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古詩四句詩范文
時間:2023-04-09 23:15:43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中秋古詩四句詩,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關鍵詞:初中 語文 古詩詞 教學經(jīng)驗 策略
一、初中語文古詩詞教學中對傳統(tǒng)節(jié)日所蘊涵情感的滲透
社會在不斷進步,時代在向前發(fā)展,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許多的國外的節(jié)日也隨著經(jīng)濟發(fā)展的大潮涌入中國,中國的許多學生對“洋節(jié)日”情有獨鐘。然而,當我們?yōu)閼c祝西方傳入的情人節(jié)而把市場上的玫瑰花搶購一空的時候,卻忘了我們的祖先早就有了類似的節(jié)日“七巧節(jié)”,它不僅象征著美好的愛情,更表達了人們對勞動的敬仰,對智慧的心靈和靈巧的雙手的乞朌,以及對世間真、善、美的追求,它豐富的內(nèi)涵豈是“情人節(jié)”可比?因此,在大力提倡素質(zhì)教育的前提下,在新一輪的課改大潮中,我們更應該借助古詩詞的學習,來進行這一環(huán)節(jié)的滲透。新教材中古詩詞所占的比重以及詩詞的內(nèi)容都比老教材要豐富很多,面對如此豐盛的古詩詞大餐,怎么將古詩詞中的傳統(tǒng)文化中的傳統(tǒng)節(jié)日所蘊涵的感情挖掘出來,用以激發(fā)學生的興趣,是當前語文教學中舉足輕重的課題。
詩歌講究意蘊的悠遠深長、意境的幽邃渺遠,這一境界的達成,在詩作中往往與詩歌作者的感情息息相關。例如蘇軾也在中秋佳節(jié)之時責問天上的一輪明月:“不應有恨,此時長向別時圓?” 又如王維在重陽佳節(jié)時吟唱的“獨在異鄉(xiāng)為異客, 每逢佳節(jié)倍思親”, 詩以直抒思鄉(xiāng)之情起筆。“獨在異鄉(xiāng)”,暗寫了孤獨寂寞的環(huán)境,對于初次離家的少年來說,對這種環(huán)境特別敏感。“異客”則更強調(diào)了游子在異鄉(xiāng)舉目無親的生疏清冷的感受。用“獨”和兩個“異”字組在一句詩里,大大加深了主觀感受的程度。第二句“每逢佳節(jié)倍思親”是前面情緒的合理發(fā)展,說明平常已有思親之苦,而到節(jié)日,這思念就愈加轉(zhuǎn)深和增強了。“倍”字用得極妙,是聯(lián)系上下兩句情緒之間的關鍵。這兩句構成全詩的一個層次,是從抒情主人公自我的主觀感受來表現(xiàn)思親之情的。在古詩詞的教學中,我們的教學目的就是要讓學生在對傳統(tǒng)的節(jié)日的了解中,挖掘、體味詩人暗藏在佳節(jié)背后的或痛苦、或憂愁、或喜悅的心情,讓學生在對古詩詞的學習不僅僅停留在朗誦和背誦默寫的表層,而要更深層次的拓展古詩詞學習的外延,養(yǎng)成學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習慣,同時,讓學生對古詩詞的學習產(chǎn)生極大的興趣,也對古詩詞中的傳統(tǒng)文化產(chǎn)生濃厚的興趣。
二、初中語文古詩詞教學中對民俗文化的滲透
中華民族自古以來就是多民族共同發(fā)展的民族,文化形式多樣,文化色彩濃厚豐富。每一個民族都有其獨特的民俗文化。民俗文化既是歷史的沉淀,又是時代的產(chǎn)物,同時又折射該民族的生活和發(fā)展軌跡。在今天,物質(zhì)生活已是相當?shù)呢S裕,學生的頭腦里儲存有多少民俗文化呢?很多的學生追求的是流行的、前衛(wèi)的事物,對于民俗,不少學生不知其為何物。 因此,在古詩詞教學中,除了要讓學生了解古詩詞中的傳統(tǒng)節(jié)日,還要讓學生了解古詩詞中蘊涵的風土人情、民俗習慣。如學習王維的《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中的第三、第四句“遙知兄弟登高處, 遍插茱萸少一人”時,我們還可以順勢引導學生思考:在重陽節(jié),古人都會做些什么事呢?通過交流,讓學生了解到重陽節(jié)這天,古人有登高和佩戴茱萸的習俗,了解傳說中登高可以消災,佩戴茱萸可以除病,從這些習俗中,可以體會到古人對幸福、美滿的生活的追求和向往。通過對古詩內(nèi)涵的體味,讓古詩學習成為學生了解民俗文化的一個平臺,同時,也是對學習古詩詞的一種激發(fā)和推動。
誠然,在學習古詩詞的過程中,為了不斷培養(yǎng)的探究意識,還需要讓學生養(yǎng)成在課后搜集各個民族風俗的習慣。通過對相關資料的搜集,讓他們知道重陽節(jié)時古人不僅有登高和插茱萸的習俗,還有吃重陽糕、賞菊等風俗習慣,而且還會了解到今天的重陽節(jié)還是我們中華民族的敬老愛老日;會知道中秋節(jié)除了賞月和吃月餅,古人還有月下吟詩的雅興;會知道元宵有燈會,要吃元宵;會知道端午吃粽子;會知道除夕代表大團圓,要吃年夜飯;會知道春節(jié)要放鞭炮等許多的傳統(tǒng)習俗,也會讓學生對一些傳統(tǒng)文化習俗產(chǎn)生濃厚的興趣,進一步激發(fā)他們學習古詩詞的興趣,而且對我們民族的傳統(tǒng)文化的感悟也會更深一層。
三、初中語文古詩詞教學中對民族氣節(jié)的滲透
每一首(篇)古詩詞都寄托著詩(詞)人的一份情懷,或“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的愛國情懷,或“盈盈一水間,脈脈不得語”、“何當共剪西窗燭,卻話巴山夜雨時”的思念情懷,或“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的悲憤情懷,或“山不厭高,海不厭深。周公吐哺,天下歸心”的頑強情懷,或“竹喧歸浣女,蓮動下漁舟”的悠閑情懷……在古詩詞的教學過程中,老師要能很好的引導學生品味,領略個體悟詩(詞)人的情感,把握古詩詞中民族精神之魂,提升古詩詞學習的境界。
在古詩詞中,詩(詞)人常常會借景抒情,托物言志。古詩詞中的梅、蘭、竹、菊、蓮、松等事物都會寄托詩(詞)人的不屈不撓、清新脫俗的風骨,而這些又都是我們民族氣節(jié)的精髓所在。如李白的《夢游天姥吟留別》一詩,聯(lián)系詩人的作詩背景:貧寒的出身、政治上的不幸遭遇,加上詩人的橫溢才華,詩人在政治上遇挫之后憤然在詩歌的中間加了兩句“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一吐在長安三年的郁悶之氣,體現(xiàn)了詩人傲岸不屈、不畏權貴的精神。又如學習曹操的《觀滄海》時,通過詩人對大海的景象的描寫,特別是“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漢燦爛,若出其里”四句詩,詩人把眼前實景和想象融為一體,即景抒情,又境界開闊,表現(xiàn)了詩人氣吞山河囊括宇宙的偉大氣概。
參考文獻:
篇2
孔子曰:“不學詩,無以言。”古詩是人類語言的寶庫,智慧的寶庫,記錄著作者的某種心理和對事物的別樣看法,令人讀后感慨良多。下面我們一起來看看江蘇省啟東市寅陽小學六(1)班同學讀完古詩后的感受吧!
