鳥的天堂教案范文
時間:2023-03-25 23:10:59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鳥的天堂教案,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教學目標:
1、熟讀課文,有感情朗讀課文有關部分,背誦課文第7、8自然段,感受大榕樹的奇特和美麗以及眾鳥紛飛的壯觀景象,激發學生熱愛大自然、熱愛美的感情。
2、學習本課生字新詞,會用“陸續”、“應接不暇”造句。
3、體會課文描寫景物靜態和動態的方法。
教學重點:
1、感受大榕樹的奇特和美麗以及眾鳥紛飛的壯觀景象。
2、體會課文描寫景物靜態和動態的方法。
教學難點:
1、有感情朗讀課文有關部分。
2、想象大榕樹的奇特和美麗以及眾鳥紛飛的壯觀景象。
教學時間:2課時
第一課時
教學目標:
1、初讀課文,有感情朗讀課文第一部分的有關句段,背誦第7、8自然段感受大榕樹的美麗奇特。
2、學習本課生字新詞,會用“陸續”造句。
3、認識“鳥的天堂”,初步體會景物動態和靜態描寫的方法。
教學過程:
一、談話揭題,激發興趣
1.作者簡介。
2.揭示課題。
(對作者巴金作簡單介紹,既是一種文學修養的熏陶,也是從語文的內部有效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二、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1.自由讀課文。
要求:(1)讀正確;(2)讀通順。
思考:談談你對“鳥的天堂”的認識。
(自由讀是一種面向全體、照顧差異的讀書方法,目的在于讓每個學生能對課文有一個完整初步的了解。)
2.檢查反饋。
(1)課堂交流:你對“鳥的天堂”的認識。
(這個問題的設計旨在促進學生認真閱讀,學生的回答不可能完美,但有助于了解學情;教師的寬容評價,有利于學生樹立閱讀的信心。)
(2)個別讀課文,隨機學習生字和部分新詞。
(讀的是個別學生,檢查出的問題要面向全體。字詞的學法似乎有些凌亂,但有實效。)
三、再讀課文,理清文脈
1.速讀課文。
思考:課文可以分成兩個部分,怎樣分?為什么?
(1)自己讀讀、劃劃、想想。
(2)小組討論,重點討論“為什么?”
(簡化分段,強調清晰分段的思路,引導學生多角度思考問題,初步體會景物的靜態和動態描寫。)
2.檢查反饋。
四、精讀課文,感受情趣
1.輕聲讀課文第5、7、8自然段,想象所描寫的情景。
2.質疑:在這些句段中,有那些你不太理解的問題?
(尊重學生的質疑,鼓勵學生相互作答,教師重點指導。質疑是一種重要能力,既有利于學生運用已有的閱讀知識和能力,又激發學生邊讀邊思。)
3.在這些句段中,選擇你最喜歡的有感情朗讀。
(1)嘗試有感情朗讀。
(2)朗讀指導。
(3)有感情朗讀有關句段。
4.根據自己的喜好選擇背誦7、8自然段。(機動)
(給學生選擇的權利,也就是培養學生的鑒別能力,培養學生自主的閱讀能力。)
第二課時
教學目標:
1.熟讀課文,有感情朗讀課文第二部分的有關句段,感受“鳥的天堂”里眾鳥紛飛的壯觀景象。
2.學習課文第二部分,理解“應接不暇”、“留戀”等詞語的意思,會用“應接不暇”造句。
3.精讀課文,體會課文描寫景物動態和靜態的方法,了解作者觀察描寫的精細、巧妙。
教學過程:
一、精讀課文,感受情趣
1.有感情朗讀(背誦)課文第一部分的第5、7、8自然段。
(1)比較:這三段話之間有什么不同點?
(引導學生在感性閱讀的基礎上進行理性分析,領悟作者觀察、描寫之巧妙。)
(2)嘗試將這三段話按樹根、樹枝、樹葉的順序改寫成一段話。
(這是一項語言表達練習,同時也是理解的深化。)
2.自由讀課文第12、13自然段。
(1)思考:用一句話表達你的感受,并想想你的感受來自于課文的什么地方?
(寬泛的問題,有利于擴大學生的閱讀心理空間,善于表達自己的感受是一種能力,也是一種素質。)
(2)根據學生的回答隨機點撥:
①理解“我們繼續拍掌……有的在撲翅膀”一句。
A.想象句子所描寫的情景。
B.有感情朗讀句子。
②聯系上下文理解詞語“應接不暇”。
二、熟讀課文,體會寫法
1.自由讀課文第一、第二部分有關課文。
比較:兩個部分的相同點和不同點。
(學生在這里可以從不同的角度做出比較,教師應有限度的認可這些答案,并引導學生認識在內容和寫法上的本質聯系和區別,比如靜態與動態等。)
2.有感情朗讀課文第一、第二部分有關句段。
三、延伸課文,鼓勵探索
1.置疑。
(在置疑中幫助學生解決一些感興趣的問題,彌補一些教學中遺漏的問題,可以稱為教學民主,也可以理解為因學而教。)
2.介紹“鳥的天堂”的地理位置、歷史與現狀,鼓勵學生熱愛生活,熱愛美。
四、作業
篇2
關鍵詞:有效 優化 重視
教學的主陣地是課堂,課堂的主人是學生。課堂沒有生氣,學生就沒有靈氣;學生沒有活動,就不會形成學習。所以, 課堂教學就是要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發展思維、培養能力,使學生既長知識又長智慧。有效提高小學語文教師教學技能,就必須把學生的進步與發展作為教學的首要目標,關注教學效益與教學質量,要求教師把教學過程與教學結果統一起來。下面,就有效提高小學語文教師教學技能策略,談談自己的認識。
一、重視教學預設
進行有效課堂教學預設,有效地處理教材,是衡量一堂課是否是有效教學的標準之一。作為一名語文教師,首先要對語文教材有充分的理解,懂得用靈活的方法來處理教材,精心設計出有價值的問題。我們可以從以下方面入手:
1、根據教材的重點來處理。譬如,張之路的《羚羊木雕》的教學重點是理解作品揭示的主題,可采取以下的解決辦法:人物性格的分析,要求學生運用以前學過的方法;從文中找描寫人物肖像、神態、語言等的語句體會。文章的主題,及主人公的理解,通過設計啟發性的問題,加以適當的點撥來解決。
