狼三則翻譯范文

時間:2023-04-10 02:46:17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狼三則翻譯,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狼三則翻譯

篇1

[關鍵詞]目的論; 《喜羊羊與灰太狼》;動畫電影; 字幕翻譯

自《喜羊羊與灰太狼》播出以來,這部國產動畫劇的累積數量已突破了800余集,創造了國產片的紀錄。自2009年以來,由原創動力出品了一系列《喜羊羊與灰太狼》動畫電影:《牛氣沖天》《虎虎聲威》《兔年頂呱呱》《開心闖龍年》《喜氣羊羊過蛇年》以及《我愛灰太狼》。票房從第一部的9 000萬漲到去年的16億元,前四部影片票房超過5億,市場成績相當驕人。2013年1月24日上映的《喜氣羊羊過蛇年》票房也已經近5 000萬,繼續領跑國產動畫電影。此外,原創動力與美國迪斯尼公司建立合作伙伴關系,就著名卡通品牌“喜羊羊與灰太狼”的消費產品全球授權業務簽署了商業合作協定。2012年3月1日起在迪斯尼頻道以及46個國家和地區包括韓國、澳大利亞、新西蘭、印度、新加坡、馬來西亞、泰國、香港、澳門、臺灣及其他東南亞地區播放共100集《喜羊羊與灰太狼》,該劇被翻譯成超過20種不同語言,其中單在印度已有4種方言版本。[1]中國本土的“喜羊羊與灰太狼”真可謂走出了國門,走向了世界。本文擬從目的論角度,從目的論三原則探討《喜羊羊與灰太狼》系列電影中的字幕翻譯,希望能夠為走出國門的電影,尤其是中國動畫電影的字幕翻譯提供新的視角,也期待更多學者和有識之士關注字幕翻譯這個新興的翻譯領域。

一、目的論概述

翻譯目的論,是德國功能派翻譯理論中最重要的理論。[2]這一理論由德國語言學家凱瑟林娜?賴斯、漢斯?弗米爾、賈斯塔?赫茲?曼塔利和克里斯蒂安?諾德在20 世紀70 年代創立并發展形成。當時正值對等論及語言學派盛行之時,目的論擺脫了對等理論的束縛,獨樹一幟地將翻譯納入跨文化交際的理論框架之中。

翻譯目的論是對傳統翻譯理論的重大突破和補充,為翻譯理論和實踐研究開辟了一個新的視角。 該理論認為翻譯是有明確的目的和意圖的,是譯者以原文文本為基礎的跨文化的交際活動。根據翻譯目的論,翻譯應遵循目的法則、連貫法則和忠誠法則,這是功能派翻譯理論的支柱[3]: (1)目的法則,這是翻譯目的論的首要法則。其核心內容為:在整個翻譯過程中,翻譯方法和翻譯策略的選擇,都應由翻譯行為所需要達到的目的來決定。[4](2)連貫法則,指的是譯文必須符合語內連貫的標準。即譯文必須能讓讀者理解,并在目的語文化以及使用譯文的交際環境中具有意義。(3)忠誠法則,指原、譯文間應該存在語際連貫一致。這類似于通常所說的忠實于原文,而忠實的程度和形式則由譯文目的和譯者對原文的理解決定。

二、動畫電影字幕翻譯的特點

字幕用來指翻譯電影、電視等大眾音像交際類型時使用的兩種方式轉換的術語,字幕可以是語際間的,也可以是語內的。[3]本文的字幕翻譯指的是語際間的,指的是在保留影視原聲的情況下,將原語譯為目的語疊印在屏幕下方的文字。[5]我國著名翻譯家錢紹昌曾經說過影視翻譯兼具一般文學語言要素特點,也同時具有自身的瞬間性、綜合性、通俗性等特點。而作為電影殊的一種形式,動畫電影的字幕翻譯又是兒童文學和動畫電影的結合體,除了具備一般字幕翻譯特點外,還具備其自身特殊的翻譯特點。

1.語言通俗,符合兒童的認知。電影是大眾傳媒之一,兒童受眾是電影觀眾里不可忽視的一個群體。字幕翻譯不僅要考慮大眾的通俗化,更要考慮兒童的認知能力。根據我國九年義務教育全日制小學語文教學大綱的規定,四年級兒童將認識常用漢字2 500個左右,而國外兒童在12歲左右也能掌握5 000個單詞;基于此水平,兒童動畫電影的翻譯應在語言選詞上通俗易懂,滿足兒童的認知能力水平。如果譯出過多晦澀難懂的信息,也會對最終的票房產生巨大的影響。

2.用詞簡潔,遵守時空限制。字幕要受到時間與空間的限制,通常停留時間只是兩三秒,字數不超過兩行。要在短暫的時間里抓住兒童觀眾的注意力,翻譯時不僅要避免拖泥帶水的復雜長句,更重要的是運用簡潔直白的符合兒童語言表達習慣的語句,去吸引他們本來就不太長的注意力。

3.緊扣劇情,把握文化差異。奈達認為:要真正出色地做好翻譯工作,掌握兩種文化比掌握兩種語言更為重要,因為詞語只有運用在特定的文化中才具有意義。[6]電影是一種文化產物,它反映了一個國家的思維方式、風俗習慣和文化價值觀。[7]字幕翻譯過程中譯者應該緊緊圍繞劇情的發展去突出人物的性格特點,更應該注重文化間的差異,用合適的語言把他們呈現給異域讀者。

三、目的論視角下的《喜羊羊與灰太狼》電影字幕翻譯

目的論對電影臺詞的翻譯具有一定的指導價值,尤其是 “目的法則”“連貫法則”和“忠誠法則”更是翻譯策略選擇的根本宗旨,無論是增譯、刪減、歸化和異化等方法,都是該法則的具體應用,以《喜羊羊和灰太狼》電影為例:

1.片名及人物的翻譯。首先讓我們來看看《喜羊羊與灰太狼》系列電影中的片名與主要人物的翻譯:

《牛氣沖天》Super Adventure

《虎虎生威》Desert Trek:the Adventure of the Lost Totem

《兔年頂呱呱》Moon Castle:The space adventure

《開心闖龍年》Mission incredible:Adventures On The Dragon's Trail

《喜氣洋洋過蛇年》The Mythical Ark:Adventures in Love & Happiness

喜羊羊:Wesli灰太狼:Wolffy紅太郎:Wolnie

懶羊羊:Paddi沸羊羊:Sparky美羊羊:Tibbie

在片名與人名的翻譯策略上,譯者運用了歸化的翻譯策略。所謂歸化,指的是以譯入語文化為依據,盡可能把原文的內容和風格用目的語表達出來,使譯入語觀眾感受到與源語觀眾相同的美感和體驗。影片的主題內容融入了片名,讓目的語文化里的觀眾從片名就能猜到故事的某些情節,并有所期待。人名也沒有直譯成Happy goat,Grey wolf讓人笑話的漢語式英語,而是采納了擬人化的英語人名方式,更加人性化,更讓目的語觀眾感覺舒適和真實。電影目的在于最大限度吸引觀眾,并獲得最大的票房;對接觀眾是以英語為目的語的讀者,就應該符合其語言習慣和思維習慣。

2.文化負載詞的翻譯。連貫法則強調“譯文對目標語接受者的可理解性,要求譯文符合目標語的文化特征”[8]。在不同文化背景下,譯者不僅要充分了解源語電影中語言特點,更重要的是用目的語的表達習慣傳遞出來。例如:

(1)看他們怎么逃出本大王的陷阱迷魂陣。See how they escape from my trap!

(2)祝你今天首戰告捷,馬到功成。Wish you a great victory today!

(3)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呀。If we are truly relatives,then why are we killing each other?

(4)村長:經過九九八十一次迷路,我們終于來到苦瓜干基地了。Village Chief:After losing our way for the umpteen times,we have finally arrived at Big Gourd's base.

上面的 “馬到功成”來自于中國成語;“迷魂陣”和“九九八十一次”以及“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都來自于中國古代歷史故事和古典名著;這些都是中國人耳熟能詳但異域讀者很難理解的東西,如果采取加注法翻譯的話,恐怕就不是電影字幕的問題了。因此,在翻譯策略上,譯者選擇了省略和刪減的翻譯方法,較好實現了目的論的語內連貫法則。

3.流行語的翻譯。在《喜羊羊與灰太郎》系列電影的臺詞中,有一些社會流行語,為影片增加了調侃和幽默的氛圍,吸引了觀眾。他們多數來自網絡,已經成為我們日常生活中使用頻率非常高的社會流行語。在翻譯這些語言的時候,有時候采用直譯法,如:(2)(3);有的采用省略法,如(5);有時候采用意譯法,如:(1)(4)。無論哪種具體翻譯方法,都體現了對原文的最大限度忠實性。

(1) 原來你真的是“無間道”啊。So you are really gullible!

(2)懶羊羊,美羊羊,大家hold住啊!Paddi,Tibbie,everyone holds on ahhh!

(3) 請你幫我保守這個秘密吧,親!Help me to keep this a secret,dear!

(4)真是不堪一擊啊,有木有?Cant you take the heat.Any more?

(5 ) 智羊羊是秒殺全宇宙所有科學家的最偉大的科學家。Smarc is the best scientist among all great scientists of the universe.

四、結語

在一定意義上說,我國的字幕翻譯還處于落后階段和水平,對于電影字幕翻譯來說,最重要的就是翻譯的目的,翻譯的內容以及策略的選擇問題,目的論正是為這些問題提供了指導思想和做事方向,為我們探索電影字幕翻譯提供了新的視野。筆者真誠的希望:在中國的孩子一次次流連于迪斯尼樂園,被國外龐大的作品吸引的同時,中國的傳統文化以及中國的動畫元素也能在國外的天空流行和盛放!

[參考文獻]

[1] 鳳凰網.中國“喜羊羊”與美國迪士尼建立合作伙伴關系[EB/OL].http:///gundong/detail_2011_11/22/10818692_0.shtml.2011-11-22.

[2] 靳峰.從目的論角度看漢譯英中文化因素的翻譯[J].甘肅農業,2006(11).

[3] 譚載喜.翻譯研究詞典[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257.

[4] 郭敏.淺析翻譯目的論[J].滁州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6,5(04).

[5] 張美芳.翻譯研究的功能途徑[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5:83.

[6] 尤金?奈達.(嚴久生)語言文化與翻譯[M].呼和浩特:內蒙古大學出版社,1998.

