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水翻譯范文
時間:2023-04-04 18:18:35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秋水翻譯,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全篇由兩大部分組成。前一部分寫北海海神跟河神的談話,一問一答一氣呵成,構成本篇的主體。這個長長的對話根據所問所答的內容,又可分成七個片斷,至“不似爾向之自多于水乎”是第一個片斷,寫河神的小卻自以為大,對比海神的大卻自以為小,說明了認識事物的相對性觀點。至“又何以知天地之足以窮至大之域”是第二個片斷,以確知事物和判定其大小極其不易,說明認知常受事物自身的不定性和事物總體的無窮性所影響。至“約分之至也”是第三個片斷,緊承前一對話,進一步說明認知事物之不易,常常是“言”不能“論”,“意”不能“察”。至“小大之家”是第四個片斷,從事物的相對性出發,更深一步地指出大小貴賤都不是絕對的,因而最終是不應加以辨知的。至“夫固將自化”是第五個片斷,從“萬物一齊”、“道無終始”的觀點出發,指出人們認知外物必將無所作為,只能等待它們的“自化”。至“反要而語極”是第六個片斷,透過為什么要看重“道”的談話,指出懂得了“道”就能通曉事理,就能認識事物的變化規律。至“是謂反其真”是第七個片斷,即河神與海神談話的最后一部分,提出了返歸本真的主張,即不以人為毀滅天然,把“自化”的觀點又推進了一步。
后一部分分別寫了六個寓言故事,每個寓言故事自成一體,各不關聯,跟前一部分海神與河神的對話也沒有任何結構關系上的聯系,對全篇主題的表達幫助也不甚大,似有游離之嫌。
篇之強調了認識事物的復雜性,即事物本身的相對性和認知過程的變異性,指出了認知之不易和準確判斷的困難。但篇文過分強調了事物變化的不定因素,未能揭示出認知過程中相對與絕對間的辯證關系,很容易導向不可知論,因而最終仍只能順物自化,返歸無為,這當然又是消極的了。
【原文】
秋水時至(1),百川灌河(2);涇流之大(3),兩涘渚崖之間不辯牛馬(4)。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5),以天下之美為盡在己(6)。順流而東行,至于北海,東面而視,不見水端。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7),望洋向若而嘆曰(8):“野語有之曰(9),‘聞道百(10),以為莫己若’者(11),我之謂也。且夫我嘗聞少仲尼之聞而輕伯夷之義者(12),始吾弗信;今我睹子之難窮也,吾非至于子之門則殆矣,吾長見笑于大方之家(13)。”
北海若曰:“井鼃不可以語于海者(14),拘于虛也(15);夏蟲不可以語于冰者,篤于時也(16);曲士不可以語于道者(17),束于教也。今爾出于崖涘,觀于大海,乃知爾丑(18),爾將可與語大理矣。天下之水,莫大于海,萬川歸之,不知何時止而不盈(19);尾閭泄之(20),不知何時已而不虛;春秋不變,水旱不知。此其過江河之流,不可為量數(21)。而吾未嘗以此自多者(22),自以比形于天地而受氣于陰陽(23),吾在于天地之間,猶小石小木之在大山也。方存乎見少,又奚以自多!計四海之在天地之間也,不似礨空之在大澤乎(24)?計中國之在海內(25),不似稊米之在大倉乎(26)?號物之數謂之萬(27),人處一焉;人卒九州(28),谷食之所生,舟車之所通,人處一焉(29);此其比萬物也,不似豪末之在于馬體乎(30)?五帝之所連(31),三王之所爭,仁人之所憂,任士之所勞(32),盡此矣!伯夷辭之以為名(33),仲尼語之以為博,此其自多也;不似爾向之自多于水乎(34)?”
【譯文】
篇2
1、是一個普通人,孫弈秋是曲總故意安排給吳恪之的,就是有意給吳恪之出難題,畢竟當初他籌建四組,就是為了讓吳恪之自己離職,如今吳恪之“賴著”不走,那就只能玩點陰的了。所以說,不是孫弈秋有關系,而是他恰好成了一顆棋子。
2、也就是說,曲總可能和孫弈秋的母親認識,或者說和孫弈秋的父親認識。我個人認為,應該就是孫弈秋母親和曲總偶然相遇,之后簡單談了幾句,在了解孫弈秋的事情后,曲總就有了自己的想法。所以孫弈秋進入公司應該是偶然,也是一個意外。
3、曲總這么做可以說是一箭雙雕,一面給舊友的兒子安排工作,即便最后孫弈秋做不好,那也是孫弈秋的事情。同時還能打擊吳恪之,沒準還能把孫弈秋培養成為自己的安插在四組的棋子,逼迫吳恪之辭職,簡直太陰險了。
4、其實孫弈秋還是有優點的,那就是他的圍棋下得很好。不過他的性格比較內向、懦弱、不自信,要能力沒能力,要學歷沒學歷,又不會打交道,所以孫弈秋在哪個單位都混不下去。
(來源:文章屋網 )
篇3
傅雷把法國文壇巨匠羅曼羅蘭、巴爾扎克、伏爾泰、梅里美的名著介紹、翻譯到中國,我們都或多或少地讀過這些名著,有滋有味地欣賞,為之沉醉。原以為是原著寫得精深美妙,這誠然也不錯,但至少沒有把翻譯家再創造的功勞考慮進去。這是不符合實際的,也是不公平的。
傅雷說“以效果而論,翻譯應當像臨畫一樣,所求的不在形似而在神似。”要神似,顯然就不是簡單的機械的直譯,而必須全方位地把握原著,至深至細地咂摸原著的原汁原味,并且用中國化的藝術感覺去傳譯,從而保證原著的原汁原味、尤其是原著的精妙和神韻,不因為翻譯的中轉而走形或流失。
譯著中我們能讀到“望穿秋水”之類的句子,這就是中國化翻譯的神韻。原著中主人公肯定有“望穿秋水”的感受,但該國沒有“望穿秋水”的典故。所以譯至中國用“望穿秋水”這四字,沒有比這更確切、更生動、更傳神、更凝練的了。要做到這點,優秀的翻譯家至少要具備以下幾個條件:精通翻譯國與被翻譯國的語言、文字;懂得并崇尚“神似”的藝術審美要求;熟諳兩國文化,有深厚的學養;具有作家的語言表達功底和再創作意識,或者說實際上具備當作家的條件。上述條件缺一不可,否則不可能有譯著的“神似”。傅雷正具備上述條件,因此他是一位非常杰出的非常成功的翻譯家。
