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菇栽培技術范文
時間:2023-04-03 02:52:52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平菇栽培技術,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中圖分類號 S646.04+.7 文獻標識碼 B 文章編號 1007-5739(2013)09-0109-01
平菇以其味道鮮美、營養豐富、適應能力強、易栽培、產量高、銷路廣等特點成為北方地區栽培最普遍的食用菌品種。其營養價值高、肉質肥厚、蛋白質含量高、含有18種氨基酸、多種維生素和微量元素,如經常食用,能防治高血壓、心血管病、糖尿病等疾病,并有防癌、抗癌的功效;其適應性很強,生命力旺盛,對栽培方式、場地要求均不嚴格,栽培季節從秋末至冬、春,甚至初夏都可生產;其生長周期短,原料來源廣泛,生物效率高,從種到收只需40 d左右,是一項投資少、見效快的生產項目。現將平菇的高效栽培技術介紹如下。
1 常用栽培配方
配方1:棉籽皮94%,尿素0.3%~0.5%,過磷酸鈣1%,草木灰1%~2%,石灰2%~3%。配方2:棉籽皮45%,玉米芯43%,餅粉5%,過磷酸鈣1%,草木灰1%~2%,尿素0.3%~0.5%,石灰2%~3%。配方3:棉籽皮45%,麥秸43%,餅粉5%,過磷酸鈣1%,草木灰1%~2%,尿素0.3%~0.5%,石灰2%~3%。
2 配料準備
以上各組配方可按料水比1.0∶(1.3~1.5)加水拌料,調至含水量60%左右、pH值為7.5~8.0。選向陽、地勢高、干燥的地方,培養料加pH值為9~10的石灰水拌料,含水量達65%~70%。拌勻后按50 kg/m堆料,建成寬1.5 m左右、高1.2~1.5 m、長度不限的堆料。為通氣良好,鋪料時底部放2根竹竿,上面兩側打孔時與底部竹竿交叉,堆好后撤出竹竿,然后蓋膜保溫保濕使之發酵。發酵結束即可進行裝袋接種[1]。
3 裝袋接種
選用(22~25) cm×(45~50) cm的塑料袋,采取4層菌種3層培養料的層播方式,菌種量一般為15%左右。兩端袋口菌種量應大,有利于菌絲生長。
4 發菌管理
菇棚消毒后把接過種的料袋搬運至菇棚內,在畦床上堆垛發菌,或搭架碼放。早春晚秋溫度低,可南北2行并列為1排,每排留出走道,可堆10~12層,其他季節單行排列。氣溫高時也可堆放2~4層料袋堆成“井”字形,交叉排放,便于散熱并留出人行道。覆膜保溫時定期揭膜通風,防止因缺氧抑制菌絲生長[2]。
5 出菇管理
在溫度25 ℃左右,空氣相對濕度60%左右,暗光和通風良好條件下,一般中、高溫型平菇25 d左右、低溫型30~35 d菌絲即可長滿袋。當部分菌袋出現子實體原基時,表明菌體已經成熟,這時即可適時轉入出菇管理。菇棚消毒,注水浸濕待晾干后,按菌袋菌絲成熟早晚整齊地堆放于畦床,堆高7~8層。然后解開菌袋兩頭扎口,當料面見有小菇蕾出現時,剪去袋兩頭的薄膜,暴露料面,以促使菇蕾迅速生長。
6 病蟲害防治
6.1 病害防治
平菇病害有綠霉、曲霉、毛霉、根霉、細菌、病毒病、細菌性褐斑病、黃斑病等,主要是防治綠霉和黃斑病。綠霉是侵害食用菌最嚴重的一種雜菌,在培養料中滅菌不嚴格,或接種時消毒不嚴格,或出菇后因采菇時菇根處被侵染,均能產生綠霉。當菌床培養料上或菌袋兩端發生少量綠霉時,用0.1%綠霉凈、0.1%~0.2%克霉靈或濃石灰水清液涂抹或噴灑被害部位,可防止分生孢子擴散蔓延,或用0.02%菌絕殺處理侵染部位能抑制雜菌生長。若菌床或菌袋出現綠霉已深入到料內,應及時用0.2%菌絕殺液浸紗布蓋住,然后輕輕挖掉已污染的料塊,在挖除后的料面噴0.2%多菌靈或其他殺菌劑,也可涂抹濃石灰乳,再用新鮮料或菌種填平,可控制其發展。對于污染嚴重的菌袋可深埋處理。在出菇期間,可用克霉靈800倍液,隔3~5 d噴霧1次,能收到一定的防治效果。其他病害的防治與綠霉的防治方法基本相似,只是用藥有所選擇。另外,在操作過程中對工具和手要用酒精或高錳酸鉀嚴格消毒[3-4]。
6.2 蟲害防治
平菇栽培時常見的蟲害有線蟲、螨類、蟻、蝸牛、果蠅、菇蚊等。藥劑防治可用2.5%溴氰菊酯乳劑2 500倍液噴霧;用燈光和糖醋液誘殺蠅類;骨頭烤香誘殺螨、蟻類;用鹽殺蝸牛等。
7 采收及收后管理
在適宜條件下,從子實體原基長成菇體大約7 d,當菌蓋充分展開,菌蓋邊緣出現波狀時及時采收。采菇時大、小一次性采完,勿摘大留小。采收時要整叢收,輕拿輕放,防止損傷菇體,不要把基質帶起。采菇后清理料面,剔除死菇、菇根及雜物等,噴水1次,保溫、保濕,讓菌絲充分恢復。經7~10 d見有菇蕾出現時,再按出菇要求管理,采完2潮菇后,一般菌袋發生失水,應給以補水。
8 參考文獻
[1] 夏飚.快速產出優質平菇栽培料的操作方法[J].蔬菜,2011(7):8-9.
[2] 王宗善.平菇栽培袋滅菌三原則[J].中國食用菌,2010(2):60.
