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樓夢高考作文范文

時間:2023-04-01 19:18:55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紅樓夢高考作文,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紅樓夢高考作文

篇1

一曲紅樓,萬聲嘆息,是那樣的世態炎涼,是那貧富懸殊的“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的社會縮影。而造就這樣的社會黑暗的根源即是階級的不平等,人性的不純真,更是性別地位的不公正。紅樓一夢,寫盡了大觀園里的昌盛,寫盡了豆蔻年華的熱烈,并寫盡了這所有盛大繁華掩蓋之下因男尊女卑引起的重重悲劇,那樣一個個靈動鮮活的生命,有純潔善良的心靈,有感動世間的美麗,有字字珠璣的清詞麗句,卻只能在那個被成年男子控制之下的凄冷社會里唱出一曲又一曲的悲歌:被折磨至死的是迎春,青春守寡的是李紈,遠嫁的是探春,孤守青燈泥佛的是惜春,含怨而死的是可卿,跳井而死的是金釧……這樣的紅樓,這樣的萬般嘆息,是為那個男尊女卑的社會而潸然淚下的感慨,是對這個人情冷暖世間的無情鞭笞。

一曲紅樓,萬聲嘆息。這嘆息不僅是對大觀園里所有女性的憐惜和同情,更是為女性覺醒而高歌的鏗鏘之音。小小的大觀園是當時社會的一個縮影,這“溫柔富貴鄉”里有勾心斗角,有兇殘,有尊卑之分。在這樣的“烈火烹油”的世界里,人們可以清楚地看到有許多清新的形象不為世俗所染,用高潔的姿態冷眼旁觀,而林黛玉便是這些鮮活形象的最好代表。這個“世外仙姝寂寞林”在大觀園里既是主又是客,這特殊的地位使她清醒地看到世界的各樣清寂。大觀園的“游絲軟系飄香榭”的熱鬧在她眼里只是“風刀霜劍嚴相逼”的驚寒。所以她會認識到自身的高貴,會為自己貞潔的愛情而努力,所以她會在聽到曲中唱詞“如花美眷,似水流年”的時候仿若置身凡塵之外,為女性的尊貴而動容。這樣的紅樓,這樣的萬般嘆息,將世間生靈的覺醒寄寓于一園之中,卻讓人們看到燎原星火帶來的欣喜。

一曲紅樓,萬聲嘆息。曹雪芹看盡滄桑的老眼,墨香四溢卻又銳利的筆尖在這紅樓一夢里集結了所有情思,感嘆了黑暗與覺醒,道盡了對那個世界的種種流連……

點評

篇2

一、話題作文好標題的特點

①符合題意,范圍不寬不窄。比如,電視專題片《話說長江》,顯然是以“長江”為話題的;《河殤》,顯然是以“河”為話題的。

②簡潔,字數不宜過多又高度概括。比如,電視連續劇《渴望》、《紅樓夢》、《藥》。

③新穎,這是話題作文標題的一個亮點。比如:《莫斯科不相信眼淚》、《父親的心尖》。

④唯美,也就是標題的表達要有一定的藝術美。比如:《秋風里的秋千》、《走過秋天的女人》、《月光下的鳳尾竹》。

二、話題作文擬標題的十種小技巧

1、擴充法。話題作文的話題一般較為簡短,而且范圍較為寬泛。考生就可以根據話題的核心詞語來進行增加或補充,使話題更緊湊,范圍更具體。比如:以“手”為話題,以“臉”為話題,我們就可以增補為《第一次握手》、《對手與朋友》、《靈巧的手》和《變臉》、《千年的臉》、《臉譜與做人》。

2、并列法。以“人的感情”為話題的作文,可用并列的方式擬題為“自卑?自負?自強”、“悲憤風流與捐棄張揚”。

3、標點法。標題一般不用標點,但有的話題作文恰恰可以用標點來表達,所謂無聲語言。以“合作”為話題的作文可以擬題為“三個和尚:變,變,變!”

4、數字法。作文標題一般也不出現數字,但有的話題作文隨著某種語境又可以使用數字,起到“言有盡而意無窮”的效果。比如,以“團結合作”為話題,則可以擬題為“1+1+1>3”或“1+1+1<3”;以“家庭教育”為話題的作文可以擬題為“1+6=0”。

5、求異法。所謂求異法就是推陳出新,言常人不常言或言常人所不能言。比如:“真想做個差生”、“真想生病”、“‘雷鋒’出國了”、“出賣誠信”、“誠信產品說明書”等。

6、改裝法。所謂改裝法就是把已有的耳熟能詳的一些固定詞語或短語進行改動,加入我們所需要的詞語,變為一個新的標題。比如:“道德苦旅”、“阿Q新傳”、“誠信漂流記”、“誠信:想說愛你不容易”、“誠信:愛你在心口難開”、“知否?知否?應是官肥民瘦”。

7、嫁接法。將各行業各學科的專業術語與話題進行巧妙的組接,就是我們所說的嫁接法。比如:“拍賣誠信”、“吳良心病歷”、“心靈審判”、“誠信廣播”等。

8、仿寫法。就是利用仿詞這種修辭進行擬題。比如:“項鏈與鎖鏈”、“來了看了服了”、“讀過寫過愛過”、“兒子孫子種子”。

9、時尚語法。利用大家非常熟悉的時尚語言來進行擬題。比如:“我被愛撞了‘腰’”、“路上罰款:象雨象霧又象風”、“PK高考”等。

篇3

一、抓住課本,梳理素材

臨近高考,許多學生和老師喜歡“寶典”、“臨門一腳”之類的資料,陷入題海,復習得焦頭爛額。然而據以往經驗和事實來看,課本就是復習過程的本,舍棄課本無疑是舍本逐末。歷屆高考狀元在談及經驗時,無不例外地談到了課本知識的重要性,北大附中語文教研室主任陳振群也談到,從最近幾年試題分析看,考查的內容不管是字音,還是字形都不離課本,因此,把課本上的知識學扎實非常重要。而我想說,我們抓課本不僅是在抓基礎,抓方法,更是在抓素材,這無疑給無暇閱讀的高考學子們一個很好地搜集作文材料的機會,解決了許多閱讀量少的學生作文言之無物,內容空洞的問題。在高考考場上使用課本素材獲得滿分的作文也比比皆是:2011高考優秀作文(全國卷)《天道酬誠信》運用了《論語》《荊軻刺秦》《屈原列傳》中的內容;2012年遼寧高考滿分作文《大隱隱于樂》,以陶淵明,李白的詩句、經歷為例;2013江西高考滿分作文《“樹人”需要魯迅》,以魯迅為引子,談到了《師說》。僅以近三年來看,我們就發現,不論是全國,還是各省,對于課本內容入文,閱卷者皆不生厭,反有欣賞之意。

如何梳理課本呢?筆者采用三個步驟:首先,以題材為綱進行整理,例如:以“理想志向”為內容,就將《沁園春?長沙》、馬丁?路德?金《我有一個夢想》、司馬遷《報任安書》等整理在一起。以“愛國”為話題,就將魯迅《〈吶喊〉自序》、屈原《離騷》、范曄《蘇武傳》、司馬遷《屈原列傳》、《廉頗藺相如列傳》等整理在一起,其他題材亦是如此。其次,我將現代文和文言文進行分別整理,現代文注重作者的經歷,作品內容的概括;文言文不僅注重這些,更要注重經典段落的背誦默寫,這些都是寫作中絕佳的素材。第三,我強調對經典篇目風格和結構的梳理,例如:余秋雨的《都江堰》,那種以奇句開篇,內容分為三個相互關聯,又各有側重的部分;梁遇春的《吻火》用以小見大的方式,通過對徐志摩的“驚奇的眼神”和“吻火”的動作來紀念徐志摩,贊頌一種人生精神,兩個細節,看似無關,又互為表里;至于汪曾祺的《葡萄月令》,那種以淳樸自然、閑適自在的語言表現作者文人的靈性和雅致的情趣,激發對生活的熱愛的方式,是值得學習的寫作方式。