2、根據教材的結構特點來處理。可以采取以下方法:抓過渡段;抓中心句;抓首尾呼應的句子等來突顯文章的結構特點。例如。魯迅的《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從中間的過渡段入手,先閱讀百草園部分,再閱讀三味書屋部分,讓兩者對比著閱讀,這樣更能突顯文章的主旨,學生更易理解,感悟。
3、根據教材的構思來處理。例如,余光中的《鄉愁》中出現了四個時間序詞,代表了四個人生階段。詩人以時間的變化來組詩,四個時間序詞概括了詩人的整個人生,也就是濃濃的鄉愁牽動了詩人的一生。
4、根據教學的目標來處理。我們在古詩文的教學,一、二年級的孩子不太理解詩意,因而在教學設計時更要把“朗讀”作為首要的目標,完全可以圍繞著“朗讀”這個目標來處理教材,從朗讀中把握字音,讀準節奏,讀懂意思,讀出趣味。
二、優化教學過程
要讓學生在課堂上真正成為主體,在備課中考慮問題的生成,教師充分考慮學生的實際情況,精心設計學習活動,預測通過這樣的活動,學生可能會產生什么問題然后精心設計教案, 生動地、深入淺出地引導學生突破學習的疑難之處,。把提問題的權利還給每一位學生。真心做到了“教”是為了學生的“學”服務。在學習《鳥的天堂》圍繞“為什么人們把這稱作鳥的天堂”這一研究。老師請同學們讀書,你對課文的那一部分最感興趣,這一部分就是你研究的重點。讀的時候,用筆畫出關鍵的詞句,邊讀邊想,為什么說這就是鳥的天堂?這是整個教學環節的重中之重。這一環節充分體現了學生自主、 合作、 探究的學習方式。老師為學生提供了寬廣的學習空間。學生圍繞主題確定了自己研究的內容,自由的選擇適合自己的學習方式,在課文中攝取相關的語言信息。接著老師又讓學生把個人的學習所得和大家一起交流,圍繞主題在小組里相互補充。小組里學生進行分工合作,老師也參與其中,與同學們共同交流。學生們暢所欲言,課堂生動而熱烈。老師最后總結科研成果,引發了進一步的研究。
三、激發學習興趣
篇3
1運用多媒體編制故事,提高課堂教學效果
喜歡故事是孩子們的天性,他們不僅喜愛聽故事,也喜愛看故事、講故事。根據孩子們的這一生理特征,我在教學中運用多媒體課件把美術課的內容寓于故事之中,效果十分理想。如:我在上美術課《小鳥》一課時,參考小學語文中《鳥的天堂》將教材編成一個故事,根據故事情節,通過電腦動畫,出示一棵大樹,然后一群小鳥飛到大樹上,小鳥們自由自在地在這個天堂里生活著。突然“砰”的一聲,一個不懂得愛護鳥的人用小石頭把小鳥們驚飛了,小鳥們再也不敢回到天堂里來了。邊講故事,邊滲透愛護益鳥的教育,最后提出問題,請同學們把飛走的小鳥找回來,送到鳥的天堂中。學生們興趣很濃,躍躍欲試,再通過課件展示小鳥的基本特征和各種姿態的畫法后,同學們就興致勃勃地投入到創作中,聚精會神地繪制自己心中的小鳥。這時打開錄音機播放伴有鳥鳴的輕音樂。鳥的叫聲清脆、悅耳,給學生一種身臨其境的感受,使他們的想象插上翅膀自由飛翔。最后,同學們把畫完的鳥剪下來,貼在黑板上的大樹上,讓小鳥回到天堂中。就這樣,一節美術課在故事的皆大歡喜的結局中圓滿結束,使學生樂中求知,知中有樂。
2運用多媒體教學,提高學生審美能力
運用多媒體教學,充分發揮美術教學的情感陶治功能,培養學生健康的審美情趣,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把欣賞課的內容制成課件,通過課件展示畫面形象,看到“形”、體驗到“情”、感受到“美”。在引導學生欣賞美術作品時,使學生感到“情境即在眼前”,“我即在情境之中”,每次欣賞都讓學生在細心觀察深入思考的基礎上,談自己的感受。如美術欣賞課《祖堂教學國風光》、《未來世界》等,使學生感受到祖國美麗壯觀的大好河山,未來世界的奧妙。
3借助多媒體,提高學生思維創造能力
美術課中的一些課業知識點具有一定的抽象性,比如色彩、圖案知識等,而學生的思維卻具有具體形象性的特點。 要使學生理解抽象的概念需要為學生提供豐富的感性材料,使其借助具體形象進行思維,進而理解和掌握較為抽象的知識。多媒體有較強的直觀性,能夠引導學生認識事物的本質和內在聯系,從而促進學生思維創造能力的發展。如《色彩的冷暖》一課中,色彩冷暖的概念就是一個較抽象的問題。運用多媒體,展示冬天的景色,大地一片銀白色結合學生看畫面想象,描述冬天寒冷的語言,引導學生進入預設的情景,接著課件展示兩間布局一致而冷暖不同的房間,適時設問,此時你會選哪間?為什么?為此,很輕松、別致的導入了知識點――色彩的冷暖,發展了學生的思維能力,使學生很快投入本節知識的學習中去,大膽想象,創造出內容豐富、畫面新穎的作品。
以上這些效果,運用其它教學手段是很難達到的。多媒體進入課堂,使教學模式發生了變化。如:以往美術教學,一般是講授、練習、講評,而現在通過多媒體教學,教師可以很輕松地設計出豐富多彩的畫面,創設情境、設疑解難、自主探究、討論交流四步,來優化教學結構,發揮學生在課堂上的主體作用,培養了學生各方面的能力,使學生成為具有高素質的社會主義國家合格人才。 【背景介紹】
評比課堂教學,課題:《飛天之夢》
出現課堂火花之簡述:課堂導入,老師先給學生放一小段視頻,學生紛紛叫嚷:“老師沒聲音、教師沒聲音。”(導火線)在學生的催促下,教師先是愕然,撥弄了幾下音響設備,還是沒有聲音,此時并不慌張,而是面帶微笑,笑著拋出了學習任務:沒聲音是吧,下面就由我來播報這段視頻,看看你們聽后能記住多少?到底教師是優秀的演說家,還是你們是很好的聽從。學生一下很興奮,注意力馬上集中到老師那里,等老師報完內容時,問:播放的怎么樣?生:還行。師:那你們記住了多少?學生只零星地講出幾點。師:“看來這一課我們一定要學了,就是演示文稿中在視頻播報的同時有一個簡要內容提示的表格,是不是更有助于我們了解視頻的內容。”學生各個說:是。老師:那么就讓我們進入今天的課堂《飛天之夢》,教師希望在課堂結束前5分鐘中誕生一位在我之上的視頻播報員(臭美一下),可以嗎?
