倉央嘉措詩集范文
時間:2023-03-31 04:36:57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倉央嘉措詩集,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倉央嘉措為早已逝世的17世紀詩人,他的正業,就是我們現在所說的職業,是六世達賴喇嘛,也是西藏歷史上著名的人物,他14歲就被禁錮在宮殿里,像神一樣被人膜拜。
倉央嘉措,門巴族人,公元1683年(藏歷水豬年,康熙二十二年)生于西藏南部門隅納拉山下宇松地區烏堅林村的一戶農奴家庭,父親扎西丹增,母親次旦拉姆,家中世代信奉寧瑪派(紅教)佛教。(百度可以查到)
歲月的風塵,可以掠走容顏的絕美,卻不可磨滅對愛情的向往,倉央嘉措六世達賴喇嘛也不例外,有著人之常情的愛情。
他所追尋的和我們沒有兩樣,一樣會愛,一樣的會有感傷。
相傳倉央嘉措在入選達賴前,在家鄉有一位美貌聰明的意中人,他們終日相伴,耕作放牧,青梅竹馬,如果,不做喇嘛,他一定會是一位出色的詩人。
而他所出生的那個年代,命運卻神奇的賦予他特殊的使命,不能像常人那樣的生活,不能做普通人可以正常做的事。
倉央嘉措的世俗家中信奉寧瑪派(紅教)佛教,這派教規并不禁止僧徒娶妻生子。而達賴所屬的格魯派(黃教)佛教則嚴禁僧侶結婚成家、接近婦女。
對于這種清規戒律,倉央嘉措難以接受,我們從倉央嘉措留下來的66首情詩中,不難看出。
這首著名的《見與不見》詩歌,已經被太多的人熟悉。
“你見/或者不見我/我就在那里/”
在那種特殊的環境況下,倉央嘉措與外界的溝通只能通過助手一類的人,他有喜歡的姑娘不能去說,更不能去接觸,估計連看的時間都是匆匆而過,那些情感必須要學會隱藏在歲月深處。
漫過滾滾而來的流年,漫過那些細碎青澀的憂傷,淹沒在冷冷的長夜。
“你念/或者不念我/情就在那里/不來不去/”在倉央嘉措的詩歌里,這位藏族女子,以我們不曾領略的風情,彌漫在六世達賴喇嘛倉央嘉措的詩歌里。
于微涼的晚風里,飄零,仿佛飄零一地的心事……
我終于看見那個藏族女子,明眸善睞的在他的詩歌里飄飛。
那女子,低眉垂目,輕聲哼著藏組的曲子,曼聲又幽又長的歌。
愛情有時候更像落葉,看似飛翔,卻在墜落,他的愛情,最終只是在詩歌里,現實的生活中無法實現,阻力重重。
“你愛/或者不愛我/愛就在那里/不增不減/”
等著我們不經意的靠近,而最終能擁有的可能只是一份心情而已。可是,倉央嘉措的這份心情,卻使很多人為此動容。
“你跟/或者不跟我/我的手就在你手里/不舍不棄/”
所以,就這樣,我們在他的詩歌里尋找著自己,愛是不會輕易泯滅的。
他的地位和身份擺在那,就不能大大方方的直接說出來,還得隱晦著含含糊糊的說,讓大家看了也不知道在說什么,這樣他和整個民族、宗教才是安全的、和諧的。
來我的懷里/或者/讓我住進你的心里/默然/相愛/寂靜/歡喜/
這樣的一個男子。半生荼蘼,半生寂。清凈而生,清凈而去。
六世達賴喇嘛倉央嘉措,從一個窮困喇嘛的兒子,到最為尊貴的活佛,身居清靜莊嚴的布達拉宮圣地,卻向往自由率性的凡間。
這首詩真正的名字是《班扎古魯白瑪的沉默》作者是扎西拉姆多多,表達的是人師與弟子間的感情,并非愛情。
但是我卻寧愿相信這首詩歌是出自六世達賴倉央嘉措,是為愛情而歌。
藏文中,所謂“倉央嘉措情歌”,本意是“倉央嘉措道歌”或“倉央嘉措詩集”。在可信的記載中,僅有與倉央嘉措同時的《隆德喇嘛著作集》中,提到倉央嘉措寫有“歌曲”,但并沒有說明,這些“歌曲”究竟是“情歌”還是“道歌”的性質。那么這些“情歌”到底是不是倉央嘉措的作品?從現有的資料來看,不能確定完全不是,但至少可以確定某一部分不是他的作品。
《見與不見》最初通過馮小的電影《非誠勿擾2》走紅。
六世達賴喇嘛倉央嘉措,是神王,是情圣,是詩人。他在人世間逗留過,雖然僅有短短25年。
倉央嘉措在人世間短暫的逗留,仿佛就為留下這些詩篇,在經典的拉薩藏文木刻版匯集的66首作為篇首。
他的《情歌》詩集,詞句優美,樸實生動,在民間廣為流傳歌誦。
《情歌》之所以能夠廣泛流傳,一方面是由于思想內容活潑生動,一掃過去文人凡有著作必有宗教內容的習氣,有進步意義;另一方面藝術上也有獨到的成就。在格律結構上,《情歌》采用民歌的形式,除少數六句、八句外,多數是每首四句,每句六個音節,兩個音節一停頓,即四句六音節三頓。節奏鮮明,瑯瑯上口,還可配上民歌曲調演唱,民歌味很濃。有些篇章采用白描的手法,自然流暢,通俗易懂。
“世間安得雙全法,不負如來不負卿。”或許,這也是詩人永遠不能釋懷的天問!
