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達思念的詩句范文
時間:2023-04-07 08:47:54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表達思念的詩句,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最傷感的思念的詩句:花自飄零水自流,一種相思,兩處閑愁,此情無計可消除,才下眉頭卻上心頭。《月滿西樓》
李清照
今夜月明人盡望,不知秋思落誰家。
相思相見知何日?此時此夜難為情。
李白
怕相思,已思相,輪到相思沒處辭,眉間露一絲。
俞彥
天涯地角有窮時,只有相思無盡處。《玉樓春》
晏殊
最痛苦思念的詩句:無情不似多情苦,一寸還成千萬縷。-《玉樓春》
晏殊
曉看天色暮看云,行也思君,坐也思君。
唐寅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
張九齡
入我相思門,知我相思苦,長相思兮長相憶,短相思兮無窮極。
李白
只身千里客,孤枕一燈秋
陸游
直道相思了無益,未妨惆悵是清狂。《無題六首其三》
李商隱
醉后不知天在水,滿船清夢壓星河。
唐溫如
離別憂傷狂風雨; 相思苦楚寒霜雪;往事點點繁星夜;續待明日彩霞天。
獨自漂泊
玲瓏骰子安紅豆,入骨相思知不知?-《楊柳枝》
溫庭筠
平生不會相思,才會相思,便害相思。《折桂令》
徐再思
有美人兮,見之不忘,一日不見兮,思之如狂。思念的詩句《鳳求凰?琴歌》
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
無奈歸心,暗隨流水到天涯
秦觀
人如風后入江云,情似雨馀黏地絮。-《玉樓春》
周邦彥
君知否?雁字云沉,難寫傷心句
沈鯨
凄涼別后兩應同,最是不勝清怨月明中。《虞美人》
納蘭性德
故人應在千山外,不寄梅花遠信來
蘇軾
萬里云帆何時到?送孤鴻,目斷千山阻
葉夢得
望海潮?柳永(北宋)
東南形勝,三吳都會,錢塘自古繁華。煙柳畫橋,風簾翠幕,參差十萬人家。云樹繞堤沙。怒濤卷霜雪,天塹無涯。市列珠璣,戶盈羅綺,競豪奢。 重湖疊?清嘉。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嬉嬉釣叟蓮娃。千騎擁高牙。乘醉聽蕭鼓,吟賞煙霞。異日圖將好景,歸去鳳池夸。
多情只有春庭月,猶為離人照落花。-《寄人》
張泌
他生莫作有情癡,人間無地著相思。《減字浣溪沙》
況周頤
莫道弦歌愁遠滴,青山明月不曾空。
王昌齡
千里稻花應秀色,五更桐葉最佳音
曾幾
尺素在魚腸,寸心憑雁足
杜牧
對酒已成千里客,望山空寄西鄉心
篇2
片段一:依托文本,挖掘傳統文化的內涵
《但愿人長久》以“文包詩”的形式通過故事介紹了《水調歌頭》的創作背景,文章的感情線索是“埋怨”“思念”“寬慰”。
在教學“思念”這個片段時,我第一次是這樣做的。
[A]
師:在這樣一個皓月當空的時刻,在這樣一個家人團圓的時候,人們在干什么?
師:你在中秋節時干什么?大家的心情怎樣?
(出示月亮圖,配樂《二泉映月》)
師:蘇軾因為什么而心緒不寧?
生:思念弟弟。
師:你能想到哪些表達思念之情的詩句?
生1: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
生2: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
……
在設計此環節的時候,按部就班,引出思念,根據文本適當拓展,積累有關“思念“的詩句。教學之后,我默默地思考,月亮與中國文化的聯系源遠流長,在中國文化中象征意義十分豐富。在古代文人墨客筆下,月是常用意象之一,如果在課堂教學中,依托文本,緊扣“月”字,引導學生了解祖國的傳統文化不是更好嗎?于是,我整理思路,作了如下改進。
[B]
1.在這樣一個皓月當空的時刻,在這樣一個家人團圓的時候,人們在干什么?
2.你在中秋節時干什么?大家的心情怎樣?
3.出示課文插圖,配樂《二泉映月》。
師:蘇軾觀賞著明月,因思念弟弟二心緒不寧,此時,在蘇軾的心里,月亮代表什么?
生:代表思念。(板書:月是思念)
師:真好,你知道哪些描寫月亮的詩句表達了思念之情嗎?
生1:窗前明月光,疑似地上霜。
生2: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
……
師:你們真棒,知道這么多描寫月亮的詩句表達了思念之情。你們還想不想知道,在古人的眼里,月亮還代表什么?
(出示:“一年一度的中秋節到了,這天夜晚,皓月當空,萬里無云。”)
師:此時的月亮在蘇軾的心里代表什么?
生:代表團圓。(板書:月是團圓)
師:那你知道哪些寫月的詩句代表團圓嗎?
生:皎皎秋中月,團圓海上生。
師;你是怎么知道這句詩的?
生:是我在網上看到的,就記了下來。
師:你真是一個有心人。
……
師:在蘇軾的《水調歌頭》里,有這樣一句“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請你在文中找出哪些句子寫的是它的意思。
生:但愿美好的感情長留人們心間,雖然遠隔千里,也能共同擁有這一輪明月。
師:此時,月亮在蘇軾的心里又代表著什么?
生:美好。(板書:月是美好)
師:同學們,在中國的傳統文化中,月亮在古人的眼里代表了許多,其實,月亮還代表著“美”,代表著“相思”,代表著“失意”……那你想不想了解哪些詩句表達了這些內容呢?
生:想!
師:真好,大家這么喜歡中國傳統文化,就像剛才一位同學說的一樣,我們可以通過各種途徑閱讀中國的古典詩詞,積累這些優美的詩句。下一次,我們就以“月”為主題,開一個詠月詩會。
在此片段的教學中,依托文本,緊扣“月”字,挖掘“月”的內涵,積累傳統文化中的經典名句,并鼓勵學生通過各種途徑誦讀、搜集,旨在從一個角度出發,激勵學生對傳統文化產生濃厚的興趣。所以,在語文教學的過程中,引導學生認識中華文化的豐厚博大,吸收傳統文化的智慧,吸取傳統文化的營養,提高文化品位,我們就要從文化的視角解讀文本,充分挖掘文本的文化內涵。
片段二:超越文本,豐富傳統文化的體驗
《開天辟地》是中國著名的神話故事,講的是一個名叫的大神以他的神力和身軀,開辟了天地,化生出世間萬物的故事,贊頌了無私奉獻的精神。全文處處充滿神奇的想象,語言優美,結構清楚。在教學“化生萬物”時,我是這樣教學的。
[A]
過渡:時間又過了一萬八千年,這樣頂天立地,他也支撐不住了,他倒下了,但是就是在他倒下后他的身體發生了變化。
師:他的身軀化成了什么,與所化成的事物有什么關系?
師:的身體還會變成什么呢?
補充句子:的 變成了 。
生1:的眉毛可以變成雨后的彩虹。
生2:的眼淚可以變成飛流的瀑布。
……
師:如果沒有開天辟地,神話中的世界會是什么樣子的?
