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括紙上談兵范文

時間:2023-03-28 12:04:36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趙括紙上談兵,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趙孝成王派軍隊接收了上黨。過了兩年,秦國又派王(音hé)圍住上黨。

趙孝成王聽到消息,連忙派廉頗率領二十多萬大軍去救上黨。他們才到長平(今山西高平縣西北),上黨已經被秦軍攻占了。

王還想向長平進攻。廉頗連忙守住陣地,叫兵士們修筑堡壘,深挖壕溝,跟遠來的秦軍對峙,準備作長期抵抗的打算。

王幾次三番向趙軍挑戰,廉頗說什么也不跟他們交戰。王想不出什么法子,只好派人回報秦昭襄王,說:“廉頗是個富有經驗的老將,不輕易出來交戰。我軍老遠到這兒,長期下去,就怕糧草接濟不上,怎么好呢?”

秦昭襄王請范雎出主意。范雎說:“要打敗趙國,必須先叫趙國把廉頗調回去。”

秦昭襄王說:“這哪兒辦得到呢?”

范雎說:“讓我來想辦法。”

過了幾天,趙孝成王聽到左右紛紛議論,說:“秦國就是怕讓年輕力強的趙括帶兵;廉頗不中用,眼看就快投降啦!”

他們所說的趙括,是趙國名將趙奢的兒子。趙括小時愛學兵法,談起用兵的道理來,頭頭是道,自以為天下無敵,連他父親也不在他眼里。

趙王聽信了左右的議論,立刻把趙括找來,問他能不能打退秦軍。趙括說:“要是秦國派白起來,我還得考慮對付一下。如今來的是王,他不過是廉頗的對手。要是換上我,打敗他不在話下。”

趙王聽了很高興,就拜趙括為大將,去接替廉頗。

藺相如對趙王說:“趙括只懂得讀父親的兵書,不會臨陣應變,不能派他做大將。”可是趙王對藺相如的勸告聽不進去。

趙括的母親也向趙王上了一道奏章,請求趙王別派他兒子去。趙王把她召了來,問她什么理由。趙母說:“他父親臨終的時候再三囑咐我說,‘趙括這孩子把用兵打仗看作兒戲似的,談起兵法來,就眼空四海,目中無人。將來大王不用他還好,如果用他為大將的話,只怕趙軍斷送在他手里。’所以我請求大王千萬別讓他當大將。”

趙王說:“我已經決定了,你就別管吧。”

公元前260年,趙括領兵二十萬到了長平,請廉頗驗過兵符。廉頗辦了移交,回邯鄲去了。

趙括統率著四十萬大車,聲勢十分浩大。他把廉頗規定的一套制度全部廢除,下了命令說:“秦國再來挑戰,必須迎頭打回去。敵人打敗了,就得追下去,非殺得他們片甲不留不算完。”

那邊范雎得到趙括替換廉頗的消息,知道自己的反間計成功,就秘密派白起為上將軍,去指揮秦軍。白起一到長平,布置好埋伏,故意打了幾陣敗仗。趙括不知是計,拼命追趕。白起把趙軍引到預先埋伏好的地區,派出精兵二萬五千人,切斷趙軍的后路;另派五千騎兵,直沖趙軍大營,把四十萬趙軍切成兩段。趙括這才知道秦軍的厲害,只好筑起營壘堅守,等待救兵。秦國又發兵把趙國救兵和運糧的道路切斷了。

篇2

人們常說:“一個人只有口才好了,才能做大事。”我也是這么認為的。而在我讀了《中華上下五千年》中的故事之后,產生了巨大的變化,讓我懂得了許多在語文書中學不到的知識,正如魯迅的名言所說:必須如蜜蜂一樣,采過許多花,這才能釀出蜜來,倘若叮在一處,所得就非常有限,枯燥了。所以我們必須博覽群書,《中華上下五千年》真的讓我明白許多。

從“紙上談兵”這個典故中更讓我受益匪淺,這個故事是這樣的:

趙國有位軍事空談家,名叫趙括,他是名將趙奢的兒子,趙奢機智善勇,為趙國立下了大功,而趙括從少年時代起,就熟讀兵書,善談兵法,連父親也辯不過他,自認天下無敵,而他的父親卻覺得趙括把戰爭看得太輕,一定要壞事!果然不出趙奢所料,等他死后,趙國派遣氣聞名于諸侯的廉頗,駐守長平,面對強大的秦軍,廉頗采取防御政策,兩軍在長平相持兩年,不分上下。但趙王聽信流言,讓趙括做將軍,一到長平,就把廉頗的政策全部改變,結果趙國死傷無數。