二、立足實事,學會立意

考查近幾年高考命題范圍:1992年看待社會“公德心”的問題;1996年的“截肢”,是針對社會生活中那種不負責任現象的抨擊;1997年的“助人為樂”與“悄悄走開”揭示了人們對“助人為樂”的矛盾心態;1998年的“堅韌”和“戰勝脆弱”要求同學們從自己的心理承受力這個角度切入,再現同學們自己的生活體驗和感受;2001年、2002年的作文都涉及道德標準、道德觀念、價值取向問題。足見高考作文關注社會發展動向和人們生活需求現狀,在充實學生文章內容的同時也增強了文章的深刻性。舉例說明:上海某派出所日前了一個“乞討排行榜”,對常在地鐵中乞討的人進行排名,此舉引起公眾的廣泛關注。警方的乞討排行榜中,排名第一的何姓乞丐4年中被抓了309次,至今仍在地鐵線內乞討。“乞討排行榜”引發爭議:有人認為乞丐盤踞地鐵討錢,確實影響市容和市民的安全出行;也有人認為,窮人行乞系生活所迫,何必為難他們,這是對自尊心的剝奪。這一社會新聞,避免了國內外已成定論的重大新聞熱點,有在我們生活中大家耳濡目染,習以為常,對于它的評論和認識也是不一而足。所以引導作文時立足身邊實事,既可以引發學生強烈的興趣,也能激發學生深入思考,各抒己見的潛能,對高三后期作文一潭死水的現狀會有所改善。

三、注重修改,形成精品

葉圣陶先生說過,文章寫好之后,要多讀,多思,多改。文章是寫出來的,好文章卻是改出來的,久而久之,自然會寫作文了。《紅樓夢》是曹雪芹“歷經十載,三易其稿”的結果。修改對寫作的好處不一而足,對高三后期的學生提高作文水平意義更是重大。教師單一批改的不足我們姑且不論,單說學生在自我修改的過程中就能收到不俗的效果,會逐步形成精品,提高自信。

篇4

一、以形傳神寫肖像

肖像描寫是指描寫人物的外形,包括容貌、體態、表情、服飾等。寫肖像,可以抓住性別、年齡、職業、身份、經歷來表現人物的特征。描寫肖像,一定要學會刻畫眼睛。

畫眼睛,就是把人物最傳神的特點表現出來,使人物形神兼備,栩栩如生。

二、只言片語彰個性

古人說“言為心聲”,可見語言是表達人物思想感情的工具,是展示人物性格特征的鏡子,是袒露人物內心世界的窗戶。在運用這一方法時應努力追求人物語言的個性化、口語化,避免千人一腔或學生腔,要著力表現人物間的差異。這就要求在描寫人物語言時考慮人物的不同年齡、職業、身份、文化背景等因素。如高考作文《難題》中的一段關于“我”和幺叔的對話描寫:

我忙拉幺叔進屋內坐。他說什么也不肯進去,說:“農村人,家里窮,沒什么好送的,剛宰了年豬,給你送來一塊肉,不大,你可不要嫌棄不要哦。”我一向爽快,也就毫不客氣地說:“幺叔,您送的哪有不要的理兒,肉我收下了,你可要在侄子家多玩幾天。”“還玩,你又不是不知道,我一個人過,家里連看門的都沒有,雖沒有什么東西怕偷,可牲口這些活玩意兒還等著我去伺候呢。不回去不行!”我拉了幾遍都沒強留下他,只得讓他走。

從叔侄對話中不難發現,幺叔的“難題”在于怕欠人情,貧窮卻竭盡所能去還人情。一個淳樸厚道、重情重義、有恩必報的貧窮孤獨的老農的聲音,重重地撞擊著讀者的心扉。

三、舉手投足見性情

行動是人物性格的具體表現,人物的一舉手、一投足都能很好地表現出人物的性格。所以對人物動作的描寫是展示人物性格、塑造人物形象的主要方法。動作描寫就是讓人物在動態的行為中去展示自己的情感特性、性格氣質、精神狀態等,進而使形象更加豐滿。如《紅樓夢》中有一段極精彩的動作描寫:

篇5

和前幾年一樣,2014年,全國及各省市一共仍然有18套語文試卷,18道作文題(見上表)。其中,廣西仍然使用全國大綱卷,而山西、陜西、河南、河北4省共用全國新課標卷Ⅰ,海南、云南、、新疆、貴州、青海、甘肅、寧夏、吉林、黑龍江、內蒙古11省區則共用全國新課標卷Ⅱ。

總觀總覽,并比較于往年,今年的18道高考作文題,又有哪些變化、哪些特色呢?不妨讓我們一起來瀏覽瀏覽、比對比對。

一、依然重視理性思辨。高中語文新課標要求:“應在繼續提高考生觀察、感受、分析、判斷能力的同時,重點關注考生思考問題的深度和廣度。”高考作文命制一些頗具理性思辨色彩的作文題,是完全符合這一要求的。今年的高考作文題,依然透露出非常濃的哲理思辨性。

在今年的18道作文題中,很容易發現浙江卷的“門與路”、上海卷的“自由與不自由”、廣東卷的“膠片與數碼時代”這三道帶有“與”字的作文題,題面上就顯示出了哲理性、思辨性,要求考生思考、處理好兩者的辯證關系。此外,像山東卷、遼寧卷、湖北卷、福建卷、湖南卷等,也都暗含著某種哲理性與思辨性。以全面的觀點、思辨的觀點看待問題,是一個合格的高中生應該具備的思維特點。

譬如,上海卷的“自由與不自由”,啟示我們思考,人是自由的,同時又是不自由的。世界上沒有絕對的自由,自由從來都是相對的。穿越沙漠是自由的,但你必須穿越,又是不自由的。人生就是在自由與不自由之間舞蹈,高明的舞者能夠舞出人生的精彩,而低劣的舞者,卻往往會囿于人生的困境不能自拔。寫這道作文題,考生們一定要具有一種思辨思維,才能把握住題意,從而寫出佳作。具體舉個例子吧,人在什么狀況下是自由的,在什么狀況下又是不自由的呢?人只有在超脫了自私自利,一心向善、為善,提升了自身境界的狀況下,才能抵達心靈上的、精神上的自由,一個高尚的靈魂,才能獲得自由。而那些小肚雞腸、患得患失的人,從來都是不自由的,因為他們往往被名利所累,困于名利不能自拔。

浙江卷的作文題“門與路”,也是極具思辨性的。門是路的起點,也是路的終點。它可以擋住你的腳步,也可以讓你走向世界。大學的門,一邊連接已知,一邊通往未知,學習、探索、創造,是它的通行證;大學的路,從過去到未來,無數腳印在此交集,有的很深,有的很淺。我們可以思考,要抵達一個“門”、進入一個“門”,要走一段很長的“路”,在這“路”上,一定要付出艱辛和汗水,一定要學習、探索、創造等等。入門的不易,和路上的艱辛,才是真正的人生,有意義的人生。

二、更關注傳統與現代的關系。隨著社會的發展,科技的突飛猛進,必然帶來生活的改變,傳統的東西漸行漸遠,現代的東西勢必取代傳統的東西。如何處理傳統與現代的關系,必然會成為高考作文的話題。今年的作文題中有多道題目觸及了傳統與現代的關系,就是明證。如北京卷的“老規矩”、廣東卷的“膠片與數碼時代”、遼寧卷的“祖孫倆看風景”等,都比較明顯地要求考生厘清傳統與現代的關系。

如北京卷的“老規矩”,明顯是要求考生作出判斷,一些傳統、一些老規矩還要不要。歷史是延續的,文化是傳承的,好的老規矩當然就是優秀的歷史文化,當然是不能不要的、不能不繼承的。再如廣東卷的“膠片與數碼時代”,過去的老照片雖然不多,雖然不夠清晰,但承載的是沉甸甸的感情記憶,現代的數碼照片雖然多,雖然清晰,但總是缺少某些東西,據此,對膠片的懷念,就是對親情的懷念。

總之,人們既享受現代物質文明,又不能完全拋棄傳統,特別是優秀的傳統。

三、多道作文題指向了“風景”。作文題一露臉,大家立即發現了一個有趣的現象,這就是,有多道作文題不約而同地都關注了“風景”。如湖北卷的“山頂的風景”、湖南卷的“心在哪里風景就是在哪里”、遼寧卷的“祖孫倆看風景”以及山東卷的“開窗看風景”等。

