欣賞雪景的句子范文
時間:2023-03-13 22:33:00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欣賞雪景的句子,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我在平時的教學中有意識地注意了這一點,下面談一下個人膚淺的認識。我覺得,要讓學生真正欣賞作品的語言美,讓文學作品綻放自己的語言魅力,可以從以下五個方面入手。
一、在吟誦中欣賞語言美
著名教育家葉圣陶先生提出:“令學生吟誦,要使他們看做一種享受,而不看作負擔。一遍比一遍讀起來入調,一遍比一遍體會親切。”
例如讀《有的人》,全文寫了兩類人,一類是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人,一類是與人民為敵的人。讀反映第二類人的內容時,朗讀節奏明快,以示鄙視、憎惡之情。讀反映第一類人的內容時,就應該節奏緩慢、深沉,要讀出“深情”的感受,以示崇敬、贊揚之情。老師要引領學生在反復的誦讀中進入角色,感受到作者的對魯迅懷念的真摯情感,使自己獲得美的享受。
二、在賞析中感受語言美
教學中,對一些字、詞、句進行藝術的咬文嚼字,能創設聯想情境,培養創造性思維,讓學生感受到語言文字所創設的意境,從而體會語言藝術的魅力。
如宗璞的《紫藤蘿瀑布》,其中描繪紫藤蘿的句子寫得非常優美。“只是深深淺淺的紫,仿佛在流動,在歡笑,在不停地生長。”這個句子用“流動”“歡笑”“生長”等動詞,使靜態的花色躍動起來,表現出花的生趣盎然。在學習本課時,我先讓同學們自己劃出具體描繪紫藤蘿的句子,讓他們自己品味這些句子好在什么地方,然后請同學們交流發言,共同體會語言的妙處。結果,同學們暢所欲言,氣氛非常熱烈。一同學說:“花朵兒一串挨著一串,一朵接著一朵,彼此推著擠著,好不活潑熱鬧。”這句話運用擬人的手法,生動地表現出花的勃勃生機和爛漫情趣。另一位同學說:“香氣似乎也是淺紫色的,夢幻一般輕輕地籠罩著我。”這句話運用了通感的手法,化嗅覺為視覺,把無形的香味化成了有形的顏色,具體表現了花香帶給作者的那種縹緲輕柔的感受。還有同學說:“每一朵盛開的花像是一個個張滿了的小小的帆,帆下帶著尖底的艙,船艙鼓鼓的,就像一個忍俊不禁的笑容,就要綻開似的。”我很喜歡這個句子,它用“帆”“艙”描繪花朵的外形,用“忍俊不禁”模擬花朵的情態,生動而形象的傳達出花朵美麗嬌媚的特征。
三、在比較中體會語言美
以描寫雪景的文章為例。《沁園春?雪》中是這樣描寫的“北國風光,千里冰封,萬里雪飄。望長城內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頓失滔滔。山舞銀蛇,原馳蠟象。”作者在描寫的時候始終從大處描繪,寫出了祖國江山的多姿多彩,抒發了作者對祖國壯麗山河的熱愛,表達了當今革命英雄空前偉大的抱負和無比堅定的信心。在學習這篇文章時,我讓學生反復體會壯麗雪景的句子和偉大抱負的句子,讓他們對一代偉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是一首詩歌,它是這樣描寫的:“北風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飛雪。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這首詩所寫雪景既從大處落筆,又從細處著墨,在詩人筆下,冰天雪地的邊塞,奇寒難忍,愁云慘淡,令人怨悵。
通過比較閱讀,學生會發現:同樣的景物,由于作者的心境不同,觀察的角度不同,可以寫出風格完全不同的文章,也可以表達不同的感情。理解了這一點,同學們再學習的《卜算子?詠梅》和陸游的《卜算子?詠梅》時,就理解得比較透徹了。
四、在音樂中感悟語言美
音樂是語言美育的橋梁之一。音樂的韻律節奏給人帶來的是非同一般的心靈感受,能讓學生置身于優美的文化氛圍、濃郁的語言環境中,體會到課文充滿激情、意蘊深刻、聲情并茂的美。
如課文《聽潮》的語言本身就具有音樂美,我先讓學生聽了課文的錄音,初步領略大海的獨特。然后,在講析課文時,穿插播放剛柔相濟的樂曲,讓學生體會到兩種不同的意境:大海壯闊的美和大海寧靜的美。
再如學習張潔的《挖薺菜》時,我抓住了三個重要的自然段(獨自一人游蕩在田野里,春天到田野里挖薺菜,解放后帶著孩子到田野里挖薺菜),然后請班上的小畫家根據這三個自然段的內容畫了三幅畫,在課上邊出示圖畫邊講解課文的內容。在講述獨自一人游蕩在田野里內容時,我挑選了《二泉映月》中的一段音樂,接著請班中朗誦最好的姚健同學朗誦,在他富有感情的配樂朗誦中,同學們理解了文中的“我”當時的心情:恐懼,孤獨……
在講述我春天到田野挖薺菜的內容時,我又挑選了一段輕松活潑的音樂,讓同學們在輕快的音樂中理解了我在掙脫肉體饑餓的同時獲得心靈自由的難以抑制的喜悅之情。
在學習《熱愛生命》時,我挑選了貝多芬的《命運》中的一段音樂,那強烈的節奏感立即把同學們吸引住了,他們一邊輕聲朗讀著課文,一邊欣賞著振奮人心的音樂,感染著作者對生命的熱愛之情。
再如朱自清的《春》,文中對“鳥兒的鳴叫、流水的聲響、牧童的短笛聲”進行細致的描寫,這些聲音交織在一起,奏出了一曲歡快、動聽的春之交響曲,在讀者耳邊久久回蕩,這種韻律感賦予散文以音樂美。在學習這篇文章時,我讓學生反復朗讀體會,談自己的感受,希望每個學生都能聽到美妙的春之聲。
五、在圖畫中領略語言美
“詩中有畫”“畫中有詩”,教學中詩畫結合,能揭示詩歌語言藝術耐人尋味的境界。
例如學習《蘇州園林》這篇課文時,我挑選了幾幅有關蘇州園林的掛圖,先讓同學們熟悉畫面上的內容,讓他們對照畫面說出圖畫中寫了哪些景物,有什么特點,然后再請同學們自己熟讀課文,通過作者的描述性的語言來理解圖畫上的內容,明白蘇州園林的圖畫美的特征,加深對蘇州園林的印象。在學完了這篇課文以后,我又借助多媒體播放了蘇州園林的風光片,學生看后連連夸贊美,恨不得馬上親自去一趟,一飽眼福。
再如朱自清的《春》以“春草圖,春花圖,春風圖,春雨圖”,寫出了春天的美麗,使抽象的“春天”有形、有色、有聲、有情。又借助視覺、聽覺、嗅覺、觸覺等感覺描繪成了一幅春天的清麗明朗的水彩畫,使讀者如臨其境,感同身受。朗讀著這些優美的文字,眼前仿佛出現了一幅幅美妙絕倫的畫面,這樣的文章,學生怎么會不愛讀呢?
