滁州西澗的作者范文

時間:2023-03-28 04:45:34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滁州西澗的作者,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滁州西澗的作者

篇1

“野渡無人舟自橫”的上一句為“春潮帶雨晚來急”,這兩句詩出自《滁州西澗》,是唐代詩人韋應物的一首寫景七絕,作者任滁州刺史時,游覽至滁州西澗,寫下了這首詩情濃郁的小詩。

《滁州西澗》寫的雖然是平常的景物,但經詩人的點染,卻成了一幅意境幽深的有韻之畫,還蘊含了詩人一種不在其位,不得其用的無奈與憂傷情懷,也就是作者對自己懷才不遇的不平,也表達了作者對生活的熱愛。

(來源:文章屋網 )

篇2

一、

導語

古詩詞 是我國傳統文化 寶庫中的一顆耀眼的明珠,而意境則是古詩詞 的生命。

二、

正課

1、

什么是意境呢?

明確:意境也叫意象,是作品中通過形象描寫體現出來的境界和情調,是一種 主觀情思。表現在詩詞 中就是詩中的自然景物、生活畫面等。即景 中有意,意中有景。如馬致遠的《天凈沙·秋思》為我們創造 了一個怎樣的意境呢?《錢塘湖春行》又為我們創造 了一個什么樣的意境呢?(這兩 上問題由學生自由回答)。

2、

如何把握詩詞 中的意境呢?一般可從下面三方面入手:

⑴描繪詩詞 中展現出來的圖景圖畫。這個環節主要抓 住詩詞 中的主要景物和關鍵詞 (包括色彩詞 、季節詞 、形容詞 等 )用自己 的語言再現詩詞 中的畫面。描述時一定要忠實于原詩,語言力求簡練有詩意。展示材料1和材料2:(學生討論,自由發言)

洞庭湖(劉禹錫)

滁州西澗(韋應物)

湖光秋月兩 相知

獨憐幽草澗邊生,

潭面無風鏡未磨

上有黃鸝深樹鳴

遙望 洞 庭 山水色

春潮帶雨晚來急

白銀盤里一青螺。

野渡無人舟自橫。

解析1、這首詩抓 住“湖光、秋月、無風、白銀、青螺”這些意象為我們展示了一幅湖光山色、寧靜優美 的山 水畫。前兩 句用擬人手法寫了洞 庭 湖的美麗寧靜;后兩 句用比喻手法描繪了洞 庭 湖與君山相映成趣的優美境界。

解析2、這是作者任滁州刺 史時所作。詩中描繪了一幅境幽深,有動有靜的山水畫。前兩 句清麗的色彩與動聽的鳥鳴交織成幽雅的景致;后兩 句描繪出扁舟自橫的畫面。

⑵概括詩中景物所營 造 的氛圍。這個環節要扣緊景物特點及情調,用一個詞 或一個四字短語來表達。如孤寂清冷 、恬靜優美、雄渾壯闊、蕭瑟凄涼、蒼涼 悲壯等 。如李清照 的《醉花陰》營 造 的是一個“孤寂清冷 ”的氛圍;陶淵明的《歸園田居》營 造 的是恬靜優美的境界。再看材料3《秋夕》營造 的是什么氛圍?(學生互動,發言自由)。

秋夕(杜牧)

銀燭秋月冷 畫屏,輕羅小扇撲流螢。

天階夜色 涼如水,坐看牛郎織女星。

解析3:營造 出失意宮女生活孤寂幽怨的氛圍 。一“冷 ”一“涼 ”暗示了秋寒。

⑶分析詩詞 中所表現的思想感情。首先可了解作品的思想內容:送別、懷古、詠史、愛國憂民、思鄉思親、詠物抒懷、哲理言志等 等 。可讓學生各舉一例加以說明。

其次,借助注釋和標題 ,從中獲取有用的信息。表達 的詞可以有;愉悅、歡快、激動、哀傷、贊美、惜 別等 。答題 時,一定不可簡單答之,而要結合詩詞 的具體內容答出為什么是這樣,即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展示材料4和材料5:

春怨(金昌緒)

打起黃鶯兒,莫教枝上啼。

啼時驚妾夢,不得到遼西。

除夜(高適)

旅館寒燈獨不眠,客心何事轉凄涼。

故鄉今夜思千里,霜鬢明朝又一年。

解析4:這首詩通過“打黃鶯兒”這一細節,表明了因為它的鳴叫驚擾了自己思念丈夫的美 夢,表達 了女子對丈夫的思念 之情。

解析5:表達 了作者思念 故鄉親人的感情。

三、

小結;這節課我們主要學習了通過如何把握詩詞的意境來閱讀古詩詞,相信同學們一定有所收獲。

篇3

一、頑強的生命,美好的春天

冬去春來,草長鶯飛,小草給大地帶來了生機,也給人們帶來了希望。因此,人們往往借芳草來贊美春天,謳歌生命的美麗與頑強。韓愈的《早春呈水部張十八員外》:“天街小雨潤如酥,草色遙看近卻無。”春雨中草色無聲地染遍了大地,顯示出頑強的生命力。嚴寒將去,早春已至,這美麗的初春“草色”將詩人滿心的期待與喜悅和盤托出。春草不僅代表春天萬物勃發的生命力,在歲月更替,草木枯榮的輪回中,她還代表著生命的綿延不絕的執著和永恒。

二、卑微的地位,渺小的自身

草是大自然中體態較小的植物,要想鏟除它、毀滅它很容易。事物細小被形容為“草芥”,老百姓自稱“一介草民”,鄉間被稱為“草野”。因此,古詩詞中常用來隱喻渺小卑微。所以,李白被召入京時要“仰天大笑出門去,我輩豈是蓬蒿人”(《南陵別兒童入京》),跳出“蓬蒿”,也就有機會實現自己的人生理想,所以詩人的得意之情溢于言表;而杜甫的《旅夜書懷》:“細草微風岸,危檣獨夜舟。”寫微風吹拂著江岸上的細草,這里不是空泛的寫景,而是寓情于景,此時杜甫賴以存身的好友嚴武去世,詩人陷于凄涼無依之境,通過寫景展示他的境況和情懷:像江岸上的細草一樣渺小卑微。

三、凄涼的景象,無限的感慨

雜草叢生,常給人以荒涼之感,于是“草”就成了詩人們用于描繪荒涼景象,抒發國家興亡、事物興衰變化感慨的意象。杜甫的《春望》:“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用“草”深寫出了因戰亂而荒涼的景象,表現了詩人感時憂國的無限沉痛之情。韋應物的《滁州西澗》:“獨憐幽草澗邊生,上有黃鸝深樹鳴。”詩人思欲歸隱,故獨憐“幽草”,表現出詩人安貧守節,不居高媚時的胸襟,寄寓了作者無限的感慨。

四、幽雅的環境,寧靜的生活

草木茂盛,多是因其生長處人跡罕至,無人踐踏。因此詩人常用“草”來表現環境的幽雅和對寧靜的隱居生活的喜愛。賈島的《題李凝幽居》:“閑居少鄰并,草徑入荒原。”一條雜草遮掩的小路通向荒蕪不治的小園,近旁亦無人家居住。寫出了環境的幽雅,暗示出李凝的隱士身份。