高考作文題同時都關注風景,大有風景這邊獨好之勢。當然,這里的“風景”決不是單單指自然風景,而更多的是指社會風景、人文風景、精神風景。此“風景”只是一個觸媒,必須透過這個“風景”,去思考,去追尋,從而明曉道理。

四、緊貼時代,弘揚正能量。像江西卷的“課內外學習之探究”,緊跟了新課改的潮流,緊貼考生的實際生活,讓每個考生都有話可說。而全國大綱卷的“老王生病”,老王得到了別人的幫助,從而也去幫助別人,就是一道弘揚正能量的作文題。

五、新材料作文完勝其他。和往年相比,今年的作文題全都是新材料作文,這是一目了然的最新變化。隨著話題作文的退場,命題作文也不見了蹤影。這也足見新材料作文的強盛生命力。我們大可以斷定,新材料作文,將是未來作文訓練的主戰場。

六、更加要求文體明確。在給考生自由選擇文體時,更加注重文體清晰。有的干脆規定文體,如江西卷、福建卷、湖南卷均規定,只能寫成記敘文或議論文,不能寫成別的文體。其他沒有這樣明確規定的,也都特別強調而打出了“文體特征鮮明”或“文體明確”的字樣。

七、賦分有所變化。繼江西卷出現小作文后,北京卷也出現了小作文。在賦分方面,上海卷、福建卷、江蘇卷均為70分,而江西卷和北京卷的大作文50分,小作文江西卷15分,北京卷10分。其余的試卷的作文題均為60分。

那么,今年的高考作文命題到底孰優孰劣呢?按照以往的慣例,我們不妨再來排排座、頒頒獎。

特等獎(2名):“空谷是懸崖還是橋梁”(福建卷)、“心在哪里風景就在哪里”(湖南卷)。

獲獎理由:我始終認為,一道作文題命制得好不好,關鍵看兩點,一是是否有利于考生寫作,二是是否新穎,不和過去作文題重復。一道作文題,考生看到了,不僅能寫,而且想寫,有一種不吐不快的寫作沖動,這才是真正的好作文題。一道作文題,總是過去舊題的翻版,無新意可言,也總是不足的。基于這兩點來看,仔細比較、琢磨18道作文題,相對而言,我覺得還是福建卷和湖南卷略勝一籌。

福建卷的“空谷是懸崖還是橋梁”,此題既具哲思,又飽含詩意,且觀點是完全開放的。你可以把“空谷”看成是“懸崖”,即困境、險境、絕境等等;你也可以把“空谷”看成是“棧道橋梁”,即出路或走出困境、險境、絕境等等。你可以進行雙向立意,如:心態決定看世界的角度、不同心境成就不同人生、不同的閱歷產生不同的思想意識、認知不同而境界不同……你也可以進行單向立意,如:險境并非絕境、尋找出路、離開險境、路在心中、以樂觀積極的人生態度面對險境、橋在心中路在腳下、活著就是要改變世界、遇到問題而不被所困、(敢于逢山開路遇水搭橋方能)走出人生空谷……

湖南卷的“心在哪里風景就在哪里”,此題新穎,且富于詩意。題中的“風景”可以理解為業績、成績、成就等等,而“心”則可以理解為專心、用心、恒心等等。一個人如果用心、專心、恒心做事,一定會做出業績、成績、成就的。據此,可以這樣立意:用心的碩果、恒心的魅力、心兒催開風景花、汗水灌溉結碩果、潛心讓世界驚嘆、心在哪里風景就在哪里、風景心打造、不經風雨怎見彩虹、成功緣自品格、堅守成就美麗……

一等獎(3名):“穿越沙漠的自由與不自由”(上海卷)、“門與路”(浙江卷)、“兩人過獨木橋”(課標卷Ⅰ)。

獲獎理由:這三道作文題觀點也是開放的,寫作角度比較多,能夠激發寫作熱情。

上海卷的“穿越沙漠的自由與不自由”,極具思辨色彩。理解好“自由中的不自由、不自由中的自由”這種辯證關系后,可以有多種立意:沖破不自由的藩籬、為自由而戰、戴著鐐銬的舞蹈、心開自由花、自由來自境界、名利的藩籬是自由的死敵……

浙江卷的“門與路”,也具思辨色彩。理解了兩者的辯證關系后,可以這樣立意:奮斗之路、學習探索創造之路、條條大路通羅馬、入門的艱辛、起點終點路上行、路后必定入門、啟開人生門踏上人生路、路上的風景門外的情、走好大學路打開世界門、學習探索創新永無止境、大學非終點……

課標卷Ⅰ的“兩人過獨木橋”,這道作文題既生活化,又不失新穎。變一人過橋為兩人皆過橋,靠的是創新、智慧、變通……而有異議則代表著要不要遵守規則。據此可以立意:在競爭中的合作雙贏、創新的魅力、智慧的力量、遵守規則、規則是用來打破的、規則下的靈活變通、是對手也是朋友、規則是公平的保證、設計規則的漏洞……

二等獎(3名):“課內外學習探究”(江西卷)、“膠片與數碼時代”(廣東卷)、“喂食動物失覓食能力”(課標卷Ⅱ)。

獲獎理由:這三道作文題比較貼近考生的生活,讓人有話想說,有話可說,但真正說起來,又說不太好,圓合觀點有一定的難度。

江西卷的“課內外學習探究”,這個題目最貼近考生的生活,因為當下正在進行課改探究。探究是教師上課的新法,也是學生自主學習的新方,學生非常熟悉,有著切身感受。但是要寫出深意又是不易的。好的立意有:探究的魅力、探究成就輝煌、我探究我快樂、探究驅動歷史車輪、探究的收獲、探究的花架子、作秀探究課、都是探究惹的禍……

廣東卷的“膠片與數碼時代”,關注的是科技改變生活的問題。新生活有新生活的不足,舊生活有舊生活的長處。膠片時代照片雖然少而模糊,但留存的卻是珍貴、真情、真意;數碼時代照片雖然多而清晰,卻往往忽視真情、真意。據此可以立意:老照片的珍貴、被遺忘的美麗、留住人間真情、真情一路風雨行、時代的變遷真情的永恒、容易失去的才是美好的、簡單的年代保留著永不褪色的記憶、擁有與珍惜、越得不到越追求、幸福年代也有值得我們珍惜的……

課標卷Ⅱ的“喂食動物失覓食能力”,這道作文題頗具針砭時弊的作用。生活好了,出游多了,本是好事,可一些游客就是不文明、不遵守公則,肆意喂食動物,使動物失掉覓食能力。可立意為:好心辦壞事、破壞物性、不守規則、文明的缺失、只顧自身快樂、倡導文明守則、真正的關愛、溺愛非愛、溫室里的秧苗長不大、培養人的自主獨立、高福利帶來的懶惰、過度教育的危害……

三等獎(3名):“什么是不朽”(江蘇卷)、“山頂的風景”(湖北卷)、“開窗看問題”(山東卷)。

獲獎理由:這三道題在理解上存在一定的障礙,不能一目了然。但如果深思、理解了,還是比較好寫的,立意也是多元的。

江蘇卷的“什么是不朽”,給出的材料有點費解,有點繞的感覺。但是,思考清楚了什么是不朽的,還是可以迅速入題的。可以這樣立意:奮斗是青春不朽的秘密、挫折成就青春、梅花香自苦寒來、信念不朽人生不老、變的是年齡不變的是恒心、流水不腐戶樞不蠹……

湖北卷的“山頂的風景”,此題和湖南卷的“心在哪里風景就在哪里”有點撞車的感覺。無論是對于山腳、山腰,還是山頂的風景,都有人說好,有人說不好。對于風景好壞的評判,也完全可以是見仁見智的。參考立意:只要有心風景無處不在、最高處的風景、追求不同風景不同、心在風景在、目標與理想的差別……

山東卷的“開窗看問題”,有人看到靜,有人看到動,有人看到俗,有人看到雅……即什么眼光看到什么,什么境界看到什么。這正如魯迅先生說一部《紅樓夢》,經學家看見《易》,道學家看見,才子看見纏綿,革命家看見排滿,流言家看見宮闈秘事一樣。胸懷、眼光和見識,是因人而異的,你腦袋里邊有什么,你就能看到什么。參考立意:心態決定物態、眼界決定視界、談心外無物、心靈的世界、社會陰暗面之我見、怎樣看待牢騷、如何面對打擊迫害、如何看待人生道路的坎坷、樹立積極向上的人生態度……

