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心目中的魯迅范文
時間:2023-03-14 21:48:39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我心目中的魯迅,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我國有這么一位大文豪,他時常穿一件樸素的中式長衫,頭發(fā)像刷子一樣直豎著,濃密的胡須形成了一個隸書的“一”字。他以筆為武器,戰(zhàn)斗了一生,被譽為“民族魂”。偉大的評價他是偉大的文學家、思想家和革命家,這位大文豪正是他,魯迅。
在我心目中,魯迅先生是一個和藹可親,平易近人的老人。他是一個為別人想得多,為自己想得少。即使自己生病了,也堅持工作。魯迅先生非常珍惜時間,他總是把別人喝咖啡的時間用在工作和學習上,魯迅幾乎每天都在擠時間,他說過,時間就是性命。倘若無端的空耗別人的時間,其實是無異于謀財害命。給進步青年回信,默默關心著,并用許多警句名言來教導他們,也同時教導我們。魯迅是中國的一座偉岸的山,是一片浩瀚的星空。要想跨過它這座大山,必須學會他說過的一句話“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有很多人說魯迅先生是天才,其實不是的,而是他珍惜時間,就像前面說的,他把別人喝咖啡的時間都用在了學習上,所以他比別人出色,優(yōu)秀。
在這位慈祥的老人逝世之后,許都人都用散文和詩歌的形式來紀念這位偉大的民族魂。魯迅先生是我們所有人心中最受尊敬的,最受愛戴的。
篇2
魯迅先生是一個怎樣的人?對于魯迅先生,我既熟悉,又陌生。熟悉是因為我讀過一些關于魯迅先生的文章;陌生是因為我對魯迅先生還充滿著許多疑問。比如:魯迅先生是一個怎樣的人?我認為答案是嚴肅。因為魯迅先生的神情是嚴肅的,文章是嚴肅的,笑也是嚴肅的,同時也充滿著慈詳。從魯迅先生的“笑”和“文字”中讀出一份執(zhí)著、固執(zhí)和嚴謹,每一個文字都含著深刻的含義,耐人琢磨;同他本人一樣需要細細品味……
這也就是我不解的地方,為什么魯迅先生的作品讀起來怪怪的?所以我一直避開這些文章,去讀曹文軒、去讀《草房子》。可是我發(fā)現(xiàn)這些文字蘊含了深刻的道理,而魯迅先生是不明說的,只有仔細品味,才能有所體會。
我覺得讀魯迅先生的文章有時會比較乏味,因為大多數文章都有著一樣的寫作風格,我知道是因為當時年代的原因,所以魯迅先生的文章中有悲涼及對當時社會的不滿,有時讀了,讓人一籌莫展。
這就是我心目中的魯迅先生,平凡而偉大;嚴厲而慈詳。
六年級:新夢圓
篇3
關鍵詞:師德;師愛;熱愛學生;健康成長;全面發(fā)展
中圖分類號:G625?搖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4)14-0053-02
假如你是一名教師,就請你靜下心來,用心閱讀學生的文字,體會他們心目中的好老師究竟是什么樣子的:
――我心目中的老師,要為人師表,關心學生,富有幽默感,必須注意自己的“光輝形象”,不一定要西裝筆挺,但一定要干凈整潔。要有坦然自若的姿態(tài)、形象化的教學……
――我心目中的老師,最好能知識淵博,古今中外,天文地理,他(她)都能侃侃而談。從孔子到巴爾扎克,從魯迅到莫泊桑,甚至列寧和馬克思,他(她)都能講得頭頭是道。他(她)能和女同學一起討論三毛、瓊瑤,也能和男同學一起暢言金庸、古龍,甚至還會因為范志毅踢足球的腳法跟我們爭得面紅耳赤。有時候,我更希望老師不單單只是我們的老師,更像是我們的大朋友!
――我心目中的老師最好能讓枯燥、乏味的課業(yè)變得生動而有趣,讓我們在不知不覺中體會到學習的樂趣。
――我心目中的老師,要關心學生。不論是優(yōu)等生還是學困生,都一視同仁地對待,就像父母親一樣!――一天夜里,我做了個美夢:夢中沒有習題、試卷,只有課堂上時不時發(fā)出的笑聲,老師和藹可親的笑容,聲情并茂的講課,偶爾一個小笑話,引得大家哈哈大笑。笑聲、歌聲,充滿了整個夢境……
當我們聆聽完上述孩子們心靈的呼喚,在稚嫩的文字中拷問我們的良知的時候,“師愛”一詞便浮出腦海。兩千多年前的孔子曾言:仁者愛人。歐洲著名教育家斐斯泰洛說“教育的主要原則是愛”。教育是師生之間的雙向活動,作為這項活動的組織者和引領者的教師,應當真正做到關注每個學生的健康成長,關注每個學生的全面發(fā)展,注重對學生的理解、尊重和關愛,這是素質教育的核心,更是新課程改革的價值取向。在教師的素質中,師愛甚至比淵博的知識更重要。因為愛是一種積極的情感,是每一位學生都希望得到的精神雨露,它可以使人精神愉快,給人以溫暖和動力。教師用這種殷殷的師愛建立起師生間真摯的感情,就會收到神奇的教育效果。十年樹木,百年樹人。師愛既是一種艱辛的勞動,又是教師素質的最好體現(xiàn)。那么,如何更好地體現(xiàn)這種師愛,鑄造高尚的師德呢?