篇2
關鍵詞:平菇;“沈雜5號”;栽培技術
目前沈陽地區平菇生產面臨一些問題,主要表現為菌種混亂,質量參差不齊,存在不同程度的退化和混雜現象,新菌種引進和開發工作遲緩,很難適應市場多元化的需求。同時,缺乏高產抗病品種,重茬現象嚴重,導致病害時有發生,為菇農帶來很大損失。為此,沈陽市農科院針對上述情況,雜交選育出抗病、高產平菇新品種“沈雜5號”,并通過栽培技術研究和示范推廣,解決了生產中病害嚴重、產量不穩、質量不高等問題,進一步促進沈陽當地食用菌產業持續健康發展。
1 品種的特征特性
平菇“沈雜5號”是我院利用先進的單孢雜交育種技術選育的高產、抗病、優質、廣溫型平菇新品種,具有柄短、肉厚、菇型圓整、不易開傘等特性,用玉米芯做培養料生物學效率可達100%~120%;用棉籽殼做培養料生物學效率可達150%,適于春、秋、冬季栽培。
2 栽培技術研究
平菇栽培根據生產季節分為發酵料栽培和熟料栽培2種模式。在沈陽地區,“沈雜5號”采用發酵料栽培優勢更明顯,夏季可采用熟料栽培。
2.1 發酵料栽培培養料配方
①棉籽殼100kg,復合肥1kg,石灰粉2kg,多菌靈0.2%;②棉籽殼1000kg,菇大壯5~6袋,復合肥10kg,石灰粉20kg,多菌靈0.2%;③玉米芯85kg、麩皮10kg,玉米面5kg,尿素0.2kg,復合肥1kg,石灰3kg,多菌靈0.2%;④玉米芯850kg,麩皮100kg,玉米面50kg,菇大壯5~6袋,尿素2kg,復合肥10kg,石灰30kg,多菌靈0.2%。
2.2 拌料方法
先將輔料混勻加入棉籽殼或玉米芯中,再用清水拌勻調濕建堆。建堆時堆料水份掌握在用手緊握培養料有水滲出且有3~4滴為宜,堆高一般為0.8~1.2m、堆寬1.2~1.5m、長度不限的長方形堆,建堆后料堆四周要輕輕拍實,堆邊略有傾斜,以不蹋料為準,堆頂拱起呈龜背形,料堆建好后用直徑5cm的木棒先在料堆頂部垂直向下打1~2行透氣孔,再在料堆兩側的中部和下部各橫向斜打1行透氣孔,間距30cm左右,孔道深度要分別到達料堆底部和料堆中心部位,隨后在料堆中插入長柄溫度計,再用草簾、麻包、蛇皮帶等能透氣的覆蓋物將料堆覆蓋好。當料溫升到55~60℃時維持8~12小時,然后進行第1次翻推,把料堆外層(干燥冷卻層)培養料與內層(好氣層發酵層)和底層(厭氣發酵層)的培養料互換位置,翻堆后重新建堆,打氣孔和覆蓋的要求,與初建堆時基本相同,當料堆溫度再次升到55~60℃時,仍保持8~12小時,再進行第2次翻堆,并重新建好料堆。平菇培養料堆積發酵,一般需要翻堆3次,堆期依氣溫不同約5~7天,當培養料色澤均勻轉深,質地變得柔軟,料內出現較多白色防線菌、聞不到氨、臭、酸味時,便可拆堆終止發酵。拆堆后,等料溫降到30℃左右時,就可裝袋播種。
2.3 裝袋接種
裝袋接種不需任何滅菌消毒,采取就地露天開放接種。采用3層菌種播種法:如果老場地雜菌基數較多或遲于10月底播種,可采用微孔通氣3層菌種播種法,用這種方法袋栽發菌速度快,比2層菌種方法快10~12天,減少了雜菌污染機會。具體微孔通氣方法為:裝料時,在袋中間多放1層菌種,除兩頭放菌種、打洞眼均按常規外,還要在中間菌種層上用細針沿一圈菌種部位均勻刺10~12個小孔,另外在料袋堆發菌時,要成井字形放,即使是低溫,也不能采用“袋靠袋”碼堆發菌,否則袋與袋之間會堵住針眼,影響中間層菌種透氣或造成菌種缺氧死亡,嚴重的還會造成菌袋生綠霉。
2.4 發菌期管理
菌袋接種后及時移入發菌場地排放,進行菌絲培養階段管理。合理排放堆碼菌袋,適時進行倒袋翻堆和通氣增氧,控制好發菌溫度和環境溫度等。采用堆積集中式發菌的菌袋,每7~10天要倒袋翻堆1次,若袋堆內溫度上升過快,則應及時提早倒袋翻堆,翻堆時,應調換上下內外菌袋的位置,以調節袋內溫度與袋料濕度,改善袋內水份分布狀況和袋間受壓透氣狀況,促進菌絲均衡生長。同時,可根據氣溫和料溫的變化趨勢,調整菌袋的排放密度和堆碼高度。
2.5 出菇期管理
袋口采用套環報紙封面的熟料菌袋,應該封口紙完全除去。出菇菌袋排放完畢,首先使菇棚內具備適宜的環境條件,此時,菇場內不宜過暗,要給予一定的散射光照,保持空氣新鮮,日常管理除了對菇場的地面、墻壁、棚頂和空間每天噴霧一次以加強環境濕度外,不必進行通風管理,菌袋兩頭系上套環的因不蓋報紙菌絲會在空氣中,所以管理上應保持較大的空氣濕度,除剛系上套環時2天內不噴水外,以后每天都要將地面噴濕,還要對套環內菌絲以霧狀水噴霧保濕。
篇3
論文摘要從菇房準備、菇房消毒、培養料的準備、培養料的科學配制、拌料、裝袋與滅菌、接種與培養、出菇期的管理等方面介紹平菇溫室熟料栽培技術,以期為平菇種植戶提供參考。
1菇房準備
平菇在喜溫條件下生活。我縣由于冬春季節長,夏季短,氣溫不能四季滿足平菇的生長發育,加之農村沒有調溫設施,一般選用日光能溫室和塑料大棚作為菇房。另外,普通房子、窯洞等,稍加整修,使其具有加溫保濕,便于通風換氣。有一定的光照條件時,都可作為平菇的栽培場所。
2菇房消毒
每次使用菇房前都必須清掃干凈,然后用消毒藥品進行消毒。
(1)甲醛和高錳酸鉀熏蒸。先將菇房密閉好,1m3以甲醛10mL、高錳酸鉀5g的配比,按梅花型排放藥品,逐一從里到外加入高錳酸鉀,再加甲醛,兩藥相遇冒煙,即刻關閉門窗,悶12~24h。
(2)硫磺熏蒸。1m3用硫磺15g,點燃熏蒸。
(3)石灰酸噴霧。5%石灰酸液(即苯酸溶液)噴霧消毒。
3培養料的準備
培養料是平菇賴以生長的物質基礎,其優劣是決定平菇栽培成敗和能否獲得優質高產、穩產的關鍵。
(1)鋸末、麥草、蕎花、油菜殼等。我縣農村麥草、蕎花來源廣泛,一般做燃料使用,多有余地。為了充分利用這些原料,可將其經過曝曬等方法軟化處理,作為平菇栽培的原料。處理方法:配料前先將麥草、油菜殼、油菜秸、蠶豆秸、蠶豆葉等曝曬,粉碎成粗糠樣,一般2~3cm長為宜,然后用1%~2%的石灰水浸泡8~12h,撈出瀝水,調酸堿度為pH值7.5,再拌輔料。
(2)麩皮。主要供應平菇所需的氮源,使用量10%~20%。
(3)石膏。作用是加速有機質的分解,提高營養成分,調解酸堿度,使用量1%~2%。
(4)石灰。是一種堿性物質,可以中和培養料中過多的酸,而且可殺死害蟲和雜菌。
(5)尿素。氮源,用量不能大于0.3%,過大會抑制菌絲生長。
(6)過磷酸鈣。呈酸性,一般用量1%~2%。
4培養料的科學配制
培養料中的碳、氮比例應控制在30~50∶1,當天配制的培養料應當天滅菌;否則易發酸。
(1)麥草。A:麥草50%,楊樹落葉26%,麩皮20%,石灰1%,石膏1%,白糖1%,尿素0.2%。B:麥草70%,鋸末13%,麩皮15%,石灰1%,石膏1%,尿素0。2%。C:麥草46%,蕎花30%,鋸末20%,尿素0.1%,白糖1%,過磷酸鈣1%。
(2)油菜殼或蕎花。A:油菜殼50%,麩皮5%~15%,石膏1%,過磷酸鈣1%。B:蕎花50%,鋸末40%,麩皮5%~10%,石膏1%,尿素0.1%,過磷酸鈣1%,25%的多菌靈0.2%。C:蕎花50%,棉籽殼30%,鋸末15%,麩皮5%,尿素0.1%,過磷酸鈣1%。
