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雪的現代詩范文
時間:2023-03-26 17:19:48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寫雪的現代詩,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關鍵詞:幾何光學;教學內容;現代化;實踐應用
前言:隨著幾何光學的教學內容的現代化實踐應用越來越廣泛,相關的科員人員對于幾何光學的現代化應用的研究也越來越關注,幾何光學作為物理學科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它是以光線為基礎,研究光線在各種介質中的傳播規律與現象,從而制造出各種具有實用價值的光學儀器,為我國的光學現代化應用提供了重要的前提,奠定了堅實的基礎。而在幾何光學現代化的環境下,要不斷的對幾何光學的教學內容進行改進,從而制定出更加科學合理的教學大綱,讓學生對于幾何光學的知識掌握的更加全面具體,從而提高學的創新能力與科學素養。
一、幾何光學教學內容概述
(一)幾何光學的定義
幾何光學是光學學科中的分支學科,它是以光線為基礎,研究光的傳播和成像規律的實用性學科。在幾何光學中,把物體看做是幾何點,將它所發出的光束看作是幾何光線的集合,而光線的方向就代表光的傳播方向。以此為基本條件,根據光線的傳播規律,研究物體被透鏡或其他光學元件所能成像的過程,將其應用到光學儀器的設計方面具有很高的實用價值。
(二)幾何光學的教學內容
我國目前對于幾何光學的教學內容主要包括:(1)幾何光學的基本定律;(2)費馬原理;(3)成像的基本概念;(4)光在平面上的反射和折射;(5)光導纖維;(6)棱鏡;(7)光在單球面上的折射和反射;(8)薄透鏡;(9)共軸球面系統的逐次成像法;(10)共軸球面系統旁軸成像的矩陣方法;(11)光學儀器的應用;(12)現代光學的介紹及應用;(13)光的衍射;(14)光的干涉;等有關幾何光學的主要內容。幾何光學作為普通物理的基礎學科,無論是教學模式還是教程都主要是以幾何光學為主,這就導致了我國物理專業的本科畢業生對幾何光學的知識方法與應用掌握不全,要加強對于幾何光學的知識補給,以滿足我國對于光學領域人才的需求。教師要注重幾何光學教學的內容與實踐的結合,讓我國的幾何光學應用領域得到全面的發展。
二、幾何光學教學內容現代化應用實踐
在幾何光學中最基礎的就是反射、折射的原理,在現代的技術中對于這兩個原理的應用也是最廣泛的,而其中的利用全反射原理主要的一個應用就是光纖通信,目前光纖通訊可以說是互聯網通訊中最重要的通訊方式之一,所涉及到的應用也是最廣泛的。利用幾何光學教學內容的反射原理制造的光學投影儀,利用光的成像原理所制造出的數碼相機,利用光的反射原理制作的哈文望遠鏡等,我國目前已經對于幾何光學在現代化的應用中做出了一定的成就,在此基礎之上,還要對幾何光學的教學內容進一步的拓展,進而使學生對于幾何光學的知識儲備更加具體全面,將有助于對學生科學素質的培養。
(一)光纖通訊
通過發射端將所要傳輸的光線轉化成信號,然后再將其調制到激光器發出的激光束上面,讓光線的強度因為信號的幅度而具有不同的變化,之后再通過光纖將其發送出去;而在接收端檢測器將收到光信號變換為電信號,經解調后恢復成為原來由信息,以此就形成了光纖通訊。
(二)自聚焦透鏡
當光線在空氣中傳播遇到不同介質時,會使其原有的傳播方向發生改變。傳統透鏡是通過控制透鏡表面的曲率的改變,來使其產生的光程差將光線匯聚成一點。對于1/4節距的自聚焦透鏡來說,當從一端射入一束平行光時,經過自聚焦透鏡后光線會匯聚在另一面上。而這種端面聚焦的功能就是傳統曲面透鏡所無法達到的。自聚焦透鏡是光纖通訊中的無源器件中不可或缺的基礎光學器件,自聚焦透鏡也在現代的光學儀器中得到了廣泛的引用,例如:槍的瞄準器、耦合器、光開關、光隔離器以及波分復用器。
(三)光學投影儀
將資料放在工作臺上,在經過光線的照明之后,讓其由物鏡經過光鏡,從而反射到投影屏上,就形成了一個與原有資料完全相反的影像。或是完全相同的影像。資料就通過了放大,成像在投影屏上,之后再利用工作_上的數位測量系統,對投影屏上的資料輪廓進行座標測量,也可利用投影屏旋轉角度數顯系統對工件輪廓的角度進行測量。光學投影儀成像分為正像和反像兩種。
(四)數碼相機
光線通過鏡頭進入相機內部,再通過數碼相機具有的成像元件的轉化,最終將光線形成具體的影像。數碼相機的主要的成像元件包括CCD和CMOS,其特點是在光線通過的時候,根據光線的不同組成從而轉化為不同的電子信號,進而形成完整的光學成像。
(五)哈文望遠鏡
篇2
關鍵詞:中職教育;應用文寫作;創新
應用文寫作、計算機運用與英語水平并稱為21世紀的三大基本職業能力。在現代生活中,應用文的寫作,無論是對機關文秘人員,還是普通公民,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對需要全面提高個人綜合素養的中職學校在校生來說,應用文寫作更是一項必備的基本能力。在多年的教學實踐中,我感覺到現代應用文寫作的學習,并沒有受到學生的足夠重視,他們對這一學科的學習熱情普遍不高,教師上課常遭遇以下尷尬:
尷尬一:學生學習興趣不高,對應用文寫作重要性認識不足。學生雖然坐在教室上課,但只見臺上老師自己在滔滔不絕地講,臺下學生卻自顧自地交頭接耳,對老師的鴻篇大論充耳不聞;有個別學生甚至在老師上課時,拿著手機聽歌、玩游戲、發微信、看視頻;更有學生把課堂當作了補充睡眠的天堂,趴在桌上呼呼大睡……種種課堂怪現象不一而足。
尷尬二:學生眼高手低,動筆寫作的意愿不強。當老師完成了寫作要領的講解要求學生寫作時,卻發現講臺下的大部分學生,懶洋洋地拿著筆東張西望,只有區區三五個學生在動筆寫作。令老師不得不感慨,教學效率如此低下,令吾輩從教者,怎一個愁字了得?
面對以上尷尬,我們不能一味嘆息、抱怨,認定職業學校學風不正,學生求知欲不強,自我素質太低。學生對應用文寫作的學習提不起興趣,固然有他們自身的原因,但教材編排的重理論、輕實踐,脫離學生的生活學習實際的現實也不容我們忽視。其實,我們更應該從自身出發,反思自己的課堂教學,在反思中尋找突破課堂教學效率低下的途徑,從而實現課堂教學的創新,激發學生學習現代應用文寫作的興趣。
一、教師要重視第一節課的設計,打好第一槍
俗話說:“萬事開頭難。”教師要充分利用好第一節課,打開局面,使學生一開始就對應用文寫作學習產生興趣。應用文寫作對學生來說其實并不陌生,他們在以往的學習生活中對其已有所接觸,但如何學好這門課,他們還并不十分清楚,所以開宗明義,第一節課要講明應用文和一般文章、文學作品寫作上的區別。要具體跟學生講清應用文寫作的基本過程、語言表達的特點及要求。讓學生認識到應用文寫作有規律可循,寫作語言則要求簡明,這樣就打消了學生學習上的畏難情緒。同時,應用文寫作教學常常涉及多個專業班,所以教師可充分了解學生的學習意愿,讓學生參與到課程教學計劃的制訂中,這樣就可以確定學生真正希望學習的知識,這無疑也是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有效途徑。
二、教師要結合專業培養目標及生活實際,選定教材內容
職業性是中職教育的顯著特點。中職學校進行應用文教學,是為學生將來有效解決特定的工作問題服務的,這就決定了在應用文文類的選擇上不可能隨意,必須服務于專業能力的培養。同時,學生所學專業各不相同,他們比較感興趣的是那些將要經常接觸和用到的與專業相關的應用文。現行的中職語文教材中,各版本的應用文寫作課的課堂教學內容可以說是一般化的,面面俱到、蜻蜓點水,沒能根據專業特點編寫教學內容。因此,中職語文教師應該結合不同的版本教材,從專業特點出發,刪除與教學實際和專業特點不相符或與學生生活脫節的章節,選定相應的教學范圍,并結合當地企業信息,融進本土文化,自編一套具有專業性的校本教材。
結合學校實際,教材首先要選編中職生在校或職業崗位上使用頻率較高的文種,如行政公文中選取“通報、通知、通告、請示、報告、函、會議紀要”,事務文書中選取“簡報、申請書、計劃、總結、調查報告、規章制度、述職報告和競聘報告”等常用文書。要注重和學生所學專業和生活的緊密聯系,如筆者執教的工藝產品造型專業可加強商業廣告、說明書等應用文的寫作教學,電子商務專業可加強意向書、經濟合同等相關內容的教學。
三、教師在課堂教學中要創新教學方法
好的教學方法往往可以使教學事半功倍。在具體的課堂教學中,我主要采用了如下教學方法:
1.案例教學法
應用文寫作教學最有效的方法是案例教學。案例教學法強調以學生為主體,讓學生主動參與、分析并解決案例中存在的問題,在分析解決中能夠比較有效地培養學生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及提高學生的創新意識,這也是培養學生綜合能力的有效教學方法和手段。案例主要有兩種:一是病文分析,一是范文仿借。筆者在教學中主要采用第一種。教材中的案例有的比較刻板,缺乏時代氣息,學生興趣不濃。于是,我便從校園宣傳欄等處收集學生寫作的通知、啟事、表揚信等常見應用文寫作的問題案例,并用相機拍攝下來,有時也會從報紙上收集一些案例。如,教學簡歷寫作時,筆者從報紙秀欄目中收集了兩份應屆大專生的問題簡歷并附上詳細的專家點評。這些第一時間收集而來的案例時代感強,具有現實意義,教師將之引入課堂,并配以多媒體課件,以這些問題案例的圖片或網頁為載體,讓學生親身體驗,診斷病例,分析解決問題所在,學生必然興致高漲。
2.比較教學法
一些學生在寫作過程中常常出現基本格式含糊、寫作要素殘缺或錯位的問題,甚至“一讀就懂,一寫就亂”。解決辦法就是將不同應用文進行比較、歸類。如把“報告”和“請示”進行比較,不難發現它們之間的異同:都是上行文,結構相似,但前者是在事后行文,重在向上級匯報情況,不需要批復,而后者是在事前行文,目的是請求指示或批準,需要批復。類似的,我們還可以把“計劃”和“總結”、“通知”和“通告”等進行比較學習。通過比較,加深文體印象,也就不容易搞混出錯。通過比較教學法,可使學生在現有寫作基礎上,迅速而準確地去感受未知,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情境教學法
