岑參的詩范文

時間:2023-04-04 19:08:06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岑參的詩,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關鍵詞:盛唐;岑參;英雄主義情結

邊塞詩是盛唐詩歌的主流,也成為了古代文學史上最動人心弦的樂章。其中引人注目的邊塞詩人當推“詩雄”的岑參。岑參的邊塞詩數量最多,成就最突出,為唐代詩人之冠。他的詩雄奇瑰麗,凝聚了濃郁的英雄主義情結,表現了積極進取的時代主旋律。

一、岑參的邊塞詩飽含了強烈的建功立業的渴望

岑參出身于官僚家庭,他的曾祖父、伯祖父、堂伯都官至宰相,父親也兩任州刺史。十歲左右,父親去世,家道衰落,“早歲孤貧,能自砥礪,覽史籍”(唐杜確《岑嘉州詩集序》),岑參希望有朝一日能重整家業。二十歲時到長安,獻書求仕不成,遂漫游河朔。三十歲登進士第,授右內率府兵曹參軍。這是八品下的職位,官卑祿微,岑參感到自己獲取高位的愿望難以實現。

盛唐時期“壯武而柔文”,北方民族融合帶來的尚武精神成為當時的時代風氣,唐朝又重視以軍功取士,鼓勵知識分子投筆從戎,在沙場上建功立業。在尚武的社會風氣和崇尚軍功的時代環境的熏陶下,岑參對游俠精神懷有極高的熱情,心中充溢著英雄主義的情愫,沒有祖蔭的他選擇了投身邊塞為進身之階的人生道路。在岑參看來,報國與求功名并不矛盾,“功名只向馬上取,真是男兒一丈夫”(《送李副使赴磧西官軍》),“側身佐戎幕,斂任事邊陲。自隨定遠侯,亦著短后衣。近來能走馬,不弱幽并兒”(《北庭西郊候封大夫受降回軍獻上》),“男兒何必戀妻子,莫向江村老卻人”(《送費子歸武昌》)這些詩都反映了岑參渴望在邊塞建功立業、獲取功名的雄心壯志,洋溢著一種急于用世、樂觀昂揚的精神風貌。

二、岑參的邊塞詩充溢著雄壯的英雄氣概

天寶八載(749年)岑參赴龜茲,任安西節度使高仙芝幕府掌書記,兩年后回長安,這是岑參首次出塞。天寶十三載(754年)又赴北庭,任節度使封常清的判官,再次出塞,直至肅宗至德二載(757年)才回朝,前后兩次出塞共約六年時間。長時間縱馬大漠戈壁的邊塞生活,讓岑參體會到國力的強大在防御外族侵略、保障國家安全上所起到的顯著作用,所以岑參在詩中表現出對邊塞戰爭充分的肯定和歌頌,洋溢著盛唐時代的民族自豪感和雄壯的英雄氣概。岑參描寫戰爭的盛大氣勢,歌頌將士的英勇無畏,使他的邊塞詩具有一種雄渾壯麗的陽剛之美,充滿了蕩氣回腸的英雄主義豪情,體現了盛唐奮進開拓的時代精神。

例如《走馬川行奉送出師西征》,這是岑參奉送封常清出師西征而寫的,但詩中沒有一絲一毫的擔憂,只是熱情地歌頌唐軍將士在國難當頭時不避艱險、報國殺敵的雄壯氣勢。茫茫雪海,莽莽沙漠,狂風怒吼,碎石亂飛,以及來勢兇猛的匈奴騎兵,都有力地襯托出“漢家大將西出師”的聲威。夜不脫甲,戰戈相撥,風如刀割的出征場面,是將士軍紀嚴明、不畏艱險的有力佐證。詩里沒有直接描寫戰斗的場面,但已充分地展示了勝利的必然,這樣斗志高揚、意氣風發、英勇頑強、堅忍不拔的正義之師,一定是無堅不摧、戰無不勝的。

《輪臺歌奉送封大夫出師西征》與《走馬川行奉送出師西征》不同,它直接描寫了唐軍征戰的壯烈場面,鎧甲生光,吹笛伐鼓,三軍大呼,白骨遍地,而將士們堅毅無畏,勇往直前,豪氣沖天,全詩充滿了愛國主義激情,代表了充滿光芒和神采的盛唐之魂。

三、岑參的邊塞詩浸透著不畏艱險的樂觀主義精神

岑參的邊塞詩里雖然描寫了邊塞的酷寒、環境的惡劣和行軍的艱難,但沒有一絲悲嘆和抱怨,更沒有猶豫和畏縮,有的是將士們飽滿的熱情、堅定的意志、戰斗的豪情和必勝的信念,他把邊塞戰爭的殘酷化為將士們不畏艱險的樂觀精神。

最具有代表性的是岑參的《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詩人窮盡筆力描寫狐裘不暖,錦衾透寒,鐵衣難著,將軍不能開弓的身體上的感受和“瀚海闌干百丈冰,愁云慘淡萬里凝”的邊塞環境,通過這種帶有異鄉特色的環境描寫,襯托出濃厚的離別之情,同時也是對將士們不怕寒苦的樂觀精神的贊頌。再加上好似“千樹萬樹梨花”的塞外八月飛雪,紅旗與白雪形成鮮明對照的奇麗風光,使酷寒的塞外不僅沒有肅殺蕭瑟之感,反而有蓬勃生機、春意無限之奇,讓全詩氣勢飛動,色彩艷麗,極具別致浪漫的美感,也在依依惜別的心情上點染了濃郁的奔放豪邁、積極奮發的情懷。在這里我們看到的不是戰爭的艱辛和苦難,而是熱烈和浪漫,因此,他的詩無論是歌頌將士們的昂揚斗志,還是訴說環境的艱難與戰爭的殘酷,都那么雄偉壯烈、豪氣沖天、積極浪漫,飽含著將士們以苦為樂、不畏艱險的樂觀主義精神,表達了將士勇于進取的人生態度,這也是盛唐邊塞詩之所以能代表盛唐之音的原因所在。