創作反饋情況:學生很認真地設計自己的表格,處處要求完美,在完成當前任務后的多余時間里頻頻進行視頻與臺詞的互練,時時檢驗臺詞跟視頻是否一致。
篇4
關鍵詞:課堂教學;開頭;學習興趣;教學效果
中圖分類號:G622.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7661(2012)08-234-01
新課標的推廣實施,從很大程度上改變了老師的教學思想,已經形成初步的新教學理念。如何在有限的課堂內達到最佳的教學效果,是每一位教師都積極追求的目標。在實際工作中,我覺得一節“好課”應該首要把握好第一個環節,那就是開頭。清代學者李漁說:“開卷之初,當以奇句奪目,使人一見而驚,不忍去棄。”?畢竟,好的開始是成功的一半,課首稱目,引人人勝,才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課堂教學充滿生命活力以里現出靈動的色彩。目前許多語文教師忽視課堂的開頭引入,因循守舊,照搬別人的教案,照本宣科,沒有教學新意。使得學生的學習興致不高,難以達到良好的教學效果。下面,我僅從語文課堂的開頭設計去作淺顯的探討,以期拋磚引玉之效。
一、創設情境
“末成曲調先有情”,為學生渲染出身臨其境的氣氛。所調情境,就是“情”與“境”的交融。精心創設與課文相關的、恰如其分的教學情境,使學生在輕松愉快的氛圍中進入學習的狀態,與文章產生共鳴。
例如,人教版小學語文教材中的《鳥的天堂》這篇課文是寫景散文。文章以鮮明的動靜對比手法,生動地描繪了這株大榕樹是“鳥的天堂”,從而贊美了我國南方水鄉自然環境之美。在教本課時,為了把學生帶到課文描寫的情境中去,我通過形象的語言描述并結合多媒體錄像,設置了以下幾處情境:情境1:通過用多煤體出示大榕樹上百鳥鳴、群鳥飛的熱鬧景象;情境2:通過用語盲描繪,創設了“我”來到這棵大榕樹底下欣賞這幅熱鬧畫卷的的心情;情境3:伴隨著課文配樂朗誦的錄音,播放大榕樹上群鳥紛飛的景象,使學生進入“我”欣賞鳥兒的情境中。通過情境的設置,這堂課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學生的積極性也被帶動起來,大家都緊緊的盯著這幅美麗的景象.深深的去感受作者當時對南方自然美景由衷的喜愛和深深的贊羹心境。
但是,當老師采取這種方式的時候,一定要注意對情境不要過分的渲染,切忌游離課文內容之外,一定要做到能放能收,恰到好處的把握好這個度。
二、設計懸念,扣人心弦
“猶抱琵琶半遮面”,勾起學生的求知欲。在新課開始的時候,進行懸念的設置,會使學生產生一種強烈欲望.非要打破沙鋼問到底,弄個水落石出不可。這樣一來。不但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探知欲.而且還能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和帶著問題去閱讀的能力。
例如,在人教版小學語文教材中的《魚游到了紙上》一課中,作者通過描寫自己在西湖玉泉的所見所聞,贊美了一位聾啞青年勤奮、專注的優秀品質。在開始教學的時候.我就給學生設置懸念:
1、魚原來應該是在水里游,怎么會“游到了紙上”呢?到底是誰有這么神奇的力量,能讓魚游到了紙上呢?2、課文講的是什么事?“魚游到了紙上”又是什么意思呢?3、作者去玉泉觀魚?是怎樣認識那位舉止特別的青年的?你是否能從作者對這位青年的描寫中猜出他是一位聾啞人呢?
具體而言,懸念的設置在內容上,要突出主要人物和主要事件;在手法上,應該濃縮全文,必要時可以從中截取片斷;在技巧上,要聯系學生的實際情況,難易適當,讓懸念處于學生控制范圍之內。問題太難,不能使學生的思維處于主動狀態,達不到課堂前后內容相互聯系相互照應的效果;問題太容易,則吸引不了學生的求知興趣。懸念不能設置過多,而且要在適當的時候解開謎團,滿足學生的好奇心。
三、講述故事
樂意聽故事是小學生的天性,抓住學生這個心理特征,運用一些寓言故事、或者老師自己根據教材編的一些小故事導人新課,也能引起他們的濃厚興趣。
篇5
我認為課堂教學不必為刻意迎合某些規定而改變自己的教學風格,讓教師按照自己的理解上課,根據學生的需要教學。提倡富有個性和特色,“學生喜歡、質量不錯”就是好課。至于教學重點難點、教學用具、板書設計等具體教學環節,讓教師根據自己的教學實際決定。對教案的要求也不再苛求篇幅和字數,而是好用、實用、有新意。
首先,要對課程改革充滿期待,傾注熱情,努力去研究新課標,從理念上準確把握理解新課標的精神。然后,要積極地大膽地去實踐,只有實踐才能把新課標理念變為課改的實際行動,也只有實踐才能把新課標轉化為活生生的教學成果。要創建獨具匠心的課堂設計。
其次,要更新觀念,對《語文課程標準》倡導的理念,要準確理解,并在教育、教學實踐中全面體現。
在指導學生朗讀時,這樣處理的:“這么美的課文,老師也很想讀,給老師一個機會好嗎?”當這位老師聲情并茂地成功范讀博得學生熱烈的掌聲時,她馬上接著說:“老師讀得好的地方,你可以試著學一學。如果你覺得不夠好的地方,請你改一改,再試著美美地讀一讀,好嗎?”這樣友好、民主、平等的教學氛圍,讓學生極易接受。
重新認識教學內容,要改變教科書是教學的唯一內容的狹隘認識。教科書是教學的基本內容。語文教學資源無時不有,無處不在,而且會不斷再生。作為新世紀的語文教師,要有開發語文教育資源的意識,有整合包括教科書在內的語文教育資源的能力。