我為什么會喜歡《游園不值》呢?
這首詩不僅讓我愛上了春天,還讓我明白了一個人生哲理:一切美好的事物,一切充滿生命力的新鮮事物,必須按照客觀規(guī)律發(fā)展,任何外力都無法阻攔。大家都應該牢牢記住這個道理。因為這也證明了困難是阻攔不住大家的,但前提是你必須要有毅力,并且曾為此努力過才行。
——許 歡
每每吟誦起這首詩,我都會浮想聯(lián)翩:農(nóng)民伯伯們拿著重重的鋤頭,在烈日暴曬下,辛勤地鋤地,臉頰上不時流下一滴滴汗珠。一轉(zhuǎn)眼到了秋天,碩果累累,農(nóng)民伯伯帶著欣慰的笑容,用簡陋的車子將果實運往城市。鏡頭切換:別說富翁家的孩子了,就連普通人家的孩子也是一樣,吃什么吐什么,看見自己喜歡吃的,又嫌太咸太淡,無論如何都不合他們的胃口。這不是純粹的浪費嗎?農(nóng)民伯伯辛辛苦苦耕種,豐收了果實,開開心心地運往城市給人們吃,可運來的糧食卻被一一浪費了,農(nóng)民伯伯的辛苦又有什么意義?不都毀于一旦了嗎?——張佳雨
項羽勇于犧牲的精神的確值得我們學習。可是,遇到危險只顧自己的性命,不管別人死活的人能和項羽比嗎?顧名思義,這些人就是畜生,他們死一百回都不覺得可惜,只覺得國家從此就少了幾個懦夫。還有些人,平時很仗義,很會為人打抱不平,說什么要有自我犧牲的精神,可一旦到自己做錯事情的時候卻不主動承認錯誤,反而把過錯全部推到別人身上,讓別人替自己背黑鍋,這些不知羞恥的人不叫懦夫還叫什么?他們的心靈被污染了,男子所應擁有的行俠仗義全部都沒有了,那他們就不配再說什么“路見不平一聲吼,該出手時就出手”之類的話了。
——蔡惠敏
讀著,讀著,我的心仿佛也跟隨著作者一起漸漸地思念起親人來了……中秋節(jié)那晚,月亮顯得十分圓,黃昏時分,只有星星在頑皮地眨眼,十分寧靜。吃晚飯時,桌上雞鴨魚肉樣樣都有,真可謂是“滿漢全席”哪!家人們都津津有味地吃著,可我卻感覺家里十分冷清。家里明明有五個人可以一起歡歡喜喜地過中秋,此刻卻偏偏少了一個人。吃完了晚飯,我們一起拿著小凳去賞月,吃月餅……賞月的人只有4個,也顯得很冷清,一個家庭仿佛一塊可口的月餅,在團聚時因種種原因少了一個人,就像被人們吃掉了一口的月餅。
——蔡 穎
我最喜歡的詩是陸游的《示兒》。
詩中飽含了對金兵們的不滿與希望南宋的官兵能夠振作起來,去打敗敵人,字里行間透露著對侵占者的憎恨,也希望國家能夠恢復安寧、和平。那些無辜的老百姓不該去受這些罪,他們應該在家里過著幸福美滿的日子,而不是四處躲避那些侵占者殘忍的追殺。詩人并不想看到那樣的場面,他心里痛恨自己為什么不能為人民多做一些事,愛國之心有多深,可見一斑!
——浦逸瑋
“千磨萬擊還堅勁,任爾東西南北風”已成了我的座右銘。這句詩不僅贊美了竹石堅定頑強的精神,還是一句寶貴的至理名言。它告訴我們:無論外界給你多大的壓力,多么難以克服的困難,我們都不能膽怯,要迎難而上。只有這樣,我們才有可能擊敗困難、戰(zhàn)勝困難,做一個成功者。
——施天鑫
《詠鵝》在我買的《唐詩三百首》中位列第一,而小時候的我雖談不上喜歡,但這一首古詩卻令我浮想聯(lián)翩。這不,我剛讀了這首詩,眼前就浮現(xiàn)出這樣一個場景:春天,柳樹被春風吹拂著,細細的柳條隨風蕩起,幾只白鵝在湖中嬉戲。看!那只婀娜多姿的白鵝多么優(yōu)雅。只見它細心地梳理著羽毛,宛如一位芭蕾舞蹈家。想到這里,我總會很向往,向往那天堂般的景色。
——周筱璇
內(nèi)容豐富的古詩帶給了同學們不同的感受,或是做人的道理,或是對周遭事物的看法,那新疆伊寧市第十六小學六(1)班的同學們讀完古詩后又有什么獨特感受呢?我們一起來看看。
“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是我最喜歡的一句詩,不僅展示了小草頑強的生命力,而且揭示了大自然生生不息的客觀規(guī)律,同時也暗喻人在逆境中頑強拼搏,奮勇抗爭的精神。“史圣”司馬遷為了自己心中的信念,毅然地走出了絕境,終寫成“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
小草只用輕輕的聲音就把溫和的春風召喚來,一吹,小草竟奇跡般地復活過來,又蓬勃地生長了。這說明小草有頑強的生命力,因此,我希望我們不管遇到什么困難,都不要輕言放棄。我的外公在時期被劃為,危及生命,但他憑借自己堅忍的意志,勇敢走出困境,現(xiàn)在仍然健康快樂地生活著。
——江季霏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漢燦爛,若出其里”寫出了詩人曹操的壯志情懷。這四句聯(lián)系寥廓無垠的宇宙,縱意宕開大筆,將大海的氣勢和威力凸顯在讀者面前:茫茫大海與天相接,空蒙渾融;在這雄奇壯麗的大海面前,日、月、星、漢(銀河)都顯得渺小了,它們的運行似乎都由大海自由吐納。詩人在這里描寫大海,既是眼前實景,又融進了自己的想象和夸張,展現(xiàn)出一派吞吐宇宙的宏偉氣象,大有“五岳起方寸”的勢態(tài)。這種“籠蓋吞吐氣象”是詩人“眼中”景和“胸中”情交融而成的藝術境界。言為心聲,如果詩人沒有遠大的政治抱負,沒有建功立業(yè)的雄心壯志,沒有對前途充滿信心的樂觀態(tài)度,那是無論如何也寫不出這樣恢弘的詩境來的。
古詩已成為我們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我們后一代人一定要將古詩學好,傳承古詩的精髓!