應用文寫作這門課程更多的是從宏觀上闡述文體的寫法,注重格式的應用。對于如何寫作,內容上的把握涉及較少,這在一定程度上讓學生覺得學習了無生趣。而情境教學則可為應用文寫作課堂教學帶來活力。情境教學一方面可避免長篇的、枯燥的說教,另一方面能最大限度地把學生的積極性調動起來,讓他們全身心地投入到寫作練習中去。比如,我在上“求職信”這一節內容的時候,在上課前給學生講了一些求職成功的案例,學生都樂意聽,也感興趣。再接著就給他們講要成功求職,應該注意的一些問題,運用的技巧,接著再切入正題:一份好的求職信,從哪幾個方面著手,才能更好地抓住面試方的視線和興趣。這個方法收到的效果很令人滿意。一來,我上課強調的東西他們都記住了,另外,他們開始研究怎么樣更好地在求職信里表現自己,在面試官面前應該怎樣做到更好。這樣就自覺地把書本、課堂和實際結合起來,活學活用,學得生動也學得有趣。
當然,在具體的教學實踐中,以上教學法不是孤立的,教師可以靈活地綜合運用。除以上方法外,教師還可以采用多媒體教學,利用QQ群對學生的習作進行評改等。總之,只有創新教學方法,才可以使應用文寫作教學煥發新姿,從而提高教學效率。
參考文獻:
篇3
一、創新規劃理念,提升城市品位
城市是現代經濟活動的重要載體。城市要發展,規劃須先行。__是一個年輕的城市,面對新
的機遇、新的形勢、新的挑戰,當前的一項重要任務就是要按照“不求大,只求精,塑精品,上品位”的思路,創新規劃理念,努力把__打造成中國紅色文化優秀旅游城市。
強化“生態意識”,把城市做美。生態是城市的命脈。隨著社會的發展進步,生態環境建設的地位日趨重要。__有得天獨厚的自然資源,要把這種生態優勢轉化為美化城市、優化環境的不竭動力,切實搞好城市綠化規劃編制,規劃建設分布合理、植物多樣、景觀優美的城市綠地體系,重點實施好濱河綠化、干道綠化、小區綠化、廣場綠化和山地綠化,形成獨特的河景、路景、山景。
樹立“人文意識”,把城市做特。城市文化是一個城市的靈魂,獨特的文化彰顯城市的品格。比如紐約的曼哈頓區、巴黎的埃菲爾鐵塔、深圳的世界之窗等,都以自己獨特的文化,形成了富有魅力的獨特城市氣質。__1900多年的歷史沉淀,留下了厚重的歷史文化、紅色文化等,這些在城市規劃中都應予以充分體現,要堅持保護與利用并重,以文化豐富城市內涵,突出城市特色,改變當前“千城一面”的格局,體現城市個性。
要強化“品牌意識”,把城市做精。深入開展城市風貌設計,按照規模化、特色化、現代化的要求,高標準、高品位搞好分區規劃、控制性詳規和專項規劃,精心實施建筑立面造型、色彩以及街道、廣場、城市小品等重要節點規劃,形成特色品牌。__歷史文化悠久、生態優勢突出,各縣(區)也各具特色,這些都應在城市規劃中得到彰顯,特別是要把城市文化建設作為提升城市核心競爭力的一項重要內容來抓,努力使城市現代化建設與自然風貌、歷史文化遺產渾然一體,交相輝映。
二、樹立精品理念,完善城市功能
隨著經濟的發展和城鎮化步伐的不斷加快,__城市面貌已經發生了很大變化,但從總體來講,卻是“縱比有進步,橫比又落伍”。城市是區域政治、經濟、文化、教育、科技、交通等的中心,必須注重完善和強化城市的集聚、輻射、人居、服務等功能。
加快城市基礎設施建設。一抓暢通工程。站在城鄉統籌發展的角度,規劃建設好以道路體系為核心的城市框架。城市道路建設要與城市空間布局、交通組織、景觀風貌等保持高度協調,形成以中心城市為樞紐,縣城為節點,干、支道銜接,公路、鐵路、水運、城市公套,特色各具、暢通便捷、功能完善的綜合交通運輸網絡體系。二抓景觀工程。深入開展國家生態城市創建活動,重點打造好河景、山景、路景、房景和園林景觀、廣場景觀。努力為市民提供一個“青山健身、綠水休閑、環境可人”的人居環境。三抓功能配套。重點抓好城區主干道和出入口的改造,全面整治改造小街小巷;進一步完善城區垃圾中轉站和公廁等環衛設施,全面實施雨污分流管網配套改造;堅持建成一片、亮化一片的原則,加大城市亮化工程建設;加強城區市場、停車場建設;進一步配套完善廣場、公園、濱河路以及小區等公共場所的文化、體育等公共服務體系設施,豐富多層次的文化生活需求;提高城市供水、供氣、公交等公用行業服務質量。
提高建設品位,塑造城市特色。在城市建設中,要進一步樹立精品意識,努力讓每一座建筑都能成為一件凝固的藝術品。從城鎮設計入手,對城市重要街區、景觀線、標志性建筑,精心設計、精雕細刻,把好規劃建設審批關,提高城市建設的園藝水平和景觀藝術水平。按照彰顯大氣、務求精細的思路,充分挖掘和利用城市自然環境、人文環境特色,建設“青山健身、綠水休閑、環境可人”的宜居空間。立足于__自身獨特的自然、歷史、文化、資源優勢,著力打造以文化、民俗文化為主題的特色文化街區,規劃建設一定規模的具有川北民居風格的精品住宅小區,集中進行以打造標志性地段、標志性景觀、標志性建筑為目標的人居環境建設,塑造一批彰顯特色、獨具魅力的城市亮點。
三、樹立人本理念,加強城市管理
針對我市城市管理粗放、與人民群眾期待差距較大的狀況,進一步推行科學、人本的精細化城市管理方式,建立責任明確、分工合理、運轉高效、監督有力的城市管理機制,提高城市管理效能。
實行科學化管理。堅持“規范有序、清潔衛生”的基本要求和“既嚴又精”的基本方法,實施綜合管理,以管促建,推進城市發展。建立行之有效的工作制度和運行機制,做到“四有”(有標準、有目標、有責任、有檢查)。大力推進城市管理體制改革,建立和完善政府總攬全局、相關部門分工協作、分級負責的城市管理網絡,完善管理規范,落實管理責任,抓實每一個環節,抓好每一個細節。實行管理重心下移,強化屬地管理,增強社區、街道、居委會的責任,形成全方位、多層次、多系統管理機制。進一步深入開展城鄉環境綜合整治,突出解決城市管理中道路交通、環境衛生、供水供電供氣、垃圾污水處理等方面存在的熱點難點問題。加大
行政執法和行業監管力度,嚴格企業信用評價管理,堅決打擊掛靠、轉包、違法分包、違規開發及銷售等違法違規建設行為,進一步規范建設市場秩序。
實行人本化、精細化管理。要體現整潔、整齊、優美,既要注重美化“大場面”,又要整治支路和小街小巷,清除衛生死角,讓更多的人享受城市建設的成果。按照“攤不出店、貨不出柜,車不亂停、人不亂行,門前三包、街道整潔”的要求,大力查處亂貼亂畫、亂堆亂碼、亂停亂放、亂搭亂建等行為;加強建筑工地封閉化管理和小區物業管理,推行垃圾分類袋裝,努力營造潔、綠、亮、美的城市空間。大力倡導和諧管理,要采取各種有效形式深入開展以“講文明話、做文明事、當文明人”為重點的社會公德、職業道德、家庭美德教育,提高市民的認識,引導市民自覺參與城市管理。
四、樹立市場理念,激活房地產業
樹立“環境招商”理念,用市場手段推進城市發展,以提升城市品位促進項目投資開發,以規模開發促進產業發展壯大,以產業發展壯大促進城市良性發展。
優化企業發展環境。進一步建立完善的市場監管和信用體系,形成統一開放、競爭有序的市場環境。加強對有關部門和辦事機構的工作協調,建立相關證件的審批綠色通道,提高辦事效率。積極配合發改、國土、工商、稅務、金融等部門搞好協調服務,進一步關心支持建筑和房地產開發企業理性置業、合法經營,為建筑房地產業快速健康發展提供有利空間和條件。
提高企業核心競爭力。建立和完善激勵機制,引導企業強化管理,推進改革創新,引進培養人才,增強科技投入,提升核心競爭力。引導有一定信譽度、知名度和具有一定技術、資金實力的有發展潛力的建筑施工、建筑勞務、工程監理、房地產開發、勘察設計企業進行優化組合,逐步形成一批具有綜合實力的外向型、拓展型企業集團,增強企業市場競爭能力。
五、樹立親民理念,打造和諧建設
從住房、飲水、行路到乘車……建設部門承擔的工作大多與民生問題直接相關,在構建和諧社會中擔負著重要職責。建設部門要以“服務”和“務實”為根本,樹立關注民生、重視民利、確保民安的理念,著力做百姓身邊的事,干百姓身邊的工程,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人民群眾的利益。
篇4
關鍵詞 便攜式倒立擺;現代控制理論;任務驅動法
中圖分類號:G642.0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1-489X(2016)24-0018-03
Educational Reform for Modem Control Theory based on Por-table Inverted Pendulum//PAN Juntao, LIU Fang, ZHANG Bai, WEI Haicheng
Abstract This paper presents a teaching reform method in view of the existing problems among curriculum of modem control theory. With idea of task-driving, the modeling, analysis and control of por-
table inverted pendulum are introduced in the whole teaching process
which effectively inspiring students’ passion. The proposed method is workable which yields excellent teaching results.
Key words portable inverted pendulum; modem control theory; task-
driving
1 前言
自動控制技術是衡量一個國家現代化發展程度的重要指標之一。所謂自動控制,是指在沒有人直接參與的情況下,利用外加的設備或裝置(控制器),使機器、設備或生產過程(被控對象)的某個工作狀態或參數(被控量)自動地按照預定的規律運行[1]。作為當前信息技術領域的重要內容之一,自動控制技術在現代科學技術的眾多領域起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時至今日,在生產、軍事、管理、生活等各個領域,隨處可見自動控制的身影。
隨著國家現代化進程的不斷深入,全社會對自動控制技術人才的需求量也日益增長。為此,全國各高校相繼設立自動化專業,以期為社會培養具有一定工程素質,掌握自動化學科基本理論和應用技術的自動控制技術人才。同時,各高校根據自身的辦學定位,制訂諸多特色鮮明的自動化專業人才培養方案。需要指出的是,各高校自動化專業人才培養方案雖有一定的差別,但都會把現代控制理論課程作為其課程體系中不可或缺的核心內容[2-4]。