岑參的愛國精神使他的詩氣吞山河,讓那些斤斤計較私人感情的詩人黯然失色,在中國這么一個戰爭文學貧乏的國家,岑參的邊塞詩以其英雄主義情結而獨具魅力。

參考文獻:

篇2

以岑參為代表的邊塞詩派是當時詩壇上影響較大的詩派。因為岑參的邊塞生活體驗最為豐富,他兩次從軍,主要出于邊塞立功的慷慨豪情;他又是一位性情極為好奇的詩人,因此他重點以邊塞、從軍等為題材,總是以濃重的色調描繪西北邊疆的奇麗風光和異域風情及守邊將士在極其艱苦環境中頑強拼搏的精神等來顯示其藝術特色。這些邊塞風光和風情,一到他的筆下,便全部變得神奇瑰麗起來。由于特殊的軍旅經歷,所以岑參成為邊塞詩派的杰出代表。其詩風雄健豪偉,奇麗險怪,如《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走馬川行奉送出師西征》等。岑參的這些邊塞詩,極大開拓了邊塞詩歌的內容和范圍。從而使邊塞詩歌內容十分豐富廣闊,創造出邊塞詩歌廣闊境界和新穎風格。

如果說岑參的邊塞詩是“奇逸而峭”,那高適詩則“悲壯而厚”。盡管岑高二人雖然都有軍旅生涯的體驗,他們是同時代的邊塞詩人,但詩風卻不盡相同。作為一位真正具有軍事才能的政治家和著名詩人,高適的詩歌融匯了對邊塞生活的實地體驗和冷靜觀察,因為他們在不同程度上經歷了大小無數次戰爭,親身體驗過豐富的戰爭生活經歷。同時也無數次親眼目睹過邊塞風光。他總以政治家的眼光深刻揭示邊防政策的弊病,以政論的筆調表達對戰爭的意見,反映現實的深度在同時代的邊塞詩人中首屈一指,特別是代表作《燕歌行》。全詩以奔放的語言,沉郁蒼涼的風格,描繪出戰爭的激烈艱苦和戰士們的英勇精神;同時對邊庭主將驕奢逸,不惜士卒行為表示不滿,表現了作者對士兵的同情。詩中所描寫的如:“樅金伐鼓下榆關,旌旆逶迤碣石問”,“山川蕭條極邊土,胡騎憑陵雜風雨”;“大漠群秋塞草腓,孤城落日斗兵稀”等;充分表現戰爭的極其殘酷和艱辛,同時也歌頌了將士們勇敢的殺敵精神及愛國情懷。

邊塞詩派中還有一位享有盛譽的詩人是王昌齡。他的詩以五古、七絕為主。歷史上號稱“七絕圣手”。如果就體制之備,題材之廣和數量之多說,實不如岑參高適和李白杜甫;但他的詩質量很高;邊塞詩可并岑參高適而三,宮怨詩與李白爭勝,卓然為盛唐一大家。他的詩用意之深,寫景之妙,比興之切,選語之奇,均有獨到之處。殷瑤說他的詩“驚耳駭目”,劉晌說他的詩“緒微而思清”。王昌齡的邊塞詩,大多是寫將士豪邁氣概的。如:“西陵俠少年,送客短長亭,青槐夾兩道,白馬如流星。聞道羽書急,軍于寇井陘,氣高輕赴難,誰顧燕山銘!”以及“騮馬新跨白玉鞍,戰罷沙場日色寒,城頭鐵鼓聲猶振,匣里金刀血未干?!钡取_@些詩可以說是氣壯山河,如聞戰場的鼓聲,如見戰斗的場面。沈德潛說: “少伯(昌齡字)塞上詩,多能傳出義勇”,將士們抖擻的戰斗精神和豪邁的英雄氣概被詩人以強有力的語言充分表現了出來。所以詩境慷慨而昂揚,令人振奮。

與岑參高適的邊塞詩相比,岑參高適的詩善于用長篇的七言歌行,鋪寫塞外風光和戰爭場面,意境雄闊高遠,色澤濃烈,筆力粗獷,以雄放的風格見長;而王昌齡則以短小的七絕形式,概括凝練的語言及和美的音律,抒寫戰爭軍情,寓雄渾與自然之中,表現出清峻的風格。王昌齡的邊塞詩更多在于意和境的結合,使意和境渾然一體,開拓出超凡絕俗的藝術境界。邊塞詩派所創造出的獨特而又豐富的意境美,同田園詩派及其他詩派一樣,具有強烈的藝術個性和較高的審美價值。并且在詩意提煉和詩境創造上,匠心獨運,獨樹一幟。

篇3

岑參隨軍奔波,輾轉南北,有感時局動蕩,懷想親朋好友,遂和淚帶血,飽蘸情思,寫下了感人肺腑的詩篇《行軍九日思長安故園》:

強欲登高去,無人送酒來。

遙憐故園菊,應傍戰場開。

居家日子,親人相伴,孩童相隨,其樂融融,沒有人會多愁善感。一旦辭親遠行,從軍入伍,輾轉東西,就格外懷念故園。詩人岑參沒有隨軍奔赴戰場,沒有躍馬橫刀血戰敵寇,而是跟隨大唐皇帝肅宗離開長安,一路西行,躲避安史戰亂。長安不是詩人的故鄉,詩人的故鄉是河南南陽,但是詩人入朝做官,久居長安,反把他鄉當故鄉。而且,長安是國都重地,安史叛軍攻陷長安,也就意味著國都淪陷,政權危急。詩人心懷家國,憂心如焚,視國都為故園,以天下為己任,赤誠可見。

