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品創新論文范文
時間:2023-03-23 22:53:35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產品創新論文,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關鍵詞:哲學思想継電保護
2004.9再修定
在科學技術高度發達的今天,自然科學技術的創新發展,已經主要不再是不同專業技術領域里的獨立“專業個性技術發展理念”(相對“既有理念”而言)類發展進步模式,而是與時俱進地演化為各種“新興發展的共性技術理念(后簡稱“共性技術理念”)優勢”(如“數字計算機技術”升華形成的“數字化共性技術理念”等)在不同專業技術領域里推廣應用類再創新發展模式。所謂“理念”就是指規律性本質特征。
本文探討上述這種再創新發展模式中技術思想觀點方法方面的一些規律性。同政治經濟領域一樣,自然科學技術研究領域也需要加強構建學術民主文化氛圍與健全法制法規建設,以促進提高科技創新能力。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實踐的光輝典范,同樣是自然科學技術研究與實施其創新發展戰略的必由之路。
1、創新發展的同一標準
社會科學、自然科學技術,其創新發展的標準都可歸結為具有內在同一性規律的統一標準。這就是哲學思想早曾倡導過的:“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古為今用、洋為中用”。如針對自然科學技術范疇,是否適宜增補一點,即:
“共性技術理念優勢”為其對應的“專業個性技術發展理念優勢”所用。
這里在于強調與明確:
對于自然科學技術范疇的整體、全局意義上,無疑“共性技術理念優勢”是占據主導地位的。然而對于一具體個例專業技術領域而言,則其“專業個性技術發展理念優勢”是占據主導地位的。即使相對于“共性技術理念優勢”的形成與存在,其對應的“專業個性技術發展理念優勢”往往是滯后性的。畢竟“專業個性技術發展理念優勢”是創新發展的“內因、依據”,而“共性技術理念優勢”則是創新發展必要適應的、有利性“外因、條件”。
2、“捷徑、同化”潮流、單純“高起點”模式的“半”創新發展
在一具體個例專業技術領域里,如果依然同針對科學技術整體、全局意義那樣繼續強調“共性技術理念優勢”占據主導地位,則容易導致忽視甚者擯棄其對應的“專業個性技術發展理念優勢”研究,與滿足、停滯于“共性技術理念優勢”與“專業個性技術既有理念(非優)”相結合、單純“高起點”模式的“半”創新發展技術進步形態。“專業個性技術既有理念(非優)”是“半”創新發展技術進步形態的標志特征,并無建樹阻力。
該技術觀點,是發達國家、先進性“共性技術理念優勢”推廣與追求立竿見影效益、盡早占領市場的“捷徑、同化”潮流。對其產生之根源,另文分析討論。
顯然,一具體個例專業技術領域里,相對這種“半”創新發展、單純“高起點”的“捷徑、同化”潮流而言,對應的“專業個性技術發展理念優勢”研究與其“全”創新發展的“高起點、高標準”技術進步形態,必然是要付出持續更多的研究與時間(滯后)代價的(技術性研究的分野,將是具體實際、明晰確鑿的)。
3、“高起點、高標準”模式的“全”創新發展
在一具體專業技術領域里,如果認知與正視其“專業個性技術發展理念優勢”占據主導地位時,將能夠超越(而非停滯)于“共性技術理念優勢”與“專業個性技術既有理念(非優)”相結合、單純“高起點”與“半”創新發展技術進步形態,后來居上實現對應的“專業個性技術發展理念優勢”與“共性技術理念優勢”相結合,達到“全”創新發展“高起點、高標準”技術進步形態模式。“專業個性技術發展理念優勢”是“全”創新發展技術進步形態的標志特征。
這一技術觀點,主要包括兩部分研究內容:
“專業個性技術發展理念優勢”的深入性研究;
“共性技術理念”在專業個性技術領域里應用與發揮的、充分必要的個性特征形態的深入性研究。
其同“共性技術理念優勢”的誕生,都是同一輪與時俱進新共識的基礎。
這種技術觀點之所以不可能忽視或擯棄“共性技術理念優勢”,是因為“共性技術理念優勢”給予對應的“專業個性技術發展理念優勢”開辟了付諸實踐的有利性保障條件(獨立“專業個性技術發展理念”的進步發展情形除外)。
這一技術觀點將可能是發展中國家、滯后性“專業個性技術發展理念優勢”研究必然后來居上的一種發展進步道路。特別是針對普通工程技術產品領域,認知、正視與研究“專業個性技術發展理念優勢”占據主導地位及其后來居上的規律性是必要、有益的。主要是事物本身內在性質規律的客觀反映。
4、“專業個性技術發展理念”是與時俱進認知的升華
“專業個性技術既有理念(非優)”與“專業個性技術發展理念優勢”兩者具有鮮明不同的特征:
“專業個性技術既有理念(非優)”,是簡單的、無需研究確認“精華”與“糟粕”的劃分,沿襲“專業個性技術既有理念體系”的全部或主體特征的,它是構成“捷徑、同化”潮流模式的本質性標志(包括承襲既有遺留技術問題的無奈);
“既有理念(非優)”不符合“取其精華、去其糟粕”的創新發展標準,其與“共性技術理念”的結合,是有如“穿新鞋走老路”的、“半”創新發展、單純“高起點”而非“高標準”的技術進步,不足以代表發展進步的主流。
“專業個性技術發展理念優勢”,困難的正是必須研究提取“專業個性技術既有理念體系”中的精華部分與升華發展為先進、新穎、現實性優勢特征的;它是構成“全”創新發展“高起點、高標準”模式的本質性標志與存在建樹阻力的認知過程;又當今是“知識爆炸的時代”,其與一具體專業領域“個性技術發展理念”的“難產”并無矛盾,如當今教育領域因材施教“發展理念”的形成談何容易;
“發展理念優勢”符合創新發展標準,其與“共性技術理念優勢”的結合,是“全”創新發展、“高起點、高標準”技術進步形態,經得起認真對比、論證檢驗與新的共識的抉擇,代表著發展進步的主流。
如果說客觀上必要走過前者的發展階段,那么兩種技術觀點的分野在于:
前者技術觀點主要反映為,在其現行“半”創新發展進步形態停滯不前;
后者技術觀點則主要反映為,主動進取、持續發展進步,直至實現這一輪到位為“全”創新發展、“高起點、高標準”技術進步形態。開頭善始難,到位善終亦難。
如涉及人為思想主觀能動性的影響,前者反映為“共性技術理念優勢”的一種絕對化傾向性;后者則反映為對于相對普遍的“優優融合互補”理念重新的共識。
5、既有技術產品壟斷性消極因素的轉化
在一具體專業技術領域里,如果其權威專家方面忽視或擯棄了“專業個性技術發展理念優勢”研究,步入了單純“高起點”的、“共性技術理念優勢”與“專業個性技術既有理念(非優)”相結合的、“捷徑、同化”潮流與“半”創新發展規律的發展道路,不承認其“半”創新發展技術形態的固有技術欠缺,不給予“全”創新發展技術思想觀點方法研究以內部“技術交流、奉獻”、對比論證、檢驗共識的機會(后者又不能以“論文”方式公開,以免可能失去本應具有的自主知識產權,所以使其“奉獻無門”正是對于后者的遏制)。這些非積極性意義的反映,是否正是現實一些相對比較突出的、壟斷性行業技術進步創新發展的弊病或隱患?
具體如電力系統繼電保護專業科學技術產品領域,現實既有“微機保護”技術產品就是典型的“半”數字保護、“半”創新發展技術思想觀點方法的產物。近20多年來,“微機保護”技術產品創造累積的財富與使之成為起支配作用的因素,其代表的只是“半”數字保護、“半”創新發展相對于機電式傳統保護技術產品的進步,然而如今它相對于“全”數字保護理念技術無疑又是確鑿地落后了。
當前“半”數字保護、“半”創新發展的“微機保護”技術產品方面,針對不同技術思想觀點方法的研究成果(“全”數字保護、“全”創新發展)的“內部技術交流奉獻”請求,何以再三再五不予置理、長久給予“拒之門外”?現實是多數?于是不以為然?然而終究是局部、暫時的,因為“半”的落后保守性質是人為無法改變的客觀存在。
現實一些壟斷性行業的“技術壟斷”消極性因素反映,可能算不上是國家經濟運行中“不健康不穩定”性大問題,畢竟是其深入層次意義中的具體實際問題之一。
社會主義中國現實市場經濟機制下,在其主流的“技術轉讓”法定規范模式之外,針對“技術奉獻”應該保障其具有同樣法定規范的一席之地。因為在上述壟斷性行業里對于不同技術思想觀點方法的研究成果,敞開法定規范的、“內部技術交流奉獻”的大門,直接關系到促進提高科技創新能力,是符合國家發展進步大局利益的。否則就為以“不予置理”來遏制“不同”研究成果問題,遺留下法律空白的滋生土壤。不難共識:
①融合發達資本主義國家市場經濟優勢因素等方面需要法制法規保障,傳承與發揚光大社會主義本質優越性、促進提高科技創新能力等因素的方面,同樣離不開法制法規的充分保障。
②以“講學習、講政治、講正氣”的科學性,能夠成為將上述向消極性方面轉化了的起支配作用的因素,再予轉化到積極性方面來的重要精神力量。客觀上,唯有將其再予轉化到積極性方面來,并使之繼續發揮起支配作用的積極性意義,才是創新發展所期望的、相對充分有益的結果(也是互補融合優勢)。
③對于“交流、奉獻”目的的、不同技術思想觀點方法研究成果,試建議:可否請中國工程院、中國科協等部門給予同樣奉獻愛心的關注,隨時充分敞開“內部技術交流奉獻”的大門,將可能建樹中國市場經濟機制又一本質特色。
④與此同時,如果國家專業大企業,對于針對現行技術產品的固有技術欠缺請求“內部技術交流奉獻”者,是真誠歡迎(而非“拒之門外”),這樣不僅與國家反技術壟斷法規精神完全一致、更是維護中國市場經濟機制特色的、模范的具體貫徹執行者。
在“三個代表”思想精神指導激勵下,中國革命、建設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理論、實踐,已經做出與繼續展示自己典范的光輝,也是中國科學技術研究與實施創新發展戰略的必由之路。
參考文獻
篇2
產品創新設計理論、方法與工具的研究范圍大體可分為:產品創新設計、降低成本設計、快速設計、仿真與虛擬設計、智能設計、廣義優化設計等設計技術。
二、現狀及國內外發展趨勢
