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節手抄報資料范文

時間:2023-03-27 01:44:24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中秋節手抄報資料,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中秋節手抄報資料

篇1

《月下獨酌》 (唐)李白

花間一壺酒,獨酌無相親。 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月既不解飲,影徒隨我身。暫伴月將影,行樂須及春。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亂。 醒時同交歡,醉后各分散。永結無情游,相期邈云漢。

《十五夜望月》 (唐)王建

中庭地白樹棲鴉,冷露無聲濕桂花。今夜月明人盡望,不知秋思落誰家。《中秋》 (唐)李樸

皓魄當空寶鏡升,云間仙籟寂無聲;平分秋色一輪滿,長伴云衢千里明;狡兔空從弦外落,妖蟆休向眼前生;靈槎擬約同攜手,更待銀河徹底清。《八月十五夜玩月》 (唐)劉禹錫

天將今夜月,一遍洗寰瀛。暑退九霄凈,秋澄萬景清。星辰讓光彩,風露發晶英。能變人間世,攸然是玉京。

中秋節神話傳說

嫦娥奔月

相傳,遠古時候天上有10個太陽同時出現,曬得莊稼枯死,民不聊生,一個名叫后羿的英雄,力大無窮,他同情受苦的百姓,于是登上昆侖山頂,運足神力,拉開神弓,一氣射下9個多太陽,并嚴令最后1個太陽按時起落,為民造福。 后羿因此受到百姓的尊敬和愛戴,后羿娶了個美麗善良的妻子,名叫嫦娥。而不少志士慕名前來投師學藝,心術不正的蓬蒙也混了進來。 一天,后羿到昆侖山訪友求道,巧遇由此經過的王母娘娘,便向王母求得一包不死藥。據說,服下此藥,能即刻升天成仙。然而,后羿舍不得撇下妻子,只好暫時把不死藥交給嫦娥珍藏。嫦娥將藥藏進梳妝臺的百寶匣里。 小人蓬蒙在后羿率眾徒外出狩獵后手持寶劍闖入內宅后院,威逼嫦娥交出不死藥。嫦娥當機立斷,轉身打開百寶匣,拿出不死藥一口吞了下去。身子立時飄離地面、沖出窗口,向天上飛去。 傍晚,后羿知道此事后悲痛欲絕,仰望著夜空呼喚愛妻的名字,這時他驚奇地發現,今天的月亮格外皎潔明亮,而且有個晃動的身影酷似嫦娥。他拼命朝月亮追去,可是他追3步,月亮退3步,他退3步,月亮進3步,無論怎樣也追不到跟前。 后羿無可奈何,又思念妻子,只好派人到嫦娥喜愛的后花園里,擺上香案,放上她平時

最愛吃的蜜食鮮果,遙祭在月宮里眷戀著自己的嫦娥。 百姓們聞知嫦娥奔月成仙的消息后,紛紛在月下擺設香案,向善良的嫦娥祈求吉祥平安。 從此,中秋節拜月的風俗在民間傳開了。

吳剛伐桂

相傳月亮上的廣寒宮前的桂樹生長繁茂,有500多丈高,下邊有一個人常在砍伐它,但是每次砍下去之后,被砍的地方又立即合攏了。幾千年來,就這樣隨砍隨合,這棵桂樹永遠也不能被砍光。據說這個砍樹的人名叫吳剛,是漢朝西河人,曾跟隨仙人修道,到了天界,但是他犯了錯誤,仙人就把他貶謫到月宮,日日做這種徒勞無功的苦差事,以示懲處。李白詩中有“欲斫月中桂,持為寒者薪”的記載。

玉兔搗藥

傳說很久以前,有一對修行千年的兔子,得道成了仙。它們有四個可愛的女兒,個個生得純白伶俐。 一天,玉皇大帝召見雄兔上天宮,它依依不舍地離開妻兒,踏著云彩上天宮去。正當它來到南天門時,看到太白金星帶領天將押著嫦娥從身邊走去。兔仙不知發生了什么事,就問旁邊一位看守天門的天神。聽完她的遭遇后,兔仙覺得嫦娥無辜受罪,很同情她。但是自己力量微薄,能幫什么忙呢?想到嫦娥一個人關在月宮里,多么寂寞悲傷,要是有人陪伴就好了,忽然想到自己的四個女兒, 它立即飛奔回家。 兔仙把嫦娥的遭遇告訴雌兔,并說想送一個孩子跟嫦娥作伴。雌兔雖然深深同情嫦娥,但是又舍不得自己的寶貝女兒,這等于是割下它心頭的肉啊!幾個女兒也舍不得離開父母,一個個淚流滿面。雄兔語重心長地說道:“如果是我孤獨地被關起來,你們愿意陪伴我嗎?嫦娥為了解救百姓,受到牽累,我們能不同情她嗎?孩子,我們不能只想到自己呀!” 孩子們明白了父親的心,都表示愿意去。雄兔和雌兔眼里含著淚,笑了。它們決定讓最小的女兒去。 小玉兔告別父母和姊妹們,到月宮陪伴嫦娥住了!

玉兔入月宮

相傳有三位神仙變成三個可憐的老人,向狐貍、猴子、兔子求食,狐貍與猴子都有食物可以濟助,唯有兔子束手無策。后來兔子說:“你們吃我的肉吧!”就躍入烈火中,將自己燒熟,神仙大受感動,

把兔子送到月宮內,成了玉兔。陪伴嫦娥,為其下凡的搗靈藥

中秋節由來

農歷八月十五是我國的傳統節日,中秋節與春節、清明節、端午節并稱為中國漢族的四大傳統節日。據史籍記載,古代帝王有春天祭日、秋天祭月的禮制,而祭月的節期為農歷八月十五,時日恰逢三秋之半,故名“中秋節”;又因這個節日在秋季八月,故又稱“秋節”、“八月節”、“八月會”、“仲秋節”;又有祈求團圓的信仰和相關節俗活動,故亦稱“團圓節”、“女兒節”。因中秋節的主要活動都是圍繞“月”進行的,所以又俗稱“月節”、“月夕”、“追月節”、“玩月節”、“拜月節”;在唐朝,中秋節還被稱為“端正月”。關于中秋節的起源,大致有三種:起源于古代對月的崇拜、月下歌舞覓偶的習俗、古代秋報拜土地神的遺俗。

篇2

一、宣傳準備

利用升旗儀式,進行專題宣傳。以激發學生的學習探究的興趣。倡議學生利用各種渠道了解端午節的相關知識。鑒于中秋的知曉率很高,特意提請學生挖掘中秋的民俗風情和民族文化內涵。

二、小報的制作和展評

在中秋假日期間,同學們廣泛查閱了中秋的相關知識,并通過向長輩了解中秋的風俗,對中秋節有了更直觀和感性的認識。學生們利用這些知識和感悟,運用各種制作手段,認真制作小報。

篇3

【摘要】如何提高小學生的讀寫水平是一直以來困擾廣大教師的一個難題。本文研究了通過編抄報來提高小學生讀寫水平的策略,如激發學生興趣、教給學生方法、給學生提供形式多樣的編報主題等來提高學生的編報水平與讀寫水平,以期打開另一扇提高小學生讀寫水平之門。

關鍵詞 手抄報;興趣;方法;形式多樣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閱讀是運用語言文字獲取信息、認識世界、發展思維、獲得審美體驗的重要途徑。寫作是運用語言文字進行表達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認識世界、認識自我、創造性表述的過程。可見,閱讀和寫作是小學語文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學生語文素養高低的重要見證,也是學生學好語文的基礎。

一、激發興趣,讓學生在編抄報中積極主動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講的就是興趣的重要性,但興趣也是靠培養的。為了培養學生辦手抄報的興趣,讓學生積極主動的編抄報,在教學實踐中可從以下幾方面著手:

1.榜樣示范

榜樣的作用是巨大的,尤其是同齡孩子更能讓學生零距離的接觸、學習,在潛移默化的熏陶感染中提升自己編抄報的水平。為此,教師平時可在班級中挑選編抄報好的同學為榜樣,以榜樣的力量來熏陶感染學生,讓學生在榜樣學習中激發編抄報的興趣。

2.以身作則

為了激發學生編抄報的熱情,教師還要善于以身作則,做學生的榜樣,親身實踐編抄報的樂趣。研究中,每一次布置學生做手抄報,我都會親自動手編抄報。因為有了親身經歷,在跟學生講解編抄報的心得時就不是空洞的說教,而是經驗的分享,學生也就更樂于傾聽。

3.鼓勵引導

多蘿茜·洛·諾特爾在《學習的革命中》說過:“如果一個孩子生活在批評之中,他就學會了譴責。……如果一個孩子生活在鼓勵之中,他就學會了自信。”編抄小報,學生尤其需要鼓勵。

二、教給方法,讓學生在編抄報中提高能力

小學生只有掌握了編抄報方法,才能在編寫中找到樂趣,才會樂于編抄報、善于編抄報、精于編抄報,才會逐漸提高讀寫能力。要想編出賞心悅目的小報,下面最基本的編報知識需要學生掌握:

1.精心確定主題

編抄報一定要先定好主題,這是因為學生制作的手抄報一般只有一張紙,能夠容納的內容并不多。如果把一個話題方方面面的內容都寫上去,就會給人凌亂之感。所以在教學生編抄報時要讓學生學會從大主題中選一個小主題,圍繞這個小主題做好文章。例如:“詩詞賞析”“相約名著”“走近名人”等等。