一、熱愛學生是奠定師德的基本內容
師愛是一種無私奉獻的道德情感,是教育成功的關鍵。只有真正熱愛學生,才能有效地促進學生健康成長,才能高效地提高教育質量。學生是教師工作和服務的對象,熱愛學生是教育好學生的前提條件,是師德對每一位教師提出的基本要求,是教師素養(yǎng)中起決定性作用的一種品質,也是教育藝術的基礎。一位優(yōu)秀教師的魅力,絕不僅僅來自他淵博的知識和堂堂的儀表,更來自于他對學生無私的愛。愛學生、尊重學生,學生才會親近你、相信你,愿意接受你的教育。因此,教師要愛學生的每一個閃光點,看到他們他們具有的極大的可塑性,發(fā)揮他們的主觀能動性,鼓勵他們成長中的每一點進步。
二、尊重學生是培養(yǎng)師德的必備條件
尊重學生是和諧師生關系的核心,是好教師的必備條件。缺乏“以學生為主體”意識的教師,往往無視學生的創(chuàng)造力,有意無意地扼殺學生的思考力和想象力,將學生納入單純應試的軌道;不惜占有學生自由發(fā)展與休息的時間盡量多布置作業(yè),以使自己所教課程的考試成績不落別人之后;甚至動輒訓斥、體罰或變相體罰學生,來顯示自己的權威。這樣的教育,幾乎已經被所有的國家所摒棄。樹立主體意識,造就獨立人格,已成為當代國際教育思想變革的一個重要標志。聯(lián)合國科教文組織國際教育發(fā)展委員會于1999年對當代世界青年提出應當“學會做人,學會生存,學會求知,學會相處”。作為教書育人的教師,首先應該具備完善的人格,這也是作為一名合格教師的靈魂所在。所以我們必須系統(tǒng)地學習教育理論,樹立正確的價值觀、人生觀、世界觀,加強自身素質。疼愛自己的孩子是本能,而熱愛別人的孩子是神圣。愛心教育是一種高深的教育境界,是一種氣度和修養(yǎng),實施愛心教育是促進學生進步和完善人格的必要措施。
三、平等對待學生,是衡量師德的一把標尺
素質教育的理念強調,每位學生都是獨立的平等的個體,在教育中具有同樣的權利和義務,教師應該相信每一位學生都能進步,并促進每一個學生在其原有基礎上獲得最大的提高。因此,在素質教育理念下,公正就成為教師必備的職業(yè)道德,具體表現(xiàn)就是公平對待每一個學生。教師不能以學業(yè)成績、家庭條件為依據讓部分學生享受“特權”。現(xiàn)實中教師編排座位就是一個焦點問題,有的教師總是安排那些成績好、家庭社會地位高、與自已有特殊社會關系的學生坐在前排,而把那些成績較差和教師心目中所謂不聽話的孩子放在后排。所以,座位成了學生地位和身份的標志,包含著非常明顯的歧視傾向,這顯然違背了教育過程中的公平待遇原則。每個孩子都渴望得到老師的那份寬廣而深厚的愛,老師要平等地對待每個孩子,用發(fā)展的眼光去看待每一個學生。雖然他們存在差異,但他們各自有不同的優(yōu)點,渴望老師像伯樂一樣發(fā)現(xiàn)他們的優(yōu)點,得到鼓勵和贊揚、肯定與信任,只有這樣他們才能快樂地成長。
四、了解和關心學生,是鑄造師德的深入體現(xiàn)
深入了解和熱情關心,是師愛最突出的表現(xiàn)。世界著名教育家贊可夫曾經說過:“當教師把一個學生看做是一個具有個人特點的、具有自己志向、自己智慧和性格的人的時候,……才有助于教師去熱愛兒童和尊重兒童。”請聽聽學生的心聲吧:老師,我希望你是一個有感情的人,而不僅是一架教書的機器;老師,請你不僅教書,還要教我們做人;老師,請您也把我當人看待,而不僅是您記分簿上的一個號碼;老師,請您不要單看我的成績,更要看我所作的努力;老師,請您經常給我一點鼓勵,不要讓您的要求超過我的能力;老師,請你不要總帶著嚴肅的面孔,我們喜歡和藹可親;老師,我不要當溫室中的花朵,只想成為飛入云天的雄鷹,希望您教會我飛翔的方法,然后把我高高托起!”
五、嚴格要求學生
愛而不嚴不是真正的愛。師愛有別于母愛,正是在于它突破了溺愛的圈子,嚴格要求和精心施教有機地相結合。教師嚴格要求學生,經常為他們“修枝剪葉”,才能使這些“小樹”茁壯成長。所謂嚴格要求學生就是對學生的缺點和錯誤絲毫不能放松,不能因其事小或年紀小而姑息,要防微杜漸,從小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行為習慣和道德品質。
六、為人師表
篇4
我從小生活在上海,和紹興雖近卻沒有什么往來。直到童年時的一天,常年在外工作的父親突然回到家里,我正慶幸爸爸可以陪我了,可是他卻從此病倒,而且是無法治愈的罕見病。此后的幾年里,我內心抑郁,深嘆別的孩子天真幸福時,自己卻小小年紀就要擔上生活的重任。
之后有一天,在回家看望父親的路上,經過四川北路魯迅在上海的故居紀念墻時,看到了墻上貼著這樣一句話—“我很感謝我父親的窮下來,使我因此明白了很多事情”。也許不是每個人都能感到這句話的力量,可當時的我卻被深深震撼!頓時意識到,應該換一種方式理解生活。對于我來說,除了對父親過早離去的惋惜和對他的不舍,更多的真的是感謝。感謝生活,感謝父親,感謝我所有經歷的一切。從此,我在別的孩子玩耍時努力畫畫,我在別的孩子休息時努力掙學費……
如今的我,又在“紹興的魯迅紀念館”看到了刻著這段文字的牌匾,心里何止百感交集。如果當時沒有看到這句話,我現(xiàn)在會是什么樣子?還會不會堅持畫畫?會不會如此滿懷著愛去做動物保護和環(huán)境保護呢?如果你也正被生活的瑣事煩擾,來紹興感受一下這正能量滿滿的三味書屋和百草園吧!
其實小時候喜歡魯迅的書還有一個原因—他書里的版畫,是我之后自學木刻的起點,雖然書中的版畫不是魯迅制作,但是魯迅先生卻是中國版畫的重要推動者。他經常組織青年木刻家座談和展覽,編選了很多國內外木刻版畫集,還自費編選了中國第一本新興木刻選集。在魯迅故居,除了能看到魯迅先生學習和生活過的地方,還能看到他書中版畫的作者趙延年先生的版畫作品展,你也可以試試用版畫回味原先讀過的那些故事!