二戰以后的幾十年來,各主要發達工業國家先后開始重視起對設計技術的研究,如英國從60年代開始,就以國家政策和財力來支持發展與推廣設計新技術;德國提出“設計就是科學”,且其設計學的發展已初具規模;美國成立有“設計委員會”。日本同樣也非常重視設計技術的發展,將設計看作是技術、經濟、美學和人機學的一體化整體,并極力推廣和采用新技術,從而大大提高了機械產品在國際市場的競爭力。近年來,在國際上每年召開一次與設計有拳國際會議,探討設計的新理論和新方法。
我國工業產品設計的發展經歷了一個曲折的過程。以前都是憑借設計者的經驗,以模仿為主,故局限性大。從60年代開始,加強了新產品的開發設計與實驗研究工作,從而使設計從仿制和經驗設計逐漸走向實驗研究和計算分析階段。到了80年代,開始在國內介紹一些國際上的先進技術與方法。同時將計算機引入設計領域,對設計工作的發展起了很大的推動作用。
但是,我國在設計領域中仍存在很大問題,主要是對設計研究不夠,已有的成果得不到有效的推廣和應用,資金投入少,人員培訓工作跟不上發展的需要,一直沒形成開發新產品或更新老產品的設計和應變能力,對引進的先進技術和產品,更沒有從設計的角度進行消化。
在創新設計方面,隨著科技和經濟的迅速發展,計算機在設計領域的應用已越來越廣闊,創新也由原來的仿生法、智爆法、聯想法、形象思維法和陣列法等基于認知的方法(CognitiveApproach)過渡向基于系統的方法(SystemApproach)方向發展,對設計進程和設計對象進行建模、模擬人類的認知思維模式,極大地推進了創新設計的自動化,并且利用系統論和信息論的研究成果,創新設計開始向智能化發展。
在降低成本設計方面,國內外專家對成本估算及降低成本的方法進行了大量的研究。德國學者提出了成本結構和分類,用相對成本概念來實現不同設計方案之間的對比評價,同時利用設計方法學和控制成本的設計思想研究成本特征與設計特征之間的轉化,提出了面向用戶的目標成本核算法;美國學者(在面向報價方面)對已有或生產過的產品作回歸統計的結果,建立了成本模型;日本、瑞士、英國等學者也均對制造階段的成本估算進行了較多的研究。國內的許多學者也對這一課題進行了數年的研究,但由于工廠數據可靠性較差,研究經費和人力不足,工作量和難度大等原因,進展緩慢,從上述可看出對產品降低成本的設計長期以來還一直停留地局部階段的理論分析和計算,尚未把它納入到貫穿設計全過程一體化的CAD系統中,且分析結果大多是定性的,少數定量分析又是基于統計分析基礎上的,因此,建立支持設計全過程尤其是原理方案和總體結構設計階段的成本信息模型已成為實現低成本設計的關鍵和迫切需要解決的難題。
在快速設計方面,1992年6月,在東京國際會議上正式提出并行工程技術,在此基礎上發展成旨在縮短產品設計周期的快速設計技術(RapidDesignTechnology,RDT),目前國際上在針對快速設計的并行設計技術、快速原型技術、系列化模塊化技術和虛擬制造技術等發展均較為迅速。
在仿真與虛擬設計技術方面,國內外的研究均較為活躍,在機械產品設計的仿真建模中,目前應用最廣泛的包括有限元方法(FEM),有限差分法等。在一些實際應用領域,希望從仿真系統中得到在真實世界中無法親身體驗到的感受,從而能突破物理空間和時間的限制,也就是說需要仿真系統具有超越現實的虛擬性,這些客觀需求推動了一種新興的技術——虛擬現實(VR-VirtualReality)技術的發展;同時,在計算機虛擬現實系統(VRS)環境中的虛擬設計(VirtualDeign-VD)技術方面的研究也越來虎受到人們的重視。
在智能設計技術方面,各主要工業發達國家正從傳統的CAD技術不斷向智能CAD(ICAD)和人機智能化設計系統方向發展,對設計型專家系統的研究也正逐漸走向縱深,智能設計技術向著不但提供知識處理自動化,而且實現決策自動化,以支持大規模的多學科多領域知識集成設計全過程的自動化。
廣義優化設計方面,國內的數值優化技術約在70年代初應用于工程設計,且目前離形和隨機變量優化、結構優化、智能優化、優化建模和復雜系統優化方法學等領域的研究已取得具有相當水平的理論和應用成果,但對向前擴展到建立模型、處理模型,向后擴展到優化結果顯示的全過程的研究還很不夠,與主要工業發達國家有著一定差距。
三、“十五”目標及主要研究內容
1.目標
研究并掌握產品創新設計的理論與方法,并有重點地應用于一批產品設計中,提高產品綜合設計技術,使自己的產品能夠在產品質量、價格、交貨期及功能、款式(造型色彩)等方面滿足用戶不斷發展的需求,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占據較多的份額。
2.主要研究內容
(1)創新設計技術
開展對產品功能原理創新、結構創新和形態創新等方面理論及技術基礎研究,為此著重研究創新設計技術中的原理方案設計目錄(PCDC)、創新問題求解理論(TIPS)、材料選擇,從而通過對原理方案的優選、分解和組合來產生新的原理方案;利用求解理論解決工程系統中新的需求與不能滿足要求的舊系統之間的沖突問題,以及利用不同的材料選擇來達到完全創新的設計結果。
(2)降低成本設計技術
在產品設計過程中采用面向成本設計技術和并行的成本估算技術是使產品成本降低的關鍵,其中重點要研究的是成本結構分析技術和價值工程分析技術,且需要構造多種專用的設計知識庫來精確地并行估算成本。同時,目標成本控制技術和成本優化技術及對降低成本的知識基系統技術也是降低產品成本、提高產品競爭優勢所要重點研究的內容。
(3)快速設計技術
開展基于網絡的協同(異地)設計技術、并行工程技術研究,可以縮短產品的開發周期。其中,系列化模塊化設計技術、人工智能技術、快速原型成形技術和虛擬制造技術也是快速設計的所要研究的重要內容。
(4)仿真與虛擬設計技術
建模/仿真方法學、仿真計算機、CAE和仿真軟件是計算機仿真技術中的重要研究課題,對科學計算的可觀化研究,分布仿真系統以及在將專家系統模糊決策和人工神經網絡等技術引入仿真系統的研究將有助于形成一個高效的、智能仿真系統。開展虛擬現實(VR)技術的研究,使多種仿真技術具有一個更加真實方便的輸入輸出系統,并能使用戶根據仿真結果快捷地作出各種決策。
(5)智能設計技術研究
智能CAD(ICAD)技術和人機智能化設計系統技術的研究,使得面向CIMS的智能設計走向智能設計的高級階段,原理方案智能設計、協同求解、基于實例的推理、知識獲取、表達和利用等技術也是智能設計技術所要研究的重要內容。
篇3
1概述
本世紀制造業的競爭是響應市場速度和柔性的競爭。在當今網絡經濟時代,隨著制造環境的變化,傳統的組織結構相對固定,制造資源相對集中,過去以區域性經濟環境為主,以面向產品為特征的制造模式已與之不相適應,需建立一種市場驅動的、具有快速響應市場機制的網絡化制造模式,這種網絡化制造模式即動態聯盟,也稱敏捷虛擬企業。敏捷虛擬企業是先進制造生產模式發展的必然,是敏捷制造組織與實施的重要手段[1]。在動態調整的機制中,動態聯盟是一個獨立的實體,是一個系統一體化的組織,動態聯盟組織不需要固定的辦公場所,也沒有固定的組織結構,其目的在于把握瞬息萬變的市場機遇。動態聯盟在新的全球競爭形式下,隨著信息技術的迅猛發展而逐漸演化形成的一種新的組織模式,使企業有可能抓住快速變化的市場機會[2]。敏捷制造、動態聯盟、信息技術及現代物流技術是當前世界各國研究的熱點。在我國,華東理工大學、長安大學等對構建物流信息平臺進行了研究。但將現代物流技術、敏捷制造及信息技術相結合,以支持動態聯盟的敏捷供應鏈為前提搭建物流信息平臺,來推進企業敏捷化改造,帶動敏捷虛擬制造企業與現代物流業的同步發展,還未見文獻報道。筆者研究了一種支持動態聯盟敏捷供應鏈的物流信息平臺的關鍵技術及其設計與實現。
2敏捷化供應鏈的建立建立
敏捷化的供應鏈是敏捷虛擬企業(敏捷虛擬企業即動態聯盟)開發新產品并快速響應市場的關鍵所在。而建立敏捷化供應鏈的途徑有:(1)敏捷虛擬企業采用聯盟倉儲中心、聯盟配送中心,是實現供應鏈敏捷化的重要途徑;(2)建立柔性化、可重構、可集成及可擴充的供應鏈體系;(3)采用ASP建立敏捷虛擬企業共有的物流管理信息平臺,鏈上各個節點企業可以信息共享,利用Internet進行網上物流生產管理,例如生產調度、倉儲管理和運輸調度等。敏捷供應鏈的實施、建立敏捷化的供應鏈管理系統,其關鍵問題在于:(1)敏捷供應鏈需支持供應鏈管理的整個生命周期全過程,即包括供應鏈管理的形成、運行、管理和重構。(2)敏捷供應鏈管理系統要有充分的柔性,對外部環境變化反應非常敏捷,確保企業間信息通暢地協同工作。(3)管理系統的信息化是優化供應鏈、提高供應鏈敏捷性的有力工具。如果將動態聯盟內各企業看成是一個又一個結點,那么連接這些結點的線端即信息技術,通過信息技術的連接,在物流企業之間傳遞物流信息,這樣才會使動態聯盟的運行成為可能,信息技術在動態聯盟的運營中發揮了重要作用。動態聯盟企業供應鏈包括外部供應鏈及內部供應鏈兩大部分。企業外部供應鏈包括供應商、制造商、倉儲中心、配送中心、銷售商和用戶等節點;內部供應鏈包括采購供應、生產制造、包裝、倉儲和運輸等節點。本敏捷化供應鏈系統的設計包括兩大部分。(1)對于企業外部供應鏈敏捷化的實現,本系統設計支持動態聯盟敏捷化供應鏈的聯盟倉儲中心、聯盟配送中心,并進行了選址決策規劃。(2)對于企業內部供應鏈敏捷化的實現,本系統采用ASP技術建立敏捷虛擬企業共有的物流管理信息平臺,鏈上各個節點企業可以信息共享,利用Internet進行網上物流生產管理,例如采購供應網上下單、生產調度、包裝、倉儲管理以及運輸調度等。
3管理信息平臺結構與功能模塊設計
3.1設計目的動態聯盟企業實現其供應鏈敏捷化的重要措施之一是搭建公共的管理信息平臺,在基于Internet的信息平臺上,各企本論文由整理提供業在自己的Web站點可以訪問其他企業的網頁,也可進行網上采購下單、出入庫信息查詢、聯合開發生產調度、運輸調度,還可利用互聯網提供物流動態、貨物信息、車輛信息以及進行網上信息交流等。通過建立物流管理信息平臺,可以使聯盟企業達到供應鏈反應敏捷化、物流作業規范化、倉儲管理網絡化和物流管理信息電子化。
3.2結構設計及特點
3.2.1設計目標(1)提供物流聯盟的運行信息平臺,并利用信息平臺進行網上生產管理、倉儲管理和運輸調度等。(2)提供物流信息接口,以便各聯盟企業進行信息交流。(3)實現物流業務流程的信息管理,對動態聯盟成員進行物流信息化改造。
