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藤蘿瀑布教學設計范文

時間:2023-04-07 18:09:52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紫藤蘿瀑布教學設計,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紫藤蘿瀑布教學設計

篇1

知識目標

1.學習本文作者抓住景物特征、以優美詞句描寫景物的手法

2.掌握文章借景抒情、托物言志的方法。

能力目標

1.培養學生遣詞造句的能力。

2.加強學生對事物觀察欣賞的能力。

情感目標

1.通過文章使學生熱愛生命、珍惜時光、努力學習。

2.領悟自然界生命的生生不息的精神美,以及人類戰勝困難的意志美。

教法引導

通過朗讀,感悟生命的頑強和美好,借助掛圖或實物照片,加深理解、加強感悟,學生可聯系自己的感性經驗加深理解。

重點、難點疑點及解決辦法

1.對景物描寫的分析是本文的重點。

2.本文的難點是對借景抒情、托物言志的理解。

3.解決方法以教師講解為主、學生討論為輔。

課時安排

1課時

教學媒體

1.紫藤蘿花的掛圖或照片;

2.投影片①生字詞;②保爾·柯察金在烈士墓前對生命意義思考的一段話;③隨堂練習。

師生互動活動設計

由教師提出問題,學生進行討論。

教學設計思路

在對文章進行整體感知的基礎上對文章進行分層學習,討論體會文章所蘊含的深層含義,并進行總結。

教學步驟

(一)導入新課

同學們都接觸過許多花草樹木。大千世界,一草一木,只要你去細心體會,都會從中得到許多啟示,面對不同的景物,在不同的心情下,都會產生不同的情感。《紫藤蘿瀑布》的作者就是在自己弟弟身患絕癥死后,自己面對紫藤蘿花產生的感想。在這樣的心情下,面對著盛開的紫藤蘿,他所見所想到的是什么呢?下面就讓我們一起進入作者的文中去領略一下。

(二)糾正讀音

齊讀課文,注意讀準下列字的音。

穗綻釀迸濺佇立伶仃忍俊不禁仙露瓊漿盤虬臥龍

(三)分析第一段

看第1自然段,思考獨句成段的作用是什么?

分析討論后歸納:“我不由停住了腳步”說明作者是因為心有所動而止步。“不由”在這里點了作者從沉思到驚醒到被吸引的過程。那么他為何而沉思,又被什么所吸引了?這里的獨句成段,既是作者內心的反應,又為全文埋了懸念伏筆。

(四)學習第二段

齊讀第2自然段,然后思考:本段主要是從哪方面來描繪紫藤蘿的?其特點是什么?

本段主要是從花形來描寫紫藤蘿的。其特點是“像一條瀑布”。其中有總寫:“從空中垂下,不見其發端,也不見其終極”;也有細寫:“紫色的大條幅上,泛著點點銀光,就像迸濺的水花。”在語言上,本段使用了比喻和擬人,尤其是最后“每一條紫色花中的最淺淡的部分,在和陽光互相”的擬人手法,將貶詞褒用,更是寫出了紫藤蘿花的可愛、頑皮,和陽光相映成趣。

(五)學習第三至七段

齊讀第3—7自然段。

思考本段又寫了紫藤蘿的哪方面?如何理解作者在本段中由花的熱鬧寫到自己精神的寫作思路?

本段主要是描繪了紫藤蘿的花色。其特點是熱鬧卻又沉靜。作者在本段中由花色的熱鬧的描繪轉入到花色的沉淀,沉淀的花在眼前,更在心上流動,流動的花蕩滌了自己的焦慮與悲痛,留給自己精神的寧靜和生的喜悅。在此作者已經由花寫到自己的心,并引入了“生死謎,手足情”的思考。表現出作者對死去的弟弟的懷念,自己的情感還沉浸在思念中。其中作者把花色寫得越熱鬧越繁盛,就越體現出生命的可愛,就如“一個張滿了的小小的帆”,“那里裝的是什么仙露瓊漿”,這樣就把生命的沉淀變成了對人生生與死的思考,更寫出自己內心對深層次的兄弟情的思考,顯得越發感人。

(六)學習第八、九段

齊瀆第8—9自然段。

思考本段從紫藤蘿的哪方面進行了描寫?其特征是什么?其中作者為何要提到紫藤蘿的被毀與重生,其目的是什么?

本段主要是描繪了花香,其特征是朦朧與長久。在此作者寫到紫藤蘿的被毀與重生,其目的是承接上段的生死謎而來的。花樹的生死、榮衰暗示著人生的哲理。這就是花和人都會遇到各種各樣的不幸,都會面對生與死的痛苦,但同樣也顯示出生命的無止境。

(七)學習第十、十一段

齊讀第10—11自然段。

本段闡明作者從花中領悟的人生意義,是對花形、花色、花香的—個總體提煉和歸納,由景而生情,由情而生志,所以作者說:“那小小的紫色的花艙,那里滿裝生命的酒釀,它張滿了帆,在這閃光的花的河流上航行。它是萬花中的—朵,也正是由每一個一朵,組成了萬花,燦爛爛的流動的瀑布。”這是“淺紫色的光輝和淺紫色的芳香”,從這里,作者領悟到了人生的意義,就是無論是人生的熱烈,還是人生的生死,生命對于萬物來說都有著頑強與美好,它是永恒的!所以作者“不覺加快了腳步”。這里和文章開頭相呼應,從“不由得停住了腳步”到“不覺加快了腳步”,其實是寫出作者思想的—個變化過程,對人生的思索過程,從迷惘、惆悵、痛苦到領悟、寧靜、喜悅。由此我們可以認為,—種對生命的新的認識已進入到他內心深處,他將為這新的生命觀去創造更美好的人生。