氈帽也是紹興特色的標志!大街小巷、河邊、烏篷船上,戴著氈帽的紹興大哥隨處可見。甚至上了公交車,正在掏零錢,卻發(fā)現(xiàn)司機大哥也扣著一頂氈帽—這實在是很有趣的一道風景。
門檻和屋脊恐怕是最能讓人邊走邊體會紹興柔軟中那份堅毅的地方了,到處可見或新或舊的堅強屋脊,還有各式的門檻,這中間的微妙感覺,只有你親自來跨過看過,才能體味。
習慣了在快節(jié)奏中不停追逐,來這里隨手涂一張速寫,在不經意出現(xiàn)的小橋上坐坐,感受放慢了的時光。愛極了這般愜意的午后時光。
最美紹興
Q:你在紹興最享受的是做什么事?
A: 在紹興的一天傍晚,天下起小雨。沿河兩岸的住家亮起了燈,水中的船亮起了燈籠,我就在雨中慢慢走在老街的石板路上。覺得非常平靜,非常享受,那是我心目中的江南水鄉(xiāng)——紹興。
Q: 在你腦海中,“最美的紹興”是怎樣的場景?
A: 我喜歡作為水鄉(xiāng)的紹興那種最家常、最有生活氣息的場景:清晨的時候,因為水邊霧氣重,小鎮(zhèn)還朦朦朧朧的。住在水邊的人家已經端著一臉盆衣服到水邊洗了,用手搓洗,用木槌敲打。
篇5
冬天的氣候是一片枯燥的“綠”葉,即使綠的出色,但也比不過那冬天的孽殺。干燥的口唇,嘴邊喃喃的,說不出話,只能用口液來滋潤著;臉龐也起了皺,像干旱的田塊,一點也沒有水分和營養(yǎng)。人看起來就像一個七八十歲的老頭,手伸入了口袋中掛著,膽小怕事似地顫抖著那身體,展著龐大的肩膀,手卻插入口袋,胸膛彎了像個月牙,多像一只“巨大”的紙老虎!!!毛骨悚然的寒風像針刺般,扎進了你的身體,傳入了你的體內,隨著血液的循環(huán),讓血液都“冰潔”了冷色的!隨那寒冷的讓人哆嗦的風,在空氣中往著襲來,就像一個不堪一擊的弱者戰(zhàn)死在無情的戰(zhàn)場上,為何沒有一個真正的戰(zhàn)士站出來呢!!!
冬天有多美,的確很美,但美中的黑暗已經多過它的自身!如果北方,飄著彌漫的小雪,在眼前漂浮著,的確不傷自己,只要我們擁有棉襖的溫暖,但如果下著大雪吧,那就得淹沒了自己,防也防不過。望著外表的貌美如花,其實內心比臭豆腐都不如。有時還臭美的以為自己了不起似的,如果夏天來了,你的囂張便變成膽小怕事的毛毛蟲顫動的圈在一團。人類也莫過如此。
幾滴紛飛的淚水流下,它是冬天的雨滴,他們的哭泣,那可不是甜的,而是咸的,雨水即使打落過大地,即使也滋潤過田野,但大地萬物卻不知然的回報,就像社會上的一些人——一些孩子,不會感激的擁抱,而是一巴掌的打到曾經疼愛過,關愛過他們的人,他們會反悔嗎?幾乎全然的默認為這是一件常事罷了。
何時“夏天”還會來臨,何年“冬天”會不帶一點痕跡地離去?!……我不知道何時何年,因為我們知道得太少了!!!我們還要被冬天的殘忍包圍著,孽殺了所有!正義的夏天的陽光趕快來臨吧!我們不要再被冬天的殘忍蔓延全世界了!
篇6
每到一個新地方,我們就是魯迅筆下的“阿Q”――太聰明、太有智慧的人當不了開心的游客。我是個很阿Q的游客,認為在陌生的地方給當地出租車司機騙,是個跟游客身份很般配的情況,也是一種歡迎我們的游戲。我們要有“給人騙錢是應該的”的心態(tài)。與異鄉(xiāng)司機再碰頭的機會等于零,如果他騙得開心,我們被騙得不在意,也就是開心。這方面,我頗有心得。
我喜歡出租車司機,更喜歡主動的司機。坐上出租車,你可猜想司機的國籍,期待他告訴你一些小故事。有一次,我在紐約坐出租車從中央公園前往曼哈頓,古巴籍的老司機告訴我,他曾經是古巴國父卡斯特羅的親密戰(zhàn)友,一起出生入死。卡斯特羅是我心目中的革命英雄,我聽得心花怒放,可是心中還是在理性地想:真的?