[7] 石睿.從目的論角度探究電影字幕翻譯[J].語文學刊,2012(04).

篇2

自20世紀以來80年代以來,我國的旅游業飛速發展,旅游業的日趨完善吸引了大批國外游客來中國旅游。各個景區為了更好的服務外國游客,在景區的景點介紹牌示中都加注了英文解說詞。但這些英文解說詞存在著單詞拼寫錯誤、時態錯誤、翻譯不當、直接把中文翻譯成英語沒有考慮到中西方文化的差異,等不規范現象,從而影響了外國游客對景點的理解,引起了造成語言上的障礙。為了更好地將安徽旅游景點的文化信息準確地傳遞給國外游客,促進中國文化的對外傳播和旅游產業的蓬勃發展,規范景區英文牌示解說詞勢在必行。

一、英語牌示解說的語篇類型和、特點及其翻譯

Newmark(1981)認為,語言有表達(expressive function)、信息(information function)和呼喚(vocative function)等三種功能。根據語言的不同功能,語篇可分為表達功能型語篇,信息功能型語篇和呼喚功能型語篇。牌示解說是為了吸引讀者的注意,將信息傳達給讀者,并讓讀者對此記憶猶新,繼而讓讀者采取行動(賀學耘,2005)。因此具有以下幾個方面的特點:1,牌示文字與圖形標志共用,用圖形更為直觀,可以有效解決中西方文化的差異問題。2,大量使用名詞,短語和動名詞,不使用生僻詞匯。3,由于景點牌示,受篇幅和容量上的限制,景點牌示在提供信息時要貼合實際,更要考慮到語法,時態,文化等因素,使之具有較強的規范性、合理性和文化性。4,在制作布局格式上,進行景點全貌解說的全景景點牌示多包括標題,全景圖和內容介紹;而進行具體實物解說的景點牌示多包括實物名稱和與實物相關的內容介紹。

由上文牌示解說特點可知,景點牌示在語言的表達和使用上主要運用說明或描寫的手法,具有英語說明文的特點,在中文牌示解說的英譯時我們應該以牌示解說的功能為中心,從外國游客的理解程度的角度出發,只有這樣英語牌示解說才不會成為擺設,而成為真正的服務游客的道具。

在翻譯中文牌示解說時,譯文應盡可能地符合英語牌示解說的語篇和語言特點。對于帶有中國獨特文化特色的牌示解說內容,在翻譯時了解中英雙語在語言和文化上的差異,盡可能地消減中西方文化的差異。在介紹較難翻譯的特色文化、習俗時,首先,要考慮翻譯時要對景點的歷史進程和特別的風俗文化加以解釋;其次,盡量避免使用生僻的詞匯,譯文結構應符合英語句法結構;還有,對一些特別的文化要加以說明,否則會因為文化的差異問題而造成譯文的內容缺失。

二、安徽景區的牌示的英譯現狀及其規范化

筆者通過對安徽的黃山、合肥包河公園、狼巷迷谷等風景區的實地調查,發現解說不正確、不規范的翻譯實例有不少,不僅給外國游客提供了錯誤信息,給景區對外宣傳工作造成不良影響,而且也有損于安徽的對外形象。安徽景區牌示解說的翻譯主要存在以下幾個方面不足。

(一)景點名稱的翻譯過于直接

比如,黃山 “丹霞峰”這個景點牌示被翻譯成“Danxia Peak”,可是外國游客卻很難理解“Danxia”的意思?”丹霞“它不單純是一個峰的名字它還有它實際的含義,這座山峰是因為火紅的晚霞的映照,而變得鮮紅耀眼,如果直譯成“Danxia”就會使外國游客對此峰的理解產生障礙。那么比較合適的譯法為“Reddening-clouds Peak”。這樣能激發游客的想象力.留下深刻印象。再比如,在安徽鳳陽狼巷迷谷景區有一個景點叫 “狼牙石”,被翻譯成了“Wolf’s Teeth Stone” 這是一種直譯的方法,可在此處并不合適,“狼的牙的石頭”這會讓外國游客產生疑惑(。),若翻譯成“spark stone” 就更為貼切一些。旅游翻譯應該注重這種“現場效果”(on―the-spot effect/immediate effect),尤其是處理名勝古跡景點的譯名時.要做到簡潔、明快、達意,能意譯則意譯。此外,在旅游景介的英語翻譯中為了消除中西方文化的差異,還可以做些必要色說明和解釋。

(二)語法過于復雜,句子拖沓冗長

景點英語牌示的翻譯要力求簡潔,明了,淺顯易懂。奈達曾經說過,如果譯者不向假想讀者調整信息負荷量,接受者就可能失去信息中的一些關鍵因素,或覺得譯文太難懂而停止閱讀。以鳳陽狼巷迷谷為例:

源文:溶溝兩側是垂直的狼牙石壁,據估計其深度可達100多米以上,據特大雨水在狼巷內能夠快速的自行排干的現象推測,溶溝與地層深部的溶洞及地下河是相互聯通的。曾令無數中外專家及海內外游人驚嘆不已。

譯文:On both sides of the lapie stand the perpendicular stone walls in the form of wolf’s teeth whose depth is estimated to reach 100m or so.According to the phenomena in which flood is drained off quickly of itself within wolf Lane Valley after an extraordinary rainfall connected with Karst caves underground in the deep and ground rivers as well winning great admiration frominnumerabe.Experts and countless visitors both home and abroad..

分析:在這段英文翻譯中大量的使用定語從句,使文字生澀難懂(,)。這段文字還出現了拼寫錯誤,例如:“frominnumerabe” 正確的寫法應該是“from innumerable”;“ 在搭配上也出現錯誤,“is estimated” 和“or so”的搭配先后矛盾;另外,在邏輯上這段文字的翻譯也比較混亂,讓讀的人產生困惑。可以譯為:

On both sides of the lapie stand the perpendicular spark stone walls whose depth is estimated to reach 100m.Extraordinary rainfall in the valley can be drained off quickly of itself.Hence,we deduce that it is connected with Karst caves underground in the deep and ground rivers.This phenomena wins great admiration from innumerable experts and visitors.

(三)景區牌示警示語翻譯的不規范

警示語因為要考慮到醒目的作用,字體都較大,所以要考慮到牌示的容量,一定要做到言簡意賅,切忌拖沓。在黃山景區一些山崖邊經常會看到這樣的標示語:“危險! 請勿走出警戒線!(Danger! Tourists stop!)”。這樣的翻譯屬于典型的中式英文,是盲目直譯的結果,不符合英語表達習慣,所以我們可以直接借用英語中的現成說法“Keep off!”或者“Mind your steps!”。在鳳陽狼巷迷谷景區,有個警示牌譯為“ be careful of Banging your head”,這也是非常直接的把漢語翻譯成英語,并且也沒有注意首字母大寫,應譯為 “ Mind your head” 。

(四)景區英文牌示沒有考慮到中西方文化差異

例如:源文:秀麗的亭臺樓閣,水榭花檣;精巧的奇石假山,曲徑回廊;幅幅佳聯偶對,耐人尋味。游人駐足臨濠水榭,可見“一堤楊柳鶯啼樹,四面荷花蠑戲魚”。

譯文:a Graceful pavilions and towers,waterside corridors,flower walls,delicate rockeries,winding path,beautiful antithetical couplets,Here visitors can enjoy the scenery of willows flowers singing birds,flying butterflies and swimming fish.

原文辭藻華麗、句式工整,再加上美輪美奐的詩句,給讀者帶來藝術的熏陶。譯文過分的尋求遵照原文,這樣的翻譯違反了旅游英語翻譯的“直扣主題、重客觀描述”的翻譯規則,其復雜,浮華的語言會在英語讀者中產生文化障礙;不知所云。另外“亭臺樓閣、水榭花檣、奇石假山、曲徑回廊、佳聯偶對”僅是對“臨濠水榭” 的陪襯,不應在譯文中喧賓奪主、給譯語讀者造成不必要的混亂。建議改譯如下:

The Linhao Waterside Pavilion is a graceful pavilion with winding corridors and delicate rockeries besides.Here visitors can enjoy the scenery of willows,flowers,singing birds,flying butterflies and swimming fish.

三、結語

篇3

關鍵詞:動物詞匯 諺語 翻譯 英諺漢譯

中圖分類號:H31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3791(2011)09(a)-0200-02

西方諺語的翻譯一直是我關注的一個問題,在下面的文字中我將從翻譯的基礎點著手,以搜集到的部分動物類諺語為例,分析英諺漢譯體系的基本內容。

1從一般翻譯到英諺漢譯的基本內容

根據翻譯在人類交流思想過程中所起的作用,可以把翻譯定義寫成:翻譯是人類交流思想過程中溝通不同語義的橋梁,使通曉不同語言的人能通過原文的重新表達而進行思想交流。翻譯是把一種語言(即原語)的信息用另一種語言(即譯語)表達出來,使譯文讀者都能得到原作者所表達的思想,得到與原文讀者大致相同的感受。

其次要把握翻譯的標準。翻譯標準是翻譯實踐的準繩,是衡量譯文好壞的尺度。嚴復提出了翻譯標準"信達雅",而對新內容提出的標準可概括為"忠實、通順"四個字。

所謂“忠實”,首先指忠實于原作的內容。譯者必須把原作的內容完整而準確地表達出來,不得有任何篡改、歪曲、遺漏、或任意增刪的現象。內容通常指作品中所敘述的事實,說明的事理,描寫的景物以及作者在敘述、說明的描寫過程中所反映的思想觀點和所流露的感情等。忠實還指保持原作的風格即原作的民族風格、時代風格、語體風格及作者個人的語言風格等。譯者對原作的風格不能任意地破壞和改變,不能以譯者的風格代替原作的風格。原作如果是通俗的口語體,不能譯或文縐縐的書面體;原作如果是粗俗瑣屑的,不能譯成文雅洗練的;原作如果是富于西方色彩的,不能譯成東方色彩的。總之,原作怎樣,譯文就應該是怎樣,盡可能還其本來面目。正如魯迅所說的,“翻譯必須保持原作的風姿”。

所謂“通順”,即指譯文語言必須通順易懂,符合規范。譯文必須是明白曉暢的現代語言,沒有逐詞翻譯和硬譯的現象,沒有文理不通,結構混亂,邏輯不清的現象。魯迅所說的,“翻譯必須力求其易解”也就是這個意思。這就是在通常情況下所必需遵循的準則。