五、無盡的愁思,無窮的傷感

自然界的草木會隨春夏秋冬四季的變化而盛衰榮枯,而社會變化,朝代更替,世事滄桑,人生無常,人事物景自然會聯系在一起。劉禹錫的《烏衣巷》:“朱雀橋邊野草花,烏衣巷口夕陽斜。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原野、衰草、夕陽,這些象征著衰敗的意象與昔日車水馬龍的朱雀橋、顯赫榮貴的王謝家族對比,突出今天荒涼冷落了歷史陳跡,表達了作者對社會歷史滄海桑田的無限感慨。

六、連綿的愛情,不盡的相思

篇4

徜徉在古詩詞長廊中,會發現有許多可愛的鳥的形象,這些小生靈與人們的某種思想情感聯系在一起,形成意蘊豐富的美好意象(意象的產生依托于事物的自然形象,卻又因其寄寓著作者思想感情,從而升華為意蘊雋永的藝術形象,是為意象)。在初中語文教材古詩詞篇目中,鳥類出現的頻率比較高,如在語文版初中課本中,就有“千里鶯啼綠映紅”(杜甫《江南春》),“歸雁洛陽邊”(王灣《次北固山下》)、“枯藤老樹昏鴉”(馬致遠《天凈沙》、“明月別枝驚鵲”(辛棄疾《西江月》)、“瀟瀟暮雨子規啼”(蘇軾《浣溪沙》)、“衡陽雁去無留意”(范仲淹《漁家傲》)等等眾多鳥類在詩詞意境中形成的意象......因此,教師能否正確把握和深入辨析鳥的意象,就成為影響古詩詞教學成敗的一個重要因素。鑒于此,筆者對古詩詞中的鳥的意象做了初步的研究和探求,現就古詩詞作品中幾類最常見的鳥的意象簡要賞析如下,以就教于同行。

一、雁

雁在古詩詞中出現最多。大雁南飛引發了人們秋天悲涼的情緒。“雁字”“錦書”在古典詩歌中用得很多,因此秋雁一般與哀傷憂愁,思念親人,思念故鄉的情感聯系在一起。

唐代詩人王維《使至塞上》頷聯云:“征蓬出漢塞,歸雁入胡天”。即景設喻,以此自比,是敘事,又是寫景。落日黃云,大漠蒼茫,詩人舉目蒼天,唯見長空孤雁,悵然之情,油然而出。

杜甫《月夜憶舍弟》中的首聯“戍鼓斷人行,邊秋一雁聲”。兄弟古有“雁行”之稱,兄弟分散,無異孤雁離群。如今杜甫的一家大小雖然已經團圓,而兄弟卻分割兩地,此刻聽到孤雁的哀鳴,如何不感物傷心,遠念親人?

李清照《聲聲慢》:“雁過也,正傷心,卻是舊時相識。”秋風起了,北雁南飛,李清照自己亦是從北方來的,這大雁原來是“舊時相識”。詞人早年曾托鴻雁傳書,“云中誰寄錦書來,雁字回時,月滿西樓”(《一剪梅》),如今,李清照的丈夫已不在人間,希望再寄錦書也無處投達,想到這里,女詞人再也抑制不住傷心而淚下了。

可是,也有例外。李白《宣州謝朓樓餞別校書叔云》:“長風萬里送秋雁,對此可以酣高樓”。詩人懷才不遇,抱負不得施展,正在苦悶和煩惱時,看見“長風萬里送秋雁”這寂寥、明凈、壯美的秋景,心情又陡然一變,“煩憂”為之一掃,于是產生了“對此可以酣高樓”的豪情逸興。

二、子規

別名杜鵑鳥,相傳為蜀帝杜宇冤魂所化,聲音哀婉凄絕。暮春時節,爛漫的杜鵑花開遍山嶺坑谷,色殷紅,據說是杜鵑鳥啼血所染。子規鳥在詩詞中出現多是跟暮春聯系在一起,多是抒發離別之恨、感傷之情,讀來動人愁腸。

李白《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有“楊花落盡子規啼,聞道龍標過五溪”句,楊花本是隨風飄散之物,子規是泣血悲啼之鳥,叫聲似“不如歸去”,寓離別之恨。詩人選擇這兩個典型的動人愁腸的景物來描摹暮春景色,正是為了烘托詩人聞悉老友左遷時的悲哀心情。

三、鶯和燕

鶯是春的歌手,燕是春的信使。這些鳥傳遞給讀者的是初春的喜悅。

白居易的《錢塘湖春行》中“幾處早鶯爭暖樹,誰家新燕啄春泥”,從鶯鶯燕燕的動態中把春的活力、大自然從秋冬沉睡中蘇醒過來的春意生動地描繪了出來。鶯是歌手,它歌唱著江南的旖旎風光;燕是候鳥,春天回歸,富于季節的敏感,成為春天的象征。說“幾處”,可見不是“處處”,說“誰家”,可見不是“家家”,因為這還是初春季節。這樣,“早鶯”的“早”和“新燕”的“新”就在意義上互相生發,把兩者聯成一幅完整的畫面。

寫鶯的詩句還有杜甫的《江畔獨步尋花》中“自在嬌鶯恰恰啼”,自由自在的鶯,被這里的花迷住了,哪兒也不去,一個賽過一個地用心啼鳴,像是要把最好的歌貢獻給這些花,鶯愛此處的花如此,何況人呢?此時的詩人也被此地的花吸引住了,看得出神,賞了這一叢又賞那一叢,賞了這一樹又賞那一樹,不只是流連不忍去,簡直也要放開喉嚨高歌,與嬌鶯一比高低了。

四、鵲

南宋詞人辛棄疾的《西江月·夜行黃沙道中》“明月別枝驚鵲,清風半夜鳴蟬”,從視、聽角度寫夜行有的見聞,明月當空,清風徐來,詞人選取了富有夏夜特征的景物,勾勒出夏夜的寂靜,同時還隱隱透露出夜行者恬靜愜意的心境。

五、黃鸝

韋應物的《滁州西澗》中“獨憐幽草澗邊生,上有黃鸝深樹鳴”。上方茂密的樹叢中黃鸝在悠然自得地啼鳴,深綠的樹,黃的鳥,色澤鮮明,黃鸝嚶嚶啼鳴,聲音悅耳,能不心醉么?

六、鷓鴣

辛棄疾的詞《菩薩蠻·書江西造口壁》有“江晚正愁余,山深聞鷓鴣”。暮色蒼茫,鷓鴣哀鳴,聲聲“行不得也哥哥”,以聲寫情,把一個“愁”字渲染得彌滿江天。為什么聞鷓鴣而增愁?鷓鴣“飛必南向”,而辛棄疾本是北人,他的志向是北上抗金,恢復中原,可是這次改任江西,如同南遷,愈行愈南,離北愈遠,心北向而身南行,這怎能不使他更添愁思。聽到了南飛不北的鷓鴣啼聲,怎能不使他受到觸動?

篇5

一、 試題類型及解題策略

1. 分析意境類

提問方式:這首詩(詞)營造了一種怎樣的意境?