那天是個好日子,九九重陽,本應親人團聚,登高望遠,飲酒賞菊。可是,對于逃難中的詩人來說,淚如江河決堤,奔涌而下,心如利箭穿過,滴血不止。哪里還有心思歡度佳節?只能是為難自己,勉強登高,只能是忍住痛苦,借酒澆愁。此番登臨遠眺,望不見故園親眷,亦望不見國泰民安,但見戰火硝煙不時從眼前飄過,刀光劍影、隆隆炮聲令人驚悸。詩人久久站立,面色凝重,心緒紛亂。一個“強”字,道出了無奈與掙扎,道出了落魄與凄清。一個“欲”字,將行未行,矛盾痛苦。這個節日不屬于詩人,這片江山不應遭此戰火。

詩人需要驅愁解悶,詩人需要自我安慰。家國天下,然而你一介小吏又如何能扭轉乾坤?又豈是你的責任?你大可事不關己,飲酒賦詩,風雅瀟灑,你盡可與世沉浮,俯仰隨人??墒牵瘏⒆霾坏剑缫寻炎约旱臉s辱安危融進了家國天下。

他想喝酒,他太需要大醉一場,沒有親人朋友相伴不要緊,沒有美味佳肴享用不要緊,哪怕自己一個人,也要喝個酩酊大醉,才好發泄滿腔憂憤與愁苦。可是,就連這個微小的愿望也難以實現。詩人想起了東晉大詩人陶淵明。也是重陽節,也是落魄潦倒,陶淵明獨坐宅邊籬叢,獨賞迎風綻放的,久久無語,暗自傷神。湊巧,陶淵明的朋友王弘抱著一大壇酒來,兩人忘卻一切,開懷暢飲,大醉而散。相比陶淵明,岑參悲慘萬分。陶淵明還有朋友送酒相伴,岑參卻身處戰亂,無以為伴。我能怎樣?我又有何資格要求怎樣?亂世年月,戰火不息,每一個人都和這個國家一樣艱難不易。

詩人心中,裝著國家,裝著故園。詩人更明白,叛軍起兵,長驅南下,很快就攻陷了長安。鐵騎所到,生靈涂炭,美好江山落入敵寇手里,萬千黎民遭受戰火洗劫。國將不國,十萬火急??墒?,只是擔憂有何作用?只是義憤有何作用?大唐衰弱,不在一日,長期使然。如今這樣,只能面對,只能等待時機,切盼大唐太子凝聚軍心,重振雄風,挽狂瀾于既倒,救萬民于水火。

篇4

【關鍵詞】盛唐 文人 夜

盛唐是詩歌創作的黃金時代。詩史上的盛唐既包括開元盛世,也包括安史之亂。作為唐朝由盛而衰的轉折點,安史之亂對詩歌創作同樣起到催化劑的作用:文人生活軌跡走向多元,驅使詩歌內容與情感表達進一步分野,從而更為全面地呈現社會風貌。古代中國是農業社會,農戶一直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對于城市市民,夜聚曉散在很長一段時間里是被嚴格禁止的。唐高宗永徽年間設立的法典《唐律疏議》記載:“五更三籌,順天門擊鼓,聽人行。晝漏盡,順天門擊鼓四百褪訖,閉門。后更擊六百槌,坊門皆閉,禁人行……諸犯夜者,笞二十,有故者,不坐?!边@種嚴格的宵禁制度直到晚唐才逐漸松懈。5對于文人來說,夜晚的靜謐更容易觸發詩思,且相對較長的獨處能使詩人更坦誠地面對自己的內心。從李白、杜甫、王維、岑參等盛唐詩人的作品可見,盛唐文人的夜生活主要有夜懷、夜游、夜飲和夜征四個方面。

一、夜懷

長夜寂寥,月色無邊,月亮是夜間一個重要的自然景觀標志,也是與夜相關的詩歌一個極其重要的意象。月亮亙古不變,而人事往往滄海桑田,因此月夜能誘發文人很多敏感而細膩的心緒,望月抒懷也成為文人夜間最常見的活動,主要可分為懷人與懷鄉兩種。如:

1、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情人怨遙夜,竟夕起相思。滅燭憐光滿,披衣覺露滋。不堪盈手握,還寢夢佳期。(張九齡《望月懷遠》)

張九齡遭奸臣李林甫誹謗排擠后于開元二十四年罷相,被貶為荊州長史6。在背井離鄉之地,張九齡徹夜思念遠方的親人難以入眠,只能抬頭望月,以找到自己仍與親人共處同一時空,自己并非孤身一人的慰藉。

2、今夜~州月,閨中只獨看。遙憐小兒女,未解憶長安。香霧云鬟濕,清輝玉臂寒。何時倚虛幌,雙照淚痕干。(杜甫《月夜》)

此詩對寫離情。杜甫于天寶十五年八月只身投奔在靈武即位的肅宗李亨,途中被安史叛軍擄至長安,正處于一個孤立無援只能無奈靜候轉機的困局之中。杜甫在月夜思念妻子,卻設想成妻子對月思念自己,在同一片月光下,兩人相同的思念之情得到交融,分隔異地多時的夫妻二人只能以這種想象的方式實現“團圓”。