在南非搭出租車,你可以遇到從索馬里、埃塞俄比亞、科特迪瓦、盧旺達等只有在課本里才會看到的國家來的司機。他們每人都有自己的故事,都十分健談。我真想用錄音機,錄下他們所說的小故事。
墨西哥有好幾年是世界上唯一還在生產大眾甲殼蟲房車的國家,所以當地的出租車是清一色的甲殼蟲。因為只有兩道門,所以需要改裝,拆除司機旁的座位,方便乘客鉆進后面。窮則變,變則通。
德國出租車八成用奔馳,司機襯衫領帶,衣著筆挺,很專業(yè)的樣子。在高速路上因為不設車速上限,如果你說要趕飛機,在公路上你就已經會有要起飛的感覺了。
新加坡出租車很多屬于一家叫“Comfort”的公司,服務很不錯。如果司機超速,警報就會“叮叮”地響個不停。但有些司機會毫不理睬,任警報聲“叮叮”不絕,令人神經緊張。晚上六點后,司機可以收取高一點的車資,所以在這半小時前,整個城市的出租車都會隱形。司機們會躲在偏僻的地方,時間一到,蜂擁而出。
篇7
2.老年人猶如歷史和戲劇,可供我們生活的參考。——(古羅馬)西塞羅
3.事親以敬,美過三牲。——摯虞
4.不孝的人是世界最可惡的人。——魯迅
5.老人受尊敬,是人類精神最美好的一種特權。——(法)司湯達
6.家貧知孝子,國亂識忠臣。——《名賢集》
7.孝有三:大尊尊親,其次弗辱,其下能養(yǎng)。——《禮記》
8.父親和母親們,你們在孩子身上延續(xù)自己!——蘇霍姆林斯基
9.仁之實,事親是也;義之實,從兄是也。——孟子
10.父愛如山母愛如水我們每個人都是愛的結晶。父親、母親將他們的愛深深地溶進了我們的血液中,溶進了我們生活中的一點一滴,在我們的脈管里永遠流動著愛的血液。沒有天的高遠,鳥兒不會飛翔;沒有水的靈動,魚兒不會潛游,正是因為有了那如山的父愛,如水的母愛,我們的生活才能如此的幸福、快樂、充滿陽光。
11.我問天空,世界上什么最偉大,天空說,雄鷹的搏擊最偉大,但我卻說,父愛最偉大;我問大地,世界上什么最溫暖,大地說,陽光的照射最溫暖,但我卻說,父愛母愛最溫暖;我問草兒,世界上什么最堅強,草兒回答說,巨大的巖石最堅強,但我卻說父愛母愛最堅強;我問時間,世界上什么是永恒,時間說,世界上沒有永恒,但我卻說,父母的愛是永恒……
12.千萬經典,孝義為先。意思是:成千上萬部經典上都說,孝和義是人首先應當做到的。——(清)《增廣賢文》
13.一個人如果使自己的母親傷心,無論他的地位多么顯赫,無論他多么有名,他都是一個卑劣的人。——(意大利)亞米契斯
14.在這個世界上,我們永遠需要報答最美好的人,這就是母親。——(前蘇聯(lián))奧斯特洛夫斯基
15.父在觀其志,父沒觀其行;三年無改于父之道,可謂孝矣。——子曰
16.爹娘面前能盡孝,一孝就是好兒男;翁婆身上能盡孝,又落孝來又落賢。意思是:孝敬父母就是好兒男,孝敬公公、婆婆,能落個既孝敬又賢惠的名聲。——《勸報親恩篇》
17.每一代人總是反抗自己的父輩,卻和祖父交上了朋友。——芒福德
18.有難事,弟子服其勞;有酒食,先生饌。曾是以為孝乎?——子夏
19.就是在我們母親的膝上,我們獲得了我們的最高尚、最真誠和最遠大的理想,但是里面很少有任何金錢。——馬克·吐溫
20.有幾個父親對子女是關心備至的,至少他們中的絕大多數對金錢更加關心。
21.在父母的眼中,孩子常是自我的一部分,子女是他理想自我再來一次的機會。
22.爸爸的教誨像一盞燈,為我照亮前程;爸爸的關懷像一把傘,為我遮蔽風雨。
23.父愛其實很簡單。它像白酒,辛辣而熱烈,讓人醉在其中;它像咖啡,苦澀而醇香,容易讓人為之振奮;它像茶,平淡而親切,讓人自然清新;它像篝火,給人溫暖去卻令人生畏,容易讓人激奮自己。
24.當我們在一些難關面前停頓下來的時候,他總是說:“你會把它弄好的!憑你的聰明,這點小事是難不倒你的!”而我們往往就因為父親這句話,奇跡似的把本來弄不好的東西弄好,對本來視為畏途的工作發(fā)生興趣。
25.父親的愛,是春天里的一縷陽光,和煦地照耀在我的身上;是夏日里的一絲涼風,吹散了我心中的煩熱;是秋日里的一串串碩果,指引著我走向成功;是冬天里的一把火,溫暖著我那顆冰冷的心。父親的愛,無處不在!
26.父愛如山,高大而巍峨,讓我望而生怯不敢攀登;父愛如天,粗曠而深遠,讓我仰而心憐不敢長嘯;父愛如河,細長而源源,讓我淌不敢涉足。父愛是深邃的偉大的純潔而不可回報的,然而父愛又是苦澀的,難懂的憂郁而不可企及的。
27.越長大,父親就越老,當你常年在外工作,回家看到滄桑的父親,你才明白每一次打電話給他,他總是說:“我沒事,你不用擔心,自己在外面多注意身體,做事注意安全,不用掛念我。”其實都是滿滿的父愛,只是我們沒有用心去理解。送給我心目中偉大的父親!
篇8
生活;積累;技巧;修改
【中圖分類號】 G633.24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6)
23―0100―01
“語文有三怕:一怕周樹人,二怕文言文,三怕寫作文。”初中學生普遍害怕寫作文。如何改變這種現(xiàn)狀,提高作文教學的有效性呢?筆者不斷求索,多方嘗試,對如何提高初中作文教學有效性做了一些探討。
一、興趣是寫作最好的老師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作文教學需要激發(fā)學生的寫作欲望和創(chuàng)作動機,從而實現(xiàn)作文教學有效性的目的。因此,我們應采用多層次、多角度、行之有效的教學方法和手段,培養(yǎng)學生的寫作興趣,調動學生寫作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使學生全身心地投入到寫作中,通過寫作來表達自己的情感、想法以及觀點。如,教學七年級《童年記憶》時,筆者采用“一張老照片的故事”的新穎教學形式,讓學生從老照片中提取記憶,交流感受,使學生有充分發(fā)揮的空間和余地,通過指導,學生能最大限度地調動自己的腦細胞,將童年最深的記憶以作文的形式呈現(xiàn)出來。這樣的文章,是在興趣的基礎上寫出來的,不僅能夠流露真情實感,還能激發(fā)學生的寫作欲望,從而實現(xiàn)提高寫作水平的目的。
