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恒的瞬間范文

時間:2023-03-31 19:43:31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永恒的瞬間,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晨露,

是否是你調皮的眼睛,

閃亮中夾雜著

一絲狡黠……

你的影子,

仿佛那舞蹈的精靈,

穿梭在那盛開的梔子花間,

帶起片片花瓣,

在空中飛舞著……

想要走近,

把它看清,

他卻害羞的逃避著我的眼睛,

努力的搜尋,

它卻深深的藏進了

那緊閉的花苞!

輕輕靠近,

那散發出來的清香,

靜靜的守候,

守候著花開的那一刻……

期盼著,

期盼在那一刻能夠看到你的身影,

能與你相遇,

哪怕只有那一瞬,

篇2

有人說,人的一生都要經歷很多很多的瞬間,但大多隨著時間的流逝,而逐漸被淡忘。而我說,精彩的瞬間,不管它本身如何短暫,帶給人們的都是永恒的回憶,永久的留戀。12秒91不能不說它是歷史長河中短短的一瞬間,但它卻被劉翔定格在其中,成為永恒。因為在12秒91里,劉翔創造了一個奇跡,改寫了一個神話。

很久以前,中國人倍受欺侮,被稱之為“東亞病夫”,因為中國人經濟落后,國力不強,身單力薄,軟弱可欺。舉世矚目的奧運賽場難得見中國人的影子,更不用說進決賽、得名次了。然而,在第28屆雅典奧運會上,一個名不見經傳的小伙子取得了男子110為欄的冠軍,它不是不可一世的白色人種,也不是桀驁不馴的黑色人種,它來自亞洲,來自中國,是中國的劉翔!

在很多人的頭腦中,也許還都“儲存”著這樣的畫面:劉翔快速敏捷地跨越了一個又一個欄桿,以絕對的優勢沖過了終點線……那一刻,奧運場上沸騰了,中國沸騰了,世界沸騰了。劉翔以他精彩的表現向全世界證明了他的實力,證明了全中國的實力!他飛起來了,就象他的名字一樣,在田徑跑道上飛起來,一直飛到了冠軍的領獎臺上,奏響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歌。當看著五星紅旗在奧運賽場上冉冉升起,13億中國人無不為之驕傲與自豪。

12秒91,這似乎是個很平常的數字,1個小時里有多少個12秒91,1天中有多少個12秒91,而這小小的數字卻在那一刻顯得格外偉大,它讓世界人民記住了劉翔,記住了中國,感受了中國正以奧運“更高、更快、更強”的精神在發展,在壯大!12秒91,多么短暫的數字,為了這一天,無數的中國的人期待了幾十年,上百年,它是一個神話,因為產生在那片充滿神話的土地上,它也是一個歷史,因為記載了中國體育的輝煌,它更是一種精神,代表了中國人民自強不息,百折不撓。

誰說歷史總會被沖淡,誰說精彩的只是瞬間。中國的劉翔為中國光大了奧運的精神,振奮了中國人民士氣,這種精神和士氣必將激勵一代又一代的中國人,跨越一個又一個的“欄桿”,一次再一次地最先沖過終點線!

篇3

關鍵詞:巴比松畫派;現實主義;農民;宗教色彩

當今世界,在浩如煙海的博物館中,盧浮宮猶如一座巨大的文化寶庫,將人類精神文明世界中最綺麗的藝術臻品,最華美的文化瑰寶珍藏其中。在這里,每一件都是令人嘆為觀止、拍案叫絕的文化薈萃。可以說每一件藝術品,都是一種象征。它們所散發出的美除了視覺上的沖擊力,更重要的則是被藝術家們賦予了靈動的生命力,抑或各種各樣的精神意義。

