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雎不辱使命翻譯范文
時間:2023-04-07 03:22:10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唐雎不辱使命翻譯,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一、備課要更充分
為使課堂教學更高效,我們要具體備教材,重復多次地朗讀或誦讀所要教學的課文,通過多讀來盡可能多地發現知識點,再結合課文特點,提煉出適合本班學生特點的學習目標,然后設計出適宜的教案。此外,還要大量查閱與教學內容相關的圖片、背景知識以及其他資料,取其精華去其糟粕,選擇對教學有用的材料,做好上講臺前的準備工作。我們更要充分備學生。我們一定要站在學生的立場上,從學生的知識水平、學習能力、理解能力等方面設想:以他們的年齡特點和閱歷水平,可能對課文的哪個部分最感興趣?會對所要學習的文本提出怎樣的問題?可能會有什么樣的想法?會不會對所要學的內容產生共鳴?他們更喜歡怎樣的課堂節奏?課堂應該采用什么樣的方式讓他們更易接受?如果采用競賽、接龍、才藝比拼等,每一個環節大概要用多長時間?這些問題都要一一考慮。只有對教材和學生充分備課,雙管齊下,才能確保課堂教學的高效。
以文言文《唐雎不辱使命》為例,以前備課時,我們把重點放在課文的翻譯和內容的理解――字、詞、句、段、篇全部落實,尤其是文章的主題和寫法,以及課后的練習都是我們特別重視的?,F在,我們備課涉及的面更廣,也更重視細節:1.重點實詞的歸納積累;2.重點虛詞的運用;3.文章的背景;4.跟課文相關的知識:如士的地位,聶政刺殺吳王僚的故事等等;5.學生可能會提出的問題,如:唐雎的使命是什么?他如何不辱使命?6.運用怎樣的導入法激起學生的學習興趣?……
二、課堂要更開放
如果說,備課是高效教學的開端,那么,課堂教學就是高效教學的。課堂能否高效,就看教學過程。高效課堂徹底顛覆了傳統教學的“以師為主”的形式,教師不是高高地站在講臺上,而是放低自己的身段,處在學生群體之中,對學生循循誘導。教師可以引導學生以小組的方式進行學習,讓學生在小組中進行合作、探討、研究、總結,盡情去“展示自己”。
以文言文《唐雎不辱使命》為例,在實施高效課堂教學中,我采取如下上法:(1)課前教師提出朗讀要求――要讀得準確,讀得流利,然后小組自己練讀,組長檢查;(2)教師抽查,了解朗讀情況,以便對癥下藥;(3)小組合作,共同串譯課文,翻譯不出來的做好記號;(4)全班共同交流,一起完成有難度的詞語或句子的翻譯;(5)每組提出本組最想解決的問題,在全班進行交流;(6)全班交流,說說自己本節課的收獲;(7)課堂小測試,當場學以致用。在整個課堂教學中,學生一直唱主角,教師只起組織、引導作用,卻更好地完成了教學任務。
三、課堂練習要更有針對性
要想有良好的學習效果,必須講練結合。因此,在每節課結束后,我們應該依據教材上的練習題及其他相關的資料,設計一些具有鞏固拓展作用的練習,幫助學生有意識地進行知識的強化和鞏固,增加學生課外知識的積累。通過設計合理巧妙的練習,還可以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和科學精神,取得學以致用的效果??梢哉f,有效的練習是高效課堂的保證。
下面以文言文《唐雎不辱使命》為例來談一談作業的設置。學習完本課之后,可以布置兩個方面的課后作業對所學內容進行鞏固。
第一, 查找相關資料,收集類似“不辱使命”的外交故事。
第二, 文言詞語的積累:
1.解釋加點的詞:以大易小 倉鷹擊于殿上 豈直五百里哉 長跪而謝之曰 天子之怒 因使唐雎使于秦 徒以有先生也
2.翻譯句子:(1)秦王色撓,長跪而謝之曰。 (2)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頭搶地爾。(3)雖千里不敢易也,豈直五百里哉
3.下列對選文的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
A.課文主要寫了唐雎同秦王進行針鋒相對斗爭的過程,以及斗爭的結局。
B.課文第二自然段寫唐雎堅決抵制秦王的騙局,斷然拒絕“易地”,這是雙方斗爭的最部分。
C.選文主要通過繪聲繪色的“對話”來塑造唐雎和秦王的形象,鮮明地表現了人物各自的性格特點。
篇2
關鍵詞:文言文;學習方法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2-7661(2014)19-008-01
時下,眾多教育專家對傳統教育越來越關注,尤其是對國學教育的呼聲越來越高。對于我們教育工作者來講,文言文教學更是中學語文教學的重要內容。怎樣提高我們的文言文教學方法和學生的學習效率呢,現就本人在教學工作中的一點感受歸納如下:
1、加強認識,提高興趣。優秀的傳統文化都是通過書籍傳承下來的,要想了解古代文化知識,就必須學好文化被傳承的載體―文言文。對于興趣正濃,求知若渴的中學生來講,培養他們不同的興趣愛好,勢必對古代傳統文化知識的學習有一定的幫助,比如我們在上《隆中對》時,可以將地理知識與歷史知識運用到文言文中來了解諸葛亮如何為劉備分析“三分天下”的論斷。在實踐證明中學生不僅回顧了地理和歷史知識,而且很好的理解了諸葛亮與劉備的隆中對策。
2、學習掌握文言文基礎知識。文言文的基礎知識包括:文言實詞、文言虛詞、文言特殊句式。其中,文言實詞又包括五個方面:①古今異義。語言是演變的,在語言的演變過程中,有些詞匯古今沒有什么變化;有些詞隨著舊事物、舊概念的消失而消失;還有些詞在演變的過程中詞義出現了擴大、縮小、轉移、感彩變化、名稱說法改變的現象,成為了古今異義詞。②一詞多義。一詞多義的現象在文言文中相當普遍。把握一詞多義,需要了解詞的本義、引申義、比喻義和假借義。③偏義復詞。偏義復詞是由兩個同義或反義的單音語素合成,而用意卻偏在一個語素上,另一個語素只起陪襯作用的復詞。④通假字。包括通用、假借和古今字。其基本規律是“同音代替”。在學習過程中,當我們用一個實詞的常見義項不能合理地解釋,而恰恰又能找到一個形近或音同的詞可以合情合理地解釋時,這個字便是通假字。辨別通加字不重要,關鍵是能合理的解釋,使上下文文意貫通。⑤詞類活用。包括:名詞活用作狀語;名詞活用作動詞;形容詞作名詞;形容詞活用為動詞;使動用法、意動用法和為動用法。文言特殊句式也可分為五大類:判斷句、被動句、倒裝句、省略句、疑問句。其中倒裝句又可分為主謂倒裝句、賓語前Z句、定語后Z句、狀語后Z句。掌握詞類活用和文言特殊句式是為了更好的理解文章。