(八)總結

“人最寶貴的是生命,生命屬于人只有—次。人的一生應當這樣度過:當回憶往事的時候,他不會因為虛度年華而悔恨,也不會因為碌碌無為而羞恥;在臨死的時候,他能夠說:‘我的整個生命和全部精力,都已經獻給了世界上最壯麗的事業——為人類解放而斗爭。”’這就是生命的意義,我們今天的學生,更要懂得生命的意義,努力學習,去創造更美好的明天!

篇2

一、趣味導入 引領學生

一堂課要上得生動有趣,首先應抓住導入課文的環節。導入需要老師精心設計,第一錘就應敲在學生的心靈上,像磁石一樣把學生牢牢地吸引住,從而能很好的帶領學生走進課堂、進入佳境。我們可以根據課文內容采用多種方式導入課文。

描摹其境,激發興趣。如我在講《送東陽馬生序》一文時,我讓學生閉上眼睛,給他們也描摹了這樣的一種場面:“在一個寒風刺骨、大雪紛飛的清晨,你一個人穿行于深山大谷里,身后背著很多的書,穿著一雙破鞋子,地上的積雪有幾尺厚,腳上的皮膚因寒冷干燥而破裂。路途很遙遠,要跑到一百里外的地方去請教老師。”說到這時,有人就在低聲說“太辛苦了”、“太勤奮了”。于是我讓他們睜開眼睛,然后我順勢引入了課文:“古時候就有這么一個叫宋濂的書生,家境很貧寒,為了求學要到很遠的地方,吃的穿的都不如與他一起學習的同學,在這樣的條件下,他是怎么對待自己的學習的?”這樣激起了學生的好奇心,讓學生如臨其境加強他們的情感體驗,震撼他們的心靈從而得到情感共鳴。

借住教具,增強感悟。如講朱自清的散文《背影》時,可先讓學生聽歌曲《父親》,在聽歌時讓學生思考父親給自己的感覺,悠揚的旋律會讓學生想起生活中的情節,感人的歌詞會在學生內心深處激起層層波瀾。聽完歌曲自然就會積極談論自己的感受。如講《鄉愁》時先讓學生聽佟鐵鑫的《鄉愁》,并提出要求――聽完歌曲時談談關于思鄉的句子。激蕩回腸的樂曲既能激起學生回味自己的情感體驗,同時無形之中又在進行德育。講《紫藤蘿瀑布》先讓學生看幻燈片里像瀑布一樣的紫藤蘿,讓他們先感覺一下紫藤蘿盛開的壯觀,生命的無限。

設置懸念,引發思考。如教魯迅的《孔乙己》時我是這樣導入的:魯迅自己也這樣說:‘我最喜歡的作品就是《孔乙己》’。為什么魯迅創作了許多小說,而最喜歡《孔乙己》呢?魯迅究竟怎樣塑造孔乙己這樣一個形象呢?孔乙己是怎樣一個人?教康端川成的《父母的心》時我是這樣導入的:當父母把自己的孩子送給別人撫養時,你怎么看待這樣的父母呢?巧布疑陣,讓學生對課文有興趣,對解疑有信心,學習主動性自然會很大程度的提高。因此,教師要精心設計、巧妙構思,靈活運用導入方法,在課的一開始就使學生進入最佳的學習情境,把學生自然而然地引向自主學習的意識中。

二、科學提問 吸引學生

有了趣味的導入,學生的注意力能否持久,關鍵還要看接下來的教學設計是否科學。所以老師在教學設計上要精心挑選教學內容,適當分散教學難點,合理安排教學節奏,讓學生樂學、肯學、主動學。要讓學生在課堂上保持注意力,就要讓學生有事干。提問不失為一種行之有效的方法。在課堂教學中,良好的提問技巧能優化課堂教學。

教師設疑,引領學生。教師的提問具有很強的藝術性,教者精心設計課堂問題,由淺入深,層層遞進,抓住學生的思維。學生的基礎、學習能力是有差別的,因而應根據學生的能力提出不同的問題,例如我在教《送東陽馬生序》時,簡單的字詞解釋、句子的翻譯,我就讓基礎一般的學生回答,而比較難的句子翻譯以及課文內涵的理解就讓基礎較好的來回答。那些基礎不好的上課容易走神的,可以通過提問來提醒他,甚至讓他們重復老師提出的問題,或學生的答案。

學生質疑,促進探索。作為教者的我們往往只只注重老師的 “問”,而忽視了學生的質疑,而學生一個小小的問題往往能為你的課堂增色,帶來意想不到的小。

篇3

在人的一生中,青春時期是很寶貴的,在美好的大學三年級,我們毅然決然的的選擇了頂崗支教,選擇了青春的奮斗,在這片淳樸的土地上我們度過了青春的時光,我們的頂崗實習工作也到尾聲了。在過去的四個月里,在駐縣高潔老師指導和小組長楊志雪的帶領下我們在教學工作和學習生活上成長了不少,感慨頗多。