二、生活是作文生命的源泉
初中生作文能力的培養(yǎng),必須從基本功抓起,那就要求初中語文教師必須讓作文教學同學生實際生活緊密相連,引領學生在平常生活中善于觀察、善于發(fā)現(xiàn)、勤于練筆,以此逐漸豐富寫作素材。如,教師節(jié)獻禮寫《我心目中的好老師》一文時,筆者結合教師節(jié)系列活動,有意識地指導學生觀察教師的日常生活,抓住細節(jié),賦予個人特點等,同時通過人物專訪、角色互換等,提升日常生活中與人交往的審美能力與人際交流能力,讓學生能夠及時并且準確地記錄自身的經歷以及心路歷程,從而豐富寫作素材,實現(xiàn)寫作水平的不斷提升。
三、積累是作文生根的土壤
“博觀而約取,厚積而薄發(fā)。”有的人寫作文,佳詞妙句信手拈來,這正是積累的外顯。作文教學實踐中,我們不僅要引導學生閱讀教材上推薦的課外書目,而且要鼓勵學生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廣泛閱讀對身心有益的小說、報刊。實踐告訴我們,學生能在教師和家長的指導下閱讀、了解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汲取書中的思想、知識的營養(yǎng),從而提高人文素養(yǎng),逐步豐富寫作素材,領會和掌握一些基本的寫作規(guī)律。學生在閱讀中,碰到極為精彩的句子、段落,或是觸動情思,或是產生共鳴,若能將其摘錄下來,不管是讀書筆記,還是剪報、妙語連珠、成長印記,無疑會對寫作能力的提高有很大的幫助。當然,我們可以借助學校平臺定期組織一些學生參加比賽或成果展示,以增強學生的興趣,提高寫作積極性,幫助學生做到持之以恒。
四、技巧是作文成長的橋梁
“熟能生巧”,任何技能技巧都需要反復歷練,寫作也一樣,訓練達不到一定強度或熟練程度,很難奏效。但學生本已害怕寫作文,如果教師還不定期地隨意布置作文讓學生寫,只會“雪上加霜”。所以,我們可以采取擴寫、仿寫、續(xù)寫等形式多樣的片段練習來強化學生的作文訓練。如,在學習馬致遠的《天凈沙 秋思》時,要求學生就“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展開想象,寫100字左右的描寫性文字;學習朱自清的《春》時,筆者要求學生仿照“春草圖”或“春花圖”,描寫一幅秋景圖;學習莫泊桑的《項鏈》時,要求學生插上想象的翅膀描繪:瑪蒂爾德得知耗費十年青春所還的項鏈原是一串假鉆石項鏈時,她此時想了些什么?這些句、段的寫作練習看似有難度,但只要學生充分運用好自己所積累的素材,發(fā)揮自己的想象力,寫起來便會得心應手。
篇9
金秋時節(jié),秋高氣爽,魚肥蟹滿,這個可是吃海鮮的最好時節(jié)。
饕餮之徒們,忍耐了漫長的夏季,等的就是最美味的海鮮。要吃海鮮,當然最好是去海邊,不僅因為去海邊吹著海風、吃著海鮮,舒服度可以媲美葛大爺的“吃著火鍋,唱著歌”。更重要的是去海邊可以趕海,沒有到過海邊、沒有趕過海的人,是體會不到趕海的樂趣的,那是一種嬉鬧的享受,是一種發(fā)現(xiàn)的幸福,是一種收獲的喜悅。
想象一下,海水撤回,灘涂就像龍王打開的一個小寶庫,各種海產品,像蛤蜊、海螺、螃蟹、小魚、海菜、牡蠣、小蝦等任你獲取,這是一種怎樣的歡愉啊!
身在山東,是件很幸福的事情,漫長的海岸錢,給人們提供了很多享受海風、趕海和吃海鮮的好去處。
日照,閑適小城慢慢游
日照,因日出先照得名,這里人口不多,節(jié)奏不快,生態(tài)良好,風景秀麗,氣候宜人,是一座適合慢慢閑游的城市。作為海濱生態(tài)旅游城市,日照以“藍天、碧海、金沙灘”聞名于世,而這般豐美的生態(tài)資源也是人們趕海的首選之地。
太公島和李家臺是日照人最喜歡去的地方,不單單因為這是兩個免費的景區(qū),更因為它們有豐富的海洋物產,小螃蟹、海虹、牡蠣、海膽、海星比比皆是,帶著工具和小桶,東刨刨,西找找,一定會有所收獲。與趕海園不同,太公島是一個潮汐島,在漲潮的時候你一定不要在島上逗留,抓緊回岸。當到達岸上再回頭看漲起的潮水時,你會發(fā)現(xiàn),島嶼的邊緣正一點點被海水吞沒。
另外一個著名趕海地就是位于日照濤雒鎮(zhèn)的劉家灣趕海園。景區(qū)距離日照市區(qū)比較遠,大約二十多公里,從市區(qū)可以打車或乘坐日照到嵐山的沿海線客車到達。與前面兩個不同,劉家灣趕海園是一個成熟的經營類景區(qū)。游客來到這里,除了在美麗的灘涂上趕海拾貝外,還可以探秘一座座高聳的太陽塔,民俗博物館、海洋生物展覽館、海神廟……一個個神奇的樂園都在等待著你去尋覓。
趕海最大的樂趣就在于勞動的喜悅,海蜇、蛤蜊、海虹、爬蝦……各種各樣的新鮮海物被裝了個滿桶,這時候,你最向往的一定是一桌豐盛的美食吧。不如找個漁家,享受為你準備的獨特大餐吧。漁家海鮮實惠,新鮮美味且份量足,還可以把游客趕海的收獲加工成美食上桌,絕對讓你吃得大呼過癮。
如果想要檔次好些的,選日照市區(qū)的海鮮酒樓必定沒錯。海濱二路是酒樓比較集中的地方,三浴附近的“碗”,是日照市最老的一家魚館,用海魚燉的魚湯堪稱一絕。想體驗海景餐廳的感覺可以去山海路東頭的水芙蓉酒店,就建在海邊的懸崖上,三面環(huán)海,視野開闊,碧浪萬頃,盡收眼底,這酒店還有專用碼頭和游艇呢!