3.2.2特點(1)異構連通性。由于組成虛擬物流企業聯盟和各組成成員本身都有一套信息管理系統以保證各自正常工作的實現,因此信息平臺具有容納兼容各自系統的能力,實現相互間的無縫連接。(2)開放性。由于動態聯盟企業是動態的,可重構的,因而信息平臺系統設計成動態的、可重構的和開放式的信息系統,為各企業間的信息交流提供一個交換平臺。
3.3功能模塊設計本系統采用ASP技術建立物流管理信息平臺,其結構框架如圖1所示的動態聯盟內部供應鏈框架相同。系統按物流業務的供應鏈流程來設計物流基本作業系統,包括聯盟企業內部供應鏈的5大模塊,即采購供應、生產制造、包裝、倉儲和運輸。其中采購供應模塊包括請購單、請購審核、采購單、采購審核、采購收貨和采購退貨。生產制造模塊包括領料單、領料單審核、工時計劃單、工時計劃單審核和產品生產記錄。包裝模塊包括產品檢驗單、產品裝箱單、產品合格證和產品裝箱編號。倉儲模塊包括入庫管理、出庫管理、庫存明細表、倉庫管理、入庫方式管理和出庫方式管理。運輸模塊包括車輛信息、運費信息、費用支付情況、貨損賠付、貨運合同編號、運輸方式、貨損賠付、貨運合同編號和運輸方式。敏捷虛擬企業實現敏捷化供應鏈可通過本系統進行網上采購供應下單、企業可先填寫請購單,通過后,再進行請購審核,填寫審核表,等審核結果顯示后再填寫采購單,并進行采購收貨及采購退貨驗收。進行生產制造調度時可先填寫領料單并進行領料單審核,再填寫工時計劃單,并進行審核,最后將產品生產記錄進行網上共享。包裝模塊主要進行的是在網上傳遞產品檢驗單,產品裝箱單、產品合格證及產品裝箱編號均可網上傳遞共享為實現聯盟企業供應鏈敏捷化,可建立聯盟倉儲中心和聯盟配送中心。
聯盟倉儲中心及聯盟配送中心進行出入庫管理時使用本系統的倉儲管理模塊,入庫時采用入庫管理,填寫入庫單,并經過網上審核批準后方可入庫,入庫后需填寫庫存明細表,進行倉庫管理,其內容包括入庫方式管理及出庫方式管理。聯盟企業可以進行統一的運輸調度,調度過程實現車輛信息網上共享,并可進行網上查詢。各企業可在網上進行運費信息咨詢,查詢費用支付情況,可進行
貨損賠付、實現貨運合同編號網上傳遞共享、各企業可在網上進行運輸方式協商交流。本系統可運行在各企業的Web站點,通過Internet,各聯盟企業在信息平臺上進行實時交互,通過平臺上的聯盟企業信息接口進行網上交流信息,可產品信息,也可搜索需求信息。信息平臺能為動態聯盟及相關企業或用戶提供物流動態、貨物信息、車輛信息、生產信息、庫存信息以及采購供應信息等,各企業可以訪問其他企業的網頁,也可進行網上采購下單、出入庫信息查詢、聯合開發、生產調度及運輸調度。這樣,動態聯盟企業可以利用物流信息平合開發新產品敏捷響應市場,建立一條柔性、優質和敏捷的供應鏈。可見動態聯盟的物流信息平臺為實現動態聯盟供應鏈敏捷化提供了有力的工具,是實現供應鏈敏捷化的重要措施之一。
4動態聯盟物流信息平臺的關鍵技術在Internet網絡環境下,動態聯盟信息平臺的工作通常通過雙方的IP和主頁完成
4.1Web數據庫技術基于Internet的敏捷供應鏈管理系統,各聯盟企業應提供高效的數據庫與Web相連,利用可視化開發工具,采用有效方式(ADO、API、CGI等)與數據庫端接,可采用ADO(ActiveDaObjects),對數據庫進行訪問,通過建立對象把訪問的數據庫細節高度抽象,而ADO本身又具有高速、簡便及低內存開銷的特點,適用于Client/Server模式及其他Web應用的開發,利用ADO可開發復雜的Web數據庫系統[3]。通過ADO和數據庫互聯與供應鏈規劃調度引擎來實現動態聯盟的信息共享,實現供應鏈信息系統的快速重構和集成。在Internet/Intranet集成環境下,供應鏈上的各企業信息交流更及時,經營成本降低。數據庫的無縫連接技術使企業內外部信息環境成為一個統一的信息平臺,實現節點企業之間及其內部各部門之間的信息共享,以提供組織、管理和決策的工具。動態聯盟企業物流管理信息平臺采用ASP技術將Web網頁連接到數據庫。
4.2ASP技術ASP(ActiveSeverPage)是一種類似HTML(HypertextMarkupLanguage)、Script與CGI(CommonGatewayInterface)的結合體,但是運行效率卻比CGI更高,程序編制也比HTML更方便、更有靈活性,程序安全及保密性也遠比Script好。ASP是微軟開發的基于WindowsNTServe和IIS服務器腳本運行環境,是開發動態Web頁的新技術,具有開發簡單和功能強大等優點。ASP屬于Active技術中Server端技術,與VBScript、JaVaScript等Client端技術不同,ASP程序中的語句都是在服務器上執行的,執行結果轉化為標準HTML的Web頁的內容,再送到客戶端,因此,具有瘦客戶的特點,開發者無須考慮瀏覽器是否支持ASP。ASP降低了中小物流企業對信息系統(包括硬件、操作系統平臺及應用軟件系統)的投入,使得中小物流企業能夠揚長避短,更加專注于提高自己的核心競爭力。而且,ASP適于中小物流企業構建企業聯盟,組建敏捷虛擬企業[4,5]動態聯盟企業物流管理信息平臺采用ASP而沒有采用ERP具有很大的優勢。采用ASP企業不需要昂貴的設施,只需用以支持信息系統的應用服務器、數據庫服務器及相關設備,只需簡單的客戶端設備,如無盤工作站、個人電腦、手提式電腦和移動電話,即可應用虛擬專用網(VPN、城域網orInternet與ASP進行交互式數據操作)。超級秘書網
5結束語
采用ASP技術,利用ADO開發Web數據庫系統,設計和實現物流管理信息平臺,可以提高開發效率,并減少維護的工作量,是建立動態聯盟敏捷化供應鏈的關鍵環節。
參考文獻:
[1]錢碧波.本論文由整理提供敏捷虛擬企業建立過程及其關鍵技術研究[D].杭州:浙江大學研究生院,2002.
[2]TowillDR,McCullenP.TheImpactofAgileMa-nufacturingonSupplyChainDynamics[J].TheInternationalJournalofLogisticsManagement,1999,10(1):83-96.
[3]武蒼林.基于ASP的Web數據庫開發[J].微型機與應用,1998(12):28-30.
篇4
關鍵詞:金融創新,金融中介,風險防范
金融創新(FinancialInnovation)理論是在創新理論基礎上發展起來的。之后,西方經濟學界在這一理論框架上進行了補充和延伸。嚴格意義的金融創新是指金融工具的創新,而廣義的金融創新是指金融機構適應經濟發展的需要,創造新的金融市場、金融商品、金融制度、金融機構、金融工具、金融手段及金融調節方式等。
金融創新與銀行角色轉變
過去銀行業務一向偏于靜態與穩定,但受到金融創新的影響,新的金融投資和風險管理策略陸續開發,金融機構也跟著調整其運營模式,不僅借由發行或投資新種金融商品創造收入,也利用新種金融商品從事風險管理。在上世紀30年代經濟危機以前,金融中介機構主要是銀行,而銀行所從事的業務種類也非常有限,除了經營存款、貸款、匯兌等傳統業務外,很少經營其它金融業務,非銀行金融中介機構一直很少。
60年代末,國際資本流動速度的加快對布雷頓森林體系所規定的固定匯率制提出了挑戰,各國政府對外匯市場實行資本控制。這一階段銀行的金融創新目的在于逃避各國的金融控制和資本監管,主要有歐洲貨幣、歐洲債券、平行貸款等。在歐洲貨幣市場建立后,金融創新活動層出不窮,其結果是加強了經濟體對金融體系的深化,在原有的金融體系專業分工的基礎上,加速了非銀行金融中介機構的設置,如保險公司、養老基金、住宅金融機構、財務公司、信用合作社和互助基金等。
70年代,布雷頓森林體系崩潰,各國開始逐漸放松管制,實行有管理的浮動匯率制度。這一階段市場創新活動主要有浮動利率票據、中期票據、可轉讓存單、貨幣遠期交易、浮動利率債券、貨幣市場存款賬戶等,其目的在于防范匯率風險和利率風險。80年代,能源市場供應過剩、債務危機等使得轉移信用風險、改善銀行信貸質量、降低籌資成本成為當務之急。這一階段的主要創新活動有票據發行便利、零息票債券、互換、期權、期貨、遠期利率、協議等。進入90年代,隨著世界經濟區域化和一體化趨勢,各國金融管制大大放松,金融機構為增強資產之流動性,在國際金融市場上融資證券化和資產證券化的趨勢越來越明顯。
隨著金融衍生商品的不斷發展,金融機構的角色從以往單純的間接金融轉變為商品的發行者、商、管理發行者、信托者、增強信用或流動性者、至證券化資產的投資者。例如投資銀行等各種各樣的非銀行金融中介機構在金融創新的過程中發揮橋梁和紐帶作用,它們從事著資本市場的業務,包括證券的發行、承銷與交易,提供企業并購與資產重組、基金管理以及為企業投資融資進行咨詢、顧問等業務,顯然的,為直接融資提供金融服務的正是這些非銀行的金融中介。
因此,商業銀行不僅繼續是貨幣市場、間接融資的主體,在資本市場、直接融資中的作用也在加強,這也使得銀行金融中介和非銀行金融中介的界限變得越來越模糊。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商業銀行正在不斷地改變以往的經營模式,它們一改由原來只經營傳統的存、匯、貸、放,變成經營幾乎無所不包的金融百貨公司。
對創新業務風險管理的必要性
無論是從金融創新的誘因還是從金融創新的應用來看,最直接的體現是在商業銀行的中間業務,即西方所指的表外業務上。中間業務是指商業銀行除傳統的資產業務和負債業務以外,不直接承擔或形成債權債務,不動用或極少動用自身資產,為社會提供的各類金融服務并收取手續費的業務。銀行在辦理這類業務時既不是債務人也不是債權人,而是處于受委托的地位,以中間人的身份進行各項業務活動,它既滿足了經濟社會對商業銀行的需求,又能吸引更多顧客,增加商業銀行的利潤。
從事金融商品創新會為金融機構帶來更多的利潤,但也讓金融機構在承銷和交易過程中承擔了巨大的風險,因此金融機構在從事此些業務時必須了解這些業務的風險,并采取必要的防范措施。由于金融衍生商品的構成相當復雜,創新或復制后金融商品的風險可能與原產品不一樣,不僅受標的資產的報酬率和風險所決定,同一金融商品對發行者和使用者的風險也不同,并且也依這些商品如何被使用而有所分別。