3、由難而易,加強背誦。學生不僅要多讀文言文,而且對優秀的文言篇目必須背誦下來。在學習《唐雎不辱使命》時,對四段內容可以作如下點拔背誦:秦王與安陵君的對話在第一段,秦王問一句,安陵君答一句,共一對問;秦王與唐雎對話在第二段,秦王問一句,唐雎答一句,共一對問;第三段,秦王問三句,唐雎答三句,共三對問;最后一段,表現秦王最終信服,秦王一句做結。在背誦過程中,指點學生化碎為整,簡學易背誦,學生記憶也快。
4、文言句子翻譯。在課堂教學中,我們必須要求學生對文章全部理解,尤其每一句都要會翻譯。文言文翻譯一般以“信、達、雅”作為翻譯的原則。信,就是要求譯文準確表達原文的意思,不歪曲、不遺漏,也不隨意增減意思,也就是不“走樣”?!斑_”,就是要求譯文明白通順,符合現代漢語的表述習慣,沒有語病?!把拧?,就是進而要求譯文用詞造句比較考究,文筆優美。文言文翻譯方法一般有直譯、意譯兩種。所謂直譯,是指用現代漢語的詞對原文進行逐字逐句地對應翻譯,做到實詞、虛詞盡可能文意相對。直譯的好處是字字落實;其不足之處是有時譯句文意難懂,語言也不夠通順。所謂意譯,則是根據語句的意思進行翻譯,做到盡量符合原文意思,語句盡可能照顧原文詞義。意譯有一定的靈活性,文字可增可減,詞語的位Z可以變化,句式也可以變化。意譯的好處是文意連貫,譯文符合現代語言的表達習慣,比較通順、流暢、好懂。其不足之處是有時原文不能字字落實。這兩種翻譯方法當以直譯為主,意譯為輔。 文言文翻譯還可具體的采用“六字”翻譯法,即“留、對、換、補、刪、調”的翻譯方法。①疏通大意,要求學生能夠理解文章說什么,能夠復述故事梗概,這個時候要求學生識通大義即可;②字句細譯,結合注釋,運用聯系上下句文段來理解字詞句,例如《唐雎不辱使命》中“免冠徒跣,以頭搶地”,對“跣”“搶”理解,可以結合上下字詞句來理解,意為“摘掉帽子,光著腳,把頭往地上撞”;③從造字法來理解,許多實詞可以先看偏旁來揣測推斷其意,如“跣”為“足”“先”組合,可譯解為“光”,再理解為光著腳,“縞素”與“絲”有關,且有“素”意,意即為“未著色的絲織品”。在教學中適時運用這些方法,開啟學生的潛能是能夠起到積極作用的。
篇3
頭疼也好,愁人也罷,課還是得講下去,我們不能逃避,只能想方設法改進教學方法,讓學生聽得懂,聽得進,記得住,聽了還想聽,學了還想學。只要學生對文言文產生了興趣,一切問題都迎刃而解了?!芭d趣是最好的老師”嗎?那么,怎樣才能達到這一理想境界呢?您不妨試試下面的方法。
一、聲情并茂的背誦課文,創始一個良好的學習氛圍
改范讀為背誦,不僅能激發學生的學習欲望,讓學生產生與老師“比一比”的想法,而且還有利于教師與學生之間互相對話,交流,更有助于學生對課文的理解。如在講授《唐雎不辱使命》一文時,當我背誦到“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天下素縞,今日是也!”之時,學生們表情嚴肅,露出一種剛毅的神情,相信他們都被唐雎那種大義凜然,不畏強權的氣魄所攝服;而當我背到“先生坐,何至于此!”一句時,同學們大都莞爾一笑,有的還互相對視一下,相信他們對秦王當時那種恐慌、懼怕的心理有了一個直觀的了解。
二、準確無誤的翻譯課文,讓學生明白地讀懂課文,深刻理解課文打下夯實的基礎
這里所說的“準確無誤”,決不是指按照某些文言對譯的資料照本宣科,而是將那些學生弄不懂的詞句,翻譯的清楚、透徹、明白,不留一處死角,不留一點兒模糊不清的地方。具體做法如下;
1、學生自讀,對照課文注釋理解課文,將弄不明白的詞句找出來。
2、教師解答學生的提問,同時,將本課的重點詞句加以詮釋。
3、請若干學生翻譯課文,教師指正。
在這一環節中,教師要沉住氣,不能急噪,不能怕浪費時間。所謂“磨刀不誤砍材功”,這樣講幾篇文章之后,絕大部分學生都能借助注釋完整、準確地翻譯課文,所提的問題大部分是課文的重難點,教師只需稍加解釋就可以了。如:在講授《醉翁亭記》時,學生提問:“‘負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樹,’按注釋解釋為:‘背著東西的人在路上唱歌,走路的人在樹下休息’,總感覺有點兒毛病,但又說不出來?!蔽医忉尩溃骸按司淠耸腔ノ?,應解釋為‘背著東西的人,空著手走路的人,有的在樹下休息,有的邊走邊唱?!本o接著,再復習一下互文的定義。
三、旁征博引地講解課文,能極大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吸引學生的眼球
講解的時候,可以根據需要上下五千年地縱橫馳騁;可以繪聲繪色地講述典故;可以惟妙惟肖地演繹人物;可以深入淺出地概述歷史。
如在講授《隆中對》時,不妨說說三顧茅廬的故事(學生雖然大都知道這個故事,但未必知道的詳細);在講授《前出師表》時,不妨說說《后出師表》,還可以說說《陳情表》,借此還可以向學生進行一番思想教育、責任感教育;在講授《岳陽樓記》時,不妨說說各種名勝的對聯;在講授《破陣子》,不妨說說辛棄疾單槍匹馬獨闖敵營,勇殺敵軍將領的故事……
四、重點突出地課堂練習,是檢查學生掌握情況,促進學生鞏固所學知識的必要環節
篇4
一、“巧問”讓學生喜聞樂答
課堂提問設計的成功與否直接關系到教學的成敗。提出的問題巧妙、精彩,學生的反映會比較活躍,教學任務的落實會比較順利;如果問題太直接,太呆板,則不能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教學效果就會打折扣。如何做到“巧問”呢?