——周萬里
我最喜歡的古詩就是李白的《望廬山瀑布》了。
我為什么會喜歡這首詩呢?是因為這是一首描寫廬山瀑布壯麗景色的詩,詩的第一句把高聳入云的山巒比做香爐,把裊裊飄升的霧氣比做爐中的紫煙。這個比喻非常恰當,表現(xiàn)出詩人開闊的胸襟和昂揚的氣概。
讓我們用心去讀古詩,你會感受到這種愛的滋養(yǎng),你會動情于這平凡而樸實無華的文字。
這就是《望廬山瀑布》,怎么樣?看了我的這段話,你有沒有感受到詩人開闊的胸襟和昂揚的氣概呢?我可以這樣說,古詩就是我的老師,它鞭策著我,激勵著我,鼓勵著我;古詩又像我的朋友,陪伴著我。
——吳 瑞
【指導老師:王維英】
篇3
師:請同學們看這幅圖,它會令你想起哪首詩?
生:《望天門山》。
師:(多媒體課件出示課題)上節(jié)課我們學習了李白的詩歌《望天門山》,現(xiàn)在我們一起來背誦一遍。
師生共同背誦古詩《望天門山》。
師:這首古詩不僅要求背誦,還要求默寫,下面請大家拿出筆和紙,看誰填得又快又好。[投影儀展示學生的學習成果:天門中斷( )開,碧水東流至此回。兩岸青山相對出,( )一片日邊來。]
師:這位同學填的是“楚江”“孤帆”,對嗎?
生:對。
師:這位同學不僅填對了,而且字寫得工整、漂亮,老師給你點個贊。現(xiàn)在請同桌之間互相檢查,同桌寫對了就給他點個贊吧!
【點評】執(zhí)教老師采取復習導入法,由古詩《望天門山》引入教學,既檢測了學生背誦詩歌及掌握生字詞的情況,又讓學生溫故而知新。
師:上節(jié)課我們欣賞了李白的詩歌《望天門山》,這節(jié)課我們來學習宋代詩人蘇軾的一首詩。誰來讀一讀課題?
生讀課題《飲湖上初晴后雨》。
師:老師發(fā)現(xiàn),“飲”的前鼻音和“晴”的后鼻音你讀得特別準確。題目比較長,我們要怎么停頓呢?誰來范讀一遍?
生范讀課題。
師:這位同學停頓準確,讀得很有節(jié)奏,大家一起來讀一讀吧!
師:讀了詩題,你能知道什么?
生1:蘇軾在西湖上喝酒。
生2:天氣是先晴后雨。
師:題目經(jīng)常會缺少一些要素,這首詩的題目缺少了人物,我們在理解題意時要學會補充人物這個要素。(補充說明:這天,蘇軾和朋友在西湖上喝酒賞景,天氣起初是晴朗的,后來下起了雨。)
【點評】詩題是一首古詩的眼睛。教學時,執(zhí)教老師讓學生從讀詩題開始,強調(diào)讀準字音,注意停頓,了解題目的意思,很自然地過渡到了下一個板塊的學習。
二、讀準音,初感知
師:詩人看到的是怎樣一番景象?請同學們自由讀古詩,注意讀準字音,把詩句讀流利。
師:這里有幾個特別難讀的字,誰來挑戰(zhàn)?
生1讀生字詞“瀲滟”“亦”“妝”。
師:這位同學讀“妝”時,翹舌后鼻音讀得很準確,誰再來讀一讀。
生2讀生字詞“瀲滟”“亦”“妝”。
師:這位同學讀“瀲滟”時,前鼻音讀得特別準確,請你來當小老師教大家讀一讀吧。
師:去掉拼音后的生字,你還會讀嗎?
全班學生讀生字詞。
師:誰來讀一讀這首詩?
學生讀詩,讀得字正腔圓。
師:你讀得很有節(jié)奏感!“子”“奇”“宜”都是押“i”音,我們在讀的時候要學會體會詩的韻味。
男女生比賽讀,最后全班讀。
【點評】朗讀是古詩文教學的重要手段,學生通過多種形式的初讀,如自由讀、個人讀、男女生比賽讀、齊讀等,讀準字音,讀通詩句,在老師的指導和點撥下,讀好停頓,讀出詩的韻味,達到了字字準確、句句流暢的朗讀目標。
三、知詩意,想畫面
師:我們學習古詩,除了讀準字音,還要了解詩句的意思。你用什么方法理解詩句?給大家推薦一下。
生1:看注釋。
生2:看插圖。
生3:想象畫面。
……
師:古人說“書讀百遍,其義自見”。請你用自己喜歡的方式,選擇一兩種方法讀這首詩,通過字面含義,你能夠想象出什么樣的畫面呢?
生1:我的眼前仿佛出現(xiàn)了晴天時和下雨時西湖的畫面:天晴時,太陽高照,西湖的水在蕩漾,湖面上閃著粼粼的金光;下雨時,遠處和近處的景色朦朦朧朧,別有一番奇特的美。
師:你描述了一幅西湖晴雨圖。
生2:我眼前出現(xiàn)了這樣的西湖:晴天時,艷陽高照,水面波光粼粼,是橙色的;下雨時,云霧彌漫在西湖上空,像仙子一般。
師:你用比喻的方式描述了想象中的畫面,真好!
