MTX及其代謝產物可出現結晶、沉積,引起腎小管閉塞和損傷。當尿液中MTX的濃度高(>1mmol/L),呈酸性(pH值在5左右)時容易出現結晶。MTX及其代謝產物7-羥甲氨喋呤(比MTX的溶解度低75%左右),沉積于遠端腎單位,引起腎內阻塞性腎病。大劑量可引起近端腎小管壞死,致腎功能衰竭,還可引起持久但是可逆的腎小球濾過率下降。
臨床表現 用藥者90%以上尿無改變。常規劑量引起的腎毒性偶見。隨著用藥劑量增加,腎毒性發生率提高。大劑量MTX致死者中,20%有腎功能衰竭。MTX腎毒性多表現為急性腎功能不全,尿量無明顯減少,但CCr可下降,所以監測血清BUN、Cr水平變化具有一定意義。
預防方法 應用大劑量的甲氨喋呤時,應堿化尿液,注意水化治療,腎毒性可明顯下降。70%以上患者經積極處理后,腎功能可完全恢復。必要時用葉酸拮抗劑甲酰四氫葉酸解毒。
絲裂霉素(MMC)
絲裂霉素屬高毒性烷化劑,主要治療各臟器的腺瘤、鱗癌、婦科腫瘤和泌尿生殖系惡性腫瘤。MMC對腎小球有肯定的損害,多為遲發性,用藥11~16周后可發生高血壓、浮腫、血尿及典型的腎小球腎炎,組織學改變類似于膜性增殖性腎炎。
MMC的腎臟毒性主要表現為2種形式:①不伴有微血管病性溶血性貧血(MHA);②伴有MHA的溶血性尿毒癥性綜合征( HUS),占半數以上。特征性表現為:2種類型均在MMC用藥數月后(多為6個月)發生,總用藥量>100mg/m2,總發生率大約為20%。總用量達到40~80mg/m2時,HUS的發生率為2%~8.5%。原因可能為腎血管內皮細胞受損,造成彌漫性血栓性微血管病,表現為急性腎功能低下、尿素氮上升、蛋白尿、溶血性貧血和血小板減少。
異環磷酰胺(IFO)
IFO腎毒性大致可分為出血性膀胱炎和腎近曲小管損傷2種類型,與單次劑量和累積量呈正相關。 劑量為2g/m2~5g/m2時容易出現泌尿系統不良反應;累積量≥60g/m2時易導致2.5歲以下兒童重度腎功能衰竭。
IFO體內代謝產物丙烯醛能夠直接損傷泌尿系統上皮細胞,是導致IFO毒性的主要原因。 與DDP聯合應用時可加重IFO的泌尿系統不良反應。
臨床主要表現為鏡下或肉眼血尿,與CTX相比發生率增高40%~50%。嚴重的出血性膀胱炎比較難治,長期不愈會引起纖維化,有時會導致膀胱極度攣縮而需手術治療。另外,由于腎近曲小管受損,可出現氨基酸尿、磷酸尿、糖尿、滲透壓低、腎性尿崩癥等范考尼(Fanconi)綜合征表現。
環磷酰胺(CTX)
環磷酰胺為目前廣泛應用的烷化劑,對淋巴瘤、白血病、多發性骨髓瘤均有效,對乳腺癌、腫瘤、卵巢癌、肺癌、鼻咽癌、神經母細胞瘤、橫紋肌肉瘤及骨肉瘤也均有效。
常規劑量口服時,出血性膀胱炎的發生率大約為10%;骨髓移植大劑量應用時可達40%以上。劑量高于50mg/kg時會引起腎小管及膀胱特異性損傷,發生出血性膀胱炎和稀釋性低鈉血癥,原因與IFO相同。
Bressler曾對CTX所致的100例出血性膀胱炎進行跟蹤分析研究,結果顯示靜脈用藥或對兒童用藥時,即使較低劑量也可引發出血性膀胱炎。這100例中,鏡下血尿為93%,肉眼血尿為78%,少尿占45%,有5%最終演變成膀胱癌;而且有40%的病例癥狀持續1周~1年,16%持續2年~8年;有21%在CTX停用后3個月~10年再次發生出血性膀胱炎。
稀釋性低鈉血癥多在大劑量應用CTX時發生,表現為利尿激素異常分泌綜合征(SIADH),伴有低鈉血癥、尿量低下、體重增加等。但多數患者能夠在停用CTX后24小時恢復正常。
CTX和IFO均經腎臟代謝,其產生的丙烯醛及氯乙酸可引起膀胱炎,表現為膀胱急性出血和慢性纖維化。40%的病例膀胱出血嚴重,偶有出血不止而致死者。大多數停藥后2~3周內自行恢復。
如果①劑量偏大;②同時進行盆腔放射治療;③伴其他膀胱病變或少尿;④合用苯丙氨酸氮芥,則膀胱出血更易發生。慢性病變為膀胱纖維化,部分出現膀胱攣縮,嚴重時致尿路梗阻及緩慢進展性腎盂積水,多見于化療后期或化療停止后。IFO對膀胱的毒性更大。應用IFO后絕大多數出現輕度腎小管病變,如一過性尿酶升高、出現蛋白尿、管型尿。偶有發生范可尼綜合征及嚴重的低血鉀,甚至發展為腎功能不全,停藥后腎小管功能大多可恢復。
毒性的預防:注意水化,尿量維持在2~3L/日并堿化尿液。口服乙酰半胱氨酸及靜脈用巰乙磺酸鈉,可結合丙烯醛而保護膀胱黏膜。出血性膀胱炎經膀胱鏡檢查,發現毛細血管擴張時應及時停藥,否則易發展為膀胱纖維化和攣縮。
亞硝脲類
鏈脲佐菌素 鏈脲佐菌素對轉移的胰島細胞癌、類癌和淋巴瘤有效。其腎毒性主要表現為輕或中度蛋白尿及腎小管受損征象(低磷血癥、低鉀血癥、糖尿、氨基酸尿、腎小管酸中毒,可呈范可尼綜合征表現)。2/3病人出現腎功能不全,經常出現急性腎衰、腎臟并發癥,與用藥劑量有關。有時可引起腎小管萎縮和彌漫性腎小管間質性炎癥反應,發生率低,與劑量無明確相關性。治療過程中如果血清Cr水平升高,應立即停藥,并不宜再次使用。
甲基氯乙環己亞硝脲 對惡性神經膠質瘤、胃腸腺瘤、惡性黑色素瘤、淋巴瘤、肺癌等均有效。長期大劑量應用可致腎小球硬化及腎間質受累,發生腎功能衰竭。 腎中毒的程度與劑量有關,常于藥物治療后2年出現腎損害,尿素氮及血肌酐升高。一旦出現腎功能不全,則為進行性,且不可逆。尿沉渣常無陽性所見,臨床無高血壓。減少劑量可減輕其腎毒性。
雙氯乙亞硝脲 腎毒性表現為遲發性,多在治療后數月到數年出現。累積量>1000mg/m2時,發生率開始逐漸上升;而如果>1500mg/m2,則腎毒性發生率急劇升高。
病理組織學表現為腎間質纖維化、腎小球硬化、基底膜肥厚、腎小管萎縮等。臨床主要表現為少尿、蛋白尿,嚴重者可出現腎功衰竭。
長春新堿(VCR)
長春新堿對急性及慢性白血病、淋巴瘤、小細胞肺癌及乳腺癌有效,亦用于治療腫瘤、卵巢癌、消化道癌及惡性黑色素瘤等。
有報道應用VCR時偶爾可引起可逆性低鈉血癥及SIADH,一般在停藥后1~2周恢復。
與其他藥物聯合應用時,常采用水化方法以減輕其不良反應,此時有可能加重低鈉血癥,應予以注意。
阿霉素(ADM)
阿霉素是一種氨基糖苷類抗生素,對急性白血病、淋巴瘤、乳腺癌、骨肉瘤、肺癌及多種其他實體腫瘤均有效。
本藥對心肌毒性大,晚期可引起心力衰竭。腎臟損害可表現為腎病綜合征,但明顯少于心肌毒性表現。
其他
干擾素(IFN) 干擾素引起腎臟毒性的報告均來自歐美國家,多數表現為蛋白尿,發生率15%~20%。
白細胞介素-2(IL-2) 大劑量白細胞介素-2引起的的腎損害一般是可逆性的,在停藥后5天內恢復正常。其腎毒性是由于藥物導致全身血管通透性增加,血漿蛋白大量滲漏到組織間隙,引起血漿容量減少,腎血灌注不足,腎血流量降低,易引起腎前性腎臟功能不全、少尿、氮質血癥和血肌酐升高。
致病的危險因素是高齡、劑量大,以及用藥前已有腎功能不良、輕度氮質血癥者。
非甾類抗炎藥物可以加重白細胞介素-2的腎臟毒性,應予以注意。
預防方法:補充晶體及膠體液,使血管內容量重新達到平衡,持續性靜滴可減輕白細胞介素-2的毒性。
腫瘤化療后內源性產物的腎毒性
臨床主要表現為2種形式:①尿酸性腎病綜合征;②腫瘤溶解綜合征。
主要減輕腎損害的藥物
谷胱甘肽谷胱甘肽可減輕化療藥物的不良反應。谷胱甘肽能夠通過與順鉑產生的自由基反應而對抗順鉑誘導的嘔吐,抑制其引起的異食癖,逆轉胃排空延遲,改善胃部不適等癥狀,但不增進食欲。
谷胱甘肽及其酯化物能夠緩解順鉑的腎毒性,關于其機制是否包括減少鉑在腎內蓄積,仍有爭議。
腎臟對-SH,特別是還原型谷胱甘肽(GSH)的利用能力,在細胞抵抗各種化學毒物的過程中,以及毒物造成細胞損傷的程度上起重要作用。腎小管上皮細胞可攝取半胱氨酸等成分合成GSH,也可從細胞外攝取現成的GSH。但Lash等研究表明,新分離的腎小管上皮細胞攝取半胱氨酸及合成GSH較慢;在中毒情況下,細胞維持-SH呈還原狀態,主要依靠從細胞外攝取現成的GSH,而不是細胞自身合成GSH。
使用方法是還原型谷胱甘肽1.5g/m2,靜脈注射。在加順鉑前4小時加入過量的半胱氨酸,盡管腎小管上皮細胞攝取半胱氨酸較慢,但因加入的濃度高(5mmol/L),故可被攝入的量也隨之增多,并可和甘氨酸、谷氨酸合成GSH,再加入順鉑后,細胞內新合成的GSH就可起保護作用。
化學保護劑的應用
化學保護劑又稱細胞保護劑,本身并無抗腫瘤作用,但與化療或放射治療合并應用時,能夠保護機體正常細胞免受化療的傷害,而不影響化療藥物或放療的抗腫瘤效果。目前根據化學保護劑的作用機制一般將其分為兩類:①干擾細胞毒藥物對正常細胞的殺傷作用;②增強和促進受損正常細胞的恢復。代表藥物如下。
硫代硫酸鈉 在胸、腹腔內應用大劑量順鉑時,常通過靜脈輸注硫代硫酸鈉進行全身解毒處理(即雙路化療)。
硫代硫酸鈉可以與血液中的PDD結合,使之不被活化,并且硫代硫酸鈉可由腎臟迅速排泄,在腎小管內形成較高的濃度,進一步抑制PDD在腎小管的再吸收。
廣澤等在應用PDD100mg/m2之后給予硫代硫酸鈉,其劑量為PDD劑量的400倍,在PDD用后5分鐘、35分鐘、65分鐘3次應用。結果尿中β-微球蛋白的水平較對照組顯著降低。Rfeile等研究也證明,聯合應用硫代硫酸鈉,可以顯著提高PDD的用量。