生:一片混沌,沒有聲音,沒有花草樹木。
……
教學過后,偶然上網查找資料,看到了《開天辟地》的文言文,讀了之后,當時就有一種想法,可不可以在課堂教學時將此文用進去呢?這可不是四年級教材中的體裁,小孩子能懂嗎?轉念又想,何不試一試,看看學生對傳統文化中的文言文有何感受,于是就有了第二次的教學。
[B]
過渡:時間又過了一萬八千年,這樣頂天立地,他也支撐不住了,他倒下了,但是就是在他倒下后他的身體發生了變化。
師:他的身軀化成了什么事物,與所化成的事物有什么關系?
師:你們想看看古人是如何寫這一段的嗎?
生交頭接耳:
古人不是這樣寫的嗎?
古人是怎么寫的呀?
古人說話跟我們不一樣?
……
師出示:
■
■
師:第一個方框內的就是古人所寫的化作萬物這一段,與課文寫的這一段對比一下,自己小聲地試著讀一讀,你懂了什么?
生1:我懂了“氣成風云”就是“口中呼出的氣變成了風和云”。
生2:我懂了“聲為雷霆”就是“發出的聲音變成了轟隆的雷霆”。
……
師:你讀了之后,有沒有什么發現?
生1:古人寫的當中,有的內容書中沒有提。
生2:古人用的字數少。
……
師:你們有一雙善于發現的眼睛。我們來看看課文中沒有的這幾個:
發髭為星辰,皮毛為草木,齒骨為金石,精髓為珠玉,身之諸蟲,因風所感,化為黎(méng,黎民百姓)。
(引導學生說說意思,不懂的字查字典,學生說得還不錯)
師:的身體還會變成什么呢?
生1:的眉毛可以變成雨后的彩虹。
生2:的眼淚可以變成飛流的瀑布。
……
師:大家的想象力真豐富!你想不想用古人的句式來說一說你所想的?
生1:眉毛為彩虹。
生2:淚為瀑。
……
在第二次教學中,我將文言文的片段引入教學中,古今對比,學生很快理解了此段文言文的內容,接著,激發學生練一練的欲望,雖寫得簡單,也可能不太符合文言文的格式,但學生的積極性很高,了解祖國傳統文化的興趣很濃!因此,在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立足文本,超越文本,合理補充祖國傳統文化知識,去初步地了解內容,提升學生的文化素養。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語文課程對繼承和弘揚中華民族優秀文化傳統和革命傳統,增強民族文化認同感,增強民族凝聚力和創造力,具有不可替代的優勢。”作為教師,對弘揚祖國傳統文化有不可推卸的責任。我們應該在課堂教學這一主陣地上,依托文本、超越文本,引導學生積極地去觸摸祖國的傳統文化。
參考文獻:
篇3
教學目標:
1、自主閱讀,借助注釋等理解古詩的意思。
2、揣摩關鍵詞句,在反復誦讀、想象中完形詩歌形象,感受形象中蘊含的意境,體會詩人的秋思情懷。
3、能誦讀詩歌,自主積累描寫秋的詩句。
設計理念:
本詩詩句淺顯但詩境悠遠,詩蘊深刻。本課教學設計著力體現“兩重”:重誦讀品悟,重內化積淀。即通過反復吟誦、想象補白、情景描述、對比閱讀等策略豐盈詩歌意象,立足“詩言”,理解詩意,體悟詩境,從而觸摸詩句背后的內蘊。
教學準備:多媒體課件、背景資料。
教學過程:
課前演講:展示搜集到的描寫秋天的詩詞。
教學意圖:不僅調動學生已有的語言積累和已有的知識,更引出他們對新知識的學習興趣。
一、導入新課。
1.在你眼里,秋天是一個怎樣的季節?(生自由描述)然而,在詩人張籍眼里,秋天卻是樹葉飄零、殘荷片片、蕭條凄涼的季節.今天,我們一起來學習他一首古詩《秋思》(板書課題)。
[教學意圖]:渲染秋天凄涼的氛圍。
2、張籍,唐代詩人。他出身貧苦,常年過著四處奔波、漂泊異鄉的生活。在唐朝安史之亂時兵荒馬亂,民不聊生,離家十年的詩人身陷洛陽城,卻不知戰亂中的家人是否安全,急切地盼望得到家人的信息,正在此時他在洛陽城里遇到了故人,并托他捎信給家人。在此情此境下,寫下了這首詩。齊讀課題。
[教學意圖]:了解詩人的寫作背景。
3、“秋”是指——秋天,“思”是指——思念。秋天的思念是悠長的,把思讀得長一些。再讀課題。
二.初讀知意。
1.請同學們反復讀古詩,要做到字音讀準確,句子讀通順。想想你仿佛能看到怎樣的畫面,從中能感悟到什么。(學生反復練讀)
[教學意圖]:明確讀詩要求,引出本堂課的中心問題。
2、(投影出示古詩)誰能把這首詩正確地讀給大家?(指名朗讀)
3、(彈多音字的拼音)要注意這些多音字的讀音。
4、(投影出示生字“洛”)你會怎樣記住這個生字?(生自由回答)
5、這個字寫時要注意什么呢?(生觀察后回答,師指導書寫)
[教學意圖]:掃清讀詩障礙,識記生字。
6、讀詩不同于讀課文,不僅要讀通順還要讀出他的韻味。請同學們再讀古詩,注意停頓,要讀出這首詩的韻味,想想你仿佛能看到怎樣的畫面,從中能感悟到什么。
7、誰來展示你的朗讀?(指名朗讀)
[教學意圖]:結合本堂課的中心問題,在讀通詩句的基礎上練習讀出詩的韻味。
三.入境悟情。
1、請同學們結合注釋再讀古詩,想想你仿佛看到了怎樣的畫面,從中感悟到了什么。可以在你的書上寫一寫,組織好語言再和你的同桌說一說。(生自讀自悟再交流)
[教學意圖]:在讀通詩句的基礎上放手讓學生自己去感悟詩的內涵,培養學生的理解能力,同時要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
2、你仿佛看到了怎樣的畫面,從中感悟到了什么?現在就將你的收獲說給大家聽。(生自由匯報)
3、(根據學生的匯報,教師隨機指導以下內容)
Δ見:
·古人說“秋風惹愁思,落葉斷人腸”。離家十年的詩人站在瑟瑟的秋風里,他看見的是什么呢?(生回答)
·詩人見到了許許多多,可此時是他“見不著”的又是什么?(生回答)
·是的,在這洛陽城里,詩人見不到親人的歡聲笑語、見不到鄉親的把酒言歡,他看到只有那飄零的落葉,枯黃的小草,凋謝的百花
同學們,如果你就是張籍,面對此情此景你的心情會怎樣?
Δ意萬重:
·孤單、寂寞、悲傷、無奈的張籍好不容易有機會可以寫一封家書捎回家,這是怎樣的一份家書呀!落筆之前,張籍會想到什么?他想表達哪些意思?
·假如你就是張籍,會對親人、朋友寫些什么呢?
