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篇哲理文章范文

時間:2023-04-11 00:08:45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短篇哲理文章,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短篇哲理文章

篇1

維克多·雨果,法國作家,19世紀前期積極浪漫主義文學的代表作家,人道主義的代表人物,法國文學史上卓越的資產階級民主作家,被人們稱為“法蘭西的莎士比亞”。一生寫過多部詩歌、小說、劇本、各種散文和文藝評論及政論文章,在法國及世界有著廣泛的影響力。

雨果的創作歷程超過60年,其作品包括26卷詩歌、20卷小說、12卷劇本、21卷哲理論著,合計79卷。其代表作有長篇小說《巴黎圣母院》《九三年》和《悲慘世界》,短篇小說有《“諾曼底”號遇難記》。

(來源:文章屋網 )

篇2

《為你打開一扇門》

閱世 瀏覽 徘徊 詮釋 憧憬 大有裨益

潛移默化 危言聳聽

《冰心詩四首》

妄棄 倘若 驚羨

《安恩和奶牛》

靦腆羞怯 七皺八褶 撂在 木屐 锃亮 瘦骨嶙峋

翩然起舞 熙來攘往 嘈雜 卸貨 蹭著 翕動

反芻 找茬 臀部 瑕疵 粗糲 挑剔

錙銖必較 惶惑 躊躇不決 斑駁 死乞白賴 窘迫不安

《往事依依》

搜索枯腸 歷歷在目 徜徉 雄偉險峻 煙波浩淼 目睹

走投無路 身歷其境 陰晴雨雪 風云變幻 美不勝收 活生生

眼花繚亂 心曠神怡 五彩紛呈 雕鏤 油然而生 感慨萬端

滾瓜爛熟 鴉雀無聲 鐫刻 信口 諄諄教導 受用

《幼時記趣》

明察秋毫 怡然自得 龐然大物

《十三歲的際遇》

抽屜 稚氣十足 白駒過隙 驀然回首 四處迸濺 不勝涼意

茫然若失 積攢 沉淀 驟然 嗚咽 迷離

涉足 絮語 安詳 摒棄 爭辯 犀利

一視同仁 怪僻 談笑風生 古樸凝重 另一番 縱然

安恬 擷取 一屆 撫慰 惆悵 小立

二、了解下列文學常識

1.《為你打開一扇門》的作者是趙麗宏,當代著名作家。

2.《繁星》的作者是巴金,原名李堯棠,字芾甘,現代小說家、散文家。他的主要作品包括長篇小說“愛情三部曲”(《霧》《雨》《電》)、“激流三部曲”(《家》《春》《秋》)、“抗戰三部曲”(《火》之一至之三),中篇小說《寒夜》《憩園》,散文集《保衛和平的人們》《友誼集》《隨想錄》等,譯作有長篇小說《父與子》《處女地》。

3.冰心,原名謝婉瑩,現代散文家、小說家、詩人、兒童文學作家,代表作品有詩集《繁星》《春水》,散文集《寄小讀者》《再寄小讀者》《三寄小讀者》《小橘燈》等。

4.《安恩和奶牛》的作者是約翰尼斯?延森,丹麥小說家、詩人,1944年獲諾貝爾文學獎,主要作品有《漫長的旅途》《冰河》《船》等。其小說、詩歌和散文被譽為“丹麥文壇三絕”。

5.《鄭人買履》選自《韓非子》,作者韓非,戰國末期哲學家,法家的主要代表人物。《刻舟求劍》選自《呂氏春秋》,《呂氏春秋》是戰國末期秦相呂不韋組織門客編寫的。

6.《幼時記趣》選自《浮生六記》,作者沈復,字三白,清代作家。《浮生六記》是沈復的自傳體散文集。

三、文章體裁分類

從文章學的角度記敘文寫人記事的記敘文寫景抒情的記敘文說明文事物說明文事理說明文議論文立論文駁論文應用文:人們在生活、學習、工作中為處理實際事務而寫作的具有

應用文:實用性特點,并形成慣用格式的文章。從文學的角度詩歌從體例上古詩(又分為“古體詩”“近體詩”等)新詩(又叫“現代詩”“自由詩”等)從內容上抒情詩敘事詩哲理詩散文敘事散文抒情散文小說小小說(也叫“微型小說”)短篇小說中篇小說長篇小說戲劇喜劇悲劇

四、理解下列加點的文言詞語

度先自度其足(duó,量長短)吾忘持度(dù,這里指量好的尺碼) 而而置之其坐(表承接,然后)而忘操之(表轉折,但是,然而)拔山倒樹而來(表修飾)

其先自度其足(他的)遽契其舟(那)從其所契者入水求之(他)常蹲其身(自己的) 之至之市(去,到……去)而忘操之(它)故時有物外之趣(的)昂首觀之(代這種景象)項為之強(這樣)

篇3

選材出彩,就是說選材要與眾不同,不用別人已經用過的材料。選取的材料應該能反映新人、新事、新情況、新創造、新思想、新風尚、新經驗、新觀點、新認識。只有這樣,才能在作文材料中踏出時代的節拍,恰如其分地反映出社會焦點,反映出時代特點,實現“文章合為時而著,歌詩合為事而作”的目的。如果要選取另類材料或舊材料,則處理要新,開掘要深,能夠從這些材料中發現新的東西,即使是相同的材料,也可以從不同角度去思考,以期產生新意,讓人感到“遠近高低各不同”。

如在一次以“錯位”為話題的考場作文中,考生的選材大都是圍繞在“假如我當了市長”,“假如我當了班長”,“假如我是老師”……這樣的題材大都顯得陳舊。因此,在構思作文時,要注意選取新材料,寫新生事物、新發現。其中有一位考生是以“媽媽是我的學生”為題選材:媽媽是教師,每天晚上都要輔導我做作業,但是近來我倆的角色錯位了,媽媽成了我的學生。原來教師均要參加計算機過級考試,不合格者將有下崗的危險,媽媽只好虛心向我請教,在我的耐心輔導下,媽媽終于順利過關。這樣選材做到了與時俱進,且主題催人向上,得到了閱卷老師的青睞。有的考生能抓住社會的熱點、焦點來選材。如有一位考生以“美麗的錯位”為題選取了洪戰輝事跡作為寫作素材(本是學生,卻身兼父親、母親、兄長眾多角色,這一錯位,反而造就了他輝煌的人生)。再如“超級女聲”造成了高雅文化與大眾文化的錯位。

構思出彩

“假設你和母親、妻子、兒子同乘一船,這時船翻了,大家都掉進了水里,而你只能救一個人,你救誰呢?”

