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絡公司策劃書范文

時間:2023-04-03 22:22:11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網絡公司策劃書,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網絡公司策劃書

篇1

本公司以“與綠色同行,與自然為本”為企業宗旨,號召廣大人民熱愛大自然,保護大自然。

本公司以生產綠色產品為主(包括綠色食品,綠色日用品,等綠色系列品),創建于XX年1月,產品一經推出就受到廣大市民的好評,現在,本公司已創立了自己的品牌,產品暢銷全國。

二、公司目標

1.財務目標今年(200x年),力爭銷售收入達到1億元,利潤比上年番一番(達到3000萬元)。

2.市場營銷目標市場覆蓋面擴展到國際,力圖打造國際品牌。

三、市場營銷策略

1、目標市場中高收入家庭。

2.產品定位質量最佳和多品種,外包裝采用國際綠色包裝的4r策略。

3.價格價格稍高于同類傳統產品。

4.銷售渠道重點放在大城市消費水平高的大商場,建立公司自己的銷售渠道,以“綠色”為主。

5.銷售人員對銷售人員的招聘男女比例為2:1,建立自己的培訓中心,對銷售人員實行培訓上崗,采用全國賬戶管理系統。

6.服務建立一流的服務水平,服務過程標準化,網絡化。

7.廣告前期開展一個大規模、高密集度、多方位、網絡化的廣告宣傳活動。突出產品的特色,突出企業的形象并兼顧一定的醫療與環保知識。

8.促銷在網上進行產品促銷,節假日進行價格優惠,用考核銷售人員銷售業績的方法,促使銷售人員大力推銷。

9.研究開發開發綠色資源,著重開發無公害、養護型產品。

10.營銷研究調查消費者對此類產品的選擇過程和產品的改進方案。

四、網絡營銷戰略

經過精心策劃,公司首次注冊了二個國際頂級域名(和),建立了中國“與綠色同行”網網站,在網站中全面介紹公司的銷售產品業務和服務內容,詳細介紹各種產品。緊接著逐步在搜狐、雅虎等著名搜索引擎中登記,并以網絡廣告為主,輔以報紙、電視、廣播和印刷品廣告,擴大在全國的影響,再結合網絡通信,增加全國各地綜合網站的友情連接。

五、網絡營銷的顧客服務

通過實施交互式營銷策略,提供滿意的顧客服務。主要工具有電子郵件、電子論壇,常見問題解答等。

六、管理:

(一)、網絡營銷戰略的實施:

制定了良好的發展戰略,接下來就需要有可行的推進計劃保證其實施,我們可按下列步驟操作執行:

1.確定負責部門、人員、職能及營銷預算:

網絡營銷屬營銷工作,一般由營銷部門負責,在營銷副總經理領導下工作。一般應設立專門部門或工作小組,成員由網絡營銷人員和網絡技術人員組成,即使是工作初期考慮精簡,也應保證有專人負責,工作初期調查、規劃、協調、組織,任務繁重,兼職很難保證工作的完成。

2.專職網絡營銷人員職責應包括:

(1)綜合公司各部門意見,制定網站構建計劃,并領導實施網站建設。

(2)網站日常維護、監督及管理。

(3)網站推廣計劃的制定與實施。

(4)網上反饋信息管理。

(5)獨立開展網上營銷活動。

(6)對公司其他部門實施網上營銷支持。

(7)網上信息資源收集及管理,對公司網絡資源應用提供指導。

3.在網絡營銷費用方面我們將確保最大可能的節約,但我們仍需對可能的投入有所估計,我們的營銷預算主要來自于:

(1)人員工資

(2)硬件費用:如計算機添置

(3)軟件費用:如空間租用、網頁制作、web程序開發、數據庫開發

(4)其他:如上網費、網絡廣告費等

(二)、綜合各部門意見,構建網站交互平臺

公司網站作為網絡營銷的主要載體,其自身的好壞直接影響網絡營銷的水平,同時網站也并非僅為營銷功能,還包括企業形象展示、客戶服務、公司管理及文化建設、合作企業交流等等功能,只有在廣泛集合公司各方面意見的前提下才能逐步建立起滿足要求的網站平臺。