·這么多的話想說,真可以說——千言萬語,用詩中的話說,就是什么?(意萬重)反復讀“意萬重”。
·秋風落葉喚起思鄉夢,小橋流水的故土,你是否已改變了容顏?有多少話,想對你們訴說,這真是(出示前兩句詩指導有感情朗讀)
Δ恐:
·書成封就之際,似乎已經言盡;但當捎信的行人就要上路的時候,卻又忽然感到剛才由于匆忙,生怕信里漏寫了什么重要的內容,于是又匆匆拆開信封。從“恐”這個字你體會到了什么?(生回答)
·對詩人的心理刻畫入微。而這種并不確切的“恐”,促使詩人不假思索地作出“又開封”的決定。──千言萬語,惟恐遺漏了一句。
Δ“又開封”
·從“又”字中你體會到了什么?(生回答)
·詩中還有哪個字表達了同樣的意思?(“復”在這里是“又”的意思?)同樣的意思,盡量用不同的詞來表達。
·當家書終于“開封”之后,你能想像詩人又是怎么做的?
·意萬重,說不盡。情難理,又開封。這真是——(學生齊讀古詩“復恐匆匆說不盡,行人臨發又開封”。師指導。)
[教學意圖]:在見”與“不見”的對比中,以具體的景來感知內心的情,以有形的物來映襯無形的思。在一遍遍說話、朗讀中,將學生帶入了古詩的意境。在教學中引導學生反復品味:見秋風、意萬重、說不盡、又開封,把詩人那種千言萬語訴之不盡的復雜心情,在反復的閱讀中進行揣摩、體會。
四.情感朗讀。
1、(播放音樂,課件演示。)秋風瑟瑟,秋意濃濃。放眼望去,大地一片枯黃。花謝了,草枯了,大雁南飛了,老槐樹那茂盛的綠葉,也化作片片蝴蝶,飄飄悠悠地往下落。是呀,又到了落葉歸根、全家團聚的時間了,可是……詩人心頭泛起一陣酸楚,我什么時候才能回到我那魂牽夢繞的故鄉啊?故鄉的親人啊,你們一切都可安好?詩人提筆要寫一封信,給遠在家鄉的親人,表達自己思鄉懷親的心情,可是要說的話太多了,竟不知從何說起。信寫好后,又擔心匆匆寫完的信不能把自己的意思完全表達出來,當送信人要出發的時候又打開已封好的信查看。信短而情長,思緒綿長而心緒紛亂。這就是《秋思》一個游子說不盡、敘不完的思鄉情。(板書“思鄉情”,師范讀古詩。)[教學意圖]:理解詩意,體會詩魂,創設情境,引導讀詩。
2、請你也來感受張籍這說不盡、敘不完的思鄉情。自己練習朗讀,把你的體會充分地展示出來。(學生自由練讀)
3、(指名讀并評析)
4、古詩以它精煉的語言向我們展示了其豐富的內涵,就讓我們記住這精美的語言。合上書,看板書提示齊背這首詩。(生齊背)
[教學意圖]:創設情境,讓學生借助想像融情入境與詩人進行情感的對接,從詩句中讀出自己真實的感受呢,進而體會作者的內心感受。
5、這首詩作者因見秋風引發了意萬重,又復恐說不盡,所以又開封。整個這個過程是一件完整的事,可見這首詩是通過敘事來抒情的。(板書:敘事抒情)
[教學意圖]:了解寫作特點。
五、對比閱讀。
1、同學們,這思鄉懷親的,何止張籍!那時候山遙路遠,交通不便,離別容易相聚難啊!離鄉的人們只好把滿腔的思念化作文字,寫進詩中。你們看!(課件出示《天凈沙·秋思》)這首詩都描寫了什么呢?你能體會到什么?我們自己讀讀。(生自由練讀)
2、誰來讀?(指名讀)其他同學邊聽邊結合注釋想想這首描寫了什么。你能體會到什么?
3、這首詩都描寫了什么呢?你體會到了什么?(生回答,說出大概就可以)你能體會到什么?
4、仔細觀察這兩首詩有哪些異同?(生回答)
5、異:張籍的秋思是敘事抒情,《天凈沙·秋思》是借景抒情;
張籍的秋思是七言絕句,《天凈沙·秋思》是小令。(也是一種詩體)
同:都表達了遠離家鄉的游子強烈的思鄉之情。
[教學意圖]:遷移延伸課文內容,課內外有機結合,通過對比了解詩歌的不同體裁,感悟詩人的思鄉懷親之情。
6、思鄉的詩寫了千百年,今天還在寫,思鄉的詩讀了千百年,今天還在讀。總有一天你們長大了,也許要遠離家鄉,追尋自己心中的夢想,你們會覺得故鄉在我們心中永遠是最溫馨、是最不能割舍,最讓人魂牽夢繞的地方,讓我們合上書再讀一讀這首動人的詩篇。
六.積累延伸。
1、默寫《秋思》。
篇4
詩人們魂牽夢縈的思鄉之情,往往因遇到某種機緣奔涌而出。逆旅夜雨、明月高懸、夕陽西下、塞外蘆笛等等,都會牽動詩人對故土的思念。詩人們便會觸景生情揮灑自己不盡的鄉思。被稱為中國第一思鄉詩的《靜夜思》便是如此: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
觸發詩人思鄉之情的便是秋夜的明月。詩人仰望著玉盤的明潔,月桂的婆娑,思緒萬千:今夜的月兒多圓啊,可人呢,怎能團圓?于是詩人想起了故鄉。想起了故鄉的什么呢?詩人沒有具體講。還是讓我們讀者去想象吧!
再來看李益的《夜上受降城聞笛》:
回樂峰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
不知何處吹蘆管,一夜征人盡望鄉。
這首詩中,也寫了月色如霜,也渲染了冷清凄涼的氛圍。長年在邊關要塞的戍卒將士在這種氛圍中更覺寂寞。在這樣的氛圍中,忽然不知從何處傳來蘆笛聲,婉轉悲切,如泣如訴。這裊裊之音,深深地觸動了將士們的懷鄉之情。“一夜”可見思緒持續時間之長;“盡望”點出感染范圍之大。同樣,李白也寫過“此夜曲中聞折柳,何人不起故園情!”的詩句。都以蘆笛聲為誘因,表現深切的思鄉之情。悲涼哀怨,感人至深。
遙思遠憶。上一類的古詩往往是詩人因景物而引起思鄉之情,而思鄉的具體內容,詩人并沒說明。還有一類詩則是通過思念故鄉的具體情景來表現詩人的鄉愁。如王維的《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
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
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
佳節,本是家人親友團聚的日子,但詩人卻“獨”在“異鄉”,因而“倍思親”。詩人思念什么呢?詩中構想了這樣一幅情景:在這重陽佳節,家里的兄弟都登高去了。他們一個個唱著跳著,歡快熱鬧。可就在他們挨個插遍茱萸的時候,遺憾地發現還少了一個人。兄弟們也許一下子安靜下來,手執多出的一棵茱萸念叨著遠行的我呢。這里,由“遍插”到“少一人”自然引起了情思。詩人通過想象出來的情景,曲折地表現了自己的鄉愁,顯得婉約動人。
無獨有偶,白居易的《邯鄲至除夜思家》也是如此:
邯鄲驛里逢冬至,抱膝燈前影伴身。
想得家中夜深坐,還應說著遠行人。
詩人并沒有寫自己如何想家,而是猜想家人此時也會坐到深夜,同樣在想著自己,他們此時大概正在念叨著我在外地的生活怎樣吧。其實詩人猜想家人想自己,正曲筆表現出自己對家人的深切思念之情,感情質樸而深沉。
問訊梅菊。“美不美,家鄉水;親不親,故鄉人。”遠在異地,當見到從故鄉來的人時,那種激動欣喜之情可想而知了。見面時一下子涌上心頭的一定有許多情況要打聽:家人是否平安,故鄉的父老鄉親生活怎樣等。但有這樣的一位詩人,他并不問這些,而只是問綺窗前的寒梅開了沒有:
君從故鄉來,應知故鄉事。
來日綺窗前,寒梅著花未?