重新認識語文教學,要改變以往的“以教師為中心”的教學方式。新課標倡導“要構建自主、開放、探究的學習方式”,“教學是學生、教師、文本之間的對話的過程”等這些富有時代特征、與時俱進的教學理念。這就要求我們教師,在教學中樹立學生是教學主體的思想。教學的參與者是教師和學生,其中學生應為主角。在對話的過程中,師生不僅是平等的,而且應凸現學生主體的地位。在課堂中,教師首先是參與者,與學生平等交流。《鳥的天堂》一課時讓同學們想象小黃鶯興奮地唱著什么?可寫詩詞、寫句段、作畫。結果同學們的創作讓他大吃一驚。
其次才是組織者、引導者、促進者。課堂是學生主動學習的場所,學生應暢所欲言,自主互動,讓學生充分地說出他們的所思、所想、所感、所悟、所疑、所惑。問題讓他們去提,問題讓他們去議,答案讓他們去辯,結論讓他們去得。只有這樣,學生才會享受到學習的樂趣,獲得成功的喜悅。這才是新課程下充滿生命活力的新課堂。
在新課程的課堂上,我們將看到這樣的景象:即使是知識、技能的傳授,也融入了師生共同分享成功的喜悅,也充滿了美麗的想像。因此,這樣的每一堂課,都是師生人生中美好的記憶,都是不可重復的生命體驗。這樣的課堂師生都有所獲。
新課程期待著老師們重新審視對職業角色的定位,能與生為善,敢自以為非。期待著老師們正確地發掘其內涵,變通地實踐其要求,給學生烹調出豐盛的素養套餐。期待著老師們來關注孩子們的學習方式,在教法上少一些墨守成規,多一些不拘一格;在課堂上少一些“話語霸權”,多一些百家爭鳴。
篇6
【關鍵詞】課堂生成 教學 預設 切入點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7)02A-0033-02
語文課堂教學是教師與學生構建互動關系的歷程,是一個動態生成的過程。在課堂教學中,教師運用有效教學手段將知識傳授給學生,學生多方接受知識,必將是復雜而又具有高度活力的動態生成過程。教師應關注學生的動態生成過程,尊重其個性化體驗,拓寬其創新思維,培養其語文學習能力,為學生的成長奠定豐厚的文化底蘊。
一、預設課堂生成的動態性,關注學生個性成長
在語文課堂教學中,很多語文教師在備課環節都能精心準備教案,設計環節精細入微,注意預設課堂中可能出現的各種狀況與問題,但實際實施效果往往不盡如人意。經過深入研究,我們不難發現精彩課堂教學的絆腳石主要有以下幾點:一是教師知識貯備有限,無法引導學生更深層次地探究問題;二是教師局限于靜態教案的預設,而忽視動態學案的生成;三是教師被教案所牽絆,為了省時省事按時完成教學任務,無暇顧及深入學習文本的重難點。而一些經過打磨的示范課、優質課、賽課等,雖然預設很充分,但由于教學環境與學生的變化,也會發生意外情況,往往讓教者不知所措,課堂中稍縱即逝的教學點,往往因為教師的茫然而失去了應有的價值。那么,如何利用好轉瞬即逝的教學生成點,并將其轉化成課堂教學的資源呢?一是教師在備課時要充分考慮學生的年齡特點、地域環境、學習情況等,設計出適用于學習對象的導學案。二是要根據教材版本,單元主題,課文背景、思路、內容等,預設好教學環節、教法、學法。三是深入研究每個教學環節,預設可能出現的問題,針對學生可能回答的各種答案,教師均要做到胸有成竹,靈活應對各種狀況。語文課堂教學充滿生命活力,主體的價值取向與個體的千變萬化,讓課堂出現諸多不確定性,教師預設好整節課可能出現的各種問題,隨時做好應對準備,同時努力建構激勵學生自主學習的課堂教學環境,滿足學生的精神需求,讓學生的個性得到張揚、歷練。
二、找準課堂教學切入點,在文本關鍵處停留
語文課堂教學的每一個環節都可以出彩,特別是教學每節課的重難點處更能讓課堂生輝。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把控好每個環節、每個契機、每一個可能出現智慧碰撞的閃光點,及時處理好課堂生成的信息,給學生創造出一個個思維發展的空間。如在教學人教版語文四年級上冊《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這篇課文時,讓學生找出描寫“中華不振”的相關句子后,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品讀、思考:聽了同學們的朗讀,此刻你的腦海里想到了什么,聽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由此一問,學生們興致高漲,爭先搶答。生1說:“我想到了當時在外國租界里,中國人為什么敢怒而不敢言,不敢出手去懲罰那些惡毒的洋人?是因為懲處洋人之后外國人就要打我們中國人嗎?這就是‘中華不振’的原因。”生2說:“我仿佛看見外國人在租界里橫行霸道的身影,這是中國的土地呀,為什么外國人能在這里隨意行走,而中國人不行?他們還那么蠻橫,為什么我們敢怒不敢言?”生3說:“我看見當時中國的巡警是多么的懦弱!在外國租界里,他們有權力管教這些洋人的,但為什么敢怒不敢言呢?”在教師巧妙的引導下,學生如臨其境,感同身受。又如教學人教版語文五年級下冊《橋》這篇課文小結環節時,教師深情地朗讀課文最后一個自然段,問:“橋斷了,老漢犧牲了,兒子也被洪水沖走了,我們是不是也該把他們給擦去了呢?”(把板書“橋、老漢、兒子”擦去)生1答:“不能把‘老漢’擦去,老漢是為全村人犧牲,他永遠活在人們心中。”生2答:“不能把‘兒子’擦去,兒子在老漢的教育下,懂得把生的希望留給他人而犧牲自我,他的精神也永遠留在人間。”生3答:“不能把‘橋’擦去,因為橋雖然毀了,可是它救了全村的老百姓,人們會永遠記住它的。”生4答:“這是一座生命之橋!是老漢與兒子用自己的血肉之軀搭起的生命之橋……”這樣的例子數不勝數,只要教師靈動地運用教學智慧,在課堂每個環節中找準教學切入點,在文本關鍵處停留,把學生引入文本深處,課堂教學自然綻放精彩。可見,從語文課堂生成的理念出發,在教學環節、文本關鍵處、思維碰撞中,教師要隨機運用教學機智去捕捉,用心去發現課堂生成點,以自身的人文底蘊去激發學生的智慧生成。