解題分析:這是一種最常見的題型。所謂意境,是指寄托了詩人情感的物象(即意象)綜合起來構建的讓人產生想象的境界。它包括景、情、境三個方面,答題時三方面缺一不可。

答題范式:描圖景(描繪詩中展現的圖景畫面)+點氛圍(概括景物所營造的氛圍特點)+析情感(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

【具體步驟解說】

第一步:描繪詩中展現的圖景畫面。應抓住詩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語言再現畫面。描述時一要忠實于原詩,二要用自己的聯想和想像加以再創造,語言力求詩意。

第二步:概括景物所營造的氛圍特點。一般用兩個雙音節詞表述,例如孤寂冷清、恬靜優美、雄渾壯闊、蕭瑟凄涼等。注意要能恰切地吻合景物的特點和情調。

第三步: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一般可表述為:愉悅、歡快、激動、沉痛、悲憤、哀傷,贊美之情、仰慕之情、惜別之情、依戀之情、豪邁之情、閑適恬淡之情等等,但切忌空洞,要答具體。比如光答“表達了作者哀傷的情懷”是不夠的,還應答出為什么而“哀傷”。

【答題示例】絕句二首(其一)?搖杜甫

遲日江山麗,春風花草香。

泥融飛燕子,沙暖睡鴛鴦。

注:此詩寫于詩人經過“一歲四行役”“三年饑走荒山道”的奔波流離之后,暫時定居成都草堂之時。

提問:此詩描繪了怎樣的景物?表達了詩人怎樣的感情?請簡要分析。

回答:此詩描繪了一派美麗的初春景象:春天陽光普照,四野青綠,江水映日,春風送來花草的馨香,泥融土濕,燕子正繁忙地銜泥筑巢,日麗沙暖,鴛鴦在沙洲上靜睡不動(步驟一)。這是一幅明凈絢麗的春景圖(步驟二)。表現了詩人結束奔波流離生活后暫時定居草堂的愉悅閑適的心境(步驟三)。

【訓練】

清江引?秋懷

張可久

西風信來家里,問我歸期未?雁啼紅葉天,人醉黃花地,芭蕉雨聲秋夢里。

詩中寫了哪些秋景?作者描寫這些秋景的作用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分析技巧型

提問:這首詩(詞)用了怎樣的表現手法?有何效果?

解題分析:表現手法是詩(詞)人用來抒發感情的手段方法。表現手法分抒情手法、描法、修辭手法三大類。

(1) 抒情手法有直抒胸臆、間接抒情兩種。間接抒情又分為借景抒情和托物言志及托物寓理等。

(2) 描法主要有:① 寓情于景或情景交融;② 托物言志;③ 借古諷今;④ 以小見大;⑤ 對比襯托;⑥ 運用修辭;⑦ 化靜為動;⑧ 虛實結合等等。

(3) 修辭手法在古詩詞中經常出現的有:比喻、擬人、夸張、雙關、用典、設問、反問、反語等。

答題范式:明手法(準確地指出用了何種手法)+闡運用(結合詩句闡釋說明詩人如何運用了這種手法)+析效果(此手法表達了詩人怎樣的情感,或刻畫了什么形象,或表現了什么主旨。

【答題示例】

早 行

陳與義

露侵駝褐曉寒輕,星斗闌干分外明。

寂寞小橋和夢過,稻田深處草蟲鳴。

提問:此詩主要用了什么表現手法?有何效果?

回答:主要用了反襯手法(步驟一)。天未放亮,星斗縱橫,分外明亮,反襯夜色之暗:“草蟲鳴”反襯出環境的寂靜(步驟二)。兩處反襯都突出了詩人出行之早,心中產生由飄泊引起寂寞之感(步驟三)。

【訓練】

草樹知春不久歸,百般紅紫斗芳菲。

楊花榆莢無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飛。

這首詩主要運用什么手法?請結合詩句進行分析。

3. 煉字型

提問方式:詩中××字有什么妙處?

解答分析:古人作詩講究煉字,這種題型要求品味這些經過經過錘煉的字的妙處。答題時不能把該字孤立起來讀,應放在句中,并結合全詩的意境情感來分析。

答題范式:釋含義(解釋該字在句中的含義)+描景象(把該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點情境(點出該字烘托了怎樣的意境,或表達了怎樣的感情,或具有什么表達效果)

【答題示例】

滁州西澗

韋應物

獨憐幽草澗邊生,上有黃鸝深樹鳴。

春潮帶雨晚來急,野渡無人舟自橫。

提問:人們普遍認為¨橫”字用得好,請你說說它好在哪里?

回答:“橫”字是橫斜意,用得好;從全詩看,因在“野渡”且又“無人”,故能“自橫”,加上詩人閑居西澗的境遇,自然使他偏愛這寂寞“幽草”,符合他當時心境。

【訓練】

春 雪

韓 愈

新年都未有芳華,二月初驚見草芽。

白雪卻嫌春色晚,故穿庭樹作飛花。

古人寫詩很講究煉字,請自選一個字加以賞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 鞏固延伸

(一)

湖 上

徐元杰

花開紅樹亂鶯啼,草長平湖白鷺飛。

風日晴和人意好,夕陽簫鼓幾船歸。

1. 說說詩中使用“亂”字的好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全詩寫出了游人怎樣的心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

城 南

宋?曾鞏

雨過橫塘水滿堤,亂山高下路東西。

一番桃李花開盡,惟有青青草色齊。

[注]路東西:分東西兩路奔流而去。

1. 一、二句寫出了“雨”怎樣的特點?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詩的三、四兩句和白居易的“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都寫小草,且有異曲同工之妙。請就此作比較賞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

曉過鴛湖

查慎行①

曉風催我掛忱符,綠漲春蕪②岸欲平。

長水塘③南三日雨,菜花香過秀州④城。

[注釋]① 查慎行(1650-1727),海寧人。鴛湖:嘉興南湖。② 蕪:叢生的草。③ 水搪:原嘉興城外的一條河道,通南湖。④ 秀州:即嘉興。

1. 首詩的一、二句描繪了怎樣的美麗景色?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來被認為佳句的“菜花香過秀州城”中,你認為哪個詞用得最妙?請寫出你的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參考答案:

(一) 1. 西風、北雁、紅葉、黃花、芭蕉、秋雨

2. 渲染出一幅蕭瑟的秋景。表達自己漂泊多年、功名未就、有家難歸的思想感情。

(二) 運用擬人手法,語言活潑生動有趣。如:草樹能知、解、斗,能以才思論天下。

(三) 驚:寫出了新奇、驚訝、欣喜的感受,詩人在焦急的期待中終于見到春色的萌芽而驚喜,雖然春色姍姍來遲,但畢竟就要來了。

穿:寫出了雪花紛紛揚揚、穿樹飛花的情景,富有動態美。

嫌:用了擬人的修辭手法,把春雪描繪得富有靈性。初春時節,雪花飛舞,本是造成“新年初未有芳華,二月初驚見草芽”的原因,可詩人偏說是白雪因為嫌春色來得太遲,才“故穿庭樹”紛飛而來,翻因為果,增加了詩的意趣。

(四) 1. “亂”字不僅形象地描繪出紅林深處傳出的此起彼伏的鳥鳴聲,還表現出黃鶯上互飛舞,穿梭于林間枝頭的動感。

2. 出了游人愉快的心情。

(五) 1. 雨量之大,雨勢之猛。

2. 白居易的詩以“野火”襯托青草頑強的生命力;曾鞏的詩則通過與“桃李花開盡”作對比,突出了青草難以摧毀的精神。

篇6

《語文課程標準》要求同學們在學習中有意識地積累古詩文。所謂“積累”就是指在誦讀古詩文時要有意識地牢記所學的古詩文。

近年來的中考基本上是將《語文課程標準》中要求背誦的80篇優秀古詩文作為默寫出題的范圍,所默寫的詩文名句主要包括如下幾個方面:

1.代表某種物象或描寫景物的占詩文名句。如岑參《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中寫“雪”的名句:“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白居易《錢塘湖春行》中寫“鳥”的名句:“幾處早鶯爭暖樹。誰家新燕啄春泥。”

