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渚文化范文
時間:2023-03-26 09:53:04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良渚文化,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我們跟著“大部隊”走進良渚博物院,首先來到了特別展廳“書法展示廳”。這里每個櫥窗都擺放著書法作品。同學們看后發出一陣陣贊嘆聲:“哇,這里的書法作品太棒了!”緊接著傳出“卡擦、卡擦”的聲音,同學們都忙著拍照呢!我也不忘拿出相機,對著那些精美的書法作品拍起了照。疑?這一張怎么不像前幾幅一樣,湊在一起擺呢?看來這個作品有點來頭! 我不禁讀了出來:“煌煌百季西泠之光。”嗯,讀上去就挺有內涵的。贊一個,贊一個!我及時把它拍了下來。
走出了“書法云集地”,我們來到了第一展廳“發現求真”。我眼前突然一黑!不知是怎么一回事,兩眼發黑,難道我的眼睛有問題了?我急忙問在一旁的徐鑫捷:“我怎么覺得我的兩眼發黑呢!”徐鑫捷頭也不回地說:“王希,快看墻上!”我不由自主地扭頭過去,看到墻上有一只發著綠光的烏龜。要是沒有看到對面投影機的話,我絕對會很激動。但我明白了原因后平靜地對她說:“這是用投影機把圖像投射到墻上去的,教師里的多媒體不也是這樣的嗎?你激動什么呀?”徐鑫捷恍然大悟地說:“哦,原來是這樣啊,我看不清楚。”“這個展廳是干嘛的呀?難道是展示投影的?”我故作幽默地笑說。“嗯,是...”“嗷~~~~”還沒等徐鑫捷說完,一聲狼叫般的恐怖聲就傳了過來,緊接著又是一陣。哎呦,一聽就知道是人扮演的。要演也要演得像點的嘛!我走著走著,看到了五花八門金銀剔透的玉器。哦,原來這里是展出考古出來的文物啊!我頓時醒悟過來了。再往前走,看到三個仿生蠟像人,他們栩栩如生,在我旁邊的一位同學差點把它們當成真人了,朝他們幽默地說:“哎呦,蹲在那里很累的,而且又沒有古物,趕緊上來吧!”引來了周圍同學的一陣大笑。
走出第一展廳來到了第二展廳“良渚古國”。這名字引來了不少非議:良渚怎么能算一個古國呢?難道古代的時候良渚是一個國家?一走進去,就是一塊風景墻,那是彩云流霞加上湖光蕩漾的美麗景色。比起剛才的名字,更吸引參觀者的眼球。它似乎在訴說著古代人的陶器制作業。那些陶罐都很精致,花紋駁雜著,好看得很。突然傳來陣陣雷聲!這個可不是“人聲”了,而是切切實實的打雷聲。我和徐鑫捷四處張望,也看不出個所以然來。這時,陳慧指著門口那塊風景墻說:“快看,雷聲就是哪里發出來的!”那么一小塊背景墻換成了屏幕,加上廣播里放出的雷聲,別提多逼真了!徐雯婷眼尖,發現了一處動腳游戲——捕魚。我們4個人一起用腳踩魚,東踩踩西踏踏,終于通關了!哈哈,我們的團隊合作力,可不是蓋的哦!
最后我們來到了第三展廳“良渚文明”。“良渚文明?雖然我知道良渚是一個很文明的鎮,但是也不用這樣來顯擺啊!”我自言自語道。好吧,走進去看看再說。一進去,我就明白了。這里的“文明”不是指道德的那個文明,而是指一種文化。“呵呵,這個有點奇怪,文明=文化?”徐雯婷喃喃道。呵呵,徐雯婷都跟我想到一塊去了,這算不算是英雄所見略同呢?這里展示的都是玉器,每一件都是那么精致,那么珍貴。
篇2
早上8點左右,我和家人們一起向良渚文化博物館開始“出擊”,經過大約1小時的車程,終于來到了我日思夜想的良渚文化博物館。
下了車,展現在我眼前的是一座比較古老的建筑。大門的上方寫了七個大字:良渚文化博物館。這是主席題寫的呢!博物館內陳列著各式各樣的玉器,這些具有4200-5300年左右的物品,琳瑯滿目,令我眼花繚亂。我不僅贊嘆:沒想到在幾千年前,科技這么落后的時候竟有如此手藝的能工巧匠,真叫人驚嘆不已。
“看,那樣子古怪,略為想斧子的玉器不是鉞嗎?”我的興奮的叫著。這可是5000多年前的文物啊!我記得那時還有半獸人呢!說到半獸人,我便看到了一個像護腕的東西,體形是個圓筒,上面可著半獸人和許多深奧的條紋,十分精細,若不是我仔細觀察,還看不出來呢!我問了問一旁的大人,知道原來這個玉器叫棕。還有玉娃、玉龜、玉梳玉神面頭像等許多靈物。
篇3
我將折下來的杏花插入一個塑料瓶里,將塑料瓶上的廣告撕下,貼上我自己畫的人相畫,再在別的紙上剪下一些心形的彩色圖片,貼到了人的衣服上,用彩帶粘住瓶口,一個可愛的瓶插就做出來了。我欣喜若狂,高興得不能自拔。一陣腳步聲傳到我耳邊,我回頭一看,原來是老師啊,老師的視線從我脖子旁穿過,穿到了我的窗臺上,“薇薇,你的杏花是從哪里弄來的?”老師盯著我問。我的眼睛不敢正視老師,于是我撒了一個謊:“是我……從地下撿的。”老師一眼就看出了我在撒謊,更加嚴厲地問:“是從哪里弄來的?”我害怕地莫不做聲,但卻不敢再次欺瞞老師,便向老師從頭到尾敘述了一邊。“原來是這樣啊,薇薇,你如實交代不就可以了嗎?何必撒謊呢?還有,你為何摘人家辛辛苦苦種的杏花呢,我與你同去賠禮道歉。”我有些難為情,但卻不敢違抗“軍令”,只好為老師帶路了,到了張阿姨家,我的手似沉重的啞鈴提不起來,“快敲門啊,薇薇!”我只好鼓足了勇氣敲了門,張阿姨看見是我便高興地請我和老師進屋里坐,可我卻怎么也笑不出來,就連老師何時走了我都不知道,“張阿姨,對不起,我摘了你家的杏花,都是我的錯!”“哦?孩子,你摘了杏花,沒事沒事。”“謝謝張阿姨!”當我轉頭要叫老師的時候,卻發現老師已經不見了,于是我與張阿姨道了別,便急忙跑到了學校。可是我看見了什么,你知道嗎?我看見了兩株杏花插在我的瓶子里,上面還有兩張紙條,一張是老師的,一張是張阿姨的:
薇薇:
摘了杏花也沒關系,就當阿姨是留給你的紀念,好孩子!這是我托你們老師給你的。——張阿姨。