三、把握課堂教學小問題,巧妙運用追問手段
學生獲取知識首先是在大腦中建構形態,由自身的經驗與新知識融合而成,關注課堂生成要把握知識的內在聯系,讓學生將當前學習內容的建構與經驗相融合。教師要設計好文本的教學主問題,并提煉出小問題,然后運用追問手段讓課堂細化生成。此外,對于學生提出的各種問題,教師要進行思辨,選擇恰當的問題作為切入點,還要注意問題的情境與思維價值,做到及時跟進、引導,做好追問的準備,這樣才能實現課堂教學生成的可能,促進學生深入學習和思考,真正成為有用的課堂教學資源。在語文課堂教學中,如果學生對問題的思考比較單一,教師可以通過追問、補充的方式引導學生的思考更加深入、開闊。如在教學《鳥的天堂》這一課時,教師提問:“從哪些地方可以體會出榕樹的生機勃勃?”生答:“那翠綠的顏色,明亮地照耀著我們的眼睛,似乎每一片綠葉上都有一個生命在顫動。”師問:你覺得去掉“似乎”一詞,句子的意思還跟原來一樣嗎?生答:“似乎”是揣測,不確定,如果去掉就是表達肯定的意思。教師進一步引導:“生命在顫動”,這是作者的想象還是真的就是這樣?生頓悟:“似乎”是帶著神秘的色彩,讓人捉摸不透,浮想聯翩,不是絕對的。可見,教師在教學中把握小問題,利用好追問手段,引導學生討論、思辨,共享成果,交流見解,達到心靈的感應、思維的共振、理解的共鳴,最終實現超越個體、超越文本,走向生成性課堂教學的新境界。
四、調動學生靈動性積累,駕馭課堂生成資源
語文課堂教學的生成資源,是每節課不可重復的激情與智慧碰撞的生成過程。在課堂教學中,教師如果能很好地調動學生原有的知識積累,利用靜態的資源去觸動動態的資源,就會產生意想不到的教學效果,如教學活動中師生、生生的多重組合,是由靜態的知識支撐推進而展開的;教學進程的不斷變動和教師即時處理多種反饋的方式,推進靜態知識的產生;教學環境的千變萬化,是師生積累推動課堂生成的學習契機。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能夠關注教學環境、關注學情、關注課堂生成,并把握課堂環節、課堂進程、課堂生成資源,就會讓教學綻放活力、精彩,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新局面,久而久之,形成了不可估量的教學資源。課堂生成要形成好的教學資源,還要關注以下幾點:一是當課堂生成新的教學資源時,教師不能盲目尊重學生的見解,在學習、互動中,學生的理解、情感偏離目標時,教師要及時點撥,及時幫助其獲取知識,隨時駕馭即時生成的信息,不嗵岣哐生的學習能力。二是對于學生在課堂中的思維生成,要區別對待,是否符合科學論證的客觀規律,能否引導大家逐漸逼近事物的本質。三是在語文課堂教學中,教師要對課堂生成的信息進行考究,區分知識的自學生成與引導生成。特別要運用“先學后教”的教學理念,在檢查預習后,教師要明確哪些知識是學生自己學會的,能夠生成課堂知識;哪些知識需要教師組織教學,在引導下能生成課堂知識的。最后,教師不要被自己的預設所禁錮,要做到合理的調控和科學的引領,能果斷放棄不合時宜的預設,讓學生的探究更有意義,進一步提升課堂教學的價值。
篇7
【關鍵詞】信息技術 小學語文課程 整合
一、引言
信息技術已經成為當代人生活、學習、工作的重要手段,其正在逐步影響著現代人的生活方式、學習方式和工作方式。在新課改的時代背景下,信息技術在教學中更是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小學語文課程內容具有多樣化特征,如果一味地采用傳統的教學模式,那么將會使語文課程喪失其獨有的魅力,也不利于小學生想象力的發展。因此,必須理性地分析現階段信息技術與小學語文課程整合的現狀,并且從實踐的角度出發,提出二者整合的策略。
二、信息技術與小學語文課程整合的現狀分析
所謂信息技術與小學語文課程整合,是指通過小學語文課程將信息技術與小學語文課程的教與學有機地整合在一起,二者不能偏廢。但是從目前來看,許多小學語文教師不能很好地理解將二者整合的科學內涵,不能科學地將信息技術與小學語文課程相融合。
(一)忽視信息技術的作用
這一問題主要體現在一些老教師身上。他們受傳統教學思想的影響,對信息技術存在一些錯誤理解,認為把信息技術融入語文教學中是對學生的不負責。因此許多老教師還是按照傳統的教學模式教授語文課程,使信息技術被排斥在外,沒有同小學語文課程實現有機整合。例如,老教師還是使用傳統的教案,在課堂上單方面地向學生教授知識,學生也就只能被動地接受老師“給予”的知識。這樣的做法使課堂缺乏生動性和直觀性,也不能很好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二)過于依賴信息技術,忽視語文課程的本性
語文課程本來是豐富多彩的,信息技術與其融合是增強語文課程魅力的有效手段,而不應該成為抹殺語文課程魅力的手段。一些年輕的教師因為受現代信息技術影響比較大,在語文課程中過多地依賴信息技術,從而忽視了語文課程的本性。例如,在語文課件的制作上,教師把大量的圖片和聲音插入到課件中去,這樣在上課的過程中就容易使學生把注意力放在圖片和聲音上,而不能很好地學習語文知識。這種做法不僅使信息技術與語文課程難以實現整合,而且耽誤了學生的學習。
三、信息技術與小學語文課程整合的思路研究
(一)不同年級的語文課程采用不同的整合策略