2.抒發感情的古詩文名句。如杜甫《茅屋為秋風所破歌》中抒發憂民之情的名句:“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

3.表達心志的古詩文名句。如李白《宣州謝樓餞別校書叔云》中表達詩人胸襟的名句:“俱懷逸興壯思飛,欲上青天攬明月。”

試題演練

一、在下列各題的橫線上。寫出相應的詩文名句。

1.不憤不啟_____。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論語》)

2.采菊東籬下,_______。(陶淵明《飲酒》)

3._______,便引詩情到碧霄。(劉禹錫《秋詞》)

4.居高聲自遠,_________。(虞世南《蟬》)

5.______,她在叢中笑。(《卜算子?詠梅》)

6.庭下如積水空明,_______,蓋竹柏影也。(蘇軾《記承天寺夜游》)

7.______,在河之洲。(《詩經》)

8.______,雪上空留馬行處。(岑參《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

9._______,兒女共沾巾。(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10.晴川歷歷漢陽樹,_______。(崔顥《黃鶴樓》)

11._______,自緣身在最高層。(王安石《登飛來峰》)

12.小大之獄,_____,_____。(《曹劌論戰》)

13._____,_____。寂寞梧桐深院鎖清秋。(李煜《相見歡》)

14.______,野渡無人舟自橫。(韋應物《滁州西澗》)

15.東風不與周郎便,______。(杜牧《赤壁》)

16._______,似曾相識燕歸來,(晏殊《浣溪沙》)

17.感時花濺淚,______。(杜甫《春望》)

18.明月松間照,_______。(王維《山居秋暝》)

19._____,不拘一格降人才。(龔自珍《己亥雜詩》)

20.忽如一夜春風來,_______。(岑參《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

21.______,卻話巴山夜雨時。(李商隱《夜雨寄北》)

22.安得廣廈千萬間,______,風雨不動安如山!(杜甫《茅屋為秋風所破歌》)

23.半畝方塘一鑒開,天光云影共徘徊。______?______。(朱熹《觀書有感》)

二、根據題目的提示,寫出相應的詩文名句。

1.王國維在《人間同話》中提到了治學的三種境界,其中第三境引用了辛棄疾《青玉案》中的句子:“______,驀然回首,那人卻在_______ 。”

2.為人處世要潔身自好,高雅莊重,應像《愛蓮說》中的“蓮”那樣“_______,_______”。

3.在古詩文中,“蕭”常表示蕭索、蕭條之意,如“______,洪波涌起”;“簫”則指一種樂器,如“_________,衣冠簡樸占風存_________”。

4.李白在《渡荊門送別》中描寫月映水中、云霞飄飛的詩句是:“__________,_______。”

5.詩人總能從大自然生生不息的規律中得到啟發:朱熹面對一池碧水,感悟“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龔自珍凝視一地花瓣,頓悟__________,__________。

6.岑參的《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中詠雪的名句是:“__________,________。”

7.王安石的《登飛來峰》中表明作者不畏艱難,對前途充滿信心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杜甫在《春望》中表達思親人、盼音訊的心情的名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

9.《出師表》中表明諸葛亮淡泊名利的性情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杜甫在《茅屋為秋風所破歌》中表現詩人憂國憂民情感和寄托美好愿望的名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龔自珍在《己亥雜詩》中以落花為喻、表明心志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王灣《次北固山下》中以“一帆”小景,寫出大江直流、平野開闊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

14.唐代著名詩人李白在《渡荊門送別》一詩中,真摯而含蓄地抒發了思鄉之情的詩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

15.文天祥在《過零丁洋》一詩中生動形象地寫出了國勢危急和個人命運坎坷的詩句是:“______,_____”

三、根據題目的要求。寫出相關的詩文名句。

1.懷才不遇的人常慨嘆:“______,______。”

2.“樹”是文人雅士筆下的愛物,請任意寫出古詩詞曲中帶有“樹”字的兩個連貫的句子:“______,______。”

3.詩言志。從李白“此夜曲中聞折柳,______。”的詩句中,我們能感受到詩人客居洛陽的思鄉之情:從杜甫“______,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的詩句中,我們能領悟到詩人身處茅屋卻心懷蒼生的濟世情懷。

4.月亮的圓缺象征人間的離聚。白居易在《望月有感》中,發出“共看明月應垂淚,______。”的悲苦慨嘆;而蘇軾在《水調歌頭》中吟唱“______,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借月抒懷,盡顯灑脫曠達。

5.古詩常以景寄情。同是秋景,劉禹錫筆下“自古逢秋悲寂寥,______”充滿了豪邁樂觀之情:而范仲淹詩句“塞下秋來風景異,______”,流露出淡淡的憂傷之感。

6.鄉村美景,總是令文人墨客流連忘返。請寫出古詩詞中描寫鄉村美景的句子(連續的兩句1:“______,______。”

解析指導

在古詩文積累考查中,最常見的失誤表現為寫錯別字。寫錯別寧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幾種:

1.誤解詩文的意思而寫錯別字,如將“何當共剪兩窗燭,卻話巴山夜雨時”中的“燭”寫成“竹”,將“斗折蛇行,明滅可見”中的“行”寫成“形”。

2.沒有準確理解詩文意思而用同音字替代。如將“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中的“盡”寫成“進”;將“人生自古準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中的“汗”寫成“漢”。

3.沒有準確理解詩文的意思而與形近字混淆。如將“下見小潭,水尤清冽”中的“冽”寫成“洌”,將“紛紛暮雪下轅門,風掣紅旗凍不翻”中的“掣”寫成“擎”。

篇7

一、引導學生體驗古詩的語言之美

在古詩中,傳神的字眼隨處可見,它的妙處就在于既形象又包含豐富的內容.教師要引導學生體驗古詩的語言之美。如王安石的《泊船瓜洲》,教學時教師應著重引導學生討論:“春風又綠江南岸”一句中為什么用“綠”字?用“綠”字有什么好處?通過對照比較品味,讓學生感悟到:詩人經過反復推敲,精心篩選,覺得都不理想,只有“綠”字最為恰當,極富于表現力。通過咬文嚼字,反復吟詠,反復品味,學生不僅深悟了全詩濃濃的鄉情,而且欣賞了詩人錘煉語言的非凡功力和高超的藝術技巧,獲得美的熏陶,受到美的感染。古詩的語言美,還表現在語言的音樂美。古詩語言簡練,句數整齊,節奏鮮明,韻律和諧,朗朗上口,讀起來自然而然產生音樂美。因此在古詩教學中要引導學生體驗古詩的韻律美。如《滁州西澗》,教師可以按詩的特點指導學生用“ /”符號劃分節奏,然后引導學生反復品讀。“獨憐/幽草/澗邊生,上有/黃鸝/深樹鳴。春潮/帶雨/晚來急,野渡/無人/舟自橫。”讓那悅耳的聲音和優美的韻律相映成趣。只有讓學生根據韻律反復吟誦,仔細品味,才能使學生感受到古詩的語言之美。