氨磷汀 氨磷汀(阿米福汀)是美國FDA批準上市的第一個泛細胞保護劑, 又稱WR2721,最初是作為放射保護劑。它是一種前體藥,本身無細胞保護作用。在組織中被細胞膜結合的堿性磷酸酶水解為自由硫羥基(WR-1065)、對稱二硫化物(WR-33278)、半胱胺等活性代謝產物。氨磷汀正是通過這些物質發揮細胞保護作用:①WR-1065的自由巰羥基直接與烷化劑、鉑類化療藥物結合而影響其毒性作用,并可清除化/放療中產生的氧自由基;②WR-33278可松解拓撲異構酶引起的DNA超螺旋結構;③WR-1065或WR-33278與DNA白結合后,使染色質核小體間結構不易被降解,故可明顯減少化/放療引起的正常細胞凋亡。
氨磷汀能選擇性保護正常器官免受化/放療的毒性攻擊,而不保護腫瘤組織,因此能明顯改善化/放療患者的耐受性,提高其生活質量,保護正常組織免受化療引起的細胞損害。正常組織細胞內堿性磷酸酯合成酶的含量遠遠高于腫瘤細胞內的含量,因此正常細胞內的WR-1065濃度更高。正常組織通過濃度依賴介導擴散方式轉運WR-1065,轉運速度快;而在腫瘤組織只通過被動擴散,轉運速度極慢。氨磷汀的分布、消除半衰期極短(分別為<1分鐘和88分鐘),90%的藥物在6分鐘內從血漿內清除,腫瘤組織對氨磷汀的攝取極微。
WR-2721能夠顯著增強正常組織尤其是造血組織對放射線的抗性,同時能夠顯著減輕細胞毒化療藥物的血液毒性、腎毒性、消化道毒性,對黏膜損害也有保護作用。
臨床研究結果證實,WR-2721可明顯降低大劑量DDP(>100mg/m2)的腎毒性,而且即使出現,其程度也較輕,多在1~2周內恢復。國外研究表明,氨磷汀可以顯著減少順鉑血肌酐、尿液中各種蛋白酶的升高程度,減輕肌酐清除率的下降。
有研究表明:WR-1065能防止鉑DNA復合物形成,卻只能輕度減少已經形成的鉑DNA復合物,提示WR-1065的保護作用可能是預防而不是解救,同時也提示氨磷汀的最佳應用時間是在使用PDD之前。
用法及用量: 氨磷汀的推薦劑量為450 ~910mg/m2,溶于0.9%的NaCl溶液,在PDD化療前20~30分鐘靜滴。
不良反應:總的來說耐受性良好。主要的不良反應為血壓降低、低血鈣及惡心嘔吐。發生低血壓的機制尚不清楚,僅有不足5%的患者由于低血壓需要降低藥物劑量。其他不良反應包括惡心、嘔吐、頭暈、熱感、輕度嗜睡、口中有金屬味,偶有過敏反應。也有一過性低鈣血癥的報道,可能是由于氨磷汀對甲狀旁腺素的抑制以及直接抑制骨吸收的作用導致的。
由于可能會出現低血壓,因此患者應在輸注過程中保持臥床,并每隔3~5分鐘測血壓1次。如果患者的血壓明顯下降或出現相關癥狀,應立即停止輸注。低血壓一般發生在輸注即將結束時,停藥同時維持補液,患者的血壓大多會自行恢復。由于氨磷汀有胃腸道反應,療前可應用止吐藥。
美斯鈉
美斯鈉作為細胞保護劑,能夠有效地預防IFO和CTX的泌尿系統毒性,降低出血性膀胱炎的發生率。美斯鈉并不影響IFO、CTX的抗腫瘤效果,而是在尿液中與IFO和CTX的毒性代謝產物丙烯醛結合,形成非毒性產物,由尿中迅速排泄。
篇3
【摘要】 對近年來國內植物多糖抗腫瘤作用研究進行了歸納評析,認為國內對植物多糖抗腫瘤作用機制的研究還需進一步深入。
【關鍵詞】 多糖;腫瘤;綜述
Abstract:The author makes summary and analysis on the recent situation of domestic plant-polysaccharide anti-tumor research,stating that our country must be further thorough in the plant-polysaccharide anti-tumor function mechanism research.
Key words:polysaccharide;tumor;summarize
多糖(Polysaccharide)是一類天然大分子化合物,是由醛糖或酮糖通過甙鍵連接在一起的多聚物,廣泛存在于動物細胞膜、植物和微生物細胞壁中,是構成生命的四大基本物質之一,具有多種生物活性,藥理作用廣泛,本文通過目前國內有關文獻報道的分析對近年來國內植物多糖的抗腫瘤作用研究作一簡要評析。
1 增強宿主的免疫功能
1.1 對細胞免疫的作用
T淋巴細胞在機體抗腫瘤的免疫應答中處于關鍵地位,除可直接殺傷癌細胞外,還可分泌多種有抗癌作用的淋巴因子。通過實驗證明了枸杞多糖、地黃多糖等6種植物多糖可增加T-AK細胞的增殖和殺傷活性。而香菇多糖即是一種胸腺依賴性免疫調節劑[1]。對T細胞亞群中的CD3、CD4、CD8等有一定程度的升高作用[2]。目前已發現許多多糖的抗腫瘤作用與調節T細胞活性有關。單核巨噬細胞(Mφ)是抗腫瘤免疫中重要的效應細胞,可選擇性殺傷癌細胞。目前國內實驗表明,茯苓多糖、香菇多糖、輪葉黨參多糖等多種植物多糖具有增強Mφ識別功能,提高Mφ的吞噬率指數,增加Mφ釋放TNF的作用。[3-4]自然殺傷細胞(NK)是機體主要的免疫監視細胞,在抗新生瘤,殺傷已形成腫瘤及抑制腫瘤轉移方面有重要作用。茯苓多糖,灰樹花多糖等多種植物多糖都可刺激NK細胞并增強其活性。如Nanba發現小鼠腹腔注射0.5mg/kg或1.0mg/kg灰樹花多糖D-組分10d后,NK細胞、細胞毒T細胞、遲敏T細胞分別增至1.5-2.2倍[5]。王開發等[6]通過實驗也證實花粉多糖可提高和促進小鼠NK活性。也有一些報道顯示一些植物多糖有增強T-AK細胞及LAK細胞增殖活性與細胞毒活性[7]。而植物多糖對其它一些在腫瘤抑制過程中一起作用的細胞作用目前國內的研究仍少見。
1.2 對體液免疫的作用
機體的免疫應答有賴于體液免疫與細胞免疫的綜合作用,Mφ,NK細胞發揮抗腫瘤作用的重要機制之一便是介導體液免疫的B細胞所參與的抗體依賴性細胞介導的細胞毒作用(ADCC),因此對B細胞及體液免疫的增強在抗腫瘤治療中有積極意義。左增艷等[8]通過實驗證明當歸多糖可使B淋巴細胞增殖,牛膝多糖也有促進LPS誘導的B淋巴細胞的增殖反應的作用[9]。也有大量證據表明某些植物多糖可使血清免疫球蛋白的IgG和IgM水平提高[2,9],從而促進體液免疫。
1.3 對細胞因子的作用
免疫細胞可釋放多種細胞因子,其中的IL-2,INF淋巴毒素等都在抗腫瘤效應中起重要作用,現已證明多種植物多糖均可在體內外促進細胞因子的釋放,某些植物多糖在體內還可對抗化療藥物對細胞因子的抑制作用。[10]
1.4 增強脾、胸腺功能,對抗腫瘤及化療藥物對胸腺、脾臟的抑制
脾、胸腺乃至骨髓都是人體重要的免疫器官,在腫瘤患者中多會出現脾及胸腺的功能低下,而放療、化療又對脾、胸腺及骨髓功能有不同程度的抑制。植物多糖在保護與提高脾、胸腺功能,增加脾、胸腺指數方面的作用也是抗腫瘤作用中的一個主要方面。這一點已為多數體內外實驗證實[11-12]。
1.5 增強免疫吸附功能
免疫吸附是免疫細胞殺傷腫瘤細胞的重要途徑。經體外實驗證實黃芪多糖可通過提高細胞表面黏附分子的表達而促進淋巴細胞及內皮細胞的黏附,增加淋巴細胞與抗原接觸的機會。徐國華等[15]也通過實驗證明了南瓜多糖可提高RBC免疫吸附腫瘤細胞的能力。另外,植物多糖還可對抗輻射造成的造血抑制,并提高血漿WBC,LBC的數量。可見植物多糖通過調節免疫抗腫瘤的機制是多方面的。
2 誘導腫瘤細胞凋亡、抗氧化的作用
細胞的程度化凋亡對腫瘤的發生與抑制都有重要作用,這已成為腫瘤發病與治療學中關注的熱點。甘璐等[14]經實驗證實枸杞多糖可誘導HL-60細胞凋亡,其機理雖需進一步探討,但這一結果提示我們要注意更多植物多糖對細胞凋亡的影響。
現已知機體衰老,炎癥,腦缺血及腫瘤等多種病癥與人體中氧自由基的氧化損傷有關,且氧自由基可引起DNA堿基的損傷,導致基因突變,進一步加重癌變。而近來的研究表明,多種植物多糖可清除自由基及抗脂質過氧化物活性,或增強肝臟SOD活性,進而抑制腫瘤。這類多糖有茯苓多糖、天冬多糖、南瓜多糖等。
3 改變細胞膜結構及生化特性、抑制腫瘤細胞的DNA,RNA合成、干擾與抑制腫瘤細胞的信號傳導作用
流動性是生物膜的基本特征。已發現多種植物性腫瘤如腹水癌、白血病等細胞膜流動性明顯增大,降低膜流動性則動物移植癌的惡性度也隨之降低[14]。有文獻報道海藻多糖可調整腫瘤細胞膜的流動性[16],枸杞多糖也有相同作用[14]。另外,也有人經研究認為茯苓多糖,剌五加多糖,牛膝多糖等抗瘤機理與膜生化特性改變有關[17]。茯苓多糖可通過抑制腫瘤細胞DNA,RNA的合成實現對腫瘤細胞的直接殺傷作用[18],掌葉大黃多糖,銀耳多糖也可顯著抑制腫瘤細胞DNA的合成。[19]一氧化氮、一氧化氮合酶、磷脂酰肌醇(Phos-phatidylinositol,PI)等多種物質在腫瘤細胞信號傳導中起作用。它們或調節腫瘤細胞增殖相關基因的表達,或促進腫瘤內血管的形成,或促進腫瘤細胞的轉移,或參與癌基因的激活,因而與腫瘤的發生,發展,分化,轉移,分級等有密切關系。通過實驗證明樺褐孔菌多糖可降低移植性動物腫瘤模型血清中一氧化氮合酶和一氧化氮含量,使其接近于正常對照組。黃添友等[17]也通過實驗證實了茯苓多糖,刺五加多糖,銀耳多糖,香菇多糖可干擾或抑制PI的轉移,進而具有一定的抗癌作用。