首先,可以變直問為曲問。直問是按常規思路直接發問,優點是問點明顯,問題明確,缺點是形式呆板,缺少變化,難以啟發思維。曲問則迂回繞道,旁敲側擊,問在此而意在彼,含蓄生動,頗具情趣,富有思考余地。在教學中適當變直問為曲問,可以提高課堂答問的效果。
筆者在教學《唐雎不辱使命》一課時,對相同的問點,在不同班級先后采用了兩種不同的問法。
第一次授課這樣問:“唐雎是如何智斗秦王,完成安陵君交給的使命的?”問題提出后,同學們要么復述故事情節,要么照課本內容按步就班地讀,然后三言兩語地對唐雎這一人物進行評價。
后來,我改變了問法,進行了第二次設計:“唐雎是真的要效法專諸、聶政、要離,挺劍刺殺秦王嗎?還是故意嚇唬他?這是為什么?”這種問法實質上還是讓學生掌握唐雎是如何智斗秦王的,但是改變問法后,學生的討論熱烈了,課堂氣氛很活躍。有的學生說,唐雎真的要殺秦王,因為他不畏、大義凜然、勇敢無畏,置個人安危于不顧,愿與秦王同歸與盡;有的學生說,是嚇唬秦王,這是唐雎智斗的表現。
對此,我沒對學生的回答進行評判,而是抓住時機引導他們反復讀書,深入探討。經過激烈討論,最后達成一致:唐雎既不是一定要真去刺殺秦王,也不是僅僅裝樣子嚇唬秦王,而是相機行事。如果秦王妥協就不刺殺;如果秦王剛愎自用,一意孤行,就有可能效法布衣之士殺掉秦王。無論哪種做法都體現了唐雎的大智大勇。變直問為曲問,確實能起到激發學生學習熱情的作用。
其次,變順問為逆問。順問就是按順序正面設問,而逆問是從相反的視角切入問題,要求學生利用事物間相關或相反的關系來回答問題。
蘇軾的《江城子?密州出獵》一詞揮灑豪放、用典自如,在教學這首詩詞時,我曾問學生:“‘持節云中,何日遣馮唐?’一句,詩人運用典故有何作用?”學生就將文下注解的相關典故讀出來,我看到大家對問題習以為常,漫不經心,便改問:“蘇軾說‘持節云中,何日遣馮唐?’我們改成‘持節密州,何日赦老夫?’大家覺得如何?”同學們開始笑起來,有的說:“改的挺好的”;有的說:“這樣改不太好,想被赦免的心情表現太明顯了,太直接了”;有的說:“對皇帝的抱怨一下子就看出來,皇帝龍顏大怒,再貶也說不定。”大家已經在不知不覺中體會到運用典故的含蓄之美。
這種問法打破了常規提問的方式,逆向發問,并把正反對比的材料提供給學生,擴大了信息反差,構成了矛盾的情境,有利于學生養成多角度思考問題的思維品質。
再次,變莊問為趣問。呆板、僵化的提問只會窒息課堂氣氛。如能變莊問為趣問,寓問于趣,那么課堂效果會是另一番境界。
筆者教學《桃花源記》一文時,針對“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一句的翻譯問題,我問:“同學們,桃源人只帶妻子、鄰人,怎么沒帶孩子一起來呢?”學生陷入沉思,突然一生若有所悟地說:“帶了,他不僅帶老婆,也帶孩子了?!贝蠹叶急凰幕卮鸲簶妨耍医又鴨枺骸霸趺粗赖??”他激動地說:“‘妻’是妻子,‘子’是子女,他全帶了?!蔽覟樗N起大拇指:“你真棒,不錯,‘妻子’一詞的古今詞義是有差別的。”我覺得這樣問法比呆板地問“‘妻子’什么意思,‘絕境’什么意思,這句話怎么翻譯”更有趣味,學生不僅理解了詞義,而且活躍了思維。
課堂提問不可能是固定不變的“定型產品”,應該根據不同的文章,不同的教學任務,不同的學情,進行“量身定做”,不斷追求個性和創新,只有這樣,設計的問題才能問法新穎,形式靈活,富有情趣,為學生所喜聞樂答。
二、“誘答”讓學生能答會答
教師的問題提出后,接下來的環節就是學生的回答,要讓學生的答案一步到位,基本不可能,學生從分析問題到解決問題,往往需要跋山涉水,有時還得探險問路。在這一過程中,教師不能籠統地給予答案,包辦代替,要做好引導答問的工作,幫助學生找到出路,達到目的。誘答的技巧有哪些呢?
首先,運用已知,推陳出新。教師在誘答過程中,要幫助學生搭建新舊知識的橋梁,讓學生應用已知推導未知,從而順利解決問題。
筆者在教學《小石潭記》一文時曾問學生:“‘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作者向小石潭西南方向望去,不僅看到了一條蛇,還望到了北斗星,是嗎?”學生有的點頭,有的若有所思,有的竊竊私語,我看到他們無法確定,又問:“‘其一犬坐于前’是否是其中一條狗坐在屠夫的面前?”我的話音剛落,下面學生就大聲反駁:“像狗一樣,是說狼的,初一學過。”突然一個學生站起來興奮地說:“像北斗星一樣,像蛇一樣,而不是看到北斗星,更沒看到蛇”。我驚喜地接著問:“什么像北斗星、像蛇?”這個學生胸有成竹地說:“小石潭的溪流河身形狀?!薄疤昧耍阏鏁W以致用”,我邊夸贊邊打量他,他的臉上洋溢著喜悅之情。
其次,順其歸謬,就計反推。學生回答問題不可能準確無誤,當他們回答不當的時候,教師千萬不能批評打擊,挫傷他們的自尊心和積極性,老師可以利用這一答案中“潛伏”的錯誤作為誘答的素材,讓學生在“山重水復”中豁然開朗。
筆者在教學《范進中舉》一課時,有這樣一個教學片斷:
師:范進中舉而“發瘋”,其原因是什么?
生1:是因為范進的心理承受能力太差了。
師:有這種可能,那出主意用巴掌打范進治瘋的是誰?
齊聲:報錄的人。
師:報錄的人怎么知道用這種辦法治瘋呢?
生2:報錄的人有經驗,像范進一樣中舉發瘋的人也許有很多,可能都用此法治好的。
師:你很會推理,(對生1說)那這么多的人難道都是心理承受能力差嗎?
生1(笑):不太可能!
師:那可能是因為什么?剛才那位同學推測范進中舉發瘋并不是個例呀!