北方民族大學作為一所委屬民族院校,根據旨在服務我國少數民族和民族地區經濟社會發展的辦學目的,培養優秀少數民族人才的辦學定位,針對高年級自動化專業的學生開設了48課時的現代控制理論課程,其中理論課時數為40,實驗課時數為8。該課程在教學要求上對高等數學、線性代數、大學物理等數理基礎課程有較強的依賴,并且課程中的抽象概念繁多,加之民族院校學生基礎薄弱,使得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普遍感覺吃力。此外,課程實踐課時數少,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對學生創新實踐能力和工程素養能力的培養。因此,如何在國家高等教育改革的新形勢下,高質量地完成現代控制理論課程的教學任務,并培養出具備一定工程素養的合格自動化專業技術人才,是擺在任課教師面前亟待解決的重要難題之一。
本文以北方民族大學自動化專業開設的現代控制理論課程為背景,針對當前課程教學過程中普遍存在的問題,在課程教學中引入便攜式倒立擺實驗平臺,并在該平臺下提出一種以任務驅動法[5]為核心思想的控制理論類課程教學改革方法,以改善現有現代控制理論課程的教學效果,在夯實自動控制理論知識基礎的同時,進一步加強學生實踐創新能力和工程素養的培養。
2 課程特c及教學現狀分析
課程特點 現代控制理論是北方民族大學自動化專業人才培養方案中開設的一門重要的專業課程。該課程以狀態空間為核心,培養學生分析和設計一般自動控制系統的能力。鑒于學校地處西部偏遠地區,綜合考慮區域性學科發展,民族院校人才培養、教育科研的特點,將現代控制理論的教學目標定為了解自動控制的基本原理,掌握多輸入多輸出控制系統的建模方法,具備一定運用基本數理知識和MATLAB輔助設計軟件對控制系統進行分析與設計的能力。相比其他專業課程,該課程具有如下特點。
1)課程理論性強。控制理論類課程是一類理論性很強的專業課程。其主要目的是培養學生運用書本知識定性、定量分析與設計一般控制系統的基本能力。課程教學內容對高等數學、線性代數、大學物理、復變函數、電路原理、模擬電子基礎、數字電路邏輯設計等基礎課程有較強的依賴,這就要求學生在課程的學習過程中必須具備一定的數、理、電三方面的基本知識。
2)課程知識概念抽象。由于控制理論類課程是以數理知識為基礎的,因此,課程所涉及的許多重要控制概念,如系統穩定性、能控性、能觀性、魯棒性等,都以數學形式給出,致使相當一部分學生在學習理解掌握課程內容上較為吃力。
課程教學現狀分析
1)學生基礎薄弱。作為一所民族院校,有相當一部分比例的學生來源于邊疆少數民族地區和邊遠貧困地區,基礎較弱。因此,在學習控制理論類課程的時候,學生很難對該課程涉及的數理基礎知識及抽象的課程概念做到基本的掌握,從而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學生對該課程學習的難度,學習積極性不高,學習興趣降低。
2)重理論輕實踐,理論教學和實踐教學脫節。作為一所應用型本科院校,教學的指導思想是讓學生在學完課程之后能夠很快地將所學知識應用到實踐中去。目前學校雖然對自動化專業的控制理論類課程配套了相關的實驗學時,但由于學時數少,且實驗內容也僅僅停留在對理論知識的簡單驗證。這樣的實踐環節往往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也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對整體課程理論知識的把握,無法充分利用有限的實踐機會加深理解專業理論,從而使得理論教學和實踐教學脫節。
綜上所述,為了進一步改善控制理論類課程教學效果,培養具備一定工程素養的自動化技術人才,針對控制理論類課程教學內容、教學方法的改革探索勢在必行。
3 課程教學改革
鑒于控制理論類課程特點及其教學現狀,該門課程的教學不僅要夯實學生的理論基礎,而且要培養學生的工程素養。倒立擺系統是一種從工程實際中抽象出來的控制模型,是一個絕對不穩定的控制系統,其高階次、強耦合、多變量等特性,使得對它的控制極富有挑戰性。目前,國內外的控制實驗中心均普遍將其作為控制算法驗證的實驗平臺。
有鑒于此,本文以“便攜式倒立擺”為載體,圍繞該平臺,設置一系列“任務”,并將其穿插在控制理論類課程的教學過程中,探索基于任務驅動法的控制理論類課程改革新方法。
不同于傳統倒立擺實驗平臺,便攜式平臺的便攜性和易維護性打破了現有實驗場地的空間約束,方便地將“實踐”教學環節引入課堂,借此拉近理論與實踐的距離,克服傳統教學中重理論輕實踐、知行分離的弊端。此外,其特有的USB通信方式,可使學生非常方便地利用自己的筆記本電腦將課堂知識應用于實際控制設備,無形中開放了“實驗室”。如此,課程實踐教學環節不再受時間、場地的限制,且易于維護。這不僅最大程度上增大了實驗設備的利用率,更建立了學生對理論性課程教學的興趣,在“授之以~”的過程中“授之以漁”。
受篇幅限制,本文以系統建模為例,圍繞倒立擺系統,設置“建立便攜式倒立擺系統數學模型”教學任務,并將該任務貫穿于課程“動態系統的狀態空間描述”的教學中。
眾所周知,系統建模是學習控制理論類課程的第一環節,也是分析和設計控制系統的前提條件。受學時限制,現有教學方法僅僅以簡單電路系統或機械系統為例,在理想情況下說明數學建模的過程和方法。然而在工程實際中,建立一個系統的數學模型絕非易事,要經歷一個復雜的過程。在國家推行“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的形勢下,非常有必要讓學生在課程學習過程中親歷這一建模過程。
首先讓學生熟悉認識便攜式倒立擺系統的結構及控制原理,然后運用“數、理、電”三方面的知識去分析對象的機理特性,并要求學生利用自身現有知識,并輔以相關文獻資料,推導出系統數學模型的“雛形”。一般而言,推導出來的數學模型往往是非線性的,這使得學生無法利用課程知識去解決其控制問題。面對這樣的問題,課程引入線性化的理論知識,此時學生需要建立理論知識與實際控制問題的聯系,如尋找倒立擺系統的平衡點,如何在平衡點附近進行線性化,從而理解局部線性化、系統平衡點等知識概念。只有經歷這樣一個過程,學生才能抓住系統數學建模的本質及核心。
在線性模型的基礎上引入系統狀態空間描述的知識概念。依據往年教學經驗,學生對“動態系統狀態空間描述”中的“狀態”的理解一直是現代控制理論課程教學的難點。在建立便攜式倒立擺數學建模過程中,涉及的各個“狀態”都是明確的物理量,學生對此抽象概念理解起來十分方便。此外,為進一步說明狀態空間描述的不唯一性,要求學生圍繞便攜式倒立擺,選用不同的狀態(或狀態組合)建立其狀態控制表達式,并以此模型,展開后續的課程學習。
同樣的,在系統性能分析,控制器設計、MATLAB仿真設計等部分的教學中均可以“便攜式倒立擺控制系統”為平臺,設置一些相應的教學任務,從而使學生易于理解課程中的抽象概念,提高學生主動思維能力,拓展學生的動手實踐能力,提高學生的就業競爭力。
4 結語
隨著自動化技術廣泛應用于居民生產生活的各個領域,控制理論類課程也受到信息技術類專業學生的青睞。本文結合民族院校特色,針對北方民族大學自動化專業控制理論類課程特點及教學現狀,以便攜式倒立擺控制系統為平臺,基于任務驅動法,對其教學內容、教學方法進行了改革探索,教學效果良好。
參考文獻
[1]鄒伯敏.自動控制理論[M].北京:機械工業出版社,
2010.
[2]潘雙來,邢麗冬,胡壽松.信號、系統與控制課程群建設[J].電氣電子教學學報,2004,26(6):24-26.
[3]戴先中.自動化學科(專業)的知識結構與知識體系淺析[J].中國大學教學,2005(2):19-21.
篇5
本文主要闡述了滾筒卸載式中間驅動技術和直線摩擦式中間驅動技術的原理,在此基礎上建立了能夠描述中間驅動帶式輸送機的連續動力學模型。分析了影響其動態特性的輸送帶弧長及非均布載荷兩種因素,并結合井下具體工況介紹了各自的優缺點。
關鍵詞:帶式輸送機;中間驅動;動力學分析
一、 研究背景和意義
帶式輸送機運行狀況與煤礦安全高效的生產息息相關,結合礦井地形復雜,環境惡劣,以及一些特殊彎曲巷道的實際情況,為了確保輸送機可靠穩定運行,對其動態特性、控制策略、狀態監控與綜合保護等方面的問題開展研究工作就顯得十分重要。
現有的帶式輸送機通常是通過對帶式輸送機進行靜力學計算后乘以一個備用安全系數來設計系統的主參數。如果不進行動力學分析,就會發生輸送機故障事故,常見的故障有皮帶跑偏或蛇行、打滑、斷帶、疊帶和皮帶著火等,這些故障嚴重的影響到煤礦生產。
在現實的生產工作中,帶式輸送機的靜態計算結果與實際運行工況存在較為明顯的差別,對于大型帶式輸送機,必須先進行靜態計算,在此基礎上再進行較為精確的動力學分析方法進行分析。為此,必須在充分考慮動態特性影響因素的基礎上,全面地對帶式輸送機進行系統細致地動力學分析,從而合理地進行動態設計,并結合其靜態特性最終保證其高效安全運行。
二、課題的主要研究內容
(一) 研究目標
建立能夠正確描述中間驅動帶式輸送機的動力學方程,針對同忻礦中間驅動帶式輸送機進行完善的動力學分析,根據輸送帶的載荷情況及運輸能力推導出合理的起動和制動加速度曲線。
(二)中間驅動帶式輸送機簡介
一般情況下,帶式輸送機均為頭部驅動且集中驅動,最大程度上滿足驅動裝置和輸送帶強度,因此,我國的礦用帶式輸送機的長度是有限制。然而,由于輸送帶負載及所受阻力的因素,輸送機的運輸增加線路,輸送帶張力呈線性增加,如圖1所示。輸送帶上的載荷越大,帶式輸送機的運距越長,輸送帶在輸送機頭部的張力就會越大,而且在輸送機頭部的驅動處張力最大。
通常情況下,為了保證帶式輸送機的運行安全,設計時常選用強度較高的輸送帶,增大安全系數,從而大大增加了輸送帶的制造成本。由于運量大運距長,驅動裝置的功率也會很大,增加了裝置設備的設計及制造難度,且體積增大,從而增加了井下的空間要求。
(三) 中間驅動技術的分類
目前,關于中間驅動技術研究的方法有:直線摩擦驅動法、膠輪驅動法、直線電機驅動和滾筒驅動技術等。經過科研人員大量的研究,現在常用的兩種中間驅動技術是:直線摩擦式中間驅動技術和滾筒卸載式中間驅動技術。
1.直線摩擦式中間驅動技術
由圖2所示,中間驅動裝置的輸送帶緊貼在輸送機承載段輸送帶的下面,分布在輸送機中間部位。當兩個輸送帶有相對運動的趨勢,兩輸送帶的接觸面便會產生很大的摩擦力。當中間驅動裝置運轉時,其輸送帶會與依附的輸送機承載段輸送帶之間產生摩擦,中間驅動裝置的驅動力依靠兩輸送帶之間產生的摩擦力傳遞給輸送機承載段輸送帶,達到減少帶式輸送機頭部驅動裝置的驅動力和功率的效果,這就是直線摩擦式中間驅動技術的工作原理。
2. 滾筒卸載式中間驅動技術