趙括只知道背誦軍書上的教條,空談軍事理論,而毫無實踐經驗,不懂隨機應變,結果長平一役就斷送了趙國45萬大軍,是趙國元氣大傷。這是一個多么深刻的歷史教訓啊!從此,人們把那些只會空談理論的惡劣作風訴為“紙上談兵”。是啊,陸游的詩寫得好: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的確如此,書中學到的知識畢竟是有限的,要深入透徹的理解必須親自實踐。

篇3

古董這個行當,水很深,需要長年累月的實踐經驗加理論知識,任何一個門類想搞明白。沒幾十年功夫下不來。好在上天有好生之德。給咱們這些外行人留了一條活路,叫做知識盲點。

所謂知識盲點,是指一些文史上的小常識、小細節。這些東西大家耳熟能詳,實際上卻和想象中不一樣,形成了一個知識結構的盲區,不留神就會犯錯誤。如今市面上假貨很多。大部分都是低仿品。造假者水平不高,做工粗糙,經常會露出一些常識性破綻。只要我們掌握一些知識盲點,就能夠覺察到這些相對醒目的破綻。不致上當受騙。

比如,李白有一首詩,叫《靜夜思》。這詩大家小時候都背過,而實際上,這首詩的原文不是我們熟知的那個版本。在宋代洪邁的《萬首唐人絕句》里,原詩是“床前看月光,疑是地上霜。舉頭望山月,低頭思故鄉”。到了明代,《萬首唐人絕句》被修訂了一下。第三句“舉頭望山月”改成了“舉頭望明月”。到了清代沈德潛的《唐詩別裁》,第一句“床前看月光”改成了“床前明月光”。到了蘅塘退士編撰《唐詩三百首》,把這兩句修改綜合到了一起。如果有人要賣給你件屏風。說是明代的,上面刻著《靜夜思》全詩。你過去一看,發現它第一句是“床前明月光”,那可以直接把這假貨扔出門去了。

再比如說,陸游有一首《示兒》,也是眾人皆知。它開頭一句“死去原知萬事空”,其實最初的版本寫的是“死去元知萬事空”,因為在明代之前,“原來”、“原知”都是寫成“元來”、“元知”,元字做本來。起初意。后來朱元璋嫌惡元朝,連元字也看不得,遂下令將“元來”改為“原來”。才成為現在通行的用法。了解了這個知識盲點以后。若有人給你看一樣南宋的古董。里面出現“原來”字樣,不用再做別的鑒定。一定是假的。

還有一個成語,叫“紙上談兵”,說的是趙括夸夸其談,在長平被坑殺了四十萬趙軍。可仔細想想,趙括是戰國時候的人,紙是什么時候發明的?西漢年間剛有紙的雛形,到了東漢蔡倫。真正意義上的紙才出現。實際上。“紙上談兵”這個成語最早出現,要到晚清那會兒,和趙括聯系到一起,差不多是民國時期。如果你看到一件古玩古書里提及趙括紙上談兵的故事,直接扔開就是,假的無疑。

此前古董界出現過一對明代青花暖水瓶,很精致,所有者宣稱是鄭和用過的,著實唬住不少人。可當這對暖水瓶的題款一亮出來,連我這樣的外行人都樂了。那題款寫的是“明成祖朱氏棣皇帝皇宮御用大明永樂六年戊子秋”。稍微有文史常識的人都知道,明成祖是廟號,皇帝死了才有,怎么可能在永樂六年就出現呢?

篇4

2、孫臏,圍魏救趙。

3、重耳,退避三舍。

4、毛遂, 毛遂自薦。

5、廉頗 ,負荊請罪。

6、趙括,紙上談兵。

7、曹劌,一鼓作氣。

8、郭隗,千金買骨。

9、蔡桓公,諱疾忌醫。

10、勾踐,臥薪嘗膽。

11、吳起,殺妻求將。

12、更羸,驚弓之鳥 。

篇5

商鞅信奉的是西河學派。而公叔痤正是西河學派的杰出代表。且商鞅年輕時期就拜在公叔痤門下做門客,且很受公叔痤欣賞,并在魏王面前大力舉薦。因此,很有可能是公叔痤的學生。

白起的成功,應該是兵書如《孫子兵法》《六韜》等以及戰爭中實踐中對理論檢驗得到的經驗。就像趙括的紙上談兵一樣,沒有得到實踐是不能得到成功的。他師孰的先生或者是他的父母教會了他習字,他并沒有師傅。

