敬畏自然教案范文

時間:2023-03-27 01:07:33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敬畏自然教案,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敬畏自然教案

篇1

關鍵字:自然風景現實國情 社會環境自然和社會條件

中圖分類號:F291.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

當我們留心西安當前公園建設的情況時會發現利用歷史遺存和文化資源進行公園建設是其鮮明特色。但是作者認為隨著西安城市范圍的進一步擴展和公園建設活動的深入,城市郊野自然風景園將成為未來西安公園建設的一個重要發展方向。

促使我做此預測有以下三點:

一、自然風景園魅力獨具

以自然風景為景觀特色的郊野公園富有魅力,英國的自然風景園即是一個典型。人有熱愛自然的天性。英國的沙夫茨伯里伯爵三世曾說,人們對于未經人手玷污的自然有一種崇高的愛。與規則式園林相比,自然景觀要美得多。即使是皇家園林中創造的美景,也難于同大自然中粗糙的巖石、布滿青苔的洞穴、瀑布所具有的魅力相比擬[1]。人們對自然風景的熱愛是一種自然的情感流露,它超出了民族、語言、年齡等的界限。自然美景讓游人的身心得到徹底放松,她的魅力獨特而強烈。

二、中國的現實國情和未來的社會環境將給城市郊野公園提供適宜其發展的肥沃土壤

自然生態環境

中華民族先民們生存的自然生態環境原是比較優越得。但是經過幾千年來過度的開發利用,已遭到了嚴重破壞。建國以來,我國在經濟和社會發展方面取得了較大的成就,但是由于長期以來對自然生態環境的重視程度不夠,致使很多地區的自然生態環境沒有得到足夠的改善和發展,不少地區甚至嚴重惡化。西安周邊的山西省、陜西省北部和內蒙的鄂爾多斯等是我國重要的能源化工基地,長期以來環境污染狀況嚴重。2005年中國十大污染城市為臨汾、陽泉、大同、石嘴山、三門峽、金昌、石家莊、咸陽、株洲、洛陽。西安周邊區域的自然生態環境狀況可見一斑。生態環境的惡化使人們原本習以常見的自然風景成了稀缺的資源。因此未來我國將會日益重視自然生態環境的保護發展。而在城市周邊建設郊野自然風景公園作為對自然生態環境進行保護開發的切實可行的手段之一,必將得到鼓勵和推廣。同時我國人口眾多,人均可占有自然資源量少及社會主義公有制的所有制特點也決定了不可能像一些國家靠建大量設私人宅院和莊園,而只能大力建設城市郊野公園。

2.山水文化傳統

中華民族具有熱愛自然、親近自然的悠久文化傳統,形成了自己獨特的自然山水文化。

“少無適俗韻,性本愛丘山”。中國古代仕人厭倦世俗煩雜羈絆的生活,追求在自然山林原野之中自由自在的生活。“仁者樂山,智者樂水”。古人愛好自然,比德于山水,希望回歸自然,陶冶情操。“ 相看兩不厭,獨坐敬亭山”古人將人本身和自然融為一體,追求天人合一,人與自然和諧,相互感應的崇高境界。“山林歟!皋壤歟!使我欣欣然而樂歟!” “五岳尋山不辭遠,一生好入名山游”古代仕人以漁樵隱逸為適,以林泉煙霞為友,以游遍名山大川為極樂之事,將對自然山水的熱愛發揮到了極致。[2]

中國古代仕人對自然山水的熱愛促成了中國古代山水藝術的誕生。他們通過詩歌繪畫等藝術形式謳歌自然山水的美。詩歌繪畫等山水藝術又促進了中國古典園林藝術的發展。中國古典園林師法自然,追求天真野趣,自然天成。以“雖由人作,宛若天開”為創作的最高境界,創造出了源于自然而高于自然、宜情宜景的園林景觀藝術。

近代以來盡管我國的傳統建筑理論受到了西方建筑理論的沖擊,但中國古典園林和山水繪畫仍煥發著生機,不斷被發揚光大。以自然風景為景觀審美特色的城市郊野公園,易被廣大國民所接受。

3.社會心理需求

調查表明,在中國精神疾病發生數量已超過心血管疾病,躍居疾病發生率首位。城市郊野公園可以提供一個供城市居民暫時逃避城市的煩雜暄囂,得到片刻閑適安寧的理想場所。漫步在城市郊野公園之中,人們的注意力很容易被眼前的自然的美景所吸引而轉移,而那些靜謐的樹林,舒緩的草坡,平靜的水面,自由而流暢的湖岸給游人提供了梳理情緒靜心思考的絕佳場所。

4. 繁榮經濟發展

城市郊野公園所需要的用地多位于城市的地形起伏較大,植被覆蓋良好的區域。這些區域多屬于交通不便,不利于城市建設發展的用地,經濟上也相對落后。將此類地區收購用于郊野公園的建設將既有利于城市第三產業發展,城市產業結構調整,有利于促進城市周邊后進地區的經濟發展,促進區域整體的繁榮穩定,增加城市競爭力。

例如香港土地面積狹小,人口密度為每平方公里6420人,是世界上人口最稠密的城市之一。香港政府十分珍惜利用自己有限的土地,已發展土地少于25%。而將大量山地濕地水域等作為郊野公園及自然保護區。目前郊野公園及自然保護區的面積占全港總用地面積多達40%,為全球最高。而這些郊野公園吸引了大量的游人,促進了香港旅游業的繁榮。

三、西安本身具備發展城市郊野公園的優越的自然和社會條件

西安建設郊野公園的地理條件優越。西安北靠渭河,南依秦嶺。渭河是黃河最大支流,水流量變化大,夏季河水暴漲,河岸有較寬廣的河灘。可結合防洪和河岸綠化建設有自然氣息的濱河綠化帶。西安南面有綿延的秦嶺。從秦嶺流出的溪流從西安周邊環繞而過,歷史上有八水繞長安之說,自然生態條件較好,很具開發潛力。這里自古即被歷代帝王辟為園囿區,繁育草木,放養鳥獸,筑臺掘池,供帝王狩獵游樂。西安的東側還有浐灞、驪山等自然生態較好的區域。西側有灃水,漢武帝曾在此鑿昆明池,“周回四十里”。西安城外還有白鹿原、少游原等幾條地勢高聳的塬地似條條巨龍深入到市區周圍,形成了一些陂陀起伏,曲水縈回的優美地貌。這些都是西安建設郊野公園可資利用的優越的自然地形條件。這種優越的自然生態條件在西安周邊地區也是一種稀缺資源。

其次,看西安發展城市郊野公園的社會條件。

西安是我國西北地區的中心城市,國家重要的科研和教育基地,著名的文化旅游城市,外來人口眾多。外來人口有強烈的旅游需求,如學生、游客等。但是多年西安向他們展示的大多只是其悠久的歷史文化,缺乏對其賴于生存的優美自然環境的展示。西安也有著數量較多的高素質高收入的城市人口,他們也有著強烈的旅游需求因此西安市具有發展城市郊野自然風景園的廣闊的市場需求。

西安在其周邊地區經濟總量最大,經濟實力最強。目前西安市的旅游和高科技等新興產業發展態勢良好,預計未來經濟將得到新的發展。因此西安將具備建設城市郊野公園的雄厚的經濟基礎。而西安的旅游業是西安經濟發展的一項巨擎,為西安經濟發展帶來了切實的收益。未來為促進經濟的繼續發展,西安將會增加新的投資,進行新的旅游項目的建設。城市郊野自然風景園將是一個不錯的選擇。

西安是我國的著名歷史文化名城,歷史沉淀深厚,歷史文化氛圍濃重。有著較強的歷史文化傳統。同時西安的教育事業發達,活躍著大批具有較高文化素養的職業藝術人群和文化名人。其中許多有較深的傳統文化修養。這些人將對西安城市郊野自然風景園的發展起文化宣傳和推動作用。

西安是有著比較雄厚的工業技術基礎和水準較高的設計力量,具備建設城市郊野自然風景園的必要的技術支撐。最后未來西安市的城市規模將得到進一步擴展,距離周圍的自然生態區域將愈來愈近。伴隨著西安市地鐵線路的建設,西安市中心城區到周邊地區的交通可達性將得到進一步加強,城市郊野公園將具有比較便利的交通條件,也使她的建設顯得更有可能。

綜上原因,作者認為城市郊野自然風景園將成為未來西安公園建設的一個重要發展方向。甚至有可能形成與歷史遺跡公園并駕齊驅,互相競爭發展的態勢,給西安市民更優美的生活環境,更豐富多彩的品質生活。在這股建設浪潮中園林景觀工作者也將大有可為,而我們也必須做好準備。

參考文獻:

篇2

來這所學校以前,我只是從各種輔導資料上看到李老師的名字,第一印象就是他很有才氣。來到這所學校并接觸了他之后,我才明白“師魂”的含義。

開學第一天,我和父母早早地來到了學校,但由于不熟悉學校情況,我們三個全都迷了路。這時一個身穿白色襯衣、黑色西褲的人向我們走來,聽著爺爺聲調奇怪的普通話,他笑了笑,就開始給我們帶路,邊走邊向我們介紹學校情況。這是我與李老師的第一次接觸,就讓我感受了他對我們的歡迎。――這親切淡雅的綠色的愛。

第二天在食堂吃飯,我又看到李老師來檢查食堂服務。一進門他就從第一張桌子問起,時而詢問飯菜質量,時而勸誡同學們不要浪費。每當有人向他提出意見時,他會認真注視說話者并連連點頭,欣然接受。“青菜是很有營養的,要把它都吃了。”聽著這像是命令又飽含著愛意的話,我的心暖暖的。看著大家吃得很香,他會心地笑了。――這熱情深厚的紅色的愛。

一星期后,我們迎來了他給我們上的一堂演講課。他講了自己艱苦的求學經歷,聲情并茂,帶著一股必勝的氣勢。他還不時地告誡新一代的老師要努力學習。――這給人以凝思啟示的藍色的愛。

他教了我們一學期古文字學,每節課他都要備上厚厚的教案,筆直地站立在講臺前。那一個個形象的古文字至今仍留在我的腦海里。他在黑板上奮筆疾書的背影讓我懷念,那整齊有序的板書讓我敬佩。再難懂的知識他總是用最易懂的話講解,那些都是我聞所未聞的知識,讓人不禁覺得他真是一個學識豐富的學者。――這如金色盾牌般飽含責任的金色的愛。

學期末,我們每個人手里都拿到一張關于學校宿舍管理、食堂飯菜質量的意見反饋表。我不禁想起了“以人為本”的校訓,也佩服李老師竟想得這么周到。――這代表著完善與追求的紫色的愛。

粉紅色的愛,青色的愛,橙色的愛……所有這一切,共同串聯成我們有愛的生活。

如果真的要給老師的愛下個定義,我認為是七彩的、永恒的、無言的大愛。

同題PK

篇3

關于通用《守望教育》讀后感優秀范文   哲人康德曾說過這樣的名言:"有兩種東西,我們越是經常、持續地對它們反復思考,它們就總是以時時翻新、有增無已的贊嘆和敬畏充滿我們的心靈:這就是在我之上的星星。康德不僅將"在我心中的道德法則"與"頭上的星空"亦即無限的宇宙相提并論,甚至認為道德法則要高于自然法則。那么,在目前一些領域道德失范,道德愿望與行為、道德投入與產出相差甚遠的情況下,怎樣的道德教育才能讓道德律走進孩子們的心靈呢?讀劉鐵芳教授的《守望教育》一書,令我們有了豁然開朗的感覺。