4 對目前國內研究狀況的思考
如前所述,三十年來我國進行研究的植物多糖已有百余種,而對某一種多糖的研究,除目前已上市的香菇多糖外,卻很少見到全方位考察其抗腫瘤作用機制的實驗研究。目前的文獻報道還是以整體水平的研究為主,而在分子生物水平與基因水平上的研究僅有少數文章。而植物多糖對腫瘤生物代謝方面影響的研究則更少。對植物多糖進入血中及組織中的作用成分分析少。多糖是大分子化合物,而它進入血液及至組織液(特別是癌組織)后,起到藥理作用的成分是否還是其原分子形態?而在人體中真正起作用的卻正是這些進入血液及至組織液(特別是癌組織)后形成的成分,然而在這方面的研究卻未見報道。
腫瘤的發生與增殖有著多方面的調控機制,對其治療也不能通過單一的手段與單一的藥物。植物多糖的生物活性如此廣泛,其進入體內對人體的影響是多方面的,與其他療法與藥物應用時也會有別于兩種藥物單一應用時對機體效應的疊加。在藥物的聯合作用機制探討中目前只見到幾篇IL-2與植物多糖聯合應用抗腫瘤機制研究的報道,這是遠遠不夠的。
【參考文獻】
[1]袁靜.王平全.香菇多糖抗腫瘤的研究進展[J].中國藥房,1999,10(5):233-234.
[2]李祥華.香菇多糖的腫瘤免疫學研究[J].中華實用中西醫雜志,2001,14(1):1459-1460.
[3]宮丹.植物多糖的免疫調節及抗腫瘤活性研究[J].北華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4,5(4):326-330.
[4]韓春姬.輪葉黨參多糖對小鼠的S180肉瘤的抑制作用[J].延邊大學醫學學報,2000,23(4):249-250.
[5]Nanba H.Maitake Mushroom-immune Therapy to Prevent from Cancer Growth and Metastasla Exolore,1995,(6):1.
[6]王開發.花粉多糖注射劑臨床前抗腫瘤藥效學預試[J].蜜蜂雜志,2004,6:3-4.
[7]方建國.枸杞多糖藥理作用與臨床應用[J].醫藥導報,2004,23(7):484-485.
[8]左增艷.新型生物反應調節劑.當歸多糖(ASPP)抗腫瘤作用及對荷瘤小鼠免疫功能的影響[J].中國免疫學雜志,2000,16(10):545-546.
[9]呂小蘭.牛膝多糖研究進展[J].實用臨床醫學,2005,2(6):137-138.
[10]張朝.三七多糖對創傷大鼠CD4+/CD8+和白細胞介素-2水平的影響[J].中華創傷雜志,2005,21(9):711-712.
[11]李小定.灰樹花多糖粗品與純品的抗腫瘤作用和對免疫功能的影響[J].營養學報,2003,25(1):7-9.
[12]金光等.樺褐芤菌多糖的抗腫瘤作用實驗研究[J].延邊大學學報,2004,4(27):257-259.
[13]曲顯俊等.螺旋藻多糖抗癌作用的實驗研究[J].中國海洋藥物,2000,19(4):10.
[14]甘璐,王建華,張聲華.枸杞多糖抑制人的白血病細胞生長的研究[J].衛生研究,2001,30(6):333-335.
[15]徐國華.南瓜多糖的抑瘤作用及對紅細胞免疫功能的影響.武漢市職工醫學院學報,2000,4(28):1-3.
[16]季宇彬,高世勇,孔琪.海藻多糖對腫瘤細胞膜流動性的影響[J].中草藥,2002,33(5):435-437.
[17]黃添友.四種植物多糖對S180細胞膜磷脂酰肌醇轉換的影響[J].第一軍醫大學學報,1995,15(3):211-212.
[18]張文女,黃金龍.茯苓多糖的抗腫瘤作用[J].中草藥,1999,30(7):附3.
[19]金瑾實.掌葉大黃對腫瘤細胞DNA合成抑制的研究[J].吉林中醫藥,1999,19(4):58-59.
篇4
1 資料與方法
本資料取自腫瘤醫院2000~2001年藥庫微機管理系統出庫消耗的抗腫瘤藥的數量及批發金額,并參考了部分手工帳用藥出庫數據。為了明確體現各類抗腫瘤藥的用藥情況及發展前景,采用了金額排序的方法進行比較分析。
2 結果
2.1 2000~2001年抗腫瘤藥類別、金額排序及增長率
2.1 2001年藥物類別及金額 輔助藥34種,占金額59.03%;其他抗腫瘤藥36種,占17.23%;抗生素12種,占5.85%;烷化劑12種,占4.11%;植物藥16種,11.54%;
2.2 2000年藥物類別及金額 輔助藥34種,占金額55%;其他抗腫瘤藥28種,占19.35%;抗生素14種,占7.96%;烷化劑12種,占6.21%;植物藥16種,8.40%。
3 分析與討論
3.1 抗腫瘤藥與藥品總消耗情況 我院作為腫瘤專科醫院,抗腫瘤藥占有較大比重,現全院有病床1000余張。2000年,2001年抗腫瘤藥消耗金額分別為這兩年藥品消耗總金額的70.09%。
3.2 抗腫瘤藥物的開發前景 2000~2001年抗腫瘤輔助用藥的金額均居首位,分別占腫瘤用藥消耗總金額的55%、59.03%,是抗腫瘤治療藥消耗金額的1.2、1.4倍。由于輔助用藥可減少放、化療的毒副作用,增加患者的耐受性,提高患者的生存質量、促進臨床化療方案的順利進行,越來越受到廣大醫務工作者和患者的青睞,具有良好發展前景。但由于抗腫瘤輔助用藥的新品種增加過快,且價位較高,造成了抗腫瘤輔助用藥消耗金額的持續增長。
抗腫瘤植物藥增長迅速。2001年比2000年增長了72.61%,2000年前10位抗腫瘤治療藥中植物藥只占1種,2001年上升為3種。已有幾種植物來源的抗腫瘤藥物在臨床上推廣應用,但繼續從植物中開發親的抗癌藥將極具潛力。
植物用藥發展的前景是非常可觀的。2001年前10位抗腫瘤輔助藥中,植物用藥躍居榜首,3種植物用藥的消耗金額占前10位輔助用藥總金額的1/3以上。與傳統的中草藥相比植物用藥具有有效成分含量高、分劑量準確、便于攜帶服用等優點。近年來臨床上已逐漸推出了幾種抗腫瘤植物用藥,對腫瘤具有一定緩解作用,能抑制瘤體生長,提高人體免疫力,且毒副作用較輕,受到醫藥工作者及患者的普遍關注。但這些新藥較原來的老藥價位普遍偏高,且價格提升幅度較大,給患者帶來了一定的經濟負擔。
3.3 抗腫瘤資金消耗集中于少數新、特藥品 2000~2001年前10位抗腫瘤藥消耗金額分別占抗腫瘤藥消耗總金額的31.11%。合資廠藥品所占市場的份額增長明顯,提高了臨床抗腫瘤用藥層次,與進口藥相比具有明顯價格優勢,已有逐步取代進口抗腫瘤藥的趨勢。
3.4 臨床用藥還存一些不合理現象 大量資金集中于少數品種。造成這種狀況的原因是多方面的:①生產銷售方面的不適當宣傳,甚至夸大療效,使醫師和腫瘤患者存在盲目崇尚心理。②現行的藥品促銷政策很不規范,有待醫藥行政部門不斷完善。療效是決定藥品用量的重要指標,但臨床用藥中有促銷方式對用量的影響更大,一些療效一般配以精致包裝的藥品,在強有力的促銷方式刺激下往往成了醫院的暢銷品種。③醫藥不分,以藥養醫的狀況影響著臨床醫師的處方行為。④新藥的價格制訂體系存在著一定弊端,致使一些新上市的藥品價格普遍偏高。大量廠家紛紛搶占市場,勢必造成一些不合理競爭,產、銷、用三個環節對經濟效益存在著共同的追求目標,其過猛的增勢是市場刺激的必然結果。
3.5 基本醫療保險用藥目錄對我院抗腫瘤藥使用影響重大
我院共使用抗腫瘤藥品種達100多個,金額排序前十位的藥物除歐必停、卡培他濱外,其余皆為醫保用藥。自執行省醫保藥品目錄以來,目錄中新增加的品種如紫杉醇、奧沙利鉑和拓撲替康則進入金額排序前十位的藥物,而原在市醫保藥品目錄中的氟鐵龍未進入省醫保藥品目錄,則用量大減。可見,醫保用藥目錄很大程度影響臨床對抗腫瘤藥的使用。
篇5
1免疫增強作用
腫瘤的發生和發展與整個機體的免疫功能減退密切相關。臨床觀察表明,免疫功能活躍的腫瘤病人比免疫功能低下的病人預后好;保持免疫記憶反應能力的病人比失去免疫記憶反應能力的病人預后好。實驗研究表明,某些中藥能保護或提高機體的免疫功能,如地黃多糖可提高S180荷瘤小鼠脾臟T淋巴細胞的增殖能力,并可較長時間維持在較高水平,也能部分阻礙瘤株對脾臟NK細胞活力的抑制作用,相對改善荷瘤小鼠由于腫瘤而引起的IL-2分泌能力下降,顯著提高CTL細胞活力,從而發揮抗腫瘤免疫效應(1)。楊傳標(2)等報道中藥健脾康復湯(黨參、白術、茯苓、薏苡仁、卷柏、仙鶴草等)治療大腸癌脾虛證,能增強患者免疫功能,治療后自然殺傷(NK)細胞活性及T細胞亞群活性明顯增強,同時臨床癥狀改善,生存質量得到提高。此外,中藥人參、黃芪、白術等都具有很好的增強機體免疫功能的作用。
2誘導腫瘤細胞分化