現存于巴黎盧浮宮內的繪畫作品《晚鐘》掀開了法國近代美術史冊中輝煌的一頁。提到法國近代美術史,不能忘記的是巴比松畫派的代表人物:讓?弗朗索瓦?米勒JeanFrancois Millet(1814~1875年),他可以說是法國近代史上最受農民歡迎及愛戴的藝術家。羅曼.羅蘭曾經說過:“近代有兩大藝術巨匠,一位是貝多芬,一位是米勒。”他出生貧窮,從小生活在鄉村,這讓他從童年開始就具有一種對大自然特殊的領悟力,在祖母的影響下,他又有著很深的。這樣一個熱愛土地、熱愛鄉村、熱愛藝術的天才就蘊育而生,對自然的領悟力也讓他后期的作品具有一種大自然的美感,他的許多作品都將法國農民的形象生動地刻畫出來,貧窮加上出自于農民世家使得他更能理解與體會農民的生活以及農民內心世界的煩悶苦惱。他十分熱衷于通過自己的畫筆來真實再現法國農民們的生活環境和心靈世界,他曾對自己提出的任務是“表現誠實的人性”和“勞動的偉大史詩”,同時他也創造出了許多以農民生活為題材的繪畫作品,被我們所熟知的就有《牧羊女與群羊》、《拾穗者》、《播種者》在他的這些作品中,較有代表性的則是在1850年創造的《晚鐘》。它與《拾穗者》和《播種者》被世人稱為不朽的三大作品。這幅具有濃厚寫實、現實主義風格的作品也可以說是米勒最著名的作品之一,作品以真實農民生活中的細節為題材,表達了對現實生活的熱愛,對未來生活的美好希望及對農民的贊美。

米勒是一名操控光影與色彩的天才,他的畫沒有文字,色彩便是他的語言,不同的色彩被賦予了不同的情感基調,他無需多言,色彩便能替他講述一個又一個的故事。與浪漫主義相反,米勒的作品去除了表面的浮華,帶給觀賞者一種返璞歸真的恬靜散淡。遠觀《晚鐘》整個畫面,顏色以黃灰色調為主,這也是米勒在他所有作品中最常用的色調,諸如《拾穗者》都使用了同樣的處理方法。這樣的色彩描述的是真實的鄉村景象。在印象派畫中,畫中的內容往往不是真實存在的,通常都會經過作者主觀地處理,避免深色的出現,讓整個畫面看上去明亮活潑,具有鮮明的個性色彩。而不同于印象派風格,晚鐘則是真實地再現,沒有一絲夸張的色彩,也沒有浮華的修飾,卻仍然帶有一種別樣的美感,純樸、細致而又沉穩莊重。暖色調的畫面給人以一種溫暖寧靜之感。仿佛自己就已置身與悠遠自然的鄉間。畫面由一片寬闊無邊的田野展開,在田野的遠處則是隱隱約約的鐘樓,冷色調的鐘樓在暖黃色調的襯托下顯得微弱卻又引人注目。讓人仔細看過后便會明白,“晚鐘”鐘聲的來源。天空是十分厚重的昏黃感,夕陽處的暖色與畫面右邊的冷色調形成了對比并且又相互輝映,將黃昏的天空描繪的十分細致,環境色的處理亦十分得當。將畫面拉近,我們可以看到一對剛剛耕作完畢的農民夫婦,年輕的婦女身體直挺得站立著,低著頭,雙手緊緊合在胸前,在面對著夕陽的方向聽著遠處教堂傳來若隱若現的鐘聲虔誠而又莊重地禱告著。而站在一旁的農夫背對著光線直立的低垂著頭,將頭上的帽子取下放在胸口,似乎也在默默祈禱著什么,顯得謙卑而又真誠。人物簡單的幾個動作顯得十分神圣。日落時分,辛勤勞作的他們此時應是疲憊不堪的,卻在聽到教堂的鐘聲的時候如此神圣地禱告著,在畫面中仿佛我們再也看不到疲憊與辛苦了,取而代之的是一種祥和寧靜的氛圍。再把視角放在他們使用的生產農具上,左側的土地上平穩的躺著一個挖馬鈴薯的鐵叉,兩個人中間是破舊的菜籃子,右側有一輛小巧簡陋的推車,再加上兩人身著臟亂的衣裳,以及作者特意用深暗的色調,可以深刻的突現法國農民的生活條件的艱難辛苦,和農民對命運的隨遇而安,同時也寄托了作者對農民生活境遇的無限同情和感慨。