構建網站應注意網站應有如下功能:

(1)信息豐富:信息量太低是目前公司網站的通病;

(2)美觀與實用適度統一:以實用為主,兼顧視覺效果;

(3)功能強大:只有具備相應的功能,才能滿足公司各部門要求。

(4)網站人性化:以客戶角度出發而非以本企業為中心

(5)交互功能:力求增加訪問者參與機會,實現在線交互。

(三)、制定網站推廣方案并實施

具備了一個好的網站平臺,接著應實行網站推廣。網站推廣的過程同時也是品牌及產品推廣的過程。

1.制定網站推廣計劃應考慮的因素有:

(1)本公司產品的潛在用戶范圍;

(2)分清楚本公司產品的最終使用者、購買決策者及購買影響者各有何特點,他們的上網習慣如何;

(3)我們應該主要向誰做推廣;

(4)我們以怎樣的方式向其推廣效果更佳;

(5)是否需借助傳統媒體,如何借助;

(6)我們競爭對手的推廣手段如何;

(7)如何保持較低的宣傳成本。

2.我們可以借助的手段:

(1)搜索引擎登錄;

(2)網站間交換連接;

(3)建立郵件列表,運用郵件推廣;

(4)通過網上論壇、bbs進行宣傳;

(5)通過新聞組進行宣傳;

(6)在公司名片等對外資料中標明網址;

(7)在公司所有對外廣告中添加網址宣傳;

(8)借助傳統媒體進行適當宣傳。

六、網絡營銷效果評估及改進

網站推廣之后我們的工作完成了一個階段,我們將獲得較多的網上反饋,借此我們應進行網絡營銷效果的初步評估,以使工作邁上一個新的臺階。

1.評估內容包括:

(1)公司網站建設是否成功,有哪些不足;

(2)網站推廣是否有效;

(3)網上客戶參與度如何?分析原因;

(4)潛在客戶及現有客戶對我網上營銷的接受程度如何;

(5)公司對網上反饋信息的處理是否積極有效;

(6)公司各部門對網絡營銷的配合是否高效。

2.評估指標主要有:

網站訪問人數、訪問者來源地、訪問頻率、逗留時間、反饋信件數、反饋內容、所提意見等等。

網絡營銷的有效運用,將可對公司其他部門的運行產生積極影響,同時也影響到公司的整體運營管理。作為網絡信息條件經營方式的探索,它將極大推動公司走向新經濟的步伐。它將發揮如下作用:

促進公司內部信息化建設,加快企業電子商務準備,完善公司管理信息系統,提高公司管理的質量與效率,提高員工素質,培養電子商務人才。

篇2

關鍵詞:工作過程導向;計算機平面設計;課程教學

中圖分類號:G6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3044(2015)30-0117-02

1工作過程導向的提出

平面設計的就業前景廣闊,隨著我國社會經濟的發展,對平面設計人才的需求也越來越旺盛。為了適應市場需求,許多中職學校都開設了計算機平面設計專業。

但通過對目前的就業情況來看,平面設計專業的學生就業對口率不高,存在著市場對平面設計人才供不應求與該專業畢業的學生對口就業困難并存的局面。解決好這一供需矛盾是各中職學校亟待解決的問題。如今國內平面設計領域所面臨的最大難題就是缺乏優秀的專業設計人才,這就要求各中職學校必須重視解決好平面設計人才培養的目標問題,改變脫離市場需求、閉門造車的教學現狀,從而造就一批畢業則能上崗的高素質人才。

面對中等職業教育存在的各種問題,職業教育專家們提出了各種改革措施,其中姜大源提出的基于工作過程導向的相關理論和實踐研究深受好評。什么是工作過程?它是“在企業里為完成一件工作過程并獲得工作成果而進行的一個完整的工作程序”。基于工作過程的課程教學,通過對典型的工作任務相關的工作過程對現在職業活動進行描述,即在確定學習領域的基礎上開發以學生為中心的職業教育課程,是以完成工作任務為為課程最終目標。