2.創意起好報名

確定了主題,下一步工作就是取一個新穎、貼切、有創意的手抄報報名。好的報名既能吸引人的眼球,還能引起人的深思,激發人們閱讀的欲望。好報名如:“暢游書海”“名人面對面”“成語串串燒”等。給手抄報取個好報名,可以起到畫龍點睛之妙。

3.用心策劃欄目

在小報中,欄目的設置同樣需要花心思。我們應用心設置好小報欄目。比如當我們制作一期與閱讀、寫作有關的手抄報時,可有以下欄目:“讀書快訊”“好書推薦”“美文賞析”“小小評論家”等。

三、形式多樣,讓學生在編抄報中有話可說

要想通過編抄報來提高學生的讀寫水平,那么手抄報主題的確定就是重中之重。在指導學生編抄報時一定要給學生提供形式多樣的手抄報主題,讓學生在編抄報時有話可說,有話可寫。可從以下方面來確定手抄報的主題:

1.聯系教材

教材中的課文文質兼美,是對學生進行語言文字訓練的有效載體。教師如能獨具慧眼,就能從中挖掘出許多值得拓展的主題。以蘇教版小學語文五年級下冊為例,教學《春光染綠我們的雙腳》,可讓學生出一期與環保有關的小報;教學《早》,可讓學生出一期與魯迅有關的小報;教學《司馬遷發憤寫史記》可讓學生出一期與《史記》有關的小報;教學《七律》可讓學生出一期與有關的小報;教學《水》可讓學生出一期與水資源有關的小報等。凡是與課文相關的,學生感興趣的主題都可以作為小報的主題。

2.聯系生活

明代的董其昌早就說過:“讀萬卷書,行萬里路”,最新的語文課程標準也指出:“語文是實踐性很強的課程,應著重培養學生的語文實踐能力,而培養這種能力的主要途徑也應是語文實踐”所以在讓學生編抄報時也要引導學生去生活中尋找學習素材,引導學生在生活中學語文,這也是拓寬學生學習渠道的有效方法。生活中可以編進手抄報的內容很多,一是傳統節日、紀念日,如清明節、端午節、中秋節、教師節等;二是時事政治,如疾病、自然災害及重大事件等;三是校園生活,如六一兒童節、讀書節、運動會等。

3.聯系愛好

在指導學生編抄報時,還可讓其與學生的興趣愛好結合起來,因為是學生自己的興趣愛好,所以學生在編抄報時就會有話可說,就會將報紙辦的更精彩,如喜歡航模的同學可以辦一期與航模相關的小報,喜歡漫畫的同學可以辦一期與漫畫有關的小報等。而學生在編抄報中也面臨著資料的收集、遴選等工作,這對學生的概括能力、選擇能力、編排能力、寫作能力的提高都具有重要的作用。

總之,只要我們方法得當,正確引導,通過編抄報,就可以提高小學生的讀寫水平;可以拓寬學生學習語文、運用語文的渠道;可以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可以提升學生的語文素養等。編抄報,為學生讀寫水平的提高打開了一扇新門,學生的學習潛能也將在這片新天地中得到充分的發揮!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語文課程標準[S].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集團,2012.22

[2]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語文課程標準[S].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集團,2012.23

[3]馮愛東.走近孔子.[M].江蘇:江蘇人民出版社,2012.119

[4]多蘿茜·洛·諾爾特.學習的革命[M].上海:上海三聯書店,1998.76

[5]左江紅.我的“地盤”我做主——語文手抄報編輯活動.[J].初中生:A(博覽).2008,(3):36

篇4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3)03A-

0004-02

公民道德建設綱要中指出:“各種重要節日、紀念日,蘊藏著寶貴的道德教育資源。”開展傳統節日教育,是弘揚傳統美德、培育學生民族精神的有效載體。我校以傳統節日為契機開展系列的德育活動,讓學生更深入地了解傳統節日的來歷習俗,培養了學生對傳統節日的興趣,從而激發學生弘揚傳承民族文化的使命感。

一、認識“我們的節日”,把濃郁的節日文化深植心底

“我們的節日”是指我們中國人自己的傳統節日,寄托著炎黃子孫的特有情懷和文化,是美好的、幸福的、希望的節日。春節、元宵、端午、中秋、重陽等每一個節日都包含著動人的傳說、繽紛的故事、豐富的習俗。為了讓傳統節日達到預期的育人目的,我們努力尋找各個節日蘊涵教育的切入點。首先,學校利用周一晨會“國旗下講話”開展傳統節日文化的宣傳,告訴學生節日的來歷、古人流傳下的習俗、好的活動建議等,在校園內大力營造濃郁的傳統節日文化氛圍,全面引發學生的熱情與激情。其次,各中隊組織學生開展節日民俗文化調查。通過小組分工、收集整理資料,制作一期相關手抄報、黑板報,再將那些圖文并茂、內容豐富的板報張貼在班級文化園地中,使其對學生產生較為持久的感染力,從而收到“耳濡目染”的效果。最后,各班開展中隊活動。通過講一講傳統節日的來源、習俗、傳說,誦一誦有關節日經典詩文,演一演相關節日的歌舞小品節目,讓學生在了解傳統節日的豐富內涵的基礎上,獨具匠心營造節日的氛圍,從而把濃郁的節日文化深植心底。

例如,中秋佳節到了,在校園醒目處懸掛標語,教室里、走廊上懸掛著同學們制作的燈籠、燈謎,營造了濃厚的節日氣氛。舉行“月是故鄉明”的慶祝中秋節班隊活動,讓學生從活動中領悟其豐富內涵。元旦到了,教室布置一新,燈籠、窗花、中國結充滿過節的喜慶氛圍,各中隊隊員們已經開始醞釀策劃迎新年活動――相約春天迎新詩會,喜迎新年的到來。營造濃郁的節日的氣氛,猶如綿綿春雨一般,潛移默化影響學生的精神世界。

二、積極參與實踐活動,讓傳統的節日精髓浸潤心靈

為了讓學生更好地體驗傳統節日的快樂,學校開展了“我們的節日”系列德育實踐活動,讓每一位隊員都積極參與到各種形式的節日活動中,歷練各種技能,陶冶良好的道德情操,充分感受中國傳統文化無窮的魅力。

1清明節時節雨紛紛

為緬懷革命先烈,弘揚民族精神,繼承發揚老一輩革命家的優良傳統,深化革命傳統教育,激發同學們的愛國主義情感,每年清明,我校都會隆重開展“緬懷革命先烈,傳承民族精神”為主題的祭奠活動,活動地點或在人民公園烈士墓前,或在南湖公園韋拔群像前,或網上祭奠……形式多樣。看看我們開展的祭奠活動:講述革命烈士的感人故事,讓孩子們重溫那紅色經典的震撼魅力;配樂詩朗誦《烈士墓前》,表達了學生祭奠先人、緬懷英烈的情感;有關春天、清明的古詩吟唱,如《寒食》《清明》《春夜喜雨》《賦得古草原送別》……讓同學們浸潤在中華民族文化的熏陶里。班隊會課,我們還邀請了年過八旬的老軍人張樹德爺爺來給同學們講革命故事,使同學們受到很好的革命傳統教育,從而更加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發奮努力學習。

清明不僅僅是追念先人的節日,也是春游踏青的好時節。我們組織學生到花花大世界去賞花踏青,去南湖公園野餐,在野外開展踢毽子、放風箏、羽毛球賽等,清明節系列活動的開展,讓孩子們較為全面地認識了解了節日的習俗,充分地感受到這個傳統節日的獨特魅力。

2五月時節話端午

端午節是中國人兩千多年來的傳統節日,節分端午自誰言,萬古傳聞為屈原。端午節有著獨特的風俗,如吃粽子、賽龍舟、掛艾葉等慶祝活動。我們除了引導學生了解端午習俗,參與包粽子、縫香袋的實踐活動之外,還讓學生探究端午節的來歷、講屈原愛國故事、去南湖觀看龍舟賽、做一個“端午香囊”、包一串“端午香粽”、演一回“端午傳說”、誦一誦“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激發學生對愛國詩人屈原的敬佩之情,點燃學生的愛國熱情和從小立下報效祖國的志向。

3中秋明月格外圓

中秋節是我國的一大傳統節日,蘊含著豐富的中國傳統文化內涵。為了迎接中秋節的到來,我校各班開展了“我們的節日?中秋佳節話團圓”的班隊會活動。各中隊充分結合學校打造的書香校園活動,首先布置隊員們去了解月圓與團圓之間的象征意義,查閱有關中秋的神話、傳說,背一首賞月詩、團圓詩,然后將活動由學校向學生家庭延伸,自己拍一拍舉家團圓賞月的照片,最后邀請家人來參加主題班會活動。隊會上孩子們著旗袍,猜燈謎,講中秋節的來歷,說中秋節的故事,誦有關中秋的古詩,唱“八月十五月兒圓啊……”“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大家一起分月餅,品月餅。學生在歡樂中過節,在快樂中學知識,感受著中華民族文化的深厚底蘊和獨特魅力。

4開日敘重陽

九月是一年中的黃金時節,是個處處都蘊涵著教育契機的季節。每年重陽之際,為了開闊孩子們的視野,豐富孩子們的知識,讓孩子們與大自然親密接觸,體驗集體活動的樂趣,我校都會開展“綠色出行,快樂野餐”秋游活動。