隨著各國對市場利率、外匯管制的放松,企業為了轉移或消除價格風險、信用風險及擺脫政府的金融管制,金融機構創造了種類繁多的新金融工具進行表外融資,金融創新活動愈演愈烈。以目前的金融創新活動而言,主要集中在資產證券化和新型衍生性金融商品開發上。
資產證券化是指將缺乏流動性、但能夠產生穩定的未來現金收入的資產,通過結構性重組,轉變成為資本市場可銷售和流通的金融產品的過程。它是近30年來全球范圍內被廣泛應用的有效融資和投資工具,是衍生證券技術和金融工程技術相結合的產物。資產證券化的好處除了增加發行金融機構流動性外,最大的好處即是將證券化之資產的風險加以分割,移轉給愿意承擔風險的其它投資者。
在金融市場上,有些金融資產是缺乏流動性的,如零售汽車貸款、信用卡應收賬款和住宅貸款等,而有的金融資產是富有流動性的,如證券,投資者可以隨時在證券市場上把證券賣出去。對于銀行來說,為了提高資金的效率,有必要將沒有流動性的資產轉變為具有流動性的證券,資產擔保證券就是在這種情況下產生的。它是以貸款在未來產生的現金流作為擔保發行的證券,通過資產擔保證券,銀行將難以流動的資產轉變為可以流動的證券。
創新業務的有效監管
金融監管與金融創新之間的關系常常是互為因果的。經濟學家凱恩(Kane)認為,嚴格的管制會促使金融機構通過創新金融產品來規避監管,而金融創新又進一步促使監管部門通過制定新的法規來將新產品納入監管范圍,于是又有新一輪的創新。據此也可以認為,管制和創新會形成一個相互推動的過程,嚴格的金融管制實際上是金融創新的一種動力。
國際清算銀行下之巴塞爾銀行監督委員會在1988年7月提出巴塞爾資本協議(BaselCapitalAccord),該資本協議之目的在確保各國銀行持有相同水準的適足資本,創造公平競爭環境,提升以金融機構償債能力為主軸的風險監理標準,進而強化國際金融市場之健全與穩定。自此巴賽爾資本協議的優點廣泛地被認可,成為全球金融業界公認的準則。
惟近幾年來,隨著金融環境瞬息萬變,金融國際化與自由化使得金融業務區隔日漸模糊,在金融創新、科技進步與全球競爭力提升下,銀行除傳統存放款業務外,也積極開發包括衍生性金融商品在內之各項新種業務,以增加收益來源,但伴隨而來經營風險的管理也就日益重要。有鑒于此,巴塞爾銀行監督委員會在巴塞爾新資本協議征求意見稿、廣征十國集團及開發中國家之各方意見、并進行銀行量化影響評估后,于2004年6月定稿“巴塞爾新資本協議”,作為舊版的修正。
與舊版相比較,新資本協議除舊版的信用風險及市場風險外,增加了操作風險之資本計提,即支柱一之最低資本需求,定義銀行資本對風險性資產最低比率仍維持在8%的原則外,將銀行所承受的風險有系統的分為信用風險、市場風險及操作風險,并允許銀行使用本身發展之風險評估模型或使用外部信用評等機構所提供的評等方式。此外,舊資本協議僅承認少數具有高可信度及可辨識等特色之擔保品與保證,而新資本協議為鼓勵銀行妥適運用信用風險沖銷技術以降低信用風險應計提資本,將承認更廣泛之沖銷技術,包括擔保品、保證、凈額結算、信用衍生性商品等,另從事資產證券化業務以降低風險性資產,也能達到降低信用風險之目的。
支柱二是監理審查程序要求監理機關對銀行資本分配技術與是否符合相關標準進行量化及非量化評估。作為支柱三的市場約束要求銀行披露其資本比率計算適用范圍、資本內容、風險評估與信息管理、資本適足比率等四類信息,透過市場紀律來督促銀行穩健經營。通過信息披露的方式提高金融機構的透明度,不但有助于準確評價金融機構的穩健程度和控制系統風險,而且能夠使風險管理較好的金融機構可以享受較低的籌資成本和較高的授信額度,從而有助于整個金融體系的穩定。同時舊資本協議之適用對象為銀行業,而新資本協議延伸至金融集團之控股公司。
巴塞爾新資本協議是大幅提升銀行監理機能的動力,旨在鼓勵銀行改善風險管理系統,而非僅遵守一個狹義的最低資本比率要求。然而,新協定的復雜性、對銀行資本水平的影響與將監理審查程序及市場紀律機能納入基本架構,對監理機關與銀行都將是一大挑戰。概括而言,新版資本協議是銀行提升經營策略的契機,透過正確的衡量與管理風險,塑造出一套健全的公司治理制度,如此銀行將易獲得市場認同、有利股價提高、信用評等升級,并使銀行除現有以資產報酬率及股東權益報酬率衡量整體財務績效外,尚可衡量各項業務的風險調整報酬率,將使績效評估及資本配置更合理化,新資本協議對銀行的運營應會產生重大的附加價值。
參考文獻:
1.巴曙松。金融監管框架的演變趨勢與商業銀行的發展空間[J].當代財金,2004(1)
2.郭子潤。金融創新的金融監管制度分析[J].商業研究,2003(4)
3.李興智。論商業銀行金融創新的動因及途徑[J].金融理論與實踐,2003(2)
4.鄒功達。全球金融衍生產品市場的發展及其啟示[J].國際金融研究,2002(10)
5.朱淑珍。金融創新與金融風險-發展中的兩難[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2
篇5
論文關鍵詞:我國流通服務業自主創新問題研究進展—基于中國期刊全文數據庫的調查
黨的十七大報告明確提出要發展現代服務業,提高服務業比重和水平。現代流通服務業作為現代服務業的重要組成部分,不僅可以帶動現代服務業的發展,而且可以促進國民經濟總體發展,對于社會就業、國民福利及城市發展也有著重大貢獻。[1]改革開放以來,我國流通服務業雖然獲得了巨大發展,但是“還不夠快”,并且流通產業集中度低,流通費用高,流通方式陳舊,商業網點布局不合理,流通企業核心競爭力普遍缺失等一系列問題依然存在。流通服務業發展的滯后,帶來了全局性的不良后果,如制造業資本周轉和經濟節奏放緩,城鄉居民消費受到非收入方面嚴重制約等。[2]尤其是近年來,隨著流通服務業對外開放程度的提高,外資在中國流通領域的加速擴張企業管理論文,已經使缺乏創新能力的本土流通服務業遭遇嚴重威脅,而且容易引發政府調控能力弱化、上游產業失控,導致國家經濟安全等問題。[3]在這樣的背景下,中國流通服務業的發展面臨復雜而嚴峻的形勢,如何實現我國現代流通服務業又好又快發展已經成為關乎國家發展全局的重大戰略問題。黨的十七大高度重視自主創新,為我國現代流通服務業的發展提供了新的思路。但是恰恰當前我國流通服務企業自主創新能力普遍缺失,這和該領域理論研究嚴重滯后有密切關系,已經嚴重制約著流通服務業的可持續發展。提升自主創新能力,已成為我國流通服務業在激烈的競爭環境下生存,打造并保持可持續競爭優勢的唯一砝碼。在這樣的背景下,我們嘗試著對國內學者在流通服務業自主創新領域的研究成果進行歸納總結,并梳理分析其理論脈絡,以便更好的了解該領域研究進展和尚未解決的問題,為流通服務業自主創新的理論研究與實踐發展指明方向。
“自主創新”是我國在特定歷史背景下提出的新概念,路風將“自主創新”界定為一個企業或者一個國家堅持技術學習主導權,并且把發展技術能力作為競爭力或經濟增長動力主要源泉的行為傾向、戰略原則和政策方針,但是他也指出世界上不可能存在“不自主”的創新。[4]事實上,對流通服務業自主創新的研究可以追溯到關于服務業創新的研究上。鑒于國內流通研究領域單純以“自主創新”命名的研究成果非常罕見,我們在研究中將流通服務業及其所包含的四個子行業(零售業、批發業、物流業、餐飲業)創新的研究成果均視為研究對象。
二、研究方法
中國期刊網是我國最大的全文現刊數據庫,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連續動態更新的中國期刊全文數據庫,其收錄的核心期刊對行業的研究現狀很據代表性核心期刊目錄。本文通過以下方式對我國流通服務業自主創新的文獻進行檢索,具體包括:(1)在中國學術期刊網絡出版總庫上,搜索篇名中含有“創新”,同時
摘要中含有“流通”、“零售”、“物流”、“批發”、“餐飲”“飯店”、“酒店”、“商業”、“商店”的文章,期刊年限選擇2000-2009年,來源類別選擇核心期刊。(2)剔除其中的書評、新聞、會議等非學術論文,并且剔除文章核心研究內容不是流通服務業創新的以及部分非代表性的期刊(如《特區經濟》等)上的論文。按以上標準,共得到論文樣本330篇。(3)分別按照三個標準對論文樣本進行分類,即按研究主題進行分類、按年份進行分類、按流通服務業中零售、物流、批發和餐飲四個子行業進行分類。根據以上三種分類,本文從三個視角對流通服務業自主創新研究現狀進行了分析(圖1)。
圖1 分析框架圖
三、文獻回顧與分析
(一) 研究主題分析
以研究主題為標準,我們可以把研究樣本劃分為9個研究主題,分布結果顯示研究最多的是綜合創新,即涉及非單一創新維度的研究,共105篇;其次是流通模式創新,共55篇;再次是組織創新(以業態創新最多)企業管理論文,共40篇。
1. 綜合創新。該部分共105篇文章,涉及流通服務業戰略創新、價值創新或體系創新等許多摘要用時間消滅空間。[7]
2. 組織創新。該部分共40篇文章,很多文章在充分分析我國流通組織存在問題的基礎之上,從不同角度提出了流通組織措施的對策。關于我國流通組織的現狀,主要觀點認為我國流通組織規范化、組織化程度較低;管理手段、管理技術和管理水平落后;增長模式仍屬于粗放型;專業化分工協作水平低,各自盲目發展;流通組織間的競爭仍停留在低水平的過度競爭,且競爭不充分和過度競爭并存。[8]孟鐵和張殿波總結了流通產業組織優化的政策選擇,即堅決打破行業壟斷、部門分割和地區封鎖;制定適度市場壁壘政策;流通產業有效競爭政策;制定跨區域集團化的催化政策,以培育一批現代大型流通企業。[9]關于組織創新研究最多的是業態創新,如李飛認為零售業態的構成要素就是零售營銷中產品、服務、價格、店址、環境和溝通6個組合要素,并在此基礎上設計了零售業態創新的路線圖,6個要素中24個細節維度的組合變化就是零售業態創新的具體內容。[10]此外,還有一些研究涉及了農產品流通組織的創新,如馮邦彥和段晉苑提出通過建立專業運銷合作組織改革現行的生豬流通制度的建議。[11]
3. 流通模式創新。該部分共55篇文章,研究內容比較分散,包括生產模式創新、商業模式創新、物流模式創新和渠道模式創新等,表明我國的流通模式在許多方面還存在著急需解決的問題。如于奎和文啟湘分析了批發商業模式存在的問題,并提出批發商業發展模式創新可以通過推進供應鏈管理模式,積極探索電子商務批發交易,向現代物流中心過渡以及發展規模經濟等途徑來實現。[12]
