畫家和牧童教學設計范文

時間:2023-04-06 04:42:58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畫家和牧童教學設計,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畫家和牧童教學設計

篇1

【設計理念】

盡管“以學為本”“學生是學習主體”的教學理念已深入人心,但如何體現把學生放在主體地位,如何基于學情設計教學目標、提出教學策略、生成課堂教學,成了每位教師研究的焦點。筆者以人教版二年級下冊《畫家牧童》的教學為例,嘗試在低年級開展借助“預習單”導學,依托學情診斷把握真實的學習起點,順學而導。

【教學目標】

1.通過預學單反饋識字學情,借助拼音、查字典、課文情境、體驗學習等方式識字學詞,通讀課文。

2.通過學生有疑反饋,自主解讀課文,借助質疑課題、朗讀、品味語言、課堂討論等形式,立足體驗,言意兼得,初步感受大畫家的高超畫技和虛心求教。

3.積累“一……就……”“濃墨涂抹、輕筆細描”“夸贊、稱贊、贊揚”等詞句運用,感受課文遣詞造句的準確、表達的言簡意賅。

【課前預學】

(一)課前學生根據預學單自主學習課文

(二)教師根據學情整理反饋,確定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學生覺得困難的詞語基本集中為“戴嵩”“濃墨涂抹”“陣斤愧”“和藹”幾個新詞,尤其是“濃墨涂抹”,這個成語學生感到十分陌生,構詞規律不清楚,有的圈成“濃墨”“涂抹”,有的甚至圈成“墨涂”或“墨涂抹”;課文朗讀重點基本集中在第一段“看畫的人沒有不點頭稱贊的,有錢的人還爭著花大價錢購買”一句的斷句和第五自然段中牧童的語言。因此教學重點確定為讀準“慚愧”“和藹”等詞語,理解、積累“濃墨涂抹”。

教學難點:學生對課文中兩個人物的自主解讀停留在淺層次,如70%的學生認為戴嵩是位“著名的畫家”“和藹的畫家”,只有20%的學生解讀到戴嵩的“虛心”“敢于承認錯誤”“知錯能改”,而有25%的學生則認為戴嵩“粗心”“不認真”。因此教學難點確定為引導學生自主解讀、語言品讀、課堂討論,感受大畫家的高超畫技、虛心求教,提升自主學力。

【學程預設】

一、課前預熱,賞畫識人

借助課后資料袋欣賞國畫,初識“戴嵩”。(正音識形“戴”)

二、引入課題,了解大概

師:今天我們學的課文就與戴嵩的《斗牛圖》有關。通過預習,我們知道了這個故事的主人公是誰,這與課題有什么關系?以后我們給故事取題目時也可以用這種方法。

(意圖說明:題目是故事的眉目,故事的題目具有多重教學意義,可以滲透命題方法,可以了解故事梗概,可以培養學生的質疑能力等。)

三、通讀課文,識字學詞

師:課文中的哪些句段寫畫家,哪些句段寫牧童呢?

第一板塊:通讀寫畫家的句段。

學情預設:

1.學生嘗試讀相關句段。

2.教師根據學情導學。

看畫的人沒有不點頭稱贊的,有錢的人還爭著花大價錢購買。

(意圖說明:根據學生的學情反饋,跟進針對性的指導練習。這一長句學生朗讀的重點在斷句,教師設計“滾雪球”的趣味挑戰練習既符合低年級學生的心理特點,又巧妙地解決了長句朗讀的停頓,學生學得趣味盎然。)

他一會兒濃墨涂抹,一會兒輕筆細描,很快就畫成了。圍觀的人看了,紛紛夸贊。

師:這句話比較難讀,是因為有不理解的詞語,幾乎每個小朋友都圈了這個詞語。(出示預習時學生圈畫“濃墨涂抹”的情況,有的圈成“墨涂抹”,有的圈成“墨涂”)這是個固定成語,濃墨/涂抹。“濃墨涂抹”和“輕筆細描”是我國國畫兩種不同的繪畫技巧。徐悲鴻的《八駿圖》,哪兒用“濃墨涂抹”,哪兒用“輕筆細描”?(生上臺指)