孩子們排著整整齊齊的隊伍,跟著教師徒步登高,聞著花香,看著風景,像一只只小云雀一般,在大自然的懷抱中盡情地歡呼。每個班級“安營扎寨”后,豐富多彩的活動開始了:胯下傳球、跳繩踢毽子比賽、野外“卡拉OK”大賽……臨近中午,“野餐聚會”開始了,孩子們拿出自己帶來的美味佳肴,和同學一起分享。重陽登高秋游活動,讓孩子們增長了見識,鍛煉了意志,增進了友情。“秋天”真正地走進了孩子們的眼里和心里。

重陽節還是敬老節,為了讓學生更好地傳承尊老、敬老、愛老的中華傳統美德,我校各中隊開展以“九九重陽日 濃濃敬老情”為主題的中隊活動。隊員們講重陽、唱重陽、演重陽,通過小品、故事、敬老三字經宣講著百善孝為先,當深情的《感恩的心》《最美不過夕陽紅》歌聲響起,同學們紛紛向前來參加本次活動的爺爺奶奶們贈送禮物和節日賀卡,祝老人們身體健康,晚年幸福。最后,各中隊輔導員還布置一道特殊的親情作業:探望敬老院孤寡老人,給長輩捶捶背、洗洗腳,分擔一點家務等。這些活動的開展,就是很好的傳統節日教育、感恩教育,贏得了長輩們的交口稱贊。

5古詩新歌賀新年

新年到了,為了營造辭舊迎新的校園氛圍,我們舉行了元旦迎新“相約春天”新年詩會。迎新詩會上以“春天的詩”貫穿節目的始終。學生自創自編、自導自演、自拍自攝,表演的節目豐富多彩,古詩朗誦、擊鼓傳花使人耳目一新;相聲、小品令人捧腹大笑,歌曲、舞蹈異彩紛呈。從各中隊傳出的喝彩聲、掌聲、祝福聲此起彼伏,校園內洋溢著一片歡快的節日氣氛。

“我們的節日”系列活動,讓孩子們與傳統節日文化親密接觸,過了一個個文化內涵節,既增長了知識,陶冶了情操,鍛煉了能力,心靈也受到了洗禮。

篇5

這種現象引發深思:作為歷史悠久的文明古國,民族傳統節日是中國文化不可缺少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它的發展和繼承,可以保留一個民族、一個國家的特色。在多元文化的今天,面對急劇轉型的社會環境、飛速發展的信息技術和西方節日文化的沖擊,中小學生熱衷于過情人節、愚人節、圣誕節等洋節,盲目追隨西方習俗,而對中國的七夕、清明、端午等表現出冷淡態度。大部分學生只知道節日的名稱,對節日的由來、過節的形式知之甚少。傳統節日的淡化,傳統文化的斷層,為我們敲響了警鐘。學校教育,有責任和義務通過傳統節日這個窗口,加強對青少年的傳統節日文化的教育,不斷增強中小學生對民族文化的認同,激發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提高學生的人文素養。

一、積極創設節日環境,營造弘揚民族精神的氛圍

傳統節日的起源和發展是一個逐漸形成,潛移默化地完善,慢慢滲入的過程,在我國每一個古老節日的背后,都蘊涵著無比深刻的歷史文化內涵,有著華夏民族獨特的文化記憶。一份美好動人的情感,一段動人心弦的傳奇,一個亙古未變的情結,一種支撐民族脊背的精神,被一代代人不斷吸收、補充,進而又揉進了千年的文化脈搏中。中華民族的許多優良傳統,都深深地浸潤在中國的傳統節日中,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歷代的文人雅士、詩人墨客,為一個個節日譜寫了許多詩篇,使我國的傳統節日滲透出深厚的文化底蘊,精彩浪漫。每過一次傳統節日,就是中華民族優秀傳統的一次加強和洗禮。

因此我們要積極創設節日環境,營造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的濃厚校園氛圍。我國傳統節日中的節慶內容豐富,并蘊涵著許多積極、有意義的優良傳統和民族精神。春節、中秋節思歸團圓、和諧美好、富強昌盛,清明節祭祖懷遠、感恩尋根。我們以宣揚傳統節日為契機,培養學生民族精神。校園中開設文化長廊,班級中通過黑板報、手抄報等,展示傳統節日的相關內容,以圖文并茂的形式,凸顯民族文化主題。每一個節日設置一個欄目,每一個節日的題目運用對聯或廣告語的語言形式,下面是節日的內容介紹,包括來源習俗,并配以插圖在校園里展示。目的是在校園里渲染濃厚的節日文化氣氛,為學生走進節日文化并感受文化意義創造條件。組織、引導學生開展節日系列活動,培養他們對傳統節日的興趣。系列活動包括:開展一次調查活動,師生共同擬訂傳統節日研究調查方案,內容可涉及傳統節日的來源、習俗、傳說、經典詩文、史書記載、飲食文化、地方特色等。通過小組分工、同伴互助,深入鄉村、社區,實地調查走訪,通過報刊、影視、圖書館、互聯網等不同形式和渠道,收集整理分析資料,寫出傳統節日的調查報告;開展一次知識競賽,比一比誰了解的習俗多;開展一次經典詩文誦讀活動,在誦讀中與節日親密接觸,親密對話。利用國旗下講話、主題班會、綜合實踐活動課對學生展開傳統節日的文化內涵的教育,激發學生傳承民族文化的使命感。

二、努力開發節日內涵,培育愛國主義情懷

每一個傳統節日都有它的歷史淵源、美妙傳說、經典詩文、獨特情趣。節日期間豐富多彩的習俗風尚,人們的衣食住行,民族的傳統藝術,以及人們之間的社會關系,人際之間的各種情感,都會在我們面前得到充分展現。很多學生不喜歡過傳統節日,是因為他們根本不了解這些節日中所蘊藏的內涵。因此,挖掘傳統節日內涵顯得尤為重要,引領學生了解民族傳統節日文化知識,增強學生對傳統節日的理解,進而認同傳統節日、喜愛傳統節日。如何開發傳統節日的文化內涵?需要教師探索研究,對傳統節日進行界定,對節日核心內涵進行概括和提煉。

如端午節,就要了解它的三種傳說以及蘊涵的愛國主義情懷,開展紀念屈原和秋瑾活動,感受屈原秋瑾身上的浩然正氣,體驗端午文化。兩千多年前,偉大詩人屈原報國無門而以身殉國,堅守了他不同流合污的高貴品質;他上下求索、九死未悔,寧愿去死也不愿離開故國半步的情懷,激起同學們無限的敬仰,從中體味他那執著的偉大情感,從而明確自己肩上所負的責任。中秋節,可舉行中秋詩歌朗誦會,感受詩歌中蕩氣回腸的思鄉之情,并自然地升華到抒發“愛我中秋,愛我中華”中秋團圓、祖國兩岸統一的主題;舉行主題班會,感受思歸盼團圓情懷,探討祖國統一與中秋文化的關系。重陽節,登高心懷天下,樹立遠大理想;登高望遠思念親人,培養“大家”情懷,自覺奉獻愛心。

三、充分挖掘人文情結,培養美好品德

愛、環保、自信、樂觀、文明、合作、熱情等都是人生的財富,而中國傳統文化節日蘊涵著這樣的因素,挖掘傳統文化節日中的人文因素,通過多種渠道培養學生美好的品德,在實踐中體驗傳統文化節日中的希望、快樂、溝通和幸福。每當佳節來臨之時,人們就會沉浸在普天同慶、萬民同樂的氛圍之中,而心中的快樂、希望溫馨也會油然而生。如中秋節是一個中國人團圓的日子,團圓意味著親情、意味著溫暖、更意味著對遠方親人的思念。可開展征文、演講活動,引導學生發奮學習,感恩父母,回報父母和社會。中國最大的節日“春節”,雖然學校的的學生離校了,但我們仍可將德育的目標延伸到家庭、社會,讓學生在春節中學會禮貌待人,文明接物,學會與人交往,接受傳統禮儀的洗禮。用相機拍下春節放鞭炮舞龍燈的情景,寫下自己的受;元宵節與幾個朋友共同制作廟燈,參加燈會,記下自己的愉悅心情。

如前面提到的清明節,在大多學生的眼中是“一個心情比較沉重的日子”,除此之外所蘊含的豐富寓意,卻一無所知。為了讓學生了解清明,過一個有意義的清明節,充分挖掘清明節的文化內涵,首先要做的是引導學生明白清明節人文精神應有兩個層面:一是紀念感恩,緬懷故人,二是維護新生。清明節的活動還有郊游踏青、蕩秋千、踢毽子、拔河、放風箏等親近自然、張揚生命力的活動。為此,班級開展了系列德育實踐活動:①追尋清明文化,搜集資料,了解清明節的由來,各地的習俗、傳說;背誦兩首以上有關清明的詩。②郊外踏青,開展拔河、踢毽子、蕩秋千、打羽毛球等親近自然、張揚生命力的活動。③跟隨家人祭祖、掃墓,關注祭祖、掃墓活動中的現象、習俗;談談自己對清明節各種習俗的感想,有哪些是作為文化傳統可繼承的,哪些是應破除的?④制作科技小制作、環保袋。活動后的交流中,許多學生對于清明掃墓焚燒香火、冥幣等陋習認為不環保也不安全,應該杜絕;掃墓祭祖可采用鮮花祭拜、朗讀祭文、網上祭掃等形式。體驗日記中,對于清明節的認識和感悟具體深刻,認為清明節的內涵不僅是緬懷故人,還有親近自然、珍愛生命的意味;不僅要傳承尊老愛幼的孝文化,還要弘揚珍愛生命、呵護自然、維護環保等精神風貌。在傳承的基礎上賦予了適合時代特點的新內容,我分明已經看到了我們的清明行動對學生心靈的震撼和感染。