具體到諺語的翻譯,除了做到基本的翻譯準則外,還須考慮諸多因素。 下面我將從基本的諺語知識開始,依次揭開諺語翻譯的面紗。

首先要知道什么是諺語,英語中的諺語(即英諺)和漢語中的諺語(即漢諺)是怎樣定義的。我分別從頗具權威的漢語詞典和朗文詞典上查到這樣的詞語解釋:“諺語是民間流傳的固定語句,多用簡單通俗的話反映出某種經驗和深刻的道理”。/“Proverb is a short well-known supposedly wise saying usually in simple language.”單從定義上看,可以說英漢諺語是相似,甚至是相同的。因此從這點上講,諺語是沒有地域差異的(除了語言上的不同)。

其次一定要明確諺語是怎樣形成的,英諺和漢諺在形式上和內容上又有什么特點。諺語是古圣先賢的智能結晶,歷經年月的考驗,縱便是起源于千年以前的諺語,所反映的人生百態依然是真。因為千年以來人生并無多大改變,雖然科技發達,但并未改變人性。諺語也是語言文字的結晶(在日常溝通或寫作中若適時引用諺語,可以讓我們的語言更為精彩生動。)。

我們都知道,英語和漢語是兩種高度發展的語言,因而都擁有大量的諺語,諺語是經過長時間的使用而提煉出來的固定短語和短句,大都具有鮮明的形象,適宜于用來比喻事物,因而往往帶有濃厚的民族色彩和地方色彩。諺語有的意思明顯;有的富于含蓄,意在言外可引起豐富的聯想;有的可能含有幾個意思,必須根據上下文的具體情況來明確它的意義。諺語既是語言中的重要修辭手段,同時其本身也是各種修辭手段的集中表現。不少諺語前后對稱,音節優美,韻律協調。

2從一般翻譯方法到英諺漢譯技巧

由于諺語具有以上這些特點,翻譯時就應盡量保持這些特點,除了忠實的表達原文諺語的意義外,還應盡可能保持原文譯文的形象比喻、豐富聯想、修辭效果以及其民族、地方特色等。然而把翻譯工作做到原汁原味,幾乎是不可能。所以翻譯諺語時保留了英文或中文的味道是不可避免的。但至少應做到兩點:一是不要讓外國讀者產生誤解,二是不要違背英語的詞法句法,也就是不要把漢語的句法結構強加在英語上,反之亦然。

基于有關諺語翻譯的一些必要理論,下面我將通過引用大量的動物類諺語諺語,輔之于正確的英諺漢譯方法,逐步琢磨翻譯過程中的問題并領略其中的樂趣。諺語的英譯漢有三種主要方法:直譯法、漢語同義諺語的套用法、意譯法。

(1)直譯法,即是指在不違背譯文語言規范以及不引起錯誤聯想的條件下,在譯文中保留英語諺語的比喻形象和民族、地方色彩的方法。有時,盡管英語諺語的比喻、形象對漢語讀者可能比較生疏,但由于在一定上下文中具有明顯的西方民族、地方、歷史等色彩,所以也應采用保留原文表達方式的直譯法。用這種方法處理諺語,把西方諺語移植到漢語中來,往往可以豐富譯文語言。

(2)漢語同義諺語的套用法:有的英語諺語和漢語同義諺語在內容上和形式上都符合,雙方不但有相同的意義和修辭色彩,而且有相同或大致相同的形象比喻。

(3)意譯法:如果不可能或沒有必要用直譯法保留英語諺語的表達形式,并且在漢語中也找不到合適的同義諺語可供套用,就得用意譯法配合上下文把英語諺語的含義表達出來。

下面摘取了廣泛的有關動物類英語諺語的漢語翻譯:

The wolf may lose his teeth,but his nature.

狼可以失去牙齒,但決不會失去本性。

A crow is never the whiter for washing herself often.

烏鴉經常洗澡也不會變白。

A fox may grow gray,but never good.

狐貍會變灰色,但不會變善良。

A leopard cannot change its spots.

花豹無法改變自己身上的斑紋。

以上采用的是直譯法,而采用漢語同義諺語套用法則譯為:“狗改不了吃屎。”若用意譯法,則譯為:“江山易改,本性難移。”以上四句諺語分別以狼、烏鴉、狐貍和豹子四種不同的動物為喻,指出他們不可能改變本性的事實。通過分析可以明顯感覺到,直譯后的漢語很容易被我們理解和接受,而且意思很豐富。而使用漢語同義諺語套用法,雖然在內涵上很好地傳達出英諺要表達的意義,語言也通俗易懂,但損失掉如此美妙的譯入語,實在是在翻譯工作上留下不可彌補的缺陷。再看意譯后的諺語,相比之下,缺失的精華更多。因此可以得出結論:這四句諺語最適合采用直譯法。當然,我不否認在特定的語境下,其它兩種方法未必不好。我則從英漢諺語文化交流的角度來看待這一翻譯問題的。

下面又摘錄了三句意義一致的諺語,關于翻譯上的問題同樣適用于上組諺語的分析。所以重點對比英漢諺語本身,我想這對促進諺語翻譯不無裨益。

Better be the head of a dog than the tail of a lion.

寧為犬首,不為獅尾。(直譯)寧為雞首,不為牛后。(漢語同義諺語套用)

Better be the head of a lizard than the tail of a dragon.

寧為蜥蜴首,不為長龍尾。(直譯)寧為雞首,不為牛后。(漢語同義諺語套用)

Better be the head of an ass than the tail of a horse.

寧為驢首,不為馬后。(直譯)寧為雞首,不為牛后。(漢語同義諺語套用)

這組諺語相對于上一組來說更難以理解。因為直譯后的譯文中的動物,像蜥蜴我們并不熟悉。但我們能推敲出,長龍應該是比蜥蜴龐大得多的一種動物。可以把長龍理解為我們所認為的龍(盡管東西方人心目中龍的形象并不一致)。另外,從中可以發現這樣一個現象:英語中動物類諺語是相當豐富的。仔細一想不難得出,《伊索寓言》對其的影響之大。

從英漢諺語對比的角度上看以上兩組諺語,顯然漢語中存在同義的諺語,而且表達相同意義的英語諺語很多。例如:

The fox preys farthest from home.

狐貍到遠方獵食。/兔子不吃窩邊草。

Kill not the goose that lays the golden eggs.

別殺會下金蛋的鵝。/勿殺雞取卵。

He sets the fox to keep the geese.

讓狐貍來看管鵝。/引狼入室。

When the fox preaches, take care of your geese.

當狐貍講道時,小心自己的鵝。/黃鼠狼給雞拜年,沒安好心。

又如英諺:

Better lose the saddle than the horse.

寧可丟鞍,不可失馬。(直譯)認為馬不可失。而漢諺:塞翁失馬,焉知非福。則認為失也無妨,說不定會帶來好處。還有一則更奇怪的諺語,是讓中國人很難接受的。我們都知道漢語諺語中有“坐井觀天”而英語諺語有這么一句:

The frog in the well knows nothing of the great ocean.

井底之蛙不知道有大海。

不理解英國文化背景肯定不能接受。井底之蛙跟天有關系很自然,若跟海有關系,還只能從《伊索寓言》中加以考證了。還有另一個有意思的現象。漢語中有一條的諺語,表示主動防范有效,“籬牢犬不入”即:籬笆關牢了,狗進不來。而英諺從反面角度表達同一個意思:

At open doors dogs come in.

開著的門狗進來。

下面舉這個例子,反映英國和中國的地理條件的不同導致氣候不一樣,從而形成矛盾的諺語。

One sparrow does not make a spring.

一只麻雀不成春。

One swallow does not make a summer.

一只燕子形不成夏天。

而漢語中的諺語為“一燕不成春”。從地理知識上分析,其實并不矛盾。英國的夏天并不像中國的夏天那么熱,反而更像中國的春天;而英國的春天用了麻雀來做預兆,正如中國的燕子。

由以上觀之,英漢諺語之間存在如此多的有趣現象。這不禁激起了我們對英諺漢譯的興趣。反之,隨著大量的英語諺語被譯成漢語,我們又可以有更多的實例來分析英漢諺語的對比,從而發現更多有趣和有用的現象。下面列舉更多動物類英諺漢譯的例子,來加深我們對之了解。

Crows weep for the dead lamb and then devour him.

烏鴉為死羊哭泣,而后吃它。/貓哭耗子假慈悲。

Curiosity killed the cat.

好奇心殺死一只貓。/好管閑事,往往惹來一身麻煩。

Curses, like chickens,come home to roost.

詛咒像雞一樣終會回巢。/害人者終將自食惡果。

Each bird loves himself sing.

鳥兒最喜歡聽自己的歌聲。/孤芳自賞。

Eagles do not catch flies.

老鷹不會捕食蒼蠅。/大人物不計較小事情。

Hungry dogs would eat dirty puddings.

餓犬會吃臟布丁。/饑不擇食。

以上六句諺語分別用直譯法和漢語同義諺語套用法。它們來自西方人生活的點點滴滴,卻以一種幽默直接的方式傳達了出來。而同義的漢語諺語顯得有些抽象,文筆多了些含蓄,寓意更深刻。這同時體現了東西方人思維方式的不同。另外兩則諺語:

Two dogs strive for a bone,and a third runs away with it.

兩只狗爭骨頭時,第三只狗拿走骨頭。/鷸蚌相爭,漁翁得利。

Hares may pull dead lions by the beard.

野兔也敢拖者死獅子的胡須走。/虎落平陽被犬欺。

從中更能讓我們深切地體會到這一點。

既然英漢諺語存在著差異性,我們不禁要尋找其原因。由于語言的形成有規律性,同時又有隨意性,可以因角度的不同而有不同的聯想。有的聯想是由于歷史而形成的,現在情況變了,但是舊的說法仍沿用至今。不同民族根據各自不同的生活方式和語言習慣,使用不同的比喻。凡此種種,常常造成語言表達出來的意思和詞的表面意思不同。這就是為什么不同語言,表達方式不同,語言習慣不同的根本原因。

3結語

以上內容不見得全面,但從一定程度上闡述了英諺漢譯的標準、具體方法以及由此引發的對西方文化的思考和傳播。由此可見,英諺的漢譯工作極大的推進了西方文化向東方的傳播。我相信隨著東西方文化的不斷交流和更深入的了解,漢語文化會源源不斷地涌入西方。這無疑對漢語諺語的英譯提出了很大的挑戰,這值得我們去探討研究。同時,也歡迎大家共同學習!