短暫25個年頭!倉央嘉措的一生似流星劃過天穹,恍如一襲潔白的哈達,冉冉墜落時光的柔泥中,沉沉吟唱中留下永恒的余韻。倉央嘉措,一生詩酒梵唱真實自我的情佛、不惜為堅守心靈孑然獨立的情佛,天終不負!
篇2
季節不重要,重要的是能跨出這一步了。趕上歲末除夕,難得是在拉薩,也是第一次離家過年,期待與未知,便是這15天旅程的鋪伸與延展,再不用在腦子里復制別人描繪的輪廓,只待清晰一個屬于自己的真實感觀。
滑過成都陰色籠罩的上空,天際邊蒸騰著紅暈日升,越來越亮,越來越歡喜。很快,云海中矗立起雪峰山巔,告訴我在川西之上了。一路望向軒窗外,綿綿云霧,皚皚雪線,河谷山巒,搭載著到拉薩。
降臨貢嘎機場,山體只有簡素的黃調,樹早已葉落紛飛,禿枝橫縱,綠色無影蹤,斑斕入夢去,悄然沉睡,只待春來披上新衣,梳妝,俏麗。或許正因如此,的冬天游人稀少,最華麗的妝容給了夏秋。純藍的天,舒軟的云,五彩的面,大氣的魂,叫人如何不心動?然而,我不以為然,冬,撇去了驕躁日烈,天幕通透靜藍,連一絲云的氣息都不留,陽光依舊熱烈卻溫暖宜爽。一切,終有靜下來的時刻,純粹也就安然而待了。
布達拉,每個朝圣者的朝圣之顛,不論有多遠,終點都要朝向這里,一步一石階,一言一誠守,一生一追隨,這是與生俱來的信仰與執著。作為旁觀者,我只能一隨而過,卻無法真正融入其間。
當大昭寺廣場前齊聚叩拜的場面襲來時,我沒有理由的停駐腳步。他們默念的神情,虔誠的不厭其煩,讓宗教在這片土地的滲透傳承。究竟是一種什么樣的信念支撐著生命的歷經?
毗鄰大昭寺的八廓街,轉街的人流沿著順時針方向來回一圈又一圈。涌向人群,轉一圈,自嘲沒有佛性,來了就隨波逐流。在這里,臨街的鋪子捕捉著游人左顧右盼的目光。其實自己并沒有被這吸引,來八廓就像是外地人來成都必去春熙路一樣。反而我更偏愛尋覓靜處,走巷踏院,看老去的時光,痕跡的模糊。
篇3
爺爺是名高中老師,大半是自學成才,當時家里拿不出閑錢供爺爺讀書,他便偷偷到學堂外聽課,有次不小心被教書的先生發現了,先生看出爺爺的好學,便破格留下了爺爺。爺爺每次提及時,眼里總含著淚光,“現在的孩子可比那時的我們幸福多哩”。
小時候很喜歡往爺爺的書房里鉆,拿著彩筆在爺爺未合上的書頁上亂涂亂畫,氣得爸爸拿起戒尺就要打我,而爺爺總會及時地出現,朝爸爸呵斥到:“孩子還小,你兇什么兇。”然后一臉慈祥地對我說:“丫頭不怕”。
上幼兒園的時候,爺爺的書房里多了些圖畫書,爺爺常抱著我,讓我念給他聽,然后笑瞇瞇地對我說:“丫頭,多讀點書對以后有好處。”我想,現在愛讀書的習慣就是在那時養成的吧。
隨著年齡的增長,家里的書也漸漸多了起來,從少年文學到古典文學再到現代文學,書櫥被各種類型的書充斥著,書仿佛成了我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每周最開心的就是學完琴后媽媽帶我到書店買書,然后一個人,戴上耳機,理查德的鋼琴曲緩緩流淌出來,品著書里的悲歡離合,使自己也融入其中,這樣的日子是愜意的。
再后來,升入高中,讀書的機會也漸漸少了。有天,好友突然抱回來一本納蘭容若的詩集。閑暇之余翻開來看,便再也不舍得放下。但比起納蘭容若,我更喜歡席慕容的詩:所有的結局都已寫好∕所有的淚水也都已啟程∕卻忽然忘了是怎么樣的一個開始∕在那個古老的不再回來的夏日∕無論我如何去追索∕年輕的你只是云影掠過∕而你微笑的面容極淺極淡∕逐漸隱沒在日落后的群嵐。
遂翻開那發黃的扉頁,命運將它裝訂的極為拙劣,含著淚我一讀再讀,卻不得不承認,青春是一本太倉促的書。是啊,青春對于每個人來說,都太倉促了,驀然回首卻只發現韶華已荒蕪,留下的只是感嘆。
