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達思念之情的詩句范文
時間:2023-03-15 13:50:34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表達思念之情的詩句,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1、簡單了解詩意的基礎上,爭取課上90%的學生能熟練背誦《子衿》一詩。
2、品讀詩詞,體驗、感受思念這種情感。
3、嘗試將自己的思念之情化為詩歌,學會用詩歌釋放情感的方法。
教學過程:
一、復習導入。
1、指名背誦《采葛》。
2、全班齊誦《采葛》。
3、談話導入:《采葛》這首詩表達了對一個人深深的思念,今天我們再來學習一首表達思念之情的詩歌《子衿》。
二、學習《子衿》。
1、師板書《子衿》這首詩。
子衿(國風·鄭風)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縱我不往,子寧不嗣音?
青青子佩,悠悠我思。縱我不往,子寧不來?
挑兮達兮,在城闕兮。一日不見,如三月兮。
2、自由朗讀詩句,整體感知。
3、指名朗讀詩句,正音?
4、抓重點詞引導學生理解詩句。
①子:男子的美稱? 衿:即襟,衣領。
②嗣,音Yí:傳音訊。
③佩:這里指系佩玉的綬帶。
④挑達táo tà:形容走來走去的情狀。
⑤城闕:城門兩邊的觀樓。
譯文
青青的是你的衣領,悠悠的是我的心境。縱然我不曾去會你,難道你就此斷音信?
青青的是你的佩帶,悠悠的是我的情懷。縱然我不曾去會你,難道你不能主動來?
來來往往張眼望啊,在這高高城樓上啊。一天不見你的面呵,好像已有三月長啊!
賞析
想念你的青衫,想念你的佩玉,我如此的思念你,不知你有沒有思念我?在城門樓上天天盼望,盼你回來,告別的時間如此漫長。
5、想象一下,這首詩描繪了一幅怎樣的畫面?(女子在城闕思念、盼望情人)
6、各種形式吟誦詩歌《子衿》,如指名讀、小組比賽讀、小組合作讀、齊讀。
7、比賽看誰背得快,背得好。
8、觀看視頻《吟誦子衿》。
9、全班齊誦。
三、拓展延伸。
1、談話:思念是我們在生命中都經(jīng)常體驗到的一種情感,誰還可以舉出一些表達思念之情的古典詩詞。
2、讓學生熟讀以下詩詞,品味其中濃濃的思念之情?
紅豆生南國,春來發(fā)幾枝。愿君多采擷,此物最相思。(相思 王維)
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水調(diào)歌頭 蘇軾)
十年生死兩茫茫,不思量, 自難忘。(江城子? 蘇軾)
四、了解中國傳統(tǒng)節(jié)日。
篇2
典 型 例 題
(2011年高考江蘇卷)閱讀下面這首唐詩,然后回答問題。
春日憶李白
杜 甫
白也詩無敵,飄然思不群。
清新庾開府,俊逸鮑參軍①。
渭北春天樹,江東日暮云②。
何時一樽酒,重與細論文③。
【注】 ①庾開府、鮑參軍:指庾信、鮑照,均為南北朝時著名詩人。②渭北、江東:分別指當時杜甫所在的長安一帶與李白所在的長江下游南岸地區(qū)。③論文:此處指論詩。
問題 “渭北春天樹,江東日暮云”一聯(lián)表達了什么樣的思想感情?用了何種表現(xiàn)手法?
錯 答 列 舉
錯例一 這一聯(lián)寫渭北春天來臨,樹木欣欣向榮,江東日暮時分,白云自由飄蕩,形象地表達了對李白詩歌的贊美之情。其中用了比喻手法,把李白詩歌比做“春天樹”和“日暮云”,突出了“清新”“俊逸”的特點。
錯例二 詩人眼看渭北冬去春來,樹又變綠了,于是遙望李白所在的江東,想見那里日暮時云兒四處飄散的情景:這一聯(lián)表達了詩人對時光飛逝、友人離散的感慨。詩句中用了象征手法,“樹”和“云”都有象征意義。
錯例三 春天一到,杜甫看到渭北原野上的樹一片青蔥;江東日暮,李白還在夕陽映照的云下吟唱友誼:此情此景含蓄地表達了時光流逝卻不能沖淡友情的思想。詩人運用了情景交融的表現(xiàn)手法,巧妙而又意蘊深長。
錯 因 分 析
錯
例一在想象“渭北春天樹,江東日暮云”一聯(lián)所寫的情景時,完全沒有考慮到詩后對“渭北、江東”的注釋,而又錯誤地聯(lián)系了上一聯(lián)的內(nèi)容。因此,在其想象的畫面中沒有出現(xiàn)杜甫和李白的影子,卻想當然地認為這是對李白詩歌“清新”“俊逸”風格的形象描述,甚至誤認為“春天樹”和“日暮云”是兩個比喻。
錯例二對詩句所描寫的畫面進行想象時,確實注意了“渭北、江東”的注釋,可是在想象過程中又只側(cè)重于景物,而忽視了對人物心理活動的想象,所以在領會這一聯(lián)表達的思想感情時,竟然毫無根據(jù)地臆想出“樹”和“云”的象征意義,從而導致了答案的明顯偏差。造成這種偏差的原因,說到底還是想象不合“度”。
錯例三在想象兩幅畫面時,已經(jīng)分別把杜甫和李白放在重要位置,甚至無中生有地想象出李白在“吟唱友誼”。然而,不足的是沒能結合詩題“春日憶李白”和最后一聯(lián),來對人物心理作出合乎情理的想象,以致于無法正確把握詩句中蘊含的思想感情,于是便產(chǎn)生了“時光流逝卻不能沖淡友情”這一牽強附會的說法。
正 確 答 案
表達了雙方翹首遙望的思念之情:作者思念友人李白,想象李白也在思念自己。用了借景抒情、寓情于景的表現(xiàn)手法。
答 案 解 析
從注釋看,“渭北春天樹,江東日暮云”應是分別寫杜甫和李白所在之地的景象,而詩題“春日憶李白”已經(jīng)點明全詩思念友人的主旨,由此可以想象出這樣的情景:渭北春天的樹旁,杜甫思念著遠在江東的李白;而江東日暮的云下,李白也在思念著杜甫。深沉的思念之情,通過這種寓情于景、借景抒情的手法,表現(xiàn)得格外鮮明而深刻。
解 題 思 路
解答這一道題必須充分運用想象力。“渭北春天樹,江東日暮云”一聯(lián)描寫了兩幅畫面,解題的第一步是想象畫面中的情景。詩句極為凝練,只用了“渭北”“春天”“樹”
“江東”“日暮”“云”這六個詞語,由此而展開的想象,有著非常廣闊的自由空間,幾乎可以從心所欲。那么,如何把握想象的“度”呢?首先,應注意詩后對“渭北、江東”的注釋,這一注釋提示:在想象時,“渭北”的畫面中應活動著杜甫的身影,而“江東”的畫面中應出現(xiàn)李白的形象。然后,應進一步想象畫面中杜甫和李白的心理活動,至于想象的“度”,由詩題“春日憶李白”即可得到重要提示;而詩中對李白詩歌及才能的高度贊美,以及渴望重聚并把酒論詩的希望,則一再提示了想象的“度”。通過合“度”的想象,理解了詩中人物的心理,第二步才可考慮這一聯(lián)表達了什么樣的思想感情,以及用了何種表現(xiàn)手法。
矯 正 方 案
1. 基于文本,杜絕無中生有。
在解讀古詩的過程中,文本是一切想象的出發(fā)點和根本依據(jù),脫離了文本的天馬行空式的想象,不僅對理解詩意沒有什么幫助,而且會導致嚴重的誤讀。因此,解答古詩鑒賞題時,應杜絕那種脫離文本的無中生有的想象。比如例題中,想象第二幅畫面所依據(jù)的文本是“江東”“日暮”“云”這三個詞語,想象中出現(xiàn)的應是江東地區(qū)日暮時的一般景象,其中最突出的意象是“云”,以及云下的李白。除此之外,不必特意在想象中增添其他物象或情節(jié)了。而錯例三中說李白在“吟唱友誼”,則純屬無中生有。
2. 合乎語境,防止節(jié)外生枝。
通過想象來解讀詩句,還要注意合乎語境,就是要結合詩句前后的內(nèi)容來作合理的想象,從而深刻地領會詩意,并防止在想象中節(jié)外生枝,臆想出詩句中本不存在的東西。比如錯例二中,說“樹”和“云”都有象征意義,認為渭北春來樹又變綠象征了“時光飛逝”,而江東日暮云兒飄散象征了“友人離散”,這是沒有考慮語境而臆造的所謂象征。本詩前半部分贊美李白的詩歌及才能,末尾則表達跟李白重聚并把酒論詩的希望,在這樣的語境中,怎能節(jié)外生枝地想象出“對時光飛逝、友人離散的感慨”呢?