參考文獻

[1] 陳明華.英文諺語精選[M].科學出版社,2007.

[2] 范仲英.實用翻譯教程[M].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1994,6.

[3] 王德春.漢英諺語與文化[M].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3.

篇4

田子為相,三年歸休①,得金百鎰②奉其母。母曰:“子安得此金?”對曰:“所受俸祿也。”母曰:“為相三年不食乎?治官如此,非吾所欲也。孝子之事親也,盡力至誠,不義之物,不入于館③。為人臣不忠,是為人子不孝也。子其去之。”田子愧慚走出,造朝還金,退請就獄。王賢其母說其義即舍田子罪令復為相以金賜其母。《詩》④曰:“宜爾子孫承承⑤兮。”言賢母使子賢也。(選自漢?韓嬰《韓詩外傳》)

[注釋]

①歸休:休假回家。②鎰:古代重量單位,合二十兩(一說二十四兩)。③館:這里指家。④《詩》:這里指《詩經》。⑤承承:謹慎小心。

[導讀]

本文是一則典型的儒家教育經典之作。作者通過教誨闡述了為官不貪、忠于國家才能真正盡孝的家教思想,故事塑造了一位深明大義的母親形象。文章可分為三個層次。第一層,田子為相三年回家,帶回來一百鎰黃金給母親,受到追問。第二層,母親認為做官也要吃飯,受錢就是不義、不忠、不孝。要趕兒子走。第三層,田子愧慚走出,把錢還給朝廷,退請就獄,田子復為相,其母受到獎賞。

[譯文]

田子擔當宰相,三年后休假回家,得到金子百鎰獻給他的母親。母親問他說:“你怎么得到這些金子的?”他回答說:“這是我當官的俸祿。”母親說:“當宰相三年,難道不吃飯?像這個樣子當官,不是我所希望的。孝順的兒子侍奉父母應該努力做到十分誠實。不應該得到的東西,不要拿進家門。作為國家的臣子不忠誠,也就是當兒子的不孝順。你把這東西拿走。”田子很慚愧地跑了出去,到朝堂上退還金子,然后請求君王讓自己進監獄。君王認為他母親很賢慧,因田子母親的深明大義而高興,于是就赦免了田子的罪,叫他重新當上宰相,把金子賞給了他的母親。《詩經》說:“教育你的子孫時要謹慎小心啊。”說的是賢惠的母親使子孫賢德。

[讀后思考]

1.解釋下列加點的詞語

①田子為相( )

②子安得此金( )

③造朝還金( )

④退請就獄( )

2.下列句子中的“舍”意義不相同的一項是( )

A.太丘舍去 B.即舍田子罪

C.屋舍儼然 D.鍥而不舍

3.下列句子中加點的字不屬于“古今異義”的一項是( )

A.孝子之事親也 B.是為人子不孝也

C.退請就獄 D.以金賜其母

4.請用“/”給文中的劃線句斷句(斷四處)

王 賢 其 母 說 其 義 即 舍 田 子 罪 令 復 為 相 以 金 賜 其 母。

5.將下列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

①為人臣不忠,是為人子不孝也。

②《詩》曰:“宜爾子孫承承兮。”

6.你認為文中的田母是一個什么樣的人物形象?請簡要概括。

7.文中的“田子”有什么性格特點?本文在為人處世方面說明了什么道理?

[參考答案]

1.①擔任;②何,怎么;③往,到;④靠近。

2.C 3.D

4. 王賢其母/說其義/即舍田子罪/令復為相/以金賜其母。

5. ①作為國家的臣子不忠誠,也就是當兒子的不孝順。

②《詩經》說:“好好教育你的子孫謹慎小心啊。”

6.田母是一個深明大義、無私無畏、教子有方、品德高尚的賢惠母親。

7. 虛心接受批評,知錯就改;為官不貪,忠于國家才能盡孝。(意近即可)

屠戶吹狼

一屠暮行,為狼所逼。道旁有夜耕者所遺行室①,奔入伏焉。狼自苫②中探爪入。屠急捉之,令不可去。顧無計可以死之。惟有小刀不盈寸,遂割破狼爪下皮,以吹豕之法③吹之。極力吹移時,覺狼不甚動,方縛以帶④。出視則狼脹如牛股直不能屈口張不得合。遂負之以歸。非屠,烏⑤能作此謀也!(選自清?蒲松齡《聊齋志異》)

[注釋]

①行室:搭建在野外的臨時房子。②苫(shān):用草編織的席子。此指掛在窗戶上的遮風擋雨的草簾。③吹豕之法:這是殺豬的人常用的方法,在豬蹄處割破一個口子,在破口處往里吹氣,使豬膨脹,讓皮肉分離。④方縛(fù)以帶:才用帶子綁住吹氣口。⑤烏:怎么,哪里。

[導讀]

本文清代蒲松齡的《聊齋志異?狼三則》,講述了一屠戶晚行遇狼,巧用殺豬吹氣之法殺死狼的故事。文章啟示我們:對待像狼一樣陰險、狡猾的惡勢力,要勇于斗爭、善于斗爭,絕對不可怯懦妥協;在遇到危險的時候,要沉著冷靜,隨機應變;若敵人比自己強大,不能慌張,要以智慧來對抗,不要盲目死拼,要善于利用外物,隨機應變,智取敵人。

[譯文]

一個屠夫晚上走在路上,因為被路上的狼盯上,看到路旁有一所被夜里耕地的人遺棄的房子,跑進去趴了下來。狼把爪子伸進去探尋,屠夫立即抓住,讓爪子縮不回去。但沒辦法殺他。只有一寸的小刀。就割開了狼爪子下的皮,用吹豬皮的辦法吹狼。用了力氣吹過后,覺得狼不能動了,才用腰帶綁上。出去一看,狼脹得像牛一樣,大腿不能彎,口不能動。屠戶就把他背回家了。如果不是屠夫的話,怎么能夠想到這個計策呢?

[讀后思考]

1.解釋下列句中加點的詞

①奔入伏焉( )

②令不可去( )

③惟有小刀不盈寸( )

④股直不能屈( )

2. 與“顧無計可以死之”中的“顧”意義相同的一項是( )

A.元方入門不顧 B.故不如蜀鄙之僧哉

C.舉措不顧是非 D.三歲貫汝,莫我肯顧

3.下列句子中的“負” 意義不相同的一項是( )

A.遂負之以歸 B.忘恩負義

C.負荊請罪 D.如釋重負

4.下列句子不屬于特殊文言句式的一項是( )

A.一屠暮行,為狼所逼。

B.惟有小刀不盈寸。

C.方縛以帶。 D.遂負之以歸。

5.請給文中劃線的句子加上標點(加三處)

出 視 則 狼 脹 如 牛 股 直 不 能 屈 口 張 不 得 合。

6.翻譯下列句子

①屠急捉之,令不可去。

②非屠,烏能作此謀也!

7.本文表現了屠戶怎樣的性格特征? 作者對屠戶的態度是怎樣的? 你從這則故事中得到了怎樣的啟示?

[參考答案]

1.①趴下 ;②離開,逃跑; ③足,滿 ④大腿。

2.C(考慮,思考。A回頭看,理睬;B難道,反而;D照管,顧及)

3.B(違背,背棄;ACD義同,均為“馱,背”)

4.D(A被動句;B定語后置句;C狀語后置句)

5.出視,則狼脹如牛,股直不能屈,口張不得合。

6.①屠夫立即抓住,讓狼無法逃跑。

②如果不是屠夫的話,怎么能夠想到這個計策呢?

7.臨危不懼,機智勇敢,思維敏捷。贊賞。遇到危險不能亂了方陣,要鎮靜思考應付的對策;人,一定要有一項自己最拿手的技能。(意近即可)

夏日賞荷

余憶年少時,住西湖。每至夏日,臨湖賞荷,便欣然忘食。一日,偕數友,觀荷于湖邊亭中。興正濃,忽有大雨傾盆而至,湖中荷花盡作飄搖之態。少時,雨過天晴,波瀾不驚,湖天一色。荷花為雨所洗,鮮妍明媚,裊娜多姿,清麗雅致,實為花中仙子也。李太白詩云“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飾”,余以為妙絕。(選自宋?李盛仙《夏日賞荷》)

[譯文]

我回憶年輕的時候,居住在西湖。每當到了夏天,到湖邊欣賞荷花,就會高興得忘了吃飯。一天,我和幾個好友,在湖邊的亭子中觀賞荷花。(當我看得)興致正濃時,忽然(天上)有大雨傾盆(似的)降下來,湖中荷花全部顯現出飄動搖擺的姿態。不一會兒時候,雨過天晴,湖中波瀾不起,湖面和天空呈現出相同的顏色,荷花被雨水所沖洗,光彩艷麗,明麗嫵媚,荷花枝葉柔軟搖曳,形態多樣,清秀美麗,優雅別致,真是花中的仙子啊。李白詩中說“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飾”,我認為絕妙極了。

[讀后思考]

1.解釋下列句中的加點詞語

①一日,偕數友( )

②少時,雨過天晴( )

③荷花為雨所洗( )

④余以為妙絕( )

2.下列語句停頓劃分正確的一項是( )

A.晉陶淵明獨/愛菊 B.世人/盛愛牡丹

C.荷花為雨/所洗 D.余憶年/少時

3.下列句子中的“之”意義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項是( )

A.蓮,花之君子者也

B.予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

C.牡丹之愛,宜乎眾矣

D.湖中荷花盡作飄搖之態

4.將下列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

①一日,偕數友,觀荷于湖邊亭中。

②李太白詩云“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飾”,余以為妙絕。

5.“荷花”別名有“蓮花”等,你能再說出兩個別名嗎?