薇薇:
篇4
一、修試中心企業文化建設的現狀
總體上來講,現在在企業文化建設中談成績可能為時尚早,但是,我們在這方面的基礎已經奠定,而且日趨堅實。主要表現在:
1、企業文化建設得到了管理層乃至全員的真正重視。通過幾年來的教育引導和具體實踐,修試中心不同層面的人員對企業文化有了不同程度的更高認識。管理層的人員開始主動地學習研究企業文化,針對我們工作的行業特點和性質大膽地實踐,并積極地加強對普通員工的教育引導,發揮了對企業文化的倡導和培育作用。普通員工也不再是被動地接受,他們在具體實踐和體驗的過程中提出了不少好的意見,在不斷完善中使中心企業文化的內涵更加豐富。目前,對于企業文化,我們一方面從認識上已經基本實現了由表面文章、勞民傷財、領導作為到管理思想、文化溝通、全員參與的轉變;另一方面在方法上已經基本實現了由不知道什么是企業文化、從哪方面加強企業文化、如何提升企業文化到選準活動載體、找準工作切入、發揮特色優勢的轉變。
2、現已在企業文化建設方面積累了一定的實踐經驗。這些年來,我們以基層建設工作為載體,以實現各項工作的程序化、制度化、標準化、規范化目標入手,不斷完善了基層的環境建設、制度建設、資料建設等一些淺層次的文化要素,為近一兩年總結提煉團隊精神、服務理念、管理模式等較深層次的文化核心奠定了基礎。
由于我們抓住了這個循序漸進、融會貫通的過程,廣大員工、尤其是管理人員都能夠慢慢地接受,保證了我們所推行的企業文化實現了與員工精神和理念的融合,避免了說與行的脫鉤、領導作為與基層素質的脫鉤現象
。3、在企業文化建設工作中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一是各車間更加注重團隊精神、服務理念等內容的概括和提煉,較之以前更加符合行業特點和工作性質,特色更加明顯,較好地發揮了凝聚內部力量、展示外部形象的作用;二是各車間更加注重日常工作的過程控制和經驗成果的總結提煉。在工作過程中比較善于創新,而且有布置、有落實、有檢查、有講評、有獎罰,總結自己做過的工作不再是簡單的數字羅列和事例的堆砌,都能夠認真分析總結經驗,盡可能地上升到理論層面,形成一套獨具自身特色的管理模式,進一步指導并提高下一步的工作;三是在企業文化氛圍的感染和熏陶下,廣大員工的修養意識、服務意識、質量意識、競爭意識都有了不同程度的增強,靠工作維系自身生存、在工作中實現自身價值的認識不斷提高,激活了方方面面的工作,給我們的基層服務管理注入了生機、增添了活力。
二、修試中心在企業文化建設中存在的誤區
1、在對企業文化建設的認識上存在誤區。一是部分干部職工將企業文化建設等同于企業的思想政治工作,認為思想政治工作是我黨的優良傳統,具有唯一性和不可替代性,企業文化建設只是國外“思想政治工作”的一種演變,因此認為現在的思想政治工作就是在進行企業文化建設。二是將企業文化建設單純化,一種是認為企業文化建設是個“筐”,把什么東西都往里裝,將本屬于日常或黨群范疇內的工作統統納入企業文化;另一種是認為企業文化就是組織開展健康向上的文體活動,雖然豐富的業余文化有利于陶冶職工的情操、拉近干部與職工間的距離,激發工作中的活力,但它只是企業文化建設過程中的一部分,不能夠涵蓋企業文化的全部。
2、在對企業文化建設的運作上存在誤區。一種是重形式輕內容,把主要精力放在營造氛圍、布置場面上,而沒有真正的在提煉精神、升華理念上下功夫,結果造成了“轟轟烈烈開場、默默無聞退場”的局面。另一種是急于求成,簡單的進行生搬硬套,不注重結合自身實際,將別人已經成形的先進理論、經驗成果“修飾轉化”后為我所用,造成“樹大根淺”,工作上顧此失彼,忙于應付,影響了整體工作的運行。
三、延伸品牌、發展品牌的實施對策
1、建設個性化的企業文化,增強品牌的滲透力。近年來,修試中心在品牌建設上,大力實施創新工程,依托積極樹立“勝利電力”大品牌,樹立品牌不易,經營品牌更難。:
篇5
駐留藝術家:宋兮、江卓姿、 何兆南、李俊峰、李彥錚、吳家俊、陳錦成、夏芝然、莫棣、張嘉莉、馮瑞琴、曹疏影、楊欣嘉、鄭敏怡
策劃:方敏兒、宋兮、楊欣嘉、江卓姿、馮瑞琴
駐留地點:香港銅鑼灣駱克道506號4樓
支持單位:“SAYA 菁英國際年青藝術家支持計劃” “藝術蜥蜴” Emergency Lab
“此時此地”是一個由大陸、香港兩地藝術家及文化人共同參與,通過討論會、藝術創作、工作坊、實地考察等方式構建的綜合駐地項目,旨在超越隔閡與誤讀,在深入的對話中相互激發、參照并分享彼此有價值的部分。
在可預見的未來,藝術創作空間無疑還是要“行在地上”,所以探討不同地域、空間之間的差異及溝通可能,在相當一段時間內,依然還會是一個“永恒的命題”。拋開近年來似乎已陷入膠著的陸港問題不談,兩岸民間層面交流基礎普遍脆弱、話題交集之寡少,彼此間的隔閡與陌生,都是這個時代需要共同面對的問題。但當你真正需要討論問題的時候,在實際的執行中,如何擺脫傳統藝術發聲空間(畫廊、美術館,精英機構等)的束縛,擺脫藝術活動中廣泛存在的形式主義影響,真正促成兩岸藝術家針對藝術、人文,社科等相關問題實現言之有物的交流,得以探討當代藝術在未來改良普通人生活的可能,便成了駐留計劃所要面臨的最大挑戰。
篇6
【關鍵詞】 指導思想;構造方法;文化差異
【中圖分類號】G64.2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3)4-00-02
一、中日兩國建筑文化發展史
中國建筑文化發展的形成。仰韶、龍山、河姆渡等文化創造的木骨泥墻、木結構榫卯、地面式建筑、干欄式建筑等建筑技術和樣式,為中國的建筑體系播下了種子。夏代和商代是建筑體系的萌芽期,出現了壁壘森嚴的城市和建于夯土臺上的大殿,產生了中國傳統建筑的基本空間構成要素――廊院。周代和春秋戰國時期,中國古代建筑體系已初步形成。周代建筑布局對稱嚴謹,此后歷代宮殿、壇廟、住宅、方格網城市等建筑群體的布局原則基本遵從周制。這一時期的建筑還追求高大、華麗和宏偉。