生1:可能是中舉后功名富貴從天而降,以后不再受窮,不再被人看不起,辛酸的生活一去不復返了。
師:說的太好了,功名富貴從天而降,來得太突然了,讓人難以置信,中舉后,范進的生活起居、經濟地位、政治地位全部改變了,這才是范進見喜貼后驚喜得發瘋的根本原因。
在這一過程中,我沿著學生的答案,運用歸謬法,讓學生自行推理,發現自己答案荒謬之處,進而跳出原來的思維框框,尋找正確的答案。
再次,捕獲偶然,機智啟答。當課堂預設的問題難住學生的時候,教師如能巧妙地捕獲課堂生成的偶然因素,也可以取得令人驚喜的啟發效果。
有一位老師做公開課,教學朱自清的《背影》,他在最后總結時說:“親情,可以是木蘭替父從軍的典故;可以是孟母三遷的佳話;可以是朱自清眼中父親那行動不便的背影;也可以是我們身邊的故事,誰能用一句或幾句話說說你對親情的理解?”問題拋出后,下面鴉雀無聲,教學陷入尷尬的境地。我在心里默默地想:讓學生動筆練寫,不是可以緩解一下局面嗎?正在這時,門被推開,緊接著就是急促的聲音:“老師,麻煩你把這錢交給王帥,家里中午沒人,我怕他放學餓肚子?!笨磥硎羌议L,學生的目光一下集中到她身上,來的真不是時候。只見這位老師笑著送走家長后,深情地說:“可憐天下父母心,你們永遠都是父母牽掛的焦點,你什么時候餓,他們知道,你什么時候冷,他們也知道,王帥同學,你現在理解什么是親情了嗎?”王帥站起來有點激動地說:“親情是媽媽擔心我挨餓時焦急的神情,親情是媽媽把錢交給我時顫抖的雙手,親情是媽媽轉身離開時疲憊的身影。”王帥剛說完,下面就響起了熱烈的掌聲。
這位老師巧妙地捕獲了看似擾亂課堂秩序的偶然因素,因勢利導,引導自然,讓學生順利地完成答問,效果很好。
篇5
關鍵詞:文言文教學 積累 誦讀 遷移
當前的文言名篇雖是一種營養價值極高的教學材料,然而從目前的情況來看文言文卻成了學生不愿吃并且不易消化的營養品。如何改變這種狀況呢?我認為有以下幾點做法:
一、重誦讀,輕講授
許多教師在文言文教學中以“講”貫穿整個教學活動,講字詞,講句子,講寫作特點,真正做到了“字字落實,句句清楚”,整篇課文分解得支離破碎,使其美感喪失,結果是教師教得累,學生學得苦。
眾所周知,誦讀是我國古代文言文教學的重要方法。從字、詞、句到段、篇,從文字到語音、語義,從表層意思到深層含義、潛在情味的全面感知。學生在反復誦讀之中潛心涵詠,認知文字,感受聲律,疏通文脈,明悟作品的思想感情,領略作品的韻味意境。久之,就會積累大量的語言材料獲得豐富的感性認識,形成靈敏的文言語感。
在實際的教學中,教師可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采取多種形式朗讀,激發學生的朗讀興趣。故事性強又有人物對話的,可讓學生分角色朗讀,如《唐雎不辱使命》、《孫權勸學》等;抒彩濃而蘊意深刻的散文,可讓學生反復朗讀,如《小石潭記》。處理好全班或小組齊聲朗讀與學生個別朗讀的關系,齊聲朗讀聲音洪亮、氣勢盛大,但要克服節奏失調、語速過快或過慢、語調不明、個別學生濫竽充數等缺點。要在讀準字音、節奏的基礎上,讀出文言文的抑揚頓挫,讀出文言文的韻味,進而讀出文言文的意思,讀出文言文的美。
二、重欣賞,輕翻譯
在文言文教學活動中,教師只注重對作品的翻譯。有的教師甚至以試題為依據,解釋重點字詞,并不引導學生對作品進行鑒賞評價,對學生的文化熏陶更是談不上。而學生也對文言文學習缺乏興趣,為了應付考試,依靠翻譯參考書,看著譯文學習文言,實際上是在變相地學習現代文。
眾所周知,選入課文的文言文都是文質兼美的名篇佳作,其深刻的思想、精妙的構思需細細品味才能有所領悟,才能有助于學生審美能力、創新精神和健全人格的培養。讓學生品味作品中的人文情懷,汲取祖國傳統文化的精華,在欣賞品味中培養審美能力,提高語文素養。
三、兼重課內外
初中文言文教學相對現代文教學來說,課內課外嚴重分離,必須改變這種重課內、輕課外的做法。教師應將課內外結合,有計劃、有步驟地向課外延伸,在“大語文”框架下學好文言文。在課外閱讀中學習文言文就是一種很好的途徑。教師有計劃地找一些符合學生閱讀心理的、與課文深淺程度相當的、有注釋的文言作品作為課外閱讀材料要求學生閱讀,使學生在不知不覺中迷上文言文。教師可推薦給學生一些書目:如《古文觀止》《聊齋志異》《三國演義》等。教師還須在關鍵的地方給以點撥,使學生把在課堂上學過的文言詞語和句式運用到閱讀實踐中,并且在運用中鞏固、加深、熟練,這樣文言文的閱讀能力就能逐步提高,閱讀文言文的能力就能真正形成。
四、重積累重遷移
積累知識是能力提高的基礎,有計劃地進行積累,不僅可以豐富學生的古漢語的語言材料和知識,使之形成系統知識,而且也能轉化為能力,提高文言文的閱讀水平??墒牵F行文言文教學走向積累的極端,課堂上從不放過或忽略一個知識點。教師把大量精力用在積累上,而忽視了知識的遷移,讓文言文淪為了“第二外語”。
篇6
一、營造和諧快樂的學習氛圍
心理學教授巴甫諾奧曾寫過《快樂學習法》一書,這本書先后被翻譯成幾十種文字,在世界各地暢銷不衰。他在書中賦予快樂學習以更廣義的解釋,他認為:快樂學習是一種享受,學到新知識是一件快樂的事,讀書、上課、完成作業、與同學交往、向老師提問等,都是很有趣的學習。而我們現在的很多學生,由于各種原因,對學習失去了興趣,每天坐在教室里被動地學習,少有快樂可言,在這種心理支配下,我們又怎敢奢望他們能夠高效學習?所以打造高效課堂的首要前提是讓學生愛學習語文,讓學生體驗到學習語文的樂趣。在這方面我做了一些嘗試:
1、課前演講激情趣。
知識的掌握,能力的內化,說到底需要學生自己的體驗和實踐。教師單向灌輸知識的教學模式,學生處于被動的位置上,心智處于壓抑的狀態中,積極性和主動性無法真正調動起來。只有當學生以主人的姿態出現在語文教學活動中,語文教學才有脫胎換骨的變化。課前三分鐘的演講活動,為學生提供了參與的平臺。為了演講成功,獲得大家的肯定,每個學生都在積極準備。他們精心地去搜集材料、組織材料、反復練習。由于演講內容新穎,學生們愛講、愛聽,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也就極大地調動起來了。
2、多樣導入引興趣。
導語是一堂課的切入點。設計優美生動的導語,創設一種與教學內容相關的美的情境,叩開學生的心靈,是很重要的,可使學生或悄然動容,或神思飛越,或躍躍欲試,或期待盼望,從而很快進入“共振”的境界。如學習《死海不死》一課,導入時課件出示有關死海風光的短片,讓學生初步感知死海的神奇和美麗,產生走進文本的欲望,達到一種“未成曲調先有情”的效果,從而激發學生的興趣。
總之,語文教師應努力創設一種讓學生感到愉悅的學習情景,從而達到師生共同參與、情感交融、優化教學,享受語文、享受課堂、享受學習。
二、豐富教學手段,調動學生情緒
心理學家弗洛伊德指出:“游戲是由愉快原則促動的,它是滿足的源泉”。游戲是學生最樂于接受的形式,也是學生積極參與教學活動的一種有效手段。因此,我把課堂教學游戲作為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主渠道,讓學生自始至終感受到成功的愉悅,從而增強他們的學習興趣。我在復習古詩歌時,在課堂上以“擊鼓傳花”的方式讓學生背詩,學生們都感到緊張有趣,在熱鬧的游戲中,學生的詩也背熟。學習《唐雎不辱使命》時,我就讓學生表演課本劇,學生在表演中很容易地就把握了人物性格。
此外,教師還可以在課堂上開展小辯論、分角色朗讀、競背比賽等方法來活躍課堂氣氛,讓學生的眼、口、耳、腦等動起來,讓思維也運轉起來,讓個性得到自由的張揚。
三、放開手腳,讓學生唱主角
篇7
辨別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5)07A-
0115-02
通假字是文言文中常見的現象,也是每年各地語文中考常考的知識點。如2011年柳州中考語文卷考查了“則凡可以辟患者何不為也”(《魚我所欲也》)中的“辟”;2012年南寧中考語文卷考查了“蕩胸生曾云”(《望岳》)中的“曾”;2013年桂林中考語文卷考查了“屬予作文以記之”(《岳陽樓記》)中的“屬”,還有“百廢具興”中的“具”;2014年百色中考語文卷考查了“項為之強”(《童趣》)中的“強”等等。上述的“辟”“曾”“屬”“具”“強”都是通假字,分別通“避”“層”“囑”“俱”“僵”,如果學生不能加以辨別,則不可能作出正確的解答。可見,辨識通假字對于文言文學習與中考來說不可或缺。那么,教師應如何引導學生辨別通假字?
