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上海高考作文范文

時間:2023-03-29 08:26:03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2016上海高考作文,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2016年全國各地的高考作文試題基本上延續了前兩年的命題風格,呈現出極大的穩定性,但在穩定中也呈現出了一些變化。

(一)試題材料類型

穩定――2016年高考作文試題雖說以新材料作文為主,但仍然延續了前兩年的選材理念,試題材料類型仍相對集中,主要集中在以下三個方面:

生活現象(故事)類:此類試題材料在近三年高考作文試題中所占的比例分別為:2016年在全國9道試題中占5道;2015年在全國15道試題中占4道;2014年在全國18道試題中占9道。

社會現象(焦點)類:此類試題材料在近三年高考作文試題中所占的比例為:2016年在全國9道試題中占2道;2015年在全國15道試題中占4道;2014年在全國18道試題中占5道。

言論類:此類試題材料在近三年高考作文試題中所占的比例為:2016年在全國9道試題中占1道;2015年在全國15道試題中占5道;2014年在全國18道試題中占3道。

變化――具體表現如下:

側重現象淡化故事。2015年,安徽卷“觀察蝴蝶翅膀”,山東卷“辨別絲瓜藤與肉豆須”,全國新課標卷Ⅰ“違反交規的父親”;2014年,全國新課標卷Ⅰ“山羊過獨木橋”,遼寧卷“祖孫看風景”,這些題目試題材料均為一個完整的故事。而2016年,這種以故事為試題材料的題目數量明顯減少,僅全國新課標卷Ⅲ“市場規則”試題材料屬故事型,其他大多為現象型。

將“我”融入材料。2015年,廣東卷“感知自然”,天津卷“范兒”,湖北卷“泉水與噴泉”;2014年,廣東卷“數碼與膠卷時代”,北京卷“老規矩”,這些題目的試題材料中均找不到“我”。而2016年, 全國新課標卷Ⅱ“語文素養”,浙江卷“虛擬世界與現實世界”,天津卷“我的青春閱讀”,江蘇卷“我的個性與創新”,這些考題試題材料中均突出了“我”,從材料的內在要求上強調了考生寫作的自我意識。

(二)關注方向

穩定――2016年全國高考作文試題重點關注的方向,和前兩年所關注的方向大體相同,主要集中在:關注時代焦點、關注傳統文化、注重價值構建三個方面。

變化――2016年高考作文試題和前兩年試題相比,在關注的方向上有以下細微的變化。

將個人的價值觀念與時念有機結合。2015年,廣東卷“感知自然的遠與近”,四川卷“老實人與聰明人”,上海卷“造就和諧自我”;2014年,重慶卷“出租屋的故事”,江蘇卷“不朽的青春”,浙江卷“門與路”,廣東卷“數碼時代與膠卷時代”。這些考題要么重在從個人的角度上切入注重價值構建,如“老實人與聰明人”、“造就和諧自我”、“不朽的青春”,要么從社會的角度上引導考生關注時代焦點,如“感知自然的遠與近”、“數碼時代與膠卷時代”。但2016年高考作文明顯地做到了讓二者有機結合,如全國新課標卷Ⅰ“教育的獎懲”既是個人角度又是時代的焦點話題,天津卷“我的青春閱讀”既是對個人閱讀方式的思考又是對全民閱讀方式轉變的思考,天津卷“評價他人的生活”既是我與他人之間的評價又是整個社會人與人之間的評價,全國新課標卷Ⅱ“語文素養”既是個人的素養又是全民的文化素養……這些考題考生均可從自我切入,然后便可升華到時代的高度上,可謂可大可小,亦可先小后大。

避開具體的社會熱點事件,關注焦點話題。2015年全國新課標卷Ⅰ“違反交規的父親”,2014年大綱卷“老王生病”與福建卷“堅守大山的黨支書”,這些試題均以具體的社會熱點事件、特別是每年4、5月的熱點新聞為載體引導考生關注時代焦點話題。而2016年此類試題一個也沒有,取而代之的是從“面”上給考生展示一個時代焦點現象,如天津卷“我的青春閱讀”,浙江卷“虛擬世界與現實世界”,上海卷“評價他人的生活”,這種形式既能引導考生關注社會,又有效地避免了試題被猜中的可能,從而保證了考試的公平。

(三)考查能力

穩定――2016年高考作文試題仍延續前兩年對考生能力的考查方向,主要集中在以下兩方面:

辯證分析能力。任何事物都是矛盾的結合體,沒有絕對的對,也沒有絕對的錯,所以對同一問題進行辯證分析是考生應備的基本科學思維能力。

創新思維能力。創新思維能力不僅是一個人應具備的能力,鼓勵創新更是一個社會應倡導的風氣。

變化――對“二元矛盾”即辯證分析能力的考查有所淡化,對“多元矛盾”即開放思維能力的考查明顯增強。

鼓勵考生大膽質疑,自由表達,讓考生有話可說一直是高考命題者的追求,而這個追求在2016年體現得特別明顯。上海卷用一句“人們對評價他人的生活這種現象的看法不盡相同”作為提示語,而沒有限制某個具體的寫作方向;天津卷用“請圍繞自己的閱讀方式,結合個人的體驗和思考,談談我的青春閱讀”作為提示語,寫作角度同樣很寬泛;浙江卷用“對材料提出的問題,你有怎樣的思考”作為提示語,也沒有限制某個具體的寫作角度。

守正創新

2016年高考作文試題難度及命題形式從整體上來看是趨于守正、平和的,但在守正中也有所創新。

篇2

一、事真――記敘真經歷,忌天馬行空,編造故事

寫人記事,應源于生活,若非真人實事,也應是依生活邏輯而生的人和事。例如2016年高考全國卷Ⅰ優秀作文《寫給媽媽的一封信》:“你一直告訴我你愛我如命,所以我聽話,我聽你的話,不問他事,不貪享樂,不玩手機,不打排球,不彈我好的吉他,不看我愛的武俠……我力求考得高一點再高一點,可是卷面有難有易,精神有奮有頹,也有失誤比別人考得低的時候,還有命運捉弄人的時候。記得初二下學期期中考數學,120分我考了86分,回家后告訴你你臉色立變……可是第二天老師告訴你說少加了我30分,加上我還是全年級第一,回到家你一把摟過我親了又親,可是我的心里卻拔涼拔涼的。媽媽,我無法承受,這是我生命中無法承受之重,你知道嗎?”這樣的事方真切可信,這樣的人才血肉豐滿,這樣的文章才一讀便生活氣息撲面,再讀生活滋味醇厚。其感染力之巨,豈是想象編造之類所能比擬的?

二、情真――抒寫真體驗,忌為文造情,無病

傳情達意,應有感而發,愛恨情仇,嬉笑怒罵,歌哭悲歡,皆發自肺腑。如2015年高考上海卷優秀作文《半夜沉思》:“近年來,漸漸發現,自己的功利心是越來越重了。自己總希望凡事有個好的結果。沒有‘好結果’便感覺沒了做事的動力。在這浮躁的世界里,發現自己真的迷失了自我,沒了‘清心’,沒了拂面而過的‘清風’。”如此動情的自我解剖,怎能不令人因感動而深省?

三、理真――發表真議論,忌生拉硬拽,牽強附會

說事論理,應觀點正確鮮明,論證嚴謹有力。如2016年高考全國卷Ⅱ優秀作文《語文和國家密不可分的關聯》:“長期以來,我們往往更注重‘鞭打快牛’,追求好上加好,容易忽視‘鞭打慢牛’,促使其迎頭趕上。對待優者,過于苛刻;對于差者,過于寬容。實際上,優者,更需要寬容。”這幾句話針砭時弊,Ρ確治觶鞭辟入里,深刻有力。

篇3

一、意旨:弘揚時代精神

今年9道文題在意旨上體現高考改革方向,弘揚時代精神,堅持以立德樹人為核心,加強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依法治國、中國優秀傳統文化與創新能力等四個方面的考查,形成“一點四面”在作文育人方面的合力,實現了高考作文試題獨特的教育功能。

1.體現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比較典型的如全國卷Ⅲ,利用材料創設致富帶頭人的創業情境,要求同學們在“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時代浪潮下,挖掘小羽創業成功的原因。材料中小羽的成功有多種因素,既有創新與開放,又有規則與合作,更有分享與共享的時代正能量,呼應著科技創新、規范經濟市場、培養公民意識、弘揚時代先鋒精神、建設美麗中國等當代人的夢想,滲透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在國家層面的“文明、和諧”、社會層面的“公正、法治”和個人層面的“敬業、誠信、友善”等基本規范和要求。