篇4
“小姐,”門外傳來一個女傭的聲音,打斷了我的思緒。
"HOW
are
you?"我問。
“我是來送校服的”
"OK,Comein"我輕輕拭去了一顆晶瑩的淚珠。轉過身去。
女傭手中的那件校服的顏色…雪一樣的白色,刺痛的我的眼,
“拿回去,”我冷冷的說,女傭顫抖著走出房門。
第二天……
我很隨意的換上一條藍色的裙子,將栗色的頭發很隨意的散在肩上,優雅的走下樓。坐在餐桌邊吃起早點,“小姐,洛林校規…。”女傭隊正在吃早點我的說。“夠了,你很煩知道嗎?”我推開剛吃了幾口的早點,走出了家。
洛林…。。
我剛走進校門,就引來一陣感嘆:“這個女孩好漂亮!”“有什么!我認為她比不上林梅”在一片贊美聲中,這句話格外刺耳。“林梅?莫非是她?”(林梅是我哥的女朋友,是他害死我哥)在一片議論聲中,我走進了3年9班(其實,我已經從劍橋大學畢業,讀完了哈弗大學博士學位,只是因為年齡問題,我不能直接在哈弗任教。萬般無奈下,我只有回到雪城,去尋找,幾乎沒希望找到的秋水晶。)
我推開了3年9班的教室門,過濾掉一切不屑,嫉妒還有驚嘆!徑自走上講臺,完全不顧林梅鐵青的臉色,在黑板上寫下:白蘭兒。然后,輕聲對林梅說:“林梅,你還我哥!!!"然后帶著一縷恬靜的微笑,走下講臺。坐在一張沒人的桌上,聽著大家的紛紛議論,露出一縷不屑的笑“林梅,我恨你一生!”我默默的說。從包中取出P5聽著音樂,“白蘭兒,請寫出這道題的答案!”林梅叫起正在聽音樂的我,我稍一愣,繼而開口“22254”然后,坐了下來。
下課后,突然注意到,下一節課林梅的,“哎,無奈!”
…………。
“白蘭兒,請閱讀第12課課文。”林梅點起我,我站起來,看了一眼課文,繼而流利的讀了出來,“林梅,你忘了嗎?我生在法國,長在法國。又主修法文,”我輕聲說。林梅的臉頓時變得鐵青。
林梅走上講臺,在黑板上寫下一些怪異的文字讓我翻譯,我愣住了,那是一種南美土著的語言,現使用的人數以少之又少,她怎么會?“白蘭兒,你哥沒告訴過你嗎?我在大學時主修土著語言!”林梅用口型對我說,“天哪,我怎么會吶?”我心里哀嘆著,“不會么?”林梅假惺惺的問,那種語調,分明就是我以前報復她時的語氣。“會”我倔強的說,盡管我真的不會!我站在那邊,費盡心思翻譯著,正在這時,教室門被踢開,“浩奇,你來了!”林梅有嗲倒不行的聲音說那個叫“浩奇”男生推開他,走到我身邊,坐了下來。然后,在林梅走神的一剎那,他飛快的在一張紙上寫下一段話,放在我面前,我明白了,他在幫我,我毫不猶豫的讀了出來,林梅顯然很生氣,但卻沒表現出來,只是冷冷的讓我坐下。“謝謝你,”我沖“浩奇”一笑。
…………。。
“你好,我是白蘭兒,謝謝你幫了我。”下課后,我對浩奇說。
“我是藍浩奇,你怎么這么愛說‘謝謝’?”那個男生問
“我只說了一個而已!”
“那,那個微笑算是什么?”
“什么,他懂我的笑,怎么可能?”我心中默默得想
“行了,我請你喝東西,算是謝謝你吧!”
“好,我們走吧!”
就這樣,我和剛來學校的浩奇一起翹課去喝東西,
“蘭兒,我們去哪?”
“你說吧,”
“你說吧”
“L.O。V。E吧!”
“OK!”
…………。L.O。V。E……。
我和浩奇一起走進店,引來了一片呼聲。“無聊”我心不在焉的走著路,一不小心,腳下一滑,浩奇連忙攬住我,不經意間,四目相對,“天哪,好清澈的目光,我快要融化了!”我心中感嘆到!
“謝謝!”我紅著臉對浩奇說,
“喝點什么?”浩奇很紳士的拉開椅子,問。
“這應該是我問吧!”
“呵呵,也對!”
“那你喝什么?”
“櫻之淚吧!”
“Waiter,兩杯‘櫻之淚’”
“是,小姐。”
“你常來這?”
“這是我的店啦!”(夜兒;沉不住氣的小丫頭,就你家有錢!蘭兒;早說晚說都一樣。再說了,劇情實際你安排的!)
“小姐,”服務員端上了‘櫻之淚’
浩奇優雅的端起杯子,抿了一口,皺了皺眉。
“怎么了?”我著急的問。
“沒什么,就是味道不純,”浩奇輕輕的說。
“你等等,我馬上就來!”我走向了調酒臺。
“她去干嘛?”浩奇奇怪極了!
幾分鐘后……。
“久等了,嘗嘗吧!這是我親手調的!”我把一杯‘櫻之淚’放在了浩奇的面前。
“果然,味道好極了!難不成,你就是那個發明‘櫻之淚’的白蘭兒?”
“O(∩_∩)O~,你說哪?”我調皮的一笑!
“不過,就我所知,白蘭兒從不為外人調‘櫻之淚’的。你怎么……?”
“我也不知道為什么?當聽到你說味道不純時,我就很想為你調一杯,讓你嘗嘗最純正的‘櫻之淚’”
“O(∩_∩)O哈哈~,我知道了,你一定是愛上我啦!”浩奇很自戀的說。
“哪有,你這個不折不扣的自戀狂!”我沖他吼。
……………次日………。
我走進教室,突然發現就每一個人手中捧著一大束玫瑰,我也沒多想,就坐在了座位上。可是……。。所有人把花放在我桌子上,然后,每人都說“藍浩奇送給他最愛的人玫瑰花!”“這個死人,在搞什么?”我很生氣的想,不過,心中甜甜的!。
“蘭兒,做我女朋友吧!”浩奇很誠懇的對我說,
“浩奇,對不起,我不想談這些,”我很抱歉的說
“為什么?”浩奇著急的問
“因為我在找一樣東西!”我很心痛的說。
“是它嗎?”浩奇取出一個盒子,放在我手上。
我好奇的打開它,耀眼的光芒是我睜不開眼。幾十秒后,我定睛一看,天哪!那居然是……。。只屬于我的白色秋水晶耳鉆,欣喜的淚水不由得流了出來,我不顧一切的抱住浩奇。
“現在,可以答應我嗎?”浩奇問。
我放開浩奇,擦了擦臉上的淚。小心翼翼的把浩奇左耳的耳鉆取了下來,戴上秋水晶。
“你答應我了!你真的答應我了!”浩奇抱起我,開心的旋轉,“我會對得起這枚耳鉆的!”