一、引導學生理解通假字的內涵
所謂“通假”,是指因為某種情況,古代書寫者不用本來該用的某個字,而用另一個跟它讀音相同或相近的字來替代的現象?!巴ā?,就是“通用”的意思;“假”,就是“借用”的意思。被替代的那個字叫本字,用來替代本字的那個字叫借字,也就是通假字。例如:《與朱元思書》中“窺谷忘反”,《愚公移山》中“始一反焉”,這兩處的兩個“反”字是“返回”的意思。本來表示返回的字已有,應寫作“返”,卻用同音的“反”代替,出現了“張冠李戴”的現象,即“反”通“返”。
二、引導學生把握通假字的類型
(一)音同音近通假。即借字與本字的聲母、韻母相同或相近而構成的通假。下面以具體試題為例進行分析。
【例1】(2011年南寧市語文中考題)下列句子中加點詞意思相同的一項是( )。
A.兩岸連山,略無闕處 城闕輔三秦,風煙望五津
B.雖乘奔御風,不以疾也 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C.屬引凄異 屬予作文以記之
D.予觀夫巴陵勝狀 高處不勝寒
【例2】(2014年河池市語文中考題)下列加點詞的解釋有誤的一項是( )。
A.皆若空游無所依 依:依托。
B.斗折蛇行,明滅可見 斗:北斗星。
C.阡陌交通,雞犬相聞 交通:互相通達。
D.便要還家,設酒殺雞作食 要:通“邀”,邀請。
在這兩道中考題中,考查了“闕”“屬”“要”這三個同音通假字?!纠?】A項“略無闕處”中的“闕”通“缺”,讀“quē”,意思是空缺;而“城闕輔三秦”中“闕”,讀“què”,意思是古代宮殿門前兩邊的樓,可見它們的意思是不同的。【例2】D項“便要還家”中的“要”通“邀”,讀“yāo”,邀請的意思,所以D項的解釋是正確的。像這樣的音同音近通假字,在教材中還很多,如:“錯”通“措”(《唐雎不辱使命》中的“故不錯意也”),“惠”通“慧”(《愚公移山》中的“汝之不惠”),“距”通“拒”(《公輸》中的“子墨子九距之”)等。特別指出的是,上述音同音近通假現象,都是根據現代詞語的讀音和古代詞語的讀音相比較而言的,而古代詞語的讀音和現代詞語的讀音是有變化的。在古代,通假字與本字的讀音多為同音和近音。所以,在學習文言文的過程中,我們要善于觀察發現和梳理積累,掌握通假的規律,就能比較容易地辨別通假字。
(二)音變通假。即兩個字聲母和韻母均不相同。
【例3】(2010年百色市語文中考題)下列句中加點字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
A.傅說舉于版筑之間(舉:被選拔)
B.故天將降大任于是人也(任:責任,使命)
C.入則無法家拂士(拂:通“弼”,輔佐)
D.人恒過然后能改(過:過去)
本題C項考查了對“拂”的理解?!胺鳌?,讀“fú”,吹拂、拂動的意思,而在“入則無法家拂士”中的“拂”,則通“弼”,讀“bì”,輔佐的意思。所以C項的解釋是正確的,但不符合題意,故不選C項。這里的“拂”是一個音變通假字,兩個字聲母和韻母都不一樣。類似這樣的還有:“還”通“旋”(《扁鵲見蔡桓公》中的“扁鵲望桓侯還走”),讀“xuán”;“矜”通“鰥”(《大道之行也》中的“矜、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讀“guān”。這種音變通假字在教材中較少,由于無明顯的規律可循,掌握起來較難,因此在平時的學習中,要反復記憶,做到爛熟于心。
(三)形似通假。不少通假字與本字在字形上非常相似,它們的差別是某個偏旁的有無或不同。
【例4】(2011年河池市語文中考題)下列各組中加點字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項是( )。
A.色愈恭,禮愈至 每至晴初霜旦(酈道元《三峽》)
B.同舍生皆被綺繡 唯見布被覆尸(范曄《強項令》)
C.何有于我哉 霜葉紅于二月花(杜牧《山行》)
D.擇其善者而從之 日出而林霏開(歐陽修《醉翁亭記》)
本題B項考查了對“被”的理解。第一句中的“被”通“披”,讀“pī”,動詞,穿的意思,是一個形似通假字,而第二句中的“被”,名詞,意思是被子。這兩者的意義和用法都不相同,故不能選B。
像這樣的形似通假字,課文中還不少,如:“說”通“悅”(《論語十二章》中的“不亦說乎”),“女”通“汝”(《論語十二章》中的“誨女知之乎”),“紀”通“記”(《滿井游記》中的“惡能無紀”)等。這些都是因為形體相似而形成的通假現象,容易給人造成混淆,所以要進行歸類整理,并多訓練,多運用。
三、引導學生掌握通假字的辨別方法
(一)以聲尋義,反復推敲
利用通假字與本字音同音近或形似的特點,聯系上下文的意思來識別,就是古人所說的“以聲尋義”的方法。具體做法就是,我們閱讀文言文,如果發現某個字,按通常的意義解釋不通時,我們不妨結合上下文,用音同音近或字形相似的另一個字去理解,看是否合情合理講得通。如果講得通,就可以斷定這個字就是通假字。
如2011年賀州中考語文卷“所識窮乏者得我與”(《魚我所欲也》)中的“得”,用“獲得”“得到”去理解釋義,不合乎情理講不通,用與之音同的“德”,義為“感激”,去理解釋義,則合乎情理講得通,可以斷定“得”通“德”;2012年柳州中考語文卷“曾益其所不能”(《生于憂患,死于安樂》)中的“曾”,用“曾經”去理解,則句意不通,用與之音同形近的“增”,義為“增加”“增強”,去理解,則句意通暢,可以斷定“曾”通“增”;2013年欽州語文中考卷“河曲智叟亡以應”(《愚公移山》)中的“亡”,用“死亡”“逃亡”去釋義,講不通,用與之音近的“無”去釋義,義為“沒有”,則講得通,可以斷定“亡”通“無”;2014年崇左語文中考卷“而越人被發”(《韓非子?說林上》)中的“被”,用“被子”“覆蓋”“遭受”去翻譯,句意不通,用與之音近形似的“披”,義為“披散”,去翻譯,則講得通,可以斷定“被”通“披”,等等。
(二)加強識記,不斷積累
作為語文教師,我們平時引導學生學習文言文,不管是課內文言文還是課外文言文中的通假字,要求學生根據文中的注釋或利用字典、詞典等工具書,先弄清楚這個字通什么字,是什么意思,然后加以分類整理形成知識網絡圖,并學以致用,從而加深理解,加強記憶。有些通假字,與本字在讀音和字形方面的特點不明顯的,如“拂”通“弼”,“矜”通“鰥”等,這些只能靠平時識記、不斷積累才能加以掌握。