2.滲透現代公民素養提升。比較有代表性的如全國卷Ⅱ,站在提升國家軟實力和文化自信的高度,聚焦社會整體的語文素養問題,引導同學們既在課內用心學習,又“讀萬卷書,行萬里路”。天津卷緊跟“全民閱讀”的時代熱點,將閱讀方式的轉變置于日益技術化、智能化的時代韻律和節奏之中,引導同學們對多樣化的閱讀方式作出思辨――“悅讀”式的聲光影像固然精彩紛呈,而博大精深的傳統文明更需要重視與傳承。北京卷繼春晚之后,再次把“老腔”推向了公眾視線,引導同學們關注傳統文化的內在魅力及其在現今時代依舊閃光的核心價值。三道文題在提升崛起中國的公民素養、鍛造華夏民族魂魄等方面作了多方面的努力,慮及民族發展基石,意義深遠。

3.加強創新能力考查。比較有代表性的如江蘇卷,“有話則短,無話則長”體現了一種逆向思維和創新意識。“有話則短”警示同學們不走尋常路,避免無謂的重復;“無話則長”則引導同學們在眾人無所發現處有所發現和思考,于無疑處有疑,在眾人覺得“無話可說處”獨出機杼,充分表達己見。文題既有內在的辯證性,又指向“個性的彰顯”和“創新意識的閃現”,引導同學們辯證地看待問題,在此基礎上發展個性和培養創新思維,對同學們的人生成長有積極意義,體現了鼓勵創新、彰顯個性的時代特點。

二、材料:注重廣接地氣

今年9道文題均能精選材料內容,注重廣接地氣,從熟悉的題材或社會熱點問題切入,聯系學生的生活實際和思想實際,關注學生的生活體驗和成長,引導同學們激活人生經驗和知識積累,寫出個性風采。

1.貼近時代。如浙江卷把握住了科技發展的時代脈搏,聚焦互聯網對人們生活的影響。虛擬世界中的“虛擬”越來越成為現實世界中的“現實”,這已經成為不爭的事實。對于虛擬世界,不管是貼近還是遠離,同學們都要有自我判斷的能力。為此,有專家指出:“我們比以往任何時候都需要強大的內在理性和人文素養,更需要獨立思考,更需要批判精神和決斷能力。”這道文題引領同學們關注正在被科技改變的生活方式,并及時反思這種改變,時代的弄潮兒理應對信息社會、智慧生活有更深刻的認識,關注當下、能夠感受時代脈動的同學們更能對文題的追問敞開人文情懷,作出哲學性思考。

2.貼近社會。如上海卷突出了同社會生活的聯系,要求同學們對“越來越常見的”社會現象作出思考,導向明晰而積極。隨著網絡特別是社交軟件的興起,現代人的個體生活或多或少都會進入他人的視野,所以要不要參與評價他人的生活,怎么評價,就成為了一個無法回避的問題。對此,同學們都有著切身的體驗,而同學們的靈思一旦與自身的人生體驗及豐富多彩的社會生活相接,就能得心應手,有話可說,且容易言之有物、言之有理。這道文題是上海卷在連續多年高冷之后對蕓蕓眾生普凡生活的回眸,有利于同學們調動積累,激活思維,深刻地審視當下的社會,提出自己的看法與建議。

3.貼近學生。如全國卷Ⅰ選取了學生“三點一線”中的家庭教育場景作為命題材料,材料的立意角度相當多元,同學們既可以站在孩子的角度寫自己平時考試因分數出現高低起伏而面臨獎罰時的心路歷程,從而正確地認識自我和評價自我,也可以站在家長或老師的角度談家庭教育或教育手段的問題,同學們有事可寫,有情可抒,有理可講,有利于水平的發揮。全國卷Ⅱ則直接取材于學生學習生活中的語文素養問題,考查的就是學生平時所思、所想、所為,親切平和,具有一定的深度和廣度,不僅能激發起同學們臨場的寫作靈感,而且能使他們在較短的時間里迅速展開由此及彼的聯想,構思成文。

三、能力:突出理性思辨

從全國范圍看,今年的作文題從整體上注重強化材料內容、含意及其對同學們理性思辨能力的考查,引領同學們辨析核心概念,在比較中說理論證,既讓不同學習風格和思維習慣的同學有發揮空間,又強化試題的選拔功能。

篇4

一.一分為二,對立統一

事物作為矛盾的統一體,都包含著互相對立的兩個方面。矛盾雙方既統一又對立,推動著事物的發展和轉化。這就要求我們要全面、辯證地看待人事物,既要看到積極的一面,又要看到消極的一面;既要看到對立與排斥,又要看到聯系與統一;既要看到彼此的消解,又要看到相互的轉化。如:

1.虛擬現實在帶來便捷的同時,亦帶來許多弊端。若說虛擬現實是朵迎春與曼陀羅交織而生的兩生花,那么如何對待虛擬現實就是賞花的態度。我們應該做的是與虛擬現實保持適當的距離。只有在欣賞其美麗的同時,時刻保持清醒,注意不被曼陀羅的戾氣所傷,我們才能擷下這朵兩生花,踏芳歸來,步履留香,不是嗎?(浙江考生《虛擬現實是朵兩生花》)

2.“文化快餐”只是一種為適應現代生活而產生的文化形式。在忙碌之余,品“文化快餐”無疑是一種不錯的休閑方式,或許會成為我們精神生活中的一道亮麗風景,但也只是一道單薄的風景而已。真正的文化還是需要埋下頭潛心研究,細心品味。(天津考生《小心“營養不良”》)

3.雖然利人和利己看似并無直接關聯,有時甚至會相互矛盾,但在一定條件下,對立的雙方也能夠相互轉換。這個條件便是一個人的頭腦中要具有一種雙贏的智慧。

具有這種智慧的人眼光長遠,能看到“利人亦為利己”背后隱藏的光明未來,也因此能夠取得更大的成就。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欲利己,先利人,這是一種懂得轉彎的雙贏智慧!(云南考生《利人亦為利己》)

二、透視現象。揭示本質

事理是在“思”中深入、在“辨”中明晰的,所以對紛繁世事、人間萬象不能僅僅戴一副“平光鏡”去走馬觀花,而應該使用“x光”甚至“CT”去入骨三分地進行透視,揭示其本質。古人云:“涉淺水者見魚鱉,入深海中擒蛟龍。”為此,只有舉起思辨之劍向思想更“深”處刺去,你才能擒住“蛟龍”。如:

1.個性是什么?不是外表,是內在;不是金錢和掌聲,是價值和文化;不是敷衍,是一種塑造自我、引領時代風尚的精氣神!(江蘇考生《個性是什么》)

2.有什么樣的自然就會有什么樣的人。看到黃土高原,我才真正明白了什么叫雄渾敦厚,什么叫底蘊與內涵。層層黃土沉淀下來的不僅僅是歷史,還有高原人的性子。棗紅的膚色、健壯的軀體、樸實的靈魂是黃土高原人的真實寫照。干燥的黃土吸走了浮華與虛偽,只留下樸實與真情。樸素的音韻唯有在這樣樸素的大地上,才可實現其樸實的震撼。在這里,天人合一,自然與老腔共鳴。(北京考生《“老腔”何以令人震撼》)

三、追根溯源,探明前因

謝霆鋒的那首《因為愛,所以愛》很好聽,但如果你用這種模式去思辨,那就是最低級的踏步思維。早就說過:“世界上沒有無緣無故的愛,也沒有無緣無故的恨。”我們應該追根溯源,去探明那個“緣”、那個“故”。只有對事物呈現性狀的“緣”“故”探得越明,我們對事理的邏輯鏈才能理得越清,解決的方案也才能定得越準。如:

1.評價他人生活的現象越來越常見的另一個關鍵原因在于人們的主觀意愿。誰不想出名?誰不想受到萬人追捧?誰不想名利雙收,成為人生贏家?不錯,正是人性中對于被認可、被重視的渴望,讓我們主動將生活分享到朋友圈,甚至主動為自己創造客觀允許被評價的條件。我們無法拒絕內心深處的渴望,是我們讓自己的生活進入了大眾的視野。(上海考生《用獨立與理性,擺脫評價浪潮》)

2.廣泛的課外閱讀,讓我結識了許多古今中外的良師益友,而我的語文綜合素養也在不知不覺中漸漸提高。閱讀,讓我的眼界更加開闊;閱讀,讓我的人格更加完善。因為閱讀,我永遠不會感到孤單。

“半畝方塘一鑒開,天光云影共徘徊。”渠清如許,只因為有活水從源頭流過。我的心靈如此豐盈,只因為讀書使我更加充實。漫漫人生路,愿閱讀永遠與你我相伴。(甘肅考生《渠清如許》)

3.“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言前定,則不蹌;事前定,則不困;行前定,則不疚;道前定,則不窮。”古今中外,沒有驟然的崛起,其背后一定是充滿血和淚的付出。做好準備,備好行囊,才能擁有傲視群雄的資本。(山東考生《背上行囊,去往遠方》)