4. 營銷創新。該部分共29篇文章,主要集中在零售和批發上面,大都從企業營銷手段中存在的具體問題入手,探討了如何創新改進營銷方式。很多學者強調零售企業營銷創新是提高企業競爭力的正確選擇。[13]范增認為營銷創新是連鎖超市在激烈的市場環境下,能持續、穩定的發展的必然選擇,營銷方法的創新應包括綠色營銷,情感營銷和導入CIS推廣形象營銷等方面。[14]
5. 技術創新。該部分共24篇文章,主要研究了技術創新對流通服務業的重要性,如何進行技術創新等。如張宏以產品生命周期理論為基礎,提出了改進的A—U模型,流通產業的升級可以是跳躍式的,發展具有可跨越性的,而這都是由又是由技術創新的跳躍性所決定的。發展我國流通產業應從宏觀層面加強技術創新的政策地位,強化對加快發展現代流通產業的政策支持,積極引導第一、第二產業參與流通技術創新,提高流通企業對流通技術的認知和掌握程度,加強現代信息技術物質基礎建設等角度進行改進。[15]
6. 制度創新。這部分有25篇文章,主要從政府企業管理論文,企業以及社會組織等角度探討了如何健全我國流通市場的制度創新。如文啟湘和趙玻指出流通產業天然就是低進入壁壘產業,要防止流通產業過度進入,今后我國必須加快流通產業進入管制制度創新核心期刊目錄。[16]
7. 觀念創新。該部分共18篇文章,如宋則提出要確保流通產業的先導地位, 充分認識流通和流通創新在市場經濟當中的應有地位和作用。[17]黃國雄認為流通是基礎產業,并從流通觀念的創新理論要點出發,對商業的本質、商業城市建設、商業信譽、商業市場、商業利潤、商業文化等方面進行了系統闡述。[18]
8. 服務創新。這部分共18篇文章,主要研究了我國流通業服務中的不足,并提出了適應新時期流通業服務創新的若干措施。如許彩國和柳思維指出零售企業必須不斷提高服務質量,擴大服務范圍,完善服務設施,更新服務內容,通過服務創新才能實現顧客滿意,培養顧客忠誠。[19]
9. 其他。以上的分類方法并不能涵蓋所有流通創新論文,凡是不能歸入以上類別的學術論文歸入該類,合計共16篇學術論文。
(二) 時間序列分析
為了更好了解最近十年國內學者們在流通創新方面的研究,我們對論文樣本進行了時間序列分析,對總的樣本論文以及不同研究主題的論文分別按時間序列進行了統計分析,以便更好的得出學者們研究重點的變化。
圖2 流通創新論文時間分布圖
從圖2可以看出,近十年里,國內學者在流通創新方面的研究成曲折式上升,在2003、2007年達到兩個峰值。2001年末中國入世之后,外資流通企業進軍中國市場的速度加快,此時的本土流通業迫切的需要創新理論支持,在這樣的背景下,流通創新的研究持續增多,所以考慮到學術成果刊登的滯后性,在2003年流通創新達到一個相對峰值是符合實際的,但是這種研究態勢并未持續。直到2004年底零售業全面對外開放以后,本土流通業面臨外資的威脅和壓力驟然增加到一個更高的程度,這使得通過創新提升競爭力的研究成果應需要而增多,同樣考慮到學術成果刊登的滯后性,所以在2006-2007年間才達到另一個更高的峰值。但是隨后流通創新的成果又出現了下滑的跡象,直到2008年金融危機的爆發,在流通服務業受到沖擊的背景下,自主創新的研究成果才又再度受到關注。總之,流通服務業創新的研究論文數量呈現著波動,這表明學者們在該領域的研究還不夠成熟企業管理論文,并未形成持續穩定的增長局面,同時也表明一直致力于該領域的學者有限,更多只是在某一段時間關注流通服務業創新的發展。
(三)流通服務業各子行業的研究文獻分析
以下我們對流通服務業4個子行業即零售、物流、批發、餐飲的研究現狀進行簡要分析。
1. 零售業創新。零售行業的研究論文有79篇,研究的焦點集中在零售業態創新,服務創新,營銷創新等。值得注意的是,在這些研究中大多數都是研究城市零售創新的,論文樣本中僅有5篇是專門研究農村零售創新的,主要研究了農村零售業的業態創新和營銷創新等。如汪旭暉和徐健從農民消費行為偏好視角對農村零售業態創新模式進行了探究,通過探索農民消費行為得出了新型業態創新模式“農村現代綜合商場”,這種業態與城市大型綜合超市有顯著差異,融合了農村現行傳統業態——雜貨店、集貿市場等的優勢,并且摒棄了這些傳統業態在商品品類少、假冒偽劣商品多、環境臟亂差等方面的缺陷,在零售組合要素各個方面具有典型的農村化特征。[20]張蓓從綠色營銷、體驗營銷、定制營銷、整合營銷和關系營銷等新型營銷方式出發,對農產品超市的營銷方式創新提出了若干建議。[21]
2. 物流業創新。物流行業的論文有106篇,研究內容包括物流服務模式創新,供應鏈創新以及技術創新等。張光明認為物流服務創新模式主要包括跟隨競爭創新、顧客需求主導創新、物流技術創新、物流網絡創新、增值物流服務創新等,各種創新模式具有不同的優劣勢及風險,選擇何種模式取決于企業環境條件及諸多因素的考慮。[22]魏際剛提出物流技術創新涉及經營管理和工具、裝備、設施等領域,物流技術與裝備的發展趨勢是先進性,信息化,多樣性與專業性,標準化與模塊化,系統性與可擴展性,智能性與人性化,綠色化與節能化。[23]總體來講,我國物流也起步較晚,無論在技術還是管理創新方面都還與發達國家有顯著差異,關于這幾方面的研究還很不成熟,多數的設計和建議還都停留在紙面上,這需要我們一方面加大物流現代化的研究,同時也要結合國情逐步健全我國的還很不完善的物流系統。
3. 批發業創新。研究批發業的論文有27篇,具體包括了批發商業態模式的創新及批發市場的創新。如李芬儒研究了中國農村批發商業的業態創新問題,指出由于農村批發業存在著批發網點組織化程度低,批發商業功能萎縮,批發成本過高,流通效率低下等問題,所以農村批發商業業態創新方向應該是產、供、銷一體化,批零一體化企業管理論文,產銷地一體化,批發與物流配送一體化,貿工農一體化等核心期刊目錄。[24]譚本艷和趙曉飛提出了我國農產品批發市場的創新策略,即組建批發商群,擴大農產品批發市場的規模;通過創新模式,實現批發市場間的橫向整合;通過打造龍頭,實現批發市場間的縱向整合。[25]
4. 餐飲業創新。檢索到研究餐飲業創新的文章只有23篇,與其他幾個流通子行業相比,餐飲業創新相對較少,這些論文集中在研究餐飲產品創新和技術創新等方面上。如楊銘鐸對餐飲企業產品創新體系進行了設計,認為餐飲企業產品創新系統可分為菜點創新、服務創新、環境創新三個子系統,各個子系統之間存在著一定的內在聯系。[26]于干千從中國餐飲企業“集體創新動力缺失”的現狀及成因出發,分析了不同餐飲企業對自主創新、模仿創新及合作創新三種技術創新模式的選擇。[27]
四、結論
本文在中國學術期刊網絡出版總庫中,對我國2000-2009年流通服務業創新的學術論文進行了檢索,研究發現可歸納為以下方面:(1)通過研究主題內容分析,發現學者們對現代流通服務業發展的研究已積累了不少成果,但總體來說比較分散,而且大多側重于流通業創新的某一方面,對流通服務業自主創新科學內涵的理解不夠深入,研究主要集中在流通組織創新,流通服務方式創新,流通技術創新以及流通制度創新等有限方面。迄今為止還沒有學者用系統的理論統攬流通服務業自主創新的整個全局,并深入探究現代流通服務業自主創新系統的構成及運作規律,這將成為流通服務業創新研究的重點。(2)通過時間序列分析,可以看到學者們在流通服務業創新的研究論文數量呈現一種上升勢態,有越來越多的學者開始關注流通服務業創新問題。但論文數量并不是一種持續上升,而是折線上升,表明在這一領域的研究還缺乏系統性和連續性,對某一方面問題的研究往往集中在某些時間段,如何全面,系統并且有層次的對流通服務業創新進行研究,是亟待解決的問題。(3)通過對4個子行業的研究,發現學者們對流通服務業各子行業的側重點差異很大,零售和物流領域創新的研究比較多,而批發和餐飲則較少。究其原因在于零售作為商流的終端企業管理論文,是最終實現企業利潤的環節,理所應當的受到更多的關注。物流在節約流通成本中的作用日益凸顯,也得到了人們的不斷關注,其創新研究也涉及到各個方面。而作為零售商背后的批發業,則很容易被人們忽視,從商業發展的趨勢看,多種現代流通組織的出現如工廠實行產銷一體化,零售連鎖公司實行批零一體化等搶占了批發業的經營空間,使許多人質疑批發業存在的價值,批發業的創新也未得到人們的足夠重視。至于餐飲業創新的論文最少,主要是因為高等院校對餐飲相關專業的設置起步較晚,從事餐飲研究的學者非常稀少,以及餐飲企業長期漠視創新所致,但是隨著餐飲業對國民經濟的貢獻越來越大,餐飲業自主創新問題將會越來越被關注。此外,需要特別指出的目前零售業創新的研究集聚在城市零售領域,但是隨著城市零售業在城市競爭日益激烈,可以預見未來會有更多的零售商進軍農村市場,而對于農村零售創新的研究將成為一個熱點問題。
參考文獻
[1]夏春玉.流通概論[M].東北財經大學出版社,2006.
[2]宋則.中國流通創新前沿報告[M]. 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4.
[3]宋則,李蕊.外資在流通業超速擴張值得警覺[J]. 商業經濟與管理,2007,(3).
[4]路風.走向自主創新——尋求中國力量的源泉[M]. 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6.
[5]徐從才,李颋.論流通創新與貿易增長方式轉變[J].商業經濟與管理,2008,(11).
[6]趙振民.價值創新:零售企業發展的戰略選擇[J].商場現代化,2005,(12).
[7]晏宗新.物流體系創新——從行政區域組織到經濟區域組織[J].經濟管理,2001,(11).
[8]宋羽.淺析我國流通產業組織創新[J].商業時代,2007,(8).
[9]孟鐵,張殿波.論我國流通產業組織結構優化與創新[J].經濟縱橫,2008,(9).
[10]李飛.零售業態創新的路線圖研究[J].科學學研究,2006,(24).
[11]馮邦彥,段晉苑.我國農產品流通制度的組織創新研究——豬肉漲價背后的制度經濟學分析[J].學術研究,2008,(8).
[12]于奎,文啟湘.談批發商業的模式創新[J].商業時代,2005,(32).
[13]葉敏,蘭昌賢.我國零售企業營銷創新策略思考[J].江蘇商論,2007,(10).
[14]范增.連鎖超市的營銷創新[J].商場現代化,2006,(1).