這是一個流傳久遠的調侃故事,過去人們把它作為為難天下“丈夫”的一道趣題,原來沒有答案,但有一位聰明的作者通過巧妙的構思卻給出了答案,并從中翻出了新意。

他是這樣構思的:一是將原故事中的一個丈夫,編寫成5個丈夫,即理智的丈夫、現實的丈夫、聰明的丈夫、滑頭的丈夫、老實的丈夫,并讓他們分別說出了符合自己性格的話,做出符合自己性格的事。二是將故事添加了新情節,前面四位丈夫說完后,最后輪到老實的丈夫回答,老實的丈夫不知道該怎樣選擇,于是回家把這個問題拋給兒子、妻子、母親,問他們怎么辦。兒子說:“我們這里根本沒有河,怎么會全家落水呢?不可能。”妻子說:“你當然得把我們母子救起。”母親說:“我們都掉進水里了,孩子你不也掉進水里嗎?我要救你!”

這個老套的故事,大家都知道,但通過作者的巧妙構思后,故事情節波瀾起伏,牢牢地抓住了讀者的注意力,讓讀者回味無窮。

哲理出彩

飽含厚重的哲理,是文章有深度的重要表現。

(一)從一人一事一物一情一景一理中,發掘其蘊涵的社會、人生的道理。如從吃苦瓜中得出“先苦后甜,人生亦然”,從大山的回聲中得出“付出與收獲是相等的”。著名作家馮驥才的短篇小說《多活一小時》這樣寫道:天神突發奇想,允許10個“戀生的人”每人多活1小時,看看他們將會有怎樣的安排。這種假設性情境的設置,起到“從一粒沙”中看世界的藝術效果,因為僅從這1小時中,就可以大體推想其人生道路是怎樣走過來的。其中第一、三、四、六、七、十位把這難得的1小時看成是自己有價值、有內容的生活的延續;而第二、五、八、九位都在抓緊最后一次機會來滿足私欲,由此,表現了一個深刻的人生哲理:時間對不同的人是有不同的內容和價值的。

(二)運用辯證唯物主義觀點看問題、析事理。辯證的觀點包括一分為二的觀點、發展的觀點、聯系的觀點等。對于同一個問題,常常是可以正面立意,也可以反面立意。既要看到正面,又要看到反面,既要看到問題的這一方面,也要看到問題的另一方面,要把二者綜合起來談,如2004年高考作文全國卷話題“遭遇挫折和放大痛苦”,對“放大痛苦”,既可談其弊,也可談其利,也可以綜合起來談,說有利或有弊的關鍵還在一個“度”字。

生活本身就是一部內容極其豐富的哲學巨著。可以說,生活中不是缺少哲理,而是缺少發現。見一葉落而知天下秋,見月之圓缺推演人生之悲歡離合,從水滴石穿悟得天道酬勤,登山遠眺會想到“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逆水行舟會想到“不進則退”,等等都是哲學思想的滲透。

篇4

關鍵詞:雞蛋 象征主義 “美國夢”

一、引言

舍伍德?安德森在美國現代文學史上享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威廉?福克納曾在1956年回答《巴黎周報》提問時評價安德森“是我們這一代的美國作家之父,開創了即使是我們的后人也未必承襲的美國式的寫作傳統”。[1]191921年安德森出版了短篇小說集《雞蛋的勝利》, 其副標題為“一部用故事與詩歌記錄美國生活的書”,其中包含13篇故事,均以典型的美國城鎮為背景,描述人們心靈上的挫折以及心理失調引發的種種“畸形”。[2]109《雞蛋》是其中典型的代表作之一,作者以一個迷惑而悲觀的小男孩為第一人稱,講述他的父母受到美國人那種要出人頭地的欲望的影響,起先試圖經營一家養雞場,失敗后又搬到鎮上開了一家小餐館,但生意一直不景氣,父親為招徠客人而進行的各種把戲最終也徹底失敗。

象征手法在文學作品中的應用非常普遍,指通過某一特定的具體形象來表現與之相似或相近的概念、思想和情感。作為小說的標題,“雞蛋”形成了這個故事象征主義的核心。本文將主要從三個角度談象征主義手法在安德森的短篇小說《雞蛋》中的運用,即從兒子、作者或讀者和父親的角度。

二、文獻綜述

國內學者從不同角度對安德森的短篇小說《雞蛋》進行了細致而深入的研究。陳慶揭示了小說中“人的異化”這個20世紀現代文學的重要主題,并用圣經原型批判解讀進一步探討出“父親”異化的根源:脫離伊甸園、讓渡人對物質的權利、讓渡丈夫和妻子的角色權。[3]96白德銘和章媛媛以象征主義手法為切入點,重點講解“異化疏離”,[4]5通過探尋安德森的內心世界,分析“父親”被異化的深層原因。這些研究的角度比較全面,既涉及對人物內心世界的分析,也有對小說寫作手法、敘述藝術的討論,并且大都與“美國夢”有關。

三、兒子眼中的雞蛋

男孩的生活以及他的觀念的形成都深深受到雞蛋的影響,他對雞蛋所形成的概念也只是表層的象征意義。

(一)寄生蟲

男孩的父母在經營養雞場的時候,那些小雞“成堆地吃掉你老爹辛勤汗水換來的谷糧”,而父親之前所掙的錢都用來購買各種催蛋劑、雞瘟特效藥,為整個雞場耗資不少。但這些小雞并沒有知恩圖報。它們破殼而出,吃掉大量的谷物,有的會染上各種疾病,然后死翹翹;幸運的話,會掙扎到成年,隨后母雞下蛋,再孵出小雞,這樣一個恐怖的輪回會一直繼續下去。“寄生蟲”這個詞在小說中也有出現,“寄生蟲是他們健康的大敵”。所以,從一個小孩的角度來看,父親的所有心思與積蓄都花費在雞身上,但是這些小雞像寄生蟲一樣,只獲取而不回報。

(二)盜賊

男孩擬人化地把雞蛋看成“盜賊”,讓這個故事讀起來更具有趣味性和幽默性。“盜賊”可以從兩個方面來理解:一是盜走了男孩原本天真快樂的童年;二是盜走了父親原本安逸快樂的天性。

男孩從養雞場獲得了人生的第一印象:到處充斥著死亡與不幸。這種印象影響了男孩的一生,并時不時地提醒他人生中黑暗的一面,以至于男孩最后成為一個徹頭徹尾的悲觀主義者。小說中男孩產生過三次富含哲理性的思考。第一次,在養雞場上男孩懂得了可怕的生命輪回“母雞下蛋, 孵出小雞, 恐怖的生命輪回”。第二次,男孩把父親光禿禿的頭頂描述成“就像凱撒大帝的大路, 將他的疆土從羅馬通向未知世界”。最后看著桌上的雞蛋,男孩又納悶為何世上要有蛋,而蛋又生雞,雞又生蛋。這些富含哲理的思考本不該屬于一個天真的孩子,正是雞蛋讓男孩過早成熟。