——王維《雜詩》
熱愛家鄉不是抽象的,而是具體表現在熱愛家鄉的山水、土地、風物、人情,以至一草一木上。你看,詩人問家鄉寒梅時是那么仔細——“綺窗前”,那么關切——“著花未”,從中可見詩人對家鄉時時懷念的赤子之心。梅花常是高尚圣潔的象征,詩中的寒梅顯然是代表故鄉的。故鄉在詩人心目中是何等美好啊!詩歌從小處著眼,表面看來,似一杯淡水。其實于平淡處,含有濃郁的詩情,表現了詩人對故鄉的強烈眷戀之情。
我常想,王維寫這首詩是不是受南朝陳文學家江總的啟發呢?《長安九日》:
心逐南云逝,形隨北雁來。
故園籬下菊,今日幾花開?
詩中先寫自己“心”與“形”的南轅北轍,形象而精煉地寫出了羈旅遠方的心卻飛回了故鄉。詩人想念故鄉,想象著那籬笆邊純潔美麗的,“今日幾花開?”是開了一朵、兩朵,還是三朵、四朵呢?讀著這樣的詩句,我們仿佛看到詩人還要一一去點數似的,那急切之狀、癡情之態,躍然紙上,真是一往情深啊!
修書傳語。關山難越,錦書難寄。思鄉的人啊,往往只能對月空吟,對影沉思。此時,要是遇到趕往故鄉去的人,那叫詩人們多么欣喜啊!
洛陽城里見秋風,欲作家書意萬重。
復恐匆匆說不盡,行人臨發又開封。
——張籍《秋思》
終于可以給家鄉捎封信了!詩人把全部的思鄉之情都傾注在家書中。他寫了又寫,看了又看。覺得該說的全說了,才把信封上。但在行人要出發的時候,詩人還是禁不住又拆開封,再看看。生怕還有什么沒說清楚。詩中的“欲”、“復”、“又”等字眼,恰當而曲折地表現了詩人的感情。“臨發又開封”這一細節,生動細致地表達了深沉的思鄉之情。
我們常說于細微處見真情,詩人往往會抓住典型的細節來表現自己的思想感情。再如岑參的《逢入京使》:
故園東望路漫漫,雙袖龍鐘淚不干。
馬上相逢無紙筆,憑君傳語報平安。
篇5
1、教學內容:
《秋思》是小學語文鄂教版第九冊中的古詩誦讀。是由唐代詩人張籍所寫的一首思鄉詩。全詩圍繞“家書”,因景敘事,因事而思,通過詩人的思想活動和行動細節,細膩地表達了詩人對家鄉、親人的深切思念。
2、教學目標:
根據本教材的結構和內容分析,結合著五年級學生的認知結構及其心理特征,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學目標:
(1)引導學生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古詩,背誦古詩。
(2)引導學生理解詩詞內容,體會《秋思》的意境,感受作者對家鄉親人的深切思念,
3、重難點:
我把教學重點放在了從字里行間感受作者對家鄉的思念,體會作者思緒綿長而心緒紛亂的情感,體會意境,這也是這首詩的難點所在。
二、說教法
1、情境教學法:
為了突破重難點我采用的主要教法是情境教學法,張籍的秋思寓情于景,寓情于事,教學中,我運用音樂、畫面將情境交融,讓學生走進詩的意境中,自然而然地體會詩人的情感。
2、品味誦讀法:
為了完成秋思的教學,我采用不同要求,不同層次的誦讀來展開教學。
第一次采用自由讀,個別讀,齊讀,讀正確,讀流利以至于熟讀成誦。
第二次采用讀重點詞和詩句,體會詩句含義。
第三次采用有感情地朗讀讀出詩的意境,讀出情感體驗。
三、說教學過程
(一)情景導入
上課后我首先出示PPT,“同學們,請觀察大屏幕,你能否用自己的語言將所看到的畫面描述出來呢?自己考慮后自由發言。”學生很容易說出:“一輪明月嵌在藍藍的天空中。”我接著提出第二個問題:“在此情此景下,你能想起我們學過的那些古詩?”此時學生自然想到了《靜夜思》《泊船瓜洲》。“這兩首詩表達了一種什么感情?”學生異口同聲回答:“思念家鄉”。好,今天我們再來學習一首思鄉詩,是由唐朝詩人張籍所寫的一首七言絕句──《秋思》。接著板書課題。【設計意圖:教學倡導循序漸進,溫故而知新,此環節,我以明月為引,通過學生的聯想而引出思鄉主題,回顧所舉例詩的寫作手法,為學生初步感知新授課的教學重難點打下了伏筆】
(二)新課講授
1、解詩題,知詩人。
為了順利完成教學目標一,我讓學生課下查閱關于張籍的資料。此環節首先讓學生分別介紹了有關張籍的資料,最后我總結:張籍的老家是吳郡,也就是現在的江蘇蘇州。幼時家境貧寒,10歲的時候就離家外出,成年后考取功名,開始四處游歷做官,創作這首詩的時候,他正獨自一人居住在洛陽。又是一年秋風至,望著蕭瑟的秋風,詩人不禁感慨萬分,揮筆寫下了這首《秋思》。(出示課件)【設計意圖:這個環節,學生搜集的資料,我的總結、使學生充分了解了張籍寫《秋思》時的背景,為講解古詩做好了鋪墊。】
2、抓字眼,明詩意。
在 “初讀質疑”這個環節,我首先讓學生朗讀詩題──《秋思》并把詩題的意思給大家作了解釋。接下來引導學生思考:把你認為最能表達思鄉之情的詩句抄寫下來,你能從詩中哪些詞語中體會出作者對故鄉的思念?再讀一讀:試著聯系注釋等方法,用自己的話說說詩句的大意。【設計意圖:此環節我將詩人思鄉之情的詩句、詞語,這一問題拋給大家,讓學生帶著思考與疑惑去感知文本,這種帶有強烈目的指向性的閱讀體驗,再配以明晰的自讀要求,充分調動了學生的求知欲,學生對于文本的感知效果遠遠好于以往傳統流程。而這一帶有統領全文的問題,使學生在課程的伊始就初步感知了本節課的重點。】
接下來,在“再讀解意”環節,我安排了小組合作,探究“最能表達思鄉之情的詩句或詞語,體會作者的意境”。第一組學生站起來說,我從“洛陽城里見秋風” 感受到因為作者看見了秋風,看見了被風吹落的樹葉,就思念自己的家鄉了孩子們,請同學們仔細觀察這幅圖,PPT想一想,那時,詩人佇立在街頭,看見漫天飛舞的黃葉,他的內心會怎樣?你能用一個詞來表現詩人的心情嗎?學生回答說,他的內心是孤單、寂寞的,(板書:見秋風)詩人佇立在瑟瑟秋風里見到了許許多多,可此時他“見不著”的是什么?有的學生說是家鄉的明月,有的說是親人,有的說是作者的母親。是呀,在這洛陽城里,詩人見不到家鄉的紅柑樹、白藕花,他感受到的只是冷冷的秋風,。在這一教學環節中,我緊扣一個“見”字。引導學生說說詩人見到的是什么?見不到的又是什么?在一次次“見”與“不見”的對比中,以具體的景來感知內心的情,以有形的物來映襯無形的思。在一遍遍朗讀中,將學生帶入了古詩的意境。第二組學生說,我從“意萬重”這個詞感覺到詩人思緒萬千,有許多話想對家里人說。恩,那你能讀一下這一句嗎?假如你就是張籍,你會有哪些話想要對家人說呢?學生回答:“張籍可能會說我很想念你們,你們想我嗎?”“他可能說你們過得好不好?要保重身體。”“他可能會說這么多年在外漂泊,已經感到很疲憊了,想和家人團聚”“他可能會問家人銀子夠不夠用,要不要寄銀子回來?”。我一聽,學生們體會到了作者的意境,緊接著讓學生通過朗讀把自己的感受抒發出來。這一環節我運用多媒體,凄婉的背景音樂,讓一個飄滿離愁別緒的意境在課堂緩緩流淌,流淌進學生的心田。讀后第三組學生站起來說,因為“意萬重”,所以“說不盡”,因為“說不盡”,所以“又開封”。是呀,這封飽含著意萬重,價值抵千金的家書,作者怎能輕易地就把它發走啊。在發走之前,他又怎能不開封呢!