二、夜游

盛唐時期宵禁制度嚴格,但這里的夜游與此并不相違背,因為宵禁制度主要是一種城市管理制度。古代交通不便,行旅條件艱苦,時間跨度長,一般以月為單位,因此反映夜游的詩作不一定是文人一時興起夜游一宿而作,而更多為文人在長期旅途中的所見所聞所想。他們或辭官遠游,閑適逍遙,或因被貶而顛簸數月到地方任職,閱盡民間百態。如:

1、峨眉山月半輪秋,影入平羌江水流。夜發清溪行三峽,思君不見下渝州。(李白《峨眉山月歌》)

本詩寫于開元十四年,李白從犍為清溪去重慶的水路上7,是其辭親遠游紀程詩之一。秋夜行船,詩人歷經五個地方:峨眉山――平羌江――清溪――三峽――渝州,用詩句為讀者展開一幅千里蜀江行旅圖。

2、細草微風岸,危檣獨夜舟。星垂平野闊,月涌大江流。名豈文章著,官因老病休。飄飄何所似?天地一沙鷗。(杜甫《旅夜書懷》)

永泰元年四月,杜甫在城都賴以存身的好友嚴武去世,離蜀東下。本詩作于舟經渝州、忠州途中。詩人孤身一人夜泊江邊,在遼闊的平野、浩蕩的大江以及燦爛的星月下愈顯渺小,想起自己被排擠而無奈辭官的痛苦遭遇,更覺漂泊無依,恰似天地間無所依存的沙鷗。以樂景寫哀情,宏闊非凡的江邊夜景對詩人想傳達的孤寂感起到烘托作用。

三、夜飲

盛唐詩人李白自稱“酒中仙”,每日必飲,每飲必醉,繼而詩興大發。

1、人生得意須盡歡,莫使金樽空對月?!姽酿傆癫蛔阗F,但愿長醉不復醒。(李白《將進酒》)

2、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李白《月下獨酌》其一)

3、青天有月來幾時,我今停杯一問之。(李白《把酒問月》)

以上三句均為李白夜里飲酒賞月所作,或與朋共飲,或獨自舉杯。借著酒氣,詩人敞開情懷,任情感爆發,寫下充滿妙想的詩句。在《把酒問月》中有“今人不見古時月,今月曾經照古人。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唯愿當歌對酒時,月光長照金樽里。”作者夜飲,繼而生發對人生對光陰對世間萬物的思考,平常的賞月,能上升到對哲學人生的思辨。明月萬古如一,而人類世代更替,與張若虛《春江花月夜》中的“人生代代無窮已,江月年年望相似”有異曲同工之妙。

4、吟詩作賦北窗里,萬言不值一杯水。(李白《答王十二寒夜獨酌有懷》)

值得注意的是,此為答詩,所以應先有“王十二”寒夜獨酌懷李白的贈詩。這從側面反映,對于盛唐文人來說,夜酌寫詩懷人是常見的生活形態。

四、夜征

盛唐時期國力強盛,士大夫文人有強烈的建功立業的訴求,于是積極參與到邊塞戰爭中。夜征是軍旅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很多參軍的文人親歷的。

1、輪臺城頭夜吹角,輪臺城北旄頭落。羽書昨夜過渠黎,單于已在金山西。戍樓西望煙塵黑,漢兵屯在輪臺北。(岑參《輪臺歌奉送封大夫出師西征》)

2、輪臺九月風夜吼,一川碎石大如斗,隨風滿地石亂走……將軍金甲夜不脫,半夜軍行戈相撥,風頭如刀面如割。(岑參《走馬川行奉送封出師西征》)

天寶十三年至十四年,岑參充安西、北庭節度判官居于輪臺8,目睹了很多軍人夜征的場景。第一首詩人寫兩軍對壘,大戰一觸即發的緊張形勢。第二首詩人寫了西北苦寒的自然環境和將士寒夜行軍的艱難。

盛唐是封建社會中最為繁華的時期之一,開放的社會環境讓人們的夜生活格外興盛。詩歌作為唐代最主要的文學體裁,很大程度上反映了當時社會生活現實。夜懷、夜游、夜飲、夜征這四個方面僅僅是從有限的幾位盛唐詩人不完全的詩歌作品中歸納出的夜間生活景象,但是其多元化的特點還是顯而易見的。

【參考文獻】

[1]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唐詩選[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78.4

[2]曹礎基等.中國古代文學第三冊[M].廣州:廣東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12

[3]余恕誠.唐詩風貌[M].合肥:安徽大學出版社,2000.10

[4]劉洪忠.論唐詩中的夜情境[D].泉州:華僑大學文學院,2012.3

[5]朱耀華.唐代長安宵禁制度與都市文學[D].長沙:長沙理工大學文法學院,2013.4

[6]王賽時.唐代的夜生活[J].東岳論叢,2000.7,21(4):104-108

朱耀華.唐代長安宵禁制度與都市文學[D].長沙:長沙理工大學文法學院,2013.4

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唐詩選[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78.4:54-58

篇5

微山亭賦韻中寫道:“心逐南云逝,形隨北雁來。故鄉籬下菊,今日幾花開?”

這首詩的特色是“大中融小”而又“以小見大”。作者首先展開一片宏大的秋日清朗的天空來:但見南天一抹白云經不住帶著絲絲涼意的北風的撩撥,悄然北逝;而一群北雁卻為避寒秋而翩然南來。睹物生情,作者聯想到自己。自己的故鄉在遼遠的北方,卻為躲避戰亂,寄居南朝,正如這南飛之雁;然游子思鄉之情卻因此而愈篤,如同北逝之云,可謂“身在南朝心在北”矣。一個“逐”字,說明思鄉之切,欲逐南云而飛去,是主觀上強烈的愿望,與下句“隨”字相對照:“隨”有被動無奈之意,寫出他避亂南方的無可奈何。作者寫的是秋景,南云飛逝,北雁南飛,都暗示北風已起,是“不寫之寫”,更寫不盡凄涼。接著,筆鋒一轉,由大入小,寫故鄉籬下之菊,暗寓“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之意,寫出對故鄉閑適生活的眷戀。民間又有“重陽把酒就”之俗,而今詩人卻只能寄身天涯,兩相對照,好不凄涼。“今日幾花開?”一問將思戀情結發揮至極,將意象濃縮到極小,著意于花,實是于極小中見極大。一問之中飽含不盡情思,使小詩戛然而止,但余韻無窮。

王維的《雜詩》也是一首五言:“君自故鄉來,應知故鄉事。來日綺窗前,寒梅著花未?”