小學生尚處在思維能力的形成時期,不同的年級有不同的特點,因此在信息技術與語文課程整合過程中應該注意到這一點。低年級學生的思維能力還處在萌芽階段,不能過多地依賴信息技術。在語文課程中要學會運用信息技術,逐步引導學生,讓他們形成良好的思維習慣。例如,在學習字詞的過程中,只需給他們播放一些與字詞相關的圖片,讓他們有一個直觀的感受就可以了。對于高年級的學生,由于他們的思維能力已經初步形成,要學會運用信息技術去激發他們思考。例如,在學習詩詞的過程中,要給學生播放一些詩詞中描繪的畫面,也可以播放一些有關的動畫,這樣有利于他們發揮想象力。
(二)學會運用信息技術來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
閱讀是語文課程非常重要的一部分,也是一項極其復雜的智力活動。在閱讀中學生可以鍛煉自己的想象能力、總結能力和邏輯思維能力,因此如何合理地利用信息技術來引導學生提高閱讀能力,是現在每一位語文教師應該思考的問題。語文教師在運用現代信息技術進行語文閱讀教學設計時,應該更多地考慮如何運用信息技術來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提高他們思考的能力。例如,在教學《》這首詩詞的時候,教師可以組織學生先觀看一些與有關的圖片,通過歷史影音向學生講述過程中發生的故事。這樣學生在閱讀的時候就能發揮自己的想象力,在腦海中形成一幅幅的畫面,更有利于學生理解這首詩詞內涵,也更能讓學生感受革命先輩的精神。
(三)運用信息技術激活語文課程的生動性
語文課程具有多樣的特點,這就決定了語文課程本身的生動性,信息技術是激活語文課程生動性的最有效的方式、方法。傳統的教學模式讓學生只是刻板地接受教師的口頭講述,根本不能使學生感受到語文課程的生動性,因此要學會運用信息技術激活語文課程的這一特點。教師可以在課件中使用圖片,也可以通過多媒體播放畫面的方式讓學生直觀地看到文字所描述的畫面,激發他們的想象力。例如,在教授《鳥的天堂》一文時,可以通過多媒體來展現文中所描繪的景象,讓學生都能很清楚地看到美麗的畫面,這樣就使語文課程變得生動起來了。但是教師也應該注意不能過多地依賴網絡資源,這樣會在一定程度上抹殺學生獨立思考的能力。
(四)運用現代信息技術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
葉圣陶先生曾經說過:“作文這件事離不開生活,生活充實到什么程度 ,才會收成什么文章。”信息技術豐富了生活帶來了極大的豐富,也充實了教學活動,因此利用信息技術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是非常有效的手段。教師完全可以利用信息技術給學生提供極其豐富的材料,讓學生充分發揮想象力去完成寫作,讓學生寫出富有時代印記的文章。
四、結束語
綜上所述,在新課改的背景下,信息技術與小學語文課程的整合已經成為一種教學發展的趨勢。信息技術不僅僅是小學語文教學的手段,更是語文教學中的應有之義。因此,小學語文教師應該努力掌握信息技術,把小學語文課程與其進行整合,提高小學語文課程的生動性,提高教學質量。
【參考文獻】
篇8
[關鍵詞] 教學機智;教學反思;生成資源
[中圖分類號] G424[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2-1128(2008)10-0067-04
作為一名普通的研訓教師,課堂教學研究是我們的常規任務。我們聽一節課,如果較好地落實了三維目標,學生學得主動,課堂氣氛好,那就可以稱為一堂好課,但總覺得還不是精彩的課。聽特級教師的課,我們常常會醉心于他們行云流水般的教學演繹,折服于他們或妙趣橫生、或鞭辟入里、或幽默風趣、或潤物無聲的精妙的教學藝術,為他們高超的教學機智而拍案叫絕。可見,只有擁有豐富教學機智的教師,才能將課堂演繹成豐富多彩、變化多端的小世界,這才是真正充滿生命活力的課堂。那么,什么是教學機智?我們認為,教學機智是指教師所具有的、在復雜微妙的教學情境中迅速且恰當地作出行動的能力,是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付和處理偶發事件,隨機應變,因勢利導,善于捕捉和發掘教育契機的能力與素質,是教師教育智慧的集中體現。教學機智是教師在長期的教學實踐中,不斷學習,不斷思考,逐步錘煉出來的。
一、教學機智的作用
教學機智是教師在具體教學情境中的即興創作。它既不是教師備課時的奇思妙想,也不是教師在教學情境之外的妙手偶得,而是教師在特定的教學情境中,著眼于實際問題,充分發揮自己的創造力,瞬間作出的在當時情境下最佳的行為方式。蘇霍姆林斯基曾這樣說:“把教育機智與所謂靈機一動扯在一起是荒謬的。教育機智是教師創造性勞動的表現,它僅僅屬于成熟的、經驗豐富的教師。”又說:“教育的技巧并不在于能預見到課的所有細節,而在于根據當時的具體情況,巧妙地在學生不知不覺之中做出相應的變動。”這種巧妙的“變動”,正是教師教學機智的體現。
1.教學機智可使一堂“事故課”獲得“優質課”的意外效果
課堂中的意外事故大體包括三個方面。一是課堂教學發生失誤。比如,教師板書時寫錯一個字,與學生對話時講錯一句話,實驗演示或多媒體操作不當,等等。二是學生言行失當帶來干擾。學生言行失當指學生有意或無意地干擾課堂秩序,有違反課堂紀律的言行。三是教學環境突變使正常的教學秩序被破壞。比如,學生正專心學習,突然從窗外飛來一只鳥;教師正講課,外面突然鼓樂齊鳴,鞭炮聲大作,等等。如何處理這些課堂事故,無疑是對教師教學機智的嚴峻挑戰。如果教師擁有豐富的教學機智,就能讓一個“調皮鬼”的“惡作劇”得以幽默風趣的化解,使教師自身的失誤得以出神入化的處理,讓教學環境的變化與教學內容巧妙結合。