二、引導學生體驗古詩的意境之美

詩的意境是詩人想象的疆域,感情的領土,形象的王國,藝術的世界。讀詩如果能進入意境,就會如臨其境,如遇其事,如見其人,如聞其聲,從中獲得啟迪,受到熏陶,沉浸于美的享受中。在古詩學習中,教師應引導啟發學生展開豐富的想象,去領悟古詩中的意境美。例如可以運用多媒體課件的設計、古樸典雅的音樂,營造一定的氛圍,然后引導學生進行想象。教學《飲湖上初晴后雨》這首古詩時,理解“瀲滟”一詞描繪的西湖畫面時,可以出示晴天的西湖波光閃閃的畫面,并且讓學生盡情發揮想象“夏日里,假如你就是蘇軾,在萬里無云的晴空下,此刻你正坐在西湖的涼亭中,迎著徐徐的微風,愜意地舉起了手中的酒杯。除了波光閃閃的湖面,你還會看到哪些美景呢?”在讓學生感受雨中西湖畫面時,可以讓學生觀看雨中的西湖云霧迷蒙的樣子,再讓他們想象:“雨中的西湖又是一番怎樣的景象?”這樣有助于學生對于古詩的理解,提高他們的審美能力。另外,對于有一定故事情節的古詩,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根據作品所給的內容展開想象,讓他們眼前浮現詩中所描寫的畫面。如《尋隱者不遇》一詩的教學中,可以首先指導學生弄清詩的大概意思和人物,引導學生展開想像:“詩人在松樹下會問童子什么問題?詩中有沒有寫?你能概據童子的回答展開聯想補充出來嗎?假如你是書童,你會怎么回答?”然后讓學生結合自己的生活經驗,對這些問話一一作答,并讓學生分角色進行對話表演。通過學生的自我體驗進一步領悟到了詩的意境之美。

三、引導學生體驗古詩的情感之美

詩的本質是抒情的。古詩中有深沉的愛國情,濃烈的思鄉情,美好的朋友情,溫馨的骨肉情等. 在教學中,教師要引導學生深入挖掘,細心品味,反復誦讀體驗古詩的情感之美。陸游《示兒》一詩,詩人臨死之前,仍念念不忘祖國的和平統一,其愛國之心,感人肺腑。王昌齡的《出塞》、李清照的《夏日絕句》都抒寫出了他們的愛國之情。教學時,要讓學生在理解詩句意思和時代背景的基礎上,深入體會詩人的愛國之情感。李白的《靜夜思》字里行間流露出對久別故鄉的深深思念。王安石《泊船瓜洲》一詩表現自己對家鄉的戀戀不舍。教學時,我們可抓住這些千古吟唱的佳句體驗詩人的愛鄉之情。王維的《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手足之情溢于言表,使人感動至深。孟郊的《游子吟》歌頌了偉大的母愛。曹植的《七步詩》則從反面教育我們親人之間不可互相迫害,應和睦相處。教學時,要啟發學生感受親人對自己的關愛。努力培養學生尊老愛幼的高尚品質,幫助學生維持良好的親情關系,使學生有一個和諧的親情網。

四、引導學生體驗古詩的畫面之美

篇8

摘要:文學翻譯就是用一種語言文字寫成的文學作品(如小說、詩歌、戲劇等)翻譯成另一種語言文字。形似與神似在翻譯界存在很大爭議。形似是指原文與譯文兩種語言形式的相似。神似是指在文學作品翻譯中,盡量準確傳達其文化意境和感彩,而不是僅僅表達出原文意思。本文以具體實例來探討神似與形似兩者在文學作品翻譯中的重要性,并指出在形似與神似兩者不能兼得的情況下,應取神似而非形似。

關鍵詞:文學翻譯;形似;神似;文化意境

文學翻譯在翻譯領域中占據重要部分,旨在再現原文學作品的文學價值和藝術魅力。形似和神似之間的爭議則是如何準確把握文學翻譯標準的重要因素。

傅雷提出了“傳神達意,重神似不重形似”,也就是說當形與神不能兩全時,應該“舍形求神”。矛盾也曾經說過:“文學翻譯旨在用另一種語言傳達原文的藝術理念,,讓讀者如同閱讀原文一樣,得到一種審美經歷,有所感悟”

文學作品是一種運用語言來創造的藝術,所以在文學作品中,相比事物情節敘述,藝術意境占據更重要的地位。藝術意境可以使讀者對作品中的人物思想和行為產生強烈的感情。因此文學翻應該是用另外一種語言將原作中的藝術意境人物情感充分傳達出來,不僅要達到明白暢通,忠實傳達原作的內容,還應使譯文讀者在欣賞譯文時仍然能像讀原作一樣得到美的感覺。

由此可見,文學翻譯的成功與否不在于形似而在于神似。這并不代表形似不重要,其意思是說在兩者不能兼得時,應取神似而非形似,如果形似神似能夠兼備則更好不過。

以下通過具體翻譯實例來說明神似即傳神的重要性。

(1)首先我們以《春曉》一詩的兩種譯文對比說明形似與神似之間的關系。

春曉是一首古今傳誦的抒情小詩,表達了作者對春天的喜愛之情。前兩句表現了充滿活力的春曉景象。而后兩句又隱含著詩人對春光流逝的淡淡哀怨以及無限遐想。

以許淵沖和翁顯良的譯文為例。首許淵沖先生的譯文對仗工整,簡潔明快,并押韻。較好的保留了原文形式,即達到形似。但是每二句Not woke up till I hear birds crying.顯得蒼白無力,只是較客觀的描述了當時鳥鳴的景象,卻沒有表現出春曉景象中的一片活力,雖然形式上與原文接近,但卻未能傳達原句意境,使讀者感受不到春天的一片生機盎然。但是后兩句較為精彩傳神,尤其最后一句,How many are the fallen flowers!準確傳達出詩人對春光流逝的哀怨及遺憾。

翁顯良譯詩的方法別具一格,他比較主張神似,他認為譯詩最重要的是傳達意象,而不必太模仿句法句字。所以此詩的整個譯文均未遵照原詩句法,但卻傳神達意。尤其是第二句‘All around me the birds are crying,crying’雖沒有按照原文句式進行翻譯,但與許淵沖先生的譯文相比,更能傳遞原詩意象,讓讀者準確感受到詩人對于眼前這一片生機盎然所流露的喜悅之情。

(2)再以滁州西澗為例:

此詩首二句寫春景、愛幽草而輕黃鸝,以喻樂守節,而嫉高媚;后二句寫帶雨春潮之急,和水急舟橫的景象,蘊含一種不在其位,不得其用的無可奈何之憂傷。全詩表露了恬淡的胸襟和憂傷之情懷。

以Witter Bynner和林同濟的譯文為例。Bynner用“tender grasses”沒有傳達出“幽”這個意境,并沒有將“獨憐”翻譯出來,因此也未能將恬淡的胸懷翻譯出來。“春潮帶雨晚來急”譯為“On the spring flood of last nights rain”較為平實,沒有將“急”譯出,未表達出此句想要表達的動感,沒有襯托出動中有靜。“野渡無人舟自橫”,表現了一種荒涼寂靜的意境,Bynner將其譯為“The ferry-boat moves as though someone were poling”,表現出的是卻是一種動態的景象,與荒涼寂靜不相符合。

林同濟將“獨憐”譯為“I like best”,表現出了詩人表露出詩人安貧守節,不高居媚時的胸襟。用“secluded”貼切的譯出了“幽”。將“深樹”譯為“Foliage so thick”,與Bynner的“deep boughs”更為傳神。A boat floats athwart the ferry,not a soul seen也襯托中了荒涼的景象。總之,林同濟的譯文無論在傳神達旨,還是在節奏意境方面都很出色,將原詩描述的一副靜中有動、動中有靜的景象盡顯眼前,將詩人的內心思想和原詩的神韻準確的傳達給譯詩的讀者。