…………兩個月,風緣(一個竹林)………
“奇,你怎么知道這顆水晶是我的?”我倚在奇的肩上問。
“還記得我們第一次在L.O.V.E.
嗎?”
“sure”
“我問你是不是‘櫻之淚’的發明者,你回答是。我就知道了!”
“那你知道,秋水晶的含義嗎?”
“秋水晶,世上僅存有兩顆,可幸運的是,這兩顆卻在我的公主手上。據說,秋水晶代表幸福,當擁有者,遇到了自己的真愛,就把藍色的送給對方,對嗎?”
“嗯,很對哦!”
“對了,奇,你準備考哪所學校?”
“劍橋”
“不是吧!你該不會忘了我明年就可以去劍橋做老師了,那樣,你就是我的學生!O(∩_∩)O哈哈~!"我開心的說。
“當然記得啊,所以我才去劍橋的!”
“不可以的,你去了準會纏著我,我怎么嫁人啊!”我故意說
“嫁我好了!”浩奇很開心的接了一句
“NO ,NO.我有一個學長,就在劍橋任教,人長的帥,對我又好,就嫁給他了!”我壞壞的說。
“白蘭兒!你聽過‘生米煮成熟飯’嗎?”浩奇問
篇5
表示讓步關系,可譯為"雖然"、"倒是"等。例如:
(1)美則美矣,抑臣亦有懼矣。(《國語。晉語九》)
(2)善則善矣,未可以戰也。(《國語。吳語》)
(3)巧則巧矣,未盡善也。(《傅子。附錄》)
“而”
(一)連詞
作為連詞,"而"通常不連接名詞或名詞性結構,而是連結形容詞、動詞、形容詞或動詞性結構、主謂結構、句子等,表示多種邏輯關系。主要有:
1.表示順承接續關系:
有時是表示兩種行為或性質的聯系,可譯為"就"、"來"等,也可不譯。例如:
東面而視,不見水端。(《莊子。秋水》)
度義而后動,是而不見可悔故也。(《答司馬諫議書》)
飄飄乎如遺世而獨立,羽化而登仙。(《前赤壁賦》)
坐客乃西顧而嘆。(《馬伶傳》)
有時用在偏正結構里,連結狀語和中心語,可酌情譯為"來"、"……著"等,也可不譯。例如:
(1)順流而東行,至于北海。(《莊子。秋水》)
(2)長驅到齊,晨而求見。(《馮諼客孟嘗君》)
(3)孟嘗君怪其疾也,衣冠而見之。(《馮諼客孟嘗君》)
(4)于是飲酒樂甚,扣舷而歌之。(《前赤壁賦》)
有時表示時間上的承續性,可譯為"以后"、"然后".例如:
公入而賦……姜出而賦……(《段于鄢》
我則或一日而返焉,或二三日而返焉,或五六日而返焉,故彼岸終不可達也。(《論毅力》)
李廣上馬與十余騎奔射殺胡白馬將,而復還至其騎中。(《李將軍列傳》)
有時還可表示遞進關系,可譯為"并且"、"而且".例如:
羌嘗反,吾誘而降,降者八百余人,吾詐而同日殺之。(《李將軍列傳》)
2.表示逆向轉折關系,可譯為"卻"、"但是"、"然而"、"反而"、"反倒"等:
遠人不服而不能來也,邦分崩離析而不能守也,而謀動干戈于邦內。(《季氏將伐顓臾》)
吾恐季氏之憂不在顓臾,而在蕭墻之內也。(《季氏將伐顓臾》)
萬川歸之,不知何時止而不盈;尾閭泄之,不知何時已而不虛。(《莊子。秋水》)
掘井九仞,而不及泉,猶為棄井也。(《論毅力》)
嗚呼!而謂遠之賢而為這耶?(《張中丞傳后敘》)
若甚憐焉,而卒以禍。(《種樹郭橐駝傳》)
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前赤壁賦》)
逝者如斯,而未嘗往也;盈虛者如彼,而卒莫消長也。(《前赤壁賦》)
雖一毫而莫取。(《前赤壁賦》)
(二)代詞
指代第二人稱,用作主語或定語,譯為"你"或"你們".例如:
夫差!而忘越王之殺而父乎!(《左傳。定公十年》)
早繅而緒,早織而縷;字而幼孩,遂而雞豚。(《種樹郭橐駝傳》)
“于(於)”
介詞
主要用法有以下幾種:
1.介紹動作行為涉及的對象、事物、內容等,可譯為"對"、"向"、"到"等,有時也可不譯。例如:
(1)冉有、季路見于孔子曰:"季氏將有事于顓臾。"(《季氏將伐顓臾》)
(2)問于愈者多矣,念生之言不志乎利,聊相為言之。(《答李翊書》)
(3)潁考叔為潁谷封人,聞之,有獻于公。(《段于鄢》)
(4)文倦于是,憒于憂,而性懦愚,沉于國家之事,開罪于先生。(《馮諼客孟嘗君》)
2.介紹動作行為發生的處所、地點、時間等。可譯為"在"、"從"、"至"、"到"等。例如:
虎兕出于柙,龜玉毀于櫝中,是誰之過與?(《季氏將伐顓臾》)
河內兇,則移其民於河東,移其粟於河內。(《寡人之於國也》)――于:可譯為"到"、"至".