男孩的父親原本是個“活潑開朗”的人,但是由于“常年與媽媽和雞相伴使他變得習慣性的寡言少語悶悶不樂”。父親的婚后生活一直不幸福,根源也在于雞蛋。

(三)父親或男孩自己

故事開頭描述了父親愜意開心的單身生活,與雞蛋無關。婚后由于“我”的出生及母親的影響,父親萌生了想出人頭地的念頭,開始創業,對于前面的路是黑暗或光明卻無從知道:這與雞蛋非常相似。雞蛋被母雞孵化成小雞,幸運的話可以健康成長,不幸的話就會畸形,或是染上種種疾病,活不上幾個月就死了。“有的人生得歪瓜劣棗,有的雞生來也奇丑無比”。父親與兒子在雞蛋和野心勃勃的母親的影響之下,人也變得很怪。父親狂熱于向客人展示那些畸形雞,男孩則變得悲觀消極,過于早熟。“從這個角度可以說雞蛋象征了父親,小雞象征了兒子;也可以說雞蛋象征了兒子,小雞象征了父親。”[5]4

通過男孩的敘述,我們很難判斷他對雞蛋是喜歡還是憎恨,因為雞蛋已經成為他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男孩所能做的就是接受雞蛋并繼續他的人生。這也有助于我們理解安德森為何會選擇一個男孩作為這個故事的敘述者。

四、作者和讀者眼中雞蛋深層次的象征意義

結合當時的寫作背景,讀者可以更好地理解雞蛋深層次的象征意義。

(一)美好但易碎的“美國夢”

故事發生在19世紀20年代,此時美國已經成為完全工業化的世界強國。工業化進程結束后,美國社會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整個社會處在轉型期,每個人面臨著挑戰,都希望實現自我價值。人們對物質財富的瘋狂追求與道德淪喪以及精神墮落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小說中的父親也在一直苦苦追尋著他的“美國夢”。父親婚前生活舒服愜意。但婚后,尤其是有了兒子之后,“他放棄了過去穩定簡單的生活方式,選擇從頭開始,踏上了一段漂泊不定的尋夢生涯”。[6]259開辦養雞場就是為了實現其“美國夢”的最初嘗試。雞生蛋,蛋生雞,雞再生蛋,蛋再生雞,這樣周而復始,用不了多久,就能發家致富,實現“美國夢”。可事與愿違,父親辛辛苦苦養的小雞,要么死于各種疾病,要么被車輪碾死,很少能存活下來。在養雞場不斷死去的小雞象征著父親夭折的“美國夢”。第一次嘗試失敗之后父親并沒有氣餒,轉而進行第二次努力。想要開始新生活卻又將以前養雞場保存下來的那些畸形小雞帶在身邊,并把一籃子雞蛋放在餐館的柜臺架子上,這其實已經預示著第二次嘗試依然會失敗。小說最后父親拿著原本看起來要朝人砸去的雞蛋號啕大哭,此時父親醒悟了,最終放棄了對“美國夢”的追求,屈服于殘酷的現實。

事實上,父親“美國夢”的破滅正是美國工業化的結果。小說并沒有提到這一家三口的名字,這暗示了這一家人的困難和處境在當時是具有普遍性的,父親和母親只是那些追求“美國夢”的人的典型代表。雞生蛋,蛋生雞,可以給人帶來希望,但同時雞蛋皮薄易碎,沒能讓父親出人頭地,發家致富,這就類似于美好但易碎的“美國夢”。

(二)殘酷的現實

一戰后的美國社會面臨著從農業社會向工業社會的過渡,人們都在苦苦追尋自己的“美國夢”。父親也是其中的一員。而母親就像是一個助推器,時不時地提醒父親要出人頭地,發家致富。在當時,人們相信機會對于每個人來說都是平等的,只要他們抓住機遇,并且刻苦努力,就一定會成功。但是機遇可以造就人,也可以毀滅人,這正如雞蛋的命運,不可捉摸。正是在這種觀念的驅使下父親進行了兩次創業,都與雞蛋有關,盡管父親已經費盡心思,使出渾身解數,但都沒能成功。故事的部分,即父親絞盡腦汁擺弄雞蛋去招徠取悅他的客人,而客人的名字“Joe Kane”的讀音與英文單詞“玩笑joking”非常相似。這是命運對男孩的父親開的一個多么大的玩笑啊。也正是這樣一個玩笑,讓父親明白失敗是自己無法避免的結局。雞蛋是父親成功路上的絆腳石,反映了在殘酷的現實面前,人類是無能為力的。

(三)父親的禿頭

用“雞蛋”來象征父親的禿頭是最基本的象征。小說中兒子是這樣描述他父親的腦袋的:“令我感興趣的是:父親頭頂上的那一大片路頗像一條大道,沿著這條大道,愷撒率領他的兵團走出羅馬,開創了征服未知世界的豐功偉績。父親耳朵上的那幾縷頭發,恰似大路兩邊的森林。”道路通常被理解為通向成功之途,而文章中的雞蛋或者確切地說父親的養雞事業可能會讓父親獲得成功,也可能讓父親破產失敗。從這層意義上講,雞蛋象征父親的禿頭。

(四)作者的忠告

安德森身處19世紀到20世紀的轉折期,他目睹了工業的迅速發展以及傳統價值觀念的崩潰和第一次世界大戰。在他看來,現代工業社會是“令人墮落的,使人喪失尊嚴的,剝奪人性的”。[7]以務農為生的小鎮居民被硬生生地卷入商業文明的浪潮中,在大城市里突然感到無所適從,同時還瘋狂地去追尋自己的“美國夢”,但只可能有一小部分人會成功,“美國夢”的背后還是失敗。有的小雞生來奇形怪狀,人也如此,在“美國夢”的強大壓力下,有的人因無法承受挫折與打擊,心理發生扭曲與變形。所以作者告誡人們,不要對“美國夢”抱太大希望,盲目追求只會帶來失敗。

五、父親眼中的雞蛋

從最初的養雞場到之后的小餐館,父親的兩次創業都與雞蛋有關。剛開始,雞蛋是父親在社會上出人頭地的希望。但小雞卻總讓人失望,只有很少一部分能活下來。之后父親在餐館的柜臺上常年放著一籃子雞蛋,位置是那么的顯眼,看到雞蛋,父親就看到了希望。對于那些畸形雞,父親把它們裝在瓶子里,用酒泡起來,并且非常自豪地向別人展示它們。由此可以看出,父親把他所有的希望都寄托在雞蛋身上。但是到最后,當雞蛋在父親手中破碎的那一剎那,父親恍然大悟,他所有的努力都是徒勞的,他根本無法與命運相抗爭,無法主宰自己的人生,他的所有夢想瞬間破滅。