這是一個精致的小品,與此類似的還有白居易的《問劉十九》等,都是借一事一景的生活片斷抒發深沉的情懷。詩人截取了這樣一個情景:故人從家鄉來,詩人得知,喜不自禁,料他當知故鄉之事,卻不問家人,不問親人,獨獨問起那窗下寒梅??此撇煌ǎ瑢崉t正是詩歌藝術剪裁的妙筆。所問瑣事,讀者自了,惟寒梅著花一事,說盡了詩人的細致,連這樣的小事都問到了,可見他思鄉之切。而寒梅一枝,暗香浮動,既添小詩之情趣,又表詩人之高潔。可以說“問梅”是一個十分別致的典型情節,成為了這首詩的點睛之筆。“綺窗前”、“著花未”更充滿了生活情趣,襯出對故鄉的不盡思念,“詩中蘊味,盡在其中”。

岑參的《逢入京使》是首七言詩:“故園東望路漫漫,雙袖龍鐘淚不干。馬上相逢無紙筆,憑君傳語報平安。”

篇6

1、邊塞詩代表人物:高適,岑參,李益,李白,王昌齡。邊塞詩又稱出塞詩,是以邊疆地區漢族軍民生活和自然風光為題材的詩。一般認為,邊塞詩初步發展于漢魏六朝時代,隋代開始興盛,唐即進入發展的黃金時代。

2、據統計,唐以前的邊塞詩,現存不到二百首,而《全唐詩》中所收的邊塞詩就達兩千余首。其中有些宏偉的篇章不但是漢族文學的寶貴財富,而且極具歷史意義。

(來源:文章屋網 )

篇7

試題考查的是岑參的《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了這是近幾年來濟南市中考語文第二次考查長詩(第一次是2008年考查杜甫的《茅屋為秋風所破歌》),體現了濟南市中考語文古詩詞鑒賞題靈活多變的命題風格。有的同學以為這些詩篇幅長不會在中考中出現,但是我們認為長詩也可以“短考”。同學們復習古詩詞時,務求扎實全面,不要猜題押題。

《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是唐詩中的一朵奇葩,鮮明地體現了岑參邊塞詩作的風格,所以試題緊緊抓住這首詩寫景抒情的特點命制。起首兩聯為詩的發端,尤其是“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清代詩人沈德潛曾稱贊其“如高山墜石,不知其來,令人驚絕”,考查點當然要首選這一千古名句。但是各種教輔資料上對這句詩的考查早已是“千淘萬漉”“千錘百煉”,許多考生早已將這些常規考題的答案背得滾瓜爛熟,如何命題才能客觀公正地考查出學生的詩歌鑒賞能力呢?經過反復品讀,我們發現這句詩不僅比喻奇巧,而且情景交融,渾然天成,“忽如”一詞更是內蘊豐富,極具表現力。于是第6題,我們果斷避開描繪畫面和鑒賞整句藝術手法的常規考法,而是讓考生表達對“忽如”二字意蘊和妙處的理解。此題既考查出了學生真實的詩歌鑒賞能力,又引導學生學會在閱讀古詩詞時字斟句酌。這道題當然也可以設計成簡答題,但考慮到要減少考生的書寫量,為答題提供充足的時間。還要控制試題的難度,因此最終以填空題形式命制。

中國古典詩歌的魅力往往體現在“詩情畫意”上,所以閱讀時一定要深刻了解詩歌的意境。第7題乍一看和以往試題的命制角度相同,都是再現詩歌的畫面,但是細看就會發現其鮮明的創新之處。

我們來看2011年山東濟南市中考古詩詞鑒賞題《竹里館》第5題:

請描述“深林人不知,明月來相照”展現的畫面。

不少考生在回答這樣的題目時,往往只是死板翻譯,并沒有理解命題者的初衷。更重要的是,如果對詩意的理解只停留在字面的通譯上,那么詩歌就被讀死了,就無法感受到作品的“氣”與“神”。唯有培養聯想想象能力,才能獲得身臨其境的審美體驗,才能形成良好

的詩歌鑒賞能力。

2012年山東濟南市中考古詩詞鑒賞題《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一詩結尾“雪上空留馬行處”,詩人運用了留白的藝術手法,觸發讀者無限的遐思,因此我們就因文設題,要求對此句進行描述。在擬寫題干的過程中,針對傳統題型帶來的弊端,我們做了兩個改變:一是將描述“畫面”改為描繪“情景”,要求考生不能只簡單地翻譯,而是要聯想想象,展現詩歌意境。這就要求考生不僅要找全“物象”,更要生動描繪,體現出“物象”背后詩人的傷感、惆悵等情感。二是限定了字數,原詩句七個字,描繪情景要求“50字左右”,給了學生廣闊的答題空間。

2012年的古詩詞鑒賞題目與2011年的題目看似差異不大,實則凝聚了命題組老師的智慧與心血,既有效地考查了考生真實的語文能力與素養,又糾正了初三復習中“背詩歌鑒賞”的錯誤做法,減輕了學生負擔,且有利于引導學生學會詩歌鑒賞的方法,提升語文素養,對語文教學起到了良好的導向作用。