昔繆公求士,西取由余于戎,東得百里奚于宛,迎蹇叔于宋,來丕豹、公孫支于晉。(《諫逐客書》)
莊宗受而藏之于廟。(《五代史伶官傳序》)
初,鄭武公娶于申,曰武姜。(《段于鄢》)
(6)誰習會計,能為文收責于薛乎?(《馮諼客孟嘗君》)
(7)月出于東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間。(《前赤壁賦》)
(8)列興化于東肆,華林于西肆。(《馬伶傳》)
(9)知不可乎驟得,托遺響于悲風。(《前赤壁賦》)
3.置于形容詞或某一結構之后,引出對比的對象,表示二者間的比較,可譯為"比……"、"與……比起來"等。例如:
王如知此,則無望民之多于鄰國也。(《寡人之於國也》
是何異于刺人而殺之,曰:"非我也,兵也。"(《寡人之於國也》)
州司臨門,急于星火。(《陳情表》)
(許遠)與(張)巡同年生,月日后于巡,呼巡為兄。(《張中丞傳后敘》)
蘄勝于人而取于人,則固勝于人而取于人矣。(《答李翊書》)――勝于人:超過他人。
禍莫大于殺已降,此乃將軍所以不得侯者也。(《李將軍列傳》)
4.用于被動句中的動詞或結構之后,引入動作行為的主動者,表示被動意義。例如:
(1)吾非至于子之門則殆矣,吾長見笑于大方之家。(《莊子。秋水》)
(2)井蛙不可以語于海者,拘于虛也;夏蟲不可語于冰者,篤于時也;曲士不可以語于道者,束于教也。(《莊子。秋水》)
(3)山川相繆,郁乎蒼蒼,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前赤壁賦》)
(4)蘄勝于人而取于人,則固勝于人而取于人矣。(《答李翊書》)――取于人:被他人學習效仿。
“以”
(一)介詞
作為介詞,"以"的用法較多且意義復雜,但基本內容是表示動作行為的依據或憑借,其余用法大多可視為這一其本用法的引申和變化。分別說明如下:
表示憑借
基本用法和意義是表示動作行為以某人、某物為依據或憑借,可譯為"用"、"拿"等。
例如:
(1)臣具以表聞,辭不就職。(《陳情表》)
(2)世言晉王之將終也,以三矢賜莊宗。(《五代史伶官傳序》)
(3)以分宜教分宜,安得不工哉!(《馬伶傳》)
有的表示以某事或某種技能為依據或憑借,意義有所虛化,除可譯為"用""拿"外,還可譯為"憑借"、"依照"、"根據"等。例如:
(1)王好戰,請以戰喻。(《寡人之於國也》)
(2)以五十步笑百步,則何如?(《寡人之於國也》)
(3)皆以用戰為名。(《李將軍列傳》)
(4)彼以堅苦忍耐之力,冒其逆而突過之。(《論毅力》)
(5)梨園以技鳴者,無慮數十輩。(《馬伶傳》)
有的表示憑借某種身份、資格或地位從事某事,意義更為抽象。例如:
猥以微賤,當侍東宮。(《陳情表》)
而廣以良家子從軍擊胡。(《李將軍列傳》)
其后四歲,廣以衛尉為將軍,出雁門擊匈奴。(《李將軍列傳》)
表示原因
原因是導致某種結果的邏輯根據,因此此種用法可視為表示憑借用法向更為抽象的事理邏輯方面的延伸和發展,可譯為"因"、"因為"、"由于"等,有時也可直接翻譯為"憑著"、"憑借".例如:
(1)左右以君賤之也,食以草具。(《馮諼客孟嘗君》)
(2)臣以險釁,夙遭閔兇。(《陳情表》)
(3)臣以供養無主,辭不赴命。(《陳情表》)
(4)但以劉日薄西山,氣息奄奄。(《陳情表》)
(5)其觀于人也,笑之則以為喜,譽之則以為憂,以其猶有人之說者存也。(《答李翊書》)
(6)翰以文章自名,為此傳頗詳密。(《張中丞傳后敘》)
表示帶領、帶領
可以帶領、帶領的其實也一定是可以依賴、可為憑借的,因此也與表示憑借的用法有一定的關系,有時甚至也可直接翻譯為"憑"、"靠".例如:
(1)以爾車來,以我賄遷。(《詩經。氓》)
(2)以千百就盡之卒,戰百萬日滋之師。(《張中丞傳后敘》)
表示時間
"以"的此種用法相當于"在"、"于",有時可據需要譯為"按照".例如:
以元朔五年為輕車將軍。(《李將軍列傳》)
斧斤以時入山林,林木不可勝用也。(《寡人之於國也》)
表示關涉或處置對象
"以"的此種用法相當于"把"、"讓"等。例如:
矯命以責賜諸民,因燒其卷。(《馮諼客孟嘗君》)
寡人不敢以先王之臣為臣。(《馮諼客孟嘗君》)
于是梁王虛上位,以故相為上將軍。(《馮諼客孟嘗君》)
必以其言為信。(《張中丞傳后敘》)
(二)副詞
作為副詞,"以"主要表示某種情態或語氣。例如:
(1)君家所寡有者,以義耳。(《馮諼客孟嘗君》)――以:只有,也就是。
(三)連詞
作為連詞,"以"的語法功能與"而"類似,只不過通常只用于表示順承接續的種種關系,可譯為"就"、"來"、"而"、"然后"、"而且"等,也可不譯出。例如:
(1)命子封帥車二百乘以伐京。(《段于鄢》)
(2)今皆解鞍以示不走。(《李將軍列傳》)
(3)且碩茂,蚤食以蕃。(《種樹郭橐駝傳》)――蚤食以蕃:果實結得早而且結得多。
(4)挾飛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長終。(《前赤壁賦》)
(5)駕一葉之扁舟,舉匏尊以相屬。(《前赤壁賦》)
(6)馬伶復為嚴嵩相國以出。(《馬伶傳》)
篇6
關鍵詞: 考研英語 英譯漢 詞匯特點 翻譯技巧
考研英語英譯漢試題翻譯的難度之一在于詞匯的準確定義,但如果考生能夠了解英語詞匯的特點,研究其規律,就能夠找到突破口,從而提高翻譯水平,得到理想的分數。
一、英語詞匯的常見特點
1.英語詞匯一詞多義現象
詞匯是英語翻譯的基礎,考研翻譯題一般會考查一詞多義,因此,考生不僅要知道被考單詞的某個意思,而且要知道它的多個意思。以evolution為例,它不僅僅是“進化論”一個意思:the evolution of the seasons(季節的轉換),the evolution of a complicated plot(復雜情節的逐漸展開),social evolution(人類社會的發展),the evolution of a butterfly from a caterpillar(由毛毛蟲變為蝴蝶的發育),The space program is the evolution of years of research.(太空計劃是多年研究的成果),等等。
2.英語詞匯多抽象表達
英語句子詞匯的表達比較抽象,而漢語則比較具體。對于詞匯的抽象表達,考生要吃透原文的意思,學會用具體的中文表達,就具有一定的挑戰性。例如:ardent loyalty(赤膽忠心),perfect harmony(水融),with great eagerness(如饑似渴),await with great anxiety(望穿秋水),feed on fancies(畫餅充饑)等。
二、詞匯翻譯中的詞性轉換
從英語詞匯的特點可以斷定,在將英語譯成漢語時必須采用靈活的策略。考研英譯漢中比較常用的翻譯技巧之一就是詞性轉換。所謂詞性轉換是指翻譯過程中為了使譯文符合漢語的表述方式、方法和習慣而對原句中的詞性進行轉換。由于英漢兩種語言的表達習慣不同,在翻譯時有時需要進行詞性轉換。詞性可根據詞語在上下文中所起的作用進行轉換,也可根據漢語表達習慣的要求進行轉換,在實際操作中需變通處理、靈活掌握。下面提供詞性轉換的部分實例,以加強考生對詞性轉換的理解和應用。例如:
1.將名詞轉換為動詞、形容詞:Robots have found application for the exploration of the outer space.(機器人已經被用于探索外空間);He is a stranger to the operation of the helicopter.(他對直升機的操作很陌生)。
2.將形容詞轉換為動詞、副詞:We need clean air,but unfortunately,air pollution is generally present,especially in cities.(我們需要清新的空氣,但遺憾的是,空氣污染普遍存在,在城市中尤其如此);The pictures give a visual representation of the situation.(這些圖片直觀地展示了當時的情景)。
3.將動詞轉換為名詞:The university aims at the first rate of the world.(學校的目標是成為世界一流的大學)。
4.將副詞轉換為名詞:Internally the earth consists of two parts,a core and a mantle.(地球的內部由兩部分組成:地核和地幔)。
三、詞匯翻譯中的抽象與具體的轉換
根據英語多抽象表達和漢語多具體表達的特點,考生可以對英語中的抽象名詞進行加工,轉換成為中文里的具體名詞。例如:
1.Until such time as mankind has the sense to lower its population to the point where the planet can provide comfortable support for all,people will have to accept more“unnatural food”.(考研英語1991年47題)。本句中有三個抽象名詞:sense,point和support,和兩個抽象形容詞:comfortable和unnatural。根據考研大綱的解釋,這些詞匯都屬于抽象名詞,如果不進行具體化處理,譯文可能是這樣:除非人類有這樣的感覺,把人口減少到這樣的點,是地球能為大家提供舒適的支持,否則人們將不得不接受更多的“非自然的食物”。這種沒有經過加工的譯文使讀者和譯者都難理解。如果我們把抽象名詞具體化,譯文就會截然不同:除非人類終于意識到人口減少到這樣的程度――使地球能為所有人提供足夠的飲食,否則人們將不得不接受更多的“人造食品”。
2....that expanded the reach of science in innumerable directions(考研英語1994年72題)。如果將reach直譯為名詞“到達”,一是顯得抽象,二是與expand(擴大)搭配不好,所以要進行具體化和搭配處理,譯為:“能夠達到的范圍”。類似的翻譯還有:the superpower’s global reach(這個超級大國的勢力范圍),He has a wonderful reach of imagination.(他有驚人的想象力),等等。
四、關注產生新義的名詞
在考查名詞時,出題人常常給考生設置陷阱。如:名詞出現新義,考生之間的得分往往被這樣的單詞拉開。例如inquiry不能簡單地譯為“詢問”,而應譯為“研究”或“探索”。如99年考研74題中的historical inquiry譯為:“歷史研究”,2003年考研62題中的intellectual inquiry譯為:“知識探索”。另外,歷屆考研翻譯中還大量出現了這種具有新義的名詞:scientific establishment(科學機構),an intellectual discipline(知識學科),maintain its reign(維持其統治地位),等等。這種詞義的定位是英譯漢中難點中的難點,考生應引起高度重視。翻譯時要仔細琢磨,切忌望文生義、草率行事。
總之,在對不熟悉的名詞進行翻譯時,可以采用與動詞、形容詞的配合,與整個句子的配合及與整篇文章的配合,采用多種手段,以求達到準確無誤的翻譯效果。
參考文獻:
篇7
【關鍵詞】中西思維方式 漢英互譯
在部分學者看來,“翻譯是運用一種語言把另一種語言所表達的思維內容準確而完整地重新表達出來的語言活動。” 基于此,漢英互譯反映了中西兩種思維方式之間的轉換,而這種轉換則必須保證內容的準確和完整。就翻譯標準而言,研究者們普遍推崇嚴復所提出的“信”、“達”、“雅”。然而,經過長久的發展之后,廣大研究者逐步趨向“忠實”和“通順”的翻譯標準。無論是“信”、“達”、“雅”,還是“忠實”和“通順”,它們無不要求具體的漢英翻譯都要做到對原作風格的保持和完整傳遞,這也就包含了對思維方式的確切體現。無論如何,翻譯活動的參與者都應牢記,“語言是思維的主要工具,是思維的物質外殼,而思維是語言的思想和內容。”
一、中西思維方式所含具體內涵
鑒于中西方各自迥異的的地理環境、歷史演進、文化因素、政治氣候等諸多因素的影響,中西思維方式之間存在較大差異。“英語作為印歐語系(Indo-European family)中的一員而與漢藏語系(Sino-Tibetan family)中的漢語有不同的社會文化背景,歷史背景、日常生活和社會交往的方式是不同的,于是就構筑了迥異的哲學思想和思維模式”。對于中西思維方式的具體內涵而言,邵光學認為:“中國人的思維方式是感性、直覺的,因而是模糊的。”“相比之下,西方思維方式注重科學、理性和實證,因而從一開始就具有邏輯性。”概括起來,中國人的思維方式呈現聚合型(convergence form)的特點,而西方人的思維模式則具有發散型(divergence form)的特點。
二、中西思維方式所存差異誘因
從本質上來看,中西思維方式之間存在著固有的差異,比如前者為聚合型,而后者則為發散型。具體而言,造成中西思維方式差異的誘因主要包括這幾個方面:文化背景、各種環境,以及語言使用習慣的不同。正是這些因素的影響,不同民族擁有了各自獨特的思維模式。然而,“從人類思維的整體看,思維方式具有時代特點、區域特點、社會特點和民族特點,四者縱橫交錯,構成網絡結構。”譬如,西方社會聞名于其工業發展,而其所反映出的思維方式為發散型。相反,中國基于傳統農業的發展在某些程度上體現了中國人聚合型的思維方式。
三、漢英互譯體現中西思維方式
可以肯定的是,語言是對思維方式的體現。既然中西思維方式之間存在差異,體現思維方式轉換的漢英互譯勢必存在一定的差異。對于漢英兩種語言在互譯時所存在的差異而言,連淑能主要從“綜合語與分析語、聚集與流散、形合與意合、繁復與簡短、物稱與人稱、被動與主動、靜態與動態、抽象與具體、間接與直接,替換與重復” 十個方面進行了對比研究。在此,筆者將主要從人稱與物稱,以及具體與抽象兩個方面來探究漢英互譯所體現出的中西思維方式之間的差異。從思維方式上來說,西方人往往青睞于“非人”的表達,而中國人則傾向于“人化”的表達。當此類特點體現在漢英互譯中時,它們之間的差異便主要存在于主語的應用上。譬如:
What has happened to you? 你出了什么事啦?