四、反思節日育人功能,賦予節日時代內容

篇6

本學期我校少先隊和團支部將以“十七大”精神為指引,以北京奧運會精神為動力,切實加強團、隊員的思想道德教育,大力培養他們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努力提高他們的綜合素質,進一步加強自身建設,增強少先隊和團組織的吸引力、凝聚力和影響力,肩負起培養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合格建設者和接班人的神圣使命,為我校團隊工作開創新的局面。

本學期主要工作

一、抓規范求創新,加強團隊基礎建設。

1、充分發揮少先隊陣地:通過選拔干部、選拔國旗班、招聘紅領巾廣播站、組建鼓號隊、重建少先隊隊室等活動,逐步建立規范、體制的學校團隊活動機制,培養團隊員關注少先隊組織的動向,積極的投入團隊組織的各項活動中,并形成良好的組織歸屬感,從而使團隊組織真正發揮引領作用。

2、重點加強團小組和中隊建設:每月及時更換黑板報,規范班隊課,保證專課專用,每月開展一次有儀式的主題團隊會,積極開展雛鷹爭章活動,建立爭章足跡園地。

3、繼續抓好假日小隊工作:能充分挖掘假日小隊自主的優勢,通過學生喜聞樂見的活動,引導少先隊員們在活動中感受快樂,體驗收獲。

4、積極推進團隊工作的信息化、網絡化和科學化,充分重視互聯網在傳播團隊文化中的重要作用,精心組織,積極用好團隊工作網絡平臺,提高時效性、針對性和指導性,增加信息量。

二、充分利用各大節日,開展形式多樣的少先隊主題教育活動。

各中隊充分利用重大節日、紀念日,如教師節、中秋節、國慶節、重陽節、“1013”建隊節等節日,有計劃地組織開展形式多樣的系列主題教育活動,對廣大團隊員進行愛國主義、集體主義和革命傳統教育,幫助他們牢固樹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理想和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廣泛開展團隊員光榮感教育,幫助團隊員了解并不斷加深對團隊章的理解,明確自己的權利和義務,了解團隊組織的基本性質和使命,明確團隊員在組織中的地位和作用,熟悉團隊的組織生活,引導團隊員愿意為團隊添光彩。12、9舉行全校歌詠比賽,元旦舉行手抄報比賽和游園活動,讓團隊員們在活動中學知識,明事理,練本領。

三、繼續開展“知榮辱樹新風展形象”主題教育活動。

以“民族精神代代傳”體驗教育為主要途徑,教育引導少年兒童了解民族精神的豐富內容,通過形式多樣的主題隊日活動,提高少先隊員對“八榮八恥”這一社會注意榮辱觀和民族精神時代內涵的認識,讓民族精神和科學的社會主義榮辱觀在少年兒童心中扎根,進而激勵隊員勤奮學習、快樂生活、全面發展。“知榮辱――與你同行”假日小隊要深入校園、家庭、鄉村開展體驗活動等,營造出學習和宣傳社會主義榮辱觀濃厚氛圍,進一步展現新時期少先隊員風貌。

四、運用快樂體驗理念,深化團隊品牌活動。

1、以“同在一片藍天下,手拉手共同成長”為主題,繼續開展“紅領巾手拉手”活動。通過“小手拉大手”帶動高低年級同學手拉手,營造平等、互助、友愛的和諧社會氛圍。在活動中要注重雙方情感的交流,發現對方的閃光點,讓結對小伙伴感受社會的溫暖,讓手拉手小伙伴體會生活的艱辛,從而引導團隊員之間互相關心、相互學習、共同進步。

2、積極開展紅領巾獻愛心活動,運用少先隊員將廢物再創造的價值,積極籌措紅領巾基金,為需要幫助的手拉手小伙伴送上隊員的一份愛心。

3、加強日常行為習慣、衛生的檢查監督,提高紅領巾督導崗值日質量,嚴格執行“四項評比”競賽,促進我校精神文明建設。

4、開展光榮升旗手活動。各中隊要積極推薦有特長、為校為班爭光的隊員為“光榮升旗手”,讓全體隊員學有榜樣,干有目標。

具體工作

九月:尊師長,懂禮儀

1、各中隊進行入學常規訓練。

2、總結暑假生活,舉行開學典禮。

3、各中隊制訂新學期中隊計劃,調整中隊組織。

4、班級文化建設評比。

5、慶祝第24個教師節,出版專刊板報,號召全體隊員制作“心意卡”,各中隊召開“尊師獻愛心”主題隊會。

6、各中隊以“公民道德宣傳日”為契機組織活動。

7、大隊干部改選。

十月:愛祖國,愛家鄉

1、“知榮辱樹新風展形象”活動:慶祝國慶節,舉行社會主義榮辱觀宣傳卡制作比賽。

2、大手拉小手活動:高年級隊員對新生入隊前教育。

3、組織學生秋游活動。

4、紅領巾獻愛心活動。

十一月:手拉手心連心

1、高低年級第二次“手拉手”活動。

2、中隊觀摩活動。

3、出版第三期板報。

4、“愛我學校,人人有責”校園衛生檢查評比。

5、各中隊圍繞“感恩節”開展活動。

十二月:歌聲與微笑

1、法制知識講座。

2、舉行12.9歌詠比賽。

3、文明禮儀大考驗。

4、籌備元旦慶祝活動。

一月:樂游園喜收獲

1、各中隊開展迎接期末考試的團隊會。

2、慶祝“元旦”活動:A、手抄報比賽。B、游園活動。C、出版專刊板報。

3、評選“優秀督導員”“優秀廣播員”。

篇7

關鍵詞 班主任;班集體;自主管理

中圖分類號:G620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1-489X(2012)25-0076-02

班集體是培養學生個性成長的搖籃。班主任是班集體的教育者、組織者與指導者,班級各項工作的開展不但影響班集體建設,而且也直接影響著學生的個性發展。因此,班主任要以發展學生個性為出發點和歸宿,真正讓班集體成為學生個性張揚的大舞臺。如何才能讓每個學生在班集體的大舞臺中來展示和鍛煉個性?筆者認為班主任應著力做好以下幾方面的工作。

1 自主管理,培養個性

教育家陶行知說:“最好的教育是教學生自己作自己的先生。”自主管理于教師是一種精神的解放(信任、尊重、認同),于學生是一種個性的綻放。

實現學生自主管理,首先應當給予學生充分的信任與鼓勵。在很多時候,雖然已經決定讓學生去處理班級中的某些事情,但是在實際的行動過程中,仍然會“不放心”地加以“指點”,將事情的關鍵所在“指”給學生,這樣根本沒有真正實現學生的自我管理。教師應當充分地相信學生,放開手腳,讓他們從一些小事做起,獨立地完成。相信經歷幾次實踐之后,學生一定會越做越好。

其次,實現學生自主管理,還應給予學生做決定的權利。無論做任何事情都需要做決定,如果教師將某項任務交給了學生,那么相應的決定權也應該給予他們。這樣,他們才能感覺到任務的艱巨、體會到自身的價值。如果一切決定仍由教師來做,那么學生仍然只是服從決定的“順民”,仍然只會被動地接受而不會主動地參與,自主管理就成一句空話。

再次,實現學生自主管理還應注意宏觀上的指導與微觀上的調控。自主管理并不是意味著教師什么都不管,一切聽任學生。作為班主任,應當在宏觀上整體把握班級的發展方向,使班級朝著一個明朗而又進步的方向發展。此外,在學生管理班級事務時,班主任也應時刻關注班級的動態,在微觀上或者說是暗地里幫助學生實現自主管理。

最后,崗位責任制的設立也是促進學生自主管理、培養個性的有效的途徑之一。在班內設置多種崗位,如“財產小衛士”“圖書管理員”“黑板清潔員”“護苗小衛士”“講臺美容師”“門窗管理員”等,并由師生共同制訂每一個崗位的職責,使班級的每一扇窗、每一扇門、每一樣物品、每一件工作都有負責人。半學期下來,評選一批“崗位尖兵”,同時對部分不能勝任崗位的學生進行適當調整。在讓他們知責任、明責任、負責任的過程中,逐步嘗試自我服務、自我監督、自我管理。這時候,被動的管理則變成主動的管理,“他律”將轉化為“自律”。尤其針對“問題學生”,不是簡單的“人人有事做”,而是一種心靈的溝通和影響。