3. 順應主旨,避免牽強附會。
對于古詩中情感內(nèi)容的想象,通常要順應全詩的主旨;主旨引導著想象,同時也限定了想象的“度”;一旦想象超出了這個“度”,就難免會牽強附會。比如例題中要想象杜甫和李白的心理活動,就先得明確全詩的主旨,即詩題中的“憶李白”。“憶”是懷想、思念的意思,于是很容易就想象出杜甫在渭北春天的樹旁,正苦苦思念著李白,而在他的想象中,遠在江東的李白也思念著自己。這樣的想象順應了全詩思念友人的主旨,因而是合“度”的。只有以合“度”的想象為基礎,才能避免那種牽強附會的說法。
魚跳龍門往上游。
現(xiàn) 場 練 兵
閱讀下面的古詩,然后回答問題。
除夜作
高 適
旅館寒燈獨不眠,客心何事轉(zhuǎn)凄然?
故鄉(xiāng)今夜思千里,霜鬢明朝又一年。
1. 詩人“不眠”的原因有哪些?這首作于除夕之夜的詩抒寫了詩人什么樣的心情?
山 店
盧 綸
登登山路行時盡,決決溪泉到處聞。
風動葉聲山犬吠,一家松火隔秋云。
【注】 松火:點燃松樹枝用以照明的松明火。
2. 這首詩句句寫景狀物,從中也可體會到詩人的心情經(jīng)歷了怎樣的變化?
聽角思歸
顧 況
故園黃葉滿青苔,夢后城頭曉角哀。
此夜斷腸人不見,起行殘月影徘徊。
3. 從詩題看,這是一首抒寫思歸之情的詩,其中是如何生動、曲折地表達情感的?
(上接第17頁)
用法
詞類活用
易錯題型
例5 把下列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
吾為子新其亭,而更題曰“一柱”,可乎?
解析 翻譯時要注意“新”是形容詞作動詞,譯為“新修”;“更”是動詞,譯為“重新”,“題”也是動詞,譯為“命名或題名”。
翻譯 我為你新修這座亭子,并重新命名為“一柱”,可以嗎?
易錯之處 “新”等詞性的活用沒落實,還按現(xiàn)代漢語詞性翻譯。
方法指津
理解詞性活用,最可靠的方法還是做語法分析和語境推斷。
答題要點歸納
1. 動詞、形容詞、名詞的使動用法。
自古及今,未有窮其下而能無危者也。
分析該句中的“窮”是形容詞的使動用法,翻譯時應譯為“使……窮困”。
2. 形容詞、名詞的意動用法。
愈賢黯,數(shù)請問國家朝廷所疑,遇黯加于平日。
“賢”為意動用法,以之為賢,認為他賢良。翻譯:(衛(wèi)青)更加認為汲黯賢良,多次向他請教國家朝廷(遇到)的疑難問題,禮待汲黯超過平時。
3. 名詞用作動詞。
以此全其真而名后世。
分析該句中的“名”是名詞用作動詞,翻譯時應譯為“聞名”。
4. 名詞用作狀語。
有運餉官以棄運走,道死,其孫以賄乞入死事之列,先生斥而退之。
篇3
閱讀下面這首律詩,按要求作答。
野 菊 【 宋 】楊萬里
未與騷人當糗糧①,況隨流俗作重陽。
政②緣在野有幽色,肯為無人減妙香?
已晚相逢半山碧,便忙也折一枝黃。
花應冷笑東籬簇,猶向陶公覓寵光。
【注】①糗糧:干糧。首句典出《離騷》“夕餐秋菊之落英”句。②政:通“正”。
問題:1.頷聯(lián)描繪了怎樣的野菊形象?(2分)2.請自選兩個角度賞析頸聯(lián)。(3分)3.尾聯(lián)化用了陶淵明的哪句詩?表達了作者怎樣的志趣?(3分)
【解析】第1題考查對詩歌中形象的把握情況。賞析詩歌中的形象,首先要立足詩歌內(nèi)容,然后再結合詩中的文字。第2題考查詩句的賞析。其實對詩句的賞析,也要體現(xiàn)在對詩句中具體字詞的賞析。第3題是分析詩歌的思想感情和內(nèi)容。
【答案參考】(1)野菊生長于山野,花色清淡,香氣清馨。不因無人欣賞而減其香,不為外部環(huán)境而改變內(nèi)心的高潔。(2)修辭:對偶、借代 煉字:“逢”、“忙”。 色彩:“碧”、“黃”。 情感:喜愛之情。(3)采菊東籬下。率性自然,超凡脫俗。
通過閱卷,發(fā)現(xiàn)學生存在以下問題。
一、審題不清,所選角度不準確
比如第2題 “請自選兩個角度賞析頸聯(lián) ”,即賞析“已晚相逢半山碧,便忙也折一枝黃”這一聯(lián)。生甲:“寫出了作者對親人的思念之情,寫出了傍晚相見山坡的景色。”生乙:“從內(nèi)容上看,寫出了菊傲然于世、高潔傲岸的精神;從結構上看為全詩點明了主旨。”顯然這兩個學生審題不清,強加因果,答非所問。生甲在沒有認真審題的情況下,上來就給出了“對親人的思念之情”,屬于答非所問。生乙的“點明主旨”也屬于強拉因果。他們所給答案,賞析角度不夠準確,導致該題不得分。那么這類賞析型的題目該如何作答呢?