  書中對道德教育的闡述,用的標題雖然是“教化的困惑”,體現了作者對道德教育沉重的憂思和對教育問題復雜性思考的審慎,但實實在在是以一個學者的思想為我們解了惑。在“關注我們時代的倫理覺悟”、“走向人對人的理解”、“道德教育:從尊重日常生活的德性品格開始”等篇目中,我們看到了作者想要闡述的:道德教育是以人為本的教育,教育目標要下移、內容要貼近實際、采取的方式要適合孩子。特別是他提到的以美德故事喚醒孩子的道德情感的方法,值得我們借鑒。

  每個人的童年,都應該是被故事浸潤著的。閱讀故事可以讓孩子們掌握知識,獲得日常生活中不一定能夠擁有的情感體驗,同時,他們也必然地從中獲取人生的啟蒙,教化的熏陶。一個成年人,他可能不是文學愛好者,沒有讀過多少成人的名著,可是他不會不知道安徒生、格林兄弟、王爾德……一代代兒童通過閱讀童話完成了自己的精神成長,而這些大家的作品也在孩子們的閱讀中成了經典,成了不褪色的永恒。

  正如劉教授所說的:“美德故事也許不如道學家的“道德推理”來得嚴密、系統、深刻,但卻能夠比“道德推理”更加直截了當、更簡明易懂、更親切可心。”“優美敘事的倫理是讓人去體驗、感受、關切于一種真實的倫理境遇,而不是如規范的倫理讓人被動地接受道德律令。”

  置身于多元時代中的道德教育,怎樣走出現實的泥沼、在缺憾中不斷前行,是目前急待解決的問題。而其中的關鍵,應該是讓德育從神壇走向下界,回到人間,走進孩子們的心靈世界。美麗溫情的美德故事,應該是這路途中的一把鑰匙。因為,任何一個人,或許會反感以講道理為主的規范德育,但卻無法拒絕美德故事對心靈的關照和沐浴。

  讓我們把對孩子發自肺腑的愛寄托在故事中,讓孩子去觸摸、感受這個世界的美麗、快樂與芬芳,從而成長得更健康、更茁壯吧!

  關于通用《守望教育》讀后感優秀范文

  每當讀一本書,就像是在和一位智者交談,拓展了思維,提供了方法,指點了迷津,在共鳴中不知不覺地提升了自己。在讀了劉鐵芳《守望教育》這本論著后,有幾分的激動,因為自己的一些謎團在讀完了這本書后也日漸明朗。讀了這本論著主要有以下幾點感受與反思。

  一、學生在學校受到的是“訓練”還是“教育”。

  我對本書中關于“升學”的一元教育論述印象比較深刻。我曾經在高中教過兩年的語文,高中就拼一點,學生的分數,學生的練習滿天飛,初中也是這樣,“升學”的一元教育價值取向往往會將孩子置于“教育”之外,取而代之的是一些“訓練”。還好我們小學階段沒有把分數看得那么重,注重的是學生各種習慣的養成。但是我覺得在我們的課堂上,訓練的成分還是比較多。文本只是一個載體,上面承載著知識的傳授,能力的培養,思維的創新,文化的傳遞,我們需要的是立足于文本,走出文本,培養學生的能力,思維與素質。對于語文這門學科來說,知識的訓練是必須的,但我們不要把知識點的訓練作為我們教學的歸宿。

  二、美麗溫情的美德故事,應該是德育途中的一把鑰匙。

  本書中提到的以美德故事喚醒孩子的道德情感的方法,值得我們借鑒。任何一個人,或許會反感以講道理為主的規范德育,但卻無法拒絕美德故事對心靈的關照和沐浴。故事在人的成長過程中起著示范性的作用,學生去明白一個道理,很多時候,說教遠遠不如給孩子講一個故事,一個故事也許可以影響孩子的一生或者是改變一個人的命運。可能一個故事孩子聽一遍就能明白其中的道理,并且正確地去做,而并不需要我們去耳提面命。更要的是孩子們都愿意聽故事,并且聽故事對孩子們好處多多。比如說我給孩子講的一些故事,一遇到類似的問題,好多孩子會一起說出這個故事的名字。這就說明這個故事已經深深地烙在了孩子的心中。

  三、學生形成“悅讀”的習慣,真正會讀書。

  《守望教育》第二輯中強調了閱讀的重要性。閱讀見證著一個人的精神成長,閱讀在學習中的重要性人人皆知。怎樣讓“閱讀”變成“悅讀”,這讓我想起了一本書《悅讀是怎樣形成的》。方法是做好事情的捷徑,這里面有一套比較好的閱讀方法。具體方法如下:在學生剛開始課外閱讀時,“放任自由”是比較合適的辦法,天文地理、神話傳說、卡通笑話,全憑學生喜歡,當學生逐漸覺得讀書成為一種習慣和生命的需要時,老師再適當給學生推薦一些比較適合孩子閱讀的書刊并提出讀書要求,先“放”后“收”,讓學生一個適應過渡期,有利培養孩子的閱讀興趣。因此,在保證課外閱讀數量的基礎上,也要保證其閱讀的“質量”。在課外閱讀的起步階段,要求不能太高。但是,隨著年級的'升高,對課外閱讀的要求必須在質量上和深度上下功夫,要指導學生學會真正的閱讀。

  四、還給孩子童真童趣。

  書中有這樣一段話:“那時侯讀書生活比較單純。簡簡單單的幾本教材,沒有任何別的讀物、輔導材料,早上來上課,午后輕輕松松回家,作業盡管有一些,也還有課文的背誦任務,但感覺好象都能比較輕松地應付得過來。不僅如此,愉快經歷還有兩個重要由來,一是經常有伙伴自由玩耍,一是與自然隨意地接觸。”這讓我想起了自己的童年,幾個銅錢,幾根雞毛和一小段麥管用線一扎便扎成了一個雞毛毽子;一個瓦片,地上畫幾個方格子,就是我們玩的瓦房子;天黑了,村子里的草垛,各種桿秸多成了我們躲貓貓的快樂場所……

  可回首今天的教育,不管是硬件還是軟件,都可謂天壤之別,學生知識訓練的深度和廣度都有了很大的提高,可學生的生存狀態卻不容樂觀,在陽光體育課上,如果我們能夠增加一些富有童真童趣的活動,孩子們可能會是更快樂。

  總之,看完這本書,我覺得教師要抱有這樣一個胸懷,不是教好某些優秀的學生,教好一個班的學生,教好幾屆學生,而是從“人”這個概念出發,為每個孩子的終身發展考慮,教育是培養生命的事業,我們的目的應該是讓每個孩子具備頑強的生存能力,積極健康的生活態度,就讓我們帶著這個任務開始自己的教育工作吧。

  關于通用《守望教育》讀后感優秀范文

  通過劉鐵芳教授發表的學術論文,我知道他是一位真誠的學者。在兩次學術年會上見過他,樸素中有一種睿智,謙和中有一種堅持。

  劉鐵芳,生長在一個貧困的鄉村,小學就讀的學校是用泥土筑起來的,師范三年畢業后到鄉村教書,幾年后進入大學,攻讀教育學碩士、哲學博士,現為湖南師范大學教育科學學院教授。從這一簡歷中可以看出,他無疑是一個“愛學之人”。在《守望教育》一書他說道:“我所夢想的境界就是能在四壁書櫥之中做一個純粹一些的問學之人,與此同時,又能時刻把心靈的觸角伸向人間社會的冷暖,不忘記自己作為普通個體的良知與社會一員的責任。”

  所謂“做一個純粹一些的問學之人”,依筆者之見,就是對教育的復雜性保持一種敬畏,同時對教育的應然狀態懷有一種詩意的期待和浪漫懷想;所謂“不忘記自己作為普通個體的良知與社會一員的責任”,就是以敬畏和詩意的心境去守望教育,并憑著自己的教育良知和道德、憑著理性的批判和必要的反思去表態。

  有人說,教育的復雜性超出了人類的想象,在這一點上,只有愛情和幸福之類的話題可以與之媲美。面對紛繁復雜的教育巨系統,任何一個人都處在“無知”的境地,我們所應做的就是“保持我們自身理智的清醒,對我們的已知保持一份謙遜,對我們的未知抱有一種敬畏,對我們探索未知的意愿,擁有一份理性的克制,不至于出現一種理性的自負”。

  我們的理性不是萬能的,而世界也好,教育也好,遠沒有我們想的那樣簡單。然而,現實中總有“教育真理的代言人”出現,甚至在教育領域之外的人,只要自己上過學,都可以心安理得地對教育問題指手劃腳。劉教授在書中指出了這種“理性的自負”的根源:“什么都說,什么都敢說,什么都宣稱能說清楚,把教育的世界變成一個毫無迷魅的世界,對于教育生活缺少一份必要的敬畏之心,這其中隱含的乃是教育中的技術主義傾向。”

  “技術主義”,就是要尋求“規律”,追求“模式”。當下,“按教育規律辦事”是很多教育工作者的一句“時髦”用語,總認為教育存在著一種能提示育人本質的確定的“規律”,只要找到了規律,按照規律的操作程序去執行,就會收到預期的效果。于是,教育領域也有了“造星運動”,名校辦學模式和名師教案成為模仿和學習的重點,不少老師就此成了“熟練操作工”,執行著專家、大綱、教參、教科書、名師的旨意,而自我的思想卻在教育世界中缺席。這就是“理性的自負”的代價。

  如果下次再遇到坐而論道、對教育侃侃而談者,在接受或批判他的觀點之前,我們可以先仔細品味一下劉鐵芳教授這段話:“凡把自己的教育理論、方案、謀略說得天花亂墜者,皆不可信;凡動輒稱“學習的革命”“教育的革命”“……的革命”者,皆不可信;凡動輒宣稱教育的真理在握,非如此不可者,皆不可信;凡把教育的奧義說得伸手可及者,皆不可信;凡把教育的改革發展說得易如反掌者,皆不可信。”

  教育是富有詩意和理想的事業,教育工作者都應該有一種教育情懷,有一種“烏托邦”情結,在自己的'頭腦中構勒出一種“絕對”的“好教育”。也許,這種“好教育”永遠不可能實現,但如果連理想都沒有了,教育生活只能是日復一日地耗費生命。

篇4

2011年秋季我校進行高效課堂建設,至今已兩年多,取得了一定的進展,2013年11月,白銀市高效課堂推進會在我校舉行,并將四中的高效課堂在全市推廣。兩年多來,學校采取了很多措施,筆者通過調研、實踐,對我校高效課堂進行反思,已饗讀者。隨著高效課堂的不斷深入,課改出現了令人喜悅的成績,也有很多不足;表現在:

1 亮點展示

高效課堂打破了以往的以教師講授為主、學生被動接受知識的傳統課,出現了以學生自主、合作、探究、展示的良好態勢;課堂上是以學生主動參與、快樂學習的特點,把課堂還給了學生,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

亮點一:課堂變成學生展示自己才華,增強自信心的主陣地。以往的課堂,雖有很多鼓勵、評價,但以教師為主體時壓制了學生學習的主動性,逐漸養成了學生對教師的敬畏和依賴,往往易產生一些自卑、不自信。而高效課堂則把學生當成學習的主人,教師在這個過程中起到了引領的作用,使學生在開放、自由的學習環境,在平等互助的探究中,樹立起學習的信心,即使考試成績不佳,也能盡最大努力地去和同伴鉆研,形成了相互協作共同進步的良好局面。

亮點二:小組合作探究;以前的課堂注重教師的講授,學生個體的理解;而高效課堂則是4人一組的學習小組,課堂上以小組為單位進行有效的預習、探究、交流、合作、小組展示,使大部分知識在組長組織下很快討論清楚;即使部分潛能生,在小組的群學、對學中,有時雖不能完全理解,但都能努力地去想去做,體現了高效課堂使全體學生提升的課堂。

亮點三:學生在課堂上的充分展示,能力提升是高效課堂的又一亮點;原來的課堂,往往是師問群答,或是個別學生的回答,課堂關注程度不夠。而高效課堂通過交流展示,使學生在有序的搶答或爭論中或自由回答中獲得知識,增加了自信,鍛煉了口才,增強了能力。

高效課堂中即解放學生、又解放了教師;學生在課堂上自主、自由的學習, 教師在課堂進行中,充分與學生交流,了解學生,了解課堂,有效點撥,同時又很輕松地進行課程。

2 課改的不足之處

課改進行時,關鍵是教師的思想認識不到位,課改理論支撐不起來,加上原有的教學模式的干擾,使很多教師無法理解高效課堂,從而阻礙了高效課堂的落實,甚至在課堂上無所事事。

導學案的編寫上流于形式,不是以題的“習題集”,就是以原來有的教案的復雜的學案,造成課堂進行不流暢,出現學生學習無從下手,教師一著急又回到講授的傳統課堂。

導學案在使用中的個性修改跟不上去,也是造成課堂低效的一個方面。一個使用起來順暢自然的導學案的形成,不是一次、兩次就能形成,而是需要不斷重復實踐、不斷完善補充才能完成;我校雖使用了兩輪導學案,每次應根據學生的變更、學情的變化、對課改的新的認識做出對導學案的個性修改、補充;細細分析比較、補充修改的不扎實,影響了高效課堂的形成。

一節完整的、連貫的高效課,不僅僅在課堂,課后反思非常重要,沒有反思,就沒有提高,沒有反思,就沒有創新,沒有發展。然而,檢查發現,部分教師的課后反思不知道寫什么、怎么寫,從而使整個課堂不能提升。

小組合作探究是學生課堂學習的靈魂,而小組建設成為高效課堂能否成功的一個瓶頸;雖各班都有小組,但無建設,如小組長的培訓建設、組內各成員的協調培訓、各組的展示培訓等等,阻礙了課堂的知識生成、課堂氣氛不活等現象。

由于應試教育追求成績的影響,導致部分教師再有人聽課時極力表演,而平常課一如既往的進行講授,把教師講的口干舌操,而學生聽得無精打采,出現教師不會教,學生不學的情景。

語、數、英的科目,天天有課,天天有作業,天天檢查,且作業量大,使絕大多數學的大部分時間花在做作業上,甚至抄作業,從而對整個學習習慣的養成不到位,偏科等現象,

3 改進不足的有效措施

用模式引領課堂。因為大部分教師才學著走的時候,各種姿勢都有,久而久之使教師感覺無從而終;一旦模式引領,就會使大部分教師很快成長起來,等應用成熟后,自然形成自己的教學模式。

多在導學案的編寫程序上、課前的個性修改、課后反思上多把關,多引導;在課堂上多診斷、多評價以一定的格式打造教師的專業水平和教學水平。

小組建設是課堂改革的重中之重,如何搞好小組建設,是擺在各教師面前的很棘手的重大問題。建議:(1)除了學校獎勵小組外,更重要的是各科教師在課前將這節課的任務分配給各小組及課堂“小老師”,即對小組長的課前培訓;讓這節課的各環節、流程、重、難點能在課堂上可操作地、有起有伏、有序的進行。課間能及時地精點、引領學生質疑;即課中能有效的培訓,課后讓各組反饋、匯總,及時進行有效的課后培訓。(2)除了培訓小組長,還要把各組分批地進行整組的調整和培訓,是各小組成員都能感受到小組的吸引力,更感到學習離不開小組。只有達到這種程度,小組的作用才能有序地、有目的的展開各項學習任務。

篇5

[關鍵詞]生命教育;“兩課”教學;課堂教學

[作者簡介]鄧剛宏,武漢大學法學院博士研究生,淮陰工學院人文社科系講師;趙錦玉,淮陰工學院人文社科系副教授,江蘇淮安223001

[中圖分類號]G41;G6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2728(2007)06-0149-03

一、生命教育的基本內涵

理念是行為的先導。因此,我們在討論如何在“兩課”課堂中實施生命教育這一問題前,首先要對生命教育的基本內涵與特征弄清楚,才有可能在這一理念的指引下實施生命教育的課堂教學。

什么是生命教育?我們認為要從五個層面去理解生命教育的基本內涵:第一,從生命教育的理念看,生命教育就是要使教育者與受教育者認知生命的可貴與尊嚴,認知到整個教育過程是塑造與實現教育活動參與主體的生命價值的過程,是其生命活動的有機組成部分。生命的本質是真、善、美。因此,生命教育應該具有這樣的內涵,教育者不僅要引導學生發現生命的可貴,懂得欣羨生命、珍惜生命、尊重生命,進而敬畏生命,而且教育者自身也要認識到教育活動是其自身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并進而珍惜、尊重學生的生命,遵循生命成長的規律,而不能漠視學生生命,甚至阻礙學生生命成長和發展。第二,從生命教育的內容看,生命教育就是要教會學生認知自我,孕育積極的生命情感,培養生命個性,實現自我,學會處理自我與他人、社會、自然的關系,從而為共同生命體的存在構建良好的人文環境、社會環境和生態環境。教育活動應當是培養完整人的活動,教育過程不應當只注重學生認知的發展,而應當注重學生生命內容諸方面的內在聯系、相互協調、整體發展的能力。第三,從生命與教育的關系看,生命教育就是要實現生命與教育完美結合的社會活動,是展現教育價值的基本平臺。生命教育不能只停留在教育為了生命、關注生命、依據生命的操作層面上,而應當把生命作為教育活動的靈魂來看待,貫穿于滲透于整個教育活動的過程和各個環節,這是實現教育價值的唯一路徑。第四,從生命教育的方法看,生命教育就是要以生命為本,注重生命的參與、感悟、體驗,使學生主動生成積極的生命情感,而不是被動接受生命規則的容器罐,從而使學生真正把握生命的價值,拓展生命的精神空間。第五,從生命教育的空間看,生命教育就是要突破傳統的狹小學校教育空間,拓寬生命教育的渠道,構建學校、家庭、社區三位一體的教育平臺,要密切聯系學生的自身生活和社會生活,通過走進家庭、走向社會、服務社區、開展研究性學習等方式,讓學生回到生活世界,架起生活世界與知識世界的橋梁,探究并解決自己感興趣的問題,使學生重新成為教育生活的主體,找回失去的生命主體意義。

從生命教育的內涵我們可以看出,生命教育的實施將使教育帶來一場新的革命,整個教育理念要從漠視生命走向欣羨生命,教育內容要從強調理性教育、忽視人文教育走向理性教育與人文教育的統一,教育方法要從灌輸式的被動接受走向體驗式的主動生成,教育空間從封閉走向開放,從而實現生命與教育的完美結合,為人的全面發展打開了廣闊的空間。

二、生命教育視野下的“兩課”教學

生命教育在價值層面上以人和人的生命力為基本價值取向,教育的使命就是幫助認識自我,培養對自我的肯定,孕育生命情感,珍愛和關照生命,理解和追求生命的價值與意義。“兩課”教學在高等教育中是實施生命教育的一個重要渠道,在“兩課”教育中對生命的關注和尊重的價值取向主要是通過課堂教學實現的。生命教育視野下的“兩課”課堂教學氛圍應當是溫馨的、人性的,強調師生間的平等、互動、體驗、參與、鼓勵。具體說來,要做好以下幾個方面:

(一)“兩課”課堂教學目標應當體現人的全面發展。傳統的課堂教學目標只注重學生認知能力的發展,這是傳統的教學論思維的局限性的突出表現。盡管現代教學論開始強調人的全面發展,強調學生的情感、情趣、意志、交往、合作等非智力因素的培養,但在實際教學中,教師受傳統慣性思維的影響,對學生非智力因素的培養重視不夠,至多把它們作為教學的手段為學生的認知發展服務,而不是把它們作為教學的目標來看待。這顯然與生命教育的目標是相悖的,生命教育視野下的“兩課”課堂教學目標應當是認知能力與生命活動相關的情感、情趣、意志、交往、合作等諸方面的有效整合。只有這樣,才能促進作為生命體的學生的全面發展。

(二)“兩課”課堂教學過程應當體現教學組織的生成發展。正如前所述,“兩課”課堂教學組織的計劃性是當前教學過程的一個突出特征。在整個教學過程中,學生與教師都成為既定的教案的犧牲品,缺乏對課堂生活的真正體驗。實際上,課堂教學生活是學生和教師生命活動的重要組成部分,課堂是體現學生與教師的生命價值的重要場所。從學生的角度看,課堂教學是學生學校生活的主要組成部分,課堂的教學質量直接影響著學生人生的發展和成長。我們很難想象,在學生長期完全處于被動、缺乏體驗的課堂會培養出對生命孕育著積極的情感的學生。從教師的角度看,教師的課堂教學也是其人生生活的一部分,教師對課堂教學的體驗直接影響著教師對職業的態度和教學的效果。同樣地,我們很難想象,機械地按照教案照本宣科的教師能體驗到職業的崇高,能體驗到人生價值的實現。因此,我們認為,生命教育視野下的“兩課”課堂教學組織應當注重教學組織的生成發展,課堂教學是一個雙向互動的過程,在一個充滿生命力的課堂里,教師與學生之間言語、行為、思想以及教學內容等都處于雙向的互動的交流之中,在交流互動體驗中實現課堂的生成,以體現每一個學生都是活生生的生命個體,讓學生體驗到人的生命的價值與尊嚴,體會到愛惜自己、尊重他人的生命理念,教師也在教學組織過程中,體驗到教書育人的樂趣,體驗到教學活動是一個富有創造性的活動,也是自己人生價值實現的過程,從而尋找到各自生命的精神家園。