An idea suddenly struck me. 我突然想到了一個主意。
由此可以看出,英語原句中的主語“what”、“an idea”,以及“a strange peace”都是“非人”的表達。當被譯成漢語時,各句中的主語卻相應變為“人化”的“你”、“我”,以及“她”。因此,在漢英互譯的過程中,一定要重視人與物之間的恰當轉換,并要充分考慮存在于中西思維方式之間的差異。
雖然中西思維方式之間存有緊密聯系,然而中國人的思維模式一般較為形象和具體,而西方人的思維模式則比較抽象。當不同的思維方式被不同的語言所體現時,漢語往往表現出用具體形象表達抽象概念的語言特點,而英語則呈現出用抽象概念表達具體形象的特點。譬如:
三天打魚,兩天曬網 lack of perseverance
望穿秋水 await with great anxiety
添磚加瓦 make a little contribution
從上述例子可以看出,原語中包含諸多具體形象,例如“魚”、“網”、“水”、“磚”,以及“瓦”,而在相應的英語譯文中,這些具體化的形象都被抽象化了。可以說,這不僅是兩種語言之間的簡單轉換,而是兩種思維方式之間的轉換。
四、結語
漢英互譯不僅是兩種語言之間的轉換,同時也體現著中西兩種思維方式之間的差異。在具體的翻譯過程中,雖無完全對等,但譯者可以盡量做到對原文的“忠實”和譯文的“通順”。除了聚焦語言、文化等諸多方面對漢英互譯的影響之外,中西思維方式差異的根本性因素也必須被慎重考慮。當思維方式的差異體現在語言上時,漢英語言之間便存在著人稱與物稱以及具體與抽象方面的差異。基于此,在漢英翻譯的過程中就要恰當和熟練進行轉換。同時,廣大譯者應該提升自我素質,這樣才可以最大限度地保證譯文質量,確保翻譯活動的順利進行。
參考文獻:
篇8
【關鍵詞】:跨文化因素;商務英語翻譯;影響和措施
一、跨文化因素對商務英語的具體影響
隨著各國經濟聯系的加深,經濟貿易發展越來越快,商務英語在經濟交流和發展中的地位越來越重要。跨文化因素, 需要我們在商務英語的學習過程中了解跨文化交際的定義及模式, 了解交際中的不同社會文化背景, 了解交際中的不同文化含義和價值觀以及如何進行有效的交際等。具體說來應該包括: 了解跨文化交際中的不同禮節, 不同的謙虛方式, 人們保留的不同隱私; 了解不同文化對人們行為的不同影響及不同價值觀; 了解與節日相關的風俗習慣, 掌握西方文化中的禁忌語以及如何適應新的文化環境等諸多方面。
(一)文化信息錯位
文化普遍存在于任何一種語言中,商務英語也不例外,商業英語具有鮮明的跨文化交際性,商務英語翻譯就是進行兩種語言文化的交流活動,翻譯出的內容不僅僅是語言上的,更是不同文化間的傳遞。但文化因素受多方面的影響,諸如地域、思想和生活等,由于文化間的差異性過大,使得譯者很難在進行翻譯時兼顧各方面的文化因素。商務英語中較為固定的專業名詞頗多,其內容與文化的發展密切相關,譯者在進行翻譯的時候,如果不立足特定的語言文化環境,忽視語言文化因素,便會影響翻譯的效果,最后導致文化信息錯位,翻譯出來的作品主觀性較強,從而忽視了商務英語的經濟性。
(二)生活習慣差異
文化的差異是由生存的環境、地理位置的不同所引起的,我們的生活方式與西方國家有很大的不同,例如在稱呼上,西方國家通常會在稱呼前加上Mr.或者是Mrs.;而在中國,稱呼對方時,習慣性與職業名稱掛鉤,如:老師、先生之類的。生活習慣的不同,使得行為方式上也有所不同,例如在西方人過生日的時候,收到朋友的禮物會立即拆開,并表示喜愛,他們認為,這是一種對對方的尊重,且是表達感情最直接的方式;而中國人在收到禮物后,往往是等生日聚會過后,一個人的時候再獨自拆開。這兩種生活習慣上的不同直接使得譯者在翻譯要提高語言的準確性,找出語言文化的敏感度,在雙方文化上擇優翻譯,是商務英語的翻譯順利進行。
(三)思維認知差異
中國人在思想上較為含蓄,而西方人則比較直接。中國文化習慣強調集體的作用,而西方則更注重個人的表現,在語言文化的表達上存在種種差異,這種差異直接影響到思維認知,例如在首次見面時,西方人會擁抱,親吻臉頰,這在他們看來是一種禮貌,而中國人則認為這種行為太過隨意,普遍不能接受。因此,譯者在進行商務英語的翻譯時,要更為注重雙方的文化在思維認知上的差異。
二、跨文化因素對商務英語產生影響的應對措施
商務英語涉及的范圍較為廣泛,作為一種職業性英語,商業英語在語言表現上的特點是具有很強的專業性行業語言,商業英語較強的實用性是其最大的特點,由于對商業了解的需求越來越多,使得研究商業英語的學者和機構也越來越多。
(一)深入理解文化差異性
在經濟文化的交流中,商務英語的應用性較為廣泛,每年有大量的商品經過介紹,出現在全球經濟市場,但由于廣告的翻譯不到位,忽視文化的共通點,使得一些優質商品滯銷,所以譯者在進行翻譯時,深入理解文化差異性時切實可行的,在理解原著的文化基礎上,進行文化差異性的融合,最終翻譯出優秀的商務作品。
(二)掌握較高的商務文化專業知識
專業文化知識對譯者來說極其重要,舉例為證,中文詩句“秋水與長天一色,落霞與孤鶩起飛”。翻譯成英文則為“rosy clouds disappear with the wild ducks, the sky seemed as if being linked with the river far away。”在西方人的思想里,就是“雨后的天空,烏云消散,陽光又重新照耀著大地。陽光映照射下的彩霞與野鴨一起飛翔。大雨后的江水顯得異常的充盈,遠遠望去,江水似乎和天空連接在一起。”盡管在意思上大體一致,但語言更為復雜,缺少了意境。因此,掌握專業的商務文化知識,能使譯者翻譯出更接近源語的作品,減少文化的摩擦性。
(三)中西方文化的相結合
在進行商務英語的翻譯時,譯者要學會推陳出新,中西方文化的差異是不可避免的,但可以結合兩種文化的特性,或者說是共通性,進行融合,商務英語翻譯是一種實踐性的過程,在翻譯作品中,譯者不僅要體現出西方的文化底蘊,還要將本國的文化知識融入其中,面對文化的差異性,譯者要積極提高自身的翻譯競爭力,努力融合中西方文化的特性,大力發揚本國文化的優良傳統。例如“socialist economy?”,英語中的意思是“社會主義經濟”,翻譯為“漢語就是社會形態主義經濟”。兩者在本質上并沒有完全被改變,容易為讀者理解。因此,中西方文化的結合,在商務英語上的體現能夠體現翻譯者的水平和譯文的質量。
三、結束語:
文化因素對商務英語的影響極大,譯者在翻譯時,如果譯者只立足本國文化,對原著進行翻譯,會丟失原著的精髓,因此,要求譯者不僅要立足原著的文化背景,還要有過硬的翻譯技巧,對翻譯中出現的句式或者內容上的問題拿捏好把握度,翻譯出優秀的作品,使經濟更快更好地發展。
參考文獻:
[1]徐冬萍.跨文化因素對商務英語翻譯的影響及調整策略[J].海外英語,2011,07:214-215.