【點評】小學三年級學生已經(jīng)掌握了一些學習古詩的方法,教學時,教師先讓學生回顧學習古詩的方法,然后自由朗讀,引導學生想象詩中的畫面,這樣做有利于學生在理解詩意的同時感悟詩的意境。
師:你認為哪一句詩描寫的是西湖的晴天呢?
生:水光瀲滟晴方好。
師:(多媒體課件出示詩句)你從哪里看出來是晴天呢?
生:水光瀲滟。
師:“瀲滟”是什么意思?
生:波光閃動的樣子。
師: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看注解。
師:很好!通過看注釋理解詩句的意思,這也是學習古詩的一種方法。
【點評】現(xiàn)行教材從三年級開始,古詩詞就有了相應的注釋,對詩詞中的關鍵字詞做了解釋和說明。教師要指導學生用好教材,讓學生掌握借助注釋理解詩句的方法,并在學習中反復強調(diào),從而形成學習能力。
師:陽光灑在微波蕩漾的湖面上,你會看到怎樣的景象呢?
生1:微波蕩漾的湖面上銀光閃閃,像是鋪滿了鉆石。
生2:湖面波光閃動,像可愛的小精靈在湖面上玩耍。
師:你們的想象力真豐富,銀光閃閃的湖面多美呀!課文用了一個什么詞語形容這樣的景象?
生:水光瀲滟。
師:我們一起來讀這個詞,讀出湖面波光閃爍的美景。
生齊讀。
師:(多媒體課件出示湖面波光閃動的畫面)你們看,這就是――
生:水光瀲滟。
師:這樣的景象讓你想起了哪些詞語?
生1:波光粼粼。
生2:碧波蕩漾。
師:(多媒體課件出示詞語:波光閃爍、金光閃閃、浮光躍金……)這些都是描寫陽光下水面景象的詞語,讓我們記住它們吧!
師:詩人一個“水光瀲滟”讓我們想象到了這么多的畫面,認識了這么多的詞語,現(xiàn)在我們將這些詞語運用到詩句當中,說一說西湖的美景。[多媒體課件出示( )晴方好]
生1:水光粼粼晴方好。
生2:金光閃閃晴方好。
生3:波光閃爍晴方好。
師:好一個絢麗多彩、生趣盎然的西湖晴天。晴天下的西湖湖面波光閃爍,多美的畫面呀!你在哪兒看到過這樣的景象呢?
生1:太陽照在北海銀灘海面上也是這樣的景象。
師:當你在北海銀灘看到這樣的景象時,你可以說――
生1:水光瀲滟晴方好。
生2:我坐在游船上也看到過這樣的景象。
師:當你坐船泛舟湖上時,你可以說――
生2:水光瀲滟晴方好。
師:看到陽光照耀下的南湖,我們可以說“水光瀲滟晴方好”;站在風景秀麗的漓江邊,看到這樣的景色,我們可以說“水光瀲滟晴方好”;在杭州,看到晴天下波光閃爍的西湖,我們可以說“水光瀲滟晴方好”。
師:“方”是什么意思?
生搖頭表示不知道。
師:當用看注釋、看插圖、想象畫面這些方法仍然無法理解詩意時,我們可以借助工具書。“方”在字典里有好幾種解釋,老師選出了4種,你認為選哪一種解釋才對?(多媒體課件出示:①辦法,技巧;②正、剛剛、恰;③地區(qū)、地域;④方形。)
生:選②正、剛剛、恰。
師:沒錯!西湖的晴天美得恰到好處,我們再來感受一下。
生齊讀詩句“水光瀲滟晴方好”。
【點評】《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對小學生誦讀詩文提出了“展開想象,獲得初步的情感體驗,感受語言的優(yōu)美”的要求。因此,在教學“瀲滟”一詞時,執(zhí)教老師引導學生展開想象,想象晴天的西湖波光閃閃的畫面,讓學生在想象和描述中回憶有關描寫水面波紋的詞語,積累詞語,領會古詩的意境美。語言文字的運用是語文教學改革的方向,教學中,教師精心設計了與水面波紋相關的詞語,并讓學生運用到詩句中,創(chuàng)設了許多場景,讓學生通過吟誦詩句來形容自己見到過的景象,達到了課標的要求。
師:當詩人還陶醉在陽光明媚的畫面中時,天空突然下起雨來,雨中的西湖又是怎樣一番景象呢?誰來讀一讀。
生讀“山色空蒙雨亦奇”。
師:說一說你看到了怎樣的畫面?
生1:下雨了,景色朦朦朧朧的,像煙霧繚繞一般。
生2:像一幅山水畫。
師:朦朦朧朧,云霧迷漫,隱隱約約,若隱若現(xiàn)……我們可以用詩句中的一個詞來說,就是――
生:山色空蒙。
師:西湖陽光明媚的晴天很美,雨景也很奇妙,“亦奇”是什么意思?
生:也很奇妙。
師:“亦”用換詞方法來理解就是――
生:也。
師:“亦奇”就是也奇妙的意思。現(xiàn)在讓我們一起走進這雨中,感受西湖雨景的奇妙吧!
生讀詩句“山色空蒙雨亦奇”。
師:老師發(fā)現(xiàn)有一位同學讀“山色空蒙”時聲音特別輕柔,仿佛置身于這奇妙的雨中。(多媒體課件出示圖片和詩句,引導學生讀出西湖晴雨兩幅圖的不同景象。)一天之中,詩人看到了西湖兩幅截然不同的畫面,全班再讀一讀,邊讀邊想象兩幅不同的畫面。
學生齊讀第一、二句詩。
【點評】古詩語言精煉、鮮明、形象,學生通過想象、朗讀,感受到了在不同天氣下西湖的美,將西湖晴雨兩幅圖的美讀得富有層次和厚度。
師:(多媒體課件出示第三、四句詩,學生齊讀)這么美的西湖,詩人把它比喻成什么?
生:西子。
師:(多媒體課件出示詩句: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妝濃抹總相宜。)你知道西子是誰嗎?