從2012年兩道試題的命制可見,山東濟南市古詩詞鑒賞題考查難度基本不變,致力于對學生的整體感受能力、語感及學習習慣的考查和引導。

附:2012年山東濟南市中考古詩詞鑒賞題

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詩略)

篇8

關鍵詞: 李頎 邊塞詩 慷慨悲壯

一、李頎生平

李頎(690?—754?),開元天寶年間著名詩人,趙郡(今河北趙縣)人,長期居住于潁縣(今河南登封西)。開元二十三年登進士第,官新鄉尉,不久去官。頎有東川(潁水支流)別業,世稱李東川,曾被誤為四川人。全唐詩收其詩作3卷124首。新舊唐書均無記載,但在元朝辛文房《唐才子傳》中有傳傳世,贊其:“多放浪之語,足可震蕩心神?!崩铐犐贂r任俠,出入兩京交游權貴,希冀仕途有成,后閉門讀書數年方才及第,久未升遷,后歸隱于東川,時往來于長安洛陽之間,隱居期間醉心于煉丹求道,學佛誦經。與當時詩人王維、高適、王昌齡等均有交往。李頎長于七律七古,詩多歌詠邊塞、描繪音樂,贈別友人,詠史懷古之作。

二、李頎邊塞詩評析

李頎詩作邊塞詩只有五首,然而被予以相當高的評價,亦是盛唐邊塞詩派代表人物之一。李頎邊塞詩中最負盛名的當屬《古從軍行》:

白日登山望烽火,黃昏飲馬傍交河。

行人刁斗風沙暗,公主琵琶幽怨多。

野云萬里無城郭,雨雪紛紛連大漠。

胡雁哀鳴夜夜飛,胡兒眼淚雙雙落。

聞道玉門猶被遮,應將性命逐輕車。

年年戰骨埋荒外,空見蒲桃入漢家。

“從軍行”本為樂府古題。唐詩中寫當代之事,常以漢代唐,借古諷今,所以題前著一“古”字。詩開頭用互文手法先寫緊張單調的軍旅生活。日夜警惕著有時爬到山上觀望烽火臺,有時又在交河邊上讓馬飲水;不論登山或者傍水都要隨時準備打仗。三、四句接著描繪:在風沙彌漫的漆黑夜晚,伴著將士的只有軍營中巡夜敲擊的刁斗和聲聲幽怨的琵琶。“刁斗”,是古代軍中銅制炊具,容量一斗。白天煮飯,晚上用作更柝?!肮髋谩笔侵笣h朝公主遠嫁烏孫國時所彈的琵琶曲調。前三句實寫第四句用典,虛實結合。接著,詩人又著墨于環境的艱苦,營地駐扎之處是綿延的荒漠,沒有城池可以依附,雨雪紛紛與大漠連成一片,可見氣候酷寒惡劣。接著兩句反面烘托,土生土長的胡雁胡兒尚且雙雙哀傷怨恨啼哭落淚,何況遠來戍邊的“行人”呢?邊陲險惡,班師還朝便是將士的最大希望了。可是“玉門被遮”,歸家仍無希望。據《史記·大宛傳》記載,漢武帝時,李廣利率軍攻大宛求良馬,因饑餓攻戰不利,請罷兵。帝聞之大怒,派人遮斷玉門關,下令:“軍有敢入者輒斬之。”罷兵不能,只好繼續跟隨將帥拼命戰斗,而拼命死戰的結果是埋骨荒野。將士們苦寒戍邊征戰沙場求得的竟是“空見蒲桃入漢家”。“蒲桃”就是現在的葡萄。漢武帝求天馬通西域,輕啟戰端。當時隨天馬入中國的還有“蒲陶”和“苜宿”的種子,漢武帝把它們種在離宮別館之旁,彌望皆是。最后一句用典故諷喻帝王好大喜功不顧將士性命,既非保國亦非開邊無有寸土之功,而只是將胡地植物入了漢宮。先層層推進最后畫龍點睛,顯出此詩巨大的諷喻力。本詩巧妙地運用音節來表情達意。此詩先用雙聲“刁斗”和“琵琶”,后用疊字“紛紛“、“夜夜”、“雙雙”、“年年”等,不但在語意上起了強調作用,更顯音節之美,雄奇悲壯骨氣老勁。

另外,李頎其他的邊塞詩《古意》、兩首《塞下曲》和《古塞下曲》也頗受好評。

從詩歌主題上分析,李頎邊塞詩善于塑造不畏生死的英雄形象,表現邊關將士的慷慨氣概,贊頌他們立功報國的熱情?!豆乓狻分械摹坝难嗫汀陛p生死,重義氣;首先“男兒”兩字先樹立了男子漢大丈夫的形象。“少小幽燕客”,介紹了這位勇敢的男兒來自自古民風尚勇武重豪俠的幽燕之地。他敢在馬蹄之下與人賭輸贏,從來就不會看中自己的性命,所以在戰場上也奮勇作戰,使敵人懼怕不敢再向前。接著又抓住主人公的體貌特征,胡鬚來描繪。勇猛剛烈的男子不會蓄著風度翩翩的長須,“鬚如蝟毛磔”五字,寫出其鬚短、多、硬,顯出殺敵時鬚蝟怒張的神氣,鮮明而有力地突出了這一從軍塞上男兒的形象。五律《塞下曲》中有少學騎射“勇冠并州兒”的少年,希冀報國,素懷壯志,要以軍功搏出身前程;“戎鞭腰下插,羌笛雪中吹”用質樸平實的語言,刻畫了戰士的颯爽英姿和豪邁灑脫氣概,聲調昂揚,通過渲染邊地的荒涼艱苦,有力刻畫了戍邊將士戰士的精神世界,表現出了盛唐時期人們的昂揚向上樂觀豪邁,可謂盛唐之音。五絕《塞下曲》有“千騎黑貂裘,皆稱羽林子”,成百上千的將士們著黑貂裘,更顯軍容整齊肅殺。