篇8
關鍵詞:文言文;教學;初中;興趣;培養;方法
一、營造氛圍,引發學生學習文言文的興趣。
文言文距離學生的生活較遠,要讓學生喜歡讀,能讀懂文言文,我們必須縮短這二者的距離。課堂上,運用聲情并貌的朗誦,一則有趣的奇聞軼事,一段作者坎坷的人生經歷,與文章有關的影視劇、歌曲等都可以營造一個濃厚的走進文章的氛圍,引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使學生帶著審美的愉悅投入到挖掘美的閱讀和學習中來。
教學《出師表》,導課時,我播放電視劇《三國演義》主題曲,并配以影視劇畫面,這樣的氛圍立即將學生帶入那段歷史中。教學中,為了讓學生能感受到諸葛亮在表文中對后主劉禪的一片忠心,讓學生觀看影視劇的相關片段,給學生講諸葛亮為蜀漢政權“鞠躬盡瘁,死而后已”的故事片段,學生被深深地吸引,這既達到了教學的目的,又大大引發了學習的興趣。
二、讀演二結合,在表演中培養學生閱讀文言文的興趣。
文言文閱讀教學中,語文教師可以采用多種“讀演結合”的形式,讓學生在課堂中“動”起來,讓學生通過親身“表演”,加深對課文語言和內容的理解和感悟。如在教學《唐雎不辱使命》一文時,我讓學生將文章改編為課本劇,在課堂上進行表演。學生在表演中,為了逼真,他們在塑造人物形象時,在人物動作、語言(尤其是語氣、語調)的把握上都很用心,學生們互相點評,參與的熱情很高,表演的效果也很好。這不僅激發了學生對文言文學習的興趣,活躍了課堂教學的氣氛,而且也加深了學生對課文的準確理解。
三、創設情境,激發興趣。
創設情境就是指教師根據教學目標、教學內容、學生原有的認知水平和學生無意識的心理特征,利用各種教學手段創設與某一事件相關的整個情景、背景或環境,從而引起學生情緒產生積極反應的形象整體。在教學一個新的知識點時,教師應根據文本的實際需要創設情境,把學生的思維帶入新的學習背景中,讓他們感覺學習是解決新問題的需要,產生一種積極發現問題、積極探究的心理取向,從而大大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在文言文教學中,盡管文中的人或事離今天很遙遠,但只要教師以趣味性導入點,創設一定的情境,就可引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四、鼓勵質疑,培養興趣。
只有疑才能使智慧之樹開出艷麗的花,結出豐碩的果。在文言文教學的課堂上,許多教師擔心學生無法身臨其境地投入文本中體會感悟,同時為了完成教學進度,往往剝奪了學生質疑的權力,在無形中扼殺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短一ㄔ从洝愤@篇課文為我們展現了寧靜安樂的世外桃源,那里沒有壓迫,沒有戰亂,人人安居樂業。在教學時,除了事先預設的問題,學生還會提出很多疑問。例如,桃花林那么美麗,漁人以前為什么沒有發現?桃花源那么美好,漁人為什么還出來?桃花源與外界隔絕了那么久,為什么“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這些問題活躍了課堂氣氛,激發了學習興趣,加深了對文章主題的理解。
五、展開想象,提高興趣。
想象可以使人的精神世界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在課堂上教師也應讓學生插上想象的翅膀,讓他們翱翔在想象所開啟的天空中。如《小石潭記》中的“青樹翠蔓,蒙絡搖綴,參差披拂”描繪了一幅青蔥的樹木和翠綠的藤蔓覆蓋纏繞、搖動連結、參差不齊、隨風飄動的畫面,組成一個綠色的網,點綴在小石潭的四周。學生展開這樣的想象,定會心曠神怡,其樂無窮,完全比讓學生死記硬背翻譯更受他們的歡迎。
六、學生進行課本劇表演,培養綜合能力。
根據中學生表現欲較強的心理,教師可鼓勵學生在課堂中通過表演課本劇的形式來表現課文的故事情節,這樣既能使學生準確理解把握課文內容,又能使學生通過形象、生動、富于個性化的語言來深入理解把握文中人物的性格特征,提高口頭表達能力,并在愉快的學習氛圍中學到知識。以《石壕吏》為例,我采用模擬情境、上臺表演的形式組織教學:請五名學生分別扮演老嫗、老翁、兩位差吏、文中的“我”。學生生動地再現了歷史故事,加深了對文章內容的理解,并添加了對人物性格的獨特理解,入木三分地展現了人物的個性,揭示了當時社會的黑暗。七、讀、誦、唱三結合,激發學生對文言文閱讀的興趣。
誦讀是文言文學習的基本手段。文言文的教學,應強調熟讀、背誦。最好讓學生能拉著腔調、搖頭晃腦地來讀,出聲有感情地讀。在讀中整體感知,在讀中有所感悟,在讀中培養語感,在讀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在讀中直接與古人“對話”。因此,在文言文的教學中,我們要指導學生正確地誦讀、帶領他們正確地誦讀。除了誦讀,我們還可以對一些文質皆美的短篇文言文(特別是一些精短的古詩詞或名句)進行配樂,讓它們插上音樂的翅膀,讓學生用歌唱的方式記住文言文的內容,領悟古詩文的意境,進而獲得一種強烈的審美愉悅和審美享受。尤其是教師利用一些廣為傳唱的古詩詞來讓學生學唱,更能激發學生學習文言文的興趣。例如教學《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時,課堂上我播放王菲的歌曲《明月幾時有》,讓學生去讀、去學唱,學生很快就記住了全詞的內容,同時,在曲子的旋律中,學生對全詞傳達出的意境也有一定的感悟。語文課堂上有了音樂的元素,學生學習的興趣也很濃厚。
八、注重學以致用,古今觀照。