細胞惡變是增殖和分化兩者平衡的失調,從細胞增殖角度說惡性腫瘤的增殖是失去控制的,從分化方面講惡性腫瘤細胞是喪失分化或分化異常的細胞。誘導惡性腫瘤分化,抑制其增殖是腫瘤現代研究的重要領域,西藥中維甲酸等誘導分化劑,因有嚴重副作用,限制了臨床應用,而許多中藥具有良好的抑制腫瘤細胞增殖和誘導分化作用,且無副作用。如丹參酮ⅡA可誘導人急性早幼粒細胞白血病細胞向終末細胞分化,并使細胞生長明顯抑制,丹參酮還對人宮頸癌細胞株K562具有良好的誘導分化作用,其效果與維甲酸相仿(3)。曾小莉等(4)用人參總皂甙處理人肝癌細胞HepG2后其生長明顯受到抑制,細胞質增多,線粒體數量增加,糖原增多,高爾基復合體體積增大,發育較完善,粗面內質網和游離白體增多,提示HepG2細胞趨于成熟分化。同時人參總皂甙能夠有效動員HepG2細胞由G1/G0期進入S期,阻止S期細胞向G2/M期移行,造成大量S期細胞堆積。大量該期細胞DNA解旋,DNA單鏈暴露出更多的活性部位,為抗腫瘤藥物提供更多的作用位點。并且臨床上可進一步與細胞周期特異性抗腫瘤藥物聯合應用,更有效地殺傷S期腫瘤細胞。中藥羊藿甙作用于人高轉肺癌細胞PG,采用多種手段檢測表明,羊藿甙能影響PG細胞周期的時相分布,并能升高細胞內cAMP/cGMP比值;同時降低PG細胞對外基質的粘附性及侵襲、運動能力,從而逆轉腫瘤細胞的惡性表型(5)。
3促進腫瘤細胞凋亡
細胞凋亡是有機體為調控機體發育,維持內環境穩定,由其內在基因編程調節,通過主動的生化過程,使細胞自殺死亡的現象。一旦細胞的增殖或凋亡發生異常,即可導致細胞的惡性轉化形成腫瘤,而促進腫瘤細胞凋亡可能達到腫瘤縮小,癌癥消退的目的。許多研究表明,中藥和化療藥的抗癌效果均與其促進腫瘤細胞凋亡有關。中藥莪術中的抗癌活性成份欖香烯能阻止腫瘤細胞從S期進入G2期,促進腫瘤細胞凋亡,欖香烯處理HL-60細胞2小時,即可發現清晰的DNA梯狀帶;處理HL-60細胞24小時,可觀察到細胞凋亡的特征性形態學改變(6)。白首烏甙50μg/ml作用于體外傳代培養KB細胞72小時可誘導細胞出現核固縮和早期凋亡現象;流式細胞儀測定出現凋亡峰,凋亡率高達41.9%,并將KB細胞周期阻滯于G0/G1期(7)。中藥雄黃的的主要成份砷可促進急性早幼粒細胞白血病細胞凋亡,使抗凋亡基因PML-RAR和Bcl-2基因表達下降(8),乳香提取物能誘導急性粒細胞白血病細胞株HL-60,急性單核細胞白血病細胞株U937及急性粒細胞白血病原代細胞,促使其凋亡,并已用于臨床治療急性非淋巴細胞白血病,取得良好效果(9)。
4影響拓撲異構酶
拓撲異構酶在DNA復制、轉錄重組,以及在形成正確的染色體結構,染色體分離、濃縮中發揮著重要作用,真核細胞DNA的拓撲結構由兩類關鍵酶,即酶拓撲異構酶Ⅰ和拓撲異構酶Ⅱ的調節(10)。干擾拓撲異構酶是抗腫瘤的重要途徑之一。如傳統中藥喜樹樹皮中的生物堿及其衍生物能夠特異性的抑制DNA拓撲酶Ⅰ,使細胞周期停滯于G2期或生成S期的細胞凋亡(11)。螺旋藻提取物的水溶性成份和DMSO可溶性成份濃度分別為2.3μg/ml和80μg/ml時能完全抑制拓撲異構酶Ⅰ介導的負超螺旋藻Pbr322解旋反應,且水溶性成份在高濃度時可直接引起DNA的雙鏈斷裂(12)。表鬼臼毒素類藥物能干擾拓撲異構酶Ⅱ,抑制DNA重新組合且在DNA內引起蛋白斷裂,使染色體畸變和細胞死亡。中藥蟾酥成分中的蟾毒配基之一Bufalin有顯著抗癌效果,進一步研究表明,Bufalin為拓撲異構酶Ⅱ的抑制劑,主要作用于細胞周期的S期(13)。此外,靈芝(14)、半邊旗(15)等均對DNA拓撲異構酶有抑制作用從而臨床上有抗腫瘤效果。
5抑制微管蛋白活性
微管在真核細胞中呈網狀分布,可以與其它蛋白共同組裝成紡錘體、中心粒等,參與細胞形態的維持,細胞運動和細胞分裂。研究表明,大量的天然和合成化合物能干擾微管蛋白的功能,抑制微管蛋白的聚合,使紡錘體無法形成,從而使細胞分裂停止在有絲分裂的中期。或促進微管蛋白的聚合,抑制微管解聚從而抑制細胞分裂。如紫杉醇及其衍生物紫杉特爾等均能促使微管蛋白迅速聚集成微管,并結合到微管上抑制微管的解聚,從而使細胞有絲分裂終止,臨床研究對卵巢癌、乳腺癌、非小細胞性肺癌、頭頸部惡性腫瘤等有顯著療效(16)。秋水仙素、長春花堿也可以與微管蛋白結合,干擾微管的聚合和解聚(17)。
6抗腫瘤血管生成
實體腫瘤的生長和轉移與新生血管的形成有密切關系。臨床與動物實驗都證明,如果沒有新生血管供應營養,腫瘤在達到1~2毫米直徑或厚度后,即107個細胞左右將不再增大而長期處于這樣的微小狀態,一旦新生血管形成,腫瘤得到充分的營養供給便會快速生長,而且新生血管為腫瘤細胞經血液循環向遠處轉移提供了有利條件(18)。劉重貞(19)用免疫組化法對62例結直腸癌組織石蠟切片進行染色和微血管計數,結果顯示伴有淋巴結轉移和遠處轉移患者的癌組織中的微血管計數顯著高于無轉移的病人。腫瘤的新生血管系統已經成為十分有希望的抗腫瘤治療靶點,研究開發能破壞或抑制腫瘤血管生成的藥物是抗腫瘤研究中最活躍的領域之一。中醫藥抗腫瘤血管生成具有堅實的理論基礎,某些中藥及其有效成份如十全大補湯、小柴胡湯和蟲草多糖、云芝多糖、香菇多糖等均能誘生TNF,提高TNF活力(20),黃芪、黨參、當歸、芍藥和豬苓多糖等皆可誘生IFN(21)。TNF、INF是促進腫瘤壞死的有效物質,其機制在于能夠抑制腫瘤血管生成。Lee等(22)用原代培養的牛主動脈內皮細胞在Ⅰ型膠原蛋白三維培養基中生成的毛細管樣網絡結構為模型,觀察中藥蟾酥中的蟾毒配基Bufalin對血管生成的影響,繪圖像分析儀定量檢測5nmol/L的Bufalin即可顯著抑制毛細管的生成,FCM分析可見血管內皮細胞阻滯于G2/M期,血管內皮細胞增殖受到明顯抑制。姜曉玲(23)通過比較實驗發現10μg/ml薏苡仁注射液對腫瘤血管生成的抑制作用非常顯著,其效果優于0.1mg/ml維生素E(p<0.01)。華海清等(24)報道,亞砷酸注射液有明顯抗腫瘤血管形成作用,能顯著抑制內皮細胞增生,破壞血管形成中的內皮細胞的結構,降低肝癌轉移模型肝移植瘤血管內皮生長因子的表達。可見,從中藥中研究抗腫瘤血管生成抑制藥物具有廣闊的前景。
7調節相關基因表達
惡性腫瘤的發生發展是多因素、多階段的復雜過程,各種腫瘤相關基因異常表達的長期積累是癌變過程中的重要環節。因而,調節腫瘤相關基因表達成為治療惡性腫瘤的重要手段。實驗表明,許多經臨床證實有效的抗癌中藥的作用機制之一就是能夠調節腫瘤相關基因的異常表達。ras癌基因位于真核生物的細胞核中,其編碼的p21ras蛋白,在結構和功能上與G蛋白相似,與GTP結合后,參與細胞生長分化信號的傳導。ras基因發生點突變后可使細胞增殖信號持續增強,導致細胞無限增殖和癌變。p53是一個抑癌基因,正常的p53基因(即野生型p53基因)能夠抑制細胞增殖,防止發生癌變。p53突變后喪失了抑癌功能,而且突變的p53基因具有促進細胞惡性轉化的作用。楊傳標等(25)研究顯示,中藥連黛膠囊(黃連、清黛、吳茱萸等)治療胃腸腫瘤治療后患者血清中p21ras和突變型p53蛋白含量顯著下降,說明連黛膠囊具有調節胃腸腫瘤ras和突變型p53基因表達的作用。bcl-2基因有很強的抑制細胞凋亡作用,能抑制多種細胞的凋亡,有助于腫瘤生長。bax基因與bcl-2同族,在功能上二者相反,bax的表達可加速細胞凋亡進程。二者表達的比例程度決定細胞的生存或死亡。凌昌全等(26)發現人參皂甙能夠抑制白血病細胞株(6T-CEM)bcl-2基因的表達,降低bcl-2/bax比率,從而誘導6T-CEM的凋亡。另有報道(27~29),中藥對c-myc、c-fos、Rb等等其它相關基因的表達均有很好的調節作用。
8逆轉多藥耐藥性
多藥耐藥性(multidrugresistance,MDR)是由一種藥物誘發而同時對其它多種結構和作用機制完全不同的抗癌藥物也產生的交叉耐藥性。MDR是腫瘤化療失敗的主要原因之一,臨床上許多新發腫瘤化療效果明顯,化療后復發者再次給予多種化療方案均效果甚差,其主要原因是腫瘤細胞因化療產生的多藥耐藥性。目前公認腫瘤細胞多藥耐藥性產生的主要原因是多藥耐藥基因編碼的P-糖蛋白(P-gp)的高度表達。克服此障礙,抗腫瘤藥物的療效將有可能明顯提高。中醫藥抗腫瘤細胞多藥耐藥有很大優勢,有關的研究已經出現較好勢頭,如張慧珠等(30)采用MTT法從多種中藥單體或提取物篩選腫瘤細胞多藥耐藥逆轉劑,結果顯示,鉤藤總堿、藥根堿、靛玉紅對KBv200細胞耐藥具有逆轉作用,而姜黃素與長春新堿合用在KB及KBv200細胞均有增敏作用。復方三根制劑(藤梨根、虎杖根、水楊梅根等)對K562/ADR和K562/VCR兩株細胞的多藥耐藥性有逆轉作用,其逆轉機制是在轉錄水平下調MDR1mRNA,從而降低多藥耐藥細胞P-gp的表達(31)。中藥莪術的有效成份欖香烯不但可以抑制BEL-7402細胞的生長,且對耐藥株BEL-7402/DOX仍有較強的殺傷作用。同時經欖香烯乳劑長期作用,未能誘導出BEL-7402細胞的P-gp表達,說明已經耐藥的腫瘤細胞對欖香烯仍然敏感,且不易使腫瘤細胞產生耐藥性,特別適用于對化療藥物產生耐藥的惡性腫瘤治療(32)。這些均顯示了中醫藥在逆轉腫瘤細胞多藥耐藥方面的優勢。現代醫學研究的多藥耐藥逆轉劑在體外實驗中被證實,多數為鈣拮抗劑,因其毒副作用大,靶點單一,半衰期短等問題,難以推廣于臨床,更增加了研究和應用中醫藥逆轉腫瘤細胞多藥耐藥的必要性。
9其它抗腫瘤機制
中藥防治惡性腫瘤的作用機理十分復雜,在抑制端粒酶活性,抗代謝,抗浸潤轉移等方面也均有報道。如陳澤雄等(33)研究表明,由莪術、半枝蓮、柴胡等組成的復方在藥物濃度為10%時對結腸癌細胞端粒酶活性的抑制能力為50%。貫眾(34)和土貝母(35)水提物均可明顯降低線粒體代謝活性,抑制肝癌細胞的生長。川芎嗪、苦參堿能明顯抑制腫瘤細胞與內皮細胞的粘附,抑制粘附分子的表達,減輕內皮細胞的通透性,從而減少腫瘤轉移(36)。