“荷花”的別名還有________、_________等。

6.請根據文中“賞荷”的情景,寫出兩句描寫“荷花”的名句,并注明作者和出處。

名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作者和出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讀文賞荷,品其神美:周敦頤稱蓮為“花之君子”,李盛仙贊荷為“花中仙子”。你更喜歡哪一種贊譽之辭?請聯系文段內容談談你的看法。

[參考答案]

1.①陪同;②一會兒;③被;④美妙到了極點(或:奇妙到了極點;奇妙極了等)。

2.B

3.D

4.①一天,(我)和幾位好友一起,在湖邊的亭子中觀賞荷花。

②李白詩中說“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飾”,我認為絕妙極了。

5.芙蕖、水芝、水芙蓉、菡萏等。

篇5

關鍵詞:習語語言文化翻譯

習語是指在一種語言的漫長演變中形成的特有的、固定的表達方式。每種語言都包含了十分豐富的習語,它們具備強烈的民族、歷史和地域特征。從廣義來看,習語包括固定短語、諺語、通常用語、謎語和名言警句,等等。

習語是語言的重要組成部分,同樣體現了一個民族文化的多樣性。所有語言的習語能夠最佳詮釋其語言的特點,與此同時,習語的翻譯又是最有難度的。本文結合語言文化背景旨在探討以下問題:中英文習語的不同之處;中英文習語翻譯的規則及方法。

一、中英文中習語的不同

1.比喻的不同。譯者在翻譯習語時,必須考慮到一些因素,比如,讀者的文化習俗、思維方式、知識層面等。例如,中國人通常使用“雨后春筍”描述某事物的快速大量的發展。但在英語中,同一件事物人們用“bejustlikemushrooms”比喻。因為竹子不是英國當地的本土植物,即使“竹子”一詞是外來詞,英國人還是很難接受用竹子來比喻上述語意。

2.習俗的不同。最關鍵的不同點是對于“狗”一詞的所持的態度。狗在中國文化中是一個獻諂的動物,在漢語中有很多對狗含有貶義的習語。例如,“狐朋狗友”、“狗急跳墻”、“狼心狗肺”等。在以英語為母語的國家,狗被認為是人類最忠誠的朋友。因此,英國人生活中有很多含有狗的習語。例如,Everydoghashisday(凡人皆有得意的日子),Todogone’ssteps(跟某人走),Loveme,lovemydog(愛屋及烏),等等。3.自然環境的不同。習語的誕生與人們的生活工作緊密相關。在中國傳統文化中,“東風”是指“春風”。如李煜《虞美人》:“小樓昨夜又東風,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其中的“東風”就指“春風”。但是,英國地處西半球,屬于海洋季風氣候,因此在英國刮西風預示著春天的來臨。因此,他們的“西風”來指代“春風”或“春天”。

4.不同。在漢語和英語中,大量的習語體現了與的關系。佛教在中國有超過一千多年的歷史,信仰佛教的中國人相信佛控制著世間的萬物。例如,“借花獻佛”、“閑時不燒香,臨時抱佛腳”等。在許多西方國家,人們信仰基督教,因此人們視圣經為其為人處世的指導原則,許多英語習語來自圣經。例如,“sellone’sbirthrightforamessofpottage”(因小失大、見利忘義)。

5.歷史、文學典故不同。英漢兩種語言中,還有大量由典故形成的習語,通常取自歷史典故、傳說及寓言等,具有歷史性和強烈的民族特征并廣泛傳播于民間。這些習語結構簡單,意義深遠,往往是不能單從字面意義去理解和翻譯的。漢語如“愚公移山”、“葉公好龍”等。英語如Achilles''''heel(惟一致命弱點)、aPandora''''sbox(潘多拉之盒——災難、麻煩、禍害的根源)等。

以上由于文化差異形成的習語的不同,直接造成了英漢兩種語言相互使用上的難度。因此,譯者必須掌握好不同的文化背景以及源語言和目標語。

二、習語翻譯的方法和原則

對于翻譯原則,歷來就有不同的觀點。著名僧人玄奘曾立下準則,即翻譯對于百姓而言必須真實、易懂。翻譯家嚴復提出了著名的翻譯三原則:“信,達、雅”。魯迅尤其注重翻譯的真實性。張培基則注重于翻譯內容邏輯的一致和真實。美國著名的翻譯理論家EugeneA•Nidar強調“功能對等(functionalequivalence)”或“動態對等(dynamicequivalence)”。可以看出,這些主張是相互影響、互為補充、不斷完善的,雖然側重點有所不同,但中心意思都肯定了譯文要忠實準確地表達原文的意義。以下筆者談談習語的常見翻譯法。1.直譯

直譯,指在不違背譯文語言規范以及不引起錯誤聯想的條件下,在譯文中保留原習語的民族色彩、語言風格和比喻形象的方法。有些習語幾乎所有人都知道其含義,也因為人們相同的情感和社會經歷,有些習語在中西語中含義相似或相同。當原習語的隱含意義很明顯或很容易推斷時,讀者則可以通過字面領悟它的含義,直譯字面意義。例如,“Goodluckwouldnevercomeinparis”(福不雙至)、“Longhairandshortwit”(頭發長,見識短)……

文學手法的翻譯可以保留習語的比喻、民族特征和語言方式等特點,但這些都必須建立在讀者熟知另一語言的基礎上。

2.意譯

意譯指的是在掌握某一內容大概含義的基礎上,能夠流暢、自然的翻譯,而不用過分注意細節翻譯。意譯也要注意原句的句式、結構、修辭手法等,而不是自由的添加或刪減。鑒于文化背景的影響,在翻譯過程中譯者要保持原文比喻、形象的民族、地方色彩等。例如,“acatonhotbricks”(在熾熱的磚頭上行走的貓),與漢語“熱鍋上的螞蟻”不謀而合。有“非常狼狽、異常焦慮”之意,因此易于讀者理解。但有時候時,我們無法保留原本語句的字面意義和形象意義,也無法找到同義的習語借用,這時可將原文的形象更換成讀者所熟悉的另一個譯文形象。例如,漢語中的“天有不測風云”。如果將該句直譯成英語會使英語讀者感到困惑。因為他們很難理解漢語的“風云”一詞。如果譯為“somethingunexpectedmayhappenanytime”則容易讓英語讀者理解。這樣的例子很多,“breakoutofthepotthatholdusin”被譯為“打破這個把我們關在里面的罐子”,許多非英語的讀者對于這句話感到困惑,因此譯為“出人頭地”更合適。

3.注解

嚴格意義上講,注解不能夠作為翻譯方法解釋,但它確實影響到翻譯的內容。因此,當習語被第一次介紹給譯入語時,注解起到關鍵作用。“葉公好龍”一詞被直譯為“LordSheh’sloveofdragon”,并注解為:“葉公很喜歡龍,在他住的地方畫的、刻的都是龍。有一條真龍聽說這件事后,親自拜訪了他,葉公由于驚嚇過度而發瘋。”這則注解起到了恰當的解釋作用。

4.直譯和注解的結合

雖然有些習語廣為人知,但非本語言的讀者不知道其來源。因此,有些漢語習語翻譯時將直譯和注解相結合達到保留原句形象的目的。例如,“theplannerwerebusybypassingtheGordianknot.”計劃制定者為躲避戈爾迪之結——棘手的問題而忙得不可開交。

以上討論到的是最基本的翻譯方法,不同的習語有其特點、形式和文化背景,因此在翻譯時應采取不同手法靈活處理。

三、結語

英漢兩種語言有著悠久的歷史和發展過程,各語言包含的習語豐富而多樣。因習語中包含的文化因素不同,故傳達的內容有差異,人們對于習語的理解容易造成困難,因而習語的翻譯往往是個難點。通過探討翻譯過程中所采取的直譯,意譯,注解等翻譯技巧和原則,將原文內容靈活處理,相互補充和完善,緊密聯系習語的文化背景,回歸原文內容以及文體風格的基礎上,達到信,達,雅的標準。

參考文獻:

[1]JinDi,EugeneA.Nida.OnTranslation[M].北京:中國對外翻譯出版公司,1984.

[2]胡文仲.跨文化交際學概論[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1999.

[3]李延林.小議英語典故性成語的來源與漢譯[J].中國翻譯,1999.

[4]宋德勝.(圣經)故事與成語典故[J].英語知識,2000,(12).

[5]吳平安.源于莎士比亞作品的英語習語[J].英語知識,2000,(6).

篇6

如:輟耕之壟上(《陳涉世家》)

又間令吳廣之次所旁(《陳涉世家》)

吾欲之南海,則何如(《為學》)

(二)作代詞,相當于“他(她、它)”“這”。

“之”常用作第三人稱代詞,它大都位于動詞或介詞后面,形成動賓(動+之)或介賓(介+之)的格式,但具體指代的內容,略有不同。

如: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數刀斃之(《狼》)

公與之乘(《曹劌論戰》)

名之者誰(《醉翁亭記》)

陳勝佐之,并殺兩尉(《陳涉世家》)

彼竭我盈,故克之(《曹劌論戰》)

太醫以王命聚之(《捕蛇者說》)

另一種大體相當于“這件事”。

如:肉食者謀之,又何間焉(《曹劌論戰》)

屬予作文以記之(《岳陽樓記》)

得魚腹中書,固以怪之矣(《陳涉世家》)

有時靈活運用于第一人稱或第二人稱,相當于“我”或“你”。

如:君將哀而生之乎(《捕蛇者說》)

(三)作助詞,具體有兩種不同的情況。

1.作結構助詞,相當于現代漢語的“的”。

如:山間之四時也(《醉翁亭記》)

而不知人之樂(《醉翁亭記》)

覽物之情(《岳陽樓記》)

予嘗求古仁人之心(《岳陽樓記》)

小大之獄,雖不能察,必以情 (《曹劌論戰》)

燕雀安知鴻鵠之志哉(《陳涉世家》)

2.作結構助詞,用在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獨立性,可不翻譯。

如:予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愛蓮說》)

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鄒忌諷齊王納諫》)

悍吏之來吾鄉,叫囂乎東西(《捕蛇者說》)

醫之好治不病以為功(《扁鵲見蔡桓公》)

(四)作句末語氣詞,湊足或調整音節,無實在意義,可不譯。

如:久之,目似瞑,意暇甚(《狼》)

公將鼓之(《曹劌論戰》)

悵恨久之(《陳涉世家》)

“之”還有兩種特殊的用法,一是作為賓語前置的標志,可不譯。

如:何陋之有(《陋室銘》)

宋何罪之有(《公輸》)

篇7

[關鍵詞]電影片名歸化異化翻譯方法

一、引言

電影是一種大眾藝術形式,具有很強的生命力,而藝術是沒有國界的,這樣,電影也就有了在異國生根的土壤。近幾十年來,外國電影的引入豐富了我們的生活,擴展了我們的眼界,架起了一座不同文化之間相互溝通的方便、快捷的橋梁。電影對觀眾的吸引力除了電影本身的內容、拍攝技巧、演員陣容等,首當其沖的便是電影片名了。電影片名,猶如電影的品牌商標,有極強的導視作用。好的片名猶如好的書名,不僅言簡意賅地揭示劇情內涵,而且會激發觀眾的豐富聯想,希望能一睹為快。