(三)“兩課”課堂教學應當創立良好師生關系的氛圍。良好的師生關系應當是民主的、平等的,教師應當是平等中的首席,而不應當是處于支配的地位。人格的尊嚴與平等是生命的應有之義,人格的尊嚴與平等具體到社會交往中,人應當成為社會交往的主體,而不應當成為社會交往的客體,因而,人們在社會交往中不應當是支配與被支配的關系,而應當是民主的,這是人的生命價值的最高體現。課堂作為培養人的場所,課堂教學作為一種社會交

往活動,就應當體現對學生的生命關懷,尊重學生的人格和尊嚴,建立和諧的師生關系。和諧的師生關系既要體現民主、平等,又要體現教師的人格魅力,體現教師人格對學生人格塑成的牽引作用。

三、走向充滿生命活力的課堂

要真正實現“兩課”課堂充滿生命活力是一個復雜的問題,關系到教師的教學觀念、教學組織、教學評價、教學方法等諸方面的整合。

(一)轉變“兩課”教師的教學理念是讓課堂充滿生命活力的前提。理念是行為的先導,從這個意義上講,教師教學觀念的轉變是讓課堂充滿生命活力的前提。首先,教師要樹立正確的生命觀。一方面要理解學生生命的特殊性、多樣性以及完整性,尊重、欣羨學生的生命是課堂教學的應有之義;另一方面要把課堂教學看作是其生活的重要的組成部分,課堂教學生活也是其自身生活價值實現的過程,從而影響教師職業的態度和職業體驗,激起教師的創造欲望。其次,教師要樹立認知能力發展和生命情感發展相統一的課堂教學目標理念。教師要摒棄把學生對課堂生活的情感體驗僅作為教學手段的傳統教學觀念,要確立對學生生命情感的培養也是課堂教學的重要目標。只有這樣的教學目標才符合生命教育的基本要求,才能夠培養適應社會生存的人才。最后,教師要樹立開放的教學觀。開放的教學觀要求整個教學過程都應當是開放的,它包括教學思想、教學內容、教學組織、教學方法、教學評價等教學環節。這些教學環節都應當是開放的而不是封閉的,是多向的而不是單一的,以體現對人性的關懷為其最終價值取向。

(二)優化“兩課”教學的組織過程是讓課堂充滿生命活力的基礎。我們知道,生命教育視野下的課堂教學目標是認知能力發展和生命情感發展相統一的。這一目標的實現主要是通過教學組織過程實現的,無論是學生的知識智慧的發展還是生命情感、態度、價值觀的形成,教學組織過程都起著基礎性的作用。因此,從這個意義上講,優化教學的組織過程是讓課堂充滿生命活力的基礎。我們認為,優化教學的組織過程從根本上說,就是要轉變傳統的計劃性的、程式化的教學模式,具體要做好這么幾個方面:一是要注重教學組織的生成性。教師要從既定的教案中跳出來,不要把學生預設成知識的容器罐,而是要關注學生對課堂生活的真實體驗,提升課堂的生活價值,架起知識與學生生活的橋梁,使知識與學生的直接生活相聯系,讓課堂成為學生向往的地方。二是要創設互動的教學環境。教學過程的互動性是生命教育的根本要求,在互動中教師要起到引導作用,通過教師的價值引導使學生的知識發展和對生命的體驗自動生成,教師要通過教學語言、教學環境、教學手段的設計使學生對生命活動的直接體驗、實踐活動與認知活動有機地結合起來,使課堂成為學生人際交往的空間,為學生提供廣闊的思維、想象、創造的天地,充滿人文的氣息,從而盡可能拓展課堂的生活空間。

篇6

關鍵詞:初中語文;開放式課堂教學;應用

一、開放式教學思路概述

開放式教學目標是動態的、開放的,教學內容是動態的、開放的,教學組織形式也是動態的,開放的。這相對傳統教學中滿堂灌、注入式的教學方法,嚴重束縛學生創造力的發展的教學模式有著巨大的進步。而開放式教學恰恰就是改變以往傳統的“封閉式”的教學模式,代之以層次化的、動態的、開放的學習模式。初中語文課堂的開放式教學與語文本身的特點有很大關系,語文本身就是一門工具性與知識性兼備的工具,在日常生活中我們的談話、思考、表達各個方面都離不開語文,所以我們完全可以在日常生活中尋找到語文的影子,并借此提高學生對語文的學習興趣。初中語文課堂的開放式教學環節包括:教學目標的開放、教學資源的開放、教學時間和空間的開放、作業的開放、評價的開放等五個方面。但開放式教學的實施,對教師也提出更高的要求,要求提供大量的信息源供學生選擇、吸收、積累,才能最終實現厚積而薄發的語文學習境界。開放教學主要是說用知識教學做為載體,將關注人的發展作為主要宗旨,通過創造一個有利于學生生動活潑、自主的教學環境,提供給學生充分發展的空間,從而促使學生在積極主動的探索過程中,各方面素質得到全面發展。可以說開放式教學不僅是一種教學方法、教學模式,它更是一種教學理念,它的核心是以學生的發展為本。在初中語文中開展開放式教學是由語文課程本身決定的,因為語文課程本身就是一個與生活緊密練習,包括日常的寫作、交流、表達都離不開的學科,需要以開放的理念對待。初中語文課程的開放式課堂教學環節包括:教學目標的開放、教學資源的開放、教學時間和空間的開放、作業的開放、評價的開放等五個方面。

二、開放式教學思路在初中語文課堂中應用的主要思路

(1)結合課本內容,充分向生活延伸。任何脫離生活的知識,或者在生活中找不到落腳點的知識都是沒有生命力的,語文更是如此,日常的交流、信件來往、公文寫作、學習都離不開語文,所以把語文知識在課堂基礎上向生活中延伸,建立開放的語文課堂,對提高學生對語文的認知能力具有很重要的作用。教師可以利用課余時間或者節假日組織學生開展讀書、讀報、朗誦、演講等活動。并積極要學生走出教室,去一切可以學習語文、實踐語文、感悟語文的地方,給語文教學注入全新的活力。讓學生在大自然中、在生活中尋覓知識,體驗生活,引導他們在開放的大課堂中閱讀、觀察和寫作,從而拓展他們的思路,使他們在豐富多彩的教學活動和自我實踐的活動中學習語言、運用語言,不斷提高語文能力。尤其學習寫作的時候,這種走進大自然、走進生活的方式,對于學生收集素材、組織語言具有非常明顯的效果。

(2)改變傳統教學思路,發揮學生的主體性。一切教學方法最終都要落實到學生身上,任何教學方法也無法改變學生自身作為學習主體的地位,所以,無論什么類型的教學方法,設計的初衷都要以適應學生的學習,能夠調動學生自我學習的能動性為目的。只有學生產生了學習的積極性,才會對知識有更強的學習欲望,當然教學有效性才能提高。課堂教學的開放,不單純是課堂地點的開放,還包括教學思路的開放。在以往的教學思路中,教師是主動的,通過提問學生來考察學生對知識掌握的程度,而在開放式的教學體系下,要改變這種身份的限制,讓學生提問教師。在學生的提問中,學生必然要總結問題,只有具備一定的基礎才可能提出問題,教師通過為學生解答問題,解決了學生的疑惑,而且還可以通過學生的問題提高自己的教學水平。另外,教師還要創設學習的民主,比如讓學生參與教案的設計、考核的設計,包括作業批改、學習小組的互評等環節,引導學生能動地學習,主動發現哪些方法能更加適合學習。

(3)開放的評價方式,多元化的完善考核體系。一種機制會引導一種潮流,這是必然的,好比一種行動都可以得到全班同學、全校教師、家長的認可和贊揚,那么學生必然會認為這是一種非常值得去做的事情。反之,如果做的事情得不到任何人的認可,還可能得到別人的訓斥,那么這種行動肯定不會有人去做。在語文學習中,很多學生只注重學習知識,應對考試,就是因為我們的考核機制就是以卷面考核為唯一標準,而實際上很多學生學習語文能力的提高,所獲得收獲不一定是在卷面上可以反映出來的。所以,開放式的教學,必須配合開放的評價方式,讓學生們能在一種多元化的學習與評價模式下獲得最大限度的進步,個人能力也得到最大限度的提高和發展,這次是真正有效的語文課堂。以學生課后作業的開放式探索為例,讓學生寫日記是提高學生寫作水平的一種有效方式,教師可以有限度的開放,讓不同的學生有不同的發揮,比如日記可以規定為“家庭日記、校園日記、社會日記”,要求各備一本,間天一次,這樣經歷不同的學生各自都能找到自己的興趣所在,毫不感到無內容可寫。

篇7

【關鍵詞】德育;滲透;校園

抓好學校德育工作,應該從整體優化育人環境入手,讓德育活動滲透于校園的每一個角落,促進學生思想品德健康成長,為培養全面、優秀的社會接班人而奠基堅實的品格、靈魂基礎。

一、優化校園文化環境,熏陶學生健康發展

校園文化作為潛在的隱性課程,在學校教育教學工作中具有暗示性、持久性、全面性、長效性的特點和功能,充盈著學校生活與活動的方方面面,貫穿于學校教育的整個過程中,體現著學校群體的榮譽感、自豪感,以及集體的意志和作風,它不僅對學生的學習、生活、心理起到良好的調節作用,而且對學生的精神世界、價值觀念和行為方式起著巨大的導引作用。學生每時每刻無不受到它的“熏陶”、“體驗”和“感悟”,潛移默化地使其置身于其中,使學生的心靈凈化、人品美化、情感高尚化。

1.注重外顯校園文化,提升學生高雅審美情趣

我們可以充分利用學校現有的空間,對教室、走廊、操場、綠化區,及每一堵墻壁,進行科學的規劃,如:①書法走廊;②繪畫走廊;③手工藝走廊;④辦學方向發展廳;⑤科技系列之窗;⑥生物世界;⑦禮儀走廊;⑧名人名言;⑨教室文化;⑩辦公室文化。這些文化彰顯出校園里“每堵墻都會說話”、“每個角落都在傳情”、“每個景點都在啟智”,學生們生活在其中,擁有家一般的舒適和安逸,折射著學生高雅審美情趣,有利于培養學生良好行為習慣,收獲美麗人生。

在教室里設置一個 “快樂成果袋”,里面記錄著孩子點點滴滴的成果,動態地展示著孩子成長的軌跡。孩子們在欣賞、比較,進步過程中,內心世界也就豐盈著、收獲著,喜悅著……他們心中的目標會漸漸明朗起來,他們的潛能會慢慢開發出來,他們的個性也會飛揚起來。因為它已經悄然地告訴了孩子那些是應該做的,那些是應該堅持的品質,目標在哪里?良好的競爭意識、集體主義觀念的形成,這些對孩子的個性發展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2.加強制度文化建設,引導學生自我規范的行為

校園制度文化具有控制性、管理性,這種控制性的校園制度文化,學生是“必須”、“被動”、“迫使”、“主動”遵循的, “迫使”校園群體中的每個成員“主動”地領會它的意義,無條件地遵守,自覺維護和保護。

3.建立師生和諧關系,促進發展學生良好人格

師生關系是學校教育過程中最基本的人際關系,無時無刻不影響著教育的過程與結果,“親其師”,才會“信其道”。教師與學生應當是情感上的朋友。教師要通過“愛”搭建起師生情感的橋梁,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教師只有蹲下身子,敞開心扉,才能贏得學生真正的尊重,從而達到共享知識、共享智慧、共享人生的價值和意義,獲得整體的精神世界的構建。