朱自清的《背影》一文,刻畫了一個深愛兒子的父親的形象。學習本文時,我讓學生反復朗讀父親買橘子時的那一段,找出準確的動詞,然后讓學生用自己的語言談你讀了這一段的感受,在自己的眼前出現父親買橘的感人畫面。明白作者為什么要選取“背影”這個角度抒情,為什么不是其他的角度,使學生切實領悟到“父愛”的力量,讓學生明白父親老境的頹唐、心情的憂郁、父愛的真摯都可通過“背影”真切地表現出來,從而使自己在寫類似文章,抒類似情感時可以借鑒此類寫法――細節的感人力量。
篇2
高中語文教學,一段一段的讀,比如第一段作者是按照先描寫景,再闡述事情順序開展,其中還摻雜了作者心情的轉變,所以要學生邊讀邊思考作者在剛開始游赤壁時,景色是如何,心情又如何,是如何體現的?后面心情的轉變又是如何體現的?當學生按朗讀和思考的流程學習完后,教師再讓學生通過整篇文章的寫作手法,來說說跟《念奴嬌•赤壁懷古》有什么相同和不相同之處,從而達到更加層次的感受文章的語言特色和作者的人生觀,價值觀。
二、通過欣賞文章的語言,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
朗讀能實現學生對文章的了解和初步掌握,但要想進一步深入了解文章語言特色,寫作手法或是重點詞句,尤其是千古絕句,就需要加以揣測,這樣才能很好地把握文章主旨和作者的思想。比如在學習《江南的冬景》時,這篇散文語言清麗明快,在寫作手法上作者郁達夫并沒有從正面刻畫江南的冬季美景,而是通過古人的詩句來體現其美景的意境,而且詩句都是極其富有想象空間,所以教師要讓學生自己去體會這種寫作手法的特點。這時培養學生通過教師的引導的和自我學習,能學習到在寫散文時,可以采用引用詩句,多用色調來使文章充滿詩情畫意的特點,而且適當的運用對比的寫作手法也能讓文章所描述的景物更具有特點和符合文章的要求,加上情感體驗,審美感的融入也能為文章更添色彩。除此之外,同樣是描寫雪景,但是老舍先生的《濟南的冬天》卻又是另一種寫作手法,也給讀者描繪出了冬天美麗的雪景,教師就可以節選出一段文章來讓學生進行自我鑒賞,從而體會語言的魅力。
三、通過融入自身情感進行閱讀,加強語文文學的熏陶感染作用
正如前文所述,語文課程內容豐富,其中人文內涵對學生的精神領域有著重要的影響作用,加上學生對每篇文章的感受和反應也是不同的,所以帶著情感去閱讀,欣賞文章,融入自身情感,能與作者的思想產生共鳴,也能進一步提高自身的文學素養。要想學生與文章中作者的情感產生共鳴,其最常見的方式就是利用現實生活中的情況,叩擊學生的心弦,激發共鳴。比如《我的四季》這篇抒情散文,作者將自己的人生比作成一年的四個季節,通過四季變化的不同來反應自己的一生和對人生的種種感悟,教師可以利用文章中作者的種種經歷,讓學生通過閱讀和探討,說說這些感悟給自己什么樣的啟示。經過討論發現,有的學生認為作者人生之春給她留下的印象最為深刻,通過用不毛之地,細瘦的胳膊,以及土地里的石塊和樹根還經常磕絆著她的犁頭等詞匯和句子,可見他的童年生活較苦,但是他也沒有怨天尤人,做到了對自己負責。有的學生則認為通過作者所遇到的困難,啟示自己以后遇到任何困難都要靠自己,犯錯誤之后懂得如何自檢。再比如學習《鄉土情結》時,為了讓學生認識到故鄉對一個人成長的重要意義,則可以詢問學生什么是鄉土情結,讓學生通過自己的情感體驗來回答,答案可能各有不同,當對這個問題探討完后,再讓學生帶著自己對鄉土情結的理解來閱讀文章,看看文章所表達的意思和跟自己想象的有什么區別,包括寫作手法,表達形式以及語言運用上都是怎么樣的,如果是自己來寫鄉土情結,又會采用哪種方式來闡述和表達等等,這樣既能讓學生經歷情感體驗,又能體味散文的語言藝術,鑒賞文章的意蘊美。
四、通過語文的實踐活動,強化學生的文化素養
高中語文教學課程的實踐活動大體上就是分角色朗讀和角色扮演,在進行分角色朗讀時,情感要求是必須的,所以這種措施能很好地讓學生把握住作者的思想情感,并與自己的體會相結合,從而達到共鳴的作用,比如《祖國呵,我親愛的祖國》教師可以找四個學生進行朗讀,文章第一節學生朗讀是需要富有沉重感,第二節需要急促的情感,第三節需要表現出抑揚頓挫,而第四節則需要語速加快,將情感推向,這些都需通過學生對文章的體會得以實現。對于角色扮演的實踐活動,考慮到課堂時間的有限和場地問題,所以盡量挑選一些簡單地,易扮演的作品,比如《最后的長青藤葉》可以找學生分別扮演瓊姍,蘇艾,貝爾曼,讓學生根據對文章的解析,對各自扮演的角色做自我介紹和性格分析,教師從中可以設計問題,類似于為什么瓊姍把最后的藤葉看的如此重要,這種心理狀態是怎么樣的,通過表演怎么體現等問題,使學生對文章的理解更為深入,同時也能使他們領會和運用語言文字,從而提高自身的文學素養。
五、結語
篇3
一、數字的連用
“兩人對酌山花開,一杯一杯復一杯.我醉欲眠卿且去,明朝有意抱琴來.”這是李白的《山中與幽人對酌》.詩的首句寫“兩人對酌”,對酌者是意氣相投的“幽人”,于是乎“一杯一杯復一杯”地開懷暢飲了,接連重復三次“一杯”,不但極寫飲酒之多,而且極寫快意之至,讀者仿佛看到了那痛飲狂歌的情景,聽到了“將進酒,杯莫停”(《將進酒》)那興高采烈的勸酒的聲音,以至于詩人“我醉欲眠卿且去”,一個隨心所欲,恣情縱飲,超凡脫俗的藝術形象揮之欲出.
二、數字的搭配
“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窗含西嶺千秋雪,門泊東吳萬里船.”這是杜甫的即景小詩《絕句》. “兩個”寫鳥兒在新綠的柳枝上成雙成對歌唱,呈現出一派愉悅的景色.“一行”則寫出白鷺在“青天”的映襯下,自然成行,展現無比優美的飛翔姿態.“千秋”言雪景時間之長,“萬里”言船景空間之廣,給讀者以無窮的聯想.這首詩一句一景,一景一個數字,構成了一個優美、和諧的意境.詩人真是視通萬里,思接千載,胸懷廣闊,讓讀者嘆為觀止.
三、數字的對比
“黃河遠上白云間,一片孤城萬仞山.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這是王之渙的《涼州詞》.這首詩通過對邊塞景物的描繪,反映了戍邊將士艱苦的征戰生活和思鄉之情,表達了作者對廣大戰士的深切同情.首聯的兩句詩寫黃河向遠處延伸直上云天,一座孤城坐落在萬仞高山之中,極力渲染西北邊地遼闊、蕭疏的特點,借景物描寫襯托征人戍守邊塞凄涼幽怨的心情.千巖疊嶂中的孤城,用“一”來修飾,和后面的“萬”形成強烈對比,愈顯出城地的孤危,勾畫出一幅荒寒蕭索的景象.