通過兩個人物一系列的身體語言都體現了農民對于宗教有強烈的情感,這又使這幅名畫具有凝重圣潔的宗教氣氛,這嚴肅莊重令人敬畏的宿命色彩,和安貧樂道的基督教徒形象,給了人們一種身臨其境的感覺,就仿佛自己也站在了畫中,也聽到了遠方傳來的那若有若無的鐘聲,也站在那里虔誠的祈禱,對未來抱有美好的想象。仔細觀察人物周圍的用色,便可知道作者在人物身上的色彩處理可謂是獨具匠心。畫面中的人物用了比較深暗的顏色來繪畫,給人一種頹廢絕望的感覺,但是人物側臉和身體的輪廓上又被柔和地撒上了溫暖的陽光,似乎又預示著希望的到來,同時運用較亮的顏色來描繪天空中的太陽和云朵,這樣的描繪方法和色調使人很容易聯想到法國農民身上的那種孤立無助,逆來順受,無依無靠的內心世界。整個畫面都是非常凝重的,但是在夕陽的地方,作者運用了一些鮮亮的色彩來描繪天空中的太陽與云朵,這樣的處理仿佛一盞明燈,將這幅看上去缺少生氣的畫面瞬間點亮,讓這幅畫賦予了全新的生命力,讓觀賞者仿佛瞬間就領悟到了這幅畫的真諦:法國的農民每天都是帶著希望而勞作,天空中的曙光仿佛一盞希望之燈照耀著它們,指引著他們,告訴他們終有一天心中的愿景會變成現實,他們通過自己辛勤的勞動與努力,終有一天會脫離命運的掌控,擺脫貧困艱苦、終日操勞的生活,真正主宰自己的生活。

有文獻曾說過《晚鐘》是最能顯示米勒審美傾向、思想感情、藝術風格的代表作品。大自然的寂靜,心靈的安寧,人性的美好,苦難的容忍,平凡的高大似乎都融入在了田地和即將彌漫的晚霧中。在構圖的設計上,米勒有著無懈可擊的設計,精巧而又細密。曾經有人試圖把小推車、籃子和鋤頭變換一下原有的位置,結果都達不到原畫中的藝術效果。《晚鐘》原本已被人購買,后來法國政府竟以高達75萬法郎的高價購回,足以可見這幅世界名畫的藝術價值和歷史價值。米勒曾經說過:“每一條線、每一筆都有自己的思想。必須要學會觀察自己所要畫的東西。藝術家應該準確地畫出所要表達的思想。”在《晚鐘》中,我們可以看到米勒做到了,他將每一根線條、每一抹色彩都賦予了思想感情,偷過這些線條與色彩,我們能看到他所要表達的思想展現地淋漓盡致。他把簡單的生活化為了不平凡的藝術,又在不平凡的藝術中表現了人與人賴以生存的土地。

參考文獻:

篇4

關鍵詞: 萊辛 《拉奧孔》 美學 群雕

1.引言

萊辛(Gotthold Ephraim Lessing,1729—1781年)是德國啟蒙運動時期的思想家、文藝批評家、劇作家,德國古典現實主義的奠基者,德國啟蒙運動的杰出代表,歌德和席勒的直接的先驅。別林斯基談到德國民族文學的誕生時說道:“德國文學的革命不是由一個偉大詩人開始,而是由一位智慧而剛毅的批評家萊辛來完成的。”這句話說明了萊辛在德國文學史上占有極為重要的歷史地位。1766年,萊辛發表了他的代表作《拉奧孔》(Laokoon),他通過比較雕塑“拉奧孔”和史詩中的“拉奧孔”的不同,深入細致地提出關于詩的特殊規律的思想,關于詩的規律與其他藝術規律相區別的思想。這對當時的德國有深刻的革命意義,并成為后來文學上現實主義美學的最重要的組成部分,為19世紀進步的現實主義文學的繁榮起了重要的促進作用。在科技高度發達、審美藝術百家爭鳴的今天來重新審視這部美學巨著有深刻的意義。

2.萊辛《拉奧孔》的基本觀點

萊辛的《拉奧孔》論證了詩和造型藝術的區別和界限,闡述了各類藝術的共同規律性和特殊性。

萊辛認為,一切藝術皆是現實的再現和反映,這是藝術的共同規律。只是繪畫、雕刻以色彩、線條為媒介,訴諸視覺,其擅長的題材是并列于空間中的全部或部分“物體及其屬性”,其特有的效果就在于描繪完成了的人物性格及其特征;詩以語言、聲音為媒介,訴諸聽覺,其擅長的題材是持續于時間中的全部或部分“事物的運動”,其特有的效果則是展示性格的變化與矛盾和動作的過程。他還討論了空間藝術的繪畫、雕刻和時間藝術的詩是可以突破各自的界限而相互補充。繪畫和雕刻可寓動于靜,選擇物體在其運動中最富于暗示性的一刻,使觀者想象這物體在過去和未來的狀態。詩可化靜為動,賦予物體的某一部分或屬性以生動如畫的感性形象。萊辛看到了文藝的共同要求,就是賦予描寫對象以生動的、豐富的具體形象。就各類藝術所表現的美學理想看,“表達物體美是繪畫的使命”,美是造型藝術的最高法律;詩則不然,它所模仿的對象不限于美,丑、悲、喜、崇高與滑稽皆可入詩。[1]