鼓勵獎(6名):“祖孫倆看風景”(遼寧卷)、“人只有站起后世界才屬于他”(四川卷)、“劇本修改誰說了算”(安徽卷)、“租房”(重慶卷)、“老王生病”(全國大綱卷)、“老規矩”(北京卷)。

獲獎理由:這六道題,有的比較生硬、有的比較隱晦、有的觀點比較單一、有的比較陳舊、有的是寫爛了的老題。

遼寧卷的“祖孫倆看風景”,孫子說霓虹燈漂亮,爺爺說過去的星星美麗,各執一詞。反映的是兩代人的差距,代溝的問題永遠存在。此題顯得比較生硬,但如果要寫,可以有這樣一些立意:理解消除隔閡、溝通縮小差距、風景這邊獨好、科技改變生活、變與不變的道理、現代與傳統的融合、辯證地看待社會的發展、美在科技還是美在自然……

四川卷的“人只有站起后世界才屬于他”,觀點單一,只能肯定,不能否定,寫作范圍過窄。題目還是比較好理解,主要是理解“站起”二字的意思。“站起”即為站立、自立、獨立、自強等等。主要是指一個人精神層面、人格層面的“站立、獨立”。參考立意:勤奮學習、自強不息、為生命奠基、勇敢面對挫折困難逆境、樂觀自信地面對生活……總之,一個人、一個集體、一個民族、一個國家只有“站起后”才可能有地位,才可以趾高氣揚,才可以不任人宰割,才可以贏得別人的尊重。

安徽卷的“劇本修改誰說了算”,顯得比較隱晦,考生一時難以理解。其實,這則材料是對演員能否改動劇本一事的辯論,旨在要求考生能對事件發表自己的看法。材料涉及兩個人物:演員、劇作家。演員認為可以改動,理由是表演需要;劇作家認為不能改動,理由是改動違背創作原意。兩者的說法不一,又各有道理。據此,可以這樣立意:不能拘泥程式需要的就是好的、應該隨情勢而變、在創新中突破、個性發揮、要堅持底線、要有原則性、要遵守規則、規范的作用、既要有原則性又要有靈活性、辯證地看待目的與效果、外界限定與個性發揮……

重慶卷的“租房”,也比較隱晦。從房東關心房客,到發現房客的一些不好習慣,最后取消租房的一系列舉動上看,其題旨隱含著:愛心與責任、善良與寬容、盡職與原則。總之,這道作文題引導考生關注生活、關注自我成長,遵守社會規范,讓道理變成人格,讓規范變成尊嚴。它啟示我們:做人,要做一個充滿關愛的人!做人,要做一個堅持原則的人!做人,要做一個堅守責任的人。

全國大綱卷即廣西卷的“老王生病”,題目老舊,沒有新意。老王得到了別人的幫助,他反過來去幫助別人。這不就是平時無數次寫過的回報呀、感恩呀、愛心接力呀、愛的傳遞呀等等老話題么?此題寫作,仍然是寫這些范圍,沒有多少新意。

北京卷的“老規矩”,就更陳舊了,寫爛了。此題無非仍然是說,一些老規矩、老傳統不能丟。如勤勞、孝道、尊重他人是絕對不能丟的。現在的北京生活節奏加快,忙忙碌碌中忽視了人與之的相處,一些人變得功利和更加自私。空巢老人孤獨的守望、富人的鋪張浪費、無良媒體挖別人隱私等等,與老規矩留下的理念形成了激烈的沖突。在批評中肯定堅守老規矩,意義更大。

最差獎(1名):“假如有一款芯片”(天津卷)。

獲獎理由:有人說這道作文題新穎,想象空間大,而我卻認為它存在著嚴重的導向問題,它比以往的“假如記憶可以移植”更遜色。哦,不需要勞動,不需要奮斗吃苦,只要移植了一塊智能芯片,人就什么都知,什么都曉了,人就無所不能,無所不知了,就一勞永逸了,這是典型的不勞而獲思想在作祟。這也是社會不良風氣的習染。社會上大有人存在一夜暴富的思想:一些人去抽獎想發大財,一些人想選秀出名,一些人想做官發財……這都是一勞永逸、不勞而獲的思想使然。命制這樣的作文題,客觀上會起壞作用、壞影響,不知道命題者有沒有想過這種不良導向呢?人類的知識成果、能力水平,無不是通過艱辛汗水所獲,如果一塊小小的智能芯片,就取代了人們的奮斗歷程,人類必將衰退。這種價值取向,應該是作文題所力避的。古人云,文章天下事,文章經國之大業。好文章、好命題一定是要發揚正氣、弘揚正能量的。

即使不往一勞永逸方面去想,就是從積極層面上想,此題也寫不出多少新意,無非就是以下一些慣性思維立意:知識改變未來、科技改變生活、科技為人類帶來快捷與方便、知識不能發揮想象、知識不能代替創造……分析知識與能力、想象、創造的關系,強調人類創造性的可貴等等。

篇6

(一)新概念語文教學法的提出是受“新概念英語”、“新概念作文”的啟示而生發出來的。尤其20世紀末的“新概念”作文以其“新思維、新表達、真體驗”對傳統作文教學模式產生了沖擊波,它宣示要“探索一條還語文教學以應有的人文性和審美性之路,讓充滿崇高的理想情操、創造力、想象力的語文學科,真正成為提高學生綜合素質的基礎學科”。這種新的作文理念啟迪我們的語文教學也應該撥開云霧以還其語言素質與人文素質和諧發展的廬山真面目。

(二)“新概念語文教學法”是為了克服以往教學的弊端而提出來的,提出這種教法并非全盤否定過去教學法中的優質成份。以往的教學法的弊端一言以弊之----教學中目中無人。具體而言就是“三化”,即:閱讀教學程式化,作文教學八股化,口語教學沙漠化。

閱讀教學程式化是指從小學語文開始,我們養成了一套固定程式,那就是分析其中心思想,再分析其寫作特點。教師總是要將教參對文章思想內容和寫作特點移植到媒體----黑板上,再讓學生輸入到自己的在腦中,最終傳送到試卷上。

作文教學八股化是指作文教學遠離學生的生活,一味地迎合高考,比如高考流行材料作文的年代,我們就很快從中發現了一種高考作文結構律這東西,即“引、議、聯、結”。作文教學很少或根本就不關注學生的發展。

口語教學沙漠化是指以往的語文教學很少培養學生的口才,以至于學生上了高一或在一要講兩分鐘的話,兩股顫顫,幾欲先走。未來的社會是一個合作的社會,不能或不善于表達自己見解的人很容易被淘汰出局。

(三)理論依據這種教法有其理論作為它的支撐點。主體性教育思想是其主要理論依據。我們知道,主體性是人的屬性,人的活動是一種主體性活動。傳統教育無論是家庭,還是學校存在著壓抑甚至摧殘兒童個性發展的問題。教師、學生的主體性在一定活動(教學)中都得到一定程度的解放。教師從機械搬運教參中解放出來,學生從題海中解放出來打碎學習的奴隸的枷鎖,主動參與教學。教師變成學生學習的合作者,扶助者和導引者,而非某次考試的犧牲者。

二、新概念語文教學法的原則

(一)主體性原則(見前)

(二)成功性原則

“新”教學法是一種沒有挫敗的教育,只有暫時過不了的語文關口。

(三)自我教育發展性原則

受教育主體從自在到自由發展過程。在高一主要是自在發展,高二則由自在發展過渡到自由發展。

(四)實踐性原則

“新”教學法強調在盡可能多的語言、人文環境中和諧發展自己。

(五)新異性原則

教學中極力渲染教與學的個性化的東西。喚醒學生的個性,發展學生的個性。

三、“新概念語文教學法”的八觀

(一)新概念語文教學法的教學觀

1、以語文習得論為中心的教學理論:重感性語料的習得,重語料習得的運用,輕繁瑣的字詞句段解析。講授“含意”的實驗,讓學生補充作文題上“生活是”,結果受試班能用技巧含意的遠遠多于控制班。

2、以教會學生自學語文為主到學生自主學習語文為主的教學理論。

3、以生活為語文學習場的教學概念;