在教學工作上我們學到了很多。首先,學校大刀闊斧地實行教學模式的改革,效仿人才學校的“三三三一”和“杜郎口”模式,以小組合作討論為主要形式,教師精講為輔助內容,充分調動學生上課的積極性,最大限度的學習。幾堂課下來,學生和教師都能受益不少,我們經常利用這種形式,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其次,學校大力開展聽評課活動,各教研組由領導班子成員監督指導,組成員準備公開課并進行評課。在這方面聽了不少本專業的課尤其是聽了段老師的英語課后受益頗多。她的課堂結構嚴謹有序,時間安排緊湊,節奏快而不亂,銜接恰當,作業布置新穎。聽她的一堂課簡直就是視覺上和聽覺上的享受。

在學習生活上,夏曉燁教授來學校看望并指導我們學習,我們一起聽評了小組長志雪的語文課《紫藤蘿瀑布》。夏教授從教學設計、教學素養、教學效果和教學理念上評價了這堂課,聽著她娓娓道來,詳略得當的話語,我們從心底里感到高興和無比的親切。在這之前我們是不斷的碰壁,教學上有所欠缺,現在得到指導后,心里才豁然開朗,明亮了許多,在聽評課活動上受益匪淺,我們相信以后的日子里會更加努力,有所進步。更有師大匯華領導看望我們,為我們帶來了精神上的支持和肯定,我們感受到了關切之情。

在這里,我們難忘每個瞬間。在到達后的第一天就接到教課的課程表,每個人都是專業課。當天實習學校就為我們購買日常用品,這是讓我們感動的時刻,還未給學校帶來什麼,學校就為我們著想。教師節,學校帶領我們參加威縣教師節表彰大會,鼓勵我們為教育奉上自己的一份力量,我們很受鼓舞,內心的一腔熱血為此沸騰不已,初來乍到的我們在教學和生活上不斷進步。九月十日,每名教師又有福利,我們為學校的體恤感到驕傲,這更激勵我們在這里好好的實習,做一名優秀的實習生。收到學生的手工制作的慰問卡片,滿眼的淚水就要落下來,這群心地善良的單純的孩子,用他們有些笨拙的字跡為我們帶來自己的感謝,有些孩子以良好的課堂秩序表達教師節的含義,雖然他們沒有令人感動的文字,但他們的實際行動是任何的華麗文字難以表達出的,這更加的令人難以忘記。第一次學會做飯,雖然沒有色香味形面面俱到,沒有香氣撲鼻,但那味道也是難以忘懷。

篇4

一、運用信息技術激發學習興趣,把枯燥的學習過程變成輕松愉快的學習活動

現代信息技術以其鮮明的圖像、生動的形象和靈活多變的特點,創設情境、化靜為動、化虛為實,使教學形象化,使學生具有一種身臨其境之感,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動機,把學生帶進與教學內容相應的氣氛中,最大限度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求知的欲望,使學生對所要學習的課題產生深厚的興趣,保持高昂的學習情緒。采用多媒體計算機手段,利用豐富的媒體表現力,呈現形象直觀的教學內容,寓教于樂,使學生在娛樂的氛圍中和新穎別致的形式中得到新知識,提高新能力,把枯燥的學習過程變成輕松愉快的學習活動,把學生的認識過程、情感過程、意志表現有機地統一于教學過程之中,使學生學的輕松,學的快樂,越學越愛學。如教學朱自清的《春》一課時,把景物和感受制作成一幅幅清新、多姿、生機盎然的春景圖,教學時展示給同學們,對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運用信息技術優化教學方式,提高課堂效率

運用信息技術去啟發、引導學生,學生由被動地接受轉變為主動探究,教師角色變為學生學習的引導者、參與者和促進者,從而促進語文教學方式發生根本性的變化。在語文課堂教學過程中,以教學過程的整體優化為目標,運用現代信息技術,通過其直觀、生動、逼真的畫面,為學生提供最佳的視聽效果,激起學生的新鮮感,引導和幫助學生閱讀理解,增強教學內容的感染力,最大程度地調動學生的視聽感官系統,讓學生始終在愉悅中閱讀、欣賞、質疑課文,全身心投入到探索和解決問題的境界中,彌補了傳統語文教學的枯燥乏味,可以使學生的學習變得輕松愉快自如,給語文教學帶來了新的活力。有利于學生掌握基礎知識,提高能力和技能培養;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有利于激發學生的探究興趣,喚起他們創造動機;有利于激發學生的想象力和創造力;從而大大提高了語文課堂的教學效率。

三、運用信息技術豐富教學內容,拓寬了學生視野

運用計算機網絡可以很方便很快捷的搜索到大量的備課資料,如新的教學理念,各科教案,教學設計,練習題設計和豐富的教學資料等等。不僅內容豐富,而且形式多樣。而這些由計算機網絡提供的多媒體的文本、動畫、影視等視頻信息與解說、音樂等音頻信息,要經過教師根據教學內容的和學生的認知能力,需要的適當篩選、組合和藝術加工,才能促進教學方式和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提高學生的認知能力,增強教學效果。這些學習材料和教學信息是教學文本內容的補充和延伸,大大的豐富了教學內容,加大了教學信息量,拓寬了學生的視野。