如圖3所示,將中間驅動裝置安裝在帶式輸送機承載段輸送帶上,其中中間驅動部分依靠驅動滾筒對輸送帶進行驅動。依據帶式設輸送機的靜力學方法進行受力分析,輸送帶張力在驅動滾筒的相遇點以及分離點處,都滿足歐拉公式,輸送帶各點張力值可以求出具體數值,經過對比,輸送帶張力值經由中間驅動裝置會有所下降。
3.滾筒卸載式中間驅動帶式輸送機存在的問題
雖然滾筒卸載式中間驅動技術應用很廣泛,但是,仍然存在一些技術問題,在理論分析和設計計算時應主要考慮以下幾個方面:
(1)合理分配驅動功率。輸送帶張力的變化直接受驅動功率的影響,驅動功率的合理分配是保證整條帶式輸送機安全穩定運轉的重要因素。對于整條帶式輸送機,主驅動還是需要頭部驅動部分,中間驅動裝置僅作為輔助驅動裝置。
(2)帶速同步問題。 驅動電動機的特性差異、制造質量不等,以及驅動滾筒磨損等原因,會導致在各驅動裝置處,輸送帶的帶速不同。目前,國內外專家通過安裝液力調速裝置來實現帶速同步問題。
(3)動力學分析。滾筒卸載式中間驅動帶式輸送機的動力學分析相關研究空白較多,基礎薄弱,涉及較少。由于帶式輸送機在運行式,輸送帶張力與靜態理論分析時得出的帶張力不相符,所以在理論設計計算時,選用較大的安全系數,這樣不僅造成了不必要的成本浪費,還在輸送機實際運行過程中存在安全隱患。
綜上所述,只有通過帶式輸送機靜態理論分析和動態分析相結合、軟啟動技術、電控技術與檢測技術等互相配合,才能解決這些問題。
篇6
關鍵詞:高中現代詩歌教學 反思 建議和體悟
20世紀八十年代以“朦朧詩”為代表的現代詩歌曾經在中國掀起一場全民讀詩、寫詩的浪潮。是現代詩歌點燃了人民心中久已凝固的對美、愛、真誠、理想的追求。無獨有偶,2008年汶川大地震后。各方紛紛伸出援手,這其中就包括詩歌這一人類的精神援手。“悲憤出詩人,災難發詩情”,一時間詩人寫的詩在四處傳誦,詩歌的報紙、刊物和書籍也都把視線聚焦災區人民。詩歌成為中華民族人性提升的又一推手。可見,詩歌在這個曾經的詩歌大國有多大的作用,但長期以來,在詩歌普及的最前沿一中學語文教學中,現代詩歌教學舉步維艱。由于缺乏足夠的訓練,語文教師在現代詩歌教學中遇到很多困惑,又因為教材中現代詩歌的篇目很少,許多語文老師對寥寥幾首現代詩歌常常簡化處理。這種情況的出現對于現代詩歌的普及、詩歌人才的培養、中國現代詩歌水平的提高都是件令人揪心的事。“沉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本文試圖在新課程的視野中窺視高中語文現代詩歌教學中存在的問題,提出解決問題的一些建議。
一、對新課程基本理念的理解
新課程的核心理念是以學生發展為本,讓學生參與是新課程實施的核心。我歸納起來,它有三個特點:
1.重體驗。所謂“體驗”,簡而言之是指通過實踐活動來認識事物。傳統教育中,片面放大教育者的作用,忽視學生的主體地位,而現代教育學心理學的研究表明:活動可以促進人的心理在個人既有的遺傳素質與社會環境的相互作用中獲得發展。活動有利于培養和發揮個性的自主性、能動性和創造性等的主體性特征,活動有利于個體潛能的發揮。,在這個越發重視人才創造能力的新世紀,體驗教育無疑是提高學生創造興趣和創造能力的好理念。而體驗教育的核心是情感,這正是新課程理念下整個語文教學應該改進的地方。
2.重對話。概括起來。語文教學中的對話包括文本與人的對話、人與人的對話,文本和人的對話包括閱讀和寫作兩大塊,人與人的對話又包括教師與學生的對話、學生與學生的對話兩種。對話,是一種交流;對話,是一種互動;對話,更是一種創造。只有在互動中才能充分調動人的主體性。才有助于學生語言能力的培養,語言素質的提高。這其中文本與人的對話是基礎,人與人的對話是闡發和升華。新課程重對話。在語文教學中就體現為更加重視學生聽說能力的培養,使課堂成為師生充分互動、充滿活力的場所。
3.重人文。新課程重人文在語文教材上有集中的體現。在《浙江省語文學科教學指導意見》一書中,介紹教科書體例結構時有如下描述:“教科書編寫以專題為基本結構單位,旨在突出綜合整體的恩想,專題名稱旨在對內容起標識性作用。以人文話題為統領,從‘人與自我“人與社會”人與自然’三個向度設置了20個專題。”①語文教材打破按文體編排的體例,改以人文主題為編排體例,是一個創新,對提高學生整體的人文素質大有裨益,避免教育培養出的只是具備一些語文知識的半成品,仔細審視一下過往的語文教育,這樣的教訓難道還不多嗎?所以,使學生的學習既能掌握語文的工具功能,又發揮語文的人文性,這是語文課改為我們指的一條路,也是學生完滿人格建構的保障。
二、對高中語文現代詩歌教學的反思
1.注重傳授知識,忽略了學生的審美主體地位。傳統的語文教學注重知識的傳授,詩歌被教師肢解成段、句直到詞,扎扎實實的吃透詩歌的每一個意象成了詩歌教學的終極追求,在這種教學理念的指揮下,教師把詩歌課變成了一成不變的詩歌的注釋游戲,學習者的審美主體地位被完全置之一邊。事實上,要感受詩歌的魅力,必須去激發閱讀者作為審美主體的積極性,也就是產生一種發自內心地對詩歌美的愛和迷戀。作為一個詩歌愛好者,早在高中的時候,我在一本雜志上看到西班牙著名詩人洛爾迦(1898-1936)的詩,“在遠方,大海笑盈盈。浪是牙齒,厭是嘴唇”(《海水謠》);“綠啊,我多么愛你這綠色,綠的風,綠的樹枝。/船在海上,/馬在山中,影子裹著她的腰,/她在露臺上做夢……”我就此迷上了洛爾迦的詩。這樣的詩,具有什么意義?它的意義就在于它的“美”,我也因為這種詩歌的美記住了詩歌。我們教詩,就是要喚起學生的審美直覺和審美感受力,如果學生學習詩歌只記住了詩歌《再別康橋》里面涉及的幾個意象,那《再別康橋》的語言的美感和和諧的韻律又會被讀者丟到哪里呢?我們應該相信審美是人類的天性之一,而“教育”,不過是“開啟”或“蒙發”。
2.注重詩歌的思想性,忽略了詩歌的情感性。多年來中學語文教學的一個“通病”就是偏重于思想教育意義,忽視并脫離了“語文”本身的教育目標。更有甚者,在多年來的慣性作用下,許多人依然習慣于把文學教學、詩歌教學政治化、意識形態化。艾青的《我愛這土地》寫于1938年,但它的藝術生命力已超越了具體時空。它揭示了詩人對祖國的摯愛,以及帶有歷史縱深感的悲劇性情感。其中的“來自林間的無比溫柔的黎明”,表達了詩人對祖國的黎明的渴望。但有些教參上的理解就過“實”,認為這句詩“可看做是充滿生機的解放區的象征”。這樣的解釋就大大局限并削減了這首詩的意義。盡管詩人對解放區確實懷有一種向往之心。但詩歌就是詩歌,不能等同于政治圖解的文字。
詩歌除了情感什么都不是,這樣的說法有些絕對,但卻道出詩歌的一個本質特點,它是情感的文字載體。如新課程所選的穆旦的《春》、舒婷的《神女峰》、馮至的《蛇》是對愛情的抒發,而昌耀的《河床》、洛夫的《邊界望鄉》、艾青的《雪落在中國的土地上》是對大地、祖國、母親的依戀和熱愛,即使郭沫若的《天狗》也充斥著激情和變革的動力,任何詩歌都不能跳出情感的圈子。所以在語文詩歌教學中滲透情感教育是實現詩歌教學現代化的必由之路。
3.詩歌觀念落后,解讀方法單一,忽略了詩歌的多維解讀。詩歌的解讀是仁者見仁、智者見者的事,但現在的教師解讀方法普遍單一,和教師以往的知識結構、師范教育的偏差和視野狹窄有關。現代詩歌的發展速度是很快的,從19世紀古典主義詩歌,到20世紀現代主義詩歌,到現在后現代詩歌,詩歌的方法和理念突飛猛進。就在國內,詩歌以朦朧詩為現代詩歌的發軔。80年代后朦隴詩的崛起,非非主義的崛起,各種詩歌民刊的流行,到第三條道路,或者詩歌、北回歸線詩歌、自行車詩歌等詩歌文流的此起彼伏,現代詩歌在理念和方法是有了長足進步。而反觀我們的教師,忙于應試教育而無暇顧及現代詩歌運動,更不用說必要的文學創作,這就給教師教學現代詩歌帶來很多現實的困難,這一切也不
能都怪老師,都是我們的教育體系惹的禍。 傳統詩歌講意境、講氣和術、講情景交融、講詩言志,而現代詩歌涉及的范圍更廣闊,生活的方方面面都可入詩。口語、書面語都可入詩,通感、矛盾修辭、反諷都可入詩,詩歌的隱喻、嬗變、悖論、解構、復沓、幻想、戲仿、博弈、荒誕、極簡等一些新的寫法層出不窮。這需要所有語文老師努力學習,也需要教育培訓部門加強研究和培訓。而同一首詩以往教師的解讀往往限于教參和教輔資料,這勢必造成教法的單一,解讀詩歌方式的單一,比如詩歌《再別康橋》,幾乎所有的教科書,“康橋”被解釋成“大自然”和“母校”的象征,然而只要深入閱讀詩歌,我們會發現“康橋”被賦予了更深的內涵。它已經不是傳統意義上的母校了,它的美,也不是一般意義的美。詩人在這里,已經把康橋當作自己靈魂的一個棲息地了,是他魂牽夢繞的地方。甚至我們再深入理解,康橋是西方文化的一個象征,作者對這種以英國文化為代表的西方文化是既有留戀,又有對故園文化的思念,所以他會“揮一揮衣袖,不帶走一片云彩”,從這首詩我們可以看到一整代中國現代知識分子的心路歷程。
4.詩歌教學可持續性差,忽略了從學生興趣人手,培養讀詩和寫詩的習慣。詩歌也需要可持續的發展,這發展的源頭就是寫作,任何一個寫過詩的人,可能一輩子都會記住詩,不管他以后生活中需不需要詩。詩歌只要寫過,就已經流進你的血液里了,是洗不掉的。所以我教詩歌。首先要求學生試著寫寫詩,有了這一次初啼,他們就能理解詩歌了,知道寫詩也是件不難的事,這種體驗很重要,為什么呢?因為以往我們的語文教學已經把學生和詩歌拉開了很大的距離,使學生覺得詩歌遙不可及,不僅老師覺得詩歌難,學生更覺得詩歌拒人于千里之外,要想讓他們覺得詩歌可親可敬可愛,絕對不可能。所以我們要鼓勵學生寫詩,走出這一步,一切就事半功倍了,不是嗎?我現在教的高一的兩個班,就有很多學生在寫詩,有的寫古詩,有的寫現代詩,個個樂此不疲。一個喜歡詩歌的人,一定是一個熱愛生命、追求真善美的人。我會繼續努力,也希望有更多的老師去傳播詩,傳播美的藝術。
三、一些建議和體悟
1.作為語文老師,應該多讀詩歌,中國是個詩歌大國,無論傳統詩歌和現代詩歌都有大量優秀的作品,去尋找您喜歡的詩歌。使自己對詩歌產生興趣,這樣才能讓學生對詩歌有興趣。
2.讀讀詩歌的理論文章,這些東西在許多的文學刊物上找得到。用新的詩歌觀來指引你教學的方向,肯定會更讓您教得更放心。
3.自己也試著寫寫詩,對您理解詩歌會有幫助的,對您去給學生做示范也絕對有好處。
4.詩歌需要激情和想象力,要使您的課堂充滿詩意,無形中去感染學生欣賞詩歌的熱情,欣賞文學作品的想象力。
5.鼓勵學生寫詩,不管他初學詩歌寫得如何的微不足道,開始得多么困難,用鼓勵的話去激發學生寫作的熱情,詩歌的種子是否生根發芽在你的一念之間。
6.讀詩寫詩這些年,我越發感覺到詩歌對我的生活和工作的影響。它使我有一個可以抒情的窗口,也使我的審美熱情不斷。創造激情噴發,詩歌是我的好朋友,也希望它能成為所有語文老師的朋友。
參考文獻:
[1]《浙江省語文學科教學指意見》,浙江教育出版社,2007年7月第1版.