(來源:文章屋網 )

篇6

在小升初語文復習中成語是較為重要的部分,不過鑒于有些小學生反映說成語記不牢,其實我們可以運用技巧,下面是有關歷史故事的成語。

歷史故事成語:

戰國:

完璧歸趙(藺相如)圍魏救趙(孫臏)退避三舍(重耳)毛遂自薦(毛遂)負荊請罪(廉頗)紙上談兵(趙括)一鼓作氣(曹劌)千金買骨(郭隗)

諱疾忌醫(蔡桓公)臥薪嘗膽(勾踐)殺妻求將(吳起)驚弓之鳥(更羸)高山流水(俞伯牙、鐘子期)

秦:

一字千金(呂不韋)指鹿為馬(趙高)焚書坑儒(秦始皇)窮圖匕見(荊軻)懸梁刺股(蘇秦、孫敬)

漢:

一飯千金(韓信)四面楚歌(項羽)約法三章(劉邦)孺子可教(張良)背水一戰(韓信)破釜沉舟(項羽)手不釋卷(劉秀)金屋藏嬌(劉徹)

暗渡陳倉(韓信)十面埋伏(項羽)投筆從戎(班超)馬革裹尸(馬援)多多益善(韓信)老當益壯(馬援)蕭規曹隨(蕭何、曹參)無顏見江東父老(項羽)

三國:

鞠躬盡瘁(諸葛亮)三顧茅廬(劉備)煮豆燃萁(曹植)刮目相看(呂蒙)初出茅廬(諸葛亮)樂不思蜀(劉禪)七步成詩(曹植)言過其實(馬謖)

七擒七縱(諸葛亮)寶刀不老(黃忠)才高八斗(曹植)一身是膽(趙云)封金掛印(關羽)單刀赴會(關羽)望梅止渴(曹操)

萬事俱備,只欠東風(周瑜、諸葛亮)

晉:

入木三分(王羲之)聞雞起舞(祖逖)東山再起(謝安)洛陽紙貴(左思)草木皆兵(苻堅)鑿壁偷光(匡衡)狗尾續貂(司馬倫)

南北朝:

畫龍點睛(張僧繇)江郎才盡(江淹)

篇7

——要全面看待歷史人物

諸葛亮,字孔明,號“臥龍”……這些大家再熟悉不過了。羅貫中先生的長篇小說《三國演義》更是對其能力渲染,讓諸葛亮那種足智多謀的形象在廣大人民心中根深蒂固。但是從辯證唯物主義方面來看,諸葛亮并不止如此。

首先是我們熟悉的《隆中對》。諸葛亮的主張是三分天下有其一,然后再東和孫吳,北伐曹魏,這一點是值得肯定的,畢竟后來基本實現了他的這個藍圖,可諸葛亮卻忽略了一點:如果三方完成各自境內的統一,社會各個方面的能力都會有所提高。等蜀國兵將充足,物資富饒之時,魏國、東吳是否甘心落后?境內的老百姓是否已在各國天子的正確領導下勤懇守業了?從“仁愛”的角度來看,這是否已達到了“吏安其官,民樂其業”的目的?畢竟戰爭只會給人民帶來苦難,而且過多的戰爭是使蜀國綜合國力不斷下降的主要原因之一。當然,諸葛亮的所作所為都建立在了一個在當時看來正確的基礎上——封建君主專制統治的基礎。

再一個就是諸葛亮的第一次北伐,大家都知道街亭是關隘要道,守不守得住,能決定這次戰爭的成敗。眾將都認為應派遣魏延或趙云為先鋒,畢竟他們都是老將,有著多年的實戰經驗。可諸葛亮卻派紙上談兵的馬謖去把守。在這里用“紙上談兵”這個成語,戰爭的成敗可想而知——跟趙括一樣,大敗而逃。結果被軍紀嚴明的諸葛亮下令斬首。

下一個就牽扯著關羽的死了。上篇文章曾涉到過關羽的死和諸葛亮的吹捧有關。劉備收復了馬超后,關羽的嫉妒之心陡起。于是關羽向諸葛亮寫信,問諸葛亮他與馬超相比如何。諸葛亮了解關羽的脾氣,于是回信對關羽吹捧了一番,由此關羽的虛榮心得到滿足,使其更加驕傲,為敗走麥城埋下了禍根。

諸葛亮雖然有錯誤,但他沉著冷靜的善于運用謀略的特點,使其在古代軍事史上獨領。比如說諸葛亮第一次運用謀略的博望坡初用兵,用劉備的微兵退掉夏侯??氖?虼缶??罡鵒烈慘虼吮還賾稹⒄歐沙莆?吧袢恕薄

篇8

有這些答案:

老奶奶

一個詩人和他的媽媽

鐵杵

鐵杵和針

紙上談兵的主角是趙括。

有這些答案:

趙刮

一個大將軍的兒子

孫子(我呸,侮辱孫子)

朱和亮(是……諸葛亮么?)