六、結論

談到雞蛋的象征意義,我們會不由地從自身角度去思考,而忽略孩子的想法。安德森故意讓一個男孩作為第一敘述者,可見其用意。文中雞蛋的象征意義很多,但是最重要的一點還是象征“美國夢”。工業的發展打破了農村輕松安逸的生活,人們開始棄農從工從商,完全被金錢所迷惑,一個個懷揣著“美國夢”,父親就是其中的一位,想通過自己的努力在社會上出人頭地,最終卻以失敗告終,成為當時社會的無辜犧牲品。“故事不僅僅是這一家人的人生悲劇,更是普通大眾在盲目欲望的支配下被摧毀的悲劇。”[8]44

了解雞蛋的表層和深層象征意義可以更好地幫助我們理解小說中的反諷、幽默等寫作手法,更好地體會小說的主題:美國社會的腐敗。作者將雞蛋貫穿全文,作為故事發展的引子,讓我們認識到造成人性扭曲的深層次原因,用一個小故事告訴我們生命的價值和事物的本質。

參考文獻

[1] George Plimpton.The Art of Fiction No.12 William Faulkner[J].The Paris Review,1956(12).

[2] 萬永芳.試論象征主義手法在《蛋》中的運用[J].云夢學刊,2002(6).

[3] 陳慶.安德森《雞蛋》中“人的異化”之圣經原型批判[J].四川師范大學學報,2010(4).

[4] 白德銘,章媛媛.現代社會的異類――論安德森《雞蛋》中的父親形象[J].西南民族大學學報,2011(6).

[5] 李培.試析“雞蛋”的象征意義[J].安徽文學,2011(1).

[6] Cunliffe,Marcus.The Literature of the United States[M].Beijing:China Foreign Translation Publishing Company,1985.

[7] Booz,E. B.A Brief Introduction to Modern American Literature[M]. 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篇5

一.一線貫串抓關鍵

語文課堂教學中,對于一些篇幅較長、內容復雜的課文,找到一個恰到好處的線索,逐步深入,一線貫穿,這種教學法,我們稱之為“一線貫穿法”。這種教法是用線索貫穿整個教學過程,這個線索可以是景、物或人、事,甚至是雙線索或多線索。其特點是層層深入,脈絡清晰,渾然一體,一串到底,利于整體把握教學步驟,也有利于集中學生思維。此方法的關鍵是找到合適的點作為線索,教師要善于圍繞文章的主題思想去尋找和發現這個線索。

莫泊桑的短篇小說《項鏈》,可以女主人公瑪蒂爾德的心理變化或者穿著變化為線索,讓學生揣測瑪蒂爾德的性格及其變化,打破傳統的人物性格分析,學生跳出思維的老框框,充分發揮其想象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活躍課堂氛圍。

魯迅的《祝福》可以抓很多線索把小說的內容串起來。如祥林嫂的外貌,尤其是眼睛的變化,或者柳媽的態度變化等都可以作為線索,總之,抓一個“變”字,就能把各種人和事串聯起來。

有的文章有雙線索或多線索,魯迅的小說《藥》就是典型的雙線索――華小拴的死和夏瑜的犧牲,究竟是什么導致他們的死?“藥方”應該是什么?沿著這條線分析,就能循序漸進,水到渠成,逐步深入理解小說的主題思想。

這種方法對詩歌教學也同樣適用。所謂“詩言志”,詩歌都要表達一定的感情,抓住線索,關鍵在于把握詩眼。抓住了詩眼就能“牽一發而動全身”,從而達到全面而深入理解詩歌的目的。

利用一線貫串法抓關鍵,抓住了線索,老師就能更好地駕馭課文,駕馭課堂。引導學生逐層深入,自然過渡,課堂環節也顯得脈絡清晰。一線貫穿法的運用中,教師的引導作用至關重要,教師的小結也是對課文分析的一次升華,這也體現了新課標下以學生為主體、以教師為主導的原則。

二.細節分析挖深度

細節之處見真情,細節之中寓真義,細節設置顯深度。尤其是不以情節的一波三折、跌宕起伏取勝的文章,更要注重細節分析。讀者細細揣摩,方能品出更多文字之外的東西。

細節分析法關鍵在于確定課文的分析點。這個點切入得好不好,決定了課文講解的成敗。分析的切入點可以是景物、情感、人物形象或人生哲理等,因文而定。

郁達夫的《故都的秋》,我們著力分析作者筆下的景物描寫,據此來品味文章的感情基調。第一幅秋院圖,由“在皇城人海之中,租一椽破屋來住著”看到作者追求寧靜的心態和對精神生活的渴望;由“像喇叭似的牽牛花的藍朵”看作者內心藍色的悲涼;從“很高很高的碧綠的天色,聽得到青天下馴鴿的飛聲”看作者向往清靜的生活狀態。這種分析一定要細致入微,言之有理,學生就自然能領會到散文以情馭景、以景顯情,情景交融的藝術風格。

細節分析法挖深度,通過選取恰當的點帶領學生慢慢思考,細細品味,就能把握住課文的重點,突出教學的重心。涵詠細節,對一些情節性不強的課文,可以用找細節、品細節的方式授課,教師先做示范,然后在學生中展開討論,充分調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這種抓細節反復涵詠的教學方法對語文教學尤其重要,可以大大提高教學的有效性。

三.置疑解疑找突破

置疑能激起學生的興趣。我們要善于提問,提問題要適時、得當,提出問題的難易度要適中。如講解《失街亭》節選課文時,我提出一個問題:怎樣才是一個好的將領?請結合文中出現的兩位將領(諸葛亮和馬謖)從正反兩面來說明。這個問題一下子就把整篇課文的內容串起來,學生的學習興趣大增,在解疑的過程中,學生對這兩個人物形象的認識也逐步加深了。

魯迅的雜文《拿來主義》,這篇課文因為時代原因,學生覺得隔膜難讀。我先提出了一個問題:什么是拿來主義?接著問:作者是針對什么現象提出的?最后又問:怎樣做才是真正的“拿來主義”?隨著這些問題的逐步解決,加上對寫作背景的了解,學生進一步清楚了作者的態度觀點,文中一些比喻論證的內涵就迎刃而解了。

置疑解疑找突破,關鍵在于提出一個有價值的問題。提出一個問題往往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這個問題也可以由學生自己提出,自己解決,充分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

篇6

關鍵詞:中西;古代小說;比較

中圖分類號:I106.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CN61-1487-(2016)11-0026-04

無論在中國還是在西方,小說都是敘事文學中最重要的體裁、影響最大的敘事文學樣式,也是較遲產生的敘事文體。

中國,“小說”一詞早在先秦《莊子?雜篇?外物》中就已出現。但他所言“飾小說以干縣令,其于大達亦遠矣”中的小說,并非我們今天文體意義上的小說概念。他的“小說”指瑣碎的言詞,意謂修飾瑣碎的言詞,求得好的名聲,這種做法與大道相距很遠。莊子對“飾小說”的做法表示不屑一顧的輕蔑。