青島,時尚都市里美滋美味
我心目中的海有著千百樣,有時是一望無際的海天相連,有時又呈現(xiàn)柔軟的沙灘和錯落有致的精美別墅,而擁此番美景的海就在青島。
這是一座漂亮、時尚的城市,藍天白云、綠樹紅瓦、歐式建筑隨處可見。吃美食,看美景,人生最美的享受也不過如此了吧。
青島可以趕海的地方很多,只要有沙灘就可以趕海拾貝,不過最好的地點還是魯迅公園、關、石老人海水浴場以及青島第一、第二浴場。趕海的同時別忘了穿上美美的泳衣,帶上心愛的相機,在這番綠樹紅瓦的精致海景里留下靚影。
來到青島可別忘了“喝啤酒,吃蛤拉”,這可是青島最吸引人的特色美食,蛤拉肉質鮮美,營養(yǎng)豐富,入口辣味逐漸滲透,很有回味。在青島品嘗海鮮可以去麥島海鮮美食街。位于嶗山區(qū)大麥島路,市南區(qū)與嶗山區(qū)的交界處,全長約700米,靠近漁村、鮮活海鮮貨源充足,匯集了約60家以經營海鮮菜為主的餐飲企業(yè),逐步形成了以鮮活海鮮為特色的美食一條街。
煙臺,不是所有地方都叫港城
煙臺,這個冰心一生都“心里想著它,嘴里談著它,筆下寫著它”的地方,是個這個依山傍海、氣候宜人的濱海城市,這里不僅風光綺麗、海鮮遍地,也是很多人向往的宜居城市。
煙臺擁有900公里長的海岸線,盛產名貴的海參、扇貝、鮑魚、海螺、大對蝦、加吉魚等。不過現(xiàn)在煙臺很多海灘已經被人承包,不能隨意趕海,為此市政府專門劃夾河口東至幸福八村東、金海灣大酒店東至濱海假日酒店西、海韻廣場南至第二海水浴場東、市水產研究所碼頭南至黃海游樂城北4處海岸及其對應海域50米范圍內,黃海游樂城南至貴族城西燈塔、貴族城東燈塔至東泊子漁船停泊點西、北寨漁船停泊點東至辛安河口西3處海岸及其對應海域80米范圍供市民、游客垂釣、娛樂、趕海。
煙臺吃海鮮的地方很多,只要不到川菜店、火鍋店、杭幫菜店,其它煙臺飯店無論大小都有海鮮,但大飯店種類更齊全且新鮮。推薦永發(fā)飯店、喜樂酒店、通天海參大酒店等價格都比較適中;檔次比較高的酒店有裕豪大酒店、新雅酒樓、天天漁港等。
用小海物做名菜佳肴,是煙臺風味的一大特色。煙臺的名師高手對這些稀有的小海物之烹調,絕對有高招,烹調出的海味不僅清鮮脆嫩,湯清味爽,而且菜形也千姿百態(tài),我們不僅飽享口福,也得到美的愉悅。
煙臺特有的海鮮是海腸,只產于渤海灣,青島沒有,大連有,煙臺的最好吃。通常吃法蒜蓉海腸、肉末海腸,40元左右一份,膽子大的還可生吃。
趕海攻略
1、趕海要早,所謂早起的鳥兒有蟲吃。
篇10
孔慶東在講魯迅《故鄉(xiāng)》時,曾經談到一個很有意思的發(fā)現(xiàn):
我想讀過《故鄉(xiāng)》的學生,可能對教師歸納的中心思想都忘了,但是忘不了小說里的那個畫面:深藍的天空掛著一輪金黃的圓月,海邊沙地上一個少年戴著銀項圈。這個畫面是永遠忘不掉的。其實如果寫在別的小說里,也不見得這么難忘,為什么《故鄉(xiāng)》里的這一段這么難忘呢?我覺得這一段是故鄉(xiāng)的靈魂,就像詩歌有詩眼一樣,這是題眼。為什么說它是題眼呢?因為《故鄉(xiāng)》講的是一個希望的主題,這個“望”字的本義恰恰是月圓(農歷每個月的十五叫“望”),魯迅恰恰是在最根本的意義上使用“望”這個字的,他精心描畫了一輪圓月。……《故鄉(xiāng)》其實在講希望,這就超越了具體的時代。魯迅就是這樣來使用這個“望”字的。
孔教授認為“《故鄉(xiāng)》講的是一個希望的主題”,且認為圓月照耀下的海邊小英雄的畫面(即少年閏土守瓜田的畫面),是“故鄉(xiāng)的靈魂”,是整篇小說的“題眼”。但他沒有結合文本具體分析為什么這個畫面能成為全文的“題眼”,更沒有深入分析這種“希望”本身的特征與元素,以及為什么這一“希望”會產生如此強大而永恒的召喚力量,讓讀者印象深刻。這種“希望”對于文中的主人公“我”,乃至文本背后的魯迅,到底意味著什么呢?筆者試結合文本來回答上述疑問,以挖掘出《故鄉(xiāng)》背后不一樣的內涵。
一、“圓月”與“希望”在結構上緊密呼應
細讀《故鄉(xiāng)》,我們不難發(fā)現(xiàn),海邊圓月下的小英雄的畫面,與主人公“我”的“希望”深深糾纏在一起,成為“希望”的象征,并在結構上緊密呼應。《故鄉(xiāng)》是寫在賣掉老屋之后,“我”回故鄉(xiāng)接母親和宏兒去外地一起生活。多年沒有回到故鄉(xiāng),本來“我”對故鄉(xiāng)充滿了想象與期待,但現(xiàn)實中的故鄉(xiāng)竟是“蒼黃的天底下,遠近橫著幾個蕭索的荒村,沒有一些活氣”,完全打破了自己的期待和幻想。“我”甚至感嘆“阿!這不是我二十年來時時記得的故鄉(xiāng)?”,于是陷入失望之中。雖然總是想著“我的故鄉(xiāng)好得多了”,“但要我記起他的美麗,說出他的佳處來,卻又沒有影像,沒有言辭了”,想象與希望中的故鄉(xiāng)無法在自己的記憶中成形。這種失望和無語的狀態(tài)最終又被打破了,那是母親提到閏土要來看“我”,于是“我的腦里忽然閃出一幅神異的圖畫來”,海邊圓月下的少年閏土的畫面才開始忽然閃現(xiàn)在我的眼前,接下來便是回憶自己少年時與閏土的深厚友誼,敘述那段多姿多彩的少年生活。這個時候,希望重新閃現(xiàn)在“我”的內心,“我這兒時的記憶,忽而全都閃電似的蘇生過來,似乎看到了我的美麗的故鄉(xiāng)了”,自己想象中的理想故鄉(xiāng)開始“蘇生”,這也就是希望的“蘇生”,與“蘇生”連在一起的,是圓月下小英雄的畫面的重現(xiàn)。