4、以“感”、“讀”、“述”、“悟”為主模式的學習語文的教學理論;

5、以發現并發展學生的語文素質、思想素質、人文素質為主的發現式教學理論;

6、以學生參與教材內容選擇的互動性的教學理論;

(二)新概念語文教學法的閱讀觀

1、激發學生的閱讀欲望,尤其是閱讀經典名著的欲望,每期開校用一定時間讓學生互薦名著,以至讀典成風,如《紅樓夢》熱,《水滸》熱。

2、由被動選擇閱讀語材料發展到主動自擇語料。新教材盡管有兩本,盡管有七十來萬字,但仍不免泥沙俱下,魚龍混雜,因此我們對教材進行大膽的選擇,于我有用者,取之;無用者,棄之,學生主動選擇講解古典詩歌中的優秀作品介紹給大家,教師主動選擇書卷氣濃郁的作品給學生閱讀,這種種做法彌補了教材過分穩定帶來的弊端,引入活水,共興語文是師生最大的心愿。

3、閱讀教學從繁的語料分析中解放出來,走向重鑒賞重感悟的感性語料積累階段。

面對文質兼美的文章,無論它是感性的,還是知性的,我們都為力主學生復活其“臨場感”,感受作品的美感,接受作品的獨特感,積淀作品的語感。

(三)新概念語文教學法的作文觀

1、作文的外延與生活的外延是相等的。基于這種認識,我們的作文訓練不出空題目,大題目,遠離學生生活的題目,盡管高考有所謂考查想象力的題目,我們棄之不用。如上期的生活作文訓練系列,則由感受生活,感悟生活,感知生活構成。

2、重體驗的作文訓練觀。生活是作文之源,善于體驗,才有妙文的可能,因此,我們帶學生訪談了股民,冬游了涼帽山。學生有了體驗,為文言之有物了。

3、文白整合觀。在作文教學中既重語體文的寫作,也重文言的寫作訓練。在學《勸學》后,我們要求用文言表述自己的求學經,在游涼帽山以后,用三百字的文言寫感受。盡管學生的表述不乏幼稚可笑,如:三百字用了二十五個“之”的,但克服了用文言表述的心理障礙。

(四)新概念語文教學法的口語訓練

1、口語與書面語同等重要。生活不僅需要書面的表達,也少不了口頭的表達,在學生未來發展中,口語的使用頻率遠遠高于書面語。因此口語也應該稱為“課”。

2、在課前三分鐘演講訓練,成語述猜游戲。

3、挖掘教材中口語素材。

4、創造口語運用的情景。

(五)新概念語文教學法的學生觀

1、每個學生都是可以燃燒的;

2、每個學生都是一個世界;

3、每個學生都可以過語文關。

(六)新概念語文教學法的教材觀

1、補充經典文化;

2、補充地方文化;

3、補充時尚文化;

4、學生自編名著互薦集。

(七)新概念語文教學法的課程觀

1、走近經典課,習《聲律啟蒙》,誦儒家經典,背唐宋名作,研宋元妙文,論明清章回,究外國名著。

2、時文開講課。每周一節時文開講課,時文內容選自《十月》、《收獲》、《當代》、《新華文摘》等,要求選文要有濃郁“書卷氣”。

3、口語訓練課。課前三分鐘演講。

4、交際訓練課。到華西證券射洪營業部與股民交談,訓練自己的交際能力。

5、研究性學習課。研讀《成都商報》上的股評文章,采訪股民,并學會從課堂外獲知練能。

6、學月教學法切磋課。每學月或講學法,或研究教法

(八)新概念語文教學法的評估觀

篇7

生活是作文的惟一源泉,中學生的作文應真實獨特地反映他們眼中的生活,從一定角度反映他們對世界的感悟――一份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的感悟。有了這份感悟,中學生的作文與生活都會增添一份亮麗,都會提升到一個新的境界,我們的生活更加有滋有味,作文寫得更精彩,在生活與作文之間架起一座永遠暢通美麗的橋梁。

一、積極進取的生活態度是為人為文的前提

熱愛生活,積極、樂觀、進取的態度是人類生存發展的前提,是做好一切的前提,為文先為人,教師應教育學生對生活有熱情,這是學習求知的基礎,自然也是求知的內容之一――寫作的前提。如果對相對好的學校、家庭生活保持熱情還算容易,那么更重要的應是我們的學生在經歷種種生活的磨難、挫折之后,也保持一種進取向上的積極態度。例如,北京的“宏志班”的中學生,被稱為“中國窮孩子班”,他們就是這么一批雖處逆境,卻奮發向上、自強不息的中學生。這些學生家庭或天災或人禍,生活已到絕境,但他們卻以“特別有禮貌、特別守紀律、特別能吃苦、特別能忍耐、特別有志氣、特別有作為”的“宏志班”精神鑄造自己的品格。他們以“宏圖寄黨恩,志遠為國強”的誓言激勵自己。他們在逆境中不自卑,不以物喜,不以已悲。于是他們幾乎都考上了大學,大部分學生考入重點大學,這些學生的作文集《我們沒有富爸爸富媽媽》,成為向全國中學生及家長的推薦讀本。

二、觀察與思考并重是提升作文檔次的基石

觀察生活是寫作素材的準備,但不僅僅是把生活中觀察到的記錄下來,還要透過現象看本質,這就需要與思考相結合。許多人看到過蘋果從樹上落地,許多人卻不能發現萬有引力定律,只有牛頓做到了,這就是思考的結果。要去偽存真,去蕪存菁,這才是有意義的生活,這才是有意義的作文。

1.觀察要細

“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發現。”羅丹的話總是那么經典而耐人尋味,而“缺少發現”是由于觀察粗糙造成的。有些學生最怕寫作文,因為他們平時大多對周圍的生活不夠關注,以致腦中空蕩,即使勉強交上的作文,也大多內容空洞,沒有詳實的材料,更說不上生動感人了。缺少生活的作品,就像斷流的河床,無葉的喬本,枯澀、單調,沒有生機;作品中融入了生活的內涵,則如旱地降甘霖,寒舍燃炭火,讓人讀后怦然心動,共鳴強烈。作文能力較強的學生,大都注重對生活的細致觀察和積累。只有觀察細致入微,才能描寫得生動形象。朱泳的《看云識天氣》和蘇軾的《石鐘山記》也都說明了這樣一個道理。

2.思考要深

觀察、積累生活是作文的基礎,但僅僅這樣是不夠的。因為作文不是生活的簡單相加,靠堆砌材料不可能寫出好作文。要寫出好作文就必須融入自己的思考、感受,形成獨到的認識,有感而發。唯有對生活的材料進行思考、感受,并不斷反復,才能發現表象后的內蘊。思考的深淺也直接影響到作文水平的高低。如作文《嘗試》,停留在“生理需要”這一層次上,寫吃、喝、穿、戴,就不容易上檔次,定位在“自我實現的需要”這一層次上發揮特長之類的,就容易上檔次。把主旨定位在較高層次上,就能使作文達到思想上的深度。

三、參與社會實踐是感悟人生的根本途徑

參與社會實踐是感悟人生的根本途徑。校園里的小課堂上學到的書本知識可以通過活生生的感性的社會生活得到印證、補充、深化和修改。現在的學生缺乏對社會了解,媒體信息雜亂,真偽難辨,幫助、鼓勵學生走進社會,認清本來面目,有助于培養他們的堅強性格和聰明才智。我們都有共識:事實和生活本身的教育往往是最深刻和最有說服力的。我回憶了中學時期老師帶領我們去參加義務勞動,回到課堂上命題作文的事:我們有的寫勞動的艱辛,有的寫勞動的意義,有的悟出勞動創造世界的真理,有的抒發對勞動人民的摯愛的情感,有的品嘗勞動成果帶來的喜悅。這些對義務勞動的書寫活動,為我們的想象和構思打開了一個可以自由馳騁的展示個性的廣闊空間。老師的點評,同學之間文本的比較對照,把書本上學到的“勞動創造世界”的道理通過切身的體驗和書寫活動深深地印在我們的頭腦中。這種“學――做――寫”一體化的教學活動,取得了最佳的甚至是超常的效果。