3.萊辛《拉奧孔》的歷史意義、地位和作用

萊辛的《拉奧孔》誕生以來,一直受人關注,對它的評價也是見仁見智。

朱光潛認為:“《拉奧孔》這部美學著作不但是德國古典美學發展中的一座紀念坊,也是啟蒙運動的反封建反教會斗爭中的一個強有力的武器。這部著作涉及了當時德國文化界一些爭論激烈的根本性的問題,它的聯系很廣泛,而它的內容也很豐富深刻。”[2]

歌德說:“這部著作把我們從一種可憐的觀看領域引到思想自由的原野。這樣久被曲解的一句話‘詩猶如畫’忽然被清除了,造型藝術和語言藝術的區分明晰了,兩種藝術的頂點從此分開了,雖然它們的基礎非常接近……這種美好的思想,猶如閃電一樣,照亮了我們,一切到現在為止還在起指導作用的批評都像是穿舊了的上衣一樣被拋棄了。”[3]

《拉奧孔》對美學的主要貢獻不僅僅在于一些個別論點,還在于對德國古典美學發展的推動力。《拉奧孔》一出版,立即引起德國學術界的普遍的重視和熱烈的討論。對《拉奧孔》給予高度關注的還有席勒、黑格爾、馬克思等世界一流的文學家、哲學家和思想家。

4.萊辛《拉奧孔》的局限性

萊辛的《拉奧孔》的理論貢獻是多方面的,但是也存在一些局限性。朱光潛指出,在《拉奧孔》中,萊辛仿佛把文藝看成一種獨立的而且孤立的自然現象,與社會基礎并無直接的關聯。

萊辛的這本著作副標題為“論詩與畫的界限”,但他卻主要分析的是雕塑,以它代替了對畫的分析。雕塑同繪畫同是空間里的造型藝術,本可相通,但雕塑是在一個三維的空間里表現型,繪畫是在一個平面的二度空間里表現型,這之間還是有很大的差距的。

萊辛美學思想的另一個弱點是它缺乏辯證思維。萊辛一方面承認,現代畫已經能夠模仿自然的一切,美的事物只不過是自然中極少的一部分,但是另一方面他為了維護“美”這一所謂的“藝術的最高原則”,而把形象丑排斥在繪畫題材的范圍之外。這顯然是自相矛盾的。

5.結語

《拉奧孔》對詩學、文學和美學的發展具有的革命性的意義,在當今仍具有重要的意義和價值。今人在學習、研究和探討萊辛的《拉奧孔》及其美學思想時應該運用馬克思的辯證唯物主義思想,實事求是、客觀正確地去審視和評價。

參考文獻:

[1]張瀟月.淺析萊辛美學名著·拉奧孔[J].四川文化產業職業學院學報,2008,(4):24.

[2]萊辛著.朱光潛譯.萊奧孔[M].人民文學出版社,1979.

篇5

“你在橋上看風景,看風景的人在樓上看你。”卞之琳的筆下,兩個陌生人在不經意間,組成了一幅浪漫的畫面,美得剛剛好。

安謐靜美的春日午后,我在陽光里走過,懷抱席慕蓉的詩集,感覺心很安定。公園的小路上鋪著婆娑的樹影和斑駁的陽光。“在芬芳的笑靨之后,誰人知我蓮的心事?”邂逅一對夫婦,約摸五十歲光景,男子背著一個細細碎花包,女子打了一把粉色傘,從男子衣著和黝黑膚色看來,似是農人,卻絲毫不影響他們享受春光的心情。走了一會兒,他們會不約而同地回過頭,觀賞身后的游人,滿臉幸福的模樣。為了不被發現,我忙扭過頭裝作看湖光波影,心卻不由自主地停留在他們身上。兩人似是靦腆地笑了,很溫和很滿足的笑,使身邊的一株紅桃都陶醉了。我忽然憶起一句:你若安好,便是晴天。浪漫,不是給你一句空泛的承諾,而是牽著你的手,一起走過每一個日子。公園里的一個瞬間,讓“執子之手,與子偕老”充盈浪漫的美,溫暖了我的心。