好的片名翻譯,除了要符合語言的規范性,體現原片名的語言特色,達到與影片內容的完美統一,同時還要兼顧觀眾欣賞層次的多樣性,不能忽視其廣告促銷功能。比如《飄》這一極具美感的譯名,因其凝練貼切而廣》獲世人稱贊;與其相比,《亂世佳人》則雅俗共賞,但具有更大的票房吸引力。

二、歸化和異化

1、歸化(assimilation)指以譯入語觀眾的需求――文化認同感――為軸心,主要通過意譯、補譯、創譯等多種翻譯方法,將原文帶到觀眾面前,使觀眾在盡可能小的語言和文化障礙下能夠輕松地理解和領會影片內容。例如:

Bat man蝙蝠俠,The Merry Widow風流寡婦,

Pocahoutas風中奇緣,

Forrest Gump阿甘正傳,

MyFair Lady窈窕淑女,

FarandAway大地雄心,

Gone with the Wind亂世佳人,

DieHard虎膽龍威,

Dumband Dumber阿呆和阿瓜,

TrueLies真實的謊言,

ABeautifulMind美麗心靈,

AWak in the Clouds云中漫步,

Dances with the Wolves與狼共舞,

Snow Falling On Cedars雪花飄落香杉樹等等。

文化差異促使譯者大量使用歸化翻譯。一代翻譯巨匠傅雷先生認為:“我人重綜合,重歸納,重暗示:西人則重分析,細微,曲折,挖掘惟恐不盡,描寫惟恐不周”。東西方文化的差異反映在電影片名上就是其具有各自不同的取向。中國人“重整體,輕個體”的思想,具體到電影片名上的反映便是:中國觀眾習慣于接受那些有概括性的片名,它有利于把握全劇的內容,如《智取威虎山》《城南舊事》《中俄列車大劫案》《奪寶俏佳人》等,因此漢語多用能概括全劇內容的片名。同時中國美學特別強調平衡美,在語言組織結構上特別喜歡用平行對稱,相輔相成或相反相成等方式輔助意合。因此,漢語片名常用四字詞組,且好用比喻。而西方人重分析,重局部的思維和崇尚簡明的美學理念反映在電影片名上則是大量采用那些影響影片劇情發展的要素(如人、物、事、地點等)或單個名詞作為片名,如Lolita(《一樹梨花壓海棠》),RomanHOlioday(《羅馬假日》,WaterIOOBridege(《魂斷藍橋》,Casablanca(《北非諜影》或《卡薩布蘭卡》,Titanid《泰坦尼克》IndependenceDay《獨立日》等。因此在跨文化交際中,兩種語言、文化之間的差異注定了影片譯名與原名之間的偏差,不同的文化背景會導致部分語義的改變和喪失。而大多數觀眾不了解源語文化,或對其知之甚少而一時難以跨越文化溝壑。觀眾的因素、文化的差異以及不同文化的審美情趣的差異,這些都導致電影片名翻譯多以歸化為主。

2、在文化平等的前提下,異化(alienation)指翻譯過程中以譯入語觀眾的需求――“洋味”為軸心,盡量保持原文的特點,使譯文與譯入語及譯入語文化保持距離,使譯入語觀眾對其感到陌生。在異化策略的指導下,譯者可以采用直譯、音譯、創譯、補譯等方法,將原名的原汁原味帶給譯入語觀眾,同時,讓觀眾充滿好奇地、積極主動地去理解和感受譯文所帶來的外域文化。例如:

Citizen Kaine公民凱恩,

Eraser蒸發密令,

TheMummy木乃伊,

Shrek怪物史萊克,

FrenchKiss情定巴黎,

TheGodfather教父,

Terminator魔鬼終結者,

Topsy-Turvy音樂情結,

ChiCagO芝加哥,Saving PrivateRyon拯救大兵雷恩等等。

翻譯,作為文化交流的手段,應該表現語言和文化上的差異,并提供實現和研究差異的場所”因此,在遇到文化差異的時候,不應僅僅采取歸化的翻譯,更應保留和介紹異域文化,盡可能地保持原名中那些能引起讀者想象和聯想的比喻和詞組,讓觀眾自己去領會影片的含蓄美。特別是對于以目的語觀眾所熟悉的民族文化特征性很強的人名、地名或歷史事件為片名的電影,異化過程中對片名進行直譯或音譯處理,將源語的字面、語音形式轉換成目的語的字面、語音形式。如電影Madame Currie,Patton,JFK,PearlHarbor,Shakespeare in Love,Romeoand Juliet均直接異化為《居里夫人》、《巴頓將軍》、《肯尼迪》、《珍珠港》、《戀愛中的莎士比亞》和《羅蜜歐與朱麗葉》。異化翻譯使片名中的文化信息得到最大限度的保留。

三、翻譯方法

1、音譯。音譯是使用一種語言讀寫出另一種語言的詞或詞組發音的翻譯方法。在英語電影片名中,常用在劇情中起關鍵作用的人名、地名或事件名作為片名,這個時候,如果這些名稱已經為觀眾所熟知或具有重要的文化價值或歷史影響,同時又能很好地傳達異國風情,讓外語文本的語言及文化差異把讀者帶入外國情境,那么在這樣的情況下就應采取音譯的方法。如:

Titanic泰坦尼克號Casablanca卡薩布蘭卡

Tess苔絲Hamlet哈姆雷特

Othe臨奧賽羅 Romeo and Juliet羅米歐與朱麗葉

JaneEyre簡愛等。

2、直譯。直譯是指在語言共性的基礎上,在合乎譯文的全民規范的情況下,也就是在譯文語言條件許可時,既保持原文的思想內容,又盡可能保持與原文語言形式相對應的形式(如比喻、形象和民族地方色彩等)的翻譯。例如:

RainMan雨人,Master Spy王牌間諜,

True Lies真實的謊言,A Beautiful Mind美麗心靈,

AWalk in the CloudsZ云中漫步,

DanceswiththeWolves與狼共舞,

Snow Falling On Cedars雪花飄落香杉樹等。

3、意譯。意譯是來自語言上的差異,當原文的思想內容與譯文的表達形式有矛盾時,為了保持原文的內容而不能完全再現其表層形式的風格。例如:

Madison County Bridge廊橋遺夢TheGhost人鬼情未了

ForrestGump阿甘正傳

Bodyguard護花傾情

PrettyWoman風月俏佳人

Working Girl白領麗人

My Fair Lady窈窕淑女The Beach迷幻沙灘

Top Gun壯志凌云The Dynasty豪門恩怨

4、補譯。補譯是在直譯或意譯的基礎上,根據影片的內容補充片名,使之從形式上或內容上更符合譯語觀眾的心理接受和文化期待,更勻稱、更上口、更具聯想美。例如:

Terminator魔鬼終結者,The Piano鋼琴課,

Sand and B100d碧血黃沙,TheGreen Mile綠里奇跡,

Pretty Woman風月俏佳人,Sister

Act修女也瘋狂,

Cats&Dogs貓狗大戰,

TombRaider古墓麗影,

Deeplmpact天地大沖撞,

SleepingHollow睡谷的傳說等。

5、編譯或叫創譯。面對外來文化的;中擊和對自身語言文化的堅守,編譯者以原有內容和形式為基礎,譯出了不少上乘之作,選詞優美,恰到好處,生動地再現了原片的內容。編譯在很大程度上是一個再創造過程,使語言能夠在傳達原片內容的同時,溝通觀眾的感情,具有強烈的感染力和審美價值,成功的編譯在外來文化的滋養下創造了新的文化。例如:

Kate&Leopold穿越時空的愛,Rebecca蝴蝶夢,

LegendsoftheFall燃情歲月,GoodWillHunting驕陽似我,

Pocahoutas風中奇緣,

ManoftheHouse犬父虎子,

Halloween月光光,心慌慌

GeneraI’sDaughter西點揭密等。

篇8

一、結合語境推斷法

確定文言實詞在句中的正確含義,最重要的是結合語境來推斷。《考試說明》“理解常見文言實詞在文中的含義”的要求特別提出“主要考查常見文言實詞在具體語境中的意義”,可見語境的重要性。所謂語境就是詞語所處的語言環境,包括詞語所在的句子本身(內部語境)和詞語所處的上下文(外部語境)。文章閱讀講究“詞不離句,句不離段,段不離篇”,也就是對某個詞語的解釋要結合句子及段落篇章的意思來進行。

例如2013年天津卷《姚敬恒先生事略》第9題B項“訪以海上事”,解釋“訪”為“詢問”,是否正確呢?我們就可以結合語境進行推斷。前句“嘗游于閩,閩督姚公盛延之”,是說(姚敬恒)曾經出游到閩地,閩督姚公盛請他做客;下文姚敬恒談了自己的看法,讓姚公盛點頭同意。結合這兩處語境,可以推斷“訪”解釋為“詢問”完全正確。

二、成語佐證推斷法

現代漢語中的成語大量源自古詩文,有許多文言實詞的意義可以在成語中找到佐證,所以在推斷文言實詞的含義時,可借助成語來推斷其意義。這樣的例子在我們所學課文中有很多。例如:

(1)順風而呼,聲非加疾也,而聞者彰。(《勸學》)

(2)縉紳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幾人歟?(《五人墓碑記》)

(3)大王見臣列觀,禮節甚倨。(《廉頗藺相如列傳》)

(4)善始者實繁,克終者蓋寡。(《諫太宗十思疏》)

(1)句中的“彰”字,可借助成語“欲蓋彌彰”中的“彰”字來推斷,“欲蓋彌彰”中的“彰”為“清楚”之意,那么此句中的“彰”字也可用“清楚”試解。(2)句中的“易”可據成語“移風易俗”而解釋為“改變”。(3)句中的“倨”字,可借助成語“前倨后恭”推斷出是“傲慢”的意思。(4)句中的“克”可由成語“克勤克儉”推知是“能夠”之意。

2013年廣東卷《宋史?張詠傳》第5題C項“不痛繩之”解釋“繩”為“捆綁”是錯誤的,因為我們可以根據成語“繩之以法”的“繩”推斷其意義是“約束,制裁”,“不痛繩之”意思是“不嚴厲地制裁他們”,進而選出不正確的一項就是C項。