四、用數字點睛
“萬木凍欲折,孤根暖獨回.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開.風遞幽香出,禽窺素燕來.明年如應律,先發望春臺.”這是齊己的五言律詩《早梅》.齊己曾就這首詩求教于鄭谷,詩的第二聯原為“前村深雪里,昨夜數枝開.”鄭谷讀后說:“‘數枝’非‘早’也,未若‘一枝’佳.”齊己深為佩服,便將“數枝” 改為“一枝”,并稱鄭谷為“一字師”.這雖屬傳說,但說明“一枝”兩字是極為精彩的一筆.這首詩的立意在于“早”:一場大雪過后,萬物被積雪所蓋,唯見一枝堅毅的梅花蓓蕾初放. “一”在此表示少,但突出的卻是“早”,而“一枝開”使人聯想到“昂首怒放花萬朵”,其中蘊含的對梅花頑強生命力的贊頌又自在言外.“一”字妙用,切合了“早梅”的立意,在全詩中起到了畫龍點睛的作用.
篇4
一、抓住時間進行閱讀
古人云:“要有所為,有所不為。”教師在朗讀指導過程中就應該講求一個“精”字,抓住課文的重難點詞句和段落進行精心指導,起到舉一反三、畫龍點睛的效果。如:課文中詞匯豐富、用詞準確、形象生動的句子;修辭手法用得貼切、精妙的句子;對話、心理、神態、細節描寫惟妙惟肖、活靈活現的句子;蘊含豐富、含義深刻的句子;學生理解起來有困難的句子;對表現中心思想作用較大的句子等內容就是教師應該花大力氣進行朗讀指導的對象。
在對《鳥的天堂》一文進行朗讀指導時,我就重點抓住其中的第8自然段和11、12自然段,其它自然段則一帶而過。因為第8自然段作者運用了聯想的修辭手法(區別見聞和聯想是本單元的閱讀重點),把大榕樹描寫得生機勃勃,充滿生命力。最后一句“這美麗的南國的樹!”在前面描寫的基礎上強烈地表達了作者的贊美之情。第11、12自然段,作者從鳥聲、鳥影、“我們”的眼睛等幾個方面進行描寫、襯托,沒有用一個“多”字,卻明顯地讓人感覺到“鳥的天堂”里有數不清的鳥兒。與第一次經過“鳥的天堂”時的所見所聞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大膽、有效地取舍,避免了“一把抓”的廣而不實,把精力和時間用在了點子上,目標更明確,品悟更充分,訓練也更有效,切實提高了學生品悟語言文字的能力,積累了語感。
二、創設情境,讓學生有一種想讀的沖動
讓學生發自內心地愿意讀,喜歡讀,對朗讀產生濃厚的興趣,是朗讀教學的第一要務。在教學中,教師要充分利用小學生好動、好勝、好奇心強等心理特點,巧妙地創設各種情境,從而提高朗讀教學的效率與質量。方法很多,在教學實踐中感覺效果較好的有以下幾種:
第一、導語設疑。
例如,在執教《鳥的天堂》一課時,上課伊始,教師就故弄玄虛地開場:“同學們,今天我們要學習第11課《鳥的天堂》,但奇怪的是,這個‘鳥的天堂’卻沒有一只鳥,你說這是真的嗎?為什么作者會這么說呢?讓我們走進文本,去探個究竟吧!”說完,學生已躍躍欲試,想探個究竟。
此外,還可以利用追問、反詰、幽默等手法調動學生的參與熱情。
第二、借助多媒體。
如在執教《松坊溪的冬天》一課時,首先用多媒體課件出示了一組松坊溪的雪景圖。學生一看到如此雪白晶瑩的白雪世界,如此變化多端的溪石,不禁“哇”叫出聲來。我順勢問道:“松坊溪的冬天,怎么樣?想不想去走走,看看?”學生被這神秘的白雪世界迷住了,迫不急待地翻開課文讀起來。為了讓學生真切地體會到溪石的美,溪石的可愛,又單獨出示溪石的圖片,讓學生細細欣賞,再讀句子時,溪石的特點已融進了學生向往的情懷,深情的贊美,隨著聲音流淌出來。
第三.表演讀、賽讀。
好動、好勝心強使得表演讀和賽讀成為了小學生最喜聞樂見的朗讀形式。適當、巧妙地運用,可以起到難以想象的效果。
借助表演的方式進行朗讀,是在理解課文的基礎上進行的,它富于趣味性、形象性,學生通過豐富的語調,形象逼真的表演,再現課文的情境,增進理解,加深印象,引起學生反復朗讀的興趣。此種方法適合于情節性較強的文章,如《小羊角辮》、《將相和》、《小珊迪》等。
賽讀具有挑戰性,可以個人賽、小組賽、男女賽,一般用于感情較濃、語言較美、需多次朗讀的課文,也可以與表演讀相結合。如男生讀A部分,女生讀B部分比,然后換過來比。
此外,在課堂上應不斷變換朗讀形式,如指名讀、分小組讀、分角色讀、開火車讀、齊讀、輕聲讀、自由讀、還可以引讀,配樂讀等等多種形式的交替使用。
三、此時無“聲”勝有“聲”
有一次,聽一位教師執教《雷雨》(人教版第四冊)。在指導學生朗讀“忽然一陣大風,吹得樹枝亂擺。一只蜘蛛從網上垂下來,逃走了。”一句時,問學生:“風這么大,該怎樣讀?”筆者當時一愣:二年級的學生該怎么回答呢?結果全班無一生能答。在評課時,就提出了這個問題并建議教師給學生范讀。結果第二次在平行班上課時,學生很快就領悟了。
可見,一些文質兼優的課文片斷,通過老師正確、流利、有感情的范讀,可以把文字上無法表達的內在情感通過語調的輕重緩急充分表達出來,或把學生吸引到優美的語境中,或使學生對語言有所頓悟,或給學生以整體的感知,或給學生樹立朗讀的榜樣,或讓學生對自己的錯誤有所反省,或給學生以美的享受、智慧的啟迪、情感的熏陶……
篇5
【關鍵詞】多維教學;幼兒語言
語言是人們用來交流思想感情,以達到互相了解的交際工具。人們在勞動、學習、工作等活動中都離不開語言。幼兒期是語言發展的一個非常重要和關鍵的時期,也是人的智力發展的啟蒙期此,從小培養和發展幼兒的語言能力,讓幼兒正確地掌握語言,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新的語言教學觀念,不再注重語音、詞匯、句子的訓練,而是更多的側重于鼓勵幼兒與幼兒之間、幼兒與成人之間的大量的積極的言語交往。
結合新綱要精神,聯系我的工作實踐,現針對如何進行多維教學,有效促進幼兒語言能力發展這一問題談談自己的一些感受和看法:
一、為幼兒創設寬松和諧的語言環境,讓幼兒多聽、多看、多說
只有讓幼兒多聽、多看、多說才能使幼兒獲得豐富的詞匯,獲得語言練習的機會,從而發展幼兒的語言能力,引導幼兒仔細觀察,認真分析思索,擴大和加深對周圍事物的認識和理解,發展幼兒的語言表達能力。