10結語
綜上所述,中藥抗腫瘤的作用機制是復雜的,不管是單味中藥還是復方制劑,都含有多種成份,因此其作用不是單一的,它們可能具有多方面的作用,如人參具有誘導腫瘤細胞分化、調節腫瘤基因表達、增強免疫等多重作用。如何從多層次、多學科對中藥抗腫瘤的作用機制進行具體、客觀、定性定量的研究,以進一步揭示其奧秘,尚待中醫藥科學工作者的不斷努力。相信,以數千年中醫藥理論和實踐經驗為基礎,結合現代藥物理論和生物技術,中藥的抗腫瘤作用機制研究和臨床應用將會有更大的進展。
參考文獻
1劉福君,茹祥斌。地黃及六味地黃湯的免疫藥理及抗腫瘤作用。中草藥1996;27(2):116
2楊傳標,殷平善,薛軍。中藥健脾康復湯治療大腸癌脾虛證臨床療效觀察。河南中醫藥學刊2002;102:22
3梁勇,羊裔明,袁淑蘭,等。丹參酮ⅡA誘導原代培養人急性早幼粒細胞白血病細胞分化。華西醫科大學學報2000;31(2):207
4曾小莉,涂植光。人參總皂甙誘導人肝癌細胞分化初探。腫瘤防治研究2000;27(3):188
5毛海婷,張鈴,王蕓,等。羊藿多甙抗癌作用機制的實驗研究。中藥材2000;23(9):554
6楊驊,王仙平,郁琳琳,等。欖香烯抗腫瘤作用與誘發腫瘤細胞凋亡。中華腫瘤雜志1996;18(3):169
7曾郁敏,顧立剛,王月齊,等。白首烏甙誘導腫瘤細胞凋亡的實驗研究。中國中醫藥信息雜志2000;7(6):25
8ChenGQ,ZhuJ,ShiXG,etal.Invitrostudiesoncellularandmolecularmechanismsofarsenictrioxide(AS2O3)inthetreatmentofacutepromyeolcyticleukemia:AS2O3inducesNB4cellapoptosmwithdown-regulationofbcl-2expressionandmodulationofPMLRARd/PMLproteins.1996;88(3):1052
9齊振華,譚柏林,鐘美佐,等。乳香提取物與化療藥物聯合治療急性非淋巴細胞性白血病臨床研究。湖南中醫學院學報1999;19(3):37
10丁健。抗腫瘤藥物研究新進展。中國新藥雜志2000;3:150
11LiuLF,DesaiSD,LiTK,etal.Mechnismofactionofcamptothecin.Ann-N-Acad-Sci.2000;92:21
12蒙凌華,將超,劉兆乾,等。螺旋藻提取物對DNA拓撲異構酶活性的抑制及對DNA的直接影響。癌癥2000;19(8):661
13徐瑞成,陳小義,陳莉。Bafalin抗癌機制研究進展。國外醫學腫瘤學分冊2000;27(4):201
14蔣超,卿晨,蒙凌華,等。靈芝提取物對DNA拓撲異構酶的抑制作用及誘導K562細胞凋亡。癌癥1999:18(6):661
15李金華,何承偉,梁念慈,等。半邊旗抗腫瘤有效成份對HL-60細胞DNA拓撲異構酶活性及其細胞周期的影響。中國藥理通報1999;20(6):541
16KayeSB.ProgressinthetreatmentofovarianCancer.AntiCancerDruges.1999;9:2731
17廖美德,梁世中。中藥抗腫瘤機理的研究進展。貴陽中醫學院學報2001;23(4):52
18FolkmanJ.Clinicalapplicationsofresearchonangiogenesis.NEng/JMed1995;333:1775
19劉重貞。結直腸癌患者腫瘤血管形成的臨床病理意義初探。臨床消化病雜志2000;11(4):175
20陳瑞東。對癌癥有效的中藥方劑。北京:中國醫藥出版社1992:317
21李家琦,夏英。中藥誘導干擾素作用的探索。上海中醫藥雜志1994;(1):34
22LeeDY,YasudaM,YamamotoT,etal.Bufalininhibitsendothelialcellproliferationandangiogenesisinvitro.LifeSci.1997;60(2):127
23姜曉玲。薏苡仁注射液對血管生成的影響。腫瘤2000;20(4):313
24華海清,秦叔逵,王錦鴻,等。三氧化二砷抗腫瘤血管形成研究。世界華人消化雜志2004;12(1):27
25楊傳標,陳蔚文,王建華,等。連黛膠囊對胃腸腫瘤p21ras和突變型p53蛋白表達調節作用的臨床研究。中國中西醫結合雜志2001;21(10):736
26凌昌全,俞超芹,潘瑞萍,等。人參皂甙對人T淋巴細胞白血病細胞株凋亡基因的影響。中醫雜志2000;41(3):176
27何於鵑。苦參堿對K562細胞早期原癌基因表達的影響。癌癥2002;21(4):370
28王成斌。烏賊墨對H22癌細胞內Ca++濃度、細胞核Ca++/Mg++-ATP酶活性及c-fos表達的影響。山東醫科大學學報2000;(4):422
29司維柯,,姚婕。苦參堿對HepsG2細胞代謝水平和基因水平的影響。第三軍醫大學學報2002;24(11):1346
30張慧珠,楊林,任雷鳴,等。中藥活性成份逆轉腫瘤細胞多藥耐藥作用的體外篩選。華北煤炭醫學院學報2003;5(5):265
31馮正權,郭勇,朱寧希,等。復方三根制劑逆轉多藥耐藥的實驗研究。中國腫瘤2003;12(6):370
32王寶成,郭軍,狄劍時,等。欖香烯乳劑與腫瘤多藥耐藥的基礎研究。中國腫瘤臨床1996;23(2):143
33陳澤雄,陳雯,彭俊生,等。中藥復方抗癌抑制人結腸癌細胞株端粒酶活性。中國胃腸外科雜志1999;2(2):117
34肖正明,宋景桂,徐朝暉,等。貫眾水提物對體外培養人肝癌細胞增殖及代謝的影響。醫學研究通訊2000;29(5):5
篇6
【摘要】
目的研究楤木皂苷的體內外抗腫瘤作用。方法以人紅白血病細胞株K562、人肝癌細胞株HepG2、人結腸癌細胞株LOVO和人乳腺癌細胞株MDA-MB-231為模型,采用cell counting kit-8 (CCK-8)檢測楤木皂苷的體外抗腫瘤活性;以小鼠肝癌H22和小鼠肉瘤S180為移植性腫瘤模型,檢測楤木皂苷的體內抗腫瘤活性。結果楤木皂苷可抑制K562、HepG2,LOVO和MDA-MB-231的增殖,其IC50值分別為(209.10±32.69),(273.30±20.40),(293.60±5.85),(329.67±26.42) mg · L-1,均大于30 mg · L-1;在50,100 mg·kg-1時,楤木皂苷對小鼠肝癌H22的抑瘤率分別為28.8%,47.06%,對小鼠肉瘤S180的抑瘤率分別為27.94%,54.92%。結論楤木皂苷體外抗腫瘤活性弱,但體內抗腫瘤活性較強。
【關鍵詞】 楤木皂苷; 抗腫瘤; CCK-8; H22; S180
Abstract:ObjectiveTo study the antitumor activity of Aralia saponins in vitro and in vivo. MethodsThe cytotoxicity of Aralia saponins on human leukemia K562, hepatoma carcinoma HepG2,human colorectal carcinoma LOVO and mammary adenocarcinoma MDA-MB-231 were determined by cell counting kit-8 (CCK-8) assay. The inhibitory effect of Aralia saponins on tumor growth was observed by the models of hepatoma 22 (H22) and implanted sarcoma 180 (S180) in mice. ResultsAralia saponins inhibited the proliferation of K562 , HepG2, LOVO and MDA-MB-231cells,the IC50 values were 209.10±32.69,273.30±20.40,293.60±5.85,329.67±26.42 mg · L-1, respectively, above 30 mg · L-1. At doses of 50,100 mg · kg-1,the inhibitory rates of Aralia saponins on H22 and S180 were 28.8%, 47.06% and 27.94%, 54.92%, respectively.ConclusionAralia saponins has a little antitumor activity in vitro, but significantly exhibits antitumor activity in vivo .