“如何讓你遇見我,在我最美麗的時刻,佛于是把我化作一棵樹,長在你必經的路旁,陽光下慎重地開滿了花,朵朵都是我前世的盼望。”于是我停留在一棵玉蘭樹下,久久不愿離去。我輕輕地仰望著你,端詳著雪白的花。我曾經在冰寒料峭時也這樣仰望過你,輕聲問著,你什么時候綻放?你便在等待中美麗著,在凌霜里堅強著。然后在等待之后,我們相逢在一個晴美的早晨。為了這短暫的七天,我們甘愿等待一整個冬季,甚至更久。那么我想,我們的相逢,一定就叫浪漫了。一陣微風過后,溫白如玉的花瓣在空中飄零,我立于紛紛花雨之中,感念你前世的盼望,讓我們今生得有如此浪漫的邂逅,是屬于一個女孩與一棵開花的樹。

曾以為浪漫離我們很遙遠,不能觸摸。其實,它一直等待著我們,在我們必經的路上,或迂回于我們心田。我們所要做的,僅僅是放慢匆忙的腳步,用心去體會。

篇6

凌楓他比我大三個月,也和我一樣讀六年級,而且是和我一個班。他擔任班上的副班長,經常幫助同學,很受同學們的喜愛。每天早晨,媽媽都目送我和他一起出門、上學。而且老愛嘮叨這么一句話:楓兒,要照顧好妹妹啊,過馬路要小心……我聽的耳朵都快起繭了,雖然嘴上答應著要聽哥哥的話。而心里卻想著:媽,你當我凌雪是幾歲呀,這么大了還不會自己上學?我都上六年級了呀!再說,凌楓他……他算我哪門的哥哥!

這天,一切又如往常一樣,我和凌楓一起去上學。在路上我故意把石頭往他腳上踢,但他處處遷就我。吃完早飯正要過馬路時,我因為任性,所以一個人走在前面。走著走著,一輛的士迎面開來……在那一瞬間,我突然意識到電視里的車禍將會在我的身上發生。天哪!我絕望地閉上了眼睛。就在這時,我分明感到有人擋在我的面前……在路人的尖叫中,我暈了過去……

當我醒來時,我發現自己躺在病床上,爸爸媽媽正在我的床邊看見我醒了,他們欣喜萬分。正當我準備坐起來時,我突然意識到了什么,問媽媽:“凌楓呢?他在哪?他好像被車撞了……”我還沒說完,媽媽就哭了起來:“你哥哥他……他為了救你……被車撞了,現在在急救室里……”我聽了,發瘋似的朝急救室奔去,正好看見醫生滿面愁云地從急救室里出來,還議論著什么……頓時,我明白了:凌楓,他已經永遠離我們而去了,他走了,再也不回來了。一瞬間,我淚如泉涌……

后來,在我整理凌楓的遺物時,發現了一個小本子。打開一看,上面寫著三個強有力的大字:領養證。看到了它,我深深的愧疚;十多年來,就是因為他,我才瞧不起凌楓,使他在去世時還沒聽到一聲真誠的:“哥哥”!可在我的冷眼相對下,他卻顯的那么寬容。這十幾年來,他每天都對我那么好,甚至用自己的生命來救我……可是如今,這份可貴的兄妹之情又何去何從?

在接下來的日子里,我刻苦讀書,考上了省級重點中學。我想;如果一切可以重來,我會珍惜著那瞬間的永恒,并叫凌楓一聲:哥……可是,我知道,這只是一個幻想,是永遠不可能的了。

篇7

年少時,永恒是個美麗的字眼:象征著牛郎與織女遙望星河的無奈,代表著焦仲卿與劉蘭芝愛情的忠渝,詮釋著梁山伯與祝英臺雙雙化蝶而去的凄美……

然而,當時間把我的幼稚風化,當生活向我打開它的另一幅畫卷,不知不覺中漸漸明白,其實這個世界上還有一種瞬間叫做永恒,在那瞬間的愛里沉淀出的是一份永恒的美麗。

(一)