首先應選準角度,其實對詩句的賞析,首先要體現(xiàn)在對詩句中具體的字詞的賞析。比如煉字角度、修辭角度、色彩角度和考慮情感角度。
其次看清是“兩個角度”,而有的學生只選了一個角度,比如生丙:“已晚”表現(xiàn)出作者對的喜愛,突出了詩的主題,令人深思。可見該生只是從情感角度進行了回答,是很難得滿分的。而有些學生就回答的很好。請看生丁:(1)對偶用得好,“半山碧”與“一枝黃”對仗,堪稱完美,讀來朗朗上口,富有韻律美和音樂美;(2)色彩對比鮮明,“碧”與“黃”勾勒出一幅深秋傍晚圖景,凸顯了的鮮艷美麗,從而表達了作者的喜愛之情。這一解答就非常棒。該生先按題干要求,從修辭和色彩兩個角度切入進行賞析,并且有分析性的語言,感情也答出來了。角度準確、全面,又有分析,這樣的答案就得滿分3分。
二、答案表述不夠準確全面
比如第1題頷聯(lián)描繪了怎樣的野菊形象?一生:“描繪了野菊不與世俗同流合污、高潔傲岸的形象”。只能給1分,為什么?因為答案包含兩個方面(1)生存狀態(tài):政緣在野有幽色,即在自然界中的客觀形象,野菊生長于山野,花色清淡,香氣清馨。(1分)(2)內(nèi)在品質(zhì):肯為無人減妙香?不因無人欣賞而減其香,不為外部環(huán)境而改變內(nèi)心的高潔。總之,賞析詩歌中的形象,首先要立足詩歌內(nèi)容,然后再結合詩中的文字分兩個方面作答,即客觀形象描述加內(nèi)在品質(zhì)挖掘,然后進行語言的整合即可。
三、語言表述過于籠統(tǒng)、寬泛,導致表達不恰當、不準確
比如第3題尾聯(lián)化用了陶淵明的哪句詩?表達了作者怎樣的志趣?(3分) 一生:“采菊東籬下,表達了作者與陶淵明志趣相投,喜愛野菊且要做一個野菊一樣的人”。大家可以看出該答案的表述過于籠統(tǒng)寬泛:與陶淵明哪些志趣相投?“喜愛野菊且要做一個野菊一樣的人”,野菊又有哪些品質(zhì)?點出來了嗎?沒有。因此,這樣的答案很難得分,至多得1分填詩句的分數(shù)。而下面這個學生的答案:“該句化用了‘采菊東籬下’這一詩句,表達了詩人率性自然、潔身自好、不慕名利、超凡脫俗的高潔志趣”,就非常規(guī)范地回答了題干中提出的兩個問題。因此同學們在做詩歌鑒賞題時,要牢牢記住:怎么問就怎么答,問什么就答什么,要什么就給什么。不要籠統(tǒng)寬泛,不要含糊不清!
四、詩句回答不對,對于課內(nèi)詩句,缺少理解性記憶、缺少靈活應用
比如第3題回答陶淵明的詩。生一:東籬把酒黃昏后,有暗香盈袖(詩句混淆);生二:不是花中偏愛菊,此花開盡更無花(混淆);生三:悠然采菊東籬下(自編)生四:開荒南野際,守拙歸田園(混淆)生五: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混淆)。由此可以看出,學生準確理解課內(nèi)古詩名句,并能靈活應用到課外,還是詩歌教學中要著重加強的。
篇4
基于人文教學思想,本課設計堅持了“以人的發(fā)展為本”的教學理念,追求古詩學習的人文性、個性化。充分調(diào)動學生的主觀能動情懷,引導學生積極參與,自讀感悟。
設計特色:激發(fā)主體情趣,自讀感悟,入境悟情。
設計重點:理解詩意,感悟詩情。
設計難點:通過想象,潛入詩境,與詩人達成心靈的交流。
設計目標:
1.正確有感情地朗讀詩文,了解詩歌大意,感受詩人思鄉(xiāng)之情。
2.引導學生抓住重要詞眼,通過想象與詩人達成心靈的交流。
3.熟讀成誦,潛入詩境,品悟詩歌的意境美。
4.運用所學方法感受補充作品的情感與意境。
教學準備:課件。
教學過程:
一、初讀正字文
古往今來,無數(shù)文人墨客留下了數(shù)不勝數(shù)的思鄉(xiāng)篇章,讀來常使我們熱淚盈眶。北宋詩人王安石的《泊船瓜洲》尤為膾炙人口。
1.請大家放開心情,自由讀,讀正確,讀通順,讀流利。
2.讀讀詩的作者:王安石,記住這個北宋大詩人的名字。
3.同桌互讀,指名讀,齊讀。
音:bó jiàn huán
泊船 一水間 還綠 數(shù) 重
二、通讀曉內(nèi)容
同學們,當你把這首詩讀正確、流利之后,能感知到此首詩的大概論內(nèi)容是寫什么的嗎?
1.要求生反復通讀,讀出節(jié)奏。
泊船瓜洲(王安石)
京口/瓜洲/一水間,鐘山/只隔/數(shù)重山。
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
2.邊讀邊想這首詩寫的主要內(nèi)容是什么?從詩中找出體現(xiàn)主要內(nèi)容的依據(jù)。
3.交流,評議。
寫詩人的所見(春景):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京口、瓜洲、鐘山、數(shù)重山。
寫詩人的所想(心思):何時照我還。
寫詩人思念家鄉(xiāng)(思鄉(xiāng)):明月何時照我還。說明作者身在異鄉(xiāng)。
4.試著用自己的理解去說說這首詩的大概內(nèi)容。
5.師小結:這首詩描寫了詩人王安石在旅途中所見的美麗春景,表達了對家鄉(xiāng)的思念之情。
三、細讀解詩意
這首表達思鄉(xiāng)之情的詩,又蘊含著怎樣的詩意呢?讓我們通過體悟圖文來理解詩意。
1.在理解重點詞語的基礎上,對照注釋,小組內(nèi)互說詩歌大意。
2.小組合作根據(jù)詩的前二句,畫一幅簡圖,標出:京口、瓜洲、鐘山的方位。
3.討論交流,選派代表上臺出示簡圖,指圖說出全詩詩意。
4.鼓勵學生著重理解好前兩句詩的詩意,明白詩人所處的地點,為下文抒發(fā)思鄉(xiāng)之情打下鋪墊。
5.師用電腦演示PPT:京口、瓜洲、鐘山。幫助學生理解三者之間的方位關系,以便更準確地理解前兩句詩的大意。
6.自由說說全詩大意。
四、熟讀悟詩情
當我們反復地讀著這首詩,詩人心中那份濃濃的鄉(xiāng)愁便伴隨著三月的春風徐徐吹送到我們的心頭,感受到詩人對家鄉(xiāng)那份真摯的思念之情。那么究竟是什么觸發(fā)了詩人思鄉(xiāng)的情感呢?
