鳥的天堂教學設計范文

時間:2023-04-07 15:53:53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鳥的天堂教學設計,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鳥的天堂教學設計

篇1

1、熟讀課文,有感情朗讀課文第二部分的有關句段,感受“鳥的天堂”里眾鳥紛飛的壯觀景象。

2、學習課文第二部分,理解“應接不暇”、“留戀”等詞語的意思,會用“應接不暇”說句子。

3、精讀課文,分析比較描寫特點。體會課文描寫景物動態和靜態的方法,了解作者觀察描寫的細致、巧妙。

教學過程:

一、復習鞏固

1、激趣引入

上節課,老師和你們一起來到新會縣的天馬河中觀賞了鳥的天堂,這株奇特美麗的大榕樹,你們喜歡嗎?(喜歡)老師也很喜歡。(出示小鳥圖)請看著大屏幕齊讀兩遍課題。

2、背誦課文第一部分你喜歡的文段。(機動)

指名背誦文段。(評價背誦結果,表揚做得好的同學。)

二、精讀課文,感受情趣

同學們,本節課老師將和你們再次來到新會縣的天馬河中觀賞了鳥的天堂,看看早晨的景色有什么不同?

1、用你喜歡的方式閱讀課文第二部分第12、13自然段,完成閱讀思考

(1)【課件出示】

閱讀思考:用一句話表達你的感受,并說說你是從課文的什么地方知道的?學生自學,教師巡視。學生匯報。(我的感受是……。是從課文的……知道的。)教師評價。你們真是個認真學習的好孩子!

(2)【課件出示】好句賞析

我們繼續拍掌,樹上就變得熱鬧了,到處都是鳥聲,到處都是鳥影。大的,小的,花的,黑的,有的站在樹枝上叫,有的飛起來,有的在撲翅膀。一只畫眉鳥飛了出來,被我們的掌聲一嚇,又飛進了葉叢,站在一根小枝上興奮地叫著,那歌聲真好聽。

(3)教師根據學生的回答隨機點撥、板書。

A、學生讀文段,找動詞,說句子意思。創設“眾鳥紛飛、百鳥齊鳴”的壯觀景象。分角色表演情境,深化、理解文段內容。

B、感情朗讀訓練。指導讀出驚喜、歡快的感情語氣。

提問:這句中你們還讀懂了什么?

初步認識排比句,有的……有的……有的……,用詞說句子。同學評價。

(教師板書)

(4)小結:不管是眾鳥紛飛的場面還是一個鳥的活動,作者都觀察得很細致,描寫的很具體。

2、學習課文14自然段

(1)女生朗讀文段。角色朗讀第一句話。析“留戀”意思并進行接龍。

(2)角色朗讀第二句話,欣賞句子。

【課件出示】“昨天是我的眼睛騙了我,那“鳥的天堂”的確是鳥的天堂啊!”理解這兩個“鳥的天堂”的意思有什么不同? 學生自學;檢查反饋。

3、師小結

這部分運用動態描寫的表達方法,體現了大榕樹上眾鳥紛飛的壯觀景象以及作者對大自然的喜愛和贊美之情。(板書 喜愛 贊美)

三、熟讀課文,體會寫法

1.分析比較表達上特點

自由讀課文第一部分7、8自然段、第二部分12、13自然段內容。學生分組討論,比較兩個部分在表達上的相同點和不同點。

教師板書: 相同點:有描寫、有贊美。

不同點:靜態描寫;動態描寫。(引導學生在感性閱讀的基礎上進行理性分析,領悟作者觀察、描寫的精細和巧妙。)

2、小結文段,體會情感

師:文中一靜一動的表達方法相結合,抒發了作者對大自然的贊美和熱愛之情。

四、延伸課文,鼓勵探索

師:同學們,我們一起感受了鳥的天堂的美。學習了文章的表達方法,還有什么不懂的地方嗎?

1、學生質疑。師生共同釋疑。【課件出示】質疑

那【“鳥的天堂”的確是鳥的天堂啊!】中,為什么第一個“鳥的天堂”要用雙引號【“”】而第二個不用雙引號呢?(在質疑中幫助學生解決一些感興趣的問題,彌補一些教學中遺漏的問題,可以稱為教學民主,也可以理解為因學而教。)

2、說說 “導游詞”

師:鳥的天堂是旅游勝地,現在請你們當導游,帶我們一塊去觀賞吧。

(1)出示預習作業本,小組交流“導游詞”。

(2)掌聲請出小導游,為我們介紹鳥的天堂獨特的風光。

【課件出示】導游詞。

3、愛國愛鄉教育。師簡介家鄉風光。(播放“平遠旅游區”視屏。)

五、作業布置

篇2

小學語文教學環節設計,是教師不斷總結和積累教學經驗的過程,也是教師提高文化知識和語文能力的過程。教學環節設計,是教師上好每一堂課的關鍵。科學設計教學環節,最終目的是使教學實現最優化,不斷提高課堂教學效率,使教學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何科學設計小學語文課堂教學環節,筆者在以下幾個方面作了一些探索。

一、巧設導入,唱響教學前奏

“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課堂導入,是小學語文教學的前奏,是教學環節中的重要一環。一是講故事導入。如教《烏塔》一文時,教師可以設計這樣的導語:同學們,作者“我”在羅馬的一個旅館里結識了一位14歲的德國女孩,交談中知道,她竟然是獨自一人游歐洲!她為什么這樣做呢?讓我們一起打開課文吧!簡潔的故事,能喚起學生的共鳴,使其盡快進入教學佳境。二是唱歌典導入。如教《燕子》一課前,唱唱《小燕子》,既喚起了學生對美麗春天的記憶,又水到渠成地引領學生進入課文的學習。在教學適時、適當的演唱,無疑能“錦上添花。”三是設懸念導入。如教《草船借箭》,導入新課進可這樣設置懸念:《草船借箭》是根據我國著名古典歷史小說《三國演義》改寫的。當時劉備派諸葛亮到孫權那里幫助作戰,孫權手下的大將周瑜妒忌諸葛亮的才能,想陷害他。諸葛亮是怎樣應付的?事情結果怎樣?讓我們一起來讀課文。這一問題將充分誘發學生的學習欲望,調動學生的思維。

二、巧創情境,營造教學氛圍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創設情境,能激發學生感情共鳴,營造良好的課堂教學氛圍,使學生盡快進入課文角色,以最佳的學習心理去獲取知識,成為學習的主人。如教學《只有一個地球》一課時,強以充分運用多媒體創設情境。學習課文前半部分時,適時播放宇航員遨游太空拍攝的地球表面照片,引發學生對地球“神密美”的向往;在學習后半部分課文時,可結合展示學生在課前搜集到的有關地不球資源遭受人類破壞的圖片及數據資料,激感,指導朗讀。教師生動、形象的語言描繪,同樣是創設情境不可缺少的途徑。例如教學《老人與海鷗》時,在哀婉的樂曲聲中,老師動情地說道:“老人生前孤身一人,每到冬季,他天天徙步二十多里,到昆明的翠湖之畔去喂來越冬的紅嘴鷗……也從此定格為昆明市民心目中永久的‘海鷗老人’。”教師繪聲繪色的敘述與音畫構成了和諧的氛圍,不知不覺將學生帶入了課文的情境中。