篇5

【關鍵詞】初中語文;現代散文;教學方法

散文是“美文”,擁有強烈的情感宣泄,飽滿的生命激情和優美的語言魅力。幾乎每一位讀者都可從中找到自己的生命渴求和靈魂慰藉的需要。作為一種純粹是個體表白,對人生,對生活,對生命的一種認識的文體,散文抒發了作者獨特的心靈體驗和感悟,不僅能打動作者本人,更能打動讀者。正因為如此,它必然在思想、情感上達到一定的深度。因此,讀者必須具備一定的文學素養,才能與文本形成感應溝通。

就初中生的生理及心理上的特點來講,學生對此類文體的解讀存在著很大的障礙,特別是農村中學的學生更是具有相當大的難度。他們的解讀障礙具體分析主要存在著以下兩個方面:

一是外在因素。首先是家庭條件所限。學生來自農村,家庭可提供的閱讀資源嚴重缺乏,小學六年,絕大部分學生手頭的閱讀資料無非就是那幾本簡單的教科書,除此之外,幾乎等同于空白。在這種情況下,理解文本所需求的文學知識的原始積累幾乎為零,因此在閱讀散文時,一大部分學生真的是如墜云霧,不知所云,更別說進一步的體悟和更深層次的拓展了。此外,還有來自外界的影響。經濟的穩定快速發展是現代社會發展的重中之重,許多農村家長并不重視學生的閱讀質量,社會提供的閱讀環境也不容樂觀,所謂的快餐文化充斥著整個圖書市場,比如漫畫書的大肆流行,網絡書籍的日新月異等使得相當一部分學生寧愿選擇此類書籍先睹為快,卻對純文學的散文避難而退。

二是內在因素。最重要的是學生本人的閱歷有限。現在的獨生子女幾乎成了家中寶,他們的人身安全也成了保護重點,學生的活動空間往往局限在一個圈子里,家--學校--家,而且大量的題海戰術占用了學生大部分的課余時間。閱歷少,理解難以達到一定的水平,閱讀量少,難以積累文本的相關知識,以至于學生在閱讀此類文章時,就常常顯得心有余而力不足,讀文如走馬觀花,似蜻蜓點水,很難深入文本其中。另外學生身上存在著心理惰性。為了減輕學習壓力,他們寧愿選擇輕松休閑之類的“快餐”書,而這樣的“快餐文學”是無法滿足青少年的知識積累以及性格培養的需要的。

基于以上農村學生學習散文所存在的困難,筆者認為語文教師在散文教學中必須以學生為主體,不斷探求新的教學方式方法,以有效地促進學生的理解力,提高他們的品悟能力。那么,到底應該采用怎樣的教學方式才能改變農村初中散文教學的現狀呢?結合自身的教學實踐,筆者認為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嘗試和改進。

一、明確散文鑒賞教學的重點

散文又稱“美文”,筆者認為散文教學的重點在于鑒賞散文的美,讓學生在鑒賞中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體會散文的美感。散文的美主要包括以下三個方面:

1、情感美。散文最大的特點是“形散而神不散”。盡管取材廣泛,抒寫自由,但文章終究是圍繞著一個中心,也就是作者所要表達的思想感情來寫的。散文的情感美主要是美在自然和真誠,往往猶如日常談話般率性坦誠、隨意自由,字里行間流露出來的都是真情實感。它抒發了作者獨特的心靈體驗和感悟,這種情感因真實而美麗,特別容易打動讀者。如朱自清的《背影》,以兒子的“視角”三寫父親“背影”在自己內心所激起的幽深微瀾,樸素的文字中蘊含著至深的父子情,讀后令人潸然淚下。

2、意境美。所謂意境,一般論者認為:意與境渾,情與景化,即所謂主客交融,物我一體,這正是國學大師王國維的“境界說”的內涵。通俗地說,意境是由主觀思想感情和客觀景物環境交融而成的意蘊或形象,其特點是描述如畫,意蘊豐富,啟發讀者的聯想和想象,有著超越具體形象的更廣的藝術空間。很多散文名篇都具有以形傳神和以神御形的特點,達到情景交融的意境。老舍的《濟南的冬天》就是意境美的經典作品只有,其中“最妙的是下點小雪呀”一段給人的美感非同一般。該段重點描寫了濟南山的秀氣,文中運用多個比喻,從山尖一直到山腰,描寫了薄雪覆蓋下的秀氣小山,給人一種朦朦朧朧、若隱若現的感覺,明與暗,層次和色彩,造成視覺上的美感,抒發了作者對濟南冬天的喜愛之情。

3、語言美。與其它文學樣式相比,散文的語言尤其重要。從某種程度上說,散文就是語言的藝術,突顯它獨有的魅力。在散文鑒賞教學中,教師要特別注意引導學生去細細品味和感悟,將散文的美作為鑒賞的重點。如朱自清《春》的活潑俏麗。散文鑒賞教學不同于其他文體的教學,在教學設計、教學環節、教學方法等方面要多下功夫。