在塑造英雄形象之后,抒發將士們建功立業的豪情,也有壯志未酬的苦悶和別家思鄉的痛楚,蘊含著復雜的感情。五絕《塞下曲》“帳下飲葡萄,平生寸心是”作結句寫將士們痛飲美酒后抒發其誓欲報國、同仇敵愾的豪情。五律《塞下曲》“膂力今應盡,將軍猶未知”的結果與前句“少年學騎射,勇冠并州兒”對比鮮明:原來勇冠以剽悍尚武風氣著稱的家鄉并州兒郎,而今膂力用盡,沙場拼命換來的不是大漠揚名,建不世之功業,而是“將軍未知”,強烈的反差中寄寓著戰士深沉的憤慨,有志難伸,格調悲壯。“萬里別吾鄉”、“未得報恩不得歸”說明將士雖不免時有思鄉歸家的情緒,但由于還沒有報答國恩,也就不想回去。這句連用兩“得”字,都更顯出堅定的決心,語意決然,又含雄壯氣骨。

從詩歌意象上分析,李頎詩多用“黃云”“風沙”“雨雪”,不論色彩或風景都偏于昏暗,《塞下曲》詩開頭“黃云雁門郡,日暮風沙里”描繪了風吹沙起,黃云蔽日這樣蒼涼的邊塞景色。《古塞下曲》有“裊裊漢宮柳,青青胡地?!睂χ嗲啻渖卮汗猓勘鴧s輾轉于戰場中沖殺,又想到為之效命的漢地家鄉的柳樹也應綠了?;蛟S他們就是在這樣的季節離開家鄉,親人們也曾折柳送別,盼望能夠早日歸來。

從修辭手法上來說,較多對偶句?!豆湃虑贰昂I锨Х榛?,沙中百戰場”以千、百二字言戰事頻繁,襯托為戰事所累的士兵的痛苦。句式中多上下兩句相對,結構形式相同,富含音節勻稱節奏整齊之美,對照鮮明,給人以深刻印象。另外,李頎詩還好用疊字或在一句中重復使用同一個字,起到強調作用。

李頎邊塞詩中好以樂聲入詩,尤其是琵琶羌笛所奏的出塞曲,達到烘云托月的效果?!豆乓狻吩谒茉煨紊窦鎮涞膹能娔袃汉笥置鑼懥四陜H十五正直妙齡的“遼東小婦”,從“慣彈琵琶能歌舞”中所顯示面貌風姿并不是重點,而是這位芳華女子身處邊地同時奏的是幽怨悲壯的“羌笛出塞聲”,“羌笛”是邊疆樂器,“出塞”又是邊疆樂調,與前句文“幽燕”、“遼東”相互映照。笛聲中透出的幽怨凄涼,勾起從軍男兒對家鄉的無限思念,聽著曲聲幽咽,居然“使我三軍淚如雨”了?!豆湃虑芬浴芭贸鋈瑱M笛斷君腸”為結語,把凄苦思鄉之情和幽咽哀怨的出塞琵琶聲糅合在一起,愁苦使人柔腸寸斷。《塞下曲》中有“金笳吹朔雪,鐵馬嘶云水”。戰馬嘶叫,金笳奏鳴,鏗鏘有聲,斗志昂揚中透著勃勃生機。

三、李頎詩與高、岑詩比較

盛唐是我國邊塞詩創作的巔峰時期。由于當時唐王朝國力富強,疆域開闊,周圍多鄰國,同時奉行開土拓邊政策使得對外戰爭連綿不斷。知識分子積極入世,都渴望建功立業。邊陲塞外的壯麗風景,從軍健兒的浴血沙場,將士的艱苦生活渴望歸鄉,閨中兒女思戀愁腸都囊括在盛唐詩人的筆下成為抒寫的對象。邊塞詩既是時代的寫照,又是盛唐氣象的突出表現。著名詩人高適、岑參、王昌齡、李頎等以飽滿的熱情,深刻的見解,形成了奇偉奔放,剛勁清新風格的邊塞詩派。

高適、岑參的詩是盛唐邊塞詩一個難以逾越的巔峰,從個人經歷來說,高適兩次北上薊門曾入河西幕府,岑參也兩次出塞深入西北邊陲,詩風都雄渾豪放,后人并稱他們為“高岑”。熱衷功名進取邊塞立功的積極入世精神是詩人們的共同主題,高的愿望是“畫圖麒麟閣,入朝明光宮”岑則稱“功名須及早,歲月莫虛擲”;比較之下李頎的同類詩作,功利色彩較為淡薄,蘊含著強烈報國精神,英雄氣概突出。不論功名,愛國理想都透著直接單純,這可能和他生平際遇有關。李頎頗具才華,卻不受重用,反映在他的詩中呈現出與眾不同的輕功名重氣節的精神風貌。