三、根據結構推斷法

古人為文,喜作整句(對偶句、排比句),前后句位置相同的詞語一般詞性相同、詞義相近或相反,根據這一規律,可以通過已知詞語的詞性、詞義推斷未知詞語的詞性、詞義。

例如:“故勞苦倦極,未嘗不呼天也;疾痛慘怛,未嘗不呼父母也。”(《屈原列傳》),“勞苦倦極”與“疾痛慘怛”相對。“疾痛慘怛”由“疾痛”(病字頭)和“慘怛”(豎心旁)并列而成且二字意義相近,那么就可以推斷“勞苦倦極”是由“勞苦”和“倦極”并列的,二字意義也相近,“極”就不能用現代漢語的“極點”來解釋,應該與“倦”同義。

即便是一個短語,我們也可以根據其結構進行推斷。例如“文過飾非”,“文過”與“飾非”結構相同,“過”與“非”義同,我們可以根據“飾”推斷“文”是“掩飾”的意思。2013年安徽卷《史記?南越前傳》第4題C項“人眾車輿”,解釋“輿”為“眾多”,是正確的,因為“人眾”與“車輿”結構相同,由“眾”可以推知“輿”的詞義。

四、聯系舊知推斷法

所謂聯系舊知推斷法,就是通過聯系課本中學過的實詞來推斷詞義。高考文言文閱讀所考查的實詞,其意義和用法大多能在課本中找到落腳點。因此,我們既要牢固掌握所學文言實詞的意義,又要善于聯想,根據學過的知識相互比照,辨其異同,以確定所要理解的文言實詞的意義。

2013年湖北卷和湖南卷文言文閱讀都考到了“詣”字,該字有“到,往”和“拜訪”二義,中學教材都已學過,前者見《指南錄后序》“賈余慶等以祈請使詣北”句,后者見《桃花源記》“及郡下,詣太守,說如此”句,因而我們可以推斷湖北卷第9題D項“明日當詣政事堂”(詣:前往)、湖南卷第5題D項“則非亮先詣備”(詣:謁見)都是正確選項;再如2013年全國課標卷《李揆傳》第4題B項:“少聰敏好學,善屬文”,解釋“屬”為“撰寫”,我們可以聯系《屈原列傳》中的“屈原屬草稿未定,上官大夫見而欲奪之”一句,推斷是正確選項。

五、確定詞性推斷法

根據詞語在文言句中的位置推知它的詞性,再根據詞性進而推斷它的詞義。如主語、賓語常由名詞、代詞充當,謂語大多由動詞、形容詞充當,狀語大多由副詞充當。這就涉及詞類活用的問題。詞類活用是文言實詞的特有現象,有名詞用作動詞、動詞的使動用法、形容詞的意動用法、名詞作狀語等等。

例如,《鴻門宴》:“沛公軍霸上”,“沛公”是人名,“霸上”是地名,“軍”是名詞,此句缺少謂語動詞,我們就可以推斷“軍”這里用作動詞,“駐軍,駐扎”意。又如《狼》中有這樣一個句子:“其一犬坐于前”,不能譯為“其中一條狗坐在前面”,因為“犬”不是文中出現的對象,《狼》一文中出現的對象只有屠夫和兩只狼。因此這里“犬”就成了狀語,具有了副詞的性質,譯為“像犬一樣”。

2013年湖南卷第5題A項“亮知荊州次當受敵”,解釋“次”為“駐軍”。“次”在古文中有此義項,如《陳涉世家》:“又間令吳廣之次所旁叢祠中”。但是在“亮知荊州次當受敵”句中并非此義,因為從句子看,“次”充當“當受敵”的狀語,有“依次”意,如同《陳涉世家》中“陳勝、吳廣皆次當行”之“次”。

六、是否通假推斷法

如果一個文言詞匯無法從它本身去解釋它在文中的含義時,我們就可以考慮是不是通假字。如《鴻門宴》中的“項伯許諾,謂沛公曰:‘旦日不可不蚤自來謝項王’”,“蚤”的意思是“跳蚤”,如按此義代入文句,就無法理解。結合句意思考,這應是讀音相同的通假字,通“早”字。又如《廉頗藺相如列傳》中的“相如度秦王特以詐詳為予趙城,實不可得”,“詳”解釋成“詳細”不通,原來“詳”是通假字,通“佯”,“假裝”的意思。

篇9

    關鍵詞:商標;音譯;意譯;移譯;原則

    引言

    我國與世界各國的經貿往來日益活躍,越來越多的外國產品涌入國內市場,同時又有更多的國內產品打入世界市場。商標是企業宣傳和推銷產品的利器,也是消費者認識或購買商品的向導,其作用已為越來越多的企業所重視。因此研究商標的翻譯方法,提高商標的翻譯質量是極其重要的一環。筆者結合商標的特征及自己對商標翻譯的研究,從實際的角度出發,對商標翻譯適用的方法進行了進一步探討。

    一、翻譯方法

    根據Peter Newark 對文本類型的劃化,商標應歸為呼喚類文本(vocative text )當中的專有名詞(proper names )。對于這類文本的翻譯方法,它歸為以讀者為中心的交際性翻譯(communicative translation ),注重話語和話語活動功能,謀求譯文讀者對譯文的反應一致。但是要討論其翻譯方法,還要進一步考慮其詞義理據(semantic motivation )。商標大致有三個來源:1、來源于專有名詞(如:“張小泉”剪刀、Philips 電器);2、來源于普通名詞(如:“海鷗”相機、“playboy ”服飾);3、來源于臆造詞匯(如:“樂凱”膠卷)。對于第一類商標一般采用音譯。如“Philips-菲利浦”;第二類則常用意譯法,如“pearl –珍珠”;第三類可用音譯也可用意譯。以上方法只是一般規律,針對一個特定的商標到底應采用那一種譯法,需根據具體情況及實際效果而定。大致來看,商標翻譯可采用四種方法:1、音譯法(transliteration );2.意譯法(free translation );3、音義結合法(combining transliteration and free translation);4移譯法(transference )。

    (一)音譯法

    音譯法即根據譯入詞的發音規律將愿意的文字拼寫出來的翻譯方法。有相當一部分商標,尤其是專有名詞和臆造詞的商標往往是不具備任何語意的,而只是作為一個標識符號來用。在這種情況下,翻譯主要不在傳遞名稱本身的語意信息,而是創造賞心悅目的美感,再現原文的音韻之美,或體現商標所蘊涵的異國情調。要實現這一類翻譯目的,用音譯法當屬一種較為恰當的選擇。例如:“Audi”(汽車)、“Hilton”(香煙)、“Coca-Cola”(飲料)分別譯為“奧迪”、“希爾頓”和“可口可樂”;國內產品“茅臺”(酒)、“康佳”(電器)、“上菱”(電梯),則分別譯成“Mao Tai”、“Konk”、“Shang Ling”。這些商標自身都不具備任何意義,意譯不僅符合譯入語的發音習慣,而且也符合作為商標應簡潔明快的特征,不失為商標名稱翻譯的佳作。

    (二)意譯法

    意譯法是從意義出發,將原文的大意表達出來。用意譯法有時會更加地體現商品的功能和品質。如國產的“皇朝”葡萄酒、“永久”自行車、“太陽神”口服液;進口的“Blue Ribbon”啤酒、“Crow”汽車、“International”收音機等等。對這類品牌的翻譯若仍用音譯法的話,不僅會大大破壞原文的意境美,難以達到原文吸引消費者的效果,而且還有可能因字數過多導致不便記憶。而使用意譯則能有效再現原文的意境,同時又能避免譯文冗長的問題,是一種更為可行的翻譯方法。例如美國一種香煙商標“Good Companion ”,若意譯為“良友”,則簡潔并使人產生親切感。中國商標也是同樣道理。

    (三)音、意譯結合法

    對于原無實際意義的商標,按照譯入語的發音規律進行音譯,同時在措辭上又能考慮到譯入語的文化和消費者的心理接受特點,富裕譯文一定的實際意義,從而在內容和形式上做到了音義兼顧,這種音譯意譯結合的方法是商標翻譯中又較為理想的選擇。因為這不僅從形式上再現原名稱的發音美,在內容上也能體現產品的特征。

    (四)移譯法

    移譯法是將原文原封不動地移到譯文中去。相對于前面提到的幾種譯法,這應是最簡單的一種。在英語中,某些商標是由企業名稱、產品名稱或產品構成成分等詞語構成,因為名稱過長不符合商標特征而取其首字母縮略形式。在漢語中若取原文的音譯或意譯,會同樣出現名稱過長的問題。在此情況下,用移譯法不失為解決問題的良策。

    二、商標翻譯時應遵循的原則

    (一)有益聯想原則

    商標對消費者的心理產生一定影響。商標得當,適應消費者的心理需求,則會引起人們的興起,激發購買欲望;相反,如果商標容易引起人們的負面聯想,則肯定會使產品的推廣大打折扣。如:“芳芳”系列化妝品曾一度風靡中國城市,其英文商標譯為“Fang Fang”。譯者在音譯的同時卻忘了Fang這個詞在英文中可指“狼牙”或“毒蛇的牙齒”。一個Fang不夠,還要再加上一個,豈不令人毛骨悚然,望而生畏!而英國一家食品公司用“Anchor”作為其商標,原文的喻意是容易令消費者滿意的;船拋錨后停泊不再漂移,比喻產品質量穩定可靠。但如果直接意譯成中文“拋錨”或“錨位”,中國人恐怕難以把它與食品的質量可靠聯系起來,若音譯為“安可”,人們會自然聯系到“安全,安心,可愛”等字眼,其商標有意聯系的目的也就達到了。

    (二)避繁就簡 朗朗上口原則

    有些英語商標本身較長,若完全按音譯會出現拗口或難以記憶的譯文,因此應靈活掌握,講求技巧。如:美國著名膠卷“Kodak”,要是嚴格按其發音來譯,應譯為“柯達克”,單實際上“柯達”才真正為廣大消費者所熟悉,這不僅因為其簡單上口,還在于它能夠在音韻上更容易讓消費者聯想到產品的性能。(“柯達”與按快門的“喀噠”聲相似。)