三、巧抓重點,突破教學難點

精彩的課堂教學,總是合理地、藝術地選擇并調配各種類型的“點”,使學生始終處于積極的學習狀態,從而突破教學的難點。一是巧抓切入點。語文學科大部分教材中都有“牽一發而動全身”的切入點――詞語、句段、開篇、結尾……找準切入點進行教學設計,引導學生從整體感知課文,能讓學生對課文留下完整的印象。譬如《跨越海峽的生命橋》一課,教師可以兩位青年、兩個“靜靜地躺在病床上”作為切入點進行教學設計,富有創意,收到出其不意的效果。二是巧抓品詞析句點。語文教學應當著眼于語言的學習,引導學生品味語言的音、形、意、境、情。比如《我的伯父魯迅先生》一課,抓住“飽經風霜”一詞引導學生咀嚼、品味,使學生體會魯迅先生對處于社會底層百姓的同情。三是巧抓朗讀指導點。如教學《搭石》一課,教師可將第3自然段對“一行人走搭石”場景的描摹作為朗讀指導點,通過朗讀節奏的巧妙把握,通過將課文改成小詩的形式,使學生理解“協調有序”的意味和鄉村的畫面美、人情美,仿佛在我們眼前展現了一幅有聲有色的美麗畫卷。這樣引導,既悟了詞義,又讀出了美感,感受了美境,學生興致勃勃,讀得津津有味。

四、巧設問題,提高教學效果

“問”是一門重要的學問,所提問題是否科學、巧妙、有價值,難易是否適度,將直接影響教學效果。在初讀課文環節,可以對文章印象提出疏通性的疑問;進一步閱讀,則可以引導提出較深層的問題;在學生讀懂課文后,則可引導提出延伸擴展性的問題。設問從學生已有的知識出發,根據語文的課程要求、教材的重難點進行設問,注重目的性和方向性,注意把握好設問的難度,要有助于理清作者的寫作思路,加深對課文的理解,引發學生深厚的求知欲。以《落花生》一課為例,文章借物喻人,極富哲理。教學中,為了讓學生領悟文章的寫作特點,體會文章的內涵,教師可這樣巧設問題:父親拿花生和桃子等來對比,是要表達什么呢?父親要重點突出什么?人能不能講體面?講體面有沒有錯?學生在咬文嚼字的討論中,明確父親話語的重點是“做對別人有用的人”,并體會到借物喻人的表達方法。還有,教材中課后思考題也要落實到具體教學中,發揮其導教、導學的作用。例如《鳥的天堂》課后有這樣一道思考題:課文里五次提到鳥的天堂,為什么有的加了引號,有的沒有加呢?這個問題引導學生關注課題,并引導學生體會文章的表達方式。教學中可以將其進行分解,以幫助學生更好地閱讀、理解――作者幾次去鳥的天堂?分別見到了怎樣的景象?為什么會有這些不同?依照學習的步驟,學生將問題逐個解決,最后明白了“鳥的天堂”的含義,達到了水到渠成的教學效果。

篇3

文本解讀要求創造性地理解文本,有兩層意思:一是面對文本有實事求是、具體問題具體分析的科學解讀態度,你的話語只適用這個文本,而不是所有的文本都可以用;尤其反對習慣的、常識的價值觀線性地、平面地去套文本,說些文本中基本沒有或者完全不包含的意思。從形式上說,就是要讀出文本的獨特樣式,讀出文章在表達方式上的“這一個”,而不是拿豐富的文本去簡單印證那些最低的知識。二是學生的個性化體驗。師生能用現代眼光獨到地體會或拓展文本意義。

在閱讀教學中,文本是水之源、木之本,教師應立足于文本。多元解讀首先要讀懂文本,與文本真誠對話,深入理解文本內容。錢夢龍先生說:“找到文本對解讀的限制和解讀自由度之間的契合點,恰恰是閱讀教學最能顯示其魅力之處。因為,閱讀教學不但要幫助學生理解課文,更要通過學生的閱讀實踐培養和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使學生學會怎樣品味語言,怎樣捕捉文字背后的隱含信息,怎樣揣摩文本中那些‘重要的暗示或提示’,怎樣獲得審美的愉悅,怎樣對文本作出既富有創造性又符合文本實際的解讀。”

文本意義是作者賦意、文本傳意和讀者釋意的復合體,是作者、文本、讀者多維對話的產物。而語文教學的對話狀態更是一個復雜的組合體,包括師本對話、生本對話、生生對話、師生對話等等。如果能找到維系兩者的最關鍵、最敏感的話題,從這一話題切入,就能引導學生尋幽探秘,獲得更新更深的文本意義。

我們應充分運用豐富的對話機制,努力使教學充滿創意、生機勃勃。下面我根據自己的教學體會從教師角度談談如何在與作者、學生、同伴的多重對話中努力豐富、創新文本,進行創意解讀。

一、在與作者的個性對話中豐富、創新文本

在傳統語文教學中,教參對文本的詮釋就是權威解讀,教師無須對文本進行個人解讀,只要通過一些固定的程式,將教參的權威理解轉化為學生的理解即可。這種方式限制了教師的解讀視野,禁錮了教師的思維,導致了教師個人解讀的缺失,使教師淪為文本的奴仆、教參的傳聲筒,教學毫無創意、活力可言。接受理論和現代語文教學理論讓教師明白,課堂上精彩紛呈的對話往往是以自己對文本的深入解讀為前提的,自己首先是一個讀者,與文本交流應有自己的聲音,然后才能匯入學生多聲部的合唱中,通過創設多元對話的教學情境,激活學生的靈感,挖掘學生的潛能,以自己對文本創造性的解讀啟發、帶動、引領學生創造性的解讀,讓課堂奏出有個性色彩的動人交響樂。為此,教師在進入課堂之前,必須充分調動主觀能動性,積極參與對文本意義的解釋和建構中――激活自己的想象力、感悟力、理解力,不僅將文本所包含的豐富內涵再現出來,而且要滲入自己的人格、氣質、生命意識,重新創造出各具特色的形象和意義,甚至開拓、再構出作者在創造這個形象和意義時所不曾想到的東西,從而使其更加生動、豐富。

例如,我在教學《老王》一文時,由于這篇課文內容并不深奧,因而教學進行得很順利,學生深刻體會了老王的不幸遭遇,對他表示深深的同情,并為作者一家的善良之舉所感動,也找到了中心句:“我漸漸明白:那是一個幸運的人對一個不幸者的愧怍。”但是,一個男生竟然高舉著手,表示了自己對中心句的懷疑。他的根據是:文中寫作者最后一次見到老王的時候,把老王的外貌寫得很可笑,說他是僵尸,簡直是從棺材里倒出來似的,好像在諷刺他。我一時愕然,乍一聽,也覺得學生講得似乎有幾分道理。但是,我很快否定了那位學生的曲解。我建議學生認真地朗讀作者最后見到“老王”時的那幾個片段,找出表達作者情感的語句。果然,學生紛紛發表意見,指出“我強笑說”“我直擔心他半樓梯摔倒”“我回屋才感到抱歉”這些語句都表達了作者當時對老王的擔心和內疚之情。還有一名學生更指出了文末的關鍵句“但不知為什么,每想起老王,總覺得心上不安”。就這樣,通過聯系上下文,學生比較準確地理解了有關“僵尸”的那些語句并不是讓人覺得可笑,而是形象地表現出老王已經完全失去生命力,突出體現了老王死前可怕的慘狀。通過品味語言,學生真正領悟了作者字里行間體現的對善者關愛的真情,并無嘲諷之意。