(3)鋸末。松木鋸末中含有抑制菌絲生長的烯萜類、酸類、樹脂類等,使用前須經處理,加2%的石灰調濕堆制,再經曝曬,使其陳舊化,才能使用。A:鋸末78%,麩皮20%,白糖1%,石膏粉1%。B:鋸末93%,麩皮5%,白糖1%,尿素0.3%,磷酸二氫鉀0.2%,高錳酸鉀0.1%,pH值6.5。
5拌料、裝袋和滅菌
(1)拌料。將培養料按照配方比例混合拌勻,料水比應控制在65%左右(即用手指擠壓有水滲出但不滴下為宜)。
(2)塑料袋的規格。常有15cm×35cm、20cm×42cm、22cm×45cm等。常壓蒸汽滅菌應選用聚乙烯袋為佳,高壓蒸汽滅菌應選用聚丙烯袋為佳。
(3)裝袋。用手裝時,邊裝邊用手指壓。用手壓時只按袋壁四周壓緊,中央稍壓,形成四周緊中間松,兩端緊中間松,松緊合適,有利于菌絲生長。若裝得過緊,氧氣不易進入袋中,發菌慢;裝得過松,難以出菇。裝袋后兩端用粗2cm、長5cm的木棍或玉米蕊插入料中,用干布將兩端袋口料膜內外擦凈綁扎緊,準備滅菌。
(4)滅菌裝好料的袋依次擺放于鍋內架上,中間留出少許空隙,加水開始滅菌。初時加大火力,盡快使溫度升到100℃;否則培養料易變酸。維持8~10h,待溫度降至80℃時,再慢慢開門,取出料袋,放到無菌室中,準備接種。
6接種與培養
(1)菌種選擇。菌種的好壞直接關系到栽培的成敗。一般選用生長健壯、潔白濃密、純潔、絕對無雜菌、菌齡小、爬壁力強的栽培種作菌種。目前適合我縣植株的平菇菌種植廣溫1號、大白平菇、野豐118等。
(2)接種。料內溫度降至30℃時方可接種。接種前先按常規消毒方法將房間滅菌成為無菌室。接種開始,先用75%的酒精擦洗雙手及接種工具及塑料袋,用石碳酸重新噴霧消毒1次,有條件的可在酒精燈火焰上方接種,無條件的則盡量2人接種,1人打開袋口,1人迅速挖出菌種,接入袋內,即刻扎緊袋口,再接另一頭。接完后將栽培袋在石灰粉上滾動1遍,讓石灰粉填住袋上的小孔,防止雜菌污染。菌種塊的大小一般以棗核大小為宜。同時接種量盡量大些,以使菌絲布滿兩端料面,以杜絕雜菌侵染機會。
(3)培養。接好菌的料袋移入培養室內,夏季以4~5層為宜,冬季7~9層為宜,在25~28℃室溫下發菌,料內溫度不能超過30℃。我縣農村常用土炕生溫,料袋往往放置過多,且不翻堆,結果下層溫度高,造成燒菌現象嚴重。接種3~5d后,菌絲開始吃料,應檢查雜菌,若發現污染則即刻清除。8~10d后,每天打開窗戶通風換氣,仍以保溫為主。若菌絲完全不吃料,則是菌種問題,應更換菌種或重新接種;若菌絲吃料很慢,則是培養料過濕或菌種衰退,應換上套環,外包滅菌紙,利于通氣。正常情況5~8d翻袋1次,調換料袋位置,利于菌絲生長整齊。一般30~35d,菌絲吃透料層,結成塊,這時即準備出菇。
7出菇期的管理
將菌絲發滿的料袋移入棚內,在相對濕度80%~90%下出菇。
出菇期是子實體形成和菇體成長階段,這時的管理直接關系到產量的高低,其溫、濕度與發菌期間有明顯差異。
(1)催蕾分化階段。菌絲長滿袋后,平菇開始由營養生長向生殖生長過渡。這時的料溫不超過25℃,一般18~20℃為宜。提高空氣相對濕度85%~90%,要有良好的通氣和散射光刺激。且在袋口培養料的表面用粗鐵絲耙動,輕輕除掉接種塊周圍的老菌絲,壓平,換上直徑5cm左右的塑料編織繩套環,外包干凈紙。
(2)原基期。即菌絲紐接形成白色或淡黃色瘤狀突起即為原基。這時不要揭掉包裝紙,應加大地面和墻壁噴霧水量和噴水次數,絕對禁止直接對著料袋噴水;否則原基易死亡。
(3)桑椹期。即形成米粒狀菌蕾胚芽。一般2~3d,這時不宜澆水,以控制相對濕度。
(4)珊瑚期。這是奪取高產的關鍵時期,若管理得好,成菇率高;否則低,甚至絕大多數死亡。①取掉套環上的包裹紙,保留套環,這樣既保證通氣良好,又使菇體局限于套環中疊生長出,養分集中,菇多,大而肥厚,產量高。②噴水保濕。掌握“輕、勤、細”的原則,不宜在菇體上多噴水,應向空間多噴霧水。
(5)伸長期。子實體的菌絲和菇柄有了明顯的區別。此期每天噴水3~4次,盡量少噴菇體,多噴空間,晴天多噴,陰雨天少噴,每天打開通風窗換氣1~2h,并注意遮蔭;否則菌蓋色黑而影響品種。
(6)成熟期。成熟前期可直接向菇體噴水,但不宜過多,要少、細、勤。后期忌噴水于菇體,采收前噴1次細水,以保持菌蓋嫩。在孢子尚未彈射前及時采收。
篇4
關鍵詞:杏鮑菇;培養管理;搔菌作業;出菇管理
中圖分類號 S63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7731(2017)12-0050-03
杏鮑菇,學名刺芹側耳,其肉質肥厚,質地脆嫩,口感獨特,被稱為“平菇王”、“干貝菇”,前蘇聯的瓦西爾柯夫(1955)稱它為“草原的美味牛肝菌”[1]。因為子實體具有杏仁的香味和鮑魚的口感,被稱為杏仁鮑魚菇,簡稱杏鮑菇[2-3]。
工廠化瓶栽杏鮑菇生產,雖然投資成本高,但產品品質好,菇體潔白,菌肉緊實,菇帽大、口感好。隨著國內消費品質的提高,瓶栽杏鮑菇產品將會越來越受到消費者的青睞。瓶栽杏鮑菇產品可出口歐洲、美國和東南亞等地,價格是袋栽產品的1倍左右。此外,瓶栽杏鮑菇機械化程度和生產效率高,在勞動力成本上升的未來,瓶栽杏鮑菇將是杏鮑菇產業發展的趨勢。本文對瓶栽杏鮑菇工廠化生產的培養管理、搔菌作業和出菇管理等方面進行了較為詳細的解析,并對其關鍵點和操作要領進行說明,以期為工廠化瓶栽杏鮑菇企業提供參考。
1 培養管理
培養管理是食用菌生產一致、穩定和高產的基礎。培養管理好的食用菌出菇一致、產量高并易于管理。培養時間和培養溫度對工廠化瓶栽杏鮑菇的菌絲生長、菇蕾發生、子實體整齊度、產量及品質等均有顯著影響。培養時間短,后熟期不足,直接導致現菇蕾晚,瓶間出菇整齊度低,產量和采收集中度都較低,而適度延長培養時間,其原基分化、現蕾時間都較早,瓶g子實體整齊度較高,且生長速度也快[4]。
菌絲生長過程中,釋放出大量CO2,因此要求室內有良好的通排風系統,CO2濃度保持在1000~3500μl/L為宜。杏鮑菇菌絲最適溫度為24℃左右,生長速度最快,菌絲濃白、旺盛[1]。菌絲在呼吸生長過程中釋放出熱量,瓶內溫度一般會比室溫高3~4℃,為保證菌絲最佳的生長酶活力,室溫一般控制在20~22℃,室內相對濕度(RH)控制在60%~70%[5],培養35d左右。
接種后的菌種瓶通過傳送帶送至培養室,使用機械手或人工放置在墊倉板上,每個墊倉板每層放4筐或6筐,放9~10層,兩個墊倉板摞一起,共18~20層,加上走廊等公攤面積,平均1m2放置600~700瓶。根據菌絲發熱量和所需新風的不同,杏鮑菇培養一般分為前培養、后培養和后熟區。
1.1 前培養 菌種接入栽培瓶后,菌絲逐漸恢復,并開始吃料。前期菌絲較弱,發熱量較小,需要的新風量少,但對新風潔凈度的要求較高,一般需要經過粗效、中效,甚至亞高效過濾網進新風。此外,前培養庫房內的室內循環風機風速不能過大,菌種未封面,風速過大容易造成污染。
前培養溫度22~24℃,培養前期溫度稍高有利于菌絲恢復、封面。但此溫度條件下,雜菌繁殖速度相對較快,有些新風潔凈度差的企業前培養溫度調至18~20℃,控制污染。RH50%~60%,RH過大,污染率增加;CO2濃度1000~2500μl/L,黑暗培養7~12d。