實踐證明,在班級管理過程中學生的參與越多,他們的責任感就越強,越有利于培養其創造性個性。

2 開展活動,張揚個性

像春筍一樣茁壯成長的學生,最需要的就是一個個多彩的自我展示舞臺。班主任應根據每個學生的興趣特長,細心籌謀,合理安排各種活動,幫助他們發展興趣,張揚個性。

1)競賽類活動。筆者嘗試開展過小巧手折紙、剪紙、定鈕扣、貼畫比賽。這種小競賽,使有些學習并不出色的學生在這些活動中有了用武之地,品嘗到成功的喜悅,這種積極的情感體驗對激發他們的學習勁頭也有作用。筆者還嘗試過“歇后語接龍”“故講事比賽”“古詩擂臺”“安全知識知多少”等比賽。爭強好勝的天性使學生能主動涉獵多方面的知識,比強調一百遍知識的重要性更有效。

2)節慶類活動。在每個節慶到來的時候,開展相關的活動,比如:9月可以開展“感恩老師”主題隊會,“假如我是老師”演講,敬師卡制作比賽;10月可以開展我愛祖國山河美圖片展,“弘揚革命傳統”手抄報展覽;中秋節前后,可以開展古詩文競賽,月亮的傳說故事會,“感恩老人”班會,家庭中秋聯歡會……通過各種節慶活動,促進學生樹立遠大的理想,增強歷史使命感,激發愛校愛家愛國的美好情感。

3)社會實踐類活動。可以面向社會、面向他人、面向家庭,尋找適合服務的項目,參加社會公益勞動,樹立為集體、為家鄉、為社會服務的思想,如“紅領巾文明督導隊”“學當一天家”“我們也有一雙手”“爭當自理小能手”“管好自己的小天地”。筆者多次帶學生去福利院給孩子、老人表演節目,為他們募捐,做好事。

4)娛樂類。一些簡單,容易操作的小游戲,也可以作為班級活動的內容。比如滲透了合作精神培養的兩人三足跑,鍛煉手的靈巧性的夾乒乓珠,有趣的貼鼻子等,都可以作為調節班級氣氛的活動。

更應該提倡的是,如此豐富多彩的班級活動也要由學生在班主任的宏觀調控下自主策劃實施,才更能張揚其個性。如文娛會演,從思路到海報,從演員到舞臺設計,從確定主持人到邀請嘉賓、組織學生參加……如趣味運動會,從程序設計到項目安排,從領導講話到運動員代表發言……每一個活動下來,都要求學生自主總結經驗,汲取教訓,為下一次活動辦得更精彩而努力。在活動中,可以充分發揮學生的主人翁的精神,他們自己回家收集材料,分組研究,匯總資料,自己排練,自己制作道具,干得不亦樂乎。這就是班主任的職責——培養學生的個性品質,幫助學生從無數生活道路中選擇一條最能發揮創造性的道路。

3 營造氛圍,陶冶個性

學校無閑處,處處教育人。教室是學生活動最頻繁的生活空間,簡而言之,是學生共同的家。怎樣讓這個家有色有味,有花有果?

1)讓教師的黑板綻開“笑臉”。把黑板開發出一塊地方,讓學生體驗當教師的滋味,讓教師的黑板上充滿學生的笑臉。如開展“今天我是老師”的主題,讓學生當一天的教師。這個小老師在早晨第一節課前在班上寫一些好詞好句,第一節課前3分鐘就是這個小老師的課,小老師要在3分鐘的課堂上把自己的新發現、新知識教給全班同學。這一活動大大激發了學生的興趣,而且彌補了農村學生識字量過少的不足,為學生的閱讀、寫話打下良好的基礎。

2)讓教室的墻壁創造“奇跡”。把教室里的墻壁變成學生自由展示個性的天地,如讀書專欄中,有展示書法的“書香濃濃”,有展示習作風采的“小荷尖尖”,有五彩繽紛的“我來露一手”,還有“讀書心得”“新聞焦點”等。走進教室,學生的才藝盡收眼底,他們說著笑著,看到自己的作品在墻上,開心的笑容溢滿面頰。他們多么想擁抱這塊小小的墻壁呀!這些本來空白的墻壁在學生的眼里,已經成了展示他們才藝的小小基地,那兒永遠有他們的一小塊兒地方。

篇8

1.讓學生了解重陽節的來歷、習俗;

2.通過調查、訪問、總結等活動,培養學生的組織表達能力和團隊合作精神,促進個性的發展。

3.培養學生敬重老人、關心老人的良好品質,懂得“孝敬長輩,尊老敬老”是每個人應該遵守的道德規范,也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

活動過程

一、談話導入:

同學們,2012年10月23日(農歷九月初九)是中國的傳統節日——重陽節。重陽節,又稱敬老節。前段時間,我們就圍繞“九九重陽節·濃濃敬老情”這個主題,進行了調查活動,今天,我們就以生動的形式來對成果進行匯報吧!

本次活動共分為6個組,分別是重陽溯源組、重陽美食組、重陽習俗組、重陽詩文組、重陽敬老組、重陽調查組。(幻燈出示)

請各組認真準備,首先有請第一組——重陽溯源組。大家歡迎!

二、自主活動,成果展示

(一)重陽溯源組

1、小組長引入小組活動:各位老師、同學,大家好!我們是重陽溯源組。我們收集到了有關重陽的由來和一個相關的神話故事。

2、組員1介紹重陽節的由來1:

首先請組員1來為大家介紹吧,大家歡迎!

10月23日,是一年一度的九九重陽節。專家介紹說,九九重陽節源于西漢,今稱“敬老節”“老人節”,是一個非常溫馨的傳統節日。農歷九月九日為重陽節,亦稱“重九節”。古人認為,九為“陽數”,象征吉祥、幸福、光明。九月初九,日與月皆逢九,是雙九,故曰“重九”;又是兩個陽數合在一起,故稱“重陽”,所以這一天為重陽日。

3、組員2介紹重陽節的由來2:

那大家知道九月初九是什么時候被定為重陽節的嗎?接下來有請組員2來給大家介紹。

重陽節正式成為節日,是在西漢時期。在漢代劉歆的《西京雜記》中已有記載。文中提到漢高祖劉邦的愛妾戚夫人被害后,她有個名叫賈佩蘭的侍女也被驅逐出宮。賈佩蘭與人閑談時,說到在宮中每逢九月九日,就要佩插茱萸、飲酒,以辟邪延壽。可見,農歷九月九日在漢代就成為節日了。

4、組員3介紹重陽來歷的神話故事:

關于重陽節的來歷,有一段很有意思的故事。大家想聽嗎?下面請組員3來為大家介紹吧,大家歡迎!

在民間,關于九九重陽的來歷還有一個有意思的故事呢。

相傳,在東漢時期,汝南有個叫恒景的人,拜方士費長房為師,修煉了幾年后,有一天,費長房突然發現恒景臉色難看,就對恒景說:“九月九**家有災禍,想避開災禍,你必須做一個紅布袋,用紅布袋裝上茱萸,

扎在手臂上,帶著全家人一起登上高山向東面遠望。到山上,務必喝點酒,這樣災難就會過去。”恒景照辦了,在九月九日這一天,恒景帶上全家登上了附近的高山,第二天,恒景一家回到家中,發現所飼養的雞、犬、牛、羊不知何故都死去了,全家因遵循了費長房的告誡,外出登高才逃過一劫。從此,九月九日登高避邪的風俗便傳開了。傳說終歸是傳說,其實,秋天到野外登高爬山、游玩賞花本身就是一項對身心很有益的娛樂活動。

謝謝大家,我們組的介紹完了。

(二)重陽習俗組

1、小組長引入小組活動:各位老師、同學,大家好!我們是重陽習俗組。在重陽節這天,我國民間有很多活動,一般包括出游賞景、登高遠眺、觀賞、遍插茱萸、吃重陽糕、飲酒等。下面就請我們的組員為大家一一介紹。大家歡迎!

2、組員1介紹重陽習俗之一:登高(幻燈片出示)。

重陽登高,是節日主要習俗。歷代以來,漢族官民到九月九日全都成群結隊去爬山。住在江南平原的百姓苦干無山可登,無高可攀,就仿制米粉糕點,再在糕面上插上一面彩色小三角旗,借以示登高(糕)避災之意。 "登高"受人重視,特別是受老年人重視的另一個原因,是"高"有高壽的意思,因此人們認為登高可以長壽。

3、組員2介紹重陽習俗之三:品酒賞菊(幻燈片出示)。

,是我國名花,也是長壽名花。在“霜降之時,唯此草盛茂”,由于菊的獨特品性,菊成為生命力的象征。酒,在古代被看作是重陽必飲、祛災祈福的“吉祥酒”。

古時酒,是頭年重陽節時專為第二年重陽節釀的。九月九日這天,采下初開的和一點青翠的枝葉,摻和在準備釀酒的糧食中,然后一齊用來釀酒,放至第二年九月九日飲用。傳說喝了這種酒,可以延年益壽。從醫學角度看,酒可以明目、治頭昏、降血壓,有減肥、輕身、補肝氣、安腸胃、利血之妙。時逢佳節,清秋氣爽,盛開,窗前籬下,片片金黃。除登高插茱萸外,親友們三五相邀,同飲菊酒,共賞黃花,確實別有一番情趣。尤其是詩人們,賞菊飲酒,吟詩唱酬,給后世留下不少佳句。唐代大詩人孟浩然寫的《過故人莊》就是寫了朋友邀請他品酒賞菊的情景。一起來讀一讀這首詩吧!

4、組員3、4分別介紹重陽習俗之二:插茱萸(幻燈片出示)。

大家好!聽了前面錢肖毅同學的介紹,大家都知道了重陽節要插茱萸的習俗,那我就給大家來介紹一下茱萸的功效吧!