[15]張宏.技術創新與我國流通產業的發展[J].中國流通經濟,2009,(9).
[16]文啟湘,趙玻.論我國流通產業進入管制制度創新[J]. 商業經濟與管理,2003,(4).
[17]宋則.新世紀新主題:流通現代化——促進流通創新提高流通效能政策研究[J].商業研究,2003,(9).
[18]黃國雄.流通觀念的創新理論要點[J].商業時代,2008,(28).
[19]許彩國,柳思維.我國零售企業的服務創新淺論[J].中國流通經濟,2004,(4).
[20]汪旭暉,徐健.農村零售業態創新:一個基于東北地區農民消費行為的探索性研究[J] .農業經濟問題,2009,(5).
[21]張蓓.論我國農產品超市的營銷創新[J].經濟縱橫,2007,(7).
[22]張光明.物流服務創新模式研究[J].經濟管理,2006,(18).
[23]魏際剛.物流技術的創新、選擇和演進[J].中國流通經濟,2006,(3).
[24]李芬儒.農村批發商業業態的創新與開拓農村市場[J].商業經濟與管理,2004,(1).
[25]譚本艷,趙曉飛.創新批發市場經營模式提高農副產品流通效率[J].宏觀經濟管理,2009,(11).
篇6
關鍵詞:研究生;創新能力;結構
中圖分類號:G643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3)34-0029-03
研究生既是國家現實創新的有機組成部分,也是國家未來創新體系的主要力量,關系到國家的自主創新能力。研究生教育的質量和水平將直接影響著國家的科技、經濟和社會的發展,是提高綜合國力的重要因素。我國研究生教育成果在國家發展建設中顯示出重要作用,但我國研究生創新能力與國外先進國家相比較存在明顯不足。
一、創新能力
創新能力(creativity)源于拉丁文“creare”,意思為創造、創建、生產和造就。現代漢語詞典將其解釋為“努力創新的思想和表現”。但就其概念而言沒有統一和精確的,國內外學者對創新能力一詞的理解和使用存在差異。現代創新能力研究的倡導者吉爾福特(Guilford)指出創造性思維是個體在創新活動中表現出的創造性,其核心是發散思維,即“從給定的信息中產生信息,從同一來源中產生各種各樣、許許多多的輸出”。費斯特(Feist)則指出創新能力的觀念是“新穎而且適于作為問題解決的方法”。國內學者對創新能力也有多種不同的界定。林崇德認為創新能力是“根據一定目的,運用一切已知信息,產生出某種新穎、獨特、有社會或個人價值的產品的智力品質”。黃希庭認為“創造活動是一種提供獨特的、具有社會價值產物的活動。”多數學者認為創新能力是一種創造產品的能力,這種產品是既新穎又適宜。隨著理論探討和實驗研究的深入,對創新能力的認識有兩個“新穎性”和“適用性”兩個共同要素,斯騰伯格(Sternberg)對創新能力的定義“創新能力一種創造既新穎又適用的產品的能力”得到更多學者的認同。這一定義是根據結果來判定創新能力,判定標準就是具有新穎性和適用性。
二、創新能力的結構
國內學者對于研究生創新能力結構進行了不少研究,創新能力就是在創造性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培養出來的綜合能力。首先是發現問題、提出問題的能力,主要包括敏銳的觀察力、強大的信息搜集能力、果斷的判斷力和準確的表達力;其次是設計和提出解決方案的能力,需要有移植與隱喻、對比與類比能力,具有豐富的想象力和精準的科學預測力;第三是綜合評價能力,提出的問題及其解決方案必須要詳細具體地敘述出來,并加以運用和驗證,這就需要對已提出的方案進行評估,及時反饋評價結果,以期順利解決問題。浙江大學的研究人員將研究生創新能力分為三個層次:一是人格層面的自學能力和前沿把握能力;二是認知層面的科研創新能力和理論構思能力;三是社會層面的人際表達能力、靈活適應社會的組織能力和解決實際工作問題的能力等。創新能力要素是提高創新能力培養水平的核心,由于研究的側重點不同,國內學者對于創新能力的結構也是仁智互見。但歸納起來主要有三種認識:(1)研究生創新能力包括創新的主體能力、基礎能力、通用能力和相關能力。(2)研究生創新能力由學習能力、研究組織能力、人際表達能力、理論構思能力和前沿把握能力構成。(3)研究生創新能力包括學習能力、實踐能力和研究能力。由此可見,當今學術界普遍認為創新能力結構是多因素的,創新能力不單純是智力化特征的能力體現,也包括思維、性格和精神狀態等人格化特征,是一種智力因素與非智力因素集成的綜合素質;在創新能力的結構中,創新思維能力是關鍵,創新智力化能力是基礎,創新人格化能力是動力。因此,研究生創新能力不僅包括創造性思維能力、學習能力和實踐技能等能力,還包括在學習研究過程中逐漸培養完善的基礎知識和經驗、創造性人格和認知風格等潛在的創新能力。
三、提高研究生創新能力的具體措施
根據研究生創新能力的組成結構,培養其創新能力需要從培養的各環節做起,具體包括以下幾方面:
1.注重研究生創新思維能力的培養。創新首先是一種思維創新活動,沒有創新思維的參與,無法創造出優秀的科研成果。研究生是科研創新的主要后備人才,要提高研究生的創新能力首先要促進思維方式轉變。思維方式的轉變需要自己的載體,在研究生培養環節中加入思維方式培養的內容,在教學和科研活動中不斷注入開放性、自由性、社會性、價值性、精確性、敏捷性、求實性和創造性等創新思維的元素,從而實現研究生創新思維的培養和提高。
2.積極發展研究生實踐基地。創新是將科學研究成果轉化為現實生產力的實踐活動,因此提高研究生的創新能力需注重實踐能力的提高。研究生實踐基地不僅給研究生的科研實踐提供場所,還能進一步促進科研項目的成果轉化。所以研究生培養單位需要積極發展研究生實踐基地建設,為研究生創新能力的提高提供更多機會。
3.加快研究生培養機制改革。培養機制改革以提高研究生培養質量為宗旨和目標,核心內容包括明確導師責權、改革招生機制、創新培養模式和構建獎助體系四個部分。培養機制改革以研究生培養中遇到的問題為改革的邏輯起點,通過對研究生培養過程和資源的重新分配,提出相對有效的分配方案,完善研究生培養體系。將招生指標與導師的科研等情況相結合,通過選拔優秀生源和完善獎助體系,實現研究生質量的提高。培養機制改革的措施能否達到提高培養質量的目標,需要有效的評價體系來保障。
4.建立激勵和淘汰機制。質量是研究生教育發展的生命線,建立由政府宏觀指導、高校主動自律和社會團體監督的研究生教育質量保障體制,尤其是建立有效的激勵機制和淘汰機制等制度可以為研究生創新能力培養提供保障,把對研究生的獎助與其實際表現結合起來,設立專門學術獎項對研究生科研項目及成果給予獎勵;在研究生招生、中期考核、論文開題和論文答辯等多環節全程建立淘汰機制,推動研究生教育各項制度的創新和改革,加快彈性學制、完全學分制、導師遴選和質量評價等配套制度的建設。通過激勵機制和淘汰機制的完善,保證研究生培養質量。
5.建設高層次研究生培養學科平臺。研究生培養過程所需要的導師水平、生源質量,科研條件和科研經費基本是圍繞著學科平臺來配套的。高層次的學科平臺能分配到更多的經費、招生指標和各類項目等稀缺的教育資源,這對創建高水平導師隊伍,吸引優質生源具有無可替代的作用。研究生培養只有具備良好的外部環境支持,才能吸引高水平導師和高質量生源,為提高研究生創新能力奠定基礎。
參考文獻:
[1]Feist G J.A structural mode of scientific eminence[J].Psychological Science,1993,4(2):366-371.
[2]Sternberg,Robert J.Handbook of Creativity[M].New York: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8.
[3]黃希庭.心理學導論[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
[4]張武升.教育創新論[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
篇7
論文摘 要:知識經濟時代,企業運行的外部環境發生了極大變化,相應地對企業管理提出了更高、更多的要求。企業內部要求和外部環境的變化必然促使企業管理的管理理念、經營思路、組織機構、管理制度、管理方式方法等方面的創新。因此,對企業管理創新問題進行研究。為企業增強競爭力、推進企業改革提供理論依據和經驗總結,具有重要的理論價值和實踐意義。
1 引言
管理是企業永恒的主題,創新是企業發展的動力。跨入新世紀,我國企業要在全球化的競爭中取得主動,必須注重學習研究國內外管理的新思維和趨勢。在引進吸收符合先進生產力發展需求適應先進文化發展方向的管理研究成果和實際經驗的時候,一定要結合自身發展需要,有選擇地、靈活地、“權變”地加以應用,不斷提高現代化管理水平,以科學發展觀引領管理創新。
2 樹立適應知識經濟發展要求的科學管理觀念
2.1 管理觀念由追求利潤最大化向追求企業可持續成長轉變
把利潤最大化作為管理的唯一主題、最高宗旨,是造成企業過早夭折的根源。在產品、技術、知識等創新速度日益加快的今天,可持續性成為現代企業面臨的一個比管理效率更為重要的課題。企業是一個人造系統,其內部系統是可以改造的,而生生不息的企業管理創新正是企業實現可持續的重要保證。
可持續成長管理觀認為利潤是企業生存和發展的條件,但不是其生存的目的,要科學合理地追求利潤。堅持這種管理觀,在管理中就會注重整體優化。講求系統管理,實行企業系統整體功能優化,注重依靠核心競爭力,不斷提高市場競爭優勢:注重夯實基礎管理,講求管理精細化,實行管理科學化、程序化、規范化、制度化;注重開拓創新,要求在自我否定中發展自我、超越自我。實現變革與穩定并存;注重以人為本,不斷提高員工素質,充分調動員工的積極性,發揮員工的能動作用;注重以誠信為本,對待企業的利益相關者,要講求質量、服務、信譽過硬等等。
2.2 樹立知識是關鍵生產要素的觀念
知識經濟時代,知識己成為決定企業經濟連續增長、報酬遞增的關鍵性要素,產品中蘊含的知識量(知識產權)成為企業競爭中最有利的武器。企業應改變傳統狹隘的重視有形資產,輕視無形資產的觀念,要強化無形資產意識。樹立知識是關鍵生產要素的觀念。
首先,要重視知識要素的開發。在企業中,應當建立和完善研究與開發機構,以便結合經營進行知識創新和知識應用,推進企業的技術、管理創新。其次,注重無形資產的保護和管理,加大無形資產投入。企業應當建立專門的無形資產管理機構,負責無形資產的創新、設計、引進、應用,并設立知識主管,實施對無形資產的分類、評估、投資以及建立知識檔案,為無形資產投資交易和共享創造依據,不斷拓展無形資產的范圍,要注重對知識產權類和流通領域的無形資產的積累和投資,
2.3 樹立人性化管理的觀念
首先重視人的知識化,大幅度增加人力資本投資。把員工的學習素質提高作為企業經營成功的關鍵要素。其次實現知識共享,運用集體的智慧提高企業應變和創新能力。在信息化、知識化管理中,打破傳統企業在分工上的官僚等級制,重新設計企業的價值流程和結構,重新對不同崗位的員工及領導者進行定位。使具有不同教育和文化背景的企業人積極合作。共同享用企業經營管理中的重要信息,達到更多地交流、更多的一致行為,更多的責任和共同的文化,從而實現企業快速發展。要建立能為知識共享和信息交流提供方便的基礎設施。使企業對內對外都能夠實現快速準確的交流,在產品開發、生產和市場銷售之間進行反饋。
3 提升管理主體的創新能力
創新經濟學的鼻祖熊彼特指出,創新的主體是企業家。企業家是最具有創新能力和影響力的人,他們不墨守陳規,不遵循循環流轉的軌道.卻常常創造性地改變這種軌道。目前我國企業管理創新效率不佳與企業家缺乏不無關系,要推動企業管理創新,必須注重企業家隊伍建設,培育造就一個主導管理創新前沿和領導市場競爭潮流的“企業家階層”。
培養具有創新精神的企業家是實現企業管理創新的關鍵。有人指出.企業家活動具有一定程度的公共產品性質。因為其風險由自己承擔,而他們的成功卻往往使全社會受益。因此,國家應該制度化來扶持和鼓勵企業家的創新活動,政府在制度上,應著眼于為企業家提供一個開放、寬松的環境,創造更多的發展機會。
4 建立支持知識運行的企業技術基礎設施
從簡單的知識支持工具到企業信息網絡、通訊設施以及整套的更為復雜的組織軟件和決策支持系統都是必不可少的,數據挖掘和良好的文件管理也很重要。要建立健全公司內外部網絡,使員工方便、快捷地了解全球信息,開闊視野和思路,更好地獲取、運用和創造新知識。
總之,我國企業要在管理上有所創新,應該樹立適應知識經濟發展要求的管理觀念,提升管理主體的創新能力,創建有利于創新的激勵機制,建立學習型組織并營造良好創新環境;建立本土文化,強化知識管理,加快制度創新,我國企業要在新形勢下謀求發展。
參考文獻
篇8
大家好!