    (三)文化差異原則

    一個國家或地區的文化,往往受到語言、宗教、價值觀、生活態度、教育科技水平、物質文化程度、社會組織形式、政治和法律等因素的影響,因此,翻譯商標時應充分考慮到產品所銷國家和地區的文化、歷史和風俗。

    (四)力求完美 規范統一原則

    對于同一商標,往往有多種譯法,但多個譯名會給商家和消費者帶來不便甚至損失。因此,商標翻譯時應盡量嘗試各種不同的方法,不斷斟酌,以選擇一個最恰當、最突出的譯名。例如:美國產的一次性照相機“Polaroid ”就有“寶麗得”,“寶來得”,“拍立得”和“波拉羅伊得”四種譯法,筆者認為應統一為“拍立得”。再如,海南目前有許多企業都喜歡用“三湘”作為自己產品的商標。一般音譯為“San Xiang”,這一譯法本身并無不妥之處,但若將其改為“Sun Shine ”效果會更好。“Sun Shine ”既與“三湘”的漢語拼音諧音,在英文中又有“陽光”之意,象征著產品有著美好的未來。

    三、結論

    在對大量商標翻譯實例分析研究的基礎上,總結出商標翻譯中應遵循的四條原則,并根據自己的理解概括出適合于商標翻譯的四種方法。但商標翻譯要涉及市場學、廣告學、顧客心理學、美學、甚至跨文化交際學,這就決定了翻譯過程的復雜性,要使商標翻譯完美無缺,達到簡潔、易讀、易懂和易聯想的總體要求,只能靠譯者在實踐中不斷探索,反復斟酌。 

    參考文獻:

    [1]朱娥.商標詞的翻譯理論和方法[J].昭通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4,26(2):47.

篇10

    一、中西文化差異對英文電影片名漢譯的影響

    電影片名是電影的精髓和靈魂,片名的翻譯是影視傳播的重要環節。SusanBassnett曾指出“翻譯就是文化內部與文化之間的交流”。[1]包惠南也指出“翻譯語言實為翻譯文化”[2]。文化差異深刻地影響著翻譯活動的各個方面,英文電影片名漢譯中的文化差異主要表現在人文文化和宗教文化兩個方面。

    (一)人文文化

    任何事物都有其特定的文化背景和文化內涵。中國的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并且側重于人文文化,如謙虛內斂、重視人倫。西方文化則更加開放,更加張揚,注重科學性和邏輯性。這些文化差異明顯地反映在電影片名上。中國電影片名注重唯美,富有詩意和象征性,如《花樣年華》《山楂樹之戀》等,而西方電影片名則注重表達的簡潔性,如Taxi,Speed,Shooter等。基于此,要將英語電影片名翻譯得淋漓盡致,使其等效于原片名對源語觀眾所產生的效果,就必須從文化入手挖掘其深層次的特征。以影片Speed為例,如果直譯為《速度》則過于平淡,不會引起中國觀眾的觀看愿望。但該詞是整部電影的核心,影片描述犯罪分子在一輛巴士上安裝了炸彈,只要巴士時速超過每小時50英里就不能再減速,否則會引起爆炸,因此巴士要一直保持50英里以上的時速行駛,導致乘客無法轉移,汽車的速度決定乘客的生命安全,所以譯者采取意譯法譯為《生死時速》,既忠實原名,又體現電影內容特色,最重要的是引人遐想。

    (二)宗教文化

    不同的宗教信仰會形成不同的宗教文化。西方人對中國的佛教、道教文化不甚了解,就如同許多中國人對《圣經》不熟悉一樣。翻譯涉及宗教文化電影片名時,需要添加必要的解釋性信息,便于觀眾理解。如電影Fridaythe13th被意譯為《黑色星期五》,在西方文化中任何月份的13日正逢星期五都被認為是不幸、不吉利的日子。再如Seven被譯為《七宗罪》,對于與宗教相關的電影,在翻譯時應充分考慮觀眾對宗教文化的理解程度。從文化差異對電影片名翻譯的影響來看,要想做好英文電影片名漢譯,必須注重學習、積累和掌握兩種語言的文化背景知識。譯者對原影片內涵能否正確把握,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對影片涉及的文化的理解。如果譯者不具有兩種文化的對比知識,就無法做好電影片名的翻譯。正如奈達所指出的“對于真正成功的翻譯而言,熟悉兩種文化甚至比掌握兩種語言更重要,因為詞語只有在其作用的文化背景中才有意義”[3]。這就對譯者提出較高的要求:不但要精通源語和目的語,更多的是要鉆研語言承載的文化信息和熟悉中西文化差異,在正確翻譯原則和策略的指導下對存在的文化差異進行合理的轉換。

    二、英文電影片名漢譯的主要特點

    電影片名的作用在于點明主題、表情達意、表現影片內涵和確立基調,從而達到提供審美愉悅和提高票房收益的效果。電影片名的翻譯必須符合語言的規范性,反映原影片的主題,突出原影片的語言和風格特色,達到與電影主題、風格的完美統一。因此,要譯出富有內涵又具吸引力的片名,就必須了解電影片名翻譯在語言、命名、美學和文化等方面的特點。

    (一)語言特點

    電影片名語言要求簡單易懂,簡潔生動,短小精悍,內涵豐富。多數片名使用短語,如Ghost《人鬼情未了》,FindingNeverland《尋找夢幻島》,OnGoldenPond《金色池塘》。有些使用極其簡潔的句子,如ChickenRun《小雞快跑》。根據ThomasShovel的短期記憶理論,人的短期記憶能力是非常有限的,最多能記住七個單位的信息。也就是說,如果片名在七個字以上,觀眾很難做到過目不忘。從上面的例子可以看出,電影片名通俗易懂,富有美感,簡潔生動,讓觀眾從片名上大概了解到影片的內容。

    (二)命名特點

    電影命名通常有以下五種方式。一是以時間或歷史背景命名,如AnAutumnAfternoon《夏日午后》,BestYearsofOurLives《黃金時代》。二是以地名命名,如TheApartment《公寓》,Titanic《泰坦尼克》。三是以主人公命名,如Hamlet《哈姆雷特》,JaneEyre《簡?愛》。四是以故事情節命名,如AroundtheWorldin80Days《環游地球80天》,DanceswithWolves《與狼共舞》。五是以主題命名,如TheSoundoftheMusic《音樂之聲》,ABeautifulMind《美麗心靈》。電影片名應該用最精辟的語言和最簡單的句式結構表達影片的主題和深刻意義。

    (三)美學特點

    電影作為一種現代藝術,具有自身的美學價值和特征。電影片名審美價值的實現往往離不開修辭手法。修辭的使用可使片名更加優美生動、幽默、富有質感,既可以使觀眾得到美的享受又能激發欣賞電影的興趣。在片名翻譯中廣泛采用的修辭手法有:比喻,如CrystalHeart《水晶的心》;擬人,如DanceswithWolves《與狼共舞》;頭韻,如TheBigBlue《碧海藍天》;對比,如BoyfriendsandGirl-friends《男朋友和女朋友》;逆喻,如TrueLies《真實的謊言》;重復,如Tiger!Tiger!Tiger!《虎,虎,虎》等。

    (四)文化特點

    電影是文化的產物,記載和反映人們的生活方式。社會背景、文化現象和思想意識常隱含于電影之中,電影片名作為電影的濃縮和精髓也屬于文化產物的一部分。奈達曾將文化分為五種類型:生態文化、語言文化、宗教文化、物質文化和社會文化。[4]這些文化在不同的電影中都有所體現。電影片名的文化特點通常體現在典故、習語、文化意象的應用當中。典故在電影片名命名中經常使用且頗受觀眾喜愛。很多典故源于《圣經》,民間傳說和神話故事。如電影Seven,譯為《七宗罪》。數字“七”指天主教教義中的人性七宗罪,即暴食、貪婪、懶惰、嫉妒、驕傲、欲和憤怒。電影片名中的習語有著極其豐富的文化內涵。如電影TheFirstBlood《第一滴血》講述越戰退役軍人藍波歸國后在小鎮飽受警長的欺凌,后來還被誣陷,結果逃入荒野,以游擊戰術對付警方及國民警衛隊。文化意象在電影片名中經常使用。如電影BornontheFourthofJuly《生于七月四日》。“七月四日”具有特殊文化內涵———美國的國慶日。以此命名是為了反面襯托英雄人物的悲慘命運并進一步強化電影的反戰主題。

    三、英文電影片名漢譯的基本策略

    沒有任何一種翻譯策略能夠解決翻譯中遇到的所有問題,尤其是對電影片名的翻譯。為了讓英文電影片名能夠在更大程度上為電影增色添彩,在英文電影片名漢譯中,經常使用直譯、意譯、音譯和改譯四種方法。

    (一)直譯

    直譯是指在語言條件允許的情況下,譯文中最大限度地保留原電影片名的內容和形式。當源語和目的語在功能上重合時,直譯是最直接最有效的翻譯方法。中國和英語語言國家的人們雖然是不同民族,但在很多方面對事物的理解判斷和基本看法是一致的。正因為兩種語言及審美有相似點,電影片名才可以采取直譯實現功能對等。片名直譯可分為兩種情況:一是按照原片名語序直接翻譯。如America'sSweethearts《美國甜心》,BraveHeart《勇敢的心》。二是按照漢語的特點調整英語的語序來翻譯。如TheAgeofInnocence《純真年代》,AWalkintheClouds《云中漫步》等。直譯既保持了英文電影片名的語言文化特色,又激發了觀眾欣賞異域風情影片的熱情。

    (二)意譯

    翻譯實踐中,有些電影片名直譯會導致譯名晦澀難懂,失去原片名的特色,采用意譯可以避免類似問題。比如,如果把電影WaterlooBridge直接譯為《滑鐵盧橋》,則譯名太過平淡,缺乏美感,甚至引起誤解,導致電影片名的功能大打折扣。譯者根據影片內容,借用中國傳統文化中藍橋相會的故事,用“藍橋”代替“滑鐵盧”,用“魂斷”喻指女主人公的死亡,意譯為《魂斷藍橋》,不僅忠實于原片名,而且刻畫出一種唯美意象,符合中國觀眾的審美習慣。

    (三)音譯

    在英文電影片名漢譯中,通常將英文電影片名用發音相似的漢語譯出。歷史事件、人名地名等專有名詞以及漢語中無法對應的詞匯,一般都采用音譯法來翻譯。如Casablanca《卡薩布蘭卡》,JaneEyre《簡?愛》,Gandhi《甘地》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