[2]吳思鋒.文化場域差異維度下商務英語翻譯的影響因素及對策[J].海外英語,2014,24:150-151+155.
篇9
意象是詩人在創作過程中運用語言來表現事物、行為、感情、思想、觀念、心理狀態以及感官或超感官的經驗。古典詩歌里有眾多的意象,如果想要深入地體會作品的意境,那就離不開對意象的準確理解和把握。然而,由于語言習慣、歷史背景、傳統風俗等方面的差異,從而產生了英漢詩歌翻譯中意象的差異。本文通過其差異的分析,以期借助于有效的理解與轉化手段,促使詩歌經翻譯后能在異種文化背景下保持完整的意象,從而保持詩歌的魅力和價值。
意象即意中之象,它是一種以詞語為載體的修辭藝術的基本符號,是詩人情感意念與世間客觀萬物的融合體,是詩歌的骨肉、情感的載體。著名美學家朱光潛曾說,每首詩都自成一種境界,無論作者或是讀者在心領神會一首好詩時,都必須有一幅畫境或一場戲景。很新鮮生動地展現于眼前,使他神為之鉤攝,若驚若喜。這里所說的“畫境”就是意象的體現。因此,意象是融入了主觀情感的客觀物象,或者是借助客觀物象表現出來的主觀情意。
詩歌是翻譯中一個難以攻克的堡壘。而詩歌的神韻、意境在很大程度上有機地融化在詩人寫詩時使用的意象之中,這是無法通過另一種語言來表達的。”詩歌意象翻譯靈魂在于把原作的藝術意境傳達出來,使讀者在讀譯文的時候能夠像讀原作時一樣得到啟發、感動和美的感受。然而,語言是不可能百分百的再現意象,譯者在用另一種語言重構意象的同時,必然也是意象失落的過程,譯者的任務就是要重構意象,在“失”與“得”中再次找到“意”與“象”的最佳契合點,使譯詩意象盡量與原詩意象契合。一是要生動地再現原作的形象,二要在語言上多加錘煉。這是因為形象思維的外在表現是形象語言,形象語言能夠誘發人的想象和聯想,使所描述的事物在人腦中產生形象。
在中西詩歌的欣賞與嘗試翻譯過程中,詩歌意象翻譯內容主要表現在四個方面:
情感意象翻譯。美是情趣意象化或意象情趣化時心中所感覺到的‘恰好’的。”其中的情趣是人的思想情感,受外界事物的感發而生成,要表達出來,往往借助于各種意象。
氣氛意象翻譯。氣氛指的是文學藝術作品通過形象描繪體現出來的境界和情調。詩歌中詩人以宇宙人生的具體為對象,賞玩它的色相、秩序、節奏、和諧,其翻譯借以窺見詩人最深心靈的反映,化實景而為虛境,創意象以為象征,使人類最高的心靈具體化、肉身化。
人的意象翻譯。詩歌中的很多人物都是普通人,但藝術賦予了她們永恒的生命力。因此,人的意象翻譯是詩歌翻譯藝術的根本。
物的意象翻譯。詩歌創作中,借物寓情,托物言志是作者最常有的表現手法。因此,物的意象是最常見的,也是最為常用的,東西方擇物不盡相同,但都為表達情感,物的意象在翻譯中扮演著重角色。
情感意象的翻譯,從理論上講,是詩人對客觀物象的描述,即“情”與“象”的同時再現,只有這樣,譯文讀者才能見“象”而感“情”,像原文讀者一樣獲得相同的美的感受。但對于同一個文化意象,中國譯者和英國譯者分別有不同的處理方式。中國傳統詩學翻譯講究意、象、言之間的辯證關系,意象只是表現情緒的手段。而英國意象派把注意力放在意象所引起的感覺上,用感覺和情緒把意象串起來,而不去探求事物之間的本質聯系,也不考察或闡發這種聯系的社會意義。從而導致意象成了意象派詩歌的終極目標。而這一點,恰恰英漢詩歌翻譯中的根本區別之所在。例如杜牧有首名詩《山行》“遠上寒山石徑斜,白云深處有人家。停車坐愛楓林晚,霜葉紅于二月花。”在該詩中詩人沒有像一般文人那樣悲秋傷時,詩歌最后一句的點睛之筆通過一片紅色展現出秋天山林熱烈蓬勃的景象,顯示出旺盛的生命力,喻示飽經風霜的人生晚年更燦爛。體現了豪爽向上的精神,有股英爽俊拔之氣溢于筆端。但R.KotewellaN.Smith將“霜葉”譯成了“frozenleaves”,即凍結的樹葉,給人以寒冷的感覺,詩歌的美感死好沒有體現? “redder than the flowers of early spring”比二月花更紅?根式破壞了全詩的意境,因此原詩的寓意也不復存在。
詩歌翻譯中,氣氛意象的翻譯差異主要體現在不同民族的文化詞的運用上。例如,在我國古典詩歌中,賦予了“南浦”某種離別的情境,而“風”、“月”“燕”、“笛”、“秋水”、“嬋娟”、“梅”、“菊”等字詞,它們也都被賦予了獨特的文化內涵。而其獨特的聯想和情趣是西方人難以理解的。例如詩句“煙花三月下揚州”之所以為千古佳句,在于詩人于“煙花三月”春光最美之時前往最繁華之地――揚州,其時其境,二者缺一便不能在讀者心中喚起如此艷麗的聯想。而英國詩人Ezra Pound的譯句把“煙花”理解為“冒煙的花”,與詩人李白所要渲染的暮春濃艷景色的氣氛意象明顯產生差異。