1.2 后培養 前培養后期,菌絲已完全封面,菌絲長至瓶口以下1~2cm,此時可將栽培瓶轉移至后培養區。此階段菌絲生長迅速,呼吸加強,發熱量劇增,新風需求大。
后培養溫度20~22℃,此時菌絲發熱量大,瓶內溫度比室溫高3~4℃,溫度過高會造成燒菌現象,一般以瓶間溫度不超過23℃為宜。燒菌后的菌絲抵抗能力弱,容易出現病害,出菇不整齊,產量低。RH60%~70%,RH過低,培養料水分蒸發快,含水量降低,影響出菇產量;CO2濃度2500~3500μl/L,黑暗培養18~20d。抗雜能力強,對新風潔凈度要求降低,一般經過粗、中效過濾網即可。
1.3 后熟培養 菌絲長滿后,還需一段時間的后熟培養,對營養進行進一步的消化和吸收,養分在菌絲內充分蓄積并完成形成原基前的準備,當培養料溫度與室溫幾乎無差異時,即可進入搔菌程序。后熟時間并非越長越好,過長的后熟期不僅會增加企業的生產成本,影響庫房周轉率,還容易導致菌絲老化,瓶內失水率增高,直接影響到原基正常分化和抵抗能力以及子實體的生長發育,其產量和品質也不高[4]。
后熟培養菌絲呼吸作用減弱,發熱量也逐漸趨于平穩,可適當提高培養室溫度,減少通風量。后熟培養可和后培養在同一區域,也可單獨設置后熟區。單獨設置后熟區,換區時可以將上下墊倉板交換,增加上下層菌瓶的均勻性,亦更易于調控培養參數,但將增加運輸和人力成本。后熟培養溫度22~24℃,RH70%~80%,CO2濃度2500~3500μl/L,黑暗培養5~10d。
1.4 培養期間基質理化特性的變化 接種后10~25d,菌絲快速生長,菌絲的呼吸作用加快,瓶內呼吸產生的熱量增大,CO2和水分揮發量也隨之增加,導致栽培瓶失重迅速增加。后熟階段,菌絲呼吸作用減弱,基質失重速度明顯減緩。CO2變化趨勢與基質失重速率基本一致,25~30dCO2發生量最大。由于呼吸代謝產生水分,使培養基質的含水量增加,但隨著后熟時間的延長,含水量逐漸降低并維持在一定水平。培養過程中,由于菌絲呼吸作用產生酸性物質,基質pH持續下降,后熟階段pH下降幅度較小,穩定在5.75~5.87[6]。基質含氮量變化幅度不大,菌絲進入后熟期以后,上層含氮量
2 搔菌作業
培養成熟的菌瓶進入生育室出菇前,需進行搔菌作業。搔菌是利用搔菌機,將瓶口1~2cm左右的老菌皮挖掉,通過造成表面菌絲損傷以刺激菌絲快速扭結形成原基,從而形成子實體[7]。搔菌機可處理6000~7000瓶/h。
杏鮑菇不搔菌也可正常分化形成原基,但搔菌后的新生菌絲活力旺盛,在溫度、濕度、光照與CO2 刺激下,新生菌絲能更快地表現出應激性反應,所以搔菌的菌絲比老菌皮先形成原基[8]。此外,搔菌可提高出菇的產量和一致性,并可通過定點搔菌和控制搔菌深度,實現定點出菇或控制菇蕾數量,減少疏蕾工作。搔菌時應特別注意,將污染的菌瓶及時挑出,不能進入搔菌機,以免污染刀頭,出菇時造成大面積污染。搔菌后,杏鮑菇菌絲抵抗力弱,易感染,因此,搔菌是導致杏鮑菇出現病害的重要原因。搔菌刀頭需定時酒精擦拭和灼燒消毒,減少污染。
瓶栽金針菇、蟹味菇和白玉菇等品種搔菌后一般加15~20mL水,補充培養基水分,但杏鮑菇搔菌后不能加水,加水會導致培養料水分過大,出蕾慢,菇蕾多,污染嚴重等問題。
出菇初期相對濕度大,如瓶口朝上,容易積水和積累雜菌,造成污染。瓶口朝下,即可保證濕度,少積累雜菌,冷風機亦不會對瓶口直吹,有利于減少污染。此外,倒立有利于菌絲朝重力方向生長,促進原基形成。因此,搔菌后,需要翻筐將瓶口倒置催蕾。
3 出菇管理
搔菌后的菌瓶瓶口朝下,放置在生育室層架上進行出菇管理。出菇層架一般8~10層,1m2可放置360~450瓶。出菇管理一般分為催蕾期、控蕾期、疏蕾期、生長期和采收期等幾個階段(表1)。杏鮑菇子實體生長最適生長溫度14~16℃,高于19~20℃時,菇體易萎縮,或感染細菌性軟腐病,發黃腐爛。
搔菌后,培養料菌絲恢復同時伴隨著最早的菌絲扭結,菌絲恢復的速度也影響到原基形成速度,并影響到整個生產周期[7]。出菇初期,提高生育室溫度和濕度,可促進菌絲恢復。
第1~9天,催蕾期。第1天,適應菇房環境;第2天,菌絲部分恢復,但數量很少;第3天菌絲明顯增多,但還是有栽培料;第4天只有少量栽培料沒有被菌絲覆蓋;第5天菌絲幾乎覆蓋全部料面,而且局部出現少量原基;第6天菌絲完全覆蓋料面,出現少量生理吐水,菌絲扭結形成大量原基;第7天,生理吐水增多,原基越來越明顯,部分原基出現向菇蕾分化的趨勢。第8天,菇蕾分化,菇帽1~2mm;第9天,菇蕾0.5~1.5cm(以下均指高度),翻筐,栽培瓶正置,翻筐不及時,菇帽被壓壞,出現畸形菇。
第10~11天,控蕾期。菇蕾2~3cm,溫度升高,提高CO2濃度,干濕交替,抑制較小較弱的菇蕾,控干生理吐水。生理吐水過多,菌柄會留下水漬,影響商品性狀,而且容易出現病害。
第12~13天,疏蕾期。菇蕾4~5cm,去弱留強,每瓶留2~3個菇蕾。子實體數目與單菇重成反比,與單瓶產量成正比。菇蕾過多,雖然產量較高,但單菇重較小,A級菇比例少,價格低;只留1個子實體,單瓶產量低,栽培瓶內營養物質不能完全利用,造成浪費;保留2~3個子實體,符合出口等級的商品菇比例高,單瓶產量也相對較高[9]。
第14~16天,生長期。子實體快速生長,需根據菌柄長度,菇帽大小和顏色,調節CO2濃度和光照時間;溫度在17~18 ℃時,子實體生長較快,但品質差,14~16℃較為合適。
第16~17天,采收期。降低溫度和濕度,子實體含水量低,容易保存,貨架壽命長。菇帽尚未完全展開,及時采收,采收時根據菇型和大小分成3~4個等級,1~2d清庫。
4 討論
培養管理是否良好是工廠化瓶栽杏鮑菇生產一致、穩定和高產的基礎。培養時間和培養溫度對工廠化瓶栽杏鮑菇的菌絲生長、菇蕾發生、子實體整齊度、產量及品質等均有顯著影響。菌絲在呼吸生長過程中釋放出熱量,瓶內溫度一般比室溫高3~4℃,為保證菌絲最佳的生長酶活力,室溫一般控制在20~22℃,瓶間溫度不宜超過23℃。RH控制在60%~70%,CO2濃度1000~3500μl/L,黑暗培養35d左右。
搔菌處理可促進原基分化,提高出菇的產量和一致性,并可通過定點搔菌和控制搔菌深度,實現定點出菇或控制菇蕾數量,減少疏蕾工作。但搔菌是導致杏鮑菇出現病害的重要原因,搔菌刀頭需定時酒精擦拭和灼燒消毒,減少污染發生。
杏鮑菇出菇管理一般分為催蕾期、控蕾期、疏蕾期、生長期和采收期等幾個階段。杏鮑菇子實體生長最適生長溫度14~16℃,高于19~20℃時,菇體易萎縮,或感染細菌性軟腐病,發黃腐爛。高CO2濃度有利于菌柄伸長,控制菇蕾數量,但高CO2濃度處理時間過長,菇帽變小變薄,子實體發黃。光照影響食用菌子實體產量和品質,不同波長、光強和光照周期都會對其生長產生一定的影響[10]。杏鮑菇出菇期間,需要光照處理,光線波長對杏鮑菇單瓶總產量無顯著影響,但藍光照射會使單個菇變大,菇蓋變大、變厚,菇蓋顏色變深,商品價值提高,光照6h即可獲得外觀形態較好、單瓶總產量較高的菇,但照射18h得到的菇個體較大,因此,可以根據市場需要對光照時間進行控制[11]。
參考文獻
[1]郭美英.珍稀食用菌杏鮑菇生物學特性的研究[J].福建農業學報,1998,13(3):44-49.