3、悟詩情,入詩境。
這一環節,我請同學們閉上雙眼,跟著老師一起走進詩人張籍的思鄉情懷。(師配樂范讀。生閉目感受。)
請同學們睜開雙眼,你們是否感受到詩人那濃濃的思鄉情懷?誰感受到了,就用你的朗讀告訴老師。(生配樂朗讀。)這時學生們都沉浸在了這濃濃的思鄉情里,很明顯我的第二個教學目標也順利完成了。接著,在學生背誦的基礎上,我安排了背誦。大部分同學都能夠背誦,也進一步深化了主題,這種從“悟”到“誦”進而從 “誦”到“悟”的方法不僅可以感受到古詩的音律之美,詩文意境之美,形象之美,還可以積累語言,受到熏陶感染。最后總結:同學們,在這首詩里,抒發的是什么情?學生回答:思鄉情。
4、尋詩律,悟詩律。
這一環節,我扣住“思鄉”由古至今,讓學生感悟千古思鄉情。
首先體會古人的思鄉情。
(1)教師引讀:
同學們,這思鄉懷親的,何止張籍,古時候山遙路遠,交通不便,離別容易相聚難啊!離鄉的人們只好把滿腔的思念化作文字,寫進詩中。你們看!
(2)課件呈現:古人思鄉名句。
A、師:在思鄉人的眼中,故鄉的月亮是最明亮的!難怪杜甫說——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杜甫
B、師:四處飄泊的游子再苦再累也只是默默承受,只因為不愿讓家人擔心。就像岑參說——馬上相逢無紙筆,憑君傳語報平安。——岑參(cén shēn)
C、師:夕陽西下,鳥兒回巢,船兒歸港,但詩人的故鄉在何方?李覯不由得長嘆——人言落日是天涯,望極天涯不見家。——李覯(gòu)
【設計意圖:這一環節讓學生明白古人思鄉不是個體行為,而是群體現象。以前面《秋思》學習為基礎,通過教師的導讀,背景音樂《思鄉曲》的渲染,讓學生在品讀這些思鄉名句中融入一種思鄉悲愁的詩境中。】
感受今人的思鄉情。
(1)導語。
師:同學們,古人思念家鄉,今天的人們遠離家鄉又何嘗不思念?你們聽。
(2)配樂欣賞:余光中《鄉愁》。
【設計意圖:引入余光中先生的《鄉愁》,教師配樂范讀,使全課意境統一,讓學生懂得張籍思鄉,古人思鄉,今人思鄉。】
四、說反思
篇6
古詩教學從小學開始,學生學習古詩不僅可以提高自己的審美,還可以從中學習到中華民族優良的傳統文化。因此,教師必須要重視小學古詩教學。那么,對于蘊涵著優良中華傳統文化的古詩,教師在教學中應從哪些方面對學生進行教育呢?
一、加強對學生愛國主義情感的教育
愛國主義情感是中華民族團結和發展的不竭動力,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最重要的組成部分。學校德育的首要任務就是教育學生具有愛國主義情感。因此,教師在古詩教學中要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情感教育。具體可從以下幾點著手:
(一)教育學生熱愛祖國
歷朝歷代都有好多愛國詩人,他們的很多詩篇都飽含著深深的愛國之情,如南宋詩人陸游、抗金名將岳飛、愛國主義詩文文天祥等。唐代詩人杜甫一生愛國憂民,他在《聞官軍收河南河北》一詩中寫道:“劍外忽傳收薊北,初聞涕淚滿衣裳。卻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詩書喜欲狂。白日放歌須縱酒,青春作伴好還鄉。即從巴峽穿巫峽,便下襄陽向洛陽。”這首詩描述了詩人聽聞收復河南河北后喜極而泣的心情,形象地表達了詩人關心國家、人民的愛國主義思想感情。王昌齡在《出塞》一詩中寫道:“秦時明月漢時關,萬里人未還。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體現了詩人保家衛國的愛國主義情感。這樣的詩人和詩作還有很多。在教學時,教師要使學生在理解詩句意思的基礎上深入體會詩人的愛國主義情感,教育學生熱愛祖國,努力學習,長大后為祖國的發展出力獻策。
(二)教育學生熱愛家鄉
古詩有云:“人是故鄉親,月是故鄉明。”可見其對家鄉的熱愛。唐代詩人李白膾炙人口的詩作《靜夜思》中“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一句傳達的便是詩人思念故鄉、熱愛故鄉的情感。宋代詩人王安石在詩作《泊船瓜洲》中寫道:“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這句表達了詩人思念家鄉的熾烈情感。教學時,教師要善于對這些千古佳句進行深入解讀,進而教育學生熱愛家鄉。
(三)教育學生熱愛勞動人民
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尤其是廣大勞動人民在人類歷史上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他們身上散發著自強不息的優秀文化傳統的光芒。因此,熱愛勞動人民是學生必須具備的道德品質。唐代詩人李紳在《憫農》這樣感嘆:“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充分表達了詩人對勞動人民的同情和尊敬。教學時,教師要引導學生體會勞動人民的艱辛,感受詩人對勞動人民尊敬的思想感情,教育學生熱愛勞動人民,珍惜他人的勞動成果。
二、加強對學生情誼的教育
除了有表達愛國主義情感,熱愛家鄉、熱愛勞動人民情感的詩作之外,還有很多是表達親情、友情的詩作。情誼是十分美好的東西,每個人在與他人的交往中都會產生或深或淺的情誼。在當前快節奏的生活中,人際關系淡漠已成普遍事實,因此教師在教學中要對學生進行情誼教育。
(一)親情教育
愛家才能愛國。家是親情維系的一個團體,父母之情、手足之情是親情的體現。唐代詩人王維在《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一詩中寫道:“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充滿了對兄弟的思念之情,讀來使人頗為感動。詩人孟郊在《游子吟》(慈母手中線,游子身上衣。臨行密密縫,意恐遲遲歸。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中歌頌了母愛的偉大至極。著名的《七步詩》雖然反映的是手足相殘,但從反面教育我們親人間要和睦相處。教學中,教師要引導學生深切體會親人的關愛,培養學生尊老愛幼的高尚道德品質,使學生與父母、兄弟姐妹在家中營造一種和諧的親情關系。