二、在與學生的互動對話中豐富、創新文本

動態開放的課堂中,教師要改變以往的觀念,把封閉式課堂中“老師講,學生聽”或“學生講,老師聽”的單向流程,擴展為一個多維立體的動態場。教師作為“平等中的首席”,在閱讀過程中扮演組織者和主持人的角色,在課堂上抓住學生回答中一些很有意思的話,穿針引線,挑起生生之間的互動,最大限度地促進班級學生之間的合作,再從比學生更高的思維層次上加以引申,由此及彼,突破預設方案,靈活地調整教學設計,生成“趁熱打鐵”的新教學思路,使課堂出現一些讓人記憶深刻的閃光點,從而取得出其不意的效果。

例如,我在教學《鳥的天堂》一文時,當不少學生為樹上眾鳥紛飛的壯觀景象所震撼,為文本狀寫的形象生動所折服的時候,一位學生冷不丁站了起來,滿臉疑惑地問道:“鳥的習慣是晨出暮歸,天一亮就離巢覓食。巴金爺爺第二次經過‘鳥的天堂’是早上,怎能看到如此奇異的景象呢?”一石激起千層浪,于是有了以下對話:

師:從同學們的議論聲中,我知道小剛提的問題很有研究價值。不過馬上回答可能答得不那么全面、深刻,怎么辦?

生:仔細讀書,查找資料,認真討論……

師:對,這些都是解決問題的有效途徑。下面就請同學們再讀書,再思考,力求從文本中找到答案。老師這兒也有一些文字資料和圖片,說不定對你們有用,如需要,就請來拿,好嗎?

(于是學生再次投入到讀書當中。教師也“鉆進”學生群里,與學生共同探討。不一會兒,學生便迫不及待地交流起來。)

生:我通過查找資料以及與同桌交流發現,鳥的習性是晨出暮歸,天亮就離巢覓食,但這是在樹木稀少的地方出現的情景。如果在較大的樹林里,往往整天都有很多鳥兒活動、棲息,那是由于樹林里本身就有足夠的食物。像這棵“獨木成林”的大榕樹上食物一定非常豐富,鳥兒當然不需要急著一早飛出去覓食了。

師:有道理。

生:我有不同的看法。我認為,鳥兒晨出暮歸這是自然規律。這兒之所以一大早就會出現眾鳥紛飛的情景,是因為其他地方的鳥看到這里環境優美,樹大葉茂,食物豐富,所以慕名而來。

師:好一個“慕名而來”,你思考的角度與眾不同。

生:我還有補充。這兒不但自然生態環境好,人們的生態保護意識也很強,前文就交代“農民不許人去捉它們”。有了人與自然的和諧,才有名副其實的“鳥的天堂”啊!

師:能聯系上下文解讀很好!不管是留巢不出的鳥兒,還是“慕名而來”的鳥兒,都在這兒找到了安寧與幸福,享受著自由與快樂,它們怎么舍得離開這“鳥的天堂”呢?

生:(興奮地接著說)鳥兒每天為大榕樹捉蟲、施肥、唱歌,不僅給大榕樹帶來了生機,還增添了歡樂,所以樹也離不開鳥。

生:鳥兒離不開樹,樹離不開鳥兒,人們也離不開賴以生存的自然環境。鳥與樹是那么和諧,人與自然也是那么和諧,怪不得巴金爺爺情不自禁地贊嘆“鳥的天堂”的確是鳥的天堂啊!

師:由和諧的自然之美想到了人們的精神之美、行為之美,同學們的確讀出了自己的見解!

……

各抒己見,自由表達;用心聆聽,互相啟發。師生之間的互動對話促成了智慧火花的碰撞,促進了文本新的意義的生成,實現了“潛在文本”向“現實文本” “創新文本”的轉化。課堂上的多向對話之所以能有如此力度、深度、效度,與教師“平等者中的首席”的正確定位是分不開的。他既是對話的參與者,又是對話情境的設置者、對話資料的提供者、對話方法的指導者、對話深入進行的推動者,在鼓勵暢所欲言的同時,又不露痕跡地加以誘導、引導、指導。

三、在與同伴的專業對話中豐富、創新文本

不同的教師,其氣質稟性、才情學識、文化背景、人生經驗等都是不同的,這使他們面對同樣的文本時可以橫看成嶺側看成峰,使他們教學的理念、目標、方法、途徑都各具特色。如果不同的教師能經常就同樣的文本、教學現象進行認真反思、深入研討、專業對話,他們必能在相互啟發、碰撞中拓寬思路,豐富認識,獲得創意,讓文本解讀的寬度與高度,讓課堂對話的深度與廣度都上升到一個新境界。

篇4

自從互聯網進入中國后,以驚人的速度向前發展,隨著互聯網在各行各業的普及和應用,對人們的思想方式、生活方式以及生產方式帶來前所未有的沖擊,網絡在教育教學中的應用,特別是網絡下語文學科的教學研究更是我們語文教育者面對的新的課題。面對著鋪天蓋地的各種信息,豐富的教學資源,為我們教育者提供了許多的教學組織形式,為學生提供了多樣化的外部刺激和更多的認知途徑。特別是現在多媒體技術已經能夠把語音處理技術、圖像處理技術、視聽技術集在一起直觀地呈現教學信息。特技的效果、藝術的手法以及交互性的較好應用,提供了更加豐富的感知,網絡引進語文課堂,給語文教學改革帶來了勃勃生機。那么,如何利用網絡資源進行教學來優化課堂教學結構,提高課堂效率,更好地落實素質教育呢?下面是我在教學中的點滴體會。

一、利用網絡資源,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心理學研究表明:“學習的最好刺激,乃是對所學教材的興趣。”心理學活動規律又告訴我們,陌生的信息給人新異感,而新異的對象又使人沒有自我意識到的,既是客體特征來決定的,又是個體決定的吸引力的作用,所以新異的刺激容易引起興趣。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多種多樣,如激情的導語、生動的故事、有趣的謎語、自制的課件等等,而巧用網絡資源引入課文也能引起學生的極大興趣。例如我在《養花》的教學中,先讓學生欣賞從網上下載的各種花卉,配上古典的優美音樂,學生在悅耳的音樂聲中漸漸進入花的世界,情不自禁地贊嘆:“啊,真美啊!”老師接著問學生:“能用哪些詞語來形容這些花的“美”?學生搶著說:“五顏六色”、“爭奇斗艷”、“絢麗無比”、“含苞欲放”……師:“同學們積累的詞匯真豐富!看著看著,我仿佛也成了那一朵花了!世界有了花的點綴,才多姿多彩;人類有了花的襯托,才更富生命力。老舍先生也和同學們一樣喜歡花,而且喜歡養花,從中得到許多知識和樂趣,學后我想你也許也會更喜歡花,甚至愛養花呢!”再如教學《美麗的西沙群島》,西沙群島學生肯定沒去過,無論老師你說的多美,在學生的腦海中始終是一個模糊的概念。教學時我對學生說:“同學們,西沙群島美在哪呢?我們一起去看看。課件演示,通過直觀同學們從課件演示中看到了西沙群島的美,從而在腦海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所以,課堂上老師一開始就充分利用網上的資源調動學生從視覺、聽覺進入一種境界,然后通過口頭表達加深對事物的印象,再在老師的總結中自然過渡到語文內容,讓學生感受到所學的課文內容不僅是老舍先生感興趣的,也是自己想要去閱讀的,這樣學生的學習興趣就會被激發出來。大多數寫景的課文,都可以充分利用網絡資源,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把學生帶入情境中,會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學效果。