1.反復熟讀,感悟詩情。
2.是什么觸動了詩人思鄉(xiāng)的情懷?能從詩文中找出一個最鮮明的字眼嗎? (“綠”)
3.此時是什么季節(jié)?詩人怎么說的?(春風又綠江南岸)
4.又一次被春風吹綠的江南岸是一派怎樣的景象呢?抓住“綠”字想象春天到來時江南如詩如畫的美麗景象。
5.想象江南美景的同時,品味“綠”字的傳神。從一個“綠”字你體會到了什么?提醒學生還可用哪些詞?(到、入、滿、來、過……)
6.交流、評議,讓學生感受到“綠”形容詞活用為動詞,把春天到來時江南岸邊一派生機盎然的美好景象表現(xiàn)得淋漓盡致,讓人陶醉,令人向往。
7.課件展示:春天到來時的江南美景圖。從直觀上感受文字蘊含的美好意境。
8.如此美好的季節(jié),如此美麗的春景,而詩人卻不能趁著美好的春光回到家鄉(xiāng)去,多么遺憾與無奈啊!(鼓勵學生走進詩人的內(nèi)心,體會他的思鄉(xiāng)情懷)
9.師:油然而生的強烈的思鄉(xiāng)之情便在孤獨的船頭化作了膾炙人口的詩句: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
10.指導學生有感情的朗讀后兩句,一步步走進詩人的內(nèi)心,體會他深沉的思鄉(xiāng)情懷。
五、精讀諳背景
師:夜夜魂牽夢縈的家鄉(xiāng)即在眼前,又被春風吹綠了容顏,多美好的時節(jié)啊!詩人為什么不能就此回家而孤單地在船頭獨自哀嘆、憂愁呢?
1.出示這首詩的寫作背景(課件出示)。
2.分析不能還的原因。
3.評議小結:
(1)表達了作者重被朝廷啟用,有機會施展自己抱負奔赴上任的急切心情,所以沒時間回。
(2)王安石是一位有政治抱負、遠大理想,以事業(yè)為重的人。
4.師小結:詩人的內(nèi)心是喜悅與愁腸糾結,希望與失落交錯的多重感受。帶著這樣的理解,再精讀這首詩,我們的心靈一定有了更多的感觸。
5.師生凝視畫面,再次深情朗誦。
六、誦讀入詩境
篇5
秋心, 愁也. 說到秋, 便使人聯(lián)想起“ 悲秋” 的詞, 這可能與古人的詠秋詩詞有關. 柳永的“ 多情自古傷離別,更那堪,冷落清秋節(jié)”,李煜的“寂寞梧桐深院,鎖清秋”, 李商隱的“秋陰不散霜飛晚,留得枯荷聽雨聲” 等等,都賦予秋一種冷落凄清蕭瑟,無不帶有離別、傷愁的情緒。特別是當一個人獨處時,聽著淅瀝的秋雨聲,望盡天涯路,更會涌起綿綿的傷愁。
秋思,綿也。正因為秋天多有凋零蕭瑟的景象,也就給了人們太多的秋思。在孤獨落寞的心情下,一種思念之情便會由然而生。如“寂然軒窗三分秋,天涯浪人聽雨搖。玉蘭花落夜更幽,思君飄零心也愁”,“花自飄零水自流,一種相思,兩處閑愁”,把身處兩地的夫妻和相愛的情侶,相互間的思念、牽掛表達得淋漓盡致,詩中深情地流露出無可奈何、不由自主的悲傷和落寞。“每逢佳節(jié)倍思親”,在中秋節(jié)來臨之際,生者對故者的思念也皆因秋思而生,親友們會給逝去的親人燒紙錢、送祝福,寄托心中的思念之情。
秋情,濃也。當你讀過劉禹錫的“自古逢秋悲寂寞,我言秋日勝春朝”的詩句后,便不會生發(fā)“悲秋”之感,而會涌起一種昂揚向上的熱情。當你走進礦山,你會看到無處不在的忙碌的身影,那是勞動者在用生命的熱情為企業(yè)締造輝煌,為祖國和人民奉獻光熱。當你走進田野,你會看到新時代的農(nóng)民開著收割機在收獲玉米,轟隆隆的機鳴聲伴著鳥語回蕩在秋天的晴空。當你走上山坡,山菊燦爛,杜鵑耀眼,桂花飄香,碩果盈枝,羊群徜徉,牧童晚歸,青山綠水……你會陶醉其中,心曠神怡。
篇6
論文摘要:古詩是我國悠久詩文化的一朵奇葩,是傳統(tǒng)文化的精髓部分。學習古詩不僅可以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還能夠使學生學到中華民族的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教師在古詩教學過程中要加強對學生進行傳統(tǒng)文化的教育,使學生從小就具有愛國主義情感,懂情懂意,并樹立正確的、積極的人生觀和價值觀。
中華文化源遠流長,其中最精華的部分是詩。在我國,詩從《詩經(jīng)》始,可以說是歷史悠久。詩人各朝各代各時期都有很多,尤其是出現(xiàn)了很多著名的詩人,如李白、杜甫、白居易等,詩作的內(nèi)容也包羅萬象,題材不拘一格,特別令人稱道的是其高超的技巧,一詞一句都經(jīng)過千錘百煉。在悠久的詩文化中,古詩是一朵奇葩,它意境優(yōu)美,含義雋永,語言形象,韻律和諧,是中華傳統(tǒng)文化的精髓。現(xiàn)代教育應特別注重古詩教學,意在加強對學生的傳統(tǒng)文化教育。
古詩教學從小學開始,學生學習古詩不僅可以提高自己的審美,還可以從中學習到中華民族優(yōu)良的傳統(tǒng)文化。因此,教師必須要重視小學古詩教學。那么,對于蘊涵著優(yōu)良中華傳統(tǒng)文化的古詩,教師在教學中應從哪些方面對學生進行教育呢?