Key words:Aralia saponins; Antitumor; CCK-8; H22; S180
五加科楤木屬植物,其味苦、辛,性平,常以根皮入藥,具有活血化淤、祛風行氣、鎮痛消炎、健胃利尿、清熱解毒之功效[1~3]。已有研究表明楤木皂苷具有明顯的抗腫瘤活性和提高免疫功能的作用[4]。本研究對楤木皂苷進行了體內外抗腫瘤作用的初步研究,旨在為楤木皂苷在臨床腫瘤治療中的應用提供實驗依據。
1 材料與儀器
1.1 藥品與試劑
楤木皂苷由瀘州醫學院藥物研究所提供,臨用前用生理鹽水配制并稀釋;順鉑(DDP)注射液:云南個舊生物藥業有限公司,批號:070601。RPMI1640培養基:GIBCO公司產品;胎牛血清:天津灝洋生物制品科技責任有限公司;CCK-8(cell counting kit-8):碧云天生物技術研究所。
1.2 細胞株和瘤株
人紅白血病細胞株K562、人肝癌細胞株HepG2、人結腸癌細胞株LOVO和人乳腺癌細胞株MDA-MB-231均引自四川大學華西醫學中心,采用含10%胎牛血清的RPMI1640 pH 7.4的完全培養基,在37℃,5% CO2條件下常規培養。小鼠肝癌H22和小鼠肉瘤S180,引自四川大學華西醫學中心。
1.3 動物
昆明種小鼠,18~22 g,雌性,由瀘州醫學院動物實驗中心提供,合格證號:川實動證第17號。
1.4 儀器
酶標儀:北京普朗新技術有限公司,型號:DNM-9602;倒置相差顯微鏡:日本Olympus公司,型號:CKX41;CO2培養箱:日本Sanyo公司,型號:MCO-15A;DNM-9602;電子天平:上海民橋精密科學儀器有限公司,型號:FA1104N;離心機:北京醫用離心機廠,型號:LG10-3A。
2 方法
2.1 CCK-8檢測楤木皂苷對人癌細胞增殖的抑制作用
分別取對數生長期的K562、HepG2、LOVO和MDA-MB-231細胞,0.25﹪胰酶制成單個細胞懸液,細胞濃度為1×108/L,接種于96孔板,每孔90 μl,懸浮細胞K562接種后立即加藥,其它貼壁細胞培養24 h待其貼壁后加藥。每孔加藥10 μl,每個濃度3個復孔,楤木皂苷終濃度分別為31.25,62.5,125,250,500 mg · L-1,陰性組加等體積無血清RPMI1640,繼續培養48 h,每孔加入CCK-8 10 μl繼續培養1 h,酶標儀450 nm波長下檢測各孔吸光度A值,按下列公式計算抑制率。細胞增殖抑制率%=[1-( A給藥組-A空白孔)/( A陰性對照組-A空白孔)]×100﹪,LOGIT法計算半數抑制濃度(IC50)。
2.2 楤木皂苷對小鼠移植性腫瘤生長的抑制作用
參考文獻方法[5],選接種8 d健康狀況良好的H22,S180瘤源小鼠,腹部皮膚消毒后,注射器抽取腹水,離心后棄上清,無菌生理鹽水稀釋至細胞濃度為1×1010/L,,每只小鼠右側腋部皮下接種0.2 ml以形成實體瘤。次日將小鼠隨機分為4組,每組10只,分別為模型組(生理鹽水)、陽性對照組(DDP,1 mg · kg-1)、楤木皂苷低劑量組(50 mg · kg-1)、楤木皂苷高劑量組(100 mg · kg-1)。DDP腹腔注射給藥,其余均為灌胃給藥,1次/d,連續給藥10 d。參考文獻方法[5],模型組中20%小鼠的腫瘤小于400 mg或平均重量小于1mg,均為腫瘤生長不良的表現,實驗資料應作廢,本實驗無上述情況,造模成功。末次給藥24 h后頸椎脫臼處死小鼠,稱體重,計算體重差(結束體重-開始體重),剝取瘤塊、脾臟和胸腺并稱重,按照下列公式計算抑瘤率、脾指數和胸腺指數。抑瘤率(%)=(1-模型組平均瘤重/實驗組平均瘤重)×100%,脾(胸腺)指數=[脾(胸腺)重量(mg)/體質量(g)]×10。
3 結果
3.1 楤木皂苷對人癌細胞增殖的抑制作用
楤木皂苷可在較高濃度時抑制多種人癌細胞的增殖,對K562,HepG2,LOVO和MDA-MB-231細胞的IC50分別為(209.1±32.69),(273.3±20.4),(293.6±5.85),(329.67±26.42) mg · L-1,均大于30 mg · L-1,揭示其體外抗腫瘤活性不強。濃度-抑制率曲線見圖1。
3.2 楤木皂苷對小鼠移植性腫瘤生長的抑制作用
楤木皂苷能明顯抑制小鼠肝癌H22和小鼠肉瘤S180的生長,顯示出較強的體內抗瘤活性,與模型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1或P<0.05)。楤木皂苷不降低荷瘤小鼠的脾指數和胸腺指數,與模型組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楤木皂苷可提高荷瘤小鼠的體重,與生理鹽水組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結果見表1~2。表1 楤木皂苷對小鼠移植性腫瘤H22生長的抑制作用,表2 楤木皂苷對小鼠移植性腫瘤S180生長的抑制作用(略)。
4 討論
惡性腫瘤病人的死亡率近年呈逐漸上升的趨勢。腫瘤防治研究不斷進展,治療腫瘤的方法日益增多,而傳統的化療藥物毒副作用大,抑制免疫功能,使病人難以耐受,造成化療失敗。從天然產物中發現的抗腫瘤活性物質具有作用廣泛,降低化療不良反應和提高機體免疫功能等特性,對過去化療效果欠佳的腫瘤有較好的療效[6]。
楤木根土稱三通花根,箭當樹根,以根皮常用,味辛,微苦,性平,歸肝、腎經,具祛風除濕、健脾利水、利尿消腫、活血散瘀、鎮痛消炎、接骨、健胃之功效,用于治療急慢性肝炎、脾陽虛衰之水濕停滯、肝硬化腹水、腎炎水腫、淋巴結炎、消渴、胃痛腹瀉、跌打損傷、骨折、風濕痛、白帶、淋病、雪崩、瘰疬、腫瘤等[7]。
本實驗結果顯示,楤木皂苷有一定的抑制人癌細胞增殖的作用,但活性不強,(IC50在209.1~329.67 mg · L-1之間)。楤木皂苷灌胃給藥,對小鼠移植性腫瘤H22和S180的生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且隨藥物濃度增加抑瘤率增加,抑瘤率雖不及陽性對照組(DDP),但楤木皂苷各劑量組并不降低小鼠的免疫功能,給藥后小鼠一般狀態良好,體重有所增加。從實驗結果分析,考慮楤木皂苷的抑瘤效應可能是通過機體免疫系統而發揮作用。楤木皂苷是楤木根的有效成分,在抑制腫瘤生長的同時可提高機體免疫功能,增強機體自身的抗腫瘤能力,具有良好的開發前景,有待今后進一步深入研究。
參考文獻
[1]宋少江,李麗,馬志強,等.HPLC法測定遼東楤木根皮中楤木皂苷C的含量[J].沈陽藥科大學學報,2006,23(3):162.
[2]朱敏英.超臨界CO2萃取棘莖楤木根皮揮發油的實驗研究[J].安徽醫藥,2005,9(7):491.
[3]裘名宜,馮龍飛.黃毛楤木皂苷的抗衰老作用研究[J].時珍國醫國藥,2006,17(12):2480.
[4]張芳紅,郭紅云,謝明仁.白背楤木皂苷對Hep和S180荷瘤小鼠抑制作用的實驗[J].中醫康復研究,2005,9(6):162.
[5]徐叔云,卞如濂,陳修.藥理實驗方法學,第3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5:1757.
篇7
關鍵詞:膀胱腫瘤 電切聯合術 膀胱灌注
[Abstract] ObjectiveTo investigate the joint after transurethral resection of bladder tumor antitumor effect of intravesical instillation. MethodsA retrospective analysis of bladder cancer in our hospital 90 patients, 50 patients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treatment group and control group of 40 patients. Results The follow-up 5 years, the treatment group and control group recurrence rates were24.0% and 62.5%, treatment group was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the control group. Conclusion The bladder tumor resection combined with postoperative recurrence of bladder anticancer drugs better.