[2]黃年來.一種市場前景看好的珍稀食用菌-杏鮑菇[J].中國食用菌,1998,17(6):3-4.
[3]李月桂,江旺坤,阮時珍,等.杏鮑菇袋式工廠化周年栽培技術[J].食藥用菌,2011,19(1):45-46.
[4]唐利華,郭倩,于海龍,等.培養時間和溫度對工廠化瓶栽杏鮑菇出菇的影響[J].食用菌學報,2010,增刊:66-69.
[5]鄭華榮,鄭雪平,張良,等.工廠化瓶栽杏鮑菇技術概述[J].食用菌,2015(2):36-37.
[6]高君輝,馮志勇,唐利華.杏鮑菇培養階段基質理化特性變化的研究[J].上海農業學報,2009,25(4):82-84.
[7]于海龍,郭倩,楊娟,等.不同溫度下工業化瓶栽杏鮑菇生長分析[J].食用菌學報,2009,16(3):20-24.
[8]劉乃旭,顏正飛,何欣,等.不同搔菌方式對杏鮑菇菌絲恢復的影響研究[J].食藥用菌,2016,24(4):252-255.
[9]李玉,于海龍,周峰,等.工廠化瓶栽杏鮑菇疏蕾研究[J].上海農業學報,2011,27(1):52-54.
篇5
關鍵詞:平菇;生物習性;稻草栽培
平菇是著名的食用菌之一,具有營養價值高、適應性很強、原料來源廣泛、生長周期較短、生物效率高、栽培方式多樣等優點。平菇生長發育的過程分菌絲體和子實體兩個階段。菌絲體為白色絨毛狀,是平菇的營養器官,主要吸收利用培養料中養分;平菇子實體叢生,菌柄基部互相連結,有些疊生,菌蓋為貝殼狀或扇狀,直徑4~10cm或更大,發育初期青灰色,后變為淺灰色或褐黃色,成熟時呈灰白色,菌肉白色,肥厚柔軟。
平菇在生育的全過程中,有自己特有的規律。因此其生長發育,同環境條件有密切關系。了解平菇的生長規律,對獲得最佳經濟效益很重要。在平菇的生育中,最重要的環境因素有溫度、濕度、水分、光線、空氣、營養以及酸堿度等條件。平菇菌絲生長的溫度最佳范圍是15~36℃,以24~28℃最適宜。菌絲體發育階段,要求栽培料的含水量在60%~70%左右,子實體發育階段要求空氣相對濕度為80%~90%。平菇的菌絲在黑暗中能正常生長,有光反而使菌絲生長速度下降;子實體發育必須有散光,沒有光子實體就不能生長,但不能有強光,否則也會阻礙其生長。
稻草栽培平菇現已推廣普及,但產量高低懸殊。筆者經過長期反復探索與實踐,總結稻草栽培平菇要取得高產穩產,要把握以下關鍵技術。
1培養料的選擇與處理
稻草要干燥無霉變,色澤金黃,最好是中稻草和糯稻草,并經過三方面處理:一是曝曬2~3d,以殺死部分粘附在稻草表面的病菌和蟲卵;二是用1%~2%的石灰水浸泡1~3d,以去掉表面的蠟質達到軟化,進一步滅菌、殺蟲;三是將浸過石灰水的稻草用清水沖清后上堆發酵,使堆溫達60℃以上,其間翻堆1次。經過處理的稻草,質地柔軟,病蟲害少,含水量適宜,播種后利于發菌。
2選用優良菌種
菌種的優良標準包括三個方面:一是菌種的種性,如品質、產量、抗逆性、溫型等;二是菌種的純度;三是菌種的適應性。要選用種性好、抗逆性強、純度高、無蟲無雜菌以及適合在稻草上生長的、具有較強的分解纖維素和半纖維素能力的菌株,如高郵955、秋豐500等優良菌株。
3適當加大菌種用量
由于稻草質地疏松,同量的稻草培養料較棉子殼料的體積要大,因而菌種用量要由棉子殼料用量的10%~15%提高到20%~25%,這樣才能形成生長優勢,阻止雜菌污染。
4加強發菌期管理
平菇栽培成敗的關鍵在于發菌期的管理,發菌期管理重點在于水分管理。一要科學管理水分。發菌時的水分管理原則是要保水,使水分不易失掉,而不是失掉后重新補水。要保證拌料時60%的水分能長久維持,這樣菌絲才能發得好。發菌時補水還易造成污染,所以應盡量避免。床栽保水的辦法用塑料薄膜,防止水分蒸發。二要壓料發菌。因稻草質地疏松,常規法稻草栽培平菇播種初期難發菌或不發菌,而一旦菌絲吃料后稻草纖維素被分解,疏松的菌床就會下陷,致使料內水分溢出,菌絲難以繼續生長。因此,要奪取高產必須壓料發菌。其做法是:室內栽培,播種后覆蓋薄膜,膜上放木板再壓重物;室外栽培,在膜上放些稻草,草上再加泥土。這樣既可保溫保濕,又可使草料結實,有利發菌。現蕾前,去掉壓料物,拱膜出菇。
5后期噴施營養液
稻草與棉子殼相比,所含營養略差。因此后期要噴施營養液,以復壯菌絲,更好地分解吸收稻草基質中的有機物。具體做法是:采收第2批菇后可選噴下列營養液:在100kg水中,加尿素100g、磷酸二氫鉀100g和白糖1kg,每l00kg草料噴此液4~6kg;在100kg水中,加蔗糖2kg和尿素200g,每100kg草料噴此液3~4kg;在100kg水中,加三元復合肥1kg和白糖1kg,每100kg草料噴此液3~4kg。通過后期噴施營養液,一般可增產15%~20%。
篇6
關鍵詞:平菇;袋栽;畦栽;食用菌;遮陰
收稿日期:2011-03-29
作者簡介:劉參軍(1981―),男,河南滑縣人,助理工程師,主要從事食用菌在林下的種植與開發、林木育苗等工作。
中圖分類號:S646.1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4-9944(2011)05-0189-01
1 引言
平菇屬食用菌類,無葉無芽無花,可食可藥可補,周身是寶;其集“天然,營養,保健”為一體,是現代人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一葷,一素,一菇”的健康飲食理念正在逐漸地走向千家萬戶。
林下種植平菇主要利用林地的空氣潮濕,氧氣充足的自然生態環境。由于環境的特殊性,林地平菇栽培依然要以“操作從嚴,菌種從優,管理從精”為指導。充分利用林地創造的遮陰和降溫的自然資源,合理地調配人力資源,借助完善的科技資源科學性地進行順季節栽培。
2 材料與方法
2.1 林下平菇種植模式
種植模式包括林下遮陰小拱棚開放式鋪料栽培平菇和林下簡易大棚發酵料袋栽平菇。
2.2 常用的栽培配方
棉籽殼96%、石灰4%、棉籽殼45%、玉米芯45%、麥麩6%、石灰4%、麥秸70%、玉米芯20%、牛糞5%、磷肥2%、石灰3%(麥秸要經過石灰水浸泡脫蠟發酵后使用)。
2.3 栽培技術
2.3.1 平菇袋栽技術
將培養料按照配方的比例稱量經調水發酵,加入一定比例的殺蟲殺菌劑邊裝袋邊接種。裝袋接種結束后單層擺放在黑暗的小拱棚或大棚內發菌。在發菌期的第7d、第14d翻堆1次。菌袋經20~25d長滿并走向生理成熟。袋內吐黃水后開口出菇,此時要噴水,增加散射光。經2~3d后待菇體成型,菌蓋外卷即可采收。
2.3.2 平菇畦栽技術
按平菇配方中的比例建堆發酵7d,在最后一次翻堆后加入殺蟲殺菌劑。在小拱棚或大棚內做畦深20cm。首先鋪料5cm撒播一層菌種,然后在鋪料5cm在撒播一層菌種,最后在鋪料5cm在撒播一層菌種。菌種用量為干料重的15%。鋪料播種結束后覆蓋一層農膜保濕,防雜菌。待菌絲走滿培養料后在農膜上劃口出菇。出菇期主要是調節好水分和通風。管理需要注意的是不能直接在幼菇上噴水,防止菇體死亡。
2.4 菌糠的開發與再利用
平菇菌糠可以再種雞腿菇;菌糠有機肥歸還林地,促進生態平衡。
2.5 每100m2栽培面積成本核算