(二)友情教育
子曰:“獨學而無友,則孤陋而寡聞。”又曰:“益者三友,損者三友。友直,友諒,友多聞,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損矣。”與朋友交往是學生學習、生活中重要的一部分。有朋友學生才不會囿于自己的小圈子,才會博聞。而益友又是非常重要的,俗話說,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可見朋友的選擇也大有學問。因此,對學生的友情教育不容忽視。古人就十分重視朋友間的交情,在詩作中多有反映。如李白的《贈汪倫》《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高適的《別董大》,王維的《送元二使安西》,杜甫的《江南逢李龜年》等詩表達了詩人與朋友間的深厚情誼。教學時,教師可引導學生深刻體悟詩中所表達的對友人的深情厚誼,教育學生要珍惜友情,相互學習,相互幫助。
三、加強對學生人生觀、價值觀的教育
小學階段正是學生人生觀、價值觀的形成階段,教師必須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積極的人生觀、價值觀。學生只有樹立了正確的、積極的人生觀、價值觀才能沿著正確的道路發展,才能成為社會的優秀人才。引導學生人生觀、價值觀的確立,靠單純的說教很難達到良好的效果,這就要求教師要充分利用教學資源,使學生在形象生動的教學中有所感知,有所體悟。
篇7
關鍵詞: 古詩教學 音樂 繪畫
一、先畫后文,促進理解
小學生對事物的認識能力較弱,借助直觀學古詩能更有效地發展學生的智力。如教學駱賓王的詩《鵝》,我先引導學生細致有序地觀察“春鵝戲水圖”,從鵝的外形、活動環境及神態,充分利用學生視覺、聽覺和動覺的各種形式感受表達畫面,把學生導入有聲有色、動靜樸實的詩情畫意中。那色彩繽紛的畫面促使學生產生強烈的表述欲望,驅使他們積極地觀察,主動地思考,并且尋找恰當的語言表述鵝。然后再趁熱打鐵學古詩,學生從直觀上升到抽象,從感性上升到理性,自然而順利地從畫面的觀察過渡到對于詩句的理解。這鮮艷醒目的畫加上色彩明麗的詩,激發了學生愛美的情感,學生都能理解作者那種喜愛鵝兒和對美好春天無限熱愛與追求的感情。
二、先文后圖,深化理解
要認識事物,只有感受到東西,才能更深刻地理解它。我在教學孟浩然的《宿建德江》時,就采用先學詩,在初步弄懂詩義的基礎上再通過創設的畫面感受詩的情感,這符合《小學語文教學大綱》提出的“學習作者是什么樣觀察事物,思考問題和表達思想”的要求。
首先,我和學生共同查閱討論《宿建德江》詩的詩句意思,在對詩的內容初步了解的基礎上就與學生一起討論作一幅“煙渚月下泊船圖”:水上煙渚朦朧的樹形,渚畔的孤舟月影,詩人佇立船頭眺望遠方。面對畫面,反復吟悟詩文,讓學生設身處地地觀察景物,體會情感。學生一致認為:作者所處環境孤獨寂寞,凄涼憂郁。再加上我對作者生平與寫作背景的介紹,學生對這首詩通過夜泊建德江借景抒情,抒發詩人思念家鄉的愁苦心情,以及孤獨寂寞平生不得志的憂憤之情有深刻的理解。
三、邊文邊畫,幫助理解
《小學語文教學大綱》指出:“理解句子是理解課文的基礎,各年級都應重視培養學生理解句子的能力。”我在古詩教學中,遵循大綱要求。如教學白居易的《草》時,邊文邊畫,逐句理解,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挖掘非智力因素,促進學生智力的發展,幫助學生提高閱讀理解能力。
1.“離離原上草”。抓住“離離”的理解,用綠粉筆勾出綠草茸茸、姣好可愛、充滿盎然生機與無限活力的曠野圖。
2.“一歲一枯榮”。用黃粉筆繪出一幅莖枯葉黃的金色原野圖,與第一幅圖形成對照,結合理解“枯榮”。
3.“野火燒不盡”。在金色的原野上用紅筆渲染出翻滾的烈焰,在討論理解“燒不盡”的基礎上,又畫出草深扎地下的生命之根。
4.“春風吹又生”。在草根深扎的原野,寥寥數筆春風即起,草芽兒破土而出,展現在眼前的是一幅春草圖。
通過“離離草”、“草枯榮”、“野火燒”、“春風吹”的描繪,一句詩引出一幅畫,畫面更深刻地幫助理解和記憶詩句。面對畫面,學生體會到野火的兇殘與虛弱,春風的溫暖可愛,草的堅強不屈。
四、以畫釋疑,引導理解
《小學語文教學大綱》指出:“對于含義比較深刻的詞語,要理解它們在課文中的意思和對于表達思想感情的作用。”如教學李白的《送孟浩然之廣陵》后兩句借景抒情,是該詩的重點所在。我從“孤帆”一詞入手,讓學生作“孤舟”和“孤帆”二圖進行比較,把抽象的文字用形象的畫面表達,啟發學生想象和理解。討論后,學生知道:近見是舟,遠望為帆。引導學生想象出一組畫面:近舟遠帆碧空盡。舟帆的空間變化和時間相連,望帆時間長,正表達詩人對故友離去的無限眷戀,顯示出詩人與孟浩然交往之密,友情之深,兩位詩人依依惜別之情也就從字里行間透露出來。
文字是抽象的畫面,圖畫又是形象的文字。學習古詩一邊學詩學句,一邊吟詩作畫,這樣不僅營造了一種愉悅的課堂氣氛,而且發展了思維,有利于理解古詩的內容。
五、音畫結合,真切體會
“詩是有聲畫,畫是無聲詩”。小學教材中每首古詩都配有中國畫,教師在教學中應充分利用這些圖畫,如第六冊課本古詩《小池》中,景物的描寫僅寥寥幾字,要讓學生領會到景物的“小巧”、“有趣”,則離不開有色彩的配圖。欣賞了圖畫后,才能體會到泉水的細小清涼,荷葉鮮嫩,樹陰的濃密,蜻蜓的俏皮可愛,儼然一張定格的初夏池塘風景照。
篇8
從《詩經》到如今的現代詩,中國詩經歷了幾千年的風雨,歷久彌新。
“蒹葭蒼蒼,白露為霜,所謂伊人,在水一方”,樸素的詩句道出了樸素的感情。“乘騏驥以馳騁兮,來吾導夫先路”,簡短的詩句表達了屈原對楚國的忠貞情懷。“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壯心不已”,曹操鏗鏘有力地說出了他老當益壯的暮年志向。“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我們仿佛又可以看到陶淵明特有的那份閑適與自然。
詩在唐朝達到了頂峰,內容也更加多元化。