Key words: Bladder neoplasms; Joint resection surgery; Bladder
中圖分類號:R246.5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4-7484(2010)11-0045-02
膀胱腫瘤是我國非常常見的一種泌尿生殖系統惡性腫瘤,并且在手術后易復發。目前比較常見的兩種治療方式是膀胱內灌注抗腫瘤藥物化療以及經尿道膀胱腫瘤切除術。如何預防膀胱癌術后復發是臨床工作中值得研究的課題。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04年12月~2009年12月在我院接受治療的膀胱腫瘤患者。入選標準:電切聯合術后經過病理檢查證明是非肌層浸潤性膀胱腫瘤。排除標準:經過病理檢查證明為原位腫瘤或者是浸潤性膀胱腫瘤。共選取病例90例,其中男60例,女30例;年齡34~75歲,平均59歲。將90例患者隨機分為治療組50例和對照組40例,兩組病例都要接受膀胱鏡檢查。采用膀胱癌質量標準中的WH01973分級法以及2002TNM分期系統。
1.2 治療方法 治療組組采用術后立刻進行膀胱灌注抗腫瘤藥物的方式,在手術后24h內膀胱內灌注抗腫瘤藥物。剛開始每周1次,再持續8次以后改成每月1次,持續1年為止。對照組則未在術后立刻進行抗腫瘤藥物膀胱灌注。
1.3 觀察與隨訪 所有的患者在手術后隨訪5年。患者定期進行血、尿常規以及肝、腎功能和膀胱鏡檢查。所有病例在1年內每3個月檢查1次,1年后每半年檢查1次。如果經過膀胱鏡檢發現有可疑病變,則立刻進行化檢以核實是否出現腫瘤復發的狀況。
1.4 統計學方法 對結果進行統計學處理,比較治療組和對照組的復發率采用 檢驗,以P
2 結果
治療組術后抗腫瘤藥物采用膀胱灌注的方式,在術后24h內膀胱灌注抗腫瘤藥物,對照組則為采用膀胱灌注抗腫瘤藥物。兩組患者復發率的比較見表1。由表1可以看出,治療組組60個月的復發率明顯低于對照組(P
3 討論
在膀胱腫瘤患者中的生存率比較高,但是手術后復發的幾率也不低。因此,雖然在理論上電切聯合術有可能徹底切除非肌層浸潤的膀胱腫瘤,但是單純電切聯合術并不能完全解決手術后的復發問題[1]。鑒于此,膀胱灌注抗腫瘤藥物已經成為電切聯合術后的標準治療措施[2]。目前情況下的臨床治療中膀胱灌注后的患者仍然有著比較高的復發率[3],所以如何有效地控制復發、提高膀胱灌注的效果是臨床治療需要高度重視的問題。膀胱腫瘤治療中比較常用的抗腫瘤藥物有羥基喜樹堿等,它們在濃度較高的時候可以有效地抑制核分裂,從而阻止腫瘤細胞進入到分裂期,最終促使腫瘤細胞死亡[4]。相關研究表面膀胱灌注羥基喜樹堿能夠有效地降低膀胱腫瘤的復發率,雖然在使用過程當中可能會引起患者的一些不良反應,但是屬于可以忍受的范圍之內。
參考文獻
[1] 張赫巖,宋祥偉,田博宇.膀胱腫瘤電切術后兩種不同灌注方法比較[J].醫藥導報.2010. 8(2):63-64.
[2] 趙立明,印強,李炯.羥基喜樹堿膀胱灌注化療預防膀胱術后復發[J].現代腫瘤醫學,2003,11(2):120.
篇8
[論文]家禽腫瘤和病毒感染性疾病的治療一直是困惑禽病防治的難題之一。至今仍未有一類藥物能特異性地有效殺滅家禽病毒性病原,干擾和抑制其病原的復制。據報道,中藥制劑對某些病毒性禽病具有較好的治療作用,但其作用機理不盡祥析。細胞因子干擾素(Interferon,IFN)的出現及其臨床試驗證明,該類細胞因子在病毒性禽病和禽腫瘤的治療上極具臨床應用前景。1957年Isaacs和Lindenmann首先發現了病毒干擾現象,即病毒感染的細胞能產生一種因子。作用于其他細胞干擾病毒的復制,因而命名為干擾素。目前已知干擾素并不能直接殺傷病毒,而是誘導宿主細胞產生數種酶,干擾病毒的基因轉錄或病毒蛋白組分的翻譯。根據產生干擾素細胞的來源不同、理化性質和生物學活性的差異;可分為α-干擾素(Interferonα,IFN一α)、β-干擾素(IFN-β)、γ-干擾素(IFN-γ)。
家禽是否存在干擾素及是否存在有類似于哺乳動物的各類干擾素,一直是近年來有爭議的問題。1994年。Sckellick等克隆到雞胚成纖維細胞干擾素基因。該cDNA編碼區全長579bp。編碼162個氨基酸。前31個為信號肽。成熟的IFN含有131個氨基酸,分子量為14.5KU。其DNA與哺乳動物Ⅰ型IFN只有43%的序列同源性,與IFN-Ⅴ的同源性為31%。1997年Lamdrecht等根據Sckellick發展的干擾素序列設計引物,通過PCR擴增得到絲裂原刺激的雞脾淋巴細胞產生的干擾素基因,在大腸桿菌及真核細胞內表達可產生具有生活活性的IFN。
1干擾素的產生
IFN-α和IFN-β有許多相似之處:①兩種IFN基因來自同一個祖先基因(commonancestergene);②由產生;③結合相同的受體并發揮相似的生物學作用。IFN-α/β以往稱為Ⅰ型IFN,主要由白細胞、成纖維細胞等在細菌、DNA或RNA病毒、多聚肌苷酸、多聚胞苷酸(polyI-C)、多核苷酸等刺激物誘導下產生。IFN-γ主要由活化的T細胞產生,在小鼠。由ThI亞群產生。當抗原、PHA或ConA刺激后、T細胞分泌IFN-γ,通常與白細胞介素-2(IL-2)的產生相一致、目前認為巨噬細胞活化因子(MAF)的主要活性存在于IFN-γ中。此外,活性NK細胞亦可產生IFN-γ。
2干擾素的分子結構和基因
IFN-α和IFN-β基因位于人9號染色體和小鼠的4號染色體。并連鎖在一起。IFN-α基因至少有20個,成串排列在一個區域,元內含子。同一種屬IFN-α不同基國產物其氨基酸同源性≥80%。人和小鼠IFN-β基因只有一個,無內含子,與IFN-α基因連鎖在一起。IFN-β與IFN-α氨基酸組成的26%-30%同源性。IFN-α由兩個亞族組成,分別稱為IFN-α1和IFN-α2,其中IFN-α1至少由20個有功能的基因成員。目前只有90%左右的同源性,IFN-α2亞族有5-6個基因成員,目前只發現l個有功能的基因,其余是假基因。人和小鼠IFN-γ在DNA水平上,有65%左右的分子由143個氨基酸組成,糖蛋白以同源雙體存在,分子量為40Kda,其生物學作用有嚴格的種屬特異性。
3干擾素的受體
一般認為,IFN-α和IFN-β結構相同的受體,IFN-α/βR基因定位于21號染色體。受體的親和力Kd在10-9—10-10M之間。受體膜外結構屬細胞因子受體中干擾素受體素族。IFN-α/β受體分布相當廣泛。包括單核細胞、巨噬細胞;多形核白細胞、B細胞、T細胞、血小板、上皮細胞、內皮細胞和腫瘤細胞等。IFN-γR基因定位于第6號染色體小鼠在第10號染色體,IFN-γ受體分布廣泛。受體陽性細胞每個細胞約表達100—1000個受體。親和力Kd在10-9—5×10-10M。裸肽分子量50Kda,糖基化后90Kda,其N末端與IFN-α/β受體有一定的同源性,具有種屬特異性。目前認為。IFN-γR可能存在著第2條鏈。
4干擾素的生物學作用
篇9
由藥劑科主任根據《抗腫瘤藥物臨床應用指導原則》、《抗腫瘤藥物臨床使用管理辦法》和抗癌藥品使用說明書制定抗腫瘤藥物使用調查分析表。對兩組患者的病例報告書進行調查統計分析,調查內容主要包括:使用藥物名稱,單次給藥劑量,給藥方法,適應證,不良反應發生情況及發生程度,治療費用,住院時間,治療期間用藥種類等。
2統計學分析
所有數據采用SPSS17.0統計軟件分析,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X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3結果
3.1兩組患者應用藥物治療情況比較
對照組患者的平均住院時間(23.7±4.1)天,實驗組患者住院時間(17.6±2.5)天,兩組患者的平均住院時間比較,差異存在統計學意義(P<0.05),對照組患者的平均治療費用(65392.2±1658.2)元,實驗組患者的平均治療費用(49637.5±912.7)元,兩組患者的平均治療費用比較,差異存在統計學意義(P<0.05),對照組患者的平均用藥種類為(4.7±1.2)種,實驗組患者的平均用藥種類為(2.3±0.5)種,兩組患者的平均用藥種類比較,差異存在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3.2兩組患者應用藥物不良反應發生情況比較
兩組患者給藥治療期間,對照組患者中13例表現為變態反應,9例發生在泌尿系統,11例表現在心血管系統,7例表現在血液系統,57例表現在消化系統,其他器官不良反應8例,共計105例,發生率54.1%;實驗組患者中10例表現為變態反應,7例發生在泌尿系統,9例表現在心血管系統,5例表現在血液系統,49例表現在消化系統,其他器官不良反應6例,共計86例,發生率38.1%;,兩組患者不良反應發生率X2檢驗結果顯示:X2=10.873,P=0.001,兩組患者不良反應發生率比較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篇10
【摘要】
三七的主要藥理活性成分為人參皂苷和獨有的三七皂苷R1,R2等,其主要功效為活血化淤,消腫止痛止血。目前研究三七具有多種抗腫瘤活性包括:抑制腫瘤細胞生長、逆轉化療耐藥、抗轉移等,現將三七的抗腫瘤實驗研究狀況作一綜述。
【關鍵詞】 三七 抗腫瘤 實驗研究
Abstract:The main active compositions of Panax psendo-ginseng are ginsenoside ,and arasaponin R1,R2,etc.and its main efficacy is stimulating circulation to end stasis,hemostasia,acesodyne.Now people find that Panax psendo-ginseng has many functions of antitumor,including inhibition of tumor,reversing the drug fast of chemo,anti-metabasis etc. we mainly review the state of antineoplastic empirical study with panax notoginseng.