生:西施。
師:對,西子名叫西施,是我國古代四大美女之一。她到底有多美呢?老師給你們講一個故事。傳說西施天生麗質(zhì),每次她在古越國浣紗溪邊洗紗的時候,水中的魚兒一看到她,都忘記了游水,漸漸地沉入了江底,所以她還有一個美稱――沉魚。
師:在蘇軾眼里,西湖就像西子一樣美麗多姿,那么,在其他詩人眼中,西湖又是怎樣的?(多媒體課件出示3組比喻詩句:湖上春來似圖畫,亂峰圍繞水平鋪。――白居易《春題湖上》;若把西湖比明月,湖心亭似廣寒宮。――周起渭《西湖》;月宮里的明鏡,不幸失落人間。――艾青《西湖》)請同學們自由讀一讀。
師:詩人把西湖分別比作什么?
生1:白居易把西湖比作圖畫。
生2:周起渭把西湖比作明月。
生3:艾青把西湖比作明鏡。
師:蘇軾把西湖比作西子,妙在哪里?西湖和西子有什么相似之處?
學生小組合作討論交流。
生1:因為西湖和西子一樣美。
生2:西湖和西子前面都有一個“西”字。
生3:通過查閱資料,我發(fā)現(xiàn)她們都屬于同一個地方,西子是越地美女,越地是今天的江浙一帶,西湖也在浙江。
師:同學們說的都有道理。對于西子而言,無論是淡妝還是濃抹,都是剛剛合適,對于西湖來說,無論是晴天還是雨天,也都剛剛合適。
生讀“淡妝濃抹總相宜”。
師:“總相宜”是什么意思?
生:是很合適的意思。
師:西湖之美,何止晴天、雨天,其實,春夏秋冬,一日的清晨、午后、黃昏,景色各異,美不勝收。詩人把西湖比作西子,呈現(xiàn)在我們眼前的是一個富有生命力的西湖,從此西湖就有了一個美妙動聽的名字――西子湖,所以,詩人不禁感嘆――
生讀第三、四句詩。
【點評】“欲把西湖比西子”這個比喻句,傳神地寫出了西湖的神韻美,那么如何把這種神韻美傳遞給學生呢?在教學策略方面,執(zhí)教老師選擇了用語言描述、故事引入、小組交流等方式,讓學生感知西子的沉魚之美,再用對比鑒賞的方法,與白居易筆下的“圖畫”,周起渭筆下的“明月”和艾青筆下的“明鏡”進行比較,讓學生明白蘇軾的比喻妙處所在,明白西湖的美在于神韻,在于詩人對西湖的熱愛。
四、誦古詩,悟詩情
師:蘇軾用了28個字為我們展現(xiàn)了西湖的美景,請同學們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讀一讀這首詩,可以加動作讀,可以用吟唱的方式讀,可以配樂讀,試著讀出詩中的畫和詩中的情。
學生自由讀詩,有的在朗讀時加入肢體動作,有的用吟唱的方式讀。
師:蘇軾在杭州做官時,為了保護西湖,不惜多次上書朝廷,賤賣自己的字畫,修筑蘇堤,疏通西湖,還修建了三潭映月。剛剛完成長堤修筑,蘇軾泛舟西湖,心情很好,詩情滿溢的他隨即吟誦了這首詩。
全班學生齊讀詩歌。
師:千年后的今天,西湖依然水光瀲滟,仍舊山色空蒙,但湖上已不見飲酒之人,只有西湖邊上坡的雕像深情矗立,他對西湖的愛已融入詩中,成為了千古絕唱。
生再次誦讀古詩。
師:蘇軾的詩現(xiàn)存約2 700余首,詩的題材廣泛,豪放曠達又不失婉約,善用夸張、比喻等修辭方法。老師推薦大家讀一讀這兩首詩《望湖樓醉書》《中秋月》,試著領會蘇軾創(chuàng)作的藝術風格。
【點評】學習古詩尤其要重視誦讀,執(zhí)教老師在教學時采取范讀、個別讀、配樂吟誦等方式,讓學生在讀中感悟,在讀中培養(yǎng)語感,在讀中受到情感的熏陶,進而體會詩歌的含義與情感,最后通過補充蘇軾的資料、推薦古詩的方式,讓學生領會詩人創(chuàng)作的藝術風格。
【總評】
教學時注重學生學習語言、運用語言,是語文課程改革的方向,也是智慧課堂的標簽。教學古詩詞,教師如何讓學生理解詩意,感悟詩情,積累語言,提升思維和語用能力呢?執(zhí)教老師對此做了有效的探索。
一、讀準確,讀通順,讀出詩的節(jié)奏和韻味
古詩語言凝練、形象,有著鮮明的節(jié)奏,富于音樂美,朗讀最能夠讓人感受到這種藝術魅力。教學中,執(zhí)教老師設計了3個層次的讀:一是讀通、讀順、讀準確;二是讀出詩的節(jié)奏和韻律;三是讀出詩的個性和韻味。每一個層次的讀目的不同,形式也比較多樣。第一層次的讀,學生要讀準字音,讀通句子。第二層次的讀,學生在讀中要把握詩句的含義,讀出詩的節(jié)奏美和音韻美。第三層次的讀,學生在充分感悟詩情后,通過不同形式的讀,加深對詩意的理解,感悟詩人的情感。這樣的教學很好地體現(xiàn)了古詩教學以誦讀感知為主的特點。
二、懂詩意,悟詩情
詩歌飽含著作者的情感與豐富的想象,對于小學生而言,學習古詩詞除了能夠理解詩意,重點在于想象畫面,感悟詩情畫意,體會詩人的情感。在教學中,執(zhí)教老師善于引導學生想象,在學生讀通讀順整首詩后,沒有對詞句進行瑣碎的分析,而是以“讀著這首詩你的眼前仿佛出現(xiàn)了怎樣的畫面”這一問題為抓手,引導學生展開想象,如抓住“水光瀲滟”一詞,讓學生想象陽光下湖光閃動的美麗畫面“像可愛的小精靈在湖面上玩耍”“湖面像是鋪滿了閃閃發(fā)光的鉆石”。
三、想意境,品詩情,積累運用,領略詩韻
美學大師朱光潛在《詩的境界》一文中說過:“無論是欣賞還是創(chuàng)造,都必須見到一種詩的境界。‘見’字最要緊。”見,是一種當下的直覺的觀照。見什么?見景,見意象。古詩詞教學要讓學生能夠見意象,教師的作用就是“舉象”,“舉”是打開,是呈現(xiàn),是營造,不僅要“舉象”,還要“造境”。