因此開設語文活動課,走出課堂小天地,參與社會實踐,是寫作教學成功的重要途徑。但實施時,應以本土化原則為主,要抓住學生的興趣和需要,不要為了走向社會而不顧實際需要與可能去組織種種浪費大量人力、物力與時間的社會實踐活動,要充分利用學校本地人文、地理、政治、經濟、環境等,這些本土資源與學生有著或多或少的關系,容易激發學生興趣,滿足學生需要。例如我的老家是江南水鄉小鎮,河流多,橋梁多。我在教學了茅以升的《中國石拱橋》后,就組織學生就地取材,利用假日去觀察家鄉的橋,然后回來讓學生寫關于家鄉的橋的文章,這樣學生們寫起來就有話可寫。學生寫了各種各樣的橋,寫出了家鄉橋的特點,篇篇寫得逼真。這樣的寫作,極大地激發了學生的寫作興趣和熱愛家鄉、熱愛生活的自豪感,弘揚了家鄉的橋文化。

多給學生一點活動的空間,多看看自然、社會。繁重的作業、考試壓得他們兩眼模糊,雙腳麻木,應讓他們到室外散散步,望望天空的白云,聽聽小鳥的鳴叫,然后他們會學得更快樂。

四、博覽群書是間接體驗生活的重要手段

受諸多因素制約,中學生不能事事“躬行”,博覽群書是間接體驗生活的重要手段。以高中語文課程標準為例,課程標準明確要求“課外自讀文學名著(5部以上)及其他讀物,總量不少于150萬字”。強調自己與閱讀材料對話,強調個性化閱讀,提倡多讀書、讀好書;廣泛涉獵,高中生應多讀古今中外的優秀文學作品,通過學習文學名著,培養學生認識生活、面對生活,積累人生經驗。這對中學生會有啟發和幫助。而文學作品教學的方法要引導學生從品味語言入手,把握作者情思,重在積累、感悟和熏陶,使學生體味到作品反映的生活美、情感美、藝術美、語言美、哲理美。而且,好文章、好作品要多讀幾遍,體味才會更深。十三、四歲便開始讀《詩經》《論語》《三國演義》《封神演義》等,后來看紅樓夢更是經常翻閱,并且多次向別人推薦紅樓夢要看多遍才有發言權,而一部《資治通鑒》更是看了十多遍。善于打仗,也善于寫作,這與他少年時開始一直博覽群書是分不開的。

讓我們與書為友,它把我們帶入最優秀的人群之中,帶到人間一切最偉大的思想家面前。我們聆聽其話語,領會其成就,仿佛他們依然活在人間。我們與他們靈犀相通,悲喜與共,他們的人生體驗變成我們自己的人生體驗。我們仿佛感覺到了,是在作者描繪的人生舞臺上,與他們同臺演出。

五、真情實感是作文靈魂的支柱

長期應試作文的模式早已造成學生說假造假的主動適應性。如1998年的高考作文《戰勝脆弱》,要求學生寫心理承受力。當年,很多學生為了追求“感人效應”,瞎編自己受到挫折,或親人去世,或父母離異,或家人下崗,或自己重病,甚至有的還編出自己失去雙臂,用腳夾筆等。生活中的原汁原味早已遭到破壞,造假事、造假情的都已屢見不怪且樂此不疲。而這種背離生活的虛飾與矯情正是學生作文之大忌。當前中學生作文現狀,迫切需要我們教師振臂疾呼:讓真情回到作文中。

寫作應是作者對生活、對人生的獨特感受和感悟。真實地再現生活,而不粉飾現實,包括社會的陰暗面;真誠地展示自己的情感本色,而不掩飾自己的心跡。文章不要“假大空”只要純真和可信。教師要引導學生解除心靈枷鎖,沖破一些所謂的,崇尚自由、自我的個性的張揚,崇尚清純、真誠的情感的抒發。

真情實感從何而來?從生活中來。生活中的點點滴滴,稍不留意,就過去了,如不能引起學生的思考,不能激起學生任何的情感,那么我們老師就要教會學生寫觀察日記、心理日記,把當天印象深刻的事記錄下來并真實表達自己的思想感情。我們周圍的社會生活是“生活”,我們的內心活動也叫“生活”,可稱之為“內生活”。它是外在生活在內心的反映。凡是習慣寫日記的同學都會有這樣的體會:那最得意的作品往往是內心生活的寫照。因此寫出真情文章不妨從寫觀察日記、心理日記開始,從觀察生活、認識自我、賞識自我開始,從而引進作文的源頭活水。

六、創新表達是作文成功的亮點

生活的每一天都是新的,在“真”的基礎上求“新”。

1.命題立意新

近年來,中考、高考的材料作文、話題作文形式呈上升趨勢。標題新穎別致,立意深刻,這都是作文時首先要考慮的。如以“班門弄斧”為題的作文,有人擬《弄斧就要到班門》,一改故事原有的感彩,從反面立意,闡述了要敢于挑戰權威,自強、自信、不斷進取的看法;現在的流行音樂中,不少歌曲的歌名、歌詞非常優美,借用它們作題目,可顯得活潑風趣,又易把讀者帶入文章創設的情境。一位同學在中考作文時擬的題目是《因為愛你》,讀者自會大吃一驚,想不到考場還有這樣大膽的學生!可當你閱讀時,發現作者敘述的是一段與網絡有關的故事,結尾時又巧妙地引用歌曲里“因為愛你,更珍惜我自己”歌詞,全文可謂渾然一體。除了采用求異思維、借用歌詞來命題立意外,還可運用修辭、用古典詩詞、故設懸念等方法。

篇8

這些生拉硬拽的習作,不但不利于同學們作文水平的提高,還會對同學們誠實做人的人品產生不良影響。那么,怎樣才能寫好課堂作文呢?

一、寫瑣事

有不少同學喜歡寫大的題材,如汶川地震,抗洪救災,國慶場面,上海世博,國際風云等。對于初中生來說,不是說這些大的題材不能寫,而是說它們難以駕馭,很難寫深寫透。最好的方法是寫身邊的瑣事,即小事。可以說,每天發生在我們身邊的小事不勝枚舉:媽媽為我洗衣疊被,爸爸為我買來豆漿油條,爸爸媽媽一起去看望爺爺奶奶、外公外婆,媽媽堅決制止爸爸抽煙喝酒,我幫媽媽洗碗掃地,我為爸爸揉揉雙肩捶捶背,老師上課表揚我或批評了我,我與同學之間發生了矛盾有了隔閡……關注平凡生活中的瑣事,再用生動的文字把它們再現出來,是寫好課堂作文的一個法寶。

二、寫細節

生活的事大多是瑣事,要寫好它們,就必須關注細節。如朱自清寫父親的“背影”,魯迅寫三味書屋壽鏡吾老先生,楊絳女士寫老王,都非常注意細節的刻畫。所謂細節,就是人物在音容笑貌、為人處世、言談舉止乃至心理外表等方面細小的特點。如張之路《羚羊木雕》中媽媽問“我”羚羊的去處時,“我”與媽媽的對話和神態:“爸爸不是說給我了嗎?”我小聲地說。“我知道給你了,可是現在它在哪兒?”媽媽的目光緊緊地盯著我。我發現事情不像我想的那么簡單。這里的“小聲地”表明“我”因怕父母知道“我”自作主張把羚羊木雕送給人后不能預知的后果,“緊緊地盯著”表明媽媽對“我”的追問,也表明事件的嚴重性。細節描寫可以更準確更生動地對人物或事件進行渲染,給人以深刻的印象。

三、寫普通人,小人物

在我們一生中,接觸到的大多是普通人,小人物。我們一生絕大部分時光都在與這些普通人和小人物打交道,因此,普通人和小人物更應該引起我們的關注,正因為如此,平時的作文(包括中高考作文)把普通人和小人物作為主人公來描寫和表現,是再正常不過的事了。古今中外許多文學名著都塑造了很多不朽的普通人和小人物的形象。如:雨果《巴黎圣母院》中的敲鐘人卡西莫多,海明威《老人與海》中的老漁民圣地亞哥,曹雪芹《紅樓夢》中的村婦劉姥姥,當代作家馮驥才《俗世奇人》中的刷子李、泥人張,等等。日常生活中,同學們應該多與這類人打交道,熟悉他們的語言,關注他們的生活狀態,知道他們為人處世的方法,等等。只有了解了他們才能寫得真實生動。