一、加強對學生愛國主義情感的教育
愛國主義情感是中華民族團結和發(fā)展的不竭動力,是中華民族傳統(tǒng)文化最重要的組成部分。學校德育的首要任務就是教育學生具有愛國主義情感。因此,教師在古詩教學中要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情感教育。具體可從以下幾點著手:
(一)教育學生熱愛祖國
歷朝歷代都有好多愛國詩人,他們的很多詩篇都飽含著深深的愛國之情,如南宋詩人陸游、抗金名將岳飛、愛國主義詩文文天祥等。唐代詩人杜甫一生愛國憂民,他在《聞官軍收河南河北》一詩中寫道:“劍外忽傳收薊北,初聞涕淚滿衣裳。卻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詩書喜欲狂。白日放歌須縱酒,青春作伴好還鄉(xiāng)。即從巴峽穿巫峽,便下襄陽向洛陽。”這首詩描述了詩人聽聞收復河南河北后喜極而泣的心情,形象地表達了詩人關心國家、人民的愛國主義思想感情。王昌齡在《出塞》一詩中寫道:“秦時明月漢時關,萬里人未還。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體現(xiàn)了詩人保家衛(wèi)國的愛國主義情感。這樣的詩人和詩作還有很多。在教學時,教師要使學生在理解詩句意思的基礎上深入體會詩人的愛國主義情感,教育學生熱愛祖國,努力學習,長大后為祖國的發(fā)展出力獻策。
(二)教育學生熱愛家鄉(xiāng)
古詩有云:“人是故鄉(xiāng)親,月是故鄉(xiāng)明。”可見其對家鄉(xiāng)的熱愛。唐代詩人李白膾炙人口的詩作《靜夜思》中“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xiāng)”一句傳達的便是詩人思念故鄉(xiāng)、熱愛故鄉(xiāng)的情感。宋代詩人王安石在詩作《泊船瓜洲》中寫道:“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這句表達了詩人思念家鄉(xiāng)的熾烈情感。教學時,教師要善于對這些千古佳句進行深入解讀,進而教育學生熱愛家鄉(xiāng)。
(三)教育學生熱愛勞動人民
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chuàng)造者,尤其是廣大勞動人民在人類歷史上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他們身上散發(fā)著自強不息的優(yōu)秀文化傳統(tǒng)的光芒。因此,熱愛勞動人民是學生必須具備的道德品質(zhì)。唐代詩人李紳在《憫農(nóng)》這樣感嘆:“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充分表達了詩人對勞動人民的同情和尊敬。教學時,教師要引導學生體會勞動人民的艱辛,感受詩人對勞動人民尊敬的思想感情,教育學生熱愛勞動人民,珍惜他人的勞動成果。
二、加強對學生情誼的教育
除了有表達愛國主義情感,熱愛家鄉(xiāng)、熱愛勞動人民情感的詩作之外,還有很多是表達親情、友情的詩作。情誼是十分美好的東西,每個人在與他人的交往中都會產(chǎn)生或深或淺的情誼。在當前快節(jié)奏的生活中,人際關系淡漠已成普遍事實,因此教師在教學中要對學生進行情誼教育。
(一)親情教育
愛家才能愛國。家是親情維系的一個團體,父母之情、手足之情是親情的體現(xiàn)。唐代詩人王維在《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一詩中寫道:“獨在異鄉(xiāng)為異客,每逢佳節(jié)倍思親。”充滿了對兄弟的思念之情,讀來使人頗為感動。詩人孟郊在《游子吟》(慈母手中線,游子身上衣。臨行密密縫,意恐遲遲歸。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中歌頌了母愛的偉大至極。著名的《七步詩》雖然反映的是手足相殘,但從反面教育我們親人間要和睦相處。教學中,教師要引導學生深切體會親人的關愛,培養(yǎng)學生尊老愛幼的高尚道德品質(zhì),使學生與父母、兄弟姐妹在家中營造一種和諧的親情關系。
(二)友情教育
子曰:“獨學而無友,則孤陋而寡聞。”又曰:“益者三友,損者三友。友直,友諒,友多聞,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損矣。”與朋友交往是學生學習、生活中重要的一部分。有朋友學生才不會囿于自己的小圈子,才會博聞。而益友又是非常重要的,俗話說,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可見朋友的選擇也大有學問。因此,對學生的友情教育不容忽視。古人就十分重視朋友間的交情,在詩作中多有反映。如李白的《贈汪倫》《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高適的《別董大》,王維的《送元二使安西》,杜甫的《江南逢李龜年》等詩表達了詩人與朋友間的深厚情誼。教學時,教師可引導學生深刻體悟詩中所表達的對友人的深情厚誼,教育學生要珍惜友情,相互學習,相互幫助。
三、加強對學生人生觀、價值觀的教育
小學階段正是學生人生觀、價值觀的形成階段,教師必須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積極的人生觀、價值觀。學生只有樹立了正確的、積極的人生觀、價值觀才能沿著正確的道路發(fā)展,才能成為社會的優(yōu)秀人才。引導學生人生觀、價值觀的確立,靠單純的說教很難達到良好的效果,這就要求教師要充分利用教學資源,使學生在形象生動的教學中有所感知,有所體悟。
古詩中,有很多關于人生觀、價值觀的詩作,教師可以拿來一用。如唐代詩人王之渙的詩句“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表現(xiàn)了詩人不斷進取的精神。明代詩人于謙在《石灰吟》一詩中寫道:“千錘萬鑿出深山,烈火焚燒若等閑。粉骨碎身渾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間。”表達了詩人為國盡忠,不怕犧牲的意愿和堅守高潔情操的決心。王安石的《梅》中有一句 “凌寒獨自開”,不但歌頌了梅不屈不撓的精神,也表達了自己變法的決心。教師在教學這些古詩的過程中要特別強化其中蘊含的人生觀、價值觀,使學生在優(yōu)美的詩句學習中受到教育。
詩歌教學的任務不僅僅是培養(yǎng)學生的審美,還兼有培養(yǎng)學生愛國主義情感,培養(yǎng)學生情誼和正確、積極人生觀、價值觀的任務。在古詩教學中,教師要積極引導學生體會詩中所包含的思想感情,使他們對中華傳統(tǒng)文化有所認識,有所學習,有所發(fā)展,這樣中華民族的才能始終屹立不倒。
參考文獻:
[1] 龔睿,《對當前小學古詩文教學的反思》[j],《當代教育論壇》,2005(6)
篇7
一、用足標題“潛信息”,化隱為顯
詩歌的標題信息量很豐富,它不僅交代了事件,往往還暗示了詩歌的主旨或情感。
例1 閱讀下面的唐詩,完成題目。
征人怨 柳中庸
歲歲金河復玉關,朝朝馬策與刀環(huán)。
三春白雪歸青冢,萬里黃河繞黑山。
請賞析“萬里黃河繞黑山”中“繞”字的妙處。
考生誤答 “繞”字描繪出邊塞地域之廣,“萬里黃河”環(huán)繞“黑山”,生動形象地表現(xiàn)征人征途的回轉(zhuǎn)曲折。
分析 詩歌的標題是“征人怨”,而一些考生只能分析到征人征途曲折,顯然忽視了詩歌標題中的潛在信息。詩歌不著一個“怨”字,但處處有“怨情”。四句詩分別怨征調(diào)頻繁、怨戰(zhàn)爭緊張、怨戍邊無期、怨征途無盡。可見,“繞”字不僅在寫景,還有抒發(fā)怨情的作用。
答案示例 一“繞”字生動形象地寫出邊疆地域廣闊的特點。“萬里黃河”環(huán)繞“黑山”,詩人以此表現(xiàn)征人征途的回轉(zhuǎn)曲折,表達了征人對戰(zhàn)爭的怨憤之情。
啟示 詩歌標題里面的形容詞往往暗含作者的情感與思想,考生在閱讀詩歌、解答題目的時候,一定要注意詩歌標題里面的“潛信息”,完整答題。
二、讀懂背景“潛信息”,聯(lián)系分析
創(chuàng)作的背景往往直接影響創(chuàng)作主體的情感取向,但很多考生在分析詩人的形象或情感時,沒能充分利用好題目設計者提供的背景注釋,從而導致無法準確把握和分析詩歌的思想感情。
例2 閱讀下面的唐詩,完成題目。
柳 李商隱
曾逐東風拂舞筵,樂游春苑斷腸天。
如何肯到清秋日,已帶斜陽又帶蟬!