客觀物象是意象中的基本的要素,選擇什么樣的物象入詩,主體對物象取什么樣的心態,或物象引發主體什么樣的情感,可以因其異同透視詩人特有的文化心態與審美傾向,辨識意象藝術所蘊含的民族性與時代性特征。因此,詩歌中詩人的意象與自然意象的凝合,是古今詩歌意象最為突出的共性特征。詩人的意象通常反映出不同文化的心里結構、價值觀念、宗教習俗以及歷史和地域的特征。有的意象被詩人反復使用,成為詩人個性色彩的象征,如屈原詩中的芳草美人,象征詩人的高尚品格;李白詩中的大鵬、黃河是詩人雄放不羈、偉大理想的象征。那么從一點看,詩人的意象通常都深刻烙印著傳統的文化心理情結。然而,由于語言、文化、歷史、審美等諸多差異原因,英漢在詩歌翻譯中對詩人的意象的翻譯也存在一定的差異。如李白的《哭宣城善釀紀史》:“紀史黃泉里,還應釀老春。夜臺無李白,沽酒與何人?”在詩中,詩人李白用了“黃泉”,“老春”,“夜臺”等帶有民族歷史色彩的意象來突出對老人的深深悼念之情。但ArthurCooper在譯文中將紀臾說成“釀酒的人”,未突出老人紀史,而且把“黃泉”譯成“黃色的泉水”,是對中國文化的不了解;“老春”是一酒名,卻被譯作“老年的春天”,從而直接到知道了對詩人意象的曲解。
詩歌中所選用的意象只是詩人心靈的物態化,是詩人表達自己感覺或情緒的“客觀對應物”。而中國古典詩歌素有“詩言志”之說,即詩人通過對外象即客觀事物的描寫以表達詩人的思想感情。表面寫景,實則寫人。詩歌的內涵更加豐富,也更具藝術感染力。比如“梅”、“蘭”、“竹”、“菊”,人們稱做“四君子”,分別象征著清傲、高雅、謙虛和超然物外等特定含義。當詩人將它寫入作品,融入自己的人格情調,它就成為象征的意象。而英國詩人在翻譯時卻盡量避免使用具有象征意義的意象,因為他們認為任何物的意象的過度使用,都會銹跡斑斑,帶上抽象的意義。他們重視實際情感的直接處理,而非象征表達,從而導致了英漢詩歌翻譯中物的意象翻譯差異。
處理好詩歌中文化意象的翻譯對譯好一首詩起著相當重要的作用。面臨不同文化背景下詩歌翻譯意象差異,譯者應該在充分理解詩歌意象所蘊涵的豐富的歷史文化信息基礎上,盡力把握好古詩詞中情感、氣氛、人及物具體意象的處理與整體意境再現之間的關系,使譯文讀者獲得與原文讀者一樣的交際效果。
篇10
中國文化博大精深,為什么學生對歷史先賢的智慧結晶抱有如此深厚的偏見呢?歸根結底在于缺乏生活基礎,和一定的社會環境。時間的隔膜和考試的壓力,使得學生對古文完全失去興趣,硬著頭皮強行背誦,積累枯燥的實詞虛詞,與新課標下語文學習的理想背道而馳。
作為一位剛剛踏足教師行列的新手,我僅從略少的教學實踐中淺談一些自己的文言文教學心得,以期師生共同探討,力求達到知識與興趣的完美統一。
一、穿越時空,以情入文
傳統文言文教學中都采用先“詞句串講”,后“內容分析”的教學模式,尤其是在詞句串講時,“字字落實,句句清楚”被許多教師奉為至寶。但事實上,這種看似切實、有效的“串講加分析”的模式在實際教學中卻被異化成了令學生頭痛的緊箍咒。老師激情四射,學生昏昏欲睡,教學陷入一種令人尷尬的境地。
為使學生參與文言教學,我化用時空穿越方式帶著他們一起感受人物的悲歡離合。例如在《孔雀東南飛》一文中,以興趣入手,我這樣導入:同學們,昨天我們追隨屈原的腳步聆聽了汨羅江畔痛苦的,今天我們繼續沿著歷史的腳步往前跨越,來到500年后的漢朝,看看它又會給我們帶來怎樣驚心動魄的故事呢?
接著由兩位穿著漢服的同學上場(一位扮演焦仲卿,一位扮演劉蘭芝),表演深情依別之景,臺詞均由原文轉譯而來,并融入現代版本,這使得大家興趣盎然,觀賞之后再回到原文,由各小組點評,加工,并繼續完成下文的翻譯工作。最后設身處地,感受人物內心的情感,至于要求理解的字詞句,則由群眾演員完成,每人都要找出你感興趣的內容,有獎征答。
二、情寓讀中,抑揚頓挫
文言文中駢句居多,駢散結合,長短句交錯,平仄錯落有致。強烈的節奏感和富于樂感的音韻構筑了文言文獨特的語言環境。許多文章讀起來,都給人一種瑯瑯上口,如同行云流水的感覺。
學生在理解文章內容之后,加強誦讀是文言教學中的重要環節,例如在學習《滕王閣序》時,我先讓學生通過早讀課的預習誦讀,從整體上了解文章駢散結合,長短句交錯,平仄錯落有致的特點和強烈的節奏感以及富于樂感的音韻。在課堂上,我又通過自己范讀和學生個別朗讀、集體朗讀的方式,讓學生來體味作者的思想感情和文章的主旨。
除此之外,需有情感體驗才能真正融入文章內涵,而我們鄱陽就能將千古名句“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恰如其分地表現出來,學校后門就有孤鶩,雖沒有浩瀚的江水,但有柔情的小河依偎。這最能激發學生親身體驗文中美景,由此發揮想象引導學生練習寫景散文。最后通過抑揚頓挫的語言朗誦出來,實實在在地感受語言文字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