四、寫身邊人,身邊事

平時寫作中,最容易上手的人和事,是身邊人和身邊事,因為這些人和事同學們最為熟悉,最有感受,最有發言權。每天活躍在我們身邊的人有:父母、老師、同學、爺爺奶奶、外公外婆,以及各種熟識的和不熟識的人。每天發生在我們身邊的事也有許多:父母的細心照顧,老師的不倦教誨,同學之間的相互幫助,爺爺奶奶、外公外婆的疼愛,熟識的和不熟識的人之間的交往,這些人自己身上發生的故事,“我”與他們之間發生的故事,等等。這些人各自的性格、外貌、行動、心理、神態等又各有千秋。只要我們善于開動腦筋,無論是寫人還是寫事,都有寫不盡的素材。為了積累更多的素材,同學們平時應多接觸社會,多與他人溝通交流,善于從他人身上發現閃光點,為我所用。

五、寫家庭生活,學習生活

每一個人的成長都離不開家庭,離不開學校,所以寫家庭生活和學習生活,是最上手的題材。家庭生活包括:發生在父母身上的故事,“我”與父母之間發生的故事,“我”與爺爺奶奶等長輩之間(包括親戚)發生的故事,以及“我”在家庭生活中的表現和感受等。學習生活包括:師生之間發生的故事,“我”與同學和老師之間發生的故事,“我”在學習中遇到困難曲折,以及成長和感受等。魯迅先生的《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的后半部分,就是寫他小時候學習生活的故事,《藤野先生》是寫他成年到日本留學時學習生活的故事;魏巍的《我的老師》也是寫作者少年時代與老師之間發生的故事;而巴金的小說《家》,全篇都是以家為背景寫成的名作。由于家庭生活和學習生活,同學們幾乎每天都要經歷,不少同學反而容易忽視,這一點應引起同學們的高度關注。

六、關注自然和社會(尤其是自己生活的自然環境和社會環境)

自然是人類的母親,關注自然,就是關注人類自己。自然界的日月山川、花開花落、春去秋來、風云雨雪,等等,都是自然。可以說沒有一個人不喜歡大自然,不熱愛大自然。每到節假日,人們都喜歡去踏青郊外,游山玩水。對于同學們來說,經常到戶外或鄉下走走,適當地游覽一些山川名勝,不但可以開闊視野,愉悅性情,還能積累豐富的“自然資源”作為寫作的素材,特別寫游記和寫景抒情散文,就不能離開自然。余秋雨《文化苦旅》中的許多優秀篇章,都是游記。此外,在游覽自然的同時,還能感受到不同的風土人情,遇到各種不同的游人,這就是社會資源的積累了。有了這兩種資源的積累,無論寫何種體裁的作文,題材都會信手拈來。

七、多看作文刊物和經典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除了以上介紹的方法外,還應該多看作文報刊和閱讀經典,學習揣摩他人的寫作技巧,包括文章的語言風格,謀篇構思,刻畫人物的方法,敘事的方法,以及主題的表現,等。有些同學們也喜歡看這些書,而且看的還不少,但只注重情節的過癮,很少去細心揣摩作者寫人敘事的方法,缺乏對人物語言的欣賞,忽視文章的結構,更甭說有寫作方面的收獲了,這些都是不可取的。另外,閱讀是一個人終身的事,同學們應樹立終身閱讀的習慣。

篇9

兒子今年考得怎么樣啊?熟悉他的人這么問道。

考得還算不錯吧。史家民笑著回答,語調上揚。

熬過了高考漫長地等待之后,子女們呼之欲出的成績成為主宰千千萬萬家長心情的“晴雨表”。史家民便是這千千萬萬家長之一。兒子今年考得不錯,成績超出北京理科一本線好幾十分,他感到很有“面子”。

在家中彌漫了很長一段時間的高考緊張氣氛悄然退去。兒子連聲歡呼徹底“解放”了,他每天睡到自然醒,醒了之后便忙于“奔波”同學聚會,快樂地像只沖出牢籠的小鳥。

按理說,史家民和妻子繃緊的心弦也終于可以放松下來。然而在內心深處,史家民又覺得某些東西放心不下。

“賭博”

距離高考還有幾個月的時候,史家民開始一反常態地關心起兒子的成績來。

在這之前,他主要抓兒子的思想教育和綜合素質教育,對兒子的學習成績沒太操心過。即使兒子在初中的時候迷戀電子游戲,他也是諄諄善誘,成功將兒子的興趣轉移到打籃球這種有益于身心健康的運動上,鼓勵“兒子初中玩了三年籃球”。甚至在妻子高呼“不能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要給孩子報各種補習班的時候,他也跟兒子站在統一戰線:如果孩子沒興趣,逼他去參加補習班,效果不會好,反而浪費了時間和精力。因此,從小到大,兒子從來沒有參加過任何補習班,這在“補習班當道”的北京,顯得尤為“另類”。

史家民一直認為,教育孩子的要義,就是應該讓他在不同的階段收獲不同的快樂,在快樂中學習成長。兒子也很爭氣,不但從小綜合素質極強,而且在班里的學習成績一直不錯,高二的時候成績還保持在全年級前20名左右,這讓他很放心。

然而,面對高考,即便是一向淡定的史家民也不可避免地緊張起來。

畢竟,自從1977年以來,便承載著一代又一代年輕人的希望與夢想。這是兒子人生中第一次關鍵性的考試,關乎他未來的前途。兒子是家中的獨生子,史家民和妻子將所有的期望都寄托在兒子身上,這怎能讓人不擔心?

當然,除去這些,還有一個私人原因――高考也關乎自己的“面子”。史家民現在才發現,家有考生,是一件多么有社會壓力的事情。無論是同事朋友,還是親戚鄰居,見了面總不免要寒暄一句:孩子考得怎么樣?萬一兒子考得不理想,自己也會覺得臉面無光,身子板兒無法挺直。

各種原因夾雜在一起,讓史家民覺得高考與其說是“折騰”兒子,更像是“折騰”自己。然而,為了不給兒子增加壓力,他一直小心藏好自己的情緒。在孩子面前,他更像是“實力派演員”,表現得沉穩、淡定、胸有成竹。只是在背地里,他才會跟妻子袒露自己真實的擔憂。

妻子的心情也是一樣。眼看著高考的日子一天天逼近,她開始想法設法將飯菜做得更加營養豐富一些。她每天都會用剝出來的核桃仁榨成核桃露給兒子“補腦子”。

兒子很好強,即便緊張,也從不在父母面前表現出來。但知兒莫過父,兒子的一舉一動,史家民都看在眼里。

一種微妙的氛圍在這個三口之家中蔓延:每個人都盡量避免談高考,但每個人的行動都在圍繞著高考。

“一摸”成績出來后,史家民很受打擊。兒子考了440多分。這個分數上好大學根本沒什么希望啊。史家民感到身上的血都往頭上涌,積攢了多天的壓力一下子爆發:史文哲,你就拿這種成績來回報我們?其他的不說,你這樣都對不起你媽辛辛苦苦給你做的一天三頓飯!

一向堅強,很少流眼淚的兒子哭了。他一邊抹去眼淚一邊急著說:“你們別管我了好不好?我肯定會努力的,一定會考上大學的!”

史家民也覺得自己的話說得太重了。看到兒子哭了,他很心疼。之后,他跟妻子達成共識,以后再也不給孩子壓力了。

兒子有個遠大的志向,報考武漢大學的金融專業。但史家民知道,以兒子目前的成績來說,報考武漢大學無疑是一步險棋,選擇專業一定要穩妥,定位稍微不準確就有可能導致兒子今年上不了大學的局面,現在社會的就業形勢,耽誤一年是一年啊!經過深思熟慮,兒子終于決定填報北京工業大學的電子信息專業。

兒子似乎感到了身上的擔子很重,一門心思放在學習上。史家民心想,必須給孩子減壓。為此,他特意在外面跟人學了“斗地主”。于是,高考前一個星期,這一家三口每天吃完飯都要圍在一塊兒“斗”一下,緩解緊張的氣氛。這種狀態一直持續到高考的前一天晚上。

為了能夠使孩子能夠盡快到達考場,不在路上奔波勞累,史家民特意在二環定了賓館入住。晚飯后,史家民和愛人照例陪兒子玩了會兒“斗地主”,之后便一起出去散步。一家三口人林蔭小道上走著,夏夜特有的微風吹拂在他們的臉上,路燈微黃的光透過樹葉星星點點地灑在路面,留下一小塊一小塊斑駁的樹影。三個人誰也沒提明天高考的事,有一句沒一句地閑聊著。直到9點多的時候,史家民終于拍了拍兒子的肩膀,說:“兒子,你得回去休息了,好好睡一覺,明天就要奔赴戰場了!”