(1)2.5m×40m小拱棚竹竿40~60元,大棚膜100~150元,遮陽網200元。
(2)培養料成本。每100m2鋪料1 500kg此項目因選用的配方不同而異,一般是600~1 500元左右。
(3)菌種成本。1 500kg培養料需要菌種200~225kg,即400~450元。
(4)人工及其它費用300元。
3 結語
(1)袋栽與畦栽相結合。袋栽與畦栽相結合既體現了栽培模式的多樣性又降低了風險。不同品種的合理搭配包括同一菇種的不同品種間的搭配和不同菇種間的搭配。
(2)栽培原料及配方的多元化,即不要單一的使用一種培養料和同一配方。栽培簡易設施與現代化設施相結合,不要盲目的擴大規模,適可而止,樹立無菌操作概念,規范技術管理。
參考文獻:
篇7
20多年來,方金山先后引進開發了20多個珍稀食用菌品種;撰寫、發表了有關食用菌種植的文章30多篇;培訓全國各地學員1萬余人次,輻射面積達全國18個省的38個市區。他先后獲得了“江西省勞動模范”、“江西省農村科普先進個人”、“全國科普惠民興村帶頭人”等榮譽稱號。
苦學多試,終于熟練掌握了食用菌培植技術
經歷過屢次創業失敗的方金山不斷摸索食用菌栽培技術,幾年下來,僅熟料栽培和廢料再利用這兩項技術就為他盈利10多萬元。在搞好平菇、金針菇、香菇等中低檔菌菇品種栽培的同時,方金山還大膽開發了市場發展前景較好的珍稀食(藥)用菌。近幾年,他與江西省農科院聯合開發了杏鮑菇、雞腿菇、牛肝菇等品種,先后都獲得成功。2005年他又和東華理工大學聯合培育成功了虎奶菇,2007不僅獲得了國家農業科技成果項目資金轉化項目的資助,同時還獲得了江西省科學技術三等獎、撫州市科學技術一等獎。
積極帶動農民學科技共致富
創業成功的方金山并沒有忘記眾多沒能脫貧致富的農民兄弟們,他一直都在積極開展科普工作。目前,他已擁有固定的栽培房10000平方米,塑料大棚6420平方米,基地發展成為了撫州市農業產業化的龍頭企業,產品也通過了國家無公害農產品的認證。2007年“方金山牌”茶樹菇又獲得了江西省名牌農產品的榮譽稱號。從2002年至今,方金山已在周邊鄉鎮開設培訓班60期,培訓人數4200余人次。他還先后到北京、湖北等地開設培訓班,開展技術交流,傳經送寶,培訓人數達8000余人次。
創辦農技組織,廣泛普及食用菌栽培技術
方金山于2000年創辦了臨川區食用菌協會。推行“龍頭企業+協會+基地+農戶”的生產模式,通過外跑市場、內聯會員和實行保護價收購等措施,讓會員和周邊農民進行無風險生產食用菌,從而大大提高了農民栽培食用菌的熱情。為了能讓更多的農民兄弟掌握食用菌的栽培技術,更快地脫貧致富,方金山開始著書立說,傳播食用菌栽培技術。他于2005年主編了由中國林業出版社出版的《食用菌培育法》、《草菇栽培技術》,2008年又主編了由中國農業出版社出版的《無公害茶樹菇栽培技術》,2009年應金盾出版社邀請編寫了《姬菇規范化栽培致富》、《虎奶菇栽培技術》、《名貴珍稀菇菌生產技術問答》。方金山還先后撰寫了《袋裝平菇的技術管理要決》、《杏鮑菇高產栽培技術》、《大球蓋菇栽培技術》等實用技術文章在報刊上發表。
為把食用菌產業做大、做優,帶領更多的農民兄弟脫貧致富,2005年,方金山在臨川食用菌協會的基礎上,創立了撫州市臨川金山食用菌專業合作社,到目前為止,合作社已經注冊了4個商標,成功地申報了江西省無公害農產品(蔬菜)基地。方金山的食用菌專業合作社還相繼獲得了江西省、撫州市優秀農民專業合作社的榮譽稱號。不僅如此,為了方便將虎奶菇人工繁育這一處于國內領先水平的栽培技術在社員中迅速推廣,合作社先后制定了東華虎奶菇的生產標準、干制技術標準、生產技術資料以及統一收購標準。“未來,合作社將會為社員及全國各地的農民提供更多、更好的產供銷一體化服務。”方金山如是說。
(江西省臨川區科協 汪雨萍 郵編:344100)
篇8
關鍵詞: 平菇; 耐高溫; 菇型; 產量
平菇是一種適應性很強的木腐生菌類,在我國分布極為廣泛,隸屬于擔子菌綱,傘菌目,口蘑科,側耳屬。平菇味道鮮美,質地柔嫩,營養豐富,是一種高蛋白低脂肪的營養食品,其蛋白質中含有18種氨基酸,其中含有8種人體必需的氨基酸[1]。由于夏季溫度高、濕度大,雜菌、蟲害發生嚴重,增加了平菇種植難度,同時更由于品種選擇不當易造成減產甚至絕產,從而打擊了菇農的生產積極性。針對目前北京地區高溫季節栽培平菇品種匱乏,生產中用種混亂,實際生產上表現出品種耐高溫性差、菇型差,導致平菇產品商品性不好、產量不高,造成種植失敗或收益不高,嚴重影響北京地區高溫季節平菇種植等問題,擬通過開展平菇品種篩選試驗,篩選出適宜北京地區栽培的耐高溫、菇型好、高產平菇品種,為北京地區夏季平菇栽培提供品種支持[2-4]。
1 材料與方法
1.1 供試品種
試驗共選用11個平菇品種。早秋615、夏抗50、基因2005、江都71、海南2號、夏秀990來源于江蘇省江都市天達食用菌研究所;夏抗8、高平09來源于河北省武安市何氏食用菌產業中心;夏豐1號、2008A、灰平260(對照)來源于江蘇省高郵市科學食用菌研究所。
1.2 試驗方法
試驗為品種單因素隨機區組設計,共設11個品種,3次重復(每個品種制作1 500袋,500袋為1個重復小區),以灰平260作對照。記錄小區實收產量。
1.3 試驗地點及基本情況
試驗安排在北京綠禾都示食用菌基地,2010年12月初購置試管種,12月12日轉管,1月15日制作原種。2011年3月2日制作栽培種(木簽種)[5],4月24日栽培袋接種,5月24日開始出菇,8月9日出菇結束。
2 結果與分析
2.1 高溫平菇基本性狀調查
高溫平菇基本性狀調查結果見表1、表2。由表2可以看出,早秋615、夏抗50、高平09和夏秀990發菌速度最快,26 d發滿菌;夏抗8、夏豐1號、江都71、海南2號發菌速度較快,28 d發滿菌;2008A、基因2005和對照灰平260發菌速度最慢,30 d發滿菌。由表3可以看出,夏抗50、高平09和海南2號菇葉薄、易碎且出現畸形,表現出菇型差,而早秋615、夏抗8、夏豐1號、2008A、基因2005、江都71、夏秀990同對照灰平260相同,在高溫條件下菇型好,表現為菇片整齊、葉厚且韌性好。早秋615、2008A、夏抗8出菇期 55~57 d,與對照(出菇期62 d)相近,基因2005、夏豐1號、江都71、夏秀990出菇期 69~73 d,比對照出菇期長10 d左右;早秋615、2008A菇色灰白—白色,夏抗8、夏豐1號、基因2005、江都71、夏秀990菇色與對照菇色相同為褐色;早秋615、2008A為厚葉、大葉型,夏抗8、夏豐1號、基因2005、江都71、夏秀990為厚葉、小葉型,與對照相似。
2.2 高溫平菇采收期調查
3 結 論
早秋615、2008A、夏秀990、夏豐1號、基因2005、江都71在產量上優于對照灰平260,為北京地區高溫季節種植的較好品種。早秋615、2008A耐極高溫性差,但仍為北京地區高溫季節種植的較好品種。夏秀990、夏豐1號、基因2005、江都 71 菇型好且耐極高溫性強,出菇期長,產量優于對照,是適宜北京地區高溫季節種植的好品種。
參考文獻
[1] 居如生. 平菇高產栽培技術[M]. 北京:金盾出版社,2006:64-67.