二、利用網絡資源,使教學生動有趣

利用網絡教學資源為學生提供許多直觀、形象生動活潑,豐富多彩的形式,如有些說明文,術語較多,比較枯燥,學生比較不感興趣,如果能利用網絡教育資源把比較枯燥的文字變成生動、直觀的畫面,把難懂的術語變成動態的超時空的形象化知識,就可以迅速掌握課文的主要內容,了解課文的基本知識。如我在教學《鯨》一文時,先把從網上搜索的資料(圖和文字以及鯨的活動景象)展示出來,立即引起學生的興趣,學生在觀賞、討論、匯報中,就能迅速了解到,鯨是怎樣的,屬不屬于魚類,有幾類,以及有怎樣的生活習慣。這樣老師就可以少講了許多,留下更多的時間去研討寫法和仿寫訓練。又如教學《自相矛盾》和《濫竽充數》這二則寓言故事時,通過FLASH動畫的播放,學生便能從畫面中直觀地了解故事的意思,從而讓老師省了許多的講解。再如教學《少年閏土》一文時。文中那深藍的天空下、那稻雞、還有那猹是怎樣的一種東西?通過網絡資源,課件演示,學生理解就容易多了,這就是網絡的魅力!

教師不僅可以利用網絡資源是教學深動有趣,還可以應用網絡資源激發學生的情感因素來影響學生的心理,使他們呈現“愛”、“憤”、“恨”的心理狀態,讓他們的心理隨著課文內容起伏,會達到很好的教學效果。如我在教學《圓明園的毀滅》時,先讓學生從網上查找大量圓明園的資料,讓他們交流、討論、匯報。讓學生充分感受圓明園的“金碧輝煌”、“別具一格”。這時,放出“”的錄像,再讀課文。愛之深,才會恨之切。當老師問到:對殘垣斷壁的圓明園,你想對他說一些什么話時?學生你一言,我一語地痛訴八國聯軍侵略者,憤怒之情溢于言表。這是傳統教學無法達到的效果。

三、利用網絡資源,開展研究性學習

網絡資源進行搜尋、篩選,是學生主動探索和研究精神的體現。學生在學習過程中自己發現問題,綜合利用各種資源去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并得出結論,這就是研究性的學習。經常開展研究性的學習,能充分調動學生的主動性和創造性。如我在教學《鳥的天堂》時,就讓學生在學習中提出自己的問題,然后上網搜集這棵大榕樹的資料和當地環境狀況和人們環境意識。有的學生提出的問題:為什么那里能成為“鳥的天堂”?經過探討性的學習,學生除了從書上獲得這棵大榕樹枝繁葉茂適合鳥兒生存外。還從網上和其他途徑中得知“當地的環境狀況和人們的保護意識”也是成為“鳥的天堂”的重要原因。其次,通過探究學習讓學生了解,那“鳥的天堂”的確是“鳥的天堂”的意思是:這里的鳥很多,鳥兒能在這里自由的生活,快樂的生息繁衍。

因此,開發網絡資源,借助網絡環境以及網絡資源的優勢,把閱讀文章與品賞、質疑、回答、自練自悟、互助情感體驗等有機結合,不同的教師可以利用網絡資源進行研究性的教學設計;指導學生開展研究性的學習,可以創設生動或感人的情境,使學生整體感知。然后上網學習、置疑釋疑。學生在自學的基礎上,安排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對課文內容質疑釋疑,對于小組無法解決的問題,進入“學習論壇”,將問題給全班,全班學生進行討論。這樣,既把課文的重點通過問題展示給大家,又使每個學生的問題有機會發表,學生的學習能力在“質疑釋疑中得到提高。

四、利用豐富的網絡資源,拓寬學生的知識層面

篇5

一、找準現代教育技術與語文教學的最佳結合點,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現代教育信息技術的知識表達多媒體化和師生便利的交互性,讓內容豐富的語文課堂異彩紛呈,成為語文課堂一種嶄新的支撐。現代信息技術與小學語文課堂教學整合的核心是立足于人的發展,不能片面追求技術手段。要加強有利于合作、探究、自主學習方式的積極實踐。同時注意與傳統教學有機結合,二者相得益彰,對傳統教學積累起來的優良傳統作法予以繼承,對傳統教學資源加以充分利用,以降低教學成本,提高教學的效益。

在進行教學設計時,教師要根據教學目標,教師應首先思考和擬定好教學目標和教學設計原則,找準現代教育技術與小學語文課堂教學的最佳結合點。比如在上《一株紫丁香》這節課時,體現的教學目標與教學原則就非常明確,即通過看課件紫丁香的圖片與傾聽對紫丁香的介紹結合,把學生沒見過的植物形象地展示出來,一下子激發起學生的興趣。再通過展示課文主體畫面,播放《每當我走過老師窗前》的歌曲,讓學生更深地理解了一株紫丁香所蘊含的同學們尊敬老師,關心老師的深厚情感。這節課的設計就是通過多種媒體的參與,使學生在課堂上躍躍欲試,主體“自求”的愿望非常強烈,從而實現了現代教育技術與小學語文課堂教學的整合,使學生感知到了課堂是快樂的、有趣的。教師課堂教學設計的創新,會給學生留下難以忘懷的新鮮與特別,會讓學生受益終身。

二、運用信息技術手段,培養學生的識字能力,提高識字教學效益

在小學識字教學中,應著眼于識字能力的培養,才能使學生在學習上變被動為主動,使學生所學的知識轉化為實用的技能、技巧,最后達到自主識字的目的。

漢字從外形上呈現出來的是一個一個的方塊。識字本身是單調而枯燥的,低年級兒童的自制力差,注意力的穩定性和持久性也較差,要從根本上改變識字本身的單調、乏味,在教學中充分運用信息技術手段,并結合學生的認知特點進行教學,就可以收到較好的效果。比如在上小學二年級的《一株紫丁香》及《美麗的小路》這兩節課時,先隨課文展示帶拼音的生字,在學生認讀熟悉之后,去掉拼音再認讀。最后根據各個字的結構組形特點,先出示生字的一部分,再出示另一部分;或者把幾個形近字放到一起,辨析異同。這樣根據兒童的心理特征,借助現代教育技術媒體的具體直觀、形象生動來進行小學語文的識字教學,不但便于集中學生的注意力,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也使學生的書寫得以規范,識字教學取得了最佳的效果。