2.教學機智是課堂開放性、生成性的重要條件
“教學不是一個演‘教案劇’的過程,而是完善并再度創造師生共同的精神生活的過程。”① 在課堂教學中,教師面對的是一個個活生生的人,他們的心理特征、智力水平、思維方式、意志能力、家庭背景等各方面的情況不可能一致,因此,課堂上充滿許多未知的因素。再有預見性的教師,也不可能預料或防止課堂偶況的出現,再周密的教案,也不可能為偶況事先設計好具體的解決方法和步驟。在新課程背景下,教學環境不可能是完全封閉的,課程也不是封閉的,教師和學生都是課程資源的攜帶者,他們的知識儲備、情感態度、生活經驗都會帶進課堂,在師生、文本等多個層面的對話中展現出來。教師作為教學活動的指導者和學生學習的促進者,必須啟動自己的教學機智,根據教學的需要,準確而又迅速地加以判斷,靈活而又巧妙地加以處理。如果教師對于學生提出的問題不予反應,不僅有可能喪失有意義的教育契機,還有可能扼殺學生主動參與課堂生活的積極性,使學生變得愈來愈麻木、消極和被動。肖川教授認為,能不能有效地捕捉并發掘其教育價值,這就取決于教師的教學機智,更高意義上說,取決于教師的教育智慧。②
由此可見,教學機智對于教師而言非常重要。可以說,教學機智是教師個人素養的集中體現。
二、教學機智的運用
教學機智在課堂教學實踐中的運用,主要體現在對課堂偶發事件的處理和對課堂生成的教學資源的捕捉方面。無論哪個方面,教師在課堂上都要首先做到沉著冷靜,不慌不忙,以自信樂觀的心態來應對突如其來的變化。其次要做到靈活巧妙,使課堂教學和諧自然,促進學生的發展。
1.以靜制動,排除干擾
要上課了,可教室里還亂哄哄的;要進行下一個環節的教學了,而學生還處在上一個活動的興奮之中。這時,教師的沉默往往比大聲嚷嚷更有效。一位特級教師到一所從未見過特級教師的鄉村小學去上公開課。她隨便走進一間教室,誰也沒想到,她進了一個全校聞名的差班。上課鈴響了,教室里亂哄哄的,講臺上亂七八糟地散落著粉筆,桌面上鋪著一層厚厚的粉筆灰。特級教師用目光巡視了一周后,迅速收拾好桌上的粉筆,然后走下講臺,轉過身去,面對黑板,輕輕吹去桌上的粉筆灰。教室里馬上變得鴉雀無聲,緊接著響起了一片掌聲,所有的教師、學生用掌聲給她的開場白打了最高分。
2.借題發揮,順水推舟
有時學生的言行會出乎教師意料,也因此給了教師教學靈感,于是教師以此為切入點,順著新的教學思路推進教學。有位教師在上《鳥的天堂》一課時,指導學生朗讀“一只畫眉鳥飛了出來,被我們的掌聲一嚇,又飛進了葉叢,站在一根小枝上興奮地叫著,那歌聲真好聽。”忽聽有人小聲哼唱:“我是一只小小小小鳥,想要飛卻怎么也飛不高……”引來一陣笑聲。教師也笑一笑,說:“任賢齊的這首歌確實好聽,可是畫眉鳥會這么唱嗎?”學生們紛紛發表自己的看法,大家都認為,鳥兒們生活快樂,不會唱這樣傷感的歌。于是,教師來了個順水推舟:“這樣吧,我們給榕樹上的鳥兒們編首歌,來表達它們快樂的心情。誰開個頭?”剛才輕聲哼唱的孩子興奮地唱了頭句:“我是一只快樂的小小鳥。”立刻有同學接上:“榕樹是我溫暖的家。”緊接著又有同學脫口而出:“這里有我的兄弟姐妹。”馬上有人和了一句:“我們無拘無束地幸福生活。”……意外的一幕轉換成生成的情境,教師無意間為學生營造了一個生成的空間,激發了學生的思維,使學生在討論中深化了情感體驗。
3.機智幽默,化解窘境
幽默是教學機智的劑,是教師的學識、智慧、靈感和思想在語言運用中的結晶。我國許多教育改革家都提倡把課上得生動、幽默,以使學生在笑聲中發展。如上海特級教師于漪就主張努力把課上得情趣橫溢,遼寧特級教師魏書生也提出應使每堂課都要讓學生有笑聲。有位教師帶著教科書急匆匆去上課,到了教室門口發現門緊關著,他用力推也沒有推開。等了一會兒,上課鈴響了,還不見有人開門。他轉身從后門走進教室,教室里頓時寂靜無聲。學生們都在等待“電閃雷鳴”的到來。可這位教師和藹而幽默地說:“當今社會上的確有很多人喜歡走‘后門’,但我不喜歡,今天是個例外,以后我堅決不走,也希望同學們不要讓我再走了。”學生們一下就大笑起來,緊張的氣氛也隨之緩和下來。還有一位教師在教室里進行個別輔導時,一位同學想問問題,心里有點急,就高喊一聲“老師,過來”,全班同學大笑。這位學生馬上意識到自己的無禮,紅著臉不知如何是好。這時,教師走過去,幽默地說:“今天我非常聽你的話,下次你可要聽我的話喲!”一句幽默,使學生從窘境中解脫出來,對教師更加尊重。課堂教學中幽默運用得好,不僅能使自己擺脫窘況,拉近教師與學生的距離,增進師生感情,而且會使學生在有意無意間受到認知震撼,由此產生學習的熱情和動力,進而掌握知識,增長智慧。
4.避實就虛,巧加點撥
學生有時在課堂上會答非所問,或者提出一些古怪的、與教學無關的問題。教師不必急于回答,可以緩沖一下,再將問題拋給學生,或者趁勢點撥,巧妙地把問題引導到教學的主題上來。請看下面一個教學片斷。
(課始,教師依次出示了幾個生字:鳥、兒、花、開。)
師:其中有沒有小朋友不用老師教就已經認識了的字?
生:(老師的話音還未落,一位小男孩立刻站起來)老師,第一個字我認識,是“一匹馬”的“馬”。
(聽課席里爆發出一陣笑聲。剛才回答問題的小男孩似乎有所察覺,紅著臉低下了頭。)
師:(在“鳥”字的下面寫了個“馬”字,并朝小男孩微笑著)你真棒!起碼“鳥”與“馬”這兩個字你都有點認識!
(小男孩抬起頭,奇怪地望著老師。)
師:老師猜想你把“鳥”認成了“馬”,肯定有原因,你愿意告訴大家嗎?
生:(小男孩點點頭,輕聲輕氣,吞吞吐吐地說)這兩個字長得太像了,它們都有“豎折折鉤”和“一橫”。
師:你說得多好啊,把“鳥”與“馬”這兩個字的相同點告訴了我們大家。現在,請你再仔細看看這兩個字,你一定會發現它們還有不同之處呢!請你來當小老師教大家認這兩個字,好嗎?