(3)接下來以于1961年所寫的“為女民兵題照”一詩為例

颯爽英姿五尺槍,

曙光初照演兵場。

中華兒女多奇志,

不愛紅裝愛武裝。

該詩朗朗上口,描述了女民兵在操練場上豪邁矯健的英姿,贊美了她們“巾幗不讓須眉”的英雄氣概。此詩傳神寫照,如聞其聲,如見其人;

以辜正坤和許淵沖的翻譯版本為例。辜正坤先生的譯文用Valiant and heroic翻譯了“颯爽英姿”。颯爽英姿字典中有兩種譯文bright and brave;of valiant and heroic bearing,兩個譯文中分別用了這兩種解釋,雖然意思準確,但是讀譯文時去無法感受到“颯爽英姿”這四個字所表現的女兵的神采飛揚。不夠傳神。后兩句的“紅裝”與“武裝”形成鮮明的對比,該詩的精華就在此句,兼有音、形、意三美,但是辜正坤譯文中的battle array沒有與“紅裝”相呼應,與原文所在表達的神韻有所偏差,且“gay”會讓西方讀者產生不好的聯想,因此破壞了原詩所要傳達的意象美。相比較而言,許淵沖譯文略勝一籌,不僅再現了原文的形美,還較好的將女兵颯爽的形象呈現給讀者。

許淵沖后來將“不愛紅裝愛武裝”改譯為“To face the powder and not powder the face”,將“紅裝”解釋為“涂脂抹粉”,把“武裝”解為“走上硝煙的戰場”。這句譯者充分發揮了他的創造才能,使“女民兵”這一主題形象的時代特征更為鮮明和生動。

由以上實例分析可見,只形似不傳神是不成功的譯文。文學翻譯的標準就是在忠實并再現原作品的形式與意思的基礎上,其譯文與原文要盡量達到風格相似、神韻相似。因此,在文學翻譯中應反復琢磨和推敲,在形似的基礎上求得神似,做到形式與內容的完美結合,盡可能地保留原文的語言風貌和內容實質,使之形神兼備,再現原文的藝術美感和神韻。如果在某種情況下兩者不可兼得,應盡量求得神似而舍形似,盡可能徹底保留原作的美學價值。(西安外國語大學研究生部;陜西;西安;710128)

參考文獻:

[1] 劉振江.《語言的形式意義及其翻譯》[J].中國翻譯,1997(1).

[2] 葛校琴.《翻譯神似論的哲學――美學基礎》[J].中國翻譯,1999(3).

[3] 左飚.《論文化的可譯性》[J].上海科技翻譯,1999(2).

[4] 羅新璋.《翻譯論集》[M].北京:商務印書館,1884.

篇9

【關鍵詞】古代詩詞;審美教育

古代詩詞,是燦爛的古代華夏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優秀的詩歌往往具有深邃的意境,蘊涵著豐富的感情,語言精練準確,富有節奏感和音樂美。學習古詩詞,能陶冶人的情操,豐富人的思想,培養人的情趣,提高人的修養。

一、課本中詩歌的美育因素分析

詩歌是人的精神家園,是人類審美的集中表現,它有著其它文體不具備的得天獨厚的美育資源。縱觀現行語文教材入選的詩歌,都是文質兼美適合教學的典范性詩歌,它們本身就是一個琳瑯滿目的美的世界,每首詩都與美有關,與人的美化有關:

(一)美在情感

情感是詩歌的生命。陸機《文賦》中寫道:“遵四時以嘆逝,瞻萬物以思紛,悲落葉以勁秋,喜柔條于芳春。” 魯迅曾說:“一切美術之本質,皆在使觀聽之人,為之感到愉悅。” 可見情感是詩歌美育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大凡優秀的詩歌,往往滲透了作者強烈的思想感情。例如:《天凈沙秋思》中的游子思鄉之情,《關雎》中的男女戀情,《鄉愁》中的渴盼統一之情,《沁園春雪》中對祖國大好河山的熱愛之情等,詩歌美育教育講究以情動人,就是要憑借這些強烈的思想感情,引起學生情感上的感動和震動。

(二)美在語言

詩歌的語言是臻于精粹的一種藝術,處處閃爍著美的光華。詩歌的語言是獨特的,它既有精煉含蓄的特點,又有優美生動的神韻,因此,語言美是詩歌中的主要審美因素之一。王安石《泊船瓜洲》“春風又綠江南岸”一句中的“綠”字曾用過“到”“滿”“過”“入”等十余字,最后才選定為“綠”,它看似平凡,卻動靜結合,表達內涵更加豐富,不僅描繪出江南春意的盎然生機,也暗示了作者再次進京的喜悅之情。白居易《暮江吟》中“一道殘陽鋪水中”的“鋪”這與鄭板橋“咬定青山不放松”的“咬”字都是經過反復推敲錘煉以后才寫入詩歌的,內容表達貼切準確,在濃縮的詩句中包含著豐富的想象和情感,具有極強的美感和表現力。

(三)美在形式

詩歌的形式美,一是表現為思路結構美,即詩歌的構思很講究“精”“妙”“新”。如《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詩中,詩人以白雪作為全詩的背景和貫穿始終的線索,從雪寫起,又以雪終篇,前后關聯照應,渾然一體。而《馬嵬》這首詠史詩,則是以倒敘見奇,先說唐玄宗“召魂之舉”的荒唐,再追述馬嵬之變后的凄涼,最后點出問題的實質,尺幅之間,可謂一波三折,曲折幽深。二是表現為建筑美。從詩歌的外在形式來看,往往具備一種建筑美,即詩節的勻稱和句式的整齊。

(四)美在意境

詩歌是詩人的情與景、心與物相互交融而形成的,它是一種感性形象。王國維在《人間詞話》中就說過“境非獨景物也,喜怒哀樂亦人心中之境”。有的雄偉壯闊;有的絢麗纖細;有的悲涼凄婉;有的豪放曠達;有的含蓄典雅,景象萬千。一首詩就是一幅或多幅美麗的畫。如陶淵明的《歸園田居》繪出一種清新自然,安謐美好的農村勞動圖景,使讀者感受到詩人淡泊寧靜的心情;韋應物《滁州西澗》則有靜有動,以動襯靜,雨前澗邊的春景構成一幅幽深的畫面,雨中西澗的景色同樣也很深邃,都流露了詩人心情的閑適和恬淡……可見詩歌的意境美是詩人的審美意識對現實美的能動反映和創造,因而滲透著藝術家的審美趣味,審美理想和審美情趣,從而是一種主觀和客觀相統一的美。

二、詩歌美育實施策略

俗話說:“愛美之心,人皆有之。”古往今來,大量的詩詞作品為這句話作了很好的注腳。

美存在于自然中,存在于人類生活中。熱愛美,欣賞美,追求美,創造美,是人的天性。高爾基曾經說過:“照天性來說,人都是藝術家。他無論在什么地方,總是希望把‘美’帶到他的生活中去。”藝術家創造美的形象,以之美化人的心靈,使之向善,此之謂美育審美教育,亦稱美育,是人類全面教育的一個有機組成部分,是人類實現自我發展需要的一個重要途徑。《中學語文教育改革綱要》中指出:“美育對于培養學生健康的審美觀和審美能力,陶冶高尚的道德情操,培養全面發展的人才,具有重要的作用。” 美是整個教育體系中不可缺少的部分,也是語文學科重要的教育內容。