中國建筑文化發展的過程。秦朝和漢代,建筑體制宏偉,博大雄渾。不論阿房宮、始皇陵、萬里長城、漢長安城、建章宮等實體,其影響早已深深烙印在中國人的心底。經過魏晉南北朝的過渡,隋唐兩代開始對外來文化進一步兼收并蓄。尤其是在盛唐,中國建筑文化的發展達到了頂峰。晚唐、五代和宋遼金元時代的建筑,則上承盛唐之余脈,下開不同之風格。其中尤以宋代建筑最為杰出,它以自己的“醇和秀美”逐步替代了唐代建筑的“雄健深沉”。明、清時期之后,中國漸趨保守,建筑與世界潮流相悖,建筑文明不可避免的趨向保守。盡管如此,明代的長城、南京城、北京城和紫禁城,圓明園、頤和園、避暑山莊、天壇等都是中國建筑的瑰寶。
中國建筑文化的今天。現代建筑飛速發展,高樓大廈林立。“鳥巢”的設計,激發人們的自然天性。長安街旁一座建筑平地而起,這就是世界最大的穹頂建筑――擁有世界一流舞臺和音響的中國國家大劇院。她將成為中國的最高藝術殿堂,成為當代中國文化的象征。東海大橋的貫通,改寫了上海不“上海”的歷史。中國建筑文化進入了新的發展時代。
日本建筑文化歷史起源。日本古建筑早在公元1世紀便形成了它基本的特點。比如使用木構架、通透輕盈。這些特點是在中國南方建筑流派的影響下形成的,同時也是因為日本盛產木材。日本的木構架采用了中國式的梁柱結構,甚至還有斗拱。總的說來,日本古代建筑和中國古代建筑體系有很深的淵源,它們具有中國建筑的大部分特點。但日本在汲取中國建筑的成就的同時,更加注意與日本民族文化的結合。日本現代建筑文化經歷了一個吸收消化、打散再重組并與傳統文化融合的過程,可以概括為以丹下健三、磯崎新和安藤忠雄為代表的三個發展階段。
丹下健三將西方的理性主義與東方特有的空間想象力有機的集合在一起,走出了具有自身與民族特色的重要一步。磯崎新另辟蹊徑走一條創新之路。他把人類歷史中所能玩味的都拿來參與他的設計,從而形成了巴洛克式的日本風格。安藤忠雄則從豐富的民間生活汲取素材,表現純樸的自然美,形成簡約、精練的風格。這是日本建筑文脈發展的必然,材料的運用上也很單純,或者混凝土或者木材或者鋼材,總之什么材料都充分顯露其天然質感。
二、中日兩國建筑文化發展的聯系
中國和日本一衣帶水,在政治、經濟、文化等很多領域很早就有來往。中日兩國的建筑文化可以說相互影響,但中國建筑文化對日本古代建筑文化的影響最為深遠,而日本對中國建筑文化的影響主要在現代建筑文化,特別是設計建設理念上。
中國古建的三大外在特點就是如同鳥翼一樣延伸出的屋檐、屋檐下面承重的斗拱、以及高大的臺基。日本采取中國建筑體系的主要形式,即梁、柱、斗拱等結構體系。日本受唐建筑文化影響比較大,采用了律令制度下的建筑生產和組織形式。中國古建筑的營造,常用事先做好的構件,通過組合像積木一樣拼接而成,造法和現代極為相似。因其特點是各個部件可以直接互換使用。整修天安門時,所用的木料就有一部分取自已經拆掉了的北京的城樓的木材。日本的建筑,也模仿中國方法營建。日本建筑之精華所在的宗教建筑、都城及宮殿,都采取中國傳統的造法和形式與布局。
日本建筑在吸收中國建筑文化的基礎上,營造出具有鮮明的民族特色。他們建筑美學特征集中體現在平易親切,富有人情味,尺度小,設計得細致而樸素,精巧而素雅。同時,日本古代建筑也擅長于呈現材料、構造和功能性因素的天然麗質,如草、木、竹、石、麻布、紙張等材料,都被利用得恰到好處。日本古建筑的特色還體現在它的夸張表現上,如伸展得很遠的飄檐、碩大的斗拱、過于華麗的裝飾、園林中的枯山水等。
三、中日兩國建筑文化的差異
中日兩國建筑指導思想的差異。中國地大物博,建筑文化有一個特色是具有地域性。中國的建筑文化受地理環境的影響,自古有“南人習床,北人尚坑”的說法。中國北部地區和南部地區的建筑文化不一樣,原因是二者所處的環境差別。日本的建筑文化與本身地理環境也有密不可分的關系。日本是四面環海的島國,除了臺風和地震之外,還經常遭受暴風雨、洪水、山崩等自然災害。房屋如何建造才能經受住自然災害的襲擊,無論遠古還是現在都是設計者面前的課題。日本是地震多發的國家,建筑防震與抗震是頭等大事。為此日本農村的房屋以平房和兩層樓房為主,城市中則以低層建筑為主,除了采取防震、抗震措施外,還要在窗戶的玻璃上貼上紅色三角標記。發生地震時,專業救護人員即可從該窗戶中進入施行救援。日本的建筑文化具有安全性的特點。
中國傳統建筑裝飾通過圖畫、象形、表意、表音的形式表達文化內涵。在中國傳統建筑創作中,充分照顧到傳統文化在人們生活中的影響和作用,發展人文精神,創造出了有民族特色的、符合當地人群生活習慣的、并具有多種文化特征的建筑風格與建筑環境。中國古建筑中蘊含著豐富而深刻的哲學思想。中國傳統的哲學思想中注重人生,強調“實用理性精神”。中華民族自古以來就是一個尚儉的民族。這種價值觀表現在建筑藝術上,則是一種很現實的實用觀點,即“適形”與“便生”。日本深受禪宗思想的影響,日本建筑文化包含濃厚的自然本位的思想。日本人廣泛接受禪宗追求自然,讓自然成為悟道的觀點。日本建筑文化體現禪宗的空寂思想,“日本的審美更趨向于禪的空寂與枯淡”(見葉渭渠《日本文明》)。“空寂”日語語義為幽閉,孤寂,貧困。日本的園林設計中的“空道”體現了“空寂”的文化內涵。