三、運用信息技術手段,創設恰當的學習情境,提高閱讀教學的效益

在閱讀教學中,要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關鍵是要營造出一種濃厚的學習氛圍,激發起學生的強烈地好奇心和求知欲,讓每個學生都能全身心參與學習過程。在信息技術環境中,學生有充分的時間主動感悟、搜集和分析相關的信息,對所學的問題進行思考、討論,提出各種假設并努力加以驗證,再經過引導步入新的知識境界。使學習主體參與教學,形成發現問題――積極探究――追求創意的模式,促進學與教的優化。建構主義認為,學習情境必須有利于學習者對所學內容的意義建構。在教學設計中,創設有利于學習者建構意義的情境是最重要的環節或方面。在這方面,傳統的課堂教學往往受單一的教學手段的限制。多媒體課件在教學中的廣泛運用,通過其獨特的優勢,創設了恰當的學習情境,充分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激發起學生強烈的探究熱情,有話想說,有話可說,達到對文章內容具體而深刻的理解。如我在組織學生學習《鳥的天堂》一課時,先出示榕樹圖片,創設情景,導入新課。然后通過視頻播放百鳥奏鳴及大榕樹的近觀遠觀圖,使學生如身臨其境,鳥的天堂形象在學生頭腦中已然具像化了,加深了對課文的理解。

四、運用信息技術手段,增加信息量,提高作文教學的效益

小學作文教學必須首先解決的是“寫什么”的問題,其次是“怎么寫”的問題。學生的生活越豐富,寫作的內容也就越充實。在實際教學過程中,常常遇到學生經歷的事多,但是敘述簡單,甚至無話可寫的狀況。傳統的作文教學,主要通過理論引導和作文講評來解決這一難題。可是,告訴學生怎么寫,這是純理論的抽象的東西,學生在聽的時候,基本上印象模糊,不能領會老師的具體要求;還有就是作文講評,評好的作文發下去,講講優點,缺點,錯別字,這些對于學生來說,比較空泛,而缺乏實際性的指導。然后再讀幾篇范文,教師覺得文章好,可學生聽完后,并不能知其所以然,因為單一的聲音信息刺激量相對來說是不夠的。

篇6

一、閱讀教學設計應以語言交流活動為主

語言交流是促進語言發展的重要途徑,語言文字訓練則是促進語言交流的手段之一,也是語文教學的基礎和核心。在語文教學中,我們發現有的教學活動雖能體現語言訓練,但方法不靈活,缺乏科學性,效果不佳;有的則是零亂的、孤立的、片面的訓練,完全曲解了語言訓練的內涵。語言訓練應是師生雙方相互協調、有機進行的——種語言交流活動,它最明顯的特性是操作性、互存性和情感性。所以,語言訓練要通過對文章語句、內容的理解,通過對文章情意、韻味的體驗來訓練學生學習語言,掌握知識,培養能力,提高素質。因而教學活動的設計至關重要:

1、要在教學設計中體現以讀為主的原則,體會語言。

“讀”是理解文章的一種有效手段,是閱讀教學的重要內容,更是體會語言的有效途徑之一。因此,教學設計中要采用不同層次、不同形式的讀,達到訓練的目的。如教學中可以采取默讀、朗讀、范讀、試讀、自由讀、指名讀、背誦等方式,使學生從讀中發現問題,解決問題,使讀與課文的內容、語言表達、能力訓練結合在一起;不是為讀而讀,用讀的方法訓練學生經歷一個由“自讀一學讀一練讀一美讀”的提高過程。如《花潮》一課,在理解第4自然段“每棵樹都在微風中炫耀著自己的鼎盛時代,每一朵花都在枝頭上顯示著自己的喜悅。”時,可以設計三層讀的活動。悟讀,讓學生自由練讀,聯系上下文想象句中描繪的是一種怎樣的景象,從中體會出什么?評讀,教師先動情地范讀,再讓學生評析“老師讀得怎樣,好在哪里”,教師的范讀以言傳情,以聲傳情,感染了學生。賞讀,配合電視音樂畫面,欣賞美麗的景象,重演作者的情感歷程,加以感情朗讀,凈化和升華學生們的心靈。三個層次的活動,以讀為操作手段,體現師生語言的交流與互動,不僅使學生體會到了語言文字的獨特神韻,并對文中那種只能意會不能言傳的意境有了“感悟”。

2、要在教學中挖掘情感因素,激發學生的“語感”。

語言是表情達意的工具。語文教學是一個認識和情感相生相伴、互相促進的過程。因此,教學設計中,要充分考慮情感因素,引導學生學會感受語言、體驗情感。如:《鳥的天堂》中,在學習第12自然段(動態描寫的片斷),當學生抓住了表示鳥活動的句子后,教師引導學生品詞悟“意”,品句悟“情”,讓學生置身于快樂的鳥群中間,想象一下鳥兒會怎樣“叫”、怎樣“飛”、怎樣“撲”。這個環節的設計——下子就觸動了學生的情感,課堂頓時活躍起來,學生情趣盎然,將想象又融入了外顯性的活動中,霎那間,眾鳥紛飛,歡快鳴口叫,無拘無束,自由自在的熱鬧場面伴隨著語言文字的理解在學生的頭腦中生成。這樣的設計也促進了師生間情感的互動與交流,激發了學生對語言的接受與感受能力。

3、要在教學中加強語言實踐,培養聽說讀寫的能力。

語文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學科,語言只有通過不斷的實踐,才能內化為自己的語言。在閱讀教學中,應讓學生有足夠的時間進行語言實踐。如《日新月異的電視機》教學中,學完課文后,老師讓學生選其中的一種自己喜歡的新型電視機進行“自述”,舉行產品推銷會。然后,讓學生寫下這個產品的特點,并為其設計廣告詞。

二、閱讀教學設計應滲透閱讀方法的培養

閱讀是一種對語言的理解和運用的活動。培養學生的閱讀方法是閱讀活動的重要任務,要“讓學生學會、會學、樂學”,可以從以下三條途徑入手:

1、讓學生在閱讀中學會自讀自悟。在教學活動中,教師要真正地把學生當作活動的主體,設置具有思維價值的問題情境,然后留給學生充足的自讀空間與時間,讓孩子去讀、去想、去悟,并引導學生養成“不動筆墨不讀書”的良好的閱讀習慣。在自我閱讀的活動過程中,要及時圈畫出重點詞句,在書中空白處記下自己在自讀中的感受及認識,會用不同符號標記出自己的疑惑之處,達到自動探究、主動發現的目的。

2、讓學生在閱讀中學會合作學習。

合作學習的目的是讓學生在寬松、平等、自主的課堂氛圍中通過多層面的交流,達到相互切磋、共享信息的目的。合作學習的主要形式是小組交流和班級匯報。兩種活動方式中,要讓學生學會將自己的理解用語言表達出來,學會善于傾聽別人的觀點,更要善于篩選別人的觀點,補充、完善自我的認識,最終學會在理解中的感情朗讀。如執教《可貴的沉默》二課時,教師可設計具有啟發性、激活性、童趣性的問題情境:“開始的時候,開始教室里那么熱鬧,可后來為什么沉默了呢?”“大家都來幫幫班上的同學出出主意,使他們也又高興起來,教室里又熱鬧起來?”老師讓學生組成學習小組學習,根據學生的特點先分好工(對班上的學困生也不放棄,可以分配一些較輕的任務。如找找文中哪些語句寫了教室熱鬧的場面等)參加討論。在這一富有趣味的活動中不知不覺就解決了文章理解的難點,也發展了學生的思維。

3、要讓學生在閱讀中敢于質疑問難。

鼓勵學生質疑問難,這是閱讀教學中培養學生自學能力的一項重要內容,應貫穿在整個教學過程中。要鼓勵學生不滿足提出一個問題,幫助學生克服思維定勢,鼓勵學生發散思維、求異思維、逆向思維……培養思維的靈活性、敏捷性、深刻性。