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有計劃地帶領幼兒直接觀察,給幼兒多創造條件,采用直接形象方法,引起幼兒學習的興趣。如給幼兒講“春天”的故事之前,先告訴幼兒:“春天到了,大樹、花草、人、天氣、小動物都有一些變化。”然后引導幼兒仔細觀察、尋找,讓幼兒根據自己觀察的內容,親身體會,積極發言。秋天來了,帶幼兒散步時,讓幼兒觀察各種樹木、花的變化。幼兒在尋找過程中發現好多樹變了樣,“石榴樹的葉子黃了,像一把金色的小扇子”“有的樹葉落下來像小船”、“松樹還是很綠,看上去像一頂尖尖的帽子”、幼兒在觀察議論、想象中及時地用語言表達出來,發展了口語表達能力。冬天,下雪了,讓幼兒去接雪花,實際觀察雪花的形狀,看雪景,幼兒可以觀察到雪花有六個瓣,是一片片,一團團飄落下來的。引導幼兒欣賞房上、樹上、地上全是白茫茫的一片,美極了。然后可向幼兒提一些具有啟發性的問題:“這白茫茫的白雪像什么呀?”有的幼兒說:“像雪白的棉花。”有的說:“像白糖。”有的說:“像厚厚的毯子。”幼兒根據自己的生活經驗去形容白雪,欣賞雪景,相應地豐富了詞匯。幼兒生活內容豐富了,思路也就開闊了。讓他們動手、動腦、動口,使幼兒直接感知中發展了語言能力。
培養幼兒注意傾聽的習慣,這是發展幼兒語言表達能力的先決條件。幼兒學習語言,首先要學會聽,聽得準確、聽得懂,然后才有條件正確地模仿說。讓幼兒多聽,是為了發展傾聽習慣,要求幼兒會聽,聽得懂。
在日常生活中,利用與幼兒接觸的一切時機,進行交談,讓幼兒多說。教師在組織幼兒集體學習時,要注意啟發幼兒學習的積極性,教師更要注意給每個幼兒“說”的機會,為幼兒創設一個“說” 的環境,讓孩子練習“說”,學習“說”,在“說”中學“說”。
二、采取多種方法整合的教學方法和教育方法
按新綱要的主旨,語言教育應是聽、說、讀、寫、觀察、表演、思維、想象、操作等行為的整和,因此在活動時教師應抓住各種契機,挖掘幼兒各方面的潛能,對幼兒的活動表現和教材內容應有一種整體的意識,才能真正培養幼兒語言綜合素養和能力。
這就要求教師在活動的設計中以語言表述為主,引導和支持幼兒在與教師的合作中進行不同側面的觀察和感知,從不同層面的探索活動中應用不同的操作方式進行多元化的合作分享,將整個活動有機地結合起來,讓幼兒在單一的活動中進行綜合性地獲取與提高。 如在故事教學中可采用聽故事,看圖說感受,以圖或文字作記錄,學表演,作游戲的活動并與內容有選擇的、有機的整合于一體,既豐富了活動內容,又引導了不同水平幼兒的表現欲望,同時還提高了幼兒運用語言的能力。
由此題材多樣化的教材通過多元化的整合,結合幼兒自身的生活經驗及能力上的差異,將集體教學改為分組結伴,區角活動、個別交流等方式在不自覺的交流和想象的過程中使每個孩子的語言潛能都在不斷的發展提高。
此外,教學中還應該特別注重語言教育活動形式的多樣性。在語言教育活動的設計和組織中,教師在組織活動時努力幼兒創設具有真實語言運用機會的不同交流情境,使語言教育活動的過程成為教師和幼兒共同建設的積極互動的過程。教師還要十分注意把語言教育活動滲透到各種游戲和一日生活的各個環節中,幫助幼兒擴展自己的語言經驗。如:春天到了,幼兒園內的各種樹木發生了變化,在戶外自由活動時,讓孩子們仔細看一看,找一找 幼兒園發生了什么變化。讓幼兒在觀察中議論、想象,及時地用語言表達出來 ,在觀察過程中,很自然地發展了幼兒的口語表達能力。
三、合理設計教學過程,有目的、有意識地進行引導
幼兒園的語言教學是引導幼兒在文學作品的學習中豐富詞匯,在模仿和理解的基礎上,啟發幼兒的想象力,運用簡單的詞匯、句子,逐步培養他們連貫說話的能力。 如我在教兒歌《誰的家》的教學過程中,我先是很神秘地出示有天空、海洋、草地的背景圖,有意識地啟發幼兒想象,這是什么樣的天空?是誰的家?幼兒觀察圖片后,很踴躍地說:“這是藍藍的天空,是太陽的家,是飛機的家,也是小鳥的家”等等。我又問:草地好看嗎?用一個好聽的詞來說說看。幼兒議論了一會兒,說:“綠綠的草地”、“美麗的草地”等,我還問:海洋是什么樣的呢?幼兒想的都是藍藍的海洋,于是,我啟發幼兒想象,海洋為什么是藍藍的呢?幼兒通過這一啟發,想到海洋又深又大,都說用深深的來表示海洋最好了,在這樣的教學過程中,由于有目的的引導,幼兒都能用連貫的語言表達了“深深的海洋是魚兒的家”,“深深的海洋是輪船的家”等等。所以幼兒語言能力的表現如何,詞匯運用恰當與否,除具本形象的教具和圖片外,和教師有目的積極地引導有著密切的關系。
四、在日常生活中誘發幼兒說話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促進語言能力發展
教師在日常生活中要充分利用一日活動中每一個積極因素,鼓勵幼兒親自去看、去聽,激發幼兒說話的欲望。如下午吃點心時,是用圓形的小糕點,在幼兒認識香噴噴的糕點是圓形的時,我就進行即興提問:什么東西也是圓形的?什么東西是香噴噴的?幼兒紛紛回答出:皮球是圓形的,火車輪子,汽車輪子是圓形的,還有太陽鈕扣等等也是圓形的。說蘋果、蛋糕、香水、雪花膏等是香噴噴的;教師還可以利用一些提示性的話,誘發幼兒積極發言。如:“今天下雨,早上你是怎樣進幼兒園的?”“路上的行人看見下雨是用什么雨具去上班、上學的?”這時幼兒一般都會興致勃勃地向你作介紹。又如:忽然下雨,就問小朋友:你是怎么知道下雨的?雨聲怎樣?為什么雨一會又不下了?幼兒在親身觀察、思考后,都能說出春雨的聲音是嘀嗒嘀嗒的,像小鬧鐘走動一樣,有時春雨像灰塵在空中輕輕地飄下來,飄下來,春雨是淅淅瀝歷的,斷斷續續的,所以一下就是好幾天等等,由于幼兒有了直接感知事物的形狀、色彩、動態,教師又及時進行啟發誘發,使幼兒有了更多、更有利的語言練習機會,從而提高了幼兒的語言水平。
篇6
然而我們實際的作文教學并非如此,學生普遍懼怕寫作文,教師也頭痛上作文課,學生中作文的假、大、空現象屢見不鮮,是什么讓我們的作文走向了不正常的軌道?關鍵在于作文與學生的生活脫節。
從事小學語文教學已二十個年頭了,我還清楚地記得接任上屆四年級學生時,他們第一次交上來的作文是《發生在暑假里的一件事》,16K的作文紙上很多學生只寫了半頁或一頁,有的甚至就寫了四五行;有的學生句子不通順,常常念不下去;還有的連一句簡單的事也說不清楚,常常看得人摸不著頭腦……學生手中無米,怎能做飯?生硬擠出來的幾句話也缺乏孩子特有的靈氣,有時明明鮮活的寫作素材就在眼前,而學生卻視而不見,漠不關心,把生活與作文割成兩張皮,針對這種情況,急是急不來的。四年級學生,在小學處在中段,習作也只是初上路,只有讓孩子喜歡作文。我認為,不懼怕,心中有話想說,可能就能成功。我初步設想從激發學生習作興趣與積累素材入手,逐步培養學生的習作興趣與習作水平。
