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水教案設計

時間:2022-03-24 04:53:00

導語:秋水教案設計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秋水教案設計

教學目的:

1、簡單了解在《秋水》中所體現的莊子的思想及本文寓意。

2、積累文中的重點詞語和特殊句式。

教學重點:

1、重點理解“涇流、涘、望洋向若、少、輕、殆、大方之家”等詞語。

2、了解“非……則……”和“見……于……”兩種固定句式。

教學難點:

1、借助語境推斷文言詞語的意義。

2、理解河伯對海神若的那番感嘆。

教學步驟

一、導語:

同學們,我們在小學階段就學過唐朝詩人王之渙的一首千古絕句《登鸛雀樓》。(老師和學生一起背誦)“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這首詩的后兩句十分富有哲理:想要窮盡目力遙望千里,還須再登上一層高樓。這首詩給我們的啟示是:山外有山,天外有天,站得高才能看得遠。而現實生活也的確如此,人的認識是有限的。如果做井底之蛙,沾沾自喜,驕傲自滿,只會貽笑大方。這個道理,在先秦諸子散文中就有所闡述,下面我們就學習選自《莊子》的《秋水》。(板書課題)

二、作者介紹:

莊子:名周,戰國時期宋國蒙人,大約與孟子同時而稍后,是道家學派的重要代表人物,我們知道道家學派還有一位重要人物,那就是道家學派的創始人---老子,老子和莊子被后世人合稱為“老莊”。老子的思想是主張絕圣棄智,忘情寡欲,無為而治,莊子是在老子的基礎之上,繼承并進一步發揚了老子的思想,主張無為而治,道法自然,即一切順應自然,用莊子的話來說就是“安時而處順”,知其無可奈何而安之若命”。這就是莊子最基本的哲學思想。

莊子的哲學思想主要體現在他和他的弟子門人合著的《莊子》一書中,我們知道,先秦時期的一些著作,經常是文、史、哲不分家,因此,《莊子》這本書不僅是一部哲學著作,還是一部優秀的文學著作,具有很高的文學價值。

莊子散文的藝術特色主要表現在這么幾個方面:(板書)

第一,想象奇幻,

第二,構思巧妙,

第三,善用寓言故事和比喻,

第四,文筆恣肆,具有浪漫主義風格。魯迅曾評價莊子的散文說:“其文辟闔,儀態萬方,晚周諸子之作,莫能先也。

《莊子》一書共33篇,其中內篇7,外篇15,雜篇11,《秋水》選自外篇,好,下面我們就來研讀文章,。

三、教師范讀(帶感情)、正音:

涇jìngsì渚zhǔ殆dài

四.學生齊讀,初步感知(教師利用這段時間在黑板上寫文言知識點)

(文章特別短小,只有5句話,文字比較淺顯,所以下面就請大家---

五.參照注釋,疏通文章的大意。(3-5分鐘)

六.文章講解

1.先看第一句:

秋水,何意?時,什么用法,名→動(板書)

百川,是一百條河流嗎?河,是指黃河,古今異義詞(板書)

2.再看第二句:

涇,通假字(板書)辯,通假字(板書)

3.前兩句分析:

前兩句給我們描寫了怎樣一種景象?

秋天的雨水按季節一到了,“百川灌河”(板書)河水泛濫,氣勢如何?非常壯觀,“涇流之大……不辯牛馬”,是說暢通無阻的水流是這么大,以至于河兩岸和沙洲之間,都分不請是牛是馬了,“不辯牛馬”(板書),這是進一步說明黃河的壯闊。

4.第三句。

于是焉,如何譯?在這個時候以………為,就是以為之意美,美景,形→名(板書)

盡在己,全要自己這里

問:這時候河伯為什么會“欣然自喜”?

明確:他是黃河之神,看到黃河這么壯闊,(板書“欣然自喜”)就感到自己很了不起,這是它的功勞,當然就洋洋得意起來,這反映了他的什么心理?---驕傲自滿。

5.第四句:

順流而東行:東,向東走,名→狀語(板書)至于:到了的意思,古今異義(板書)

東面而視:面,面對,面向,名→動(板書)

問:河伯到了大海里之后,所看到的大海是怎樣一種景象呢?

“不見水端”(板書)這說明了大海的什么特點?----廣闊。

6.第五句:

旋:掉轉

面目:臉,古今異義(板書)

成語“望洋興嘆”的由來

聞道百:聽說了很多道理。定語后置(板書)莫己若:賓語前置(板書)

我之謂也:賓語前置(板書)

少:小看,形→動,意動(板書)

非………則……:如果不是………就……

見………于……:被………所……固定句式(板書)

成語“貽笑大方”的由來

大方,指明白到理的人,古今異義(板書)

問:河伯到了大海里,看到了大海的廣闊后,是怎樣的神態呢?

---始旋其面目,“望洋興嘆”(板書)

問:為什么要嘆息呢?

------這個時候它才認識到自身的渺小了,不禁為自己的驕傲自滿而感到慚愧,對自己進行了深刻的自我批評(板書):批評自己的狂妄無知,驕傲自滿。

七.課堂討論:這則寓言故事包含哪些道理?

啟發學生敞開思路,大膽發表看法。下述觀點都符合文意:

①人貴自知之明;

②謙受益,滿招損;

③自大由于無知;

④知恥近手勇;

⑤克服主觀主義,防止片面性;

⑥有比較才能有鑒別。

八.寫作特色;

1.巧設比喻:要說明的是人不能驕傲自滿的道理,用河神見海神的寓言故事來比喻,非常生動,化抽象為形象;

2.對比手法:通篇都用了對比的手法,如把黃河的壯闊和大海的廣闊進行對比,前者是“百川灌河”“不辯牛馬”,后者是“不見水端”“難窮也”;還有把河伯前后態度的變化進行對比,先前是“欣然自喜”,后來是“望洋向若而嘆”。

好,我們來看看這篇文章是不是也體現了莊子散子的總體藝術特色呢?