但看到現(xiàn)實中的家鄉(xiāng)人“我”的期待又落空了,故鄉(xiāng)的人大多如豆腐西施楊二嫂那樣“辛苦恣睢而生活”,這已經讓人“無話可說了”,只能“閉了口,默默的站著”,與現(xiàn)實的故鄉(xiāng)拉開一個尷尬的距離。成年閏土的出場最終完全打破了“我”對故鄉(xiāng)的希望,這已經“不是我這記憶上的閏土了”,臉色“灰黃”、眼睛紅腫、皺紋深布、“渾身瑟索”,還有“又粗又笨而且開裂”的“像是松樹皮”一般的手。外形的衰敗還不是失望的根源,更可驚的是精神上的隔膜與麻木:
他的態(tài)度終于恭敬起來了,分明的叫道:
“老爺!……”
我似乎打了一個寒噤;我就知道,我們之間已經隔了一層可悲的厚障壁了。我也說不出話。
希望自此破碎了,幻滅了。現(xiàn)實的故鄉(xiāng)在“我”的眼中徹底顯露,它是封閉的、麻木的,故鄉(xiāng)的人民在封建禮法制度和沉重的生活壓力之下,已經喪失了精神上的生命力,少年時的好友閏土也已經和我“隔了一層可悲的厚障壁”。“希望”破滅的時刻,也就是海邊圓月下的小英雄的畫面消失的時刻。作者寫到“我”離開故鄉(xiāng)時的感受:
老屋離我愈遠了;故鄉(xiāng)的山水也都漸漸遠離了我,但我卻并不感到怎樣的留戀。我只覺得我四面有看不見的高墻,將我隔成孤身,使我非常氣悶;那西瓜地上的銀項圈的小英雄的影像,我本來十分清楚,現(xiàn)在卻忽地模糊了,又使我非常的悲哀。
希望徹底消失了,故鄉(xiāng)不再能夠引起我的期待和希冀,我不再有精神上的留戀,“故鄉(xiāng)的山水也都漸漸遠離了我,但我卻并不感到怎樣的留戀”。更可怕的是,我與故鄉(xiāng)之間完全隔離了,我陷于孤獨和絕望之中,“我只覺得我四面有看不見的高墻,將我隔成孤身”。“那西瓜地上的銀項圈的小英雄的影像”,本來是非常明麗地閃現(xiàn)在我眼前的,但又“忽地模糊了”,那個濃縮著希望的畫面在心頭消失了。
耐人尋味的是,在這樣的絕望之中,希望又從一個獨特的角度照臨了。“我”在離開的過程中意識到“希望是本無所謂有,無所謂無的。這正如地上的路;其實地上本沒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那個象征著希望的畫面重新展現(xiàn)在眼前,“我在蒙隴中,眼前展開一片海邊碧綠的沙地來,上面深藍的天空中掛著一輪金黃的圓月”。
很顯然,海邊圓月下戴銀項圈的小英雄的畫面,與《故鄉(xiāng)》的“希望”緊密相連,甚至融為一體。希望濃時,畫面便很明麗地閃現(xiàn)出來;希望淡化乃至消失時,畫面也就消失不見。作者心頭關于故鄉(xiāng)的美好回憶全部凝結在這一畫面和形象之中。可以說,整個《故鄉(xiāng)》就是一個尋找“希望”,但是“希望”破滅,只好離開故鄉(xiāng),在離開之后又最終找到“希望”的故事。當然,這還只是圓月這一畫面與“希望”在結構上的呼應。令人疑惑的是,為什么消失了的希望和畫面,又會重新出現(xiàn)在本已絕望的“我“的心頭?文末有幾句令人費解的話——“我所謂希望,不也是我自己手制的偶像么?”“希望是本無所謂有,無所謂無的”,到底該怎么理解?這個轉化過程如何產生的呢?轉化后的希望還是原來的希望嗎?要理解這一轉變的過程,就必須分析、理解這一畫面(即“希望”本身),才能真正了解作品結尾暗含的意旨。
二、“圓月”代表的是怎樣的“希望”
小說中寫道,“我”從未去過海邊。圓月下的小英雄的畫面顯然是“我”的想象。這種想象發(fā)源于少年時代閨土為我描述的海邊生活,它多姿多彩,充滿著浪漫的詩意與天真的意趣:五顏六色的貝殼、夜間守護西瓜、用胡叉驅趕猹、潮汛來時的魚跳……值得注意的是“我”對此的感嘆:
阿!閏土的心里有無窮無盡的希奇的事,都是我往常的朋友所不知道的。他們不知道一些事,閏土在海邊時,他們都和我一樣只看見院子里高墻上的四角的天空。
原來“我”的少年生活是封閉在“高墻”之內的,“只看見院子里高墻上的四角的天空”,這才是“我”少年時的真實生活。閏土帶著他的故事來到“我”身邊,為我打開了另一個完全不同于“高墻”之內的生活視野,引起了“我”無窮的想象與希望。說到底,這個“希望”,是少年時代起就產生的對一種自由而精彩的生活的期待,這種生活在自己原有的生活經驗之外,是另一種不曾真實存在過的廣闊生活。這種生活通過少年的“我”的想象與提煉,最終凝結成了圓月下海邊沙地小英雄的畫面。《故鄉(xiāng)》結尾寫到“我”將希望寄托在后代(宏兒和水生)身上,期望他們過上一種“為我們所未經生活過的…‘新的生活”,其實仍然是對少年時代就確立的“希望”——一種自身經驗之外的廣闊而自由的生活的期待——的發(fā)展與堅持。只不過少年時代那個凝結成畫面的“希望”朦朧而優(yōu)美,年少的“我”對此還沒有清晰的理性自覺,而成年的“我”的“希望”,多了一種理性的思考與自覺而已。