中日兩國建筑設計理念和創作方法的差異。中國人的居住理念總結來說是含蓄、私密、安全、休閑、安逸、低調、親情、鄰里、親土性。這些實際是中國建筑文化的內涵。中國人受儒、道兩家思想的影響,做人做事以及居住空間跟外國人不一樣。四合院就是個例子,體現了一個大家族,四世同堂五世同堂的概念。四合院代表了中國人的居住理念。日式建筑的房屋大多是以木材和紙板材搭建,現代的日式住宅設計則充滿了沉穩、富有個性。不管是鋼筋水泥還是古木梁柱、傳統優雅純粹的日式空間,透過內部設計的裝潢,愈來愈多的日本人盡情享受和風家居的生活樂趣。回歸自然是日本建筑文化的最大的特色。無論是在色彩、功能還是在造型的設計上都推崇貼近自然,讓使用者置身自然。日式庭院就是個例子,它強調室內與室外的互相映襯,通過景石擺放、植物定位、構景布局來表達深刻的哲學思想和日本文化。同時,日本人講究禪意,索要淡泊寧靜,清新脫俗。所以日本房屋家具裝飾和點綴較少,造型簡潔直線條,幾乎沒有豪華、奢侈的風格。
中日兩國建筑形象的差異。中國傳統的建筑形象強調各種屋頂造型、飛檐翼角、斗拱彩畫、朱柱金頂、內外裝修門及園林景物等,充分體現出中國建筑藝術的純熟和感染力。七千年前河姆渡文化中即有榫卯和企口做法。半坡村已有前堂后室之分。商殷時已出現高大宮室。西周時已使用磚瓦并有四合院布局。春秋戰國時期更有建筑圖傳世。京邑臺榭宮室內外梁柱、斗供上均作裝飾,墻壁上飾以壁畫。秦漢時期木構建筑日趨成熟,建筑宏偉壯觀,裝飾豐富,舒展優美,出現了阿房宮、未央宮等龐大的建筑組群。魏晉、南北朝時期佛寺、佛塔迅速發展,形式多樣,屋脊出現了鴟吻飾件。隋唐時期建筑采用琉璃瓦,更是富麗堂皇,當時所建的南禪寺大殿、佛光寺大殿迄今猶存,舉世矚目。五代、兩宋都市建筑興盛,商業繁榮,豪華的酒樓、商店各有飛閣欄檻,風格秀麗,明清時代的宮殿苑囿和私家園林保存至今者尚多,建筑亦較宋代華麗繁瑣、威嚴自在。
日本建筑形象輕巧簡潔。日本的鳥居設于神社的入口用來標志神域的大門,很有空間感。它的形態和空間意向和中國古代的牌坊有相同之處,但它卻不同于牌坊的建筑形式。中國牌坊一般為磚或木結構,在左右的兩柱上架梁、板。后來牌坊日趨復雜,出現了斗拱、屋檐、吻獸等莊嚴華貴的形式。鳥居則簡化了牌坊的構件,留下兩根立柱,柱上架橫木,省去了一切裝飾,簡樸之至。伊勢神宮是日本神社建筑的代表,它是以木材和茅草等為主要建筑材料建造的木結構草葺屋頂,無天花板和屋檐的日本古代建筑物。日本皇宮建筑,它不如中國皇家建筑的奢華高大莊嚴,更多的是簡素、輕巧、自然。如日本皇家建筑桂離宮內的御幸門,不過是一道竹籬笆。但園內建筑矮小精巧,白木結構、草葺或樹皮葺人字型屋頂,白墻白格子門,擯棄了人工裝飾、涂色和多余之物,完全表現出皇家的尊貴清雅以及日本傳統建筑簡素的特質。日本的茶室建筑,功能上為開展茶道活動的場所,實際是借茶道來內省自我,外觀自然的精神家園。它以簡樸為特色,采用樹皮、竹子等天然的建筑材料建成。如以千利休唯一的遺留建筑而聞名的妙喜庵茶室“待庵”,是以薄木板做成的輕型屋頂、顯出木頭的自然性質的圓木和樹皮、露出麻刀的土墻所構成。
中日兩國建筑布局、格局的差異。中國傳統建筑在儒家等級思想的影響下,采用中軸線對稱的布局,如唐長安城、北京紫禁城等。頤和園,中國皇家園林中處理政務的宮殿依舊講究軸線對稱,園林與宮殿分離,建筑紅墻綠瓦、色彩艷麗、厚重的宮門、顯示出皇家的威嚴、莊重和豪華。日本的建筑及城市設計早期也有中軸線對稱的格局。在日本飛鳥、奈良時代所建的飛鳥寺和四大天王寺,都是在中軸線上依次排列著中門、塔、殿堂和講堂,四周以回廊加以連接,并且左右對稱布置。日本藤原時代建造的平安京城,參照大唐定城內道路棋盤式格局,強調中軸線兩邊設置東西市。直到公元13世紀,大多數寺院才采取日本式木結構非對稱性布局,放棄仿唐做法。如日本法隆寺采用的是建筑向一側集中的不對稱格局。同樣日本皇家建筑桂離宮也采用了不對稱布局。院內古書院、中書院、御幸殿、月波樓、松琴亭、賞花亭、園林堂、笑意軒等多棟建筑多集中在西側,整個建筑群布局簡練。該建筑與地形有機結合,使人工性與自然性巧妙融為一體,恰似中國的皇家園林。日本建筑由對稱向不對稱的發展,一方面適應了日本丘陵的地形,另一方面也反映出日本崇尚自然、摒棄人工的審美取向。
四、中日兩國建筑文化的共性與保護
二千年來,日本的建筑形式就受中國建筑模式的影響,建筑文化交流頻繁。今天走在日本的街頭,仍然隨處可見各種各樣的中國古建筑中的各種元素。但簡單認為日本古建筑就是中國古建筑的翻版是不恰當的。日本在學習中國傳統建筑藝術的同時,加入了很多自己的民族文化.最終形成了比較特別的日本古建筑形式。日本建筑體現的簡約、抽象、具體的藝術特點加上本國建筑文化精神風格,值得我們學習,并在老建筑的保護、新建筑的設計、自然生態觀方面都給予我們比較好的啟示。
科學技術的發展,讓世界變得更加色彩繽紛。人類居住的理念,建筑構想、建筑方式、建筑樣式不斷深化。中日兩國的建筑業突飛猛進,不論大中小城市到處涌現充滿“西方氣質”的現代化辦公樓、商業中心以及住宅小區。雖然不乏建筑的成功優秀之作,但或多或少地失去了中日兩國各自建筑文化的特色和風格。原來以木材為主要建材建造的東方建筑,近年來幾乎被石構建筑取代,古代建筑保護問題已經被提到議事日程上。建筑遺產保護是文化遺產的保護的重要部分。中日兩國在建筑遺產的保護上有其相同之處,都通過立法來保護建筑遺產,法制化是建筑遺產保護的趨勢。
中日兩國建筑文化的發展都有自己的獨特性。通過比較中日建筑文化,我們能了解中日兩國建筑文化的發展史。通過中日建筑文化比較,學習不同國家建筑設計的優點,揚長避短,才能使本國建筑文化發揚光大。
(大學生科研項目課題論文,排名并列第一)
參考文獻
篇7
關鍵詞:珠澳兩地;兩地三語;情感交流;文化融合
正 文:
后,為了促進兩地的發展和交流,2006年文化部與澳門特區政府社會文化司簽署了《內地與澳門更緊密文化關系安排協議書》。協議以“互惠雙贏、加強合作、共同發展”為原則,規劃了兩地在文化方面加強合作的領域和渠道,從機制上保證了兩地文化交流與合作,使兩地文化部門的溝通更加順暢,聯系更加緊密,內地對特區政府文化事業發展的支持更加有效。