[注]李商隱青年時就考中進士,朝氣蓬勃,充滿信心,然而由于黨爭傾軋,使他長期沉淪下僚。詩人寫此詩時,妻子剛病故,自己又將只身赴蜀,去過那使人厭倦的幕府生活。
詩中表現(xiàn)了詩人怎樣的思想感情?
考生誤答 表達作者清秋冷落的孤寂之情。
分析 詩歌確實是在抒發(fā)清秋冷落的孤獨寂寞的思想感情,但僅僅這么答題,還遠遠未分析到位,因為詩人表面描寫柳樹,實際是在抒發(fā)自己的心境,這是在運用托物言情的手法。注釋說得很明確——“寫此詩時,妻子剛病故,自己又將只身赴蜀,去過那使人厭倦的幕府生活”。可見,注釋暗示了詩人心里寂寥的根源:壯志難酬,命運不順。
答案示例 抒發(fā)了詩人壯志難酬、命途多舛的傷感心情。
啟示 復習備考時,考生要特別關注詩歌創(chuàng)作背景和注解中蘊含的“潛信息”。要從背景與注解中體味個中的提醒和暗示,從而巧妙解題。
三、轉(zhuǎn)化意象“潛信息”,合理解讀
意象是寓“意”之“象”,是用來寄托詩人主觀情思的客觀物象。詩人選擇特定的意象來寄托詩歌特定的思想內(nèi)容,從而表情達意。然而,有些考生在分析詩人的情感、思想或具體語句時,卻未能抓住這個很重要的暗示。
例3 閱讀下面的唐詩,完成題目。
菊 花 元 稹
秋叢繞舍似陶家,遍繞籬邊日漸斜。
不是花中偏愛菊,此花開盡更無花。
詩歌表達了作者什么樣的思想感情?
考生誤答 表達了詩人樂觀曠達、熱愛生活的情感。
分析 菊,高潔、隱逸、超凡脫俗。它雖不能與牡丹的國色天香媲美,也不能與蘭花的身價相提并論,但它是凌霜不凋之花。它一直獲得文人墨客的青睞,其堅強的品格、其雋永的內(nèi)涵、其清高的氣質(zhì)一直為古代文人所向往。詩人詠菊,實為托物言志,寄寓生命價值觀的追求。
答案示例 表達詩人對堅貞、高潔品格的追求。
啟示 古代詩歌常用特定的意象表達詩人的情感。考生復習時,要有歸納意識。比如,“松、梅、竹、菊”寓高潔,借“月”托“雁”寄鄉(xiāng)思,“杜鵑”“鷓鴣”啼凄凄,“梧桐”葉落透悲意,別時“長亭”“柳”(留)依依,落“花”流“水”傳愁緒,“烏鴉”“燕子”系興衰,“草木”仍在人事移……
四、結合問題“潛信息”,規(guī)避誤區(qū)
高考試題的每問之間常常具有很強的關聯(lián)性。考生應該巧妙地把握每問之間的關系,關注問題所含的潛信息,這樣能幫助解題。
例4 閱讀下面這首唐詩,然后回答問題。
春日憶李白 杜 甫
白也詩無敵,飄然思不群。
清新庾開府,俊逸鮑參軍。
渭北春天樹,江東日暮云。
何時一樽酒,重與細論文。
[注]庾開府、鮑參軍:指庾信、鮑照,均為南北朝時著名詩人。渭北、江東:分別指當時杜甫所在的長安一帶與李白所在的長江下游南岸地區(qū)。論文:此處指論詩。
(1)這首詩的開頭四句從哪三個方面對李白的詩作出了什么樣的高度評價?
(2)“渭北春天樹,江東日暮云”一聯(lián)表達了什么樣的思想感情?用了何種表現(xiàn)手法?
(3)說說這首詩的構思脈絡。
分析 以第二小題為例,“渭北春天樹,江東日暮云”為一寫景的詩句,而問題問表達了什么情感,問題“潛信息”告訴考生:這是一句用景物表達感情的詩句,所以后面問題的答案其實已經(jīng)出來了——借景抒情、寓情于景。
第三小題問這首詩的構思脈絡。考生如果能結合前兩個小題所含“潛信息”,就可以輕而易舉地解決這一問:第一小題告訴考生詩歌的前兩聯(lián)是一個整體,題干說得很明確,就是對李白的詩作了高度評價。第二小題涉及第三聯(lián),借景抒情。第四聯(lián)也就自然成為第三層——表達杜甫渴望和李白重逢再討論詩歌創(chuàng)作。
答案示例 (1)①詩壇地位,無人可比;②詩的思想情趣,灑脫不凡;③詩歌風格,清新、俊逸。
(2)表達了雙方翹首遙望的思念之情:作者思念友人李白,想象李白也在思念自己。用了借景抒情、寓情于景的表現(xiàn)手法。
(3)立足于詩,懷念李白:從贊美李白的詩歌開始,轉(zhuǎn)為對李白的思念,最后以渴望相見、切磋詩藝作結。
啟示 復習時,考生要揣摩命題者的命題意圖,解讀出題目之間的關聯(lián),明了題目所暗示的相關信息,然后觀照全詩,整體把握,領悟詩句內(nèi)涵和題目指向,從而更快、更好地解答題目。
篇8
關鍵詞:情景交融
離別之情
成都近郊,杜甫草堂不遠,至今聳立著一座薛濤的“吟詩樓”,點綴著蜀地的青山碧水,那是薛濤晚年所居之地。“萬里橋邊女校書,枇杷花里閉門居。掃眉才子知多少,管領春風總不如。”從王建的《寄蜀中薛濤校書》可知,她的美貌她的才情如何的傾倒一時。當時的大詩人元稹在薛濤四十歲時出現(xiàn)在她的生命里,并寫了“錦江滑膩峨眉秀,幻出文君與薛濤”(《寄贈薛濤》)。卓文君和薛濤,兩位才女,都是四川人。雖然薛濤生于長安,但她在年紀尚幼時就隨父遷到了蜀地,可以說薛濤是在巴山蜀水的靈秀浸染中成長起來的。
薛濤,字洪度,幼時隨父入蜀,因父早亡,遂淪為樂妓。雖為樂妓,但來往于幕府之間,以不凡的才藝而名躁一時的女才子有機會結識了很多的社會名流。她的文才也受到了當時許多大家的注目和賞識。她的詩情感真摯,意境優(yōu)美。不論是送別友人,思鄉(xiāng)念親,還是酬唱寄贈,感懷民事,詩歌中都深蘊著詩人飽滿的情感。昔人曾稱道她“攻絕句,無雌聲”。她的《送友人》是一首歷來為人們所傳誦的送別詩,也是薛濤詩中較為著名的一首,是可與“唐才子”們竟雄的名篇。
水國蒹葭夜有霜,月寒山色共蒼蒼。誰言千里自今夕,離夢杳如關塞長。
——唐薛濤《送友人》
這首詩是情景交融的典范之作,常被編入各種唐詩選本中。詩歌以傳統(tǒng)的送別為題,表現(xiàn)詩人對友人的依依難舍之情。詩人對于離情的渲染,在她營造的凄涼氛圍中得到了完全的發(fā)揮。詩歌留給我們的,是需用心去體會的詩人對友人悠遠纏綿,牽連不斷的絲絲情誼。
前兩句寫別浦晚景:水中蒹葭,月夜寒霜,遠山蒼茫,離人凄愴。詩人不言秋,但秋山秋水秋月夜令人心生秋涼。正如王國維所說,“一切景語皆情語也”。《詩經(jīng)·秦風·蒹葭》中有“蒹葭蒼蒼,白露為霜,所謂伊人,在水一方”的吟詠。《詩經(jīng)》中別離在水另一方的是夢寐以求的情人,而詩人將忍受的離別之苦則是因友人的遠去而生發(fā)。這凄涼的夜景折散出的陣陣寒意,無不是來自詩人內(nèi)心深處對于友人離別的凄寒感受。秋季相送格外難堪,“送君南浦,傷如之何”。
篇9
“清明時節(jié)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每年的這個節(jié)氣,我們都會在心里默默地吟誦這首唐代詩人杜牧的詩句,來表達我們對先人的思念之情。以下是和大家分享相關的一年一度清明節(jié)學生發(fā)言材料參考資料,提供參考,歡迎你的參閱。
一年一度清明節(jié)學生發(fā)言材料一
各位宗親,各位來賓,大家好!