Key words:Panax notoginseng ; Antitumor; Empirical study
三七Panax notoginseng(Burk)F.H.Chen為五加科植物,干燥的根入藥,又稱田七、岑三七等,主產于云南、廣西等地。其主要藥理活性成分為人參皂苷和獨有的三七皂苷R1,R2等。主要功用為化淤止血,消腫止痛。三七作為抗凝劑在心腦血管疾病方面的研究比較多,近年來發現三七具有多種抗腫瘤活性,本文對三七抗腫瘤作用研究的概況綜述如下。
1 對腫瘤細胞的直接抑制作用
對腫瘤細胞的直接作用是三七抗腫瘤的主要作用之一,在這方面有很多報道。尚西亮等[1]以肝癌細胞SMMC-7721為研究對象,將不同濃度三七皂苷培養液對其進行培養,分別處理24,48,72h后,結果發現三七總皂苷對細胞的生長均有一定的抑制作用,且隨著三七總皂苷濃度增大,作用時間延長,其抑制作用也逐漸增強。吳映雅等[2]也發現三七總皂苷在體外作用于肝癌細胞CBRH791,觀察其對細胞增殖的影響,發現其作用于肝癌細胞72h后,隨著藥物濃度增加抑制率也增加,在100 mg/L以上濃度組有明顯抑制作用(t檢驗,P
2 促癌細胞凋亡
細胞凋亡或稱細胞程序性死亡,是細胞死亡的一種形式,它在腫瘤發生、發展及抗腫瘤藥物方面有重要作用。根據凋亡細胞的DNA 含量變化和細胞膜磷脂分布的改變,經熒光染料PI 對DNA進行特殊標記,用流式細胞儀對DNA 進行定量分析,可以研究細胞周期、檢測凋亡細胞[7]。李軍祥等[8]以三七水提物給彼格犬一次性灌胃,取給藥前的血清、給藥后2 h和6 h的血清作為實驗藥物血清,以流式細胞測定法分別檢測2 h和6 h兩個采血時間點上不同濃度的藥物血清對MC 細胞作用72 h后的促凋亡作用,發現這兩個時間點的含藥血清均能明顯促進MC細胞的凋亡,與同樣條件下用空白血清培養的MC 細胞相比凋亡率顯著增加(P
3 誘導癌細胞分化
誘導細胞分化是三七皂苷抗腫瘤的一個重要途徑,徐羅玲等[9]將30~120 mg/L濃度范圍的三七皂苷R1細胞作用于白血病HL-60細胞5 d后,發現其對粒細胞有誘導分化作用,且成劑量依賴關系,以80 mg/L最佳。實驗中發現三七皂苷R1可抑制細胞DNA和RNA的合成,這種抑制可能導致細胞增殖減慢并干擾了細胞的基困表達,促進其分化。有學者研究三七皂苷Rh2可抑制小鼠黑色素瘤(B16)的生長,呈濃度依賴關系,并能使瘤細胞再分化誘導轉成非瘤細胞,在黑色素瘤和人類紅細胞的培養中,將皂苷Rh2摻入細胞膜后,測定細胞偏振度的改變,發現細胞的流動性得到改善,這種效應可能與癌細胞的逆轉作用有關[10]。李曉紅等[3]采用硝基藍四氮唑(NBT)還原試驗,發現三七總皂苷可提高白血病NB4細胞硝基藍四氮唑(NBT)還原能力,光鏡下計數NBT 陽性細胞百分率,結果顯示三七總苷處理第4天NB4 細胞的NBT 陽性率升高, 第6天達(25.33 ±4.04) %,與對照組比較差異有顯著性。認為表明三七總皂苷在形態及功能方面可誘導NB4 細胞的部分分化,進而抑制NB4 細胞的增殖。
4 逆轉腫瘤細胞多藥耐藥
化療在腫瘤的綜合治療中占有重要地位,但由于耐藥現象的存在,降低了化療藥的療效,導致化療失敗。腫瘤細胞一旦對某種化療藥物產生耐藥,常常對不同類型、結構、細胞靶點和作用機理的抗癌藥物同時產生耐受,稱為腫瘤細胞多藥耐藥(MDR)。許多研究表明:鈣離子阻滯劑在耐藥逆轉方面作用確切,其主要作用機制是通過與抗腫瘤藥物競爭腫瘤細胞膜表面糖蛋白P-gp的藥物結合位點,達到逆轉耐藥的作用。在這類藥物中應用較多的有異博定、維拉帕米、奎尼丁等,三七本身也是一種鈣離子慢通道報道最多的數以維拉帕米為代表的鈣拮抗劑,三七本身也是一種鈣離子慢通道阻滯劑,在逆轉耐藥方面也有一些報道[11]。史曦凱等[12]用MTT法研究三七總皂苷對白血病細胞系K562/ HHT的逆轉耐藥作用,結果發現三七總皂苷具有逆轉耐藥活性,并呈劑量依賴性。史亦謙等[13]發現三七和維拉帕米都能夠增加耐藥細胞的阿霉素的藥物濃度,增加其細胞毒作用,且三七總皂苷能夠下調P-gp糖蛋白的表達,與傳統的鈣離子拮抗劑的逆轉機制不同。史曦凱等[12]用MTT法檢測三七總皂苷能增加耐藥細胞內的阿霉素的藥物濃度,增加其細胞毒作用,且三七總皂苷能夠下調P-gp糖蛋白的表達,與傳統的鈣離子拮抗劑的逆轉機制不同。推測其機制可能為:①直接或間接抑制多藥耐藥基因表達P - 170 糖蛋白,減少其藥物的外排作用。②三七總皂苷可能與多藥耐藥基因表達的P-gp 糖蛋白結合,發揮與維拉帕米同樣機制的逆轉作用。三七皂苷逆轉多藥耐藥的其他機制,還有待進一步討論。
轉貼于
5 抗腫瘤轉移
20世紀70年代MICHAEL提出腫瘤高凝學說,認為癌細胞分泌癌凝血因子(CCF)易引起血液高凝,血液高凝又會造成下列危害:① 形成瘤栓,為血行轉移創造條件。另一方面,被包裹在瘤栓內的腫瘤細胞可逃避宿主免疫系統的監控,避免被殺傷和清除。 ②微循環障礙,血流緩慢,灌注率下降,血液運載到腫瘤組織的抗癌藥物和其他抗腫瘤成分減少,從而為癌栓轉移創造條件。許多研究已證實三七總皂苷具有改善血管內皮功能、降低血液粘稠度、抑制血小板活化和聚集從而具有抗血栓、抗瘤栓形成的作用[14]。目前報道:參三七皂苷Rg 可以抑制實驗性血栓形成和凝血酶誘導的血小板聚集,其作用機理可能與降低血小板鈣離子有關[15]。有學者應用三七總皂苷使血小板a顆粒膜蛋白(CD62P,是血小板活化的靈敏標記物)明顯降低,從而起到抗腫瘤轉移作用[16]。倪啟超等[17]研究證實用人結腸腺癌Ls174t細胞株接種裸鼠,喂復方參七湯(主要含參三七、人參、黃芪等)飼料后與對照組相比,能抑制裸鼠結腸腺癌肝轉移,機制可能與三七的抗轉移作用有關。
綜上所述,三七具有多靶點抗腫瘤作用,能夠直接殺傷和抑制腫瘤細胞生長,還可通過誘導細胞凋亡和分化等其他途徑發揮抗腫瘤作用。耐藥是當今腫瘤治療的一大難題,尋找理想的耐藥逆轉劑,是當前提高化療療效所需要的。三七作為鈣離子慢通道阻滯劑,具有低毒、高效、多靶點作用的優勢,實驗研究證實其具有逆轉耐藥的作用。三七在抗轉移方面也有報道,機制可能為改善血管內皮功能,抑制血小板活化和聚集,降低血液黏稠度等有關。總之,三七在抗腫瘤方面具有很大潛力,有很好的研究與開發前景。
參考文獻
[1]尚西亮,傅華群,劉 佳,等. 三七總皂苷對人肝癌細胞的抑制作用[J].中國臨床康復, 2006,10(23):121.
[2]吳映雅,譚字蕙,鐘富有,等. 三七總皂苷 丹參注射液 苦參堿對大鼠肝癌細胞CBRH-791生長的抑制作用[J].遼寧中醫雜志,2005,32(1O):1010.
[3]李曉紅,董作仁,郝洪嶺,等.三七皂苷對NB4細胞促凝活性及誘導分化的影響[J].中國中西醫結合雜志,2004,24(1):63.
[4]王志斌,李軍祥,朱陵群,等.三七提取物對GES-1細胞及MNNG轉化后GES一1細胞增殖的抑制作用[J].中西醫結合學報,2004,2(6):445.
[5]黃清松,李紅枝,張詠莉,等.三七皂苷Rg1抗突變和抗腫瘤研究短篇論著[J].臨床和實驗醫學雜志,2006,5(8):1124.
[6]王國俊,周黎明,王 莉,等.三七皂苷R1 誘導HL260 細胞凋亡的初步研究[J].四川生理科學雜志,2004,26 (1):14.
[7]Darzynekiewicz Z ,Bruno S ,Del Bino G, Features of apoptot2ic cell measured by flow cytometry[J]. Cytometry. 1992 , 3 ( 8 ) :795.
[8]李軍祥,王志斌,朱陵群,等. 三七提取物對MNNG轉化后GES-1細胞的促凋亡作用[J].中西醫結合學報,2005,3(2):123.
[9]徐羅玲,吳 琦,高 軍,等. 三七皂苷R 誘導HL-60細胞系分化的形態和功能變化[J].中國病理生理雜志,1992 ,8(1):55.
[10]國家中醫藥管理局《中華本草》編委會.中華本草(上冊)[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98:1310.
[11]張曉麗,俞惠新,曹國憲,等.P-糖蛋白多藥耐藥機制及其逆轉劑的研究進展[J].中國醫學文摘-腫瘤學,2005.19(2):147.
[12]史曦凱,張翼軍,趙春景,等. 人參皂苷單體Rb1對多藥耐藥細胞系K562/ HHT 的耐藥逆轉作用[J].第三軍醫大學學報, 1999 ,21(11) :825.
[13]史亦謙,田同德 .三七總皂苷體外逆轉K 5 6 2 / VCR 細胞多藥耐藥的實驗研究[J].中國中醫藥科技,2005 ,12(5):292.
[14]許 軍,王 階,溫林軍.三七總皂苷干預血栓形成研究概況[J].云南中醫中藥雜志 ,2003,24(5):46.
[15]徐皓亮, 季 勇, 饒曼人.三七皂苷Rg1對大鼠實驗性血栓形成,血小板聚集率及血小板內游離鈣水平的影響[J].中國藥理學與毒理學雜志,1998,12(1):40.
[16]孫小梅,姚 琰,紀三姣,等.三七總皂苷對冠心病病人血漿內顆粒膜蛋白和血小板聚集的影響[J].數理醫藥學雜志,2001,14(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