教學中,執(zhí)教老師不但帶領學生想意境,品詩情,還注意引導學生讀詩“見”景,通過“舉象”“造境”讓學生展開想象,并在想象中積累語言、運用語言。例如,學習“水光瀲滟晴方好”這句詩時,教師抓住“水光瀲滟”一詞,引導學生想象“陽光下水光瀲滟的畫面讓你想到了哪些詞語”?于是,波光粼粼、波光閃動、銀光閃閃、碧波蕩漾等詞不斷地從學生口中涌出。接下來,執(zhí)教老師又設計了讓學生將積累到的詞語填到詩句中的學習活動,讓學生學以致用,進而深入理解“水光瀲滟”一詞的含義,更好地體悟詩情,接著又以“晴天下湖面波光閃爍,多美的畫面呀!你還在哪兒看到過這樣的情景”這一問題,讓學生從西湖水光瀲滟聯(lián)系到北海銀灘等地的景象,學生由此讀出了詩情畫意。再如,學習“欲把西湖比西子”這句詩,執(zhí)教老師分別用了3位詩人的3首詩,通過對比、討論、品味,讓學生體會比喻這一修辭手法的精妙,進而積累與比喻相關的詩句,最后還補充了蘇軾的資料,讓學生能夠繼續(xù)研究詩人的創(chuàng)作風格。這節(jié)課很好地實現(xiàn)了《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提出的“語文課程要致力于培養(yǎng)學生的語言文字運用能力,提升學生的綜合素養(yǎng)”這一教學目標。
篇4
關鍵詞:《王荊文公詩李壁注》;王安石;李壁;詩注;詩話
中圖分類號:I222.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3104(2012)02−0149−04
《王荊文公詩李壁注》是價值最高的宋詩宋注之一①。對于此注本,近幾年,學界已經(jīng)取得了一些研究成果,如江湯浩《李壁注荊公詩考論》、王友勝《論〈王荊公詩箋注〉的學術價值與局限》、周煥卿《試論李壁對詩歌箋釋學的貢獻》、鞏本棟師《論〈王荊文公詩李壁注〉》等論文,從注釋時間、注釋特點、文獻價值以及版本考證等不同角度,對李壁注進行了深入的探討,為進一步的研究提供了堅實的基礎。這其中,周煥卿的論文,從以史證詩、探求詩歌旨意、以文學角度來評論詩歌的藝術特征和審美價值三個方面,總結(jié)了李壁對詩歌箋釋學的貢獻,對讀者頗有裨益。但是,筆者在閱讀過程中發(fā)現(xiàn),李壁注對王安石詩歌藝術層面的觸及和討論,無論是形式還是內(nèi)容,都比周文所述更加豐富,也更加引人注目。
一、李壁對王詩師法韓愈的體察
無論是人品學術還是詩文創(chuàng)作,韓愈在宋代都享有很高的聲譽,如歐陽修不僅盛贊其為人,亦明確地以其為師法對象,重點學習韓詩“無施不可”[1]的筆力。然而,王安石卻與時人迥異:他于人品、學術等方面一反宋人常態(tài),大力貶斥韓愈,“不以退之為是”[2];同時,又在詩歌創(chuàng)作上暗暗師法退之。這一點,經(jīng)過明清以來文論家的揭示,今已一目了然。但是,在當時,大家看到的則是一種矛盾的現(xiàn)象:一方面荊公貶斥韓愈的道德文章,對其頗多微詞;另一方面,荊公詩中又會“奇怪”地頻頻襲用韓愈的詩文。這種前后不一致,宋人已表示疑惑:
王荊公以“力去陳言夸末俗,可憐無補費精神”薄韓退之矣。然“喜深將策試,驚密仰檐窺”,又“氣嚴當酒暖,灑急聽窗知”,皆退之《雪》詩也。荊公詠雪則云:“借問火城將策試,何如云屋聽窗知”,全用退之句也。去古人陳言以為非,用古人陳言乃為是邪?”[3]
一席話道出了荊公對于退之在鄙夷與襲用兩種態(tài)度之間的格齟齬。遺憾的是,宋人止步于此,沒有繼續(xù)追問下去。所以,終宋一朝,雖然荊公詩歌的藝術水準和成就得到了廣泛的認可,其對唐詩的重視與選編也是宋人議論的話題,但其與韓愈之間的師法關系卻被淹沒在他獨樹一幟的“排韓”的聲音之下,鮮有人能夠點及。因此,在這樣的背景下,李壁對荊公詩師法韓愈的體察與認識就顯得尤其珍貴。
李壁對荊公詩歌進行箋注,明顯受到江西詩派“無一字無來歷”理論的影響。他在《次韻酬龔深甫二首其二》“他日杜詩傳渭北,幾時周宅對漳南”句下注云,“宋劉繪、張融、周,一時勝士,皆居連墻,故朝野為之語曰:‘三人共宅夾清漳,張南周北劉中央。’以‘渭北’對‘漳南’,所謂無一字無來處”[4],(下文所引皆出自此書,不再一一注明)可見其極盡可能地追索每一首詩中字、詞、典故的來歷,相信它們都源自于對前人的繼承。從這個角度來說,李壁具備了體認荊公詩歌以韓愈為師法對象的基本前提。另一方面,李壁同樣發(fā)現(xiàn)了荊公對韓愈的雙重態(tài)度,所以,面對荊公在詩中對韓愈過于隨意的貶斥,他能夠保持足夠的清醒和獨立的姿態(tài)。如《和董伯懿詠裴晉公平淮西將佐題名》一詩中,“退之道此尤雋偉,當鏤玉版東燔柴。欲編詩書播后嗣,筆墨雖巧終類俳”四句對韓愈貶之過甚,李壁卻能于注中,對退之之文的地位和成就予以維護:“余嘗以《淮西碑》誠所謂‘編之《詩》、《書》之側(cè)而無愧’。類俳之說,殆非至公。”《韓子》一詩是荊公對韓愈矛盾態(tài)度的集中體現(xiàn),而在此詩中,李壁對荊公的批評也更加地直接和有力,“公譏韓愈而用其語,但異乎一字”,此乃“好詆之過”也。