清風習習催秧綠,明月悠悠映麥黃。在這個花紅柳綠、風清雨潤的時節(jié),咱們吳氏家族吳崗支系匯聚在_縣_鎮(zhèn),隆重祭奠咱們的吳氏祖先,追思先人的豐功偉業(yè),聯(lián)誼今人的親情友情,共謀吳氏家族的發(fā)展大業(yè)。咱們感到無比的自豪和榮幸。
吳姓在百家姓中擺第六位。吳氏是黃帝軒轅氏的直系后裔。以吳姓為國號,又以國號為吳姓。千百年來,吳氏宗族至賢讓德,勵志修行,齊家治國,名揚四海。今天,咱們站在先人吳復的墓前,又看到了吳復當年橫刀立馬、馳騁疆場的英姿,感受到吳復位列公侯,神采威毅的氣度。悠悠六七百年,吳氏子孫,家興族旺,遍及華夏。在政界、商界、科學界、藝術界……所有行業(yè)的功德榜上,無不有咱們吳姓的名字。這是先祖功德的庇佑,這是后世子孫自強不息、拼搏奮進的見證。
今天,咱們懷著一顆虔敬至誠的心,來祭奠咱們的先祖,就是要緬懷先祖的英德,就是要感激先祖的教誨。古人有云,國之大事,唯祀與戎。祭祀大地,報天地覆載之德;祭祀祖先,報先輩養(yǎng)育庇佑之恩。我想,這是咱們今天祭祖的意義之一。
斯人已乘黃鶴去,輝煌前程待后人。今天站在這里的咱們吳氏后人,當弘揚先祖美德,積極促進和加深宗族聯(lián)誼,念血脈相通之情,思同宗共祖之誼。我輩當以全族利益為重,不分南北,不分支系,明禮誠信,精誠團結,互通有無,族親融合,互幫互助,共謀發(fā)展。我想,這是咱們今天站在先祖前,祭奠先祖的又一更重要的意義。
孔子說,慎終追遠,明德歸厚矣。不忘先人,追念先人,是為了后人更加騰達,是為了宗族更加輝煌。
尊敬的宗親們,吳氏宗族的發(fā)展歷程告訴咱們,只有自強不息才能把握命運,只有與時俱進才能緊跟時代,只有勤勞勇敢才能成就偉業(yè),只有艱苦奮斗才能興旺家族! “莫道今年春將盡,明年春色倍還人”。讓咱們攜起手來,熱烈歡呼吳氏家族發(fā)展史上又一個春天的到來,為咱們?nèi)A夏吳氏族人活得更幸福、活得更有尊嚴而不懈努力!
謝謝大家!
一年一度清明節(jié)學生發(fā)言材料二
大家好!
“清明時節(jié)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每年的這個節(jié)氣,我們都會在心里默默地吟誦這首唐代詩人杜牧的詩句,來表達我們對先人的思念之情。
這一天,我們會來到墓前,放置一束鮮花,燒上一些紙錢,借以表達我們對親人的思念和祝福,并在心里默默地為他們祈禱,祝福他們在天堂的那一邊也能夠和我們一樣,幸福和快樂地生活著。此時,我們不禁會想起他們曾經(jīng)和我們共同度過的那些歲月,那些畫面仿佛還歷歷在目,想到這些,我不禁潸然淚下。
遠處春的景色映入了我的眼簾,鳥兒唱著春天的奏鳴曲,漫山的桃紅柳綠,遍地金黃的油菜花,“嫩芽吹葉落”,綠油油的嫩芽長了出來,到處是一片春意盎然、萬物復蘇的景象,這是一個充滿期望和祝福的季節(jié)。清明時節(jié),讓我們在這樣一個特殊的日子里,我們在緬懷過去的同時,也要對未來充滿希望,珍惜生命,讓自己的生命更有意義,不要虛度了這樣一個美好的人生。還要對生命有一個重新的認識,讓自己的每一天都充充實實的,這樣才會不讓自己遺憾,并且對得起他人。
一年一度清明節(jié)學生發(fā)言材料三
大家好!