(意圖說明:依托學生的先學診斷學情,基于學生的學習起點展開教學。借助課后插圖《八駿圖》理解“濃墨涂抹”和“輕筆細描”,可謂情境學詞,有情有趣。)

這時,戴嵩把牧童叫到面前,和藹地說:“小兄弟,我很愿意聽到你的批評,請你說說什么地方畫錯啦?”……

戴嵩聽了,感到非常慚愧。他連連拱手,說:“多謝你的指教。”

小老師教學“和藹”“拱手”“慚愧”。

第二板塊:通讀寫牧童的句段。

學情預設:

1.學生嘗試讀相關句段。

2.教師根據學情導學。

“畫錯啦,畫錯啦!”一個牧章擠進來喊著。這聲音好像炸雷一樣,大家一下子都呆住了。

牧童指著畫上的牛,說:“這牛尾巴畫錯了。兩牛相斗的時候,全身的力氣都用在角上,尾巴是夾在后腿中間的。您畫的牛尾巴是翹起來的,那是牛用尾巴驅趕牛蠅的樣子。您沒見過兩牛相斗的情形吧?”

相機結合識字教學“驅趕”“牛蠅”,多音字“夾”當堂查字典,師指導根據意項選擇讀音。

(意圖說明:著名特級教師周一貫倡導“語文課堂上要把字典利用起來”。字典有助于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和良好的自學習慣。學生運用字典自己解決問題所獲得的體驗,要極大地優于教師的告知,培養學生查字典的良好習慣,也就是養成思考、求索、獨立解決問題的習慣,將會讓學生終身受用。)

四、深讀課文,言意兼得

師:課文讀通理順了,那么,你讀到了一位怎樣的畫家?老師從你們的預習單上發現30多個小朋友都認為戴嵩是個著名的畫家,還有個別小朋友認為他是個虛心的畫家、粗心的畫家,讀書讀出自己的感受非常棒,我們可以展開有趣的討論,各自說說是根據哪些句子讀懂的。

學情預設:

1.著名的畫家。

唐朝有位著名的畫家叫戴嵩。他的畫一桂出來,就有許多人觀賞。看畫的人沒有不點頭稱贊的,有錢的人還花大價錢購買。

他一會兒濃墨涂抹,一會兒輕筆細描,很快就畫成了。圍觀的人看了,紛紛夸贊。

“畫得太像了,畫得太像了,這真是絕妙之作!”一位商人稱贊道。

“畫活了,畫活了,只有神筆才能畫出這樣的畫!”一位教書先生贊揚道。(如“教書先生”讀錯引導學生查字典驗證)

師:“一……就……”寫出了戴嵩的畫非常受歡迎,你能不能也用“一……就……”來夸夸戴嵩的畫技?(隨堂作業:他的畫一____,就____。)

師實物投影點評學生生字書寫。(重點是“錢”)

師:課文中商人用“絕妙之作”、教書先生用“神筆”來稱贊戴嵩,如果你也是圍觀的人,你會怎么稱贊呢?(根據學生學情相機出示“栩栩如生、惟妙惟肖、活靈活現、神來之筆”引導學生運用。)

2.虛心的畫家。

戴嵩聽了,感到非常慚愧。他連連棋手,說:“多謝你的指教。”

這時,戴嵩把牧童叫到面前,和藹地說:“小兄弟,我很愿意聽到你的批評,諸你說說什么地方畫錯啦?”

師:剛才我們用“一……就……”夸了戴嵩的畫技高超,現在你能不能也用這個句式來夸夸他的虛心求教呢?(隨堂作業:戴嵩一聽牧童說他畫錯了,就____。)

師實物投影點評反饋書寫。

(意圖說明:“一……就……”是本文的一個語言訓練點,教師充分尊重學生的能力差異,讓學生在課文情境中循序漸進地積累并運用這一關聯詞語,并借助這一關聯詞引導學生把對課文的感悟表達出來,同時結合生字詞的書寫,先嘗試寫,再指導。)

3.粗心的畫家。

他一會兒濃墨涂抹,一會兒輕筆細描,很快就畫成了。圍觀的人看了,紛紛夸贊。

師:你從哪里讀出了“粗心”?(學生可能會說“很快”)很快畫成一定是粗心嗎?其他畫家來畫牛能很快畫成嗎?這說明了什么?