[2] 王燦琴. 高溫平菇菌株比較試驗[J]. 食用菌,2005(4): 19.
[3] 黃卓忠. 7個秀珍菇型高溫平菇菌株比較試驗[J]. 南方農業學報,2012,43(4): 485-488.
[4] 應正河. 高溫平菇菌種評價[J]. 中國農學通報,2009,25(5): 212-214.
[5] 鄧德江. 平菇高效益設施栽培綜合配套新技術[M]. 北京:中國農業出版社,2012: 22-23.
篇9
“江西省首屆十大杰出青年農民”等眾多榮譽稱號。他,就是撫州市臨川金山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長方金山。
立足菌業埋頭苦干
高中畢業后,方金山先后做過木工,養過豬,還種過西紅花,可都不算成功。正當他感到極度苦悶的時候,一條蘑菇市場前景看好的信息燃起了他心中的希望。然而,他接下來面對的又是屢次經歷失敗,這時他才開始領悟到不學知識、不懂技術是行不通的。于是,他在1986年參加了中國農函大為期半年的食用菌函授培訓班的學習;1988年又專門在江西農函大學習培訓了一年。這一系列的學習為他發展食用菌事業打下了堅實的基礎。他對照所學的食用菌栽培知識,邊試驗邊總結經驗教訓,終于功夫不負有心人,他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他將金針菇培育后的廢料再利用于平菇的種植,大幅度降低了平菇的生產成本。幾年下來,僅熟料袋栽和廢料再利用這兩項技術,就為他多盈利了10多萬元。
一路走來,方金山都十分注重走科技創新之路,不斷引進和推廣新品種、新技術。他與宜春市生物研究所、江西省農科院、中國食用菌協會等單位聯合開發出了杏鮑菇、雞腿菇、牛肝菇等20多個新品種,以滿足消費者需求。他先后培育出“平菇金平1號”“草菇V598”“姬菇金姬10號”“臨川虎奶菇”等多個食用菌優良品種,完成了《虎奶菇新品種細胞融合選育》《新品種虎奶菇推廣項目》等相關省、市科研課題10余項。他生產的虎奶菇、茶樹菇、黑木耳、金針菇、平菇先后獲得了無公害農產品認證,成了江西省名牌農產品;虎奶菇還于2010年被評為江西省十大受歡迎農產品、撫州市知名品種。同時,他培育的新品種“臨川虎奶菇”獲得了國家原產地地理標志保護認證。
堅定方向快速前進
“看準的路,就要大膽往前走。”方金山說。確實,創業路上有很多曲折,但是他都想辦法克服過來了,如今,他建立起了屬于自己的食用菌“王國”。
他的“王國”就是現在的撫州市臨川金山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公司主營產品為食用菌、食用菌菌種兩大系列。公司技術力量雄厚,至今已有近30年的制種生產經驗,所培育的菌種已銷往全國30余個省(市、區),其良好的菌種質量和完善的售后服務深受種植戶歡迎。公司常年供應各種優質菌種,品種有高溫型平菇、廣溫型平菇、高溫秀珍菇、茶樹菇、金針菇、大杯蕈、雞腿菇、香菇、毛木耳、杏鮑菇、虎奶菇等菌種,并面向全國開設食用菌技術培訓班。
在方金山的帶領下,撫州市臨川金山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被評定為食用菌行業“江西省菌種質量放心企業”“江西省食用菌菌種優秀生產基地”“江西省食用菌菌種重點供應單位”“江西省食用菌技術培訓基地”等多項榮譽,并被列為江西省食用菌示范企業,已成為中部地區具有較大規模的食用菌菌種供應、食用菌技術指導綜合性企業。
從開始創業時的步履維艱到今天的種業新貴,撫州市臨川金山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正以健康且快速的步伐向菌業的領頭目標邁進。
傳播技術播撒愛心
經過艱苦創業的風雨歷程、找到致富“金鑰匙”的方金山,沒有忘記那些跟自己過去一樣困難的鄉親們,這些年來,他不遺余力地無償向周邊群眾傳授食用菌技術,帶領眾多農戶走上了種植食用菌致富之路。
他先后到北京、湖北、江西等地開設培訓班,開展技術交流,傳經送寶,培訓人數達8000余人次。同時積極參加中國科協組織的科普活動。2007年還在江西省農函大的大力支持下,創辦了撫州市農民實用技術實訓基地,通過基地實踐操作,讓廣大菇農學到了過硬的技術,受到當地群眾的廣泛贊譽。
這些年來,來自全國各地咨詢食用菌種植疑難問題的電話、信件紛至沓來,方金山總是不厭其煩地解答,認真對每封來信進行回復,或解答疑難,或送去學習資料。對來生產基地學習的學員,他更是做到讓學員高興而來、滿意而歸。
此外,他還將自己的新技術先后撰寫成《袋裝平菇的技術管理要訣》《杏鮑菇高產栽培技術》《大球蓋菇室內栽培技術》等文章,發表在有關報刊上。
方金山用他的智慧、努力、堅持,建立了自己的食用菌“王國”,也為廣大菇農增收撐起了一片藍天。談及未來,方金山說:
“未來我們要把食用菌產業做得更大、更強、更優,帶動更多的人走向致富之路”。
(江西 李娟)
撫州市臨川金山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長:方金山
電話:0794-8412598,18970481888,13979402079
篇10
關鍵詞:姬菇;菌株選用;出菇設施;栽培技術
中圖分類號:S646.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39-8114(2013)03-0603-04
姬菇是一種具有特定形態的平菇(Pleurotus ostreatus)商品菇,標準是子實體單個、菌柄長4 cm、菌蓋直徑0.8~2.5 cm。由于姬菇形態的特殊性,使栽培者對姬菇認識存在偏頗,一方面認為姬菇是一種獨立的食用菌種類,只要擁有姬菇菌種,按照常規模式栽培就可獲得符合銷售要求的菇體;另一方面認為只要具有姬菇生產的設施,任一常規平菇菌株都可培育出高產高商品性的姬菇[1]。為此,在研究姬菇子實體分化與發育規律的基礎上,開展了不同平菇菌株培育姬菇試驗,并探討了播種方式、開口方式、出菇設施對姬菇生長發育的影響[2,3]。
1 材料與方法
1.1 供試平菇菌株
2106、優4、科大、法黑、冀農21、冀農11、紫孢、四季美、CCEF89、秦風、02-4、寶豐、9400、2026、265、雙抗、抗2、106、川雜26和191, 由河北省農林科學院遺傳生理研究所提供。
1.2 不同菌株及CO2濃度對培育姬菇的影響
試驗在具有不同CO2濃度的菇棚內進行。出菇棚為連體的兩個半地下式拱棚, 棚底到地面0.5 m。為營造出具有CO2濃度差異的出菇環境, 兩個棚分別作通風不良棚(Ⅰ棚,有一個排風口)和通風良好棚(Ⅱ棚,有兩個排風口)使用, 出菇袋分放在兩個棚的相同位置,雙“C”形打口。用GXH 301型紅外CO2分析儀標定通風良好棚的CO2體積分數為0.07%~0.30%, 通風不良棚的CO2體積分數為0.15%~0.45%。