一、珠澳兩地文化情感融合概況
1、新時期推進珠澳攜手合作
珠澳兩地的第一次攜手緣起于澳門開埠后“珠澳中西文化走廊”的形成;第二次攜手緣起于1980年珠海經濟特區的成立,毗鄰澳門的特殊地緣使珠海成為中國對外開放的重要門戶;第三次攜手緣起于《珠江三角洲地區改革發展規劃綱要》的出臺和珠海大開發序幕的開啟,珠澳同城化步伐的加快將使兩地共同成為引領珠江口西岸新一輪大發展的核心力量及珠澳國際化大都市圈的重要一極。
2、回歸之后蓬勃發展
以來,內地與澳門的文化交流呈現出蓬勃發展的態勢,年平均交流量達到100多項,每年有2000多人次。另外交流活動不斷擴大,包括音樂、舞蹈、戲曲、雜技、戲劇、美術、攝影、文物、民俗、民間藝術等各個領域,交流渠道不斷的拓展。
3、攜手共進助力飛躍
珠澳之間的每一次緊密攜手與合作,都會為雙方帶來極大的發展和飛躍,這是珠澳歷史反復證明了的,也是“珠澳中西文化走廊”帶給我們的重要啟示。利用澳門與珠海為代表的內地同文同宗的血脈之情和文化藝術的情感紐帶作用,通過參觀考察,組織文化推介、研討、座談、筆會、聯誼等交流活動,實現了以文化促交流、以交流達共識的初衷,幫助珠海學生更好的通過澳門高校文化與世界接軌,增強珠海學生的世界觀.另一方面幫助澳門高校學生更直接了解以珠海為代表的內地傳統特色文化,增強愛國教育,培養社會主義價值觀兩地高校文化情感融合日益密切。
二、珠澳兩地高校文化現狀
1、珠海高校現狀
珠海位于廣東省珠江口的西南部,區位優越,東與香港隔海相望,南與澳門相連,是中國最早實行對外開放政策的四個經濟特區之一,目前珠海有10所大學,分別是珠海城市學院、珠海藝術職業學院、廣東科學技術職業學院、遵義醫學院、吉林大學珠海學院、北師大珠海學院、中山大學珠海校區、暨南大學珠海學院、北京理工大學珠海分校、北京師范大學-香港浸會大學聯合學院。
2、珠海高校的三種語言關系
珠海的眾多高校中,除了珠海城市學院和珠海藝術職業學院作為珠海城市本土學府,其他8所高校多為各大城市著名的學府將分校落腳于珠海,分校自覺遵循總校的招生及教學語言規范,都是面向全國范圍招生,從學生的來源上就會聚到五湖四海各大方言,北京話,上海話,四川話,湖北話,廣州話等,這些方言決定了高校學生平時生活中的習慣流通語言,特別是當一所高校里某個城市或地方的人群會聚較多時,鄉土鄉情的內心世界的懷念,自然容易形成學生生活中的溝通語言,普通話作為國家標準語言,構成高校教育教學的標準使用語言,學生在接受知識時聆聽到的就是普通話,在學術交流,座談研討等官方正式場合也容易使用普通話進行表達,英語在珠海高校普遍設有大學英語課程,但是由于是門外語,學生的掌握運用有限,除了某些外語專業的學生外,大部分的學生即使都接觸過大學英語,也是由于基礎差,底子薄,導致口語表達上受限。
3、澳門高校現狀
在澳門共有5所高校,分別有澳門大學、澳門理工學院、澳門旅游學院、澳門科技大學、澳門鏡湖護理學院。在澳門的五所高校,招生大多針對澳門當地,回歸祖國后才放寬極少數名額至內地考生,所以在校學生日常生活中的流通語言,極多的受到當地文化影響,習慣使用粵語,或者是在粵語中夾著英文更顯國際范,這是由于澳門作為世界的旅游城市,受多種語言影響。
4、澳門高校的三種語言關系
澳門的漢語口語主要是粵方言,即白話。從廣播傳媒來說,澳門的電臺、電視臺大都是用本地方言,而且在交通運輸、學校等方面也都使用本地粵方言,在整個地區,粵方言普遍通行,成為當地的最主要的語言交際工具,其使用人數比例占到了大多數。在澳門,由于人口構成的復雜,不僅有占有主體的當地中國人,還有外來人口中有來自國內各地的人,以及東南亞華人華僑,以及來自國外的葡萄牙、英國、泰國、菲律賓等,語言使用方面因此在以粵方言為主外,還有普通話、英語等語言。
三、以各項文化活動為載體,加強珠澳兩地高校文化情感的融合
珠澳地域文化的同源性,始終保持的炎黃子孫的民族情節,龍文化背景下的兩地文化發展不應該也不可能受到社會制度的影響而割裂,隨著橫琴的大開發,珠海經濟的高速發展,世界宜居城市、個國衛生城市、以及發展發展旅游、休閑產業、高端產業等利好因素,澳門對珠海的認同和歸屬感將與日俱增,更多的澳門人不僅成心理上回歸祖國,從實際行動上也會有更多的澳門人定居珠海,因此,兩地文化的互動發展對珠澳大學生而言,是必然的趨勢。
兩地高校文化情感融合日益密切,不僅為珠澳兩地高校交流創造有利的條件,而且能夠在文化情感融合的深度和廣度方面得以突破,使珠澳“兩地三語”獲得持續發展的活力。同時為每一位在珠澳高校就讀的學生提供符合自身發展外部環境。使每位學生能充分地獲得自主發展的時間和空間,其具體措施如下:
1、各項體育比賽加速珠澳高校文化情感融合
各項文化活動作為對外交流的窗口,在文化的傳播和交流中發揮不可替代的作用。隨著珠海特區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珠海和澳門的交流日益頻繁,在許多的領域合作、開發,相輔相成在各項文化建設方面,以珠澳兩地高校為名的比賽,比比皆是,如:珠澳大學生羽毛球聯賽、珠澳高校籃球比賽、珠澳高校網球比賽、珠澳大學生乒乓球比賽等等,兩地各項文化活動比賽的頻頻舉辦,對兩地大學生的相互了解,相互支持、互動發展等方面成果顯著。珠澳本為一家,促進珠澳文化融合的方式以單純的各項文化活動比賽還是不夠的,應當以富含文化的民俗文化項目作為重要的載體,引起兩地高校在文化上的共鳴,找到兩地文化的同根性。
2、舉辦各種活動實現校園文化整合