篇7
關鍵詞:意象思維; 現代漢詩; 于堅; 北島; 光
中圖分類號:I227
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21101(2013)01005105
意象是中國傳統詩學的核心概念,同樣是現代漢詩的重要修辭和思維方式。八十年代以來的現代漢詩在意象的使用上遭遇現代性自我創新的挑戰,但也在這個過程中實現了自我更新。
現代漢詩也長期被稱為新詩,新詩在不斷求變求新的過程中產生了跟傳統詩歌截然不同的標準,如臧棣所說“在古典時代,衡量一個詩人的成就,主要看一個詩人對神話象征和公共象征的領悟的程度。而在現代詩的寫作史中,這種衡量尺度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如葉芝感到的,現代詩人必須在其詩歌寫作中去創建自己的個人象征。”[1]
現代性面向未來開放的時間觀決定了它不斷創制可能性的審美取向,所以,傳統的意象在現代漢詩這里便產生了難題。所謂意象,是指經過詩人思想、情感和想象再處理過的名詞性語言符號,是詩人心智情思和符號水融的結果。意象往往是意寄于象,象蘊藉意。意象既是以少達多,又是寓抽象于形象,寓情感于畫面的表達,是漢語形象性詩學的重要手段。與古典詩歌相對有限的語言體制相得益彰,其審美特性被發揮到極致。也可以說,意象是古典詩歌所找到的溝通讀者和作者審美體驗的有效橋梁。但是,在現代性標準進入新詩后,意象的橋梁卻并不穩固。現代性要求創新,詩人于是不能安居于前人的審美橋梁而無所作為。面對意象,詩人們都有著強烈的“影響的焦慮”。如果說古代詩人可以坦然地在詩歌中通過月亮意象去觸摸鄉愁或閨怨的話,現代詩人面對月亮卻不能不小心翼翼。前人的月亮書寫越多,后人書寫月亮的困難就越大。
在意象使用方面,當代詩人有著相當多的思考和嘗試。既有像于堅那樣斷然主張放棄意象——從隱喻撤退的;也有像北島那樣長久堅持意象詩歌寫作,在詩歌內部有機性創設中更新意象個人性的;也有像光那樣,在意象與情境的關系中,以情境磁化意象并更新意象內涵的。這些不同的處理方式,共同構成了八十年代以來現代漢詩意象思維的發展。
一、 意象否認:于堅“拒絕隱喻”的悖論
80年代以來,詩歌開始朝個人性方向發展,(這種個人性當然也是必須在具體的時空中被歷史化的,并不是說八十年代以來的文學個人化完全脫離話語宰制)個人化帶來了文學上的語言焦慮,體現在詩歌上則是對于“圣詞”的審視和反思。八十年代的文化語境中,詩人們已開始認識到世界與個人、與世界的關系。所以,個人化世界的建構有賴于個性化語言的尋找。對于詩歌中“大詞”或“圣詞”的拒絕成了一種重要的思考途徑——于堅的“拒絕隱喻”正體現了這方面的理論努力。
早在80年代,于堅就開始詩歌隨筆《棕皮手記》的寫作。《拒絕隱喻》最初成型于于堅對隨筆《棕皮手記》(1990-1991年)的整理,收錄于1993年謝冕、唐曉渡主編的《磁場與魔方:新潮詩論卷》等選本。此篇短論觀點驚人,但作為隨感結構松散、邏輯性薄弱,“隱喻”一詞使用較混亂。“拒絕隱喻”之說引起詩歌界較多爭議;兩年過后,于堅對此短論進行了較大幅度的修改,成為《棕皮手記·拒絕隱喻——一種方法的詩歌》,改后內容更加充實,論述亦更為嚴密,對“拒絕隱喻”的使用更為謹慎。1995年9月,于堅應邀在荷蘭萊頓大學亞洲國際中心“中國現當代詩歌國際研討會”上發言,完整地闡述了他的“拒絕隱喻”詩觀。此詩論更名為《從隱喻后退——一種作為方法的詩歌》,刊登于1997年第三期的《作家》。
文章雖不斷修改,但主體觀點未變。于堅提出“文明以前世界的隱喻是一種元隱喻”[2],這種隱喻是命名式的。它和后來那種“言此意彼”的本體和喻體無關。于堅所謂的“元隱喻”是一種世界原初語言命名世界的活動,在他看來,在一套符號體系表征了世界之后,人們便不再活在跟世界的直接對話中。于堅認為:“命名者才是真正的詩人”、“詩人所謂的隱喻,是隱喻后。是正名的結果。”[2]他認為前者是創造,后者不過是闡釋。
于堅意識到,在一套既成的符號系統中,名和實的分離變得越來越嚴重,人們不再能夠言說存在,而只是言說一套關于存在的符號:
五千年前的秋天和當代的秋天相比,早已面目全非,但人們說到秋天,仍然是這兩個音節。數千年的各時代詩歌關于秋天的隱喻積淀在這個詞中,當人們說秋天,他意識到的不是自然,而是關于秋天的文化[2]。
在他看來,隱喻的建立,意味著一種表達的成規慣例宰制了人們的思維,并造成表達活力的衰退,其結果是在公共意象的使用過程中詞與物漸漸脫節,經驗被遮蔽了,詩也隱匿了。他還常常對隱喻思維進行政治判斷:
20世紀以前的中國詩歌的隱喻系統,是和專制主義的鄉土中國經驗吻合的。越是專制社會,其隱喻功能越發達,不可能想象在一個隱喻作為日常言語方式的社會里會出現像惠特曼那樣的詩人[2]。
既然“隱喻”必須為寫作專制甚至社會專制負責,那么他驚世駭俗的“從隱喻撤退”或所謂“拒絕隱喻”的主張便顯得自然而然了。
不難看出,于堅詩學方案背后的問題意識來自于一種審美現代性的思路。現代性向未來投誠、向可能性敞開自身,那么重復便是最大的恥辱。這種現代性語境下寫作的影響焦慮促使于堅做出反應,他為寫作個人化提出的驚世駭俗的方案就是拒絕隱喻。
中國詩歌集中體現隱喻藝術的便是意象,他很具體分析了中國詩歌中從詞到意象的技法:中國詩歌的發展,是一個伴隨著詞不斷向意象轉化的過程。無疑,意象比詞更概括、集中、凝聚,也更富于表現力。中國詩歌的不斷發展,使得意象這一個文件夾不斷地充實擴大,其妙處在于以后要說一下文件名(意象)便可以了,這樣不但使詩歌簡約集中,而且帶來了一種文學特有的陌生化效果。中國詩歌中大量的意象如香草、美人、春水等等,它們表現了特殊的內涵而被后人不斷使用,而這種使用又使它們的內涵得以不斷地擴展而有了大量的文化沉淀。譬如現在使用梅花這個詞,它已往往不僅是“梅花”,而代表了“清幽、孤傲、高尚、純潔”等精神性特征,梅花所隱喻的內容曾經給詩人以影響使他們寫出了“疏影橫斜水清淺,暗香浮動月黃昏”、“零落成泥輾作塵,只有香依舊”這樣的句子,而這樣的句子一旦產生,它又充實了梅花意象的內涵。中國詩歌正是在“詞意象”這一條道路上不斷前進。
所以,在于堅那里,隱喻之弊便是意象之弊。拒絕隱喻是對傳統詩寫方式的放棄,是寫作上求新意識下的修辭弒父,它以拒絕的姿態吁請著詩寫的更新。這種方案可能為于堅的寫作帶來新活力,但顯然也帶來了新的陷阱和悖論。
顯然,于堅混淆了隱喻修辭和隱喻思維的區別。作為修辭的隱喻也許可能在某些文本中被拒絕,但作為思維的隱喻卻難以被拒斥于詩歌門外。隱喻事實上是對語言表意功能的拓展,隱喻使意義從此物進入彼物,從具體世界進入抽象世界,隱喻是喚起事物隱秘聯系的方式。所以,作為思維方式的隱喻無所不在且與詩歌不可分離。在于堅的大量作品中,看上去隱喻被拒絕了,事實上被拒絕的僅是隱喻的修辭,在思維的層面上,于堅的詩歌同樣乞靈于隱喻。于堅非常著名的詩歌《對一只烏鴉的命名》,顯然實踐著于堅拒絕隱喻的主張,他為不祥的黑鳥提供了充滿細節的新語境,試圖顛覆以往隱喻中烏鴉的經典內涵。某種意義上說,于堅做到了,他解構了“烏鴉”,但解構的實現,其前提正是傳統“烏鴉”隱喻的存在。所以,于堅的反隱喻寫作常常內在地跟隱喻寫作糾纏膠著。
這種完全解構式的反隱喻寫作——恢復命名功能的寫作,在于堅那里也是不能一以貫之的。隨舉一例,他在《0檔案》“出生史”中有這么一句:
手術刀脫鉻了 醫生48歲 護士們全是處女[3]
這句看似純屬敘述的句子意義的產生,其實不能離開于“手術刀”、“處女”這兩個詞的隱喻功能。很難說“護士們全是處女”是一種現實描述,“處女”表達的是對一個僵化而充滿道德潔癖體制的反諷。所以,“處女”已經由一種現實狀態而被引申為“處女情結”或“陳腐的道德趣味”了。這種隱喻思維,也是于堅詩歌所不能不借重的武器。
現代性的求新意識使于堅拒絕詩歌中的陳腔濫調,希望寫作能夠重新回到存在身邊,這構成“拒絕隱喻”方案的問題意識和合法性基礎。然而,在為詩歌的陳腔濫調歸因時,于堅卻找錯了根源。他認為隱喻必須為詩歌的陳腔濫調負責,無異于把殺人的責任歸結到刀上。吊詭的時,這種方案在理論上雖然謬誤重重,但對于于堅本人寫作自我更新卻并非完全無效。
拒絕隱喻雖無充分的理論基礎,足以成為普適性的寫作原則,卻不失為某個詩人個性化的寫作選擇。正因此,其悖論性必須被指出:我們既不能因為它理論上的迷誤而否認它作為個人寫作方案的可能;也不能因為它在某個詩人身上產生的效果而將其擴大為普遍標準。
于堅拒絕隱喻方案是八十年代以來中國詩歌意象思維中“意象否認”的一種思路,通過對它的爭議和討論,人們更清晰辨別意象思維作為重要詩歌思維的作用。換言之,寫作個人性的獲得可以通過否定意象——拒絕隱喻的方式來獲得,但在意象的內部更新中同樣可能實現。
二、 有機性與意象創新:北島《關于傳統》 的探索
北島是朦朧詩人代表,意象思維在朦朧詩詩學中占有重要位置。更重要的是,北島的寫作,從未放棄過意象思維。在第三代詩歌通過敘事性、口語性而引入大量綿密的日常經驗詩,北島依然不為所動。寫作的自我更新是每個嚴肅詩人的訴求,北島的方式是為多個意象創設一種有機性,從而使意象既能在上下文中被解讀,又不喪失個人性。我們通過他的一首短詩《關于傳統》來分析他的探索:
野山羊站立在懸崖上/拱橋自建成之日/就已經衰老/在箭豬般叢生的年代里/誰又能看清地平線/日日夜夜,風鈴/如文身的男人那樣/陰沉,聽不到祖先的語言/長夜默默地進入石頭/搬動石頭的愿望是/山,在歷史課本中起伏[4]
詩歌對“傳統”的解釋正是通過“野山羊”、“拱橋”、“懸崖”、“箭豬”、“風鈴”、“文身”、“石頭”等意象自身的隱喻和彼此的串聯、并聯、對位關系建立起來的。
“野山羊”不是小綿羊,不是順從馴服的,而是野性獨行的。詩中它甚至走到了懸崖之上,如果將野山羊置換為現代藝術家的話,顯然也無不可。在現代性獨辟蹊徑的壓力下,藝術家們都走到了創新的懸崖之上,這時,他們必然要思考自身跟“傳統”的關系。
而“拱橋”,顯然是出走多時的“野山羊”跟傳統之間建立起來的溝通途徑,惜乎在詩人眼中,它“自建成之日/就已經衰老”。
箭豬叢生的年代是什么年代呢?直觀解釋當然是廝殺的、撞擊的,非詩情畫意的年代,也許可以牽強附會為信仰坍塌、思維碎片化的后工業時代。那么,“箭豬”和“野山羊”又有何關系呢?同為野性之物,走到懸崖之上的“野山羊”是高處不勝寒的,這或許可以解釋為孤獨;“箭豬”卻是熱衷于在豬群中相互搏斗并廝殺逐利的。羊,特別是野山羊是清高的;豬,特別是箭豬卻是現世的。前者是藝術家,后者是庸眾。這里北島的精英心態又清晰地流露出來。所以,在箭豬叢生的時代,站在懸崖上的野山羊是無法看到地平線——太陽升起的地方。
孤獨的野山羊,自絕于喧囂庸俗的時代,又無法通過衰老的拱橋去匯入傳統,(這是北島跟艾略特不同之處)此時,“風鈴”出現了,“風鈴”本是美妙的聲音的聲源,是風和鈴默契的合奏和共鳴,傳統之風吹進當代的心靈之鈴,在北島眼中不過是一種浪漫想象,因為這種風鈴,如“文身”的男人那樣陰沉,聽不到祖先的語言。如果說“風鈴”是動態的,在場的,訴諸耳朵和心靈,稍縱即逝的話;那么“文身”則是圖騰化、抽象化,訴諸眼睛并且長久居留、難以抹去的。這大概是北島對傳統一種陰沉的看法:傳統雖然被描述成“風鈴”,事實上卻不過是具有壓迫性的“文身”罷了,是祖先強制性地在我們身體上留下的記號。后面三句帶有反諷性,特別是“歷史課本”的表達,歷史不是歷史本身,而是被敘述、被講授的“課本”;“山”于是可理解為“歷史課本”中確立下來的主流敘事。如果這樣看的話,北島的觀點依然很“陰沉”,代表了一種對傳統的悲觀看法:因為山不是我們可以跟祖先共享的自然物,時間漫過的石頭,最后都是被“歷史課本”塑造的,這里那種歷史的敘事化的立場很強,顯然也不是朦朧詩時期北島所會有的文化立場。
北島非常喜歡瑞典詩人特朗斯特羅姆的詩,重要的原因是他在特朗斯特羅姆精湛的意象詩歌表達中獲得啟發和共鳴。北島通過為詩歌中的多個意象創設有機性的實踐,無疑更新了當代詩歌的意象思維。
三、 情境之于意象:光《1965年》的探索
如果說北島的意象思維是通過諸多意象之間的對位、串聯等關系來創設有機性的話,光的詩歌則追求情境對意象的磁化作用,文本情境同樣使他詩歌中的意象獲得了個人性。