四、放出眼光,預見發展

眼睛能看到的地方,只能叫“視力”;眼睛看不到的地方,才叫“眼光”。真正的博弈高手,絕不是“走一步,看一步”,而是“走一步”,“看兩步”“看三步”,甚至“看N步”。我們也只有“見人之所未見”,才能“發人之所未發”。我們對事物發展趨勢的預見性越強,我們的思辨給人的啟發就越大。如:

1.中國走向世界,其根基卻正是像老腔這樣正在流失的文明。世界需要的,不是一個模仿的中國,而是一個繼承的中國。黑格爾說:“歷史是一堆灰燼,但灰燼深處有余溫。”余溫終究是余溫,只有給予適宜的條件,給予廣闊的空間,灰燼才有望重新燃燒,給心靈以安慰,給人們以支撐,給家以堅實,給世界以溫暖。(北京考生《“老腔”何以令人震撼》)

2.物質準備是基礎,而思想準備則是皇冠上的那顆明珠,是重中之重。它們不離不棄,伴我們走向遠方。備一顆勇敢之心,不患前路荊棘坎坷;備一顆堅韌之心,不患前路遙遠漫長;備一顆好勝之心,不患前路會有失敗阻撓;備一顆寬容之心,不患他人對你冷嘲熱諷……因為有了它們,遠方的道路才映入眼簾。有了它們,我們才會釋然,放手,毫無顧忌。(山東考生《有備無患,奔向遠方》)

五、轉換視角,另辟新徑

“角度改變觀念”,央視的這句廣告詞啟迪我們:為了使自己的思辨不“隨大流”,我們最好調整一下思維的角度,換一個視角來思考問題。打個比方,迎面來了一個光頭,從正面看,他頭上一根頭發也沒有,這個大家都知道,毫無新意可言;但你換個角度,到背面看看,就能發現他腦后還有一兩根可貴的“青絲”,這便是獨家發現!如:

1.讀了寓言《農夫和蛇》,我們便以為知道了處世之道,那就是“以德報怨的好人難當”;讀了故事《中山狼》,我們便以為能閱盡天下人,那就是“別人都是白眼兒狼”。接下來,“防人之心不可無”“不與陌生人講話”便成了我們的人生信條。其實,你只是放大了陰暗面這個分子,忽略了“人之初,性本善”這個分母。(四川考生《小羽的人生智慧》)

2.沒有尊重的評價,無異于“綁架”,與其如此,不如回歸沉默。這沉默不代表漠不關心,也不是袖手旁觀的同義詞,而是把解釋、定義、演繹生活的權利,交回每個人手里,只保留思考與體悟,而后思齊與自省。(上海考生《莫讓評價成為“綁架”》)

3.這所謂的“賞罰分明”“因材施教”,不過是家長自私地將孩子的失誤看作天理難容的禍患。人非圣賢,孰能無過?與其一味地強壓失誤的苗頭,以得到畏葸不前的“絕對安全”,不如以寬容的態度包容錯誤,給孩子留下繼續向前的勇氣。

……誠然,進步應當鼓勵,落后理應懲戒。但一味地用模式化的標準來賞罰,只能培養出毫無差錯、古板冰冷的機器,只會摧毀一個個心思敏銳、敢于創新的生命。唯有在懷著寬容之心的前提下,對孩子的失誤進行引導和規正,才能成就大關之格局。(湖北考生《懷容誤之心,成大關格局》)

六、拓寬思路,多維發散

影響事物發展的因素是多樣的,事物與事物之間的聯系也是錯綜復雜的,這就要求我們在思辨時拓寬思路、多維發散,在此基礎上加以統籌、整合。如果我們思維的寬度不夠、發散的力度不夠,就會顧此失彼,留下說理的漏洞。在尋因時,不妨多問問“還有什么因素”;在析果時,不妨多問問“還有什么可能”;在解決問題時,不妨多問問“還有什么辦法”。如:

1.一條準繩有很多絲線,評定一個人不能單從一個方面來看。成績可以作為一條準繩上的一縷絲線,與之纏繞的還應該有一個人是否獨立、是否善良、是否自強等,這樣才能構成一條可以衡量一個人的準繩。(廣東考生《莫以成績為準繩》)

2.在新時代中,亮劍無聲處需要的是“雖千萬人吾往矣”的勇氣,是海子那份“萬人都要將火熄滅,我一人獨將此火高高舉起”的堅持,抑或斯巴達克斯為心中的太陽城而掙斷繩索的激情。唯有亮劍無聲處,方能無愧于己,無愧于心。(江蘇考生《亮劍無聲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