在此將李頎代表作《古從軍行》,高適代表作《燕歌行》,岑參代表作“兩歌一行”《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走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師西征》《輪臺歌奉送封大夫出師西征》進行比較,高適詩中蘊含著復雜的思想感情,既有對男兒橫行天下氣概的表彰“男兒本自重橫行,天子非常賜顏色”,又有戰爭給百姓帶來離亂的同情“鐵衣遠戍辛勤久,玉箸應啼別離后”,對邊疆戰士浴血奮戰的贊揚“相看白刃血紛紛,死節從來豈顧勛”,對軍中苦樂不平將領只顧享樂的批判“戰士軍前半死生,美人帳下猶歌舞”,全詩縱橫跌宕以渾厚雄健著稱。岑參詩奇偉壯麗,有飛沙走石、雪夜風吼的奇景“輪臺九月風如吼,一川碎石大如斗”,有雪夜如梨花開的大氣意象“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岑詩擅長描繪奇景,運用夸張手法“四邊伐鼓尋海涌,三軍大呼陰山動”進攻的鼓點如海濤從四面八方涌動而來,戰士們豪情噴薄大呼的聲音使整個陰山也隨之震動,既有視覺又有聽覺,既是激烈的戰況,又有雄奇的想象。描繪邊地氣候惡劣時用“風頭如刀面如割”“馬毛帶雪汗氣蒸,五花連錢旋作冰,幕中草檄硯水凝”,大膽想象而辭章華美。岑詩寫景壯闊,篇幅浩大,用一種歌頌的態度將邊塞風物異域風光刻畫成英雄豪情的襯托。高詩重在敘議,表達復雜的感情。李詩則寫艱苦的軍旅生活和蒼涼的邊塞風景用以諷喻,表達苦于邊戰的憤懣的情緒。可以說,岑參是昂揚的開疆拓土的英雄豪情,高適轉而進行冷靜的思考,既有豪情又有悲情,至于李頎,則急轉直下諷刺統治者好大喜功,輕啟戰端,蘊含末路狂生的不平之意。很明顯,高岑二人的詩作更加豐富直觀具體,都是出于他們自己的實際感受。與之相比,李頎詩似乎內容稍嫌狹窄單薄,但就各自藝術手法和思想深度來說,可說是各有千秋。

參考文獻:

[1]喬象鐘,陳鐵民主編.《唐代文學史》(上、下).人民文學出版社,1995.

篇9

1、邊塞詩人有高適、王昌齡、 岑參 、李賀、李益、楊炯、陳子昂、杜審言、陸游等等。邊塞詩又被稱為出塞詩,以邊疆地區軍民的生活和自然風光為題材所創作,一些身在邊塞或者體驗過的詩人,會以自身的經歷見聞來寫作。

2、通常人們認為,早在漢魏六朝時代時,邊塞詩就開始初步發展,唐代則是邊塞詩發展的黃金時代。據數據統計,唐代以前的邊塞詩,僅不到二百余首,而在《全唐詩》中,所收錄的邊塞詩就多達兩千余首。其中的某些篇章不僅是古代文學的寶貴財富,更具有獨特的歷史意義。

3、邊塞詩的風格是唐詩中最獨特的,他不但有著深刻的思想,還具有豐富的想象力,同時有著很強的藝術性。這些詩通常以邊塞軍旅的生活為主要內容,比如塞外奇異獨特的風光,或著反映了戍邊的艱辛,表達了戍邊將士對家鄉深深的思念之情思鄉之情以及保家衛國的高尚情操。

(來源:文章屋網 )

篇10

盛唐是唐詩發展的最高峰,涌現出了一大批才華橫溢的詩人,形成了眾多的詩歌流派,主要有:

山水田園詩派―――以王維、孟浩然為代表,還有常建、儲光羲、祖詠、裴迪等詩人。他們繼承陶淵明、謝靈運、謝月兆 的 傳統,描繪山水田園景物和隱逸生活,注重表現自然美。風格恬靜淡雅,清新優美,以五言律詩為主;作品思想內容不高,但藝術成就很高,在文學史上占有一席之位。其后的韋應物、柳宗元也是他們的追隨者。

邊塞詩派―――以高適、岑參為代表,還有王昌齡、李欣、王之渙、崔顥、王翰等詩人。他們的作品取材于邊塞風光和軍旅生活,詩中充滿慷慨救國的英雄氣概和昂揚奮發的進取精神,使唐詩增加了無比新鮮、壯麗的風采。作品以樂府歌行為主,長于七言,其中,王昌齡被譽為“七絕圣手”。風格豪邁奔放,語奇體峻,風骨凜然。浪漫主義詩歌派―――李白是繼屈原之后我國文學史上最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其詩最能反映盛唐精神風貌,代表了唐詩的最高藝術成就。他是一位性格豪放、感情奔放、又不受拘束、向往建功立業的詩人。

他的詩充分表現了盛唐社會士人的自信與抱負,神采飛揚,充滿理想色彩;他的詩豐富了傳統詩歌的藝術技巧,把樂府詩的寫作推進到一個新的高度。其詩有鮮明的藝術個性:爆發式的抒情,大膽的夸張與想象,瑰麗的意象,形成飄逸、奔放、雄奇、壯麗的獨特風格。

他的作品以七言歌行與五絕、七絕最富特色,體現出“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飾”的審美理想,具有極高的藝術價值。他是一位天才的詩人,被人們譽為“詩仙”是當之無愧的。

現實主義詩歌流派―――杜甫是盛唐時期最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他的詩真實而形象地反映了安史之亂前后唐朝由盛轉衰急劇變化的社會現實和時代風貌,素有“詩史”之稱。

杜詩充滿了憂國憂民的情懷,具有高度的人民性,詩歌的思想成就超出了前代作家,形成“沉郁頓挫”的藝術風格,被蘇軾尊為詩歌創作的集大成者;尤其是詩人革新了樂府主題,題材轉向寫時事、寫下層百姓生活。寫法上采用敘事和細節描寫,同時兼有抒情,為后代詩人開拓了一條新的通向現實主義的創作道路,把現實主義詩歌創作推向了更加成熟的新階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