好友是極喜歡詩的,她不僅看,還自己寫,然后拿給我看,在她的影響下,我也嘗試寫了幾首。記得曾看過一本書,書名已記不那么準確,只是書中的那名女子,深深的印在了我的腦海里,我是喜歡她的,喜歡她的單純、機智、超凡脫俗,便為她作了一首詩:青澀年華,是誰闖入這勾心斗角,爾虞我詐?化蝶蛻變,是誰歷經滄桑,傲然綻放?功成名就,是誰轉身,留給世人一個瀟灑?披一身輕紗,散一束長發,那回眸一笑,便足以傾倒天下。若有心,任海枯石爛,終不移,那真情變幻。
比起其他女生,我似乎有絲男子氣,我喜歡金庸,愛古龍筆下的武俠,也頗愛《三國演義》,《水滸傳》中的英雄人物,他們的義氣令我嘆服。我想,當今社會應當多一些這樣的人,那么感動也會多一些吧。
上海一直是我喜愛的一座城市,不知為何,從小便對上海情有獨鐘,很喜歡外灘的夜景,夜幕降臨,霓虹閃爍,整個上海被裝點的美輪美奐,隔江遠眺那東方之珠,別有一番風味。高二的暑假,偶然看見葉闡寫的《當我們混在上海》,作品雖然短小但卻蘊含著十分深奧的人生哲理,靜下心來細細品讀,不難發現他所構造的小世界,有時只有幾個人物,但卻足以將人生的悲歡離合演繹的淋漓盡致。他說,《當我們混在上海》是獻給所有學生,畢業生,以及早已翻越過這段時光的人的一本書。讀罷才發現,原來這座繁華的城市亦有不為人知的辛酸故事。
葉闡曾說:“有時候,人是成就另一個人的馬戲團的玩偶,并且被那個人用繩索限制著。有時候,人是成就另一個人的馬戲團的小丑,并且被那個人用皮鞭抽著。玩偶和小丑自己心里都清楚,但心里掙扎了好久,發現自己只能舍命陪君子了。”生活在底層的人,就如他所說的玩偶與小丑,因為要生活,因為想進入更高的階層而不得不將自己偽裝,漸漸地變得越來越不像自己。當他們用盡各種手段爬上自己想達到的位置時,驀然回首才發現,自己只是一個可悲的人,一個被別人操縱的早已失去靈魂的人,他們所走的每一步,都是預先設計好的陷阱,等待著他們奮不顧身的往里面跳。縱使已家纏萬貫,但可以相信的人少了,朋友變得陌生,天天生活在提心吊膽的日子當中,這樣的人生不禁讓人悲嘆。
人們之間為何要為了一己之私而互相陷害,為何要將自己的幸福構建在別人的痛苦之上?但我想這世界還是善良的人多一些吧,所以才會有那么多的感動。也許只是一件極不起眼的小事,但其中卻隱藏著多么偉大的人性光輝。
放假回到鄉下的爺爺家,房子已被翻新,而書房卻一點沒變。爺爺說這樣才有韻味,古香古色如世外桃源一般,在這里做什么都是一種享受,爺爺就經常在里面讀書看報,練習書法。年近八十的高齡,身體卻很硬朗,他將一切都歸功于書,書中自有顏如玉,看多了也便明白多了,也看開了許多困擾自己的瑣事,心懷寬廣,病魔自然少了許多,爺爺將此總結為四個字:修身養性。我想爺爺是幸福的,他懂得什么該把握,什么該舍棄。從爺爺的書房中抽出一本《狼圖騰》,坐在桌案旁靜靜品讀,不禁對狼這種生物多了一絲敬意。
倉央嘉措曾說:“那一世,我轉山轉水轉佛塔啊,不為修來世,只為在途中,與你相遇。”也許書便是我要在路上所尋找的。
合上書頁,走出爺爺的書房,在寒風中靜靜地佇立著,看那繁星滿天,明月斜掛,似乎在訴說一段古老浪漫的愛情故事,又好像在表達誰的思念。在黑暗的天幕下,唯獨星月璀璨,那刺骨的寒風也仿佛因此少了絲凜冽,怪不得古人愛詠月,愛以此寄思。思緒回轉,有抹書香縈繞心田。
- 上一篇:部分倒裝
- 下一篇:堅持勵志正能量的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