(一)感受詩人情操之美

詩詞,以情感表達為主。在教學中可結合他們的生平及時代背景等介紹,使學生從理性上了解到時代及詩人。通過學習古詩詞,學生解釋了李白“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的真實內心;體味到杜甫“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的感嘆;捕捉到孟浩然“坐觀垂釣者,徒有羨魚情”的急切入仕心情……;感受了屈原的堅韌,蘇軾的豁達,李清照的純情……;更學到了白居易的“文章合為時而作,詩歌合為事而作”的文學主張,教學生學做文、學做人。

如學習屈原《離騷》,懂得“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學習杜甫的《春望》,懂得詩人由“春望”而生情,來表現詩人憂國、傷時,思家的感情,含蓄地表現詩人的愛國情懷;學習岳飛的《滿江紅》要求學生領會“待從頭,收拾舊山河,朝天闕”的含義是欲光復國土,實現統一大業;因此,鑒賞古詩詞中的美的情感,既潛移默化的對學生進行了思想教育。讓學生反復誦讀,領會其神,感受詩人驚天地泣鬼神的情操之美,從而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

(二)感受詩歌的語言之美

中國古詩十分講究語言的錘煉。教學中我們要引導學生讀詩歌要細讀,把其中的“妙處”讀出來。 如王維的《觀獵》“草枯鷹眼疾,雪盡馬蹄輕”,對仗及動詞的運用,意象十分鮮明;杜甫的《春夜喜雨》“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一個“潛”字,一個“細”字,十分精當,詩人受雨之情溢于言表;白居易的《憶江南》“日出江花紅勝火,春來江水綠如藍”,怎不叫人“能不憶江南?”林逋的《山園小梅》“疏影橫斜水清淺,暗香浮動月黃昏”,把梅花的姿態、品性、神韻都寫活了;夸張比喻,虛詞連接,很有特色。類似的例子,不勝枚舉。從中我們還能感受到祖國語言文字的豐富性、形象性、韻律性、凝練性。真可謂“無數言外意,盡在一字中”。

(三)感受詩歌的人性之美

人性,一直以來似乎是人們議論的。但今天,歌頌人性美、人情美,倡導向美的人性,則是提高人的素養的道德水準的前提,是社會文明的體現。崇善、尚友、尊長、盡孝等等都是人性美的內容。王勃的《杜少府之任蜀州》這首送別詩,展現送友別離的場景,發出了“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這一歌頌友情的千古絕唱。王維的“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成了人們佳節思親的引用頻率最高的詩句。李白的“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意味深長。”教學中我們將這些詩句講深講透,人情之美就隨之凹現出來。

(四)感受詩歌的意境之美

意境,詩化了的生活。何為意境?唐代詩人王昌齡提出詩有三境,即物境、情境、意境;明王世貞“意境”描繪為“意象”;清王夫之又把“意境”概括為“情景”;近代學者王國維發展了“境界說”,他在《人間詞話》中對于“境界”多有精辟見解:“境非獨謂景物見,喜怒哀樂亦人心中之一境界。故能寫真景物,真感情者謂之有境界,否則謂之無境界。”

其實,所謂的境界,即詩的意境,就是詩人強烈的思想感情(意)和生動的客觀事物(境)相契合,在藝術表現中所創造的那種即不同于生活真實,又可感可信,并且情景交融,神形兼備的藝術境界。從美學角度看,詩中的“意”包括作者的“情”和“理”,詩中的“境”指事物的“形”和“神”;所謂的意境,即情理形神的和諧的統一。

要把學生引領進詩的意境,使他們有“身臨其境”之感。懂得詩的美不僅包含著語言風格,藝術手法,表現形式。詩的美應當是思想和藝術,內容和形式、意和境統一的結晶體,是這種結晶體放射出來的藝術美!教師只有采用恰當的方法,啟發學生產生想象和聯想,使學生進入到詩人所創造的那個無限豐富和廣闊的藝術空間,如歷其境,才能更深刻的理解詩的內涵,真正體味到詩詞特有的意境美。具體方法如:

(1)大膽指導學生“吟讀”

“吟讀”是整體感知詩詞、品味詩詞意境的重要途徑。首先教師要注意引導學生結合詩意、詩情進行“吟讀”。如示范吟讀《游山西村》的尾聯“從今若許閑乘月,拄杖無時夜扣門”時要啟發學生讀出意境來,即用輕讀重現山村月下的靜謐情趣,用延長時值的拖音品味詩中那種閑適、恬靜的意境。

(2)引音樂、美術入語文課堂

教學古詩詞時,要充分利用現代化教學手段,播放和詩詞相和諧的一段古典樂曲,或指導學生畫出心中的那幅畫面。多媒體的適當運用,把學生帶進詩的氛圍,有助于重現、品味詩詞的意境。如教學《秋詞》,在充分理解詩的表面意思后,可指導學生畫出“晴空一鶴排云上,便引詩情到碧霄”的畫面,尤其是鶴的“排云”的動作、詩人“引”的情態,一定要畫出來。

(3)說出自己的聯想和想象

在學生感悟、理解詩的意義、情感的基礎上,教師可要求學生用新的語言形式再創意境。教師先做示范,然后分小組討論,在討論中品味鑒賞意境,相互啟發,說出自己的聯想和想象。這樣,既充分調動了學生的語言組織能力,又挖掘了學生的文學審美潛能。

三、升華美的境界

誦讀古代詩詞,需要引導學生有意識的積累感悟,提高學生的欣賞品位和審美情趣,更要引導學生實際運用,拓展美的領域,升華美的境界。具體方法如:

(一)歸類積累法

如按作者分類,情感分類,內容分類,體裁分類……學生的知識系統了,又可以充分領略古詩詞的精妙絕倫,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提高了古文的修養。

(二)今曲唱古詩法

把當今樂壇、影視劇中流行的音樂,經過精心選擇后,套進古詩詞中,然后唱詩。教唱、齊唱、輪唱、獨唱……以前枯燥的吟詩變成了充滿樂趣的活動。這樣,真正做到了把教育寓于審美愉悅中。

(三)聯系生活法

篇10

美國現代著名教育學家杜威就說過:“在課堂里,教師就應該站在學生的后面”,這充分說明師生之間的關系,應該是平等的,學生不止是教師教學的對象更應該是親密的伙伴關系。而現代蘇聯著名教育家贊可夫也說過:“教育法一旦能觸及到學生情緒和意志領域,觸及學生的精神需要,就能發揮其高度有效的作用。”而“觸及學生的情緒和意志”、“觸及學生的精神需要”最直接的人物就是教師本人的作用。小學生由于年齡比較小,對老師的依賴性較強,因而老師對學生的印象、關注狀況對學生以后的發展影響極大。師生間平等而富有趣味的對話、友好交往,多年來的教學經驗充分表現,小學語文老師在課堂上對學生一個信任的目光,一個贊許的點頭,一個會心的微笑,一次溫馨的撫摸,一次熱情的贊揚,一句鼓勵的話語,都會在學生心里泛起無限漣漪,滋潤學生的心田,助推學生以后對語文的興趣與良好發展。因而,在構建高效課堂的過程中,老師首先就應該擺正與學生的關系與位置,這是首當其沖的工作。雖然老師不可能關注到每個學生的任何變化,對每個學生的關注也不可能絕對平等,但是我們應當盡可能的鼓勵與贊揚學生的每個進步的點點滴滴,讓學生在課堂上在我們這里得到表揚,找到自信,如鄂教版小學語文教材中有許多古詩如《寒食》、《滁州西澗》《四時田園雜興》等,俗話說:“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吟詩也會吟”,“書讀百遍,其義自見”,古典文學積累是學生文學修養必備的基礎,也是日后作文寫作中的知識儲備,因而就要鼓勵學生多朗誦才容易記住,可以鼓勵學生在課堂上在同學們面前大聲朗讀或者背誦,然后教師即時的評價與肯定,特別是對平時膽小的學生來說,即使他們難得的一次發言,都要給予這樣的鼓勵如:“瞧,這首詩你讀得多好啊!請你再讀一遍,給大家做個示范。”“XX同學,到目前為止,你是讀得最出色的一位!”“你讀得真好聽!,聲音洪亮點就更好了!”,這樣的鼓勵一定會像春風般和煦,如春雨般滋潤,美在學生心田,也起極大地引路作用。