重陽節身插茱萸、飲酒,其實和端午節懸艾葉、飲雄黃酒的習俗差不多。一是春夏交替,一是秋冬交替,都是疾病容易流行的時節。說茱萸可以辟邪,這也反映了古人預防疾病的科學思想。除了防蟲,它還有散寒止痛、止嘔止瀉的功效,可用于頭痛、疝痛、脘腹脹痛、嘔吐吞酸等。可見,茱萸的功效可不小啊!所以,古人不但喜歡將帶果實的枝葉采下來插在頭上,還喜歡單獨將果實做成香囊隨身佩戴。

大家好!聽了我們組的介紹,同學們一定會想這種植物究竟長什么樣呢?請看大屏幕。(幻燈片出示茱萸圖片)

因為據了解,茱萸分為兩種:吳茱萸和山茱萸。兩種都是中藥,不過前者有芳香的氣味,而且可以驅蟲。古人重陽節插的就是吳茱萸。不過,重陽佩茱萸的習俗在唐代盛行,到了宋元以后,就開始少見了。專家認為,大概是因為重陽節俗的重心發生潛移,重陽在早期強調的是避邪消災,隨著社會發展,人們對未來生活給予了更多的期盼,所以代表“延壽客”的最終蓋過了“辟邪翁”――茱萸。因此,現代人知道茱萸的已經很少了。這也是我們調查之后,覺得非常遺憾的一件事。

5、組員5介紹重陽習俗之四:放紙鷂(幻燈片出示)。

九月重陽放紙鷂大家好!聽了我們組員的介紹,大家可以發現我國各地的重陽節習俗較為統一,主要是登高、插茱萸、飲酒、賞菊、吃重陽糕。但惠州還有較為重要的習俗:放紙鷂。放紙鷂是惠州過重陽節的主要習俗。換句話說,惠州民間過重陽節是以放紙鷂為主要特征的。

紙鷂也就是現在的風箏。按我國的傳統習慣,放飛風箏多在清明。但清明前后為雨季,春雨不斷,這時顯然是不適合于放紙鷂的,而重陽前后秋高氣爽,勁風不斷,人們按傳統習俗要登山登高,進行戶外活動,此時放紙鷂,天時地利人和,是頗多為適合的。因此,惠州民間歌謠中,有“九月九,是重陽;放紙鷂,線愛長”的句子;民間諺語中亦有“九月重陽放紙鷂”的說法。請大家記住惠州民間 “九月重陽放紙鷂” 的特有習俗吧!

(三)重陽美食組

1、小組長引入小組活動:各位老師、同學,大家好!“民以食為天”,大家都知道,中國的許多傳統節日都離不開吃,那你們知道,端午節吃什么嗎?(粽子)對!端午節吃粽子,中秋節吃月餅,那重陽節呢?(吃重陽糕)對,我們這一小組就來介紹重陽節的美食。

2、組員1:大家好!我為大家介紹的是北京特色小吃——栗子糕(幻燈片出示)。

北京有重陽節吃花糕的習俗,花糕又稱栗子糕,它是在蒸熟的江米上排滿整栗子而名。還有一種栗子糕,是用栗子泥為主料制作的。它的做法是生栗子去皮蒸熟爛后搗成泥,并準備好京糕切的大片和澄沙餡,將200克栗子泥分成3份,用一份攤開為底層,接著鋪一層京糕片,再用一份抹平在京糕片上,再抹一層澄沙餡后,最后一份栗泥抹在最上層,上面用切成小菱角形的京糕片和細青梅絲拼成圖案,就成了上、中、下為黃色,中間夾有紅、褐兩色五層的栗子糕了。吃時,用白糖和糖桂花熬成的糖汁澆在上面即可。栗子糕宜秋、冬季制作與食用。因此,這種栗子糕還獲得了“中華名小吃”稱號呢。

3、組員2:大家好!我為大家介紹的是上海五色糕(幻燈片出示)。

上海五色糕一共有這樣五種顏色:用麥青汁做成的綠色,用蓮子汁做的白色,用松花粉的黃色,用玫瑰漿做成的紅色,用可可粉做成的咖啡色。這五種芳香植物原料,分別加入相粉制成色漿。這樣的菱形塊狀,裝盒時插上象征吉祥的小旗即可。

4、組員3:大家好!我為大家介紹的是當地重陽糕(幻燈片出示)。

5、組員4:大家好!我為大家介紹的是九層重陽糕(幻燈片出示)的美麗傳說。

傳說那天是王母娘娘在天上做大壽,各路神仙都前來拜壽,在眾仙歡慶之際,七位仙女卻覺得天堂非常厭煩,便互相商量偷偷下凡,來到人間游玩。怎知,過了一會兒,這件事便被一位朝中大臣發現了,于是他動邪使了法術,讓七位仙女永遠不能回到天上。

七位仙女帶著歡樂與好奇,在人間游啊,玩啊,等天黑下來,四處無人的時候,她們才覺得應該回天上去了,可是,她們怎樣變化,也飛不上天,心中已知定是天上有哪位神仙在懲罰她們。出于無耐,她們便偷偷地溜進了一戶人家,到廚房尋食。正巧這戶人家準備在第二天擺酒席辦婚事,于是在廚房里準備了糕點。其中有一種糕點是七層的,每層顏色都不同,是為了渲染酒席氣氛的,特別好看。當她們吃得正高興之時,突然有人進來了,這七位仙女便各自鉆進七層糕中的每一層,為了保護嚴密,她們又使仙術在頭首又變了兩層

糕面,加起來共九層。

到第二天酒席中,一位客人看見這種糕點很可愛,便詢問主人叫什么。主人一時不知如何回答,考慮到新婚大喜日子,便隨口說出“玫瑰九層糕”。從此,玫瑰九層糕便在人間傳開了。大家一定沒想到,美麗的九層重陽糕還有如此動聽的傳說吧?

(四)重陽詩文組

1、小組長引入小組活動:大家好!我們是重陽詩文組的,根據收集的資料,我們隊員分工合作,出了手抄報(幻燈片出示)。大家看,這兩張手抄報上面寫到了我們組收集到的所有詩歌,其中最有名的,也是同學們都知道的一首詩,就是大詩人王維寫的《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了。為此,我還專門寫了一幅字呢,請大家一起來讀一坊這首膾炙人口的詩吧!(出示毛筆字)

2、當然,我們組其他的組員們也是費盡心思,準備了幾張精美的賀卡,大家請看!(出示賀卡)這些賀卡可是我們詩文組專門送給在這次活動中評選出的“孝敬之星”所準備的。

3、表彰“敬老之星”

篇9

關鍵詞: 德育 感恩教育 中小學

傳統德育中,人被理解為是抽象的“現成”存在物,是一種擺在眼前的,可以用理性的、概念的方式來靜觀的對象。其實,這個概念本身就太過于抽象。基于這一理念,中小學傳統德育觀念保守陳舊,重成績輕思想,重理論輕實踐,方法單一,主要依賴課程教學。而傳統德育課本內容則存在“舊、大、空”的現象,不能與時俱進,反映時代特征,而落后于潮流,無法引起學生的共鳴,僅僅成為存在的一種形式。相反,美國人每逢11月的第四個星期四都要隆重慶祝一番,全家人在豐盛大餐面前,進行祈禱和感恩。這時,每個人都會懷著感激之情細說他們感恩的事、感謝的人。現在,在許多美國人的心目中,感恩節甚至是比圣誕節還要重要的節日。

實際上,感恩的心在平時就足以培養和流露。不管你在什么場合,請讓“謝謝你”、“非常感謝”等不絕于耳。因為看似簡單的一聲“謝謝”,不僅使世界上的另一些人感到快樂,而且能使自己心情舒暢。在感恩的空氣中,人們對待許多事情都可以平心靜氣;在感恩的空氣中,人們可以認真、務實地從最細小的事情做起;在感恩的空氣中,人們自發地真正做到嚴于律已寬以待人;在感恩的空氣中,人們正視錯誤,互相幫助;在感恩的空氣中,人們將不會感到自己的孤獨……