九.小結:這篇文章以河神見海神的寓言故事為喻,說明一個的見識有限,只有經過比較,才會發現自己的不足,如果驕傲自滿,就會貽笑大方。講地就是這樣一個道理,全文用了比喻和對比的手法。通過這篇文章的學習,也使我們初步了解了莊子散文的一些藝術特色,感到先秦諸子散文的博大和精深。

備用材料:

為了使同學們對莊子的散文有更多的了解,現在我們看看莊子的《秋水》的第二段,請大家打開課本配套用書《精品閱讀》頁。

【原文】

秋水時至(1),百川灌河(2);涇流之大(3),兩涘渚崖之間不辯牛馬(4)。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5),以天下之美為盡在己(6)。順流而東行,至于北海,東面而視,不見水端。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7),望洋向若而嘆曰(8):“野語有之曰(9),‘聞道百(10),以為莫己若’者(11),我之謂也。且夫我嘗聞少仲尼之聞而輕伯夷之義者(12),始吾弗信;今我睹子之難窮也,吾非至于子之門則殆矣,吾長見笑于大方之家(13)。”

北海若曰:“井鼃不可以語于海者(14),拘于虛也(15);夏蟲不可以語于冰者,篤于時也(16);曲士不可以語于道者(17),束于教也。今爾出于崖涘,觀于大海,乃知爾丑(18),爾將可與語大理矣。天下之水,莫大于海,萬川歸之,不知何時止而不盈(19);尾閭泄之(20),不知何時已而不虛;春秋不變,水旱不知。此其過江河之流,不可為量數(21)。而吾未嘗以此自多者(22),自以比形于天地而受氣于陰陽(23),吾在于天地之間,猶小石小木之在大山也。方存乎見少,又奚以自多!計四海之在天地之間也,不似礨空之在大澤乎(24)?計中國之在海內(25),不似稊米之在大倉乎(26)?號物之數謂之萬(27),人處一焉;人卒九州(28),谷食之所生,舟車之所通,人處一焉(29);此其比萬物也,不似豪末之在于馬體乎(30)?五帝之所連(31),三王之所爭,仁人之所憂,任士之所勞(32),盡此矣!伯夷辭之以為名(33),仲尼語之以為博,此其自多也;不似爾向之自多于水乎(34)?”

【譯文】

秋天里山洪按照時令洶涌而至,眾多大川的水流匯入黃河,河面寬闊波濤洶涌,兩岸和水中沙洲之間連牛馬都不能分辨。于是河神欣然自喜,認為天下一切美好的東西全都聚集在自己這里。河神順著水流向東而去,來到北海邊,面朝東邊一望,看不見大海的盡頭。于是河神方才改變先前洋洋自得的面孔,面對著海神仰首慨嘆道:“俗語有這樣的說法,‘聽到了上百條道理,便認為天下再沒有誰能比得上自己’的,說的就是我這樣的人了。而且我還曾聽說過孔丘懂得的東西太少、伯夷的高義不值得看重的話語,開始我不敢相信;如今我親眼看到了你是這樣的浩淼博大、無邊無際,我要不是因為來到你的門前,真可就危險了,我必定會永遠受到修養極高的人的恥笑。”

海神說:“井里的青蛙,不可能跟它們談論大海,是因為受到生活空間的限制;夏天的蟲子,不可能跟它們談論冰凍,是因為受到生活時間的限制;鄉曲之土,不可能跟他們談論大道,是因為教養的束縛。如今你從河岸邊出來,看到了大海,方才知道自己的鄙陋,你將可以參與談論大道了。天下的水面,沒有什么比海更大的,千萬條河川流歸大海,不知道什么時候才會停歇而大海卻從不會滿溢;海底的尾閭泄漏海水,不知道什么時候才會停止而海水卻從不曾減少;無論春天還是秋天不見有變化,無論水澇還是干旱不會有知覺。這說明大海遠遠超過了江河的水流,不能夠用數量來計算。可是我從不曾因此而自滿,自認為從天地那里承受到形體并且從陰和陽那里稟承到元氣,我存在于天地之間,就好像一小塊石子、一小塊木屑存在于大山之中。我正以為自身的存在實在渺小,又哪里會自以為滿足而自負呢?想一想,四海存在于天地之間,不就像小小的石間孔隙存在于大澤之中嗎?再想一想,中原大地存在于四海之內,不就像細碎和米粒存在于大糧倉里嗎?號稱事物的數字叫做萬,人類只是萬物中的一種;人們聚集于九州,糧食在這里生長,舟車在這里通行,而每個人只是眾多人群中的一員;一個人他比起萬物,不就像是毫毛之末存在于整個馬體嗎?五帝所續連的,三王所爭奪的,仁人所憂患的,賢才所操勞的,全在于這毫末般的天下呢!伯夷辭讓它而博取名聲,孔丘談論它而顯示淵博,這大概就是他們的自滿與自傲;不就像你先前在河水暴漲時的洋洋自得嗎?”

板書設計

黃河大海

百川灌河不辯牛馬不見水端

↓↓↓↓

態度變化欣然自喜望洋興嘆

自我批評

人貴有自知之明知恥近于勇

謙受益,滿招損克服主觀主義,防止片面性

自大由于無知有比較才有鑒別

通假字:涇、辯

古今異義:河、至于、面目、大方

詞類活用:時、美、東、面、少、輕

特殊句式:聞道百、莫己若、我之謂、

非………則……

見………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