一、貼近學生生活,激發學生興趣
按照我作文訓練的培訓思路,每次上作文課之前,我都要認真地研讀教材,盡可能地找到作文與學生生活的聯系點。
比如,在第七冊第三單元作文訓練(《寫秋天的一處景物》)時(此單元訓練的目的是培養孩子細心觀察,體會景物特點,然后用自己的話把看到的景物說出來,最后動筆成文。)結合習作要求,我帶領全班學生參觀蓮湖公園、武警中隊的隊營。返校后,又對參觀的路線和看到的景點進行描述,幫助學生理清的寫作思路,本次交上來的作文雖說大部分思路一致(教師指導太細),但我覺得已經比較滿意了。
后來,不管是學校組織的哪項活動,我都想辦法讓學生盡可能地參加,然后讓學生把看到的,想到的寫下來,哪怕只是一小段也行,只要是自己真實的見聞和感受就行。在語文作業中,也結合起來課文要求進行小練筆活動,特別是在作業中開辟“悄悄話”欄目,這樣學生的話題很多,也可以寫出自己的真實感受,我也能從中急時地調整教學方法,適當地鼓勵和表揚學生。
另外,學生自己動手做一做,試一試的小制作、小實驗,也是激發學生習作與積累寫作素材的好途徑。比如習作前,可以給學生們先上一節手工課,親自教學生用彩條編小星星、編金魚、做風車,學生動手操作,寫起制作步驟來就容量多了。
冬日的一天,我正領著學生上早讀,誰知漫天飛舞的大雪吸引了孩子們的注意,這么好的習作素材,為何不讓學生去欣賞呢?我和學生一起來到操場上賞雪、玩雪,觀賞飄飄落落的雪花,盡情享受雪花帶來的歡樂。語文課上,讓學生寫出下雪時的場面。第二天,天氣晴朗,又讓學生觀察陽光下美麗的雪景,寫出第二篇作文。
二、走進生活,多渠道幫學生積累素材
學生習作無素材,就如巧婦難為無米之炊,然而素材還是來源于學生的生活,只是我們的學生不善于觀察,不善于積累罷了。如何能讓學生養成勤觀察,善思考,做個生活是的有心人呢?我特地從以下幾方面嘗試:
1.做剪報,定期舉辦手抄報展評。這樣能使學生積極投身到收集可用資料中去。
第一學期開學時間不長,我把自己的剪報本介紹給學生,在他們的一聲聲驚嘆聲中,激發了他們極大的興趣。第二天早上,就有學生帶著剪貼本給我看,隨后的日子里,學生的剪貼本日益增多,他們剪貼的內容真可謂五花八門,有些內容根本就不適合學生閱讀,還有的學生家里沒有報紙,根本找不到剪貼的內容,新的問題又擺在我的面前,有的學生對出現在自己面前的閱讀材料沒有鑒別能力,胡亂接受,有的學生無閱讀內容,怎能提高他們的語文素養和拓寬視野呢?于是,新的想法又產生了。
2.辦圖書角,鼓勵學生多讀書。圖書角的書都來自學生,每人至少為班級的圖書角捐兩本書,自制借書卡,到班級的圖書管理員那里去借書,每周借還一次,這種辦法持續了一個學期,學生讀書的熱情的確很高。另外,借家長會,向家長廣泛宣傳,鼓勵家長給孩子訂閱報刊、雜志,參與學生的讀書活動。
3.積累好詞佳句,背誦唐詩宋詞。在四年級時,我把《三字經》、部分流傳千古的唐詩宋詞、結合單元訓練的優美句段摘抄下來,讓學生背誦記憶。
另外,讓學生在自己的積累本上隨時記錄自己摘抄的句子。學習語文只有多讀多背多記,只有背過的,才是自己的。學生記得多了,肚子里可用的材料就多了,久而久之,他們的語言鑒賞能力和習作能力也會逐漸提高的。
4.寫日記,記錄生活。豐富多彩的生活中,總有一些事發生在學生周圍,他們與家長、同學、老師一天的活動對話中,總有一些靈感撞擊著他們的心靈,隨意讓孩子們記錄下來,寫成日記,不求主題與立意,只要求他們寫真話,道真情,語句通順即可。孩子們很樂意完成。堅持了一學期后,作文中句子不通順的現象明顯減小。
篇7
學生語文學習離不開閱讀,閱讀是跟隨學生一輩子的大事情。怎樣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呢?怎樣塑造學生的閱讀個性呢?這值得我們深切思考。新課程標準規定了我們重視個性的體驗,提升我們的閱讀能力,提高學生的感受力、理解力、欣賞力、評價力。結合教學實踐,語文教師在閱讀教學中重視批注式的教學實驗,讓語文教學百花齊放,迸發出新的生命力。因此,語文教師要重視激勵學生在批注式的閱讀中激活學生思維,提高閱讀能力,張揚閱讀個性,品嘗閱讀甜頭。因此,語文教師要結合學生批注式閱讀教學方法和效果來進行教學實踐。
一、描述感想,抒發個性化見解
初中學生讀書的時候一定要用心,并產生深切的感想。語文教師要培養學生的閱讀與思考的習慣,在學生閱讀文章以后,寫下自己的感想。例如,語文教師鼓勵學生在閱讀《假如給我三天光明》文章后思考,有的學生寫下“若非一番寒徹骨,哪得梅花撲鼻香”的感悟,并抒發自己在今后的學習生活中要經受各種環境的考驗,吃苦學習,努力鉆研。學習就像是登山,不經過艱難困苦,怎么能夠攀登上高峰呢?學習上千萬不能退卻,如逆水行舟,要知難而上。例如,還有的學生在學習完《陋室銘》以后,寫下這樣的批注:“斯是陋室,惟吾德馨。”做人一定要講究品德,追求品德的高尚,并練就自己的高尚心性,真正做到不追逐名利,保持靈魂的高潔才是自己的本心追求。這些感想式的批注,都能幫助學生理解課文,把握課文的主旨,并培養學生語文的感性和靈性,引導學生提升寫作的才能,增長學生的語文學習能力。通過描述感想,抒發個性化見解,學生能學有所感,學有所悟,學有收獲。
二、提出疑問,表達心中疑惑
教師要鼓勵學生學會提問,不產生疑問就沒有經過思考,不思考就不能增加閱讀意義。初中語文教師要教育學生帶著疑問讀書,讀到書本的本質里去,并進入文本,實現作者和讀者和書本的交流。運用這樣的提出疑問的閱讀方法,能培養學生的懷疑的品質,鍛煉學生的探究的精神。教師要鼓勵學生思考,學會提出疑問,學會主動探索。教師鼓勵學生運用這樣的閱讀方法,就能讓學生學得更多,運用得更廣,也能運用于學習中的各種文體。