感謝公司給我這次競聘上崗的機會,我叫,畢業于學院市場營銷專業。我競聘的崗位是市場中心市場策劃員職位,之所以競聘這個職位,是因為我有以下幾個優勢:
1.市場營銷的學習經歷和近1年的駐外營銷實踐讓我更深刻了解市場和消費者需求。
2.對活動策劃有自己獨特見解,著有論文《電力工業游營銷》闡述電力企業的營銷策劃.《城市營銷新論》舉例淄博市如何塑造城市品牌,闡述自己觀點。《地方乳業如何突圍》從營銷角度分析城市型乳品企業的競爭策略。以上文章中國管理傳播網,中國制造業在線,中國食品網,中國乳品信息網均有收錄與轉載。
3.有一定寫作專長,能快速提煉出產品賣點組織成語言變成消費者能夠理解的語言宣傳出去。
4.自學相關品牌運作技巧,策劃技巧,有一定針對市場策劃的基礎功底。
下面我從4個方面闡述我的觀點
一、對競聘崗位的認識和理解
市場策劃就是產品定位市場定位產品建設,而銷售就是銷售,策劃要結合銷售才能做強,相信我在濰坊市場一年的市場一線工作經歷會給今后市場策劃工作帶來幫助。(附頁:個人總結的濰坊市場乳品企業競爭現狀)我對本職位的理解是主要有以下四個方面:
1、配合制訂銷售公司年度廣告宣傳、產品促銷計劃;廣告宣傳、產品促銷和品牌活動的效果。
2、組織實施社區,商超新產品推廣和活動策劃。
3、協調并解決促銷過程中出現的問題。
4、對消費者及競爭對手研究,制定相應解決方案。
二、對市場中心策劃現狀客觀認識和評價
注重促銷,缺乏消費引導。外地市場品牌宣傳力度不夠,沒有融入本地化的元素,不容易被外地市場消費者心理上接受。個人認為
1、在基地性市場減少促銷力度,以推廣高利潤產品為主,同時利用媒體與地面的推廣工作作好消費引導,引導消費公司優勢產品、酸奶產品等品類上。市場中心制訂策略很好,具體到基層執行層面沒有發揮到很好效果,下一步重點工作應主抓執行力和過程監控。
2、在外地市場品牌知名度不高的情況下,以促銷和消費引導相結合的方式。例如宣傳專家對酸奶的高度評價,聯合國公布的十大健康食品之一,針對性的打擊地方競爭對手的無酸奶領域,滲透挖取對手用戶提升自己奶量。濰坊市場我做過調研,時間4周,通過對12個奶點的試點,酸奶產品主推宣傳,7個奶點酸奶品類4周后酸奶銷量較4周前提升50%。可見差異化推廣能起到很好的效果。
三、工作后目標;計劃、措施,日常管理。
競聘上崗后工作目標是在營銷戰略的指導下,管理控制品類構成,優化推廣結構,增強產品的競爭力,保證新產品順利成長,老產品持續穩定增長。
計劃措施:上崗后通過促銷活動中出現問題,總結經驗,改進現有流程體系,著重做目標的跟進工作,提升執行力。通過制定嚴格的活動過程監控流程,保證各項活動執行到位,效果最大化。
日常管理:通過外出市場調研對新產品開發方向提供依據,協調公司內部關系保證社區,商超活動順利進行。制定策劃,推廣方案配合銷售部宣傳銷售。
四、競聘崗位個人分析
優勢:
1.對市場營銷策劃有很高的熱情,有持續學習的熱情
2.有本公司營銷實戰基礎,了解外地市場現狀和消費者想法
3.重視團隊協作,有一定溝通協調能力
4.善于理性分析,能對市場現狀提出相應解決方案
5.執行力強
劣勢:
1.辦公自動化軟件運用不熟練
2.對數字數據敏感度不夠
3.沒有品牌,策劃,調研方面實戰經驗
4.過于固執己見
篇9
關鍵詞:創新管理 創新經濟 研究體系
創新是科學技術的市場化,作為學術概念,自從熊彼特教授提出以來,引發了世界范圍內廣泛的研究,這其中英國的freeman教授、美國的nelson教授、Hippel教授研究成果比較突出,在世界范圍內對具有廣泛的影響。我國學者對創新問題也進行了大量研究,相對來說研究成果比較豐富研究者主要有:李京文院士(2012)、許慶瑞院士(2010)、傅家驥教授(2001)、周寄中(2011)、陳勁(2012)、雷家(2005)、吳貴生(2010)、柳卸林(2010)、王春法(2008)等。
我國也自有一套獨特的創新研究體系,這其中包括技術經濟、工程經濟、軟科學、科學學等,目前情況下又有創新經濟、創新管理、科技管理、技術管理、科技政策等。目前研究內容比較豐富的在于創新經濟與創新管理,本文對二者之間的區別與聯系進行探討。
創新研究學科體系
創新經濟與創新管理研究比較如表1所示。上述從四個層面五個維度對創新研究領域中的一些容易引起混淆的問題進行了一定程度的剖析,論述主要集中在具體研究方面的區分。如果從更加宏觀的角度,可以認為四個層面既然都是研究科技、創新問題,一定具有聯系,這就涉及到創新學科體系相互之間的關系問題。這個問題的解決應該從更宏觀的方面來看,四個層面之間的區分是什么,相互之間又是怎樣的一種邏輯體系,這就是創新研究的學科體系問題。從以上四個層面相互聯系交叉比較明顯,造成這一特點的原因主要在于四者研究的都是關于科學技術、創新領域的問題,總體來說就是研究科學技術領域的經濟管理問題,包括這些內容的研究開發、實施運行、效果評價,以及在這個過程發生的人的因素的考慮,例如激勵、管理、組織方面的問題。這是造成以上四個主要層面相互聯系的最重要的原因,從這個共同的理論前提出發,能夠大致理出四者之間的邏輯關系。
科學學、軟科學更加偏重學術方面的研究,在研究的過程中更加關注科技哲學、科技史方面的問題,這是這個創新研究的哲學基礎研究。因此考慮底層是學科研究基礎,中部是四者之間的關系,技術經濟、工程經濟和創新經濟、創新管理的研究,二者互有交叉與聯系,而科技管理、技術管理、科技政策可以作為具體研究內容。整個創新研究的學科體系如圖1所示。
圖1分為三個層次,分別是學科基礎,這其中包括哲學、經濟學、歷史學、心理學,筆者主要學科基礎,可能還有其他的學科,其中哲學主要解決科學的認識問題,如何判斷科學本身能夠反映出現實世界,這其中牽涉到理性主義和經驗主義的不同認識問題,前者主要的代表如笛卡爾、萊布尼茨、斯賓諾莎等,后者主要的代表包括洛克、貝克萊、休謨等,這是哲學基礎解決的問題。經濟學解決學科的經濟基礎和經濟方法問題,其中重要的方面包括經濟增長理論、發展經濟學等;歷史學主要給予學科應用中的歷史經驗借鑒和判斷問題,其中最重要的內容包括科技史、人文歷史,特別是經濟史的研究;心理學主要給予學科研究的人的行為解釋的支撐作用。當然這只是主要的考慮方面,創新研究作為綜合交叉學科應該借鑒人類創造的一切有價值的文明成果,這樣才能得到有價值的結論。
中層是主要的學科領域,這在前面已經進行了詳細的論述,四者的共同指向科技與創新問題。筆者認為創新是科技的市場化,創新不僅是科技問題。四者之間相互之間具有聯系,研究成果可以相互借鑒,研究進程可以相互促進。上層是學科動力問題,本文認為最重要的學科動力來源于現實的需要,從前面四個研究領域的歷史中可以看出,現實需要是促進這幾門學科發展的最重要動力。這四個研究領域共同的大力發展開始于改革開放時期,即20世紀的70年代末、80年代初的歷史時期,當時正是我國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轉軌的關鍵時期,波瀾壯闊的歷史和現實需要促進了創新研究的快速發展。
我國目前創新研究的主要熱點問題
(一)基于創新本身相關問題的研究
創新是一個多主體、多層次、多環節、多因素、多類別的復雜系統過程,就多主體來說設計到的創新主體包括個人、企業、產業、國家、社會等不同的主體,與多主體相互耦合交叉的是多層次,比如企業、產業、國家等就是不同的研究層次,創新過程環節眾多,一般包括知識創造、研究開發、生產設計、市場推廣等,最后送達消費者手中,實現一個完整的創新過程,這其中包括復雜的反饋及各環節的交互作用。創新過程的多因素包括不同的影響因素,經過研究發現創新不僅是簡單的設計開發過程,創新包含復雜的人文社會文化以及其他相關因素的影響,其中比較明顯的影響因素有相應的激勵、不同的社會資本體系、主體所處的社會網絡內容等。創新的種類不同,也有眾多的內容,比較突出的有新產品創新、工藝創新、戰略創新、價格體系創新、新產品開發過程的營銷創新等。就這些不同的主體、層次、環節、因素、類別目前國際國內開展了更加深入的研究。
(二)基于社會學研究理論基礎上的創新體系研究
從當前國際和國內的論文研究范圍和研究數量來看,應用社會資本理論和社會網絡理論的創新研究較多。學科交叉成為重要的學術研究現象,其實從本質上來看,學科交叉應該是學術研究的基本特征之一,這主要是因為學術研究的目的就是為了解決現實問題,現實問題的復雜特征決定了現實問題的解決不能簡單只用一門學問能夠完成,因此需要多種學科的交叉。社會學理論在創新研究中的應用就是明顯的例子,其中社會資本理論和社會網絡理論應用的較多。其他用到的社會學理論包括社會交換理論(在創新資源配置中應用)、符號互動理論(在創新交流過程中應用)、社會學習理論(在創新擴散中應用)等。在所有這些理論中,基于網絡理論的應用最多,社會越來越體現出網絡化的特征,特別是互聯網的快速發展,使得網絡化的特征更加明顯,網絡理論中研究的一些基本概念比如規則網絡、小世界、隨機網絡、自相似網絡等都在現實世界中得到了驗證,因此各主體進行創新研究開發過程中需要考慮當前所處的網絡以及在社會網絡中存在的社會資源、社會資本。這是創新研究中網絡理論得到廣泛應用的重要原因。
(三)我國在新產品開發和新工藝設計的研究內容較多