在文言文教學過程中,為了架起古今的“橋梁“,讓古為今用,以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教師可以充分引導學生開掘文言文中寫作素材方面的價值,讓學生尋找合適的作文話題、辯論話題。例如,教學《生于憂患死于安樂》一文時,教師引導學生從文中提煉出“逆境出人才”和“逆境未必出人才”這樣的辯論話題,讓學生聯系生活實際展開辯論,或是進行作文。通過這樣較為持續而有意的訓練,相信學生從課本中取材的意識和能力都能得到提升?!皩W有所用”了,學生的學習興趣也就提高了。
九、成立學習小組,開展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
篇9
錢夢龍先生于1997年就提出這樣的看法:“目前文言文教學最大的弊病是什么?一言以蔽之曰:有‘言’而無‘文’。”“文言文首先是‘文’,而不是文言詞句的任意堆砌。”而時隔20年,我們仍在原地踏步。
我認為,文言文的“言”固然不可忽視,它是我們借以通往彼岸的橋梁,若不借助它,我們與彼岸就只能隔海相望;然而我們的目的地不是橋梁,是橋梁盡頭的彼岸――古人的心靈與思想。也就是說:“讀文言文,最終的目的是――知道古人在想什么。”
我想,這是我們讀文言文的根本目的。在今天的生活里,我們說話寫字都已經不再使用文言,文言文的“言”,對我們的生活已經沒有太多意義。那些“言”所承載的靈魂與呼吸,才與我們有著真正深入骨髓的關系――在那里,我們可以尋獲一個民族乃至這一民族中每一個體的生命密碼。
我們初中所選文言文大多是久經考驗、文質兼美的名篇,較好的組織教學,可以增強學生的愛國思想、民族自豪感、熱愛祖國語言文字和優秀文化傳統的感情。
但是放眼我們現在的文言文教學,講,讀,背仍然是教學的主要手段,學生的學習主體性不強,記誦負擔過重,容易產生一種討厭、甚至是害怕學文言文的念頭。這樣一來,對文化經典精髓的汲取談不上,長久下去,甚至會影響語文學習的積極性。學生學習文言文“味同嚼蠟”;教師教文言文費力而實效差。
因此,文言文教學不能成為“訓詁課”,但也不完全等同于現代文美文鑒賞課。本人在十幾年的語文教學過程中,堅持貫切新課標理念,對文言文的上課方式進行了許多積極有益的探索與實踐,初步構建了文言文教學的以下幾個基本環節。
一、主動探究,組織自學融會貫通
許多教師在文言文教學中,生怕學生弄不懂,喜歡字斟句酌的講,要求學生一字不落的記。講完記完,課文教學也就結束了。學生學到了什么呢?僅僅是教師思維的結果罷了。而學生動腦動手的機會全被教師的精講占去了,思維能力、創新能力得不到培養。其實,從現行實驗課本的編排來看,文言文,無論篇幅長短,無論是講讀課還是自讀課,注釋都十分詳細,學生完全可以通過自學初步弄懂課文。
二、分工合作,交流釋疑表達自我
在自學的基礎上,對一些疑難問題,則要通過組織學生討論解決。將全班分成九個小組,以組為單位相互討論釋疑,也可以師生相互質疑討論,形式多種多樣。在“交流釋疑”過程中,教師要特別注意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不要把現成知識直接灌輸給學生,應該讓學生自己發現問題,自己解決問題,對學生討論后尚不能解決的疑難才進行啟發講解。比如甲同學有疑,可直接點乙同學答,乙同學不能解決,又可點丙同學答,教師可作適當啟發點撥。這樣,每個人都可發問,也要解答,都在主動思索,表達自我,從而達到了以“閱讀積累、表達自我”為核心,突出學生主體地位,讓學生在“樂”中主動接受。
三、誦讀感悟,聲情并茂熱情洋溢
“好書不厭百回讀,熟讀深思子自知?!闭b讀,是多年來不少教師從實際教學過程中總結出來的行之有效的方法。同時,這也是學習文言文的基本要求。通過誦讀,能夠使學生克服語言障礙,消除時代隔膜,領悟其思想感情。
但如何指導誦讀,使之真正發揮效益并不是易事。這需要教師根據學情、課文內容靈活應用。文言文教學多種形式的朗讀非常重要。讀順文字,讀通文意都需要朗讀,可是光讀不說,學生的說欲望不能滿足,就讀的沒勁了,可以采取小組代表互評,個評等形式進行。既集中了學習的注意力,又提高朗讀水平。有時老師沒有在意的字的讀音,如“今夫不受之天”的“夫”讀音為第二聲,有學生讀為第一聲,通過其他同學評價糾正過來的?!坝嗦勚玻芫谩?,有學生讀為“余聞之\也久”,通過評論,學生知道了這樣讀和為什么這樣讀的原因,理解了句意。在讀懂課文的基礎上,教師在教學中再指名朗讀、組織齊讀。一面教者驗收讀的效果,一面評價讀的成效,以十足的興趣和信心去學習。讀多了,要求背誦就水到渠成,且能理解大意。其所謂“讀書百遍,其義自見?!?/p>
四、拓展延伸,注重培養文學性
“生活有多寬,語文的外延就有多寬”。隨著新課程改革的深入,“大語文”教學觀念對學生的語文素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近幾年,文言文閱讀的考查,有由課內向課外發展的趨勢,使得教師在文言文教學中必須跳出傳統“照本宣科”的狹隘的語文教學觀,以課文為引子,引導學生將語文的外延觸及到生活中去。
篇10
關鍵詞:初中;文言文;有效;教學
中圖分類號:G633.3
文言文是我國幾千年傳統文化的結晶,是古人留給我們的一筆巨大的精神財富,它對學生語文素養的培養和形成有著毋庸置疑的作用。不僅如此,在初中階段的語文考試中,文言文也占相當比例的分數:100分卷,文言文占17分(包括附加題5分);120分卷,文言文占24分(包括附加題10分)??梢娢难晕脑谥锌贾姓加兄匾匚?。但由于文言文距離我們年代久遠,再加上傳統的文言文教學以講解為主的單一的教學模式,這就讓許多學生覺得文言文枯燥無味,因而學習興趣不大。
有一份學情問卷調查,其中一題是“你喜歡學文言文嗎?A、喜歡B、不喜歡C、一般”。從調查結果來看,答“喜歡”的占19.4%,答“不喜歡”的占78.6%,答“一般”的占2%。由此可見,有近八成的學生不喜歡學文言文,那么,如何才能提高學生學習文言文的興趣?教學中有哪些有效的教學法呢?
一、激活課堂,讓學生愛上文言文課、樂上文言文課。
“成功的教學,所需的不是強制而是激發學生的興趣?!蔽难晕氖菍W生三怕之一(學生三怕:一怕文言文;二怕周樹人;三怕寫作文),且居三怕之首。要消除學生這種畏懼心理,教師首先要想方設法激活課堂,讓學生覺得文言文課充滿趣味,這樣他們就會愛上文言文課、樂上文言文課。那么,如何激活課堂呢?