一、加強德育,就從感恩教育開始

感恩教育又有多大魅力呢?我們來看一下教育家哈爾?厄本曾經做的一個非常著名的實驗。他要求學生在接下來的24小時里不準抱怨。對這項實驗任務,學生的第一個反應便是一陣抱怨。他們接著討論了一些具體的事宜。他的第一個要求是,即使他們在第一個小時里便違規發出抱怨,也不能停止實驗。其實大多數學生在第一小時里就開始抱怨。假若不能在24小時里不發出抱怨,要至少在一天中盡量減少抱怨。接著,他建議學生在兜里揣張紙條,每次發覺自己在抱怨前便記個數。第二天,他要求學生們猜猜,多少人自昨天以來沒有抱怨。他們都寫下一個數字。在那個班的30名學生中,大家猜出的不抱怨的人數在6到12之間。而厄本猜出的數字是零,而且這個數字從來不會錯。在過去18年里,這個實驗反復搞,沒有哪個學生能在24小時中一句也不抱怨的。這一實驗最精彩的部分是接下來的討論。他提了兩個簡單的問題:這項實驗的目的是什么?你們從參加這項實驗中學到了什么?大家對這兩個問題的回答實際上完全一致。對第一個問題的回答是這樣的:“你想要我們知道我們多么容易抱怨。”正確。對第二個問題的回答通常是:“我懂了,其實沒有什么事情值得我們抱怨。我們的抱怨實在有點傻。”同樣正確。不論學生們是否真的抱怨或者是否意識到自己在抱怨,他們都熟悉了兩樣事情:自己常常抱怨、自己抱怨的事情其實微不足道。以上這兩項是這項實驗的第一部分。緊接著展開了實驗的第二部分。他給學生們一張表格,頂端寫著:“我感激,因為……”,下面是三欄,第一欄的標題是“事物”,要求學生在下面列出自己很高興擁有的物品;第二欄的標題是“人物”,讓學生列出自己贊賞的人物;第三欄的標題是“其他”,他們可以在這一欄列出不屬于前兩欄的任何事物。大約20分鐘后,三欄全部填好。緊接著是實驗的第三部分。他要求學生在以后的24小時內把自己填寫的這張表格讀4遍:午飯以后、晚飯以后、睡覺之前、第二天上學之前或開始學習之前。第二天上課時,他問學生,努力不抱怨后,感覺與前一天有沒有什么差別。當然,他們的答案他早已經知道了。學生們走進教室時的體態和手勢已經發生了重大變化,不但與前一天不同,而且與以往任何一天都不同了。大家臉上開心的微笑更多了,眼睛也睜得大多了,身體也顯得更具活力了。這是魔術嗎?不,只是贊賞,是感恩。感恩精神讓心靈發生了奇跡……

而今天,部分學生生活浪費,大手大腳花父母親的血汗錢,對親人的饋贈從不言謝,對朋友的幫助少有感激,稍有不如意便大發牢騷,總覺得世界欠自己太多,社會太不公平,動輒訴諸暴力,或以死相脅。一不小心就走入兩個極端,或者目空一切,或者內向自卑……這些事實證明,我們迫切需要使感恩思想深入每個人的心底,進行一次真正的靈魂洗禮。因為,感恩可以消解內心所有積怨,感恩可以滌蕩世間塵埃。感恩是一種生活的大智慧,感恩是一切良好非智力因素的精神底色,感恩是學會做人的支點,感恩讓世界多姿多彩,感恩讓我們如此美麗。加強學生的德育工作就應從感恩教育開始。

二、加強德育,感恩父母

經過幾輪反復的商討,我們決定以“孝心”教育為切入點和突破口,實施以孝心為基礎的感恩教育。2005年9月,學校向全校家長發放了“孝心教育問卷調查”,征詢家長關于學校開展孝心教育的意見及建議。沒曾想,這一活動得到家長的積極響應。家長在問卷中紛紛留言,表達出對孝心教育的熱切期盼。我校開展了以“孝心教育為基點”,以“感恩滋潤生命成長”為特色的“感恩教育”的活動。

學校文化氛圍的影響是潛移默化、潤物無聲的。于是活動一啟動,我們就開始精心營造“孝育”的校園文化氛圍。我們充分利用和開發一切可利用的硬件資源,學校的四層樓梯、墻壁變成了長達30多米的“感恩畫廊”,囊括變成了“孔融讓梨”等家喻戶曉的經典故事的文化長廊;17個教室,都開辟了“班級孝育文化墻”,“孝心小文章”、“孝心名言”等的展區,創意設計雖有不同,但卻有著同一個目標―――于點滴中熏陶孩子的“孝心”。

與此同時,全體實驗教師群策群力,開設了“孝育課”。孝育課上老師不僅給同學們講孝敬父母的人和事,而且組織同學們開展“孝敬父母”主題活動。讓“孝”從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中走出來,從書本的白紙黑字上走下來,真正進入孩子的生活,影響孩子的行動,熏陶孩子的心靈。

我們的“孝育課”深深地打動了孩子,孩子們學會了感激父母、回報親人,每天放學回家主動承擔力所能及的家務,而父母也樂于和孩子一起分享這種家庭活動的樂趣。

三、加強德育,感恩師情

我們將“三八”婦女節、母親節、父親節、中秋節、教師節等節日定為學校的“感恩日”,要求學生在每個“感恩日”至少用約一個課時的時間,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務或社會公益勞動。在接下來的時間里,我們在實踐過程中不斷摸索總結,想出了不少辦法,如舉辦“中華傳統美德系列講座”、邀請家長中的“孝子賢媳”來校作報告、與家庭簽訂《感恩教育協議書》等。

與此同時,我們建立了完善的評價機制,設計推出了“感恩存折”。存折一經推出,立刻受到了家長、孩子的歡迎,目前,全校孩子們中間已經形成了“日日爭填感恩存折,人人爭當禮儀標兵”的良性競爭風尚。

在孩子的感恩清單上,除父母之外還沒有忘記有教誨之恩的老師。于是,在教師節,我們便組織學生開展了“我對老師說句知心話”活動,鼓勵孩子給老師寫一封信,用流淌的文字來表達對老師的敬愛之情,并且組織紅領巾記者團采訪、觀察老師一天的工作,以此激發學生對老師每天辛苦工作的理解,對老師教誨之恩的感激。

四、加強德育,感恩社會

一個人,一旦對社會有了責任心、感恩心,他的人生也會因此而精彩。我校建立感恩教育校外基地,以培養學生對社會的責任之心。學校舉行了“為福利院奉獻一片愛心”大型感恩社會捐贈活動。捐贈中,有的學生家長也自發地參與到活動當中,人人都在貢獻著自己的力量。學生將自己看過的圖書,拿到學校擺成書攤轉賣給其他學生,而活動后又自發將義賣所得一千七百余元,全部捐贈給了社會福利院。通過這樣的活動的開展,學生已經將對社會的感恩轉化為自己對社會應盡的一份責任。

五、加強德育,感恩祖國

在我們為活動開展得如此成功興奮之時,卻發現,孩子們對于周杰倫等偶像明星耳熟能詳,對革命歷史卻一片茫然。面對這樣的情景,我們感到了愛國教育的缺失,“國民無之,國不將國,將若乏之,國則實亡”,愛國教育才是最大的德育。愛國教育重要的應該是培養學生對祖國的使命感,“天下興亡,匹夫有責”,對國家的感恩是最根本的感恩。

此前,我們通過國旗下講話、組織愛國故事演講比賽、愛國手抄報評比、革命歌曲合唱比賽等多種形式對學生進行愛國教育。所以我們利用國慶七天長假,給學生布置了一項特別的“作業”――項實踐課題――“走進歷史上的今天”資料選編整理:一年365天,每天在祖國的歷史上、世界歷史上都發生了哪些大事?學生根據興趣自選某一天,通過上網、查閱圖書等各種渠道收集、整理有關資料。接下來,我們又為學生布置了第二個實踐課題“走進大中國”,同樣由學生根據個人興趣自主調查、收集祖國的地理地貌、人文風情、歷史文化、資源特產等相關資料,查閱中國的名人、中國的名勝古跡、中國的世界之最……在這些資料的搜集中,孩子們為中國的秀麗山川而驚嘆,為中國的發明創造而驕傲,為中國的飛速發展而自豪。

篇10

在這種情況下,充分利用有限的教學資源,努力開發必要的農村語文教學資源就顯得十分必要了。這就要求教師作為課程的組織者和實施者,要善于發現和開辟語文課程資源的種種途徑,使我們的語文課程植根于現實生活,具有長久不息的生命力;同時,還有要做教學資源開發與利用的有心人,溝通課內外,尋得語文教學資源中的花蜜度與學生,讓他們品味到語文學習的樂趣,感受語文的魅力,從而獲得終身語文能力。

一、小園香徑多徘徊――充分利用教材

教材不是唯一的課程資源,但對教學資源有限的農村中學來說無疑是最重要的課程資源之一,是我們可利用的最基本的課程資源。從選文來看,人教版語文必修教材除二十幾篇當代名家之作,其它全是古代經典選文,充分體現其選文的經典性,選修教材更堪稱篇篇經典。而這些經時間和歷史沉淀下來的經典之作是思想和文學的精華,無論是孔孟的智慧明達,賈誼王勃的才思悠遠,東坡的曠達明澈,亦或是屈原的愛國熱忱,蘇武的民族氣節,稼軒的幽憤激烈,都讓人得到文學的浸染和性靈的熏陶,使人不禁讀其文想見其為人。

教師在組織教學時,要在教材這片小園的幽香處多徘徊、多探幽,多方面深尺度挖掘教材。上課時可以教材為觸發點,激發學生的語文敏感度,比如:可按教材特點把教材分成美文、美思和美哲等主題進行課堂教學。