在創新研究所有研究類別中,新產品開發研究數量最多,研究質量較高,新工藝的研究內容居于其次。其主要的原因在于客觀現實的需要,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在創新市場或者在市場經濟過程中的技術路線以引進、消化、吸收、再開發為主,真正的自主創新相應較少,因此市場需要新的產品和新的工藝。表現比較明顯的在電子領域我國代工生產了很多電子產品,也掌握了一定的技術和管理方法與能力,但是設計到高精尖的芯片設計、生產與研發我國一直沒能實現重大突破,而國外已經掌握芯片技術的企業或者相關主體設置層層技術壁壘對我國的研究開發造成了不小的困難,但是,芯片開發一定要掌握,況且這種技術是引進不來的,只能靠自主研發。另外在鋼鐵生產工藝上,目前世界上正在進行非高爐煉鐵的技術研究與開發,并且已經有了可以實行的商品化產品,我國目前處于落后的位置,但是落后的水平不是太多,在此種位置,我國應該努力抓住這次鋼鐵工藝進步的機會,爭取我國鋼鐵技術水平的升級。
結論
第一,從歷史發展可以看出,經濟發展的速度和質量越來越依賴于科學技術的應用以及創新的程度,因此研究科技、創新領域的經濟管理問題對經濟發展,特別是當前我國轉變經濟增長方式、產業結構升級的歷史時期更為迫切。我國的學者和科學家對這一問題也給予了足夠的重視,特別是老一輩的科學家如錢學森、錢三強、李京文、許慶瑞等院士,也做出了有價值的成果,滿足了國民經濟發展的需要。年輕的研究者沿著老一輩開創的道路進行前進,在目前的整個經濟態勢的發展過程中作用也越來越明顯。
第二,創新研究是一門具備明顯綜合交叉特征的學科,因此在研究過程中應該考慮到成思危教授(2000)提到的要具備寬廣扎實的研究基礎,在上述創新研究的學科體系構造中,本文也著重對創新研究涉及到的相關學科特別是哲學進行了論述,這對于創新研究的指導意義重大。
第三,從學科動力來看,創新研究應該更加關注現實需要,走出象牙塔,這樣才能得到更有價值的成果,這不僅是創新研究需要關注的問題,也是其他學科研究應該關注的問題。正如郭重慶院士多次提到的“學者的天職就是透過紛繁蕪雜的事實找出規律,滿足現實需要”,這在創新研究領域表現的更加明顯。
參考文獻:
1.[美]熊彼特.經濟發展理論:對利潤、資本、信貸、利息和經濟周期的探究[M].葉華譯.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9
2.[英]弗里曼.工業創新經濟學[M].華宏勛,華宏慈譯.北京大學出版社,2004
3.[美]尼爾森.國家(地區)創新體系比較分析[M].曾國屏等譯.知識產權出版社,2012
4.[美]希普爾.民主化創新:用戶創新如何提升公司的創新效率[M].陳勁,朱朝暉譯.知識產權出版社,2007
5.李京文.李京文文集:技術經濟研究卷[M].經濟管理出版社,2012
6.許慶瑞.研究、發展與技術創新管理(第2版)[M].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7.傅家驥,仝允桓.工業技術經濟學[M].清華大學出版社,2001
8.周寄中.科學技術創新管理(第2版)[M].經濟科學出版社,2011
9.陳勁.協同創新[M].浙江大學出版社,2012
10.雷家,程源,楊湘玉.技術經濟學的基礎理論與方法[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11.吳貴生.技術引進與自主創新[M].知識產權出版社,2010
12.柳卸林.構建均衡的區域創新體系[M].科學出版社,2010
13.王春法.科技全球化與中國科技發展的戰略選擇[M].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8
14.[法]笛卡爾.談談方法[M].王太慶譯.商務印書館,2009
15.[德]萊布尼茨.人類理智新論[M].陳修齋譯.商務印書館,2002
16.[荷]斯賓諾莎.倫理學[M].賀麟譯.商務印書館,1983
17.[英]洛克.人類理解論[M].關文運譯.商務印書館,1959
18.[英]貝克萊.人類知識原理[M].關文運譯.商務印書館,2010
篇10
現代企業的競爭不僅僅是物質資本的競爭,更是強調人力資本的競爭,一些大型企業樹立的“國際化”目標也恰恰從一個層面說明了企業不僅僅要在物質資本方面做大做強,更要在人力資本方面達到國際化,達到一流水平。
目前,很多大型國企都在講“三控制一規范”,既要求對用工總量進行嚴格控制,同時也強調對人工成本及人工成本的投入產出效率進行管控,以及對收入水平進行監控及調控,這個系統工程將涉及機構體制的改革、規章制度的完善、薪酬激勵的合理化、培訓開發等各個方面。筆者想對通過培訓創新塑造適應企業發展人才這一方面談談自己的一點見解。
抓住培訓開發的要點
要做好培訓工作,我們通常會提出這樣幾個問題:要做哪些培訓?培訓的目標是什么?怎樣實現這些培訓目標?怎樣檢驗目標是否達成?其實,這也是培訓管理過程中的四個要點,即需求分析、培訓規劃、培訓實施和評估反饋。
我們在進行培訓規劃的時候,通常會考慮企業整體的戰略方向,例如,A研究院的戰略方向是 “國際一流的專業研究機構”,這要求他們培訓的方向應該是培養出高素質,高學歷,具有較強創新能力及豐富現場經驗,能夠在國際上有一定發言權的專業科研、技術服務人才。如何實現這樣的目標呢?筆者認為,不妨通過多方面的培訓工作來達成,例如:在職學歷的教育、綜合素質的拓展、創新能力的培養、工作現場的鍛煉、外語學習等等。進而針對這些方面來設計培訓項目,落實相關的培訓課程設計、師資教材的選定、經費保障等方方面面的資源配置工作并開展實施,最后評價培訓實施的效果,以期實現培訓開發的良性循環。
培訓實施過程中的一些方式方法
以上舉例說到幾個培訓工作的重點,現在談談具體的做法,以供大家參考和評論。
校企合作,協同創新
在舉國上下落實“十三五”的重要時刻,從上到下都在探索著未來發展之路,主席曾多次在不同場合強調當今世界的一個共同話題“創新”,足見創新在中國歷史發展的新階段的重要性。同時,在致信祝賀浦江創新論壇在上海開幕時強調,要緊緊抓住“協同創新”的時代脈搏,促進中國深化改革,達到健康穩定發展。同時還強調,在帶領中國經濟社會全面深化改革的過程中必須依托創新行為,無論是制度創新、文化創新,還是科技創新,都必須全面貫徹“協同創新”這個理念。
“協同創新”理念,正是提供給校企雙方一個共同的發展方案,通過“協同創新”將創新資源和要素有效匯聚,充分釋放彼此間“人才、資本、信息、技術”等創新要素的活力實現深度合作。
以校企雙方為核心要素協同互動的網絡創新模式,通過知識創造主體和技術創新主體間的深入合作和資源整合,產生系統疊加的非線性效用。校企雙方發揮各自的能力優勢整合互補資源,實現各方的優勢互補,加速技術推廣應用和產業化,協作開展產業技術創新和科技成果產業化活動。
作為用人單位,不論是企業還是研究機構,應該加快協同創新步伐,打造強強聯合的人才培養模式。借此鼓勵員工開展再教育,不管是本科生、碩士還是博士,我們都希望員工能在工作的過程中發現不足、找到短板,并自覺自愿地接受再教育。同時,在課題研究、資源共享、信息互通、技術互助等方面全面深入合作,形成人才培養的良好通路和平臺,實現企業和員工利益的雙增值。
創新能力培養
創新能力包羅萬象,有管理創新、制度創新、過程創新、成果創新等等,這里分享一下科研技術創新能力的培養,而這點對于一家研究機構來說,更顯得格外重要。
應該說,科研技術的創新,首先是要有勇氣去嘗試,也就是敢于創新,而敢于創新與主管領導的支持,管理部門的認可密不可分。在創新方面應鼓勵員工敢于提出新想法、新思路,管理者也應做到不輕易否決,鼓勵原創。
另一方面,通過學習國外的優秀創新實例,邀請老師講授創新技巧等方法,開發員工的創新潛能。通過一種潛在的創新思維訓練,提高員工舉一反三、融會貫通的能力。
語言能力的提升
要培養在國際上有一定發言權的人才,無疑對語言表達能力提出了一個較高的要求,這就要求人才能在國際會議上自如交流,要能與國外研究機構順利溝通、進行討論,要能在參觀國外廠家、與國外機構合作或提供技術服務過程中較好地使用外語。
對于研究機構來講,員工普遍學歷較高,這個要求看似并不難達到,其實不然。語言的提升是需要良好的基礎和長期的應用才能實現的,而科研機構大多數員工是理工科出身,日常的外語交流也不太多,因此,提升起來也較困難。在這種條件下,一方面要積極鼓勵員工自學,一方面利用企業資源,聘請外部老師授課,并結合員工能力評價,績效考核等方面進行約束和激勵,達到預期培訓效果。
現場鍛煉
人們普遍認為,研究機構的人才不缺高學歷、高素質,缺的是現場的經驗,沒有現場經驗做支撐,搞出的產品就不會被市場認可。
這就要求我們不斷加強理論與實踐結合,科研與現場結合,人才要在現場實踐中鍛煉成長。一方面要加強新入職員工的現場實習,在科研人員較為緊張的前提下,仍然建議把新入職的員工送到一線開展脫產封閉式培訓,從專業知識的強化、必備技能的訓練、規章制度的了解、職業生涯的規劃等各方面開展學習;另一方面,鼓勵員工深入基層現場,無論是博士、碩士,還是博士后,都要到現場上上手,干干活,在技術服務、產品試驗等過程中不斷了解現場。同時鼓勵員工走出國門,服務海外,了解海外現場的需求。
確保培訓順利落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