4.組織多樣文化活動,用豐富的集體生活感化學生

校園文化活動要求根據青少年成長的客觀規律,高處著眼,小處著手,把口號變成行動,使學生在系列活動中受到潛移默化的熏陶、感染和教育;通過學生的實踐體驗,使他們的情感得到升華,行為得到內化,逐步做到言必行、行必果,增強學生的道德規范意識和高尚的道德情操。

二、整體優化班級集體,促進學生健康成長

1.用集體主義精神,引導學生提高責任意識

集體主義思想教育不能靠灌輸,更不能靠說教,要靠集體活動。在開展班集體活動中,要注重啟發和調動全體學生的主體意識和參與意識,重視每個學生的價值,讓他們做集體的主人,在集體活動中唱主角,變被動接受為主動適應,實現自我教育。

2.用正確的集體輿論,引導學生自我矯正行為

正確的集體輿論是在開展一系列有益的集體活動中逐步培養和形成的,要建立班級輿論陣地,充分運用學習園地、手抄報、專欄等,開展教育宣傳,強化輿論氛圍,促進輿論發展。

3.用和諧的人際關系,陶冶學生的個性品質

實踐表明,在一個以關心他人、關心集體、與人為善為榮的集體里,人們自律、互律、互助、共進;孤獨者得到溫暖,缺陷者得到補償,愚者因而變智,弱者因而變強,人的內在積極性可以得到最大限度的調動,創造性可以得到最充分的發揮。

4.用科學的班級管理,規范學生的主人翁思想

在班級管理中,一方面要引導學生學習和遵守中小學生守則和行為規范,同時還要以此為依據,根據班級實際情況,在全體成員的參與下,制訂若干合理而且可行的具體條例與規定,如班級公約、課堂常規、學習紀律、衛生公約等,以引導和規范集體成員的日常道德和學習等行為習慣。

5. 通過“選、培”班干部,提升學生民主責任意識

一批好干部可以帶出一個好的班集體;反之亦然。因此,選拔和培養好班干部,使之形成堅強的集體核心,是班集體建設的一件大事。

6.用教師的自身形象,感召學生健康發展

一個班集體的凝聚力,首先來自教師的自身形象。教師的形象越完美,越能吸引學生,越具有感召力。 “親其師,信其道”,教師良好的德才學識和情感人格,對中小學生的心靈來說,是最直接最有益的雨露和陽光。

三、抓住教學育人的根本,保障學生健康成長

教學的根本屬性是教育,教學本來就包括“教書”與“育人”,“教書”與“育人”原本是同一教學過程的兩個方面。因此要求:

1.教師以“真”為本,以“真”教好書,以“真”育好人

教書育人的基點應放在對生命的關懷,對生命的敬畏和尊重上,放在促使學生主動發展上, 以“真”育人,即以真理育人,以真誠育人,以真心教人,實際上是科學育人。

2.教師要拓展學科的育人功能,使知識產生育人的力量

教書是手段,育人是目的。每門學科都有自己不同的內容體系和特點,教師必須根據教學大綱的要求,精心設計和組織教學的內容,運用這門學科的思想性、科學性、知識性對學生傳授系統的科學文化知識的同時做到自然而然地滲透著思想品德教育。

3.教師要創造課堂生活,促進學生主動、健康發展

篇8

關鍵詞:專業發展;歷史教育;實習;多元綜合評價;改革

中圖分類號:G6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9841(2012)02-0035-06

教育實習是歷史教師專業發展進程中的重要一步,它溝通了理論與實踐、理想與現實,也溝通了大學課堂與中學講臺。有鑒于此,學術界重視對教育實習的研究,就教育實習的理念、模式、內容、評價體系等問題做了廣泛的探討,以期推進教育實習的改革向縱深發展。其中,關于教育實習評價改革的研究也不少。縱觀近二十年來關于高師教育實習評價改革的研究,其側重點在于對評價指標維度及權重的探討,意在促使評價更加客觀、公正。這些研究對于指導我們開展實習定量評價無疑大有裨益。但筆者認為,由于大多數研究沒有跳出以評定當前“技能”等級為取向的窠臼,使得教育實習評價改革從理論到實踐都沒有根本性的變化。就教育實習的評價而言,明確評價的價值取向是一個更為重要的前提性問題:是確定當前已具備的技能的等級,還是引導未來的專業發展方向?教育實習作為教師專業持續發展鏈條上的重要環節,評價的終極取向無疑是引導專業發展。

一、“專業發展”是教育評價的根本追求,是歷史教師專業化的內在規定

教育評價即是對教育效果的價值判斷。它所追求的目標不應當僅僅是對當前狀況的說明以及確定相應的成就等級,而應當是引導面向未來的改進和發展,正如美國研究教育評價的著名學者斯塔費爾比姆所說,“評價最重要的意圖不是為了證明,而是為了改進”,也就是說,評價不是要證明當前怎么樣,而是要實現“改進”。我國2001年頒布的《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在談到評價問題時就明確提出:“改變課程評價過分強調甄別與選拔的功能,發揮評價促進學生發展、教師提高和改進教學實踐的功能。”在這里,我們看到“綱要”為教育評價改革所指明的方向即是“發展”――教育評價的根本目的即是促進評價對象的發展。而作為教師專業化重要一步的教育實習,其評價的價值追求也只能是專業發展。

教師的專業發展是一個長期的可持續的過程――從選擇師范院校開始,直至職業生涯結束。在此過程中,教育實習發揮著怎樣的作用呢?籠統地說,通過教育實習要完成從大學生向中學教師的角色轉換,為教師專業發展奠定基礎。仔細審視這個轉換過程,不難發現,這是一個非常復雜的過程,美國學者傅樂所言的“三個關注”的發展轉換可在一定程度上揭示這種復雜性。他提出,在教師的專業發展中要經過三個轉換:從關注自我(Concern for self)到關注作為教師的自己(Concern about self as a Teacher)再到關注學生(Concern for Pupils)。其中,從關注作為教師的自己到關注學生的轉換是比較難的,它要求教師努力從掩飾自己的不足轉變到能夠認識自己的感受、長處與限制。在教育實習中,實習生要完成從關注自我向關注作為教師的自己的轉換,并逐漸向關注學生發展。為此,實習老師應該通過教育實習為專業發展做好三方面準備:一是熟練掌握教育教學的基本技能;二是感受并獲得積極的專業情感體驗(澳大利亞的實習實踐被定名為“專業體驗”,意即在突出實習生進入特定的教育情境后體驗到“真實的震撼”,而積極的專業體驗能帶給教師更持久的專業發展動力);三是學會自我反思,在反思中發展教育教學能力及教育研究能力。這實際上告訴了我們,教育實習評價在檢查基本技能掌握水平的同時,更應重視職業情感和反思成效。如果這個評價的價值取向只是靜態地確定學生目前技能水平的等級,那它不唯不能保證前述轉換目標的實現,還可能助長教育實習的急功近利;唯有立足于動態的、發展的教育實習評價取向才能真正觀照教師的專業持續發展。

還特別值得一提的是,在教師的專業發展中,歷史教師面臨著更嚴峻的問題:如果不能表現出歷史教育的獨特性,就可能會讓人錯誤地認為誰都可以勝任歷史課程的教學――無論其專業背景是什么,因為有人誤認為歷史課就是講講故事,背背時間、地點、人物、意義而已。事實當然并非如此!赫爾巴特說:“歷史應當是人類的教師,而假如歷史沒有做到這一點,那么青年歷史教師應當負起大部分的責任。”赫爾巴特在賦予歷史以“人類教師”這樣高的地位的同時,還特別強調了歷史教師的重要使命。歷史中所潛藏的豐贍智慧讓其無愧于人類的老師,它教我們如何處理人與人、人與自然、人與社會的關系。而引導學生體會、汲取歷史智慧正是歷史教師專業化的內在要求。能教出歷史智慧的老師才是真正專業化的歷史教師。教育實習要為實習生成長為能教出歷史智慧的歷史教師做準備,而評價理應在其中起好調節、激勵作用。

二、“專業發展”視野下當前歷史教育實習評價存在的主要問題

以“專業發展”的眼光來審視當前的歷史教育實習評價,存在的問題是顯而易見的。歸納起來,主要有以下四個方面:

(一)考核限于試教試作,部分內容在評價中被邊緣化

一般而言,高校對教育實習的內容規定是比較全面的,除完成聽課、授課、評課及班主任工作這些傳統的實習任務外,還要求記實習日志,寫教育教學反思,開展教育調研,尤其是要發現自己的優勢與不足,為進一步的專業發展確定方向。這樣的規定基本稱得上盡善盡美。然而,教育實習評價和這一規定卻有些出入。事實上,大多數實習單位只將課堂教學工作和班主任工作納入評價體系中。學校下發的實習成績評價表通常只有兩張:分別是考察歷史教學技能的試教評作表和考察班主任T作能力的試作評價表。盡管這兩張評價表上的評價指標和權重可能都比較精細,但畢竟只能評價實習生的試教和試作表現,其他實習任務在評價中被邊緣化了。相應地,這些被邊緣化的任務在實習過程中變成軟要求,進而被一些實習生或束之高閣,或應付了事。

(二)突出“量化”、“定等”,但又難以保證其客觀性

評價本應是在定量的測量與定性的分析相結合基礎上進行價值判斷,但是從實際操作來看,教育實習評價基本呈“量化”一邊倒之勢。這主要表現為實習生最后見到的就是一個分數或等級,而這個分數或等級所代表的含義卻不甚了了――不能從分數或等級中明了自己有哪些優勢可以作為未來持續專業發展的基礎,有哪些不足是需要彌補或規避的。實際上,同一個分數或等級對于不同的實習生來講,意義并不相同。

眾所周知,凡是通過量化考核方式確定等級都必須保證客觀、公正、合理,這樣的結果才具說服力,而實際上教育實習中的量化考核很難做到這些。

首先,等級確定要依據某些評價指標,而很多指標都是難以客觀量化的。如實習生一共上了幾

節課可以量化,上課的實際效果卻很難量化。雖然許多學者致力于研究出客觀指標,但在操作層面上仍難以客觀執行,如類似下面的“備課”等級指標:

優――分析、組織教材能力較強,制定教學目的明確、恰當;能根據教材和學生實際編寫教案,教案質量較高。

良――分析、組織教材有一定的能力;能根據教材和學生實際編寫教案,教案質量尚高。

中――分析組織教材能力一般;編寫教案符合要求。

及格――分析組織教材能力較差,編寫教案勉強符合要求。

不及格――在教師指導下不太會分析組織教材;編寫教案有太大的困難。

粗一看指標層次很清楚,但細推敲,類似于“較強”、“較高”、“一定”、“一般”、“尚高”、“勉強符合”這樣的詞語實際上是模糊的,不同的人可能會有不同的理解,依據這些指標所確定的等級自然說不上有多客觀。此外,有關實習態度、教育調查、實習日志等內容的評價更是難以量化。事實上,筆者目前所見到的實習評價指標都存在難以客觀量化的問題。