“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王勃站在分道的路口,告訴朋友切勿“兒女共沾巾”。“無人信高潔,誰為表予心”,駱賓王身陷牢獄,只能望“蟬”興嘆。“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李太白一首《夢游天姥吟留別》,將他不愿與權貴同流合污的志氣娓娓道來。“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身處亂世的杜甫,只能空嘆國破家亡之恨。王維的“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岑參的“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韓愈的“天街小雨潤如酥,草色遙看近卻無”,李商隱的“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干”,杜牧的“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臺煙雨中”。這舉不完的優美詩句都在訴說著中華文化的發展。
來到宋朝,詩以詞的形式繼續發展。
蘇軾的“老夫聊發少年狂”,開啟了豪放派的大門。李清照的“尋尋覓覓,冷冷清清”,又為婉約派作出了詮釋。這兩派交映生輝,造就了宋詞的不滅地位。辛棄疾的“像當年,金戈鐵馬,氣吞萬里如虎”,柳永的“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晏殊的“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又讓我們沉浸在宋朝這段半榮半辱的歷史。
接下來的元朝詩以“曲”的形式著稱。
“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馬致遠將游子的思念描繪得淋漓盡致。“興,百姓苦,亡,百姓苦”,張養浩又道出了百姓的苦難。
元朝以后,詩似乎逐漸沒落,但卻并未被人們遺忘。清朝時,龔自珍的《己亥雜詩》更是讓我們看到了詩的希望。“我勸天公從抖擻,不拘一格降人才”,“落紅不是無情物,化作春泥更護花”,這些瑯瑯上口的詩句正表達著作者的心聲。
篇9
(廣東省東莞中學松山湖學校, 523808)
《月夜》是杜甫為數不多的表達對妻子思念的詩。詩人從遙想妻子思念自己落筆,將思念之情表達得委婉、含蓄、蘊藉,正如許昀所言:“不言我思家人,卻言家人思我;又不直言思我,反言小兒女不解思我,而思我者之苦衷已在言外。”特別是是頸聯“香霧云鬟濕,清輝玉臂寒”,將妻子描寫得超凡脫俗,宛若仙子,難免讓人懷疑——這是否只是作者想象中的美麗?在教學中,如果以此作為
切入點,可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熟悉杜甫詩歌的人都知道,杜甫在其他的詩歌當中也常提及妻子,不過都是以“老妻”、“瘦妻”、“妻孥”稱之,比如“老妻寄異縣,十口隔風雪”(《自京赴奉先縣詠懷五百字》),“何日兵戈盡,飄飄愧老妻”(《自閬州領妻子卻赴蜀山行三首》其二) ,“妻孥隔君壘,撥棄不擬道”(《雨過蘇端》)“瘦妻面復光,癡女頭自櫛”(《北征》),從這些詩句中,不難看出,杜甫妻子應該是一位瘦弱的、容顏衰老的中年婦女,當然,這里也不排除這是詩人自謙的一種說法。古代的詩人在進行詩歌創作時,很少提到自己的妻子,“《全唐詩》,公開以‘寄內’為題的,也就是完全為自己的妻子而抒情的,只有十二首”。即使提到,也多以“拙荊”、“賤內”、“執帚”、“內子”、“老妻”等稱之,杜甫也可能援引此例。
那么,杜甫妻子到底是個什么樣的女子?元稹《唐故工部員外郎杜君墓系銘并序》中提到:“夫人弘農楊氏女,父曰司農少卿怡,四十九年而終。”可見,杜甫的妻子楊氏出身書香門第,應該是一位知書達理、聰慧賢淑的女子,那她的容貌如何呢?兀方曾在《杜甫與夫人楊氏》中寫道:“杜甫說她的姿容如同花蕊一樣姣艷,一顰一笑像嫦娥一樣令丈夫動心,為了看清她的容貌,恨不能將月中的桂樹全部砍去:‘仳離放紅蕊,想象顰青娥’,‘斫卻月中桂,清光應更多’(《一百五日夜對月》)。”但是,值得注意的是,《一百五日夜對月》作于至德二年(757年)的寒食節,當時詩人正在長安,正值“安史之亂”,詩人通過神話故事和浪漫想象,表達了對遠在鄜州的妻子的思念之情。詩中對妻子容貌的描寫只是出于詩人的藝術加工。
《月夜》寫于天寶十五年(756年),與《一百五日夜對月》的創作時間接近。天寶十五年六月,安史叛軍攻陷潼關,杜甫帶著妻兒逃到鄜州,寄居在羌村;八月,杜甫聽說肅宗在靈武即位的消息,只身前往投奔,希望被重用而有所作為,沒想到半途中卻被安史叛軍俘虜,押解到長安。當時,他的處境該是何等的困窘、艱難,從詩人同時期創作的其他詩中就可以看出來:“入門聞號啕,幼子饑已卒”(《自京赴奉先縣詠懷五百字》),“五十白頭翁,南北逃世難”(《逃難》),“女病妻憂歸意急,秋花錦石誰能數”(《發閬中》),“老妻憂坐痹,幼女問頭風”(《遣悶奉呈嚴公二十韻》),“經年至茅屋,妻子衣百結。慟哭松聲回,悲泉共幽咽”(《北征》)。在這種落魄困窘的環境之下,杜甫的妻子還能擁有“云鬟”、“玉臂”嗎?現實可能只是“一個弱小的樸素的勞動婦女用她小小的肩膀,扛著鋤頭,日出而作,日落之后,在微弱的燈光下補著破了又破的衣裳”。因此,《月夜》中描寫妻子的美麗——“香霧云鬟濕,清輝玉臂寒”,同樣是出于詩人的想象。
那么,為什么杜甫要在詩歌中把妻子描寫得如此之美呢?我認為,有如下三個方面的原因:
其一,隱秘的溫情。杜甫一生中飽受漂泊淪落之苦、憂國憂民之痛、壯志未酬之恨,又常年遭受多重疾病的折磨,而妻子楊氏一直守在杜甫身邊,不離不棄,同甘共苦,任勞任怨,溫柔賢淑,在杜甫最失意的時候給他慰藉,“妻孥復隨我,回首共悲歡”;在杜甫最艱難的時候幫他分擔痛苦,“世亂憐渠小,家貧仰母慈”(《遣興》);在杜甫最愜意的時候陪他共歡樂,“卻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詩書喜欲狂”,對妻子受的苦和做出的犧牲,杜甫由衷地愧疚和感激,并深深愛著妻子。實際上,妻子楊氏已成為詩人在孤獨求仕的航程上的一個溫暖港灣,在濟世救民、匡扶社稷情懷上的一個堅強后盾。所以,出于對妻子的一種隱秘的溫情, “糟糠之妻”在杜甫眼中亦是美若天仙。