要實現珠澳兩地高校文化情感融合,不僅要發揮珠澳兩地高校各級管理機構的作用,也要以“學生為本”,充分調動全校學生的積極性;不僅要有各種統一協調的規章制度做支撐,也要開展各種豐富多彩的課外活動來融合理、工、醫等學科所形成的不同校園文化氛圍,從而真正實現情感上和心理上的融合。
逐漸形成內容廣泛、名家薈萃、管理規范的鮮明特色,并在珠澳兩地高校開設巡回人文講座,一方面在每學期初進行規劃時保證各高區人文講座的合適比例,另一方面設法安排高水準的人文講座在珠澳兩地高校巡講。進行講學,講座深入淺出,深刻生動巡講,使得珠澳兩地不同高校學生的人文素質得到加強和提高,也在不同程度上陶冶了他們的情操。
珠澳兩地民俗文化高度統一的項目主要有舞獅、舞龍、龍舟、武術太極等項目,以及兩地共同認可的炎黃子孫的情節所形成的民俗節日,如:端午、中秋、清明、除夕等,兩地可謂同根同源,不可分割。因此,在發展體育文化的同時,以珠海澳門大學生為主體,在適當的時期、合適的地點舉辦珠澳民俗文化活動,弱化比賽成績,強化文化交流,加速文化融合意義重大。
3、建立各種社團促進校園文化整合
主席在全國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會議中強調,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工作,要在全面做好各項工作的基礎上深入進行幾個方面的教育,其中就包括要以大學生全面發展為目標,深入進行素質教育,促進大學生思想道德素質、科學文化素質和健康素質協調發展。因此,為了促進珠澳兩地高校文化情感融合,高校的社團活動是提高學生綜合素質、增強學生凝聚力的有效途徑,大力開展各種豐富多彩、積極向上的社團活動,有利于抵制各種有害文化和腐朽生活方式對學生的侵蝕和影響,增強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效果,對繁榮校園文化、豐富學生的校園生活也有積極作用。
珠澳兩地高校文化情感融合應堅持“服務學校中心工作、服務校園文化建設、服務學生成長成才”的基本方針和“業余、合法、高雅、創新”的工作原則,努力探索大學生社團建設和管理的有效方法,鼓勵和支持學生社團開展各種有意義的活動,促進我校學生社團的發展,并且通過社團活動的開展,加強珠澳兩地高校文化情感融合校。目前,珠澳兩地高校已經擁有青年志愿者協會、文藝創作社、讀書社、演講協會、雷雨劇社、大學生心理健康協會、大學生舞龍舞獅和武術協會、創造發明協會等諸多學生社團,形成了志愿服務、文化藝術、學術科技、主體辯論、環境保護等主題鮮明的系列活動。
四、兩地聯合辦學促進珠澳高校文化情感融合
針對以上的研究分析,珠澳兩地的高校發展歷史都較短,且普遍定位不甚明確,目前均不足以引領珠澳兩地的高等教育走向國際一流。《珠海總體發展規劃》已明確要把珠海建設成為“一國兩制”下探索珠澳合作新模式的示范區。探索合作新模式,不僅要有合作載體,而且要有新思路。我認為采用非傳統模式興辦兩地聯合辦的大學,令新大學為探索珠澳高校文化情感融合提供有效載體,不失為促進珠澳高校文化情感融合的有效手段。
1、創新珠澳高等教育合作模式
國務院已批準澳門大學在珠海建立新校區,這是“一國兩制”下珠澳合作邁出的新步伐,是珠澳高等教育合作的新模式之一。除了這種合作模式之外,應該探索“一國兩制”下其它的高等教育合作新模式,使珠海真正成為“一國兩制”下探索珠澳合作新模式的示范區。
2、提高珠海現有高校的辦學水平
珠海大學園區的成立,經過不到十年的發展,珠海在校大學生人數已名列廣東省第二,珠海已是高等教育大市,但還不是高等教育強市。迄今為止,珠海還沒有博士點,也沒有在國內外處于一流水準的學科和專業。珠海大學園區的大學,其教學水平和科研實力與其校本部相比普遍存在較大差距。可以通過成立珠澳科技大學并采用聯合辦學(聯合培養全日制學生)的模式提升珠海現有大學的辦學水平。
3、打造珠澳高水平培訓基地
我們處在信息技術高度發達的時代,多媒體和網絡技術的普遍應用,使遠程傳授知識和技能成為現實。開展兩地聯合辦學,采用遠程授課為主、面授為輔的方式,并通過珠澳的高校充分利用珠澳乃至全球的優質教育資源,擴大、提升珠澳的成人教育水平,把珠澳兩地聯合辦的大學打造成為珠澳的高水平培訓基地,為加快珠澳地區的發展提供人才支撐。
4、滿足珠澳拓展內地教育市場的需要
珠澳地區擁有大量的優質教育資源,但是,其本地教育市場狹小,而且大量的學子選擇在國外接受高等教育,使得珠澳的優質教育資源得不到充分利用。珠澳尤其是澳門的高校都有拓展內地教育市場的需求,開展珠澳兩地聯合辦學,這些新成立的大學就會是一個有效的載體,通過引導珠澳的高校開展辦學,也可以滿足澳門現有大學拓展內地教育市場的需要。
五、結 論
實現珠澳兩地高校文化情感融合,是珠澳兩地文化融合的標志。誠然,珠澳兩地高校文化情感融合能否達到預期的效果,確實應取決于許多客觀因素的影響與整合。換句話說,珠澳兩地高校文化情感融合要實現真正意義上的融合,單單從合并物質形式上入手是不夠,還必須認真切實地研究合并后高校校園文化的整合,以校園文化無形的作用來統一思想,使其在情感上產生認同感和歸宿感。同時,以此來加強和建設合并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這樣才能從根本上消除合并高校所生產的一系列矛盾,實現高校從外到內的真正融合,并走上長遠發展的道路。
參考文獻:
[1] 李婉鈺. 城市合作背景下珠澳同城化研究[D]. 長沙;湖南大學. 2013.
[2] 徐惠萍.“珠澳中西文化走廊”的價值與啟示[N]. 廣州:南方日報.筆談(05).
[3] 周冠,怡彤. 文化融合下的珠澳文化創意產業發展策略研究[J]. 石家莊:中小企業管理與科技(下旬刊).2015(08).