例如,我在教小說《孔乙己》一課時,先讓學生在預習中閱讀課文,掃清字、詞障礙。然后讓學生自己提問,請別的學生幫忙回答。有的學生問道“魯迅為什么給主人公起個‘孔乙己?蒺這個名字”? “孔乙己處在怎樣的一個社會里?” “為什么只有孔乙己到店才可以笑幾聲”, “孔乙己是怎樣的一個人?可憐嗎?可恨嗎?可愛嗎?”這樣教,不僅節省了教學時間,而且更重要的是讓學生自己去獨立思考,去分析和解決問題,使他們的能力得到提高。
再如,學生在學習詩歌《我驕傲,我是一棵樹》的教學過程中,學生提問:“我要學習的是樹的怎樣的精神?”還有學生在學習朱自清的散文《春》的時候,提出這樣的疑問,“春花圖中,為什么要寫蜜蜂和蝴蝶?” “春天像什么的三組句子有什么樣的含義?”等。
這樣,學生對課文內容產生了思考,對課文的中心思想產生了領悟,并學會運用提問的閱讀方法,結合具體的情況產生了推移和思考,形成了自己的閱讀積累,問的問題質量也越來越高,價值也越來越豐富,思想性也越來越深刻,這些為我們的課堂教學掀起了層層波瀾,并帶來了讀者的心靈震撼。
三、產生聯想,引發深刻思考
閱讀教學要培養學生的想象能力,教師要重視學生由此聯想到彼地深入思考,并重視從文本轉移到文外,這樣的閱讀方法有助于學生的知識遷移,信息的搜集。例如,教師要引導學生思考課文中的古詩的含義,并教育學生學會詮釋,學會改寫。例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結合具體的課文內容,給課文增加古代詩詞的批注,引導學生產生思考,并引導學生產生諸多的聯想,引入很多相關的詩詞,并引導學生結合具體的知識進行歸納和整理,實現學生融會貫通,教育學生活學活用,形成自己的閱讀能力,并重視引導學生從課內閱讀產生理解,引導學生產生課外的學習和思考,提升學生的思考水平。
四、學會欣賞,產生賞析批注
欣賞的閱讀方法經常在詩歌里加以運用,教師可以鼓勵學生在學習詩詞以后,結合自己的閱讀理解,穿插自己的生活體驗,重視結合各種詩詞來增加學生的理解,因此,教師要鼓勵學生寫賞析式批注。例如,教師鼓勵學生對《沁園春·雪》進行批注,學生就會產生思考,仿佛欣賞到壯觀而遼闊的雪景,感受到美麗而多彩的雪的畫面,并產生精彩的賞析,教師教育學生將產生的思考形成美麗的想象,表達出優美的文字寫在詩篇旁邊。對待我國的古典詩歌的學習,教師也可以鼓勵學生及時寫下深刻的理解。教師可以鼓勵學生產生深刻的思考,理解社會,熟悉人性,把握未來,并將人物的特點展現出來,產生獨特的理解。教師可以鼓勵學生產生思考,深刻領會文字的內容,并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深刻領會作品的主題,提高學生的理解能力和欣賞能力。
五、及時補充,進行思維拓展
拓展思維是激發學生的思維活動,按照作者的寫作的思考,及時給予文章的補充。這樣的形式有點像仿寫和續寫,能激發學生思考,拓寬學生的視野,鍛煉學生的思維,幫助學生積累寫作的方法,快速提升學生的寫作才能。例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在學習朱自清的《綠》以后,回憶梅雨瀑的場景,讓學生描寫家鄉美麗的景致,產生思考,并逐漸深入地進入美好的境地,感受文章的美,增加閱讀的理解和感悟,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將學生的思維進行充分的拓展。
總之,初中語文教師通過多種閱讀方法的運用,激活了學生的思維,豐富了學生的感情理解,張揚了學生的閱讀個性,讓學生的閱讀活動更加豐富更加活躍起來,變成學生自己的積極主動的活動形式,滿足了學生積極而長遠的精神追求。因此,在學生的閱讀活動中,初中語文教師要注重學生的知識積累,重視學生的閱讀感悟,提升學生的閱讀能力,并在更加深遠的教育視野中,幫助學生找尋閱讀的快樂體驗,塑造學生的優秀品質,鍛煉學生的閱讀思維,豐富學生的閱讀思想,教育學生獲得自主性學習的能力。
所以,初中語文教師要注重學生的閱讀教學,激活學生思維,張揚學生個性,放飛學生的心靈夢想。
參考文獻:
[1]費繼斌. 讓閱讀張揚學生的個性 閱讀與鑒賞·學術版上旬刊 2011年第12期
[2]楊九慶. 讓學生的個性在閱讀中張揚 《新課程研究(下旬刊)》 2009年02期
篇8
語文課程標準要求培養學生“初步具有鑒賞文學作品的能力”。隨著現代教育的發展,學生閱讀的范圍越來越大,已經跳出了課本,走進了網絡,各種體裁的文學作品撲面而來,令中學生目不暇接。采用科學的方法引導學生閱讀,培養他們初步的文學鑒賞能力勢在必行。初步鑒賞文學作品的能力,不僅能夠促進學生讀、寫、聽、說基本能力的提高,而且能夠擴大學生的視野,美化學生的心靈,陶冶學生的性情,對提高學生審美情趣和語言素養有著重要的意義。那么,在初中語文教學中如何培養學生初步的鑒賞能力呢?
一、整體感知
文學作品具有具象性和整體性有機統一的特點,教師要抓住這一特點,引導學生抓住作品所描繪的生動具體的藝術畫面,進入到具體的情境之中,初步感知作品的整體藝術形象,并從中獲得美的享受,形成初步的鑒賞能力。
例如,的《沁園春·雪》是一首氣勢磅礴,充滿無產階級革命英雄主義的詞作。學習這首詞時,我先引導學生整體性閱讀,通過教師范讀、學生齊讀的形式讓學生整體感知詞作的意境和偉人的胸懷。然后,我引導學生理清詞的文脈,抓住其情境與形象畫面,感受鑒賞。詞的上片,—個“望”字領起七個句子,為我們展現出一幅冰封雪飄、廣袤無垠的銀色世界。作者運用動靜結合、虛實相生的手法,通過動詞“封”“飄”“舞”“馳”所描繪的北國雪景圖,贊美了如此多嬌的大好河山。下片由—個“惜”字統領以下七句,句句含情,皆為惋惜之意。詞的上片以寫景為主,觸景生情,下片則是議論為主,末句“數風流人物,還看今朝”,點明主旨,表現出作者革命英雄主義精神。通過整體感知,培養了學生的鑒賞能力。
二、聯想與想象
文學作品具有蘊藉性,教師在教學時一定要抓住文學作品的這一特性去訓練學生的聯想和想象能力。文學作品為學生提供了廣闊的思維空間和想象空間,教師要引導學生的思維縱橫馳騁,展開聯想,在此基礎上培養學生再造想象和創造性想象能力。學生能夠再造想象,就會很快進入作品的意境;學生有了創造性想象,就能體會作品的“言外之意”,感受作品“言有盡而意無窮”的藝術魅力。如,教學《,你在哪里》時,我讓學生大聲誦讀,細心品讀,然后為這一首詩進行畫面設計,“詩中寫道‘他大步向前不停息’,該句可疊印哪些畫面?‘大地’‘森林’‘大海’又可疊印哪些畫面?”學生在誦讀時感知的是的事跡與崇高精神,它是通過哪些畫面體現的,很多學生沒有去想象。教師通過設置問題,原作中的四幅畫面變成了近乎二十幅畫面。學生所知道的總理事跡,通過想象能分類地疊印在不同的畫面中,學生的思維開闊了,畫面的內容豐富了,的事跡通過畫面烙印在學生的腦海中,學生對的緬懷之情也就更濃烈了。聯想與想象,讓師生進入到最高的審美境界。