其次,由評價指標的難以量化進而衍生出了指導教師評定成績的主觀隨意性問題。指導教師在評價學生的實習時,往往依據兩點:一是自己對評價指標的理解;二是自己對某個實習生的總體印象。評價指標的彈性太大不足以保證評價的客觀性;教師的總體印象則因受制于教師全方位深度參與實習的時間、精力及個人好惡情感而更具有主觀色彩。

有人統計,曾有指導教師將實習成績評定為優等的比例高達80%。這樣的成績評定雖然取悅了多數學生,但卻有失公允。為此,有些學校通過限定優秀比例來解決該問題,如筆者所在單位即規定教育實習成績中,雙優(試教和試作均為優)不能超過20%,單優不能超過60%。這樣的規定雖可以讓指導教師在進行評價時適度斟酌,但并未從根本上解決評價的客觀性問題。基于客觀性有限的指標量化而定的成績等級,對學生未來發展的促進意義是有限的。

(三)實習評價重點關注知識的準確流暢與師范生技能的熟練程度,實質上是以“勝任”取代“發展”,從而弱化了實習的教育意義

現有的教育實習評價實際上只是考察實習生能在多大程度上“勝任”教師職業。它所鼓勵的是知識和技能的提高,所傳遞的潛臺詞是“只要掌握了學科知識和教育教學技能就能有效地工作”。在這樣的評價導向下,“勝任”教育淹沒了“發展”教育。通過實習訓練,我們可能造就很多技能嫻熟的“匠人”,而不是優秀的教師和教育家。知識和技能是成長為優秀教師的必要條件,但不是充分條件;成長為優秀教師和教育家還取決于教師(準教師)“對學生、對自己、對教學任務所持有的信念,以及他在教育實踐中所表現出來的教育機智和批判反思能力”。

歷史實習教師既是站在講臺上向學生講解歷史、傳承文明的教育者,更是一個成長中的受教育者。作為受教育者,實習生一方面要通過向書本學習、向他人尤其是有經驗的老師學習,提高教育教學技能,彌補知識缺陷,從而能“勝任”歷史教師這一職業。指導教師的指導和評價大都立足于這種“勝任”層面。然而,另一方面,對專業發展具有更重要價值的是實習生的自我教育。實習生的自我教育主要包括:自我主動感知領悟具體教育情景、自我反思檢省教育行為、自我澄清建構教育觀念、獨立探究思考教育問題。自我教育的過程是實習生積極主動將外部要求內化為自己的追求、以教育者的自覺參與到教育活動中的過程。自我教育的實現無疑會是教師專業持續發展的恒久動力。不過,如果實習評價沒有納入自我教育這一內容,則許多學生就可能未意識到其價值。

(四)試教評價表各學科通用,不能彰顯歷史學科的教育特點

這個問題在研究領域和實踐領域都是普遍存在的。就研究領域來說,人們試圖構建出一個在指標和權重上都更合理的各學科普適的評價體系,基本沒有針對具體學科的體系構建;在實踐中,一般學校都有一個各學科通用的統一的評價表。但實際上,各學科教育教學都有自己的特點。通用評價表只能評價教學中最基本的技能要求,無法考核課堂上那些與學科特點融為一體的特色因素。就歷史教學而言,最有魅力的地方即在于:點線面有機結合呈現歷史過程、恰如其分揭示歷史的縱橫聯系、史料運用匠心獨具(史料選擇精當、觀點切中肯綮、運用方式科學)、歷史分析獨具縱深感和啟發性、情感觸發平實但深刻。而這些因素在筆者所接觸到的評價表中基本難覓蹤跡。這樣的評價表對于促進專業發展作用自然有限。

三、歷史教育實習評價改革的幾點建議

(一)從教師專業化的要求出發,確定教育實習評價的層次

早在1966年巴黎召開的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大會上所通過的《關于教師地位的建議》中,就已確定了教師職業作為專門職業的地位。專門化的職業地位要求教師必須具備持續發展的專門知識、技能、情感。當實習生站上講臺時,即已意味著他必須努力達到專業化的要求。

為使教育實習評價有效地促進實習生向教師專業化方向發展,教育實習評價應同時包括三個層次:第一層次是評價現有的基本知識和技能水平,側重于教育教學技巧熟練程度;第二層次是評價實習生對自己的教育教學實踐的反思、研究水平,包括對新角色和具體內容教學的反思與研究,要求實習生通過反思、研究,構建起自己對課程和教學的理解;第三個層次是職業情感和職業信念,側重于評價實習生在實習過程中表現出來的對職業價值的認知、認同和熱愛情感,以及與此相應的責任意識。

在三個層次中,第一個層次關注的是當下的“勝任”,技能技巧嫻熟者有望成為優秀的“匠人”;加上后兩個層次后,關注的就是“發展”,是在實習生心中埋下通過持續專業發展成長為優秀教師和教育家的種子。

(二)歷史教育實習評價應遵循的基本原則

兼顧定量與定性。對實習生的實習表現用量化成績來體現本身沒有問題,但如果認為只給出一個分數或等級就萬事大吉了,則意義不大。我們建議指導教師在依據多方意見及評價指標給出量化成績的同時,還能同時提供定性的分析描述供學生的專業發展參考。定性描述最好能夠圍繞該實習生作為一名歷史教師的優勢、不足、未來發展建議三方面展開。當然,對指導老師來說,要提供這樣的分析描述,具有挑戰性,但并非不可行。

下述是筆者在實習指導中提供給某實習生的一個評價分析,現錄于此,供參考:

實習生:×××

實習成績:試教:優試作:良

分析與建議:

優勢:(1)課堂教學語言表達吐字清晰流暢,情感飽滿;(2)重視對知識結構的揭示,能根據課文內容的內在聯系,較好地將內容組織成結構嚴謹的整體;(3)讀了很多書,知識積累不錯,因此,教學內容的展開顯得游刃有余;(4)重視以歷史的細節感染學生,激發興趣。以上優點請繼續發揚。

不足:(1)補充材料的選擇有點泛而不精,有堆積之嫌;(2)歷史分析有些拘泥于教材觀點,缺乏有深度的獨特的分析,這不利于提升學生的思維能力;(3)關注學生的學不夠。

發展建議:在將來的專業發展中能否真正優秀,取決于四因素:一是知識積累是否足夠廣博――建議繼續多讀好書,重點閱讀專業著作,同時其他方面的書也讀一些。二是能否敏感地發現教育教學中的問題――建議堅持進行教學反思與研究。有教育家說過,從來不反思的老師,一輩子

都只能做個教書匠;若堅持反思三年,即可能成為名師,成為教育家。三是心里是否總是裝著學生――建議每次備課都設身處地想想學生的學習,思考你的教學準備符合學生實際嗎、學生愿意聽嗎、學生學后會有什么收獲、學生可能存在什么疑惑。四是懷著敬畏之情感教歷史。你在本次實習中已有出色表現,但希望你將來在上述四個方面更進一步。

當然,這個評價有諸多不足,但與僅僅提供分數或等級相比,對實習生的專業發展應當有一定的參考價值。

兼顧現狀與潛力。現狀是對現在效果及此前努力結果的描述,但評價的發展功能卻是指向未來的。建議指導教師在描述現狀的同時,能夠通過自己的精細觀察及日常交流,幫助學生找到其發展潛力,并評價其潛力。所給出的評價成績既體現當前的表現,同時也要反映發展的可能水平。

兼顧一般技能與歷史學科特殊性。這里的一般技能指的就是學校下發的實習評價表中所列出的各學科實習生都需達到的要求,它因為要兼顧各學科,因此往往比較空洞,缺乏針對性。考慮到各學科教學的特殊性,建議在依據學校的實習評價表對一般技能進行評價的同時,能夠充分考慮歷史學科教學的特殊要求予以補充。

(三)在評價內容、評價主體、評價方式上走綜合多元之路

評價內容上要突破“試教”、“試作”兩部分的局限,將凡是有利于實習生專業發展的內容都納入到評價體系之中;在評價主體、評價方式上提倡綜合多元化。具體的改革建議參見下表:

高師歷史教育實習綜合評價表:

該評價表除關注基本技能外,還特別通過突出職業信念、反思能力、研究能力、合作精神等,引導學生在歷史教育實習中將目光從完成當下任務移向追求未來的持續發展。此外,有關上述表格,還有三點需說明:

第一,六個評價項目的權重分配上,建議職業信念、試教、反思能力各占20%,因為這三項既體現當前學生在歷史教育教學方面的水平,又與將來的職業發展聯系極為密切;研究能力占15%――雖然教學研究能力對任何一個歷史老師的專業發展都是很重要的,但對于剛踏上講臺的實習生來說,這個要求還是顯得偏難;試作占15%,班主任工作當然很重要,但從實際情況來看,學校一般不會讓實習生獨當一面開展班主任工作,因此,絕大多數實習生的試作工作大同小異,沒有根本差別;合作精神占10%。

第二,評價方式中的定量評價應本著盡可能客觀、公正的原則,綜合采納多方意見。在大學指導老師有足夠的時間參與到實習中的前提下,建議在權重分配上,大學和中學的指導教師各占35%,同組同學評價占20%,本人的評價占10%。實習班級學生的意見列作為重要參考。建議在定量評分與定性分析的基礎上,在實習結束時給每個學生提供一份建設性的評價報告。

第三,應特別重視評價依據中的認識層面的內容,這在以前的評價中常常被忽視,但它對于說明歷史教師的專業發展能力和潛力特別有說服力。

(四)評價改革還需關注反饋環節

據筆者所知,實習成績一般不公布,多數學生要等到畢業時才正式知道自己的實習成績。也就是說,實習評價幾乎沒有反饋環節,這使得教育實習評價失去了激勵和發展功能。

教育實習評價不僅要有反饋環節,而且還要講究反饋的科學性。為此,提出三點建議:一是及時反饋。實習結束后的一周內就應組織學生總結評價,同時將評價結果告知學生,以便學生有效地將評價結果與自己的實習表現聯系起來,再次反省檢視實習,明確努力方向。如果我們數周乃至數月后才告知學生成績,那時,實習的記憶已漸趨淡忘,那么,對許多學生而言,成績就僅僅是一個數字或一個等級,沒有了其他意義。二是在反饋時淡化等級,突出定性評價。建議由中學合作教師和大學指導教師根據前表中的內容,通過討論協商形成對每個實習生的實習反饋報告,有針對性地具體指出其長處和不足,并提出富有建設性的改進意見。評價用語以有助于增強自信心的激勵性語言為主,并克服公式化的“八股”文,突出針對性。三是允許學生就評價結果提出異議。作為評價主體之一,學生有權對評價結果提出不同看法。這時教師應理性看待學生提出的意見或建議,與學生就相關問題進行平等討論、交流。通過交流,可以使學生了解為什么會得到這樣的評價,從而使學生受到啟發;如果學生提出的意見正確而已做的評價有不當之處,通過適當的程序,也可對評價做適當調整,使評價更符合實際,并顯示出評價的公開與公正。這將對學生產生正面的積極的影響。