錢鍾書先生在《談藝錄》“荊公用昌黎詩”條中明確指出“荊公詩語之自昌黎沾丐者,不知凡幾”[5](69),并歸納出偷語、偷意、偷勢三種不同的方式。這一論斷為學界認同并廣為引用。錢先生在舉例論證的時 候,以李壁注為參照,指出不少地方李壁沒有注出荊公對韓愈詩歌的取法。必須指出的是,錢先生當時看到的是經(jīng)過劉辰翁刪節(jié)的元刊本,其保存的李壁注要比今天能看到的蓬左文庫本少了近一半,所以,錢先生的舉證,有些地方一語中的,如《再用前韻寄葉天啟》“微言歸易悟,捷若髭赴鑷”句,李壁未能注出此比喻本自昌黎《寄崔立之》“連年收科第,若摘頷底 髭”;有些則受到了版本的局限,錯怪了李壁。關于這一點,鞏本棟師在《論》文末,已經(jīng)論及:“清代以來學者對李壁注的補充和修正,都是在被劉辰翁刪節(jié)后的李注的基礎上進行的,現(xiàn)在看 來,由于朝鮮本的回流和殘宋本十七卷的重現(xiàn),在這些學者所作的補充和修正中,就都有一些是不必要的了。如錢鍾書先生曾在《談藝錄》中對卷二七《重登寶公塔》‘應身東返知何國’一句做過補注,其實,殘宋本中對此是有補充注釋的。”[6]鞏文的舉例針對的是殘宋本,而在本文所依據(jù)的蓬左文庫本(即朝鮮本)中,同樣能找到相似的例子。如《談藝錄》“荊公用昌黎詩”條云:
《元豐行》曰:“田背坼如龜兆出”,此荊公得意語也;故《寄楊德逢》又曰:“似聞青秧底,復作龜兆坼。”《后山詩話》記山谷論荊公詩“暮年愈妙”,即稱此語,以為前人未道。不知昌黎《南山》詩形容山石犖確,即曰:“或如龜坼兆,或如卦分繇。”[5](69)
事實上,蓬左文庫本中,李壁不僅于此句之下明確注出退之《南山》詩“或如龜坼兆,或如卦分繇”之句,而且,他還在同卷《寄德逢》“遙聞青秧底,復作龜兆坼”句下指出,“陳后山謂公詩(此句)乃前人所未道。然退之《南山》詩,已有‘或如龜坼兆’之句”,與錢先生所言如出一轍。其他如《孔子》《懷鐘山》《寄孫正之》等詩皆是如此。
所以,以蓬左文庫本為底本,重新進行審視,我們可以發(fā)現(xiàn),在相當大的程度上,李壁已經(jīng)留意并體察到荊公對退之詩歌的重視與學習。
對于這個發(fā)現(xiàn),他通過兩種方式來表達。第一種方式是不直接點明,只是在具體詩句下,系上韓愈相關的詩句或文句。把它們維系在一起的,是對某個詞語的借用、對句意的仿效,或者是句法、格律的延續(xù),與錢先生總結(jié)出來的偷語、偷意和偷勢三種類型完全吻合。這方面的例子在李壁注中不勝枚舉,俯拾即是。第二種方式是明確指出荊公對退之詩歌的借鑒與取法。大的方面,李壁在《奉酬永叔見贈》“他日若能窺孟子,終身何敢望韓公”句下,非常清晰地道出荊公對韓文的態(tài)度:
河東王儔尚友嘗為予言:“觀介甫‘何敢望韓公’之語,是猶不愿為退之,且譏文忠之喜學韓也。”然荊公于退之之文,步趨俯仰,蓋升其堂、入其室矣。而其言若是,豈好學者常慕其所未至,而厭其所已得耶?
雖然其結(jié)論落實在荊公對韓文的繼承,但如此堅定且通達的認識,已經(jīng)超越了時人,如韓子蒼為荊公對韓愈的矛盾態(tài)度所牽絆,力圖通過還原“吏部”為謝而非韓愈以解釋此句,這就為李壁把目光投向詩歌的領域,埋下了伏筆。于是,李壁看到了荊公以文為詩的特點并非空無依傍,而是自有其淵源。他在《讀墨》題下注云:
友人宜黃李桴嘗云:“介甫《讀墨》詩,終篇皆如散文,但加壓韻爾。”意以為詩益散,古無此體,然如韓公《謝自然》、《誰氏子》詩已如此。
很明顯,他認同了荊公以文為詩的創(chuàng)新性和重要性,并將這一特點與韓愈聯(lián)系在了一起。小的方面,李壁指出了荊公對韓詩句法、句意、句勢等方面的具體的繼承。如他在《一陂》詩下注云:“后一聯(lián),即退之‘青羅碧玉’之體。”《一陂》為七言絕句,后兩句為“周遭碧銅磨作港,逼塞綠錦剪成畦”;韓愈“青羅碧玉”之體是其贊美漓江的名句“江作青羅帶,山如碧玉簪”,雖一為七言,一為五言,但在句法以及句勢上,二者顯然一脈相承。再如《寄吳沖卿》“易稱動不括,傳論大明服”句下,李壁注云:“退之詩‘禮稱獨學陋,易貴不遠復’,公仿此。”指明了荊公對退之句法的學習和模仿。同樣,在《送子思兄參惠州軍事》“試觀馳騁人,意氣宇宙窄。榮華去路塵,謗辱與山積”句下,其注云:“韓詩:‘君看一時人,幾輩先騰馳?’又‘歡華不滿眼,疚責塞兩儀。觀名計之利,詎足相陪裨。’公詩近類此。”指出詩意上的繼承。而在《清風閣》末句“況是使君無一事,日陪賓從此傾觴”之下,其注云:“‘此’字,如韓公詩‘逢公復此著征衣’之‘此’。”從更小的細節(jié)出發(fā),留意到了二者在用字上的相似之處。
所以,從宏觀與微觀兩個方面,我們可以看出,對荊公詩取法韓愈,在宋以后的詩論家明確將此點總結(jié)出來之前,李壁已經(jīng)有了相當程度的體察,并在注釋中有或明或暗的表述,這一點尤其不應該為學界所忽略。
二、李壁意、藝并重的注詩特點
在今存的幾種宋詩宋注中,李壁注談詩論藝的傾向表現(xiàn)得尤其突出。李壁注做到了意、藝并重。學界對此有所留意,但關注仍未夠。
本文以為,這一特點體現(xiàn)在以下三個方面。
首先,李壁注頻繁地摘引宋詩話中的內(nèi)容,將其作為自己的論據(jù)或者觀點。當然,摘引詩話,是宋詩宋注共有的特點,但是,不同于其他注本中的寥寥數(shù)條或是偶爾出現(xiàn)的驚鴻一瞥(前者如胡的《簡齋詩箋》,后者如鄭元佐的《斷腸詩箋注》),李壁對宋詩話的摘引,無論是數(shù)量還是質(zhì)量,都足以讓人印象深刻。據(jù)筆者統(tǒng)計,其所摘引的詩話至少包括了以下十余種:《西清詩話》《王直方詩話》《苕溪漁隱叢話》《潘子真詩話》《石林詩話》《高齋詩話》《許彥周詩話》《蔡寬夫詩話》《漫叟詩話》《詩話》《唐子西語錄》《藝苑雌黃》《后山詩話》《冷齋夜話》。雖然小部分的引文談的是詩歌創(chuàng)作的背景、本事或者是詩人的仕宦、生平,但絕大部分的內(nèi)容都是談詩論藝。不僅如此,李壁還摘引了不少當時人討論詩歌的言論,并且對他們的觀點作出進一步的發(fā)揮,此點上文已經(jīng)引及,在此不再贅述。