篇7

關鍵詞:小學語文 提高 效率

隨著新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入,提高小學語文課堂教學效率已是當前小學語文教師面臨的一個緊迫任務。下面,我將根據自己的教學實踐,談談自己的膚淺看法。

一、抓好課前預習

預習是學生對課文的知識事先做個先知先覺的過程,學生預習時會動眼、動腦、動手、動口,對于困惑或疑問的知識點會有深刻的印象,學生往往經歷了一個自動獲得知識、解決疑難的過程。學生帶著疑問上課就會主動探求問題的答案,再加上教師的正確引導,更能激發學生的求知欲,變被動接受為主動探索。如學生在預習《草船借箭》一課時,對諸葛亮的神機妙算欽佩不已的同時也產生了幾個疑問:為什么諸葛亮去借箭的時候故意一邊擂鼓一邊吶喊?為什么諸葛亮知道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來?為什么諸葛亮只要二十條船,不要多點或少一點的船?……因此,學生帶著強烈的求知欲在上課時迫不及待地要求解決。在集體討論和教師點撥中,學生對諸葛亮的神機妙算有了更進一步的認識,順利地解決了教學的重點和難點。學生養成預習的習慣,課堂上就能節省時間,有利于教師優化課堂教學,更有助于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

二、做好充分的課前準備

大量的事實證明,凡優秀的教師,在課前都會很認真地做好課前準備。有的反復修改教學設計方案,有的細細斟酌考慮,他們所做的教學設計方案,許多都成了青年教師學習參考的材料。因此,備好課是搞好教學的基礎之基礎。語文教學尤其要重視備課,因為只有深入鉆研教材、精心設計課堂教學,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只有了解學生的情況,知道學生該學什么,才能弄清自己該教什么、該怎樣教。可以說,一堂課就是一盤棋,我們要下好這盤棋,就得在踏上講臺之前有一盤計劃,只有這樣,我們才能在課堂上靈活應對,才能保證課堂教學目標的順利完成。

三、創設和諧的氛圍

教學過程是教師與學生、學生與學生心靈碰撞的過程,不光是知識的傳遞,更是情感的交流、合作的運用,因此,我主張教師本身首先是一團火,并把這一團火化成對學生的情和愛帶進課堂,尊重、理解、寬容學生,讓學生從教師的熱情服務中、關心與尊重中體會到溫暖與期望、激勵與鼓舞,進而感到老師可親、可信。

教師要因“學”論“教”,設計教的過程,課堂上打破學生圍著老師轉、老師圍著教案轉,而是教師根據學生學習的需要,設計教的過程。

四、重視朗讀訓練

閱讀教學的第一步是讀文。書讀百遍,其義自見。注重閱讀教學中的朗讀指導,是每個語文教師應盡的職責。要提高學生的朗讀水平,教師的范讀十分重要。當然教師范讀時要讓學生邊聽邊想、邊看邊畫,正確聽出節奏、停頓和速度,聽出輕重緩急,讓學生進入意境。像《給予是快樂》、《去年的樹》這類課文,通過朗讀就能體會文中的思想感情,激發學生的同情之心;像《火燒云》、《觀潮》、《鳥的天堂》等這類文字優美的課文,更要讓學生用恰當的語調、語速有感情地朗讀,在朗讀中體會課文的思想感情,積累優美詞句,受到美的熏陶,產生愛國之情。在閱讀教學中,課文中的重點段,有些詞語很準確,有些句子含義深刻,對表現中心思想作用較大。指導學生朗讀理解好這些詞語、句段,可以幫助學生深入體會文章的思想感情。朗讀不但可以感受語言文字的韻律美,而且能在有限的時間里感受文中的思想美、情感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以提高課堂教學的實效性。當然,朗讀的形式也要多樣化,可引導學生自由讀、小組讀、同桌互讀、比賽讀等,讓學生在讀中理解、讀中體會。

五、培養邊讀書邊思考的習慣

良好的讀書習慣是提高閱讀能力和教學效率的重要途徑之一。要讓學生真正進入文本與作者對話,明白文本的主旨,從更深的層次理解文段,老師要讓學生在閱讀的過程中學會聯系上下文、聯系生活、聯系有關背景資料進行深入理解。如閱讀《匆匆》這篇課文,讀懂了作者從八千多個日日夜夜中產生的感受,可以聯想到自己度過的四五千個日日夜夜,從而與作者的感受產生共鳴,也悟出一些道理。在閱讀的同時,要讓學生學會抓住重點詞句體會作者的感情,通過動筆畫一畫、寫一寫、與同學議一議,加深對文本的理解。只有養成了邊讀書邊思考的習慣,學生的閱讀能力才會有大幅度的提高,我們的課堂才會真正具有實效性。

六、運用多種教學手段

篇8

由于平時對課程整合的實踐不足,這種演戲式的使用常常會走樣。如一次語文課《鳥的天堂》,學生一會兒欣賞鳥島的風景,一會兒又在網上查詢鳥類的相關知識,最后教師還設計了在論壇上討論保護鳥類的環節,忙了半天,卻忘記了這是一節語文課。顯然這節課唯獨少了語文本身應有的一些東西。比如通過對課文的朗讀,體會句子的優美以及對生字詞的掌握。

像這樣的例子在各種公開課、觀摩課、比賽課中經常見到。信息技術的應用游離于學科知識以外,不是信息技術為學科教學服務,而是學科教學為信息技術應用提供舞臺。在進行整合的過程中要時時清楚整合的目的,信息技術只是一種教學和認知工具。要用什么信息技術、方法策略,主要取決于其是否能優化教學活動過程,是否能更好地實現教育教學目的。課程整合主要在學科課程的學習活動中有機結合使用信息技術,以便更好地完成課程目標。但整合不等于混合,它強調在利用信息技術之前,教師要清楚信息技術的優勢和不足以及學科教學的需求,設法找出信息技術在哪些地方能提高學習效果。像上面提到的那個教學設計,顯而易見,開完課就沒有人會用它,因為它只出彩而對教學沒有實際效果。整合的目的是為了提高教學的水平、教學的質量,不是為整合而整合,更不是讓人參觀。在進行整合實驗時,要講究實用,不能脫離實際,將教學質量搞上去,這樣的“整合”才是真正有價值,才有生命力。

那么一線教師可以怎樣進行課程整合的實踐呢?