篇8
【關鍵詞】建筑智能化,施工質量,設備,安裝工程
1、智能化施工質量存在的主要問題
1.1 線管敷設問題
線管敷設是建筑智能化安裝工程的基礎工程,對工程質量的影響自然也比較大。在施工中發現由于施工技術人員對施工規范不熟悉,對線管敷設技術要點不牢記,施工中存在敷衍了事,得過且過的問題。現場管理人員對工序施工質量把控不嚴格,監督力度不夠,使得線管敷設存在問題較多。
1) 對于工程中需要過路的或者特殊要求需要敷設鋼管的場合,所使用水煤氣管壁厚達不到規范要求,沒有按施工圖的要求選擇管材,經常出現使用薄壁鋼管或者隨意使用其他管道相互替代;
2) 在施工中還有一個非常容易忽視的問題,就是鋼管不接地或鋼管與鋼管之間、金屬管盒之間,不考慮管徑大小一律采用A6圓鋼做跨接線,導致無法達到接地效果;
3) 對于施工中使用的需要暗敷的PVC 管大量存在埋墻、埋地深度不夠,灰層厚度不達標,更有些地方有管。批灰前不對管子加以固定,無法保證預埋強度,在穿線時容易造成墻面破損。
1.2 金屬線槽安裝問題
線槽同線管所承擔的功能一樣,作為智能化系統線纜的走線渠道,在施工中也要注意其施工質量。尤其是在系統復雜,線纜較多的時候,線槽安裝質量對施工進度和整體工程質量影響較大。在線槽施工過程中容易出現以下幾個問題:
1) 金屬線槽質量有好有壞,主要表現在進入現場使用的線槽厚度不符合設計和規范要求。安裝完成后剛度達不到要求,產生扭曲變形現象,嚴重影響工程質量;
2) 金屬線槽接地保護線線徑在選擇上比較隨意,基本上是在施工過程中將使用剩下的線頭作為保護線使用,線槽之間的跨接線沒有跨接在專用接地端子上,施工時較隨意。這將導致線槽不能形成一個有效的靜電保護接地效果,影響建筑智能化系統的運行;
3) 在電纜豎井內安裝的金屬線槽存在的問題也比較多,主要有線槽內電纜不做標志牌或標簽。沒有按照規范要求進行固定,或兩個固定點之間間距過大。電井豎向區域內線槽的起止端沒有按規范要求做好保護接地,在穿越樓板處沒有采用防火膠泥封堵做防火封堵,用水泥灌漿代替或者干脆就不做封堵。
1.3 分配箱、接線盒安裝/預埋問題
在建筑智能化施工過程中避免不了要使用分配箱、接線盒,這些箱體有的是室外安裝、有的是室內安裝,有的是明裝、有的需要暗裝,需要根據規范要求的不同、使用場合的不同、業主要求不同而靈活安排。
1) 室外分配箱的安裝常常出現的問題有: 箱體選擇不符合要求,室外安裝的箱體往往需要有防雨水功能加強型箱體,而在施工時發現有些箱體并不符合要求,盡管如此施工人員并不關心這個問題,只要有貨就安裝,安裝完成就算完成任務的心理比較突出; 安裝時不考慮與周圍建筑、綠化的協調性問題,一味追求按圖施工,有些室外箱體在能夠滿足功能的前提下是可以考慮安裝位置與周圍環境協調性問題的,這樣的施工效果會大大提高; 箱體基座穩定度不夠及進線空間預留不滿足施工使用要求,有些位置的分配箱進出線較多,進出箱體的預埋管和基座底部預留足夠的施工空間是十分必要的,可以為后續施工帶來極大方便;
2) 室內分配箱安裝問題: 室內分配箱安裝多以暗裝或壁掛為主,安裝時水平度不符合規范要求,隨意較多; 同時與其他專業的配合較差,誰先安裝誰就占據有利位置,而不考慮其他專業安裝問題; 與室內分配箱息息相關的進線線槽布置沒有規律性,安裝雜亂,出現各專業間互相影響的混亂現象; 分配箱還出現不接地的不規范現象,給設備運行及人身安全帶來較大安全隱患。
1.4 設備安裝問題
設備安裝環節作為建筑智能化系統施工中關鍵一環,在施工過程中不允許有過多不規范,不符合設計要求的問題出現,然而在很多施工現場中,各種問題層出不窮。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 安裝前運輸、現場搬運環節將設備隨意丟、沒有做到輕拿輕放,存儲倉庫濕度、粉塵高。建筑智能化系統設備都屬于精密設備,在搬運過程中應輕拿輕放,避免劇烈震動,防止內部部件脫落,螺絲松動等造成的設備不正常工作;
2) 設備安裝過程中時有粗暴現象,如某些接口不易連接,就用蠻力、外力,有些設備裝不進去就用各種辦法強行安裝等等。這些情況都會使設備受到不應有的外力,導致設備本身受力不平衡等,內部產生變形,產生應力疲勞損壞;
3) 設備安裝完成后不注意成品保護,尤其是室外設備安裝后在沒有防雨、防風措施時要采取相應措施,防止意外發生。
1.5 調試及驗收問題
當建筑智能化系統安裝完畢后,必須對整個系統進行調試和驗收工作,以確保其使用的安全性、穩定性。這個過程主要分三個步驟進行,系統調試、試運行和竣工驗收。在這三個環節中存在的問題主要表現為: 系統調試過程中不能全局考慮,對出現的系統問題不能有效解決,主要是技術人員對系統的掌握較差,技術不全面,大部分技術人員只掌握其中的一兩個系統,然而智能化系統是一個系統的集成,只有在全面掌握的情況下才能更好的做系統調試工作; 試運行方面,主要是為了盡早交工,虛填試運行時間,縮短系統試運行周期,使系統沒有達到規范要求的試運行時間,有些系統問題無法表現出來; 竣工驗收環節很多是虛設,參加驗收人員走過場、看表象現象比較嚴重,給系統交工后的運行工作埋下安全隱患。
2、應對措施
在解決施工過程中不規范的問題上應該從材料進場、施工技術交底、規范施工管理、現場巡查、安裝調試、竣工驗收等環節齊抓共管,做到環環相扣、步步為營。
施工現場材料員嚴格按照設計和施工規范要求進行材料的進場與領用管理,嚴把質量關,不符合項目質量要求的管材不準進場、不準進入施工環節,不辦理材料進場交接手續; 各工序施工前施工技術負責人向施工班組做好施工技術交底工作,重點對施工技術要求、施工工藝、質量驗收標準進行交底,交底要有記錄、被交底人和交底人在交底記錄上簽字確認,同時應做好與土建、裝飾裝修、水電、風景園林等專業互相配合工作,使設備安裝更好的為建筑服務; 項目經理、技術負責人、項目質檢員應對現場施工質量負起全面管理責任,做到天天下工地,時時管質量,出現問題立刻整改,絕不能將不合格的工序帶入下道工序中; 系統調試過程中應全員配合,及時發現問題,商定解決策略,不能為了解決問題而解決問題,應深挖問題本質,防止只解決表面問題而不深究其因現象; 嚴格按照設備試運行時間要求進行試運行工作,試運行時要做好記錄,對出現的試運行問題提出解決方案,并跟蹤解決效果; 竣工驗收不能走過場,參加驗收人員不能都是領導,要有一定數量的技術人員。
結 語
做好建筑智能化系統工程施工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這不是一個人的問題,也不是一個環節的問題。只有全員動員,從施工的各個環節入手,齊抓共管才能做出更好的工程。
參考文獻
[1] 韓冷. 芻議水電安裝工程質量控制措施[J]. 城市建設理論研究( 電子版) ,2013( 34) : 78-79.