二、爭分奪秒,惜時如金——合理分配利用課堂時間

《新課標》“倡導任務型的教學思想,讓學生在老師的指導下,通過感知、體驗、實踐、參與和合作等方式,實現任務的目標,感受成功。”小學生每堂課只有40分鐘,時間相當寶貴,如何將40分鐘合理分配利用,上出高質量的課,關鍵就看教師的思想觀念了。高效的課堂離不開高效的教師,高效的備課,高效的教案,教師首先要形成不浪費一分一秒,惜時如金的想法。有不少教師常常用課堂的5-10分鐘來檢查學生的出勤,占用教學時間批評學生或來管紀律,這些都是沒有時間觀念的表現,無法真正建立起高效課堂.因而在事先備課中認真吃透教材,從而做到精心設計教案,合理安排教學時間。因為教師講課需要時間,師生雙向交流需要時間,學生實踐練習也需要時間,這些環節都是必不可少的,所在在安排中就要事先設計導入方式,精講,巧講,盡量壓縮講課時間,讓學生有足夠的時間訓練說、讀、寫甚至表演展示,最好是將教師講解、師生雙向交流以及學生實踐三者恰當地分配好,并讓它們相對獨立而又互相滲透,融為一體,不可分開,這樣才能最大程度地提高40分鐘的教學效率。如以《秦兵馬俑》為例,因為這篇課文不同于故事性的文章對學生吸引力強,況且題材也不是學生生活中常有的事物,這就要求教師事先要做足準備,精心設計,如何用最少的時間給學生最大的信息量。預習是必不可少的,應讓學生課前就了解一下有關秦兵馬俑知識,看看相關的圖片或影視資料,讓學生先閱讀一下課文,頭腦中有一定印象。課堂中盡量先用多媒體課件,將秦兵馬俑的圖片資料給同學先看一下,這樣比單純的講解既有效又節約時間。師生共同確定重點問題:秦兵馬俑為什么被稱為“世界第奇跡”?然后讓學生帶著問題去讀,并找出秦兵馬俑的突出特點的文章中心句?總之一條,讓學生去自主讀,去理解可以同座共同討論然后提出答案,老師來控制時間再講解,包括一些重點的語句理解既不能由老師直接在板書答案讓學生抄,也不要任由學生成了討論的天堂,時間進度由老師控制,又要保證學生的自主思考學習性,這樣才能最有效地保證課堂效率。

三、圖文并茂,情景交融——注重課堂教學的趣味性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樂知者”,小學生年齡小,好奇心強,集中力集中時間不長,對新鮮的、刺激的、感官性強的事物興趣性強,學起來記起來都比較快。前蘇聯現代著名教育實踐家和教育理論家蘇霍姆林斯基也指出過:“所謂課上得有趣,就是說:學生是帶著一種高漲的激動的情緒從事學習和思考,對面前展現的真理感到驚喜甚至震驚,體驗到創造的歡樂。”而長期以來,我們的語文課堂教學中覺得時間有限,很慣用滿堂灌的教學模式,力求最大量的傳輸知識,填鴨式教學方式,卻忽視了學生接受知識和消化知識的能力和興趣性,這樣就在一定程度上扼殺了學生學習語文的積極性,看似老師教的知識多,傳授知識的效率高,實際學生學習的效率不高,效果也不好。因而,在構建高效課堂的過程中,我們在課堂設計中力求適應學生特點,設計得精巧趣味性強,圖文并茂地向學生展示,采取兒童易于接受的,喜聞樂見的教學形式,這樣能刺激學生的學習興趣,從而提高學生效率。如針對《丑小鴨》一課,我們在教學設計上就要充分堅持以學生發展為本的現代教育理念,體現課文的意趣性,這樣我們可以從多維度、多層次為學生設置學習情境,集圖、文、聲、像及動畫等綜合功能為一體的教學課件,有效地調動學的積極性,抓住丑小鴨是怎樣從丑到變美天鵝的整個過程通過動畫展示給學生看,并提問讓學生思考“丑小鴨”留給我們什么樣的思考,這樣學生一定會極大地激發學生的主動性和創造性,最終使其課堂學習效率也得到提高。

四、以生為本,體驗教學——注意培養學習自主學習能力

新課標指出:“要引導學生質疑、探究,在實踐中學習,促進學生在教師指導下主動地、富有個性地學習”。高效地教學歸根到底還是要靠學生,依靠學生自主性,自己去動手,去思考,去練習,去體驗,而不是以教師為中心,將自己的對課本的體驗感受所得去強加于學生,因而教師在教學設計中一定要特別注意擺正自己與學生的位置,教師是引導人,而不是主導人,如有的教師教學課文《海上日出》時,就讓學生帶著“陶醉”的語氣讀、帶著“神往”的語氣讀,可是讀來讀去,學生根本沒讀出“陶醉”“神往”的語氣。這就是教師以自主為中心,忽視學生的真實感受,強拉硬拽,將自己的事先設計的教學成果強加給學生的典型例子。而真正關心學生感受,注意學生興趣的教師就會讓學生自己去讀課文,去體驗,學生體驗出的感情符合作者的原意這才是真正的教學效果。所以,高效的語文課堂教學也應以體驗感受為脈絡,讓教學活動成為學生體驗感受而又富于個性色彩的過程。如一位優秀的語文都是在講解“飄飄欲仙”這個詞時,就并沒有直接解釋,而是向學生提問:“你們哪位同學能做出飄飄欲仙的樣子啊?”于是,班上許多學生紛紛張開雙臂,如仙人一般輕盈飄逸,展翅欲飛,這樣詞語的解釋教師講解起來學生就更容易理解了。

五、拓展教學,持續發展——加強學生課外學習指導

課堂時間是有限的,但語文的學習是無邊際的,語文課程資源也是無處不在的,高效的課堂教學還應該注意時間進行拓展教學,激發學生的課外學習興趣,讓各種有價值、有意義的資源為我們的語文教學和學生服好務,以實現自己的更持續發展,當然課外拓展學習既包括閱讀也包括寫作,《語文課程標準》中就明確指出:“第一學段,閱讀量不少于5萬字;第二學段,閱讀量不少于40萬字;第三學段,閱讀量不少于100萬字。三學段的閱讀量達到145萬字到400萬字。”所以課外閱讀十分重要,如學生在課堂上學習童話《皇帝的新裝后》后,教師就可以趁熱打鐵追問學生:“還知道哪些安徒生童話啊?想不想了解更多的童話呀!”這樣可以鼓勵學生課后去多讀童話,下次上課后進行課堂交流,講講童話故事。可以鼓勵學生進行遷移性練筆訓練,朱熹說:“古人作文作詩,多是模仿前人而作之,善學之既久,自然純熟。”讀了童話可以不可編些小童話故事呢?教師鼓勵學生去這樣寫作既能有助于學生對課文的深入理解,又能鍛煉他們的想象力和創造力。