1 從小做起

在開始用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的方式進行教學時,切不可為整合而整合,貪大求全,追求所謂的完美,否則就會顧此失彼,失去繼續整合的信心。由傳統方式到整合方式應有一個過渡轉變,要分步實施,局部易做、可控、可測,從某一方面著手,然后在此基礎上逐步展開。

課件就是困擾一線教師的一個問題。課件的開發涉及多方面的電腦技術,不是每個教師都能完成的。即使有好的課件,這些課件的生命力也不強,演示過后往往就被束之高閣。原來目前的課件絕大多數都是無法重組的教學整件,不利于教師教學個性化的需要。于是“積件”代替“課件”成為教師的新寵。而積件是根據教學需要而組合運用多媒體教學信息資源的教學軟件系統,相對來說,積件的開發就比課件容易多了。如果說課件是機器的話,積件就是零件,一線教師針對教學中的重點難點開發幾個零件往往可以達到四兩撥千斤的效果。與此同時,各種教學資源素材庫和多媒體著作平臺為廣大師生制作積件提供了大量的素材來源和創作工具,各種教學管理軟件平臺(如考試評價系統、網絡教學管理平臺系統以及各種教學支持系統)也使得教學過程更加規范有效,成為教師教學活動的得力助手。

2 合理使用

目前很多學校的教室都安裝了新三機一幕和校園網絡。硬件的完善使課程整合得到物質上的保證。各學科尤其是主課都有大量的教學光盤,許多教師就利用這些光盤進行課堂教學。在這一過程中發現相當一部分教學課件的設計過多地考慮“教”的方面,比較少地考慮“學”的方面,因而使學生只能按照教師的思路方法以一定的程序進行學習,而且師生的直接交流隨之減少。這種模式不能適應各種不同層次學生的不同需求,許多問題到了學生做作業的時候才發現。造成這一情況的主要原因是早期過多強調多媒體計算機給學生帶來的好處,以至于多媒體的應用局限在“媒體論”的階段,成為教師“機灌”的工具。

新三機一幕的使用并不意味著黑板、粉筆就是落后的。既要堅信信息技術具有巨大的作用,又要看到它的工具本質。一方面,要看到信息技術手段為教學帶來了新氣象、新機會和新方法,使教學活動方式進一步豐富和多樣化;另一方面,也要看到信息技術的局限和不足的一面,多樣化的感官刺激、過多的動態過程,會導致學生失去思考和想象的樂趣。課件的使用和選擇原則應以突破教學難點為根本目的,只有在用常規手段不能很好解決教學難點時,才考慮使用課件,以起到輔助教學的作用,順利突破教學難點。

教學的過程實際上是一種“情感的交流過程,是靈魂的對視”,機器無論如何不能代替人,多媒體只能是教學的一種輔助手段。所以目前有的學校公開課已經不再強調要使用多少技術手段,而是注重實用性,數學題目的演算、漢字的筆順還是需要在黑板上講解。例如數學上的一些拼圖內容,能讓學生用學具操作的就用學具,教師演示最多使用實物投影。實踐證明,這樣的教學效果不會比拿著鼠標在電腦上拼圖差。語文的朗讀更是需要教師和學生的主動參與。

3 加強合作

在網絡上,許多教師在謀求建立一種“教師聯盟”的組織形式,它可以是某個學科教師的網上聯合體,但更多的是由跨學科的教師、教育工作者等自愿結成的聯合體,這種網絡教師聯合實體大多組織結構松散,也可能是由某種契約或需求所聚集起來的。但他們在網上進行了實質性的教學研究活動,組織了業務學習活動以及各種培訓活動等,他們也有的通過網絡組織了跨地域性的合作式學習活動,嘗試了遠程教學的實踐活動。目前各種網絡教師聯合體的集體力量和社會影響力還相當薄弱,運作機制還有待成熟,一切都處于一種萌芽發展的狀態。但可喜的是這些教師的聯合無形中已經凝聚為一股集體智慧共享共進的力量,它對于推動課程整合乃至整個教育信息化的進程將有著相當積極的作用。

在校內,各個學科的教師也可以互相溝通。舉個例子,在目前的教學格局下,各個學科分別由不同的教師承擔教學任務,而各個學科教師之間的溝通不夠暢通。如信息教師在教學生用Logo語言繪制正多邊形的時候不僅會涉及數學中關于多邊形的內角和問題,還與英語學科中的部分單詞密切相關。所以如果這三門學科的教師能進行一下溝通,就能達到一石三鳥的效果。

對于學科課程上特別適合使用信息技術的部分內容,學校領導可以組織相關教師一起攻關,以求突破。如英語的單詞和語法,目前已經出現不少優秀的英語學習小軟件,這些軟件都是一線教師設計和開發的,雖然在界面等方面比不上商業軟件,但是非常實用。

篇9

【關鍵詞】小學語文 課堂提問 高效課堂

【中圖分類號】G633.4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5)18-0126-01

課堂提問是一門藝術,運用得好,能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使他們成為學習的主人。能開發學生潛能,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優化教學效果,從而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怎樣進行提問,尤其是在新課程中如何進行啟發式提問就成為我們亟待解決的問題,下面我談談在教學中的膚淺認識。

一、摸清學生,面向全體

在教學過程中,要求教師對學生的情況了如指掌。為此,教師必須深入實際,調查研究了解和掌握學生的思想動向,知識基礎,接受能力,思維習慣動機情緒及學習中的困難和問題等。有了這些方面的基礎,教師方有可能有針對性提問啟發,既做到面對全體學生,又做到面對個別學生,基于因材施教的原則,教師對課堂提問做出層次設計以后,到課堂上實施時,應注意把較難問題安排給“優生”答,或在合作學習時討論解決。把容易的問題安排給“差生”答,這樣可以激發“差生”的學習積極性,啟發和培養他們的思維能力。同時,老師在提出問題后,還要隨機點撥,為學生的思考“架橋”,降低問題的坡度,以利于逐步接近“目標”,達到預期的教學效果。從學生的實際出發,面向全體,讓每個學生都成為課堂的主人、學習的主體,使得班內各層次的學生都得到發展。

二、把握情景,適時提問

注意把學生帶到課文所描述的世界里,讓學生去體驗、感悟作者的思想,達到與文本、與作者的對話。例如教學課文《鳥的天堂》文章寫得十分優美,課堂上借學生的質疑:“那翠綠的顏色,明亮地照耀著我們的眼睛,似乎每一片綠葉上都有一個新的生命在顫動。”“新的生命在顫動”指的是什么?鼓勵學生大膽表達自己的見解,積極地各抒己見。讓學生聯系上下文,聯系生活實際和平時的感受,看看自己有什么見解。學生通過朗讀,大膽想象是風吹、鳥動、新發的嫩芽、陽光的照耀、綠葉本身蘊育的無限生機……該篇文章用詞優美,語句精辟、簡練,教師用提問的方法,引導學生充分地讀,在讀中感悟,在讀中培養語感。例如:關于“真是一株大樹”一句,學生讀時習慣強調句中的“大”字,實際上作者強調的是“一”株大樹,所以要啟發學生朗讀時讀出“一”株大樹。讀好這句話,讀出榕樹的大,鼓勵學生相互交流朗讀的感受,說說為什么這樣或那樣讀。在學生置入文章的情境中時,就是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的最佳時機。

三、難易適度、因材施教。

一節成功的課堂教學,教學任務的落實不應只是針對班級的中上等生,而是要面向班級的全體學生。由于學困生有各種差異,所以在課堂教學時應考慮他們的接受能力,盡量設置一些適合他們回答的問題,當然簡單并不意味著沒有價值,沒有內涵,而是在探討的時候容易找到答案,這樣他們就不會覺得學習對他們來說是遙不可及的事情,從而堅定他們對學習的自信心,從而自覺地參與到學習中來。比如在教學《田忌賽馬》一課,在課堂安排實戰演習,讓每名同學都有機會參與表演,并且適時的向學困生提出:為什么第一場比賽田忌會輸給齊威王?為什么同樣的馬被孫臏重新安排順序就會贏呢?通過演練,學生會很快給出準確的答案。另外也要同樣關注優等生,不要讓這部分人覺得所有問題對于他們過于簡單,而掉以輕心,不注意聽講,慢慢地失去了學習的興趣。同樣是這一課,可以給優等生設置這樣的問題:孫臏是通過觀看比賽才給田忌出的計策,那么孫臏到底看到了什么才有重新賽一場的想法的?這個問題就需要開動腦筋,沒有現成的答案,需要聯系上下文,找到關鍵詞與句子。這樣的問題比較具有挑戰性,也是比較符合優等生們的學習愿望,這樣可以充分調動他們的思考能力。所以提問要面向全體學生,問題設置要有針對性,多角度,多層次,這樣才能滿足各個層面學生的需求。