二、讓導入牽引學生心靈

眾所周知,“萬事開頭難”,良好的開場白預示著成功的到來。當散文蒙著一層神秘的面紗,等待教師引領學生去尋幽探秘時,就特別需要教師引人入勝的課堂導入。情感是散文的生命,教學時,必須以情感為紐帶,引起學生的共鳴,把學生帶進作品描繪所蘊藏的情感世界去體驗,去領悟,才能以情動情,引導學生正確理解文章。例如筆者在上朱自清的《春》時曾這樣導入:先播放以“早春”為主題的影象片段(實景外拍,配以音樂和解說)。接著,展出《綠》、《荷塘月色》、《背影》的三幅畫面--“瞧,一位采著《綠》、賞著《荷塘月色》、《匆匆》走來,又給我們留下《背影》的文學家踏著《春》來了,他是誰呢?”最后出示課題,將學生引進文本之中。這樣,在導入情境的渲染下,學生與美麗的自然展開多感官的對話,從而初知初春景致,為課文的學習做鋪墊。

三、創設情境,欣賞課文

在散文教學的時候,可以運用多媒體演示與教學內容相關的圖片、音頻、視頻等,這樣可以使內容更直觀、更生動,給學生的學習創設相應的意境。比如在教學《安塞腰鼓》這篇散文的的時候,很多地方的同學可能沒見過腰鼓,教師在教學這篇文章的時候就可以借助多媒體放一段安塞腰鼓的視頻,讓學生從感觀上對安塞的腰鼓形成一個初步認識。

四、咬文嚼字,欣賞語言

篇6

“先學后導,當堂訓練”教學模式的重點在于指導學生自主發現、自主質疑、自主思辨、自主歸納總結,讓學生在學習活動中自主掌握知識、提高技能、發展能力。那么作為課堂學習組織者的教師要如何做呢?以下,筆者將對該問題進行簡要分析。

一、在備課方面

教學設計是整個教學過程的最初環節。在每學期初,教師就要有系統地研究和總體把握課程標準和教材內容,合理確定本學期所要達到的教學總目標。在此基礎上,教師應做到三次備課,切實提高備課質量。三次備課即:第一次備課――借助參考書與文獻,按照個人見解準備教案;第二次備課――在獨立備課的基礎上集備組備課,相互交流,取長補短,確定統一的教學目標及方法;第三次備課――課后備課,反思課堂教學中的長處與短處,修改教案。通過三次備課,課堂教學的每一節課都在充分準備的基礎上開展。

此外,教師在備課中應深入了解學生已有的基礎和學習狀況,認真分析學生特點、教學目標、學習內容、學習方式等,運用符合學情的教學策略,對教學活動進行規劃,合理安排各階段的教學進度和教學內容。

二、在學生自學和教師引導方面

“先學后導,當堂訓練”的教學模式,倡導教學以學生為主體,訓練為主線,學生自主學習。在以往的教學中,教師總是在自覺或不自覺中實施以教師為中心的教學,學生很少有機會自主學習。只有給予學生自主學習的機會,才能有效提高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提高課堂教學質量。

在閱讀教學中,教師要完成“先學后導,當堂訓練”的操作,就要讓學生自主閱讀。在學期初,教師就應該先教會學生如何自主學習。比如,教會學生現代文閱讀的整體感知方法,它能引導學生直接感受、整體把握閱讀的內容。學生根據單元目標、課時目標進行自主閱讀,通過閱讀能初步感知教材,整體把握內容,從而對全文內容有一個基本的總體認識,為進一步深入理解閱讀材料打下基礎。下面就自己在《春》的教學中實施“先學后導,當堂訓練”舉一個例子。

在學習朱自清的《春》時,首先出示學習目標:一是能夠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并理清文章的思路;二是學會抓住景物的主要特征進行生動描寫的方法。通過目標展示,讓學生明確本節課要學什么,達到什么目的。

第一個教學目標的“先學”:一讀課文,掃清字詞障礙。學生通過課前查字典,課堂上默讀、朗讀及時正音。這樣,既完成字詞教學的任務,又培養學生獨立動手的能力。這個環節完全可以通過學生自學或互助完成。二讀課文,理清文章結構。要求學生邊讀書邊劃分層次,寫出大意,幾分鐘之后交流。如課文層次有幾種分法,請學生各抒己見,說出理由,并請學生評價他人段意概括得是否準確、簡潔。通過分析全文段與段之間的聯系,理清寫作思路。第一個教學目標的“后導”:學生一般能通過自學或互助了解作者在“繪春”那一部分是通過對春草圖、春花圖、春風圖、春雨圖、迎春圖來展現春天的美麗。但學生會產生這樣的疑問:既然是寫春天,那么描繪春天美景就可以了,為什么在這五幅圖外還要寫其他的內容?這時教師可引導學生理解體會“繪春圖”前后的文字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情感,隨后學生即可從再讀課文中體會到“盼望”、“贊美”的情感,由此把握文章的行文脈絡是“盼春”、“繪春”、“贊春”。本環節學習的過程以學生為主體,充分發揮學生的學習自主性,達到培養學生能力的目的。通過教師的引導,教會學生分析歸納的方法,并舉一反三,讓學生說說在閱讀和寫作時該如何應用。