班固的《漢書?藝文志》指出:“小說家者流,蓋出于稗官,街談巷尾,道聽途說者之所造也。孔子曰:‘小道必有可觀者焉,致遠恐泥,是以君子弗為也’。然亦弗滅也……諸子十家,其可現者,九家而已。”雖大體未脫莊子的看法,但于輕視中,也客觀地指出它不可能消滅,故將其列為一家,因為誠如孔子所說,它“有可觀者焉,”即有一定的可讀性。中國古人對小說的看法較為接近文體意義的認識是東漢的桓譚,他在《新論》中說:“若其小說家合殘叢小語,近取譬論,以作短書。治身理家,有可觀之辭。”小說是一種文體:短書,這種文體的特點在于“近取譬論”,即以譬喻的方法,將身邊的叢殘小語,隱喻治身理家的道理,故它有一定的社會作用,對一般人治身理家有啟迪教化作用。由此印證了《漢書?藝文志》中說“小說”弗滅的理由。顯然,小說至此雖為文體一種,但也并非我們今天所言的有完整故事情節,塑造人物形象的小說文體。但古代圣賢對小說輕視、貶斥的態度卻不能不影響到后人對同為“小說”之名的這類文學體裁在文學史上地位的看法。

西方的“小說”概念絲毫沒有貶意色彩。它受古希臘神話、傳說的影響而脫胎于史詩。中世紀歐洲普遍流行一種叫“傳奇”的文學樣式,可以說是歐洲小說的雛形。傳奇帶有史詩的印記,內容以史為主,而穿插許多虛構編造的神怪、奇異之事。形式初為韻文,逐漸融入散文成份,最終以散文為主,定格為較早的故事小說。它包括騎士小說、圣經故事等。文藝復興時期,西方現代意義上的小說正式誕生。它以薄迦丘的《十日談》為標志,專寫社會普通人的平凡生活,被稱作“Novel”。故事小說的內容開始關注現實生活,結束了荒誕不經的胡編亂造。法國拉伯雷寫于1532年至1564年間的《巨人傳》是歐州最早的一部長篇小說。西班牙小說家塞萬提斯的《堂?吉訶德》的問世,則是西方長篇小說創作的新起點。書中主人公堂?吉訶德的形象成為小說的經典形象而載入史冊。由于古希臘的神話、傳說、史詩等敘事文體歷來受西方文人推重且有著永久的藝術魅力,因而,其孕育出的小說也頗受重視,成為西方敘事文類中被看好的重要文學體裁。

中西小說的差異主要表現在以下幾點。

一、史傳、寓言的影響與神話、史詩的滋養

中西方小說產生都較遲,西方小說定型于14-16世紀的文藝復興時期,中國的小說完成于唐(8世紀)傳奇。魯迅在《中國小說史略》中指出:“有意為小說”始于唐傳奇。唐傳奇改變了志怪、志人小說或與歷史相混淆,或僅粗陳梗概,沒有擺脫“叢殘小語”的蕃籬等弊病。有意識地虛構完整的故事情節,塑造具有一定性格化的人物形象。如《柳毅傳》、《霍小玉傳》、《李娃傳》、《鶯鶯傳》等都是有一定藝術價值的名篇。小說產生較遲,故它們都吸收了前期產生的多種文學樣式的養分。然而,由于中西方經濟形態的不同,導致文學體系的差異,故而二者較早發達的文學樣式也有所區別。西方商業性的經濟形態,促進海上貿易的繁榮。經商者歷盡艱辛、長途跋涉,目睹異國民俗風情,感慨九死一生換來的財富不易,往往有許多獵奇見聞向人傾訴,奮勇拚搏的經歷向人夸耀,造成西方史詩、戲劇等敘事文體成熟較早,這對其后產生的文學樣式特別是小說影響較大。而中國的抒情文學由于更適于“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小國寡民”農業性的經濟形態,故而頗受文人雅愛及統治階級的提倡,有著廣泛的市場。《詩經》、《離騷》、諸子散文等都給中國后世文學以更多的營養。加上中國古代哲人根深蒂固的“圓形思維”觀念,強調事物發展的循環性,認為“無平不陂,無往不復”,重視“溫故知新”,故而歷史學特別興盛,造成中國史傳文學的高度繁榮。隔代修史,盛世修史,人們由初始關注前車之鑒而積淀為中國人的嗜僻。從孔子刪定《春秋》,到左丘明作《國語》,再到司馬遷寫《史記》等等,一部二十四史寫盡世間興衰事。歷代歷朝都置有寫史的編修館,設有專門的史官。治史成了中國的顯學。不僅官府修史,民間還有不少野史傳世,以補官史的不足與偏見。中國史傳文學的發達必然影響到小說創作。史傳文學對小說的影響突出為兩點:一是強調宏大敘事。史傳記載的都是重大政治、經濟事件,敘述的都是關于國祚民生的帝王將相的興廢活動。這就使得中國古典小說十分強調現實主義的真實描寫,“子不語怪力亂神”更是加重了小說的歷史感與時代感,由此造成中國古典小說多偏于歷史演義類與公案英雄類題材。二是史傳文學從總體看,敘事場面宏大,情節扣人心弦、緊張激烈,人物注重個性描寫,語言鋪陳恣意。由此,中國古典小說也就善于在尖銳激烈的矛盾沖突中展示人物獨特個性,小說情節波峰迭起,懸念環環相扣,十分耐讀。

篇7

關鍵詞:小學生;作文素材;積累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2-7661(2014)03-292-01

“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這兩句名言道出了一個深刻的道理:作文源于語言積累。

一、從課內外積累素材

1、從各門學科中積累素材

語言積累不僅限于語文學科,數學中有語文科新學的字詞,科學里的實驗、動物的構造、生活習性是作文的材料。美術里有建筑的結構美、自然景物美、人體的構造美、動態美、表情的變化,在作文時,要把人物的外貌表情寫得豐滿鮮活,美術科的教學無疑是最好不過的陣地。品德與社會學科是檢測學生分析課文、理解語言文字能力最好的科目,也是學生收集作文素材、夯實語文功底的一大平臺。

2、從課外閱讀中積累素材

(1)為學生選擇好的讀物。

教師可為學生訂閱少兒刊報,并組織學生交換閱讀。低段指導學生讀童話、寓言、兒歌等活潑有趣的讀物;中段指導學生讀詩歌、古詩、民間故事、科幻小說、歷史故事;高段可指導他們讀科普讀物、短篇小說、名家作品。電視、廣播等都是學生喜聞樂見的語言文字傳播手段,學生能從聲情并茂的講解中知道事物的善惡。還可利用學校的廣播、電視,組織學生認真收聽、收看美文欣賞、童話故事、新聞報道等,碰到一些新詞、妙句,隨時記在黑板上,在收聽、收看完后作適當的講解、賞析。