[2] 羅偉銘. 電氣工程施工存在問題及對策[J]. 城市建設理論研究( 電子版) ,2013( 11) : 116-117.
篇9
學校發展歷程回顧
山東省鄒平縣第二實驗小學至今已有50余年的歷史,先后經歷了解放思想階段、全面改造階段、構建和諧發展教育階段等多個階段的發展過程。在不斷的發展過程中,學校始終以提高教育教學質量為中心,以“堅持面向全體、全面育人”為根本,實施質量立校、科研興校、特色強校三大戰略,立足學校實際,扎實開展校本培訓,全面提高教師的綜合素質與教育教學質量,推進素質教育向縱深發展。
在不斷的發展過程中,學校基本完成在示范校、規范化學校方面的建設;學校文化建設初具規模;教學成績穩步上升,校本課程已成系列,課外活動豐富多彩;社會美譽度不斷提高。
在困惑中思考,在思考中探索
隨著學校的發展,新的歷史使命提到了學校的發展歷程上來。從歷年的發展中不難看出,學校有進步,也有不足的地方,于是學校又明確了一個新目標――提升學校內涵發展,這將是學校發展的歷史轉折點。
校領導與全體教職工多次以多種方式進行了探討與研究,最終達成共識:特色、內涵提煉必須基于學校的基礎之上,基于學校的優勢之上,這是學校50年發展過程中所積淀下來的一種文化。所以,學校確定了一個明確的思路:文化引領發展,特色鑄造品牌。
整合優化資源,成就事業發展
事業要發展,就要有開拓創新的意識,隨著新一年的到來,學校遇到了一個發展的大好時機,省重點課題“閱讀中外經典,享受讀書樂趣”研討會在學校召開。為借助這次機會讓學校有一個全面的提升,學校在多位專家學者指導下,結合學校實際,多方訪談詢問,最終確定以“孝德教育”作為學校教育的重要內容來實施工作,將“弘揚傳統文化,凸顯孝德文化”作為工作主線,推進學校文化建設工作,引領學校工作全面發展。
圍繞一條主線,多種措施并舉
真正意義上的教育實際上就是一個文化傳承的過程。因此,發揮了學校文化的感染、熏陶、引領、規范、同化作用,師生的精神面貌、言談舉止就會留下鮮明的文化特征。所以,思路一旦確定,學校就緊緊圍繞“弘揚傳統文化,凸顯孝德文化”這一主線,以課題研究為載體,多措并舉,抓透抓實。具體工作是:將所有工作明確分工,責任到人,力爭讓每位老師都發揮自己的力量。堅持與時俱進、文化創新的原則,注重課題研究與課改相結合,課題研究與常規教學相結合,將 “縱向子課題之間相互聯系,橫向提高學生語文綜合素養”的“一條龍”大語文教學引向深入。打造豐富的校園環境文化,讓學生時時刻刻受到文化氛圍的熏陶。學校根據學生的自身潛能、興趣與愛好,充分發揮廣大教師的資源優勢,成立多個興趣活動隊,開展了人人參與的“萬花筒”式的課外活動。為每個孩子提供了展現自我的舞臺,讓每個孩子體驗到成長的快樂。
凸顯一條主線,形成七大文化領域
為加強學校內涵發展,學校圍繞“弘揚傳統文化,凸顯孝德教育”這一主線,推進學校文化建設。形成了引領師生可持續發展的精神文化,科學規范、精細民主的制度文化,合作的教師文化,富有特色的班級文化,開放的課程文化,系統而豐富的環境文化,融洽的人際文化共七大文化領域。
在七大文化領域中,其中的引領師生可持續發展的精神文化、系統而豐富的環境文化、富有特色的班級文化、融洽的人際文化是尤為重要的。
引領師生可持續發展的精神文化是學校不斷發展的不竭動力。為此,學校以“文化引領發展,特色鑄造品牌”為辦學策略,以“制度規范,奠定發展之基;情感管理,營造和諧之風”的管理原則,力爭讓學校的每一位師生都能擁有愉悅與幸福感。
積極向上、和諧融洽的育人環境對于育人工作能起到潤物細無聲的作用。為此,學校環境文化設計堅持以“仁”為本,面向未來的設計理念,充分考慮校園的景觀性、標志性、人文性,并與學校辦學特點相結合,將學校理念、制度、視覺識別系統、整體和局部的文化營造進行規劃設計,塑造一個既充滿現代人文氣息,又秉承中華傳統文化的和諧校園。
以班級為單位舉辦的故事會、佳作欣賞會等活動,做到了系列化、特色化、常規化。不僅為學生綜合素質的提高開辟了一條嶄新的道路,同時也是學校文化建設的一道亮麗風景。
和諧的人際關系是一個單位工作順利開展形成合力的基礎。為此,學校實施了微笑工程,進行孝德教育,確立和諧的“師生、師干、師師、師長、生生”五大關系目標,融洽人際關系。
今后的工作方向
篇10
到了一個岔口,一條小徑蜿蜒著向山的深處延伸,我想到這條路上走走,好在山路緩緩的,媽媽同意了。路的右邊是一條生滿了草的溝渠,能聽到潺潺的水聲。路的左邊是狹長的田地,上面種著一些綠色的東西,稀稀落落的。我可叫不上它們的名字。
突然,我停下了腳步,俯下身子一看,發現兩株綠苗蔫蔫地躺在地上,它們生著四五片葉子,葉子上也沒有寫上它們的名字。我發現苗和白胖的扁豆樣的東西是連在一起的。可是還是猜不出這是什么植物,不由得問媽媽:“媽媽,這是什么植物啊?”“這是蘭花豆,就是蠶豆啊,你不是吃過嗎?”“蘭花豆?我吃過的蘭花豆穿著綠色的衣服,它們沒有穿綠色的衣服啊,我認不出它們來了。”聽了我的話,媽媽笑了。
它們長的好好的,和大地住在一起,它們自己可不會調皮到從土地里翻轉出來,那么肯定是有人把它們的,是誰把它們的呢?難道是想看看它們在土里生長的樣子嗎?如果是這樣的話,它滿足了你的好奇心,你看完后難道不該把它們送回去嗎?讓它們裸在陽光里,這樣下去可怎么活啊!得想個法子讓它們活。送它們回到土里去吧,沒準兒會救活它們。我急急地問媽媽,“媽媽,我想把它們埋到土里去,它們還能活嗎?”“能的,你沒有看到它們和母體還連在一起嗎?母親在,它們就有希望。”“那真是太好了,大地也是它們的母親吧,泥土會護著它們的。”媽媽用手拍拍我的肩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