這個是有點像歇后語的東西:

蚊子找蜘蛛,要求寫“自投羅網”,滿好理解的。

蚊子找蜘蛛——不安好心(這個這個誰跟誰啊?)

蚊子找蜘蛛——莫名其妙(的確是有點)

蚊子找蜘蛛——找死!(還有感嘆號!強悍的孩子。)

螃蟹過街,要求寫“橫行霸道” 。

螃蟹過街——七手八腳(你告訴我,手在哪里)

螃蟹過街——人人喊打(可憐的螃蟹)

螃蟹過街——亂七八糟(我的腦子也亂七八糟)

解釋老的不同涵義:

老手,應該是熟練的有經驗的。

老手——粗糙的(孩子,我明白你的心)

老手——不嫩的(你學學樓上我也就勉強放過你了,你說呢?)

老手——打游戲打得好的(你說,這種小孩,我還能說什么?)

把這四句用關聯詞連接:

1.張海迪姐姐癱瘓了。

2.張海迪姐姐頑強地學習。

3.經過多年的努力,張海迪姐姐學會了多門外語。

4.張海迪姐姐學會了針灸。

答案是 “雖然癱瘓,但頑強學習,因此不但學會外語,而且學會針灸。”

結果有一個孩子寫:雖然張海迪姐姐學會了針灸,可她還是癱瘓了。

這個已經讓我笑出聲了,又來一個更猛的孩子:

篇9

安好

若干年后,看到這封信的你,會是什么樣的呢?你是否實現了自己的夢想,成為偶像登上你所鐘愛的舞臺呢?你是否與你背后的那位彼此相愛的紅袖佳人相依相守,不忘本初呢?你又是否擁有了屬于你自己的小店,陪伴著所愛之人做你們共同喜歡的事呢?這些理想你都讓他成為了現實了嗎?

雖不知你的答案如何,但我知道,從不服輸的你從來就不是紙上談兵的趙括。為了實現這些理想,你一定付出了無數的汗與淚。實現夢想的第一步就是考上大學,為了考上更好的大學,你以股肱之力力爭上游。你的數學從來就不是一科讓你滿意的科目,但我相信,你不會輕言放棄,你一定會鈍學累功,哪怕“莽”,也要“莽”出一片天,將“她”拿下!

希望,在你回首過去的點點滴滴之時,你可以自然地感嘆道:“啊——原來,曾經的我也不是個原地踏步的家伙啊!”我不希望未來的那個我,也就是你,回憶起自己的過去,有的只是無盡的悔恨。雖不知將來的你是一個怎樣的人,信奉的座右銘又是怎樣的含義,但我希望,看到這封信時,你能想起你曾經的那句你所堅信的那句“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希望未來的我,你不曾后悔。

篇10

子曰:“君子不以言舉①人,不以人廢②言。”

【注釋】

① 舉:推薦,舉薦。

② 廢:廢棄,置之不理。

【譯文】

孔子說:“君子不因為別人的話說得好就提拔他,也不因為別人的品德不好就對他的正確意見棄之不理。”

【賞析】

我們常說“言為心聲”,的確是這樣,語言是一個人表達思想的重要工具。孔子用“不知言,無以知人也”這句話,點明了說話的重要性。但語言和行動畢竟是兩回事,語言所表達的只是一種可能,未必就一定能做到。所以,光會說是不行的,必須“先行其言而后從之”,讓行動和語言一致起來,堅決不做“語言的巨人,行動的矮子”。同時,孔子認為“巧言令色,鮮矣仁”,即花言巧語的人是沒有好的品德的,主張在用人上既“不以言舉人”,也“不以人廢言”。古人云:“能行之者未必能言,能言之者未必能行。”意思是說,有的人能干但是口才不好,有的人口若懸河,但是未必能真正做事。所以,看待一個人,不能只看他會不會說話,更要看他能不能做事。