四、妙抓節點,激發興趣

篇10

關鍵詞: 信息技術 學科整合 語文學科

現代科學技術的發展,促進了現代教育的不斷進步,尤其是以多媒體計算機和網絡為代表的信息技術的迅猛發展,使人類邁入了知識與信息的時代。將信息技術與學科教學整合已成為課改的趨勢,是開展信息技術教育和實施教育信息化的必然要求,是在學科課程教學中扎扎實實推進素質教育的重要舉措。

一、對信息技術與學科整合的認識

教育改革是教育跟上或超前于社會需要和發展的一個永恒主題。而課程改革則是這個主題的核心。單一的傳統教育手段已不能適應新課程的實施,以及對創新型人才培養的需要,為此,在教育領域中,一場由以“教”為中心向以“學”為中心的教育改革、一場由單向信息傳遞向多向信息流動的教學變革正拉開序幕。信息技術為師生簡易地獲取信息創設了條件,使師生之間、生生之間的信息傳遞形式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并以此逐漸地改變著教師的教學方式和學生的學習方式,而給當今的教育烙上了現代的印記,因而現代教育必然是融入信息技術的教育。

二、信息技術與學科整合的實踐

自實施教育信息化工程以來,經過幾年時間的學習、思考與實踐,我們初步形成了組織指導學生進行信息化學習的教育環境、教師隊伍和教育方式,積極探索了信息技術與各學科相整合的可行性,充分發揮了信息化的教育教學功能,收到了良好的教育教學效果。

1.積極鉆研現代教育技術,改進教法,努力使常規教法和信息技術手段有機地結合,在教案中體現信息技術輔助教學的思維、方法、步驟。

所有公開課、示范課均需采用信息技術手段輔助教學,使信息技術與學科進行整合,保證信息技術在教學中的使用,充分調動教師使用信息技術的積極性。而利用信息技術手段開展教育教學活動,深受學生的歡迎,且優化了課堂教學,提高了課堂的教學效率,為信息技術與學科整合邁出了堅實的一步。

2.開展信息技術應用能力的培訓,促進信息時代教師角色的轉變,建設一支高素質的教師隊伍。

要充分發揮硬軟件設備的功能、效益,關鍵在于教師能熟練地掌握其操作技術,并將之運用于課堂教學。

(1)對教師進行分層次培訓。如校園網絡使用、PowerPoint、Flash等動畫制作技術的培訓、滲透新理念的因特爾未來教育培訓。使大多教師能初步進行多媒體教學的操作并具有初步自行制作多媒體課件的能力,能在網絡環境下查詢、閱覽和開展教學活動,進行信息技術與學科整合的嘗試。

(2)舉辦課件展示、評比。為了激勵廣大教師參與課件制作活動,進行信息技術與學科的整合,學校可展示教師一些制作的課件,并利用校園網絡將其上傳到公共資源庫中,供全校教師參考。

(3)重視理論與實踐的有機結合。如:進行優質課及優秀課件的講評,讓教師結合實際,比較傳統教學媒體與現代教學媒體功能上的差異,鉆研如何合理使用媒體;讓運用信息技術水平較高的教師談自己學習應用的體會,談在信息技術與學科整合中的得失,使教師間互相交流,取長補短。另外,還可開展青年教師信息技術與學科整合探究性教學設計評比。

3.充分利用校園網絡,實現教學方式和手段的現代化,促使信息技術與學科的整合。

校園網絡的建立,促進了教育信息的交流,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豐富了廣大教師的教育教學、教育科研的經驗。教師能夠通過網上查詢,下載大量的有關學科發展動態、國內外教改信息、名師教學經驗等,使教師通過查詢彌補備課中參考資料不足的缺憾,使網絡進入課堂,實現交互式教學。

三、信息技術與語文教學的整合

信息技術與學科的整合使教師更新了教育觀念,提高了自身素質,以積極的心態迎接信息技術的挑戰,促進了角色的轉變,由知識傳授者轉變為知識學習的指導者、建構者,由課程教材的執行者轉變為教學研究者、設計者。

1.運用信息技術激發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強烈的求知欲望是學生自主學習的強大動力。在課堂教學中,教師如何優化導入環節,迅速引起學生的注意,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形成學習的動機,這是進行新授課的首要環節。我們利用現代信息技術,適時地將聲音、圖像、視頻、動畫與文字等信息進行處理,進行巧妙恰當的呈現,制成課件創設良好的問題情境,補充學習的知識背景,相機提出要學習的新課題的學習目標,使學生對所要學習的課題產生深厚的興趣,必能大大激發學生的學習欲望,使學生保持高昂的學習情緒。

2.運用信息技術促進學生對教學內容的理解。

因為學生生活的范圍狹小,所以在閱讀、寫作時會遇到一些困難。我們應為學生提供豐富的圖文聲像并茂的閱讀、寫作輔助材料。這些材料,能解決學生在閱讀與作文中的“困惑”的問題。通過在信息技術環境下的教與學,學生的想象能力可得到強化。如學習《我的伯父魯迅先生》時,學生對當時的等問題存在疑惑,不能理解,因此,我將有關魯迅生平的記錄片、文字、圖片資料制作成課件,讓學生感知當時時政,發揮想象力,使每個學生都主動地參與到學習過程中來。

3.運用信息技術培養學生的朗讀能力。

朗讀是一項重要的語文基本功,傳統的朗讀訓練會使學生產生厭倦感,而利用光盤的播放訓練學生的朗讀能力,不但能使學生正確地理解課文,解決培養學生的朗讀能力,而且能促進學生識字、寫字能力的提高。如《桂林山水》、《鳥的天堂》等優美散文的學習沒有讀是不能稱得上真正的鑒賞的,對這類課文應充分朗讀,體悟作者的感情。教師運用信息技術提供的朗讀素材可以隨意控制,按自己的進度進行跟讀、自讀、感情朗讀,朗讀時注意語速、節奏,尤其要符合作者的感情。而配有畫面的課文朗讀,則可以讓學生看畫面通過自己的朗讀體驗作者的情感及作者寫作的技巧,從而使學生的朗讀能力得到有效提高。

4.運用信息技術培養學生運用祖國語言文字的能力。

語文教學的最終目的,就在于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增強學生的口語表達能力和書面表達能力。而素養的提高、能力的增強,關鍵在一個“用”字。在運用中領悟,在運用中發現,在運用中創造,這是學好語文的關鍵。知識運用能力的培養不能搞閉門造車,應當充分運用信息技術為學生提供多渠道的訓練途徑。

總之,信息技術與語文學科教學的整合,提高了語文教學效率,促進了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有利于教學目標的達成,有利于突出教學重點,突破難點,提升學生的語文素養和信息素養,促進學生的語文學習,促進學生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