1、巧妙獨到的教學設計,讓課堂充滿趣味。
巧妙的導入
一堂設計巧妙的課,能贏取學生高漲的學習熱情。特別是巧妙的導入設計,能盡早攫住所有學生的心。如我講王維的《使至塞上》一詩時,講課前我先在黑板上畫一個圓和一根直線,我問學生:“這是什么?”剛問完,臺下就像炸開的鍋。于是在一片嘈雜聲中,圓與直線、1與0、I與O、磁場與電流……諸如此類的答案層出不窮。我卻悠然地說:“在一個文學愛好者的眼中,這是一幅絕美的畫面,這個畫面中一條孤煙直沖云霄,一輪落日映紅大河?!眲傉f完,所有的學生都不由自主的說道:“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這樣的導入設計早已攫住了所有學生的心。在那一刻,每一個學生都被黑板上出現的簡潔明快的畫面所吸引,每一個學生都不由自主的走進文本的詩境之中,還有什么講解會比這種巧妙的導入設計效果更好呢。
巧妙的提問
講授《桃花源記》一文時,筆者創設了“時空連線”電視采訪和“探究考證”方式。假設自己是電視“時空連線”的節目主持人,學生是桃花源的村民,假設自己來到桃花源對村民進行現場采訪:你能為觀眾朋友介紹一下你們桃花源的自然環境嗎?請問你們是怎樣來到這里的?你能對我們觀眾朋友說說你們桃花源居民的風俗習慣嗎?請問這么多年你出去過嗎?你想不想出去?學生投身其中,樂此不彼。后來筆者又問:桃花源是否真的存在呢?請模擬歷史學家、考古學家來考證。通過巧妙的設計使學生對文章內容、主旨有了深刻的領悟,而且學生學得主動,學得積極,學得興致高昂。
巧妙的拓展
文言文距離我們年代久遠,有不少文言常識學生不了解或不清楚,及時、合理、有針對性的拓展補充就顯得非常必要,這樣既能掃清學生學習路上的障礙,又能激起他們聽課的興趣。
如《送東陽馬生序》“既加冠,益慕圣賢之道”中的“加冠”,“加冠”一詞課文下面有注解,但筆者覺得還應該跟學生補充古代關于年齡的知識??梢詥枌W生:“你們這年齡在古代怎么說呀?”學生紛紛搖頭,于是給學生補充:“在古代,十四歲左右的女孩稱‘豆蔻之年’;十五歲之后稱‘束發’。在此之前的年齡也有不同說法,兒童有‘孩提’、‘童齔’、‘垂髫’(《桃花源記》中出現過)等說法;到了十歲左右有‘總角’之說。二十歲以后更多的采用孔子的說法,即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命’,六十‘花甲’、七十‘古稀’、八九十稱為‘耄耋’,百歲稱為‘期頤’?!睂W生眼界大開,課后紛紛說:“沒想到簡單的年齡還有這么多學問!”
這種既有知識性又有趣味性的課誰不愛聽呢?這種課學生一定聽得入迷,聽了還想再聽。
2、課堂多樣化的誦讀,讓學生讀得有聲有色、讀得有滋有味、讀得樂在其中。
誦讀的方法多種多樣:有配樂朗讀、集體朗讀、個別朗讀、男女對讀、分小組讀、分角色讀等。學生在學新課文之前,讓學生用各種朗誦法熟讀課文。如《唐雎不辱使命》一文,先讓同學們自由朗讀,自己掃清文字障礙;再放錄音糾正同學的讀音,讓同學們模仿錄音帶朗讀;接著讓小組同學分角色朗讀,再選一組同學上臺表演……整堂課學生會讀得有聲有色、有滋有味,在讀中領悟文言文學習的樂趣。難怪朱自清說:“吟誦,對于探究所得的,不僅能理智地了解,而且能親切體會。不知不覺之間,內容和理法就化為自己的東西?!?/p>
二、用學生感興趣的方法,讓學生輕松地掌握文言文知識
從問卷調查統計結果來看,有81.6%的同學認為“文言文難懂,看不明白”是“不喜歡”文言文的主要原因。因此,用學生感興趣的方法,讓學生輕松掌握文言文知識是鏟除學生學習文言文障礙的關鍵一環。
1、用現代漢語保留并仍使用的古漢語用法解決文言文用法。
隨著時展變遷,許多文言詞的用法已消失,但仍有一部分現代漢語中保留著古漢語的用法,而且還在使用,語文教師應充分利用這些資源(如廣告、標語、學過的現代文等)為文言文知識講解服務。如,講授《陋室銘》一文中“無絲竹之亂耳,無案牘之勞形”中的“亂”“勞”時,先出示“人人動手,清潔廣州!”這一標語,要求學生解釋“清潔”一詞。學生根據句意猜到:“清潔”解釋為“使……清潔”,老師告訴學生這就是形容詞使動用法,“亂”“勞”也屬于這種用法,解釋為“使……擾亂”“使……勞累”。通過這些現代漢語保留的、仍使用的、學生熟悉的古漢語用法的例子,學生輕松地掌握了文言文中詞類活用這一語言現象。
2、用方言中保留的古漢語用法解決文言文用法。
粵語是南方方言中和古漢語尤其是中古漢語較為接近的方言,這就為學生掌握文言詞用法提供了一條捷徑。
在講授《馬說》“食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中“食”時,可以這樣設計:請同學們用白話把“食”“飼”讀出來,組詞并揣摩詞的意思。大部分學生會組詞“食飯”“飼養”,通過比較學生很快就領悟到:“食”是自己主動吃;“飼”是給對方吃,相當于“喂”。這樣,學生也就清楚句中的“食”通“飼”,喂養。
3、用追本溯源法解決文言文用法。
漢字屬于表意體系文字。古漢語雖經過漫長的歷史時期,發生了不少變化,但有不少漢字的意義可以分析,我們可以根據字的形狀、構造,探求其本義,有助于學生對文言文一些實詞的理解。如講授《與朱元思書》“奇山異水,天下獨絕”“蟬則千轉不窮,猿則百叫無絕”中的“絕”時,用追本溯源法,先講“絕”的本義:拿把刀把絲砍斷,即絲斷,引申為其他東西斷絕、停、極點。通過講解,學生很快就掌握了“奇山異水,天下獨絕”“蟬則千轉不窮,猿則百叫無絕”中的“絕”的含義。
4、讓學生在有效的討論交流中解決文言文用法。
文言文教學中,學生間有效的討論交流不僅能更好地發揮學生的主動性和積極性,還能知其然,知其所以然。如講授《桃花源記》中的“妻子”一詞時,可讓同學們先翻譯“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這句話。很快,一同學說“率領妻子和同縣的人來到這個與世隔絕的地方”。他的話音剛落,另一同學就提出質疑:“‘妻子’一詞好像翻譯的不妥當”,但該作何解她也說不出來。然后,小組同學交流”,霎時,課室象炸開的鍋。同學們對“妻子”一詞的含義爭論不休:有人說解釋為“老婆”,有人說應當是“老婆、孩子”。最后一同學的解釋讓全班心服口服,他說:“根據實際情況,在戰亂時期,桃花源中人不可能只帶妻子而不帶孩子逃難。所以‘妻子’指的是妻子和兒女,比現在的‘妻子’含義要廣,“子”有實際的含義,是‘孩子、子女’,讀zǐ”。全班同學報以熱烈的掌聲,并牢牢記住“妻子”的古今意義。
5、用成功的喜悅來促使興趣的提高。
揚振寧教授曾說過“成功的真正秘訣在興趣。”筆者認為“成功的體驗有助于學生學習興趣的提高”。由成功產生興趣、由興趣取得成功,成功、興趣兩者相輔相成。教學中,筆者驚喜的發現,高漲的文言文學習興趣,不僅讓同學們收獲了分數,更讓他們變得自信,增強他們的學習能力。具體說來有以下幾點:
1、學生主體性得到發揮,學習情緒高漲,興致有增無減。
2、學生間關于文言文的交流更為頻繁,有利于彼此取長補短。
3、學生領略到文言世界的精彩,對文言文學習更為關注。
4、學生在主動學習中獲得成就感,增強了信心,害怕文言文現象大為減少。
盡管文言文教學是一項重要而復雜的語文教育活動,但絕不能說文言文在現代社會已經失去了生命力,只要我們語文老師想方設法激活課堂,用學生感興趣的方法讓學生掌握文言知識,讓學生從閱讀中體驗到成功的喜悅,我們的學生就會對文言文學習趣味無窮。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