(意圖說明:認為“戴嵩是個粗心的畫家”雖然為數不多,但卻是很典型的兒童思維方式,幾乎每個班中都有25%左右的學生會這樣認為。課堂是個容錯的地方,學生在自主閱讀中出現了有疑解讀,是最真實的學情,教師鼓勵學生闡述個體的感受,引發群體的對話討論,這不僅是提升學生自學能力的過程,也是學生個性差異的“內化”過程。)

五、小結課堂,后續存疑

篇2

閱讀是學生獲得知識的基本途徑,同時也是學生提高語文綜合素養的重要措施。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教師只有多鼓勵學生閱讀才能夠讓學生自己學會體會與運用語言文字。作為一名小學語文教師,我堅持在閱讀教學中使用意讀、示讀、筆讀、群讀、擴讀這五種閱讀方法,希望處于成長關鍵階段的小學生能夠在語文課堂中真正成為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的主體,并讓他們的想象力在閱讀中得到激發與飛揚。

一、意“讀”―“五讀”的定勢環節

這里的意“讀”當然不是指讓學生根據文本讀出里面的含義,而是指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動用自己的意念對文本材料進行閱讀,并運用樸素的語言對文本的具體內容進行預先猜測,進而體會出文本內容、形式、風格的大致輪廓。

1.憶“讀”

所謂憶“讀”,就是指導學生在閱讀新文本時通過一定的聯想和回憶,讓以往閱讀過的舊文本材料在頭腦中重現,進而采用溫故而知新的方式來將新舊知識聯系在一起,這一教學過程有助于強化舊知識對新知識的同化功能。

2.猜“讀”

所謂猜“讀”,就是讓學生在閱讀過程中充分調動自己的想象力,對教師所提供的課前材料進行加工改造。傳統的閱讀教學是學生通過“先讀后想”來被動接受知識,而猜“讀”則有利于學生通過“先想后讀”來主動發現問題、解決問題。以人教版小學語文一年級上冊的《借生日》這篇文本的閱讀教學為例,教師在課前資料中列出的供學生意“讀”的問題如下:

(1)《借生日》中善良可愛的小云會讓你聯想到我們之前所閱讀過的文本中的哪個人物?(《平平搭積木》里想要為窮人搭很多房子的平平)

(2)在日常生活中你遇到過哪些類似的善良的人和感人的事跡?(每天早起清掃街道的環衛工人、細心照顧我們的父母……)

(3)猜一猜課文中的小云為什么要將生日借給媽媽?(心疼媽媽、感恩媽媽……)

在上述問題中,(1)和(2)屬于憶“讀”,其主要目的在于讓學生將之前課程中所學習到的知識及感悟遷移到新知識新文本的學習中;(3)則屬于猜“讀”,其主要目的在于激發學生的好奇心與閱讀欲望,如此一來,學生才能在正式課堂中保持積極高漲的情緒,課堂教學效率才能得到切實提高。

二、示“讀”―“五讀”的定向環節

學生拿到閱讀文本之后,教師先讓學生閱讀文本中的“提示”或“重點”的教學方法就是示“讀”。相較于意“讀”的定勢作用來說,示“讀”更加傾向于在調動個人主觀想象的基礎上,將學生的心理活動集中指向既定的認知對象,并通過排除文本中的無關干擾對學生的閱讀行為加以規范。以人教版小學語文二年級上冊《植物媽媽有辦法》一文的閱讀教學為例,教師給出的閱讀重點是“蒲公英”“蒼耳”“豌豆”這三種植物傳播種子的方式、擬人手法的應用,教學目標則是讓學生在日常生活中學會觀察神秘多彩的自然界。這樣的教學設計不僅能夠讓學生進行更加有針對性的閱讀,同時還可以幫助教師有側重點地展開課堂教學。

三、筆“讀”―“五讀”的感悟環節

1.認讀性筆“讀”