2 工作過程導向在計算機平面設計課程中的應用實施

在有明確的人才培養目標的基礎上,對平面設計工作崗位和職業行動能力的需求進行分析,對平面設計崗位人員典型工作任務分析,從而更好地在計算機平面設計專業教學中真正實現工作過程系統化,達到做學教合一,培養出畢業則能就業的平面設計人才。

2.1培養目標

中職計算機平面設計專業主要培養的是具有較好的職業道德觀,具有一定藝術審美能力和具有熟練的電腦操作技能的平面設計初中級技能型人才。可以根據企業的宗旨、經營理念,從事企業形象策劃與推廣的VI視覺傳達設計、產品外包裝、廣告招貼、網頁美工、商業環境展示設計和印前設計等業務范疇工作。

2.2平面設計工作崗位和職業行動能力的需求分析

計算機平面設計專業畢業生就業的崗位主要是廣告公司、印刷廠、印務公司、網絡公司、報社、出版社、雜志社、包裝設計公司等。針對這一現狀,應該主要培養學生相關的職業能力。平面設計工作者主要應該具備職業行動能力分為專業能力、方法能力、社會能力,這些能力恰好是用人單位對員工綜合素質和能力要求的具體體現。平面設計工作者職業行動能力需求如表1所示。

表1 平面設計工作者職業行動能力需求

[崗位\&能力分類\&職業能力需求\&平面設計工作者職業行動能力需求\&專業能力\&具有一定的設計理論,熟練使用流行設計軟件,并綜合利用多個軟件開展計算機平面設計;能較熟練地使用常用的印刷設備等\&方法能力\&利用計算機和網絡對圖文信息的獲取和處理能力;具有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獨立工作的能力、創新能力、自主學習能力、良好的表達能力\&社會能力\&良好的人際交往及溝通能力、團隊協作能力;具有良好的行為規范和社會公德,較強的法制觀念、敬業愛崗的職業意識、良好的職業道德意識\&]

2.3 平面設計崗位人員典型工作任務分析

通過資料的收集,得出計算機平面設計專業的典型工作務就是利用相關的計算機軟件對相關的產品和內容以創造性的藝術形式表現出來。根據專門化方向的不同,具體可細分為五個職業崗位:平面廣告設計與制作、平面設計、數碼影樓設計、網站設計、企業宣傳策劃,并對應著五大典型工作任務,這五大典型工作任務參見表2的具體描述。同時為保證學生的順利就業,在學生畢業前應通過職業資格技能鑒定獲得五個工作崗位中級以上的職業資格證書。這五個職業崗位與典型工作任務的對應關系如表2所示。

表2 職業崗位與典型工作任務的對應關系

[職業 崗 位\&典型工作任務\&學習領域\&職業資格證書\&平面廣告設計與制作\&平面廣告設計、圖形圖像處理\&繪畫基礎

企業形象策劃與形象設計、形象標志設計,

標準顏色、標準文字、標準字體、形象辦公室用品、形象戶外媒介等應用形象設計技巧與方法

影集、寫真畫冊、婚紗攝影的復雜處理、美化與制作

網頁的美工、布局、制作

撰寫企業策劃與活動策劃書

\&圖像制作員 平面/廣告設計師\&平面設計\&標識設計、包裝設計、名片設計、畫冊設計、宣傳頁設計、書籍裝幀設計、文字排版等\&平面設計員\&數碼影樓設計\&數碼照片處理、電子相冊設計\&圖像制作員\&網站設計\&網頁動畫設計、靜態網頁設計\&網頁制作員\&企業宣傳策劃\&展板設計、海報設計\&平面/廣告設計師\&]