其二,人美情更濃。王嗣奭在《杜臆》中說到:“‘云鬟’、‘玉臂’,語麗而情更悲,至于‘雙照’可以矣,而仍帶‘淚痕’說……皆至情也。”沈德潛在《唐詩別裁集》中也說:“五、六句語麗情悲,非尋常秾艷。”《月夜》中的“香霧云鬟濕,清輝玉臂寒”本是表達妻子對詩人的思念,亦是表達詩人對妻子的思念,而思念之美,美在思念之人美,思念之人美更增思念之情濃。這樣的例子在古詩詞當中很多,比如《迢迢牽牛星》中“皎皎河漢女”、“纖纖擢素手”寫織女之貌美,亦為寫美而不能相見,突出思念之情深。正是“有美人兮,見之不忘,一日不見兮,思之如狂。”
其三,距離產生美。這也是我們常說的審美情趣的一種。距離的縫隙和空間的張力以及時空的錯落、跳蕩會使想象力得到盡情的發揮,進而創造出無窮的美麗來。比如李商隱的“何當共剪西窗燭,卻話巴山夜雨時”,就是詩人通過想象將來重聚的歡樂,反襯“今夜”的相思之苦。同樣,“香霧云鬟濕,清輝玉臂寒”也是詩人的想象——妻子望月懷人,思念之深,感情之濃,以至于在院中久久佇立,秀發被香霧沾濕,玉臂被凄清的月光照冷。這樣的想象,不僅豐富了詩歌的內涵,更創造出無窮的美感來:遙遠的距離,濃厚的思情,讓平日里見慣的“老妻”也變得迷人、動人。
總之,不管杜甫的妻子容貌是否真的如此美麗,但至少在寫詩的那一刻,在詩人的心中,妻子就是最美的,因為此間灌注了詩人無限的深情厚意。
參考文獻:
篇10
一、“影”和“魄”
“注釋”對“影自娟娟魄自寒”一句解釋為:它的外貌是那樣的娟秀,背面卻是那樣的凄清。影,這里指月的正面。魄,月的背面,即不受月光照射那一面。
這種解釋顯然是不妥的。我認為:“影”與“魄”、“娟”與“寒”是對舉著說的。“影”指的該是外在的東西,也就是看得見的有形的東西,即指月亮本身。而“魄”是指內在的東西,是人們看不見,但能感覺得出的東西,指附著于月的內在的質的東西。
詩歌創作,即文學創作,靠的是文學思維。而文學思維,多是直觀的形象思維,它不同于多是理性的抽象思維。因此,有時人們沒必要翻看事物的本來樣子,只憑感覺就可以寫出事物在人們心中質的東西來。
月在古代有許多別名,如:冰輪、冰壺、冰盤等。這些別名中的“冰”字,不僅指月的外表的光潔,而且形象地說出了人們對月感覺中的質的東西,那就是月的寒冷。人們沒必要看看月的“背面”,只憑直感,就可以感覺出月的“寒”來。《紅樓夢》有聯句云:“寒塘渡鶴影,冷月葬花魂。”這“葬花魂”的月并不是把月的正面翻過去,把月的背面轉過來,才能顯出它的“冷”來的。“芙蓉地畔都開遍,又是西風晚。霽天碧凈暝云收,漸看一輪冰魄冷懸秋。”在這秋日的傍晚,云散盡了,天空碧凈,月亮冷冷地懸在空中。這詩人能看到的冷月,也肯定不是背面翻轉過來的月。
其實,文學形象的塑造、作品情感的表達,是離不開作者主觀因素的。作者對生活長期的感受,形成了對生活的獨特認識、有了自己對生活的獨特感受,才會寫出有著自己獨特情感體驗的文學作品來。香菱的這第三稿詩,她的詠月是帶有個人情感的。詩的首聯:“精華欲掩料應難,影自娟娟魄自寒。”是香菱在不經意間以月自喻:她,外表看起來容貌嬌好,聰慧過人,生活也似乎無憂,而內心卻是凄苦孤寒的。
綜上所述,我可以發現“影”和“魄”的含義,“正面”、“背面”說,應該說是不妥當的。
二、詩的主旨
“注釋”在解釋詩句時,一會兒說是表達“婦人對遠在邊陲丈夫的思念”,一會兒又說是“也表明了她(指香菱――筆者注)跟父母團聚的希望”。我認為,說香菱在詩中表達了這兩種情感,是不準確的。詩的主旨應該說是表達了香菱寂苦悲涼的內心和情無所依的哀傷。為什么這么說呢?
凡讀過《紅樓夢》的人都知道香菱堪傷的平生遭際。她天生麗質、聰慧過人,被薛蟠強行買來為妾。薛蟠粗鄙齷齪,香菱受盡了他的、摧殘。此次薛蟠的遠出,也是因為他調戲男戲子遭暴打,一時竟生出羞惡之心,恥于見人,才走的。以香菱這般人物,怎么會有情于他呢?既無情,就不會思念他,香菱在薛蟠走后,才有機會被寶釵帶到了大觀園。在大觀園的時日怕是香菱最快樂的時日。她似乎忘記了自己不幸的現實遭遇,一時真正成為了自己。此時的她,又怎么會思念遠方的“丈夫”呢?再者說,此時的香菱是個還不知道男女會有“情”這種東西的人。在她的以往的生活經驗里,恐怕接受的只有薛蟠這樣的野蠻男人的性的侵犯。從后文的情節我們可以了解到這一點,我們讀到第六十二回《憨湘云醉眠芍藥陰,呆香菱情解石榴裙》便會知道,到了那時節,香菱才能解得男女“情”的存在,而以前是“呆”的,是不解的。
說香菱的詩“表明了她跟父母團聚的希望”,也不夠準確。
香菱三歲被拐就離開了父母,三歲時的記憶應該是模糊的。對父母的影象記憶是模糊的,對父母的對自己的“慣養嬌生”的事情記憶也是模糊的。家鄉在何處?父母在何方?恐怕也是無從想起的。香菱失掉的不僅僅是這些,也包括自己。初被拐時,思念父母、極想回到父母懷抱之情,我想,不但有,而且應該是十分強烈的。但顛簸流離十幾年后,這種情緒也該模糊了,而被另一種不知何所求、不能有所求的悲情所取代了。就像這月夜里的物景,一切都變得不清晰起來。她思想中所存的只有憂傷情緒罷了,又怎么會有清晰的與父母團聚的愿望呢?
香菱在詩中是化用了一些前人的詩句,也引用了典故,但這都是為了自己這首詩的意境描繪,為了自己情感的表達,已經脫離開前人詩句、典故的意思了。
三、香菱學詩的作用
作者安排香菱學詩的情節,是頗具匠心的,作用是十分重要的。至少有以下三點作用。
1.揭示人物的心理
作為小說中人物所寫的詩歌,應該看作是這個人物的語言。這人物的語言是能夠揭示人物的心理的。
香菱詩的第三稿,揭示了人物怎樣的內心世界呢?我們看看詩歌所描繪的意境:孤零零的一輪圓月懸于空中,月光下,遠近的物景陰冷、昏暗、模糊,模糊的遠方有婦人的砧衣聲在靜夜里斷斷續續地傳響著,大概在月下的高樓上正有美婦人椅欄望月吧。這陰冷、昏暗、模糊的意境,正是多年來香菱久居于心的情感情緒的真實寫照,讀到此處怎不令人潸然淚下。
2.完善人物形象
對香菱學詩作詩的描述,也是為了突出香菱這一人物完美的形象。在此回前的情節中,作者曾直接或間接地對香菱美麗的外形作過較詳盡的描繪。但只有外在的美還不能稱作完美者,還需有內在的靈秀、聰穎,那才夠得上完美。香菱能在很短的時間內領悟到詩的滋味、真諦,能寫出意境曠遠、情感深邃的好詩來,可見她的聰慧、靈秀。外形美麗、內心聰慧,香菱的美,無可挑剔。
3.彰顯人物的悲劇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