三、激感
情感是文學創作的“根”,根扎得愈深,枝葉才會愈繁茂。優秀的文學作品往往是包含激情的,情愈濃,包含的思想愈豐富。鑒賞這些文學作品就要從情入手,情是鑒賞的基礎。教師要引導學生從這些作品的語言中,體會作者所表達的喜怒哀樂的豐富感情。教師要以自己對作品的理解,對作品感情的把握,引導學生正確審美。教師要善于以自己的感情撞擊出學生感情的火花,引起學生對作品的感情共鳴。激發學生情感的方式很多,教師可以通過有表情的朗讀、誦讀,感染學生,引起學生對作品人物的關注。如學習《,你在哪里》一課時,課前教師可先播放十里長街送總理的錄像,創設課堂教學氛圍,然后教師飽含深情地朗讀,讓學生沉浸在對懷念的感情之中。教師也可以通過背景材料介紹引發學生的情感。比如,的《沁園春·雪》,這首詞寫于1936年2月初,率部到達陜北清澗縣黃河邊的一個小山村袁家溝。在那兒,他冒著大雪,爬上山梁,親自視察那里的地形。面對綿延起伏的山巒,遠眺祖國的壯麗山河,展望革命的美好前景,頓時激情滿懷,浮想聯翩,寫下了這首氣壯山河的詩。教師通過上述介紹,引導學生的情感與詩中所表達的思想感情產生共鳴,才能加深學生對詩的理解,得到美的享受。
四、品讀精神
篇9
一、通過直接感知,在認識周圍事物中發展幼兒語言
嬰幼兒學習語言,都要與周圍現實的人、物、大自然及社會現象緊密相連。通過各種感官直接感知,聽、看、觸摸、嘗、聞,等等,獲得周圍的一切知識,繼而發展幼兒的語言。語言的發展提高了幼兒的認識能力,而認識范圍的擴大,內容的加深又豐富了幼兒的語言。因此,要注意發展語言交往能力緊密與認知能力發展相結合。根據幼兒直觀感知的特點,給幼兒創設條件、豐富生活內容,在實踐中認識世界,發展幼兒語言。在下雪天,讓幼兒去接雪花,實際觀察雪花的形狀,幼兒可以觀察到雪花有六個瓣,是一片片,一團團飄落下來的。引導幼兒欣賞房上、樹上、地上全是白茫茫的一片,美極了。然后可向幼兒提一些具有啟發性的問題:“這白茫茫的白雪像什么呀?”引導幼兒說:“像雪白的棉花。”有的說:“像白糖。”有的說:“像厚厚的毯子。”幼兒根據自己的生活經驗去形容白雪,欣賞雪景,相應地豐富了詞匯。教師也可讓每個幼兒在一次性杯子里種上一顆豆子,或其他花的種子放在自然角里,讓幼兒仔細觀察種子的生長過程,并要求幼兒用恰當的語言表達出來,如“豆子長出了嫩芽”,“嫩綠的葉子。”通過種植與照料,不僅豐富了知識,也陶冶了情操,使幼兒充分感受到大自然的美,自然界千姿百態的變化。幼兒生活內容豐富了,思路也就開闊了。讓他們動手、動腦、動口,在幼兒直接感知中豐富知識和發展語言。
二、讓幼兒多看、多聽、多說、多練
1.多看。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有計劃地帶領幼兒直接觀察,給幼兒多創造條件。采用直觀形象的方法,引起幼兒學習的興趣。圖畫讀物是幼兒的精神糧食,是幼兒喜愛的一種文學形式。它形象生動可愛,色彩鮮明美麗,深受幼兒喜愛。欲想發揮圖書作用,也需要教師與家長做具體指導。光知道給幼兒買書不成,還要教給幼兒看書的方法。幼兒不理解書意,也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如采用以下幾種方法,指導幼兒看圖畫書。先教幼兒看書的方法,拿到一組圖畫,要求幼兒先看數碼,或按情節排好順序,然后找出書中的主要角色,記住他們的形象,觀察他們的動作,想象他們在干什么?聯想組合成故事。如此,幼兒雖一個字都不認識,卻能看出畫中的內容,并能根據圖畫內容講述,既豐富了他們的知識,又發展了語言表達能力。
2.多聽。培養幼兒注意地傾聽,這是發展幼兒表達能力的先決條件。幼兒學習語言,首先要學會聽,聽得準確,聽得懂,然后才有條件正確地模仿――說。講故事是向幼兒介紹文學作品的基本方法。因為幼兒不識字,他們是文學作品的聽眾。將不識字的幼兒引入文學世界,就需要找人給幼兒講,讓幼兒認真地傾聽,達到教育目的。給幼兒積極創設聽的環境,可以是多種多樣的。如給幼兒聽錄音故事、聽別人講故事;邀請幼兒談話,互相傾聽并交談;帶領幼兒聽多種聲音:樂器的聲音、動物的聲音……讓幼兒聽后模仿,想像,并講出他們聽到的聲音好像在說什么。讓幼兒多聽,是為了發展傾聽和區別周圍聲響的能力,發展幼兒聽覺器官,加強對語言的聲音結構分析。培養幼兒良好的傾聽習慣,要求幼兒會聽,聽得懂,認真聽不打斷別人的話,這也是文明習慣的一種表現。
篇10
一、以人物為主線
在學生的心中,有他們喜歡的卡通人物,英雄人物和公眾人物,把這些人物引入課堂,總能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積極性。因此,教師可根據教學內容的實際情況,運用學生喜歡的人物將教學內容串聯起來,相互產生聯系,便于學生更好地學。如在教學2A Unit10 Put on your coat時,一位教師以學生熟悉的三毛為主線,其主要過程如下:
1.創設情境,了解三毛的現狀
教師通過與學生進行簡單的對話交流后,PPT出示一張主人公三毛的照片。問學生他穿了什么?根據學生的回答引出新詞coat。然后PPT又出示一個壞小孩,要三毛脫下外套(錄音),引出新授句型“Take off your coat.”并教學。 三毛脫下外套,身上露出黃色的sweater, 教師教授新詞sweater。并通過三毛自編的chant鞏固。
2.結合情境,給三毛送服裝
PPT呈現一個天使,對三毛說:A new sweater for you. Put on the sweater.引導學生學習這兩句新句型,在學生初步感知理解后,教師用PPT呈現一些服裝圖片,讓學生結合情景操練句型,對三毛說A ___ for you. Put on your _____.