(2)指導學生誦讀。

書讀百遍,其義自見。“讀”和“背”,不僅能增強學生的記憶力,更能讓學生吸收和積累語言材料。積累語言最重要的方法就是背誦,但不是死記硬背,要有正確的方法。如提綱背誦的方法,列出段落的層次提綱,抓住重點詞,然后循著主導詞熟讀成誦;有些名言警句、詩歌,可采用手抄與背誦相結合的方法;還有理解背誦法,沒有以此為基礎的記憶是機械記憶,機械記憶不是真正意義上的語言積累。

(3)指導學生讀書動筆。

俗話說:好記憶不如爛筆頭。課內可指導學生一邊讀一邊圈點勾劃的習慣、一邊讀一邊查閱工具書的習慣等,從易到難逐步提高;對于高年級的學生,要鼓勵他們在摘抄的內容旁邊寫簡要的點評,以表達自己的見解。

二、從大自然中積累素材

自然界的花草樹木、山水蟲魚、風雨雷電,這些都是我們寫作的素材。學生作文時為什么會覺得頭腦空空,無從下手呢?這是因為學生缺乏細致的觀察。觀察不是一般意義上的“看”,要調動視覺、聽覺、嗅覺、味覺、觸覺等各種器官共同參與。觀察要注意方法與順序,要做到“五到”:即眼到、耳到、口到、手到、心到。自然界的萬物是我們觀察的對象,社會上的人和事也是我們觀察的對象,觀察細致,才能寫得具體。觀察時還要開動腦筋,活躍思維,展開豐富的想象與聯想,這樣寫出的來文章才鮮活豐滿,不會覺得空洞無物。

三、從日常生活中積累素材

1、讓農村秀美的自然景色走進我們的作文。

作為農村孩子,生來都與大自然親近,對大自然有豐富的感性認識和深厚感情。林木與田野,藍天和云彩,朝霞與落日,青山與綠水,花草與野果無不透出農村的特色,無不時時以美熏陶農村的孩子。只要引導學生認真觀察,動情深思,這些田園生活就會成為學生取之不盡的寫作之源。

2、讓農村富于鄉土氣息的精華語言走進我們的作文。

在農村,老百姓也有很多的哲理和諺語、順口溜等,學生通過收集交流農村語言,提高作文的農事科技含量,積累素材,又從中獲得人生啟示,可是一舉多得。

3、讓多彩的農村生活走進我們的作文。

農村學生在家里有很多有趣的事:爬樹采果、抓魚蝦、捉知了,這全是玩得開心的活動,關鍵是他們活動時不注意自己的心情,沒留意人和事的變化,事后沒有寫日記的習慣,時間久了就淡忘了。我們可以要求學生用日記記錄那些豐富多彩的生活感受,積累寫作素材。因此,教師在教學中要教會并鼓勵學生把游記、做家務、干農活的過程記下來,并把有意義的場面描寫下來,并組織學生討論有了素材,然后指導學生怎么寫,這樣既讓學生學到農技知識,又擴大寫作范圍,內容就充實了。

參考文獻:

[1] 葉圣陶.葉圣陶語文教育論集[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1980.359,234

[2] 柯孔標.作文教學創新與創新能力培養[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

篇8

關鍵詞:當代德語文學 幻想 記憶 思辨

中圖分類號:I516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9-5349(2016)11-0085-01

現年59歲的雷維莎霍夫出生于德國斯圖加特市的一個保加利亞裔的醫生家庭。施瓦本地區濃厚的德國傳統文化與少數族裔的身份和經歷構成了她童年生活的回憶,也為其日后的文學創作提供了豐富的素材。13歲時,托馬斯?曼的大部頭小說讓她產生興趣,她開始廣泛閱讀涉獵各種文學作品,對于文學的熱愛像一顆埋藏在她心間的種子,開始逐漸地生根發芽。高中畢業后,像那個時代大多數的同齡人一樣,她選擇了離開家鄉,遠赴首都柏林,在柏林自由大學攻讀宗教學。

然而文學的道路并沒有想象中的平坦。大學畢業后的她成為了一名會計,雖然在業余時間里仍然堅持寫作,卻沒有創作出令自己滿意的作品。然而她并沒有放棄。在將自己的全部“劣作”付之一炬后,她選擇了暫時的沉寂。在經過了將近半生的經歷與感悟后,40歲的她才重新拾起自己的文學創作理想,經過了4年的醞釀和修改,她在44歲那年,才正式發表處女作小說《砰》。憑借著這一部具有奇幻色彩的短篇小說她獲得了1998年的巴赫曼文學獎,引起了評論界和讀者的廣泛關注。在這部小說中她講述了一位臆想改變世界的“瘋子”的故事,借助“瘋子”的獨特視角和看似荒誕的邏輯,通過大量的幻想描寫和內心獨白,從諷刺和幽默中展現了瘋子眼中的另類世界,使讀者在捧腹大笑的同時,也對世俗社會的價值觀進行了反思。

文學來源于生活,然而又高于生活。作為一名生于移民家庭的德國少數族裔作家,認同感的缺失和艱辛的童年生活讓雷維莎霍夫刻骨銘心。在她的作品中,讀者深刻地感受到了這些感情的投射和記憶。 困惑、孤獨和焦慮,這些童年時的灰暗記憶在她1999年出版的小說《禮貌的哈拉德》中就能管窺一二。繁華的街道、熱鬧的人群,大城市的燈紅酒綠,這些外界的精彩卻掩蓋不了主人公的孤寂,人與人的心靈之間存在著巨大的鴻溝。惟妙惟肖的人物刻畫、富有魔幻現實主義色彩的情節構思以及生動而又充滿張力的語言風格在顯示出主人公哈拉德為身份和文化歸屬而焦慮的同時,也凸顯了弱者為生存而迸發出的無限智慧。

思辨性是雷維莎霍夫作品中的一個重要特點,在她的小說中,讀者所閱讀的不僅是簡單地反映社會現實,還能發現有關人類基本問題的更深層次的哲理性思考。宗教學的專業教育背景讓雷維莎霍夫熟稔歷史上的宗教典故。古老的歷史傳說和經典的圣經故事在她的筆下來到了現代社會,重新煥發了生機。2003年她創作出了自己的第一部長篇小說《蒙特格美里》,小說中的主人公是一位名叫蒙特格美里?卡西尼斯塔的電影制片人,他一直打算拍攝一部講述美國原子彈之父奧本海默故事的影片,最終卻未能如愿。通過倒敘的方式,以蒙特格美里的自殺為小說的開始,回憶了主人公的一生。文中不僅對生存和死亡的話題進行了探索,而且對一系列的宗教和哲學問題進行了思考,通過幽默的筆法,將偉大的文學傳統與現代主義式的敘事成功地結合在一起。