一般而言,光并不被視為意象詩人,研究界多認為他“創作于八十年代中期,卻并未引起關注的《1965年》,是九十年代詩歌中‘敘事’的起端。”[5]然而,這首敘事性很強的《1965年》同樣隱含著一種創新的意象思維——通過情境為個人意象提供保證。以《1965》為例,這首詩中充滿了意象,像“雪”、“茉莉花”、“紅色的月亮”、“電影院”、“陡坡”、“冬眠”的“動物”、“高壓汞燈”、“淡藍色的花朵”、“冬季”。
從于堅拒絕隱喻的思維來看,像“雪”這樣被用了千百遍的詞,其實太像其所指本身了——北方大雪初掛枝頭的美麗和過后搖落地上被踩得臟不可言、混雜黑色泥土和無數腳印的存在,這難道不正是詩歌中被用破了的陳詞濫調的某種象征。對于任何現代詩人而言,面對“雪”或“月亮”這樣的意象都是有壓力,光并不例外。詩人該如何掙脫呢?于堅的方式是,干脆拒絕隱喻,隱喻總是會涉及到名詞,它恰好是名詞的一種意義衍生機制。寫作不可能避開名詞或意象,于堅所謂的拒絕隱喻,很多時候就表現為解構意象——對烏鴉的逆向命名,他對塑料袋子的書寫中充滿著對各種文化飛行意象的解構。但是,光的方式不是拒絕隱喻,而是用敘事性的手段,巧妙地賦予意象以個人化的內涵。比如,在他的詩歌中,雪是死亡的隱喻或象征,但是他卻絕對不會簡單地說“雪是死亡”(或相類似的“雪有死亡的質地”、“雪散發著死亡的氣息”、“雪聞著有死亡的香氣”之類語言),因為當詩人用隱喻的語言裝置來寫作時,從本體到喻體的語言映射,其實正是詩人的思維向世界發起的正面強攻,它所能炸開的東西,很可能是有限的。
應該說,光保留了隱喻的效果,但是他放棄了明喻(像……)暗喻(是……)等通過修辭裝置來實現的隱喻,他用敘事的鋪墊來執行隱喻的目標。正因為隱喻彌散在整個詩歌語境中,所以,本體和喻體的關系就不再是直接的,確鑿的,它是模糊多義的、多點發散的,因而也是更加豐富,更有創新可能的;一旦讀出來也更加發人深思。我們看《1965》年中的“雪”:
那一年冬天,剛剛下過第一場雪
也是我記憶中的第一場雪[6]86
看似平淡的敘述口吻中沒有任何關于“雪”的意義建構,即使有也是隱藏的、不動聲色的。(如果說隱喻修辭的“是”、“像”是一種由詩人出面進行的強力導讀的話,這種不動聲色的敘事鋪墊則是創設一個博物館中的現代藝術展:陳列的順序和方式已經包含著策展人觀看世界的方式,但卻沒有一個導游來推銷一種強制性的視點。)“那一年冬天,剛剛下過第一場雪”,這是主體客觀的敘述口吻,“第一場”帶來了某種“原初性的”、“充滿期待憧憬”的意味;其潛在效果則是,暗示了這場雪對主體記憶的重要性,許諾了主體對記憶的確切把握。它雖然沒有說出記憶,但暗藏記憶。我們接下來就會發現,記憶正是此詩的重要主題,而詩人在最后一句又顛覆了這種通過語氣暗示出來的“確切記憶”。
第二句,“也是我記憶中的第一場雪”,第一句是一種客觀化語氣,第二句則是主體“不確定”語氣:“記憶中的第一場雪”該如何理解呢?第一種解釋是“在我的記憶中,這是那個冬天的第一場雪”。“我的記憶中”說明它很可能是不夠確切的,只是“我”個人的某種印象乃至錯覺,它是不確定的,跟第一句的那種“確定、客觀”的語氣是不同的。詩人悄悄地鋪墊下詩歌最后的“自反性記憶”(這里的自反性不是哲學上的“自我反映”,而是自我反對,自我消解的意思)。第二種解釋則是,這場雪既是現實的,也是隱喻的,它是我的記憶中第一場嚴寒。因此,“雪”就不僅僅是“雪”了,它悄無聲息地朝著“死亡的氣息”逼近。結合全詩,這種含義確實是存在的:
傍晚來得很早。在去電影院的路上/天已經完全黑了/我們繞過一個個雪堆,看著/行人朦朧的影子閃過——/黑暗使我們覺得好玩/那時還沒有高壓汞燈/裝扮成淡藍色的花朵,或是/一輪微紅色的月亮/我們的肺里吸滿茉莉花的香氣/一種比茉莉花更為凜冽的香氣/(沒有人知道那是死亡的氣息)[6]86
這一段寫雪后的傍晚去電影院看電影,后面括號內的句子埋藏著詩歌意義的密碼——死亡的氣息。正是從這個“密碼”出發,我們發現這首詩所有被敘事性之燈漫不經心探照過的名詞,其實都充滿了隱喻。
這時,我們發現,這是一個典型此時語氣與童年視角交融的片段:幾個小孩子,繞過一個個“雪堆”,嚴寒堆成了我們的玩具,“行人朦朧的影子閃過——黑暗使我們覺得好玩”,這句話顯得特別意味深長。“我們”還沒有足夠的經歷和智力來理解“雪”的嚴寒和“黑暗”的殘忍,沒有辦法理解那些從雪堆中閃過的朦朧影子所可能有的創傷和心事。所以,我們覺得這一切“好玩”,這里有一個“類兒童視角”,因為它并不是真的要還原到兒童的那種角度去看世界,只是借用了當時兒童眼中的世界來跟現在進行對照。所謂“那時”,“沒有人知道”便是此時的語氣,此時的語氣與童年的視角的交融,為“雪堆”、“高壓汞燈”、“茉莉花的香氣”提供了非常重要的解釋途徑。
此時的語氣告訴我們,在那種快樂無邪的記憶中,有一種死亡的氣息在彌漫,只是它尚不為當年的我們所覺察。因此,此時的語氣為詩歌解釋提供了最重要的光源,所有的詞都打上了死亡的色彩:雪中凜冽的香氣是死亡的氣息,那么雪很可能便是一場致人死亡的嚴寒。
“那時還沒有”說明“高壓汞燈”并不是童年場景中的現實存在物,它的引入不是現實性的,而是象征性的。它的引入是由于被裝扮成“藍色花朵”和“紅色月亮”的高壓汞燈跟雪被黑暗裝扮成童年美好玩具之間具有同構關系。
1965年,“我”只有十歲,在童年演習著“殺人的游戲”的歡天喜地中,還無法理解一場早已降臨的雪的含義。(從歷史和文化意義上說,1965年之后即將降臨的還有更大的雪)聯系具體的歷史語境,光在這里漫不經心的語調而又步步匠心的布置,有著充分的現實指向。
由此我們發現,光在賦予“雪”個人內涵的過程中,他放棄了傳統的隱喻修辭裝置,而訴諸了更加復雜的敘事裝置,這里包含了適時的鋪墊與說明;主導性闡釋語碼的設置(“沒有人知道那是死亡的氣息”是這首詩意義的主光源);“此時”語氣與“童年視角”的交融和張力。在這多種復雜精微的敘事設置中,“雪”與“死亡氣息”的關系,不是點對點的對應映射關系,而是必須在語境的有機性中去綜合把握的一種氣息。
這首詩還有其他很多值得分析的地方,但是此處,光八十年代努力,在九十年代大放異彩,引領了九十年代的敘事性潮流。他延續了隱喻,又更新了隱喻的語言機制,相比于于堅拒絕隱喻的結構策略,他向敘事性掘進的思路對九十年代以來的詩寫有著更重要的啟示。而且,我們可以從八九十年代另一個位重要的詩人張棗的詩歌寫作中看到相近的處理意象的經驗。
四、結語
意象既是中國古典詩學的核心范疇,也是現代漢詩重要的思維方式。八十年代以來的現代漢詩實踐中,意象思維得到了多方面的拓展:于堅的“拒絕隱喻”事實上以否認的方式反證了意象思維與詩歌的不可剝離性的;北島則以有多個意象有機性實現意象個人性;而光的敘事性詩歌中,隱含以情境更新意象個人性的思維。意象在詩歌中或疏或密,或隱或顯,但意象思維卻始終是中國漢語詩歌思維之一。現代漢詩追求個人性和詩寫的更新,詩歌中的意象思維也因此將變得更豐富多姿。
參考文獻:
[1]李心釋,黃梵,臧棣,等.關于當代詩歌語言問題的筆談(一)[J]. 廣西文學,2009(1):88-94.
[2]于堅.拒絕隱喻——一種作為方法的詩歌[J]. 作家,1997(03).
[3]于堅.0檔案 [J]. 作家,1994(1).
[4]北島.關于傳統 [M]//北島詩歌集.佛山:南海出版社,2003:53.
篇8
人常說“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大量誦讀、反復吟詠是培養語感、提高鑒賞能力的有效途徑。在抑揚頓挫、富有感情的誦讀中,詩的韻味、詩的意境、詩的情感才能被品味出來。讀的同時,還需展開想象。想象是引感的橋梁,在想象中還原詩歌給我們描繪出的形象畫面,在感悟中體味作者的詩情。
1首先要讀懂字面內容,通過反復吟哦,體會其音樂美,進而體會其思想感情
詩的韻腳往往與詩的情感相映照,有些韻腳發音響亮,便于表達昂揚奮發、輕松明快的情緒;有些韻腳發音低微,常用于抒發憂郁、低沉、愁苦的感情。如杜甫的《聞官兵收河南河北》用“江陽”韻,讀來明快流暢,表現的是極度歡喜之情。而他的另外一首詩《登高》用的是“灰堆”韻,讀來低沉抑郁,表現的是悲苦感傷的心境。從詩歌的韻腳的特點,有時可以推知該詩的感情基調。
2要在讀中抓關鍵詞語
有些詞語本身就帶有喜怒哀樂等感彩,如“新、碧、輕、晴、香”等常常與快樂的心情有關,而“孤、獨、冷、寒、霜”等常常表現愁苦之情。這些詞能幫助讀者體會詩情,如杜甫《蜀相》中有“映階碧草自春色,隔葉黃鸝空好音”之句。按說句中有“碧草”“春色”“黃鸝”等,該是寫美好景色的。但一個“自”字,寫出了碧草無人觀賞,一個“空”字,點明了黃鸝的白白歌唱,兩個字表現出濃重的凄涼孤寂之情,因而春色也就不再是美好的了,所以就不能認為這兩句寫的是春天美景了。有些語句含義深刻,往往是主旨所在,抓住了它,就找到了理解詩詞的鑰匙。 要在讀中弄懂典故
古人寫詩詞,有時遇到不便直說之處,或為了追求含蓄,往往用典。不了解這些典故,就很難理解詩詞含義。如辛棄疾的《永遇樂京口北固庭懷古》,就用了五個典故,姜夔的《揚州慢》也多處用典。
4要在讀中由表及里,領悟詩詞的意境
意境,是作者描繪的生活圖景和所抒發的思想感情相融合而形成的一種藝術境界。當詩人用熱情的眼光去看世界時,這世界便被涂上了詩人的感彩,它所描寫的對象,就成了帶有詩人感彩的對象。因此,讀者可以從詩人筆下具體可感的事物推知詩人內心的情緒。如宋人雷震有一首《村晚》:“草滿池塘水滿陂,山銜遠日浸寒漪。牧童歸去橫牛背,短笛無腔信口吹。”這是一首描寫夏季山村風光的小詩。遠山夕陽倒映在水草青青、碧波蕩漾的池塘里,歸村的牧童橫騎在牛背上,自由自在地吹著短笛,雖然無腔無調,卻也別有情趣。細細品味,詩中有畫,畫中有詩。全詩清新優美,生活氣息濃,是一幅優美的山村晚景圖。而在這幅圖中蘊含著的,是詩人愉悅的心情和對山村風光的熱愛。
二、體會譴詞造句的妙處
語言是描繪事物、表現思想內容的最基本的手段。語言的好壞,關鍵在于譴詞造句準確與否。卓越的作家總是善于根據表達的需要,準確地譴詞造句,生動地表現出事物的特征,深刻地表現出思想內容。如唐代齊己《早梅》中的句子“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開”,用字平淡無奇,卻很耐咀嚼。其中猶以“一”字為佳,梅花開在百花之前,可謂“早”,而這“一”枝又先于眾梅,悄然而開,更突出了一個“早”字,極巧妙地照應了題目。又如宋代戴復古的《江村晚眺》:“江頭落日照平沙,潮退漁船擱岸斜。白鳥一雙臨水立,見人驚起入蘆花。”后兩句寫驚鳥飛入蘆花之中的情景,連用“立”“驚”“入”三個動詞,使水鳥的動態、神情躍然紙上,為江村晚景平添了幾分生氣。古人非常講究“煉字”,力求一字傳神,類似的例子還有很多,如“江碧鳥愈白,山青花欲燃”“窗含西嶺千秋雪,門泊東吳萬里船”“疏影橫斜水清淺,暗香浮動月黃昏”“綠楊煙外曉寒輕,紅杏枝頭春意鬧”,“人煙寒橘柚,秋色老梧桐”,“西風吹老洞庭波,一夜湘君白發多”“雨去花光濕,風歸葉影疏”等。在教學中,我們要引導學生品味這樣的詞語,這也是理解詩詞的基本方法。
三、鑒賞運用表現方法的妙處
從作品的文字詞語,我們知道了它寫的是什么,而從作品的表現方法上,我們可以知道作家在如何寫,弄清了如何寫,也就容易理解作品的內容和領略寫法的妙處了。要學生平時注意:詩詞結構的技巧,每種修辭的效果,表達方式的作用,常見手法的妙處。
如現代詩人李季的敘事詩《王貴與李香香》中對女主人公眼睛的描寫:“一對大眼水汪汪,就像那露水珠兒草上淌。”這里運用了比喻的手法,把眼睛比作青草上的露珠,突出地表現了眼睛的水靈、明亮,從而描寫出了香香的嬌美。
篇9
1、了解作者及寫作背景,準確理解詩歌的主題。
2、學習現代詩的基本朗誦技巧,學會劃分節奏、重音,能有感情地朗讀。
能力目標:培養學生有感情朗讀詩歌的能力,品悟語言的能力,豐富的想象力。
情感目標:通過朗讀、品悟,體會詩人濃濃的思鄉之情,培養學生熱愛家鄉、熱愛祖國的思想感情。
教學重點:
1、學習現代詩的基本朗誦技巧,學會劃分節奏、重音,能有感情地朗讀。
2、在朗讀中感知《鄉愁》的意境和情感。
教學難點:通過分析意象感悟意境,體會詩歌的情感。
課時預計:1課時
教學過程:
一、背誦詩歌、導入新課
有人說,中國是一個詩的國度,詩的歷史源遠流長。無論大人小孩,誰都能吟誦一兩首詩。同學們,你們還記得哪些思念親人、思念家鄉的詩句?