教育實習評價沒有可資借鑒的客觀標準答案,而且,教育實習本質上也不是一種考試,因此,與其不厭其煩地構建在實踐中很難客觀量化的定量指標,不如換一種思路,以質性評價為主,豐富評價內容,完善評價方式,為學生實現“實踐――反思發展――再實踐――再反思發展”的專業發展進路提供參照,助推培養優秀教師和教育家的免費師范教育培養目標的實現。

參考文獻:

[1]黃光揚,教育測量與評價[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8:6

[2]楊秀玉,實習教師的關注研究及其對教師教育實習的意蘊[J],外國教育研究,2009(6):20-24

[3]吳琳玉,諶啟標,從教育實習到專業體驗:澳大利亞教師教育改革及啟示[J],當代教育科學,2009(11):37-39

[4]赫爾巴特著,李其龍譯,普通教育學?教育學講授綱要[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323

[5]李月琴,中學歷史教育實習[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105

[6]鄒遲,高師教育實習成績評定芻議[J],西南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 996(1):24-27

篇9

【關鍵詞】幼兒園;教學;生成性資源;運用

教學中的生成性資源是指在教學情境中,通過積極的師生互動、生生互動,在共同思考與共同發展中產生的超出教師教案設計的新問題、新情況,即表現在言語、行為、情緒方式表達中出現的“節外生枝”的情況。也可稱為動態生成性資源。幼兒園教學具有啟蒙性、生活性、活動性等特點,3-6歲幼兒又活潑好動、好奇好問。因此,幼兒園教學活動中蘊涵著更為豐富的生成性資源。當前幼兒園教學中,由于教師受觀念、方法等方面因素的制約,間接或直接導致了教學活動中生成性資源的流失,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幼兒的發展。本文結合幼兒園的教學,談一談對生成性資源的特點、意義、運用方面的認識。

一、教學中生成性資源的特點

1.生成性資源具有潛在性

生成性資源的潛在性是指它出現在師生交往互動的過程中,處于潛伏的狀態。在教學活動之前,教師無法預設和確定。發現及利用好生成性資源并使其具有教育作用和意義,需要教師具有一定的教學智慧和教學應變能力。

2.生成性資源具有短時性

生成性資源的短時性是指它發生和存在是短暫的,隨著教學情境的發展而隨時發生變化。生成性資源往往轉瞬即逝,要求教師做出“即時”反應,如果當時沒利用好,可能再也無法出現。

3.生成性資源具有親和性

生成性資源的親和性是指其內容和表達形式上易被學生接受,學生有興趣并能滿足其需求。生成性資源來源于教學真實情境,如學生的興趣點、建議、觀點、提出的問題與爭議乃至錯誤的回答都可視為生成性資源。因此,這些資源對學生具有較強的親和性。

二、有效運用教學中生成性資源的意義

1.有助于幼兒園有效教學的實施

幼兒園教學活動是在教師預設的前提下,在教學中根據幼兒的學習興趣,學習態度,學習進程而進行的動態活動過程,具有豐富性和生成性。對生成性資源的開發和運用可以使教師的教學更有效。

2.有助于落實以幼兒發展為本的教育理念

《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倡導的核心理念是“以幼兒發展為本”。教學應“以學定教”。要求教師把關注點放在幼兒身上,關注幼兒的需要、興趣點、行為表現。對教學生成性資源的運用正體現了這一要求,它能更好發揮和發展幼兒的主體性,使幼兒感受到學習的豐富意義,從而獲得更好的發展。

3.有助于提升教師的教育智慧

教學反思是提升教師教育智慧的主要途徑。對教學中生成性資源的運用能促使教師不斷進行教學反思,如本次教學出現了哪些生成性資源?哪些沒有利用起來?怎樣利用會更好?這將提高教師的教育智慧,促進其專業成長。

三、有效運用教學中生成性資源的策略

對教學中生成性資源的有效運用涉及到教師的觀念、方法手段等一系列的問題。有效運用教學中生成性資源的策略包括以下二方面內容。

1.正確的觀念是有效運用生成性資源的前提

一個人的觀念影響著其行為方式。同樣,教師的教學觀、師生觀等也會影響到教師的教育行為。有效運用動態生成性資源的前提是教師必須樹立正確的、新型的教學觀、師生觀。

(1)樹立正確的教學觀

教師應認識到教學是預設和生成的統一。教學是有預設性的,但不是不可改變的、封閉的計劃;教學具有生成性,但也不是一種無目的追隨幼兒的、隨意的、自發的活動。教學是在師幼互動的過程中,教師根據幼兒的需要與興趣,在一定的價值判斷的基礎之上不斷調整、不斷生成的活動,它是師幼共同建構的過程。對此,瑞吉歐課程方案對此有深刻的闡述:即“課程是教師與幼兒在三分之一的確定性和三分之二的不確定性與新異性打交道”。當前,一些教師仍受傳統教學觀的束縛,重視教學的預設性,表現在精心設計每一個教學環節及步驟,設計好每一個提問,擔心教學不能按預期的計劃進行下去,一旦幼兒不按照教師的思路走,就馬上將幼兒拉回設計好的程序中。如某一幼兒教師在美術剪紙活動的導入部分講到:“小朋友,今天我們學習剪紫荊花,紫荊花是香港的市花”,這時一個小朋友說:“老師,我去過香港”教師說:“不要插話,聽老師講”。幼兒的插話是很自然的,但是老師卻一下制止了他。在這樣的教學觀下,談不上教學生成性資源的有效利用。

(2)樹立正確的師生觀

《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中對教師的角色進行了定位:“教師應成為兒童學習活動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導者”。教師是幼兒學習活動的合作者強調了教師和幼兒的平等關系。瑞吉歐課程方案中稱教師“是平等中的首席”。幼兒是富有個性的獨立的個體,如果教師以高高在上的權威身份出現在幼兒面前,勢必造成幼兒對教師的敬畏。在教學活動中,幼兒遇到問題或沉默不敢發表見解,或人云亦云沒有新意,教師就聽不到來自幼兒內心深處的“聲音”,更談不上生成性資源的開發與運用了。

2.善于發現及引導恰當是有效運用生成性資源的關鍵

《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指出:要“善于發現兒童感興趣的事物、游戲和偶發事件中的隱含的教育價值,把握時機、積極引導”。“關注幼兒在活動中的表現和反應,敏感的察覺他們的需要,及時以適當的方式應答,形成合作探究式的師幼互動”。在教學中,與教學相關的生成性資源會不斷涌現,教師要善于發現、捕捉這些生成性資源,并巧妙加以利用,使其轉化為能促進幼兒發展的教育內容。

(1)發現幼兒興趣和需要――順應支持

教學中幼兒的興趣和需求是動態生成性資源的來源之一。例如:在一次體育游戲活動中,教師組織幼兒玩《老狼老狼幾點了》的游戲,游戲規則是“老狼”報出整點后,扮演小動物的幼兒們則四散奔跑,老狼追趕小動物。可是,教師發現很多幼兒不奔跑,而是面對“老狼”說:“我們不怕大灰狼,打大灰狼”,游戲如何進行下去呢?老師關注到幼兒這一興趣,調整了游戲原有的規則,改為小動物追打灰狼。從上述案例中可以看到,教師發現幼兒有新的游戲需要時,就順應了幼兒的需要,即實現了發展幼兒奔跑能力的活動目標,又有效進行了教學。

(2)關注幼兒的問題――引發討論

在教學中,幼兒往往會產生 “為什么?”“怎么辦?”的疑問。幼兒的疑惑往往是可以利用的生成性資源。如:某中班正在進行“認識鳥”的科學活動,有個小朋友說“老師,我知道企鵝也是鳥”,其他幼兒一聽,紛紛反對說:“企鵝不會飛,不是鳥”。教師說:“企鵝到底是不是鳥呢?我們一起來討論”,幼兒熱烈地討論開了。上述案例中教師關注了幼兒提出的一個問題,沒有放棄這一問題,而是引發幼兒思考,培養了幼兒的探究精神。

(3)利用偶發性事件――轉化引導

教師在實施教學時,預設的活動常常因教學過程中的突發事件而受到影響,這些教學活動中的突發事件就構成了生成性資源。例如:教師正在組織幼兒觀察“金魚”,有一組小朋友擠著看本組的金魚,有個幼兒猛一抬胳膊,一下把桌子上的小魚缸碰到地上,魚缸碎了。幼兒亂成一團。這時,老師沉著冷靜的對幼兒說:“不要讓玻璃扎住你們,都到邊上來”,孩子們聽老師這么一說,很快安靜下來。接著,教師馬上把小魚放到另一個魚缸里,說:“小朋友,剛才小魚掉到地上,它怎樣了?”幼兒說:“它嘴張得很大”,“它不能呼吸了”,教師接著問:“小魚在水里是怎樣呼吸的,我們接著來觀察”。幼兒又興致勃勃投入到了觀察活動中。本文案例中教師看到幼兒打翻了魚缸,把這一偶發事件情景轉化為讓幼兒觀察魚的呼吸的教育場景,使教學內容更為豐富。

以上從幼兒的角度和教學外部因素兩個方面闡述了一些教學中生成性資源的運用策略。當然,生成性資源不止這些,如教師本身也是生成性資源的來源之一,在此就不一一論述了。

總之,教學活動是一個富有變化的動態生成系統。葉瀾教授指出: “課堂應是向未來方向挺進的旅程,隨時都有可能發生意外的通道和美麗的園景,而不是一切都必須遵循固定線路而沒有激情的行程。”因此,在幼兒園的教學活動中,教師要以生成的教學觀念指導教學活動,能根據幼兒的當時需求,根據教學情景的需要,靈活調整教學方案,有效運用教學生成性資源來推進教學進程,促使幼兒獲得更好的發展。

參考文獻:

[1]張迎春,呼小明.教學中動態生成性課資源程的發掘與利用.《陜西師范大學繼續教育學報》,2007年3月,24卷1期

[2]埃德華茲等.兒童的一百種語言[M].羅雅芬,等譯.臺北:心理出版社,2000

[3]教育部基礎教育司組織編寫.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M].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2002

[4]葉瀾.重建課堂教學過程觀――“新基礎教育”課堂教學改革的理論與實踐探究之二,《教育研究》,2002年第10期。

篇10

    三年來持之不斷地學習學科教育知識和一般性的教育學、心理學知識,除了了解“教育是什么、學生怎么學習”這些根本問題外,還在有限的時間內盡力提高自身的師范技能。然而,這些來自文本閱讀、個人思辨和微格培訓的教育信條、意識取向和行為習慣,在面對真實的教學場景中能夠適用嗎?我們難道真的明白什么是教育嗎?以往或許只是憑借對教育的一時熱情而努力拼搏,但是在這個夏末初秋也該真的為自己日后的教育事業路途做好籌謀。在不覺間,我們實習隊來到了河源市和平縣和平中學。