幻想與記憶的交織賦予了雷維莎霍夫的作品更大的可讀性。在他獲得畢希納文學獎的小說《布魯門貝格》中,他講述了主人公哲學家布魯門貝格和一頭獅子的故事。作為德意志民族歷史記憶上真實存在的著名哲學家布魯門貝格,作者通過虛構了一頭只有主人公自己才能看得見的獅子的故事,將幻想與記憶結合在了一起,亦真亦假,虛實結合。例如真實生活中的布魯門貝格生前在解釋晦澀的哲學問題時就多次使用雄獅做比喻,并且其去世后整理出版的文稿集也被叫做《雄獅》。奇異幻想和文化記憶編織下的故事情節中蘊含了豐富的哲學隱喻、歷史典故和名言警句。對于讀者們來說,閱讀這部作品不僅是一次酣暢淋漓的全新體驗,也是一次大腦的全景冒險。

正如《法蘭克福匯報》評論的那樣:“西比勒?雷維莎霍夫以其細致入微的觀察力,敘事的想象力以及靈活的語言創造力對我們理解的現實的界限進行了新的探索并提出了質疑。”期待她在文學的世界里繼續用幻想與記憶進行探索,為廣大讀者展現出更為廣闊的閱讀天空。

參考文獻:

[1]余匡復.德國文學史[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 1991.

[2]王岳川.新歷史主義的文化詩學[J].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7,03.

[3]袁可嘉.歐美現代派文學概論[M].桂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 2003.

篇9

關鍵詞:閱讀教學 創新精神 創新能力 培養

一、語文閱讀教學的地位與現狀

語文學習的重要目的,是使學生學會使用和閱讀祖國的語言。以知識經濟為特征的21世紀,是信息量急增的社會,也是閱讀的社會,閱讀對于每一個人的生活都具有重要的意義。對學生而言,書既是益友,更是良師,可以使學生的各項素質完善與發展,所以閱讀在語文教學中的地位可想而知。而現代教育學家普遍認為,符合時代要求的創新人才,是具有和諧共融的智商情商、具有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的人才,而閱讀教學是可以起到這種作用的,所以閱讀教學對于創新人才的培養具有重要意義。只是長期以來,語文的課堂閱讀教學卻一直處于一種封閉的狀態,學生并沒有從根本上學會閱讀,還是停留在為了眼前的考試而讀,被動地接受老師或教參上對文章的解讀。這種現狀談不上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與創新能力,無疑是不適應時代要求的。

二、語文閱讀教學創新的嘗試

1、培養學生的閱讀興趣,激發閱讀熱情。活用現有教材。教材的許多篇目跟不上的步伐,迫切需要進行取舍(注:現在初一初二使用的新教材這一矛盾已得到了一定的緩解,可初三用的仍是老教材)。對于教材的課文,不一定要篇篇俱學,可以讓學生自主選擇哪些作品應該刪去,哪些作品只需作一般閱讀,哪些作品應該重點研讀,由學生拿出意見,最后老師與學生共同商定。對于宜重點研讀的課文,也不必拘泥于以往教參或別人對作品的定論,而應以學生為主,啟發學生反復閱讀,自主感受。如講《孔乙己》和《范進》兩篇文章時,可以把切入點定為孔乙己和范進的換位思考:范進如果面對酒客的奚落會怎樣表現?孔己如果面對岳父的謾罵會怎樣?孔乙己如中舉會不會像范進一樣發瘋?……這些問題一定會引起同學們的濃厚興趣。這樣一改傳統的教法,對啟迪學生的創新思維大有裨益,不但讓學生理解了文章本身,激發了學生的閱讀興趣,而且培養了學生獨立品評文學作品的能力。

2、尋找課外的閱讀材料,指點閱讀方法。材料內容上由易而難,循序漸進。不一定要求學生一上圖書館就得啃大部頭,剛開始閱讀時可以選擇一些短小而又有哲理的文章,比如《讀者》等雜志,或冰心,朱自清的散文等;當學生有了一定的語言感悟能力時,又向他們推薦一些古今中外的短篇小說、散文等作為閱讀材料;最后再向他們推薦大部頭的,或一些語言比較含蓄、意境比較深遠的名家作品,如魯迅小說,中外名著等。這是一個漸進的過程,消除了學生對名著的恐懼,并且整個過程由老師啟發,學生對書籍懷有一種好奇,從生理與心理都比較適應。閱讀方法以討論為主,自主思考。學生對所讀的書籍應當會形成自己的看法,千人千面,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可以定期或不定期舉辦某本書,或某類書的研討會,研討會的主角是學生自己,讓學生把在讀書中所得到的感悟發表出來。比如讀《三國演義》,關于曹操這個人物形象,有的學生對曹操推崇有加,有的卻對他全盤否定,于是兩派唇槍舌戰,各不相讓。這種討論的過程是一個思維訓練的過程,更是一種自主閱讀能力的提高過程。這種語文學習方式,沒有灌輸,只有拿來,沒有固定的答案提供,只有自己獨立的思考,可以說為學生找到了最好的語文學習課堂與語文學習方式。

3、培養學生的鑒賞能力,鞏固閱讀效果。課堂上,激勵學生突破教參,訓練創新思維。為了訓練學生自主的欣賞能力與鑒別能力,教師教學時首先要有意識地避開各種教參的現在結論,而突出學生的自主閱讀,自主體會,自主討論。如在學《出師表》一課時,教參認為諸葛亮是一個鞠躬盡瘁,死而后已的忠臣,對劉禪一片忠心,可彰日月。可有許多同學認為,諸葛亮的忠就是愚忠,認為諸葛亮大可取代劉禪,那樣倒是做了一件利國利民的好事。并由此談及了歷史上的許多人物,如民族英雄岳飛、文天祥等,倒不是說這些人的忠本身有什么害處,而是他們的忠收到了危害于民族的反作用,觀點可能偏頗,但思維活躍,表明學生已在自主思索了,較之低層的被動接受,這自然是上了一個臺階。課堂外,鼓勵學生感悟作品,形成獨特意見。方法有多種,其中討論法對學生具有特別的作用,因為辯可使思維明晰,可以綜合人人的不同意見,從而更容易看見新的思想火花。比如學生關于莫泊桑的小說《項鏈》的主人公瑪蒂爾德,一貫的介紹說這是一個愛虛榮的人所得的教訓,是一個個人的悲劇。可卻有學生認為,丟項鏈事件使瑪蒂爾德得到了勤勞、務實、守信等美德,這些是無價的,她是因禍而得福,我們不應該為她難過,而應該為她高興。這是一種很獨特的思維方式,撥開沙石,頓見珠璣,透過現象,發掘本質。這種思維方式,已是一種高層次的閱讀領悟能力了。