其次,李壁常常對詩歌進行靈活、簡潔的藝術評價。這些評價多是只言片語,散落在各處,猶如草叢中的露珠,能夠給讀者帶來清新、驚喜或會心的一笑。
荊公涉獵極廣,經(jīng)史百家,佛道小說,無所不觀,故其詩歌取材亦廣,所以,李壁注的重點自當是還原歷史背景、確定詩歌旨意、探尋詩中典故。但同時,李壁于藝術方面亦頗為留意。細讀一過,我們可以發(fā)現(xiàn),李壁對荊公詩的句法、對仗與用字三個方面,屢屢投以關注的目光。他經(jīng)常在某一句詩下注出此句沿用了何人或者何種句法,如“用《九歌》句法”、“唐人多有此句法”、“(與樂天)句法絕相似”、“(《滕王閣詩》)即此句法”、“(盧綸詩)即此句法”等。對仗是李壁關注的另一個焦點。他或是肯定荊公詩歌,無論古體還是律詩,對仗皆精致工巧:《送張宣義之官越幕二首其 二》“洲荻藏迷子,溪篁擁若耶”句下注云:“‘耶’以對‘子’,見公詩律之精。”《次韻約之謝惠詩》“已無姑溪寺,何有江令宅”句下注云:“‘姑溪’對‘江令’,公于古詩亦求工如此。”或是通過對具體詩句的比較,指出前人對仗不若荊公,如《次韻酬宋芑六首其三》注云韓對仗不如介甫精切,《和楊樂道見寄》注云樂天對仗不及介甫之工;或是點評荊公對仗的藝術特色,如《答許秀才》詩中“漂母”對“樵妻”之“甚工”,《小姑》詩中“飛瓊”對“弄玉”之“奇甚”等。至于對用字的關注,李壁則常常以總結(jié)性質(zhì)的口吻進行表述。如對《黃菊有至性》詩中的“至性”二字,他通過舉例,指出其“多以言孝”;《寓言十五首其六》拈出“莛芒”二字,指出“公一再用之”;《江上二首其一》總結(jié)古人多用“半”字,并舉《戰(zhàn)國策》、謝靈運詩、韓文以證之;《和平甫召道光法師》詩中指出賈島、鄭谷詩愛用“僧”“鶴”二字并分析其原因;《江寧夾口三首其一》則點出“轉(zhuǎn)”字妙甚,極大地提升了詩境,并以此為依據(jù),判定其他版本以“轉(zhuǎn)”為“白”,是錯誤的選擇。
最后,李壁評詩論藝,最常用的手法是比較。這種方法最為便捷。他常常站在某一點上,將思維發(fā)散出去,從不同的角度,尋找合適的參照物,對荊公詩的藝術特色做出最具體、最直接和最鮮明的把握。他拿來作為參照的詩人涵蓋了庾信、李白、杜甫、白居易、韓愈、劉長卿、劉禹錫、杜鵬、方干、羅隱、歐陽修、蘇軾、陳與義等人。或者指出他們的作品與荊公詩同為佳作,如《明妃曲其一》注云“樂天相關詩作語意亦佳”,《葛蘊作〈巫山高〉,愛其飄逸,因亦作兩篇其二》注曰“公此詩體制,頗類歐公巫山高,皆一代之杰作”;或指出它們與荊公詩雖內(nèi)涵不同但俱臻妙境,如《和吳沖卿鴉樹石屏》注云“子美詩意與公雖異,而皆佳作”,《葛溪驛》注比較了王、劉、李三人之詩,指出其“意不同而俱妙”;或通過比較,看出荊公詩技藝的高超,如《除夜寄舍弟》注云“觀公此作,則覺方干語為繁矣,”《次韻答平甫》注云“(唐人詩)比公格為凡”,《暮春》注引杜鵬詩,云“鵬意亦類此,但比公語為簡耳”②。類似的比較還出現(xiàn)在《兩馬齒俱壯》《寓言其十四》《書會別亭》《欲歸》《初憩和州》《陪友人中秋賞月》《蕭然》《寄蔡天啟》《寄題修廣明碧軒》《詠月三首其三》《次韻杏花三首其一》《寄育王大覺禪師》等詩中,此不一一列舉。
這些談詩論藝的吉光片羽,跳躍、穿梭在不同的時代、詩人和詩歌之間,提升了詩注的藝術趣味,增加了詩注的彈性,也給原本呆板、生硬、枯燥的詩歌箋注注入了活力。
注釋:
① 本文所依據(jù)的版本是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影印出版的日本蓬左文庫藏本(朝鮮活字本)《王荊文公詩李壁注》。2010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又推出了此版本的點校本,然書名稍有變更,題作《王荊文公詩箋注》。
② 按:李壁注云:“杜鵬‘侵階草色連朝雨,滿地梨花昨夜風’意亦類此,但比公語為簡耳。”查此句出自《寒食山館書情》一詩,在宋人計有功《唐詩紀事》、周弼《三體唐詩》等書中,此詩作者皆作“來鵬”,《全唐詩》亦云“來鵠,一作來鵬”,惟李壁作“杜鵬”,似誤。
參考文獻:
[1] 吳大順. 歐陽修轉(zhuǎn)益多師及詩風淵源[J ]. 中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09, 15(1): 131−132.
[2] 吳曾. 能改齋漫錄[M].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79: 279.
[3] 邵博. 邵氏聞見后錄[M]. 北京: 中華書局, 1983: 145.
[4] 李壁. 王荊文公詩箋注[M].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2010: 637.
- 上一篇:祝教師節(jié)快樂的一句話
- 下一篇:手抄報中秋節(jié)的內(nèi)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