學生背誦交流。
教師小結,投影顯示常見思鄉詩:
(1)、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李白)
(2)、君自故鄉來,應知故鄉事。(王維)
(3)、仍憐故鄉水,萬里送行舟。(李白)
(4)、鄉書何處達,歸雁洛陽邊。(王灣)
(5)、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馬致遠)
(6)、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王維)
(7)、日暮鄉關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崔顥)
思鄉是中國詩歌一個歷久常新的主題,今天我們一起學習一首現代思鄉詩—《鄉愁》。
二、欣賞歌曲,簡介作者
1、多媒體播放歌曲《鄉愁》。
教師:這首歌是由著名歌唱家佟鐵鑫演唱的,他以余光中先生的《鄉愁》詩作為歌詞。現在就讓我們走近作者余光中。
2、作者簡介(投影顯示):
余光中,1928年生于南京,1950年去臺灣,祖籍福建永春,臺灣十大現代詩人之一。已出版詩集、散文、評論和譯著四十余種,60年代起余光中創作了不少懷鄉詩,故而被人們稱為“鄉愁詩人”。代表作有:《鄉愁》、《鄉愁四韻》、《春天,遂想起》等。1971年創作《鄉愁》時,余光中時而低首沉思,時而抬頭遠眺。他說:“隨著日子的流失愈多,我的懷鄉之情便日重,在離開大陸整整二十年的時候,我在臺北廈門街的舊居內一揮而就,僅用了20分鐘便寫出了《鄉愁》。”
教師:僅僅用了20分鐘就一氣呵成的一首短短小詩,卻廣為流傳,甚至成為詩人余光中的代名詞。總理曾經在訪美期間,在紐約會見華僑華人時,就引用了《鄉愁》中的詩句。他說:“淺淺的海峽,國之大觴,鄉之深愁。”道出了我們中華兒女的心聲,這首詩再次引起了海內外廣泛的關注。今天,我們就一起來學習余光中的《鄉愁》。
三、朗讀吟誦,感受詩歌的韻律美。
強調:朗誦是解讀詩歌的敲門磚,我們只有對詩歌進行反復誦讀,才能真正走進解讀詩歌的藝術殿堂。
1、教師配樂朗誦。(背景音樂:馬思聰的《思鄉曲》)
思考:聽著這樣的一首詩,大家的內心油然而生的是一種什么感情呢?
明確:思念家鄉,思念親人。
2、學生自由朗讀,體會詩歌的朗讀技巧。
方法指導:本詩歌朗誦的基本要求:本詩感情深沉柔美而略帶哀傷,所以語速要稍慢且舒緩,要多停頓,不宜讀長句。具體重音和節奏的處理如下:
第一節稍平淡,回憶的口氣;第二節增加了遺憾的語氣;第三節,要體現出深深的失落和痛苦;第四節,表現出而今的惆悵。
節與節之間要有足夠的停頓,特別在前三節與第四節間,約停2.5秒。
讀的時候要配合相應想象,全情投入。
鄉愁
余光中
小時候
鄉愁/是一枚/小小的/郵票(重讀“鄉愁”“小小”“郵票”)
我/在這頭(重讀“這頭”,以下類推)
母親/在那頭(重讀“那頭”,以下類推)
長大后
鄉愁/是一張/窄窄的/船票(重讀“鄉愁”“窄窄”“船票”)
我/在這頭
新娘/在那頭
后來啊(注意“啊”與前一字連讀輕聲,不能當單字重讀)
鄉愁/是一方/矮矮的/墳墓(重讀“鄉愁”“矮矮”“墳墓”)
我/在外頭(語調稍微提高)
母親/在里頭(語氣要轉激烈,“在里頭”可拖輕微顫音)
而/現在(語氣轉平和)
鄉愁/是一灣/淺淺的/海峽(重讀“鄉愁”“淺淺”“海峽”)
我/在這頭
大陸/在那頭(“那頭”拖長音,表現深深的惆悵和期盼)
四、披文入情,體悟詩歌的情感美。
1、全詩共四節,是按什么順序組織安排的?從哪些詞語可以看出來?
明確:時間順序,從“小時候”“長大后”“后來”“現在”可以看出來。
2、詩人的思鄉情感是借用哪些具體的物象來表達的呢?
明確:船票、郵票、墳墓、海峽。
3、作者為什么分別選用這四種物象來表達自己的思鄉情感?
要求:同學們先自學,一邊讀一邊把自己的思想和感受寫在旁邊,然后四人一組討論交流。
(1)鄉愁怎么會和郵票聯系在一起?
點撥:小時候的余光中離開家鄉在四川求學,身在他鄉只有借一枚枚小小的郵票來傳達對母親的思念,只能用書信的方式把自己的思念寄回家(教師板書:郵票---母子分離)。
全班齊讀這一節,要求讀出對母親的思念之情。
(2)鄉愁怎么會和船票聯系在一起?
點撥:長大后與妻子相隔兩地,只好借助一張張的船票來表達對妻子的思念,對家的思念(教師板書:船票---夫妻分離)。
男生齊讀這一節,要求讀出對妻子的思念之情。
(3)鄉愁怎么會和墳墓聯系在一起?
點撥:矮矮的墳墓表達了自己對已故母親的深深思念(教師板書:墳墓---母子死別)。如果說前兩種思念縱有萬般愁緒,終有所寄托可以排解。而此時,矮矮的墳墓卻永遠的阻隔了生者與死者,母親再也聽不到兒子的呼喚,再也無法感受兒子深切的思念之情,這是一種凄凄的別情。
第一節稍平淡,回憶的口氣;第二節增加了遺憾的語氣;第三節,要體現出深深的失落和痛苦;第四節,表現出而今的惆悵。
節與節之間要有足夠的停頓,特別在前三節與第四節間,約停2.5秒。
讀的時候要配合相應想象,全情投入。
鄉愁
余光中
小時候
鄉愁/是一枚/小小的/郵票(重讀“鄉愁”“小小”“郵票”)
我/在這頭(重讀“這頭”,以下類推)
母親/在那頭(重讀“那頭”,以下類推)
長大后
鄉愁/是一張/窄窄的/船票(重讀“鄉愁”“窄窄”“船票”)
我/在這頭
新娘/在那頭
后來啊(注意“啊”與前一字連讀輕聲,不能當單字重讀)
鄉愁/是一方/矮矮的/墳墓(重讀“鄉愁”“矮矮”“墳墓”)
我/在外頭(語調稍微提高)
母親/在里頭(語氣要轉激烈,“在里頭”可拖輕微顫音)
而/現在(語氣轉平和)
鄉愁/是一灣/淺淺的/海峽(重讀“鄉愁”“淺淺”“海峽”)
我/在這頭
大陸/在那頭(“那頭”拖長音,表現深深的惆悵和期盼)
四、披文入情,體悟詩歌的情感美。
1、全詩共四節,是按什么順序組織安排的?從哪些詞語可以看出來?
明確:時間順序,從“小時候”“長大后”“后來”“現在”可以看出來。
2、詩人的思鄉情感是借用哪些具體的物象來表達的呢?
明確:船票、郵票、墳墓、海峽。
3、作者為什么分別選用這四種物象來表達自己的思鄉情感?
要求:同學們先自學,一邊讀一邊把自己的思想和感受寫在旁邊,然后四人一組討論交流。
(1)鄉愁怎么會和郵票聯系在一起?
點撥:小時候的余光中離開家鄉在四川求學,身在他鄉只有借一枚枚小小的郵票來傳達對母親的思念,只能用書信的方式把自己的思念寄回家(教師板書:郵票---母子分離)。
全班齊讀這一節,要求讀出對母親的思念之情。
(2)鄉愁怎么會和船票聯系在一起?
點撥:長大后與妻子相隔兩地,只好借助一張張的船票來表達對妻子的思念,對家的思念(教師板書:船票---夫妻分離)。
全班齊讀這一節,要求學生讀出悲傷的情感。
(4)鄉愁怎么會和海峽聯系在一起?