我們可以說,這個“希望”從一開始就具有想象性與象征性。在想象中,這種生活是如此多姿多彩,我和閏土之間沒有等級和隔閡,兩個年少的友伴心心相印,充滿詩意和希望地生活著。“金黃的圓月”“海邊的沙地”,風景如畫,給人以優(yōu)美、壯闊而又皎潔肅穆的美感;“一望無際的碧綠的西瓜”,以及“項帶銀圈”的“十一二歲的少年”手捏鋼叉向猹刺去的畫面,則充滿了少年人的朝氣與希望,有一種清新剛健的氣象,洋溢著無窮的生命力;由于那個“十一二歲的少年”是我的好朋友閏土,就便整個畫面帶著一種友情的光澤與氣溫,帶著人心的溫暖與淳樸;最耐人尋味的是偷西瓜吃的猹沒有被小英雄叉中,反而從他的胯下逃走了,我以為這其中有一種少年人的天真與童趣,又帶著一種人性的溫暖與厚實。這畫面中,人與人之間、人與自然之間都是和諧的溫暖的,人的形象富有生機、充滿希望,而作為背景的大自然,則是優(yōu)美而宏大的。
很顯然,“我”,并沒有真正到過海邊,圓月英雄的景象不是親見的,它只存在于回憶和想象之中,它是一種想象性和象征性的存在。少年閏土的到來,讓“我”發(fā)現(xiàn)了另一種生活的可能性,而且還賦以這個生活明麗的畫面與形象,成了內心的美好象征。只有在這個意義上,才能理解為什么小說末尾寫到的“我所謂希望,不也是我自己手制的偶像么?”這一句話。因為這個“希望”,一直是由自己想象與虛構出來的。
雖然具有虛構的和象征的特性,然而,這個畫面所代表的“希望”卻產生了一種批判性及超越性。正是在對另一種精彩而自由的生活的想象中,“我”發(fā)現(xiàn)了現(xiàn)實的封閉與鄙陋,少年的“我”感受到了生活中的不足與遺憾:終于知道這個世界“有無窮無盡的希奇的事”,而“我”和朋友們原來“只看見院子里高墻上的四角的天空”。這種對比及其誘發(fā)的想象,在少年的心中已經慢慢成為一種批判的力量,借此否定了“我”和朋友們原來的生活,而生出一種對于新生活的期待。也正是因為這樣一種虛構和對比的特征,、讓這各畫面所代表的“希望”遠遠超越于現(xiàn)實之上,變成一種恒久的批判力量,變成一種永遠難以褪色的心靈的召喚。這個“希望”本就不在現(xiàn)實之中,而超越了現(xiàn)實,在現(xiàn)實之上,它永遠那么優(yōu)美、精彩、自由,充滿了詩意與生機。這顆少年時就種下的“希望”的種子,任憑時光流逝,風吹雨打,依然在頑強地發(fā)芽、生長,以致誘惑著成年的我回到故鄉(xiāng),帶著多年的想象與期待,去驗證心目中那個“美麗”的故鄉(xiāng)。從這個角度來說,“希望”象征了人本身具有的精神上的超越性。這種超越性的渴求是長久的,難以輕易被現(xiàn)實所否決。如果少年時的“我”的希望只是一個存在于現(xiàn)實之中的“希望”,則有可能在暗淡的現(xiàn)實面前褪色。然而,“我”之所以在接觸故鄉(xiāng)的現(xiàn)實并感到絕望之后,最終依然能夠生出希望,不就是因為從小就種下的這樣一種超越性的精神渴求么?那個美麗的、浪漫的,充滿了生機與活力,充滿了人與人之間、人與自然的友誼與善意的畫面,不就成了埋藏在我心底的一種超越性的期待么?
三、為了“反抗絕望”的“希望”
現(xiàn)實可以暗淡,讓人絕望,而期待卻頑強存在著。小說末尾寫道:“我想到希望,忽然害怕起來。”并說“我的愿望”很“茫遠”,比閏土“崇拜偶像”的希望還要茫遠得多。希望雖然“茫遠”,但有著強大的召喚的力量。因為從少年時代以來,圓月下海邊沙地小英雄的形象就深深地植根于“我”的內心,讓我永遠難以心安理得地在“高墻的四角”之內生活。這個形象與畫面成了二種永恒的召喚。魯迅在其詩劇《過客》中曾描寫過客的耳中永遠傳來的那“前面的聲音”,召喚著過客永遠向前,永難停下,義無反顧。魯迅沒有點明這“前面的聲音”的來源與成因。而在《故鄉(xiāng)》中,這“前面的聲音”,這永遠引誘人向前的召喚,卻是當年由少年閏土所帶來的期待與希望。它綿亙在“我”的生命的內部,早已化成了“我”心靈的一部分;它在消沉與絕望時會變得朦朧、模糊,但又總是會在心頭響起,因為它是“我”的批判性的動力之源,更是“我”的永不沉淪的精神故鄉(xiāng),它扎根在兒時就有的記憶之中,永難磨滅。正如文中所描述的:“我這兒時的記憶,忽而全都閃電似的蘇生過來,似乎看到了我的美麗的故鄉(xiāng)了。”
這個“美麗的故鄉(xiāng)”,這個經由閏土觸發(fā)而想象的“希望”,永遠存在于自身之外、現(xiàn)實之外,從一開始,它就是“我”所未曾經歷過的另一種廣闊的生活。既然它在自身之外,就永遠不能憑借一己的經驗將之徹底否定,因為自身之外的廣闊世界,是一個有著無窮可能性的世界,是一個待于眾人探索和改造的世界。這也就為“希望”留下了重生的可能。無論自己如何絕望,感到“四面有看不見的高墻,將我隔成孤身”,乃至模糊了“西瓜地上的銀項圈的小英雄的影像”,感到了希望的虛無,但畢竟不能徹底否定希望。因為希望在自身之外的,是在于將來的,它存在于人們對外在世界的實踐和探索之中。這就可以理解《故鄉(xiāng)》結尾那句名言——“希望是本無所謂有,無所謂無的。這正如地上的路;其實地上本沒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參考文獻:
①孔慶東《魯迅是語文的金鑰匙》,《語文建設》2013年第1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