(小男孩高興地走上了講臺……)
在這個教學片斷中,教師對學生回答錯誤這一事實避而不談,卻巧加點撥,將學生的注意力引導到對“鳥”與“馬”兩個字的比較上,并讓出錯的學生來當小老師,使這個學生走出了失敗的陰影,重新獲得了自信,獲得了較好的教學效果。
5.深層對話,捕捉靈感
對話是新課程背景下一種重要的教學方式,它是建立在師生平等基礎上的學生、教師、文本三者之間的互動。文本提供對話的資源,師生之間,生生之間通過對話,相互交換對文本解讀所獲得的信息和啟示。思維的激活源于對話的啟迪、碰撞,只有深層次的對話才有閃光點的生成。有一位教師上《匆匆》一課,學生通過朗讀和對話,感悟到文章表達了對時間流逝、歲月匆匆的惋惜和留戀之情,這時有學生突然提出:作者為什么兩次用“我們的日子為什么一去不復返呢”這個疑問句?教師敏銳地意識到,學生對于時間的無情還感受不深。于是針對這個問題,引導學生討論:一個人能長生不老嗎?昨天已經過去,我們還能回到昨天嗎?作者反復地問“我們的日子為什么一去不復返呢”究竟表達了一種什么情感?學生的討論非常熱烈。有的學生說,我們的童年過去了,就再也不會回到童年了。有的學生說,生命是由時間構成的,每活一天,就從生命的日歷上永遠撕去了這一頁。有的學生說,作者反復發問,不僅表達了對時間流逝的無奈,還表達了不甘心虛度光陰的情感。通過討論,學生深化了對文本的理解,與作者的情感產生了共鳴。這種教學機智的運用,要求教師具有捕捉“焦點”話題的意識和能力。教師若能及時捕捉住“焦點”話題,就能有效地激發學生參與對話的熱情,實現教學效果的最優化。
三、教學機智的錘煉
教學機智并非與生俱來,可望而不可及,只要教師熱愛教育,熱愛自己的學生,勤于思考,注重實踐,勇于探索,就能夠不斷地提升自己的教學機智。
1.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
教學機智從哪里來?我們認為,教學機智只能從教師內心的土壤中生長出來,這塊土壤是由文化底蘊、學識修養、精神修養等構成的。如果這是一塊肥沃的土壤,教學機智就會茁壯生長;當然,如果這是一塊貧瘠的土壤,教學機智就很難萌芽。教學機智也不可能從外面灌輸進去,沒有任何一門課程可以直截了當地教給我們教育智慧。那么,怎樣讓我們內心的土壤變得豐厚而肥沃呢?最好的辦法就是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系統地閱讀,批判性地閱讀。“文字作為表達人類思想與情感的載體,其廣闊與纖細、玄妙與確當,恐怕是其他形式,比如圖像與音韻所比擬不了的。文字背后有廣闊的空間,給思想留下了縱橫馳騁的廣袤的場域。”③
蘇霍姆林斯基講過這樣一個生動的故事。有一天,一位有33年教齡的教師上了一堂觀摩課。課上得很成功,聽課的老師們都被這位教師高超的授課藝術迷住了,都忘了記筆記。課后,大家問這位教師花了多少時間來準備這堂課,這位教師回答:“對這堂課我準備了整個一生,可以說,對每堂課我都用整個一生來準備。但直接對這個課題的準備,則花了十五分鐘。”用一生的時間來準備每堂課,意味著教師必須樹立終身學習的觀念,博覽群書,不斷補充自己的知識,使自己的思想如潺潺流水,永不枯竭。只有這樣,才能不斷提升我們的教學機智,在三尺講臺前得心應手,課堂上達到游刃有余的境界。
2.做一個反思的實踐者
有人說,經驗加反思等于教師成長,這話是很有道理的。一位教師工作了十年,也許積累了十年的經驗,但如果他沒有注意反思總結,就可能把一年的經驗重復了十年。教育實踐和教育情境具有生成性特點,所以無固定的模式和技能技巧可以套用,教師必須憑借自己對教育教學的理解和感悟,對靈活多變的教育教學情境作出自主判斷和選擇,這就是反思。教師在反思時,借助教育理論或他人的經驗,立足學生的心理特點和學習成敗的心理原因,對于自身實踐方式和策略進行多視覺、多層次的思索,對過去與現在的教學行為進行對照分析,肯定正確的,糾正錯誤的。在這個過程中,教師以科學理性的態度對自己已有的行為和習慣進行重新審視和考察,篩選并保留好的行為習慣,淘汰和改進不好的行為習慣,并在教育教學實踐中取得成效,逐步積累,形成教學機智。
有人說,電影、戲劇是遺憾的藝術,其實,教學又何嘗不是遺憾的藝術?教師必須養成反思的良好習慣,讓反思與實踐同行,隨時把教學中的一孔之見、一思之得記錄下來,把教學中的失誤和疏漏記錄下來,那么,教師的教學水平將會在不斷糾正差錯中得到迅速提高,教師的教學機智也會日趨成熟。
3.讓師愛的情感充分涌流
師愛是教學機智產生的源泉。師愛是教育的前提,“教育之不能沒有愛,猶如池塘之不能沒有水,沒有愛就沒有教育”(夏沔尊語),沒有師愛就沒有教學機智的產生。
教師對學生的熱愛這種高尚的情感是不可能在學府或書本中學到的,它是教師的一種職業道德修養,具備這種職業修養的教師,把學生都看作一個個“正在成長的生命”,能感受到責任的重大和使命的光榮,相信每個孩子都能成為一個有用的人,善于跟他們交朋友,感覺跟孩子們交往是一種樂趣,從而關注孩子們的快樂和悲傷,了解孩子們的心靈,和他們進行平等的對話和溝通。許多教學機智的產生正是源自教師對學生這種真誠的愛。我們不妨思考一下,為什么那些特級教師每到一處都能很快和孩子們融合在一起?為什么他們能在學生不斷變化的課堂上揮灑自如?著名特級教師斯霞將自己教育成功的經驗歸結為“童心母愛”,值得我們深思和體會。④
教學機智猶如一個人的語感,它是教師所特有的一種高度自動化的課堂應變能力,從某種意義上說,教育機智是教師全部的思想、知識、閱歷、智慧乃至人格的反映。充滿教學機智的課堂教學,理應成為教師努力追求的理想境界。
注釋
①②③肖川,張文質:《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關鍵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第67,51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