小學低年級學生由于認知水平不高的原因,在閱讀過程中會遇到大量難識記的生字詞,教師可針對此問題采用認讀性筆“讀”的閱讀方法,即通過正音、辨形、解義等手段幫助學生更好地辨識難字生詞。以人教版小學語文二年級上冊《藍色的樹葉》中的“皺、吐、注”等生字學習為例,為了加強學生記憶,教師可引導學生返回原文尋找并標注這些生字的具體用法,如“皺起眉頭”“吞吞吐吐地說”“你要注意”等,學生的理解與記憶將會得到進一步加深。

2.理解性筆“讀”

理解性筆“讀”是筆“讀”中的核心級次,學生須通過這一階段的閱讀對文本的段落層次進行劃分,掌握文本的大意內容并標注出自己喜歡的詞句或存在疑問的部分。由于小學低年級學生還沒有形成一定水平的理解能力,教師不應將學生在閱讀過程中出現的錯誤視為大忌,甚至對學生冷嘲熱諷,而應給予學生適當修正錯誤進而獲取更豐富體悟的機會。

四、群“讀”―“五讀”的徹悟環節

教師通過組織一定的群體活動,讓師生、生生彼此之間通過交流寫作來共同深入閱讀,進而達到解除學生疑惑的目的。群“讀”的基本程序如下:

(1)學生通過閱讀文本提出疑問,師生通過協作活動解決問題。

(2)教師提出與文本相關的問題,學生獨立解決或生生交流協作解決。

閱讀與答疑工作完成之后,學生和教師都須對本閱讀科學進行總結。以人教版小學語文二年級下冊《畫家和牧童》為例,有一位學生提出了這樣的問題:“為什么故事中的商人和教書先生都沒有看出畫家畫錯了?”教師將這一疑問打在了投影儀上,并挑選學生與自己一起用演話劇的形式重現故事情節。在熱烈的課堂氣氛中,師生針對這一疑問進行了熱烈的討論。生1回答:“這些圍觀的人與畫家一樣,根本沒有仔細觀察過斗牛。”教師對生1的回答表示贊同:“有道理,這些商人和教師先生因為社會地位的原因一定不像牧童那樣具有較為細致的觀察能力與生活體驗,但會不會還存在別的原因呢?大家結合畫家的地位再仔細想想。”生2答:“戴嵩是唐朝著名的畫家,這些群眾就算看出了他畫中的錯誤也不敢講出來。”生2的回答超出了其他學生的預料,教師帶領其他學生為其精彩回答鼓掌。這一教學實例表明,群“讀”有助于學生認識上的飛躍與升華。

五、擴“讀”―“五讀”的遷移環節

為了提升學生的閱讀能力、開拓學生的視野,語文教師須采取措施擴展學生語文閱讀的范圍,即本章節所提出的擴“讀”策略,其具體內容如下:

1.比較性擴“讀”

比較性擴“讀”就是教師選取與本閱讀文本在同一單元內的已學課文或課內外其他閱讀材料,讓學生在比較閱讀中發現兩者之間的異同,在發現閱讀規律的基礎上完善自己的認知。

2.相似性擴“讀”

選擇同一類型、同一特點的文本材料在學生復習知識、觸類旁通等方面十分有效。

3.相關性擴“讀”

擴“讀”是對閱讀文本本身的一種認知超越,學生借助這一教學手段不僅僅有利于知識經驗的概括與總結,還可以實現情境的遷移,學生的思維能力、語感能力乃至語文綜合素養的發展都會在這一過程中得到提升與發展。以人教版小學語文三年級上冊《我不能失信》為例,為了切實促進學生知識面的擴大與視野的開拓,教師可適當向學生提供《華盛頓與櫻桃樹》《曾子殺豬》等古今中外與誠信有關的小故事。

筆者認為,緊扣意讀―示讀―筆讀―群讀―擴讀這五個環節進行閱讀教學,既能夠促進學生閱讀能力的提升與閱讀視野的拓展,還能夠培養學生的語言運用能力與思維能力,不失為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的一條可行之策。

參考文獻:

[1]馬英英.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策略研究[D].延安:延安大學,2014.

[2]陸小平.關于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的幾點思考[J].中國教育學刊,2011,(S1):35―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