篇10

【關鍵詞】興趣 選擇 方法 習慣

前蘇聯教育家霍姆林斯基曾說過:“讓學生變聰明的方法,不是補課,不是增加作業量,而是閱讀,閱讀,再閱讀。”在當今信息量激增的社會里,讓學生學會搜集,處理信息,培養學生較強的課外閱讀能力已刻不容緩。

小學語文課外閱讀活動是閱讀教學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開展好課外閱讀活動,是提高學生語文能力的一個重要途徑。開展課外閱讀可以讓學生產生濃厚的學習興趣和增強探求知識的欲望,豐富知識,開闊視野。開展課外閱讀還有利于學習和鞏固老師在課堂上所教的知識,使學生學得有趣,學得扎實,學得活潑,是啟迪智慧、鍛煉才能的一條主要途徑。

《語文課程標準》明確規定小學生的課外閱讀總量不少于100萬字,為此,教師應從學生的年齡特點出發,充分調動學生的自覺性,確實加強對課外閱讀的指導,這對于小學階段語文教學來講至關重要。加強語文閱讀指導應從以下幾方面入手:

一、要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

教育心理學認為,興趣是激發學習動機的最現實、最活躍的因素。學生有了飽滿的學習熱情,便會對學習產生強烈的需要,興趣是需求的內驅力,只有培養學生對課外閱讀的濃厚興趣,學生才會以積極主動的心態,投入到課外閱讀中去。

濃厚的課外閱讀興趣,有利于學生擴展視野,提高閱讀能力,促進寫作水平的提升。

要激發學生課外閱讀的興趣,老師應從兩方面入手:

1、根據不同學段學生的年齡特點,為學生提供其所喜歡的讀物。

第一學段的學生,大多是6——8歲,他們的社會交往少,對是非善惡也有自己粗淺的認識,他們喜歡和小伙伴一起,模仿大人的樣子進行一些社會模擬活動。這期間,孩子對模擬社會生活的動物世界的故事書、童話、寓言、卡通等圖文并茂、篇幅短小、趣味性強、通俗易懂的書籍十分感興趣,教師便應及時為孩子推薦,提供這類讀物,以滿足其閱讀的欲望。第二學段的孩子已經認識和掌握大部分常用漢字,已能讀懂短篇和中篇童話故事,注意力比第一學段更持久,可以獨自閱讀較長的一段時間。然而,由于孩子的興趣廣泛,思想容易開小差,易受外界的干擾,因此,這一階段教師應多向學生推薦和提供節奏感強。富有變化和趣味的讀物。第三階段學生對世界的認識更加廣泛,他們開始對自己的發育、長相等感到好奇。開始有自己崇拜的偶像,并且想象自己未來的職業。這一階段的孩子開始懂得關心別人,同情弱者,能設身處地為別人著想,逐漸脫離絕對的自我中心,有了較明確的時空概念,能試著從不同的角度看待同一個問題。因此,教師應引導學生多看電視新聞、多讀報、為學生提供或推薦表現神秘、玄奧、超自然的科幻讀物、富有哲理的歷史故事或人物傳記等,并讓學生閱讀部分經典的傳統著作。

2、應根據不同學段孩子的身心特點,組織適合孩子的豐富多彩的閱讀活動。

第一學段的孩子識字少,注意力集中不長久,自主閱讀能力較差,這期間,教師可采用為學生讀故事,再讓學生服輸的方式,激發學生閱讀的興趣。尤其要強調的是,教師為學生講故事時,應讓學生也盡可能地看文本,這樣,可以讓學生多認識漢字,刺激閱讀的興趣。第二學段的孩子隨著識字量的增多,閱讀能力有了提高,他們逐漸發現閱讀是自己的一種享受,喜歡自己一個人靜靜地閱讀,然后與別人交流、討論。在這一階段,教師應以學生個體閱讀為主,鼓勵學生寫讀書筆記,并組織各種讀書比賽或故事演講等,保持學生旺盛的課外閱讀興趣。第三學段的孩子已開始學著以自己的觀點去看待社會和人生,開始注重自我價值的體現,這期間,可以組織讀書比賽、演講比賽以及作文比賽等,給學生展示自己課外閱讀成效的機會。同時,通過課外閱讀專題研究活動,激發學生課外閱讀的積極性,培養學生合作意識和持之以恒的意志品質,逐步形成收集信息、處理信息的能力。

偉大的科學家愛因斯坦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只要學生有了濃厚的興趣,就會主動地去求知、去探索,并在學習上產生極大的愉快和積極的情感。因此教師要定期舉辦故事會、佳作欣賞會、讀書報告會、讀寫知識競賽、讀書筆記平展、手抄報平展、讀書沙龍等活動,不斷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培養閱讀積極性。

二、幫助學生選擇課外書籍

由于小學生能年齡小,閱歷淺,鑒別能力和免疫能力差。如今的課外書包羅萬象,良莠不齊,并不都適合學生閱讀。小學生求知欲望和接受新鮮事物的能力強,但缺乏辨別是非的能力,教師要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思想狀況、閱讀能力、興趣愛好,認真地幫助他們選擇思想健康、語言生動、活潑規范的圖書;同時,要注意配合語文教學和其他學科的教學,向學生推薦有益的圖書《十里長街送總理》之后,可以向學生推薦《》,學習《草船借箭》,可以向學生推薦《三國演義》,學習《鯨》,可以向學生推薦一些與自然知識有關的科學普及讀物等。同時在閱讀中要注意培養學生明辨是非的能力,讓學生切實遠離那些低級趣味、庸俗的黃色書刊。

三、要教給學生必要的閱讀方法

《課標》要求:要結合課文的閱讀,逐步引導學生學會朗讀、默讀和復述,學習精讀、略讀、瀏覽,學習利用圖書室、閱覽室、網絡等查閱資料,培養初步的收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實際上,“最有價值的知識是關于方法的知識。”因此,在指導學生進行課外閱讀時,要根據學生的年齡階段,結合讀物特點教給學生一些必要的閱讀方法,閱讀方法一般包括精讀、略讀。精讀即抓住重點詞句,細細揣摩,較深入地理解文章的語言文字和思想內容:略讀既先看序言、提要、編輯大意和目錄,以了解全文的性質、內容和規模,在閱讀全文章節標題及段落首句和尾句,最后游覽全文,綜述大意。在課外閱讀中,學生常用的是略讀。如可以文章特點教給學生運用泛讀法、游覽法,加快閱讀速度,加大閱讀信息量;可以精讀和泛讀相結合,動腦與動手相結合:同時指導學生閱讀時做好讀書筆記、摘抄、批注等。

四、要努力培養學生良好的閱讀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