那一晚,史家民和愛人夜不能寐。躺在床上,他們各有所思。明天就像一場賭博,兒子會考成什么樣呢?

給力

早晨,史家民和愛人雙雙陪同兒子來到考場。

上午考的是語文。當兒子在考場內奮筆疾書時,史家民正在考場外拍攝其他考生的家長。自發形成這么龐大的家長群體,只為陪同孩子考試,這樣的情況全世界鮮有。等待在考場外的龐大家長群體成為每年高考的一個獨特風景。他發現,擔憂、期待、焦急等各種情緒都寫在這些正在等待的家長們臉上,如果有遲到的考生,雖然不是自己的孩子,他們也會趕緊讓出一條道來,還不忘關心兩句:加油,還來得及!可憐天下父母心,史家民心想。自己又何嘗不是呢?而愛人,這時已經去鄰近的超市為兒子買吃的喝的去了。

考試結束的鈴聲響起后,史家民遠遠地看見兒子向他走過來,面帶微笑。兒子應該考得不錯,史家民想,但也不一定,兒子比較樂觀,一直都愛笑瞇瞇的,必須得問一下才知道。

兒子很興奮,自己主動就跟他和說了考試情況,看來一切順利。下午的考試,也一氣呵成。

而第二天理綜考試過后,兒子臉上的笑容不見了,也一直沒說什么。直到吃飯的時候,他才開口:“今天考試特別不順利,題目太偏了,考試還剩四十分鐘的時候我都快崩潰了,特別想把卷子撕了。說不定我要復讀了,你們最好有心理準備。”

史家民當然沒做好這樣的心理準備。他的心頓時吊到了嗓子眼里,感到空氣有些壓抑。表面上他風平浪靜,內心卻波濤暗涌,他一邊給兒子夾菜,一邊說著安慰的話。然而自己卻一口東西也吃不下了。

就這樣,為之緊張了好幾個月的高考收尾了。史家民答應過兒子,高考后帶他回老家玩幾天,順便旅游放松心情。兒子很高興。畢竟還是孩子,煩惱來得快去得快,他大喊著:“管他考得好不好,反正我先玩幾天再說!” 史家民表面附和著,佯裝鎮定地陪兒子到處玩,但是內心卻怎能像兒子一樣釋然?

等待成績的日子很煎熬。明明知道成績是23號出來,但史家民和妻子總是按耐不住,一有空就在網上查詢與高考有關的任何信息。有一天,妻子從網上看到一則新聞,說和兒子同區考試的一個女孩,學習成績特別優異,但是考完理綜后就大哭不已,說是今年理綜題目太偏了。他們有些安慰,看來兒子沒騙我們,理綜確實有點偏,考生的感覺都是這樣。然而,其他考區又考得怎么樣呢?

依然無解。

日子在史家民的忐忑中一天一天過去,最終23號那天來臨,中午12點的時候,成績就可以公布了。

中午史家民工作回來以后,將車停入車庫,下車,關車門,低頭看了眼手表――十二點零五分。

他疾步走向電梯。途中,妻子打來電話:“你到哪了,我們都不敢查分,你快回來查吧。”史家民一聽,急了:“這有什么不敢查的?還非得等著我回去?”妻子話里帶著一絲笑意:“我們就等著你查呢。”

史家民猜出個八九分。在他追問下,才知道,原來在十一點五十分的時候,就有親戚已經先查出兒子的考試成績,并跟他們“通風報信”了。兒子成績很不錯,原來預計考得很差的理綜,成績也比較理想。

得到消息后,史家民按耐不住心中的喜悅,三步并作兩步回到家,正好撞上剛從房間走出來的兒子,便上去擁抱他:“兒子,看來你沒讓爸爸失望,關鍵時刻很給力啊!”

未來

擁抱的時候,史家民很明顯地感覺到,兒子已經長得比自己還要高了。

兒子名叫史文哲,小名“三郎”。這個別具一格的小名皆因史家民和妻子在各自家庭的子女中都排老三,兒子在親戚的孩子中也排老三而得來。

由于工作的關系,在兒子很小的時候,史家民就喜歡開車帶著他到處跑,出去“見世面”,豐富的見識使兒子從小性格開朗,擅于與人溝通,適應力極強。

兒子9歲那年,史家民離開了河南日報社,在人民日報社擔任記者,全家跟隨他來到北京定居。史家民還記得兒子第一次來北京面對的小挫折。有一天,兒子黑著臉回家,告訴父親,他差點跟同學打架,同學說他是河南人,河南人都是騙子。兒子很委屈。

那段時間外界對河南人的爭議很多,史家民怎么會不知道?他自己就有一本《河南人惹誰了》的書。但他教育兒子:咱們國家這么大,哪個地方都有好人,也有壞人,但好人是占大多數的。如果你覺得他們說得不對,就應該從自己做起,讓別人認可你。

這些年,就是在這樣的教育下,史家民看著兒子一點一點成長起來。對兒子的教育,史家民主要從思想教育和綜合能力方面做起,教兒子生活、做人的原則,培養他的綜合能力。

雖然有人說,現在是“拼爹的時代”,史家民卻不以為然。他認為,最重要的還是“拼能力”,否則,再好的環境也是徒勞。

而當下社會對“90后”詬病甚多――沒能力、腦殘、非主流,眾說紛紜。今年江蘇高考作文題目為《拒絕平庸》,有人指出,在今天的中國,拒絕腦殘比拒絕平庸要重要得多,急迫得多。

他告訴兒子:“從小學到高中,是鞏固你的基礎知識的重要階段。今年你18歲,已經成人。上了大學,你不僅要繼續學知識,更重要的是要學會如何做人。”

好在兒子是一個“靠譜”的“90后”。從小到大,兒子的綜合素質一直很強。在兒子上初中的時候,就已經把《資治通鑒》《紅樓夢》《三國演義》等各種史書名著通讀一遍,甚至連老師都半開玩笑地跟史家民反饋:“史文哲讀的書都快比我多了!”

史家民發現,兒子在好些方面已經強過自己。這一代人活在信息時代,網絡的發達使他們顯得尤為“早熟”。甚至對于一些國際情況,兒子比他知道的還多,有些時候在兒子面前,史家民也自愧不如。

所以,對于兒子的未來,史家民還是很抱有希望的。但唯有一點讓他至今不能釋懷――兒子不能吃苦。

之前軍訓,兒子就找諸如腳崴了,感冒啦之類的種種借口能躲則躲。有一次他帶著兒子和球迷一起去看比賽,去的時候坐飛機,回來的時候為了讓兒子體驗真正球迷的辛苦,便和球迷坐了一班車。即便球迷們已經把臥鋪讓給他睡,而他們則有的躺在地上,有的擠在一起坐著。可是兒子回來還是跟他反饋:“太累了,跟你們這一輩比起來,我們確實不能吃苦。”

不能吃苦怎么行?作為中國人,吃苦耐勞是傳統的美德。想當年,自己也是從小吃苦,從濟源的小村子里來到鄭州,又來到北京打拼。未來的社會道路充滿荊棘險阻,真正的男子漢,必須得經過各種歷練。

于是,史家民開始想盡各種辦法讓兒子學會能吃苦。比如說他明天就要去河北的山溝里拍攝照片,他想一定要拉上兒子。

兒子卻并不買賬。“爸爸,現在我們的生活條件好,不需要吃苦。該吃苦的時候我就會吃苦的,你為什么非要創造條件讓我受苦呢?真不明白。”他頭頭是道。

這翻話讓史家民頓時有點啞口無言,他想辯解,又一時想不起不知道該說什么好。

現在的孩子啊,真的跟以前不一樣了。他感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