第二個學習目標的“先學”:在分析景物描寫的方法時,請學生分析這篇寫春天的散文為什么能寫得這么生動優美。學生一般能體會比喻、擬人、排比等修辭手法在景物描寫中起到的作用,對這些句子的理解賞析也頗為到位。但對于綜合多種感覺(視覺、聽覺、嗅覺)來寫景這種方法,只有部分學生在學習中能品味出它的佳處,大部分同學沒有看到這一點,這時可以通過小組交流互助,讓他們分享閱讀體會。第二個學習目標的“后導”:在學生完成自學并交流后,教師可通過評判、點撥、補充、更正、歸納,使學生所學知識進一步深化,進一步條理化,最終使學生形成運用所學知識去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閱讀課文,檢測學生有否讀懂,通常要求學生用扼要的語言將閱讀領悟的內容表述出來,分析的過程就是文章的思路、結構、內容要點的梳理過程,也是將整體分為局部,對比較含蓄或抽象的內容進行具體闡釋的過程。在梳理內容的同時,要求學生有獨到的理解。這就是創新意識的培養。其表現方式也可以是多種多樣,可以是續寫、改寫、仿寫,也可以是小品設計、內涵分析、繪制圖表等,教師要善于精心選擇適宜于學生的、能激發學生創造熱情的內容。如學了《春》后,要求學生模仿本文景物描寫方法來寫街頭一景;學了《紫藤蘿瀑布》后,可以要求學生模仿這種在景物描寫中寄寓作者某種人生體會的寫法。

三、在當堂訓練方面

當堂訓練的目標是努力化知識為能力。當堂訓練旨在讓學生通過緊張的口頭或書面練習來鞏固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提高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為此,教師要根據當堂課的要求,精心設計一定量的訓練題,布置學生當堂完成,以此來鞏固學生所學的新知識。

篇7

關鍵詞:初中語文;以文傳情;德育滲透

中圖分類號:G6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9132(2017)07-0107-02

DOI:10.16657/ki.issn1673-9132.2017.07.066

百年大計,教育為先;教育大計,德育先行。《關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決定》也要求“進一步改革德育工作的方式方法,寓德育于各學科教學之中”。教師肩負著“傳道授業解惑”的重任,該如何更好地發揮教書育人的作用呢?根據多年的教學實踐,我認為語文教師應利用課堂這個主陣地,把作品中的德育內容通過形象感染,感情陶冶等方法,將思想教育有機地滲透在學科教學之中。

語文課本是文章精華的薈萃,所選作品是經專家精心選編和長期教學實踐的典范之作,作品中有豐富的德育內容,諸如愛國主義、勤奮刻苦、熱愛生命等。對此,語文教師應運用這得天獨厚的條件,結合語文教學的特點將“思想品德教育滲透到教學過程中,引起潛移默化的作用”。下面,我結合實際教學淺談幾點經驗。

一、以作品中美的人物形象喚醒學生的思想,使之受到感染

常言道:“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語文教材中有許多心懷天下、高風亮節的人物,他們是學生心中崇拜的楷模,具有很強的教育意義。當中有“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范仲淹,有“富貴不能”留下浩然正氣的文天祥,有英勇善戰不讓須眉的巾幗英雄花木蘭等。對這些人物形象的感知,語文教師決不能停留在表層,而要聯系學生的思想實際與生活現實,對其進行思想熏陶感染。如有一年我任教班內有位學生紀律散漫,上課常遲到,對語文學習也漫不經心。我曾多次與他交談卻收效甚微。我想,這樣“無動于衷”的學生應該采用攻其心動其情的辦法。當時,我正好上法國作家都德的愛國主義名篇《最后一課》,文中原本不愛學習經常逃學的小弗郎士,在最后一節課上才明白了學習的可貴,為自己不能再繼續學習母語而深深懊悔。這與班內的這位學生有相似之處,于是,在課堂上我請他來朗讀描寫小弗朗士心理活動變化的語句。我啟發學生思考:假如有一天,你們不能說漢語時,會有什么感想呢?在交流展示中,我有意請這位學生來發言。他說:“我覺得漢語才是世界上最美的語言,今后我要努力學好她。”這樣的回答表明小弗郎士的形象美已經觸動了他的心靈,激起了他的求知欲。這讓我十分驚喜,順勢給予他熱情的肯定和表揚。

二、以賞析、朗讀領會作者的強烈感情,激起學生心中的愛國激情

《文心雕龍》中寫道:“夫綴文者情動而辭發,觀文者披文入情。”在語文教材中情感之美的文章比比皆是,尤其是在一些詩歌作品與散文中,如的《沁園春?雪》、辛棄疾的《破陣子》等。作者的“情”深深地蘊含在詩文的優美言辭之間,這就需要教師在教學中除了品讀詩文內容外,還要抓住時機引導學生體會其中的情感內涵,水到渠成地對學生進行德育滲透。那么,教師應如何引導學生入情入境獲得思想體驗呢?我認為,首先應是賞析。如艾青的《我愛這土地》是詩人對祖國的戀歌。教師應引導學生理解賞析內容:詩人把自己比作一只“鳥”,用“嘶啞的喉嚨歌唱”這一片“被暴風雨打擊著”的土地,洶涌著“悲憤”的河流和“無止息地吹刮著的激怒的風”,最后死了“連羽毛也要腐爛在土地里面”,字里行間洋溢著作者對苦難祖國強烈而深沉的愛。其次是通過各種形式的讀,感受詩作的節奏美、情感美。學生在美讀中可融入角色,更深刻地體味到詩作豐富的情感意蘊,使內心受到更深刻的感染。再次是啟發學生想象,加深對文章的理解。這樣,學生就能感受到“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淚水?因為我對這土地愛得深沉……”中豐富深厚的情感內涵。如此通過賞析、美讀、想象來領會文章中作者的強烈情感,學生的愛國之情怎能不被激起?