父愛如山,母愛如水,山水環繞是再溫馨不過的港灣。一直以來,我都在做著一個任性的孩子,心安理得的享受著父母的疼愛,并把他們的付出當成了理所當然.所以我才會不小心地忽略了太多的瞬間,太多的怎么能夠忘記?回家時父母忙碌的身影穿梭在廚房,臉上寫滿著溫馨和愛意;溫習功課時隔壁房間里的電視幾乎被調成了靜音;離家時村頭的那個身影被依稀拉的好長好長,也把那份思念扯的好遠好遠……

無數個愛的瞬間被定格成一道永恒的風景,攜帶著這些溫暖,我在愛的路上且行且珍惜。

(二)

記憶中一直存放著對一位老師的敬意,只因他留給我一個永恒的瞬間,一個瞬間的永恒。于是,那個永恒的微笑沉淀出的美麗便一直珍藏在記憶里刻骨銘心。

學生時代,無意中犯了一個小小的錯誤,正當我惶惶然不知所措的時候,那位老師一個寬容的微笑傳遞過來,剎那間便驅散了我所有的擔心和疑慮。

篇8

虹看到弧形的石橋,向她說:“我大地上的姐妹,你的生命比我長久。”石橋回答:“你那么美,你在人們的記憶中必然是永恒的。”

不錯,彩虹的生命沒有石橋長久,石橋也的確沒有彩虹的美麗。但是,我認為橋與彩虹的看法都是片面的。石橋固然不美,但它長久地穩固地架于兩岸之上,默默地把彼此溝通,這是它生命的價值;彩虹的存在固然只是雨過天晴的瞬間,但它那瞬間的美麗卻給人們留下了永久的回憶。

這同樣生命,生命是有限的,人生之途不過幾十年的道路,我們無法奉獻自己的一切,幾十年默默的奉獻可以換得一種永恒;一次轟轟烈烈的壯舉,一次瞬間美好的展現,也可以說生命是永恒的,所以,生命的價值不在于生命的本身,而在于奉獻。只要有所奉獻,不管是長久的默默無聞的奉獻,還是在瞬間發出燦爛的光華,這樣的生命都是永恒的。

享受生命的價值在于奉獻--或如石橋長久地默默付出,或如彩虹展現瞬間的美好--只要你奉獻。

2008年8月30日

篇9

我們在前一個路口相遇

無份

我們于下一個路口相分

有緣無份

我們組終檫肩而過

彼此從對方的世界里錯開

你沒有接受

我沒有包納

曾經狂妄

追求極限的永恒

妄想的

只剩下瞬間

瞬間的

下一刻便成了回憶

回憶的

或許才是永恒的吧!

瞬間的有緣無份

篇10

不需要人群觀賞,不需要蜂圍蝶擁,她就那樣輕盈地展開自己柔嫩精致的手臂,靜靜地開放,默默地獻出自己生命中所有的芳香和色彩。只有清風知曉她的美麗,為她歌唱。短短幾分鐘后,曇花便到了生命的盡頭,枯萎凋落。可是,就在那短短的一瞬,在她期待和積聚了許久之后,曇花怡然自得地綻放她那絢麗的青春,享受自己的美麗和生命。沒有陽光,但她有心靈之光,照耀著自己;沒有歡樂,但她仍自得其樂,快樂地綻放!花朵兒轉眼間“零落成泥碾作塵”,但是曇花開過了,看過了,美麗過了,充實了自己原本短暫的生命。從此,人們記住了曇花,記住了曇花開放時那美麗的一瞬!?

短暫的生命,卻美到極致。?

世界上最迷人、最神秘的微笑,應該數達·芬奇的《蒙娜麗莎》吧!當蒙娜麗莎在落坐的那一瞬間露出這若有若無、似真似虛的微笑時,達·芬奇敏銳的眼睛捕捉到了這精彩的一瞬。他輕展畫夾,目光隨著畫紙上滿蘸著顏料的畫筆而移動,于是,一幅驚天動地之作在達·芬奇的畫筆下誕生了。《蒙娜麗莎》也就成了稀世之寶,世界上的報刊、雜志都登出了這幅偉大的作品,人們的口中也總是談論著蒙娜麗莎那神秘的微笑。?

輝煌的一瞬,偉大的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