美文,即緊扣文章的語言美進行課堂品賞。教材中,詩詞語言凝練蘊藉、韻律華美,而寫景散文無論在語言和意境方面都是詩詞的另一種詮釋。教學這些體裁的教材時,要多引領學生品味其中的語言美,做到美文美讀、美品,并能由此而生抒寫美文的情思。我在組織學生學習《唐詩宋詞選讀》時,在品味了諸多詩詞之后就組織了一次作文教學,課題是《妙用詩詞,巧鑄佳文》。讓學生通過掌握古詩文的化用的技巧,將詩詞意境訴諸文字。其中一個學生隨堂寫作片段是這樣的“月似霰,殘星幾點,愁蓮落紅后,是誰,在孤影橫飛過,抬眼看缺月疏桐?看慣大江淘盡千古英雄,看淡世事冷暖,蘇子,伴著自己的清風朗月,在小人當道的世界里尋覓著可以保鮮自己靈魂的寂寞沙洲……”語段通過對《春江花月夜》中“月照華林皆似霰”句和《長安秋望》中“殘星幾點雁橫塞”“紅衣落盡渚蓮愁”句以及對《念奴嬌?赤壁懷古》、《赤壁賦》、《卜算子?黃州定惠院寓居作》等詩詞的化用,營造了優美清寒的意境,形象細膩地寫出蘇軾被貶黃州時的內心世界,可謂是絕佳的寫作片段。至于教材中寫景狀物的美文,教學時可利用農村學生對優美自然景觀獨有的親近感引起學生對教材的心音共鳴,引導學生細心觀察,融情自然,引發對其山川風物的審美和思考。

美思和美哲,即那些充滿著哲理和呈現出高尚情操的文學經典。《高中語文新課程標準》指出:“高中語文課程必須充分發揮自身的優勢,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使學生受到優秀文化的熏陶,塑造熱愛祖國和中華文明、獻身人類進步事業的精神品格,形成健康美好的情感和奮發向上的人生態度”。高中語文教材里智者的高屋建瓴,愛國者的憂國憂民,不屈者的幽憤自強,民族英雄的慷慨悲歌,無不濃縮著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蘊含著仁人志士的高尚情操,積淀著深厚的人文情感。在教學文本時,應把德育滲透作為教學重點,引導學生在書香的熏陶中培養自己良好的審美情趣和健全的人格。如《蘭亭集序》中作者高曠的宇宙情懷,《游褒禪山記》作者嚴謹的治學態度和認真的求實精神以及《小狗包弟》中巴金老人嚴于自剖的勇氣和度量等等,在教學時可讓學生談自己的領悟和深思,并訴諸成文字。

葉圣陶先生說:“語文教材無非是例子,憑這些例子使學生能舉一反三,練成閱讀和作文的熟練的技能。”而對農村中學的語文教師而言,如何充分發揮教材這一資源對學生思想情操陶冶和寫作能力提升的作用,使學生具備良好的文學素養,從而形成學生終身的語文能力,這是一個值得深思的問題。

二、書山有路勤為徑――充分開發學生中的課程資源

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曾反復強調:學生是教育最重要的力量,如果失去了這個力量,教育也就失去了根本。因此學生不僅是教育的對象,更是教育的重要資源。“授人魚,不如授之以漁”,教學觀念的一種深刻的變革是:師生共學,教學相長,改變教師唱主角的局面,要讓學生唱主角,變教堂為學堂,把讀書思考的時間還給學生,讓學生做到勤思考、勤動口、勤動手、勤搜索,讓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用自己的“勤”開創語文學習的新幽徑。我在對學生這一資源的開發和利用中主要有以下幾點心得:

1.教師要倡導形式多樣的自主學習方式

《高中語文新課程標準》要求學生要能“充分調動自己的生活經驗和知識積累,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獲得獨特的感受和體驗”。這就要求教師在教學時應采取多種多樣的能充分體現學生自主學習、自主實踐的教學形式。如利用課前三分鐘演講或舉辦辯論會提高學生的口語表達能力和對問題的審視辯證能力,通過課前課后上閱讀、網頁瀏覽搜集資料擴充自己的知識面和認知度,另外,可通過排話劇、詩歌朗誦、出黑板報和手抄報、班級征文等多種形式豐富學生的語文學習形式,讓學生通過自主學習和交流探究養中獲得學習的成就感,并由此形成良好的班級文化氛圍,在興趣和參與中獲得語文素養的提升。

2.教師要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

判斷一堂語文課成功與否不光要看教師的講解如何精彩,分析如何精辟,更重要的是看學生是否真正參與到整節課的學習活動中來。這就要求教師必須有能力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教師要設計開放的、多元的、富于創意的教學形式,要投下思考之石,去蕩開學生思維的層層漣漪,有效地打開他們思維的閘門。如我在教學朱自清先生的散文《荷塘月色》第四段(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彌望的是田田的葉子……而葉子卻更見風致了)時,就設問:“此段作者用細膩的筆觸描寫了月光下荷塘的景色,你覺得他寫得精妙嗎?說說你的理由。”一石拋下,課堂頓生漣漪。許多學生都回答說很美,理由大多都說因為月下荷塘這一意境很美,另外還用了大量的比喻句,很有想象力。我又拋下幾個石頭:“是不是只要用了比喻句,文章就會很美呢?這段中的比喻句設喻效果怎樣?如果讓你另寫幾個比喻句,你會怎樣寫?”幾石落下,課堂開始漣漪迭起了:有學生說,荷本是很高潔的意象,把荷葉荷花比“的裙”和“剛出浴的美人”似乎“那個了點”(全班哄堂大笑),也有學生說,那一連串的比喻光,肯定他們對語言的品析能力,鼓勵他們自己另寫一段“荷塘月色”。當然很多學生依然覺得此段意境優美,教學時不可厚此薄彼,只有肯定學生對文章的多元解讀,才能激發學生對文本的探究熱情。

另外,教學時還要善于利用課堂上出現的錯誤資源。學生在課堂上出現一些錯誤,這是很正常的事情。如果教師在學生出錯時簡單說聲“回答錯了,請坐下”,可能會使學生倍覺尷尬,乍一看很美,仔細品味又覺得表現了似乎不夠,缺了點什么似的。我馬上抓住學生思維的閃甚至會打擊學生參與課堂的積極性。但若教師在在教學時能利用敏銳的觀察力和分析能力快速做出判斷,調整教學思路,把學生的錯誤作為課堂的延伸,就可將錯誤變成新的教學起點,繼續引領學生作更深的學習探究。如我在教學《廉頗藺相如列傳》時,讓學生解釋“秦以城求璧而趙不許”中的“而”字時,學生錯答成“表轉折,‘卻’”。其他學生大呼“錯了,是表示假設!”此學生隨即便面露慚色。我當時就說“這個同學提醒了我們‘而’這個虛詞在不同語境中有不同的意思,大家可以借他給我們的提醒回顧和總結一下我們所學過的文言文中‘而’的用法嗎?”這樣便不僅避免了學生的尷尬,給予學生在課堂上有不怕犯錯的勇氣,同時也變課堂的錯誤資源為有效的教學資源,讓語文課堂如一泓清澈的泉水,具有源源不斷的活力。

三、他山之石可攻玉――充分利用課外資源

既然《高中語文新課程標準》指出“語文課程資源包括課堂教學資源和課外學習資源”,那對農村中學的學生來說,最親切最熟悉的課外資源就是農村的山川景物、人情風俗。故鄉是文學一個永恒的話題,通常也成為一個人靈魂永遠的棲息地,在很多大家的作品中不斷地被抒寫。無論是魯迅先生筆下先是清新美麗而后又荒涼蕭瑟的“魯鎮”,亦或是沈從文故事中那風光秀麗、人情質樸的“邊城”,還是戴望舒詩歌里那凄美幽深、朦朧靜謐的“雨巷”,那些“故鄉”最后都成為文學大師筆下某一個美麗而奇幻的夢境!在教師的引導下,在農村高中學生的視野里,鄉村的簡單景物:青山、碧水、遠村、近樹、雨中的石板橋、金光閃耀的油菜花、風里涌起的層層稻浪……不獨僅僅是他們視覺上的形象,而更應成為他們文學審美心理中深深烙下的意境畫,成為寫作中可以擷取的素材。

另外,農村豐富的生活畫卷也在向學生打開,如大到元宵節、清明節、端午節、中秋節等傳統的民族節日,小到地方特色節日,如以李白為文化精魂的詩歌節,以園藝為特色的桃花節,以商品交易為目的的鄉鎮展銷會等,這些素材均根植于生活的土壤里,散發出濃郁的鄉土氣息,教師在教學時要引導學生把這些獨特的民俗文化與學生內在的情感體悟融會起來,不獨成為寫作的素材,也成為他們對鄉土審美意識的一部分。

然而,在如今這樣一個信息化的社會里,農村學生也不可與世隔絕,教師要引導學生把目光投向社會,投向世界,要培養學生的社會情懷。一旦學生懂得主動地去瀏覽報刊,注意新聞,關注時局,指點時事,針砭時弊。他們就不獨擁有了審視世界的思維和眼光,也無意中拓寬了語文學習的邊緣,開闊了語文思維的空間。這恰恰符合新課標提出的高中語文課程“應使學生具有較強的語文應用能力和一定的審美能力、探究能力,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質和科學文化素質”這一要求。

當然,如若語文教學資源是一片大海,作為一名經驗不足的鄉村語文教師,我目前所能開發的教學資源可能只是一條清清泉流。但“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我想作為一名鄉村中學的語文教師,只有不斷地實現自我的突破和完善,才能有更清晰的眼光去發現和利用更多的語文資源,以自己的專業素養和人格魅力引領學生走進語文的美妙天地,正如那渺小但孜孜不倦的蜜蜂,辛苦覓得花蜜只為學子的甘甜……因為,教師本身也是一種教學資源!

【參考書目】

[1] 人民教育出版社.《高中語文新課程標準》.

[2] 王榮生 著.《新課標與“語文教學內容”》,廣西教育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