3構建以職業行動能力為導向的課程體系建議

3.1一切教學和學習活動圍繞著市場需求展開

在基于“工作過程導向”的實踐技能教學中,所有的教學活動必須與企業的生產活動相關聯,從而培養滿足行業需求的平面設計人才。在教學中,要改變以往強調教學過程的完整性的教學模式,而必須強調工作過程的完整性,去除無關緊要的學科知識對平面設計活動的干擾。因此在教學過程中,必須秉持理論知識以夠用為原則,一切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理念,畢竟企業真正需要的是做出標準成品化方案的綜合應用型人才,必須讓學生親自體驗工作過程中每一個環節所必須使用到的核心軟件技術。

3.2 構建“工學結合、校企合作”的人才培養模式與課程體系

學校可以聘請平面設計相關企業的一線技術骨干座談,采用頭腦風暴的形式匯集平面設計相關企業典型工作任務,計算機平面設計專業教師對工作任務進行分類整理、篩選合并,根據已經確立的典型工作任務安排相關專業教師抽取一定的時間全程跟蹤企業技術專家,獲得全部典型工作任務的工作過程并重新分析工作任務,將工作過程進行歸納整理,從而獲取可以用于教學的典型工作任務和工作過程。在對典型工作任務和工作過程進行充分論證后,再次召開校企合作會議,向企業專家展示前期調研總結和成果,并請企業專家和職教專家對成果進行論證、修訂;專業教師們根據典型工作任務所用到的知識和技能,確定出學習領域內容,并依此確定課程體系。

在專業的學習過程中,教師通過下企業調研及與企業專家的交流,確定相關的幾個完備的工作項目,讓學生圍繞項目進行學習和設計。讓學生在學中做,在做中學,從而近距離地接觸到企業,了解企業需求,實現零距離上崗。

3.3優化教師隊伍建設

作為一名平面設計的老師,一定要不斷地補充養分,注入新的知識,才能培養出適應新時期的平面設計人才。學校要鼓勵老師參加各種新技能、新知識的培訓如省級、國家級的培訓,定期派出教師去企業學習,讓教師能掌握企業的完整的工作過程并提取典型工作任務,把在企業的經驗所得直接傳授給學生,并對課程教學改革提出自己的建議。

同時學校最好能聘請相關企業技術骨干來學校擔任兼職教師,讓專兼職教師共同參與到學校教育和企業生產實踐中,讓學生能夠接觸到最新最符合市場需求的知識技能。

3.4編寫基于典型工作任務的平面設計相關教材

教學做一體化教材不是系統的學科知識描述,不是指導學生獲取系統學科知識的參考書,而是指導學生通過完成工作項目的各個工作任務,形成職業崗位必需的職業能力指導書。做學教一體化教材應該圍繞綜合職業能力的形成,以規劃的項目為載體,用工作任務引領專業知識和技能,以及包括明確任務、收集信息、計劃和決策、實施與檢查、評價與總結在內的工作過程知識的學習。如在確定了企業VI設計的典型工作任務后,應在此任務章節穿插標準色、標準字體、形象辦公室用品、形象戶外媒介等應用形象設計技巧與方法的相關知識,而不是脫離工作任務純粹介紹理論方面的知識。

同時還要改革教學手段和教學方法,達到任務驅動、項目引領的效果,真正實現教學做合一、以學生為中心;還要為學生配套專門化實訓設備及聯系對口的實習基地,從而更好地根據工作流程完成學習任務,做到在學校和企業完成完整的生產過程,突出對學生職業行動能力的培養。

4結束語

基于工作過程導向的課程教學理論在中職計算機平面設計專業課程教學中發揮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它讓平面設計的教學趨向于市場性、實用性,從而使培養出的計算機平面設計人才更加專業化、技能化。

參考文獻:

[1] 姜大源.漫話工作過程系統化課程開發的哲學思考[J].新疆職業教育研究,2010,1(1):1-6.

[2] 姜大源.職業教育學研究新論[M].北京: 教育科學出版社,2007.

[3] 柳國偉.基于工作過程導向的平面廣告設計課程改革研究[J].美術教育研究,2014(22):158-159.

[4] 王朝霞. “基于工作過程以行動為導向”的學習領域課程方案設計[J]. 教育理論與實踐,2009(1):48-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