一、實習學校

    根據了解,河源市和平縣和平中學(簡稱和中)建校于1919年秋,由和平縣知事何一鸞提議創辦。XX被評為“廣東省一級學校”,2010年12月被廣東省人民政府教育督導室認定為“廣東省普通高中教學水平優秀學校”。在實習隊初進學校與教師舉行座談時,主管教學的領導即提及學校這兩年在擴招,高一高二分別有20個班,重點班各有8個。普通班學生德育基礎、紀律觀念薄弱。多數學生成績基礎處于中等或者中下層次,學習能力弱,接受能力差。實習隊實習的是高一年級的普通班,我負責的是12班,作為實習班主任對其日常事物進行管理。

    在一個多月的實習生活里,我一直以教師身份嚴格要求自己,處處注意言行和儀表,熱心愛護實習學校和班級學生,本著對學生負責的態度盡力做好實習工作;同時,作為實習生一員,一直緊記實習守則,遵守實習學校的規章制度,尊重學校領導和老師,虛心聽取他們的意見,學習他們的經驗,主動完成實習學校布置的任務,塑造了良好的形象,給實習學校的領導、老師和學生都留下了好的印象,得到學校領導和老師的一致好評,對此,本人甚感欣慰。在這短暫的實習期間,我主要進行了教學工作實習和班主任工作實習。

 

二、教學工作方面

  1、聽課

    怎樣上好每一節課,是整個實習過程的重點。剛開始的一個禮拜的任務是聽課和自己進行試講工作。在這期間我聽了3個課任老師共8節課。在聽課前,認真閱讀了教材中的相關章節,如果是習題課,則事前認真做完題目,把做題的思路簡單記下,并內心盤算自己講的話會怎樣講。聽課時,認真記好筆記,重點注意老師的上課方式,上課思想及與自己思路不同的部分,同時注意學生的反應,吸收老師的優點。同時簡單記下自己的疑惑,想老師為什么這樣講。

  2、備課與上課

    一周時間轉眼即逝,在科任指導老師的安排下,我們開始進行備課。備課不是簡單地看教材,而是認真地梳理教材的內容和想方設法地用自己的語言表述出來。單是這個重新復述的過程就已經很考驗我們的能力。要用嚴謹但通俗易懂的語言來來描述枯燥的數學知識,頗讓我覺得頭痛。

廣東作為新課程改革的試點,已經全面鋪開各種實驗活動。對于老師而言,最大的疑惑應該是“教師要教到什么程度”。以前作為學生聽課,目的是學習知識;現在作為教師上課,是為了學生學習。目的不一樣,我們的注意點就不一樣。剛看教材的時候,覺得40分鐘怎么就說一頁書;后來備課,發現要講解的問題很多,一節課能說完幾頁書就已經很不錯了。或許是知之越多,越是覺得難以著手。由于缺乏經驗,在華南師大的時候也缺乏必要的訓練,我們對教材的處理、對講授內容的把握做得并不到位。對于科任指導老師陳文華老師的提示,我像是如獲至寶,盡量根據陳老師的安排來備課。陳老師對教案進行反復修改,我也經常與另一位數學實習老師互相提問題,大家都期待真正上課那一刻的到來。

    帶給我們最初、最大的感受是,講臺下坐著的不再是與我們一起在微格教室訓練的同學,而是真正的學生。他們不會像自己的同學那樣隨意附和、快捷地回答我們提出的問題,而是真正地思考和等待著我們的解答。他們在聽不明白的時候會突然提問,或者干脆就趴在桌子上看書和睡覺。

    課堂上若學生對我的提問有所反應的話,就是對我最大的回報。因此,在課堂上必須注意學生的反應。我認為,要隨時掌握學生的學習情況,分析原因,從而改進自己的教學方法和確立教學內容。

    教師既要講授知識,又要管理課堂紀律,并且與學生進行個別交流。剛開始時因為心情特別緊張,經驗不足和應變能力不強,課堂出現了“講課重點不突出,教學思路不流暢,師生配合不夠默契”等問題。針對出現的問題,陳老師老師會細心講解哪些是重點,怎樣突破難點,怎樣自然過度,并提議要多向經驗豐富的教師學習,多研究教材和其他教學資料,并且面對面地指出教案的不足以及上課時存在的缺點。他態度溫和,經常面帶笑容,即使是批評,我也能欣然接受。

    過幾次實戰的磨練,現在的我已經基本能夠駕馭課堂,勝任教師的角色了。雖然我還有很多做的不是很好的地方,但這次實習真的讓深深的體會到教師工作的辛勞,也深刻理解了教學相長的內涵,使我的教學理論變為教學實踐,使虛擬教學變成真正的面對面的教學。要想成為一位優秀的教師,不僅要學識淵博,其它各方面如語言、表達方式、心理狀態以及動作神態等等都是很重要的,站在教育的最前線,真正做到“傳道、授業、解惑”,是一件任重道遠的事情,我更加需要不斷努力提高自身的綜合素質和教學水平。

《1》

三、班主任工作方面

    在班主任日常管理工作中,積極負責,認真到位,事事留心。從早晨的衛生監督,儀表檢查,作業上交,早讀到課間紀律,課間操,課堂紀律,午休管理,眼保健操,自習課等等,每樣事物都負責到底,細致監督。當然,在監督他們的同時不忘結合他們的個性特點進行思想道德教育,以培養他們正確的學習目標,積極向上的樂觀人生態度和正確的人生價值觀。

班主任是班級工作的組織者、管理者和策劃者,也是學校管理的中間力量和骨干分子,對良好班風和校風的形成起到舉足輕重的作用。

   作為一個班主任又怎樣使自已的工作上臺階、上水平、上檔次呢?實習期間擔任班主任工作,我有這樣一個認識,班主任對學生的思想教育工作,實質上是一個與學生實行心理溝通的過程,只有真正了解了學生的內心世界,做到有的放矢,方法得當,才能達到教師對學生的成長提供幫助指導、學生對教師的工作給予配合支持的目的,從而收到好的教育效果。下面談談自己切合學生心理實際進行思想教育工作的一些嘗試下面談談本人在實習班級工作中的一點體會。

1、獎罰適當。

    我知道一個優秀的班主任,時刻應該用“愛”去開啟學生的心靈,很多時候我們的一個笑容,一個課余誠懇的交談,有時是一個眼神,一句鼓勵的話,都會對學生產生長久的影響,你愛的奉獻會得到愛的回報,但我們細想一下,這樣的學生有多少,真正能感悟到你老師的愛的學生,絕對孺子可教也。常有的是你對他的寬容增加了他的放縱,淡薄了紀律的約束,這在實習中我也是有所體會的。今天我們面對的不是幾個學生,而是65人的班級,沒有嚴明的紀律,如何有良好的班風?在我們的教育工作中,懲罰也是教育的一種手段。當然,懲罰特別要慎重,我認為當我們懲罰學生時,應該注意以下幾個方面:①首先一定要注意尊重學生的獨立人格,保護好學生的自信心、自尊心,好的就是好的,錯的就是錯的,不要一錯百錯,全盤否定;②懲罰的目的是警示學生什么不可以做,做了會有什么后果,不是為懲罰而懲罰學生,而是為教育學生而懲罰學生,換句話說,懲罰是手段,教育才是目的。

2、組織開展活動的魅力。

    良好班集體的建設必須依靠活動來實現,活動可以產生凝聚力,密切師生關系,使每個學生發揮主體的積極性,這時進行集體主義教育、健康的競爭心理教育是行之有效的;在我班,凡是學校組織的活動,班主任和我都給予高度的重視,小記者的報名與舞蹈班訓練與我都親身參與當中,開動員大會,一起與學生訓練。告訴他們不用把名次的好壞,放在第一位,只要我們盡力了就行了。心理學等理論告訴我們:在競賽活動中,一個人的目標期望水平不能過高,也不能過低,只有中等水平的期望值才能使參賽者保持最佳的競技狀態,對于我們每個同學來講,活動的目的不是拿名次,而是看我們如何對待競爭,是否有參與意識,是否全身心投入了,是否能做到問心無愧。在活動中進行教育,同學們易于接受也能很快轉化為行動。抓住“活動”這個最佳的教育時機,精心設計教育內容,就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教育效果。

3、主題班會

   在實習期間,我一共開了兩次主題班會。 經過一天的準備,我主持了我實習的第一次班會,這也是我第一次主持的班會。這次班會的主題是“學習態度”。在班會上,同學們積極發言,讓我深深的體會現在的中學生已經有了很豐富的安全常識。例如,上體育課的注意事項,交通安全,地震、臺風來襲需要注意哪些等等,他們都回答的頭頭是道。這不僅讓學生自己找出自己的不足以便改正,更讓學生在學期初就定下新學期的大體計劃,更有目的地進行學習。這也培養了學生上講臺的心態。雖然沒有每一個學生在班會上都發言,但是我堅信每一個學生都有了自己的新的計劃、新的打算。每一個學生都對上臺發言的同學都深有感受。

4、師生間的關系

    當看見那些十六、七歲青春活潑的學生時,我們都感覺自己似乎時光倒流回到四年前的高中時代。高中的學生還不失去童真,善于思考問題,但是在道德、情感方面還有待發展。也許我們的年齡與之相近,他們既把我們當作老師,還當作朋友,許多心里的問題都愿意與我們交流。

 

四、幾點思考

    面對著真實的教學場景,個人有如下幾點思考:

   (1)師范院校培養師范生主要關注學科知識的教育和一般教育學、心理學知識的教育,但是卻沒有明確告訴我們應該怎樣把學到的學科知識和教育知識進行整合。國外的教師本體知識研究提出,教師在學科知識和教育(課程)知識的基礎上,會逐步形成一種特有的學科教學知識。學科教學知識包括對教學主題的理解、教學順序的設計、各種教學策略的使用、多重表征的呈現以及學生認知結構的了解。學科教學知識的形成和深化對教師發展有不可低估的重要意義。而它的獲得,也就是說,教師專長的獲得至少要有五年教學經驗,或10000小時的課堂教學時間。對于這個目標,我們實習生無疑有一段很長的路要走

(2)對于教學的過程,我們都以盡可能有效的邏輯思路來設計,進行的教學也是以這些線索來聯系的。隊員們組織課堂教學大多以完成教學目標為首要任務,而不是像有教師專長的教師那樣合理性地、隨機性地根據與學生的互動來調整教學內容。換而言之,隊員們遵循預設主義的線性思路,忽視突發的提問和意外;有教師專長的教師更多地遵循生成主義的非線性思路,充分利用各種教學資源。教師的高明之處,似乎不在于他的教學設計是如何地完美,而是他對教學過程的有效控制。這真的是值得我們實習生細致觀察和揣摩的地方。  2  

   (3)奧蘇貝爾認為有意義學習的建立要滿足三個條件,除了學習內容是有邏輯意義的,還要求學習者能夠聯系新舊知識和對學習具有有意義學習的心向和強烈動機。有些隊員在做個別輔導時發現,個別學生對學習存在認知困難;這既有原理性的認知困難,也有符號性的認知困難。習以為常的有價值的知識是高度形式化和價值無涉的,而且可能遠離學生的生活。我們存在著疑問,學科教育原本應是學生對知識的享有,但是現在卻無可奈何地淪為對知識的占有,而且還是粗淺的占有。教育應該要怎么樣做才能讓學生明白知識的價值,思考和敬畏自己的生命,乃至于滿含詩意地發展?這應該是我們教育工作者一直思考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