有些用人者常常被對方的言辭迷惑,從而輕率地對其產生信任。歷史上因為“以言舉人”而壞了大事的例子有很多。

趙奢是戰國時期趙國的名將,曾多次率領趙軍打敗秦國的軍隊,他的兒子趙括自小熟讀兵法,自以為將來指揮戰斗一定天下無敵。談起那些作戰原則,就連他父親趙奢也難不住他。但趙奢并不認為這個兒子有真才實學。趙括的母親問趙奢為何不看好這個兒子,趙奢說:“兵,死地也,而括易言之。使趙不將括則已,若必將之,破趙軍者必括也。”意思是說:“軍事是拼死的東西,趙括卻輕松地談論它。如果趙國不封趙括為將也就罷了,如果一定要封他為將,讓他帶兵打仗的話,那么,趙國軍隊一定會慘敗的!”

公元前260年,秦軍攻趙,趙將廉頗率軍迎戰,兵進長平(今山西高平縣)后,筑壘堅守。秦軍多次挑戰,但廉頗始終不為所動,兩軍相持了幾個月。趙王以為廉頗膽怯,秦國趁機用反間計,揚言“廉頗容易對付,秦軍最怕用趙奢的兒子趙括為將”。趙王信以為真,令趙括代廉頗為將。盡管趙括的母親把趙奢生前認為不可起用趙括為將的囑咐告訴趙王,但趙王不以為然,仍任用趙括作為趙軍主帥。結果趙括在長平之戰中指揮失誤,趙軍被秦軍斷為兩截,趙括戰死,趙軍失去主帥,紛紛投降。秦軍將被俘的40余萬趙軍全部活埋,趙國從此一蹶不振。

趙王“以言舉人”,輕率地使用只會“紙上談兵”的趙括,最終導致大敗。而漢文帝劉恒面對“口若懸河”的人,則采取了“不因言舉人”的態度,才沒有導致嚴重的后果。

漢文帝有一次到皇家園囿上林苑打獵,他想了解上林苑各種禽獸的情況,便招來上林苑的次官上林尉詢問。

漢文帝連續問了十幾個問題,上林尉都答不出。這時,虎圈嗇夫(虎圈管理員)出面為上林尉解圍,代為作答。此人口齒伶俐,記性特別好,對苑內禽獸數量了如指掌,漢文帝問的所有問題他都能對答如流。

漢文帝對這個虎圈嗇夫十分欣賞,他說:“當官就要像這個樣子,上林尉真是沒用!”當場命隨行的官員張釋之封嗇夫為上林苑的主官。張釋之覺得不妥,他上前問漢文帝:“陛下認為絳侯周勃如何?”漢文帝說:“是很賢德的人。”張釋之又問:“東陽侯張相如何?”漢文帝說:“也是個很賢德的人。”

張釋之說:“這就對了,大家都認為絳侯周勃和東陽侯張相是可以依賴的賢德之人,但是這兩個人都很少說話,很木訥,哪像這個嗇夫信口開河喋喋不休呢!過去秦朝任用花言巧語、舞文弄墨的官吏,這些人只有表面功夫而無實際行動,最終使國家土崩瓦解。現在陛下覺得嗇夫有口才就連升他幾級,這件事傳出去,以后恐怕天下人爭相仿效,只重口才不重實際,這股風氣一旦形成,其禍害可想而知。為防止上行下效,陛下的舉措不可不慎重!”漢文帝覺得張釋之這番話很有道理,就取消了對嗇夫的任命。

如果說,“君子不以言舉人”較為容易做到的話,那么,“不以人廢言”則需要更加豁達的胸懷以及長遠的眼光了。在《為人民服務》這篇文章里說過:“不管是什么人, 誰向我們指出都行。只要你說得對,我們就改正。你說的辦法對人民有好處,我們就照你的辦。”

從前,有一個大戶人家要蓋一所房子,即將完工時,主人對窗欞的設計產生了不滿。縱然花重金請了很多能工巧匠,都沒能達到他的要求。沒辦法,他讓家人貼出了一張懸賞啟示,誰能設計出讓他滿意的方案,就重金酬謝。告示貼出沒多久,許多人蜂擁而至。俗話說,人多智慧多,主人終于從一大堆方案里找出了讓自己滿意的設計。他趕緊讓家人通知對方,前來細細商議。結果,那人一來,主人就愣住了。原來,站在眼前的不是別人,而是他曾經的家丁。此人曾因為偷盜府上的財物,被他趕了出去。面對昔日的“仇人”,主人并沒有發怒,而是趕緊吩咐看座、上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