三、以課文之情融合學校德育教育系列,促進學生情感的內化

長期的教育教學實踐告訴我:簡單寬泛純粹的說教會引起學生的厭煩心理,而抓住時機巧妙地結合課文的情感教學,能更好地契合學生的心理,從而產生共鳴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例如,在教學《走一步,再走一步》時,我引導學生結合自己的生活經歷,討論交流如何面對并解決成長路上遇到的困難挫折;學習《紫藤蘿瀑布》,引導教育學生要熱愛生命,感悟到生活的美好和生命的永恒;學習《傅雷家書》,教育學生要用心體會生活中父母對我們的各種關愛。這樣的教學設計,將文章中的情感態度價值觀有機與課文教學融為一體,可使學生在品讀交流中體味作品所蘊含的情感力量,進而產生思想情感的共鳴。

四、以教師美的言行,扣動學生的心靈之弦,使之信而行

篇8

從認識他的第一天起,我就由他走下課堂匆匆趕來的腳步看出他是一個為教學而奔忙的人,他那為工作而奔走的樸素干練的姿態,為活動而奔跑的樸實厚道的品性,都體現了他一貫的行者的風范。讓我欣賞的是:可能正是他的行者的意念和追求,使他從農村走向了城區,也使他從在教學的大海邊撿拾貝殼走向了在教學的花園里采擷果實。這是當初認識他時就有的第一印象,也是隨著交往的增多越發顯出的恒久的感覺,加之前不久在電話里聽到他講起的,即將出版的書稿打算擬一個叫做“語文道中有行者”的書名,“行者”的重提更讓我對這一形象擁有了清晰和閃亮的意念:行者,一個以行走為生存方式的人,唐余富老師以自己的言行闡釋了他作為一個行者的意蘊,其內涵我覺得至少有三層:一是以個人化的腳步丈量世界,以跋涉者的視角發現風景,唐余富老師正是在以行走為主題的行動中,探索、發現、體驗、創作,追尋著他的教育理想;二是行者無疆,真正自覺行走的人,他的地域是沒有疆界的,唐余富老師正是在以行走為表征的生活中,積極自在地登高望遠、拓展延伸,描繪著他的教育藍圖;三是樂享行者的處世原則,力顯行者的豪邁情懷,唐余富老師正是在以行走為依托的征程中,不畏險阻,意氣風發地克難攻堅,創造著他的教育成果。因此,我認為把他看作為一個有志向、有追求、有成效的教育的行者,這一定位是恰當的,教育的建設和發展需要更多的志在有為、心在向善的真正的行者。

正是基于行者的一番考慮,我按照唐余富老師的要求,想從行走得更為自覺、更為自主、更為自適的角度,就他即將付梓的著述,談一些個人的粗淺的感受和建議。

唐老師的以“行者”為關鍵詞的著作有一個寄意深刻的構想。他對書名含義的表述是:道中,本意來自于辛棄疾的詞《夜行黃沙道中》:道中情形,可能充滿坎坷,可能會遇到風雨,但只要努力前行,定會“忽見舊時茅店”的理想境界。不難看出,其中蘊含了唐老師的清醒的認識、堅定的信念、勤勉的努力和遠大的志向,由此可見唐老師不僅是一個自主的實踐者,同時他還是一個自覺的清醒者。

唐老師的以“行者”為關鍵詞的著作還有一個選材切實的指向。在他以“編”為單位的六個部分里,每一部分都精選了他在多年教學實踐和思考過程中傾心寫就的原生態的長篇和短章,幾篇或十幾篇佳作中突顯的是:鮮活的素材和感觸,獨到的例據和觀點,充分地展現了唐老師立足一線教學崗位、勤于實踐、善于思考的姿態和品質,由此可見唐老師不僅是一個勤勉的實踐者,同時他還是一個智慧的思考者。

唐老師的以“行者”為關鍵詞的著作更有一個感念教育的情懷。正如他在后記中所寫的一樣:“與善人游,如行霧中,雖不濡濕,潛自有潤。”因此他總是心懷感激地為學生的課堂生成而興奮,為同事的資源共享而稱頌,為名師的殷切教誨而敬仰,為領導的真摯關懷而欽佩,他說:“與其說教育應該去培育一個怎樣的人,毋寧說教育者應該追求自己做一個怎樣的人。”由此可見唐老師不僅是一個理想的實踐者,同時他還是一個信念的捍衛者。

至此,我還是想從他的著述中采擷幾個閃耀著行者光彩的實例來進一步作出求證:

他是一個擁有關注生命意識的語文教師,他在《在語文教材中挖掘生命教育元素》一文中寫道:生命教育不僅只是教會青少年珍愛生命,更要啟發青少年完整理解生命的意義,積極創造生命的價值。于是他在執教《紫藤蘿瀑布》(蘇教版《語文》八年級下冊)一文時,告訴自己和學生:“生命的價值還體現在對生活中的人生坎坷從不低頭,積極去創造生命的價值。”生命教育不僅只是告訴青少年關注自身生命,更要幫助青少年關注、尊重、熱愛他人的生命。于是他在執教《背影》(蘇教版《語文》八年級上冊)一文時,與學生一起從“爬月臺、買橘子”的背影中體會父親對兒子的深情關愛和兒子對父親的深切理解。生命教育不僅是惠澤人類的教育,還應該讓青少年明白讓生命的其它物種和諧地同在一片藍天下。于是他在執教《安恩和奶牛》(蘇教版七年級語文上冊)一文時,他和學生一道用心體悟“安恩帶著她心愛的奶牛到集市上來……竟然只是為了讓村莊里惟一的這頭奶牛可以跟同類相聚一番,讓它‘散散心’。”所蘊含的把自己和那頭孤零零的奶牛視為同等的生命(或者說相依為命)的淳樸性格以及慈愛之心……只有當自己具有了熱愛生命的強烈意識和準則,才可能通過引導和熏陶把學生塑造成尊重生命、關愛發展的高素質的人,作為一個行者,唐老師在努力促進著學生優良的生命意識的健康形成。

他還是一個追求學科本真的語文教師。他在《窗》一文的教學設計中堅持彰顯語文味和素質化,他精心搭建了五個理想的對話平臺:第一個話題:搭建一座有話可說的平臺。問卷調查,了解學情,創造條件讓人人在課堂上有話說,人人都可以圍繞一個話題說出完整的話,改變無話可說或不會說話的窘境。第二個話題:搭建一座能力提升的對話平臺。案情回放,理清情節,別具匠心地設計出跨越時空與生死界限的說話題,讓兩位陰陽相隔的病人能夠同時站到審判席上陳述案子經過,通過模擬和改變敘述人稱對故事情節進行適當的取舍,實現變通式表述能力的提升。第三個話題:為學生搭建一座具有語文學科特點的對話平臺。法庭審理,性格分析,在所創設的情境中讓全班同學一起閱讀文本、品味語言、提煉人物的性格特點,在字里行間尋找課文信息、品味作品語言、訓練概括能力,進而促進情感傾向、價值判斷和道德標準的改進。第四個話題:為學生搭建一座心靈對話平臺。法庭合議,總結陳詞,提供機會讓學生個體與作品主體之間展開一次單獨的心靈對話,力求文本概括能力、語言分析能力的綜合體現。第五個話題:為學生搭建一座道德提升的平臺。庭外采訪,感悟人生,巧妙設置開放的對話題,讓學生從不同的角度來談自己的獨特感悟,推動個人的靈魂得到洗禮,情感產生升華,語文學科的教育功能得到體現。彰顯語文味,突出素質化,這是語文教學不可或缺的本質要素,也是不能偏移的關鍵訴求,作為一個行者,唐老師在努力促進著學習優質的課堂效益的產生。

他還是一個守望教育理想的語文教師。他在語文閱讀欣賞網的創刊辭中寫道:三水大地,教育之鄉,我們語文人有了自己的一方田圃――語文閱讀欣賞網。網站以服務一線廣大教師、服務在校學生為職責,為語文教育工作者提供最便捷的業務指導,為莘莘學子展示才華提供最廣闊的舞臺。“守望語文教育的原點,享受閱讀欣賞盛宴”是他們秉承的根本宗旨,“感受、理解、欣賞,積累、內化、創造”是他們奮斗的最終目標。為確保試驗田四季芳香四溢,碩果飄香,他們成立了自己的“研究所”, 建立了自己的“氣象站”,分設了自己的“試驗區”以及自己的“評估院”。他們相互聯系又各自獨立,共同耕耘著“閱讀教學”這塊肥沃的土地。語文閱讀欣賞網,在創辦的三年多時間里,發貼量和點擊人數呈現出喜人的景象。她已成為全市語文老師交流思想、切磋技藝、提升自我、展示教技、完善自我的平臺;也是在校學生學習語文、培養情感、展示才華、形成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的世博園。從這一熱情洋溢和創意迭出的創刊詞可以感悟到:唐老師和他所擁有的團隊是實干型的團隊,有著自己所專注的教學的小天地;唐老師和他所擁有的團隊又是開拓性的團隊,更有著自己所傾心的閱讀的大世界。如果說專注需要的是堅守,那么傾心期待的則是創造,作為一個行者,唐老師在努力促進著學科優適的閱讀環境的改善。

有付出就有收獲。唐老師的努力贏得了廣大學生的稱道,楊懿是唐老師班上參加省現場作文大賽的一等獎獲得者,她在題為《我寫作,我快樂》的作文感受中寫道:

盈盈月光,我掬一捧最清的;

脈脈余輝,我擁一縷最暖的;

灼灼楓葉,我撿一片最紅的;

萋萋芳華,我摘一束最燦的。

獻給寫作,獻給我這生命中橫亙中天的明月。獻給老師,獻給我這成長中光耀星河的太陽。

學生的感念是最有說服力的成果,我想當唐老師在教學征程中小憩時,看到春花爛漫、秋果飄香的景象時,一定會滋生做一名意氣風發地行走的語文教師的喜悅和自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