觀察不同菌株在不同菇棚的子實體形態。常規方法測量菌柄粗度、菌蓋大小等指標。采收標準是菌柄長4 cm、菌蓋直徑1.5~2.0 cm。
1.3 不同栽培方式及菇棚對培育姬菇的影響
1)菌種位置。菌種分布位置一是常規端放菌種;二是端放栽培料,其厚度分為2 cm和4 cm兩種。
2)開口方式。開口方式設雙“C”形打口和常規大開口兩種,開口后第五天統計原基形成的數量。
3)不同菇棚。不同類型菇棚指半地下式拱棚和坡式陽棚,于其中分別進行姬菇出菇試驗,觀察菇體生長情況并測定棚的溫度、濕度、CO2、光強等參數[4]。栽培量為40 kg/m2。
2 結果與分析
2.1 菌柄形態對培育姬菇的影響
參試平菇菌株菌柄在通風良好棚的情況下可分為棒狀、杵狀和無柄3種基本類型。而棒狀和杵狀又因菌柄的粗細不同分別劃分為粗、細棒狀和粗、細杵狀, 粗棒狀中又根據柄的長短粗細分為粗長棒、粗中棒和粗短棒。
從表1可知, 具有長柄性狀(粗長棒類、細棒類)的菌株培育姬菇時具有較高的商品菇率,而粗中棒、粗短棒、杵狀、無柄類型的菌株培育姬菇時往往達不到姬菇采收標準。換言之, 長柄性狀的菌株具有柄向發育的優勢, 粗中棒、粗短棒、杵狀、無柄類型的菌株則不具有柄向發育的優勢。
2.2 CO2濃度對培育姬菇的影響
在不同CO2濃度的菇棚,參試平菇菌株從菇體發生,到菌柄粗細、菌蓋大小等形態特征以及菌蓋重量、生物轉化率和商品菇率等產量特征上基本都有不同朝向、不同幅度的變化,這種變化對培育姬菇影響很大(表2)。另外,這種變化還與上述參試菌株菌柄的基本類型相聯系,進一步反映了菌株間差異性對培育姬菇的影響。
1)影響原基分化。粗棒狀和部分粗杵狀柄型的菌株,原基分化數量大,但現原基后若環境CO2濃度偏高,將呈桑葚狀不斷生長,菌柄不分叉或不斷分叉,上部形成很小的菌蓋,菌蓋常塌陷,不能進一步形成幼菇,對產量影響較大。因此,該類菌株在通風不良的設施和季節里不能用于培育姬菇。
2)影響菌柄和菌蓋的發育。偏高CO2濃度能加速菌柄發育使其加粗和伸長。對菌柄加粗的影響也因菌柄類型的不同而不同。粗長棒柄型菌株在加粗的同時其伸長效應明顯,柄粗極易超過20 mm,疏松或中空,基部膨大同時柄長極易超過60 mm,表面密布皺褶,不符合姬菇商品性要求。粗中棒類菌株菌柄整體變長加粗,菌柄變得很粗, 疏松中空,若用作姬菇種將因裁去過多的菌柄而降低產量。粗短棒柄形菌株易在菌柄的中上部明顯加粗,且粗細與蓋徑相當,不易加長至姬菇所需柄長。杵狀菌株的情況同粗短棒柄型菌株的情形類似。而細棒類菌株菌柄的加粗效應不明顯,柄粗一般小于15 mm,組織仍較致密,因此這類菌株從菌柄特性上看適合作姬菇生產菌株。
3)降低菌蓋大小。偏高CO2濃度下,菌蓋改變最明顯的見細棒柄形菌株,其匙狀形菌蓋的生長極易受到抑制變成近圓形,十分有利于朝姬菇方向發育;改變不明顯的為細杵狀柄型菌株,從菌蓋特性上講也不適合作姬菇菌株。
2.3 菌種分布位置對姬菇原基發生的影響
1)發生時間。端放菌種時發好菌的菌袋一遇低溫即產生原基,出菇管理稍遲幼菇就會從端面透氣孔擠出長大。在進行正常出菇管理時,因為該料面菌絲已干結,故不易再形成新的原基;端放栽培料的菌袋在發好菌后端面不易形成原基,仍保持光潔平整的外觀。端放栽培料的厚度超過2 cm時發菌較慢。
2)發生位置。端放菌種時原基多產生在種塊位置,呈叢狀,多叢原基稀疏分布在料面上;端放栽培料時整個料面上均可長出原基。改變常規平菇生產的種、料位置所帶來的原基發生位置的巨大變化,可能與端面菌絲生理成熟一致性有關。
3)發生狀態。端放菌種時種塊處菌絲常積聚隆起,原基分布在隆起球體的表面,處于球體頂部和底部的原基發育速度不一致,常常是頂部的菇體已經長大,而側面的菇體尚在發育,不利于采摘;而端放栽培料菌袋的原基自端面平面產生,基部連結少,容易發育成一個個獨立的菇體,極符合姬菇商品性的要求。另外原基的發生狀態還影響到姬菇的采收,在采收端放種菌袋的菇體時,容易將種塊、種塊周邊的培養料帶下損傷料面,影響下潮菇的發生。
2.4 開口方式對姬菇原基發生數量的影響
雙“C”形打口比常規大開口原基分化快和密實,雙“C”形打口原基分布在整個料面,且原基尖端表面齊整,可明顯增加姬菇的數量,提高姬菇商品菇率和產量(表3)。
2.5 菇棚結構差異對姬菇發育的影響
在現蕾階段,坡式陽棚比半地下式拱棚形成的原基少,大部分不能布滿整個料面;揭去雙“C”形開口薄膜后,容易出現幼菇成片死亡現象;在菇體生長階段,一叢中的菇體普遍出現丟菇現象,即形成的原基多而成菇少;當菌柄達到采收標準時,大部分菌蓋已經超標,菌柄彎曲變形嚴重。冬季出菇時,因棚內溫度過低常出現發育期延長甚至遲不轉潮現象。
姬菇在兩種菇棚內培養時的差異,主要原因在于兩種棚對姬菇生長發育所需條件的調控能力不同,表4記錄的是2010年12月16日至12月31日16 d時間里7∶00和14∶00棚外、棚內溫度以及棚內濕度,圖1反映的是兩種棚在7∶00開始通風18∶00停止通風管理模式下的CO2濃度晝夜變化。
從表4和圖1可以看出,坡式陽棚對溫度、濕度的緩沖能力低,溫度、濕度變化幅度比半地下式拱棚大許多,外界氣溫低時棚溫下降明顯,外界氣溫高時見光后又升溫劇烈,并且還伴隨濕度的下降;坡式陽棚的光照度(>1 000 lx)遠超出姬菇生長的需要,并帶來抑制菌柄伸長、誘導向光彎曲的副作用;常規通風情況下棚內CO2濃度偏低,不能滿足抑制菌蓋生長的需要。
3 小結與討論
姬菇雖然形體微小,但卻不等同于自然生長狀態下的幼小菇體,而是菌柄被刺激加長、菌蓋受抑制縮小的畸形菇體。不同平菇菌株具有不同的菌柄形態,對偏高CO2濃度刺激的反應也不同,細棒狀類型菌株應是培育姬菇的適宜菌株。
姬菇又是菌柄細小的單個菇體,常規平菇則是大垛叢生的多個子實體,因此,常規平菇的播種方式和開口方式不能滿足培育姬菇對原基發生時間一致、發生數量大的需要,不適于姬菇生產,而端放栽培料和雙“C”形開口是有效改變原基發生狀態、增加菇體數量的技術措施。
菇棚對菇體生長所需溫度、濕度、光照、通風的調控能力影響姬菇子實體的生長發育,半地下式拱棚能夠提供姬菇生長所需要的偏低而變幅小的溫度、偏高而穩定的濕度、偏高而恒定的CO2濃度,這些因素結合在一起既利于原基的發生又利于幼嫩菇體的發育。由此看來,姬菇生產不能簡單理解成是利用任一平菇菌株按照常規栽培管理技術培育出幼小菇體的行為,而是由特定平菇菌株在特定管理條件下培養具有特定形態畸形子實體的新型栽培實踐。
參考文獻:
[1] 張思禮,趙培君,桂玉謙,等. 姬菇高產栽培問答[M].鄭州:中原農民出版社,2003.
[2] 王朝江.姬菇金針菇高效栽培關鍵技術[M].北京:中國三峽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