海峽隔開了大陸和臺灣,臺灣人民有家難回,親情難敘。詩人只好把濃濃的鄉愁寄予這灣淺淺地海峽。前三個意象聯結的是親情、愛情,這節連接的是愛國情(教師板書:海峽---兩岸隔離)。作者寫這首詩的時候,還看不到兩岸有交流的可能,思鄉情切。作者在1992年首次回到大陸,在1995年回母校廈門大學參加校慶并發表演講,回到臺灣后,寫下了絕唱《浪子回頭》(投影顯示):“鼓浪嶼鼓浪而去的浪子/清明節終于有岸可回頭/掉頭一去是風吹黑發/回首再來已雪滿白頭/一百六十海里的海峽,/為何渡了近半個世紀才到家?……”離開大陸時還是英俊年輕,回到大陸時已是雪滿白頭。作為一個浪子對大陸、對祖國近半個世紀的期盼終于實現。讓我們帶著這份期盼齊讀第四節詩。
小結:這首詩借小小的郵票表達了對母親濃濃的思念,借窄窄的船票寄托了與妻子長長的愛情,借矮矮的墳墓抒發了與母親凄凄的別情,借淺淺的海峽表達對大陸深深的思念。詩歌由個人故鄉之思上升到普遍家國之思,主題得到升華,這正是這首詩高于其他思鄉詩的地方。而現在有些人試圖將臺灣從祖國的版圖上分割出去,這一陰謀是不可能得逞的,因為五千年血脈相連的炎黃子孫不可能被他們割斷。余光中在《當我死時》中寫道:當我死時,/葬我在長江與黃河之間,/枕我的頭顱,白發蓋著黑土/在中國,最美最母親的國度/我便坦然睡去,/睡整張大陸……(投影顯示),即使死也要死在大陸,死在最美最母親的國度。而當詩人得知溫總理引用他的詩句時,75歲的老人哽咽著說:“三十年前的鄉愁已讓我慢慢化解,而歷史的鄉愁還擺在這里……”(投影顯示)“歷史的鄉愁”是所有華夏兒女的心結。請同學們再次自由朗讀全詩,體會感情,試著背一背。
五、放飛想象,感受詩歌的圖畫美。
詩是精當的含蓄的藝術,光靠這樣的領會是不夠的,還需要我們插上想象的翅膀,到美麗的畫面中飛翔。下面請同學們選擇一個畫面,描繪當時的情景。
學生想象描繪。
示例:
畫面1:“生活還適應嗎?學習還順利嗎?過節還回來嗎?……”一聲聲的期盼、一聲聲的叮嚀,滿載著母親的牽掛飛到我的身邊,我不禁熱淚盈眶,這真是“兒行千里母擔憂”啊!小小的郵票也請你帶著我最誠摯的愛,快快飛到母親的身邊吧。
畫面2:親愛的愛人,你還好嗎?終于盼到了這一天!我緊緊地握著手中的船票,站在船舷上,想起了初戀時的山盟海誓,想起了相聚時的柔情蜜意,想起了分別時你婆娑的淚眼,那一聲“等你平安歸來”一直縈繞在耳畔……也不知哪位詩人為何要說“兩情若是久長時,又豈在朝朝暮暮”?此刻,我深深體驗到原來生離比死別更痛苦。
畫面3:“母親,你的兒子看你來了!”我撕心裂肺地喊著。跪拜在母親的墳前,我雙手捧起掩埋母親的泥土。你一定在怪兒子的不孝吧,您有生之年我不能盡孝,而今……“千里孤墳,無處話凄涼”,這矮矮的墳墓竟活生生地將我們分開了,母親,讓我再叫一聲---母親。
畫面4:海風呼嘯,掀動著我的衣裳,我佇立在海邊,目光的盡頭是海峽那頭——大陸,我多想能趟過這一灣淺淺的海峽!海風啊,你吹得再猛烈些吧,我要隨著你到我日思夜想的大陸;海浪啊,請你用盡你全部的力量把我帶到我親愛的祖國吧!
六、回味咀嚼,品讀詩歌的語言美。
在所有的情感中,詩歌是情感的鈾;在所有的語言中,詩歌是語言的鉆石;一起來回味品讀《鄉愁》的語言形式美。
1.形式美
結構上:寓變化與統一,節與節、句與句均衡對稱;但整齊中又有參差,長短句錯落有致,體現了自由詩的特點。
音樂上:同一位置上詞的重復和疊詞的運用,在音樂上營造出一種回旋往復、一唱三嘆的旋律,給全詩營造了一種低回掩抑,如怨如訴的基調。
2.語言美
四個時間段:小時候長大后后來現在(平平淡淡)
四個對應物:郵票船票墳墓海峽(實實在在)
四個數量詞:一枚一張一方一灣(微乎其微)
四個形容詞:小小的窄窄的矮矮的淺淺的(輕描淡寫)
小結:這首詩有如音樂中柔美而略帶哀傷的“回憶曲”,是海外游子深情的戀歌。讓我們再次深情地朗讀這首詩。
七、布置作業
1、聯系生活,仿照下面的句式說出自己心中的鄉愁。
鄉愁是。
示例:
鄉愁是一杯濃濃的酒。
鄉愁是故鄉那輪永遠明亮的月亮。
鄉愁是離家時父親久久的佇立。
鄉愁是別離時媽媽不斷的叮囑。
鄉愁是記憶中古老的童話。
鄉愁是一輩子走不出的精神家園。
2、下面這首詩,也是抒寫鄉愁,說說它與余光中的《鄉愁》在表達上各有什么特點。
鄉愁
席慕容
故鄉的歌是一支清遠的笛
總在有月亮的晚上響起
故鄉的面貌卻是一種模糊的悵望
仿佛霧里的揮手別離
離別后
鄉愁是一棵沒有年輪的樹
永不老去
八、結束全課
這堂課,我們通過對詩歌的品析,看得出詩人已經把鄉愁升華為整個民族的感情寄托。詩人在《從母親到外遇》中寫到:“大陸是母親,不用多說,燒我成灰,我的漢魂唐魄仍然縈繞著那片故土……”“我離開她時才二十一歲呢,再還鄉時已六十四了:‘掉頭一去是風吹黑發/回首再來已雪滿白頭’。”這不啻于泣血的悲啼,含淚的呼喚!“斷腸人在天涯”的游子之痛啊,揪扯著我們每個人的心!最后讓我們靜靜地聆聽余光中作詞,羅大佑譜曲并演唱的《鄉愁四韻》,再次感受詩人濃濃的思鄉感情。
板書設計:
鄉愁
余光中
小時候-郵票-母子分離個人故鄉之思
長大后-船票-夫妻分離主題
后來—-墳墓-母子死別升華
現在--海峽-兩岸隔離普遍家國之思
男生齊讀這一節,要求讀出對妻子的思念之情。
篇10
【關鍵詞】國學經典;課程;開發;運用
蘇軾曾說過“經典一部,勝雜書萬本”,而現在,這已經成為很多人的共識。當神州大地掀起經典誦讀的熱潮時,我們學校也開展了經典誦讀活動,我深深地被那些文質兼美、博大精深的經典所陶醉。在對經典詩文的不斷深入學習中,我越來越認識到,經典誦讀是人文教育的好載體,應該把它跟語文教學結合起來,讓那陣陣濃郁的經典書香伴隨孩子們的童年。在教學實踐中,我是這樣引領孩子們進行經典詩文誦讀的。
一、按年代選擇誦讀的篇目
我國民族文化的歷史是長遠的,也留下了許多文學作品。古代有《詩經》、《論語》、唐詩、宋詞、元雜劇、明、清詩作;近現代代表坐:冰心詩歌、朱自清散文、詩詞等。
二、按兒童的不同年齡、認知特點提供誦讀作品
(1)低年級的學生年齡小,他們的記憶特點是無意識記憶,效率依賴于學習內容和教學方式的趣味性和情境性。我們可以選擇《弟子規》來誦讀,《弟子規》具體列述弟子在家、出外、待人、接物與學習上應該恪守的守則規范,如“朝起早,夜眠遲;老易至,惜此時;晨必盥,兼漱口;便溺回,輒凈手”,這些內容,短小、有趣,有生活的情境聯想,還能養成好的行為習慣。
(2)中年級的學生,由于學習動機日益增強,記憶已經由無意識記憶向有意識記憶發展,并占據主導地位。這時,我們可以選擇誦讀《三字經》。它是宋朝王應麟(字伯厚)先生所作,內容大都采用韻文,每三字一句,四句一組,像一首詩一樣,背誦起來,如唱兒歌,傳播面是家喻戶曉,而且內容包含了教育、歷史、天文、地理、倫理、道德,以及一些傳說,廣泛生動,言簡意賅,這個年段的同學既能瑯瑯上口,又在誦讀中積淀了各方面的素養。
(3)高年級的學生記憶的策略性更強,理解能力也非低年級孩子能比,所以我們推薦誦讀《論語》。《論語》是孔子與其弟子的語錄結集,儒家重要經典之一,共有20篇,包含為政、教育、學習、修養四方面的內容,如“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三人行,必有我師”等長久以來都是人類生活、做人的準則。所以,《論語》的誦讀不但積累了名家語句,還學會了做人的道理,一舉兩得。
至于唐詩,更是由于它的瑯瑯上口,韻律優美,淺顯易懂而為孩子們喜愛,所以唐詩的誦讀可以貫穿整個童年。
《語文新課程標準》明確指出:“語文是最重要的交際工具,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統一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強調在語文教學過程中,要讓學生“認識中華文化的豐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古詩文誦讀是傳承優秀傳統文化、繼承民族文化遺產、弘揚民族精神的系統工程,也是培養學生熱愛祖國語言文字,培育民族自豪感,為學生成長奠基的文化之旅。讓學生與經典為師,以圣賢為友,在與上下古今大師的對話中變得高雅而高尚,為學生的生命底色撐起一片詩意的天地。為當下的語文教學開辟了一片沃土;為語文教育的未來指引了路徑。因此,我在指導學生運用經典方面做了如下探索:
以寫助讀,在日記中靈活運用――“多讀胸中藏匯,勤寫筆下生花”,堅持寫日記是積累材料的最好方式,也是練筆的最佳途徑。由于日記的內容很廣,可寫聽到的、可寫看到的、也可寫想到的。總之,自己的喜怒哀樂都可無拘無束地表現出來。這樣就讓學生有一個自由表達的空間,也能夠寫真實的事情。國培學習中管建剛老師說過,他的每位學生都有一本日記本,及時隨意記載下自己課外誦讀的古詩文,并記下自己的感想、受到的啟發。沒有任何形式的約束,他的學生寫出來的作文有血有肉,也能表達出真情實感,他的學生的寫作能力在閩江兩省名列前茅。同時,學生也可將日記本美化,對古詩文的理解意境可以配上自己的圖畫,也可以改寫成 現代詩文,配上 現代詩 畫。如讀了《三字經》中的“如囊瑩,如映雪,家雖貧,學不輟。”通過講述晉朝的車胤沒有燈就去捉螢火蟲來照明讀書,和孫康沒有燈借著大雪的反光來讀書的故事,引導學生寫出自己的體會和感受。畫出詩句中的場景。并可以引用學過的詩句:“ 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 。”來概括這些場景等。 古語說:“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寫詩也會吟。”學生的積累豐富了,自然會“腹有詩書氣自華”。
啟迪心智,在說話中靈活運用――教語文,目的是為了不教。同樣,學生積累了知識就是為了運用。《語文 課程標準 》在實施中建議:語文教師應當高度重視課程資源的開發和利用,創造性地開展各種活動,增強學生在各種場合學語文,用語文的意識,多方面提高學生的語文能力。誦讀中華文化經典十分有利于學生對成語、格言警句和精美句段的積累,對精美詞語句段的積累熟讀成誦后,才能化為自己的語言。所以要能在語言中“信手拈來 ,旁征博引 ”,就要在語文教學訓練中引導學生在說中運用。例如在上《別董大》這篇飽含深情的古詩時,我對學生以“朋友的分別 ”為主題進行語言訓練,讓學生把自己對朋友的難舍難分,用幾句話描述出來,并且用上積累的成語、格言警句和精美句段。許多學生踴躍發言;有的引用了“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有的引用了“此地一為別,孤蓬萬里征”,還有的引用了“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等名句,真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啊!
學以致用,在習作中靈活運用――學生的習作是最好播種經典之花的園地。引導學生在習作中靈活運用。誦讀與寫作結合起來,培養學生的寫作水平、積累學生的人文素養。讀與寫是相互結合的,在習作中只有恰當的明引、暗引或使用活化了的詞句,能使他們的語言表達得更生動雋永。例如五年級上冊在習作中要求寫借物喻人的作文,有一個學生寫的是《小草》,在文章中,他在描寫小草頑強的生命力時,就引用白居易所寫的《賦得古原草送別》“離離原上草,一歲一枯榮。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又如在寫《雪》這篇習作時,學生以“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在寫同學時,對常犯小毛病的同學以“勿以善小而不為 ,勿以惡小而為之 。”相勸,“不患人之不已之,患不知人也。”等句子。寫某個學生熱愛學習,勤奮學習時,用了“只要功夫下得深,鐵杵磨成繡花針,”“世上無難事,只怕有心人,”用上了論語“學而時習之”,“溫故而知新。”等語句。使文章錦上添花,畫龍點睛。可見,學生已學會在習作中引經據典了,逐漸做到學以致用了。
中華文化源遠流長,中華經典流芳千古,讓我們誦讀經典,運用經典,傳承中華文化。
參考文獻:
[1]吳剛平.校本課程開發的基本理念與操作流程[J].樂山師范學院學報,2003年0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