3.再造情境,幫助三毛學習
教師小結,說帶三毛去看動畫――引出教材A部分的對話動畫,引導學生與三毛一起學習。接著教師呈現一些三毛不會做的練習,請學生幫助三毛。最后,三毛感謝大家的幫助,教師升華主題Help others as much as we can! ( 奉獻愛心,收獲溫暖)
綜觀整個教學過程,教師以學生熟悉的人物三毛作為教學的主線,將新詞、新句有機地結合在一起,條理清晰,富有情趣,學生學得興趣盎然,扎實有效。
二、以場景為主線
一堂課中,往往有好幾個新詞和新句。為了讓學生更好地學,教師往往將這些詞與句進行重組,將相關聯的詞與句分為一組,分別置于不同的情景中呈現,使學習循序漸進,逐步提高。幾個相互關聯的場景構成了教學的主線,可以幫助學生有效地學習新知。還是以2A Unit 10 Put on you coat為例,一位教師是這樣設計的:
1.哈爾濱場景――寒冷時的穿著
教師與學生通過對話交流導入新課后,PPT呈現三個禮物盒,打開第一個禮盒,呈現一張去哈爾濱的火車票。于是教師模擬帶領大家乘火車去哈爾濱,通過PPT播放,讓學生欣賞哈爾濱的雪景,引出cold并教學。然后PPT呈現一些衣服讓學生挑選,根據學生的選擇回答,自然引出新詞“sweater和 coat”及新句“put on your ….”,教師適時進行教學并通過自編的chant進行鞏固訓練。
2.海南場景――炎熱時的穿著
引導學生打開第二個禮盒,呈現一張哈爾濱去海南的飛機票,于是教師帶領學生乘飛機來到海南。通過海南景色的欣賞,感受hot并教學,呈現新句Take off your sweater/coat. 并進行教學。
3.卡通中的場景――人物穿著
打開第三個禮盒,呈現一張觀看卡通的電影票,于是教師引導學生觀看卡通,一起討論卡通中的人物及穿了什么衣服,講了什么話。
整堂課由“去哈爾濱―去海南―看動畫”三個場景連接而成,三個場景又通過禮盒相聯,所以整堂課思路清晰,情景真實,讓學生很好地感受了語用環境,學用相融,操練扎實。
三、以故事為主線
小學生很喜歡有趣的故事,因此,教師可以借助學生喜歡的故事,融合教學內容,以故事為主線,把教學內容穿插在其中,使故事與教學內容相融相生,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習實效。如在教4A Unit 9 What’s the matter? (Part B、C )時,一位教師以“卡通人物Diego幫助一只baby tiger找媽媽”的故事為主線來設計課堂:
1.創設情境,了解故事的起因
教師通過與學生有目的的對話交流,引出開心的Diego(卡通人物),問學生他為什么這么開心,引導學生看錄像回答問題,原來他有許多動物朋友。這時課件中放出一只“baby tiger”的叫聲,讓學生猜猜是什么動物,猜猜它怎么啦,引出新句型What’s the matter? 并教學。然后分別讓學生用新句型詢問baby tiger,從baby tiger的回答(錄音)中得知它找不到它的媽媽,所以又餓又傷心,于是引出新詞hungry和sad進行教學。
2.深入故事,在故事中暢游
教師引導學生對又餓又傷心的“baby tiger”提供幫助,并用PPT呈現一些食物的圖片和句型Here’s some ..for you.讓學生運用新句型給baby tiger提供食物。教師適時將一些沒學過的食物的詞教給學生。接著錄音中出現baby tiger說“I’m thirsty now.”的聲音,引出新詞thirsty及一些飲料的詞進行教學。然后教師引導讓學生和Diego一起幫助baby tiger找媽媽。在找媽媽的過程中,結合本課教學內容設置一些障礙,讓學生進行適當的語言操練。在克服困難的過程中,baby tiger慢慢地感到累而冷,于是新詞tired, cold順利引出,學生紛紛想辦法用句型Here’s some ... for you幫助它,最后,baby tiger克服種種困難找到了媽媽。
整個教學的過程,通過baby tiger找媽媽這條主線,將所有新詞、新句巧妙地聯系在一起,環環相扣,巧妙過渡。學生看完故事,也學會了新詞新句,還培養了愛心。
四、以話題為主線
《牛津小學英語》是按“話題―功能―結構―任務”相結合的原則編寫,因此,每個單元都有一個話題,每個單元的詞和句型都與話題相關,這就為以話題為主線組織教學提供了方便。如在教學5A Unit 8 A camping trip時,筆者就以go camping這個話題進行設計的,其過程如下:
1.自由交流,引出話題
師生自由對話交流,教師有意識地與學生談論興趣愛好,并有目的地引導學生猜測教師的愛好,引出話題:go camping.
2.緊扣話題,步步深入
(1)創設情境,學習與野營相關的詞句。
教師拿出一個旅行包,讓學生猜旅行包中有什么?然后取出包中實物引出新詞telescope,tent并教學。接著教師指著自己帶的東西,問學生有什么?引出新句:What do you have?( 課前布置過學生帶好“go camping”的相關東西)與學生進行了語言交流,根據學生的回答,教師依次引出相關的新詞:blanket,towel。然后學生以小組為單位操練運用新句,并了解彼此所帶的東西。
(2)巧設野營任務,開展語言實踐活動。
教師用PPT出示一張go camping所需的必備用品,讓學生看著PPT與自己所帶物品進行比對,發現自己還缺的物品,運用What do you have?進行交流,從別的同學處尋找到自己所缺的物品,并組合成一個野營小隊。完成的小隊將領到一張go camping的門票。
(3)模擬野營,鞏固訓練語言。
教師呈現一個旅游地點,讓大家帶著門票去野營,教師結合景點,引導學生在野營地完成不同類型的語言訓練。如結合景區的燈籠讓學生猜謎語(謎語內容是本課的部分新詞),結合景區的“關關有道”讓學生完成看圖填空、創編對話等游藝活動,使學生邊野營,邊鞏固訓練語言。
3.話題延伸,提升素養
教師運用PPT讓學生欣賞當地一些景色優美的野營地,激發學生的野營欲望,然后讓學生根據自己的喜好和實際,用英語設計一個周末野營計劃并互相交流。
本課中,教師以go camping為主線,緊緊扣住野營這個話題,通過對話交流、任務型活動、游戲等豐富的活動,引導學生一步步地學習,操練,鞏固本課的新詞新句。學生邊野營邊學習,邊學習邊運用,邊運用邊游玩,過渡自然,螺旋上升,真正做到了“學中玩,玩中學”。
四、以主旨情感為主線
有些詞句具有豐富的情感色彩,便于激發學生內心深入的情感。這些詞句,教師可根據學生的實際,通過研討教材,重組教材,提煉主旨情感,以此為主線組織教學。讓學生帶著情感學習新知,感受豐富的情感體驗,讓情感促進學習。如4A Unit 9 What’s the matter,有新詞hungry, thirsty, ill, tired等,新句What’s the matte?I’m ... Here’s ... for you.當我們問別人What’s the matte?及幫助某人時Here’s ... for you.都是帶有一份愛的情感色彩在里邊,所以設計教學時就以主旨情感“愛”為主線,引導學生帶著“愛”學習新知。其主要過程如下:
1.讓學生帶著“愛”學習新語言
教學伊始,師生對話交流后,教師用PPT導出一個肚子痛的男孩,引導學生帶著“關愛”的口氣詢問小男孩,自然引出新句“What’s the matter?”并學習運用。接著,教師通過課件讓學生聽小男孩的錄音回答”I’m ill. I’m thirsty.”。引出新詞“ill,thirsty”并教學。然后教師引導學生帶著“愛”幫助小男孩,在情景中學習運用新句型:Here’s ... for you.
2.讓學生帶著“愛”操練語言
教師用PPT呈現班中兩個身體不舒服的學生照片,讓學生帶著“關愛”,運用新學句型“What’s the matter?”詢問他們,并適時引出新詞hungry, tired進行學習。同時引導學生根據情景進行有愛的語言實踐活動“Here’s … for you.”接著教師呈現一組不同身體情況的人物圖,讓學生帶著愛進行小組語言操練,鞏固語言。
3.讓學生帶著“愛”綜合運用語言
教師呈現生病的Tom與家長的一段對話,引導學生找出家長對Tom“愛”的句子,并指導學生帶著“愛”朗讀這些句子。接著,教師引導學生對生病的Tom提一些“關愛”的好建議,如Why don’t you ... ? You can ...等。最后,教師讓學生欣賞一組貧困地區孩子的圖片,讓學生運用新詞和新句編對話,讓他們帶著“愛”進行語言綜合運用活動。
整個過程,教師以語言學習為重點,以情感為主線,以“愛”為抓手,通過情境激發學生心中的愛,讓學生帶著“愛”學新詞新句,帶著“愛”實踐操練語言,帶著“愛”綜合運用語言。在情感的催化下,語言學習一步步深入,學生學得更主動,語言實踐運用更富有意義,也更富有實效。整堂課,不僅讓學生學會了語言知識,更豐富了學生的情感,提升了學生的人格。
- 上一篇:三年級語文教學工作總結
- 下一篇:最新商鋪租賃合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