清明節(jié)古時也叫三月節(jié),已有2500多年歷史。在二十四個節(jié)氣中,既是節(jié)氣又是節(jié)日的只有清明和冬至,且清明影響相對更大更廣。
清明一到,氣溫升高,雨量增多,正是春耕春種的大好時節(jié),故有“清明前后,點瓜種豆”、“植樹造林,莫過清明”的農(nóng)諺,可見這個節(jié)氣與農(nóng)業(yè)有著密切的關系。
草綠野恣行事,春入處州碧四周。又到了清明節(jié),“追思先人,勿忘生者”的情感,撥動著每個人的心弦。今年是清明節(jié)被確定為法定節(jié)假日后的第二年,再加上雙休日,我們就將在這個周末迎來三天的“小長假”。如何過好這個傳統(tǒng)節(jié)日,“安全、文明”是兩個必不可少的關鍵詞。
在確保安全的同時,我們還要倡導文明過節(jié),樹立殯葬祭掃新風。清明祭祖掃墓,已經(jīng)成為“慎終追遠,敦親睦族”的傳統(tǒng)文化,表達了對已故親人和朋友的追思之情。不過,近年來,一些封建迷信、愚昧攀比的祭掃陋習陳渣泛起。紙扎的轎車、別墅等祭祀用品粉墨登場,一些不法商販借機牟取暴利。這不僅造成鋪張浪費,還從根本上背離了清明節(jié)的文化內(nèi)涵,敗壞了社會風氣。
哲學家馮友蘭說過,“行祭禮并不是因為鬼神真正存在,只是祭祖先的人出于孝敬祖先的感情。”我們的祭掃,應更多地體現(xiàn)在精神層面,而不是以物質(zhì)來衡量。當前,植樹祭掃、鮮花祭掃、網(wǎng)上祭掃等現(xiàn)代文明祭掃方式正在得到越來越廣泛的認同,應該大力予以倡導。獻上一束鮮花,寄托一份哀思,于逝者而言是紀念和慰藉,于社會來說,也有利于節(jié)約資源,保護生態(tài)。
當然,清明節(jié)不應簡單等同于“掃墓節(jié)”。作為源遠流長的傳統(tǒng)節(jié)日,清明節(jié)除了祭祖掃墓外,還形成了踏青、郊游、插柳、拔河等戶外活動,從而巧妙地融入了追思感傷和歡樂賞春的不同文化元素。我們在祭奠先人的同時,還要全面繼承清明節(jié)的文化內(nèi)涵,并不斷創(chuàng)新加以豐富,使清明節(jié)更好地承載博大精深的中華文明。
一年一度清明節(jié)學生發(fā)言材料四
大家好!
今天清明節(jié),我們一大家人都去祭奠已故的親人。那天陽光明媚,空氣清新,多少給那個傷感的日子增添了一些生機。看到格外好的天氣,我們小孩子想到可以在山野上采花,看美麗春色,和幾個小表姐玩耍,心里有壓抑不住的高興。
一大早,大人們都忙著購買祭祀品,我們幾個小孩拿著爸媽給的零花錢,悄悄溜進超市購買自己喜愛的零食。大約走了二十分鐘車程,我們來到了目的地。
篇10
毋庸至言,現(xiàn)在小學生受到家庭與周圍環(huán)境的影響,閱讀興趣越來越低,給課堂教學帶來一定的難度。在長期的教學實踐中,我發(fā)現(xiàn)閱讀能力強的學生多數(shù)學習成績較好,而且學得輕松;閱讀能力差的學生多數(shù)成績上不去,學得還挺苦。因此,我在教學時格外重視學生閱讀能力的培養(yǎng),總結出“對比閱讀法、啟發(fā)閱讀法、誘惑閱讀法、選擇閱讀法”這“四法”,根據(jù)不同課文和時間,利用不同的閱讀方法來充分調(diào)動學生的閱讀興趣,達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對比閱讀法
對比閱讀,即把內(nèi)容相關而又有所不同的課文聯(lián)系起來進行比較式的閱讀,是一種同中求異、異中求同的思維過程。俗話說有比較才有鑒別,才能更好地加深對課文的理解。如在學習《每逢佳節(jié)倍思親》這篇課文時,我就應用了對比閱讀法,當學生理解課文是表達了作者在重陽佳節(jié)時,觸景生情、有感而發(fā),寫下了千古傳誦的名篇《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表達了他對家鄉(xiāng)親人的無限思念之情。我讓學生回憶以前學過的類似的詩,同學們很快就想到了《靜夜思》,其中“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xiāng)”也是身處異鄉(xiāng)的作者思念家鄉(xiāng)的情感流露。我把這兩篇課文放在一起,讓學生集中學習閱讀。同時,我抓住時機向他們講述詩中“獨”“異”“倍”三字的妙處,以及“明月光”與“地上霜”、“望”與“思”的寓意,讓學生體會身處異鄉(xiāng)的人,在特殊的日子里,所寫的詩句中無不蘊含著濃濃的思念之情,達到了很好的效果。
二、啟發(fā)閱讀法
由于小學生年齡較小,知識層次較低,身心沒有得到充分發(fā)育等特點,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學生在課文的閱讀理解方面容易跑偏,出現(xiàn)思維障礙是正常現(xiàn)象。為此,我在教學中通過有針對性地啟發(fā)和引導學生的讀書欲望,調(diào)起學生的“胃口”,讓其從渴望中積極主動地動腦筋思考,尋找答案,追求結果。如在學習課文《哪吒鬧海》這一課時,我就應用了啟發(fā)閱讀的方法,在備課時就設計了幾個問題。在課堂上,利用事先設計的問題,一步步引導學生閱讀理解課文。分組提問:哪吒把夜叉打死了,龍王怎么辦?哪吒與三太子的戰(zhàn)況如何?東海龍王父子經(jīng)常興風作浪、胡作非為,哪吒制服龍王后,人們又過上了什么日子?讓學生各自回答,增強對課文的印象和理解。
三、誘惑閱讀法
所謂誘惑閱讀法,就是故意提出問題造成懸念,讓學生為了急于知曉答案,不得不去看書尋找答案。使老師叫學生去看書,變?yōu)閷W生主動去看書。如在教授《哪吒鬧海》一課時,我就把《哪吒鬧海》中最精彩的部分講給他們聽,說哪吒和三太子打得不可開交,欲知后事如何,且聽下回分解,有些學生就迫不及待地打開書讀了起來。
四、選擇閱讀法
俄國教育家烏申斯基指出:“沒有任何興趣,被迫進行的學習會扼殺學生掌握知識的意愿。”所以,在閱讀課上,我一改往日老師讀一句,學生跟讀一句,而是讓學生自己選擇自己喜歡的閱讀方式閱讀課文,并把他們閱讀的聲音錄下來,播放給他們聽,然后再播放范讀的錄音,讓他們找出自己的不足之處,然后再讀,再聽錄音,再對比,其次再進行情境表演,極大地提高了閱讀興趣和能力。
同時,在班級上,我經(jīng)常組織舉行講童話故事比賽,故事內(nèi)容要求是課外書上的,且要求人人參加,每次講的故事內(nèi)容都不能重復,評出一等獎、二等獎、三等獎,其余都是鼓勵獎,學生的閱讀興趣大大提高了,課余時間,學生都是三三兩兩地聚在一起讀故事書的情景,以前我規(guī)定他們每天至少讀半小時的課外書,現(xiàn)在已經(jīng)不用了。
另外,為了擴大學生的視野,我采取定期開展“共享一本好書,增長知識水平”的讀書活動。首先讓學生自己篩選,然后向全班同學介紹自己讀過的是哪本好書,讀這本能有什么樣的享受。學生為表現(xiàn)自己知道得很多,都會仔細閱讀并加以思考,強調(diào)介紹所推薦的理由,分享閱讀帶來的效果,培養(yǎng)了學生的概括表達能力。
- 上一篇:幸福家庭故事
- 下一篇:清明節(jié)詩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